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地理八上考試重點內容是什麼意思

地理八上考試重點內容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2-08-24 17:24:25

㈠ 八年級上冊地理復習重點

(一 )、疆域與人口
1.疆域與行政區劃
●運用地圖說出我國的地理位置及其特點。 (八年級上冊地理課本第2頁圖1.2)
優越的位置:
從緯度位置上看,我國位於北半球,大部分處於中緯度地區,南北跨度大。大部分位於溫帶,小部分位於熱帶,沒有寒帶。氣候南北差異大,多種多樣的氣候類型帶來了自然環境的復雜多樣,動植物資源豐富多樣,為發展多種農業經濟,旅遊業等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從海陸位置上看,我國位於世界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的東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的西岸,是一個海路兼備的國家。東臨太平洋,使我國廣大地區雨量充沛,有利於農業的生產;沿海多優良的港灣,便於發展海洋事業及同海外各國的交往;西部深入亞歐大陸內部,便於同中亞、西亞和歐洲陸上直接往來,便於對外合作與交往。
●記住我國的領土面積,在地圖上指出我國的鄰國和瀕臨的海洋,說明我國既是陸地大國,也是海洋大國。(課本第4頁)
我國陸地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_三_位。
我國的四至點(八年級上冊地理課本第4頁)
我國陸上疆界線長,總共2萬多千米,與我國陸地接壤的國家有_14個(名稱及位置)。
我國大陸海岸線長達1.8萬多千米,隔海相望的國家有6個,分別是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汶萊、印度尼西亞。
我國的三大島嶼:台灣島、海南島、崇明島。
我國瀕臨的海域由北向南是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在我國政區圖上准確找出 34個省級行政區,記住它們的簡稱和行政中心。(課本第7頁)
目前,我國行政區劃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縣(自治縣)和鄉(鎮)三級,我國的省級行政單位有34個,其中23個省,5個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4個直轄市(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慶市),2 個特別行政區(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
2.人口與民族
●說出我國人口總數,運用有關數據說明我國人口增長趨勢,說出我國的人口國策。
根據2005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我國人口已達13.14億,佔世界人口的1_/5_以上,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
根據2005年人口統計,我國大陸人口密度136 人/平方千米,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多。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的社會、經濟、文化、醫療衛生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人口增長較快。我國人口突出的特點是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快。
為了使人口增長與社會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相適應,我國把計劃生育作為一項基本國策。計劃生育的工作重點在農村。
●運用人口分布圖說出我國人口的分布概況。(課本第13頁)
我國人口分布很不均勻,東多西少,以黑河騰沖一線為界,以東人口__稠密__,以西人口稀疏 。
●運用民族分布圖,說出我國少數民族分布特徵。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全國共有_56個_民族,其中漢族人口最多,其餘55個民族統稱為少數民族,其中壯族 人口最多,珞巴族人口最少。
傣族潑水節、瑤族長鼓舞、藏族曬佛節、維吾爾族搶腰帶舞、蒙古摔跤、白族歌舞。
我國民族分布具有大雜居,小聚居_的特點,漢族分布遍及全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東北等邊疆地區。我國的民族政策是各民族不論大小,一律平等。
我國的外籍華人和華僑共有3000多萬人,其中以廣東和福建最多。
(二)、自然環境與自然資源
1.自然環境
●運用中國地形圖,說出我國地形、地勢的主要特徵。
1、我國地勢的特點:.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分布(課本第19頁圖)
2、我國地形的特點:地形復雜多樣,山區面積廣大(記住主要的高原、平原、盆地、山地、丘陵的名字、位置和特點)
●運用資料說出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徵及其影響因素。
我國氣候的基特徵是:1.氣候類型復雜多樣 2.季風氣候顯著。冬季,風從陸地吹向海洋,氣候寒冷乾燥;夏季,風從海洋吹向陸地,氣候炎熱多雨。冬季風從西伯利亞、蒙古吹向海洋、偏北風、寒冷乾燥。夏季風從太平洋、印度洋吹向陸地、偏南風、溫暖濕潤,夏季風的不穩定導致我國經常發生旱澇災害。季風氣候表現為高溫期和多雨期一致,即雨熱同期,水熱配合好,有利於農作物生長,特別有利於水稻的生長。每年6月上旬,長江中下游一帶出現「梅雨」。7月進入「三伏」天。
我國冬季氣溫南北差異大,越往北,氣溫越低,反之,氣溫越高,1月份0℃等氣溫大致沿秦嶺—淮河—線分布。夏季南北普遍高溫。
重慶、武漢、南京、被稱為「三大火爐」。吐魯番被稱為「火洲」,是我國最熱的地方。漠河是我國冬季最冷的地方。
我國降水總的趨勢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年降雨量800mm等降水量線大致沿秦嶺淮河—線分布,
我國降水的季節分配不均勻,夏秋季節降水集中,冬春季節降水少。台灣的火燒寮被稱為雨極,吐魯番盆地的托克遜被稱為旱極。
熟記35到36頁的氣候類型圖、溫度帶圖和干濕區圖。(重點)
受夏季風影響明顯的地區為季風區,其他地區為非季風區。兩者間的分界線是:大興安嶺、陰山山脈、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課本39頁)
我國的主要災害性天氣:洪澇、乾旱、寒潮、台風。影響我國范圍最廣的災害性天氣是乾旱。
●在地圖上找出我國的主要河流,說出長江、黃河的概況。
最終流入海洋的河流叫外流河(如長江、黃河、珠江、黑龍江等),最終沒有流入海洋的河流叫內流河(如塔里木河)。
熟悉河流的分布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開鑿最早、最長的人工運河,具有灌溉、防洪、排澇的作用。
我國的五大淡水湖(位於長江中下游地區):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青海湖是我國最大的鹹水湖(青藏高原湖區以鹹水湖為主)
長江和黃河的基本概況:
對比項目 長江(黃金水道、水能寶庫、中國第一大河) 黃河(「幾」字形水系、中國第二長河)
發源地 唐古拉山 巴顏喀拉山
注入的海洋 東海 渤海
長度 流量和長度均居世界第三、亞洲第一 我國第二長河,中華民族「母親河」
河段的劃分 上游:源頭—湖北宜昌(水流急、多峽谷,水力豐富)
中游:宜昌—江西湖口(多湖泊、多支流、多曲流)
下游:湖口—入海口(江闊水深,水流平穩,最適合航運) 上游:源頭—河口;
中游:河口—舊孟津;
下游:舊孟津以下河段
水文特徵 含沙量少、流量大、流程長、無結冰期 含沙量最大、有結冰期,流量少
存在的問題 上游:水土流失嚴重;中游:圍湖造田,河道彎曲,水流不暢(地上河)下游:圍湖造田(旱澇災害頻繁) 上游:荒漠化;中游:水土流失嚴重;
下游:地上河
治理措施 開展水土保持,疏浚河道,加固堤壩,
退耕還湖 (關鍵是治沙)開展水土保持,固堤分流,加固堤壩
水利工程 葛洲壩、三峽工程,丹江口等 龍羊峽,李家峽,劉家峽,小浪底水利樞紐
2、自然資源
●舉例說出什麼是自然資源,它有哪些主要類型。
短時間內可以更新、再生或循環使用的資源屬可再生資源,如:太陽能、水、森林、土地、風等;相當長時間內難以再生的資源屬非可再生資源,如:被污染的水、石油、核能、退化的草場、煤。
我國自然資源的基本特點:總量豐富,人均不足。由於我國人口數量大,自然資源的人均佔有量低於世界平均水平。
●運用資料,說出我國土地資源的主要特點。
土地按利用類型不同劃分為耕地、草地、林地、建築用地和未利用土地。我國的耕地分為:水田和旱地。耕地主要分布在東部,林地主要分布在東北部、西南部、東南部(人工林地),草地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部。西北部的未利用土地最多。
我國土地資源的特點:絕對數量大,類型多樣,但人均量小,山區面積廣大,難以利用的土地多,土地資源狀況不容樂觀。
我國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問題:亂佔耕地;土地開發不合理,導致土地沙化、鹽鹼化,耕地面積不斷減少。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
●運用資料,說出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特點以及對於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我國水資源空間分布:東多西少,南多北少;解決措施:跨流域調水工程(南水北調)。
時間分布:夏秋多,冬春少;解決措施:興建水利樞紐(興建水庫:三峽水利樞紐)。夏秋水資源豐富和夏季高溫的配合,對農作物生長較為有利,但這種時間上的分配不均也是造成春旱和夏澇的主要原因。
(三 ) 、經濟與文化
1.經濟發展
●運用資料並聯系實際,說出我國農業分布概況,並舉例說明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必要性。
農業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物質生產部門,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農業包括種植業、畜牧業、水產業(漁業)、林業等主要生產部門。(P65我國9個商品糧基地分布圖)
(1)東部和西部農業生產的差異:
西部以畜牧業為主,
四大牧區:新疆牧區、內蒙古牧區、西藏牧區、青海牧區。(地圖冊P31)
種植業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河谷、平原和綠洲中
棉花:新疆棉區
(課本68頁圖4.3) 東部:以種植業、林業、漁業為主
種植業:分布在濕潤、半濕潤的平原和盆地
林業:分布在東北、東南、西南的山地和丘陵
漁業:分布在東部沿海、長江中下游平原
棉花:長江流域棉區、黃河流域棉區、
(2)東部地區南方和北方農業生產的差異
(北)旱地 小麥 甜菜 花生 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
秦嶺-淮河
(南)水田 水稻 甘蔗 油菜 一年兩到三熟
(3)發展農業要因地制宜
①氣候乾旱、地形平坦、草原廣闊→宜牧則牧。②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豐富→宜糧則糧。③氣候濕潤、河湖眾多→宜漁則漁。
④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宜林則林
大力發展優質高產高效低耗的可持續農業,是21世紀世界農業發展的方向。
●運用資料,說出我國工業的地理分布。用實例說明高新技術產業在工業發展中的作用。
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部門。工業發展水平標志著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
我國工業的分布:東部沿海多,西部少,明顯形成了沿海、沿江、沿河及沿鐵路線分布的大勢。其中我國經濟實力最雄厚的長江三角洲(或滬寧杭工業基地(規模最大))、京津唐工業基地、珠江三角洲工業基地和遼中南工業基地,位於我國的沿海地區。(熟記73頁圖及活動題)。
影響一個國家工業分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礦產資源、交通運輸、消費市場、勞動力的數量和質量、勞動力成本以及所在地區的農業基礎等。
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推動了我國現代工業的發展。
高新技術產業是建立在新的科學技術基礎上的以電子、信息為支柱的產業。它具有「高、精、尖」的特點。我國的主要高新技術開發區多依附大城市,呈現出大分散、小集中的點狀分布特徵。東南沿海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速,北京、上海已成為我國高新技術的核心地區。
●比較不同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運用地圖說出我國交通運輸網路的大致分布格局。
交通運輸業是經濟發展的「先行官」。
交通運輸方式 特 點
鐵路 運量大,運輸成本低、能耗小,適應性強
公路 靈活方便,門口到門口直達運輸,但運量較小
航空 最快速,但運量小,運輸成本高
水路 運量大、成本低,但受自然條件的限制大,速度相對較慢
管道 運送的主要是液態或者氣態物質,
我國交通運輸網路的大致分布格局:東部地區交通運輸網密度大,西部地區交通運輸網密度較小。
鐵路是我國最主要的運輸方式。我國南北鐵路干線主要有京哈—京廣線(南北最長)、京滬線、京九線、寶成—成昆線;東西鐵路干線主要有隴海—蘭新線(亞歐大陸橋的一部分)、滬杭—浙贛—湘黔—貴昆線。
青藏鐵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從青海省的西寧至西藏的拉薩,全長1956千米,建設青藏鐵路是西部大開發的一個標志性工程。2006年7月1日全線通車。
中國高速公路總里程為1.9萬千米,超過加拿大,列居世界第二位。北京、上海、廣州是我國的國際航空中心。我國的航空業目前居第十位。
大連、上海和廣州是我國的海運中心。
2.文化特色
●知道我國民居、服飾、飲食的地方特色,並舉例說明自然環境對文化的影響。
八大菜系中四川人喜歡吃麻辣的食物,反映當地氣候潮濕;水鄉周庄→降水豐富、湘西吊角樓→氣候炎熱潮濕;鄂溫克族傳統民居樺樹皮「撮羅子」→氣候冬寒夏暖;藏族氂牛毛織帳篷→氣候寒冷;;藏袍→氣候寒冷。
●結合有關資料,說明我國地方文化特色對旅遊業發展的影響

