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黃氏祖籍.江夏是嗎在那個地方
在湖北武漢市江夏區!
❷ 黃姓姓氏的發源地在哪裡
遠古時期,在今燕山之南一帶,為黃姓發源地之一,族人後跟隨大廉遷移至潢川並建立黃國。公元前648年,潢川黃國被楚國滅亡後,黃姓族人有少數逃到河南中部,大批則內遷到楚國腹地,定居在湖北等地。
戰國至秦漢時期,黃姓已經大批播遷到湖北地區,逐漸形成江陵、江夏等八個黃氏郡望,以此為基地向江南發展,「浮諸江南,以實海濱」,黃姓的足跡已經西達陝西和四川,東臨東海,南入湖南和江西。東晉末,中原的林、黃、陳、鄭四大姓率先進入了福建。
由於黃姓主力在秦漢時期已遷離了北方,所以受中國北方幾次戰亂的傷害較輕。黃姓在中國南方得到穩定長足的發展,尤其是宋、元、明時期,在贛浙閩粵四省繁衍最盛,最終形成了今天典型的南方大姓。
1、黃歇(前314年-前238年)
楚國人,楚國大臣,曾任楚相。黃歇游學博聞,善辯。楚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年),以黃歇為相,賜其淮河以北十二縣,封為春申君。與魏國信陵君魏無忌、趙國平原君趙勝、齊國孟嘗君田文並稱為「戰國四公子」。
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病逝,黃歇奔喪時,李園令人埋伏於棘門之內,殺死春申君及其全家。又據《越絕書》則稱黃歇是在楚幽王之時為楚幽王所殺。
2、黃忠(?-220年)
漢末三國時期蜀漢名將。本為劉表部下中郎將,後歸劉備,並助劉備攻破益州劉璋。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定軍山之戰中,黃忠陣斬曹操部下名將夏侯淵,拜征西將軍。劉備稱漢中王後,加封後將軍,賜關內侯。次年,黃忠病逝。景耀三年(260年),追謚為剛侯。
3、黃庭堅(1045年6月12日—1105年9月30日)
字魯直,乳名繩權,號清風閣、山穀道人、山谷老人、涪翁、涪皤、摩圍老人、黔安居士、八桂老人,世稱黃山谷、黃太史、黃文節、豫章先生。宋江南西路洪州府分寧人(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祖籍浙江省金華市。北宋詩人黃庶之子,南宋中奉大夫黃相之父。北宋大孝子,《二十四孝》中「滌親溺器」故事的主角。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江西詩派開山之祖。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黃姓
❸ 姓黃一定都是江夏世家嗎
姓黃不一定都是江夏世家。
江夏堂海內外黃氏裔孫在宗祠正上方和上廳神龕上都懸掛著這樣的牌匾。而黃氏人家的大門額上,也書江夏世第、江夏世家、江夏黃氏、江夏流芳字樣,江夏,成了黃氏的代名詞。確實,江夏堂,已經成為全球黃氏的總堂號。但天下人黃姓遍布大江南北,也不見得都是江夏世家。
詳細解讀:
以近代行政區來說,江夏郡曾轄湖北省屬的隋縣、安縣、雲夢、應山、應城、鍾祥、潛江、天門、漢陽、沔陽、漢川、孝感、黃陂、嘉魚、蒲圻、咸寧、崇陽、通城、大冶、通水、蘄春、黃岡。
黃安、浠水、羅田、麻城、廣濟、黃梅、武昌、漢口等市縣歷史上的江夏郡中心位置位於黃香故里,即今日雲夢縣,今日武漢的江夏區襲用此名。
❹ 姓氏黃 主要分部在什麽地方。
