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浙江的自然環境描述包括地理位置,氣候,地形,河流
地形
浙江地形
浙江地形
浙江東西和南北的直線距離均為450公里左右,陸域面積10.18萬平方公里,為中國的1.06%,是中國面積最小的省份之一。浙江山地和丘陵佔70.4%,平原和盆地佔23.2%,河流和湖泊佔6.4%,耕地面積僅208.17萬公頃,故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說。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大致可分為浙北平原、浙西丘陵、浙東丘陵、中部金衢盆地、浙南山地、東南沿海平原及濱海島嶼等六個地形區。
地貌
浙江地形自西南向東北呈階梯狀傾斜,西南以山地為主,中部以丘陵為主,東北部是低平的沖積平原,「七山一水兩分田」是浙江地形的概貌。
浙北地區水網密集的沖積平原,浙東地區的沿海丘陵,浙南地區的山區,舟山市的海島地貌,可謂山河湖海無所不有。西南多為千米以上的群山盤結,其中位於龍泉境內的黃茅尖,海拔1929米,為浙江省最高峰。地形以丘陵、山脈、盆地為主,占浙江省總面積70.4%。平原面積23.2%,四大平原杭嘉湖平原(杭州、嘉興、湖州),寧紹平原(寧波、紹興)、金麗衢平原(金華、麗水、衢州),溫台平原(溫州、台州)。
氣候
森林
森林(10張)
浙江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季風顯著,四季分明,年氣溫適中,光照較多,雨量豐沛,空氣濕潤,雨熱季節變化同步,氣候資源配製多樣,氣象災害繁多。年平均氣溫15~18℃,1月、7月分別為全年氣溫最低和最高的月份,5月、6月為集中降雨期。極端最高氣溫44.1℃,極端最低氣溫-17.4℃;浙江省年平均雨量在980~2000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1710~2100小時。
春季,東亞季風處於冬季風向夏季風轉換的交替季節,南北氣流交會頻繁,低氣壓和鋒面活動加劇。浙江春季氣候特點為陰冷多雨,沿海和近海時常出現大風,浙江省雨水增多,天氣晴雨不定,正所謂「春天孩兒臉,一日變三變」。浙江春季平均氣溫13~18℃,氣溫分布特點為由內陸地區向沿海及海島地區遞減;浙江省降水量320~700毫米,降水量分布為由西南地區向東北沿海地區逐步遞減;浙江省雨日41~62天。春季主要氣象災害有陰雨、倒春寒等。[2]
夏季,隨著夏季風環流系統建立,浙江境內盛行東南風,西北太平洋上的副熱帶高壓活動對浙江天氣有重要影響,而北方南下冷空氣對浙江天氣仍有一定影響。浙江省各地雨日為32~55天。夏季主要氣象災害有台風、暴雨、旱澇等。[3]
秋季,夏季風逐步減弱,並向冬季風的過渡,氣旋活動頻繁,鋒面降水較多,氣溫冷暖變化較大。浙江省秋季平均氣溫16~21℃,東南沿海和中部地區氣溫度偏高,西北山區氣溫偏低;降水量210~430毫米,中部和南部的沿海山區降水量較多,東北部地區雖降水量略偏少,但其年際變化較大;浙江省各地雨日28~42天。[4]
冬季,東亞冬季風的強弱主要取決於蒙古冷高壓的活動情況,浙江天氣受制於北方冷氣團(即冬季風)的影響,天氣過程種類相對較少。冬季氣候特點是晴冷少雨、空氣乾燥。冬季平均氣溫3~9℃,氣溫分布特點為由南向北遞減,由東向西遞減;各地降水量140~250毫米,除東北部海島偏少明顯外,其餘各地差異不大;浙江省各地雨日為28~41天。冬季主要氣象災害有寒潮、雨雪等。[5]
3自然資源
編輯
水資源
水
水(6張)
浙江境內有西湖、東錢湖等容積100萬立方米以上湖泊30餘個,海岸線(包括海島)長6400餘公里。自北向南有苕溪、京杭運河(浙江段)、錢塘江、甬江、靈江、甌江、飛雲江和鰲江等八大水系,錢塘江為第一大河,上述8條主要河流除苕溪、京杭運河外,其餘均獨流入海。[6]
浙江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降水充沛,年均降水量為1600毫米左右,是中國降水較豐富的地區之一。浙江省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937億立方米,但由於人口密度高,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只有2008立方米,最少的舟山等海島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僅為600立方米。[6]
海洋資源
浙江海岸線總長6400餘公里,居中國首位。有沿海島嶼3000餘個,水深在200米以內的大陸架面積達23萬平方公里。浙江海域面積26萬平方公里。面積大於500平方米的海島有3061個,是中國島嶼最多的省份,其中面積495.4平方公里的舟山島(舟山群島主島)為中國第四大島。海岸線總長6486.24公里,居中國首位,其中大陸海岸線2200公里,居中國第5位。岸長水深,可建萬噸級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線290.4公里,佔中國的1/3以上,10萬噸級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線105.8公里。東海大陸架盆地有著良好的石油和天然氣開發前景。