㈡ 八上地理的重點

地理 從大洲大洋位置看,她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的西岸。從緯度位置看,大部分位於屬於中緯度地區,屬於北溫帶,南部少部分位於熱帶,沒有寒帶。我國陸地領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我國陸上國界線長達20000多千米,相鄰的國家有14個。我國大陸海岸線長18000多千米,與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有6個,分別是日本、韓國、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我國瀕臨的海洋從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黃海、東海、南海。渤海有我國最大的鹽場長蘆鹽場,東海有我國最大的漁場舟山漁場。全國的行政區域,基本分為省、縣、鄉三級。我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區域,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我國總人口為12.95億,人口特點是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速度快。為了使人口數量的增長,同社會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條件相適應,我政府把實行集計劃生育作為一項基本國策。我國人口分布不均,東部地區人口密度大,特別是東南沿海更大;西部地區人口密度小。我國人口分界線是黑龍江省黑河市到雲南省騰沖市。我國人口最多的河南省,面積最大的新疆省。在我國56個民族中,漢族人口最多,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壯族。漢族的分布遍布全國各地,以東部和中部最為集中,少數民族的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東北地區。各民放分布具有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我國在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建立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民族鄉等。 第二章 中國的自然環境我國西部地形多以山地、高原、盆地為主,東部則以平原和丘陵為主,地勢的特徵: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分布。第一階梯青藏高原雄居西南,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號稱世界屋脊。一、二階梯的分界線是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二、三階梯的分界線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我國從北到南劃分為5個溫度帶是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 。還有一個地高天寒、面積廣大的 高原 氣候區。字數太多,打不下了T-T到這個網站吧,對你會有幫助的!求採納http://wenku..com/link?url=5GxfZci-__LiRXBeCUJkG9bmxjJoL8eD-aYira-9hW