黃姓最早發源於今河南省潢川縣西部一帶。自黃國被楚所滅之後,黃姓族人散居各地,有的逃至河南中部,大批則遷入楚國腹地定居於黃岡、黃陂、黃安、黃梅、黃石等縣,當地也因黃姓而得名。其中一支內遷到江夏安陸(今湖北雲夢縣東南),後發展成為漢代最著名的江夏黃姓。西晉末年,黃姓與中原士族均大舉南遷,成為後來入閩(今福建)的「八大姓氏」之一。戰國時代能言善辯、博學的春申君黃歇,他的兒孫後來分居於會稽、江夏、零陵、陽夏等地,所以使江夏郡(今湖北雲夢一帶)成為黃姓的發展繁衍的中心,並且其分支後來在各地都形成瞭望族。唐宋時期,黃姓在今福建、江西、廣東等地繁衍最為旺盛。黃姓後人黃守恭的五子分居於南安、惠安、安溪、同安、詔安,號稱五安公,繁衍昌盛,逐漸成為閩南之大族。在宋代時,江夏人黃震,官至左司馬尚書,重修江夏家譜,並且得到了皇帝「黃氏忠孝兩全,江夏無雙,歷代簪纓」的御批,後黃姓發展成為廣東大姓。北宋末年,外族入侵,河南固始人黃建聯南徙杭州,後成為杭州著姓,支分漳浦、饒平、陸豐等地。宋元之際,黃姓稱盛於閩粵,至明末清初,開始移居台灣,後來又有不少人播遷海外。由此可見,黃姓雖起源於北方,但從一開始卻主要繁衍於我國南方。現今,黃姓分布主要集中於長江以南地區,以廣東、四川、湖南、廣西和江蘇省比較多,上述五省的黃姓人口約佔全國漢族黃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六,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黃姓是我國歷史上一個比較典型的南方姓氏。黃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八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二點二。
❺ 姓黃一定都是江夏世家嗎
不是,「江夏堂」海內外黃氏裔孫在宗祠正上方和上廳神龕上都懸掛著這樣的牌匾。而黃氏人家的大門額上,也書「江夏世第」、「江夏世家」、「江夏黃氏」、「江夏流芳」字樣,「江夏」,成了黃氏的代名詞。確實,「江夏堂」,已經成為全球黃氏的總堂號。
歷史上,多代黃氏顯祖曾居住於此,黃姓有聲望的世家大族曾長年定居於江夏郡,更有史稱「江夏黃國」者。考載,江夏地名歷朝有所變遷,江夏郡系秦南郡地,漢初置江夏郡,今德安、承天、漢陽、武昌、黃州境地。稀罕以後,各朝曾設置江夏郡。
東漢時的江夏郡:
郡址在今湖北省黃岡縣西北。晉之江夏郡址,在湖北省安陸縣,劉宋之江夏郡,南齊因之,在今湖北省武昌縣。
以近代行政區來說,江夏郡曾轄湖北省屬的隋縣、安縣、雲夢、應山、應城、鍾祥、潛江、天門、漢陽、沔陽、漢川、孝感、黃陂、嘉魚、蒲圻、咸寧、崇陽、通城、大冶、通水、蘄春、黃岡、黃安、浠水、羅田、麻城、廣濟、黃梅、武昌、漢口等市縣歷史上的江夏郡中心位置位於黃香故里,即今日雲夢縣,今日武漢的江夏區襲用此名。
盡管江夏郡,江夏縣常有變更,但其主體名稱—「江夏」二字變動很小,隨著黃氏子孫由此分遷,「江夏堂」成為總堂號,亦之響遍全球,黃氏家族更由此長盛不衰。
❻ 黃氏的祖先江夏祖的具體資料
黃姓最早的發源地在今河南省潢川縣西部一帶。據史料記載,黃國被楚所滅之後,黃姓族人散居各處。其中有一支遷到今江陵、荊州,形成秦時著名的江陵黃氏;有一支遷到江夏安陸(今湖北雲夢縣東南),成為漢代著名的江夏黃氏。總之,秦漢之時,黃姓已稱盛於長江中游以及河南、安徽等地。黃姓大舉南遷始於西晉末年,到了宋代,黃氏已經遍及全國,但以南方的分布最為廣泛。
黃姓源出有五:
