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分異格局,分異過程和原因
中國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分異格局,分異過程和原因:
1、從赤道到兩極分異規律,表現為從南到北植被分布依次為:熱帶雨林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亞寒帶針葉林帶。這是以不同緯度之間熱量差異為基礎而形成的。
2、沿海向內陸分異規律,在我國主要表現為由沿海到內陸的植被分布依次為森林,草原,荒漠。這是以海陸位置的不同導致的水分差異為基礎形成的。
3、垂直地帶性差異,是由於海拔的高低而導致的熱量的差異,海拔越高,氣溫越低,能得到熱量也越少。因此,垂直地帶性差異的表現與從赤道到兩極分異相類似,只不過是將這個表現是垂直而不是水平的。
(1)自然地理分異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中國自然環境基本特徵:
1、區域位置
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北起漠河附近的黑龍江江心,南到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西起帕米爾高原,東至黑龍江、烏蘇里江匯合處。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千米,陸上邊界2萬多千米。
2、地勢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復雜多樣,各類地形佔全國陸地面積的比例是:山地33. 3%,高原26%,盆地18. 8%,平原12%,丘陵9. 9%。地勢自西而東構成三級階梯:西部有世界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地勢最高,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由極高山和高原面組成,有「世界屋脊」之稱。
3、地貌
中國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陸地面積的67%,盆地和平原約占陸地面積的33%。山脈多呈東西和東北一西南走向,主要有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喀喇昆侖山、喜馬拉雅山、陰山、秦嶺、南嶺、大興安嶺、長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台灣山脈、巫山和橫斷山等山脈。
4、河流
主要有長江、黃河、黑龍江、珠江、淮河、海河、遼河、雅魯藏布江、塔里木河、瀾滄江、怒江、閩江、錢塘江、韓江、鴨綠江、圖們江、漢江、湘江、贛江、濁水溪、南渡江、灤河、弱水、疏勒河、伊犁河、額爾齊斯河及京杭大運河、靈渠、膠萊運河、里下河等運河。
5、氣候
中國的氣候復雜多樣,有溫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熱帶季風氣候、熱帶雨林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和高原山地氣候等氣候類型,從南到北跨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氣候帶。
Ⅱ 為什麼說自然地理環境既是一個整體,又存在分異
整體性:氣候,水文,地貌,土壤,生物,他們的存在,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一要素改變,就會影響導致其它跟著變,所以更像一個整體,牽一發而動全身,就像我們所學的生物中的食物鏈一樣。
差異性:受緯度的影響,地理環境又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因緯度不同,產生了不同的自然帶,各個自然帶的氣候,水文,土壤等也存在相應的差異。最終形成由赤道向兩極、沿海向內陸、山地垂直等地域分異規律。
綜上所述,
自然地理環境既是一個整體,又存在分異。
Ⅲ 高三地理的地域分異規律是什麼意思
自然帶地域分異規律
1、自然帶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是緯度地帶性,分異的基礎是水分,原因是隨著緯度的增加,從赤道到兩極太陽輻射越來越少,熱量降低,自然帶由低緯向高緯呈現熱帶、溫帶、亞寒帶、苔原帶、冰原帶的分布.
2、經度地帶性規律,又稱之為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
這里有必要做一個說明,現在很少有學術刊物再採用經度地帶性規律這種說法,現在的學說認為當時這種定義是不科學,甚至是完全不正確的一種定義.因為因為離海距離的增加,水分在減少,地域環境出現差異,這種差異主要建立在水分變化的基礎上,如果從我國東部沿海向西北內陸有分異的話(假設出現A\B\C三種不同的自然帶),那麼這三個自然帶的分界線大致是與我國的海岸線平行(即東北-西南向),並不是南北向(按照經度地帶性的表述,自然帶應是南北延伸,東西更替,現實中並不存在).
3、垂直地帶性分異:又叫從山麓到山頂的地域分異.