㈢ 八上地理要點

八年級上學期地理要點
1、中國從東西半球看,位於東半球,從南北半球看,位於北半球。
2、從大洲大洋位置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的西岸。
3、從緯度位置看,大部分位於屬於中緯度地區,屬於北溫帶,南部少部分位於熱帶,沒有寒帶。
4、我國陸地領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世界第三位,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
5、我國陸上國界線長達20000多千米,相鄰的國家有15個。我國大陸海岸線長18000多千米,與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有6個,分別是日本、韓國、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
6、我國瀕臨的海洋從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7、全國的行政區域,基本分為省、縣、鄉三級。
8、我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區域,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
9、我國總人口為12.95億,人口特點是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速度快。
10、為了使人口數量的增長同社會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條件相適應,我政府把實行計劃生育作為一項基本國策。
11、我國人口分布不均,東部地區人口密度大,特別是東南沿海更大;西部地區人口密度小。
12、我國人口分界線是黑龍江省黑河市到雲南省騰沖市。
13、我國人口最多的省份是河南省,面積最大的省份是新疆省。
14、在我國56個民族中,漢族人口最多,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壯族。
15、漢族的分布遍布全國各地,以東部和中部最為集中,少數民族的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東北地區。
16、各民族分布具有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
17、我國在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建立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民族鄉等。
18、我國西部地形多以山地、高原、盆地為主,東部以平原和丘陵為主,地勢的特徵: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
19、青藏高原雄居西南,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號稱"世界屋脊」。
20、一、二階梯的分界線是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二、三階梯的分界線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主要山脈走向:西北-東南走向:祁連山脈 弧形山脈:喜馬拉雅山脈
東-西走向:天山山脈――陰山山脈 昆侖山脈――秦嶺, 南嶺 南-北走向:橫斷山脈
東北-西南走向: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長白山脈―武夷山脈 台灣山脈
21、四大高原是: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青藏高原、雲貴高原 ;
四大盆地是:四川盆地、柴達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
三大平原是: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22、黃土高原的特徵質地疏鬆,水土流失嚴重,溝壑縱橫,內蒙古高原的特徵地面平坦,一望無垠,
青藏高原的特徵:冰川廣布 發展農業生產條件最優越的盆地是(四川)盆地
雲貴高原的特徵地面崎嶇不平(梯田)。 海拔最高的盆地是(柴達木)盆地
緯度最高的盆地是(准噶爾)盆地 面積最大的盆地是(塔里木盆地)盆地
24、山區常見的自然災害是崩塌、滑坡、泥石流 。 27、1月0℃等溫線大致沿秦嶺——淮河一線分布。
25、山區包括山地、崎嶇的高原和丘陵,約佔全國陸地面積的2/3 。
26、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龍江漠河 ,夏季最熱的地方是新疆吐魯番 。
27、我國從北到南劃分為5個溫度帶是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還有一個地高天寒、面積廣大的高原氣候區。
28、我國年降水量的總趨勢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
29、干濕地區的劃分是依據氣候的干濕程度,我國干濕地區是: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乾旱地區、乾旱地區。
30、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界線是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
31、季風氣候的最大優點是雨熱同期,是但它會帶來一些災害性天氣如寒潮、水旱災害、台風。
32、我國最大的內河流塔里木河 ,河水主要來自於昆侖山、天山的冰雪融水 。
33、世界上最長,開鑿最早的人工河是京杭大運河。 40、黃河發源地巴顏喀拉山,注入渤海。
34、具有「塞上江南」美稱的是寧夏平原 。 42、黃河上中游的分界城市是河口 ,中下游的分界城市是孟津。
35、黃河下遊河床逐漸抬高,成為「地上河 」。
36、黃河在流經中遊河段後,產生的泥沙最多,原因流經的地形是黃土高原。
37、長江發源於唐古拉山山脈,注入東海,它是我國長度最長、水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有「水能寶庫」和「黃金水道 」之稱。
38、長江上游中游的分界城市宜昌,中游和下游的分界城市湖口。
39、長江水能資源主要集中在上遊河段。宜賓以下城市四季都能通航。
40、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的三個主要來源是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陽湖兩大水系,北面的漢江。
41、我國自然資源的特點是總量豐富,人均不足。
42、根據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狀況把土地資源分為耕地、林地、草地、建設用地。
43、我國主要是耕地少、林地多、難利用土地眾多,土地資源不足,人與耕地的矛盾尤為突出。
44、我國的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東部季風區 ,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內陸地區。
45、土地資源的人為破壞現象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亂佔耕地。
46、土地資源的基本國策是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 。
47、地球上的水:海洋水佔97%,淡水資源只佔2.5%
48、地球上的淡水資源主要為兩極和高山的冰川。目前人類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江河湖泊和淺層地下水。
49、我國水資源總量少於巴西、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和印度尼西亞,位於世界第 6 位,若按人均計算,則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 1/4 。
50、我國水資源南豐北缺,特別華北和西北地區缺水最為嚴重。解決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的有效辦法之一是跨流域調水(南水北調工程,引灤入津工程,引黃濟青工程)。
51、南水北調工程就是把長江水系水調到缺水嚴重的華北、西北地區。
52、針對我國水資源嚴重緊缺的問題,節約用水尤為重要。(農業,工業,家庭的節水方法)
53、在各種交通運輸中,鐵路運輸是我國最重要的運輸方式。我國交通運輸網路的分布格局:東密西疏。
54、我國主要的鐵路干線:南北向:京哈線(北京—哈爾濱);
東西向:京包線(北京—包頭)—包蘭線(包頭—蘭州);
隴海(連雲港—蘭州)—蘭新線(蘭州—烏魯木齊);
滬杭(上海-杭州)—浙贛(杭州—株洲)—湘黔(株洲—貴陽)—貴昆(貴陽—昆明)線
京滬線(北京—上海); 京廣線(北京—廣州);京九線(北京—九龍) 焦柳線(焦作—柳州);
寶成線(寶雞-成都)——成昆線(成都—昆明)
我國主要的交通樞紐及經過的鐵路干線:
北京:(京哈線)、(京包線)、(京廣線)、(京滬線 )、(京九線)。 徐州:(隴海線)、(京滬線)。
鄭州:(隴海線)、(京廣線)。 蘭州:(隴海線)、(京包線)、(包蘭線)。
55、農業的生產部門有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
56、農業是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基礎產業。
57、西部地區天然草場廣布,有我國四大牧區是內蒙古牧區、青海牧區、新疆牧區、西藏牧區。
58、林業集中分布在東北、西南、東南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地區是我國淡水漁業最發達的地區。
59、糧食作物中的水稻、小麥公布呈現「南稻北麥」格局。
60、油料生產形成了長江油菜帶和黃淮花生區兩大生產區。
61、糖料作物則呈現明顯的「南甘北甜」的分布特點。
62、棉花生產以北方為主,形成了新疆南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三大棉區。
63、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
64、北京的中關村是我國最早建立的高新技術開發試驗區。
65、工業分布特點:(沿海)、(沿河)、(沿交通線)
工業的空間分布:
(1) 京廣、京哈、京滬等鐵路沿線的全國意義的工業基地。
(2) 黃河流域的(能源開發)工業帶。
(3) 長江沿線的以(上海)、(南京)、(武漢)、(重慶)為中心的沿江經濟發達地帶。
(4) 沿海地區的(長江三角洲)、(遼中南)、(京津唐) 、(珠江三角洲地區)等工業最發達的經濟核心區。
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1) 特徵:從業的科技人員比重大;開發研究的費用比例大;產品更新快。
(2) 分布特點:大多依附大城市,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點。
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依附於大城市,分布特點呈(大分散)、(小集中)
66、秦嶺-淮河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線:
1、1月份0℃等溫線 2、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
3、年降水量800mm等降水量線 4、濕潤地區與半濕潤區的分界線
5、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 6、旱地農業與水田農業的分界線
7、水稻生產與小麥生產的分界線 甘蔗與甜菜的分界線 油菜與花生的分界線
一年一熟,兩年三熟與一年兩熟,一年三熟的分界線
8、常綠闊葉林與落葉闊葉林的分界線 9、我國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線
10、該線以北的河流流量大、水位變化小、有結冰期
該線以南的河流流量小、水位變化大、無結冰期
11、陸運與水運的分界線

㈣ 八年級地理重要知識點

學習從來無捷徑,循序漸進登高峰。如果說學習一定有捷徑,那隻能是勤奮,因為努力永遠不會騙人。學習需要勤奮,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勤奮。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一些 八年級 地理的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年級上冊地理期末知識點

一、自然資源總量豐富、人均不足(4月22日 世界地球日 )

1、自然資源:在自然界中,對人類有利用價值的土地、陽光、礦產、森林、水和水能等。

2、分類:

可再生資源——可以在較短時間內更新、再生,或能夠循環使用,如土地、森林、水和水能等。

非可再生資源——用一些就少一些,如礦產資源。

3、特點:總量大,種類多,但人均不足,相對短缺。

二、土地資源(6月25日世界土地日)

1、利用類型:耕地、林地、草地為農業用地,建設用地為非農業用地。

2、各類土地構成比例不合理:耕地、林地少,難以利用的土地多,後備土地資源不足。

3、我國土地資源的特點:

⑴優勢:總量豐富、類型齊全,為我國因地制宜全面發展農林牧副漁生產提供了有利條件;

⑵劣勢:人均佔有量少、比例結構不合理、分布不均、各種土地資源破壞嚴重。

4、分布地區

⑴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氣候濕潤的東部季風區。這里土地利用程度高,其中耕地主要分布在東部平原和低緩的丘陵地區;林地主要分布在東北、西南、東南的山地。

⑵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內陸地區。這里難利用土地多,土地資源的利用程度低,牧業在該地區的農業生產中佔主要地位。

⑶北方旱地與南方水田的差異:北方地多水少,以旱地為主;南方水多地少,以水田為主。

5、存在的問題: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亂佔耕地等。

6、基本國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

三、水資源(3月22日世界水日;3月22-28日中國水周)

1、水是寶貴的資源

⑴地球上的水97﹪是海洋水,淡水資源絕大部分為兩極和高山的冰川,其餘大部分是深層地下水。目前,人類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僅佔全球淡水資源的0.3﹪。

⑵水危機的原因:用水量增加、水污染、水浪費。

2、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

⑴時間分配不均:夏秋季多、冬春季少且年際變化大。合理利用每一滴水:由於我國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平均,為了合理利用水資源,有必要興建水庫、跨流域調水等工程(如:引黃濟青、南水北調)。

⑵空間分布不均:南多北少,東多西少。特別是華北和西北地區缺水最為嚴重,我國水、土資源的配合不合理,進一步加劇了北方的缺水狀況。

⑶ 措施 :①解決季節分配不均——興修水庫。②解決空間分布不均——跨流域調水。如引灤入津、引黃濟青、南水北調等。③節約用水,防治水污染。

⑷南水北調工程的三條計劃線路:①東線方案:在江蘇揚州市把長江水抽進京杭運河,用閘控制,逐級提升,過黃河後,自北自流,沿途供水,直達天津市。②中線方案:首先從丹江口水庫引水到華北平原,第二步在三峽巨型水庫建成後,利用高峽出平湖,築渠輸水自流進漢江。③西線方案:計劃提高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的水位,再開鑿一些巨大的隧洞,把長江水引入黃河上游,補充西北的水源。

3、我國水資源的特點:⑴水資源短缺;⑵時空分布不均。

湘教版地理八年級上冊期末知識點

海拔與地形

⑴絕對高度(海拔):地球表面某一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⑵相對高度是地球表面某一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

⑶等高線是地圖上把海拔高度相同的點連線。

⑷山地的五種基本形態:山頂、山脊、山谷、鞍部、陡崖(會認識不同的等高線。)

⑸在不同的等高線之間,塗上不同的顏色就可製成分層設色地形圖。

⑹地表各種高低起伏的形態,總稱地形。地表的五種基本地形: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⑺平原和高原的共同特點是地面起伏小,不同的是平原海拔低(200米以下),高原海拔較高。

陸地與海洋

⑴三分陸地(29%),七分海洋(71%),陸地集中在北半球;

⑵七大洲(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和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

⑶印度洋、北冰洋)要記住大小和方位。

⑷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是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土耳其海峽;

⑸亞洲與北美洲的分界線是白令海峽;

⑹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是蘇伊士運河;

⑺北美洲與南美洲的分界線是巴拿馬運河。

⑻南極洲是跨經度最廣的洲,北冰洋是跨經度最廣的洋,呈S形的是大西洋。全在東半球的是印度洋。

八年級上冊地理期中復習知識點湘教版

1.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原因是什麼(海拔高度影響)

2.給我國帶來豐沛降水的風是(夏季風)

3.海南島農作物數制是(一年三熟)

4.我國少數民族多少個(55)

5.我國政府設立的特別行政區是(香港和澳門)

6.我國人口地理分界線大致是(黑河----騰沖一線)

7.我國領土南北跨度大,屬於五帶中的(熱帶。北溫帶)

8.北回歸線自西向東穿過我國省級行政單位的簡稱依次是(雲。桂。粵。台)

