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初中地理怎麼判斷地震區域

初中地理怎麼判斷地震區域

發布時間:2022-09-12 08:07:09

A. 地震等級如何判斷

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量度指標是震級。震級與地震釋放出的能量多少相關,根據地震儀器的記錄通過推算得出。以震級標度地震大小最初是由美國地震學家裡克特(C.F.Richter)於1935年研究加利福尼亞地方性地震時提出來的。規定以距震中100km處「標准地震儀」(或稱「安德生地震儀」,周期0.8秒,放大倍數2800,阻尼系為0.8)所記錄的水平向最大振幅(單振幅,以微米計)的常用對數為該地震的震級。後來,通過不斷發展,根據遠台及非標准地震儀記錄的換算也可以用來確定震級。根據用來計算震級記錄的震波類型,震級有面波震級(Ms)、體波震級(MB)、近震震級(ML),它們之間可以進行換算。
由於地殼的強度是有限的,所以積蓄能量不可能無限制地增加,所以地震的震級是有一定限度的。目前用里克特方法測算的已知的最大震級為8.9級。1~8.9級地震的能量見表1。根據不同強度地震的破壞能力,按照震級的大小進—步劃分為5個級別:①超微震:震級小於1的地震。該級別地震人們不能感覺,只有用儀器才能測出。②微震:震級大於1、小於3的地震。該級別地震人們也不能感覺,也只有用儀器才能測出。③小震:又稱弱震,震級大於3、小於5的地震。該級別地震人們可以感覺,故有時也稱有感地震,但一般不會造成破壞。④中震:也稱強震,震級大於5、小於7的地震。該級別地震可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⑤大地震:震級7級和7級以上的地震。該級地震可造成十分嚴重的破壞。

B. 地理大題答題技巧初中

初中地理解題必備9大技巧

1.某地區地理位置的描述:

半球位置:東、西半球和南、北半球;

緯度位置:描述其所在溫度帶、中低高緯度

海陸位置:東西南北中靠、瀕、臨、接XXXXXX地區

相對位置:位於某地區的某個地理方位

2.氣候特徵的描述從氣溫和降水兩個方面來描述。 「以溫定帶、以水定型」。

(1)首先找出最冷月或最熱月、找出降水量最多或最少的月份(季節)。依據氣溫曲線說出氣溫隨時間的變化特點。

常用描述語言有:夏季高溫或涼爽、冬季寒冷或溫和、全年炎熱、全年嚴寒、全年溫和等。

(2)依據降水量柱說出降水隨時間的變化特點。降水量年變化大致有:夏季多雨、冬季多雨、全年多雨、全年少雨、全年濕潤。注意少雨與乾燥意思相近。

(3)歸納氣候特徵:氣候特徵= 時間(季節) + 氣溫特點 + 降水特點

四種熱帶氣候的分布及其顯著特徵

兩種亞熱帶氣候的分布及顯著特徵

三種溫帶氣候分布及特點

寒帶氣候、高原山地氣候分布及特點

3.分析影響氣候因素的方法:

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因素

4.地形特徵的描述

(1)地形類型多樣或單一,以某種(幾種)地形為主

(2)地勢起伏狀況(大、小),哪裡高,哪裡低

(3)主要地形類型的分布:主要的地形區名稱及分布

5.分析某地的發展條件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兩方面分析。

自然條件包括:地、氣、水、土、生。社會經濟條件包括:市、交、勞、科、政。

(1)影響農業發展的條件:

自然因素:1.土地(地形、土壤) 2.氣候(光照、熱量、降水、溫差) 3.水源(灌溉水源)

社會經濟因素:1.市場 2.交通 3.國家政策 4.勞動力數量 5.科技(基因、保鮮、冷藏等)6.工業基礎

(2)分析某一作物生長的氣候條件:

從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兩個方面去分析從光照、熱量、降水、晝夜溫差、氣象災害等方面去分析;

(3)工業區發展的條件:自然條件:①礦產資源、②能源、③水運與水能、④土地資源、⑤生物資源經濟因素:農業基礎、原料、燃料、市場、交通、勞動力、技術。社會因素:政策、社會需要、歷史條件等。

6.分析城市分布方法(聚落):城市分布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氣候適宜、交通便利的地區

7.地質災害的成因分析:(1)火山、地震:位於板塊邊界類型、火山地震帶(2)滑坡、泥石流的成因:①地形因素(地形陡峻)②地質因素(如斷裂發育岩性破碎)③植被因素④氣候因素 (如夏季多暴雨)

8.河流的水文特徵及影響因素:(1)流量:大小、季節變化、有無斷流(取決於降水特徵、雨水補給、河流面積大小)

(2)含沙量:取決於流域的植被狀況

(3)結冰期:有無及其長短

(4)水位:高低、變化特徵(取決於河流補給類型、水利工程、湖泊調蓄作用)

(5)水能:與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氣候(降水量的多少,徑流量的大小)有關

(6)凌汛(取決於所在緯度和流向)

(7)補給類型:雨水、冰川融水、季節性積雪融水等

9.河流洪澇災害的成因和治理措施:

自然原因:(1)水系特徵(2)水文特徵(3)降水特徵(降水量、時長、強度)(4)氣候異常(普降暴雨,降水比常年偏多,例如「百年不遇」)

人為原因:1.植被破壞(亂砍亂伐,植被破壞嚴重,水土流失加劇,泥沙淤積,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泥沙淤積,導致湖泊萎縮,調蓄能力降低;植物涵養水源、調節能力降低)

2.圍湖造田(蓄洪峰能力下降。)

C. 地震等級我們如何判斷

一、地震基本知識

1、什麼是地震?什麼是地震災害?

答:地震,是人們通過感覺和儀器覺到的地面振動。它與風雨、雷電一樣,是一種極為普遍

的自然現象。強烈的地面振動,即強烈地震,會直接和間接造成破壞,成為災害,凡由地震

引起的災害,統稱為地震災害。

2、什麼是地震三要素?

答:地震的發震時刻、震中和震級,稱為地震三要素。發震時刻就是地震發生的時刻。地震

發生的地點叫做震中,常用經度和緯度來表示,當然也要標明該地的地名。地震的大小用震

級M來表示。

3、何謂震源、震中、震源深度?

答:我們居住的地球是一個略微有點扁的圓球,由地殼、地幔、地核三部分組成。地球上每

天都要發生上萬次地震,這些地震都發生在地殼和地幔中的特殊部位,我們把地球內部發生

地震的地方叫做震源。

震源在地面的投影叫震中。實際上震中是一個區域,即震中區。

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離叫震源深度。根據震源深度可分為淺源地震(h≤70公里)、中源

地震(h=70~100公里)和深源地震(h >300公里)。

4、何謂地震震級?

答:地震震級是按一定的微觀標准,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一種量度。它是根據地震儀器的記

錄推算得到的,只與地震能量有關。一次5級地震釋放的能量相當於二萬噸黃色炸葯(TNT)

爆炸時所釋放的能量。震級相差1.0級,能量相差30倍。一次地震震級只有一個。

5、什麼是里氏震級?

