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高考地理怎麼考人口

高考地理怎麼考人口

發布時間:2022-08-25 09:10:08

『壹』 近幾年高考地理考查人口一般多少分

一般就是1到2個選擇題,不會太多,請採納

『貳』 高考地理萬能答題萬能公式

第一版塊 基礎概覽
自然地理部分

☆如何描述地形特徵:
1.地形類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2.地勢起伏狀況
3.主要地形分布(多種地形條件下)
4.重要地形剖面特徵(剖面圖中)

☆影響氣溫的因素:
1.緯度(決定因素):影響太陽高度、晝長、太陽輻射量、氣溫日較差,年較差(低緯度地區氣溫日、年較差小於高緯度地區)
2.地形(高度、地勢):陰坡、陽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熱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對冬季風阻擋,同緯度山地比平原日較差、年較差小等)
3.海陸位置:海洋性強弱引起氣溫年較差變化
4.洋流: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
5.天氣狀況:雲雨多的地方氣溫日、年較差小於雲雨少的地方
6.下墊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氣溫低);綠地氣溫日、年較差小於裸地
7.人類活動:熱島效應、溫室效應等

☆影響降水的因素:
1.氣候:大氣環流(氣壓帶、風帶、季風)
2.地形:迎風坡、背風坡
3.地勢(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達最大值
4.海陸位置:距海遠近
5.洋流: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
6.下墊面:湖泊、河流、植被覆蓋狀況
7.人類活動:改變下墊面影響降水

☆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徵:
1.流量:大小、季節變化、有無斷流(取決於降水特徵、雨水補給、河流面積大小)
2.含沙量:取決於流域的植被狀況
3.結冰期:有無、長短
4.水位:高低、變化特徵(取決於河流補給類型、水利工程、湖泊調蓄作用)
5.水能:與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氣候(降水量的多少,徑流量的大小,蒸發量的大小)有關
☆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徵:
1.長度
2.流向
3.流域面積大小
4.落差大小(水能)
5.河道曲直情況
6.支流多少
7.河流支流排列形狀:扇形、樹枝狀等

☆影響太陽輻射的因素:
1.緯度:決定正午太陽高度、晝長:
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氣稀薄,太陽輻射強(eg.我國青藏高原)
3.天氣狀況:晴天多,太陽輻射豐富(eg.我國西北地區)
4.空氣密度

☆影響雪線高低的因素:
1.降水:當地氣候特徵情況;迎風坡降水多,雪線低(eg.喜瑪拉雅山南坡比北坡雪線低)
2.氣溫:陽坡雪線高於陰坡;不同緯度的溫度變化、0℃等溫線的海拔的高低

☆影響山地垂直帶譜的因素:
1緯度:.山地所處的緯度越高,帶譜越簡單
2.海拔:山地的海拔越高,帶譜可能越復雜
3.熱量(即陽坡、陰坡):影響同一帶譜的海拔高度

社會人文地理部分

☆農業區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
1.土地:地形、土壤
2.氣候:光照、熱量、降水、晝夜溫差
3.水源(灌溉水源)
「社會經濟因素」
1.市場
2.交通
3.國家政策
4.勞動力
5.科技:農產品保鮮、冷藏等技術的發展
6.工業基礎

☆工業區位因素分析:
1.地理位置
2.資源因素:原料、燃料
3.農業因素
4.交通因素(包括交通便捷程度和信息網路的通達度):便於物資、人員、信息交流
5.市場因素
6.科技因素
7.勞動力因素:勞動力價格、素質
8.歷史因素
9.政策因素:國家、地區政策扶持
10*.軍事因素:國防安全需要
11*.個人因素:個人偏好情感 (eg.歸國華僑投資辦廠)

☆城市區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
1.地形:a.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便於農耕,有利於交通聯系,節約建設投資,人口集中;b.熱帶地區城市分布在高原上;
c.山區城市分布在河谷、開闊的低地
2.氣候:中低緯地區溫暖,沿海地區濕潤
3.河流:影響當地供水和交通運輸
4.資源條件(代表城市:大同、大慶、鞍山、克拉瑪依、英國伯明翰、美國芝加哥、南非約翰內斯堡<金礦>)
「社會經濟因素」
1.交通條件(代表城市:株洲、石家莊、日本築波)
2.政治因素(代表城市:合肥,美國華盛頓,巴西巴西利亞)
3.軍事因素(代表城市:美國波士頓)
4.宗教因素(代表城市:耶路撒冷)
5.科技因素(代表城市:日本築波)
6.旅遊因素(代表城市:黃山、泰安)

☆交通運輸線路的選線原則:
「自然方面」
1.地形:a.平坦:對選擇限制少;
b.起伏大:若需開山、築洞、架橋,工程難度大,若沿等高線延伸,延長里程;
c.河流湍急:不利航運
2.地質:a.喀斯特地貌:防塌陷、滲漏;
b.地質不穩定:加固地基、避開斷層
3.氣候:a.公路、鐵路:防暴雨、洪澇、凍土、泥石流;
b.水運、航空:防大霧、大風
4.土地:少佔耕地,尤其是良田
「社會經濟方面」
1.人口:盡量多地通過居民點、鐵路車站、碼頭等,使更多人受益。(適用於:地方公路)
2.里程和運營時間:盡量修築橋梁、隧道,縮短里程,以節省運營時間;適當照顧沿線重要經濟點。(適用於:國道)
3.其他:盡量遠離重要文物古跡、注意生態環境保護

☆全面分析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地理位置」
1.經緯度位置
2.相對位置
「自然條件」
1.農業條件:a.地形(類型、土地類型特徵<如:以耕地、林地、草原為主等>、土壤)
b.氣候(類型、水熱條件、光照、熱量等)
c.水資源(多年平均徑流總量、河流、湖泊)
d.生物資源(如:氣候類型特徵有關的生物、農作物特徵)
2.工業條件:礦產資源(如:海鹽、能源等)
「社會經濟條件」
1.人口(包括:勞動力的素質、質量)
2.交通
3.市場
4.科技
5.歷史:包括:工農業基礎
6.國家政策

第二版塊 應用案例模板

區位選擇類問題

☆影響水庫壩址選擇因素:
1.壩址在河流、峽谷處或盆地、窪地的出口:口袋形區域有利於建壩:工程量小,造價低,庫區容量大
2.選擇地質條件好的地方,避開喀斯特地貌、斷層
3.氣候水文條件:保證水量充足
4.考慮修建水庫是否需要移民,佔地搬遷情況,盡量減少淹沒居民點

☆港口建設的區位條件:
「自然條件(決定港口位置)」
1.水域條件:港闊水深(等深線密集,有利於停泊靠岸避風)
2.築港條件:陸地地質穩定、地形平坦、坡度適當(有利於安排建築用地、港口設備)
「社會經濟條件(影響港口興衰)」
1.經濟腹地條件:經濟腹地是否廣闊(影響著客貨流量);客貨流量大小(影響著港口的興衰);腹地經濟性質(決定港口性質<綜合港、專業港等>)
2.城市依託:交通便利;為港口提供人力物力財力的支持
3.政策條件:對外開放地區建成自由貿易港

☆商業中心、商業網點形成的區位因素:
1.便利的交通條件:設立原則:交通最優(環路或市區邊緣,公路沿線)
2.較強的商品生產能力、穩定的商品來源
3.廣闊的市場或經濟腹地:設立原則:市場最優

☆鹽場形成的區位條件:
1.氣候:氣溫高、降水少、多風、日照強:有利於蒸發
2.地形:面積廣闊的平坦海灘、淤泥質海岸

☆漁場形成的區位條件:
1.地形:面積廣闊的大陸架(陽光直射、光合作用強、餌料豐富)
2.溫帶海域:氣溫變化大、海水上泛
3.河口處:河流帶來豐富的營養鹽類
4.洋流:(交匯流或上升流)海水上泛,帶來海底營養鹽類,餌料豐富