9.我們所在的省份名稱是(山西省)簡稱(晉),相鄰的省級行政區劃單位名稱是(陝西省。河南省。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他們的簡稱依次是(陝。豫。冀。內蒙古)

10.我國民族的分布呈現以(漢族)為主體,個民族(大雜居。小聚居。交錯分布)的特點

11.地形是指地表的(各種形態)。可分為(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五種類型

12.我國降水最多的地方是(台灣火燒寮),最少的地方是(吐魯番盆地中的托克遜)

13.影響我國氣候的主要因素是(海陸位置。緯度位置。季風和地形)等

14.我國第一大島(台灣島),(舟山群島)是我國的群島

15.我國面積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

16.幾個高原的特點(內蒙古地表坦盪開闊。起伏和緩。黃土高原溝壑縱橫。梁峁眾多。青藏高原雪山眾多。冰川廣布。髖骨和湖泊鑲嵌其中。雲貴高原地表崎嶇不平)

17.在圖上填出階梯分界線

18.五個自治區。四個直轄市、兩個特別行政區、二十三個省。知道名稱,簡稱。省會。

19.我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是個(海陸兼備的國家)

20.我國的領海寬度(12)海里


八年級地理重要知識點相關 文章 :

★ 八年級地理知識點梳理

★ 八年級地理知識點歸納大全

★ 中國地理初二知識點全匯總

★ 八年級地理上冊的重要知識點

★ 八年級地理上冊知識點與復習提綱

★ 人教版八年級地理知識點

★ 八年級地理會考重要知識點有哪些

★ 八年級上冊地理知識點整理

★ 八年級上冊地理復習提綱(考點匯總)

㈤ 地理八年級上冊知識點總結

【原創】八年級地理上冊知識點總結

知識框架:
中國地理概況

地理位置及疆域
地理位置的優越性
半球劃分、海陸位置經緯度位置
國土及疆域
陸地和海洋國土、鄰國
行政區劃
省市簡稱、形狀
人口與民族
人口概況
總量、分布、基本國策
民族概況
人數、分布特點

自然環境

地勢與地形
三大階梯、各種地形

氣候復雜多樣
氣溫差異:南北差異、溫度帶劃分
降水差異:東西差異、對各方面的影響
氣候類型、各類天氣
河流與湖泊
內流區與外流區的差別、黃河和長江概況

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概況
資源劃分、我國資源情況
土地資源
分類、分布狀況、利用狀況
水資源
分布及利用狀況

經濟發展
逐漸完善的交通網
交通運輸分布、鐵路分布、運輸方式的選擇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農業分類、東西南北差異、問題
工業的分布與發展
工業及高新技術分布

