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初中地理培養學生的哪些能力
學地理最重要的是細心。就拿一張地圖來說,上面的每一點信息都有可能成為考試內容,稍不留神錯過一點的話很可能那張圖就白讀了。復習的時候最好是能騰出一塊完整的時間系統地讀。先讀圖。地圖是地理的重頭戲,有時甚至會比書本還重要。山川、河流、城市,把它們的地理位置記清楚。要爭取第一遍時就記熟。因為記地圖有一個特徵,一旦記住了就不會輕易忘記,所以與其隔一段時間復習一次,還不如剛開始就認真地記好。通過平時的應用加深印象,省去復習的時間。?
再有就是看書。要理解地記憶。一般只要是你以前不懂的,看的時候印象就比較深。地理和政!
『貳』 理解地理學科中培養學生的五大關鍵能力要求分別是什麼
1.地理形象思維。地理形象思維就是藉助地理事物的具體形象(或者說表象),按照描述邏輯的規律進行的思維活動.其具體的思維形式是表象、聯想和想像.地理事物的表象可以通過語言文字描述的形式獲得,也可以通過地圖和其他地理圖象的形式獲得.但有時單憑表象還不能獲得對地理事物本質的認識,這就需要在表象的基礎上,再通過聯想和想像,來使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地理形象思維不僅是生動的文字描述和圖象顯示,也包括了地理空間想像.因此,充分運用地圖和其他地理圖象,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與空間觀念,是發展地理形象思維的重要途徑.
2.地理邏輯思維。邏輯思維是一種抽象思維.地理邏輯思維就是藉助地理概念,按照形式邏輯的規律進行的思維活動.一般來說,它的具體思維形式是概念、判斷和推理,就是藉助地理概念,通過判斷和推理,反映地理事物的本質,揭示其內在聯系,從而獲得對地理事物的規律性認識.但有時僅憑簡單的判斷和推理往往是不夠的,甚至還會出現錯誤.因此,在地理邏輯思維過程中,還要運用概念進行因果分析,探究地理事物的內在聯系,綜合得出地理特徵,這就是分析、綜合的思維形式.此外,抽象、概括和比較、歸納,也是地理邏輯思維中常見的形式.
3.地理辯證思維。地理辯證思維就是按照辯證邏輯的規律進行的地理思維活動.由於地理環境組成要素的多元性和地理事物之間關系的復雜性,地理辯證思維就顯得特別重要.在地理教學中,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規律,由觀念到概念的思維規律,在地理事物發展過程中體現出的對立統一規律,由量變到質變的規律;以及在人地關系中體現出的人類生存與發展,資源利用與保護,環境污染與治理等等關系,都是地理辯證思維的具體體現.教師要善於發掘和運用這些規律,培養與發展學生的地理辯證思維能力.
三.地理邏輯思維的基本形式。
由於地理知識的不同邏輯屬性,在學習過程中就需要採取不同的思維方式.許多地理事實材料的描述和地理觀念的形成,都需要運用形象思維;揭示地理事物的形成、發展與變化的過程,需要運用邏輯思維;闡明地理事物之間和人地之間的聯系與關系,則要運用辯證思維;此外,凡涉及地理事物空間分布、空間聯系、空間結構的內容,都要運用空間想像與空間思維的方式.然而在這些思維方式中,最基本的方式是地理邏輯思維,所以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要以地理邏輯思維能力為主.地理邏輯思維的基本形式是抽象概括、判斷推理、分析綜合,它們都離不開比較.
1.抽象概括。抽象概括是形成地理概念的基本方法.抽象就是把地理事物的非本質屬性加以舍棄,而將其本質屬性抽取出來;概括就是在頭腦中把抽象出來的地理事物本質屬性再推廣到具有同類屬性的一切事物中去,從而獲得地理事物的普遍概念.地理概念是對地理感性材料進行分析比較和抽象概括,然後用定義的形式表示出來.此外,在邏輯上減少概念的內涵,擴大其處延,也是一種概括.