浙江省海洋資源十分豐富,海域面積26萬平方公里,大陸海岸線和海島岸線長達6500公里,佔中國海岸線總長的20.3%。擁有3061個面積大於500平方米的海島,其陸域面積有1940.4萬公頃,90%以上無人居住。港口、漁業、旅遊、油氣、灘塗五大主要資源得天獨厚,組合優勢顯著。截至2013年,有港口58個,泊位650個,年吞吐量2.5億噸。海岸灘塗資源有26.68萬公頃,居中國第三。舟山是浙江唯一的海島市,是國家重點開發區域之一。[7]
浙江海域遼闊,氣候溫和,水質肥沃,餌料豐富,適宜多種海洋生物的棲息生長與繁殖。生物種類繁多,素有「中國魚倉」美譽。[7]
浙江可供海水養殖的品種:石斑魚、鮑魚、扇貝、海參、鰻鱺、褐菖魚由、黑鯛、真鯛、鱸魚、魚免狀黃姑魚、黃條魚師、河豚、卵形鯧魚參、鯔駿魚、海鰻、中華烏塘鱧、中國對蝦、日本對蝦、斑節對蝦、長毛對蝦、刀額新對蝦、脊尾對蝦、梭子蟹、青蟹、海馬。[7]
土地資源
根據2004年度浙江省土地利用變更調查結果,浙江省土地利用構成中,農用地面積為12961.2萬畝,占浙江省土地總面積的82.0%,建設用地面積為1360.2萬畝,佔8.6%,未利用地面積為1488.2萬畝,佔9.4%。
2004年浙江省耕地面積減少94.5萬畝、增加46.8萬畝,增減相抵凈減少47.7萬畝。浙江省減少耕地面積中,農業結構調整減少耕地50.3萬畝,佔53.2%;建設佔用耕地36.7萬畝,佔38.8%;生態退耕6.0萬畝,佔6.4%;災毀及其他減少耕地1.5萬畝,佔1.6%。浙江省新增耕地面積中,通過土地開發、復墾、整理新增耕地37.2萬畝,佔79.5%;農業結構調整及其他新增耕地9.6萬畝,佔20.5%。年末浙江省耕地面積2997.9萬畝,比上年度凈減少47.7萬畝;可調整土地面積116.4萬畝,比上年度凈增加41.3萬畝。二者合計3114.3萬畝。扣除2004年度生態退耕和災毀耕地面積,表明浙江省2004年度繼續實現了耕地總量動態平衡。[6]
浙江省的土壤以黃壤和紅壤為主,占浙江省面積70%以上,多分布在丘陵山地,平原和河谷多為水稻土,沿海有鹽土和脫鹽土分布。
礦產資源
太陽光導入器
太陽光導入器(5張)
浙江省礦產種類繁多,有鐵、銅、鉛、鋅、金、鉬、鋁、銻、鎢、錳等,以及明礬石,螢石、葉蠟石、石灰石、煤、大理石、膨潤土、砩石等。明礬石礦儲量居世界第一(60%),螢石礦儲量居中國第二。[6]
浙江省境內已發現礦產113種。截至2009年底浙江省統計礦產資源儲量的礦產93種(不包括油氣、放射性礦產)。浙江省列入統計的礦區有2392個,比上年減少302個,其中固體礦產礦區2343個,地熱礦泉水礦區49個。
非金屬礦產豐富,部分礦種探明資源儲量位居全國前列。以探明資源儲量而言,明礬石、葉蠟石居全國之冠,螢石、伊利石、鑄型輝綠岩居全國第二,飾面閃長岩第三,沸石、硅灰石、透灰石、硼礦、膨潤土、珍珠岩等列前十名之內。多數礦床規模大,埋藏淺,開采條件好。
金屬礦產點多面廣,但規模不大。浙江省鐵、銅、鉬、鉛、鋅、金、銀、鎢、錫礦產較多,但多數為小型礦床或礦點,僅少數礦產地達到大中型規模,且礦石組成復雜,共伴生多種元素。
省域成煤地質條件差,煤炭資源貧乏;陸域尚無發現油氣資源,但海域油氣前景看好。[8]
植物資源
動植物
動植物(5張)
浙江省植被資源在3000種以上,屬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植物有45種。樹種資源豐富,素有"東南植物寶庫"之稱。
浙江林地面積667.97萬公頃,其中森林面積584.42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60.5%。活立木總蓄積1.94億立方米。森林面積中,喬木林面積420.18萬公頃,竹林面積78.29萬公頃,國家特別規定灌木林面積85.95萬公頃。[6]
浙江的森林覆蓋率、毛竹面積和株數位於中國前茅。其中竹林面積佔中國的1/7,竹業產值約佔中國的1/3,森林群落結構比較完整,具有喬木林、灌木林、草本三層完整結構的面積佔了喬木林的54.2%,只有喬木層的簡單結構的面積僅占喬木林的1.5%。森林的健康狀況良好,健康等級達到健康、亞健康的森林面積比例分別為88.45%和8.23%。森林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總體上屬中等偏上水平,森林植被類型、森林類型、喬木林齡組類型較豐富。[6]
動物資源
野生動物種類繁多,有123種動物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野生動物有獸類80多種,鳥類300-400種,其國家一級保護動物22種,二級保護動物103種,省級保護動物44種。[6]
❷ 浙江省的地理概況
地形地貌
浙江山地和丘陵佔74.63%,平坦地佔20.32%,河流和湖泊佔5.05%%,耕地面積僅208.17萬公頃,故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說。
浙江地形自西南向東北呈階梯狀傾斜,西南以山地為主,中部以丘陵為主,東北部是低平的沖積平原。大致可分為浙北平原、浙西丘陵、浙東丘陵、中部金衢盆地、浙南山地、東南沿海平原及濱海島嶼等六個地形區。
