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美國地理教學對我國有哪些啟示

美國地理教學對我國有哪些啟示

發布時間:2022-01-19 17:28:52

『壹』 美國公立學校運動對我國教育改革有何啟示

美國的基礎教育在其發展過程中
,
形成了一些鮮明的特色。
這些特點是美國特定的社會、
歷史和文化的產物。了解這些特點有助於更好地理解美國的基礎教育
,
以便借鑒它成功的經

,
避免其失誤。

(

)
地方管理下辦學的靈活性和多樣性

基礎教育由地方管理是美國教育的一個突出特點。
這一特點可以追溯到新英格蘭地區社
區辦學的傳統。
美國始終沒有形成像英國、
法國等西歐國家那樣的中央集權的國家教育管理
體制。根據美國憲法
,
聯邦政府不直接參與對教育的領導和管理
,
辦教育主要是州和地方政府
的職權范圍。州政府的立法機構制定教育的法律和政策
,
而對中小學的具體經辦和管理則由
地方學區委員會來負責。美國大約有
16 000
個這樣的學區。大多數地方學區教育委員會由
選民民主選舉產生
,
少數由縣、市委派
,
一般
5

7

,
每屆任期
4

6
年不等。學區委員並
非專業教育工作者
,
他們來自各行各業
,
通常是社區內有影響的人物
,
他們不拿報酬
,
是義務性
的。學區教育委員會實行集體領導
,
它有徵稅
(
教育稅
)
權、人事權、學校財產管理權以及對
教學、課程方面的決策權。這種地方管理的特點決定了美國中小學教育的靈活性和多樣性。
每個學區都是一個相對獨立的體系。不僅州與州之間的教育設置有所區別
,
就是同一州內
,

區與學區之間也各有特色。就課程設置
,
辦學方式來說
,
美國的中小學有相當的自主權。從某
種角度上講
,
每個學區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
,
以及本社區經濟發展的需要來決定辦學的模式
和課程的設置。地方管理的特點有利於充分發揮社區辦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
增強社區民眾
對辦教育的參與意識和責任感。翻開任何一份美國地方報紙
,
人們不難發現學校問題常常是
中心話題
,
這些共同關心的話題密切了學校與社區和家庭的聯系
,
使學校成為社區生活中一個
十分重要的部分。當然
,
地方分權管理也有它的弊病。由於沒有全國統一的課程及教學大綱
和計劃
,
也沒有全國性的統一考試
,
美國中小學的質量管理始終是一個問題。
實際上
,
在歷史發
展的不同時期
,
尤其是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
,
不少教育改革人士都呼籲建立全國統一的課程
標准和學業標准。但由於地方分權思想深入人心
,
統一標準的建立有不少障礙。同時
,
由於經
濟發展的不平衡
,
學區之間在辦學條件方面存在很大差異
,
這種各自為政的教育管理方式也加
大了教育發展的不平衡性。

(

)
「滿足所有學生所有需要」的辦學宗旨和中學課程的多樣性、靈活性

課程是實現教育目標的重要手段
,
也最能充分體現教育的目的和辦學的宗旨。美國中學
課程門類繁多是一個顯著特點。
一個學校可開設幾十甚至上百門課程。
這一特點是由綜合中
學的性質及其辦學宗旨所決定的。
美國的綜合中學集升學准備、
職業訓練、
公民教育於一體
,
不少美國人認為綜合中學真正體現了民主的原則。在美國中學發展的過程中
,
圍繞中學的目
的和任務一直存在兩種不同意見的爭論。
代表傳統觀點的教育家認為中學的主要任務是傳授
知識
,
為學生升入高等學校服務
,
主張加強學術性課程並對所有學生實行統一要求
;
而代表進
步主義
(
Pro2gressivism)
觀點的教育家則強調學校的社會功能
,
認為中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
的場所
,
它首先是
「民主的熔爐」

「人民的學院」
,
因此
,
中學的任務是多功能的
,
它應該面向所
有青少年
,
滿足他們的所有需要。
1918

,
代表進步主義觀點的美國中等教育重建委員會制定
了美國教育的七大原則
,
確立了基礎教育面向全體青少年
,
滿足所有青少年所有需要的辦學宗
旨。
這一宗旨對中小學教育的影響極為深遠。
正如美國教育專家沃斯坦因
(Ornstein)
指出的
,
這一決定最重要的方面是把傳授知識、為升學做准備僅僅作為中學七大教育目標之一
,
而不
是唯一的目標。這些教育目標仍然影響著今天的美國中等教育。

