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為什麼不用地理大發現

為什麼不用地理大發現

發布時間:2022-09-11 18:31:24

⑴ 為什麼鄭和下西洋沒有產生地理大發現

因為鄭和下西洋和哥倫布航海的目的不一樣,哥倫布航海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政治需求,而是為了自己和幾位愛好探險的人才出去探索新世界的,所以說他們沒有任何規劃好的路線,可以說完全憑自己的感覺走,自然是會找到新的大陸,但是鄭和不一樣,鄭和是朝廷派遣他去其他國家進行貿易往來,因此路線方面已經有了規劃安排,自然不可能偏航到那種無人區的地方探索。
但是歐洲的探險者不是為了政治需求而出海的,他們是為了自己的探險愛好,歐洲人有一種探索世界的感覺,所以說他們出去的航線也是沒有任何目的的遠行,不像鄭和早已安排好了路線,因此他們就發現了很多之前從來沒有發現過的國家和領土,因此兩個航海的目的不一樣,發現的結果自然也是不一樣了,不過兩者都是非常偉大的。

⑵ 為什麼中國有鄭和下西洋的壯舉卻沒有地理大發現

偉大的鄭和航海顯示了中國有強大的遠航能力.但是由於在動因、大地觀、地圖等方面,明初中國遠遠不具備西歐人完成地理大發現那些得天獨厚的條件,所以中國未能進行地理大發現.地理大發現最根本的條件還是經濟動因.如果明初中國資本主義有迅速的發展,從而產生強大持續的經濟動因,那麼封鎖的海洋政策、皇帝的主觀意志(行為)、狹隘的大地觀以及傳統地圖的缺陷等不利條件都會改變,並按經濟要求而順向發展的.那麼中國人也會完成地理大發現的.

⑶ 鄭和下西洋為什麼沒有惹起地理大發覺

鄭和航海顯示了中國有強大的遠航能力。但是由於在動因、大地觀、 地圖等方面中國遠遠不具備西歐人完成地理大發現那些得天獨厚的條件, 所以中國未能進行「地理大發 現」。「西方地理大發現」最根本的條件還是經濟動因。

一、鄭和下西洋的規模之大,人員之眾,組織之嚴密,氣魄之雄偉,歷時之久,遠非「地理大發現」時的西方船隊所能比擬。

鄭和下西洋船隊規模的宏大,首先表現在船舶數量大、種類多。鄭和下西洋的船隊一般每次200 艘,其中有大、中、巨型寶船6 0 余艘,其載重量為1500 噸。鄭和船隊的船舶又分為寶船、馬船、糧船、坐船、戰船以及水船等輔助船,其中,寶船是整個船隊的主體船舶;馬船是大型快速水戰與運輸兼用船;糧船主要用於運輸船隊所需要的糧食以及後勤供應物品;坐船又叫「戰坐船」,是大型戰船;戰船是擔任護航的專用船舶;水船專門用來儲存、運輸淡水。最後,表現在鄭和下西洋歷時之久, 次數之多上。鄭和下西洋從1409 開始,到1433年結束,前後七次遠涉重洋,共歷時達2 8年之久,像鄭和這樣在近3 0 年的時間里頻繁活動於海洋之上的航海家,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不多見的。
與鄭和下西洋相比,完成「地理大發現」的西方船隊,無論在時間上、船隻數量及噸位、船隊人數、船隊組織上,以及航海時間上都相形見絀。

二、鄭和下西洋與「地理大發現」動因、目的之不同。

鄭和下西洋雖然規模宏大,但其動因及目的主要是政治性的,而非經濟性的,這是鄭和下西洋與歐洲航海家進行「地理大發現」動因和目的最根本的區別所在。明成祖之所以組織龐大的船隊,派遣鄭和遠航西洋,就是為了擴大明王朝的政治影響,宣揚大明帝國的國威,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系,以滿足其建立天朝大國的慾望。無可否認,鄭和下西洋也進行了大量的貿易活動,因而也帶有一定程度的經濟上的動因和目的,但這種經濟上動因和目的與政治上的動因和目的相比,則是微不足道的。也就是說,鄭和下西洋經濟上的動因和目的是次要的,並且是從屬於政治上的動因和目的的,這一點可以從鄭和下西洋時所從事的活動以及下西洋所帶回的物品中得到證明。

