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地理過程是什麼樣子

地理過程是什麼樣子

發布時間:2022-08-27 05:30:10

① 1,地球表層系統中的地理過程有哪些2,地理學的基本規律包括哪些內容

地理學的基本規律包括哪些內容
地理學有三個基本規律:一,地域分異規律,包括緯度地帶性、經度地帶性、垂直地帶性和非
地帶性;二,地域綜合規律,包括距離衰減規律和區域系統規律;三,地域發展規律,包括地理環境周期性發展和人地關系發展階段性.

② 鄉土地理教學過程與方法的目標是怎麼樣的

一、鄉土地理教學的目的

鄉土地理是指本鄉本上的地理。課程標准把「鄉土地理」作為中學地理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其目的正如課程標准中所指出的:「幫助學生認識學校所在地區的生活環境,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增強愛國、愛家鄉的情感。」課程標准中的這段話包含有四層意思:

l.認識家鄉的地理環境

雖然鄉土地理講的是學生家鄉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也許是學生熟識的,但是,這並不等於學生已認識和理解了家鄉的地理環境,這中間還有一個將感知提升為理性認識的過程。鄉土地理教學的目標之一,就是要幫助學生以實踐和綜合學習為主要學習途徑,認識家鄉的地理環境。

2.增強愛國、愛家鄉的情感

鄉土是學生觀察、了解祖國的「窗口」,通過鄉土地理的學習,可以讓學生對祖國有更深切的感受,從而有助於學生萌發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因此,課程標准把增強愛國、愛家鄉的情感作為鄉土地理學習的目標之一。

3.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鄉土地理」的教學安排在九年義務教育地理教學的最後部分,並作為綜合學習的載體是因為這肘學生通過學習「地域和地圖」、「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從而有可能將所學得的地理方法運用於鄉土地理的學習;同時.由於"鄉土地理"所屬的范圍就在學生身邊,更加貼近學生生活實踐,因而更利於學生好展野外考察或社會調查等地理實踐活動。因此,把培養學生實踐能力作為鄉土地理學習的目標之一,對於提高學生的國民素質是十分重要的。

4.培養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課程標准中要求:「鄉土地理要結合所在地區的自然、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突出區域地理特徵,體現太地關系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可持續發展觀念,是人們在反思人類改適利用自然的實踐中形成的,因此,只通過從書本到書本從理論到理論,是難以真正確立的;而通過鄉土地理的學習,結合觀察、考察、調查等實踐分析自然條件對家鄉社會、經濟、環境、生態、文化、生活諸方面的影響以及當地人民的生產,生活等事件對家鄉自然環境的影響在理論聯系實際中才能逐步確立。換句話說,可持續發展觀念的確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而鄉土地理的學習只能較好地體現了這種實踐。因此,課程標准也把培養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作為鄉土地理學習的目標之一。

二、鄉土地理教學的意義

通過鄉土地理教學,實現上述教學目標也就能充分體現學習鄉土地理的重大意義。

l.一般說來,鄉土是學生自幼生活並在這里成長的地方,因而也是學生所熟悉的地方通過鄉土地理學習,能使學生親身感受到家鄉伴隨自己成長而發生的變化。也就是說,鄉土地理具有更貼近學生生活的特點。因此象鄉的山山水水、家鄉人民的勤勞奮發的精神、家鄉的

變化等等,這些都是學生能切身感受到的生動的事實,其遠勝於一般地理教學中那些只有文字描述、圖片展示或錄像等音像展現的事實因而也就更有助於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同時,家鄉的故土情結,可以激發學生樹立改造家鄉、建設家鄉的崇高志向,這就有助於促進學生將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付諸實踐。

2.鄉土地理的學習,因其可緊密聯系當地社會和經濟建設的實踐從而能有力地促進課本知識與實踐活動的聯系。九年義務教育地理教學中所涉及的諸如區域地理位置的評價、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分析影響區域農業或工業生產的地理因素、保護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

防災減災等地理基礎知識以及繪制地圖、地理野外考察和社會調查等地理基本技能,學生都可緊密結合鄉土地理的學習應用於地理實踐。

3.這樣的地理實踐還有利於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能力。因為其打破了封閉式的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使學生可以在象鄉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中,通過自由選擇家鄉地理環境某幾個要素或某一要素開展綜合或專題的研究,這對培養他們的探究學習能力無疑是極為有益的。