1、出自贏姓,為陸終的後裔。相傳伯益為部落首領的時候,顓頊的曾孫陸終的後人於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了黃國,公元前648年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這一支黃氏,後成了黃氏族人的主要來源,史稱黃氏正宗。均為河南黃氏。
2、出自贏姓,為金天氏少昊裔孫台駘的後代。台駘在顓頊時受封於汾川,其裔孫在春秋時曾建立沈、姒、蓐、黃諸國,後黃國被晉國所滅,其後亦以國名為氏。這支贏姓黃氏,主要集中分布在今山西一帶,是為山西黃氏。
3、賜姓為黃氏。相傳十三世石公因佐周有功,被賜為黃姓,後因散亂,復聚入武昌江夏,其子孫以黃為氏。
4、他姓改為黃姓。上古時候,黃、王同音,故有的王姓改為黃姓;還有其他原因改姓黃的:如陸姓改黃姓,巫姓、吳姓、金姓改黃姓等等。
5、出自古代南方少數民族姓氏。武陵溪人、峒人和壯族等少數民族中,都有黃姓。他們都是戰國時期,南下加入到江南「蠻族」地區的黃國遺民的後代。
❼ 黃姓的起源與家譜
黃姓出自贏姓,傳說是「五帝」時代金天氏少昊的後裔,少昊氏族以燕子為圖騰,贏是燕的異體字又是同音字,以贏為姓。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黃姓的起源與家譜,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黃氏
分布地區
湖北江夏郡,陜西櫟陽郡,寧夏安定郡,湖北房陵郡,湖北漢東郡,河北上谷郡,安徽焦郡。
歷史來源
黃姓是現今中國大陸第七大姓氏、台灣島第三大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96位。
「黃」源出
黃姓源出有五:
1、出自贏姓,為陸終的後裔。相傳伯益為部落首領的`時候,顓頊的曾孫陸終的後人於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了黃國,公元前648年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這一支黃氏,後成了黃氏族人的主要來源,史稱黃氏正宗。均為河南黃氏。
2、出自贏姓,為金天氏少昊裔孫台駘的後代。台駘在顓頊時受封於汾川,其裔孫在春秋時曾建立沈、姒、蓐、黃諸國,後黃國被晉國所滅,其後亦以國名為氏。這支贏姓黃氏,主要集中分布在今山西一帶,是為山西黃氏。
3、賜姓為黃氏。相傳十三世石公因佐周有功,被賜為黃姓,後因散亂,復聚入武昌江夏,其子孫以黃為氏。
4、他姓改為黃姓。上古時候,黃、王同音,故有的王姓改為黃姓;還有其他原因改姓黃的:如陸姓改黃姓,巫姓、吳姓、金姓改黃姓等等。
5、出自古代南方少數民族姓氏。武陵溪人、峒人和壯族等少數民族中,都有黃姓。他們都是戰國時期,南下加入到江南「蠻族」地區的黃國遺民的後代。
遷徙分布
黃姓最早的發源地在今河南省潢川縣西部一帶。據史料記載,黃國被楚所滅之後,黃姓族人散居各處。其中有一支遷到今江陵、荊州,形成秦時著名的江陵黃氏;有一支遷到江夏安陸(今湖北雲夢縣東南),成為漢代著名的江夏黃氏。總之,秦漢之時,黃姓已稱盛於長江中游以及河南、安徽等地。黃姓大舉南遷始於西晉末年,到了宋代,黃氏已經遍及全國,但以南方的分布最為廣泛。
家族名人
黃巢:(820~884年)唐曹州人。出身鹽商,積財聚眾,尤好收留亡命之徒。唐懿宗以來,因皇室奢侈過度,賦稅沉重,加上連年發生水﹑旱災,遂致民不聊生,盜匪群起。唐僖宗乾符元年(公元874年),王仙芝率盜匪起事,翌年黃巢起兵響應,乾符五年王仙芝敗死於湖北,黃巢被推舉為沖天大將軍,率眾攻掠江﹑浙﹑閩﹑粵等地,廣明元年(公元880)陷洛陽、長安,僖宗逃奔成都,巢自號為帝,國號大齊。唐以官爵籠絡李克用相援,大敗黃巢,巢自刎身亡,為害十年的黃巢之亂始告結束,史稱為黃巢之亂。