既然要滿足所有學生的所有需要
,
美國中學的課程設置就不可能不繁多。除了一般基礎
文化課程
,
如英文、數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外
,
美國中學還為有志升學的學生開設學術性
課程
,
為不打算升學的學生開設各類職業訓練課程。此外
,
還為既不打算升學也不打算接受職
業訓練的學生開設滿足他們興趣和需要的課程。美國中學實行學分制
,
學生在完成了所需學
分後即可取得中學畢業文憑。課程分必修和選修
,
學生在完成了州所要求的必修課標准以後
,
就可以按照自己的能力、興趣和需要選修學術科、職業科或其它課程。所以
,
美國中學生在
選課方面有相當的自主性。從理論上講
,
每個學生都可按自己的意願
,
確定自己的學習計劃
,
因此
,
各個學生的課程計劃都可能與他人不同。為了幫助學生選課
,
並為家長提供有關升學和
就業方面的咨詢
,
每所中學都配有專職的教育專家。
值得一提的是
,
美國中學不僅課程門類多
,
主幹課程還有層次的區別
,
比如
,
同是一門英文課
,
它就可能有高、
中、
低三個水平
,
學生可根據
自己的程度決定上那一個水平的課。對於天資優良的學生
,
學校還開設有高級課程
,
即所謂的
AP (advanced placement )
課程
,
優秀學生還可去就近的大學修課。
選修高級課程不僅增強了這
些學生進入名牌大學的競爭能力
,
而且這些課的學分還可用於減免大學畢業所需的學分
,
縮短
大學學習的時間
,
有利於人才的培養。

由此可見
,
美國中學的課程設置立足於面向全體學生
,
體現了「滿足所有學生所有需要」
的辦學宗旨。學分制、選修課以及分層次教學有利於個性化的教育
,
使不同能力的學生都得
到相應發展。但是
,
美國中學課程設置的弊病也是顯而易見的。由於課程名目繁多
,
主次不分
,
過分強調實用
,
使大量非學術性課程沖淡了基礎文化課程
,
這也就是
80
年代的批評家所批評
的「大雜燴」和「自助餐式」的課程。由於實行學分制且畢業要求偏低
,
有些學生避難就易
,
盡選服務性或娛樂性的課程
,
因此
,
降低了中學畢業生的標准。

『貳』 美國小學科學教學對我國有什麼啟示

科學技術在現代社會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因此,世界各國,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在竭盡所能地加快科學技術的進步。在所有的途經中,科學教育毫無疑問是最基礎和有效的方式。所以,科學課程引起了前所未有關注。眾所周知,美國的科學教育領先世界其他國家,美國的學生被認為更具有學術精神,批判精神和創造力。這其中必定有原因。科學課程在美國是中心課程之一,它和數學,語文和歷史等課程有著同等地位,因此,學生和老師花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在科學教學上。還在小學的時候,他們就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如何學習科學與技術並自己解決問題。現代西方教學的核心在於指導活動並採用活動類型的教學程序。在科學課堂上,教師組織大量的活動讓學生參與進來,這樣學生的興趣會大大提升,他們會主動和同伴合作,想出解決老師給出的問題的方法。與此同時,美國學生使用的教材的內容和結構更加顯示了學術精神,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所以,在這樣的環境下經過數年的教育,學生會形成學術精神,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因此,我們可以考慮中國的小學生使用美國的教材來學習科學課程,這就涉及到了浸入式教學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不僅對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有益,也有助於學生形成學術精神,批判思維和創造性,即語言和科學的結合。本文詳細描述了美國小學科學課程的信息,包括課程標准,課程目標,教材,教學模式和科學教學。美國小學科學課程的優點和缺點都會被闡述。關鍵點是美國科學課程中體現出來的學術精神,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性。我們也許可以從中得到一些對中國小學科學和英語課程改革的一些啟發。

『叄』 地理《美國》的教學反思誰有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作用及設計思路

《美國》是六年級第一冊世界分國篇中的內容。美國是當今世界第一經濟大國,從面積來說,美國位居世界第四;從人口來說,美國是世界第三人口大國,因此教材把美國列為重點介紹也是北美洲中唯一介紹的國家。同時通過學習美國的地形地勢特點可以了解整個北美洲的地形地勢特點。

本教材介紹了美國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居民、地形、氣候、河流等自然條件的特點及其對農業發展的影響、美國工農業的特點和美國的主要城市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方面的內容,很全面,所以《美國》一課至少需要二課時(第一課時:自然地理,可以從閱讀分析各種地圖來學習;第二課時:人文地理,不僅需要閱讀地圖、分析地圖的能力,還要有用地理思維去分析地理現象的能力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以下分析都是針對第二課時)。在此之前,已經學過亞、非、歐洲的九個國家,所以學生對國家地理的學習過程、學習框架和學習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時學生對美國多多少少有些了解,新聞中常常聽到,日常生活中也會談論到,較感興趣,所以讓學生課前收集整理相關的知識,便於在課堂上相互交流、討論。

2、 教學目標及依據

1) 知識目標

知道美國的農業構成和經營特點以及主要的農產品;了解美國的主要農業帶;知道美國的主要工業部門和依託現代化科學技術的工業特點;知道美國工業的地區分布;知道美國的著名城市和風景名勝。

2) 能力目標

初步學會用綜合的觀點,分析美國發展農業的有利和不利條件,認識自然條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學會讀圖獲取農業帶、工業區的分布,提高綜合分析和識讀各類圖表的能力;學會讀統計圖了解能源消費的現狀,樹立正確的環境觀、資源觀。

3) 情感目標

從美國現代農業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新興工業在世界的優勢地位,使學生懂得科學技術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從而樹立科學技術就是生產力的觀點。