⑷ 15世紀,中國的造船業,航海業比歐洲發達,為什麼不是中國人首先進行"地理大發現"

我的回答一向言簡意賅!不想照抄網路。希望對你有幫助!
宋元時期的確牛B一時,但是到了明朝中國因為倭患(東南沿海)和荷蘭(台灣)的局部騷擾等因素,所以長期實行海禁(也就是閉關鎖國的一種形式),對於我國的海上事業的發展極為不利。
但是我國也有大規模的航行,就是鄭和下西洋,規模不亞於哥倫布、麥哲倫等,但是由於航行是不計成本的大規模航行,而且目的也是以政治目的(揚我大明國威,甚至送錢給亞非小國)為主,所以到後期財政支付不了,這樣的交流也就悄然消逝了。
相反歐洲當時因為資本主義萌芽,所以對經濟上的要求就很強烈,而且他們不僅是政府支持,百姓很多都有自發的探索,這樣就可想而知他們發現之後是怎麼在利用發現的資源了。
所以同樣是大海的航行,我國比歐洲早了半個世紀,但是結果卻截然不同,這反而使中國一直以天朝自居,直到鴉片戰爭的槍聲打響......
綜上所述:不是說造船業發達就一定是地理大發現的先驅,這其中有很多的自然社會因素的影響,例如地理位置(自古中國以陸路為主——絲綢之路)政府的干預等......

⑸ 鄭和下西洋為什麼沒有引起地理大發現

鄭和下西洋和「地理大發現」是兩件在東西方歷史、在人類航海史乃至人類歷史上產生了巨大而深遠影響的大事,兩者有同有異,同的是兩者都是人類歷史上的航海大事件,而相異的是長生的結果是不同的,對人類航海史的影響意義也不同。有鑒於此,本文擬從對比的角度出發,分析鄭和下西洋為什麼沒有引起像西方那樣的地理大發現。
偉大的鄭和航海顯示了中國有強大的遠航能力。但是由於在動因、大地觀、 地圖等方面中國遠遠不具備西歐人完成地理大發現那些得天獨厚的條件, 所以中國未能進行「地理大發 現」。「西方地理大發現」最根本的條件還是經濟動因。 一、鄭和下西洋的規模之大,人員之眾,組織之嚴密,氣魄之雄偉,歷時之久,遠非「地理大發現」時的西方船隊所能比擬。
鄭和下西洋船隊規模的宏大,首先表現在船舶數量大、種類多。鄭和下西洋的船隊一般每次200 艘,其中有大、中、巨型寶船6 0 余艘,其載重量為1500 噸。鄭和船隊的船舶又分為寶船、馬船、糧船、坐船、戰船以及水船等輔助船,其中,寶船是整個船隊的主體船舶;馬船是大型快速水戰與運輸兼用船;糧船主要用於運輸船隊所需要的糧食以及後勤供應物品;坐船又叫「戰坐船」,是大型戰船;戰船是擔任護航的專用船舶;水船專門用來儲存、運輸淡水。最後,表現在鄭和下西洋歷時之久, 次數之多上。鄭和下西洋從1409 開始,到1433年結束,前後七次遠涉重洋,共歷時達2 8年之久,像鄭和這樣在近3 0 年的時間里頻繁活動於海洋之上的航海家,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不多見的。
與鄭和下西洋相比,完成「地理大發現」的西方船隊,無論在時間上、船隻數量及噸位、船隊人數、船隊組織上,以及航海時間上都相形見絀。 二、鄭和下西洋與「地理大發現」動因、目的之不同。
鄭和下西洋雖然規模宏大,但其動因及目的主要是政治性的,而非經濟性的,這是鄭和下西洋與歐洲航海家進行「地理大發現」動因和目的最根本的區別所在。明成祖之所以組織龐大的船隊,派遣鄭和遠航西洋,就是為了擴大明王朝的政治影響,宣揚大明帝國的國威,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系,以滿足其建立天朝大國的慾望。無可否認,鄭和下西洋也進行了大量的貿易活動,因而也帶有一定程度的經濟上的動因和目的,但這種經濟上動因和目的與政治上的動因和目的相比,則是微不足道的。也就是說,鄭和下西洋經濟上的動因和目的是次要的,並且是從屬於政治上的動因和目的的,這一點可以從鄭和下西洋時所從事的活動以及下西洋所帶回的物品中得到證明。