黃庭堅:(1045~1105年)字魯直,號山穀道人,又號涪翁,宋分寧(今江西修水縣)人。工詩,為江西詩派的開創人,並擅行、草書。著有山谷內集、外集、別集、詞等。
黃道婆:(1245~1330年)元朝時擅於紡織技術的女工藝家。促成棉紡織業的進步,使元明以後的松江細布聞名於四方。紡織業者遂立祠祭之,以感其功。亦稱為黃婆。
黃興:(1874年10月25日-1916年10月31日),漢族,原名軫,改名興,字克強,一字廑午,號慶午、競武。近代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的創建者之一。
黃炎培:(1878年10月1日-1965年12月21日),字任之,別號抱一,江蘇省川沙縣(今屬上海市)人。他是我國近現代著名的愛國主義者、民主革命家、政治活動家。
❽ 黃氏的由來和歷史
帝舜時代,東夷部落的首領叫伯益,因幫助禹治水有功,又因"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被帝舜賜姓蠃氏。傳說伯益的後裔有14支。其中的黃氏,大約於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 春秋時期,南方的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於抗衡。公元前648年,楚成王責備黃國不向楚國進貢,黃國國君錯誤地分析形勢,既不理會楚國的責問,又不進行任何防備,結果於當年夏天被楚國滅掉。亡國後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姓氏,就是黃氏。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但是,有的譜牒學家則說黃姓是陸終的後代。那麼,陸終是何人,與上文所說的伯益又有甚麼關系呢?據史料記載,伯益是顓頊之玄孫,陸終也是顓頊之玄孫,只是他們的三代近祖不同而已。因此,無論是黃姓出自伯益,還是陸終,總起來說是帝顓頊的後代,屬於以國為氏之類。 關於黃姓的起源,還有一種說法是出身於少昊之後。這一支黃人,是顓頊時從河南黃水西遷到山西汾水下游的,所建的黃國,於春秋早期為晉國所滅,這也是黃氏姓源之一。 在歷史上多次民族大融合中,黃氏有一些人融入壯、瑤、侗、水、布依等少數民族。 亡國後的黃氏遺民,有的逃至今河南中部,大批被遷到今湖北境內,有的在楚國做了官。據說今黃岡、黃陂、黃梅等地,都是因為黃人遷來而得名的。 漢代以後,黃氏因任官等原因分別向大江南北遷徙,南至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北至河南固始、南陽。黃氏入居福建,始於晉代。宋元之際,黃氏稱盛於閩粵,至明末清初,開始移居到台灣,後又有不少人移至海外。 黃姓為當今中國8大姓,在南方人中所佔比例較同。另外,黃姓在台灣人中更為常見,與鄭姓共同享有"黃鄭排滿街"之美譽。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黃姓最早可追朔到東夷的黃夷部。炎黃時代,東夷活躍在今天燕山一代,相對於中原屬於少數民族,東夷以鳥作為圖騰和氏族徽標。東夷主要有九大氏族(九夷),其中一族叫」黃夷「,崇拜黃鶯,活躍在河北、山東接壤的一帶地區,後來隨著東夷的強大,遷徙到河南、山西一帶,夏朝,黃人的一支在山西建立黃國,最後被晉所滅,子孫以國為姓,這是最早的黃姓。 