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馬泡的植物介紹
學名:CucumisbisexualisA.M.LuetG.C.WanexLuetZ.中文俗名:小馬泡,馬包英文俗名:BisexualCucumis
分類地位:Curcubitaceae生態類群:一年生匍匐草本
經濟和生態影響:雜草首次發現或引入的地點及時間:現代起源:非洲
馬泡瓜(別名:馬寶、麻包蛋、小野瓜、小馬泡)華北地區農村叫「耍瓜」,一年生草本植物。縈蔓生,縈上每節有一根卷須。葉有柄,呈楔形或心臟形,葉面較粗糙,有刺毛。7、8月間開花,花黃色,雌雄同株同花,花冠具有3~5裂,子房長橢園形,花柱袖長,柱頭3枚。瓜有大有小,最大的象鵝蛋,最小的象紐扣。瓜味有香有甜,有酸有苦,瓜皮顏色有青的、花的,白有帶青條的。種子淡黃色,扁平,長橢園形,表面光滑,種仁白色。
B. 馬蔻蛋是什麼草葯
"馬蔻蛋",也有的地方叫做"泡泡瓜",城裡的人們更稱他為"酒精剋星",愛喝酒的農民當成寶,因為也是「解酒奇果」。雖然名字各有各的叫法,但終究還是一種水果,與其他水果一樣,不管男女老少,食用"馬蔻蛋"可以補充我們身體所需要的營養,而且也不比其他水果功能差。
"馬蔻蛋"作為一種水果,也有成熟和未成熟之分。成熟的"馬蔻蛋"當然十分好吃,吃起來跟市面上賣的水果有的一比,人人都喜歡,但是沒有成熟的"馬蔻蛋"就是不只是苦味了還有令人不舒服的澀味,難以入口,人們也因為這樣,以為它不能吃而沒有重視它的存在。
其實成熟的"馬蔻蛋"是十分美味的,而且功效也很多。它吃起來比較甜,有點類似甜瓜的味道,但是這種甜度並不會增加體內的血糖,並且還有降血糖的作用。除此以外,對於經常喜歡喝酒的人來說,它可以保護你的腸胃,減輕酒精對你的傷害,所以叫它為"酒精剋星"也毫不誇張。
這種這么神奇的水果,你一定很好奇它生長是什麼樣的。跟其他植物一樣,春天是它生長的季節,其實"馬蔻蛋"在生長的時候跟普通的野花野果並沒有什麼不一樣,甚至連生長速度也跟得上野花野草。在農田中,只有時機成熟,它就會迅速生長,甚至能夠包圍起整一片農田或農作物。而它的果實一般都比較小,通常埋藏在葉子底下,可能一時間還真把它當成野花野草。
對於馬蔻蛋,農民朋友起初是不喜歡的,因為它的生長速度實在太快了,而且生長的范圍也很廣泛,並且常常依附於別的農作物一起生長,對於農民來說可能不太高興。不過我們可以換另一個角度想一想,當這些野生植物開花的時候,這可能是一道漂亮的風景;當這些野生植物結果實的時候,帶給我們的又是另一番收獲。
C. 怎樣在農村種植馬泡瓜種植的時候需要注意什麼問題
馬泡瓜其實是原產自非洲的於一種外來物種,有著一定的營養價值,研究表明,它還具有抗腫瘤的作用。此外,馬泡瓜還有降血糖,減肥的作用, 適宜熱病患者,「馬泡瓜」繁殖能力很強,不需要人工管理就會很突兀的長出來,並結出很多小「馬泡瓜」來。可惜現在農葯和除草劑的頻繁使用,「馬泡瓜」也近乎絕跡了。
D. 馬泡的學名叫什麼
馬泡的學名叫馬泡瓜。馬泡瓜,為葫蘆科黃瓜屬的植物,一年生草本,為中國的特有植物。起源於非洲,在中國主要分布於大陸的河北、山東、遼寧、河南、江蘇安徽等地,成熟後可食。別名馬泡蛋兒、馬包、香瓜蛋兒。
形態特徵:
馬泡瓜,一年生草本植物。縈蔓生,縈上每節有一根卷須。葉有柄,呈楔形或心臟形,葉面較粗糙,有刺毛。7、8月間開花,花黃色,雌雄同株同花,花冠具有3~5裂,子房長橢園形,花柱袖長,柱頭3枚。瓜有大有小,最大的象鵝蛋,最小的象紐扣。瓜味有香有甜,有酸有苦,瓜皮顏色有青的、花的,白有帶青條的。種子淡黃色,扁平,長橢園形,表面光滑,種仁白色。一年生匍匐草本。
E. 馬泡蛋使用方法
馬泡蛋使用方法是可以直接食用,對糖尿病病人來說吃馬泡瓜可以解饞但不會有副作用。
