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地理科學專業可寫的論文題目
人文方面:如某省的城市化進程和特徵;
中國糧食生產布局的空間變化研究
城市與城市間投資環境比較研究
中國小城鎮發展中的問題與對策
某地投資環境評價研究
某某省人口的主要問題及對策研究
某某省人口產業結構研究
某地鄉村旅遊開發研究
旅遊商業化對目的地的影響—以某某鎮為例
自然方面:氣象和氣候的分析、某地區的地質水資源的分布和利用等等
還可以寫地理教材改革和地理教師和學生方面的論題
⑵ 怎樣寫高一地理小論文,關於人口的,500字以上
中國是一個經歷了人口迅速轉變的人口大國,也是一個正處於經濟迅速發展和社會、文化巨大變革的發展中國家,同時還是一個生態環境處於敏感時期的國度,在這樣一個國家的這樣一個歷史時期,其人口問題的研究因而也具有了世界意義和世紀意義。
從本質上講,人口問題是指人口過程內部以及人口過程與其它社會、經濟或自然過程之間出現的矛盾或者失衡,並導致了不利後果或負面影響。嚴格來講,所謂人口問題應該劃分為兩類:一類是人口過程內部出現的矛盾或者失衡;另一類是由於某種人口現象或人口變動與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等某個(些)方面產生了矛盾或者失衡。後一類問題的出現則有三種情況:其一,主要是由人口變動或人口現象導致的,我們可稱其為人口主因的社會、經濟或環境問題;其二,人口作為次要因素和其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我們可稱其為人口次因的社會、經濟或環境問題;其三,是由於社會、經濟、或生態環境條件變化導致的人口過程內部的失衡,我們可稱其為社會、經濟或生態環境主因的人口問題。其中,第一種和第二種情況是人口相關問題,本質上屬於社會、經濟或環境問題,而第三種情況和前述第一類問題則屬於人口問題。正確認識人口問題的本質,將直接影響到我們對21世紀中國面臨的主要人口問題的准確判斷,以及應對和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的制定及其執行效果。
21世紀中國面臨的人口問題和人口相關問題將會更加復雜和多變,其影響在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上都將更加凸顯。面對這種形勢,一方面,我們需要樹立正確的人口價值觀和科學的認識論,堅持人口問題和人口相關問題研究的綜合性、實證性、社會性和微觀化;另一方面,我們需要擁有一支專業復合型的人才,並吸引更多的相關學科領域的學者加入人口問題和人口相關問題的研究,各相關學科領域學者在共同研究中的互補、互動將會成為21世紀中國人口科學研究的重要特色。
⑶ 關於人口的論文怎麼寫,是地理老師布置的,教教我,
是論文當然首先要提出論點!你可以論述有關人口分布特點的,經濟發展對人口分布的影響什麼的,還有像人口聚居區的民族特點,風俗習慣都可以寫!確定了論點就要論證了!當然一般採用的是舉例論證!你可以搜集一些相關的資料整理一下就可以了!呵呵…我的能力有限,就能幫你這些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⑷ 地理人口論文如何寫
范圍太大,先從各個大洲的人口進行分析,然後再分析每個大洲各個國家的人口,最好分析各個國家的地區之間的人口特點及差異,當然論文最好結合歷史及氣候等各方面的因素進行分析。個人拙見,呵呵。
⑸ 關於地理論文題目有哪些
一、最新地理論文選題參考
1、產業地理集中、產業集聚與產業集群:測量與辨識
2、地理—生態過程研究的進展與展望
3、中國製造業的地理集聚與形成機制
4、論地理信息系統及其在地理學中的地位
5、能源地理學——中國生物質能源的定量評價及其地理分布
6、地理學的研究核心--人地關系地域系統--論吳傳鈞院士的地理學思想與學術貢獻
7、地理學:地理-生態過程研究的進展與展望
8、地理學的研究核心—人地關系地域系統:論吳傳鈞院士的地理學思想與學 …
9、地理空間數據的可視化
10、產業地理集聚與外商直接投資產業分布——以北京市製造業為例
11、關於地理學的區域性和地域分異研究
12、地理-生態過程研究的進展與展望
13、要素稟賦、地理因素與新國際分工
14、集成GIS和細胞自動機模型進行地理時空過程模擬與預測的新方法
15、地理和貿易
16、綠洲地理特徵及其氣候效應
17、產業特徵、空間競爭與製造業地理集中——來自中國的經驗證據
18、中國21世紀議程與地理學
19、對自然地理區劃方法的認識與思考
20、我國古地理學的形成、發展、問題和共識
二、地理論文題目大全
1、GIS環境下面向地理特徵的制圖概括的理論和方法
2、分形理論在人文地理學中的應用研究
3、地理科學的信息化與現代化
4、中國地理學發展若干值得思考的問題
5、華北植物區系地理
6、地理數據尺度轉換方法研究進展
7、青藏高原地理環境研究進展
8、我國土壤動物生態地理研究進展
9、河南農區經濟發展差異地理影響的小尺度分析