☆衛星發射基地選址的區位條件:
「自然條件」
1.氣象條件:需要天氣晴朗
2.緯度:地球自轉的線速度
3.地勢:平坦開闊
「人文條件」
1.人口:單位面積人口密度低,地廣人稀
2.交通:交通便利
3.軍事:符合國防安全需要

☆汽車站選址的區位條件:
1.路況:周圍道路寬闊
2.與市內外交通聯系
3.工程量大小

☆航空港選址的區位條件:
「自然條件」
1.地形:有平坦開闊、坡度適當的地形,以保證排水;
2.地質:有良好的地質條件
3.氣候:少雲霧。
「社會經濟條件」
1.交通條件:與市內有便利的交通聯系。
2.經濟:建在經濟發達的地區。

原因分析類問題

☆河流洪澇災害的成因:
「自然原因」
1.水系特徵:a.流域廣,支流多;
b.含沙量大;
c.平原河道彎曲,水流緩慢,水流不暢。
2.水文特徵:a.流經濕潤地區,降水豐沛;
b.幹流汛期長,水量大。
3.氣候特徵:該年份氣候異常,流域內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濫。
「人為原因」
1.植被破壞:a.過度砍伐,植被破壞嚴重,水土流失加劇,造成流域涵養水源、調節徑流、削峰補枯能力降低;
b.泥沙入江、淤積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2.圍湖造田:泥沙淤積導致湖泊萎縮,湖泊調蓄洪峰能力下降。

☆某地區缺水原因的分析:
「自然原因」
1.氣候:降水較少或不充沛、蒸發量大、季節分配不均
2.河流:地表徑流量較少
「人為原因」
1.用水量大:人口稠密、工農業發達
2.利用不合理:利用率低、污染浪費嚴重

意義影響類問題

☆旅遊業對區域發展的意義:
1.拉動經濟發展:a.發展國際旅遊,能夠增加國家外匯收入
b.發展國內旅遊業是回籠貨幣、穩定市場的一個重要途徑
c.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如:交通運輸、商業服務、建築、郵電、金融、房地產、外貿、輕紡、旅遊紀念品等產業)
d.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但是過分地依賴旅遊業會給國民經濟帶來不穩定因素)
2.旅遊業對社會的影響:a+.促進國民素質和生活質量的提高
(總體促進社會發展) b+.提供大量就業機會
c-.旅遊者的大量湧入給當地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不便
3.旅遊業對文化的影響:a+.促進文化交流(○1促進民族文化精華的提煉,使民族文化更有
(總體促進文化繁榮) 特色和吸引力 ○2促進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融合)
b-.一些旅遊項目的開發,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本身的傳統文化價值)
4.影響區域環境:a+.旅遊對環境保護具有促進作用(促進歷史古跡、古建築、紀念館的修
復)
b-.旅遊與環境的關系不處理好,過多遊客造成旅遊環境的混亂、污染,降低了旅遊質量

☆交通線路修築的積極意義:
1.交通:完善了當地的交通網路,使交通便利通達
2.經濟:加快了物資流通,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3.政治:鞏固國防、保持穩定、促進區域繁榮

價值作用類問題

☆評價河流的航運價值:
「自然條件」
1.地形:平坦,流經平原,水流平緩
2.氣候:降水豐富均勻,河流流量大,季節變化小, 冰期短
3.河道:寬闊平直,水深
「社會經濟條件」
流域內人口多,經濟發達,聯系密集,運輸量大

☆水庫的作用:
1.調節氣候,改善生態環境
2.有利於發展水產養殖業
3.有利於發展旅遊業
4.具有防洪作用
5.具有發電價值
6.具有灌溉功能
7.提高航運價值

☆自然界中森林的作用:
1.調節氣候
2繁衍物種,維護生物多樣性
3保持水土
4.防風固沙
5.涵養水源
6.凈化空氣,美化環境
7.穩定大氣成分
8.吸煙除塵

方法措施類問題

☆河流的治理原則、措施:
※治理原則
上游:調洪
中游:分洪、蓄洪
下游:泄洪、束水
※治理措施
上游:修水庫、植樹造林
中游:修水庫,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開挖河道

☆缺乏水資源的解決措施:
1.開源:跨流域調水、修建水庫、沿海地區的海水淡化,以提高供水能力
2.節流:減少水污染、減少浪費、提高工農業水資源利用率、限制高耗能水工業發展、發展節水農業(如:噴灌滴灌)、制定法律法規,提高人們節水意識、實行水價調節

☆工業區經濟綜合整治措施:
1.調整工業布局:發展新興工業及第三產業,改造傳統產業,保證各業平衡發展,促進經濟結構多樣化
2.因地制宜,合理開發各類資源
3.消除污染,整治美化環境;搞好區域規劃,加強生態建設
4.發展交通,完善交通網路
5.發展科技,提高生產水平,繁榮經濟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方向:
1.注重生態環境建設:加大綠化,有計劃退耕還林還草,改善生態環境
2.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
3.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發展多種農村經濟(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商品農業等),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農民收入

特別提示
1.在不特殊指明的情況下,回答意義影響類問題時,應當注意從積極和消極兩方面作答。
2.在回答某些條件分析類問題時,注意應答出有利條件以及不利條件。
3.作答地理綜合題,應注意回答的有序性:學會採用分點作答;作答特徵描述問題時,學會分階段描述特徵。
4.作答地理綜合題,應注意回答的邏輯性:弄清各點作答的先後順序;不出現答案中自相矛盾的地方。

『叄』 高考地理怎樣復習啊重要復習哪些》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1、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地球的圈層結構及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2、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地殼物質循環。

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

大氣受熱過程。

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鋒面、低壓、高壓等天氣系統的特點

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世界洋流分布規律,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3、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

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4、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地表形態對聚落及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

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自然資源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

自然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

1、人口與城市

不同人口增長模式的主要特點及地區分布。

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的區別。

城市的空間結構及其形成原因。

不同規模城市服務功能的差異。

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城市化對地地理環境的影響。
地域文化對人口或城市的影響。

2、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

農業區位因素,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的特點及其形成條件。

工業區位因素,工業地域的形成條件與發展特點。

農業或工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生產活動中地域聯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和商業網點布局的影響。

3、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人地關系思想的歷史演變。

人類所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協調人地關系的主要途徑。

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第三部分 區域可持續發展

1、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

區域的含義。

不同區域自然環境、人類活動的差異。

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影響。

2、區域可持續發展

產業轉移和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區域存在的環境與發展問題及其產生的危害,以及有關的治理保護措施。

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區域農業生產的條件、布局特點、問題,農業持續發展的方法與途徑。

區域能源、礦產資源的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過程,產生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3、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

遙感(RS)在資源普查、環境和災害監測中的應用。

全球定位系統(GPS)在定位導航中的應用。

地理信息系統(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數字地球的含義。

『肆』 求高考地理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記憶口訣

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

我國是個多民族,少數民族五十五,人口最多是壯族,四百萬人滿回土,苗維彝藏和蒙古。

『伍』 高考地理怎麼答題

☆如何描述地形特徵:
1.地形類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2.地勢起伏狀況
3.(多種地形條件下)主要地形分布
4.(剖面圖中)重要地形剖面特徵

☆影響氣溫的因素:
1.緯度(決定因素):影響太陽高度、晝長、太陽輻射量、氣溫日較差,年較差(低緯度地區氣溫日、年較差小於高緯度地區)
2.地形(高度、地勢):陰坡、陽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熱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對冬季風阻擋,同緯度山地比平原日較差、年較差小等)
3.海陸位置:海洋性強弱引起氣溫年較差變化
4.洋流(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
5.天氣狀況(雲雨多的地方氣溫日、年較差小於雲雨少的地方)
6.下墊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氣溫低);綠地氣溫日、年較差小於裸地
7.人類活動:熱島效應、溫室效應等