4) 依據

美國是世界上第一經濟大國,美國的農業和工業都有很有特點,要了解美國的經濟,就必須了解美國的工農業特點,而且必須從各類圖表的識讀來綜合分析,同時使學生懂得科技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鼓勵學生從小熱愛學習、好好學習。

3、 教學重點與難點及依據

1) 教學重點

美國現代化工農業特點;美國農業帶和工業區的分布;人地關系如何更好地協調發展。

2) 教學難點

人地關系如何更好地協調發展

3) 依據

要說明美國是世界上第一經濟大國,就必須從美國的農業和工業入手,掌握美國現代化工農業特點,美國農業帶和工業區的分布,所以這是本課的重點。

在經濟飛速發展,科技日益進步的今天,世界各國包括美國都必須清楚地看到人與自然的關系,認識到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必須促進人地關系更加協調地發展的重要性,所以這是重點也是難點。

二、 學法分析

學生學會通過互聯網、報刊雜志和書籍收集整理有關美國的資料,掌握這種自主學習地理知識的重要途徑。並且課堂里讓學生相互交流資料並討論,讓學生體驗到合作學習的快樂。

學生通過分析美國發展農業的有利和不利條件,意識到經濟發展與自然條件之間的關系。用所學知識去揭示地理現象,並通過討論分析,做出判斷,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並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

學生運用比較的學習方法,對比我國與美國的特點,進一步掌握國家間的地理差異,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並樹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

聯系實際的方法來學習,比如聯系「孫橋農業區」的開發情況,引導學生可以了解我們上海的實際情況,或是我們可以借鑒的地方。

三、 教法分析

學生對美國的情況是有較多的了解的,在講課中,可以充分利用學生這些已有的知識儲備,充實講課內容,活躍課堂氣氛。

學習國家地理,並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地掌握一個國家的各方面的情況,而應突出重點,抓住這個國家的地理特色,歸納出其主要特徵。本課主要採用啟發學生探究式教學方法,發揮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性作用,抓住重點,設計一些具有思考價值的問題,以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在地理教學中滲透環保意識,培養學生樹立全球意識和環保意識。

通過各種地圖和地理統計圖表的閱讀分析,培養學生能運用地圖分析地理事物,獲取新的地理知識的能力、綜合分析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認真仔細的學習習慣。

本課採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自製課件,利用大量相關的圖片資料來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

四、 教學程序

1、 引入新課

第一課時已經分析了美國的地形、氣候、河流等自然條件的優越性,而農業生產與這些自然因素關系密切,所以由復習提問美國的自然條件,引出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學生通過分析美國發展農業的有利和不利條件,意識到經濟發展與自然條件之間的關系。

2、 講授新課

由表格「美國農作物的產量和出口量在世界的地位」,讓學生分析討論美國農業的地位並得出結論: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小麥、玉米、大豆、棉花是美國四大農作物。

提問:除了自然條件優越以外,還有什麼因素為農業發展提供條件?讓學生討論美國高度現代化農業的特色(農業生產機械化程度高,廣泛應用現代化科學技術進行生產),同時讓學生對比我國農業與美國農業的特點,樹立科教興農的思想,聯繫上海的「孫橋農業區」的開發情況。

看「美國農業帶的分布」圖,請學生說出美國由南往北和由東向西的不同農業帶的名稱,認識到美國農業生產地區分工明顯的特點。

由說一說:生活中的美國工業產品,導出美國現代化工業。並由學生自己查找資料分析說明美國工業部門齊全,技術先進,生產能力大,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工業國家。並讓學生再次感受: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看「美國工業分布」圖,引導學生從資源和交通條件來分析美國工業區工業發展的原因並了解三個工業區的分布。

公路運輸和交通促進了工業發展的速度,美國被稱為「汽車輪子上的國家」,是世界上公路建設最完備的國家,讓學生認識到交通運輸業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

引導學生分析「世界石油產量」圖和「世界石油消費量」圖,提問: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礦業生產國,但它為什麼每年仍需要進口大量的礦產品?學生可根據各國人均消費的石油量,交流自己的看法。同時,讓學生思考交通運輸業的高速發展與能源消費會給美國環境帶來哪些影響?

