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美國的地理位置、地形、氣候等自然環境方面以及經濟、民俗等社會經濟方面的介紹
美國位於北美洲南部,東臨大西洋,西瀕太平洋,北接加拿大,南靠墨西哥及墨西哥灣。全境由東向西可分為5個地理區:東南部沿岸平原分大西洋沿岸平原和墨西哥沿岸平原兩部分。這一地帶海拔在200米以下,多數由河川沖積而成,特別是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是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土質油黑,土壤肥沃。河口附近有一些沼澤地。位於這一地理區的佛羅里達半島是美國最大的半島
美國的官方語言是英語。但由於地理的阻隔、時間的流逝,美英兩國語言已產生了很大的差異,美國人通常講話較慢,語調較平緩,整個句子的語調、重音也不同。美國人在講話時也不過份遵守語法,例如常把介詞省略,或把名詞變成動詞使用,使整個句子顯得簡練、隨便。此外,在一些習慣用法、片語甚至詞的構成與拼寫都與英語不同,這就演變出了具有美國特色的美式英語。此外,有些地區和民族還使用其它語言,如法語、西班牙語等,印第安人用美洲印第安語。來自各國移民及其後裔也多使用本民族的語言,這就在美國形成了一塊塊不同的語言區
氣候
由於幅員遼闊和廣泛的地理特徵,美國幾乎有著世界上所有的氣候類型。美國相較之下相當理想的氣候也是促成它邁向世界強權的原因之一,在主要農業地帶少有嚴重的乾旱發生、氾濫也並不常見,並且有著溫和而又能取得足夠降雨量的氣溫。
影響美國氣候的主要是北極氣流,每年從太平洋帶來了大規模的低氣壓,這些低氣壓在通過內華達山脈、洛磯山派、和喀斯喀特山脈時夾帶了大量水分,當這些氣壓到達中部大平原時便能進行重組,導致主要的氣團相遇而帶來激烈的大雷雨,尤其是在春季和夏季。有時這些暴雨可能與其他的低氣壓會合,繼續前往東海岸和大西洋,並會演變為更激烈的東北風暴(Nor'easter),在美國東北的中大西洋區域和新英格蘭形成廣泛而沉重的降雪。大平原廣闊無比的草原也形成了許多世界上最極端的氣候轉變現象。
大臉盆地區和哥倫比亞河高原則是乾旱而極少降雨的地區,最乾旱時平均降雨量少於15英吋(38厘米)。美國西南部是乾旱的沙漠,夏季時最熱的數個禮拜溫度超過華氏100度(攝氏38度)。西南部和大臉盆地區也會受到來自加利福尼亞灣的季風影響,偶而會帶來少見的大雨。加利福尼亞州大多數區域都屬於地中海式氣候,有時會在每年的10月至隔年的4月引發強烈豪雨,而其他月份幾乎全無降雨。瀕臨太平洋的西北方地區則終年豪雨不斷,但在冬季和春季降雨量最大。西部山脈吸收了充足的濕氣,降雨量和降雪都相當沉重。喀斯喀特山脈是世界上降雪量最多的地方之一,但海拔較低的沿海地區降雪不多。
人口與民族源流
根據每十年進行一次的人口調查顯示,1980年美國現 有人口是226,545,805人.其中包括了18,371萬的白種人, 以及總數超過2,649萬的黑種人.黑人是這個國家少數民族中之最多數,占人口總數的11%.而包括在白種人之內的600萬名墨西哥美國人則是美國第二大少數民 族.在美國境內也有將近80萬的美籍印第安人. 每一個美國人基本上都是移民或是移民的後裔.印第安人、愛斯基摩人和夏威夷人是最早安居在美國土地的原住民.美國早期的移民多半來自歐洲,但到美 國獨立戰爭前後,大批移民由各地蜂湧而至,他們分別是分布在賓州的德國人、分布在紐約的何蘭人、分布在路易斯安那的法國人及分布在佛羅里達與加州的西班人.同時南方也有許多由非洲輸入的黑奴, 進行耕作.1840年到1860年間將近440萬的移民湧入美國.他們被發展中的城市與工業、肥沃的土壤,西部 未開發的土地,以及自由、財富吸引而來.移民們不斷地湧入美國,一直到20世紀初期,美國才通過限制 移民人數的法律.第二次世界大戰使成千上萬的歐洲 人無家可歸,於是美國再一次打開大門.從1945年大戰 結束到今天,美國又已接受900萬之多的移民. 不過,現在的美國人多半是在美國土生土長的,在 100個人里,只有將近5個人是在外地出生.而且100個人中也只有將近18個人是移民,或移民的後裔.外來 的幾大人種分別是:義大利、德國、波蘭、俄國、墨西 哥、英格蘭及威爾斯.美國一直被視為一個大熔爐,其人民分屬不同的種 族,來自不同的國家.然而他們卻發展出共同的文 化.大多數的人都順應美國的風俗,遵循著她的傳 統.甚至積極參加政黨.但是也有一部分的外來者, 仍遵循其祖先遺留下來的風俗與節慶.這種遵奉有助 於美國生活的多樣性.