☆影響降水的因素:
1.氣候:大氣環流(氣壓帶、風帶、季風)
2.地形:迎風坡、背風坡
3.地勢(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達最大值
4.海陸位置(距海遠近)
5.洋流(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
6.下墊面:湖泊、河流、植被覆蓋狀況
7.人類活動;改變下墊面影響降水

☆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徵:
1.流量:大小、季節變化、有無斷流(取決於降水特徵、雨水補給、河流面積大小)
2.含沙量:取決於流域的植被狀況
3.結冰期:有無、長短
4.水位:高低、變化特徵(取決於河流補給類型、水利工程、湖泊調蓄作用)
5.水能:與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氣候(降水量的多少,徑流量的大小,蒸發量的大小)有關

☆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徵:
1.長度
2.流向
3.流域面積大小
4.落差大小(水能)
5.河道曲直情況
6.支流多少
7.河流支流排列形狀(扇形、樹枝狀)

☆影響太陽輻射的因素:
1.緯度(決定正午太陽高度、晝長)
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氣稀薄,太陽輻射強)<eg.我國青藏高原>
3.天氣狀況(晴天多,太陽輻射豐富)<eg.我國西北地區>
4.空氣密度
☆影響雪線高低的因素:
1.降水(當地氣候特徵情況;迎風坡降水多,雪線低)<eg.喜瑪拉雅山南坡比北坡雪線低>
2.氣溫(陽坡雪線高於陰坡;不同緯度的溫度變化、0℃等溫線的海拔的高低)

☆影響山地垂直帶譜的因素:
1緯度:.山地所處的緯度越高,帶譜越簡單
2.海拔:山地的海拔越高,帶譜可能越復雜
3.熱量(即陽坡、陰坡):影響同一帶譜的海拔高度

☆影響城市的區位因素:
「自然因素」
1.地形(a.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便於農耕,有利於交通聯系,節約建設投資,人口集中;b.熱帶地區城市分布在高原上;c.山區城市分布在河谷、開闊的低地)
2.氣候(中低緯地區溫暖,沿海地區濕潤)
3.河流(供水、運輸功能)
4.資源條件
「社會經濟因素」
1.交通條件
2.政治因素
3.軍事因素
4.宗教因素
5.科技因素
6.旅遊因素

☆商業中心、商業網點形成的區位因素:
1.便利的交通條件(設立原則:交通最優<環路或市區邊緣,公路沿線>)
2.較強的商品生產能力、穩定的商品來源
3.廣闊的市場或經濟腹地(設立原則:市場最優)

☆交通運輸線路的選線原則:
「自然方面」
1.地形(a.平坦:對選擇限制少;b.起伏大:若需開山、築洞、架橋,工程難度大,若沿等高線延伸,延長里程;c.河流湍急:不利航運)
2.地質(a.喀斯特地貌:防塌陷、滲漏;b.地質不穩定:加固地基、避開斷層)
3.氣候(a.公路、鐵路:防暴雨、洪澇、凍土、泥石流;b.水運、航空:防大霧、大風)
4.土地(少佔耕地,尤其是良田)
「社會經濟方面」
1.人口(盡量多地通過居民點、鐵路車站、碼頭等,使更多人受益。<適用於:地方公路>)
2.里程和運營時間(盡量修築橋梁、隧道,縮短里程,以節省運營時間;適當照顧沿線重要經濟點。<適用於:國道>)
3.其他(盡量遠離重要文物古跡、注意生態環境保護)

☆交通線路修築的積極意義:
1.完善了當地的交通網路,使交通便利通達
2.加快了物資流通,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3.政治:鞏固國防、保持穩定、促進區域繁榮

☆工業區位因素分析:
1.地理位置
2.資源因素:原料、燃料
3.農業因素
4.交通因素(包括交通便捷程度和信息網路的通達度):便於物資、人員、信息交流
5.市場因素
6.科技因素
7.勞動力因素:勞動力價格、素質
8.歷史因素
9.政策因素:國家、地區政策扶持
10*.軍事因素:國防安全需要
11*.個人因素:個人偏好情感 <eg.歸國華僑投資辦廠>

☆工業區經濟綜合整治措施:
1.調整工業布局,發展新興工業及第三產業,改造傳統產業,保證各業平衡發展,促進經濟結構多樣化
2.因地制宜,合理開發各類資源
3.消除污染,整治美化環境;搞好區域規劃,加強生態建設
4.發展交通,完善交通網路
5.發展科技,提高生產水平,繁榮經濟社會地理3

☆農業區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
1.土地:地形、土壤
2.氣候:光照、熱量、降水、晝夜溫差
3.水源(灌溉水源):
「社會經濟因素」
1.市場:
2.交通:
3.國家政策
4.勞動力
5.科技:農產品保鮮、冷藏等技術的發展
6.工業基礎

☆港口建設的區位條件:
「自然條件(決定港口位置)」
1.水域條件:港闊水深(等深線密集,有利於停泊靠岸避風)
2.築港條件:陸地地質穩定、地形平坦、坡度適當(有利於安排建築用地、港口設備)
「社會經濟條件(影響港口興衰)」
1.經濟腹地條件:經濟腹地是否廣闊、客貨流量大小、腹地經濟性質(經濟腹地的廣闊與否影響著客貨流量;客貨流量影響著港口的興衰;腹地經濟性質決定港口性質<綜合港、專業港等>)
2.城市依託(交通便利;為港口提供人力物力財力的支持)
3.政策條件:對外開放地區建成自由貿易港

☆評價河流的航運價值:
「自然條件」
1.地形:平坦,流經平原,水流平緩
2.氣候:降水豐富均勻,河流流量大,季節變化小, 冰期短
3.河道:寬闊平直,水深
「社會經濟條件」
流域內人口多,經濟發達,聯系密集,運輸量大

☆河流的治理原則、措施:
※治理原則
上游:調洪
中游:分洪、蓄洪
下游:泄洪、束水
※治理措施
上游:修水庫、植樹造林
中游:修水庫,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開挖河道

☆河流洪澇災害的成因:
「自然原因」
1.水系特徵(a.流域廣,支流多;b.含沙量大;c.平原河道彎曲,水流緩慢,水流不暢。)
2.水文特徵 (a.流經濕潤地區,降水豐沛;b.幹流汛期長,水量大。)
3.氣候特徵(該年份氣候異常,流域內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濫。)
「人為原因」
1.植被破壞(a.過度砍伐,植被破壞嚴重,水土流失加劇,造成流域涵養水源、調節徑流、削峰補枯能力降低;b.泥沙入江、淤積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2.圍湖造田(泥沙淤積導致湖泊萎縮,湖泊調蓄洪峰能力下降。)
☆某地區缺水原因的分析與解決措施:
※原因
「自然原因」
1.氣候:降水較少或不充沛、蒸發量大、季節分配不均
2.河流:地表徑流量較少
「人為原因」
1.用水量大:人口稠密、工農業發達
2.利用不合理:利用率低、污染浪費嚴重
※解決措施
1.開源:跨流域調水、修建水庫、沿海地區的海水淡化,以提高供水能力
2.節流:減少水污染、減少浪費、提高工農業水資源利用率、限制高耗能水工業發展、發展節水農業(如:噴灌滴灌)、制定法律法規,提高人們節水意識、實行水價調節

☆影響水庫壩址選擇因素:
1.壩址在河流、峽谷處或盆地、窪地的出口(口袋形區域有利於建壩:工程量小,造價低,庫區容量大)
2.選擇地質條件好的地方,避開喀斯特地貌、斷層
3.氣候水文條件:保證水量充足
4.考慮修建水庫是否需要移民,佔地搬遷情況,盡量減少淹沒居民點

