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地理學的第二定律是什麼

地理學的第二定律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9-10 01:31:22

⑴ 高考地理必背知識點歸納

高考臨近,每年的這個時候高三的同學們總會為了復習一門學科頭疼不已,那麼大家平時為了復習地理這門課程是不是花盡了心思呢?這次我給大家整理了高考地理必背知識點歸納,供大家閱讀參考。

目錄

高考地理必背知識點歸納

高考地理如何備考

高考地理怎麼得高分

高考地理必背知識點歸納

第一單元地圖專題

1、經度的遞變:向東度數增大為東經度,向西度數增大為西經度。?

2、緯度的遞變:向北度數增大為北緯度,向南度數增大為南緯度。

3、緯線的形狀和長度:互相平行的圓,赤道是最長的緯線圈,由此往兩極逐漸縮短。?

4、經線的形狀和長度:所有經線都是交於南北極點的半圓,長度都相等。?

5、東西經的判斷:沿著自轉方向增大的是東經,減小的是西經。

6、南北緯的判斷:度數向北增大為北緯,向南增大為南緯。

7、東西半球的劃分:20°W往東至160°E為東半球,20°W往西至160°E為西半球。?

8、東西方向的判斷:劣弧定律(例如東經80°在東經1°的東面,在西經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與圖示範圍:相同圖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圍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圍愈大。?

10、地圖上方向的確定:一般情況,「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有指向標的地圖,指向標的箭頭指向北方;經緯網地圖,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11、等值線的疏密:同一幅圖中等高線越密,坡度越陡;等壓線越密,風力越大;等溫線越密,溫差越大?

12、等高線的凸向與地形:等高線向高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谷,向低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脊。?

13、等高線的凸向與河流:等高線凸出方向與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溫線的凸向與洋流:等溫線凸出方向與洋流流向相同。

第二單元地球運動專題

1、天體的類別:星雲、恆星、流星、彗星、行星、衛星、星際空間的氣體、塵埃等。?

2、天體系統的層次:總星系——銀河系(銀河外星系)——太陽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類:類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遠日行星(天、海)。?

4、月球:

(1)月球的正面永遠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晝夜更替;

(2)無大氣,故月球表面晝夜的溫差大,隕石坑多,無聲音、無風;

(3)月球表面有山脈、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穩定的光照條件、安全的宇宙環境、適宜的大氣和溫度、液態水。?

6、太陽外部結構及其相應的太陽活動: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陽風)。

7、太陽活動--黑子(標志)、耀斑(最激烈),太陽黑子的變化周期11年。

8、太陽活動的影響:黑子--影響氣候,耀斑--電離層--無線電通訊,帶電粒子流――磁場――磁暴。

9、太陽輻射的影響:

①維持地表溫度,促進地球上水、大氣、生物活動和變化的主要動力。?

②太陽能是我們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轉

方向:

自西向東,北極上空俯視呈逆時針方向、南極上空俯視呈順時針方向。?

速度:

①線速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至0)

②角速度(除兩極為0外,各地相等)?

周期:

①恆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陽日(24時,晝夜更替周)?

意義:

①晝夜更替

②不同經度不同的地方時

③水準運動物體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線:

沿自轉方向,黑夜向白天過渡為晨線,白天向黑夜過渡為昏線(晨昏線上太陽高度角為0度)。

12、晨昏線與經線:

晨昏線與經線重合-----春 秋分 ;晨昏線與經線交角最大---- 夏至 、 冬至 。?

13、時間計算:所求時間=已知時間±區時差+?途中時間

14、時區=經度/15°(若不整除,則四捨五入)?區時差=時區差

15、世界時:以本初子午線(0°)時間為標准時,也稱為格林尼治時間,也是零時區的區時。?

16、日期分割:零點經線往東至日界線(180°)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線為「昨天」。?

17、日界線:自西向東越過日界線(不完全經過180°經線)日期減一天,自東向西越過日期加一天。?

18、衛星發射基地的區位選擇:

自然因素

①氣象條件需要天氣晴朗;?

②地球自轉的初速度:取決於緯度和地勢;?

③地形平坦開闊;?