商朝的時候,黃人在河南建立了另外一個黃國,進入周朝後,被冊封子爵,後被楚成王所滅,子孫以國為姓,族人在河南湖北一帶蔓延開來,著名的楚國春申君黃歇就是黃人後裔。 秦漢時期,黃姓基本集中在湖北地區,形成江陵、江夏兩個中心,並逐步往南遷移。在西晉末年的戰亂中,中原人民為避戰火紛紛南遷,黃姓開始進東南沿海地區。 隋唐時期,從江夏遷移的黃姓在浙江金華和福建邵武形成兩大黃姓中心。到了宋、元、明,黃已發展為典型的南方大姓,直至今天。 目前,長江以南主要以珠江三角洲為黃姓高密集區,其次是四川東南部、湖南東部、江西南部。廣東為黃姓第一大省,佔全部黃姓人口20%左右。
黃氏最遠的先祖,發源於今內蒙古西拉木倫河流域因崇拜鳥中的黃鶯而自稱「黃族」、「黃人」。後來,黃人向東南遷徙進入山東半島,與當地東夷部落聯盟的大首領少昊金天氏的部落聯姻,逐漸成為東夷部落里9支強族中的一支。今天的黃姓人的起源大多從黃族融入少昊的東夷部落後說起。黃氏最主要的一支源於贏姓。少昊的後人、東夷部落聯盟的首領伯益,因功被舜賜姓贏,他有14支後裔,其中一支為黃氏。黃氏祖先在商末周初建立黃國(今河南省信陽市潢川縣),被周朝封為子爵國,稱為「黃子國」。春秋時期,黃子國是能與楚國抗衡的強國之一。公元前648年,楚成王責備黃國不向楚國進貢,黃國國君錯誤地分析形勢,既不理會楚國的責問,又不進行任何防備,結果於當年夏天被楚國滅掉。亡國後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姓氏,就是黃氏。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但是,有的譜牒學家則說黃姓是陸終的後代。那麼,陸終是何人,與上文所說的伯益又有甚麼關系呢?據史料記載,伯益是顓頊之玄孫,陸終也是顓頊之玄孫,只是他們的三代近祖不同而已。因此,無論是黃姓出自伯益,還是陸終,總起來說是帝顓頊的後代,屬於以國為氏之類。 關於黃姓的起源,還有一種說法是出身於少昊之後。這一支黃人,是顓頊時從河南黃水西遷到山西汾水下游的,所建的黃國,於春秋早期為晉國所滅,這也是黃氏姓源之一。 在歷史上多次民族大融合中,黃氏有一些人融入壯、瑤、侗、水、布依等少數民族。 亡國後的黃氏遺民,有的逃至今河南中部,大批被遷到今湖北境內,有的在楚國做了官。據說今黃岡、黃陂、黃梅等地,都是因為黃人遷來而得名的。 漢代以後,黃氏因任官等原因分別向大江南北遷徙,南至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北至河南固始、南陽。黃氏入居福建,始於晉代。宋元之際,黃氏稱盛於閩粵,至明末清初,開始移居到台灣,後又有不少人移至海外。 黃姓為當今中國8大姓,在南方人中所佔比例較同。另外,黃姓在台灣人中更為常見,與鄭姓共同享有"黃鄭排滿街"之美譽。
❾ 誰能告訴我,黃氏的起源是什麼,原住地是哪
黃姓是現今中國大陸第七大姓氏、台灣島第三大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96位。黃姓人口在廣東省最多,佔全國黃姓人口總數約19%。根據1977年中國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志》發表的一篇有關「姓」的論文上指出,黃姓是全球華人十大姓之一。黃姓源騰 在遠古蒙昧洪荒時代的中國東部地區,有許多以鳥為圖騰的原始人群,生活在這一廣大地區,典籍稱之為東夷。其中有九支氏族最為強盛,組成為部落聯盟集團,史書稱其為九夷。