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地理書中緯線經線的定義是什麼
經線也稱子午線,和緯線一樣是人類為度量方便而假設出來的輔助線,定義為在地球儀表面連接南北兩極並垂直於緯線的弧線。地球上一切通過地軸的平面與地面相截而成的大圓稱為「經線圈」。經線圈被兩極分成的半圓稱為「經線」。任兩根經線的長度相等,相交於南北兩極點。每一根經線都有其相對應的數值,稱為經度。經線指示東西方向。 子午線命名的由來:某一天體視運動軌跡中,同一子午線上的各點該天體在上中天(午)與下中天(子)出現的時刻相同。不同的經線具有不同的地方時。偏東的地方時要早,偏西的地方時要遲。重要的經線 曾引起過一場國際性紛爭,時至1953年格林尼治才選取20°W與160°E兩條經線作為劃分東西半球的界線。· 本初子午線 · 180度經線 · 西經20度 · 東經160度 地球儀上的零度經線叫本初子午線或格林尼治線。零度經線直穿倫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經線的長度約為20037km,但每條經線的長度都略有不同。
為什麼經線也叫子午線?
經線和緯線是人們為了在地球上確定位置和方向,在地球儀和地圖上畫出來的,地面上並沒有畫著經緯線。不過,你想要看到你所在地方的經線並不難:立一根竹竿在地上,當中午太陽升得最高的時候,竹竿的陰影就是你所在地方的經線。因為經線指示南北方向,所以,經線又叫子午線。
為什麼要以格林尼治子午線(即本初子午線)為0°經線?
本初子午線又叫零度經線,它是為了確定地理經度和協調時間的計量而建立的標准參考子午線。地球上有天然的零度緯線—赤道,卻沒有天然的零度經線,因此,本初子午線只能從無數的子午線中人為地選出一條。最初的本初子午線,是各國因確定位置的需要而設置的。
隨著航海事業的發展,這種「各自為政」的局面才逐漸有所改變。 1767年英國格林尼治天文台台長馬斯開林編制了《英國航海天文歷》,它是以格林尼治子午線為地球和天球的零子午線的。該書出版後很快被眾多的航海家採用。
1871年第一屆國際地理學會在比利時安特衛普召開,會議作出決議:「各國的海圖要統一採用格林尼治子午線為零度經線,並在15年內付諸實施」。
1883年10月在羅馬召開第7屆國際大地測量會議,會議決議:「本初子午線必須是通過一級天文台的子午線,考慮到有90%的從事海外貿易的航海者已經以格林尼治子午線為基準來計算船的位置(經度)這一實際情況,各國政府應採用格林尼治子午線作為本初子午線」。關於時間問題,會議認為:在國際交往中應採用統一的世界時,這將會帶來很大的方便。
1881年10月1日,國際子午線會議在美國華盛頓召開。最後大會通過了七個決議案,其中:
決議案之二:出席會議的各國政府應採用通過格林尼治天文檯子午環中心的子牛線作為本初子午線。
決議案之四:提倡採用世界時,根據需要也可以使用地方時或標准時。
決議案之五:世界日以本初子午線的零時為起點,民用日也從子夜零時開始。
至此,本初子午線、世界時等最終得以確立,並得到大多數國家的承認
在初一課程中學習緯線 也叫「緯線圈」。
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赤道是最大的緯線圈。
與經線相對應.
線圈的圓心位於地軸上;緯線指示東西方向;地球上緯線與經線垂直;赤道緯線圈最長。兩極的緯線圈則縮成一點。 緯線的長度不一樣,每一條緯線就是一個圓圈,緯線分為南緯和北緯.
地球儀上的經線和緯線都是假想的弧線,經線和緯線 都有無數條,為了區別每一條經線、緯線,人們給它們標注了度數。
在赤道的南北兩邊,畫出許多和赤道平行的圓圈,就是「緯圈」;構成這些圓圈的線段,叫做緯線。
從北極點到南極點,可以畫出許多南北方向的與地球赤道垂直的大圓圈,這叫作「經圈」;構成這些圓圈的線段,就叫經線
緯線是向東西延伸,並指向東西。~~~~
經度 (λ)
經度線投射在圖上看似彎曲和垂直的線,但實際上是大圓的一半。
緯度 (φ)
緯度線投射在圖上看似水平的平行線,但實際上是不同半徑的圓。有相同特定緯度的所有位置都在同一個緯線上。
赤道的緯度為0°,將行星平分為南半球和北半球。.
