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初中地理四個節氣
節氣有24個,那麼初中地理說的四個節氣,我覺得可能是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因為這四個節氣涉及到這個地球公轉太陽直射的重要時間點,涉及到季節更替了。
『貳』 地理判斷節氣!!!依據是什麼我看不出!!!
看晨昏線與經緯度的夾角
1.晨昏線與經度重合,則可能會春秋季
2.晨昏線與與經度夾角23度26分的話則可能是夏。冬季。。(看北半球北極圈是夜晚,則節氣是在冬至附近,相反則是自夏至附近)
『叄』 地理圖紙里怎麼判斷是春分還是冬至,沒有時間表明
這樣的圖根據極地地區極晝極夜情況判斷節氣。只要判斷出一個,其他的按逆時針方向推斷。例如該圖在左側位置的地球,北極圈以內出現極晝,可以判斷這個位置是夏至日。逆時針方向依次就是秋分日,冬至日,春分日。
『肆』 二十四節氣的地理知識
二十四節氣的地理知識: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天日期定,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立春:2月4日-5日,謂春季開始之節氣
雨水:2月18日—20日,
此時冬去春來,氣溫開始回升,空氣濕度不斷增大,但冷空氣活動仍十分頻繁。
驚蟄:
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蟄伏土中的冬眠生物開始活動。驚蟄前後乍寒乍暖,氣溫和風的變化都較大。
春分:
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陽光直照赤道,晝夜幾乎等長。我國廣大地區越冬作物將進入春季生長階段。
清明:
每年4月5日(或4日),氣溫回升,天氣逐漸轉暖。
穀雨:
4月20日前後,雨水增多,利於谷類生長。
立夏:
5月5日或6日。「立夏」,萬物生長,欣欣向榮。
小滿:
5月20日或21日叫「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此時顆粒開始飽滿,但未成熟。
芒種:
6月6日前後,此時太陽移至黃經75度。麥類等有芒作物已經成熟,可以收藏種子。
夏至:
6月22日前後,日光直射北回歸線,出現「日北至,日長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
7月7日前後,入暑,標志著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炎熱季節。
大暑:
7月23日前後,正值中伏前後。這一時期是我國廣大地區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熱」,雨水偏多。
立秋:
8月7日或8日,草木開始結果,到了收獲季節。
處暑:
8月23日或24日,「處」為結束的意思,至暑氣即將結束,天氣將變得涼爽了。由於正值秋收之際,降水十分寶貴。
白露:
9月8日前後,由於太陽直射點明顯南移,各地氣溫下降很快,天氣涼爽,晚上貼近地面的水氣在草木上結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
9月22日前後,日光直射點又回到赤道,形成晝夜等長。
寒露:
10月8日前後。此時太陽直射點繼續南移,北半球氣溫繼續下降,天氣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為「寒露風」。
霜降:
10月23日前後為「霜降」,黃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與「霜降」節令相吻合,霜對生長中的農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
每年11月7日前後。
小雪:
11月22日前後為「小雪」節氣。北方冷空氣勢力增強,氣溫迅速下降,降水出現雪花,但此時為初雪階段,雪量小,次數不多,黃河流域多在「小雪」節氣後降雪。
大雪:
12月7日前後。此時太陽直射點快接近南回歸線,北半球晝短夜長。
冬至:
12月22日前後,此時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則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長至,成為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後北半球白晝漸長,氣溫持續下降,並進入年氣溫最低的「三九」。
小寒:
1月5日前後,此時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
1月20日前後,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