浙北地區水網密集的沖積平原,浙東地區的沿海丘陵,浙南地區的山區,舟山市的海島地貌,可謂山河湖海無所不有。
西南多為千米以上的群山盤結,其中位於龍泉境內的黃茅尖,海拔1929米,為浙江省最高峰。地形以丘陵、山脈、盆地為主。四大平原有杭嘉湖平原(杭州、嘉興、湖州)、寧紹平原(寧波、紹興)、金麗衢平原(金華、麗水、衢州)、溫台平原(溫州、台州)。
水文
浙江境內有西湖、東錢湖等容積100萬立方米以上湖泊30餘個,海岸線(包括海島)長6400餘公里。自北向南有苕溪、京杭運河(浙江段)、錢塘江、甬江、靈江、甌江、飛雲江和鰲江等八大水系,錢塘江為第一大河,上述8條主要河流除苕溪、京杭運河外,其餘均獨流入海。
(2)地理中浙江要退什麼換什麼擴展閱讀:
浙江,簡稱「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杭州,位於中國東南沿海,浙江界於東經118°01'-123°10',北緯27°02'-31°11'之間,東臨東海,南接福建,西與安徽、江西相連,北與上海、江蘇接壤,浙江省總面積10.55萬平方千米。
浙江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地形復雜。山脈自西南向東北成大致平行的三支。地跨錢塘江、甌江、靈江、苕溪、甬江、飛雲江、鰲江、曹娥江八大水系,由平原、丘陵、盆地、山地、島嶼構成。浙江省地處亞熱帶中部,屬季風性濕潤氣候。
截至2017年底,浙江省下轄11個省轄市,19個縣級市,32個縣,1個自治縣,37個市轄區。
❸ 航拍中國浙江地理知識點有哪些
航拍中國浙江地理知識點有如下:
1、浙江省位於中國東南沿海、長江三角洲南翼,地跨北緯27°02'~31°11',東經118°01'~123°10'。東臨東海,南接福建,西與江西、安徽相連,北與上海、江蘇為鄰。
2、浙江東西和南北的直線距離均為450公里左右,陸域面積10.55萬平方公里,為中國的1.1%,是中國面積較小的省份之一。
3、浙江山地和丘陵佔74.63%,平坦地佔20.32%,河流和湖泊佔5.05%,耕地面積僅208.17萬公頃,故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說。
4、浙北地區水網密集的沖積平原,浙東地區的沿海平原和丘陵,浙中地區的盆地,浙西南地區的丘陵和山地,舟山市的海島地貌,各類地貌齊全。
5、浙江境內有西湖、東錢湖等容積100萬立方米以上湖泊30餘個,海岸線(包括海島)長6400餘公里。
❹ 浙江地理概況有哪些
浙江省地處中國東南沿海長江三角洲南翼,東臨東海,南接福建,西與江西、安徽相連,北與上海、江蘇接壤。境內最大的河流錢塘江,因江流曲折,稱之江,又稱浙江,省以江名,簡稱「浙」。省會杭州。
浙江省東西和南北的直線距離均為450公里左右,陸域面積10.18萬平方公里,為全國的1.06%,是中國面積最小的省份之一。
浙江地形復雜,山地和丘陵佔70.4%,平原和盆地佔23.2%,河流和湖泊佔6.4%,耕地面積僅208.17萬公頃,故有「七山一水兩分田」之說。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大致可分為浙北平原、浙西丘陵、浙東丘陵、中部金衢盆地、浙南山地、東南沿海平原及濱海島嶼等六個地形區。省內有錢塘江、甌江、靈江、苕溪、甬江、飛雲江、鰲江、京杭運河(浙江段)等八條水系;有杭州西湖、紹興東湖、嘉興南湖、寧波東錢湖四大名湖及人工湖泊千島湖。
海洋資源我省海洋資源十分豐富,擁有海域面積約26萬平方公里,相當於陸域面積的2.56倍;大陸海岸線和海島岸線長達6500公里,佔全國海岸線總長的20.3%;大於500平方米的海島有3061個,佔全國島嶼總數的40%;港口、漁業、旅遊、油氣、灘塗五大主要資源得天獨厚,組合優勢顯著,為加快海洋經濟發展提供了優越的區位條件、豐富的資源保障和良好的產業基礎。
水資源浙江地形自西南向東北呈階梯狀傾斜,西南以山地為主,中部以丘陵為主,東北部是低平的沖積平原,「七山一水兩分田」是浙江地形的概貌。境內有西湖、東錢湖等容積100萬立方米以上湖泊30餘個,海岸線(包括海島)長6400餘公里。自北向南有苕溪、京杭運河(浙江段)、錢塘江、甬江、椒江、甌江、飛雲江和鰲江等8條主要河流,錢塘江為第一大河,上述8條主要河流除苕溪、京杭運河外,其餘均獨流入海。
浙江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降水充沛,年均降水量為1600毫米左右,是我國降水較豐富的地區之一。全省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937億立方米,但由於人口密度高,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只有2008立方米,最少的舟山等海島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僅為600立方米。