4.通過這樣的地理實踐,不僅有助於培養、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而且還可在考察、調查等實踐中,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同他人合作共事的精神、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③ 什麼是地理過程的時間序列 說明其在地理學中的應用

任何地理事物發展變化都有一個時間過程,即具有一定的「時間厚度」。在中學地理教學中,學生所涉及到的地理事物主要是目前存在的世界,即我們所說的「現在」的地理事物,但實際上,「現在」的時間量度斷面具有一定的「厚度」。時段的長短取決於我們所研究的對象的性質及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聯性。

對於自然地理事物發展變化而言,「現在」的概念是指自然地理事物相對處於穩定的一種狀態,時間厚度差別很大,少則幾天,長達幾年、幾十年,甚至千百萬年。如山地地貌,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靜態的畫面,但其形成可能追溯到幾百萬年前;河口三角洲、濱海平原的形成則可能是千百年來形成的;地震則可能是剛剛才發生的事。

對於人文地理事物的發展變化而言,時間厚度可追溯到人類文明的起源。「現在」則是指人文地理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聯在某一時段達到的一種相對穩定的狀態。如「城市現狀」的時間厚度指的是近幾年的狀況,「人口現狀」則可能特指上一次人口調查所得的結果,或研究人員到某一時刻為止所能收集到的人口資料。

時間序列對分析地理過程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即空間的時間性。是當代地理學最重要的研究課題之一。地理過程的時間序列對分析事物的變化發展更具有全面的預測性,因此也是當代地理學家十分注重的領域。具體表現形式如下圖

④ 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發生過程

描述地理事物的發生過程主要從兩個維度:時間和空間.
首先,地理事物總是沿著一定的時間順序來發展,例如岩石構造,氣候變化,城市布局的演變等等都是地理現象在時間軸上的積累.一種現象產生並在內部或外部各種因素的作用下不斷的變化,最終呈現一定的狀態.例如臭氧層的變化是一個漸變的過程(還可以舉些其他列子).
其次,地理事物發展過程還可以從空間上來分析,地理事物在空間上的具有一定的變化動態.地理位置,海拔,地形其他空間因素成為制約或促進地理事務發展的重要因素.例如,近年來,城市化現象成為了一個地理學界研究的熱點問題.城市化的過程受到各種自然或非自然因素的影響,城市的發展由於受空間的限制而呈現不同的城市化形式.例如:a向心型城市化,b離心型城市化及衛星城的形成等.

⑤ 地理系統演化

4.8.1 地理系統演化過程的動力機制

地理系統演化過程的動力來源主要包括4個方面,即來自固體地球內部的內營力、來自大氣圈和水圈的外營力、生物作用以及人類活動。在地理系統形成與演化過程的不同歷史時期,各種動力作用的過程及其表現形式各不相同。

在原始地理系統形成的初級階段(主要指太古宙),由於原始的大氣圈、水圈尚在形成階段,促使系統形成和演化的源動力主要是來自於固體地球內部的內營力。當大氣圈和水圈形成以後,地理系統的演化過程開始受內營力和外營力的共同作用與影響。從作用方式來看,內營力的作用方式主要表現為地震活動、火山爆發、岩漿活動、變質作用等,其作用結果表現為地殼的抬升和下降、大陸的分離和重新組合,以及固體岩石結構、構造或化學成分的變化等;而外營力作用的方式主要表現為分化作用、地面流水作用、地下水作用、冰川作用、海水作用、湖水和湖沼的作用等,其作用結果表現為侵蝕、搬運、沉積及地表物質結構、構造或化學成分的變化。內、外營力的共同作用為各類不同生物的生存創造了必要的地理環境,在外界能量(太陽能)輸入的條件下,生命過程也開始了,通過漫長的生物進化過程,在地球表面又形成了生物圈。當地球上出現生物以後,地理系統的演化除了受到內營力和外營力的控制和影響外,還受到來自於生物圈的生物作用。生物作用對地理系統的演化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譬如,微生物及自然生態系統中其他還原者使土壤圈中的成土過程大大加速,從而為森林及其他植被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環境,而大面積原始森林的出現,又使大氣中的氧氣大量增加,氣候環境得到改善,從而為人類的產生和發展創造了優良的條件。