返回
⑵ 新經濟地理學核心內容
新經濟地理學又名空間經濟學。由於世界經濟全球化與區域一體化的發展,主流經濟學理論在解釋現有經濟現象時遇到越來越多的問題。因此,以克魯格曼( Paul Krugman) 為代表的西方經濟學家又重新回歸到經濟地理學視角,以邊際收益遞增、不完全競爭與路徑依賴為基礎,拓展分析經濟活動的空間集聚與全球化等經濟現象,藉此開創了「新經濟地理學」。
本書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讀者全面介紹了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的理論、思想及其巨大影響。
克魯格曼通過建立各種模型將規模經濟、不完全競爭市場結構引入國際貿易,指出規模經濟是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從而成功解釋了戰後國際貿易發展變化的新格局,建立了國際貿易新理論。同時,克魯格曼考慮了運輸費用問題,突破了傳統國際貿易理論運輸成本為零的假定,提出了經濟活動的區位問題。克魯格曼以規模經濟和產品差異為出發點,將國際貿易模式和經濟活動區位分析結合起來,創造性地提出了新經濟地理學理論,開創了經濟地理學研究的新時代,被譽為「新經濟地理學之父」。
本書把高深的理論進行通俗解釋,使讀者能輕松領略經濟學大師的思想理論,同時學會用大師的智慧來觀察和指導生活,藉助巨人的肩膀,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按照傳統的新古典經濟理論,在一個規模報酬不變的世界,比較利益決定國際貿易模式,而人口增長等外部因素則決定經濟的增長水平。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國際貿易和長期經濟增長的現實表現展示出一個與新古典理論所預測的相當不同的經濟圖景。以不完全競爭和報酬遞增理念為基礎的新的方法開始表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特別是在迪克西特(Dixit)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將張伯倫壟斷競爭形式化之後。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新貿易和新增長理論在解釋行業內貿易、專業化和無限增長方面獲得長足進展,對傳統貿易與增長理論做出了具有重大意義的補充。新貿易理論所揭示的專業化與貿易機制及新增長理論所闡明的「無限增長」原理與傳統經濟地理研究中的集聚現象的相似性,一下子拉近了這三方面理論之間的距離。
新貿易和新增長理論所採用的報酬遞增假設及賴之而建立的分析框架為解釋經濟活動的集聚現象提供了新的可能途徑。但是,新貿易和新增長理論中依然存在著一些在各,自的框架內不能完全解釋的問題。比方說,新增長理論雖然對投資促進長期增長的時間動態機制——循環累積因果關系的時間版本——做出了一定的解釋,但它卻缺少空間維度,並不涉及要素流動,不能對集聚現象——循環累積因果關系的空間版本——提供解釋,亦不能預測經濟發展的空間演化規律。新貿易理論(Krugman,1980)雖然聚焦於市場結構,但它與傳統理論有一個相似之處,即通過基本特徵方面的差異來說明生產結構上的差異——它一開始就假定有市場大小不同的國家存在,但並沒有說明為什麼會出現這一大小差異,特別是為什麼原本非常相似的國家會發展出非常不同的生產結構;它也並沒有說明為什麼一個部門的廠商趨向於群集在一起,導致區域專業化。此外,它將工業發展描述成是在所有發展中國家逐漸且同時發生的,而事實上工業化常常採取快速的波浪形式,在工業化的波浪中產業從一個國家依次向另一個國家擴散。
⑶ 數字經濟成為什麼的關鍵力量
數字經濟正在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在發展數字經濟發面,中國的確實現彎道超車,後來者居上,具體體現在,數字經濟發展邁上新台階;數據作為一種資源創造了新動能;數字經濟全球合作已經呈現出新的格局。產業數字化的推進是數字經濟得以全面開花結果的重點。
數字經濟作用:
1、「新能源+」催生增量數字化、智能化需求。在雙碳長期目標下,產業新能源化的趨勢已經確立,由此帶來的是整體工業體系基於能源結構變化而進行的再造和重構,其中會對產業數字化帶來重要的增量需求。
2、服務業的數字化過程解決教育、醫療和養老問題。產業數字化不僅是數字技術對製造業的賦能,更多還體現在服務業的轉型升級。實踐表明,服務業的數字化進程一方面提升了服務供給效率,另一方面又催生了市場需求。
3、產業數字化提升產業競爭力,有利於雙循環中占據有利地位。我國產業數字化發展基礎夯實,在「寬頻中國」戰略等重大政策推動下,高速寬頻網路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建成全球最大的光纖網路,數字經濟規模全球領先(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二位)。
⑷ 數字經濟發展前景如何
本文核心數據:全球數字經濟規模及佔比、全球數字經濟增速、全球數字經濟內部結構、全球數字經濟三次產業滲透率、全球數字經濟發展前景
1、全球數字經濟規模超過32萬億美元
受益於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轉型,2018-2020年,全球數字經濟規模持續上漲。2020年,全球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2.61萬億美元,同比名義增長3.0%,佔GDP比重為43.7%。
