1. 為什麼自然地理環境具有整體性和差異性
自然地理環境是由地貌、岩石、大氣、水、生物和土壤等地理要素共同組成的,它們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典例分析如下: (1)氣候與地貌相互影響。不同氣候條件下形成不同的地貌;不同地貌條件下形成不同的氣候特點。前者如雲貴高原的熔岩地貌形成於濕熱氣位條件下,西北內陸的風沙地貌形成於干早氣候條件下;後者如橫斷山區「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與那裡山高谷深,氣溫垂直變化大有關系。 (2)氣候與水文相互影響。不同氣候條件下具有不同的水文特徵;水文條件不同的地方氣候也有差異。前者如我國北方河流大多有結冰期,是因北方冬季最冷月氣溫在0度以下,溫帶海洋性氣候區河流水位變化小,是因流域內降水均勻;後者如在湖泊、水庫周圍的地方,空氣濕度大,晝夜溫差小。 (3)氣候和生物相互影響。一定氣候條件下,生長著相應的植物,活動著相應的動物;植物也影響氣候。前者如赤道附近為雨林,亞寒帶則為針葉林;後者如森林茂盛的地方,周圍的氣候要濕潤的多。 (4)氣候和土壤相互影響。不同氣候條件形成不同的土壤類型;土壤的干濕狀況,通過蒸發對空氣的濕度、溫度也有一定影響。前者如東北平原氣候冷濕,土壤有機質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長江中下游地區,由於氣候濕熱,有機質分解速度快,形成貧瘠的紅壤;內陸乾旱地區,由於礦物質淋失速度慢,形成鈣土。 (5)地貌和水文相互影響。不同地貌務件下水文狀況不同;術文條件對地貌的影響更是深刻的。前者如剛國河向心水系與盆地地形直接相關,北歐高地上多湖泊是古冰川作用形成的冰川地貌積水而成的;後者如黃土高原的溝壑地形、長江三峽的峽谷地形都是流水切割的結果,一望無際的華北平原、河網密布的恆河三角洲、開闊的永定河沖積扇都是河流堆積作用形成的。 (6)地貌與生物相互影響。地貌影響生物;生物也影響地貌。前者如陰坡和陽植物是不同的,馬尾松在陽坡,冷杉在陰坡分布;後者如生物對地貌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一方面加快岩石的風化過程,改變地貌形態,另一方面又具有保特水土、減少侵蝕的作用,保護了原始地表形態。 (7)水文和生物相互影響。不同水文條件下,生存著不同類型的生物;生物的出現也改變著水文狀況。前者如駱駝刺生長在乾旱環境,蘆葦生長在水濕環境;具有不同的個體形態。後者如水生生物通過生命活動,不斷地改變著水的化學成分。植被覆蓋狀況對地球上的水循環也產生一定的影響,如通過植物對水分的吸收和蒸騰,使土壤水、生物水、大氣水構成一個互相聯東的統一系統 (8)土壤和生物相互聯系。 生物在土壤的形成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土壤也影響生物的分布。前者如沒有生物就沒有土壤;後者如南方低山丘陵的酸性紅壤就非常適宜茶樹的生長。 二、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1、陸地自然帶 (1)全球性的地域分異:溫度帶分異和海陸分異 (2)區域性的地域分異: 陸地環境的地域分異 (3)概念:陸地上不同的地區,由於所處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互不相同,分別具有一定的熱量和水分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氣候類型。不同的氣候類型,又對應了與之統一的植被類型和土壤類型。相應的氣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寬度、呈帶狀分布的陸地自然帶。 2、水平地域分異規律地域分異規律 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緯度地帶性) 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經度地帶性) 定義 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的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或者說每個地帶與緯線大體平行地伸展成條帶狀 自然帶沿著經度變化的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並大致與經線平行地伸展成條帶狀 影響因素 主導因素 熱量(太陽輻射) 水分(海陸位置) 成因總結 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即以熱量為基礎 水分條件沿經度變化的方向變化即以水分為基礎 分布特徵 延伸方向 緯線方向(東西方向) 經線方向(南北方向) 更替方向 緯度變化方向(南北方向) 經度變化方向(東西方向) 典型地區 低緯度和高緯度地區 中緯度地區 典型景觀變化例證 【誤區警示熱量差異並非是由赤道到兩極地域分異規律的唯一因素由赤道到自然帶和氣候類型的分布(以北半球為例) 【特別提醒自然帶的分布並不完全與氣候類型相吻合(1)相同的自然帶對應的氣候類型不盡相同如溫帶落葉闊葉林帶對應溫帶海洋性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2)相同的氣候類型對應的自然帶不唯一如溫帶大陸性氣候對應的自然帶主要為溫帶草原帶和溫帶荒漠帶。