與鄭和下西洋形成對照,歐洲航海家進行「地理大發現」航海活動的主要動因和目的是經濟上的,而非政治上的。他們航行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獲得黃金和香料,尋找新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他們的航海活動均得到王室的資助,如支持哥倫布航海的是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一世,派遣達·伽馬的是葡萄牙國王曼努埃爾一世,賜船隊給麥哲倫的是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王室與航海冒險家們都期望從航海活動中獲得巨額財富。這以1492 年哥倫布與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一世簽定的五條協議和麥哲倫與西班牙國王查里一世訂立的發現香料群島的協定最具代表性。黃金和香料是歐洲航海家進行「地理大發現」的最主要的動因和目的。為了達到獲得黃金和財富的目的,歐洲航海冒險家們不惜採用一切手段。1493年哥倫布在小安的列斯群島和維爾京群島用槍炮和獵犬圍剿印第安人,搶劫財物,擄掠人口。環球航行的麥哲倫也因殘忍暴虐、貪得無厭而在菲律賓群島被當地居民殺死。這一切都說明追求黃金、香料等財富這一經濟上的動因和目的在推動歐洲航海家進行「地理大發現」時所發揮的作用是多麼地巨大。
綜上所述,鄭和下西洋在規模上大大超過比它晚近一個世紀的歐洲航海家進行的「地理大發現」,鄭和下西洋的航海水平及航海成就也超出歐洲航海家許多,鄭和下西洋可以說是「地理大發現」的先導。但由於其動因和目的是非經濟性的,因而鄭和雖然先後七下西洋,也只能是「地理大發現」的先導,就鄭和船隊之規模、裝備、技術等航海能力而論, 當時中國人完全能完成地理大發現。 這是已為中外史學界所公認的了。由於鄭和航海缺乏強大的持續的經濟動因, 當封建皇帝 的主觀意志有了改變,不再支持鄭和航海時,鄭和使團部分成員的海上探索就進行不下去了。 鄭和下西洋暫時的性質,軟弱的動因,是當時中國不能完成地理大發現的根本原因。
其次,狹隘的大地觀是鄭和航海未能引導中國人去完成地理大發現的重要原因。在古代中國, 地平的大地觀是根深蒂固的。 明朝初期占統治地位的宇宙理論是中國傳統的渾天說。 渾天說主張 「渾 天如雞子,天體圓如蛋丸,地如蛋中黃,孤居於內,天大而地小。」其雖包含球形大地觀,但 其對大地球形的理解,與地理大發現時代哥倫布、麥哲倫等航海家對大地球形的理解,有本質 的不同。渾天說所謂的球形,大半個在水中,小半個在水上。自然水中的半球並非人世,航行 是無法到達的。所以,渾天說中的人類世界實際上還是個半球,和新蓋天說中的拱形大地 倒有相似之處。在鄭和航海時代,鄭和船隊的航海家們無論持渾天說,或是持蓋天說的宇宙理 論,都不會向世界大航海時代的西歐航海家那樣,確信大地是球形的,因此,他們考慮不到航海西行可以東達,或東行可以西達的問題,也不會對自己提出進行環球航行的問題。
資料來源
【南京古跡文化】課程論文鄭聰

⑹ 中國人為什麼沒有地理大發現

1、首先,你所指的地理大發現是什麼?
西方人所說的地理大發現??
2、「積弱百年」?
歐洲人耀武揚威的日子也就是這樣長而已。不要以為他們就一定很成功。
中國人耀武揚威的日子其實更長,同時也造成了中國人曾經的目中無人。
3、綜上所述,
既不可盲目自大,
也不可妄自菲薄。

⑺ 地理大發現為什麼不是發生在中國是否是因為有儒家思想的影響

地理大發現,是起於15世紀歐洲開辟新航路之後而引發的一次全球性的運動,從此以後,世界連成了一個整體,各地之間的來往也更加頻繁,全球化也進入開端。

而地理大發現是由歐洲,西班牙,葡萄牙,丹麥等國的航海家率先由於各種原因而開始的,而作為造船技術十分優秀的中國,為何卻沒能開啟世界大門的鑰匙呢?今天我們就來簡單探討一下。