☆水庫的作用:
1.調節氣候,改善生態環境
2.有利於發展水產養殖業
3.有利於發展旅遊業
4.具有防洪作用
5.具有發電價值
6.具有灌溉功能
7.提高航運價值

☆鹽場形成的區位條件:
1.氣候:氣溫高、降水少、多風、日照強:有利於蒸發
2.地形:面積廣闊的平坦海灘、淤泥質海岸

☆漁場形成的區位條件:
1.地形:面積廣闊的大陸架(陽光直射、光合作用強、餌料豐富)
2.溫帶海域:氣溫變化大、海水上泛
3.河口處:河流帶來豐富的營養鹽類
4.洋流:(交匯流或上升流)海水上泛,帶來海底營養鹽類,餌料豐富

☆衛星發射基地選址的區位條件:
「自然條件」
1.氣象條件:需要天氣晴朗
2.緯度:地球自轉的線速度
3.地勢:平坦開闊
「人文條件」
1.人口:單位面積人口密度低,地廣人稀
2.交通:交通便利
3.軍事:符合國防安全需要
☆隧道的選址條件:
1.要選擇在背斜處(a.背斜岩層向上拱起,地下水向兩側滲流,不容易發生滲漏問題;b.背斜為穹形構造,不易塌方。)

☆汽車站選址的區位條件:
1.路況:周圍道路寬闊
2.與市內外交通聯系
3.工程量大小

☆航空港選址的區位條件:
「自然條件」
1.地形:有平坦開闊、坡度適當的地形,以保證排水;
2.地質:有良好的地質條件
3.氣候:少雲霧。
「社會經濟條件」
1.交通條件:與市內有便利的交通聯系。
2.經濟:建在經濟發達的地區。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方向:
1.注重生態環境建設:加大綠化,有計劃退耕還林還草,改善生態環境
2.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
3.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發展多種農村經濟(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商品農業等),投入,提高農民收入望採納!

『陸』 高考地理必考的知識點

閱讀更多書籍並以不同的角度閱讀書籍,這可以豐富您的知識,拓寬您的思維范圍並增強您判斷真實性的能力。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一些高考地理必考的知識點,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高考地理必考的知識1

1.經度的遞變:

向東度數增大為東經度,向西度數增大為西經度。

2.緯度的遞變:

向北度數增大為北緯度,向南度數增大為南緯度。

3.緯線的形狀和長度:

互相平行的圓,赤道是最長的緯線圈,由此往兩極逐漸縮短。

4.經線的形狀和長度:

所有經線都是交於南北極點的半圓,長度都相等。

5.地圖上東西經的判斷:

沿著自轉方向增大的是東經,減小的是西經。 除0°和180°經線外,其餘經線都能准確區分是東經度還是西經度。

6.南北緯的判斷:

度數向北增大為北緯,向南增大為南緯。用0°,30°,60°把不同的緯度地帶劃分為低緯、中緯、高緯三部分。

7.東西半球的劃分:

20°W往東至160°E為東半球,20°W往西至160°E為西半球。即東半球經度小於20°W,小於160°E;西半球經度大於20°W,大於160°E。

8.東西方向的判斷:

劣弧定律:二者同為東經,則大值在東;二者同為西經,則大值在西;二者一為東經,一為西經,二者之和小於180°時,東經在東,西經在西;當二者之和大於180°時,東經在西,西經在東。

9.比例尺大小與圖示範圍:

相同圖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圍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圍愈大。

10.地圖上方向的確定:

一般情況,「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有指向標的地圖,指向標的箭頭指向北方;經緯網地圖,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11.等值線的疏密:

同一幅圖中等高線越密,坡度越陡;等壓線越密,風力越大;等溫線越密,溫差越大。

12.等高線的凸向與地形:

等高線向高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谷,向低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脊。

13.等高線的凸向與河流:

等高線凸出方向與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溫線的凸向與洋流:

等溫線凸出方向與洋流流向相同。

15.等值線凸向規律:

凸高則低。

16.地球上兩點間的最短航線:

球面上兩點間的最短距離為兩點所在大圓的劣弧。大圓是球面上任意兩點與球心所確定的平面與球 面相 交所得的圓。(註:特別大圓有赤道、經線圈、晨昏圈等)。

若:①兩地處於同一經線圈上,最短航線過北極或南極——最短航線向正北或正南。

②兩地處於赤道上,最短航線在赤道上——最短航線向正東或正西。

③兩地處同一緯線上,經度差不等於180°,最短航線趨向極點——在北半球最短航線先偏北再偏南;南半球先偏南再偏北。

17.經緯度差計算實際距離:

緯度相差1°= 實際距離相差111千米;

某緯線上的經度相差1°= 實際距離相差111千米×cosΦ.

(註:Φ為緯度數)。

緯差法與正午太陽高度的關系:正午太陽高度相差多少,緯度相差多少

18.赤道上:

每年有兩次直射,正午太陽高度有兩次最小值(66°34』)。赤道上無地轉偏向力,不能形成台風。赤道地區終年高溫多雨,盛行上升氣流,多對流雨。赤道經過:太平洋、南美洲、大西洋、非洲、印度洋、亞洲。赤道經過的國家:印度尼西亞、諾魯、厄瓜多(基多赤道紀念碑)、哥倫比亞、巴西(亞馬遜河河口)、剛果(布)、剛果(金)、肯亞、索馬里、馬爾地夫。

高考地理必考的知識2

一:巧記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黑子和耀斑增多時,會發出強烈的射電,干擾地球電離層,影響地面的無線電短波通信。耀斑和太陽風放射出的高能帶電粒子流,沖擊地球磁場,使磁針不能正確指示方向,產生「磁暴」現象。帶電粒子流沖進地球大氣,被地球磁場捕獲,沿磁力線向地球兩磁極運動,與稀薄的大氣碰撞,產生極光。

二:如何判斷地球運動速度

1.受地球形狀的影響,地球自轉的線速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赤道最大,兩極為0,南北緯60°的線速度為赤道處的一半,任意緯度的線速度為該緯度的餘弦值乘以赤道處的線速度。

2.地球自轉的角速度除兩極為0外,各緯度都相等,均為15°/小時。

3.地球公轉的線速度和角速度隨地球在繞日公轉軌道上的位置而不斷變化。位於近日點(1月初)時速度最快,位於遠日點(7月初)時速度最慢,平均線速度為30千米/秒,平均角速度為1°/日。

三:日照圖中進行圖圖轉換過程中必須注意的兩個方面

日照圖判讀過程中,無論是局部圖轉換為整體圖,還是組合圖轉換為常見圖,轉換時都應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1.繪制轉換新圖時,一定要明確圖上點、線、面的空間關系。歸納起來主要有:

(1)地軸、直射點的太陽光線一定通過地球球心。

(2)太陽光線所示的平面為黃道平面,黃道平面與赤道平面成23°26′的夾角。

(3)各緯線圈與赤道平行、與各經線相互垂直。

(4)各經線都相交於南北兩極點。

(5)晨昏線與各緯線既可垂直,也可斜交;與極圈內的各緯線還可相切、相離(極圈上出現極晝或極夜);平分赤道(即赤道與晨昏線的兩交點經度相差180°,即赤道晝夜平分);與各經線既可斜交,也可重合。

(6)晨昏線把相交的各緯線圈分為晝弧和夜弧,根據晝弧和夜弧的長度(所跨經度)可確定該緯線的晝夜長短;如果與各緯線垂直,則晨昏線必定通過南北兩個極點,且該日全球晝夜平分。

2.把握好時間點的轉換。轉換時的注意事項主要有:

(1)赤道上晝夜始終平分,晨昏線與赤道的交點位置可以通過時間計算(6時、18時)或通過經度判讀在新圖中找到。

(2)晨昏線與緯線圈切點位置的確定,可以通過切點時間(12時、0時或24時)推算出經度,再通過直射點位置確定其緯度。

(3)晨昏線與赤道的交點、與緯線圈切點位置確定後,就可用平滑曲線連接起來,但要注意太陽光線與晨昏線始終垂直。

(4)太陽直射點永遠位於南北回歸線之間,晨昏線與緯線圈相切的點永遠位於極圈上及其以內。

四:等太陽高度線圖判讀技巧

1.等太陽高度線圖是用等太陽高度線(由太陽高度相等的各點連接而成的線)反映某一時刻太陽高度在全球或部分區域的分布狀況,實質上可以看作是以太陽直射點為中心的俯視圖。

2.判讀等太陽高度線圖的主要內容:太陽直射點經度和緯度的判斷、各地地方時的推算、各地太陽高度的推算和比較、晝夜長短變化及與圖示時間相關的地理現象的判斷等。

3.等太陽高度線圖的判讀應注意:

(1)等太陽高度線圖的中心點為太陽直射點。

(2)一般來說,等太陽高度線圖中最大的圓圈就是太陽高度為0°的等太陽高度線,即晨昏線;圖中所示的半球全部為晝半球。太陽直射經線以東最大的半圓為昏線,以西最大的半圓為晨線。在有數值標注的圖上,如果其最大的圓圈並不表示太陽高度為0°的等太陽高度線,就不是晨昏線。這種局部圖表示的只是晝半球中太陽高度比較大的一部分。

(3)在太陽直射的經線上,太陽高度相差多少度,緯度就相差多少度。在太陽直射的緯線上(赤道除外),太陽高度相差多少度,經度的差值一定大於太陽高度的?差值?。

(4)當太陽直射赤道時,直射經線的最北點為北極,最南點為南極。太陽直射北(南)半球時,北(南)極點位於最北(南)點以南(北),北(南)極點與最北(南)點的距離為太陽直射的緯度度數,圖上沒有南(北)極點。

五:判讀鋒面氣旋的四大思路

1.確定鋒面位置:鋒面一般形成於地面氣旋的低壓槽中,鋒線與槽線重合。在等壓線圖中,低壓中心等壓線向外彎曲最大的地方的連線就是槽線所在位置(一般有兩條),也即鋒面所在位置。

2.確定氣旋前後方向:先在圖中用一個箭頭表示氣流前進方向,箭頭指向北逆南順,氣流的前進方向為前方,反之為後方。

3.判斷鋒面性質:氣旋東部氣流來自較低的緯度,氣溫較高,當它向高緯移動時,遇到來自較高緯度的冷空氣就形成了暖鋒。同樣的,氣旋西部氣流來自高緯度地區,向低緯運動時遇到來自較低緯度的暖空氣而形成冷鋒。即「東暖西冷」,南北半球都一樣。

4.判斷雨區位置:雨區主要位於冷氣團一側,故暖鋒雨區在鋒前,冷鋒雨區在鋒後。

六:判讀地殼物質循環示意圖的三個突破口

1.各類岩石在地球內部經重熔再生都可以變成岩漿;

2.岩漿岩只能由岩漿轉化而來;

3.岩漿岩、沉積岩可以經變質作用變成變質岩,岩漿岩、變質岩可以經外力作用變成沉積岩,但沉積岩、變質岩不可能直接變成岩漿岩。

七:判斷岩層的新老關系的四大技巧

1.根據地層層序律確定:沉積岩是受沉積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規律是岩層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層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

2.根據生物進化規律判斷:由於生物進化總是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因此保存復雜、高級生物化石的岩層總比那些保存簡單、低級生物化石的岩層新。

3.根據岩層的接觸關系確定:岩漿岩可以按照其與沉積岩的關系來判斷,噴出岩的形成晚於其所切穿的岩層,侵入岩晚於其所在的岩層。變質岩是在變質作用下形成的,而這多是在岩漿活動的影響下形成的,因而變質岩的形成晚於與其相鄰的岩漿岩。

4.根據海底岩石形成和擴張過程判斷:如果是海底岩石,則離海嶺越近,其形成的地質年代越晚,離海嶺越遠,其形成的地質年代越早;或者說離海溝越近,形成的地質年代越早,離海溝越遠,形成的地質年代越晚。注意進行上述判斷時參照的必須是同一個海嶺或者海溝。

八:何謂雪線及影響雪線的因素

1.雪線的含義:雪線實際上為一個地帶。在高寒地區,由於氣溫低,降雪多,每年降雪量大於融雪量,因而形成終年積雪區。雪線既是終年積雪區的下界,也是固體降水量和消融量(包括蒸發消耗和融化量)相等的界線,故又將雪線稱為固體降水的零平衡線。雪線是控製冰川發育和分布的重要界線,只有雪線以上的地區,才會形成多年積雪和冰川。如果在某一高度以上,周圍視線以內有一半以上被積雪覆蓋且終年不化,這個高度就稱為雪線高度。

2.影響雪線高度的因素

氣溫:雪線高度與氣溫成正比,由赤道向兩極逐漸降低

降水:雪線高度與降水量成反比,降水量小,則雪線高度高;降水量大,則雪線高度低。如副熱帶地區降水少,雪線最高,為5000—6400米;赤道地區降水多,雪線高度一般為4400—4900米。迎風坡降水多,雪線低;背風坡降水少,雪線高。如喜馬拉雅山南坡雪線為4600米,北坡雪線則高達5800米

地貌:地形對雪線高度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坡向、坡度等方面。如陽坡氣溫高,冰雪消融量大,陰坡則相反。地形陡峭的地方不易積雪,陡坡雪線較高,緩坡則相反

氣候:氣候變化直接影響雪線高度,氣候變暖則雪線上升,氣候變冷則雪線下降

注意:具體到某一山區,主要看氣候(包含了氣溫、降水量等因素,非上表中的「氣候」)與地貌兩方面對其影響的強弱。

九:地震震級和烈度巧區別

地震的震級和烈度是描述地震程度的兩個含義不同卻又有聯系的概念。震級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級,即一次地震震源釋放多少能量。烈度表示地震對地面影響和破壞的程度。一次地震發生,不論在哪裡觀測,震級只能有一個,而烈度在各地是不一樣的。

影響烈度大小的因素有:

(1)震級:震級越大,烈度也越大。

(2)震中距:其他條件相同時,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震中烈度最大。

(3)震源深淺:震源越淺,烈度越大。

(4)地質構造:地面有斷層處,烈度比震中距相同的其他地區烈度大。

(5)地面建築:危房或質量差、抗震性差的建築物處烈度大。

(6)人口密度:人口、建築物密集區比人口稀少、建築物少的地區烈度大。

高考地理必考的知識3

⑴ 水庫大壩建設為什麼選擇在河流峽谷處?