1、我國位置的優越性:
半球劃分:東半球、北半球
海陸位置:亞歐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岸。
經緯位置:大部分位於中緯度地區,屬北溫帶。南部少數地區位於熱帶,沒有寒帶。
最東端 東經135度2分30秒 黑龍江和烏蘇里江交匯處
最西端 東經73度40分 帕米爾高原烏茲別里山口(烏恰縣)
最南端 北緯3度52分 南沙群島曾母暗沙
最北端 北緯53度33分 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漠河縣)
2、我國國土遼闊:
陸地國土:陸地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陸上鄰國14個。
海洋國土:瀕臨的海洋有渤海、黃海、東海、南海,主要島嶼有台灣島、海南島、舟山群島、南海諸島。,隔海相望的國家有6個。
渤海附近有我國最大的鹽場——長蘆鹽場,東海有我國最大的漁場——舟山漁場。南海魚類產量和油氣產量均是最大的。
圖見教材4頁。
3、行政區:
我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單位,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圖教材7頁
各省級行政區名稱、簡稱、行政中心,表教材10頁。
4、人口:
我國總人口為12.95億(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佔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以上,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
基本國策:計劃生育。控制人口的數量,提高人口的質量。
我國平均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35人,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39人)的3倍多。
人口分布不均。以黑河—騰沖為界,東部人口分布密集,西部人口分布稀疏。 各省區面積與人口的比較,圖教材14頁。
5、民族:
我國有56個民族,漢族佔92%。少數民族中壯族人數最多。人口在500萬人以上的少數民族有滿族、回族、苗族、維吾爾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
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地區,雲南省的少數民族數最多。各民族分布具有「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
一些少數民族風情: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傣族族的潑水節、孔雀舞;藏族的集體舞、藏歷年;朝鮮族的長鼓舞等。
6、地勢和地形:
我國地形特點:地形復雜多樣,山區面積大。
我國地勢西高東低,西部以山地、高原和盆地為主,東部以平原和丘陵為主。中國地勢三級階梯:第一級階梯(昆侖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第二級階梯(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雪峰山)→第三級階梯。
各階梯概況,海拔、地形特徵見教材22、24、26頁,主要看各階梯都有哪些主要山脈(走向)、高原、盆地以及平原,以及相對位置。
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的特徵對我國的氣候、河流、交通產生的影響:
(1)對氣候的影響: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向海洋傾斜,有利於海上的濕潤氣流向我國內陸推進,為我國廣大地區帶來豐沛的降水。
(2)對河流的影響:西高東低的地勢,必然造成我國的大江大河自西向東奔流入海;河流在高一級階梯向低一級階梯流動時,落差大,產生巨大水能。
(3)對交通的影響:向東流淌的大河溝通了我國東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內陸的聯系;階梯交界處的高大山脈成為我國東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礙。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是四大高原中唯一位於第一階梯的,我國面積最大的高原,高山終年積雪,冰川縱橫;內蒙古高原:高原地勢平坦開闊,西北部多荒漠、戈壁、東部和中部多肥美草原;黃土高原:世界上黃土分布面積最廣的區域,水土流失嚴重,地表千溝萬壑;雲貴高原:高原大部分地區地形崎嶇,石灰岩分布廣泛,喀斯特地貌顯著。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我國面積最大的內陸盆地,位於昆侖山與天山之間,其中有我國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准噶爾盆地:我國第二大盆地,位於天山與阿爾泰山之間,緯度最高;柴達木盆地:被美譽為「聚寶盆」,位於巴顏喀拉山與祁連山之間,海拔最高,也是四大盆地唯一位於第一階梯的;四川盆地:發展農業生產條件最優越,有「紫色盆地」之稱,著名的成都平原位於盆地西部,農業發達,物產豐富,有「天府之國」之稱。
三大平原:東北平原:黑土面積廣大;華北平原:地勢低平,地面坡度很小;長江中下游平原:我國著名的「魚米之鄉」。
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山地面積占陸地面積的33%,加上高原,兩者佔60%。山區常見自然災害及其治理,見教材29頁。山區在開發和保護方面應當注意的問題:山區地面較為崎嶇,交通不便,基礎設施建設的難度較大。在開發利用山區時,要特別注意生態環境建設,預防和避免山地災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的發生。
主要山脈走向:
東-西走向:天山山脈――陰山山脈;昆侖山脈――秦嶺;南嶺
東北-西南走向: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長白山脈―武夷山脈;台灣山脈
南-北走向:橫斷山脈
西北-東南走向:祁連山脈
弧形山脈:喜馬拉雅山脈
7、南北氣溫差異:
冬季,我國南北氣溫差異很大。1月℃等溫線大致沿秦嶺—淮河一線分布。漠河鎮與海口市1月平均氣溫相差接近50℃。冬季最冷地方為黑龍江的漠河鎮。
夏季,除了青藏高原等地區外,大多數地方普遍高溫。夏季最熱的地方為新疆吐魯番。
我國由北向南劃分為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另外還有高原氣候區。劃分溫度帶的主要指標是活動積溫。溫度帶劃分,見教材33頁。
8、東西干濕差異:
年降水量的總趨勢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一個地方的降水量與蒸發量的對比關系,反映了該地氣候的濕潤程度。我國可以劃分為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乾旱地區和乾旱地區。我國降水量和干濕地區,見教材35、36頁。干濕地區景觀、建築以及農業的差異,見教材36、37頁。
9、氣候:
受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的影響,我國大多數地區一年內的盛行風向隨季節有顯著變化,形成了典型的季風氣候。
冬季風寒冷乾燥,是我國冬季南北溫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夏季風溫暖潮濕,形成了我國的雨季。
除青藏高原外,習慣上以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為界,把我國劃分為季風區和非季風區,見教材39頁。主要是降水的差異,主要原因是海陸位置和地形。
我國的氣候類型,主要包括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以及高原山地氣候,見教材42頁。
多特殊天氣:主要有寒潮、梅雨、台風、沙塵暴等。多旱澇災害。洪澇是我國發生頻繁、損失嚴重的自然災害。乾旱是對我國農業生產影響最大、最常見且分布范圍最廣的一種氣候災害。
10、河流和湖泊:
內流河和內流區、外流河和外流區的分布,見教材44頁。內流區占我國陸地面積的1/3,但水量僅佔全國的5%;外流區占陸地面積的2/3,水量佔全國的95%。
內流區:塔里木河是我國最大的內流河,河水主要來自昆侖山、天山等高山冰雪融水。內流湖一般為鹹水湖(青海湖)。
外流區:河水來源主要靠降水。有三大外流區
(1)太平洋外流區
我國外流河的水文特徵深受季風氣候的影響。以秦嶺—淮河為界,以南地區的河流流經濕潤地區,水量豐富。以北地區的河流流經半濕潤或半乾旱地區。
黃河發源於巴顏喀拉山,注入渤海。上游水能資源豐富,進行發電和灌溉(寧夏平原成為「塞上江南」以及河套平原)。黃河中游流經黃土高原,是我國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下遊河道變寬,坡度變緩,水流減慢,泥沙堆積,河床升高—「地上河」。流域水系,見教材48頁。上游建設大型水庫,中游開展水土保持綜合治理,下游加固黃河大堤。黃河幾字形與凌汛。
長江發源於唐古拉山脈,注入東海。它是我國最長、水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有「水能寶庫」和「黃金水道」之稱。長江水能資源主要集中在上遊河段。流域水系,見教材53頁。各段的名稱和支流。長江三峽(自西向東):瞿塘峽、巫峽、西陵峽。洪水災害:降水集中,中上游生態環境破壞(植被破壞)導致水土流失,長江河道彎曲,中下游湖泊萎縮(圍湖造地)使得其蓄洪能力下降。
怒江—薩爾溫江、瀾滄江—湄公河、元江—紅河。
京杭運河是世界上最長、開鑿最早的人工河,自北向南經過京、津、冀、魯、蘇、浙,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南水北調東線。
中國五大淡水湖(按面積大小排列)鄱陽湖(贛)、洞庭湖(湘)、太湖(蘇浙交界)、洪澤湖(蘇)、巢湖(皖)。
(2)北冰洋外流區(阿爾泰山—額爾齊斯河)
(3)印度洋外流區(雅魯藏布江—布拉馬普特拉河—孟加拉灣)。
11、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是存在於自然界的能為人類提供福利的物質與能量。主要包括氣候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以及海洋資源等。
可再生資源:可以在較短時間內更新、再生,或者能夠循環使用的自然資源。(土地、森林、水和水能等)
非可再生資源:總是用一些就少一些的自然資源。(石油、礦產資源等)
對於可再生資源,如果利用合理,並且注意保護和培育,便能夠實現永續利用;對於非可再生資源應該十分珍惜和節約使用。
我國的資源情況:總量豐富,人均不足。隨人口的增長,自然資源人均佔有量將會繼續減少;資源利用不當、保護不力、管理不善,使得自然資源遭到不應有的破壞和浪費;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將持續增長。
12、土地資源:
根據土地的用途和土地利用情況,分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設用地等。耕地、林地、草地為農業用地。建設用地為非農業用地。
我國土地資源總量豐富,而且土地利用類型齊全。但人均土地資源佔有量小,而且各類土地所佔比例不盡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難利用土地多,後備土地資源不足,人與耕地的矛盾突出。我國土地利用類型構成見教材67頁。
土地資源分布不均: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氣候濕潤的東部季風區,土地利用程度高。耕地主要分布在東部平原及低緩的丘陵地區,林地主要分布在山地;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mm的西部內陸地區,土地利用程度低,未利用土地分布較廣。牧業在西部內陸地區的農業生產中居主要地位。土地資源類型分布表見教材69頁。
土地資源利用問題:屬可再生資源,如利用不當,或遭到人為破壞,就會引起土地資源退化,生產能力下降,甚至完全喪失。我國土地利用中對土地的破壞有水土流失、亂佔耕地和土地荒漠化。加強對土地資源的管理和保護措施:依法用地、規劃用地;因地制宜、合理利用;開展「保護土地、保護耕地、保護環境」宣傳活動;加大對農田基本建設和環境治理的投入;禁止亂佔耕地等。
13、水資源:
地球上的水,97%是海洋水,而人類所需的淡水資源僅佔全球水量的2.5%。而淡水資源中,絕大部分為兩極和高山的冰川,其餘大部分為深層地下水。目前人類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江河湖泊和淺層地下水,僅佔全球淡水資源的0.3%。
中國是一個貧水國家,我國的水資源總量少於巴西、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和印度尼西亞,位於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排名在第110位之後。缺水狀況在全國范圍內普遍存在。
水資源時空分步不均:受季風氣候的影響,我國水資源的季節分配和地區分配很不均勻。從時間分配看,夏季我國降水集中,易造成洪澇災害,冬春季則降水少,易造成乾旱缺水;從空間分配看,我國水資源南豐北缺,南方水資源佔80%以上,北方僅占不到20%,特別是華北和西北地區,缺水最為嚴重。
興建水庫可以有效調控徑流和水量的季節變化,比如三峽(長江)和小浪底(黃河),對防洪和水資源調配發揮重要作用,在洪水期蓄水,減緩下游洪水,在枯水期防水,增加下游水量,具有防洪、發電、灌溉及城市供水等綜合效益。
跨流域調水是解決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勻的有效辦法。如南水北調引水工程,對於緩解我國北方地區的嚴重缺水有重要作用。南水北調工程就是把長江水系豐富的水資源,調到缺水嚴重的華北、西北地區。分東(揚州—京杭運河—津冀魯)、中(丹江口—京津冀)、西(雅礱江、金沙江—黃河上游)三條線路。引欒入津,是將灤河水引入海河水系,緩解天津缺水狀況;引黃濟青,將黃河水調入青島。
我國的水資源利用總體上看,一方面供應緊張,缺水狀況仍在繼續加重;另一方面利用率低,浪費驚人;此外水污染嚴重。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是解決我國缺水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具體措施見教材81頁。
14、交通:
現代交通運輸指的是火車、汽車、船舶、飛機等工具的運輸。
交通運輸對地區的經濟發展起著及其重要的作用,交通運輸又比喻為經濟發展的「先行官」。
鐵路線、公路線、航線以及航空線是我國經濟發展的「生命線」。東部地區交通運輸網路密度大,西部地區交通運輸網路密度較小。我國的交通運輸網見教材89頁。其中注意哪些大城市所缺少的運輸功能,也就是各城市屬於哪種交通樞紐類型,比如是單一交通樞紐,還是鐵路—公路樞紐,還是鐵路—航空樞紐,還是多種綜合樞紐。
我國高速公路始建於1984年,是上海—嘉定。主要高速密集區為環渤海、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個地區。這些地區城市和人口集中,經濟發達,資金雄厚,有修建高速公路的需求和物質需求。主要高速公路分布見90頁。
鐵路運輸是我國最重要的交通運輸方式。主要鐵路干線分布見91頁。掌握一些主要鐵路線及鐵路樞紐,各條鐵路線起始點和終點各代表哪個城市。
南北向:京哈線、京九線、京廣線、京滬線、哈大線、焦柳線、寶成—成昆線、青藏線。
東西向:京包線—包蘭線、隴海—蘭新線(第二條亞歐大陸橋中國段)、滬杭—浙贛—湘黔—貴昆線、襄渝線。
主要鐵路樞紐:北京、鄭州(京廣、隴海)、武漢(京廣、襄渝、長江水運)、南昌(京九、浙贛)、徐州(京滬、隴海)、蘭州(隴海、包蘭、蘭新)、寶雞(寶成、隴海)、株洲(京廣、浙贛、湘黔)。
選擇交通方式要考慮不同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如速度、運費、運輸量等,還要考慮出行目的、貨物性質數量以及運輸距離等因素。
15、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利用動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長發育規律,通過人工培育來獲得產品的各部門,統稱農業。農業是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基礎產業。農業分為種植業、林業、畜牧業以及漁業。圖見教材98頁。
我國農業的地區分布,主要是東部和西部、南方與北方的差異。東西部以400毫米年降水量線為界。圖見教材100頁。
東部主要是種植業、林業和漁業。東部濕潤半濕潤地區的平原地區以種植業為主;林業集中分布於東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區,以及東南部的人工林區;東部沿海地區是海洋捕撈和海洋養殖的基地,長江中下游地區是淡水漁業最發達的地區。
西部地區以畜牧業為主,西部因為降水稀少,種植業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綠洲。
四大牧區:內蒙古自治區是我國最大的牧區。主要畜牧品種:三河馬、三河牛、灘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是我國第二大牧區,主要畜牧品種有:細毛羊、羔皮羊、阿勒泰大尾羊、和田羊、伊犁馬等;西藏自治區是我國最大的高寒草甸草原畜牧區,主要畜種有藏氂牛、藏綿羊、藏馬等;青海是我國第四大牧區。
南北差異主要是降水和熱量的差異。農作物包括糧食作物(水稻、小麥——南宜水稻北宜麥)、油料作物(長江油菜帶、黃淮花生區兩大生產區)、糖料作物(南種甘蔗北甜菜)、棉花(新疆南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三大棉區)。
三大平原:東北平原種植小麥、玉米和大豆、以及甜菜,受氣候條件限制,一年只種一季;華北平原種植小麥、玉米、棉花,還有花生和溫帶水果,大多兩年三季或一年兩季;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勢低平,種植水稻、棉花、油菜和甘蔗,一年可收獲兩到三季。圖見教材101頁。
因地制宜:考慮自然條件(地形、土壤、降水等)和社會條件(與城市的距離、市場需求、農業技術裝備以及農民文化水平等)。
挑戰和對策:人口增加、耕地減少、水土流失、自然災害和環境污染。適應國內、國際市場需求,調整農業結構,發展多種經營。運用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防止濫墾濫伐、超載放牧,退耕還林、還草,植樹造林、種草。
16、工業:
工業生產主要是從自然界取得自然資源,以及對原材料(礦產品、農產品)進行加工、再加工的過程。
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也是國家經濟自主、政治獨立、國防現代化的根本保證。
工業分布:特點為沿海、沿江、沿交通線。
京廣、京滬、哈大等鐵路沿線的工業基地;黃河流域是能源開發的重要工業帶;長江沿線形成了以上海、南京、武漢、重慶等城市為中心的沿江經濟發達地帶;沿海地區集中了長江三角洲、遼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以及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等工業最發達的經濟核心區。工業分布見教材110頁。
高新技術產業是建立在新的科學技術基礎上的新興產業,北京的中關村是我國最早建立的高新技術開發試驗區。
高新技術產業是以電子和信息類產業為「龍頭」的產業,產品的科技含量很高。高新技術產業的特點:從業人員中科技人員所佔的比重大;銷售收入中,用於研究與開發的費用比例大;產品更新換代快。
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分布特點:多依附於大城市,呈現大分散,小集中。地理位置不同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具有不同的產業開發側重點:沿海地區以智力資源和技術力量為依託,側重科技園區型高新技術產業;沿邊地區依靠國家的開放政策和沿邊的地理優勢,發展貿易導向型的產業;內地依靠優勢資源和工業基礎,多發展與軍工有密切關系的產業。圖見教材114頁。
舉例說明高新技術產業對生產、生活的影響:上海:優化調整了工業的產業結構。(上海工業的變化);北京:增長速度快,促進和推動了經濟的發展。(中關村對北京經濟發展的貢獻);互聯網:互聯網技術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方式。(網路購物、SOHO族、網路社區等)