以上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數字經濟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
⑸ 新地理:數字經濟如何重塑美國地貌 下載
eterterre
⑹ 美國的地理地形對其經濟發展的意義
下面這些都是本人考試復習總結,不知道能不能幫到你什麼,至於英文,表示很不好,達不到理想效果……
美國經濟發展的條件分析
1. 地理位置優越,占據地緣政治、經濟區位優勢
第一,大部分位於N25O—N49O之間,屬於溫帶、暖溫帶和亞熱帶氣候,其水熱條件有利發展資本主義農業。
第二,兩大洋之間,居歐洲只有一海之隔,早期歐洲殖民者的開拓起到了經濟發展作用。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遠離戰場,免受戰爭的破壞,起到了保護作用。
第三,南北兩面分臨兩個領土遼闊、資源豐富的弱國為鄰,有利於其早期的資本主義經濟擴張。現在整個美洲范圍都成為美國經濟的投資和產品市場。
2. 優越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自然資源
1.)地形條件:土地遼闊,平原廣大為農業和工業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2.)溫帶氣候為主,類型多樣
水熱條件來說,美國大部分地區宜於農耕,利於栽培多種作物。
但由於地形南北敞開,北方冷空氣可長驅南下;南方作物易受凍害。西部大面積的乾旱農業區需要灌溉。
3.)水系龐大,河湖海連通條件好
美國有龐大而完整的密西西比水系,並與加拿大共有聖勞倫斯河和五大湖。眾多的河流蘊藏有豐富的水力資源,西部高原潛在水能尤為巨大。
4.)礦產資源豐富、開采條件好
美國擁有多種豐富的礦產資源:煤 、鐵礦 、石油 等等
美國擁有發展工農業生產所需要的豐富資源和有利的自然條件,這是其他西方發達國家無可以擬的,它使美國有可能主要依靠本國資源建立現代工農業。但一些礦藏開采過度,已處於枯竭狀態,在資源利用上又浪費嚴重,因此還要從國外進口不少的礦產,如錳、鋁礬土、鎢、鎳、鉻等,石油進口的比重更高。
3. 特殊的歷史發展條件
1.)資本主義制度很早就確立了的移民國家
2.)大量廉價的黑人奴隸為美國農業開發提供了勞動力保障,為資本積累和開拓國際市場提供了條件。
3.)原住居民數量稀少,沒有封建土地制度的阻礙,資本主義農業發展迅速。
4.)土地的廣闊和勞動力的相對稀缺,機械化的和大農場農業成為必然
5.)兩次世界大戰又為美國提供了「外部節約」,大發戰爭財。
4. 雄厚的經濟性資源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1.)高等教育與人才資源優勢
2.)雄厚的政府財政能力
3.)龐大的金融產業
4.)科技信息遙遙領先
⑺ 加速數字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在重塑什麼和什麼形態
加速數字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在重塑產業組織形態和實體經濟形態。
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我國傳統產業利用數字技術的廣度深度不斷擴展,新模式新業態持續涌現,產業組織形態和實體經濟形態不斷重塑,數字經濟已經成為我國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力量。
數字經濟的內容:
數字經濟包括平台經濟、共享經濟、移動支付、3R產業(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和混合現實)、四眾模式(眾創、眾包、眾扶、眾籌)、人工智慧應用、區塊鏈應用等形態。由於沒有一個固定的稱謂和內涵,很多情況下人們將其與信息經濟、網路經濟、互聯網+、新經濟、新動能等概念交叉使用。
因具體形態正在動態衍生和不斷「刷新」中,數字經濟的統計口徑也難以明確下來。當下語境下,凡是與信息技術及應用相關的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都可歸入數字經濟范疇。
⑻ 數字經濟發展現狀及趨勢是怎麼樣的
近些年來,我國數字經濟迅猛發展,創新創業活躍,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成為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目前,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深入推進,數字經濟正在加快向其他產業融合滲透,提升經濟發展空間。
在數字經濟領域,中美兩國處於領跑地位。據浪潮信息聯合國權威機構IDC發布的《2020全球計算力指數評估報告》顯示,計算力與經濟增長關系十分密切,調查顯示,計算力指數平均提高1個百分點,數字經濟和GDP將分別增長3.3%和1.8%。
並且AI計算占整體計算市場的比例每年都在提高,從2015年的7%增長到2019年的12%,專家預測到2024年將達到23%。而中國在全球對於數字經濟的拉動作用最為明顯,尤其是2015-2019年期間,在樣本國家的AI計算市場支出增長中,有近50%來自於中國的貢獻。
數字經濟給經濟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因為它能夠打破阻礙經濟發展的瓶頸,突破障礙,充分證明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一真理。雖然中國沒有抓住前三次工業革命的機會,但是幸運的是,我國抓住了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