① 地處峽谷處,利於築壩;

②有盆地地形,蓄水量大。

⑵ 交通運輸線路(鐵路、公路)選擇的理由:

等高線稀疏,地形坡度和緩,建設周期短,投資少,施工容易。

⑶盆地判斷的理由

河流向中部匯集,表明地勢中間低,四周高。

⑷ 引水工程選擇某地,原因:

地勢較高,河水可順地勢自流。

⑸ 判斷在某處建梯田的理由

地勢平緩,坡度較小,在此開墾梯田,既擴大耕地面積,又利於水土保持,達到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統一,實現可持續發展。

⑹ 登山線路的選擇

等高線稀疏,地形坡度較小,爬坡容易。

高考地理必考的知識4

地質地形

⑴ 南極有豐富煤炭(北極地區埋藏豐富石油)原因

南極(北極)地區曾經位於溫暖濕潤地區,森林茂密,後經大陸漂移至此,這是板塊構造學說的有力佐證。

⑵ 剛果盆地的形成原因:

剛果盆地原來是內陸湖,後經地殼抬升,河流下切,湖水外瀉而成。

⑶ 死海(貝加爾湖、坦噶尼喀湖、汾河谷地、渭河谷地)成因

內力作用----斷裂陷落

⑷ 北美五大淡水湖(歐洲峽灣地形、湖泊)成因

外力作用----冰川作用

⑸ 廬山(華山、泰山)的形成

斷塊山地

⑹ 七大洲地形特色

亞洲:

① 地形復雜多樣,起伏很大,高原、山地面積廣;

② 地勢中部高,四周低,平原多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

非洲:

① 地形以高原為主,地面地伏不大;

② 東部縱貫著巨大的東非裂谷帶;

③ 地勢特點:東南高,西北低

歐洲:

① 歐洲地形以 山地、平原 為主,平原面積廣大,占總面積2/3;

② 地勢低平,為世界地勢最低一洲(300m),地勢南北高,中部低;

③ 冰川地形廣布

北美洲:

① 地勢東西高,中部低;

② 南北縱列三大地形區,西部是山地,東部是山地、高原,中部是平原;

③ 冰川地形在大陸北半部廣布

南美洲:

① 西部為南北縱貫的安第斯山脈;

② 東部為平原、高原相間排列

大洋洲:

① 地勢低平。地表起伏和緩;

② 地形為南北三個縱列帶,東部為山地,中部為平原,西部為高地

南極洲:

① 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一洲(2350m);

② 大陸冰川廣布,冰層平均厚度達2000米,冰層以下地形多樣

⑺ 西南地區地質災害嚴重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

① 山區面積廣大,岩石破碎,風化嚴重;

② 干濕季分明、暴雨集中;

③ 地殼運動強烈、山體中斷層發育。

人為原因:

對植被的破壞

高考地理必考的知識5

河流及交通

⑴ 中國南流出境河流境內外名稱變化:

元江 ---------紅河

瀾滄江 ---------湄公河

怒江 ---------薩爾溫江

雅魯藏布江 -----布拉馬普特拉河

⑵ 西歐河流航運價值大的原因:

河流水量充沛,水位穩定,含沙量小,無冰期,航運價值大。

⑶ 俄羅斯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航運價值不大的原因:

緯度較高,封凍期長,有凌汛現象。

⑷ 極地航路開辟的重要意義:

縮短航程,節時節能。

⑸ 我國西南地區水能豐富,主要原因是:

① 地處濕潤地區,降水豐沛,徑流量大;

② 地處一、二階梯交界處,河流落差大。

三峽地區水能豐富,主要原因是:

① 地處濕潤地區,降水豐沛,徑流量大;

② 地處二、三階梯交界處,河流落差大。

⑹ 南昆鐵路建設的意義:

經濟意義:

① 有利於資源開發和物資輸出。

② 有利於發揮鐵路對經濟輻射的作用,促進外向型經濟發展。

③ 有利於開發旅遊資源,帶動第三產業發展。

政治意義:

① 有利於鞏固民族團結。

② 有利於加快西南區脫貧速度。

③ 有利於社會穩定 。

戰略意義:

① 有利於加快對外開放,發展外向型經濟。

② 有利於鞏固國防,保衛邊疆。

⑺ 俄羅斯修建西伯利亞大鐵路的重要意義。

① 加強東西部經濟聯系,促進物資交流。

② 加快資源開發,化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


高考地理必考的知識點相關 文章 :

★ 高考地理必背常考知識點整理2020

★ 高考地理必考知識點

★ 2020最新高考地理必背常考知識點大全

★ 高考地理必背常考知識點最新整理2020

★ 2020高考地理必背常考知識點大全

★ 高考地理必備知識點2020

★ 高考地理常考知識點梳理

★ 高考地理必考知識點總結歸納

高中地理高考常考知識點總結

★ 高三地理必考知識點歸納

『柒』 2022年高考地理常考大題整理_地理常考大題2022

普通高中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是為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設置的全國性統一考試,一般是每年6月7日-8日考試。參加考試的對象一般是全日制普通高中 畢業 生和具有同等學歷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下面是我整理的關於2022年高考地理常考大題整理,歡迎閱讀!

2022年高考地理常考大題整理

分析朝鮮半島南北在地形、氣候、植被、經濟等方面的異同點?

地形:以山地為主,地勢東北高、西南低。

氣候:南部——亞熱帶季風氣候;北部——溫帶季風氣候。

植被:南部——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北部——溫帶落葉闊葉林。

經濟:南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北部經濟相對落後的社會主義國家。

日本工業分布在哪裡?原因?

瀨戶內海和太平洋沿岸。

原因:①日本國土小,礦產資源缺乏,需進口;②日本為島國,海岸線曲折,瀨戶內海和太平洋沿岸多優良港口;③日本市場小,需出口工業品。19.東南亞的經緯度范圍?(90°E~140°E,25°N~10°S)

東亞沿海地區農業發達的原因?(提示:從地形、氣候、土壤、人口、歷史方面分析)

地形:平原為主,地勢平坦。便於耕種。

氣候:季風氣候,雨熱同期,適於農作物生長。

土壤:肥沃。

人口:眾多,勞動力豐富。

歷史:農業發展歷史悠久。

對我國石油運輸而言,中緬輸油管道、克拉地峽運河航線與馬六甲海峽航線相比有哪些優勢?

我國石油主要是從中東地區進口,即石油進口線路主要是馬六甲海峽航線。中緬輸油管道線路、克拉地峽運河航線比馬六甲海峽航線距離短,可節省運輸時間和能源;且中緬輸油管道線路一部分在中國和緬甸境內,在陸地上進行管道運輸,可擺脫過分依靠馬六甲海峽航線的局面。

泛亞鐵路的起始點、所穿過地區地質方面的不利條件,以及修建的意義?

困難:①地形崎嶇;②火山地震多;③滑坡泥石流多。

意義:①加強了各國間的貿易往來和經濟發展;②使我國雲南和東盟各國擁有陸上貿易通道,縮短了內陸省份南下印度洋的運輸距離,有利於擴大我國的對外開放。

高考地理必背大題

南亞的主要氣候類型及其成因?

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風壓帶的北移(6~9月);冬季——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10~次年5月)。熱帶沙漠氣候:a.副高控制,氣流下沉,降水少;b.夏季西南季風難以到達;c.歷史上對植被的破壞。

東南亞的氣候類型及分布特點?

①熱帶雨林氣候(帶):全年高溫多雨,降水大於2000mm,且年內分配較均勻,多對流雨。其分布在:馬來群島和馬來半島。(爪哇島是世界對流雨最多的地區)

②熱帶季風氣候(自然帶→熱帶季雨林帶):全年高溫,一年分旱、雨兩季,降量1500mm,每年6~10月,吹西南風,風從海洋吹來,為雨季;每年11~第二年5月,吹東北風,風從內陸吹來,為乾季。其分布在中南半島和菲律賓群島北部地區。

日本海沿岸冬季多降雪的原因?

①冬季日本海吹西北風;

②西北風經過日本海後,帶有大量水汽;

③日本海一側為冬季風迎風坡,多地形雨;

④日本海冬季氣溫低於0℃,降水多以雪的形式。

如何判斷地球運動速度?

1.受地球形狀的影響,地球自轉的線速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赤道最大,兩極為0,南北緯60°的線速度為赤道處的一半,任意緯度的線速度為該緯度的餘弦值乘以赤道處的線速度。

2.地球自轉的角速度除兩極為0外,各緯度都相等,均為15°/小時。

3.地球公轉的線速度和角速度隨地球在繞日公轉軌道上的位置而不斷變化。位於近日點(1月初)時速度最快,位於遠日點(7月初)時速度最慢,平均線速度為30千米/秒,平均角速度為1°/日。

新加坡如何因地制宜發展經濟?

