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高中地理怎麼求太陽高度角和日期!!!!!
太陽高度角計算公式:90度—(當地的地理緯度和太陽直射點之間差的緯度數)。
以北緯40度為北京的緯度,目前的黃赤交角是23度26分
下面以夏至為例說明:
夏至時北京的正午太陽高度交為:90度—(40度—23度26分)=73度26分
下面以冬至為例說明:
冬至時北京的正午太陽高度交為:90度—(40度+23度26分)=26度34分
⑵ 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計算
(1)太陽高度角就是太陽光線和地平面的交角,它每日都在變化,正午時太陽高度是最大的。
因此正午太陽高度就是該日最大的太陽高度。
太陽高度就是太陽高度角,(天文上的好多距離都是角距離,不用實際距離)。這些內容高一學。
(2)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有公式:h=90°-【該地緯度-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北半球取正值,南半球取負值。(黑色中括弧是絕對值符號)——如果覺得復雜,就記住每離開太陽直射點111千米(1°大圓),太陽高度減少1°。
冬至日h=90-【30+23.5】=36.5°
(3)只要理解了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即公式),很容易理解:
直射點太陽高度最大,晨昏線上太陽高度等於0,晝半球太陽高度大於0,夜半球小於0
⑶ 地理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計算方法
H當地=90°—緯度差(所求地點緯度與直射點所在緯度的緯差)
[*同一半球,緯度相減,反之相加]
太陽高度角隨著地方時和太陽的赤緯的變化而變化。太陽赤緯(與太陽直射點緯度相等)以δ表示,觀測地地理緯度用φ表示(太陽赤緯與地理緯度都是北緯為正,南緯為負),地方時(時角)以t表示,有太陽高度角的計算公式:
sin
h=sin
φ
sin
δ+cos
φ
cos
δ
cos
t
日升日落,同一地點一天內太陽高度角是不斷變化的。日出日落時角度都為0,
正午太陽高度角
正午時太陽高度角最大,時角為0,以上公式可以簡化為:
sin
h=sin
φ
sin
δ+cos
φ
cos
δ
由兩角和與差的三角函數公式,可得
sin
h=cos(φ-δ)
因此,
對於太陽位於天頂以北的地區而言,h=90°-(φ-δ);
對於太陽位於天頂以南的地區而言,h=90°-(δ-φ);
二者合並,因為無論是(φ-δ)還是(δ-φ),都是為了求當地緯度與太陽直射緯度之差,不會是負的,因此都等於它的絕對值,所以正午太陽高度角計算公式:
h=90°-|φ-δ|
⑷ 高一地理中的太陽高度角怎麼算,具體一點
「90度減去緯度差」,這個方法最直觀。當年我們老師這樣教效果比較好。
緯度差就是「直射點緯度」和「所求地緯度」之間的差,准確地說是差的絕對值。
例如,直射點在北緯23.5度時,
求1、北緯30度的高度角。2、南緯30度高度角。
第一種情況下,緯度差30-23.5=6.5,所求結果就是90-6.5這個值;
第二種情況下,緯度差23.5+30=53.5,所求結果就是90-53.5。
至於書上那個公式,實質就是如此,但由於它採用了希臘字母,還有什麼取正負之類的,反而不直觀。其實就是規律在於,直射點就是90度,其它的地方如果離它遠了多少度(緯度),太陽高度角就減少了多少度(角度)。所以結果即90減去緯度差
⑸ 正午太陽高度角怎麼求
正午太陽高度角=90度-│當地緯度-直射點緯度│
(當地緯度與直射點緯度的取值原則:北半球取正值,南半球取負值)
例如:求北京(北緯40度)在夏至和冬至的正午太陽高度角
夏至:H=90度—│(+40度)—(+23度26分)│=73度26分
冬至:H=90度—│(+40度)—(—23度26分)│=26度34分
求太陽直射南緯10度時,正午太陽高度角為70度的地區緯度:
70度=90度-│當地緯度—(—10度)│
當地緯度=+10度
當地緯度=—30度
所以太陽直射南緯10度時,北緯10度與南緯30度的正午太陽高度角都為10度
⑹ 高一地理正午太陽高度角怎麼計算
樓上說的是對的!我再詳細點:首先,找到太陽直射緯度(即:正午太陽高度為90那個緯度),然後,找到要求的那條緯線,用九十度減去(此緯度與太陽直射緯度的絕對值)。最後就是結果了
⑺ 高中地理計算太陽高度角
太陽高度角計算公式:
1.直射點的緯度=1/2×(出現極晝的點最大的太陽高度+該點最小的太陽高度)
註:出現極晝時:
①極點的最大的太陽高度=該點最小的太陽高度
②剛出現極晝的點最小的太陽高度=0
2.直射點的緯度+剛出現極晝點的緯度=90°
3.正午太陽高度=90°- |所求點的緯度+/-直射點的緯度 |
(所求點與直射點在赤道的同側取「+」號,在赤道的異側取 「-」號)
4.寒帶,溫帶: 某地夏至日的正午太陽高度- 冬至日的正午太陽高度 =2×黃赤交角
熱帶: 某地夏至日的正午太陽高度- 冬至日的正午太陽高度 =2×該地的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