答:里氏震級是由美國地震學家裡克特於1935年提出的一種震級標度。它是根據離震中一定

距離所觀測到的地震波幅度和周期,並且考慮從震源到觀測點的地震波衰減,經過一定公

式,計算出來的震源處地震的大小。如果用地震面波計算震級,則用MS表示;如果用地震體

波計算震級,則用ML表示。在60年代,里克特是美國最負盛名的地震學權威。里克特很善於

與新聞媒體打交道,熱心回答公眾提出的有關地震的問題,因此里氏震級這一術語很快成了

衡量地震大小的人人皆知的術語。目前世界上已測得的最大震級為里氏8.9級(1960年智利大

地震)。

6、什麼是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怎樣制訂的?

答:地震烈度是地震時對地面影響的強烈程度。主要依據宏觀的地震影響和破壞的現象,如

人們的感覺,物體的反應,房屋建築物的破壞和地面現象的改觀等方面來判斷。當然,也可

通過儀器的微觀記錄進行有關計算得出絕對的烈度。地震烈度與地震大小,震源深度,震中

距離,地質條件等因素有關。因此,一次地震的烈度根據各地遭受破壞和影響不同而不同。

我國把烈度分為十二度。它的內容大致如下表:

中國地震烈度表(1980)摘選

烈度
人的感覺
對建築物影響
其它現象


無感


室內個別靜止的人有感


室內個別靜止的人有感
門、窗輕微作響
懸掛物微動


室內多數人感覺,室外少數人感覺,少數人驚醒
門、窗作響
懸掛物明顯擺動,器皿作響


室內普遍有感,室外多數人感覺,多數人驚醒
門窗、屋頂、屋架顫動作用,灰土掉落,抹灰出現微細裂縫
不穩的器物翻倒


驚慌失措、倉惶出逃。
損壞棗個別磚瓦掉落,牆體微細裂縫
河岸和鬆散土上出現裂縫,飽和砂層出現噴砂冒水,地面上有的磚煙囪輕度裂縫掉頭


大多數人倉惶出逃。
輕度破壞棗局部破壞、開裂,但不妨礙使用。
河崖出現坍方,噴砂冒水現象,松軟土裂縫較多,磚煙囪中等破壞。


搖晃顛簸,行走困難。
中等破壞棗結構受損,需要修理
干硬土上有裂縫,大多數煙囪嚴重破壞


坐立不穩,行走的人可能摔跤。
嚴重破壞棗牆體龜裂,局部倒塌修復困難。
多處出現裂縫,滑坡坍方常見,磚煙囪倒塌


騎自行車的人會摔倒,處不穩狀態的人會摔出幾尺遠、有拋起感。
倒塌棗大部倒塌,不堪修復
山崩地裂出現,拱橋破壞,煙囪從根部破壞或倒塌

十一
毀滅
地震斷裂延續很長,山崩常見,拱橋毀壞。

十二
地面劇烈變化,山河改觀。

7、地震烈度的劃分有什麼用處?

答:烈度的用處,除了表示地震時地面受到的影響和破壞的程度以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方

面,那就是根據活動構造帶的特點和歷史上地震活動的情況,對地震區域進行烈度劃分,以

供計算一個地區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可能發生的最大地震烈度,編成地震烈度區劃圖或地震危

險區劃圖。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對一個地區內的地震烈度分布情況,如能搞得比較清

楚,就可能對地震區工業布局的合理規劃,以及工業與民用建築結構的抗震設計提供有利的

根據。避免或減少地震時的損失。

8、世界上第一台地震儀是誰發明的?

答:世界上第一台地震儀是我國東漢時期傑出的自然科學家張衡發明的。他於公元132年發

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觀測和記錄地震的儀器棗候風地動儀。曾記錄了公元138年3月1日發生在

離現今河南洛陽千里之外的甘肅隴西地震。近代的地震儀在1880年才製成,它的原理和張衡

的候風地動儀基本相似,但是時間卻晚了一千七百多年。地震儀發展很快,有各種類型,靈

敏度很高,並已實現了無線遙測、數字化記錄等。

9、地震分哪幾類?哪類地震對人類的危害最大?

答:地震分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兩大類。

天然地震主要是構造地震。它是由於地下深處岩石破裂、錯動把長期積累起來的能量急劇釋

放出來,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傳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搖地動。構造地震約佔地震

總數的90%以上。其次是由火山噴發引起的地震,稱為火山地震,約佔地震總數的7%。此

外,某些特殊情況下了也會產生地震,如岩洞崩塌(陷落地震)、大隕石沖擊地面(隕石沖

擊地震)等。

人工地震是由人為活動引起的地震。如工業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動;在深井中進行高

壓注水以及大水庫蓄水後增加了地殼的壓力,有時也會誘發地震。

一般所說的地震,多指天然地震,特別是構造地震,它對人類的危害最大。

10、什麼叫構造地震?

答:構造地震是由地殼構造運動引起的。當力的作用使地殼或更深部位的岩石產生變形、斷

裂和滑動時,常常伴隨著地震發生,這類地震稱為構造地震。

構造地震是天然地震中最常見,災害性最大的一類。它佔地震總數的90%,而且震級強度

大。目前已記錄到的最大構造地震震級為8.9級(智利,1960年5月22日)。另外,構造地震

的分布與最新世界活動的構造帶一致。

11、世界上哪些地方的地震多?

答:世界上地震的發生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地帶。

一是環太平洋地震帶,包括南北洲太平洋沿岸和從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經千島群島、

日本列島南下至我國台灣省,再經菲律賓群島轉向東南,直到紐西蘭。世界上絕大部分地震

發生於這一帶。這些地震釋放出的能量,約佔全球所有地震釋放能量的76%。

二是喜馬拉雅棗地中海地震帶。包括印度尼西亞西部經緬甸至我國橫斷山脈、喜馬拉雅山

區,越帕米爾高原,經中亞細亞到地中海及其附近一帶,地震很多也很強烈,它們釋放出來

的能量約佔全球所有地震釋放能量的22%。我國正好介於兩大地震帶之間,所以是一個多地

震的國家。

12、我國有哪些主要地震帶?

答:地震發生較多並比較強烈的地帶,稱為地震帶。根據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劃

分,我國大致可分為二十三個地震帶(如圖示),它們分別是:一、郯城棗廬江帶,即從安

徽廬江經山東郯城至東北一帶。2、燕山帶。3、山西帶。4、渭河平原帶。5、銀川帶。6、

六盤山帶。7、滇東帶。8、西藏察隅帶。10、東南沿海帶。11、河北平原帶。12、河西走廊

帶。13、天水棗蘭州帶。14、武都棗馬邊帶。15、康定棗甘孜帶。16、安寧河谷帶。17、騰

沖棗瀾滄帶。18、台灣西部帶。19、台灣東部帶。20、滇西帶。21、塔里木南緣帶。22、南

天山帶。23、北天山帶。

13、我國地震在時間分布上有什麼規律性?