①處於物產富饒、人口眾多的東南亞中心,扼守馬六甲海峽東口,位置優越,港口優良,是東南亞各國相互貿易的集散地和轉口中心;

②通過對外開放,吸引外資,引進技術,進口原料,發揮本國技術力量,發展了煉油、造船、海上鑽井平台製造、電子電器等工業;

③發揮本國風光優美,交通便利,服務周到的長處,發展旅遊業。

2022高考地理必考的知識 總結

地質地形

⑴ 南極有豐富煤炭(北極地區埋藏豐富石油)原因

南極(北極)地區曾經位於溫暖濕潤地區,森林茂密,後經大陸漂移至此,這是板塊構造學說的有力佐證。

⑵ 剛果盆地的形成原因:

剛果盆地原來是內陸湖,後經地殼抬升,河流下切,湖水外瀉而成。

⑶ 死海(貝加爾湖、坦噶尼喀湖、汾河谷地、渭河谷地)成因

內力作用----斷裂陷落

⑷ 北美五大淡水湖(歐洲峽灣地形、湖泊)成因

外力作用----冰川作用

⑸ 廬山(華山、泰山)的形成

斷塊山地

⑹ 七大洲地形特色

亞洲:

① 地形復雜多樣,起伏很大,高原、山地面積廣;

② 地勢中部高,四周低,平原多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

非洲:

① 地形以高原為主,地面地伏不大;

② 東部縱貫著巨大的東非裂谷帶;

③ 地勢特點:東南高,西北低

歐洲:

① 歐洲地形以 山地、平原 為主,平原面積廣大,占總面積2/3;

② 地勢低平,為世界地勢最低一洲(300m),地勢南北高,中部低;

③ 冰川地形廣布

北美洲:

① 地勢東西高,中部低;

② 南北縱列三大地形區,西部是山地,東部是山地、高原,中部是平原;

③ 冰川地形在大陸北半部廣布

南美洲:

① 西部為南北縱貫的安第斯山脈;

② 東部為平原、高原相間排列

大洋洲:

① 地勢低平。地表起伏和緩;

② 地形為南北三個縱列帶,東部為山地,中部為平原,西部為高地

南極洲:

① 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一洲(2350m);

② 大陸冰川廣布,冰層平均厚度達2000米,冰層以下地形多樣

⑺ 西南地區地質災害嚴重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

① 山區面積廣大,岩石破碎,風化嚴重;

② 干濕季分明、暴雨集中;

③ 地殼運動強烈、山體中斷層發育。

人為原因:

對植被的破壞

2022年高考地理常考大題整理_地理常考大題2022相關 文章 :

★ 2022年地理中考的知識點總結

★ 2022高考地理影響降水的9大因素知識點

★ 2022年地理中考知識點總結

★ 2022高考地理常用的表述方法

★ 2022高考文綜知識點總結

★ 高考地理必背知識點歸納

★ 最新高考地理必背知識點

★ 高考地理復習知識點整理

★ 地理高考必背知識點集錦

★ 太原理工大學2022年高考錄取分數線一覽表(預測)

『捌』 高考地理要考的的知識點(超全)

太多了,給你個網址,你看一下
高考地理知識點歸納總結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1、人類對宇宙的認識過程:天圓地方說、地圓說、地心說、日心說、大爆炸宇宙學說。
2、宇宙的基本特點:由各種形態的物質構成,在不斷運動和發展變化。
3、天體的分類:星雲、恆星、行星、衛星、彗星、流星體、星際物質。
4、天體系統的成因:天體之間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繞轉,形成天體系統。
5、天體系統的級別: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總星系
6、日地平均距離:1.496億千米。
7、太陽系九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
8、九大行星按結構特徵分類:類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遠日行星(天海冥)。
9、地球上生物出現和進化的原因:光照條件、穩定的宇宙環境、適宜的大氣和溫度、液態水。
10、太陽的主要成分氫和氦。
11、太陽輻射能量的來源核聚變反應。
12、太陽輻射對地球和人類的影響維持地表溫度,水循環、大氣運動等的動力,人類的主要能源。
13、太陽活動黑子(標志)、耀斑(最激烈)。
14、我國太陽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5、太陽外部結構及其相應的太陽活動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陽風)。
16、太陽黑子的變化周期11年。
17、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①影響氣候②影響短波通訊③產生磁暴現象
18、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滿月、下弦月、殘月
19、月相變化規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東東(下弦月)
20、星期的由來:朔望兩弦四相。
21、空間探索階段的開始1957年10月,原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天。
22、空間開發階段的開始1981年第一架太空梭試航成功。
23、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史:1970年「東方紅」一號、2005年「神舟六號」載人航天試驗飛船。
24、宇宙自然資源的分類:空間資源(高真空、強輻射、失重)、太陽能資源、礦產資源。
25、保護宇宙環境清除太空垃圾、加強國際合作。
26、地球的平均半徑6371千米
27、地球的赤道周長4萬千米
28、緯線和緯度,低緯、中緯、高緯的劃分連接東西的線。每1個緯度為111.1千米;0-30、30-60、60-90。
29、經線和經度連接南北的線。相對的兩條經線組成一個經線圈。
30、東西兩半球的劃分:西經20°和東經160°的經線圈。
31、南北兩半球的劃分:以赤道為界,以北的為北半球,以南的為南半球。
32、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23°26′和66°34′緯線
33、本初子午線0°經線,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34、南北方向的判斷有限方向,北極為最北,南極為最南。
35、東西方向的判斷無限方向,沿著自轉方向為向東,逆著自轉方向為向西。
36、東西經的判斷沿著自轉方向增大的是東經,減小的是西經。
37、南北緯的判斷度數向北增大為北緯,向南增大為南緯。
38、地球自轉的方向自西向東。從地球北極上空觀察,呈逆時針旋轉。
39、地球自轉的周期恆星日,23小時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陽日,24小時。
40、地球自轉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時15°),線速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41、地球公轉的軌道橢圓軌道。一月初(近日點),七月初(遠日點)。
42、地球公轉的方向自西向東。從地球北極上空觀察,呈逆時針旋轉。
43、地球公轉的周期恆星年(365日6時9分10秒)、回歸年(365日5小時48分46秒)
44、地球公轉的速度在近日點時公轉速度較快,在遠日點時較慢。
45、黃赤交角黃道平面與赤道平面的夾角,目前為23°26′。
46、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太陽直射點以一年為周期相應地在南北回歸線間往返移動
47、晨昏線的判斷沿自轉方向,黑夜向白天過渡為晨線,白天向黑夜過渡為昏線。
48、地方時的計算每往東1°,時刻增大4分鍾。