進一步思考哪些影響會牽涉到全球?(如溫室效應、酸雨)該由誰來負責?培養學生樹立全球意識和環保意識。

學生相互交流課外查找到的美國的著名城市和風景名勝。

3、 總結

地區分工明顯的農業: 1)世界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

2)農業帶的分布

依託現代化科學技術的工業:1)世界上最發達的工業國

2)布局日趨合理的工業區

3)世界公路建設最完備的國家

4)世界能源消費最多的國家

著名城市

4、 課後練習設計

繼續收集關於美國的資料,以你最感興趣的一方面為主題製作一份小報,並可在班內舉行小型展覽會。

『肆』 美國高中地理教材對中國教材的啟示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作用及設計思路 《美國》是六年級第一冊世界分國篇中的內容。美國是當今世界第一經濟大國,從面積來說,美國位居世界第四;從人口來說,美國是世界第三人口大國,因此教材把美國列為重點介紹也是北美洲中唯一介紹的國家。同時通過學習美國的地形地勢特點可以了解整個北美洲的地形地勢特點。 本教材介紹了美國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居民、地形、氣候、河流等自然條件的特點及其對農業發展的影響、美國工農業的特點和美國的主要城市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方面的內容,很全面,所以《美國》一課至少需要二課時(第一課時:自然地理,可以從閱讀分析各種地圖來學習;第二課時:人文地理,不僅需要閱讀地圖、分析地圖的能力,還要有用地理思維去分析地理現象的能力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以下分析都是針對第二課時)。在此之前,已經學過亞、非、歐洲的九個國家,所以學生對國家地理的學習過程、學習框架和學習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時學生對美國多多少少有些了解,新聞中常常聽到,日常生活中也會談論到,較感興趣,所以讓學生課前收集整理相關的知識,便於在課堂上相互交流、討論。 2、 教學目標及依據 1) 知識目標 知道美國的農業構成和經營特點以及主要的農產品;了解美國的主要農業帶;知道美國的主要工業部門和依託現代化科學技術的工業特點;知道美國工業的地區分布;知道美國的著名城市和風景名勝。 2) 能力目標 初步學會用綜合的觀點,分析美國發展農業的有利和不利條件,認識自然條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學會讀圖獲取農業帶、工業區的分布,提高綜合分析和識讀各類圖表的能力;學會讀統計圖了解能源消費的現狀,樹立正確的環境觀、資源觀。 3) 情感目標 從美國現代農業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新興工業在世界的優勢地位,使學生懂得科學技術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從而樹立科學技術就是生產力的觀點。 4) 依據 美國是世界上第一經濟大國,美國的農業和工業都有很有特點,要了解美國的經濟,就必須了解美國的工農業特點,而且必須從各類圖表的識讀來綜合分析,同時使學生懂得科技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鼓勵學生從小熱愛學習、好好學習。 3、 教學重點與難點及依據 1) 教學重點 美國現代化工農業特點;美國農業帶和工業區的分布;人地關系如何更好地協調發展。 2) 教學難點 人地關系如何更好地協調發展 3) 依據 要說明美國是世界上第一經濟大國,就必須從美國的農業和工業入手,掌握美國現代化工農業特點,美國農業帶和工業區的分布,所以這是本課的重點。 在經濟飛速發展,科技日益進步的今天,世界各國包括美國都必須清楚地看到人與自然的關系,認識到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必須促進人地關系更加協調地發展的重要性,所以這是重點也是難點。 二、 學法分析 學生學會通過互聯網、報刊雜志和書籍收集整理有關美國的資料,掌握這種自主學習地理知識的重要途徑。並且課堂里讓學生相互交流資料並討論,讓學生體驗到合作學習的快樂。 學生通過分析美國發展農業的有利和不利條件,意識到經濟發展與自然條件之間的關系。用所學知識去揭示地理現象,並通過討論分析,做出判斷,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並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 學生運用比較的學習方法,對比我國與美國的特點,進一步掌握國家間的地理差異,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並樹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 聯系實際的方法來學習,比如聯系「孫橋農業區」的開發情況,引導學生可以了解我們上海的實際情況,或是我們可以借鑒的地方。 三、 教法分析 學生對美國的情況是有較多的了解的,在講課中,可以充分利用學生這些已有的知識儲備,充實講課內容,活躍課堂氣氛。 學習國家地理,並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地掌握一個國家的各方面的情況,而應突出重點,抓住這個國家的地理特色,歸納出其主要特徵。本課主要採用啟發學生探究式教學方法,發揮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性作用,抓住重點,設計一些具有思考價值的問題,以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在地理教學中滲透環保意識,培養學生樹立全球意識和環保意識。 通過各種地圖和地理統計圖表的閱讀分析,培養學生能運用地圖分析地理事物,獲取新的地理知識的能力、綜合分析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認真仔細的學習習慣。 本課採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自製課件,利用大量相關的圖片資料來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 四、 教學程序 1、 引入新課 第一課時已經分析了美國的地形、氣候、河流等自然條件的優越性,而農業生產與這些自然因素關系密切,所以由復習提問美國的自然條件,引出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學生通過分析美國發展農業的有利和不利條件,意識到經濟發展與自然條件之間的關系。 2、 講授新課 由表格「美國農作物的產量和出口量在世界的地位」,讓學生分析討論美國農業的地位並得出結論: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小麥、玉米、大豆、棉花是美國四大農作物。 提問:除了自然條件優越以外,還有什麼因素為農業發展提供條件?讓學生討論美國高度現代化農業的特色(農業生產機械化程度高,廣泛應用現代化科學技術進行生產),同時讓學生對比我國農業與美國農業的特點,樹立科教興農的思想,聯繫上海的「孫橋農業區」的開發情況。 看「美國農業帶的分布」圖,請學生說出美國由南往北和由東向西的不同農業帶的名稱,認識到美國農業生產地區分工明顯的特點。 由說一說:生活中的美國工業產品,導出美國現代化工業。並由學生自己查找資料分析說明美國工業部門齊全,技術先進,生產能力大,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工業國家。並讓學生再次感受: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看「美國工業分布」圖,引導學生從資源和交通條件來分析美國工業區工業發展的原因並了解三個工業區的分布。 公路運輸和交通促進了工業發展的速度,美國被稱為「汽車輪子上的國家」,是世界上公路建設最完備的國家,讓學生認識到交通運輸業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 引導學生分析「世界石油產量」圖和「世界石油消費量」圖,提問: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礦業生產國,但它為什麼每年仍需要進口大量的礦產品?學生可根據各國人均消費的石油量,交流自己的看法。同時,讓學生思考交通運輸業的高速發展與能源消費會給美國環境帶來哪些影響? 進一步思考哪些影響會牽涉到全球?(如溫室效應、酸雨)該由誰來負責?培養學生樹立全球意識和環保意識。 學生相互交流課外查找到的美國的著名城市和風景名勝。 3、 總結 地區分工明顯的農業: 1)世界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 2)農業帶的分布 依託現代化科學技術的工業:1)世界上最發達的工業國 2)布局日趨合理的工業區 3)世界公路建設最完備的國家 4)世界能源消費最多的國家 著名城市 4、 課後練習設計 繼續收集關於美國的資料,以你最感興趣的一方面為主題製作一份小報,並可在班內舉行小型展覽會。