「海禁政策」使然

中國是一個大陸型國家,中國是漢族人為主與其他少數民族共同建設生活的國家。漢族的威脅一直是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海洋則是漢族天然的保護,因此他的精力一向都放在了大陸。

在明朝時,雖然有鄭和七下西洋,那也是建立在朝貢貿易的基礎之上,朝廷和士人心中是沒有現在海洋觀念的。你這樣的社會基礎和人心背景中國自然也就失去了開辟新航路的契機。

總而言之,種種原因使得中國失去了發現世界,改變世界的先機。當然,將其全部歸咎於儒家思想,還是過於片面,要知道一種思想行程也是歸於其土壤,而其思想形成之後,也作用於一塊天地,絕對不是一方影響一方,而是相輔相成的結果。如今,全球化經濟大背景下,對中國來說,即是機遇,也是挑戰,願我們中華民族能把握機遇,迎接挑戰,共同引來偉大的民族復興。

⑻ 鄭和下西洋為什麼沒有地理大發現

首先要明白鄭和下西洋的目的:鄭和下西洋給中國和世界帶來了什麼呢?

作為和平的使者。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活動籌備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姚明德認為,鄭和率領的船隊雖然是一支龐大的海軍艦隊,但從沒有用於侵略擴張,而是用於傳播友誼、實現和平的目的。鄭和率領船隊下西洋,通過各種手段,調解和緩和各國之間的矛盾,平息沖突,消除隔閡,威懾和打擊倭寇,消滅海盜,保障海上安全。

廈門大學南洋研究所博士生導師李金明教授認為,鄭和船隊雖然前後航行達28年之久,遍歷亞、非洲30多個國家和地區,統領官兵眾多,但他們沒有在海外建立一塊殖民地,沒有對他們到達的任何地方聲稱擁有主權,甚至誇耀是自己的偉大「發現」。盡管當時明朝擁有比世界上其他國家或民族都雄厚的國力,但是鄭和船隊並沒有因此而凌辱小國,霸佔別國的土地。這說明,中國人沒有掠奪其他民族土地,或者把其他國家的土地開拓為殖民地的習慣。美國學者詹姆斯·赫西昂談到上述情況時,贊嘆地說:「由於缺乏一種更好的詞彙,我只能稱之為真善美。」

正因為鄭和船隊是和平之師、友好使者,故鄭和下西洋密切了中國與海外諸國的友好交往,增進了中國人民和亞非人民的友誼。據不完全統計,在鄭和下西洋期間,與鄭和下西洋有關的亞非國家使節來華共318次,平均每年15次。東南亞4個國家的9位國王8次來華進行訪問。他們之中,有的因病不幸去世,將「體魄托葬中華」,至今成為中國與東南亞友好交往的歷史見證。

李約瑟評價說:東方的航海家中國人從容溫順,不計前仇,慷慨大方,從不威脅他人的生存;他們全副武裝,卻從不征服異族,也不建立要塞。

馬六甲首席部長拿督里莫哈末阿里曾感慨地說,在明朝偉大航海家鄭和促成下,才使馬六甲這個彈丸之地,得以和當年超級強國的中國明朝建立穩固的外交關系,而且兩國的關系歷久不衰。他指出,鄭和艦隊下西洋到馬六甲,可以說對馬來西亞及馬六甲人民帶來深遠的影響,包括宗教、文學、貿易及外交關系,並且豐富了馬六甲的多元文化。

文化的使者。姚明德說,鄭和下西洋播撒的是中華民族的文明,傳播的是先進的中國文化。據他介紹,當時東南亞、南亞、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比較落後,非常嚮往中華文明。鄭和下西洋傳播中華文明的內容主要有中華禮儀和儒家思想、歷法和度量衡制度、農業技術、製造技術、建築雕刻技術、醫術、航海和造船技術等。

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王天有說:「鄭和下西洋時,『西洋』一些國家的土著居民生活方式還很原始,鄭和到達之後,在當地傳播伊斯蘭教,建立清真寺,勸人為善,還教當地人鑿井、築路,改善了當地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鄭和大規模船隊的訪問對東南亞沿海諸國及非洲東海岸很多部落或城邦形成了不小的文明沖擊。一時間,學習中國成為風氣。鄭和船隊所到之處,給所在國人民帶來深遠的影響,其中也包括宗教、文化方面的影響,提升了這些國家的文明水平。