人文因素(地廣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國防安全需要)。

①太原:技術力量強;

②酒泉:大陸性氣候,晴天多;?

③西昌緯度低,發射初速度大;?

④海南文昌:緯度低,發射初速度大;海運便利。

19、公轉速度:

1月初--近日點—速度快,7月初--遠日點—速度慢

意義:

①晝夜長短的變化

②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帶的形成

20、公轉與自轉形成了黃赤交角(23°26′):

①黃赤交角存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四季

黃赤交角存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地中海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的形成;?

②五帶的劃分界線:南北回歸線之間為熱帶、回歸線極圈之間為溫帶、極圈極點之間為寒帶;

③若黃赤夾角變大,熱帶和寒帶變大,溫帶變小;若黃赤夾角變小,熱帶和寒帶變小,溫帶變大?若黃赤交角為零,太陽永遠直射赤道,全球晝夜平分,地中海氣候、熱帶草原氣候消失。?

21、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

①由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

②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90°—△(直射點與所求點的緯度間隔);

③夏至日北回歸線以北地區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南回歸線以南地區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地區-----有兩次直射機會---兩次最大值;

⑤緯度越高,正午太陽高度角越小,樓房間距越大。?

22、晝夜長短的時間分布:

①太陽直射點在哪個半球,哪個半球晝長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晝長夜短。?

②太陽直射點向哪個半球移動,這個半球的晝就漸長,北半球6月22日晝最長,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回歸線之間晝長最大值與正午太陽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現,如海口市。?

23、晝夜長短的緯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晝長夜短,越向北白晝越長(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廣州?北半球冬半年,晝短夜長,越向南白晝越長(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廣州>上海。

24、晝長=日落時間—日出時間;晝長=24小時—夜長

日出時間=12:00-晝長/2(或0:00+夜長/2);赤道上的點日出時間是6:00

日落時間=12:00+晝長/2(或24:00-夜長/2);赤道上的點日落時間是18:00

25、地球是個不發光、不透明球體—-晝夜現象出現

地球自轉的球體—-晝夜更替(自轉速度周期影響晝夜溫差變化)

地球傾斜的公轉的球體—-直射點的移動、正午太陽高度、晝夜長短的變化―四季五帶

第三單元 大氣專題

1、對流層的特點:

①隨高度增加氣溫降低;

②大氣對流運動(12km)顯著;?

③天氣復雜多變。?

2、平流層的特點:

①隨高度增加溫度升高;

②大氣平穩,以水準運動為主,有利於高空飛行。

3、大氣的熱力過程:

太陽輻射--地面增溫--地面輻射--大氣增溫--大氣(逆)輻射--大氣保溫?

4、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陽輻射(光照)與天氣、地勢關系:

晴朗的天氣、地勢高空氣稀薄,光照越強;?我國太陽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氣的保溫效應: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並通過大氣逆輻射把熱量還給地面。

7、氣溫與天氣:白天多雲,氣溫不高(雲層反射作用強);夜晚多雲,氣溫較高(大氣逆輻射強)。?

8、氣溫的垂直分布:對流層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遞減

9、氣溫的水準分布:

①緯度分布:緯度越高,氣溫越低,我國熱量最豐富的地區:海南島?

②海陸分布:夏季陸地>海洋,冬季海洋>陸地;

③氣溫高的地方,等溫線向高緯凸出,反之,氣溫低的地方,等溫線向低緯凸出。?

10、氣溫年較差:

①影響因素:海陸熱力性質;地表植被水分狀況;雲雨多少。

②變化規律:內陸>沿海,大陸性氣候>海洋性氣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陰天。?

11、熱力環流的性質特點

(1)水準方向相鄰地面熱的地方——垂直氣流上升――低氣壓(氣旋)——陰雨?

(2)水準方向相鄰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氣流下沉――高氣壓(反氣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氣溫氣壓分布:隨海拔升高,雖然氣溫降低,但是空氣變稀,氣壓降低。?

(4)來自低緯的氣流——暖濕

(5)來自高緯的氣流——冷干?