B. 地理中的等低線的概念
等低線與等高線原理基本相同。將一些海拔高度相同的點用平滑曲線連接起來,即得到等低線。等低線一般用來描述海底的地形狀況,故而相對於海平面來說高度是負的,表示水體的深度(也稱等深線)。其他的比如等低線越密集的地方水下地形越陡峭,越稀疏的地方水下地形越平緩,和等高線基本同理。
當然有的時候等低線還包括溫度,海水鹽度,一些股票的走勢圖,一個事件發生頻率的走勢圖,可以按照上面的道理進行測繪,原理一樣
C. 中國地理中重要的點和線
系列當中比較重要的線和點主要就是我們的等高線,還有就是一些分界線來表明這些區域的不同。
D. 世界中重要的地理線
1.各洲的界線:
(1)亞歐分界線: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土耳其海峽。
(2)亞非分界線:蘇伊士運河、紅海、曼德海峽。
(3)南、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
(4)歐洲與非洲的分界線:直布羅陀海峽、地中海。
(5)亞洲與北美洲的分界線:白令海峽。
(6)南美洲與南極洲的分界線:德雷克海峽。
(7)歐洲與北美洲的分界線:丹麥海峽。
2.世界大洋界線:
(1)太平洋與北冰洋的界線:白令海峽即楚科奇半島的克利古貢角與蘇厄德半島的約克角連線。
(2)太平洋與大西洋的界線:通過合恩角的經線即從火地島沿德雷克海峽西端到查理斯角連線。
(3)太平洋與印度洋的界線:沿馬六甲海峽北端、蘇門答臘島西岸、爪哇島南岸、新幾內亞島(伊里安島)南岸,澳大利業大陸、巴斯海峽、塔斯馬尼亞島,再大致沿146°52'E到南極一線為界。
(4)大西洋與印度洋的界線:通過非洲南端——厄加勒斯角的經線(東經20度)。
3.我國人口密度大小的界線:
大致以黑龍江的黑河——雲南騰沖一線。該線東南人口稠密,西北人口稀疏。
4.我國地勢階梯界線:
一、二級階梯界線: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脈的東端。
二、三級階梯界線: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5.我國氣候界線:
(1)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界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該線西北為非季風區,東南為季風區。
(2)降水量和干濕區的界線
濕潤區與半濕潤區的界線(800毫米等降水量線):大體沿著青藏高原的東南邊緣,向東經過秦嶺——淮河一線。
半濕潤區與半乾旱區的界線(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從大興安嶺向西南,經張家口、蘭州、拉薩附近,到喜馬拉雅山的南坡。
半乾旱區與乾旱區的界線(200毫米等降水量線):陰山、賀蘭山、祁連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
(3)熱量界線
1月0℃等溫線(亞熱帶與暖溫帶界線):青藏高原東南邊緣——秦嶺—淮河一線。
暖溫帶與中溫帶的界線:鴨綠江口——長城(山西境內稍偏南)——祁連山——天山一線。
6.我國太陽年輻射總量豐富、貧乏界線:
從大興安嶺向西南,經北京西側、蘭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此線西北,太陽能資源豐富.此線東南貧乏。
7.我國四大海域的界線:
渤海與黃海的界線:遼東半島老鐵山角——山東半島蓬萊角;
黃海與東海的界線:長江口北岸啟東角——濟州島西南角;
東海與南海的界線:廣東南澳島——台灣島南端鵝鑾鼻。
8.我國水文界線:
(1)內流區與外流區的界線:
北段: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祁連山的東端
南段:200毫米等降水量線。
(2)長江與黃河水系的界線:巴顏喀拉山、秦嶺。
(3)長江與珠江水系的界線:南嶺。
(4)太平洋水系與印度洋水系(瀾滄江與怒江)的分水嶺:怒山。
9.我國三大自然區的界線:
(1)東部季風區與西北乾旱半乾旱區的界線:400毫米降水量等值線即從大興安嶺向西南,經張家口、蘭州、拉薩附近,到喜馬拉雅山的南麓。
(2)東部季風區與青藏高寒區的界線:3000米等高線。