『伍』 誇美紐斯的教學論思想對我國學前教育的啟示

誇美紐斯和諧教育思想雖然帶有濃重的「神學色彩」和空想成分,但是他通過教育來補救社會、時代缺陷的思想,對我國當代教育的發展有著深刻的啟示。

(一)重視教育作用,促進教育公平

誇美紐斯在《大教學論》致讀者的部分就表明「大教學論」是「一種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們的全部藝術」,每一個人都應該擁有公平的受教育的機會。公平的教育具體表現為個人受教育權利、教育機會的平等,教育投入的平等。

然而,我國目前的教育現狀卻不容樂觀。教育發展在東部與西部之間、城市與農村之間、校際之間、學生之間都存在著嚴重的不平衡現象。造成這種不公平的主要原因有:受教育權利的平等與教育機會均等的實現困難重重;教育過程投入的均等長路漫漫;教育公平感因人而異。

當前,我國的社情國情決定了教育公平問題的解決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是教育公平應當是和諧社會中不可動搖的底線,而不是遙不可及的理想。只有真正實現了教育的公平,才能達到社會的公平與和諧。

(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誇美紐斯認為「人人應該受到一種周全的教育」,按照誇美紐斯的構想,學生除了學習宗教課程,還應當學習天文、地理、物理、幾何、音樂、法學、醫學等課程,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

人的全面發展就是指提高人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細化來說包括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的發展與提升,如果我們的教育不重視提升人的綜合素質,必然會造成人的片面發展或人格畸形,最終阻礙社會的發展。

素質教育應當注重人的全面發展,為學生成人、成材奠定基礎。需要指出的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並不是指學生各個方面的平均發展,而是要根據各育的性質與特點有針對性地分配教學的時間與教育力量,處理好各育之間的關系,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三)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

誇美紐斯強調教育應當遵循兒童的天性,「每個學生都把他的全部精力用在那門顯然適合他的天性的學科上面」,顯然,誇美紐斯高度肯定受教育者的天性在教育中的影響,教育應當根據受教育者的天性和特點來實施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就我國的實際情況來說,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應當是在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素質全面發展的基礎上,針對學生的個別差異,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採用多種不同的教學策略,使學生的個性特長和能力,尤其是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充分發展。

其教育思想:

誇美紐斯受到人文主義的深刻影響,對人具有的智慧和創造力充滿信心,主張通過教育使人獲得和諧發展,希望通過教育改良社會,實現教派和民族的平等。泛智論是誇美紐斯教育思想的核心,所謂「泛智」,就是使所有的人通過接受教育而獲得廣泛、全面的知識,從而使智慧得到全面的發展。

他主張學習廣泛的知識,掌握學科知識的精粹;強調所學內容要對實際生活有用;重視自然科學知識的學習,以及各種語言的學習;注重學生行動能力的訓練等。

在其教育代表作《大教學論》中開宗明義「它闡明把一切知識教給一切人的全部藝術」,並試圖通過教育實驗來實現「泛智教育」和「泛智學校」的理想。

誇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還提出了許多重要的教學原則,如直觀性原則、啟發誘導原則、量力性原則、循序漸進原則、鞏固性原則,以及因材施教原則等。這些原則依然是我們今天的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遵循的基本原則。