(6)來自海洋的氣流——濕

(7)來自大陸的氣流(離陸風)——干

(8)兩種性質不同的氣流相遇——鋒面——陰雨、風

12、水準方向氣壓與氣溫:近地面,氣溫高,空氣膨脹上升,地面形成低壓;反之,氣溫低,近地面的空氣收縮下沉,地面形成高壓。

13.風的形成:大氣的水準運動叫風,水準氣壓梯度力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等壓線愈密風速愈大。?

14、風向:

(1)風向-—風的來向

(2)根據等壓線的分布確定風向:以右圖為例畫A點的風向及其受力?

①確定水準氣壓梯度力的方向:垂直於等壓線並且由高壓指向低壓

②確定地轉偏向力方向:與風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與風向相反)的影響,風向與等壓線斜交

15、高空大氣的風向是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結果,風向與等壓線平行;近地面的風,受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和每次摩擦力的共同影響,風向與等壓線之間成一夾角。?

16、鋒面與天氣(冷暖不同氣團作水準運動並相遇)

①冷鋒過境雨區在鋒後,出現雨雪、降溫天氣。?過境後,氣壓升高,氣溫驟降,天氣轉晴;?

②暖鋒過境雨區在鋒前,多為連續性降水。過境後,氣溫上升,氣壓下降,天氣轉晴。

17、影響我國天氣的主要鋒面是冷鋒:如我國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國的寒潮、冬春季節出現的沙塵暴。

18、氣壓系統與天氣(同一氣團作垂直運動):?

①氣旋(低氣壓)垂直氣流上升,天氣陰雨。;

②反氣旋(高氣壓)垂直氣流下沉,天氣晴朗。

19、三圈環流及氣壓帶風帶:?

①三圈環流(垂直分布);?

②氣壓帶、風帶(水準分布);

③長城考察站紅旗向西北飄,視窗要避開東南方向;?黃河考察站紅旗向西南飄,視窗要避開東北方向。

20、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移動。?移動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1、季風環流:海陸熱力差異使亞洲、太平洋中心隨季節變化而變化的情況:?夏季:亞洲大陸上形成亞洲低壓,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壓;?冬季:亞洲大陸上形成亞洲高壓,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壓。?

22、我國的旱澇災害、雨帶的移動與副熱帶高壓的強弱有密切關系。?

①雨帶的移動

春末(5月),雨帶在華南(珠江流域)(華北春旱,東北春汛)?夏初(6---7月),雨帶移到長江中下游地區?---梅雨(准靜止鋒)?7--8月,雨帶移到東北和華北,長江中下游?進入「伏旱」(反氣旋)?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結束,南方進入第二個雨季。

②北方雨季開始晚結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開始早結束晚,雨季長。?

③旱澇災害 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風強),造成北澇南旱?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風弱),造成北旱南澇。

我國水旱災害發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風的強弱和進退的早晚。

23、氣候形成因數:

太陽輻射、大氣環流、下墊面、人類活動?

24、判斷氣候類型的步驟:?

①判斷南北半球,?

②判斷熱量帶,

③判斷雨型。

25、氣候類型

①熱帶的四種氣候類型:各月均溫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氣候類型差異較大?

熱帶雨林氣候(常年受赤道低壓影響,終年高溫多雨)

熱帶沙漠氣候(常年受副高或來自陸地的信風影響,終年高溫少雨)

熱帶季風氣候(南亞地區,冬季盛行東北風,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風,6--9月為雨季)

熱帶草原氣候(赤道低壓移來時,是濕季,信風移來時為旱季,農業活動在雨季播種,旱季收割)?

②亞熱帶氣候類型:冬季最冷月均溫在0度以上,全球只有兩種氣候類型:?

地中海氣候:除南極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緯30?——40?大陸的西岸,位置在西風帶和副高之間,冬季溫和多雨,夏季炎熱乾燥。

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季--偏北風--低溫少雨,夏季--夏季風--高溫多雨。?

③溫帶氣候類型:除海洋性氣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溫以0℃以下。?

