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沭陽屬於哪個地理區域

沭陽屬於哪個地理區域

發布時間:2022-08-20 04:07:35

1. 江蘇省沭陽縣屬於哪個市

屬於宿遷市。

沭陽縣是宿遷市下轄縣,目前是江蘇三個省直管縣之一;因位於沭水之陽而得名,簡稱沭,地處徐州、連雲港、淮安、宿遷四市結合部,屬魯南丘陵與江淮平原過渡帶。

沭陽縣地處江蘇北部,沂沭泗水下游,屬魯南 丘陵與江淮平原過渡帶。縣域介於北緯33°53′至34°25′,東經118°30′至119°10′之間,東西60公里,南北55公里。東與連雲港接壤,南與淮安市毗鄰,西倚宿遷,北接徐州,是徐、連、淮、宿四市結合部。

(1)沭陽屬於哪個地理區域擴展閱讀:

沭陽西周時,境域屬青州。春秋時屬魯國,魯成公九年,在今縣西北建中城邑。戰國時屬楚國。秦統一中國後,初屬薛郡,後改屬郯郡。

西漢景帝封衛綰於建陵,在境內首立侯國,建陵今屬新沂市。西漢武帝時,始設厚丘縣,隸屬東海郡。縣治厚鎮,前有丘陵盆地,後有厚鎮河,故名厚丘縣。漢成帝封楚孝王四子為陰平侯,陰平始為侯國。東漢除侯國,置陰平、建陵二縣。

三國時魏黃初年間,立東海國,領厚丘、陰平、建陵等11縣。西晉武帝裁陰平縣,封魯芝於陰平。陰平由縣變為采邑。

南朝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省厚丘,並入襄賁,另置僮縣,隸屬南下邳郡。劉宋勢力在南方,故僮縣為僑縣。宋孝武帝大明四年(460年),南下邳郡並入南彭城郡,僮縣遂屬南彭城郡。境內古有潼水故以僮名縣。南齊復置厚丘縣,尋廢,置僮縣。

梁武帝天監五年(506年),廢僮縣,置僮陽郡。普通五年(524年),裴邃攻克北魏建陵城,省建陵縣。東魏孝靜帝武定七年(549年),改僮陽郡為沭陽郡,兼置下城、臨渣、服武、懷文等4縣,隸屬沭陽郡,復置建陵縣。

東魏還置臨沭郡並縣,尋廢。陳宣帝太建五年(573年),命吳明徵、裴忌領兵10萬進攻江北,擊潰北齊,佔領沭陽郡,下城、臨渣、服武三縣並入懷文縣。北周建德七年(578年),改懷文縣為沭陽縣,縣名沿用至今。因治所位於沭河北岸,故名。

北周廢建陵縣。隋文帝開皇年間廢沭陽郡,縣治遷入郡治,隸屬海州。隋煬帝大業十三年(617年),土人反,改沭陽為沭州。

唐高祖武德年初,復置厚丘縣,八年(625年)省,入沭陽縣。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沭陽改屬泗州。咸亨五年(674年),還屬海州。五代、宋、元依唐制。

明洪武年間,沭陽從海州析出,隸屬淮安府。清代順治、康熙兩朝沿襲明制,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改屬海州。

民國2年(1913年),屬徐海道。民國17年至37年,屬東海專員公署、徐海行政公署。民國29年(1940年)秋,中共淮海地委對境內區劃作較大變動。

淮沭路以西、沭河以南,與泗陽部分地區合並,設泗沭縣抗日民主政府;縣西北置潼陽縣抗日民主政府;縣北與東海鐵路南地區合並,建立東海縣(鐵路南)抗日民主政府;縣東和柴米河以北,劃歸灌雲縣抗日民主政府。所置縣皆隸屬淮海區專員公署、行署。

1945年8月至1949年5月,沭陽屬蘇皖第六行政區。

1949年5月,撤銷東海(鐵路南)、潼陽、泗沭縣,原轄區劃歸沭陽,宿遷部分轄區劃給沭陽,隸屬淮陰行政專員公署。1983年,實行市管縣,屬淮陰市。1996年8月,沭陽隸屬新成立的地級宿遷市。2011年,列為江蘇省直管縣三個試點之一。

2. 江蘇沭陽位於四大地理區域中的哪個區域

屬於北方地區。
具體劃分為:
北方地區:溫帶季風氣候
南方地區:亞熱帶季風氣候
西北地區:溫帶大陸性氣候
青藏地區:高寒的山地氣候

3. 江蘇省沭陽縣屬於哪個市哪個區

沭陽縣屬於宿遷市,宿遷市是1996年新設立的市,屬於江蘇省,下轄三縣兩區,三縣分別是泗洪縣、沭陽縣、泗陽縣,兩區是宿城區、宿豫區。
縣和區是平行的編制,沭陽上一級就是宿遷市,不屬於區。

4. 沭陽屬於哪個省哪個市哪個縣

沭陽屬於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沭陽縣是江蘇三個省直管試點縣之一,位於徐州、連雲港、淮安、宿遷四市的結合地帶,也是魯南丘陵與江淮平原過渡帶,佔地面積約有2298平方千米。

沭陽屬於哪個省哪個市哪個縣

沭陽縣,簡稱沭,古稱為厚丘、懷文。在古代,人們稱山水之南水之北為陽,沭陽因為地處於沭水的北面而得此名。

沭陽縣歷史悠久,建制始於西漢時期,到了北周建德7年,即578年,改懷文縣為沭陽縣。直到1996年7月,沭陽劃入新設立的設區市宿遷。

沭陽縣有淮海戲、工鼓鑼等國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南湖公園、虞姬公園等著名景點,當地特產有廟頭千張、顏集朝牌等。