10、西方地理學界關於生產性服務業作用研究述評
11、煙粉虱不同地理種群的mtDNA COI基因序列分析及其系統發育
12、新疆黃山東銅陵硫化物礦床Re—Os同位素測定及其地理動力學意義
13、地理空間的尺度-結構分析模式探討
14、中國地理教育:繼承與創新
15、科學地理解心理健康與心理健康教育
16、中國青年大腸癌的發病特點及地理分布
17、關於綜合地理區劃若干問題的探討
18、我國地理標志法律保護的制度選擇
19、金融地理學:國外地理學科研究新動向
20、WebGIS中的地理關系資料庫模型研究
三、熱門地理專業論文題目推薦
1、北京市地理編碼資料庫的研究
2、小熊貓種群遺傳結構和地理分化
3、計算機網路信息空間(Cyberspace)的人文地理學研究進展與展望
4、產業地理集中研究進展
5、地理標志的性質和保護模式選擇
6、伊犁野果林的生態地理特徵和群落學問題
7、祁連山區降水的地理分布特徵
8、地理環境演變研究的理論與實踐--鄂爾多斯地區晚第四紀以來地理環境演變的研究
9、地理生態學的乾燥度指數及其應用評述
10、從地圖到地理信息系統與虛擬地理環境--試論地理學語言的演變
11、我國SO_2和NO_X排放強度地理分布和歷史趨勢
12、中國地理教育:繼承與創新
13、氣候變化對中國森林生產力的影響 Ⅰ.中國森林現實生產力的特徵及地理分布格局
14、中國城市地理
15、三江源地區植被指數下降趨勢的空間特徵及其地理背景
16、中國城市體系的「中心—******模式」:地理與經濟增長的經驗研究
17、中國城市地理
18、湖南省森林植被的碳貯量及其地理分布規律
19、氣候變化對我國農業地理分布的影響及對策
20、地理和貿易
四、關於地理畢業論文題目
1、中國北方近50年溫度和降水極端事件變化
2、中國農村空心化的地理學研究與整治實踐
3、論地理學的研究核心——人地關系地域系統
4、中國製造業地理集中與省區專業化
5、我國濕地研究進展——獻給中國科學院長春地理研究所成立40周年
6、地理系統與地理信息系統
7、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多樣性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8、北方農牧交錯帶的地理界定及其生態問題
9、基礎地理資料庫的持續更新問題
10、景觀生態戰略點識別方法與理論地理學的表面模型
11、植物區系地理
12、地理位置與優惠政策對中國地區經濟發展的相關貢獻
13、地理學研究進展與前沿領域
14、關於地理學的「人-地系統」理論研究
15、基礎地理資料庫的持續更新問題
16、城市地理分形研究的回顧與前瞻
17、植物區系地理
18、地理科學的中國進展與國際趨勢
19、地理學研究進展與前沿領域
20、分形理論在地理學中的應用研究進展
五、比較好寫的地理論文題目
1、從地理空間到地理網路空間的變化趨勢--兼論西方學者關於電信對地區影響的研究
2、人文地理學"空間"內涵的演進
3、中國氨的排放強度地理分布
4、中國生物多樣性的生態地理區劃
5、談地理科學的內容及研究方法:(在1991年4月6日中國地理學會...
6、生態地理區域界線劃分的指標體系
7、栓皮櫟種群的生物學生態學特性和地理分布研究
8、經驗地理解法官的思維和行為——波斯納《法官如何思考》譯後
9、現代地理學中的數學方法
10、西南區野生狗牙根遺傳多樣性的ISSR標記與地理來源分析
11、四川省農作物生產力的地理分布
12、論地理空間形象思維——空間意象的發展
13、地理信息系統應用於中國大陸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空間分布及環境因素分析
14、產業地理集中度測度方法研究
15、產業集聚:地理學與經濟學主流觀點的對比
16、人文主義與後現代化主義之興起及西方新區域地理學之發展
17、我國20世紀地理學發展回顧及新世紀前景展望--祝賀中國地理學會創立90周年
18、馬氏珠母貝不同地理種群內自繁和種群間雜交子一代形態性狀參數及相關性分析
19、中國對蝦(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黃、渤海3個野生地理群遺傳多樣性的微衛星DNA分析
20、家蠶不同地理品種分子系統學研究
⑹ 求一篇以人口分布與地理環境為主題的小論文 要 河南 新鄉的 河南的也行
河南位於黃河中下游,東接安徽、山東,北界河北、山西,西連陝西,南臨湖北,呈望北向南、承東啟西之勢。是中華文明最重要的發源地。2000多年前,為中國九州中心之豫州,故簡稱「豫」,且有「中州」、「中原」之稱。
河南位於我國中部偏東、黃河中下游,處在東經110°21′ ~116°39′,北緯31°23′~36°22′之間,與冀、晉、陝、鄂、皖、魯6省毗鄰,東西長約580公里,南北跨約550公里。全省土地面積16.7萬平方公里,在全國各省市區中居第17位。