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在南北緯40?--60?大陸西岸(地中海氣候高緯一側),終年受西風控制,終年溫和多雨。

溫帶季風氣候:分布在北緯35?--55?大陸東岸(亞熱帶季風的高緯一側),受冬季風影響,寒冷乾燥,受夏季風影響,高溫多雨。

溫帶大陸性氣候:全年受大陸性氣團控制,日較差大、年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26、大陸性與海洋性氣候的不同特點(以北半球為例分析):

大陸性氣候氣溫的日較差、年較差大,氣溫最高月在7月,最低氣溫在1月。年降水量少。?海洋性氣候日較差、年較差小,最熱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較多。

27、主要的氣象災害:是指因暴雨洪澇、乾旱、台風、寒潮、大風沙塵、大(濃)霧、高溫低溫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災害。?

28、主要的大氣環境問題:全球變暖(溫室效應CO2)、臭氧層破壞(氟氯烴消耗O3)、酸雨(SO2、NO2)。

29、溫室效應

①大量燃燒礦物燃料——大氣中CO2增加——大氣逆輻射增強。

②濫砍濫伐森林——光合作用減弱——CO2相對增多——大氣逆輻射增強。

③大氣逆輻射增強——溫室效應——氣溫升高——全球熱量帶分布發生變化——經濟結構發生調整(農業經濟結構調整,中緯受損,高緯受益,使適宜 種植 業生產地域縮小,糧食減產。)?

④極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區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區地下水水質變壞。?

30、綠化的環境效益:

①通過光合作用保持大氣中O2和CO2的平衡,凈化空氣;

②綠化植物和防護林可以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

③城市綠地的作用是吸煙除塵、過濾空氣、減輕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環境?。

第四單元 水環境?

1、水迴圈:

①按其發生領域分為海陸間大循環、內陸迴圈和海上內迴圈。?

②水迴圈的主要環節有:蒸發,水汽輸送,降水,徑流。

③它的重要意義在於:使淡水資源不斷補充、更新,使水資源得以再生,維持全球水的動態平衡。?

2、陸地水體的相互關系:

①以 雨水 補給為主的的河流其徑流的變化與降雨量變化一致:a地中海氣候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風氣候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溫帶海洋性與熱帶雨林氣候河流流量全年變化小;

②以冰雪補給為主的河流其徑流變化與氣溫關系密切:冰川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

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間可相互補給,湖泊對河流徑流起調蓄作用。?

3、我國河流補給的差別:

①我國東部河流以降水補給為主(夏汛型,東北春季有積雪融水)?

②我國西北地方河流以冰雪融水補給為主(夏汛型,冬季斷流)?

4、海水等溫線的判讀:

①判斷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溫線凸出方向一致:高溫流向低溫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5、影響海水溫度因素——太陽輻射(收入)、蒸發(支出)、洋流

6、洋流的形成:定向風(地球上的風帶)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動力,風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類型。?

7、洋流的分布:

①中低緯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順時針方向、南半球呈反時針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緯逆時針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區形成西風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風洋流,冬季逆時針,夏季順時針。?

8、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①影響氣候(暖流—增溫增濕,寒流—減溫減濕)?

②影響海洋生物——漁場

③影響航海

④影響海洋污染

9、世界主要漁場:北海道、北海、紐芬蘭漁場---寒暖流交匯;秘魯漁場――上升流?

10、海洋漁業集中在大陸架的原因:?

①這里陽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強;

②入海河流帶來豐富的營養鹽類,浮游生物繁盛,魚餌豐富。

11、海洋災害是指源於海洋的自然災害:?海嘯和風暴潮。

12、海洋環境問題指源於人類活動的海洋生態破壞: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

<<<

高考地理如何備考

1、重視課本

在高考地理備考過程中,課本是非常重要的資料。要知道高考中地理一切的出題點都是來自課本。所以高三學生一定要重視課本的復習。不要覺得課本簡單就忽視它,每次學習課本都是鞏固基礎的過程。

2、記憶和理解

地理是文科科目,所以備考地理的時候是離不開記憶的。而自然地理部分的學習是偏向理解性的,所以高三學生想要提高地理成績,就要做好記憶和理解相結合。另外,在學習地理的時候有一個很重要的「法寶」,就是地圖。想要學好地理,就要熟悉甚至是背下來地圖,這樣在做題的時候才能更加得心應手。