補充知識:
1、說出下列地理現象存在差異的原因:
(1)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形成特殊的「魚米之鄉」的景觀得益於( 雨熱同期的季風 )氣候。
(2)長江中下游地區與青藏高原處在大體相同的緯度上,但氣候差別很大的原因是(地勢(青藏高原海拔高 ))因素。
(3)長江中下游地區與阿拉伯半島大體相同的緯度上,氣候差別很大的原因是受(海陸位置)和(夏季風)的影響。北京與烏魯木齊緯度大致相當,但降水卻有很大的差別。(海陸位置、夏季風)。
(4)在不同的溫度帶內生長不同的果樹;不同的溫度帶內熟制也不同;南北傳統民居的建築結構也不同。原因是(緯度因素、熱量(溫度))。
(5)東西植被不同;東西農業類型不同,東部以耕作業為主,西部以畜牧業為主;東西部房屋屋頂的結構不同,東南部多斜頂房,西北部多平頂屋。(降水量不同)
2、氣候復雜多樣的影響:
(1)使我國的農作物及各種動植物資源極其豐富。
(2)形成不同自然資源和旅遊資源。
(3)人們的飲食習慣也各有不同,如:四川、湖南等地冬季比較陰冷潮濕愛吃辣椒;南方人愛吃米飯,北方人愛吃麵食。
(4)人們的服飾也因為適應氣候而多姿多彩,如:西藏的藏袍就是為了適應西藏日較差大的氣候特徵的(地形);
(5)各地的建築特點不同,北方的屋頂斜度較小,牆體較厚,南方的屋頂斜度較大(氣溫、降水)。
3、黃河各河段產生災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
上游:草地退化、荒漠化嚴重;氣候趨於乾旱;植樹種草。
中游:水土流失;黃河中游流經黃土高原,支流較多。黃土高原的土層舒松,植被破壞嚴重,一遇暴雨,大量泥沙與雨水一起匯入黃河;開展水土保持綜合治理。
下游:地上河;黃河進入下游平原,河道變寬,坡度變緩。河水流速減慢,攜帶的泥沙沉積下來,使河床逐漸抬高;加固黃河大堤。

㈥ 地理八上知識點歸納是什麼

地理八上知識點歸納是長江流域洪澇災害頻繁,重災區在中下游平原地區。洪災頻繁的原因有自然原因流域內降水量大且集中在夏秋季,支流多,流域廣,河道彎曲,泄洪不暢人為原因上游破壞植被—水土流失—中下游泥沙淤積,河床抬高。

河口—桃花峪,黃河中游地區,流經黃土高原,1支流較多,2黃土高原土層疏鬆,3夏季多暴雨(自然原因);植被破壞嚴重(人為原因),所以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大量泥沙匯入黃河,使黃河成為世界含沙量第一的河流。

怎麼學好地理

比如我年少無知時曾以為澳大利亞被赤道橫穿orz 但是畫過這種乒乓球地圖後,就完全不會出現對於整個大洲大洋,或者某些重要國家的地理位置的概念性錯誤辣。

接下來是平面地圖。畫立體地圖重點在於構建,而畫平面地圖重點在於感受。這個是我臨摹的氣候分布圖,因為氣候分布考起來會非常細,所以不太相信自己的徒手畫水平,只能臨摹啦。

在畫地圖的過程中就會漸漸對大洲輪廓/島嶼面積/地形單元間距等有新的認知。然後像圖中這張是氣候分布圖,高中考頻很高的一些特殊成因氣候區,都可以在畫圖過程中逐漸有大致位置的印象。

最後要進階到徒手畫階段,徒手畫不求精細!即使大洲輪廓這么畫都沒關系!這時候就要用上之前畫地圖的積累了,根據題目中所給的地圖信息,構建起該地區的初步印象,迅速回憶起相關知識。這樣答題才顯得豐滿。

㈦ 八年級地理上冊復習提綱

1、地圖的種類包括:自然地圖和社會經濟地圖。
2、地圖上的三要素包括: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
3、在地圖上確定方向:有指向標的地圖,指向標箭頭指向北方;沒有指向標的地圖,通常採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確定方向。在室外看地圖時,應手持地圖,面朝北,背朝南;在有經緯網的地圖上,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4、例尺就是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之比,一般來說,所畫范圍大,內容簡單,選用比例尺小,反之,所畫范圍小,內容詳細,選用比例尺大。比例尺是個分數式,分母越大比例尺就越小。
5、球是一個兩極部位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6、麥哲倫環球航行依次經過的大洋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7、赤道是0°緯線,赤道周長約為4萬千米,是最長的緯線。緯度自北向南各有90°,分別用N和S表示。0°經線又叫本初子午線,向東向西各有180°,分別用E和W表示。
8、地球的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積為5.1億平方千米。
9、以赤道為界把地球分為南、北半球;以20°W和160°E為界把地球分為東、西半球。
10、緯度范圍:0° 30°為低緯度;30° 60°為中緯度;60° 90°為高緯度。
11、地球表面,陸地面積佔29%,海洋面積佔71%,所以有形象地稱地球為「三分的陸地,七分的海洋」。
12、比較經線和緯線的特點:

名稱 形 狀 長 度 指示方向
經線 半圓(弧形) 相等 南北方向
緯線 都是圓(極點除外) 有長有短 東西方向
13、七大洲的名稱按面積依次為: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亞洲和歐洲連成一塊合稱亞歐大陸,中國位於亞洲。南極洲是世界上跨經度最多的大洲;亞洲是面積最大的大洲。
14、四大洋分別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海洋;大西洋呈「S」形;北冰洋是世界上跨經度最多的大洋。
15、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是: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和土耳其海峽(溝通黑海和地中海)。亞洲和非洲的分界線是:蘇伊士運河(溝通地中海和紅海)。
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16、地表各種高低起伏的形態,總稱為地形。通常分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種基本類型。
17、高度的表示方法有海拔和相對高度,地形圖上用海拔來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綠色表示平原、藍色表示海洋、褐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18、非洲的剛果盆地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盆地;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是亞馬孫平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長的山脈是安第斯山脈。
19、五種基本地形的特點:
平原:海拔較低,地面平坦;高原:海拔較高,地面坦盪,邊緣陡峻;
山地:海拔較高,峰巒起伏,坡度陡峻;丘陵:地面起伏,海拔不高,坡度和緩;
盆地:周圍高,中間低。
20、海底地形:大陸架、大陸坡、大洋底三部分,大洋底由海溝、洋盆和大洋中脊組成。
21、地球表面形態處於永不停息的運動與變化之中。地球表面千姿百態的地形是地球內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
22、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塊組成即亞歐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其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
23、一般來說,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處有張裂拉伸、有碰撞擠壓、地殼比較活躍,最容易發生火山和地震。
24、世界上的地震和火山主要集中分布在環太平洋沿岸山脈帶和橫貫亞歐大陸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脈帶上。
25、在等高線地形圖中,等高線密集的地方坡陡,等高線稀疏的地方坡緩。等高線由低處向高處凸出的部位是山谷,等高線由高處向低處的部位是山脊。
26、到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總數已超過60億。人口的自然增長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決定的(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㈧ 八年級上冊地理的主要學習要點是什麼