河南正處於我國第二階梯向第三階梯的過渡地帶,位置適中。河南在全國的版圖上,從政區和交通地位來看,占著居中的地位。以河南為中心,北至黑龍江畔,南到珠江流域,西到天山腳下,東抵東海之濱,大都跨越兩至三個省區。若以省會鄭州為中心,北距京津唐,南下武漢三鎮,西入關中平原,東至滬、寧、杭等經濟發達地區,其直線距離大都在600—800公里之內。在歷史上,河南一向是我國人民南來北往、西去東來的必經之地,也是各族人民頻繁活動和密切交往的場所。現代的京廣、京九、焦枝、隴海、新菏等鐵路干線縱橫交織於河南,這種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方便的交通條件,更加密切了河南與全國各地的聯系。因此,無論從與全國經濟聯系考慮,還是從相鄰省區經濟技術交流著想,河南均處於中心位置。在當前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開發中西部地區的形勢下,對全國經濟活動中的承東啟西,通南達北的重要作用是其它省區不可比擬的。
氣候特點 河南地處北亞熱帶和暖溫帶地區,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降水豐沛,適宜於農、林、牧、漁各業發展。其特點為:其一,過渡性明顯,地區差異性顯著。河南處於中緯度地帶,我國劃分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地理分界線秦嶺淮河一線,正好穿過境內的伏牛山脊和淮河幹流。此線北屬於暖溫帶半濕潤半乾旱地區,面積佔全省總面積的70%,此線以南為亞熱帶濕潤半濕潤地區,面積佔全省總面積的30%,氣候具有明顯的過渡性特點。全省由於受季風氣候的影響,加上南北所處的緯度不同,東西地形的差異,使河南的熱量資源南部和東部多,北部和西部少,降水量南部和東南部多,北部和西北部少,氣候的地區差異性明顯。其二,溫暖適中,兼有南北之長。河南氣候溫和,全省年平均氣溫12.8-15.5℃,冬冷夏炎,四季分明,具有冬長寒冷雨雪少,春短乾旱風沙多,夏日炎熱雨豐沛,秋季晴和日照足的特點。河南處於暖溫帶和亞熱帶的過渡地帶,南北兩個氣候帶的優點兼而有之,具有南北之長,有利於多種植物的生長。其三,季風性顯著,災害性天氣頻繁,河南西靠廣闊的歐亞大陸,東近浩瀚的太平洋,冬夏海陸溫差顯著,風向隨季節變化明顯。季風氣候對農業有利的方面是主導的,但也有其不利的一面,主要在於它的不穩定性,具體表現在年降水量的時空分布不均,往往全年的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約佔全年降水量的45-60%,降水的不穩定性極易引起旱澇災害。
地貌特徵,河南地質條件復雜,地層系統齊全,構造形態多樣,是我國地質條件比較優越的省區之一。河南的地貌主要有兩個特點:其一,地勢西高東低,東西差異明顯。河南位於我國第二級地貌台階和第三級地貌台階的過渡地帶。西部的太行山、崤山、熊耳山、嵩山、外方山及伏牛山等屬於第二級地貌台階,東部的平原、南陽盆地及其以東的山地丘陵,則為第三級地貌台階的組成部分。河南地勢的總趨勢為,西部海拔高而起伏大,東部地勢低且平坦,從西到東依次由中山到低山,再從丘陵過渡到平原。河南最高處與最低處相差2390.6米,正是這樣的地勢,使河南境內較大的河流,大都發源於西部山區。其二,地表形態復雜多樣,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地貌類型齊全。河南地貌形態復雜多樣,境內不僅有綿延高峻的山地,也有坦盪無垠的平原,既有波狀起伏的丘陵,還有山丘環抱的盆地。多種多樣的地貌類型,為河南農林牧和工礦業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河南山脈集中分布在豫西北、豫西和豫南地區,北有太行山、南有桐柏山、大別山、西有伏牛山。河南的丘陵多數是低山經過長期風化剝蝕的石質丘陵,有些是黃土高原經流水切割而形成的黃土丘陵,丘陵與山地往往相伴而分布,主要集中分布在豫西北少數地區、豫西山地東緣和豫南東部邊緣地帶。河南平原廣布,遼闊坦盪。省內中部、東部和北部平原由黃河、淮河和海河沖積而成,亦稱黃淮海平原,西起太行山和豫西山地東麓,南至大別山北麓,東面和北面至省界,面積廣闊,土壤肥沃,是我國重要的農耕區。西南部為南陽盆地,具有明顯的環狀和階梯狀地貌特徵,面積約2.6萬平方公里,是河南最大的山間盆地;盆地中部地勢平坦,水熱資源豐富,多種植物均可在此生長發育。
地質土壤 河南省由於氣候、地貌、水文等自然條件的影響,加以農業開發歷史悠久,因而土壤類型繁多,其分布情況如下:
京廣線以東,沙、潁河以北的廣大黃河、海河沖積平原,是河南分布面積最大的潮土區,山丘區較大河流的河灘地一般也是潮土分布區。河南的潮土可分為砂土、淤土、兩合土3個土屬。砂土主要在黃泛上游和主泛道附近,淤土在下游或河間地帶的靜水沉積區,兩合土則介於兩者之間,這些地區因耕墾歷史久,一般有機質缺乏,自然肥力不高,因為漏水漏肥,灌溉指標和施肥水平都要較高的標准。
沙、潁河以南的淮北平原和南陽盆地唐、白河兩岸的南陽、唐河、新野、鄧州等是砂疆黑土分布區,這些地區土質粘重,水分物理性差,排水不良,下部常有砂疆阻隔,但有機質較高,有較大的潛在肥力。