另外:跟地帶性規律相對應的,叫非地帶性規律,如東非高原雖地處赤道,卻並不是熱帶雨林
咪犘厷627 2014-11-13
Ⅳ 地理分異定義
沒有查到地理分異定義,只查到了下面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地理分布
中文名稱:地理分布
英文名稱: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定義1:地理現象在一定地區或范圍內的集聚或擴散。 應用學科:地理學(一級學科);地理學總論(二級學科)
定義2:昆蟲在長期演化過程中形成的適應地理條件的分布格局。 應用學科:昆蟲學(一級學科);昆蟲生態學(二級學科)
地理分布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廣義是指生物的水平分布,而狹義則是指生物的各個亞種、種、屬、科等於地球上的一定范圍的分布。生物地理分布的研究主要是隨同分類學而進展的,結果是把自然環境的地理差異也同時考慮進去而確定生物地理區。這方面的研究領域有生物分類地理學、生物區系地理學等等。關於植物方面,由恩格勒(A.Engler,1879-82)和動物方面由華萊士(A.R.Wallace,1878)首先集其大成。地理分布一般多涉及分布的地點和范圍而不涉及環境,特別是狹小地區,考慮到環境因素者則為生態分布。
Ⅳ 什麼是自然地域分異理論(規律)
自然地域分異規律 反映自然綜合體地域分異的客觀規律。指自然地理環境各組分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綜合體之間的相互分化,及由此而產生的差異。是地理學的基本理論之一。19世紀中葉德國李希霍芬(F.von Richthofen)首次提出並使用了地域分異這個術語。一般認為,自然地域分異規律包括地帶性規律、非地帶性規律及地方性規律等方面。地帶性規律是由太陽輻射能按緯度分布不同引起的。非地帶性規律是由地形和地質構造等因素引起的。亦有人認為由海陸相互作用及海拔高度引起的畸變應屬非地帶性之列,分別稱經度地帶性及垂直地帶性。地方性規律則是更局部的分異規律,是由地方地形、地面組成物質及地下水埋深等因素引起,具有系列性、組合性及重復性等表現形式。引起自然地域分異的因素,包括太陽能和地球內能兩部分。兩者互不從屬,但卻共同對地表自然界產生作用,相互制約,表現出矛盾統一的特徵。目前,研究地域分異規律的明顯趨勢是確定不同規模的地域分異規律及其作用范圍。如英國金(C.M.A.King)就提出全球性規模、大陸和區域性規模及地方性規模等分異規律。自然地域分異研究強調綜合觀點,因為任何一個地域都是一個復雜的自然綜合體,其形成都包括地帶性因素和非地帶性因素,外生因素和內生因素,現代因素和歷史因素。綜合觀點與主導分異因素相輔相成。主導因素發生變化,地域中的其它因素,乃至其綜合特點也會相繼發生變化。不同等級的地域分異,是不同等級的綜合分析與主導分異因素的結合。自然地域分異規律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它代表人類認識秩序由特殊到一般的過程,其研究成果又會反過來指導人類對地理環境的認識、利用和改造。
Ⅵ 什麼是自然環境地域差異,是怎樣劃分的
所謂地域分異,也稱空間地理規律,是指自然地理環境整體及其組成要素在某個確定方向上保持特徵的相對一致性,而在另一確定方向上表現出差異性因而發生更替的規律。一般公認地域分異規律包括緯度地帶性和非緯度地帶性兩類。分別簡稱為地帶性規律和非地帶性規律。後者又包括因距還遠近不同而形成的氣候干濕分異(也叫經度地帶性分異規律)和因山地海拔增加而形成的垂直地帶性分異2個方面。
自然環境的形成要有物質組成和能量基礎。
後面2個問題暫時沒想到怎麼答你```
Ⅶ 什麼叫自然地理差異
自然地理差異性即為分異性~水平方向主要為緯度分異、干濕度分異,垂直方向有垂直分異規律。所以回答這個的問題的總體思路是,分上述三部分,然後每一部分都應包括地理環境六大要素內容,即:氣候和氣象、地質、地貌、水文、生物、土壤。
Ⅷ 自然地理環境為什麼會出現地域分異
由於太陽輻射隨緯度不同而發生有規律的變化,導致地球表面熱量由赤道向兩極逐漸變少,因而產生地球表面的熱量分帶。
全球陸地降水量的89%來自海洋濕潤氣團,而海陸間的水交換強度越深入內陸越弱,因此導致了大部分大陸上的干濕度,由海岸線附近向大陸內部發生規律性的變化。
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大,氣溫逐漸降低,降水也呈現出一定的變化,因而導致了氣候、植被、土壤和自然景觀呈現出垂直方向上的帶狀分布與變化,這就是垂直帶性。簡言之,垂直帶性就是自然景觀隨海拔高度而呈現出的帶狀分布與變化規律。
構造-地貌成因的地域性分異
具有地方氣候背景的地域分異
地貌部位與小氣候引起的地域分異
高原地帶性
Ⅸ 三種地域分異規律特點是哪些
自然帶地域分異規律:自然帶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是緯度地帶性,分異的基礎是水分,原因是隨著緯度的增加,從赤道到兩極太陽輻射越來越少,熱量降低,自然帶由低緯向高緯呈現熱帶、溫帶、亞寒帶、苔原帶、冰原帶的分布。
經度地帶性規律,又稱之為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離海距離的增加,水分在減少,地域環境出現差異,這種差異主要建立在水分變化的基礎上。
垂直地帶性分異:又叫從山麓到山頂的地域分異,跟地帶性規律相對應的叫非地帶性規律,如東非高原雖地處赤道,卻並不是熱帶雨林。
自然地理環境整體及其組成要素在某個確定方向上保持特徵的相對一致性,而在另一確定方向上表現出差異性,因而發生更替的規律。
(9)自然地理分異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地域分異規律是自然地理學極其重要的基本理論 ,是認識地表自然地理環境特徵的重要途徑,是進行自然區劃的基礎,對於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因地制宜進行生產布局有指導作用。
太陽輻射能是自然帶和自然地帶形成的能量基礎;由宇宙-行星因素引起的太陽輻射能在地表不同緯度區域的不均勻分布,是形成自然帶和地帶的動力學原因。
帶和地帶只在理想情況下呈東西方向延伸,並具有環球分布特點,同時沿南北方向發生更替;客觀上應存在除地帶性規律以外的另一種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