由於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浙江歷來是洪澇台旱災害的多發地區。一是洪澇台旱等災害交替發生,每年5、6月份梅雨集中,易成洪澇,7、8月份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控制,容易發生乾旱,8-10月份沿海地區又常受台風襲擊,建國以來有30次台風在浙江登陸,造成巨大損失;二是由於江河源短流急,洪水暴漲暴落,平原地區地勢低窪,河口受潮水頂托,排水不暢,洪澇台災害造成的損失巨大;三是由於人口密度高,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加上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水污染的加劇,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浙江人民有著悠久的治水歷史,史傳大禹治水「大會諸候於會稽」,麗水通濟堰、鄞縣它山堰、錢塘江明清古海塘等古代著名水利工程流傳至今。
礦產資源截至2004年底,已發現固體礦產113種,已探明儲量的有67種(油氣未列入),礦產地4730處(其中普通建築用石、砂、粘土礦產3510處)。葉蠟石、明礬石探明資源儲量居全國之冠,分別佔全國的53%、52%。螢石、伊利石居第二位,分別佔20%、39%。硅藻土名列第三,佔11%。沸石第四,佔10%。排列第五到第十位的有硅灰石、高嶺土、珍珠岩、大理石、花崗石、膨潤土等。可以滿足省內需求的礦產有葉蠟石、硅藻土、水泥灰岩、熔劑灰岩、螢石、硅灰石、膨潤土、明礬石、沸石、電石灰岩和建築石料等礦產;主要依託國內供應的有煤炭、天然氣、磷、硫、鉛、鋅、稀土等礦產;主要依賴國外供應的有石油、鐵、鉀鹽、銅、鋁等礦產。
截止2004年底,全省共有各類礦山企業4606個,開發利用礦產共71種。全省各類礦山企業採掘礦石總量3.93億噸,年產量列前五位的礦產分別為建築用凝灰岩、水泥用灰岩、磚瓦用粘土、建築用砂岩和建築用安山岩。
土地資源根據2004年度全省土地利用變更調查結果,全省土地利用構成中,農用地面積為12961.2萬畝,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82.0%,建設用地面積為1360.2萬畝,佔8.6%,未利用地面積為1488.2萬畝,佔9.4%。
年全省耕地面積減少94.5萬畝、增加46.8萬畝,增減相抵凈減少47.7萬畝。全省減少耕地面積中,農業結構調整減少耕地50.3萬畝,佔53.2%;建設佔用耕地36.7萬畝,佔38.8%;生態退耕6.0萬畝,佔6.4%;災毀及其他減少耕地1.5萬畝,佔1.6%。全省新增耕地面積中,通過土地開發、復墾、整理新增耕地37.2萬畝,佔79.5%;農業結構調整及其他新增耕地9.6萬畝,佔20.5%。
年末全省耕地面積2997.9萬畝,比上年度凈減少47.7萬畝;可調整土地面積116.4萬畝,比上年度凈增加41.3萬畝。二者合計3114.3萬畝。扣除2004年度生態退耕和災毀耕地面積,表明我省2004年度繼續實現了耕地總量動態平衡。
資源特色浙江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氣溫適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全省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937億立方米,按單位面積計算居全國第4位,但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僅2004立方米,低於全國人均水平。
浙江是我國高產綜合性農業區,茶葉、蠶絲、水產品、柑橘、竹製品等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森林覆蓋率達59.4%,居全國前列。樹種資源豐富,素有「東南植物寶庫」之稱。野生動物種類繁多,有123種動物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
浙江礦產資源以非金屬礦產為主。石煤、明礬石、葉蠟石、水泥用凝灰岩、建築用凝灰岩等儲量居全國首位,螢石居全國第2位。
浙江海域面積26萬平方公里。面積大於500平方米的海島有3061個,是全國島嶼最多的省份,其中面積495.4平方公里的舟山島為我國第四大島。海岸線總長6486.24公里,居全國首位,其中大陸海岸線2200公里,居全國第5位。岸長水深,可建萬噸級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線290.4公里,佔全國的1/3以上,10萬噸級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線105.8公里。東海大陸架盆地有著良好的石油和天然氣開發前景。
浙江旅遊資源非常豐富,素有「魚米之鄉、絲茶之府、文物之邦、旅遊勝地」之稱。全省有重要地貌景觀800多處、水域景觀200多處、生物景觀100多處。人文景觀100多處,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特色明顯,知名度高。
❺ 以前地理浙江省會是寧波,什麼時候還杭州了!