黃河兩岸的新鄉、商丘、開封、濮陽等4地區的部分縣是鹽鹼土的分布區。由於含鹽量過高,影響農作物的生長,重度鹽鹼土則寸草不生,成為鹽鹼荒地。建國初期鹽鹼地面積約600多萬畝,後因灌溉不當,1961年發展到1300多萬畝,70年代後大力推行挖溝排水等措施,目前已降到約400萬畝。
淮河以南的洪積傾斜平原,淮河北岸的淮濱、息縣、正陽及省境內的唐、白河下段河流兩側等地區有水稻土的分布。總的來說,河南省水稻土有機質含量較低,耕層欠松宣,其肥力水平不及長江下游的水稻土,但仍是河南的高產土壤之一。
豫西的黃土丘陵的白土階地和緩丘上中部的立黃土、低山丘陵區位置較高處的紅粘土、太行山及伏牛山東側向潮土過渡地區的油黃土等,都是褐土類的土屬。這些地區有些肥力尚好,有些則屬瘠旱薄地,但水土流失嚴重,是需要採取水保措施的主要土類。
由秦嶺入河南段(靈寶南部)起,東到嵩山、東南到方城北,熊耳山、嵩山和伏牛山2支層疊的中山山地,太行山的中山山地均分布著棕壤。這些地區層厚變化大,一般土層較薄,是林業用地,宜控制開墾、合理利用。
豫西低山與丘陵的南坡和大別山北坡,或稱坡積侵蝕緩崗坡地,發育有黃棕壤。是河南亞熱帶林木,特別是茶葉、油桐等經濟林木的適宜土壤。但這種低山丘陵風化嚴重,水土流失較厲害。此外在南陽盆地和信陽地區的低丘崗地上,由黃棕壤或黃褐土經耕種熟化而來的黃剛土亞類,是旱地土壤,土質粘重,干時堅硬易於龜裂,通氣性能不良,有機質含量偏少,易旱易澇,是河南低產土壤之一。
綜上所述,河南的土壤大類型有黃棕壤、棕壤、褐土、潮土、砂疆黑土、鹽鹼土和水稻土7種。若以質地分類,它們占總耕地的百分比是:粘質47.1、沙質19.9、壤質15.1、沙壤質底層加膠泥14.0、礫質3.9。
截止2001年底,全省轄17個省轄市,1個省直管市,21個縣級市,48個市轄區,89個縣,2123個鄉鎮,4.80萬個行政村。省轄市為:鄭州、開封、洛陽、平頂山、安陽、鶴壁、新鄉、焦作、濮陽、許昌、漯河、三門峽、南陽、商丘,省轄地區為:周口、駐馬店、信陽,省直管市為濟源市。
⑺ 高一地理人口小論文,800字左右
迄今為止,中國社會是一個差異性極大的社會。此種差距已有長久的歷史,今日中國社會的突出問題之一,仍然是政治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同處在一個歷史時期,既有非常原始的農耕社區,也有達到歐美水平的後工業化發達社區,比如上海的浦東社區。差異如此懸殊的社會結構,在世界上並不多見。一般說來,城市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基礎設施、資金投入等,都是農村所無法比擬的。尤其是中西部落後的農村與東部一些發達的城市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以城鄉居民的消費差異為例。改革開放以前,中國城市居民消費水平為農村居民消費水平的倍數大約為2.6-2.8倍,20世紀80年代初期和中期,城鄉經濟差距曾經有所縮小,從指標上看,降到2.2-2.3倍。但到了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此種差距又有回歸的趨勢,即城市居民消費水平為農村居民的2.8-3.0倍左右。90年代中期,差距擴大到3.3-3.4倍,到了90年代末、21世紀初葉,兩者的差距更擴大到了超過3.5倍的水平。城鄉之間的巨大經濟差異,是導致農民大量從農村流入城市的基本動因。
由於地區之間的差異性大,發達地區與落後地區的城市化就處於不同的階段。一些發達地區,比如北京、上海、廣州,已出現了生活富裕起來的階層從城裡向郊區遷移的趨勢,也就是說,進入了城市化發展的第二階段:「市郊化階段」。然而,絕大多數地區,卻仍處在第一階段,即人口由農村向城市集中的階段。由於不同發展階段同處於一個歷史時期,這樣,政策上就無法統一,顧及了第一階段的對策,必然就與進入了第二階段的對策相忤逆,反之亦然。此乃城市化困境之二。
此外,根據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國內地人口總數已達12.658億,即使按照較高的指標計算,城市人口也僅佔到總數的36.09%,這樣,即使達到不太高的標准:60%的人口城市化,也面臨著完成3億農村人口遷入城市的任務。如此巨大人口的城市化,在世界上是沒有先例的。這不僅面臨著城市多方面設施的投資與建設任務,而且還面臨著使數億人改變生活方式的艱巨努力。此乃城市化困境之三。
現階段我國的城市化戰略問題
改革開放以前,我國採取的是一律嚴格控制的對策,即在對策上不鼓勵任何一種城市發展模式。改革開放以後,採取的是鼓勵發展小城市戰略,同時,對於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的正式居民人口仍然實行比較嚴格控制的做法。當然,改革開放以後,由於放開了暫住型的流動人口,允許農民進城務工經商,因此,實際上,農民工還是更多地流向了大城市。
希望能給你幫助,祝你好運!