答:我國地震在時間分布上最重要和最普遍的規律是地震活動周期性和重復性。

地震活動周期包含平靜和活躍兩個階段。由於各個地區構造活動性的差異,地震活動周期長

短是不同的。我國東部地震活動周期普遍比西部長(台灣除外),東部一個周期大約300年

左右,西部為100棗200年左右,台灣為幾十年。總的看來板塊邊緣地震活動周期較短,板塊

內部地震活動周期較長。在一個地震周期中還可進一步劃分出時間更短的周期,我們稱為地

震幕,是否還有更長的周期,由於歷史地震記錄時間太短,目前尚難確定。

地震重復性是指地震原地重復發生的現象。一般說來地震越大,重復時間越長;震級越小,

重復時間越短。但不同地震區、帶,由於構造活動強弱差異,同一震級地震的重復時間的長

短也是不一樣的。據統計,6級地震重復時間可從幾十年到幾百年,7級以上地震的重復時間

多在千年以上乃至幾千年。

14、什麼叫地震遷移?

答:地震遷移是指強震按一定的時間、空間規律相繼發生的現象。它們是在統一的區域應力

場中,各應力集中點變遷的規律。地震遷移的時空尺度可大可小、可長可短。可以沿著一條

斷裂帶在十幾年的時間內完成一個遷移過程(如祁連山地震帶由東南向西北發生1920年海原

8.5級地震、1927年的古浪8級地震和1932年的昌馬7.5級地震);也可在一個地震區內,以

地震帶為遷移單元,在幾百年內完成一個遷移過程(如華北地震區1484-1732年強震主要發

生在山西帶上,而1815-1976年強震由西向東遷移到華北平原地震帶上);此外還有地震沿

緯度作更長距離的遷移。

地震活動有規律地遷移僅僅是地震活動的一部分,還有相當一部分地震活動沒有顯示出規則

的遷移過程。

15、遠震、近震、地方震是怎樣劃分的?

答:遠震、近震、地方震是根據地震台站至震中的距離遠近來劃分的。震中距大於1000公里

的地震叫遠震,震中距在100-1000公里范圍內的地震叫近震,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內的地震

叫地方震。1975年2月4日遼寧海域、營口一帶發生的7.3級地震,對於遼南金縣地震觀測站

算地方震,對於北京地震觀測站算近震,而對於新疆地震觀測站就算遠震了。這是指同一地

震對不同的地震台站而言,至於同一個地震台站對不同地區的地震,道理也是一樣的。

16、為什麼地震海嘯對有些地方威脅大?

答:因為象日本、智利這種地方,本身就是容易發生地震海嘯的場所,距離近,當然受到的

威脅就大,特別是它們瀕臨著很深的海溝,離陸地不遠的地方海水就已很深,海嘯可以在還

保持著很大的能量時就撲上岸。如果岸邊有寬闊的大陸架就不一樣,這時海浪在前進的路

上,會因與海底磨擦而失去不少能量,海邊的島嶼、暗礁也起著防波堤的作用。等到它沖到

岸邊時已成強弩之末,不能造成什麼危害了。我國沿海就是這種情況,所以盡管1960年智利

大地震造成的海嘯很大,對菲律賓乃至日本這些地方都造成了災害,但對我國卻沒有什麼影

響。

17、火山活動是怎樣造成地震的?

答:世界上有些地震是火山活動造成的,人們稱這種地震為火山地震。它約佔地震總量的

7%。

火山爆發就象在地下進行爆破一樣,當然會使大地產生震動,規模間或也有大的。因為有的

火山爆發所擁有的能量,和一次大地震釋放出的能量差不多,甚至超過,它所能造成的震動

也是不小的。如1914年日本櫻島火山爆發,具有的能量達到4.6×1025爾格,產生的震動則相

當於一個6.7級地震。

火山爆發前後也有地震發生。因為在火山爆發前,大量岩漿已在那裡的地殼中聚集膨脹,既

可以使岩層產生新的斷裂,又可以促使那些原有的斷裂再次發生變動,所以一般都有地震發

生。當然地震也就成了火山快要爆發的信號。在火山爆發後,大量岩漿迅速噴出地表,地下

深處的岩漿來不及補充,於是留下空間,那裡的岩層就會塌陷,產生斷裂,造成一些規模很

小的地震。

18、一次中強地震的影響面積有多大?

答:一般來說,一次中強地震的影響面積如下:(1)5.0-5.4級地震,震中烈度多為六度,其

面積小於500平方公里。(2)5.5-5.9級地震,震中烈度多為七度,其面積不超過200平方公

里;六度區面積也只有數百平方公里。(3)6.0-6.4級地震,震中烈度多數為八度,其面積幾

十平方公里;七度區不超過200平方公里,六度區數百平方公里,如震中烈度為七度,則與5.5-

5.9級地震結果相同。(4)6.5-6.9地震,震中烈度一半為八度,結果與6.0-6.4級地震一樣;另

一半為九度,其面積小於100平方公里,八度區不超過500平方公里,七度區則在1500平方公里

以內。

19、一次中強地震能造成多大的人員傷亡?

答:統計表明,一次中強地震造成的人員傷亡大概如下:(1)5.0-5.9級地震造成人員傷亡者

佔24%。而僅引起人員死亡的地震更少,只佔11.5%。一次5級多地震中死亡人數最多為117人,

而死亡29人以上的地震都發生在夜間。

(2)6.0-6.9級地震有43%造成人員傷亡,而只有人員死亡僅佔35%,一次地震死亡人

數最多為600人。

20、一次5級左右地震對建築物的破壞如何?

答:一次5級左右(4.6?/FONT>5.4級)地震震中烈度以六度為主,對建築物的破壞為:Ⅰ類

房屋許多損壞,少數破壞,個別傾倒。Ⅱ、Ⅲ類房屋許多輕微損壞。Ⅳ類房屋損壞。牌坊及

磚、石塔和院牆有輕微破壞。

〔注〕

(1)房屋類型

Ⅰ類:簡陋棚舍,土坯、卵、毛石砌壘,草泥頂一類粗製房屋。

Ⅱ類:一般夯土或坯、卵、毛石砌築的低級施工的民房和老朽木架房屋。

Ⅲ類:木架建築(如宮、廟、城樓等)及新式磚石房屋。

(2)一般建築物破壞程度

輕微損壞:灰泥散落,牆壁表面有細小裂紋或小塊剝落,偶有安置不牢的附著物滑落。

損壞:牆體有小裂縫,接合處裂縫大些,個別有局部崩塌;木架偶有點撥榫,煙囪頂部扭

傷。

破壞:牆體大縫,個別部分倒塌,木架撥榫,柱腳移動,部分屋頂破壞,煙囪倒下。

傾倒:建築物的全部或大部牆壁樓板和屋頂倒塌,或屋頂移動,牆變形、倒塌,木架顯著歪

斜,構件折斷。

(3)多層鋼筋混凝土框架(包括填充牆)房屋的破壞等級。

基本完好:框架柱、梁基本完好,個別牆體或局部有細小裂縫。不經修理,仍可使用。

輕微損壞:個別框架柱、梁輕微裂縫,部分牆體明顯裂縫;出屋面小建築明顯損壞,稍加修

理即可使用。

中等破壞:部分框架柱輕微裂縫或個別柱明顯裂縫;個別牆體嚴重裂縫或局部酥碎,經大修

後可繼續使用。

嚴重破壞:部分框架柱、主筋壓屈,混凝土酥碎、崩落,部分樓層倒塌,不易修復。

倒塌:房屋框架殘留部分不足50%,必須重建。

21、一次6級左右地震對建築物的破壞如何?

