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生活中運用到地理的例子舉三個。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從生活中學習地理
人總是生活在特定的自然條件和人文背景中。從根本上說,學習地理是為了了解我們的生存環境,並在改造利用環境的同時,協調與它的關系,達到「天人合一」,實現可持續發展。為此,在地理教學時,教師應密切關注周圍的生活現象,並適時地引入課堂,探究其形成發展的地理原因。比如,教材要求學生會用地理的思想和方法看待身邊的一些事情,安排生產和生活要因地制宜,揚長避短。讓學生討論:為什麼迪康公司要在安德建立川芎種植基地?對這個身邊的鮮活的生活事例,學生各抒己見。討論後有以下說法:經濟原因——公司需要大量的價格穩定的葯材資源;自然條件的原因——成都平原的氣候、土壤適宜川芎栽培,川芎原來就產於四川。通過這個討論,讓學生知道,地理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從而激發其學習地理的興趣。
當今全球生態環境日趨惡化,人類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時代要求我們學好地理,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關注家鄉的生態。比如,在「我們需要潔凈的空氣」這一框題中,我讓學生指出成都地區的幾大污染源,並請他們提出治污的合理化建議。當時,課堂討論熱烈,學生思維活躍。可以說,這不是教師的授課技巧,而是生活給課堂注入了生機和活力,「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成都郊縣花木經濟的興起,在介紹全球變暖時穿插的另一個生活題材。怎樣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呢?由於很多學生家裡都種有花木,對栽花養草帶來的環保效益,他們切身的感受是:原野綠了,水更清了,空氣潔凈了,與此同時,人們的收入也增加了。種植花木把發展經濟與環境保護很好地結合起來,實現了可持續發展,真是一舉兩得。這樣穿插舉例,就可以讓學生學到有用的地理知識。
中國加入WTO的客觀形勢,也迫使地理學科改弦易轍,不能再走老路,而要適應現實需要,多給學生介紹入世後需要掌握的地理知識。這既是對中學地理教學的挑戰,也是它的機遇,在這方面,地理課程應該大有可為。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就是一個大市場,人們需要了解世界,參與競爭。學生必將更自覺地學習家鄉的、祖國的、世界的自然和人文知識,地理知識將成為未來人才綜合素質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除了課堂上教師有機適時穿插以外,我們還必須構建基於現代信息技術條件下的地理。諸如訂閱各種與地理有關的報刊,用活用好學校圖書館。有條件的學生可以上網,從網上及時、大量地獲取有關的地理知識。電視也是一種很有效的信息媒體。中央台教育頻道常常播放有關地理方面的節目,質量高,趣味性強。還有很多與地理有關的節目,如「人與自然」「東芝動物樂園」「國家地理雜志」等節目,知識性、趣味性都很強,教師也應收看,以開闊視野,豐富知識。此外,結合各地情況,開發鄉土地理資源也十分迫切。家鄉的地形、土壤、河流、氣候、民情風俗、歷史沿革均須納入計劃,調查整理。鄉土地理應進入課堂,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會回到家鄉,所以,了解有關的鄉土地理知識,是十分必要的。總之,要讓學生通過各種渠道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應該說,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從生活中學習地理也是課改成功的關鍵。新教材的成功是因為它特別重視地理和生活的關系,讓地理知識服務於生活。教師應從地理與生活的關系入手,為地理課堂輸入新鮮的生活內容,讓學生學習有用的地理知識。
② 請你列舉幾個運用地理知識搞好生產、生活的事例
1、街道與子午線呈30度至60度的夾角。
2、塑料或玻璃大棚生產。
3、城市工業布局。
【解析】
1、太陽輻射對建築物的影響:在進行城市規劃時,為了保證街道兩側所有建築物都有較好的採光條件,城鎮街道宜採取南北方向和東西方向的中間方位,使街道與子午線呈30度至60度的夾角。