在地球史上,人類的出現是較晚的事情,但是人類活動卻是地理系統演化過程的一個重要的動力來源,它對於地理系統的演化起著重要的作用。可以說,如果沒有人類活動,則地理系統演化的結果絕對不會出現今天的格局,就不會有今天的人文地理環境(系統)。就人類活動的性質來看,它既不同於內、外營力作用過程,也不同於生物作用過程。在人類產生的初期,人類活動只是機械地適應自然,更多地體現了人的自然屬性,這個時期,人類活動對地理系統演化的影響並不十分顯著。但是,隨著人類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類具備了改造自然的能力,並且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這種改造自然的能力越來越強大,從而使人類活動更多地具有目的性、能動性和社會性的特點。人類活動的參與,使自然的地理系統演化過程發生了改變,原來由純自然要素構成的自然地理系統,由於人類活動的干擾和影響,已被深深地打上了人類活動的烙印,今天我們所看到的一切地理景觀都是經過人類活動改造的景觀,就是在高山、極地、海洋底部也留下了人類的足跡。

目前,隨著人類活動范圍的擴大、活動強度的增加,人文地理系統的內涵(構成要素)愈來愈豐富,其結構也愈來愈復雜。然而,人類活動所引起的地理系統演化過程是具有繼承性的。人類活動對地理系統的改造是在內、外營力作用過程、生物作用過程的基礎上進行的,人類活動雖然能夠部分或局部地改變來自於大氣圈、水圈的外營力作用過程和來自於生物圈的生物作用過程,但卻不能改變來自於固體地球內部的內營力作用過程和來自於地球外界的太陽能輸入過程。

4.8.2 地理系統演化過程的自組織途徑

地理系統的演化過程,就是通過與外界環境的物質和能量交換以及子系統的相互干擾作用,經歷著從無序的混沌狀態轉換為有序結構,然後再周而復始的一種過程。地理系統演化過程的機理就是這種自組織機制。譬如,地質史上泛大陸的形成與分離過程,冰期與間冰期的交替出現過程,以及地表生物群落的演替過程和地域結構的形成與演化過程等等,都是地理系統的自組織過程。在地理系統的演化過程中,自組織途徑主要有以下兩條。

(1)控制參量的變化引起自組織

控制參量的變化可以分為緩慢變化和突變兩種情形。當外界環境對系統的作用緩慢發生時,即系統的控制參量逐步改變,系統逐漸接近於發生質變的臨界點時,系統就會從舊態變為新態。尤為引人注意的是,在控制變數的緩慢變化引起自組織的過程中,在臨界點上,外界環境對系統的作用並未改變,但系統卻發生了質變。而且,環境向系統輸入的能流、物流並不是有序的固定量,而是無規則的,但系統卻「創造」出了某種有序結構。譬如,在遠古代時期,隨著大氣中含氧量的逐漸增加,生物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也隨之逐漸變化,當大氣中氧氣的濃度達到0.1%(自阻止的臨界點)的時候,厭氧生物就轉化為喜氧生物,使生物圈經歷了一次自組織,從而對地理系統的演化過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另一種情形是控制參量的突變,即突發性變化引起自組織。這種自組織過程在地理系統的演化過程中也是經常發生的,譬如,地震、火山的爆發等都是由於來自於固體地球內營力的突發性變化所引起的。

(2)系統要素的質與量的變化引起自組織

地理系統是由眾多的地理要素構成的,當某一地理要素發生質變時,系統本身也要發生變化,在一定的條件下就會發生自組織現象。一方面,一部分要素會離開系統,而某些新要素會進入系統,這就從本質上改變了地理系統要素的質的構成;另一方面,可能是由於諸要因素內部的原因,即是說任何要素由於內部矛盾終究要轉變為另一種東西。