⑻ 求一篇高一地理小論文,關於人口的,800字以上
城市農民工、流動人口與社會發展
十幾年來,城市農民工、外來工、流動人口已經逐漸成為城市生活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群體,城市中的眾多基礎設施建設、城市中的眾多製造業、服務業工作是由這個群體完成的。雖然他們在城市中並不居於核心地位,客觀地說他們只是城市中的邊緣群體;但是,毋庸置疑,城市農民工、流動人口的問題,意義卻極為重大。它涉及未來50年中國社會能否持續發展、經濟能否持續增長和社會能否長治久安的基本問題。
近代以來,大規模的城市化現象發端於工業革命。工業革命所帶來的大規模的使用機器的生產活動,要求勞動要素相對集中,再加上工業區域勞動市場價格的吸引作用,造成了農村人口向某些中心區域的迅速集中。人群的集中也帶來了市場活動、商業經營以及服務業的發展,人群集中本身也創造就業機會。上述諸種因素的相互影響,使得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以及所謂「現代化」成為同樣的一個歷史進程。這樣,在將近200年的時間里,多數西方發達國家基本上實現了「城市化」,即多數人口形成了聚集居住的格局。20世紀中葉,一些西方國家的城市人口佔全部人口比例分別為:美國72%,英國87%,聯邦德國79%,荷蘭86%,加拿大77%,澳大利亞83%。
從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中葉,由於受到世界列強的侵略,以及受到軍閥割據的困擾,中國城市化的發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區,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擴張,另一些地區則完全處在工業化的進程之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城市布局有了比較明確的規劃。但是,自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後建立了城鄉二元分割的社會結構,使得城市化長期處於停滯狀態;更有甚者,在較長的一段時間里,實行的是「反城市化」戰略,即大規模地將城市人口遷往農村,比較典型的如: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市民返鄉,幹部下放,等等。由於中國的城市化長期處於停滯狀態,這樣,到了改革開放以後,人口從農村向城市的流動就呈現出一種突然爆發的局面,而沒有一個漸進的過程。
由此可以看到,由於矛盾長期積蓄,中國城市化任務的壓力就顯得無比沉重,需要在短期內解決長期積蓄的問題,出現了短期內城市化需要加速發展的局面。顯然,這會帶來新的發展上的不協調。此乃城市化困境之一。
迄今為止,中國社會是一個差異性極大的社會。此種差距已有長久的歷史,今日中國社會的突出問題之一,仍然是政治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同處在一個歷史時期,既有非常原始的農耕社區,也有達到歐美水平的後工業化發達社區,比如上海的浦東社區。差異如此懸殊的社會結構,在世界上並不多見。一般說來,城市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基礎設施、資金投入等,都是農村所無法比擬的。尤其是中西部落後的農村與東部一些發達的城市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以城鄉居民的消費差異為例。改革開放以前,中國城市居民消費水平為農村居民消費水平的倍數大約為2.6-2.8倍,20世紀80年代初期和中期,城鄉經濟差距曾經有所縮小,從指標上看,降到2.2-2.3倍。但到了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此種差距又有回歸的趨勢,即城市居民消費水平為農村居民的2.8-3.0倍左右。90年代中期,差距擴大到3.3-3.4倍,到了90年代末、21世紀初葉,兩者的差距更擴大到了超過3.5倍的水平。城鄉之間的巨大經濟差異,是導致農民大量從農村流入城市的基本動因。
由於地區之間的差異性大,發達地區與落後地區的城市化就處於不同的階段。一些發達地區,比如北京、上海、廣州,已出現了生活富裕起來的階層從城裡向郊區遷移的趨勢,也就是說,進入了城市化發展的第二階段:「市郊化階段」。然而,絕大多數地區,卻仍處在第一階段,即人口由農村向城市集中的階段。由於不同發展階段同處於一個歷史時期,這樣,政策上就無法統一,顧及了第一階段的對策,必然就與進入了第二階段的對策相忤逆,反之亦然。此乃城市化困境之二。
此外,根據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國內地人口總數已達12.658億,即使按照較高的指標計算,城市人口也僅佔到總數的36.09%,這樣,即使達到不太高的標准:60%的人口城市化,也面臨著完成3億農村人口遷入城市的任務。如此巨大人口的城市化,在世界上是沒有先例的。這不僅面臨著城市多方面設施的投資與建設任務,而且還面臨著使數億人改變生活方式的艱巨努力。此乃城市化困境之三。
現階段我國的城市化戰略問題
改革開放以前,我國採取的是一律嚴格控制的對策,即在對策上不鼓勵任何一種城市發展模式。改革開放以後,採取的是鼓勵發展小城市戰略,同時,對於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的正式居民人口仍然實行比較嚴格控制的做法。當然,改革開放以後,由於放開了暫住型的流動人口,允許農民進城務工經商,因此,實際上,農民工還是更多地流向了大城市。
戶籍制度以及人力資源配置的分析
像中國這樣實施嚴格戶籍制度的國家在世界上是很少的。為什麼在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我國要建立起嚴格的戶籍制度呢?