5. 沐陽是哪個省哪個城市的

沐陽它屬於江蘇省宿遷市,行政區類別為省直管縣。

沭陽縣地處江蘇北部,沂沭泗水系下游,屬魯南丘陵與江淮平原過渡帶。縣域介於北緯33°53′至34°25′,東經118°30′至119°10′之間,東西60千米,南北55千米。東與連雲港接壤,南與淮安市毗鄰,西倚宿遷市宿豫區、新沂市,北接東海縣,是徐、連、淮、宿四市邊界結合部,總面積2298平方千米。

(5)沭陽屬於哪個地理區域擴展閱讀:

沭陽縣行政區劃明代以前無考,明代沭陽縣的行政區劃為9鄉81里。

清初,沿襲明制,清順治10年(年),為9鄉17里。

民國元年(1912年),沭陽縣區劃為9市1鄉。

民國17年(1928年),國民政府廢道存縣,沭陽縣改為10個行政區,即原來的9市改為一至九區,將1鄉改為第十區。

民國23年(1934年),沭陽縣364個鄉鎮合並為162個鄉鎮,設區公所、鄉公所。

抗日戰爭時期,為適應革命需要,曾在各縣邊境,設立縣級行政許可權,這些縣級行政許可權,大多以兩縣首字和邊境比較重要的地點命名,如泗(陽)沭(陽)縣、潼陽縣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這些縣級解體,所轄區域大多並入原屬縣,但也有一些劃到其他縣等情況。

6. 江蘇省沭陽縣屬於哪個市

江蘇省沭陽縣屬於宿遷市。

宿遷,江蘇省省轄市,位於江蘇省北部、地處長江三角洲地區,是長三角城市群成員城市,也是沿東隴海線經濟帶、沿海經濟帶、沿江經濟帶的交叉輻射區,淮海經濟區核心區八大城市之一。

7. 沐陽是哪個省哪個城市

沐陽縣屬於江蘇省宿遷市。

沭陽縣是江蘇三個省直管試點縣之一,因位於沭水之陽而得名,簡稱沭,古稱厚丘、懷文等,地處徐州、連雲港、淮安、宿遷四市結合部,屬魯南丘陵與江淮平原過渡帶。

沭陽縣地處江蘇北部,沂沭泗水系下游,屬魯南丘陵與江淮平原過渡帶。東與連雲港接壤,南與淮安市毗鄰,西倚宿遷市宿豫區、新沂市,北接東海縣。

沭陽縣風景名勝

1、沭陽縣南湖公園

虞姬公園是沭陽縣唯一一座縣級歷史名園,始建於民國20年(1929年),因歷史名人虞姬而得名。公園總面積120餘畝,其中湖面佔三分之一,公園內古樹名木繁多,有楸樹、梓樹等珍稀樹種,園內還興建了東籬菊圃和西苑牡丹,每年秋季的菊花展和春季的牡丹展,從規模和檔次上都位居蘇北地區前列。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沭陽縣

8. 沭陽縣屬於哪個市

沭陽縣屬江蘇省宿遷市轄縣,江蘇省三個省直管試點縣之一,位於江蘇省北部、宿遷市東北部,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地勢西高東低,屬魯南丘陵與江淮平原過渡帶。

宿遷,是江蘇省地級市,宿遷位於長三角北翼,江蘇省北部,是長三角北翼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地處徐州、連雲港、淮安中心地帶。宿遷是江蘇省沿海地區向中西部輻射的重要門戶城市,是徐州都市圈、江淮生態經濟區核心城市、一帶一路節點城市。

(8)沭陽屬於哪個地理區域擴展閱讀:

行政區劃

截至2021年,沭陽縣下轄6個街道、25個鎮、8個鄉、1個農場,計480個社區(村),另轄1個經開區:沭陽經濟技術開發區,縣人民政府駐夢溪街道境內,辦公地址為蘇州東路1號。

截至2021年,宿遷市下轄2個區(宿城區、宿豫區),3個縣(沭陽縣、泗陽縣、泗洪縣),並有3個區級功能區,市人民政府駐宿城區河濱街道南湖路1號。


9. 沭陽是哪個省的

江蘇省宿遷市

沭陽縣,是宿遷市下轄縣,是江蘇三個省直管縣之一;因位於沭水之陽而得名,簡稱沭,地處徐州、連雲港、淮安、宿遷四市結合部,屬魯南丘陵與江淮平原過渡帶。沭陽素以改革創新聞名全國,創造了令人矚目的「沭陽速度」和沭陽經驗。

(9)沭陽屬於哪個地理區域擴展閱讀:

1、地理位置

沭陽縣地處江蘇北部,沂沭泗水下游,屬魯南 丘陵與江淮平原過渡帶。縣域介於北緯33°53′至34°25′,東經118°30′至119°10′之間,東西60公里,南北55公里。東與連雲港接壤,南與淮安市毗鄰,西倚宿遷,北接徐州,是徐、連、淮、宿四市結合部。

2、地形地貌

沭陽縣地形呈不規則方形,地勢西高東低,大部分地面高程在7-4.5米。縣內最高峰韓山海拔70米,除潼陽、茆圩、劉集、悅來等鄉鎮有些崗嶺外,土地平衍。

閱讀全文

與沭陽屬於哪個地理區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1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1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7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2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1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0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