2、農業生產活動方面:中國北方地區冬季因氣溫低,熱量條件不足無法滿足蔬菜等作物的生長需要,北方許多地區都利用溫室效應的原理發展了塑料或玻璃大棚生產,改善熱量條件。
3、環境標准對城市工業布局的影響:工業區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對於大氣污染嚴重的工業企業在進行布局時,要考慮到當地的盛行風向,在一種風向的地區布局在常年主導風向的下風向,在風向隨著季節發生變化的地區,要布局在與盛行風向垂直的郊外,或當地最小風頻的上風向。
(2)身邊有哪些地理學應用知識擴展閱讀:
1、世界地理
隸屬於區域地理學,是人們科學地認識世界的一個重要方面。從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或兩者相結合的角度,運用地理學一般的分析綜合、歸納概括、區域對比等方法,展示大洲、大洋、國家(地區)的概貌及其內部差異。
2、自然地理
自然地理是研究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結構、功能、動態及其空間分異規律的學科,是地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學科。綜合性的分支科學有綜合自然地理學、區域自然地理學、古地理學等。
3、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是地理學分支學科之一。人文地理學的發展經歷了知識積累、學科形成和理論演變、學科分化,以及理論和方法的革新等過程。按其發展順序,可分為古代、近代、現代三個階段。
③ 生活中的地理有哪些
生活中的地理有地震、氣候、降水、山脈、河流等。
1、地震
地震又稱地動、地振動,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的振動,期間會產生地震波的一種自然現象。地球上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造成板塊邊沿及板塊內部產生錯動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2、氣候
氣候是大氣物理特徵的長期平均狀態,與天氣不同,它具有穩定性。時間尺度為月、季、年、數年到數百年以上。氣候以冷、暖、干、濕這些特徵來衡量,通常由某一時期的平均值和離差值表徵。研究氣候的學科是氣候學。
3、降水
降水是指空氣中的水汽冷凝並降落到地表的現象,它包括兩部分,一是大氣中水汽直接在地面或地物表面及低空的凝結物,如霜、露、霧和霧淞,又稱為水平降水;另一部分是由空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水汽凝結物,如雨、雪、霰雹和雨淞等,又稱為垂直降水。但是單純的霜、露、霧和霧淞等,不作降水量處理。
4、山脈
山脈,是指沿一定方向延伸、包括若干條山嶺和山谷組成的山體,因像脈狀、而且有某種整體性質可以一起稱呼,而稱之為山脈。主要是由於地殼運動中的內營力作用,有明顯的褶皺,從而區別於山地,而山地則是在一定的力的作用下,褶皺現象不明顯。
5、河流
河流通常是指陸地河流經常或間歇地沿著狹長凹地流動的水流。河流一般是在高處作源頭,然後沿地勢向下流,一直流入像湖泊或海洋的終點。河流是地球上水文循環的重要路徑,是泥沙、鹽類和化學元素等進入湖泊、海洋的通道。著名的河流有長江,黃河,亞馬遜河,尼羅河等。
④ 日常生活中經常運用的地理知識有哪些
1.日常生活中經常運用的地理知識:辨識方向,認識東南西北;了解天氣,知曉氣候變化;方便出行,做好出差、旅行的准備,事先知道目的地的大概情況;豐富知識。
2.工作中能運用到的知識因職業而異,有的職業,特別是經常出差的肯定會要求得高些。具體的可以再考慮。
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⑤ 生活中的地理實例有哪些
其實生活中的地理是很有趣的!
例子:
1.地震。這是一種毀滅性的災害。
2.氣候。每天大家都在關注著它。
3.降水。每個地區的降水量都不同。
4.風土人情。每個國家、每個地區的風俗都不同。
5.位置。你所在的是亞洲,但是還有其它幾個大洲與我們共同存在在這個地球。
6.地理標志。某些時候所看見的一些地理符號的識別。
7.山脈。每個國家、每個地區都有象徵性的山脈。
8.河流。哺育這個地方人名的河流一般性叫做「母親河」,我國是「黃河」
9.變化。在新疆,你可以嘗到「早穿棉襖午穿紗,抱著火爐吃西瓜」的樂趣。
10.構造。我們地球的構造。
11.世界區域的劃分,東西12區居然相差一天。
我是學生,回答的幼稚,不要介意那麼多。給點鼓勵吧!