3、制定計劃

高三地理 復習的時候最忌諱的就是沒有計劃,盲目的跟著老師走。對於高三學生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時間,所以應該根據自身情況,制定屬於自己的 學習計劃 ,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習地理的效率,節省一些時間學習更多的東西。

4、拒絕題海戰術

很多高三學生認為自己地理成績不好就是因為做題少,所以就開始了題海戰術,盲目追求數量。想要提高地理成績的確需要做題,但不是盲目做題,要有針對性。摸清地理解題思路,找到正確的 學習 方法 ,這才是最重要的。

<<<

高考地理怎麼得高分

重基礎

不論高中地理像文科還是像理科,在復習時都要都掌握其最基礎的知識,只有將基礎知識掌握住我們才有可能得高分,只有將基礎知識掌握住,我們才能將能力逐步提高。高考重視一個學科中基本、核心和具有可再生性的內容的考察。具體表現為對 地理學習方法 和學習能力的考察。

各位同學在高考地理備考的第一階段,要查缺補漏,清除知識結構中有關理解的障礙,將這些知識解決之後在將知識進行歸納整理。使知識系統化,同時要注意「實時跟進」,做到學以致用。

側重主幹知識

通過分析近幾年的高考文綜試題分析,高考地理側重考察:基礎知識、基本原理和規律以及基本技能,表現出對地理學科主幹知識的重視。幾乎每年都會把地球運動及其地理意義、氣候、洋流、農業生產的條件、城市化、影響工業布局的因素、我國不同地點降水量及其季節變化的原因,城市形成的區位因素等地理學科的主幹知識體系作為主要考查內容,這些都是大綱要求考生掌握的重點知識,沒有一道超綱題。所以在復習時要注重這些知識的鍛煉。

圖表

圖表對於地理這一學科的非常重要的,因為圖表可以將「空間概念」和「可以量化」的地理事情更加直觀的表現出來。更加有利於考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以及思維應變能力。地理圖表主要分為三種:等值線圖表、統計體表和區域地圖。各位同學要注重復習這些,並對自己的弱勢圖表進行重點學習。

信息獲取與機智解讀

提取信息要全:窮盡一切圖文信息,確保信息無遺漏,特別是圖表材料要通過思維加工將圖形、數據信息轉化為文字信息。

解讀信息要准:要注意區域圖的准確定位,如經緯度定位、海陸輪廓定位、地理事物特徵定位;從題干、圖表中提取解題信息;找出題乾和設問的關鍵詞和限定詞,辨析信息的重要程度,找出關鍵信息並進行合理判斷與推理,挖掘隱含信息。

運用信息要活:運用直接信息及隱含信息對問題進行分析,思維要暢通、敏捷。

將試題內容與儲備知識建立聯系,運用地理思維將知識重新組合、遷移轉化。一般解答思路為:根據經緯度、海陸位置准確定位→自然環境特徵(地形、氣候、水文、植被、土壤)→人類活動(工農業生產及其地域聯系)。其作用是通過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建立一條承接式思維鏈條,形成解決問題的思路。有時由於題目條件隱蔽,層層設障,沒有明顯的正誤傾向,只能依據條件去判斷、推理,在此基礎上要理清頭緒,全面考慮,綜合分析,並找出優勢條件或限制性因素。

善於遷移知識,活學活用。課本上的案例是解決這一類問題的典範,因此,注意案例的遷移,做到活學活用,才能贏得高考。如澳大利亞混合農業可聯系我國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基塘農業;魯爾區的綜合整治 措施 可遷移我國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措施;美國「矽谷」發展的主要區位條件可遷移到印度的班加羅爾、北京中關村、新加坡電子工業。內蒙古畜牧業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採取的措施,就可「遷移」阿根廷發展畜牧業所採取的措施:①培育良種;②改善交通;③開辟水源;④種植飼料。

各位高三同學除了要做好備考計劃以外,在訓練時還要規范自己的答題,養成良好的答題習慣,在做題的過程中要進行思考,將所做題目與教材中的知識點相結合。

<<<


高考地理必背知識點歸納相關 文章 :