2.判斷推理。判斷和推理是地理思維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由現象到本質的高級認識階段.所謂判斷就是運用已有的地理概念或地理原理去肯定或否定某種地理
『叄』 對中學生來說地理的重要性
學習地理有用 地理是研究人類與地理環境關系的科學。人生活在環境里,人類離不開環境。地理學科引導我們去認識環境,教我們怎樣去適應環境,改造環境,使人類與環境協調發展,因而也是我們學習生存的科學,是我們生活的工具,是每一個公民必須的素質。
地理學科的內涵非常廣泛,它不僅包含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的科學知識,與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歷史、政治等各門學科有著廣泛的聯系,它那特有的全面分析和思考問題的地理思維方法還對我們學習其它學科大有幫助,使我們在這今後的學習、工作、生活中也受益匪淺。
地理學科的實用性很強,它引導我們把身邊的世界看得更清楚。宇宙的奧妙,海陸的變遷,氣候的異常,資源的開發,工業的合理布局,農業的因地制宜,人口的合理增長,環境的有效保護等等,都是地理學科研究的內容;航空航天、南極探險、邊貿洽談、中東戰亂、三峽工程、經濟發展、「五一」旅遊、拉閘限電……無一不與地理有關。只要我們留心觀察身邊事物,就會發現生活中處處有地理,生活離不開地理;只要我們聯系實際學習就會感覺到地理非常實用且趣味橫生
『肆』 學習地理對我們日常生活有哪些幫助
在「地理課程標准」的基本理念中,第一個理念就是「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如何體現「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重要的是要以「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側重基礎性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增加學生的生存能力」為切入點,在教學過程中,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組織實施。
一、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
地理環境對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影響深遠,可以說自然地理中的每一個因素都會對人們的衣、食、住、行發生作用,每一種日常生活又會受到多種地理因素的影響。
衣著方面。在講述到影響氣候的因子或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時,給同學提出生活中的一個問題:「為什麼夏天更多的人穿白色衣服,而冬天則有更多的人穿深色衣服?」同學們討論總結之後,一些頭腦反應較快的同學則能舉一反三地調舉其他一些例子:阿拉伯地區的居民服飾為什麼以白色長袍為主,我國藏族牧民則穿一件胳膊可以露出來的「不對稱」的藏袍等等。
行的方面。除了書本上學生掌握的「南船北馬」外,講到交通規則中的「紅燈停,綠燈行」之後,再適時地給學生提出「為什麼機動車的尾燈都是紅色的?」這個問題,盡管當時只有一部分同學能知道「因為散射的紅光最少!」更重要的是在接下來的討論中,還有的同學能在課堂中舉一反三地把「消防車為什麼都是紅顏色?」解釋的合情合理。
至於食、住方面,同學們可以從氣候知識中了解「南稻北麥」、「南米北面」、「南尖北平」、「南敞北封」。不同地區的民居特點更能給學生想像的空間。針對很多人家房頂的太陽能熱水器,提出「如何幫助家裡調整太陽能熱水器角度?」的問題,根據推導、計算,學生自己總結出了一套解決的方案,輕松掌握了「不同緯度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計算」問題。
教學中以大眾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現地理的學習內容,能大大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充分適應學生與生俱來的探索欲和好奇心,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學習地理,從中體驗學習地理的成功樂趣,樹立學好地理的自信心。
二、結合生活中常見的現象,來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生活中除了衣食住行外,還有許多很平常但學生感興趣的事情,把他們引入課堂,不但能豐富課堂教學,而且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如在講大氣的削弱作用和保溫作用時,我是這樣設計的:學生自學後,我有意識地將一些身邊的事物與書上的知識聯結在一起,設計了幾個討論題,晚霞為什麼是紅的?晴朗的天空為什麼是蔚藍色的?太陽已落山而天為什麼還不黑?夏天裡,陰天的夜晚為什麼比晴天的夜晚熱?討論結束後,分組回答與補充,在熱烈、快樂的氣氛中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任務。為了鞏固成果,最後給學生布置了一個家庭作業:回家和家長討論如何在冬季防治農作物的凍害發生。因為都是農村的學生,他們都積極的給我提交了討論結果,提出了很多切實可行的方法。本節課教學的最大特點就是和生活聯系緊密,具有實踐性和創造性,也給後面學習「氣候變暖」打下了基礎。