(3)西北乾旱半乾旱區與青藏高寒區的界線: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
10.我國東部季風區內四個自然地區的界線:
(1)東北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與華北暖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的界線:日平均氣溫大於等於10°C積溫3200°C等值線。
(2)華中亞熱帶濕潤地區與華北暖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的界線:日平均氣溫大於等於10℃積溫4500°C等值線。即秦嶺——淮河一線。
(3)華中亞熱帶濕潤地區與華南熱帶濕潤地區的界線:日平均氣溫大於等於10℃積溫7500℃等值線。
11.我國西北乾旱半乾旱區兩個自然地區的界線:
賀蘭山一帶,相當於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
12.我國綜合地理界線:
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它是亞熱帶與暖溫帶的分界線、最冷月均溫0°C等溫線的地方、大於等於10°C積溫4500°C的地方、800毫米等降水量線的地方、濕潤區與半濕潤區的分界線、河流有無結冰期的分界線、溫帶落葉闊葉林與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分界線、鈣質土與酸性土壤如紅壤的分界線、小麥與水稻的分界線、農業旱地與水田的分界線、農作物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與一年兩熟或三熟的分界線、地形較完整(平原、高原為主)與地形較破碎(盆地、低山丘陵為主)的分界線、河流汛期長短、河流多少等的分界線。
E. 地理書中經線和緯線的定義是什麼
連接南北兩極的線,叫經線.
和經線相垂直的線,叫緯線.
其實就是橫緯豎經
F. 地理中橫的是什麼線,是經線嗎
一般記憶是橫緯豎經
經線
經過南北兩極點,而且每條的長度都一樣,分東西經,從0°—180°
緯線
分南北,從0°—90°,緯線的度數是不一樣,赤道是0°,極點是90°
G. 高中地理中有哪些重要的地理分界線
(一)地勢三級階梯的界線:
1.第一、二級階梯的分界線: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橫斷山一線。
2.第二、三級階梯的分界線: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線。
(二)氣候界線:
1.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界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一線。
2.熱量與溫度帶界線:
(1).1月0℃等溫線:秦嶺——淮河一線。
(2).亞熱帶與暖溫帶的分界線:秦嶺——淮河一線。
(3).熱帶與亞熱帶的分界線:北回歸線。
(4).暖溫帶與中溫帶的分界線:鴨綠江口——長城(山西境內稍偏南)——祁連山——天山一線。
(5).青藏高寒氣候區與暖溫帶、亞熱帶的分界線: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橫斷山一線。
3.降水量與干濕地區的分界線:
(1).800mm年等降水量線:青藏高原東南邊緣——秦嶺——淮河一線。
(2).400mm年等降水量線:大興安嶺西側——張家口——蘭州——拉薩——喜馬拉雅山東部一線。
(3).200mm年等降水量線: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一線。
(4).濕潤地區與半濕潤地區的分界線:秦嶺——淮河一線。
(5).半濕潤地區與半乾旱地區的分界線:大興安嶺西側—張家口—蘭州—拉薩—喜馬拉雅山東部一線。
(6).半乾旱地區與乾旱地區的分界線: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一線。
4.氣候類型的分界線:
(1).亞熱帶季風氣候與溫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秦嶺——淮河一線。