答:5.5?/FONT>5.9級地震的震中烈度以七度為主,建築物破壞現象為:Ⅰ類房屋大多數損

壞,少數傾倒。Ⅱ類房屋多數損壞,少數破壞。Ⅲ類房屋大多數輕微損壞,許多損壞。不很

堅固的院牆少數破壞,可能有些倒塌。牌坊、磚石砌塔和工廠煙囪可能損壞。

6.0-6.4級地震的震中烈度以八度為主,對建築物造成如下破壞:Ⅰ類房屋大多數破壞,許多傾

倒。Ⅱ類房屋許多破壞,少數傾倒。Ⅲ類房屋大多數損壞,少數破壞(可能有傾倒的)。院牆

破壞,局部倒塌。石碑等多移轉或倒下。個別地下管道介面處遭到破壞。

多層鋼筋混凝土框架房屋,由於地基類別、房屋抗震設計標准和施工質量諸多因素的差別,

目前對一個地震烈度八度的地震會造成什麼程度的破壞,尚無一個統一標准可以借鑒,因

此,據1975年遼寧海域7.3級地震時,營口市遭受地震烈度八度的破壞的調查結果表明,基

本完好佔50%,輕微損壞佔17%,中等破壞佔33%。

22、一次7級左右地震對建築物的破壞如何?

答:6.5?.9級地震的震中烈度為八度和九度,如按九度考慮,建築物遭到的破壞為:Ⅰ類房

屋大多數傾倒。Ⅱ類房屋許多傾倒。Ⅲ類房屋許多破壞,少數傾倒。院牆大部傾倒,較堅固

的亦局部倒塌。牌坊、塔及工廠煙囪多破壞甚至傾倒。石碑等多翻倒。地下管道有些破裂。

7.0?.4級地震的震中烈度一般為九度,個別可達十度。九度的破壞如上述。十度對建築物破

壞很大,Ⅲ類房屋許多傾倒。鐵軌輕度彎曲,地下管道破裂。

23、我國歷史上波及范圍最廣的是哪次地震?

答:我國歷史上波及范圍最廣的地震是1920年12月16日發生在寧夏回族自治區海原的8.5級

大地震,震中烈度為十二度,震源深度17公里,震中位於北緯36.5°,東經105.7°。這次地

震波及寧夏、青海、甘肅、陝西、山西、內蒙、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東、四川、湖

北、安徽、江蘇、上海、福建等17個省、市、自治區。有感面積達300多萬平方公里。

24、為什麼要搞好地震知識的普及和宣傳工作?

答:地震,地震預報及其防災減災具有強烈的社會性,而當前對地震這種現象在社會輿論中

常常是神秘而模糊的。目前在科學技術上尚不能准確預報地震的情況下,公眾尚很難理解地

震預報的艱巨性、復雜性,往往將震後總結誤認為震前預報或將內部爭論意見流傳到社會上

去引起社會混亂;絕大多數公眾或部分領導部門尚不知道震前、震時自己應該做些什麼才能

對防震減災作出貢獻。而目前有關地震書刊大多都是專業性很強、公眾很難理解的專家語言

和概念。因此,要想使社會各階層、每個社會成員都能自覺地對地震、地震預報和避震減災

採取正確的社會行動,就必須大力搞好地震知識的普及與宣傳工作,以使掌握了地震知識的

民眾,及時識別宏觀異常並及時報告;增強地震監測能力和抗禦地震的自覺性;同時由於有

了地震知識,可使廣大民眾增強對地震謠言、誤傳的識別和抵制能力,大大地減少無震損

失;另一方面,地震知識的普及與宣傳可以使各級領導者既懂得地震災害的嚴重性,又掌握

一定的地震對策知識,這樣就能在震前從思想上、組織上和物質上均有所准備,震後能迅速

實施救災對策,減輕損失。地震知識的普及與宣傳還可以吸引社會上致力於人類公益事業發

展的有志之士投身於地震行列,促進地震科技發展。因此,地震知識的普及與宣傳是一項帶

有戰略性的、經常性的工作,搞好這項工作就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減輕地震災害。

25、中國最早有記載的地震是哪一次?

答:中國堯舜時代(公元前23世紀),發生在蒲州(現稱)的地震。

26、廣東省歷史上發生的最大地震是哪次?

答:1918年2月13日南澳7.3級地震。

27、自有記載以來,我國最大的水庫誘發地震發生在哪裡?

答:1962年3月19日在廣東河源新豐江水庫壩區發生了迄今我國最大的水庫誘發地震,震級

為6.1級。

28、新中國成立以來對廣東省影響較大的地震有哪些?

答:新中國成立以來對廣東省影響較大的地震有:1962年廣東河源新豐江6.1級地震、1969

年廣東陽江6.4級地震、1994年台灣海峽7.3級地震、1994年和1995年北部灣6.1和6.2級地

震。

29、我國自建最早的地震台和遙測台網分別在哪裡?

答:1930年我國第一個自建地震台棗北京西山鷲峰地震台,在李善邦和秦馨菱先生主持下建

成,1937年日寇發動侵華戰爭後停止觀測。1966年北京遙測台網建成,有8個子台。

30、地震有前兆嗎?

答:地震前,在自然界發生的與地震有關的異常現象,稱為地震前兆,它包括微觀前兆和宏

觀前兆兩大類。常見的地震前兆現象有:(1)地震活動異常;(2)地震波速度變化;

(3)地殼變形;(4)地下水異常變化;(5)地下水中氡氣含量或其它化學成分的變化;

(6)地應力變化;(7)地電變化;(8)地磁變化;(9)重力異常;(10)動物異常;

(11)地聲;(12)地光;(13)地溫異常等等。

當然,上述這些異常變化都是很復雜的,往往並不一定是由地震引起的。例如地下水位的升

降常與降雨、乾旱、人為抽水和灌溉有關。再如動物異常往往與天氣變化、飼養條件的改

變、生存條件的變化以及動物本身的生理狀態變化等等有關。因此,我們必須在首先識別出

這些變化原因的基礎上,再來考慮是否與地震有關。

31、地震前地下水有什麼異常變化?應當注意哪些干擾?

答:地下水位升降及變色、變味、翻花、冒泡及溫泉水溫的突然變化等,都有可能是地震前

兆。但是,地下水的變化是一種很復雜的現象,必須注意排除降雨、乾旱、河水漲落、台

風、人為抽水及灌溉、環境污染等多種因素的干擾。

32、地震前魚類有哪些異常反應?

答:魚類如鯰魚、鯽魚、青魚、草魚、鰱魚、泥鰍、金魚、鯊魚及某些深海里的魚均有反

應。其表現為翻騰跳躍、打漩、狂游、成群漂游水面,有的發出叫聲,有的呈昏迷狀態,魚

肚朝天,甚至死亡。

33、哪些地面動物在地震前有異常反應?異常表現形式如何?