(3)熱帶沙漠氣候對應的自然帶不是熱帶沙漠帶而是熱帶荒漠帶。(1)山地垂直地域分異是山麓到山頂水分和熱量狀況的差異共同作用的結果,山麓到山頂水熱的變化與從低緯到高緯的變化類似,但並不完全致。 ①從山麓到山頂的熱量差異很大一般地海拔每上升100米氣溫下降0.6 ℃。據此可知:從山麓到山頂的自然帶分異類似於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下圖);緯度越低相對高度越大自然帶類型越多。從山麓到山頂的水分狀況差異明顯一般來說從山麓到山頂降水量呈「少—多—少」變化。因此有些基帶在草原或荒漠的高山由於山地降水增多可能出現森林帶如天山。從山麓到山頂的自然帶分異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 (2)山地垂直帶是在水平地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山麓的自然帶與水平帶一致。 (3)影響山地垂直自然帶譜復雜程度的因素有三: ① 山體所在緯度:緯度愈低愈復雜,緯度愈高愈簡單; ② 山體海拔:海拔愈高愈復雜(當然有極限),海拔愈低愈簡單,甚至無; ③ 跟山頂與山麓之間的相對高度有關:相對高度大則復雜,相對高度小則簡單。 (4)影響山地垂直自然帶海拔的因素有二: ①山體所在緯度:緯度低,海拔高;緯度高,海拔低 ②坡向:同一山體,陽坡高,陰坡低。 註:實際自然帶分布更為復雜,若考慮將水條件,自然帶分布高度與坡向的關系是: <1>在基帶熱量盈餘區,水分是決定自然帶高低的主要因素。同一植被在迎風坡的分布高度比背風坡高。 【解釋:在熱量盈餘的地區,隨著海拔的升高,空氣中的水分逐漸減少,降水較少的坡向總是首先因缺水而不能滿足植物的需要。】 (位於熱帶的乞力馬扎羅山南坡為東南信風的迎風坡,同一自然帶分布比北坡高) <2>在基帶熱量非盈餘區,土壤的水熱狀況是決定植被分布高度的重要因素。 1、在水分充足,兩坡熱量有明顯差異的山區,同一植被在熱量較好的坡向海拔較高(陽坡高於陰坡)。 2、在水分充足,兩坡的熱量差異不大的山區。降水較少的背風坡的植被分布高度比多雨迎風坡高。 【解釋:在熱量非盈餘區的山區,降水滿足植物生長需要的條件下。隨著海拔的進一步升高,氣溫降低,當該地熱量條件就會接近某種植物生長的下限,由於氣溫降低,蒸發減弱,降水較多的迎風坡就會在某個高度,首先出現土壤中水分含量過多,土壤溫度下降,土壤缺氧,影響某類植物生長的現象。於是這個高度就成了此類植物在此迎風坡的分布上限。而在背風坡相同的高度上,由於降水較少,土壤中的水分沒有過多,土壤供給水分、養分、空氣和熱量能力較好,植物生長狀況良好,反而沒有達到該類植物的分布上限。】 (位於暖溫帶的呂梁山(黃土高原),東坡是迎風坡,同一自然帶分布東坡比西坡低) <3>水分短缺的地方,降水的多坡向能夠較好的滿足植物生長的需要,植被分布的高度較高。 (例位於西北乾旱地區的天山北坡為西風的迎風坡,森林帶高於南坡) (5)影響雪線的因素,從本質上講是蒸發融化與降雪積雪的對比關系,具體因素有二: ①山體所在緯度:緯度低,雪線海拔高;緯度高,雪線海拔低。(雪線副熱帶地區最高) ②坡向:陽坡雪線海拔高,陰坡雪線海拔低,迎風坡雪線海拔低,背風坡雪線海拔高。
2. 什麼是地理結構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理解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第一,組成自然地理環境的各個要素並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為整體的一部分而發展變化的.各個要素通過特殊的網路關系形成自然地理環境的結構特徵,作為系統有機聯系的反映,各個要素亞系統都從屬於自然環境系統本身,各個要素在特徵上保持協調一致,並與總體特徵相統一.第二,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通過系統內部物質、能量和信息的運動而得以表現的,某一自然要素的變化必然導致其他要素以至整體環境狀態的變化.例如,濫伐森林、植樹種草對自然地理環境會帶來不同的影響.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相對的,差異性卻是絕對的.一方面,不可能找到兩個自然狀況完全相同的區域;另一方面,再小的區域,其內部仍然存在著差異.所以,區域才可以一直逐級劃分下去.因為各個自然要素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它們共同作用而形成的自然地理環境在地域分異上也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地域分異規律是研究特定區域自然現象以及利用和改造自然環境的基礎和依據,它是建立在理想條件下的理想模式.