浙江的省會從古到今一直是杭州,從來沒有變過,寧波民國叫鄞縣,解放後成立縣級市寧波,歸寧波專區行署管轄,杭州唐朝是浙江西道治所,北宋是兩浙路治所,南宋是兩浙西路治所,元朝才開始有省,杭州是江浙行省省會,范圍包括今天的浙江省福建省以及安徽江西江蘇的各一部分,明朝杭州府是浙江布政司治所,清朝是浙江行省治所,民國是浙江省會,解放後一直就是省會。1983年之前,只有杭州市是省會所以有轄縣,而寧波溫州是不管縣的縣級市,其餘地方全是省管縣,分成幾個省屬專員行署管轄,簡稱專區
❻ 地理圖文題 求 高三了
天津一中2011—2012學年高三第二次月考地理試卷
Ⅰ卷(單項選擇題,共25小題,50分)
近年來大西洋上生成的颶風頻繁襲擊美國。下圖為某科研機構為研究大西洋上的颶風而繪制的大西洋部分海區年平均逐日由海洋輸往大氣的總熱量分布圖(單位:W/m2)。讀圖回答1~2題。
1、圖中A海區的值可能是( )
A.230 B.180 C.110 D.90
2、導致上題所示現象的原因可能是( )
A.地熱 B.洋流 C.太陽輻射 D.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讀下列兩段沿20°緯線的海陸分布圖,①②之間和③④之間為陸地,其餘兩側為海洋,回答3、4題。
3、8月份,圖中①②③④四處海域海水溫度最低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關於圖中①②③④四處海域敘述正確的是( )
A.①處海域冬季洋流東流B.②處海域有寒暖流交匯,形成漁場
C.③處海域有上升流,形成漁場D. ④處沿海有荒漠景觀
下圖為世界某地區圖,讀圖後回答後面5、6兩道題目。
5、關於該地區的地理事物敘述正確的是( )
A.①處洋流是暖流 B.②處景觀為荒漠C.③處濕地為淡水沼澤 D.④處山頂有終年積雪
6、當太陽直射圖中⑤所在緯線時,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悉尼的白晝將繼續變長 B.雅典正值多雨季節
C.北京受亞洲低壓影響 D.倫敦正午太陽高度達一年中最大
讀上圖,完成7、8題。
7、按照發生的先後順序,下列排列正確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①③② D.②①③
8、圖中所示的地理現象,可能是( )
①裂谷 ②海溝 ③山系 ④海嶺
A.①④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正確反映三大類岩石相互轉化的模式圖是( )
讀下面等溫線及地質剖面圖,回答後面10、11兩道題目。
10 、乙處的地形及地質構造是( )
A.山地、背斜 B.山地、向斜C.盆地、向斜 D.盆地、背斜
11、有關岩層敘述正確的是( )
A.甲處先沉積、乙處後沉積B.乙處儲存有豐富的地下水
C.甲處岩層受水平擠壓而堅硬,地表以沉積作用為主 D.下部先沉積、上部後沉積
下面左圖為2008年奧運火炬在我國境內傳遞的原定路線示意圖,右圖為奧運火炬由新疆到黑龍江傳遞途中的某山峰植被垂直帶譜,讀圖回答12-14題。
12、該山峰可能位於( )
A.武夷山脈 B.祁連山脈 C.天山山脈 D.陰山山脈
13、該山峰針葉林帶只分布在北坡原因是北坡( )
A.熱量高於南坡 B.降水多於南坡 C.光照多於南坡 D.海拔低於南坡
14、關於該山峰雪線高低原因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南坡氣溫高,降水少,雪線高 B.北坡氣溫高,降水多,雪線低
C.南坡氣溫低,降水多,雪線高 D.北坡氣溫低,降水少,雪線低
下圖中甲、乙是某河流上、中、下游的分界點,讀圖回答15~17題。
15、b、c兩地是城市選址的是良好場所,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這里土壤肥沃,農業發達 B.這里生活和生產用水方便
C.有大量人流和物流在此集聚、中轉 D.這里風景優美,環境清潔
16、在a、b、c、d四地中,最有利於發展成大城市的是( )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17、下列城市區位與b地相似的是( )
A.贛州 B.武漢 C.廣州 D.大慶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總人口(萬人) 35 167 701
0-14歲(%) 35.27 14.63 8.5
15-64歲(%) 58.36 83.15 90.39
65歲及以上(%) 6.37 2.2 2 1.11
18、上圖為我國某城市人口資料,該城市自1982年至2000年( )
A.人口自然增長率很高,人口增長迅速B.人口出生率增高,人口老齡化問題得到緩解
C.人口出 生率大幅度降低,人口死亡率大幅度增高D.人口增長率很高,有大量青壯年人口遷入
讀甲乙兩地人口的抽樣調查表(每1000人中各年齡段人數及死亡率統計),完成第19、20題。
年齡 0----14歲 15----59歲 60歲以上 總計
甲 人口數 200 550 250 1000
死亡率% 0、5 0、6 2 0.93
乙 人口數 350 600 50 1000
死亡率% 0、8 0、7 2、2 0、81
19、甲地可能出現的最主要人口問題是( )
A.人口數量過多 B.人口增長過快 C.人口老齡化 D.失業人口多
20 、下列說法與表格內容相符的是( )
A.甲組人口表示發展中國家,乙組人口表示發達國家
B.各年齡組死亡率甲小於乙,因此死亡總人口數也是甲小於乙
C.發展中國家的死亡率高於發達國家
D.乙組人口死亡率偏低一些,主要原因是乙組老年人口比例低
人口問題是當今世界人們共同關心的問題。人口的發展受政治、經濟的制約,同時它又對社會發展起促進或延緩的作用。當前世界上人口與環境的主要矛盾是人口增長過快,環境承載量受到的壓力過大,生態系統遭到破壞,有失去平衡,導致惡性循環的危險。據題意回答21 -23題:
21、有關人口數量與環境的敘述正確的是( )