答:地震前,兔、貓、雞、狗、羊、豬及牛、馬、驢等大牲畜均有異常反應,大致有狂躁型

和憂郁型兩種。前者表現為狂吠、嗅地、扒地、亂咬、亂跑、亂鬧,警犬不聽指令,豬羊和

大牲畜不進圈、不吃東西、鬧圈,有的掙脫韁繩逃跑;後者表現為呆滯、不吃食,貓則驚恐

外逃,亂抓亂鬧,有的叼著小貓搬家,有的震前跑失,震後又回來。

34、什麼是地震預報?地震預報的三要素是什麼?

答:地震預報是對破壞性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震級以及地震影響的預測。地震預報的三

要素是指所預測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和震級。

35、什麼叫做地震長期、中期、短期和臨震預報?什麼叫地震年度趨勢預測?

答:(1)地震長期預報,是指對未來10年內可能發生破壞性地震的地域的預報;(2)地震

中期預報,是指對未來一二年內可能發生破壞性地震的地域和強度的預報;(3)地震短期

預報,是指對3個月內將要發生地震的時間、地點、震級的預報;(4)臨震預報,是指對10

日內將要發生地震的時間、地點、震級的預報;(5)年度地震趨勢預測是由中國地震局每

年組織專家對下一個年度國內可能發生破壞性地震的地點所作的趨勢性預測。

36、地震預報難度大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答:地震預報難度大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地震現象本身的復雜性;二是地震多發生在地下

深處,目前的科學技術水平難以直接探測震源深處的情況;三是強地震(尤其7級以上大地

震)發生較少,因此預報實踐機會少。

37、目前我國地震預報處於什麼水平?

答:我國目前的地震預報水平和狀況,大體可以這樣概括:對地震孕育發生原理、規律有所

了解,但遠沒有完全認識;在一定條件下能夠對某些類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預報,但還

不能預報所有的地震;以年為度量的中期預報已有一定的可信度,但以天為度量的短臨預報

的成功還只限於極少數特殊類型的地震。

38、世界上第一次取得明顯減災實效的成功地震預報是哪次?

答:我國地震工作者成功地預報了1975年2月4日發生在遼寧海城的7.3級地震,被世界科技

界稱為「地震科學史上的奇跡」。

39、為什麼1966年被稱為中國地震預報的里程碑?

答:1966年3月8日和3月22日在河北省邢台地區先後發生6.8級和7.2級強烈地震,造成重大

損失。周恩來總理幾次親赴地震現場,指導抗震救災工作,並且廣泛聽取地震學家和各方面

專家的意見,向地震工作者發出要搞地震預報的偉大號召。因此,1966年被稱為中國地震預

報的里程碑。

40、如何判斷地震謠言和誤傳?

答:(1)帶有封建迷信色彩或離奇的傳說,如某地要沉為大海等這些沒有科學根據的「地

震信息」純屬地震謠言。

(2)傳說某外國機構或某專家權威人士提出的「預報意見」,這種通過非正規渠道,不符

合國家關於地震預報規定的信息不可相信。

(3)傳說地震震級很大(8級、12級等)或發震時間、地點和震級十分具體(如某日、某

時、某區、某村或幾點幾級等),這種脫離科學實際、脫離當前預報水平的信息都應視為謠

言或誤傳。

D. 初中地理課程標准里可有地震前兆知識

以下是地震前兆的一些基本現象:
地震前兆指地震發生前出現的異常現象,岩體在地應力作用下,在應力應變逐漸積累、加強的過程中,會引起震源及附近物質發生如地震活動、地表的明顯變化以及地磁、地電、重力等地球物理異常,地下水位、水化學、動物的異常行為等。概括性稱這些與地震孕育、發生有關聯的異常變化現象為地震前兆(也稱地震異常)。它包括地震微觀異常和地震宏觀異常兩大類。