3. 世界地理什麼是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組成陸地環境各要素(氣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陸地環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發展的,而是作為整體一部分發展變化著的。在景觀上它們總是力求保持協調一致,與環境的總體特徵相統一。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環境的改變,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
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全球沒有兩個地域的環境是完全一樣的,即表現出非常顯著的地域差異,從而體現出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整體性是相對的,差異性是絕對的,地域分異是有規律的。
4. 什麼是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指地理環境各組成要素和各組成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系性。它們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從而形成一個整體,這一要素影響另外要素,這一部分影響另一部分。如赤道附近的低平地區,由於獲得的太陽熱最多,形成高溫多雨氣候,從而為熱帶植物的生長創造了有利的條件;而多樣的植物和豐富的果實,又為多種多樣的動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來源。這種組成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就構成赤道低平地區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又如南美洲安第斯山東西兩側同緯度地區地理環境有明顯差異,這一整體乃是由於安第斯山這個要素起了重要的作用。
地帶性差異主要指陸地上的自然帶,沿緯線方向成一定寬度延伸,並按南北方向更替的帶狀規律性。地帶性差異的成因,主要是由於地球是一個橢球體,太陽輻射在地球表面的分布不均勻,產生了沿緯向分布的熱量帶。熱量分布的地帶性,影響著水分的分布,各個地帶不同的熱量和水分條件,又形成不同的氣候特徵。在地球上的氣壓帶和風帶的影響下,氣候也是按地帶分布的。氣候影響植物,而植物與動物又有密切關系,因此,不同的氣候帶就有不同的植物帶和相應的動物界。這樣,在整個大陸上形成一系列按緯向分布、南北更替、各個地理要素相互聯系的自然帶。
5. 自然地理的整體性與差異性
自然地理的整體性是指同一個地域內部,地理環境在系統上的整體性。
也就是說不同地理系統上的緊密聯系,使一個地域構成一個整體:地理位置可以決定一個地方的氣候環境,地形和氣候的的相互作用,影響一個地方的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影響居民的生產生活活動,居民的生產生活活動會反過來影響這個地方的地形、氣候和水(資源的一種)環境,並進而影響地區的未來(可持續發展)。
自然地理的差異性是指地域之間的區別,有系統的差別和整體的差別。地域分異既有系統的分異,也有整體的分異,這需要根據具體的地域與地域的比較去討論。
6.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
1.舉例說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
2.舉例說明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3.運用地圖分析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1.以全球變暖、生態破壞等環境問題、厄爾尼諾、青藏高原隆起等背景材料切入,考查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及對地理環境整體性的理解。
2.考查自然帶、自然景觀的地域分異規律及影響因素。
3.以區域圖、模式圖切入,考查自然帶、自然景觀的地域分異規律及成因。
4.利用區域氣候、區域地形圖考查自然帶的類型、分布及成因。
7. 地理的整體性與差異性怎麼區別
傳說中我們的地理復習講義上是這么寫的。。。1.地理環境的整體性(1)概念:陸地環境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自然要素包括大氣,水文,土壤,生物,地貌等)(2)表現:各要素作為整體的一部分發展變化著 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環境狀態的改變2.地域分異(1)結果:陸地不同地區,由於緯度和海陸位置的不同,熱量、水分組合不同,植被和土壤類型發生變化,形成具有一定寬度、呈帶狀分布的陸地自然帶。(2)分異規律:地帶性和非地帶性 地帶性的分異規律:緯度地帶性,經度地帶性,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 陸地環境因海陸分布、地形起伏等影響具有非地帶性分布現象 好歹我也是我們學校史地組合第一吧。。大不了你直接把我的講義借過去抄。。。
8. 高中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知識點
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一、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
1、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要素:大氣、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組成。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通過水循環、大氣循環、生物循環和岩石圈物質循環等過程,進行著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形成了一個相互制約和相互聯系的整體。
2、生物循環:生物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和水及無機鹽合成為貯藏能量的有機物(主要是糖類),並且釋放出氧,同時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機物又成為動物的食物。植物和動物的有機殘體被微生物分解後,又以無機物的形式歸還到周圍環境中。這種有機質的合成與分解過程,稱為生物循環。
生物循環促使自然界物質和化學元素不斷地遷移運動,能量不斷地流動、轉化,從而把自然地理環境中的有機界和無機界聯系起來。
3、生物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環境的產物,又是自然地理環境的創造者。