『陸』 美國 開端計劃 對我國學前教育公平有何啟示

教育公平是人們在現代教育發展過程中一直倡導的一種教育理想,是社會公平價值在教育領域的延伸和體現。當前,實現教育公平已經成為各國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的基本出發點之一。開端計劃(Head Start)是美國聯邦政府對處境不利兒童進行教育補償,以追求教育公平,改善人群代際惡性循環的一個早期兒童項目。該計劃自創始至今的四十多年裡,已經為2200多萬名兒童提供了服務,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留級和接受特殊教育的兒童的數量,既贏得了貧困家庭的好評,又促進了社會的教育公平。盡管中美兩國國情不同,我們無法簡單照搬美國的做法,但開端計劃所蘊含的教育公平取向仍然給我們以啟示。
一、開端計劃的教育公平取向
在探討教育公平問題時,我們首先要理解什麼是公平。美國自由主義思想家約翰·羅爾斯在《正義論》中提出了著名的公平(正義)原則〔1〕,依據他的公平(正義)理論,對處境不利的兒童進行援助就是公平觀的具體體現。開端計劃通過為處境不利的兒童提供教育補償,促使他們在原有基礎上獲得良好發展,以此來實現教育公平。開端計劃所蘊含的教育公平取向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政府以立法的形式促進教育機會均等,並為此持續投入資金
由於現實中存在著國民社會政治經濟地位的不平等,因此,保障教育機會均等成了實現教育公平的核心問題。保障教育機會均等主要是為了改變處於不利地位的社會階層的教育狀況,它「意味著任何自然、經濟、社會或文化方面的低下狀況,都應盡可能從教育制度本身得到補償」。〔2〕政府必須承擔推進教育公平的重任,除了滿足一部分兒童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之外,還應該對處境不利的兒童進行必要和及時的教育補償,從而縮小他們與其他兒童之間教育機會的差距。開端計劃體現了這一教育公平取向。根據美國聯邦法律的規定,政府的健康與人類服務部門應向指定的開端計劃實施部門提供經濟援助。開端計劃不向家長收取費用,其經費80%來自聯邦政府的撥款,其餘主要來自社區。聯邦政府的撥款自開端計劃實施以來從未停止過,且數額始終呈上升趨勢。政府在1981年出台的《開端計劃法案》(Head Start Act)中規定,聯邦政府每年至少應為開端計劃項目撥款10.7億美元。自該法案頒布實施以來,政府對開端計劃項目的撥款數額逐年增加:1990年為15.52億美元;1999年達到46.58億美元,是1990年的三倍;到了2005年,撥款數額達到了68.43億美元,是1990年的四倍。從人均來看,1992年政府對每名兒童的投入是3415美元;2004年達到了7222美元,是1992年的兩倍。〔3〕2007年,美國國會參眾兩院高票通過了有效期為五年的開端計劃新法案,該法案規定聯邦政府應在2008年向開端計劃提供73.5億美元的資金支持,還增加了無家可歸兒童、流動兒童、身體殘疾兒童及非英語母語兒童參與開端計劃項目的機會。〔4〕政府撥款為開端計劃項目的順利開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越來越多不同年齡、來自不同群體的學前兒童已經或正在從開端計劃中受益。
除了提供資金之外,政府還以立法的形式推進教育公平。《開端計劃法案》中的「無歧視原則」規定:對於任何歧視種族、信仰、膚色、性別、生理缺陷等的項目、計劃或活動,政府的健康與人類服務部門將拒絕給予財政援助。開端計劃將獲得資助的優先權給予那些最需要幫助的兒童,要求參加該項目的所有兒童中至少應有90%的兒童來自收入低於政府貧困線①的家庭。此外,開端計劃一直規定殘疾兒童的參與比率不得低於總數的10%。1985年參與開端計劃項目的兒童中,殘疾兒童占總數的12.2%;1996年參與開端計劃項目的殘疾兒童佔13%,這些兒童均存在不同類別和不同程度的殘疾,其中包括智障、殘障、畸形、視力障礙、聽力障礙、情感障礙、語言障礙以及學習障礙等。〔5〕開端計劃要求所有地區的項目服務中心每年至少對區域內處境不利兒童的家庭進行兩次家訪,其目的在於更直接地為這些家庭提供服務。這些具體規定保障了處境不利兒童的受教育權利,在相當程度上縮小了他們與同齡其他兒童之間的差距,為他們的入學作好了各方面的准備,促進他們順利完成學業。
大量跟蹤研究報告表明,開端計劃用不對等的手段對待強勢群體和弱勢群體,促進了教育公平,確實對兒童個人和家庭產生了顯著影響,也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益。
(二)提供綜合性服務,保障兒童未來發展的公平
兒童因其天資、家庭出身的不同,他們擁有的機會也是不同的。公平的教育並非是平均主義、同一模式的教育,而是給予每個兒童最適宜的教育條件,使每個兒童能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充分地發揮潛能。開端計劃是一個綜合性的教育項目,它所提供的針對兒童早期的連續性、綜合性服務保證了教育的高質量,使天資各異和來自不同家庭的兒童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最終保障了兒童未來發展的公平。
開端計劃的總目標是培養兒童高水平的社會能力,使處境不利的兒童能夠適應環境,克服障礙,承擔生活中的責任。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開端計劃主要提供四個方面的服務:兒童教育與發展服務、家長參與服務、健康服務、職員素質提高服務。
兒童教育與發展服務主要為兒童提供適宜的學習環境以及多樣化的經驗,以適合兒童年齡與發展狀態的方式幫助兒童實現在社會意識、身體素質、智力水平以及情感狀態上的發展,從而全面提高兒童的社會能力。家長參與服務的目的在於幫助家長提高理解能力,增強教育技能,獲得關於兒童成長與發展的知識經驗,以加強家長在兒童教育上的作用。〔6〕健康服務就是為兒童提供身體、心理以及飲食營養等方面的綜合服務,包括每天進行健康檢查,為兒童治病,為兒童提供充足的營養,幫助家長了解營養與健康之間的關系等。職員素質提高服務為家長和在項目中服務的職員提供職業培訓機會,從而更好地推動開端計劃的實施。開端計劃所提供的這些服務不是彼此孤立的單方面服務,而是互相協調的、綜合性的服務。