據史籍《古本竹書紀年》,這九夷是畎夷、於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鳳夷、陽夷。其中的黃夷氏族,就是黃姓的最古老的族源。黃夷是因為崇拜黃鳥而得此名。其發源地在今內蒙古東部、燕山之南的遼河西源西拉木倫河流域。遠古時代,在燕山南面的古幽州一帶,棲息著各種鳥類,其中有一種後人稱為黃鸝、黃鶯的黃鳥。這種黃鳥,不僅小巧精靈,色澤艷麗,而且叫聲清脆,婉轉悅耳。因對黃鳥的喜愛之情,轉而變為尊敬,後來發展至頂禮膜拜,就把它當作自己氏族的守護神和標志,因而也就成為這一氏族的圖騰。這個氏族就叫做黃鳥族、黃氏族,簡稱為黃夷、黃族、黃人,成為東夷族鳥夷的一支。黃氏族人所居之地,地名多帶黃字。遼河西源西拉木倫河,古代叫黃水,後來才改為「潢水」。史籍《熱河志》第七十一卷這樣介紹:「《新唐書》始作潢字,遼金史因之。《清一統志》原本謂別於西黃河,故曰潢。」 後來,黃人由內蒙東部向東南部方向遷徙,經河北遷安縣西的黃山和束鹿縣的黃丘進入山東半島,加入東夷集團,成為九夷之一的黃夷。今山東黃縣東南部有古黃城,掖縣南有黃山,興博縣有黃山,黃阜、濟南西南部三十公里處也有黃山。這一帶就是遠古黃夷棲息活動的地區。在東夷集團中,黃人的勢力發展非常迅速,很快就成為東夷集團中勢力強大的一支,因而被推尊為部落聯盟首領。在野蠻時代中期,東夷部族集團由鳳夷氏族的少昊金天氏為部落聯盟大首領時,黃夷就與風夷結成了婚姻氏族,後來又加入了少昊部落。當時,東夷集團都普遍崇拜鳥。由於東夷集團大首領少昊氏族的圖騰是鳳,因此鳳便成為百鳥之王,成為了神鳥。鳳鳥中有一種雌性的鳥,叫做皇(後寫作凰)。這種鳥與黃鳥一樣,通身都鮮艷亮麗的黃色羽毛,而且這兩種鳥名的讀音完全相同。皇鳥是鳳鳥的配偶,恰巧黃夷又是鳳夷的婚姻氏族。這些相同、相似、相通之處,黃人便自然地用凰鳥來取代原來作為氏族圖騰的普通小黃鶯,崇拜的對象改成了凰鳥。這樣,黃鳥變成了皇 (凰)鳥,黃夷的圖騰由黃鸝鳥變為金鳳凰。當歷史進入到野蠻時代中期,大約是炎黃之世時,東方黃夷部落部分成員陸續內遷到了華北平原和黃河中下游地區時,展現在他們眼前的盡是一片黃色:黃色的平原,黃色的山巒,還有橫穿北部中國的黃色的大河,人們便崇拜起大地和大河並把這條河叫做黃河。由於黃人內遷中原,用原本是黃鸝鳥的顏色「黃」字來指稱大地的顏色,所以才有了《說文解字》的注釋: 「黃,地之色也」。黃氏人加入東夷集團後,與少昊氏結成了婚姻氏族的關系。後來,少昊氏族勢力越來越強大,少昊就成為東夷部落集團的大首領,這樣,黃夷降而為少昊部落的附屬氏族,它與少昊鳳鳥族的關系也由婚姻氏族變為父子氏族。因此,黃夷便以少昊為本族始祖。 《宋學士集》說:少昊世代為水官之長,顓頊時他被封於汾川,後世尊其為汾水之神。春秋時台駘的後裔建立了沈、姒、蓐、黃等國,後被晉國一一滅掉,其中黃國的公族子孫以國為姓,成為黃姓的一支,晉國的黃淵便是其後裔。亡國後的黃氏遺民,有的逃至今河南中部,大批被遷到中原今湖北境內,及福建入閩始祖黃元方(字彥豐又名黃允)官晉安郡守居於福州黃巷,有的在楚國做了官。據說今黃岡、黃陂、黃梅等地,都是因為黃人遷來而得名的。漢代以後,黃氏因任官等原因分別向大江南北遷徙,南至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北至河南固始、南陽。黃知運子黃元方居福建,始於晉代。宋元之際,福州候官晉安黃氏稱盛於閩粵,至明末清初又移居到台灣,後又有不少人移至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