一、地震的宏觀異常
基本介紹 人的感官能直接覺察到的地震異常現象稱為地震的宏觀異常。地震宏觀異常的表現形式多樣且復雜,異常的種類多達幾百種,異常的現象多達幾千種,大體可分為:地下水異常、生物異常、地聲異常、地光異常、地震雲、氣象異常等。 1、地下水異常 地下水包括井水、泉水等。主要異常有發渾、冒泡、翻花、升溫、變色、變味、突升、突降、泉源突然枯竭或湧出等。人們總結了震前井水變化的諺語:「井水是個寶,前兆來得早。」「無雨水質渾,天旱井水冒。」「水位變化大,翻花冒氣泡。」「 有的變顏色,有的變味道。」
2、生物異常
許多動物的某些器官感覺特別靈敏,它能比人類提前知道一些災害事件的發生,例如海洋中水母能預報風暴,老鼠能事先躲避礦井崩塌或有害氣體的侵入等等。至於在視覺、聽覺、觸覺、振動覺、平衡覺器官中,哪些起了主要作用,哪些又起了輔助判斷作用,對不同的動物可能有所不同。伴隨地震而產生的物理、化學變化(振動、電、磁、氣象、水氡含量異常等),往往能使一些動物的某種感覺器官受到刺激而發生異常的反應。如一個地區的重力發生變異,某些動物可能能通過它的平衡器官感覺到;一種振動異常,某些動物的聽覺器官也許能夠察覺出來。地震前地下岩層早已在逐日緩慢活動,呈現出蠕動狀態,而斷層面之間又具有強大的摩擦力,於是有人認為在摩擦的斷層面上會產生一種每秒鍾僅幾次至十多次、低於人的聽覺所能感覺到的低頻聲波。人只能感覺得到每秒20次以上的聲波,而動物則不然。那些感覺十分靈敏的動物,在感觸到這種聲波時,便會驚恐萬分、狂躁不安,以致出現冬蛇出洞,魚躍水面,豬牛跳圈,在淺海處見到深水魚或陌生魚群。雞飛狗跳等異常現象。動物異常的種類很多,有大牲畜、家禽、穴居動物、冬眠動物、魚類等等。地震前動物反應以及動物的異常表現:牛、馬、驢、騾:驚慌不安、不進廄[jiù]、不進食、亂鬧亂叫、打群架、掙斷韁繩逃跑、蹬地、刨地、行走中突然驚跑。豬:不進圈、不吃食、亂叫亂鬧、拱圈、越圈外逃。羊:不進圈、不吃食、亂叫亂鬧、越圈逃跑、鬧圈。狗:狂吠不休、哭泣、嗅地扒地、咬人、亂跑亂鬧、叼著狗崽搬家、警犬不聽指令。貓:驚慌不安、叼著貓崽搬家上樹。兔:不吃草、在窩內亂鬧亂叫、驚逃出窩。鴨、鵝:白天不下水、晚上不進架、不吃食、緊跟主人、驚叫、高飛。雞:不進架、撞架、在架內鬧、上樹。鴿:不進巢、棲於屋外、突然驚起傾巢而飛。鼠:白天成群出洞、像醉酒似的發呆、不怕人、驚恐亂竄、叼著小鼠搬家。蛇:冬眠蛇出洞在雪地里凍僵、凍死、數量增加、集聚一團。魚:成群漂浮、狂游、跳出水面、缸養的魚亂跳、頭尾碰出血、跳出缸外、發出叫聲、呆滯、死亡。蟾蜍(癩蛤蟆):成群出洞。古語動物反常的情形,也有幾句順口溜:震前動物有預兆,密切監視最重要。牛羊騾馬不進廄,豬不吃食狗亂咬。鴨不下水岸上鬧,雞飛上樹高聲叫。冰天雪地蛇出洞,大鼠叼著小鼠跑。兔子豎耳蹦又撞,魚躍水面惶惶跳。蜜蜂群遷鬧轟轟,鴿子驚飛不回巢。家家戶戶都觀察,發現異常快報告。除此之外,有些植物在震前也有異常反應,如不適季節的發芽、開花、結果或大面積枯萎與異常繁茂等。 3、氣象異常 人們常形容地震預報科技人員是「上管天,下管地,中間管空氣」,這的確有道理。地震之前,氣象也常常出現反常。主要有震前悶熱,人焦灼煩躁,久旱不雨或陰雨綿綿,黃霧四散,日光晦暗,怪風狂起,六月冰雹(飛雪)等等。 地震雲的形成有兩種說法: 熱量學說:地震即將發生時,因地熱聚集於地震帶,或因地震帶岩石受強烈引力作用發生激烈摩擦而產生大量的熱量,這些熱量從地表面溢出,使空氣增溫產生上升氣流,這氣流於高空形成「地震雲」,雲的尾端指向地震發生所在地。 電磁學說:地震前岩石在地應力作用下出現「壓磁效應」,從而引起地磁場局部變化;地應力使岩石被壓縮或拉伸,引起電阻率的變化,使電磁場有相應的局部變化。由於電磁波影響到高空電離層而出現了電離層電漿濃度銳減的情況,從而使水汽和塵埃非自由的有序排列從而形成了地震雲。 地震雲詳細形態簡易分析:如果地震雲的長度很長,則距離發生地震的時間就越近;如果地震雲的顏色看上去很深,則所對應的地震的深度就很深;如果地震雲持續的時間很長,則所對應的震中就越近;如果地震雲得顏色為灰色,則說明地震很嚴重。 4、地聲異常 地聲異常是指地震前來自地下的聲音。其聲有如炮響雷鳴,也有如重車行駛、大風鼓盪等。當地震發生時,有縱波從震源輻射,沿地面傳播,使空氣振動發聲,由於縱波速度較大但勢弱,人們只聞其聲,而不覺地動,需橫波到後才有動的感覺。所以,震中區往往有"每震之先,地內聲響,似地氣鼓盪,如鼎內沸水膨漲"的記載。如果在震中區,3級地震往往可聽到地聲。地聲是地下岩石的結構、構造及其所含的液體、氣體運動變化的結果,有相當大部分地聲是臨震徵兆。掌握地聲知識就有可能對地震起到較好的預報預防效果。 5、地光異常 地光異常指地震前來自地下的光亮,其顏色多種多樣,可見到日常生活中罕見的混合色,如銀藍色、白紫色等,但以紅色與白色為主;其形態也各異,有帶狀、球狀、柱狀、彌漫狀等。一般地光出現的范圍較大,多在震前幾小時到幾分鍾內出現,持續幾秒鍾。中國海城、龍陵、唐山、松潘等地震時及地震前後都出現了豐富多彩的發光現象。地光多伴隨地震、山崩、滑坡、塌陷或噴沙冒水、噴氣等自然現象同時出現,常沿斷裂帶或一個區域作有規律的遷移,且與其他宏觀微觀異常同步,其成因總是與地殼運動密切相關。且受地質條件及地表和大氣狀態控制,能對人或動、植物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目前我們所掌握的地光異常報告,都在震前幾秒鍾至1分鍾左右。如海城地震,瀾滄、耿馬地震等都搜集到了類似的報告。 6、地氣異常 地氣異常指地震前來自地下的霧氣,又稱地氣霧或地霧。這種霧氣,具有白、黑、黃等多種顏色,有時無色,常在震前幾天至幾分鍾內出現,常伴隨怪味,有時伴有聲響或帶有高溫。 7、地動異常 地動異常是指地震前地面出現的晃動。地震時地面劇烈振動,是眾所周知的現象。但地震尚未發生之前,有時感到地面也晃動,這種晃動與地震時不同,擺動得十分緩慢,地震儀常記錄不到,但很多人可以感覺得到。 8、地鼓異常 地鼓異常指地震前地面上出現鼓包。1973年2月6日四川爐霍7.9級地震前約半年,甘孜縣拖壩區一草坪上出現一地鼓,形狀如倒扣的鐵鍋,高20厘米左右,四周斷續出現裂縫,鼓起幾天後消失,反復多次,直到發生地震。與地鼓類似的異常還有地裂縫、地陷等。 9、電磁異常 電磁異常指地震前家用電器如收音機、電視機、日光燈等出現的異常。最為常見的電磁異常是收音機失靈,在北方地區日光燈在震前自明也較為常見。 電磁異常還包括一些電機設備工作不正常,如微波站異常、無線電廠受干擾、電子鬧鍾失靈等。 二、地震的微觀異常 人的感官無法覺察,只有用專
追問:
門的儀器才能測量到的地震異常稱為地震的微觀異常,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地震活動異常:大小地震之間有一定的關系。大地震雖然不多,中小地震卻不少,研究中小地震活動的特點。有可能幫助人們預測未來大震的發生。
地形變異常: 大地震發生前,震中附近地區的地殼可能發生微小的形變,某些斷層兩側的岩層可能出現微小的位移,藉助於精密的儀器,可以測出這種十分微弱的變化,分析這些資料,可以幫助人們預測未來大震的發生。 地球物理變化: 在地震孕育過程中,震源區及其周圍岩石的物理性質可能出現一些變化,利用精密儀器測定不同地區重力、地電和地磁的變化,也可以幫助人們預測地震。

E. 高中地理題目,這個是怎麼判斷震源在地殼中的

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離稱為震源深度。地震是由於地殼板塊之間的相對運動而產生,因而震源在地殼。另外,地核是流體、地幔是塑性體,都不可能成為震源。據統計 90%以上的地震發生在地殼中,其餘的發生在地幔上部。

地震可以發生在地表以下幾公里至數百公里,而絕大部分地震的震源深度都是幾十公里。根據震源深度,可以分為:1.淺源地震:0—60公里,簡稱淺震。淺震對構築物威脅最大。同級地震,震源越淺,破壞力越強。2.中源地震:60—300公里。3.深源地震。300公里以上。目前觀測到最深的地震是720公里 。地震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層的快速振動,在古代又稱為地動。它就象刮風、下雨、閃電、山崩、火山爆發一樣,是地球上經常發生的一種自然現象。 它發源於地下某一點,該點稱為震源(focus)。振動從震源傳出,在地球中傳播。地面上離震源最近的一點稱為震中,它是接受振動最早的部位。大地振動是地震最直觀、最普遍的表現。在海底或濱海地區發生的強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稱為海嘯。地震是極其頻繁的,全球每年發生地震約500萬次,對整個社會有著很大的影響。

F. 世界地震帶的地理分布

地震的地理分布受一定的地質條件控制,具有一定的規律。地震大多分布在地殼不穩定的部位,如構造板塊邊緣和接縫地帶及板塊內部斷裂破碎的地帶,特別是大陸板塊與大洋板塊的接觸地帶。