★ 高考地理必背知識點歸納

★ 高考地理必背知識點總結

★ 高考地理必背常考知識點整理

★ 高三地理背誦知識點歸納

★ 地理高考必背知識點集錦

★ 有關高考地理必背知識點的梳理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⑵ 天不生Tobler,萬古GIS如長夜

今日在QQ上驚聞Waldo Tobler老先生已於昨日過世,實乃地理學界的一大憾事,特地以此文表示深切的悼念。

Waldo Tobler,生於1930年,聖塔芭芭拉加州大學(UniversityofCalifornia,SantaBarbara,簡稱UCSB,又常譯為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退休教授,美籍瑞士地理學家,制圖學家。下圖的帥哥就是老爺子(文字介紹來自網路,圖片來自維基網路)。

網路

維基網路

Tobler先生最廣為人知的就是他提出的觀點,也就是後來被地理學界稱為地理學第一定律的「Everything is related to everything else, but near things are more related to each other」。個人的翻譯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關的,但是相鄰的事物相關性更大,當然有各自的翻譯,整體意思是一致的,空間鄰近的事物具有相關性,也就是所謂的空間自相關性。小文院士在2007年在《自然雜志》上撰文《地理學第一定律與時空鄰近度的提出》,對地理學第一定律做了官方的闡釋。

正如題目所言,Tobler先生對於地理學界而言是個活著的傳奇,他是當今GIS與空間統計研究基礎的奠基人,而這一切都因為他的地理學第一定律。無論是莫蘭指數、地理加權回歸、克里金插值都是建立在空間自相關的基礎上衍生開來的理論。正如他在第一篇提到這個的文章所說,"As a premise, I make the assumption that everything is related to everything else.「

地理學從古代發展至今,這個古老的學科曾今因為缺乏足夠的合法性,而一度瀕臨滅亡,很多學科都有地理學深深的印記,卻又在不斷發展中獨立出來。而當地理學的分支學科紛紛獨立時,地理學本身獨立存在的合法性又何在?不同地理學派對此的爭論,在1950時代引發了地理學的計量革命,以及GIS的出現,給了地理學又一次新的生命。而在計量革命與GIS出現之後,隨著Tobler先生的地理學第一定律提出,GIS和地理學界重新激發了蓬勃的生命力。

所以,深切地感謝Tobler先生與他所提出的地理學第一定律。

時空尺度與地表過程

1948-2006:哈佛大學地理系的滅亡與地理學的重生

地理學第一定律用簡介的語言描述了地理學現象的規律,中國人喜歡咬文嚼字,我曾經在早前大學給一次學弟學妹的匯報里以自己的理解解讀過地理學與物理學。理者,可以翻譯為規律,如此翻譯而來,地理就是研究地球/地球表層事物的規律,物理就是研究事物之間的規律。

當然無非提的就是地理學的定律與物理學的定律。物理學有著牛頓三大定律,而地理學目前有兩大定律(第一和第二定律,分別是講述空間自相關性與空間異質性)。兩個學科都有著一些定律,卻有些不同。物理學的定律是普適性的定律,放之四海而皆準,除了二次元,你怕是在任何地方都無法脫離地心引力。而地理學的定律卻不一定有那麼強的普適性,之前有人將地理學第一定律的中文翻譯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關的,但是相鄰的事物往往相關性更大。相比於我的直白翻譯,他加上了一個往往。往往也就是說是可能,而非完全確定的,也就是說有些地理現象確實不存在空間自相關性,隨機分布或者均勻分布。

時至今日這依舊是被詬病的點,空間自相關性確實是地理學特徵,也是空間統計仰賴基礎,但是空間統計卻出現了一千個作者,一千種結果的情況,隨著空間權重矩陣和空間關系的變化,同一個區域的空間統計結果各不相同,甚至於今日我在Research Gate上看到的一個問題:同一個空間權重矩陣(至少他認為一樣),但是STATA,R和Geoda得到的莫蘭指數結果各不相同。