1)要素數目的變化引起自組織。地理系統要素數目的變化會使系統在宏觀上產生一種全新的行為,這已是眾所周知的事實。這里所要強調的是地理要素數目的增加為所出現的自組織模式數目的增加提供了可能性。也就是說當地理要素增加時,地理系統可能出現的狀態個數也會增加。

2)要素運動量的變化引起自組織。例如,山間物質經過侵蝕搬運,形成沖積扇;人口的定向擴散形成城鎮聚落等。地理系統的這種變化,從本質上講,是與地理要素運動量的變化有關。任何地理要素運動量的變化會引起各要素的重新排列,並在一定條件下形成自組織。

在地理系統的演化過程中,上述幾種自組織方式通常相互交織,聯合作用,從而規定和影響著整個系統的自組織過程。

4.8.3 地理系統演化過程的熵標志

為了建立地理系統的熵的概念,許多學者從不同的途徑作了一些具有十分有益的嘗試性工作。其中,一條途徑就是從熵概念產生的源出發,建立地理系統的「熱力學熵」。首先,地理學家們從物質擴散和能量運動的角度,將地理系統與熱力學系統作了比較,其結果表明,地理系統與熱力學系統有著驚人的相似。就地球表面的物質擴散過程而言,其發生的機理與熱傳導過程有著驚人的相似。地貌學家的研究表明,地貌發育過程完全可以用熱傳導方程描述:

耗散結構、自組織、突變理論與地球科學

式中:H(x,y,t)為地表的高度,它是地平面坐標(x、y)及時間坐標t的函數;f(x,y,t)為地球內動力的作用,它相當於熱傳導過程中的熱源項。據此,地貌學家將地貌參數與熱力學參數相類比,如熱力學場是由溫度T和熱量Q來表現,而地貌場則可以類似地用高度H和質量M來表現,即:T←→H,dQ←→dM,進而地貌系統的熵被定為

耗散結構、自組織、突變理論與地球科學

總之,通過與熱力學系統相似性的類比,揭示了地理系統的「熱力學本質」,並建立了地理系統的熱力學熵的概念,從而證明了地理系統演化過程的熵標志具有「時間之矢」的特性,為地理學家運用耗散結構理論、協同學理論等研究地理系統的演化過程提供了依據。

⑥ 自然地理系統是如何演化的

一、自然地理系統的演化

按唯物辯證法的觀點:
「自然界的變化主要是由於自然界內部矛盾的發展」
,任何
事物的變化總是要經歷發生、發展到衰亡的過程。舊過程衰亡後,
「新過程就代替舊過
程而發生。新過程又包含著新矛盾,開始它自己的矛盾發展史」
(《矛盾論》),宇宙萬物概莫能外。以太陽為例,它形成至今已有6×109年的歷史,目前處於「主序星」階段。它與其同類恆星一樣,將再經過紅巨星階段、白矮星階段最終衰亡,而進入新的某種演變過程。科學家們認為太陽大約還能「存活5×109年左右。作為太陽系行星之一的地球,其形成至今已約有4.56×109年的歷史。作為地球的一部分,自然地理系統的形成與演變也與地球的演化歷史密切聯系在一起。自然地理
系統的產生應當起於地球發展史的某個階段,也是地球演化進程的產物。如按前面所
述耗散結構的理論,開放的具耗散結構的自然地理系統,其發展過程必然是由低級向
高級、由無序向有序逐漸進化的。我們知道,自然地理系統是由岩石圈、大氣圈、水
圈的一部分和生物圈共同組成的一個完整的自然綜合實體,
如果缺失其中任何一部分,
顯然就不能稱其為完整的自然地理系統。地史古生物資料表明,生物圈的形成晚於岩
石圈、大氣圈和水圈,地球上生物的出現應是自然地理系統誕生的標志。基於這一觀
點,可依據生物界的發展進程將自然地理系統的演化分為四個階段:即原始環境、亞
自然地理環境、全自然地理環境和人地環境階段,


(一)原始環境階段

又可稱之為「前自然地理環境階段」
,即岩石圈、大氣圈和水圈形成階段。構成原
始太陽系的物質包括氫、氦、碳、氮、氧、氖、鎂、硅、硫、鐵等元素。其中由氫、
氖、氮、氧等元素構成的氣體物質約占總量的98.5%;由硅、鎂、鋁、硫、鐵等及其氧化物SiO2、MgO、MgSiO2、Fe3O4和石墨等構成的土物質及由氫、氮、氧的化合物如水、水化甲烷(NH3·7H2O)等構成的冰物質,只佔總量的1.5%。