(一)環太平洋地震帶

分布於瀕臨太平洋的大陸邊緣與島嶼,基本沿著南、北美洲西海岸,經堪察加半島、千島群島、日本列島,至我國台灣和菲律賓群島,一直到紐西蘭。具體是:從南美西海岸安第斯山開始,向南經南美洲南端、馬爾維納斯群島(福克蘭群島)到南喬治亞島;向北經墨西哥、北美洲西岸、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千島群島到日本列島;然後分成兩支,一支向東南經馬里亞納群島、關島到雅浦島;另一支向西南經琉球群島、我國台灣、菲律賓到蘇拉威西島,與地中海-印度尼西亞地震帶匯合後,經索羅門群島、新赫布里底群島、斐濟島到紐西蘭。環太平洋地震帶是地球上最活躍的地震帶,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地震。20世紀末以來環太平洋地震帶活動尤為活躍。

(二)地中海-印度尼西亞地震帶

從地中海穿過中亞細亞,到喜馬拉雅山地區,經我國橫斷山脈,緬甸,直抵印度尼西亞西部,又稱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全長20000多千米。該帶集中了世界15%的地震。

(三)洋脊地震帶

分布在全球各大洋即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洋中脊的軸部,均為淺源地震,震級一般較小。

此外,大陸內部還有一些分布范圍相對較小的地震帶。如東非裂谷地震帶等。

G. 初中地理知識點總結歸納

除了初中生要學習地理之外,到了高中也少不了,而且作為高考文綜的重要科目,地理基礎知識也是尤其重要!下面給大家帶來一些初中地理知識點 總結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目錄

初中地理知識點總結

初中地理知識點

初中地理知識點總結大全

初中地理知識點總結歸納

初中地理知識點總結

1.初中地理知識點總結位置

我國的海陸位置:亞洲東部、太平洋的西岸.

我國的經緯度位置:我國領土南北跨越的緯度近50度,大部分在溫帶,小部分在熱帶,沒有寒帶.我國東西跨越經度60度多,最東端的烏蘇里江畔和最西端的帕米爾高原時差4小時多.

2.初中地理知識點總結遼闊的疆域

我國領土遼闊廣大,總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差不多同整個歐洲面積相等.我國領土的四端為:最東端在黑龍江和烏蘇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線的相交處(135oE多),最西端在帕米爾高原附近(73oE),東西相距約5000千米,南端在曾母暗沙(4oN)、最北端在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線上(53oN),南北相距約5500千米.

3.初中地理知識點總結疆界和鄰國

我國陸上疆界兩萬多千米與我國相鄰的國家有14個.東鄰朝鮮,北面是俄羅斯、蒙古,西北和西南面同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接界.南接越南、寮國、緬甸.

我國大陸海岸線長達18000多千米,自北向南瀕臨的近海有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我國的領海,是指從海岸基線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域.渤海和瓊州海峽為我國內海.沿海分布有台灣島、海南島、舟山群島、南海諸島等5000多個大大小小的島嶼.同我國隔海相望的鄰國有: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汶萊和印度尼西亞六個國家.

4.初中地理知識點總結行政區劃

我國現在行政區基本劃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縣(市、自治縣、自治州)和鄉(鎮、民族鄉)三級,省級行政單位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在歷史上全國劃分東北區、華北區、華東區、中南區、西南區和西北區6個大區.香港、澳門是我國領土的一部分.中英兩國政府於1984年12月簽署有關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我國政府於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在香港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一國兩制".

我國同葡萄牙政府於1987年4月在北京共同簽署了關於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聲明重申,澳門是中國領上.我國政府已於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在我行使主權下的澳門實行"一個國家,兩種制度"


初中地理知識點

人口和民族

1.我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

截止2006年12月31日,我國約有13億人口,約佔世界人口總數的1/5略強,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我國人口的分布是東南多,西北少.農村人口比重大,佔57%,城鎮人口比重小,只有43%.

2.初中地理知識點總結華僑與華人

我國的有3000多萬華僑和華人分布世界各地.僑胞原籍以廣東、福建兩省最多,這兩省許多地方一向以僑鄉著稱.

3.初中地理知識點總結控制人口增長速度,提高人口素質

我國人口的突出特點是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快.因此,推行計劃生育仍然是我國一項基本國策.控制人口增長速度,提高人口素質,仍然是加速實現四化的當務之急.

4.初中地理知識點總結多民族的社會主義國家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社會主義國家.全國共有56個民族.漢族人口最多,約佔全國人口的92%.其他55個民族人口較少,統稱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壯族,有1600多萬.人口在400萬以上的還有滿、回、苗、維吾爾、彝、土家、蒙古、藏族等漢族分布遍及全國,主要集中在東部和中部;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等邊疆地區.總之各民族的分布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


初中地理知識點總結大全

地形

1、初中地理知識點總結:我國的地形特徵

我國地形復雜多樣,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種地形齊備,山區面積廣大,約佔全國面積的2/3;地勢西高東低,大致呈三階梯狀分布.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為第一階梯.大興安嶺一太行山一巫山一雲貴高原東一線以西與第一階梯之間為第二級階梯,海拔在1000米一2000米之間,主要為高原和盆地.第二階梯以東,海平回以上的陸面為第三級階梯,海拔在500米以下,主要為丘陵和平原.

復雜多樣的地形,形成了復雜多樣的氣候;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的特點,有利於濕潤空氣深人內陸,供給大量水汽;使大河滾滾樂流,溝通東西交通;大河由高一級階梯流人低一級階梯的地段,水流湍急,產生巨大的水能.

2.初中地理知識點總結:主要山脈分布

東西走向的三列:由北而南為天山一陰山一燕山;昆侖山一秦嶺;南嶺.東北一西南走向的三列:從西而東為大興安嶺一太行山一巫山一雪峰山;長白山一武夷山;台灣山脈.

南北走向的2條:賀蘭山;橫斷山.西北一東南走向的有2條:阿爾泰山、祁連山.在我國和尼泊爾交界處的喜馬拉雅山脈主峰一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米;是世界最高峰.

3.初中地理知識點總結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

四大高原的特點和分布:青藏高原位於我國西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國最大、世界最高的大高原.其特點是高峻多山,雪山連綿,冰川廣布,湖泊眾多,草原遼闊,水源充足.內蒙古高原在我國北部,包括內蒙古大部和甘、寧、冀的一部分,海拔1000米左右,是我國第二大高原.其特點:地面開闊平坦,地勢起伏不大;多草原和沙漠.黃土高原位於海拔為1000米一2000米.地面覆蓋著疏鬆的黃土層,是世界上黃士布最闊、最深厚的地區;水上流失嚴重;千溝萬壑.雲貴高原岩溶地形廣布;山嶺起伏;崎嶇不平.

四大盆地的分布及特點:四川盆地位於四川東部,因廣布紫色砂頁岩,有『紅色盆地"和"紫色盆地"之稱,是我國地勢最低的盆地:塔里木盆地位於新疆南部,呈環狀分布,中部的塔克拉瑪干沙漠是我國最大的沙漠,是我國最大的內陸盆地.柴達木盆地位於創省西北部,大部分為戈壁、沙漠,東部多沼澤、鹽湖,是我國地勢最高的典型的內陸高原盆.