八年級上冊? 我們這里是把地理和歷史合在一起的 八年級上冊學習歷史

㈨ 八年級上冊地理重要知識點是什麼

1。中國從東西半球看,位於東半球,從南北半球看,位於北半球。

2。從大洲大洋位置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的西岸。

3。從緯度位置看,大部分位於屬於中緯度地區,屬於北溫帶,南部少部分位於熱帶,沒有寒帶。

4。我國陸地領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世界第三位,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

5。我國陸上國界線長達20000多千米,相鄰的國家有15個。我國大陸海岸線長18000多千米,與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有6個,分別是日本、韓國、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

6,我國瀕臨的海洋從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7,全國的行政區域,基本分為省、縣、鄉三級。

8,我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區域,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

9,我國總人口為12.95億,人口特點是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速度快。

10,為了使人口數量的增長同社會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條件相適應,我政府把實行計劃生育作為一項基本國策。

11,我國人口分布不均,東部地區人口密度大,特別是東南沿海更大;西部地區人口密度小。

12,我國人口分界線是黑龍江省黑河市到雲南省騰沖市。

13,我國人口最多的省份是河南省,面積最大的省份是新疆省。

14,在我國56個民族中,漢族人口最多,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壯族。

15,漢族的分布遍布全國各地,以東部和中部最為集中,少數民族的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東北地區。

16,各民族分布具有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

17,我國在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建立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民族鄉等。

18,我國西部地形多以山地,高原,盆地為主,東部以平原和丘陵為主,地勢的特徵: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

19,青藏高原雄居西南,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號稱"世界屋脊」。

20,一,二階梯的分界線是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二,三階梯的分界線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21,主要山脈走向:西北-東南走向:祁連山脈 弧形山脈:喜馬拉雅山脈。

22,東-西走向:天山山脈――陰山山脈 昆侖山脈――秦嶺, 南嶺 南-北走向:橫斷山脈。

23,東北-西南走向: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長白山脈―武夷山脈 台灣山脈。

24,四大高原是: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青藏高原,雲貴高原 。

25,四大盆地是:四川盆地,柴達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

26,三大平原是: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27,黃土高原的特徵質地疏鬆,水土流失嚴重,溝壑縱橫,內蒙古高原的特徵地面平坦,一望無垠。

28,青藏高原的特徵:冰川廣布 發展農業生產條件最優越的盆地是(四川)盆地。

29,雲貴高原的特徵地面崎嶇不平(梯田)。 海拔最高的盆地是(柴達木)盆地。

30,緯度最高的盆地是(准噶爾)盆地 面積最大的盆地是(塔里木盆地)盆地。

31,山區常見的自然災害是崩塌,滑坡,泥石流 。 27,1月0℃等溫線大致沿秦嶺——淮河一線分布。

33,山區包括山地、崎嶇的高原和丘陵,約佔全國陸地面積的2/3 。

34,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龍江漠河 ,夏季最熱的地方是新疆吐魯番 。

35,我國從北到南劃分為5個溫度帶是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還有一個地高天寒,面積廣大的高原氣候區。

36,我國年降水量的總趨勢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

37,干濕地區的劃分是依據氣候的干濕程度,我國干濕地區是: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乾旱地區,乾旱地區。

38,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界線是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

39,季風氣候的最大優點是雨熱同期,是但它會帶來一些災害性天氣如寒潮,水旱災害,台風。

40我國最大的內河流塔里木河 ,河水主要來自於昆侖山,天山的冰雪融水 。

41,世界上最長,開鑿最早的人工河是京杭大運河。 40,黃河發源地巴顏喀拉山,注入渤海。

42,具有「塞上江南」美稱的是寧夏平原 、黃河上中游的分界城市是河口 ,中下游的分界城市是孟津。

43,黃河下遊河床逐漸抬高,成為「地上河 」。

44,黃河在流經中遊河段後,產生的泥沙最多,原因流經的地形是黃土高原。

45,長江發源於唐古拉山山脈,注入東海,它是我國長度最長,水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有「水能寶庫」和「黃金水道 」之稱。

46,長江上游中游的分界城市宜昌,中游和下游的分界城市湖口。

47,長江水能資源主要集中在上遊河段。宜賓以下城市四季都能通航。

48,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的三個主要來源是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陽湖兩大水系,北面的漢江。

49,我國自然資源的特點是總量豐富,人均不足。

50,根據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狀況把土地資源分為耕地,林地,草地,建設用地。

51,我國主要是耕地少,林地多,難利用土地眾多,土地資源不足,人與耕地的矛盾尤為突出。

(9)地理八上考試重點內容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1, 京廣,京哈,京滬等鐵路沿線的全國意義的工業基地。

2, 黃河流域的(能源開發)工業帶。

3,長江沿線的以(上海),(南京),(武漢),(重慶)為中心的沿江經濟發達地帶。

4,沿海地區的(長江三角洲),(遼中南),(京津唐) ,(珠江三角洲地區)等工業最發達的經濟核心區。

㈩ 八年級上地理知識點

1、我國的地理位置及其特點:
●緯度位置及優越性:我國領土南北跨緯度很廣,大部分位於中緯度地區,屬(北溫)帶,一小部分在 (熱帶) ,沒有(寒帶 ) 。氣候差異大,為發展( 多種農業經濟
)提供了有利條件。
●海陸位置及優越性:(1)位於( 亞)洲的東部, (太平 )洋的西岸,使我國東部廣大地區( 在夏季風濕潤氣流的影響下, 降水 )
豐富,有利(農業)生產;(2)海陸兼備,東部地區有利與( 海外各國友好往來 ) ;西部地區(深入亞歐大陸內部 )
,使我國陸上交通能與(中亞、西亞、歐洲)各國直接往來,便於對外( 交往和合作 ) (3)沿海有許多優良的港灣,便於發展(海洋事業) 。
●我國領土面積(960萬 )平方千米,僅次於(俄羅斯)、( 加拿大),居世界第三。陸上鄰國14個。逆時針依次為朝鮮、( 俄羅斯)、( 蒙古
)、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緬甸 )、(寮國
)、越南。陸上疆界2萬多千米。隔海相望的國家6個:韓國、(日本 )、菲律賓、(馬來西亞 )、汶萊、(印度尼西亞 )。
2、我國的人口
●人口總數:2000年( 12.95 )億。
●我國人口的突出特點:人口 基數大,人口增長快。
●我國人口分布特點:人口分布(不均),以黑龍江黑河—雲南騰沖一線為界,( 東部 )地區人口密度大,( 西部
)地區人口密度較小。(我國西部地區人口稀少,但資源豐富,在西部大開發時,應注意什麼問題?西部地區具有資源優勢,但自然環境相對脆弱。在目前人、地、水、土矛盾已相當尖銳的條件下,開發西部,一定要以保護環境為前提,不能先開發後再治理。)