(2).溫帶季風氣候與溫帶大陸性氣候的分界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祁連山—巴顏喀拉山一線。
(3).青藏高原、高山氣候區與溫帶大陸性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
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橫斷山一線。
(三)水文界線:
1.內、外流區域的分界線:
北段為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祁連山東端一線,南端接近200 mm年等降水量線。
2.分水嶺:
①.太平洋水系與印度洋水系分水嶺:岡底斯山——怒山。
②.長江水系與黃河水系分水嶺:巴顏喀拉山——秦嶺。
③.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分水嶺:南嶺。
④.瀾滄江與怒江分水嶺:怒山。
⑤.黃河水系與海河水系分水嶺:太行山。
(四)四大海域的分界線:
1.渤海與黃海的分界線:遼東半島老鐵山角——山東半島蓬萊角。
2.黃海與東海的分界線:長江口北岸啟東角——韓國濟州島西南角。
3.東海與南海的分界線:廣東南澳島——台灣島南端鵝鑾鼻。
(五)三大自然區的分界線:
1.三大自然區的分界線:
①.西北乾旱半乾旱區與東部季風區的分界線:大致是400mm年等降水量線。
②.西北乾旱半乾旱區與青藏高寒區的分界線: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
③.東部季風區與青藏高寒區的分界線:3000米等高線。
2. 東部季風區內四個自然地區的分界線:
①.東北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與華北暖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的分界線:
日平均氣溫≥10℃積溫3200℃等值線。
②.華北暖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與華中亞熱帶濕潤地區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一線(相當於日平均氣溫≥10℃積溫4500℃等值線。)。
③.華中亞熱帶濕潤地區與華南熱帶濕潤地區的分界線:
日平均氣溫≥10℃積溫7500℃等值線。
二、地理界線綜合歸納:
1.秦嶺——淮河一線:
(1).氣溫:大致與一月0℃等溫線重合。
(2).降水:大致與800mm等降水量線吻合。
(3).河流結冰期:界線以北地區河流有結冰期,以南地區河流無結冰期。
(4).溫度帶:大致是亞熱帶(南)和暖溫帶(北)的分界線。
(5).干濕地區:大致是濕潤地區(南)和半濕潤地區(北)的分界線。
(6).植被:大致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南)和溫帶落葉闊葉林(北)的分界線。
(7).土地利用:大致是水田(南)與旱田(北)的分界線。
(8).糧食作物:大致是水稻(南)與小麥(北)集中分布地區的分界線。
(9).水果:大致是柑橘(南)與蘋果(北)的分界線。
(10).氣候類型:大致是亞熱帶季風氣候(南)與溫帶季風氣候(北)的分界線。
(11).區域劃分:大致是南方與北方的分界線。
(12).河流流域:大致是長江流域(南)與黃河流域(北)的分界線。
(13).秦嶺
大地形區:大致是四川盆地(南)與黃土高原(北)的分界線。
小地形區:大致是漢中谷地(南)與渭河谷地(北)的分界線。
淮河:
大致是長江中下游平原(南)與華北平原(北)的分界線。
2. 長城:
①.降水:400mm等降水量線;
②.溫度帶:暖溫帶(南)與中溫帶(北)。
③.地形:黃土高原(南)與內蒙古高原(北)。
④.糧食作物:冬小麥(南)與春小麥(北)。
⑤.農業:農業(南)與畜牧業(北)。
⑥.民族:漢族(南)與游牧民族(北)。
3.大興安嶺:
①. 地勢:地勢二(西)、三(東)階梯分界線。
②. 地形:內蒙古高原(西)與東北平原(東)的分界線。
③. 非季風區(西)與季風區(東)的分界線。
④. 降水:400mm等降水量線。