馬泡瓜,又叫馬寶,小名屎瓜,小野瓜,小馬泡,在河南省南陽市卻叫「馬寶蛋」,很形象的叫法。
數據顯示,馬泡瓜富含果糖和葡萄糖等營養物質。能夠降血糖,對糖尿病病人來說吃馬泡瓜可以解饞但不會有副作用。再一個,屎瓜也是愛美人士的原則,可以減肥的。屎瓜富含食用纖維素,有降低肥胖者體內膽固醇的效果。
最常見的農村人用大法,還是拿馬泡瓜來做偏方用的。可以治療人體燒燙傷,對咽喉腫痛和眼疾也有幫助。馬泡瓜性涼味苦,有肚疼腹瀉的人還是少吃不吃為妙。
特徵:
一年生草本植物。縈蔓生,縈上每節有一根卷須。葉有柄,呈楔形或心臟形,葉面較粗糙,有刺毛。
7、8月間開花,花黃色,雌雄同株同花,花冠具有3~5裂,子房長橢園形,花柱袖長,柱頭3枚。瓜有大有小,最大的象鵝蛋,最小的象紐扣。瓜味有香有甜,有酸有苦,瓜皮顏色有青的、花的,白有帶青條的。種子淡黃色,扁平,長橢園形,表面光滑,種仁白色。一年生匍匐草本。
F. 馬泡瓜的形態特徵
馬泡瓜(變種)在利辛農村被稱作螞蹦
馬泡瓜(變種)在河南農村被稱作馬寶蛋
var. agrestis Naud. in Ann. Sc. Nat. ser. 4, 11: 73. 1859, et 12: 110. 1859; Cogn. in DC., Mon. Phan. 3: 483. 1881; Cogn. u. Harms in Engl., Pflanzenr. 88 (IV. 275. 2): 120. 1924; Chakr. in Rec. Bot. Surv. Ind. 17 (1): 103. 1959. ——Cucumis acis Jacq. Obs. Bot. 4: 14. 1764. ——Bryonia callosa Roettl., Neue Schrift. Ges. Naturf. Freunde Berlin 4: 210. 1803. ——Cucumis callosus Cogn. et Harms in Engl., Pflanzenr. 88 (IV. 275. 2): 129. 1924; Chakr. in Rec. Bot. Surv. Ind. 17 (1): 100. 1959; 陳煥鏞等, 海南植物志 1: 476. 1964. ——C. melo Linn. subsp. agrestis (Naud.) Grebensc., in Kulturpflanz. 2: 424. 1959. ——C. trigonus auct. non Roxb.: Forb. et Hemsl. in Journ. Linn. Soc. Bot. 23: 317. 1887.
與原變種的區別在於植株纖細;花較小,雙生或3枚聚生;子房密被微柔毛和糙硬毛,果實小,長圓形、球形或陀螺狀,有香味,不甜,果肉極薄。
常不食用,作觀賞。
我國南北各地有少許栽培,普遍為野生。朝鮮也有。
植株纖細,莖、枝有棱,有黃褐色或白色的糙硬毛褐疣狀突起。卷須纖細,單一,被微柔毛。 花單性,雌雄同株,較小,雙生或3枚聚生。雄花:花梗纖細,長0.5-2厘米,被柔毛;花萼筒狹鍾形,密被白色長 柔毛,長6-8毫米,裂片近鑽形,直立或開展,比筒部短花冠黃色,長2厘米,裂片卵好尊貴長圓形,急尖;雄蕊3,花絲極短,葯室折曲,葯隔頂端引長;退化雌蕊長約1毫米。雌花:單生,花梗粗糙,被柔毛;子房密被微柔毛和糙硬毛,花柱長1-2毫米,柱頭靠合,長約2毫米。果實小,長圓形、球形或陀螺狀,有香味,不甜,成熟後有甜味,果肉極薄;種子污白色或黃白色,卵形或長圓形,先端尖,基部鈍,表面光滑,無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