2009-11-10 16:48 回復中學生加油站2位粉絲3樓49、已知經度求時區數經度除以15,再四捨五入。
50、區時的計算每往東1個時區,時刻增大1個小時。
51、北京時間以東八區(120°E地方時)為標准時間。
52、世界時:以本初子午線時間為標准時。
53、國際日期變更線180°經線(理論上),不通過陸地(實際)。
54、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晝夜更替、不同地方時、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北右南左)
55、太陽直射點的判斷與該點的切線方向垂直,地方時為12點。
56、春分日(3月21日)太陽直射點在赤道,晨昏線與經線重合。
57、夏至日(6月22日)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晨昏線與經線交角最大。
58、秋分日(9月23日)太陽直射點在赤道,晨昏線與經線重合。
59、冬至日(12月22日)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晨昏線與經線交角最大。
60、夏半年的概念:3月21日至9月23日
61、冬半年的概念:9月23日至3月21日
62、地球側視圖的判讀: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63、地球俯視圖的判讀逆時針自轉,中心為北極;順時針自轉,中心為南極。
64、晝夜長短的計算:以晝弧長度為依據,每15度為1小時。
65、日出日落時刻的計算;根據晝長以標准日出(6時)和標准日落(18時)前後推算。
66、晝夜長短的判斷:夏半年,越北白晝越長,冬半年,越南白晝越長。
67、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90°-(直射點與所求點的緯度間隔)
68、天文四季:一年內白晝最長、太陽最高的季節是夏季。
69、我國傳統四季: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為起點來劃分四季。
70、歐美傳統四季: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為四季的起點。
71、二十四節氣: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72、五帶的名稱和范圍:熱帶、北溫帶、南溫帶、北寒帶、南寒帶。
73、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四季更替、五帶劃分
74、大氣圈對地球的重要意義保護生物生存,影響地球自然環境,維持生命活動
75、低層大氣的組成:干潔空氣、水汽和固體雜質
76、干潔空氣的組成:氮和氧,二氧化碳和臭氧
77、氧、氮、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塵埃的作用生命活動;構成生物體;吸收紫外線;光合、保溫作用;成雲致雨
78、大氣污染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氟氯烴破壞臭氧層
79、大氣垂直分層:對流層、平流層(臭氧層)、高層大氣(電離層)
80、對流層的主要特徵:上冷下熱,對流顯著,天氣現象復雜多變。與人類的關系最密切。
81、平流層的主要特徵:臭氧吸收紫外線。平流,對高空飛行有利,
82、大氣上界離地面約2000-3000千米。
83、影響太陽輻射強度的最主要因素:太陽高度角
84、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作用。
85、輻射定律物質的溫度越高,輻射中最強部分的波長越短;反之越長。
86、地面輻射是對流層大氣主要的直接熱源。
87、大氣逆輻射夜間有雲較溫暖,夜間晴朗較寒冷。
88、大氣的保溫效應對流層大氣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對地面長波輻射吸收能力很強。
89、全球的熱量平衡地球多年平均收入的熱量與支出的熱量是相等的。
90、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各緯度間的冷熱不均。
91、熱力環流由於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
92、形成風的直接原因水平氣壓梯度力。
93、水平氣壓梯度力的方向和大小高壓垂直指向低壓。單位距離間的氣壓差越大,風力越大。
94、地轉偏向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95、摩擦力對風向的影響由於受摩擦力的影響,風向與等壓線並不平行,而是有個交角。
96、根據等壓線判斷風向的步驟①高壓垂直指向低壓②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③畫出合力
97、小氣候:城市風、海陸風、山谷風
98、海平面等壓線與風力大小低壓中心,高壓中心。等壓線越密集,風力越大。
99、大氣環流的意義調整全球水熱分布,是各地天氣變化和氣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100、地球上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東北信風、副高、中緯西風、副極地低壓、極地東風、極地高壓

2009-11-10 16:48 回復中學生加油站2位粉絲4樓101、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位移大致來說,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102、冬季海陸上的主要氣壓中心:亞洲高壓(大陸)、阿留申低壓(太平洋)和冰島低壓(大西洋)
103、夏季海陸上的主要氣壓中心:亞洲低壓(大陸)夏威夷高壓(太平洋)亞速爾高壓(大西洋)
104、季風的成因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②氣壓帶和風帶位置的季節移動
105、季風的典型分布地區東亞季風(西北、東南風);南亞季風(東北、西南風)。
106、鋒面的分類與天氣冷鋒、暖鋒和准靜止鋒。氣溫、氣壓、天氣。
107、鋒面對我國天氣影響的實例北方夏季的暴雨(冷鋒)、我國冬季爆發的寒潮(冷鋒)
108、氣旋的氣壓、氣流狀況、天氣特徵低氣壓;上升氣流;陰雨。北半球水平氣流為逆時針。
109、反氣旋的氣壓、氣流狀況、天氣特徵高氣壓;下沉氣流;晴朗。北半球水平氣流為順時針。
110、鋒面氣旋鋒前鋒後的天氣情況。冷氣團一側陰雨。
111、氣候要素氣溫、降水量。
112、氣候形成因子太陽輻射、大氣環流、下墊面、人類活動。
113、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的比較日較差、年較差、最高氣溫月、最低氣溫月。
114、世界氣候類型的名稱熱帶(四種)、亞熱帶(兩種)、溫帶(三種)、寒帶(一種)
115、判斷氣候類型的步驟①判斷南北半球,②判斷熱量帶,③判斷雨型。
116、亞熱帶季風氣候的特點、成因、分布規律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受季風影響;大陸東岸20-35°
117、地中海氣候的特點、成因、分布規律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受副高和西風交替控制。30-40西岸
118、溫帶季風氣候的特點、成因、分布規律夏季高溫多雨,冬季低溫乾燥。季風。40-60°大陸東岸。
119、溫帶海洋性氣候的特點、成因、分布規律冬暖夏涼,降水均勻。終年盛行西風。40-60°大陸西岸。
120、溫帶大陸性氣候的特點、成因、分布規律冬季嚴寒、夏季炎熱、全年少雨。終年受大陸氣團控制。溫帶內陸
121、氣候的變化地質時期、歷史時期、19世紀末以來。
122、氣候資源的特點可再生,普遍存在性,數值特徵,有較大的變率
123、氣候資源與農業種植制度(作物的結構、熟制、配置與種植方式)。
124、氣候資源與建築小區街道與子午線成30°-60°夾角。
125、風與城市規劃工業企業布局在盛行風的下風向,居住區布局在盛行風的上風向
126、氣候資源與交通公路、鐵路、機場(暴雨、泥石流、風速、橋涵、雲霧、地勢等)
127、台風(颶風)熱帶氣旋強烈發展形成的大旋渦。
128、熱帶氣旋強度等級熱帶低氣壓、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台風。
129、台風的監測與預報利用氣象衛星確定台風中心位置,估計強度,監測移動方向和速度。
130、暴雨形成條件①充足的水汽②強烈上升運動③持續的天氣系統
131、洪澇災害的防禦提高預報的准確率,採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132、乾旱的危害造成糧食減產,人畜飲水困難,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
133、乾旱的防禦改善生態、選擇耐旱作物、開展水利建設、改進耕作制度等。
134、寒潮的危害帶來嚴寒、大風、霜凍。對春秋季的農作物危害最大。
135、寒潮的防禦提前發布准確的寒潮消息或警報。
136、全球變暖趨勢及其人為原因①燃燒礦物燃料②毀林
137、全球變暖造成的後果①海平面上升②各地區降水和干濕狀況的變化。
138、大氣臭氧層總量減少的主要原因氟氯烴化合物消耗臭氧。
139、大氣臭氧層總量減少的危害①直接危害人體健康②對生態環境和農林牧漁造成破壞。
140、臭氧層的保護①研製新型製冷系統②參與國際合作
141、酸雨的成因燃燒煤、石油、天然氣,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氣體。
142、我國酸雨區的分布①四川盆地②珠江三角洲③長江三角洲
143、酸雨的危害①河湖水酸化,影響魚類②土壤酸化③腐蝕建築物④危及人體健康
144、酸雨的防治減少人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煤炭中的硫資源綜合利用。
145、大氣環境保護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氟氯烴破壞臭氧層,酸雨。
146、海洋是大氣的主要熱源和水源海洋水量佔地球總水量的96.53%,海洋佔地球表面的71%。
147、海岸帶從濱海平原到大陸架之間的廣闊區域。
148、海岸帶與人類活動全球5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距離海岸60千米的范圍內。

2009-11-10 16:50 回復

『玖』 高考地理答題技巧

選擇題和綜合題的答題技巧有個共同之處,就是「審題」,從題干當中找關鍵信息,有些語言就是問題的答案!

閱讀全文

與高考地理怎麼考人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1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1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7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2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1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0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