而我的看法是,正是因為地學現象受到諸多環境因素、人類因素、生物因素的耦合影響,導致它具有非常強的復雜性。因此如何用模型去表達一個地球表層,本身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我認為空間統計已經將地學的實質之一表達出來了,但是地球表層的復雜性使得研究人員必須在了解地球表層地理現象的大體過程的同時,選擇最為適宜的空間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當然我認為空間統計依舊有很多值得完善的問題,如始終橫亘在地理學面前的可變面元問題,抑或者是尺度問題,抑或者是如何實現地球表層要素的漸變與突變的表達,抑或者是老生常談的不確定性問題。而這些則需要我們去進一步地研究與挖掘。

而到目前為止,我認為這兩條定律已經很好地為我們描繪了地球表層地理現象的兩大基本特性,而一些潛在的其他特性,則需要我們進一步發現和刻畫,從而使得對地理現象更好的了解。

從微博上道聽途說Tobler老先生依舊在88歲高齡的情況下親臨博士畢業答辯現場。在去年,我在Research Gate上關注了Tobler先生,而就在去年,他更新了自己的Research Gate,依舊在提出新的東西——這回是他另一個主要的研究方向,地圖制圖與地理投影,Tobler先生又提出了一種新的墨卡托投影。88歲高齡的先生依舊充滿著活躍的思想,我也是由衷地欽佩。

用中國人的話來說,可以說先生仙風道骨,彷彿不食人間煙火,一心只有科研。同時這又讓我想起了小文院士。

曾經聽中國地理學會副理事長張國友老師評價道:」地理學是一門經世致用的學科「,當時為之一振。這樣的學科,也正因為有這些苦心研究的學者,而更加熠熠生輝吧。

天不生Tobler,萬古GIS如長夜。

向先生以及諸多地學先驅致以最高的敬意。

⑶ 橢圓的第二定律是什麼

第二定律:就是橢圓上的任意一點到焦點的距離與該點到一條定直線的距離的比是一個常數e。那條定直線方程為x=(+或-)(a^2/c)x。

⑷ 地理學第一定律是什麼

地理學第一定律,即地理事物或屬性在空間分布上互為相關,存在集聚(clustering)、隨機(randm)、規則(Regularity)分布。地理學第一定律來源於WaldTbler的觀點「任何事物都相關,只是相近的事物關聯更緊密」。

⑸ 開普勒第二定律怎麼證明,怎麼用開普勒第二定律證明地理中學過的近日點速度大於遠日點速度

地球公轉時,單位時間內在地球公轉軌道上掃過的面積相等。
也就是你圖中那兩個陰影部分面積相等。近日點地球公轉軌道半徑短,圓心角就大,即地球公轉角速度大。遠日點地球公轉軌道半徑長,圓心角就小,即地球公轉角速度小。

⑹ 希爾霍夫第二定律又稱什麼其內容是什麼數學代表式為

1,kcl,節點電流代數和為0 ,求和符號後面電流的表達式等於0
2,負載電阻值和電源阻值相等,算出來就是
3,I=E/(R+r)
4,電壓,電流,額定電壓
二,A

⑺ 開普勒定律第二定律怎麼得出的

首先,開普勒有三大天文定律(都是針對行星繞太陽運動的) 行星運動第一定律(橢圓定律): 所有行星繞太陽的運動軌道是橢圓,太陽位於橢圓的一焦點上。 行星運動第二定律(面積定律): 聯接行星和太陽的直線在相等的時間內掃過的面積相等。 行星運動第三定律(調和定律): 行星繞太陽運動的公轉周期的平方與它們的軌道半長徑的立方成正比。 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是在調和定律的基礎上提出的假設,並且被科學觀測所驗證。 萬有引力的內容用公式表示就是: F=G*M1*M2/(R*R) 開普勒的調和定律認為: T*T/(R*R*R)=常數 如果我們考慮兩個做星體運動的星體,以一個質量為M1的星體做參考系,那麼可以看成質量為M2的星體繞M1做圓周運動,而它們之間的萬有引力提供了它們做圓周運動的向心力。 即:M2*(W*W)*R=G*M1*M2/(R*R) 而W=2*3.14/T帶入上面的式子就可以得到T平方比上R的三次方是定製,也就是開普勒定律所闡述的內容,這樣就證明了牛頓引力定律。 其實科學的講,這不叫證明,因為牛頓定律是牛頓想出來的,再通過一系列科學的觀測數據來核實的,並不能從根源來證明,開普勒也是實驗天文學家,他是通過對天文資料的長期觀測總結猜想出他的三大定律的,物理學的發現往往就是通過猜想的.