戶籍制度在當時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對策。從本質上看,戶籍制度是一種「社會屏蔽」制度。其核心是在為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資源之間的關系建立起秩序。1949年以後,我們曾嘗試了打碎階級的實驗。先是在50年代初進行了土地革命。接著,在1956年實行了城市私營經濟的改造。到了50年代中後期,社會各群體之間的關系,並不存在經濟意義上的階級關系了。從法律上說,財產資源屬於全民所有或集體所有了。然而,全民所有與集體所有究竟應該怎樣實現,卻是件難事。因為,財產、資源的分配需要一定的規則或秩序。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建立起一種社會屏蔽的機制。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戶籍制度便應運而生了。該制度將人口的大多數限制在農村,僅允許居住在城市的人享有城市的基礎設施。改革開放以前,我國在城市和農村人力資源配置的基本傾向就是試圖最大限度維持較多農村人口和較少城市人口的格局。
改革開放以後,由於放鬆了對於農村人口流入城市的限制,加之產權、文憑、技術證書等作為社會屏蔽和篩選的功能越來越突出,戶籍制度的社會功能已經大大削弱,中國才開始從人口的城鄉逆向流動,轉變為城市化的正向流動。尤其是在1982年以後,由於中共中央、國務院明確提出了「允許農民進城開店、設坊、興辦服務業,提供各種勞務」的經濟政策,農民工流入城市驟然增多,從此出現了持續不斷的民工潮。
從宏觀結構的角度看,大量農民工的流入城市,表現為人力資源配置方式的重大變遷。農民工的流入城市並不是政府計劃運作的,而是農民工自主的一種選擇。對於農民工的流動,我曾在四川、重慶地區十餘個縣對於外出農民工的家庭做了問卷調查。從調查中可以看到,農民工在市場流動中實現的勞動力配置,確實與政府、單位的計劃管理沒有太大關系,政府組織的流動僅佔3%,而90%以上都是農民工自己或親友運作的。
在市場環境下,勞動力流動有兩條基本規律:第一、勞動力總是從價格低的地方流入價格高的地方;第二,流動人口的經濟活動能力高於流出地人口的平均水平。我們的調查數據印證了這兩條定理。首先,我們發現,遠距離遷移、到本省以外去打工的佔大多數。我們知道,四川、重慶位居我國西部,而收入較高的地區大多在東部沿海、所以,多數人為追求高收入,自然是遠距離外出。對於此數據的進一步分析證明,外出地點排在第一位的是廣東,可見是經濟規律使然。
其次,流出的人口多是具有較強經濟活動能力的,這一點在年齡結構上展現得一目瞭然。35歲以下的外出農民工佔到總數的88%,所以說,外出的幾乎都是高能量的勞動力。所以,在國內的招工告示中,我們常常看到對於應聘條件的限制,如「年齡在35歲以下」等等,這種對於年輕勞動力的規定,在全世界其他國家很少見到,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外出勞動力的年輕特點。
所以,市場配置的結果是將十分有活力的年輕勞動力與資本密集的東部沿海區域相結合、與投資高度密集的城市區域相結合,此種結合的結果,當然會創造較高的效益。
採用市場手段配置勞動力當然也存在不少問題,比較典型的問題就是,大量高素質、高經濟活動能力的勞動力流入了收入較高的城市地區,從而使得農村中出現以老人、兒童、婦女居高的人口結構問題。但是,反過來看,如果產業的升級、經濟的躍進已經使得資本聚集到了沿海地區和城市地區,那麼,遠離資本的勞動力既不能獲得收入也不能創造效益,我們確實沒有道理讓強壯勞動力呆在農村守窮,所以,不流動反而是對誰都不利。
關於社會財富的初次分配與再次分配
在市場條件下,市場的參與者之間的關系是優勝劣汰,於是,市場形成的第一次分配往往非常殘酷,即優勝者與失敗者之間形成巨大差異,優勝的企業可以成為億萬資產的集團,失敗的企業則一文不名,甚至宣布破產。然而,在市場體制下,分配絕不是僅僅通過這樣一次環節,而是要經過多環節的再次分配。比如,稅收制度、個人所得稅制度、社會福利制度、貧閑線制度、醫療保障、失業救濟制度等等。在再次分配的多環節中,比較多的是體現出分配結果上的公平因素。
然而,當我們考察流入城市的八千萬到一億農民工時,我們卻發現無論在初次分配環節,還是在再次分配環節和多次分配環節,城市農民工均處於不利的地位上。以往多次調研證明,相對於農民工所付出的勞動而言,農民工的收入是較低的。在不少國營工廠里,農民工的收入,僅相當於正式職工的一半甚至更少。
農民工在勞動力市場所完成的初次分配中只能獲得較小的份額。市場分配的原理告訴我們,在市場分配的體制中,應通過多次分配的途徑,使得對於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做出巨大貢獻的農民工得到應有的補償,這樣,在體現社會公平的同時也維護了社會的穩定。
⑼ 關於人口的地理論文
摘 要 上海市城市軌道交通建設通車10年以來,對城市人口分布的影響逐步顯現。通過分析上海市軌道交通1號線沿線主要區的近10年人口數量變動情況,說明軌道交通沿線中心城區是主要人口遷出地區,而沿線的近郊和郊區是主要人口遷入地區。作為人口遷入區的閔行區,新遷入人口主要分布在軌道交通沿線鄉鎮。城市軌道交通具有引導城市人口從高密度地區向低密度地區遷移分布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 城市軌道交通,交通廊道,人口遷移