●人口國 策: 實行計劃生育。
●內容: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
3、我國的民族
●我國共有(56 )個民族,其中人口最多的是( 漢 )族,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 壯 )族。
●漢族分布特點:漢族的分布遍及全國各地,以 ( 中部 )和(東部)最為集中。
●少數民族分布特點:主要集中在( 東北 )、( 西北 )、(西南 )。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壯 )族。民族分布特點:(大雜居、小聚居)。
●少數民族風情:
( 蒙古 )族的那達慕大會
( 傣族 )族的潑水節、孔雀舞,
(藏族 )族的集體舞、藏歷年,
(朝鮮 )族的長鼓舞等。
4、我國的地形
●我國地形的特點:(地形復雜多樣,山區面積廣大)
●山區在開發和保護方面應當注意哪些問題:
(1)山區地面較為崎嶇,(交通)不便,(基礎設施)建設的難度較大。
(2)在開發利用山區時,要特別注意(生態環境建設),預防和避免山地災害(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的發生。
●我國地勢特徵:( 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階梯的分界線 海拔高度 主要地形類型 主要地形區
第一級階梯 一、二級階梯昆侖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二、三級階梯是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雪峰山。 4000米以上 高原 青藏高原、柴達木盆地
第二級階梯 1000—2000米 高原、盆地 內蒙古高原、雲貴高原、黃土高原、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
第三級階梯 500米以下 丘陵、山地、平原、盆地相間分布 東南丘陵、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的特徵對我國的氣候、河流、交通產生的影響:
(1)對氣候的影響: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向海洋傾斜,有利於海上的濕潤氣流向我國內陸推進,為我國廣大地區帶來豐沛的降水。
(2)對河流的影響:西高東低的地勢,必然造成我國的大江大河自西向東奔流入海;河流在高一級階梯向低一級階梯流動時,落差大,產生巨大水能。
(3)對交通的影響:向東流淌的大河溝通了我國東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內陸的聯系;階梯交界處的高大山脈成為我國東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礙。
山脈 兩側的地形區
西側 東側
①大興安嶺 內蒙古高原 東北平原
②太行山 黃土高原 華北平原
③巫山 四川盆地 長江中下游平原
④橫斷山脈 青藏高原 四川盆地或雲貴高原
山脈 兩側的地形區
北側 南側
⑤昆侖山脈 塔里木盆地 青藏高原
⑥天山山脈 准噶爾盆地 塔里木盆地
●山脈構成地形骨架
●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我國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高原
(內蒙古高原)地面坦盪、一望無際
(黃土高原)黃土廣布、地表千溝萬壑
(雲貴高原 地表崎嶇,喀斯特地貌顯著
●四大盆地
面積最大的盆地是( 塔里木盆地)盆地
海拔最高的盆地是( 柴達木 )盆地
緯度最高的盆地是(准噶爾)盆地
發展農業生產條件最優越的盆地是(四川)盆地
●主要山脈走向:東-西走向:天山山脈――陰山山脈
昆侖山脈――秦嶺
南嶺
東北-西南走向: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長白山脈――-武夷山脈
台灣山脈
南-北走向:橫斷山脈
西北-東南走向:祁連山脈
弧形山脈:喜馬拉雅山脈
5、我國的氣候
●根據活動積溫,我國從北到南可以劃分為5個溫度帶
. 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此外還有一個地勢較高的高原氣候區.
(1)熱帶 亞熱帶 暖溫帶 中溫帶 寒溫帶 高原氣候區
(2)0
(3)暖溫帶
(4)瓊 台 粵 桂 雲或滇
(5)一 三
(6)②亞熱帶 ③暖溫帶
●依據降水量和蒸發量的關系,我國可以劃分
為4個干濕地區( 濕潤)區、(半濕潤)區、(半乾旱)區、(乾旱)區。
干濕區 濕潤區 半濕潤區、 半乾旱區、 乾旱區。
植被 森林 森林草原、 草原 、荒漠。
農業類型 種植業(水田農業) 種植業(旱地農業) 畜牧業
●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
●說出下列地理現象存在差異的原因:
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形成特殊的「魚米之鄉」的景觀得益於( 雨熱同期的季風 )氣候。
長江中下游地區與青藏高原處在大體相同的緯度上,但氣候差別很大的原因是(地勢(青藏高原海拔高 ))因素;
長江中下游地區與阿拉伯半島大體相同的緯度上, 氣候差別很大的原因是受(海陸位置 )和( 夏季風
)的影響。北京與烏魯木齊緯度大致相當,但降水卻有很大的差別。(海陸位置、夏季風)
在不同的溫度帶內生長不同的果樹;不同的溫度帶內熟制也不同;南北傳統民居的建築結構也不同。原因是(緯度因素 )
東西植被不同;東西農業類型不同,東部以耕作業為主,西部以畜牧業為主;東西部房屋屋頂的結構不同,東南部多鈄頂房,西北部多平頂屋。(降水量不同)
使我國的農作物及各種動植物資源極其豐富。(氣候復雜多樣 )
②形成不同自然資源和旅遊資源(氣候復雜多樣 )
③人們的飲食習慣也各有不同,如:四川、湖南等地冬季比較陰冷潮濕愛吃辣椒;南方人愛吃米飯,北方人愛吃麵食。(氣候復雜多樣 )
④人們的服飾也因為適應氣候而多姿多彩(氣候復雜多樣 )
,如:西藏的藏袍就是為了適應西藏日較差大的氣候特徵的(地形);⑤各地的建築特點不同,北方的屋頂斜度較小,牆體較厚,南方的屋頂斜度較大(氣溫、降水);⑥對。……
(1)①7;②7、8;③4、5、6、7、8;④4、5、6、7、8、9
(2)夏秋多冬春少
(3)廣州、哈爾濱;我國的雨帶推移是自南向北推進。
(4)因為我國南方雨季開始早、結束遲、雨季長;我國北方雨季開始遲、結束早、雨季短
●季風氣候帶來的災害性天氣( 寒潮 )、( 台風)、(水旱災害 )
●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徵
(1) 從圖中讀出我國的氣候特點:氣候特徵(氣候復雜多樣)、( 季風 )氣候顯著。
(2)三明屬於( 亞熱帶季風氣候 )氣候。
●列表對比長江、黃河
項目 長江 黃河
發源地 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 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
源頭 沱沱河 約古宗列渠
流經省區 青、川 、藏、滇、渝、鄂、湘、贛、皖、蘇、滬 青、川、甘、寧、內蒙古晉、陝、豫、魯
流經主要地形區 青藏高原、雲貴高原、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平原 青藏高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
主要支流 嘉陵江、漢江、贛江等 洮河、湟水、渭河等
流域范圍 位於秦嶺與南嶺之間 位於陰山與秦嶺之間
開發 水能(上游)、航運 水能(上游)
治理 興建中上游防護林 (略,見下表)

●黃河各河段產生災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
河 段 上 游 中 游 下 游
產生的主要災害 草地退化、荒漠化嚴重 水土流失 地上河
產生災害的原因 氣候趨於乾旱 黃河中游流經黃土高原,支流較多。黃土高原的土層舒松,植被破壞嚴重,一遇暴雨,大量泥沙與雨水一起匯入黃河。
黃河進入下游平原,河道變寬,坡度變緩。河水流速減慢,攜帶的泥沙沉積下來,使河床逐漸抬高。
治 理 植樹種草 開展水土保持綜合治理。 加固黃河大堤
8、我國自然資源的特點:(資源總量豐富)、( 但人均不足。)
土地資源類型 季風區或非季風區 干濕地區 主要地形類型
耕地 季風區 濕潤、半濕潤區 東部的平原、低緩丘陵、盆地
森林 濕潤區 山地
草地 非季風區 半乾旱區 高原
未利用土地 半乾旱區 西部的盆地、高原
●我國土地的基本國策是「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沒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
●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特點及其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目前人類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
●我國水資源時間、空間分布特點:時間上:夏秋多,冬春少;空間上:南豐北缺。
●解決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的辦法:興建水庫可以有效調控徑流和水量的季節變化。例如:三峽和小浪底水利樞紐。
●解決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衡的有效辦法之一:跨流域調水。例如:南水北調工程,引灤入津工程,引黃濟青工程。
●解決我國缺水問題的主要途徑之一: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
9、我國的交通
●我國交通運輸網路的大致分布格局:東密西疏
●我國的主要鐵路干線
①蘭新線 ②青藏線(未建成) ③包蘭線 ④京九線
⑤寶成線 ⑥成昆線
東西向:京包線(北京—包頭)—包蘭線(包頭—蘭州);
隴海(連雲港—蘭州)—蘭新線(蘭州—烏魯木齊);
滬杭(上海-杭州)—浙贛(杭州—株洲)—湘黔(株洲—貴陽)—貴昆(貴陽—昆明)線
南北向:京哈線(北京—哈爾濱);京滬線(北京—上海);
京廣線(北京—廣州);京九線(北京—九龍)
焦柳線(焦作—柳州);
寶成線(寶雞-成都)——成昆線(成都—昆明)
我國主要的交通樞紐及經過的鐵路干線:
北京:(京哈線)、(京包線)、(京廣線)、(京滬線 )、(京九線)。
徐州:(隴海線)、(京滬線)。
鄭州:(隴海線)、(京廣線)。
蘭州:(隴海線)、(京包線)(包蘭線)。
●根據需要合理地選擇交通運輸方式(略)
9、我國的農業
●農業的地區分布:
東、西部差異:
西部 400毫米等降水量線 東部
種植業 畜牧業 種植業 林業 漁業
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綠洲 內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四大牧區 東部半濕潤和濕潤的平原地區 東北、西南的天然林區,東南的人工林區
東部沿海和長江中下游地區南、北方種植業的差異:
地區 耕地類型 作物熟制(一年幾熟) 主要作物
糧食作物 油料作物 糖料作物
秦嶺-淮河以北 旱地 一年一熟、兩年三熟、一年兩熟 小麥 花生 甜菜
秦嶺-淮河以南 水田 一年兩熟、一年三熟 水稻 油菜 甘蔗
●三大棉區:
●舉例說明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必要性:(P102圖4.16填充圖冊P32五)
利用當地(自然條件)的優勢,把要發展的農業生產部門或農作物,布局在適宜它本身發展、生長最有利的地區,是「因地制宜」的重要內容之一。
●農業生產還受當地(社會經濟條件)的制約,這也是發展農業需要充分考慮的因素。
10、我國的工業
●工業分布特點:(沿海)、(沿河)、( 沿交通線)
●工業的空間分布:
(1) 京廣、京哈、京滬等鐵路沿線的全國意義的工業基地。
(2) 黃河流域的(能源開發 )工業帶。
(3) 長江沿線的以(上海)、(南京)、(武漢)、(重慶)為中心的沿江經濟發達地帶。
(4) 沿海地區的(長江三角洲)、(遼中南)、( 京津唐) 、( 珠江三角洲地區)等工業最發達的經濟核心區。
●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1) 特徵:從業的科技人員比重大;開發研究的費用比例大;產品更新快。
(2) 分布特點:大多依附大城市,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點。
(3) 開發側重點:沿海地區側重(科技園區型) 高新技術產業;沿邊地區側重(貿易導向型)型產業;內陸地區側重與(國防軍事類)有密切關系的產業。
●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依附於大城市,分布特點呈(大分散)、(、小集中)
●舉例說明高新技術產業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上海:優化調整了工業的產業結構。(上海工業的變化)
北京:增長速度快,促進和推動了經濟的發展。(中關村對北京經濟發展的貢獻)
互聯網:互聯網技術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方式。(網路購物、SOHO族、網路社區等)

閱讀全文

與地理八上考試重點內容是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1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1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7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2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1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0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