地球誕生之初,土物質和冰物質聚集成接近均質的球形體,尚無分層現象。當地
球體積逐漸聚集增大,重力作用逐漸顯現,比重大的土物質向球內部收縮匯聚,收縮
位能轉化為熱能,加之放射性元素蛻變中釋放的熱能,共同促使地球內部不斷增溫,
以致鐵鎳物質熔融沉向球心,形成內核;硅酸鹽類密度低、熔點高的物質相對上升,
形成地殼;其餘鐵鎂酸鹽物質構成中間地幔層。固體地球部分形成圈層分化。

地球圈層分化之初,由氫、氦、氧組成的原始氣體仍為地球的主要組成,由於地
球初期質量小、重力小,不足以俘獲氣態物質,氫、氦、氧等極易散失於太空,故氣
體稀薄。隨地球體積逐漸增加,重力作用增大,在圈層分化過程中,地球內部的氣體
成分,隨地殼運動與火山活動被釋放於空中並已不能輕易脫離地球,從而形成一定厚
度的原始大氣層,它們主要由甲烷(CH4),氨(NH3)和氣態水組成。隨著紫外線作
用於大氣上層的水分子上,由「光致離解」將其分裂為氫和氧,氫原子繼續逃逸出地
球,而氧相對存留下來,與甲烷作用形成二氧化碳和水,與氨作用形成氮和水。所以
這一階段的大氣主要成分變作二氧化碳、氮和水汽,構成第二代大氣(還原性大氣)

而相當一部分水汽又轉化為液態水,在地表匯集形成原始海洋——水圈。

從地球的誕生,到岩石圈、氣圈和水圈的初步形成大約從4.56×109年延續到3.5×109年前,這一階段持續約1×109年,
即為原始環境階段。這一階段是物理過程與化學過程共同主導著地球表層緩慢演化的階段,也是為自然地理系統的誕生奠定基礎的階段。

(二)亞自然地理環境階段

亞自然地理環境階段開始於距今約3.5×109年。地史古生物資料表明,在距今約3.5×109
年的原始海洋里,開始出現原始的原核生命體。在南非的岩石中發現距今約3.2×109年前的古桿菌(Eobactrium)化石。因此,距今約3.5×109年原始生命的出現,意味著地球自然界發生從無機界進化為有機生命界的質的飛躍。同時,有機生命的誕生標志著生物圈的始起,也標志著地球開始進入自然地理系統產生的階段。恩格斯說「生命的起源必然是通過化學的途徑實現的」
(《反杜林論》)。1953年,美國學者米勒(S·L·Miller)和尤里(H·Urey)首次模擬地球原始大氣成分,用甲烷、氨、氫和水汽,通過火花放電,合成了11種氨基酸。其中有4種(甘氨酸、丙氨酸、谷氨酸)存在於天然蛋白質中。此後不少學者又陸續合成了核糖與脫氧核糖、核苷酸 脂肪酸等多種有機物質,從而證明了生命起源的化學進化過程,從無機物轉化為簡單有機物,是地球發展歷史的必然產物。

如前所述,隨著地殼強烈的火山活動,大量水汽釋放於大氣中,氧與甲烷和氨不
斷作用形成水、大氣中的氮與地殼中的礦物質作用形成硝酸鹽類化合物。大氣中的大
量水以降水形式一方面持續不斷地使原始海洋的范圍和規模不斷擴展,另一方面又將
各種原始有機物質帶入海洋。同時,大氣降水又在原始陸地上形成徑流,將大量無機
鹽類的溶解質最終匯集於海洋,使海水成為多種無機物與有機物混合的「營養豐富」
的液體(broth)
,為生命的產生創造了有利的環境和物質基礎。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這是由於地球早期在第二代大氣中氧和臭氧均極稀少,太陽
的紫外線輻射還相當強烈,原始生命體在大氣中和原始陸地上根本無法存活,而只有
海水能對紫外輻射有一定的屏蔽作用,從而為原始生命的誕生提供防護條件。海洋中
的生命是如何生成的?科學家們對此問題仍在探索之中。
從理論上推算,
要使
2000

