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地理學會榮譽證書含金量
很高。
中國地理學會榮譽證書就是中國地理學會設立的獎項,能獲得此獎的都是在我國地理科研和教學工作中做出重大貢獻的科研人員或教育工作者。
中國地理學會是由全國廣大地理工作者自願組成、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依法登記注冊、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全國性、公益性、學術性的社會團體,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發展地理科學事業的重要社會力量。學會掛靠在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❷ 中國國家地理和國家地理有什麼區別
一、創建時間不同
1、中國國家地理:1950年創刊於南京,原名《地理知識》,是關於地理的月刊,該刊的文章和圖片經常被中央及地方媒體轉載,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和收藏價值,國內外很多家圖書館已經把該刊作為重點收藏期刊。
2、國家地理:美國國家地理雜志創刊於1888年10月,它由美國的一家非盈利科學教育組織「美國國家地理協會」(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創辦。
二、內容不同
1、中國國家地理:內容以中國地理為主,兼具世界各地不同區域的自然、人文景觀和事件,並揭示其背景和奧秘,另亦涉及天文、生物、歷史和考古等領域。是中國大陸著名的有關地理的雜志。
2、國家地理:涉及到環境,森林砍伐,化學污染,全球變暖和瀕危物種,一系列的主題遠遠超過了地理探索的好奇心。雜志發表的一些文章還重點涉及到歷史和新產品,新技術在當今社會中的應用,比如說一種金屬,基因技術,食物和農產品或者是新的考古發現。
三、發行狀況不同
1、中國國家地理:各種版本累計銷售300萬冊。發行量及讀者分析由世界權威BPA認證機構誠證國際傳媒信息咨詢(北京)有限公司和中國官方唯一認可的國新出版物發行數據調查中心提供第三方監測。
2、國家地理:雜志總體品牌多種版本的審計數據(包含印刷發行量和電子發行量)為3090萬,總體包括主要版本如印刷版發行量、電子版本、應用程序、社交媒體、網站和NewsLetter,以及國際、全球和旅行者版本。
❸ 中國地理學會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嗎
中國地理學會的定義:中國地理學會是由全國廣大地理工作者自願組成的全國性、公益性、學術性的社會團體,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發展地理科學事業的社會力量。
可見,該學會不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門。
❹ 中國地理學會一等獎論文對於教師評職稱老說有用嗎可以給加分嗎
不可以加分的
❺ 中國地理學會
中國地理學會(英文名:The Geographical Society of China,縮寫:GSC)是由全國廣大地理工作者自願組成、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依法登記注冊、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全國性、公益性、學術性的社會團體,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發展地理科學事業的重要社會力量。
學會掛靠在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中國地理學會擁有全國會員2萬人,學會下設16個專業委員會、7個分會、6個工作委員會,聯系地方學會31個(未含台、港、澳),學會理事會設有分會:沙漠、冰川凍土、環境遙感、山地研究、長江流域開發、沿海開放地區研究分會。專業委員會:自然地理、經濟地理、地貌、氣候、水文、化學地理、歷史地理(附古地理組)、地圖和地理信息系統、世界地理、人文地理(附數量地理組)、海洋地理。此外,還有教育工作委員會、科普工作委員會、對應國際地理聯合會委員會和編輯出版工作委員會。這些分會和委員會開展的工作,對地理研究和科學普及起到很大作用。
❻ 中國地理學會的主要職責
組織和支持會員開展國內外地理學科及相關學科的學術交流活動;編輯出版地理科技書刊;宣傳普及地理科學知識,傳播科學精神、思想和方法,推廣先進技術;組織開展對國家科技發展戰略、政策和經濟建設中涉及地理學科及相關學科範圍內的重大問題進行研討並提出政策建議;組織進行涉及地理學科及相關學科範圍內的科技咨詢和技術服務工作,接受委託進行涉及地理學科及相關學科範圍內的科技項目論證、科技成果評價、專業技術職稱評定,組織舉辦展覽;開展對會員和地理工作者涉及學科及相關學科範圍內的繼續教育和培訓工作;反映會員的意見和呼聲,維護地理科技工作者的權益;表彰優秀地理工作者,評選優秀地理論著、圖集,發現舉薦優秀地理人才;舉辦為會員服務的事業和活動。