為了提高服務質量,滿足兒童發展的需要,近些年來開端計劃正在嘗試進行改革,拓展服務范圍。例如,從1995年開始,開端計劃的早期項目——兒童早期開端教育計劃(Early Head Start)——開始為嬰兒、蹣跚學步的兒童以及懷孕婦女提供服務,以提高嬰兒出生時的健康水平,促進嬰兒的發展,增強家庭在兒童早期教養中的積極作用。開端計劃最初是一個半日的服務項目,現在已開始嘗試提供全天服務。開端計劃實施之初只是提供基於項目中心的教育服務,即讓兒童來項目中心學習;現在的開端計劃則增加了以家庭為中心的服務方式,幫助家長處理諸如孩子的讀寫能力、家長的失業危機以及家庭中的物資濫用等問題。此外,隨著兒童早期教育對知識基礎的日益重視,近年來開端計劃項目中加入了滿足3~4歲兒童需要的發展適應性課程,以促使兒童在幼兒園和學校中獲得成功。
開端計劃在美國實施四十多年來一直為處境不利的兒童及其家庭提供綜合性服務,幫助兒童為學校生活作好基本准備,其結果是接受特殊教育的兒童數量明顯減少,入學後留級兒童的數量也明顯減少,低收入家庭的兒童的智商和學業成就都有所提高。這一結果客觀地反映了開端計劃在為兒童提供全面服務,追求教育公平方面所取得的成效。
(三)重視與家庭和社區的合作,發揮家庭、社區在促進教育公平中的作用
對處境不利兒童進行教育補償,僅僅依靠教育機構本身是不夠的,還需要充分發揮家庭和社區的作用。按照「生態學」的觀點,要使教育影響更為有效,不能只滿足於學校教育的幾個小時,而要改變兒童生活的環境。只有家園、社區協調一致,為兒童營造適宜其發展的教育環境,才能使每一個兒童實現最佳的發展。開端計劃非常重視家長的參與和對家長的教育。一些美國學者把家長參與視為開端計劃的核心所在。開端計劃一直信奉這樣的理念:要改善兒童的生活,必須使兒童的父母和教師的生活發生相應的變化;缺少家長的參與,就無法改變兒童的生活。在開端計劃中,家長是作為兒童的責任監護人、兒童的主要教育者、開端計劃以及社區的貢獻者等重要角色參與到項目中來的。開端計劃的法案中對家長的參與作出了一些規定,例如,地方項目政策小組的成員中必須有51%的人是目前參加該項目的兒童的家長;家長的參與應屬於自願行為;家長可以以雇員或是志願者的身份來為項目服務;在項目開展過程中,所有的設施都應向家長開放,家長可以參與其孩子教育發展計劃的制定和實施,等等。這些規定給予了家長較大的優先權,以鼓勵家長的參與,確保開端計劃的服務質量。此外,開端計劃還非常重視對家長的教育,通過為家長提供相關的知識和經驗,使家長能夠正確地教育孩子、改善家庭的經濟狀況,為孩子的發展創造一個有利的環境。
在與社區合作方面,開端計劃致力於加強與相關社區機構的溝通、合作和信息共享。這些社區機構包括衛生保健服務提供者(如診所、內科醫生和牙醫),心理健康服務提供者,營養服務提供者,為殘疾兒童及其家庭提供服務的個人和機構,維護和支援家庭的服務機構,兒童保護機構,當地的小學及其他教育機構和文化機構,兒童保育服務提供者以及任何為家庭提供支持和資源的機構或商業組織。〔7〕這些社區機構和家庭相聯系,形成一個完整的教育服務網路。在利用社區資源為處境不利兒童解決一些具體問題上,開端計劃一般有兩種基本模式:一是協調模式,讓一位家庭服務專家為大約60個家庭提供社會服務;二是綜合模式,讓一位指導者和一位主管教師合作,為大約10個家庭提供社會服務和家訪。〔8〕
開端計劃鼓勵家長參與項目,推進了全社會對處境不利兒童及其家庭和社會環境的關注和支持。從另一方面講,該計劃也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這類家庭的壓力,使家長有時間和精力去進行自身的職業培訓,獲得更多的工作機會,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社會矛盾,促進了社會公平。
二、開端計劃對我國學前教育公平的啟示
近年來,由於我國經濟、社會等多方面原因,處境不利兒童群體在社會中佔有不小的比例。這一群體主要包括貧困農民、失業者和農民工的子女以及單親家庭子女、流浪兒童、殘障兒童等,他們接受正常教育和特殊補償教育的機會都很有限。解決處境不利兒童的平等受教育權問題,是關繫到我國教育消除不平等,實現教育民主化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美國開端計劃在追求學前教育公平問題上有其獨到之處,我們可以從中得到如下啟示。
首先,政府應重視弱勢補償,積極推進兒童受教育機會的均等。我國是一個公共教育經費嚴重不足的國家,需要受教育的兒童佔世界總數的20%,教育經費卻只佔世界教育經費總量的1%;而就是這有限的公共教育經費中,也只有1.3%左右是用於學前教育的。〔9〕這些有限的經費是為優勢群體服務還是為弱勢群體服務,這是教育政策上的兩種全然不同的選擇。美國開端計劃給我們的啟示是,對於處境不利的兒童,政府更應該提供資金和制度上的保障,以給予他們必要的教育補償,這是實現教育公平的必然選擇。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我國應立足於基本國情和教育現狀,建立和完善國家對弱勢群體的資助體系,並建立一個有效的法律保障機制。只有積極關注弱勢群體,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建立科學的補償機制,才能不斷提高教育公平的水平,促進處境不利兒童在原有水平上獲得最佳發展。
其次,我們應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為處境不利兒童提供適宜的教育機會。開端計劃是一個綜合性的服務體系,各類服務項目的相互協調為每個兒童的發展提供了最適宜的教育條件,使兒童的潛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這一做法值得我們借鑒。在我國,處境不利兒童所涉及的對象是很廣泛的,而且由於地域、環境、歷史傳統等差異,決定了對他們的教育不可能是統一的、標准化的,我們應該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為處境不利兒童提供適宜的教育機會。如在我國地廣人稀、經濟相對落後的西北部,建立大量定點的正規學前教育機構並不現實,靈活而花費低的非正規學前教育機構是一種較好的選擇,如各種形式的流動幼兒園、圖書站、玩具館等。這些非正規學前教育機構能夠為處境不利兒童提供盡可能多的受教育機會,即實現學前教育的公平。政府應對各種非正規學前教育機構有所資助,並經常加以引導。
再次,我們可以利用社區資源為處境不利兒童及其家庭提供服務,建立以社區為依託的教育服務網路。開端計劃是調動各種社區機構資源來維護幼兒利益的先驅,我國對處境不利兒童的教育也可以借鑒開端計劃的做法,建立以社區為依託的教育服務網路,通過家庭教育輔導站、兒童節假日活動室、幼兒教育輔導站等形式對處境不利兒童進行補償教育。政府應支持這些教育組織,並給予人力、物力、財力以及信息上的資助,同時加強對這些組織的規范管理,以維護處境不利兒童公平的受教育權。