軌道交通的建設,提高了沿線地域的可達性,進而改變沿線土地的利用類型,影響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間分布。連接城市中心區與郊區的軌道交通則又是城市空間向外擴張的發展軸,郊區的軌道交通站點能夠提高其周邊土地的利用價值,促進郊區的城市化發展。而由軌道交通所引起的城市空間在結構和內容上的發展變化,都將影響城市人口流動,改變城市人口密度分布,誘導人們遠離城市中心居住[1]。研究軌道交通對城市人口遷移的驅動作用,是研究城市軌道交通對城市發展與環境總體影響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城市人口流動研究的補充。當然,影響城市人口遷移的因素非常復雜,包括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多個方面。本文的目的是建立城市軌道交通系統與城市人口遷移的內在聯系,證明軌道交通對城市人口分布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1 研究背景
1.1 基本資料
文中所用到的上海市各區縣人口統計資料來自於上海市統計年鑒,其中閔行區各鄉鎮人口統計數據摘自閔行區統計局編寫的《輝煌的成就》一書。人口統計數值表示該年份年末該地區戶籍人口數。
1.2 上海軌道交通1號線簡介
上海市軌道交通1號線是上海市第一條軌道交通線路,該線一期工程自1990年1月19日正式開工建設,1995年4月開始試運營;二期工程(由錦江樂園延伸至莘庄)於1997年7月1日通車;1號線北延伸線於2004年12月28日通車。本文所研究的范圍只限於軌道交通1號線上海火車站———莘庄站區段。
2 研究內容
2.1 上海市市區人口變動情況
本文選取1號線沿線的黃浦區、盧灣區、徐匯區、閔行區作歷年的人口數據統計,並以普陀區為對照市區。圖1為1號線沿線區域人口變化情況。黃浦區行政區劃在過去10年間有所變化。本文所統計的黃浦區人口數為黃浦區和南市區人口總數。1992年以及1992年之前的人口數則包含有原黃浦區浦東部分的行政區域人口。
根據上海市發展歷史以及現狀,城市區域可分為中心城核心區、中心城邊緣區、近郊區和遠郊區[2]。黃浦區、盧灣區屬於中心城核心區,全區或者大部分在內環線內;普陀區、徐匯區屬於中心城邊緣區;閔行區則屬於近郊區。
2.1.1 中心城核心區人口逐年遞減
從圖1中可以看出,1993年之後,作為城市中心城核心區的兩個區的人口數均呈現逐年遞減。1995年軌道交通1號線建成通車之後,由於交通便利,路途花費時間大大減少,使得居住在郊區,工作、娛樂、休閑在市區成為可能。而在這之前,將居住地點盡量安置在繁華中心市區是市民的第一選擇。黃浦區人口在1990—1993年間的變動趨勢反映了上述情況。黃浦區人口從1993年始逐年減少:1993年戶籍人口數為81.9萬,密度為65995人/km2;而2002年為63.22萬人,密度為50943人/km2,降幅達到23.9%。當然,1993年之前黃浦區人口數所表現的增加趨勢也有可能是因為當時的黃浦區有部分行政區區域位於浦東,而浦東部分行政區域的戶籍人口數逐年增加,並且增加量大於其浦西部分人口數的減少量。盧灣區的戶籍人口數也呈現逐年降低的變化規律:在1993年,戶籍人口數為42.04萬人,人口密度為52224人/km2;到2002年,戶籍人口數為33.38萬人,人口密度為41465人/km2,降幅達20.6%。以上數據說明,軌道交通1號線沿線區域中的上海中心城核心區,戶籍人口數逐年降低。
2.1.2 中心城邊緣區和近郊區人口逐年增加
中心城邊緣區的徐匯區,戶籍人口數逐年增加:1993年為76.71萬人,人口密度為14008人/km2,2002年為88.45萬人,人口密度為16152人/km2,增幅為13.3%。近郊區的閔行區的戶籍人口數量自1993年起逐年增加,到2002年人口密度增加至1927人/km2,增幅為28.4%。可見在地鐵沿線區域中的近郊區和中心城邊緣區,戶籍人口數保持穩定的增加趨勢。
普陀區屬於中心城邊緣區,地理區位與徐匯區相似,但其行政區域中並未建設有地鐵線路,而軌道交通3號線在2001年開通,因此在本文所討論的1990—2002年期間的人口遷移中未表現出較大影響。為此可將普陀區作為徐匯區、閔行區的對照。1988—1992年間,普陀區人口增長較快,從70.75萬人增加到80.45萬人,增幅為13.7%。但從1993年開始,普陀區戶籍人口增加趨緩,10年間增加不到4萬人,並且在1998和2001年出現戶籍人口負增長。可見,在未建設有軌道交通線路的中心城邊緣區區域,戶籍人口數在近10年間增長緩慢,趨於穩定。
在城市人口統計中,常常出現人戶分離現象,即已經遷出的人口仍然保留其原居住地的戶籍,或者已經遷入的人口並未更改戶籍。我國的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主要為當地常住人口。表2顯示了本文研究區域的戶籍人口數和人口普查數之間的對比。
從表2中不難發現,中心城核心區的黃浦區、盧灣區在1990年時戶籍人口數都低於普查人口數,而在2000年時戶籍人口數均高於普查人口數。以常住人口考察這兩個區的人口變動,在1990—2000年之間,減少量分別為98.46萬人和14.69萬人。人口減少量大於通過戶籍人口數所表示的人口減少量,人口變動幅度更大。同樣,徐匯區的人口變動,用人口普查數據表示,其增加量為28.8萬人,大於用戶籍人口所表示的變動量。由於閔行區在1990年之時並未建區,因此僅有2000年的戶籍人口數和第五次人口普查數相比較,其人口普查數大大高於戶籍人口數。可以斷定,該區的常住人口增量大於戶籍人口數增量。
普陀區的人口數量變動類似於徐匯區但又有所區別。上海市在近10年來,城市郊區的發展處於城市化階段,上海中心城邊緣區和近郊區不斷繁華,因此普陀區的戶藉人口數量在1990—2000年間持續增加。若以人口普查的常住人口為標准,則普陀區的增加量小於徐匯區的人口增加量。但是由於人口普查時間處於1990—2000年時間段的端點,不能判別其常住人口在這10年間的增長速度變化。所以,當時未建設軌道交通的普陀區常住人口增量小於軌道交通沿線的徐匯、閔行等區。
綜上所述,在軌道交通沿線的上海市區中,中心城核心區的戶籍人口數逐年降低,常住人口在10年之間減少量大於戶籍人口數的減少量;而相對遠離核心區的徐匯區、閔行區則表現出戶籍人口數逐年增加的趨勢,且2000年的常住人口遠大於當年的戶籍人口數,其常住人口增加量必定大於戶籍人口數增加量。同時,地理區位相似於徐匯區的普陀區表現為戶籍人口增加趨緩,且增加量低於徐匯區,也遠低於閔行區的戶籍人口增加量。