❼ 地理學在三農問題方面起什麼作用
「三農」問題密不可分
「地理學要為經濟建設服務,首先是要為農業服務!」我國人文地理學家、中國地理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吳傳鈞向《科學時報》記者強調了這一重要觀點。
「農業生產是自然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相互交織的過程。」吳傳鈞引用恩格斯的這一經典話語,說明農業生產是生產過程中與自然環境最密切的一個生產部門。
吳傳鈞強調,農業問題、農村問題、農民問題,這「三農」問題的解決,是我國現代化建設工作的重中之重,對地理工作者也不例外。「三農」問題三者互相交叉、互相影響的這種密切聯系的關系,越來越明顯、越來越突出,地理學者更要發揮地理學的專業優勢,為解決「三農」問題服務。
❽ 中國教育學會和中國地理學會是什麼關系
兩者之間沒有關系,教育學會是教育方面的,地理學會是科研方面的,而且這些都是民間組織,沒有從屬關系,兩者可以進行聯絡協作
❾ 中國地理學史的中國近代地理學的形成和近現代
展(清末以來,19世紀中至今)
明中葉以後,以徐霞客為代表的一些先進地理學家,開辟了中國地理學實地考察自然、研究自然規律的新方向,有些成果當時居於世界地理學的前列。但是,由於各種原因,這些成果並沒有進一步發展成為近代地理學。中國的近代地理學是在引進歐美的近代地理學基礎上逐步形成的。清末和中華民國初年,中國地學會的成立、《地學雜志》的創刊,以及地理學課程的教授、地理教科書的出版和各大學地理系的設置等,都在中國地理學向新階段發展過程中起了推動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中國地理學在與國家的建設相結合的過程中,得到很大發展。 (19世紀中~20世紀初) 鴉片戰爭(1840~1842)之後,中國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富國強兵的呼聲日益高漲,出現了魏源的《海國圖志》和徐繼畲的《瀛環志略》。在洋務運動期間(19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中國除興辦一些工廠企業外,還編譯出版一些科學技術書刊,傳播了西方先進的地理學知識。
1897年在上海創辦南洋公學留學生班,地理課是所要講授的課程之一。任教於上海南洋公學的張相文,於光緒二十七年(1901)編著中國最早的地理教科書《初等地理教科書》和《中等該國地理教科書》,光緒三十四年(1908)又編出中國最早的自然地理學教科學《地文學》(圖10), 為培養地理人才和促進中國近代地理眩的興起作出了重要貢獻。光緒二十二年(1896)鄒代鈞在湖北武昌創辦輿地學會,學會譯繪中外輿圖700多幅,推動了中國近代地圖事業的發展。宣統元年(1909),張相文、白雅雨等人發起成立中國地學會,它是中國地理學會的前身。地學會創辦的《地理雜志》(圖11)於1910年問世,所載論著以地理學方面的最多。中國地學會和《地學雜志》是中國近代地理學萌芽時期最重要的組織和文獻。
在這個時期,中國傳統地理學繼續取得重要成就;如何秋濤的《朔方備乘》(1858),王先謙的《合校水經注》(1892),王錫祺的《小方壺齋輿地叢鈔》(1897),楊守敬等的《水經註疏》(初稿成於1904年)、《水經注圖》(1904)和《歷代輿地圖》(1906)等。因此,也有人主張將19世紀中~20世紀初中國地理學的情況,劃入中國傳統地理學的發展階段中。 (20世紀20~40年代) 1920年以後,一些高等學校先後創設地理系或地學系等,如南京的東南大學地理系(1921)、北平師范大學地理系(1928)、清華大學地理系(一說地學系,1929)、中山大學地理系(1929)、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地理系(1931)、浙江大學史地系(1936)等。由竺可楨、翁文灝等講授地理學課程,培養了中國第一批近代地理學家。1934年,翁文灝等發起成立中國地理學會,創辦《地理學報》。顧頡剛和譚其驤於1934年發起建立禹貢學會(1936年正式成立)、創辦《禹貢》半月刊。1940年,中國地理研究所建立,創辦《地理》刊物。上述機構和刊物為中國近代地理學的形成作了貢獻。
這一時期較為重要的成果有:竺可楨的《遠東台風的新分類》(1924)、《中國氣候區域論》(1930)、《東南季風與中國之雨量》(1934),翁文灝的《中國山脈考》(1925),丁文江、翁文灝、曾世英的《中華民國新地圖》(1934),張其昀的《該國地理》(1926),胡煥庸的《中國人口之分布》(1935)、《中國之農業區域》(1936),王庸的《中國地理學史》(1938),李旭旦的《白龍江中遊人生地理觀察》(1941),任美鍔的《建設地理新論》(1946),林超等的《嘉陵江流域地理考察報告》(1946)和譚其驤的《秦郡新考》(1947)等。 (20世紀50~80年代) 這一時期是中國近代地理學獲得較大發展,並向現代地理學邁進的時期。有的學者認為50~70年代是中國近代地理學發展時期,70年代末至80年代為中國現代地理學開始時期。這40年中,中國地理學在地理教育和機構、地理考察、地理研究方面都有長足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