⑥ 生活中的地理知識有哪些
生活中的地理知識有:
1、從海陸位置看,我國位於世界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的東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的西岸,海陸兼備。
2、我國陸地領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3、我國漢族人口遍布全國各地,少數民族人口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地區。
4、無論怎樣平分地球,任何一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於陸地面積。
5、亞非兩洲的分界線:蘇伊士運河。 南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
⑦ 日常生活中哪些活動與地理知識有關系
日常生活中與地理知識有關系的有:旅遊活動、地震、海嘯、泥石流、天氣預報、地理上面的洋流、氣流活動等。
1、旅遊活動
旅遊活動是人們出於休閑、商務以及其他目的,短期(歷史不超過一年)離開自己的慣常環境,前往他鄉的旅行活動以及在該地的停留訪問活動。
2、地震
地震又稱地動、地振動,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的振動,期間會產生地震波的一種自然現象。地球上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造成板塊邊沿及板塊內部產生錯動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3、海嘯
海嘯是一種災難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內、里氏震級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發也可能引起海嘯。
在一次震動之後,震盪波在海面上以不斷擴大的圓圈,傳播到很遠的距離,正象卵石掉進淺池裡產生的波一樣。海嘯波長比海洋的最大深度還要大,軌道運動在海底附近也沒受多大阻滯,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傳播過去。
4、泥石流
泥石流是指在山區或者其他溝谷深壑,地形險峻的地區,因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災害引發的山體滑坡並攜帶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塊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質容量大和破壞力強等特點。發生泥石流常常會沖毀公路鐵路等交通設施甚至村鎮等,造成巨大損失。
5、天氣預報
天氣預報的主要內容是一個地區或城市未來一段時期內的陰晴雨雪、最高最低氣溫、風向和風力及特殊的災害性天氣。就中國而言,氣象台准確預報寒潮、台風、暴雨等自然災害出現的位置和強度,就可以直接為工農業生產和群眾生活服務。
⑧ 如何將地理知識運用到生活中
要想做到這一點,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從日常生活中尋找地理知識
人們的衣、食、住、行都與地理知識有著密切的聯系,最基本的日常生活是學生最熟悉的,把這方面的知識運用到課堂上,會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對於七年級的初中生而言,他們已經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在他們的生活中,也會觀察到許多生活現象,如,日常的衣、食、住、行等,這些都與我們的地理學科息息相關。因此我在教學《讓地理走進生活》這一節課時,讓學生從穿衣風格、飲食習慣、民居特色、出行等舉例說明與地理的關系,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出來,把已有的生活知識運用到課堂上,如,服飾變化與氣候變化緊密相關,在自己家裡的衣櫃里一般放著適合春、夏、秋、冬四季穿的衣服,比如夏季的短袖、襯衫、裙子,春秋季節的休閑裝,冬季的棉衣和羊毛衫等;本地的主食是米飯,與這里種植水稻為主有關,那麼種植水稻又與本地高溫多雨的氣候有關;本地傳統民居屋頂坡度大,牆體相對單薄,門窗開得較大,並有完備的排水系統,這是受當地夏季高溫多雨的自然地理條件的影響,當今人們在購買商品房時,也考慮很多地理因素,諸如商品房的地理位置,周邊配套設施,周圍空氣環境質量,房屋的朝向、採光度、通風、樓高、樓間距等等地理因素都是首要考慮的問題;在出行方面,出門看天氣,出差或旅遊之前,都要了解天氣預報,做好出差、旅行的准備,合理選擇出行的時間、交通方式和旅遊線路以及隨身攜帶物品的多少,事先了解目的地的基本情況,以達到理想的效果。這些最普通、最常見的例子是課堂教學上活生生的地理素材,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時時有地理,處處有地理,地理知識就在我們生活的周圍,使學生認識到地理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學好地理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生活。
二、充分利用鄉土資源擴充地理知識
家鄉的地形、土壤、河流、氣候、民情風俗、歷史沿革都可以納入學習地理的大課堂。教材要求學生會用地理的思維和方法看待身邊的一些現象和事情,安排生產和生活要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初中生大多好奇、求知慾望強,引導他們學會觀察身邊的生活,感受到地理知識就在自己的生活中,鄉
⑨ 生活中有哪些地理知識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關系的一門學科.人們的衣、食、住、行都與地理知識有著密切的聯系.服飾的材料、樣式,飲食習慣和方式,住房的式樣與特點等,都與地理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比方說你外出旅遊的時候,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識就很重要,尤其是當你身處野外時.還有這些基本的地理常識:我們住在北半球,夏天晝長夜短,冬天晝短夜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