『柒』 美國教育技術對我國教育技術發展有哪些啟示

我國自從鄧小平同志開放高考後 進行了一系類的改革 我們因學美國的素質教育 在中國 有些學生雖成績好 但待人處世卻沒有 說明什麼嗎 是這個教人讀死書的中國教育!害我們沒了實現能力!是誰引起的?答案:中國教育 應試制度》

『捌』 美國教育技術的發展對我國教育技術的發展有哪些啟示

提到教育技術,很容易讓人想到幻燈、投影,電視、錄象、計算機,還有那些為了解決多媒體教室中各種操作故障的技術人員,有許多人把教育技術看作是類似「擰螺絲」的物化技術,甚至有人索性稱之為「機器」。在我國教育技術(國內仍稱為電化教育)的發展實質上從改革開放開始的,對於這樣一個新興學科(教育技術學),人們產生一些困惑與誤解是在所難免的,這種狹隘的觀念多半來自人們對「技術」這個詞的片面理解。「教育技術」來源於英文中的Ecational Technology,從字面上可譯為「教育技術」。但technology有「工藝學」的意思,代表了一門學問,它不同於technique(技術)。台灣的張宵亭教授把Ecational Technology譯為「教育工學」,也正是考慮到「技術」與「工藝學」的區別。桑新民教授也說過「電化教育(即這里所說的教育技術)強調了學科的立足點是教育而不是技術」。因此,教育技術決不可以簡單的理解為物化技術,更不會是機器的同義詞。<br> 根據美國AECT 1994年的定義,教育技術是「對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進行設計、開發、使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與實踐」。教育技術的研究對象是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研究領域是理論與實踐。教育技術的理論體系涉及哲學、教學理論、學習理論、傳播理論、電子理論、美學理論以及系統論、資訊理論、控制論等。「教育技術的實踐就是用科學的思想、原理和方法去解決教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可以說教育技術是思想、理論、技術和方法的綜合。」(高利明)它所關注的主要不是現代信息技術本身,而是各種現代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它所追求的不是教育的機械化,而是教育的最優化。<br>「現代教育技術是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領域中的應用」。(何克抗)現代教育技術是教育技術在信息社會發展的新特徵,標志是多媒體技術和網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廣泛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是要為學習者提供一個有利於觀察、思考、比較的信息化教學環境,開發有助於創造教學的軟體資源,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現代化的教師隊伍,開展教學試驗,探索並構建創造教育的新模式,把學生培養成「積極的求異、敏銳的觀察、豐富的想像、個性的知識結構的品質」(李克東)的人。勿庸置疑,現代教育技術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制高點和突破口,是教育走向現代化的必經之途。

滿意請採納

閱讀全文

與美國地理教學對我國有哪些啟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2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8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32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2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6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87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74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8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65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0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3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6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7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97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29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17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24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06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6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