A.自然環境是影響生育率的主要原因B.社會環境因素是影響出生、死亡率的主要原因
C.原始社會人類活動對環境沒有任何影響D.造成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人口數量增長的結果
22、制約環境承載力的首要因素是( )
A.資源 B.科技發展水平C.人口的文化的生活消費水平 D.人口政策
23、美國很多老人在退休後向南方遷移,其主要原因是( )
A.氣候因素 B.家庭和婚姻因素C.礦產資源的生產發展 D.國家的政策
下圖為我國北方某區域地貌景觀和地質剖面示意圖。讀圖回答24、25題。
24、下列土地整治方式中合理的是( )
①甲處平整土地,提高土地質量 ②乙處修建護坡堤,防止岸坡侵蝕
③丙出修建梯田,增加耕地面積 ④丁處修建擋土壩,攔截泥沙以淤地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25、圖中I、II、III、IV處主要由內力作用形成的是( )
A.I、II B.III、IV C.I、III D.II、IV
Ⅱ卷(主觀題 50分)
26、讀圖14,「沿16°緯線某大洲的地形剖面圖」,回答下列問題。(19分)
(1)A處自然帶名稱為 ,簡述該地這種自然帶的分布特徵及成因。(7分)
(2)B處氣候類型的名稱為 ,該氣候類型所對應的自然帶屬 地帶性分布規律。簡述該地這種氣候類型的成因。(6分)
(3)目前,C、D兩地地質作用以外力作用為主的是 ,E處海盆中有可能找到未來可利用的潛力最大的金屬礦產資源是 礦。(4分)
(4)某人從A處先向南後向北沿海岸線一直走到B處,沿途依次經過的自然帶(除A、B處以外)如下,正確的排列順序是 。(寫序號)(2分)
①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 ②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③溫帶草原帶 ④溫帶荒漠帶⑤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2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問題。(9分)
200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自然增長率3.04‰,戶籍人口自然增長率—0.10‰;人口平均期望壽命81. 08歲;婦女總和生育率0. 95 ;全市戶籍人口中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286. 83萬人,占戶籍人口20. 80%。上海開展計劃生育工作以來全市約少生700萬人口。
下圖是上海2000年和2005年外來常住人口統計圖。 (1)概述圖中所反映的上海外來常住人口在中心城區與郊區的變化情況。(3分)
(2)據材料分析上海市屬於哪 種人口增長模式?該模式的突出特徵是什麼?(3分)
(3)從城市規劃建設和城市交通建設籌方面分析上海市大量外來常住人口遷移或積聚在中心城外圍和近郊區的原因。(至少3點,3分)
2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共11分)
材料一2007年1月7日從魯東大學等有關方面獲悉,根據剛剛在北京通過科技部組織的專家組驗收的「渤海海峽跨海通道前瞻性研究」項目,蓬萊和旅順之間以跨海大橋和海底隧道相結合的形式,修建一條連接渤海南北兩岸的交通運輸干線,而前期旨在貫通渤海海峽南北兩岸的蓬萊至長島跨海大橋有望近期興建。
材料二2007年6月26日,杭州灣跨海大橋全線貫通,這座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北起浙江嘉興海鹽縣,南至浙江寧波慈溪市,全長36千米,橫跨整個杭州灣,工程總投資約118億元,建成後將縮短寧波至上海間的陸路距離120千米。
(1)修建渤海海峽跨海通道的有利的自然條件有哪些?(提示:可以從水文、地質、氣象等條件進行分析)(3分)
(2)修建跨海大橋有什麼意義?(4分)
(3)跨海大橋的修建說明影響交通線路選擇的區位因素發 生了怎樣的變化?(4分)
29、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1分)
材料一河床物質顆粒劃分標准。
粒級 膠泥 泥 沙 礫 卵石
細 中 粗 細 粗 小 大
粒徑(mm) 0.001~0.01 0.01~0.1 0 .1~0.2 0.2~0.6 0.6~2 2~6 6~20 20~60 60~200
材料二下圖為侵蝕、搬 運、沉積和流速的關系圖,橫坐標表示物質顆粒的直徑,縱坐標表示速度。
材料三某河流三個河床沉積斷面圖。(1)對比材料一、二,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2分)
A.沉降速度與泥沙粒徑成正比關系B.泥沙粒徑越小越容易被侵蝕
C.在一定粒徑范圍內,流速小於沉降速度便發生沉積
D.1厘米/秒的流速能搬運走1毫米粒徑的泥沙
(2)對比材料二、三,試判斷A、B、C三個斷面的流速大小為________。如果三個斷面分別對應河流上、中、下游,則:A對應________河段,B對應________河段,C對應________河段。(4分)
(3)綜合上述 分析可知:一般情況下,流水速度越大,流水的________ 、________作用越強,河流物質的粒徑越大,________現象越明顯。(3分)
(4)下列現象不能用材料二圖示原理解釋的是()(2分)
A.上海港航道淤塞B.東非大裂谷兩邊形成懸崖峭壁
C.萊茵河上游的「V」形谷D.尼羅河河口三角洲
參考答案:
選擇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C B C C B B B A C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C B A C D B D C D
21 22 23 24 25
B A A A D
26.(共19分)