鄭和下西洋所到之處深得當地民眾的愛戴,他們尊稱鄭和為「三寶」(鄭和小名叫三保(寶))。在東南亞各地有許多以三寶命名的地方,如泰國有三寶港,馬來西亞有三寶山、三寶井,菲律賓有三寶顏,印尼有三寶壟、三寶廟等,表達了當地人民對這位傳播中華文明的先驅的敬意。

發展海外貿易。王天有說:「鄭和下西洋代表了中國古代禮制朝貢貿易關系的最高水平,客觀上刺激、啟示了民間海外貿易的發展。近年來,有學者對鄭和七下西洋的總人數做過估算,大約有十萬人以上。這些人走出國門,精彩世界,觸手可及。他們回國之後,以言傳身教感染了數倍的人。特別是閩浙地區多靠海為生,所以當地百姓逐漸把從事海外貿易當成維持生計的一種重要手段。因此,在官方終止下西洋的同時,民間海外活動悄然發展。以閩粵商人為主的商人集團,遠航美洲,在拉丁美洲墨西哥等地從事貿易活動,成為世界市場中非常活躍的一部分。這些都顯示,伴隨著鄭和下西洋的開展,大規模的民間海外貿易在沿海地區開始蔓延,商舶貿易呈崛起之勢。可以這么理解,明朝商人與歐洲商人在太平洋地區的貿易活動,為17世紀歐洲資本主義的興起,做出了前瞻性的啟示和不可磨滅的貢獻。

對航海事業的貢獻。李金明教授認為,鄭和作為世界上第一個洲際航海家,作為人類征服海洋的先驅,他揭開了世界航運史從大陸轉向海洋的序幕,成為達·伽馬、哥倫布和麥哲倫的先行者。他對中國航海史和世界航海史的發展,對中國古代航海技術的完善,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