⑻ 地理學定律的應用

1 地理學第一定律
李小文院士的這篇論文中,針對Tobler第一定律的局限性,提出了時空鄰近度的概念。
「地理學第一定律」是Tobler於1970年提出了描述地理現象空間相互作用的:「任何事物都是空間相關的,距離近的事物比距離遠的事物的空間相關性更大」。但是對於距離的定義和空間鄰近關系的描述是含糊的,因此,作者加入時間維,用「流」的概念來理解和表達傳統應用中的「距離」,從而用「時空鄰近度」來替代「空間鄰近度」,以促進地理學第一定律的更廣泛應用。
空間鄰近度正比於公共邊界長,反比於中心距。其中,非常重要的是對距離的定義,這里的距離並不等同地理空間上兩點之間的歐氏距離,而是地理空間中的相對勻質的地理單元之間的距離。
在時空鄰近度的概念中,對「流」我有以下的看法:

a) 流是一個很重要的度量概念,代表某種地理單元在一定的時空范圍內的流動,這種流動會導致鄰近區域的特徵相似性增加。
b) 「流」在不同的場景有不同的含義,比如人流、物流、商業流、信息流、空氣流等。
應用:可以用來研究傳染病傳播的空間格局。比如,SARS中,可以用地理學第一定律來解釋和預測傳染病媒體的流如何形成該病流行的空間格局。在這次的新冠病毒傳播中,可以解釋為什麼黃岡和孝感是除了發源地武漢以外疫情最嚴重的兩個地方。

2 地理學第二定律
地理學第二定律可以理解為空間異質性定律(Law of Spatial Heterogeneity),空間的隔離,造成了地物之間的差異,即異質性,分為空間局域異質性和空間分層異質性,前者是指該點屬性值與周圍不同,例如熱點或冷點;後者是指多個區域之間互相不同,例如分類和生態分區。
我們可以將地理學第二定律和第一定律綜合起來。從宏觀來看,地理空間之間存在著差異,即異構性。從微觀來看,地理空間是連續的,所以地理空間存在相關性。
地理學第二定律可以用來解釋地表之間存在差異。比如,針對地殼圈層中層狀結構地質體的地質屬性沿著層面方向和垂直於層面方向的變化率存在顯著差異這一特點,我們可以用地理學第二定律補充定律來表徵層狀介質屬性順層和穿層方向變化率存在很大差異這一普遍規律。

3 地理學第三定律
《基於地理第三定律的空間預測》這篇論文首先分析了地理第一定律和地理第二定律的局限性:1)大樣本集;2)平穩性假設;3)小地域。然後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地理第三定律: 「兩個點(區域)的地理配置越相似,目標變數在這兩個點(區域)的值(過程)越相似。
地理第三定律的比較性要求基於樣本點和預測點的比較進行預測,而不是基於從整個樣本集合中得出的顯式關系進行預測,所以對樣本集的分布或大小沒有特定要求。
地理第三定律探討了地理配置中相似性的使用(變數結構和空間足跡),而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研究了距離變化(第一定律的空間相關性和第二定律的空間異質性) 。另一個不同之處在於,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著重於地理相似性或基於一個變數(即空間距離)的差異,而第三定律則著重於許多地理變數的配置相似性。從某種意義上說,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可以看作是第三定律的特例。
應用:例如,在犯罪分析中,學者們經常研究犯罪發生率高的地區的地理環境(收入,教育,社會福利等地理變數的配置),並運用得出的條件來確定其他哪些地區更有可能發生此類犯罪[1]。在土壤科學中,研究人員研究了某些地區在某些地理環境(氣候,地質,地形,植被和時間等地理變數的配置)下的土壤形成,然後期望在其他位置或其他地方

閱讀全文

與地理學的第二定律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9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5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41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10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94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76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63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55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5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86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106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54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6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197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99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88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72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7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53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