以上的氨基酸分子形成排列有序、具有自養和自我復制功能的原始細胞,其概率為
1/40000
。生命的形成似乎是不可能的。然而不管怎樣,事實上就在距今
3.5
×
10
9

3.0
×
10
9
年這段漫長的
5
×
10
8
年中,
地球的海洋中終於出現了原始的細菌生命體。
此後球
藻、藍綠藻類生物陸續生成。例如在美國加州東部發現距今
2.0
×
10
9
年前更為進化的
細菌化石,其中有類似於藻類的生物,內部已含有細胞核。細菌和藻類的出現,開始
了一種新的生命作用即光合作用,使大氣中出現氧與臭氧,在大氣圈上部逐漸形成抵
御紫外輻射的臭氧保護層。至距今
1.4
×
10
9
年前,海洋中特別是淺海地區綠藻類大量
繁殖,光合作用加強,大氣中氧與臭氧日益增加,二氧化碳逐漸減少,大氣的組成在
逐漸發生變化。隨著臭氧層的發展,地表紫外線輻射逐漸減弱,更高級生命的生存漸
有保證,使海洋生物得以進一步發展。從寒武紀到
5
×
10
8
年前的奧陶紀初,海洋無脊
椎動物已大量生存,海洋已成為生物世界。直到距今
4
×
10
8
年前泥盆紀之初,生物進
化史上又發生了一次飛躍,植物開始登上陸地。至此,自然地理系統結束了亞自然地
理環境發展階段。這一階段大約經歷了
3.0
×
10
9
年的時間,是自然地理系統演變歷時
最長的階段。

(三)全自然地理環境階段

全自然地理環境階段即海洋和陸地自然地理環境進入全面發展的階段。

距今
4
×
10
8
年泥盆紀之初,加里東造山運動使地球上的陸地范圍大增。由於地理
環境的急變,生物界發生重大變革,陸生植物開始發展,以裸莖類植物裸蕨為代表大
量出現。海洋生物中的無脊椎動物相對衰落,脊椎動物魚類隨之大量繁衍,海陸交界
灘塗地帶開始出現兩棲動物。至距今約
3
×
10
8
年的石炭紀,陸地上已是森林廣布和爬
行動物出現。全球茂密的森林植被使光合作用急劇加強,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日益減
少,而游離氧日益大增,最終以氮、氧為主要成分的第三代大氣(氧化大氣)
,即作為
自然地理系統組成之一的現代大氣層終於形成。

隨著陸生動植物的發展,生物圈也逐漸進入全面發展階段。生物物種日趨進化、
豐富和多樣化,一個完整的生物圈已告形成。同時,從植物由海登陸的時期起,陸地
風化殼也開始了成土過程。換言之,陸地上如無生物,便不可能有真正的土壤。生物
在陸地上的迅速發展,也加速了土壤圈的形成。至此,作為自然地理系統的各組成部
分,均經歷了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從不完整到完整的發展階段,完成了從
海洋到陸地,從岩石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到土壤的全面進化的過程,即真正意
義上的自然地理系統終於形成。到距今約
3.5
×
10
6
年前後人類開始出現為止,全自然
地理環境演化階段大約經歷了近
4
×
10
8
年。

(四)
「人—地環境」階段

距今約
3.5
×
10
6
年前後,
新第三紀晚期,
生物演化歷史上又發生了一次重大事件,
地球上最高級的生物—人類的始祖如阿法爾南方古猿

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

出現。
生物界開始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自然地理環境隨即開始了受人類活動影響的新階段。
隨著人類從古猿經猿人演化為真人,在極其短暫的數百萬年間(與漫長的數十億年的
地球發展歷史相對而言)
,人類在勞動生產過程中,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日益突出。
迄今為止,人類已創造出一種全新的、使自然面貌發生重大變化的人為環境,成為自
然地理環境的最新組成部分。並且,人為環境在自然地理環境中所佔的比例和重要性
在日益增加。人類的活動從完全受自然地理環境制約的階段,發展至今已能在一定程
度上改變自然地理環境的階段。換言之,人在與其生存環境的相互關系中,即人地矛
盾的對立統一關系中,已經由非主要的矛盾方面逐漸轉化為主要的矛盾方面。因此,
我們把生物發展史上人類出現後的階段,作為自然地理系統發展過程中以人為主的新
階段,並稱其為「人—地環境」階段。