(1)現今地球大氣組成,是生物生命活動參與的結果。大氣中的氧主要來源於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氣中的氮也有一部分來自生物的作用。
(2)生物生命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制約陸地水的化學成分。
(3)加快了岩石的風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對自然地理環境中的物質進行加工。使地球面貌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從而形成了適宜人類生存的自然地理環境。
二、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1、生產功能:指自然地理環境具有合成有機物的能力——生產功能主要依賴於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過物質和能量交換,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質保持穩定的能力。(大氣本身不具備減緩co2 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環境中通過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卻能消除部分新增的co2)
第二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一、空間尺度劃分:
1、全球性的地域分異:溫度帶分異和海陸分異
2、 區域性的地域分異: 陸地環境的地域分異
二、自然帶
1、概念:陸地上不同的地區,由於所處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互不相同,水熱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氣候類型。不同的氣候類型,又對應了與之統一的植被類型和土壤類型。相應的氣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寬度、呈帶狀分布的陸地自然帶。
2、自然帶的劃分(北半球為例)利用氣候圖對照分析自然帶的分布。
熱帶雨林氣候(南北緯10°之間)
熱帶草原帶(薩瓦納帶)(南北緯10°—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大陸中西部)
熱帶荒漠帶(南北回歸線—南北緯30°之間的大陸中西部)
熱帶季雨林帶(北緯10°—25°之間的亞洲大陸東部)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南北緯25°—35之間的大陸東部)
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南北緯30°—40°之間的大陸西部)
溫帶落葉闊葉林帶(35°—50°之間的大陸東部和40°—60°之間的大陸西部)
亞寒帶針葉林帶(北緯50°—70°之間)
溫帶草原帶、溫帶荒漠帶、苔原帶、冰原帶
9.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的內容是什麼
地理環境,通常是指環繞人類社會的自然界,又稱自然環境或自然地理環境。它是由地貌、氣候、水文、植被、土壤和動物界等要素組成。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指地理環境各組成要素和各組成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系性。它們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從而形成一個整體,這一要素影響另外要素,這一部分影響另一部分。如赤道附近的低平地區,由於獲得的太陽熱最多,形成高溫多雨氣候,從而為熱帶植物的生長創造了有利的條件,而多樣的植物和豐富的果實,又為多種多樣的動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來源。這種組成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就構成赤道低平地區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又如南美洲安第斯山東西兩側同緯度地區地理環境有明顯差異,這一整體乃是由於安第斯山這個要素起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作為整體性的地理環境,它的各個地區的形態和結構並不相同,總是有規律地因地而異,通常表現為地帶性差異和非地帶性差異。
(1)地帶性差異主要指陸地上的自然帶,沿緯線方向成一定寬度延伸,並按南北方向更替的帶狀規律性。地帶性差異的成因,主要是由於地球是一個橢球體,太陽輻射在地球表面的分布不均勻,產生了沿緯向分布的熱量帶。熱量分布的地帶性,影響著水分的分布,各個地帶不同的熱量和水分條件,又形成不同的氣候特徵。在地球上的氣壓帶和風帶的影響下,氣候也是按地帶分布的。氣候影響植物,而植物與動物又有密切關系,因此,不同的氣候帶就有不同的植物帶和相應的動物界。這樣,在整個大陸上形成一系列按緯向分布、南北更替、各個地理要素相互聯系的自然帶。
(2)然而在世界大陸上,很少能找到整齊地按照地帶性因素形成並分布的地理環境,它們在地形、海陸分布、洋流等非地帶性因素的影響下,改變了自然帶東西方向水平分布的規律,而表現為垂直地帶性或經向地帶性的分布和呈地方性分布。這種差異,不是因緯度高低而產生的,故叫非地帶性差異。
經向地帶性是非緯向地帶性的一種表現,是指自然地理現象近於南北延伸、東西更替的帶狀分布規律。由於海陸分布、洋流、山脈南北走向等造成的大氣濕度、降水等因素自海洋向內陸遞變,從而引起的自然地理特徵東西變異。垂直地帶性,一般指高山地區自然地理現象隨著高度而遞變的規律性。
10. 什麼是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及其表現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組成陸地環境各要素(氣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地理環境的差異性:表現在地理環境是由性質不同的各種要素(地形、氣候、水、生物、土壤等)組成的;每種要素不是以單一形態而是以多種形態存在;地理環境是大小不同的各種形態單位的有規律的組合。
(10)如何看待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擴展閱讀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指全球大小不同的自然綜合體內部的各要素和各部分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獨立的、內部具有相對一致性、外部具有獨特性的整體。地理環境中各要素和各部分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