『伍』 這種圖該怎麼判斷節氣呢
第一步:確定南北極:因為地球至西向東轉,此圖符合左西右東的地圖規則,所有上半球為北半球,下半球為南半球。(若箭頭方向相反,說明是從南極方向俯視太陽系的圖,但一般不會出現這種情況的圖)
『陸』 地理上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分別是幾月幾日
1、歷年春分時間
春分日一般在每年的3月19日、20日、21日、22日到來。 春分和秋分相對,是立春後的第九十天,屬於春天的中分點,有平分春天的意思,春分時,太陽位置來到黃經0°的位置,是為春分點,此時日夜等長,開始進入溫暖宜人的春天季候,是全年最為舒適的一段時間。
2、歷年夏至日期
夏至日在每年的6月20、21、22日到來。 夏至日是一年中白晝最長的日子,夏至日是全年中正午太陽高度最高的一天,夏至日後氣溫會開始增加、炎熱的天氣即將到來,夏至日後的第三個庚日將進入初伏,進入暑伏天氣,部分地區開始出現梅雨天氣。
3、歷年冬至的日期
冬至日在每年的12月21日、22日、23日到來。 冬至日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立的節氣,冬至節氣時是全年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日子,正午太陽高度也非常低,太陽輻射小,從冬至日開始進九了,開始進入數九寒天,等到立春後才回歸溫暖。
4、歷年秋分的日期
秋分日一般在每年的9月22日、23日、24日來臨,以當年的太陽公轉為准,太陽公轉到黃經180°的位置就表示來到了秋分點,正式進入秋分節氣,來來去去就三天可以選擇,重復個兩年就很容易讓人覺得是每年秋分都是9月23日了。
『柒』 地理這種圖怎麼看節氣(上面那四個)
圖①表示節氣是北半球冬至日,原因是北極圈以內出現極夜;圖②是二分日圖,晝夜平分;圖③是北半球夏至日,北極圈以內出現極晝;圖④是北半球夏至日,原因是圖中南極圈以內出現極夜。
『捌』 地理上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都是幾號
回答如下:
1.春分是3月21日前後
2.夏至是6月22日前後
3.秋分是9月23日前後
4.冬至是12月22日前後
相關介紹:
一、春分
二十四節氣之一,在3月20或21日。 這一天,南北半球晝夜都一樣長。每年在公歷3月20或21日。
此日,太陽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晝夜長短平分,故稱。」 宋 蘇軾 《癸丑春分後雪》詩:「雪入春
分省見稀,半開桃杏不勝威。」
二、夏至
夏至迎來,時而雨水充沛,時而陽光明媚。夏至日是多地進入「燒烤模式」的時刻。夏至日這一天
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一年內受光最強烈晝長夜短。夏至也是我國最早確立的二十四節氣,具
有指導農事和預示進入三伏天的意義。
三、秋分
秋分作為24節氣之一,即意味著當天晝夜平分,又表示平分秋季。當到了秋分這個節氣,我國南方
地區才正式入秋,此後的氣溫一夜涼一夜。
四、冬至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古人對冬至的
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
『玖』 地理節氣怎樣看圖
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時,北極圈內極晝,南極圈內極夜,此時是夏至
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時,南極圈內極晝,北極圈內極夜,此時是冬至
太陽直射赤道時,南北半球晝夜等分,是春分或者是秋分
『拾』 地理書上說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別是幾月幾日
立春是02月04日。立夏是05月06日。立秋是08月08日。立冬是時間點:每年11月6或7或8日。
立冬意味著進入寒冷的季節,人們傾向進食可以驅寒的食物。立冬,閩中俗稱「交冬」,意為秋冬之交,立冬「補冬」。
在廣東的潮汕地區,立冬要吃甘蔗、炒香飯。在汕頭,人們立冬吃用蓮子、香菇、板栗、蝦仁、紅蘿卜等做成的香飯,這些也都是溫熱的食物。在北方,立冬的規矩是吃餃子,因為水餃外形似耳朵,人們認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凍。
立冬節氣,高空西風急流在亞洲南部地區已完全建立。此時高空西風南支波動的強弱和東移,對江淮地區降水天氣影響很大。
當亞洲區域成緯向環流,西風南支波動偏強時,會出現大范圍陰雨天氣。此外,緯向環流結束和經向環流也會建立,並有寒潮和大幅度降溫。立冬前後,中國大部分地區降水顯著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