三、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去解釋一些耳熟能詳的詩詞、典故和成語,也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有許多詩詞、典故、成語都和地理知識有關,在教學中適時的提出一些,會讓學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如在講「經緯網」之前,我說 「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這句話是有問題的。學生都知道這是偉人的詩,當時就來了興趣,講完後,學生都會心的露出了笑容:原來只有坐在赤道上的人才能「坐地日行八萬里呀」。在講「太陽輻射的能量分布時」,我當堂背誦了「兩小兒辯日」,讓學生再辯一回,當年難住孔老夫子的問題,學生也能迎刃而解,自然增添了成就感,連平時上課愛打瞌睡的學生都都興奮的舉手發言。
還有許多關於地理的成語也都能成為我們課堂的調味品,如滄海桑田、海枯石爛、風調雨順、日久天長、海市蜃樓、一瀉千里、百川歸海、一衣帶水、源遠流長、因地制宜、涇渭分明等。恰當的運用,會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四、結合當地政府的經濟發展策略來了解生活中的地理
地理與生產的聯系十分密切。農業在地區間、部門間雖然差別很大,但都離不開當地一定的地理環境,而農業類型的選擇及農業發展方針與措施的制定,都可以說是對地理知識的運用,使學生體會地理對於生產建設的巨大作用,也是對「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的具體體現。
保護環境,發展生態農業、綠色農業是當今農業發展的主流,我們所在的秦嶺山區,是長防林工程規劃區,退耕還林之後,如何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生態農業,增加農民收入?針對我縣從「山地開發」政策到「退耕還林」政策的轉變,設計了相關的問題讓大家討論。作為農家子弟,討論的熱情很高,還激發了學生對家鄉的熱愛和使命感。
五、把鄉土教材引進課堂
我們的家鄉剛好是在秦嶺—淮河這條重要的地理分界線上,兼容了南方和北方的風俗習慣、亞熱帶和溫帶的氣候與植被、濕潤地區和半濕潤地區的耕作方式,在教學中用他們身邊的東西做示例,即引起興趣又利於理解。如在學習「垂直地帶性規律」時,我就用我們身邊的山來加以分析,通俗易懂,事半功倍。在講「地貌」時,用周圍山地的河谷地貌為示例,使學生很直觀的理解了「內外力共同作用形成地貌」的抽象理論。
提倡「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使學生感受到地理與生活息息相關,在他們了解當地農業發展政策時充分認識到生活離不開地理,從而產生學習地理的需要,消除學生對學習地理的畏難情緒。更為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由「要我學」轉為「我要學」,正如孔子所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伍』 請問通過地理學科的學,究竟能使得學生獲得哪一些能力呢
通過地理學科的學,能使得學生獲得以下能力:
第一個層級是獨立或合作進行地理觀測、地理實驗、地理調查, 掌握閱讀、分析、 運用地理圖表和地理數據的技能;
第二個層級為地理信息加工能 力,包括搜集、 整理、分析地理信息和把地理信息運用於地理學習過程的能力;
第三個層級為「研 究能力,包括提出地理問題的能力及設計探究方案的能力、解決 地理問題的能 力、實踐能力;
第四個層級為表達交流能力。
『陸』 為何要把地理知識放入初中學習有什麼好處
中國的學生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數學的學習上,刷題、奧數班、課外補習等。剛開始還問了我爸,後來看他的反應明顯是沒學過,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的知識下壓過程。畢竟以前都沒數學課,沒准一千年後,相對論什麼的就是小學課程了。相信人類的潛力完全可以分階層,分目標,階段性學習。而不是扯了十幾年所謂的語法,到頭來還是沒法交流。
高中年齡階段出現辯證思維。如果那樣的話,孩子會一頭霧水,問老師,你們說啥嘞?小學五年級科學涵蓋了初中物理,初中生物,初中化學知識。能怎麼樣?小學就在學習初中相關學科內容了否則怎麼賺錢 有差距 有落差 才會迎頭趕上 才會去刷題能感動大學老師,能有這么用功的學生。小學生有的能過大學英語四級,大學生多讀了十年還掛科。
『柒』 地理教育有哪些特殊的功能
一、培養愛國情感
地理教育對學生愛國情感的培養具有獨到之處。在分科制的教育體系中,愛國情感的培養滲透在各個學科之中。地理教學是通過培養學生對自己國家的自然和人文環境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的認識與理解,使愛國情感的培養具體化。
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去觀察他們所生活的自然和人文環境,認識它,了解它,進而關心它,與它和諧相處。使學生從與周圍環境、與身邊的人相處中,獲得愛國情感的親身體驗。