2.1.3 地區人口變動原因分析
地區人口變動有兩個因素:①人口自然增長率;②人口機械變動,即遷出人口與遷入人口的對比[3]。就上海市而言,人口自然變動對城市人口數的影響不大,上海市區在1991年就開始出現人口負增長。據資料顯示,近10年上海市區的人口自然減少不足15萬人。因此,上海市區的戶籍人口變動主要是因為遷入遷出人口對比。軌道交通1號線沿線的上海市中心城核心區黃浦區、盧灣區戶籍人口數在近10多年來都大幅度下降,人口遷出是其關鍵原因。徐匯區、閔行區同樣處於軌道交通沿線,但作為上海中心城邊緣區和近郊區的這兩個區域,在近10年中,戶籍人口數持續增高,人口遷入是其主要原因。從高密度地區向低密度地區遷移,是軌道交通沿線市區城市人口再分布的主要方向。若以常住人口數衡量,在沿線的這4個行政區中,遷入遷出人口數都大於通過戶籍人口數所表現出的遷入遷出人口數,人口從高密度向低密度遷移的表現更為明顯。
2.2 閔行區鄉鎮人口變動
1992年新閔行區設立以來,該近郊區的經濟建設碩果累累,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特別是軌道交通1號線沿線區域的城市化水平一直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對此,城市軌道交通的作用可謂功不可沒。在軌道交通沿線區域,交通可達性的提高,城市基礎建設投資的加大,居住生活環境的改善,都強有力地吸引城市中心區的居民遷移入住。
圖2為本文研究的閔行區部分鄉鎮與軌道交通1號線的區位示意圖。圖3為這些鄉鎮近10年來的戶籍人口變動情況。軌道交通1號線通過的莘庄鎮、梅隴鎮保持穩定的人口增長,且增長速度較快:1992—2002年戶籍人口增長率分別為104.6%和89.0%;顓橋鎮的人口有所波動,1992—1996年間人口數量比較平穩,1996—1997年間卻出現較快增長,2001—2002年間卻出現很大的下降。2001年10月,閔行區調整所轄區域的鄉鎮行政區劃,顓橋鎮位列其中,因此,較大的波動可能是行政區劃的變革所引起。而浦江鎮和虹橋鎮的戶籍人口數基本穩定在一定的數值范圍內,前者在9萬~9.5萬人之間,虹橋鎮戶籍人口在2萬~3萬人之間。
在城市軌道交通通過提高沿線地域的可達性來提高沿線土地的利用價值、帶動沿線區域的城市化進程中,沿線區域的人口集聚程度主要還表現在非農業人口數量的提高。圖4反映了上述鄉鎮的非農業人口數量的變動。
莘庄鎮和梅隴鎮非農業人口數量從1992年起高速增長,到2002年分別從23224人和14642人增加到71172人和65942人,增長率分別達到了206.5%和350.3%。從變化曲線圖中可以看到,它們的增長速率相當,並且到2002年止依舊保持較高速度的人口增長率。其它3個鎮則表現出與莘庄、梅隴不同的變動狀況:顓橋鎮和浦江鎮的非農業人口以緩慢的速度增長,10年間的增加量不足1萬人;而虹橋鎮的人口變化在10年間有所起伏,1996年之後以較低的增長速率持續增加。
非農業人口數量高速增長的莘庄鎮和梅隴鎮都位於軌道交能1號線沿線,這說明軌道交通能夠加大非農業人口的集聚。在軌道交通1號線沿線區域,建成有大量的住宅區,並以軌道交通1號線為一條城市擴展的軸線,住宅區不斷的向外沿輻射擴展。正因為此,距離軌道交通1號線終點站不遠的顓橋鎮,非農業人口的增長速度略大於浦江鎮和虹橋鎮(這兩個鎮的非農業人口增長比較緩慢)。虹橋鎮可能是因為城市化進程已經接近或達到完成階段,因此變化量不大。浦江鎮位於黃浦江以東,所轄區劃面積較大,而非農業人口僅佔全鎮人口的21.4%,城市化水平較低;同時,浦江鎮距離城市軌道交通較遠,並未受到軌道交通系統建成通達之後的有利影響。所以該鎮的城市化進程緩慢與其可達性較低有一定關系。
通過上述對閔行區部分鄉鎮人口變動以及鄉鎮區位與軌道交通線路相對位置的分析可知,城市郊區的軌道交通對沿線區域人口具有集聚效應,軌道交通的通達有利於加快該區域城市化進程。
3 結論
上海第一條城市軌道交通線自1995年通車以來,對城市人口的遷移作用非常明顯。在上海城市發展過程當中,軌道交通的建設對於改變城市人口密度分布,引導城市人口從中心城區向城市近郊區遷移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過對上海市軌道交通1號線沿線區域的人口變動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 軌道交通線路通達的上海市中心城核心區是主要的人口遷出地區;
(2) 軌道交通線路通達的近郊區和郊區是主要的人口遷入地區;
(3) 近10年來,軌道交通改善了郊區的可達性,大大促進人口從高密度區域向低密度區域持續遷移。
參考文獻
1 秦應兵,杜 文.城市軌道交通對城市結構的影響因素分析.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00(6):284~287
2 高向東,江取珍.對上海人口分布變動和郊區化的探討.城市人口,2002,26(1):66~69
3 彭鎮偉,路建普.上海城市人口布局優化研究.城市規劃匯刊,2002(2):21~26
⑽ 人口地理方面的論文,可以寫人口遷移人口老齡化,人口流動等方面,網友們可以推薦幾個題目嗎
小題1:C 小題2:D 本題考查人口遷移。小題1:上海和江蘇遷入的人口比例和四川遷出的人口比例相等,從圖中看農村向其他第三產業轉移的人口就達到22%,圖中遷出的6個省份江西、安徽、河南、湖南都在第三級階梯,圖中遷入的6個省份都位於東部經濟地帶。小題2:農村大量勞動力遷入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化水平提高,可以促進遷入地區的產業結構的調整,增加了城市交通的壓力,影響城市環境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