(五)自然地理系統演化過程的特點

通過對自然地理系統演化過程的分析,便可發現有如下特點:

1
.自然地理系統演化過程中,其圈層結構具有一定的演變順序。首先進行的是岩
石圈和大氣圈的分化,其次是水圈的產生,最後是生物圈和土壤的形成,該過程的完
成即是自然地理系統組織結構不斷完善的過程。

2

在自然地理系統不斷完善的過程中,
其各組成部分的內部也經歷了不斷變化的
過程。如岩石圈實現圈層分化,並形成了全新的沉積岩成分;大氣圈發生圈層分化的
同時,其組成成分和性質也發生重大變化;水圈的發展不僅形成了海洋和陸地水的地
域分異,同時水的化學組成也因地而變異,海洋最終形成化學組成相對穩定的鹹水環
境;生物界經歷了從無到有,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不斷進化;土壤經歷了
從無到有和地域分布差異的演變。整個自然地理系統的組織結構、內部動態與功能實
現了在時間與空間上由簡單到復雜,由無序到有序,由低級水平到高級水平的不斷進
化。

3
.分析自然地理系統的發展過程曲線(參見圖12),不難發現其各個演化階段的時間歷程不均勻:其開始的亞自然地理環境階段歷時最長約3.5×109年,其後的發育完全階段歷時約3.6×108年;而人—地環境階段發展至現今才經歷了約3×106年,自然地理系統各階段的演化歷時大約在按照10:1:0.01的比率遞變。這可能暗示著自然地理系統的發展過程同樣符合S形邏輯斯蒂過程線的規律。

除歸納以上特點外,還應指出,自然地理系統演化的現階段人—地環境階段的發
展趨勢尚不明了。就是說,現階段是仍處於整個演化過程的迅速發展階段?還是即將
進入
「後自然地理環境」
的發展速率逐漸趨緩的新階段?人—地環境階段究竟有多長?
我們的有關自然地理系統演化階段的劃分是以生物界的進化過程為基礎的,那麼,以
人類發展為主體的
「靈生代」(Antropogen或Antropozoic Period)
將於何時終結?這些
問題決定著自然地理系統未來發展階段的性質。

⑦ 自然地理過程的實質

自然地理包括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四部分,是高三地理復習的重點和難點。在高中地理三大知識板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區域地理)的復習中,同學們普遍認為自然地理是最難的。對文科生來說,自然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學習中的「瓶頸」,考試中失分的「重災區」。如何優化復習過程,提高效率,提高地理思維能力和應試能力,是高三師生普遍關心的問題,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戰略決策——精確1.研究高考地理試題,把握復習重點研究歷年真題,尤其是近三年高考題,有助於同學們准確把握高考命題趨勢、鎖定復習重點。建議同學們分專題總結近三年高考中出現的知識點,如「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這一專題在近三年高考各地試卷中知識點分布情況如下表所示:整體性海南(2008年):不同植被相同降雨強度下,泥沙量的大小分析

⑧ 地理物種形成的基本過程是什麼

理形成學說,即地理隔離導致新物種形成。

地理隔離:地理隔離指由於某些地理方面的阻礙而發生的。群體生活在不同的棲息地,彼此不能相遇。如海洋、大片陸地、高山和沙漠等,阻礙了生物的自由遷移、交配、基因交流,最後就形成為獨立的種。

地理隔離導致生殖隔離,不同物種之間不能交配。並根據具體的地理環境不同,逐漸向不同方向進化。這是形成物種多樣性的一個關鍵因素。

它影響物種進化的方式是:地理隔離——自然選擇不同——進化方向不同——產生差異——生殖隔離——新物種

閱讀全文

與地理過程是什麼樣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1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1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7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2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1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0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