二、增強全球意識
當今,人類的活動空間更廣闊,相互聯系更緊密,地球也相對「變小」了。與此同時,也產生了諸如酸雨、臭氧層空洞、可持續發展等具有全球性的問題,需要各個國家共同協商來解決。因而現代社會對公民的全球意識和國際合作能力的要求也逐漸提高。
現在中國與世界的聯系日益增強,在國際社會中的影響越來越大,在基礎教育中進行全球意識的教育是培養合格公民的必不可少的內容之一。
而基礎地理教育是擴大青年學生眼界的一種有效工具。這並不是說要在地理課上向他們介紹許許多多的世界各地的知識、信息。傳播這些信息的任務完全可由電視、廣播、書刊、報紙等社會媒體來完成。然而青年學生從這些渠道獲得的信息往往是零散的、片面的。
基礎地理教育能夠做到的是,教給青年學生收集、選擇和處理地理信息的方法、技能、態度和價值觀,這是任何別的學科所無法代替的。
三、進行環境教育
環境問題是現代社會發展的伴生物,環境教育也成為現代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中國佔世界約五分之一的人口,如果每個公民都具有很強的環境意識,那麼我國的環境狀況將會有很大的改觀;反之,如果大部分人,尤其是領導者缺乏環境意識,或環境意識被眼前的利益所淡漠,環境惡化將是不可避免的。
人們已經認識到,為了使前一種理想盡早成為現實,避免後一種狀況的發生,在基礎教育中增強環境意識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在我們國家,環境教育在基礎教育中主要採取各科滲透的方式,地理學科是進行環境教育的主要媒介之一。
以人—地關系為主線的地理教育不僅關注自然環境本身的狀況和它對人們的影響,更關注人—地系統中,人們在利用、改善自然和社會環境時所採取的辦法,以及這些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這些人類活動所產生的影響可能有益也可能有害,這要看人們對環境的了解程度以及利用環境時所作的決定。
例如,在河流上修建水庫所產生的後果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它控制了洪水,利用水能發電,通過灌溉發展農業,但同時也改變了庫區的生態環境,減少了河床和沖積平原上的沉積物,而且減少了入海口的泥沙和營養物質的供應。
當青年學生了解到由於人們缺乏環境意識而造成對人類自身和其它物種生存的危害,心靈會受到觸動,他們在考慮和處理生活中的問題時可能會對環境更多一點關心。
例如:在家庭購買冰箱時,孩子可能會勸說父母購買無氟冰箱;在旅行乘坐火車時,他們就不會把快餐盒隨手丟出車窗外;他們會選擇用可回收材料製成的玩具和文具;他們會節約利用紙張,以減少森林砍伐和造紙污染;等等。通過地理課的學習,他們會成為具有強烈環境意識的新一代公民。
『捌』 地理這門學科有什麼重要性
一、地理知識是人的社會文化科學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
學生正處於身心全面發展的時期, 不僅應當具有語言、數學、外語等工具類知識,而且應當具有歷史、地理及其他科學知識。 歷史知識有利於讓學生了解人類的過去,從人類的歷史經驗中去豐富自己。地理知識則是從 自然和社會兩方面讓學生科學地認識世界。讓學生從家庭的狹小空間中「走」出來,認識社 區、村鎮、城市、國家、世界、地球及其宇宙環境;認識世界各地的自然風光、社會經濟、 民族文化、風土人情。從我國及世界各國人民的經驗中吸取營養,充實自己,去學會做人、 做事,學會與他人交往,學會生活。在現代社會里,一個缺乏地理環境科學知識,充滿迷信 思想和孤陋寡聞的人,一個對家鄉、祖國、世界缺乏了解,缺乏情感的人,是很難適應科學 技術高度發展,信息交流頻繁,社會聯系復雜,產業和職業瞬息萬變的社會的。
二、地理空間能力是人的基本能力之一。
三、人類要在地理環境中求得生存和發展,就要掌握環境本身的發展規律,按科學規律辦事 。作為一個具有現代文明的人,就必須具備地理環境方面的科學知識,具有正確的保護環境 的觀點及全球意識。了解人類面臨的種種環境問題,按照正確的行為准則,自覺地參與改善 環境的行動。而這些都是地理教育的重要內容。 環境保護知識、環境意識、全球意識是現代人必須具備的素養,是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組 成部分。
『玖』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有助於學生感受什麼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有助於學生感受不同區域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徵,從地理的視角認識和欣賞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從而提升生活品味和精神體驗層次,增進學生對地理環境的理解力和適應能力;有助於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學生應對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問題的初步能力,這將利於為國家乃至全球的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培養活躍的、有責任感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