(1)熱帶荒漠帶(1分) 在沿海呈狹長分布(1分)。
形成原因:受副熱帶高壓控制, 受秘魯寒流影響,降水偏少,南北延伸很長;受安第斯山脈的阻隔,東西分布狹窄。
(2)熱帶雨林氣候(1分) 非地帶性(1分) 沿岸有(巴西)暖流經過(1分),增溫增濕;位於東南信風的迎風坡(1分),降水多。
(3)D(2分) 海底錳結核(2分)
(4)②→⑤→④→③→①(2分)
27.(共9分)
(1)中心城區外來人口數量少於郊區(或郊區外來人口數量多於中心城區);中心城區人口增長幅度遠低於郊區人口增長幅度;郊區西、南郊人口增長快於東、北郊區。(3分)
(2)現代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3分)
(3)大批企業遷至郊區;城市外圍和近郊區大量商品住宅的建設;城市道路和軌道交通等公共交通線向城市外圍和近郊區延伸。(3分)
28.(共11分)
(1)有利條件:蓬萊與旅順之間,島嶼較多,海水較淺,受台風和潮汐的影響較小。(3分)
(2)縮短了兩地距離,提高了經濟效益,推動了地區經濟發展,完善交通網,緩解交通壓力。(4分)
(3)影響交通運輸的因素中,自然因素的地位已經下降,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能夠克服不利的自然條件,社會經濟因素已上升為決定性因素。(4分)
29.(共11分)
(1)C(2分)
(2)B>A>C中游上游下游(4分)
(3)侵蝕搬運沉積(3分)
(4)B(2分)
參考答案:
選擇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C B C C B B B A C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C B A C D B D C D
21 22 23 24 25
B A A A D
26.(共19分)
(1)熱帶荒漠帶(1分) 在沿海呈狹長分布(1分)。
形成原因:受副熱帶高壓控制, 受秘魯寒流影響,降水偏少,南北延伸很長;受安第斯山脈的阻隔,東西分布狹窄。
(2)熱帶雨林氣候(1分) 非地帶性(1分) 沿岸有(巴西)暖流經過(1分),增溫增濕;位於東南信風的迎風坡(1分),降水多。
(3)D(2分) 海底錳結核(2分)
(4)②→⑤→④→③→①(2分)
27.(共9分)
(1)中心城區外來人口數量少於郊區(或郊區外來人口數量多於中心城區);中心城區人口增長幅度遠低於郊區人口增長幅度;郊區西、南郊人口增長快於東、北郊區。(3分)
(2)現代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3分)
(3)大批企業遷至郊區;城市外圍和近郊區大量商品住宅的建設;城市道路和軌道交通等公共交通線向城市外圍和近郊區延伸。(3分)
28.(共11分)
(1)有利條件:蓬萊與旅順之間,島嶼較多,海水較淺,受台風和潮汐的影響較小。(3分)
(2)縮短了兩地距離,提高了經濟效益,推動了地區經濟發展,完善交通網,緩解交通壓力。(4分)
(3)影響交通運輸的因素中,自然因素的地位已經下降,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能夠克服不利的自然條件,社會經濟因素已上升為決定性因素。(4分)
29.(共11分)
(1)C(2分)
(2)B>A>C中游上游下游(4分)
(3)侵蝕搬運沉積(3分)
(4)B(2分)
天津一中2011—2012學年高三第三次月考地理試卷
Ⅰ卷(單項選擇題,共11小題,44分)
我國典籍《水經注》中有一段關於三峽地區古代土著「祈雨」的記載:「天旱,燃木崖上,推其灰燼,下移淵中,尋即降雨。」
1、「尋即降雨」的「祈雨」神效,並非是古人的祭祀活動感動了神靈,而是蘊含著某種科學道理。其主要原理對應下圖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2、「尋即降雨」中的「雨」從成因看屬於( )
A.台風雨 B.對流雨 C.地形雨 D.鋒面雨
不同地區間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差異導致人口移動,人口移動又不斷改變人口分布。
3、據報道,近期滬上一些家政中介悄然引入「菲佣」(菲律賓女傭)。從人口遷移的形式看,「菲佣」屬於( )
A.勞務輸出 B.難民遷移 C.優秀人才移民 D.經濟遷移
4、我國沿海某出口導向型企業計劃將生產基地轉向內陸地區。限制它轉移的最主要因素是( )
A.資金 B.土地 C.勞動力 D.交通運輸
下面扇形圖為美國芝加哥大學學者提出的「城市內部地域結構模型圖」,讀圖後回答後面2道題目。
5、城市用地主要考慮的因素是()
A.地租與勞動力資源 B.市場與租金 C.市場與環境 D.地租與環境
6、高級住宅區向外延伸所依賴的主要條件是( )
A.高速交通運輸線 B.潔凈優美的環境 C.良好的治安條件 D. 郊區廉價的地租
7、上圖網格資料Ⅰ中的甲乙丙丁是四塊土地的代碼,網格資料Ⅱ中的M為新建的地鐵站位置,網格資料Ⅲ中的數據為目前地價,如果新地價隨著離地鐵站的距離而變化,計算公式為:新地價=原地價ⅹ(1+1/距離)。假設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相鄰方格間距離為1,斜角方向相鄰方格間距離為1.4,則地鐵站完工後,地價最高處為( )
A.甲 B.乙 C.丙 D.丁
下圖為「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黃河中下游地區、西北地區和西南地區三種貨運方式佔全國的比重示意圖」。完成後面2題目。
8、圖中甲乙丙丁四地分別代表的是( )
A.黃河中下游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西南地區、西北地區
B.黃河中下游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西北地區、西南地區
C.西南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黃河中下游地區、西北地區