由此觀之,鄭和下西洋並非為何有什麼地理發現而去的,因此也不會有什麼地理大發現。

⑼ 學者分析:鄭和為什麼沒有帶來「地理大發現

在研究鄭和下西洋的學者中,中科院自然科學所研究員宋正海稱自己是一個「持異見者」。根據他的觀點,鄭和不能完成地理大發現,由歐洲人發現美洲是歷史的必然。他甚至還提出,即使鄭和航海到達西歐,今日世界歷史格局也不會有根本性不同。
英國海軍退役潛艇軍官、航海史學家孟席斯歷時14年,走訪了120多個國家、900多個檔案館、圖書館之後,提出驚人理論:鄭和船隊早在哥倫布之前72年就航行到美洲;早在達·伽馬之前77年就繞過好望角;早在麥哲倫之前一個世紀就完成了環球航行;早在庫克之前350年就到達澳洲。孟席斯的新理論震驚了世界。
而在宋正海看來,孟席斯的這些「發現」可比「天方夜譚」。因為鄭和的船隊根本不可能進行環球航行。
送去金銀換回玩物
宋正海認為,首先,地理大發現需要強大持續的動因,這樣的動因在當時的歐洲存在,但在明代中國是不存在的。
從13世紀開始,西方的商人和冒險家們醉心於《馬可·波羅游記》所描繪的神話般的東方財富,紛紛做起「黃金夢」。然而,當時土耳其帝國控制了地中海到東方的傳統商道。另一條從地中海經埃及由紅海通往印度洋的海路,又控制在阿拉伯人手裡。在這種形勢下,西歐各國迫切想尋找一條繞過地中海通向東方的新航路。這就是地理大發現的強大而持續的動因。
和當時西歐統治者積極支持遠航、發展海外事業相反,明代中國統治者採取重農抑商政策,大部分時間實行「海禁」。中國資本主義不發展,便缺乏推動地理大發現的經濟動因。
鄭和下西洋主要推行懷柔政策,目的不是經濟,而是政治。中國古代改朝換代後,新皇帝大多要昭告天下,希望海外各邦臣服新王朝。鄭和七次遠航歸來,懷柔政策已收成效,各國已與朝廷建立政治、外交關系,來華使節盛況空前。當鄭和遠航的政治目的達到之後,遠航再沒有了強大動因。
相反,鄭和七次航海不僅沒有像後來西歐航海家的遠航那樣帶來巨額利潤,反而使國庫空虛。鄭和每次出海,裝載大量金銀、銅錢、瓷器、絲綢、棉布、銅器、鐵農具、鐵鍋等,而換來的只是專供皇室和貴族官僚享用的奇珍異寶、珍禽異獸、香料、補葯和各種奢侈品。每次遠航耗資巨大,乃至損害封建統治的基礎——小農經濟,致使鄭和航海被統治集團內部的政敵指責為「弊政」,再也無法進行下去。
從唐朝開始,中國航海就名震海外,但自鄭和航海壯舉後,反而一蹶不振,從此讓位於西歐。
「平坦的大地」
宋正海指出,無論是哥倫布向西遠航,還是麥哲倫環球航行,之所以能進行,並非出於純粹的冒險,而是和他們本人及其資助者確信大地是球形這一理念分不開的。但是在中國,地平的大地觀卻根深蒂固。
明初中國占統治地位的宇宙理論是渾天說。渾天說似乎主張大地是球形的,其實它與古希臘宇宙理論對大地球型的理解有本質的不同。渾天說中的球形大地半個在水中,半個在水上。水中的半球並非人世,航行是永遠無法到達的。
因此,中國傳統的大地觀從根本上否定環球航行或東行西達、西行東達的可能性,也不去討論環球航行問題。相反只會證明,以此為目的的航海是根本徒勞的。
鄭和的地圖中沒有「未知世界」
古希臘學者認為大地是球形,所以發展起包括有經緯度、經緯網和地圖投影的小比例尺地圖系統。
中國古代地圖學制圖理論和方法均以平面大地為基礎,根本沒有考慮大地是球形,甚至連拱形也沒有考慮。中國傳統地圖學屬大比例尺地圖系統,沒有經緯度、經緯網,更沒有地圖投影。在全國圖中,邊遠地區精度很差,域外各國就無法標繪,而只能以文字說明之。也因為此,盡管古希臘出現不少世界地圖,但中國古代一幅也沒有過。
《鄭和航海圖》屬於對景圖,這種航海圖不僅沒有目的港的經緯度,而且圖上所繪的目的港位置和方位,也並非是實際的位置和方位。用這種航海圖導航,無論在開始還是中途,均不知目的港的確切方向,只是利用航線各處的山形、水勢、星辰位置等來判別船舶的位置,這樣一步步地前進。
而根據經緯度、地球大小和已知世界來繪制的世界地圖,就必然要並且也可能對地球的未知世界部分進行較科學的猜測。這種猜測包括:大西洋有多大;從歐洲西海岸向西航行到東方的中國、印度和日本需要多少時間;大西洋中會不會有大塊陸地存在等等。這些問題的長期科學猜測,對地理大發現有著推動作用。
但是中國古代似乎從來沒有從科學上論證未知世界的存在,也沒有提出橫越太平洋到西歐去的設想或論證其可能性。盡管史書記載,中國僧人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到東方大洋中的扶桑國,但後來也沒有從地圖學、地理學上去論證它的存在。鄭和七次遠航,也沒有一次向東闖入太平洋去尋找扶桑國,而基本是沿著中國和西洋的傳統航線西行。
「地理大發現最根本的條件還是經濟動因。」宋正海說,「如果明初中國資本主義有迅速的發展,從而產生強大持續的經濟動因,那麼封鎖海洋政策、皇帝的主觀意志、狹隘的大地觀以及傳統地圖的缺陷等不利條件都會改變,並按經濟要求而順向發展。那麼中國人也會完成地理大發現的。」(來源:中國青年報;作者:周欣宇劉萬永)

⑽ 試分析16世紀中國沒有加入地理大發現的原因

地理大發現是指:15—16世紀,隨著大航海和新大陸的發現,貿易增加不但帶來黃金和無限夢想,更給全社會提供了一股強大的動力。中國面臨機遇:新航路開辟,世界市場雛形開始出現,實際上明朝的發展狀況:理學是當時的思想主流;儒學開始出現新的活躍;全國上下有一種「天朝上國」的觀念,這種滿足感使中國喪失了探索發現的動力和機遇。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不用地理大發現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9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5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41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10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943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76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6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55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5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86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106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54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6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195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99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88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72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7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53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