⑤. 氣候類型:溫帶大陸性氣候(西)與溫帶季風氣候(東)的分界線。
⑥. 干濕地區:半乾旱(西)與半濕潤(東)地區的分界線。
⑦. 植被:溫帶草原(草原)(西)與溫帶落葉闊葉林(森林)(東)的分界線。
⑧. 農業:畜牧區(西)與耕作區(東)的分界線。
⑨. 河流流域:內河流域(西)與外河流域(東)的分界線。
4.太行山:
①.地勢:地勢二(西)、三(東)級階梯的分界線。
②.地形區:黃土高原(西)與華北平原(東)的分界線。
③.河流流域:黃河流域(西)與海河流域(東)的分界線。
④.省區:山西省(西)與河北省(東)的分界線。
5.巫山:
①.地勢:地勢二(西)、三(東)級階梯的分界線。
②.地形區:四川盆地(西)與長江中下游平原(東)的分界線。
③.省區:四川省(西)與湖北省(東)的分界線。
6.橫斷山:
①.地勢:地勢一(西)、二(東)級階梯的分界線。
②.地形區:青藏高原(西)與四川盆地(東)的分界線。
③.氣候類型:青藏高原、高山氣候區(西)與亞熱帶季風氣候(東)的分界線。
④.溫度帶:青藏高寒氣候區(西)與亞熱帶(東)的分界線。
7.武夷山:
①.地形區:江南丘陵(西)與浙閩丘陵(東)的分界線。
②.省區:江西省(西)與福建省(東)的分界線。
8.天山:
①.地形區:塔里木盆地(南)與准噶爾盆地(北)的分界線。
②.溫度帶:暖溫帶(南)與中溫帶(北)的分界線。
③.區域劃分:南疆(南)與北疆(北)的分界線。
9.昆侖山:
①.地勢:地勢一(南)、二(北)級階梯的分界線。
②.地形區:青藏高原(南)與塔里木盆地(北)的分界線。
③.溫度帶:青藏高寒氣候區(南)與暖溫帶(北)的分界線。
④.氣候類型:青藏高原、高山氣候區(南)與溫帶大陸性氣候(北)的分界線。
⑤.自然分區:青藏高寒區(南)與西北乾旱半乾旱區(北)的分界線。
10.陰山:
①.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
②.溫帶季風氣候與溫帶大陸性氣候的分界線
③.內、外流區域的分界線。
11.南嶺:
①.地形區:珠江三角洲(兩廣丘陵)(南)與江南丘陵(北)的分界線。
②.河流流域:珠江流域(南)與長江流域(北)的分界線。
12.祁連山:
①.地勢:地勢一(南)、二(北)級階梯的分界線。
②.地形區:青藏高原(南)與內蒙古高原(北)的分界線。
③.溫度帶:青藏高寒氣候區(南)與暖溫帶(北)的分界線。
④.氣候類型:青藏高原、高山氣候區(南)與溫帶大陸性氣候(北)的分界線。
⑤.自然分區:青藏高寒區(南)與西北乾旱半乾旱區(北)的分界線:
13.大婁山:
①.地形:雲貴高原(南)與四川盆地(北)的分界線。
14.雪峰山:
①.地勢:地勢二三(東)級階梯的分界線。
②.地形區:雲貴高原(西)與東南丘陵(東)的分界線。
15.巴顏喀拉山:
①.河流流域:長江水系(南)與黃河水系(北)的分界線。
16.賀蘭山:
①.降水量:200mm年等降水量線。
②.干濕地區:半乾旱地區(東)與乾旱地區(西)的分界線。
③.植被:草原(東)與荒漠(西)的分界線。
④.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界線。
⑤.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與溫帶大陸性氣候的分界線。
⑥.內、外流區域的分界線。
17. 岡底斯山:
①.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界線。
②.200mm年等降水量線。
③.干濕地區:半乾旱地區與乾旱地區的分界線。
④.分水嶺:太平洋水系與印度洋水系分水嶺
H. 世界地理中的經線,緯線,如何正確的劃分並做出正確的解答
橫著的是韋線,最長的韋線是赤道,豎著的是經線
I. 在地理上的三線合一指哪三線
一般而言,地理學上的三線合一是指一些重要的地理分界線的重疊,也不一定就是三線。就拿秦嶺淮河一線來說吧,它是我國自然地理的重要分水嶺。具體而言,它是亞熱帶和暖溫帶、一月零度等溫線、800毫米等降水量線、濕潤和半濕潤地區的分界線,同時也是南北旱田和水田、不同作物熟制等的界線等等。(三線合一特指溫度界線、降水量界線、地形區的界線等的重疊)
J. 地理中都有什麼線
有經線和緯線。這是在整個地球上都有的,緯度越高越冷,緯度越低越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