D.長江中下游地區、黃河中下游地區、西北地區、西南地區
9、限制區域交通運輸方式發展的主要因素有( )
①地形 ②氣候 ③植被 ④資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讀「我國某鄉農業產業結構規劃圖」,回答後面2道題目。
10、該地區可能位於( )
A.江漢平原 B.松嫩平原 C.寧夏平原 D.成都平原
11、該鄉農業產業結構關系符合可持續發展的( )
A.公平性原則 B.共同性原則 C.持續性原則 D.地域性原則
Ⅱ卷(主觀題 共56分)
12、繼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快速發展後,中國最大的工業密集區域—環渤海經濟圈正形成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三「極」,成為拉動中國北方地區經濟發展的發動機。讀「環渤海地區略圖」和相關資料,回答下面問題。(27分)。
(1)圖中有①②兩大工業 基地,試比較兩者在工業結構上的差異。(6分)
(2) 分析環渤海地區內河航運不夠發達的自然原因。(8分)
(3)天津是中國 水資源最緊缺的城市之 一,試分析其原因。(8分)
(4)天津海水淡化生產全國聞名,影 響其發展的優勢區位條件主要是什麼?(5分)
13、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能源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充分發揮地區優勢,加強區域聯系,保護生態,是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左下圖是俄羅斯貝加爾湖構造斷面圖,右下圖是中俄石油運輸管道線路示意圖。
(29分)(1)據圖說明貝加爾湖的成因。(3分)
(2)中俄石油運輸管道原計劃為①線,幾經變動最後確定為②線。與②線相比,①線對貝加爾湖區的生態環境有那些潛在的威脅?(4分)
(3)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A地有全國面積最大的沼澤濕地,但是60多年來,濕地的面積銳減四分之三。你認為濕地銳減的主要原因是什麼?保護的措施是什麼?(8分)
(4)上圖是A地所在省四種主要農產品近十年來的變化趨勢圖。據圖描述A地所在省的四種主要農產品產量十年來的變化特點。根據該省自然條件分析在某些年份農產品減產的原因。(8分)
(5)2003 年,大慶原油產量在高產穩產27年後,首次調減到5000萬噸以下,降至4840萬噸。據國土資源部最新統計,佔全國石油年產量50%的大慶油田,可采儲量只剩下30%,到2020年的年產量只能維持在2000萬噸左右,開采成本也將大幅度提高。作為一個經濟結構單一的城市,大慶的石油產業在大慶市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一直在80%以上。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大慶市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途徑。(6分)
天津一中2011—2012學年高三第三次月考地理試卷
參考答案:
1. B 2. B 3. A 4. D 5. D
6. A 7. B 8. A 9. A 10. B 11. C
12(1)①工業基地以重工業為主,工業結構比較單一;②工業基地輕重工業並重,高科技工業佔有一定比重。
(2)河流水量小,流量季節變化大,含沙量大,河流航道易淤積,河流有封凍現象,通航里程短
(3)自然原因是地處溫帶季風氣候,降水變率大,冬春乾旱,江河凈流量小;人為原因是人口多,工農業發達耗水量大,水資源污染浪費嚴重
(4)臨海, 海水資源豐富;科研院校眾多,技術雄厚;
13、(1) 地殼運動形成斷層,兩條斷層之間的岩體下降形成構造湖盆,積水成湖。
(2)①線距離貝加爾湖近,在施工過程中易造 成生態破壞;①線穿過貝加爾湖南側的支流,一旦 石油泄漏會造成湖區污染。
(3)排干沼澤開墾濕地。制定生態保護計劃,建 立自然生態保護區;停止開發荒地,有計劃地退更換濕地、還林還草。
(4)水稻和玉米產量增長較快,大豆和小麥產量變化較小。緯度較高,易受低溫凍害影響;溫帶季風氣候,降水的年際和季節變率大,某些年份乾旱或洪澇導致農業減產。
(5)增加科技投入,加快石化工業升級,延長產業鏈;調整經濟結構發展新興產業和第三產業,發展觀光旅遊業;保護生態環境;進口加工俄羅斯石油。
天津一中2011—2012學年高三第三次月考地理試卷參考答案:
1. B 2. B 3. A 4. D 5. D
6. A 7. B 8. A 9. A 10. B 11. C
12(1)①工業基地以重工業為主,工業結構比較單一;②工業基地輕重工業並重,高科技工業佔有一定比重。
(2)河流水量小,流量季節變化大,含沙量大,河流航道易淤積,河流有封凍現象,通航里程短
(3)自然原因是地處溫帶季風氣候,降水變率大,冬春乾旱,江河凈流量小;人為原因是人口多,工農業發達耗水量大,水資源污染浪費嚴重
(4)臨海, 海水資源豐富;科研院校眾多,技術雄厚;
13、(1) 地殼運動形成斷層,兩條斷層之間的岩體下降形成構造湖盆,積水成湖。
(2)①線距離貝加爾湖近,在施工過程中易造 成生態破壞;①線穿過貝加爾湖南側的支流,一旦 石油泄漏會造成湖區污染。
(3)排干沼澤開墾濕地。制定生態保護計劃,建 立自然生態保護區;停止開發荒地,有計劃地退更換濕地、還林還草。
(4)水稻和玉米產量增長較快,大豆和小麥產量變化較小。緯度較高,易受低溫凍害影響;溫帶季風氣候,降水的年際和季節變率大,某些年份乾旱或洪澇導致農業減產。
(5)增加科技投入,加快石化工業升級,延長產業鏈;調整經濟結構發展新興產業和第三產業,發展觀光旅遊業;保護生態環境;進口加工俄羅斯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