三大平原的分布和特點:東北平原,地表以肥沃的黑土著稱,海拔多在200米以下,周圍面積最大的平原.華北平原地勢低平,千里沃野,是我國第二大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位於長江中下游沿岸,地勢低平,河網密布,湖泊眾多.

主要丘陵:遼東丘陵、山東丘陵、東南丘陵等.

4.初中地理知識點總結主要地震帶和火山分布區

我國是多地震的國家之一,主要分布地區:①東南部的台灣和福建沿海;②華北太行沿線和京津唐地區;③西南青藏高原和它邊緣的四川人雲南兩省西部;④西北的新疆、甘肅、寧夏.


初中地理知識點總結歸納

氣候

1.初中地理知識點總結:氣溫和溫度帶

我國屬季風性氣候區,冬夏氣溫分布差異很大.氣溫分布特點為:冬季氣溫普遍偏低,南熱北冷,南北溫差大,超過50℃.主要原因在於:冬季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獲得太陽能量少;緯度影響:冬季盛行冬季風.夏季全國大部分地區普遍高溫(除青藏高原外),南北溫差不大.主要原因在於:夏季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獲得熱量多;夏季盛行夏季風,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上升到最高值;夏季太陽高度大,緯度越高,白晝時間越長,減緩了南北接受太陽光熱的差異.冬季最冷的地方是漠河鎮,夏季最熱地地方是吐魯番,重慶、武漢、南京號稱我國"三大火爐".

無霜期和生長期:我國各地的無霜期,一般來說,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內地逐漸縮短.

霜期長則作物的生長期也長.反之則短.

2.初中地理知識點總結降水和干濕地區

年降水量的分布特點及其成因我國年降水量的空間分布具有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特點.

成因:我國東南臨海,西北深入到亞歐大陸內部,使得我國的水分循環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弱.另一方面,能帶來大量降水的夏季風,受重重山嶺的阻擋和路途越來越遠的制約,影響程度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小.

降水的季節變化我國各地降水量季節分配很不均勻,全國大多數地方降水量集中在五月到十月.這個時期的降水量一般要佔全年的80%.就南北不同地區來看,南方雨季開始早而結束晚,北方雨季開始晚而結束早.

成因:我國降水量的這種時間變化特徵,是與季風因鋒面移動產生的雨帶推移現象分不開的.五月份,北上的暖濕氣流與南下的冷空氣在南嶺一帶相遇,雨帶在此徘徊,華南雨季開始;六月份,雨帶隨鋒面推移到長江流域,並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大約擺動一個月左,陰雨連綿,此時正值梅子黃熟時節,稱為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梅雨季節;七、八月份,雨帶隨鋒面推進到華北、東北等地,我國北方降水量顯著增加;九月份,北方冷空氣勢力增大,雨帶隨鋒面迅速撤回到長江以南,加上有台風雨配合,此時華南 雨水 仍較多.

降水量的地區分布:分布極不均勻,總趨勢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我國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台灣的火燒寮,最少的地方則是吐魯番盆地中的托克遜.

我國干濕地區的劃分;根據降水量與蒸發量的關系,我國從東南沿海到西北內陸可劃分為四類干濕地區:概況如下表:

3.初中地理知識點總結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徵

氣候類型多種多樣、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是我國氣候兩大主要特徵.季風氣候的特徵是:冬季吹偏北風,寒冷於燥;夏季吹偏南風,溫暖濕潤.

季風和季風的形成:季風是指隨季節變化而變更風向的風.海陸差異是形成我國季風的主要原因.

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習慣上把我國境內受夏季風影響明顯的地區稱季風區;把受夏季風影響不明顯的地區稱非季風區.其界線大致是:大興安嶺一陰山一賀蘭山一巴顏喀拉山一岡底斯山一線以東以南的地區為季風區.

4.初中地理知識點總結影響我國氣候的主要因素

有位置、地形和季風.位置,指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的影響;地形,指地勢高低和山脈走向的影響;季風,指冬季風和夏季風的影響.

5.初中地理知識點總結氣候的優缺點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我國氣候的主要優點是:復雜多樣的氣候,有利於多 種植 物和農作物的生長,為我國提供了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我國季風氣候區廣大,雨熱同期對農作物、樹木、牧草的生長和成熟有利;夏季高溫,擴大了喜溫作物生長的北界,我國是水稻生長北界最北的國家.我國氣候的主要缺點是:受季風強度的影響,各地降水的年際變化很大,易產生水早害;寒潮、霜凍和台風引起的災害性天氣,危害農作物的收成.


初中地理知識點總結歸納相關 文章 :

★ 初中地理重要知識點總結大全

★ 七年級下冊地理知識點重點歸納

★ 初中地理必背知識點

★ 七年級下冊地理知識點歸納

★ 初中地理知識點總結歸納大全

★ 初中地理重要知識點總結歸納

★ 初中地理知識口訣匯總

★ 中國地理初二知識點全匯總

★ 初一地理上冊知識點匯總

★ 初中地理基礎知識點總結大全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H. 怎樣根據自然現象判斷地震的發生

地震前兆指地震發生前出現的異常現象,岩體在地應力作用下,在應力應變逐漸積累、加強的過程中,會引起震源及附近物質發生如地震活動、地表的明顯變化以及地磁、地電、重力等地球物理異常,地下水位、水化學、動物的異常行為等。概括性稱這些與地震孕育、發生有關聯的異常變化現象為地震前兆(也稱地震異常)。它包括地震微觀異常和地震宏觀異常兩大類。
人的感官能直接覺察到的地震異常現象稱為地震的宏觀異常。地震宏觀異常的表現形式多樣且復雜,異常的種類多達幾百種,異常的現象多達幾千種,大體可分為:地下水異常、生物異常、地聲異常、地光異常、電磁異常、氣象異常等。
地下水異常
地下水包括井水、泉水等。主要異常有發渾、冒泡、翻花、升溫、變色、變味、突升、突降、井孔變形、泉源突然枯竭或湧出等。人們總結了震前井水變化的諺語:「井水是個寶,地震有前兆。」「無雨泉水渾,天乾井水冒。」「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氣泡。」「 有的變顏色,有的變味道。」等等。
物異常
地震前兆 動物異常 漫畫[2]許多動物的某些器官感覺特別靈敏,它能比人類提前知道一些災害事件的發生,例如海洋中水母能預報風暴,老鼠能事先躲避礦井崩塌或有害氣體的侵入等等。至於在視覺、聽覺、觸覺、振動覺、平衡覺器官中,哪些起了主要作用,哪些又起了輔助判斷作用,對不同的動物可能有所不同。伴隨地震而產生的物理、化學變化(振動、電、磁、氣象、水氡[dōng]含量異常等),往往能使一些動物的某種感覺器官受到刺激而發生異常的反應。如一個地區的重力發生變異,某些動物可能能通過它的平衡器官感覺到;一種振動異常,某些動物的聽覺器官也許能夠察覺出來。地震前地下岩層早已在逐日緩慢活動,呈現出蠕動狀態,而斷層面之間又具有強大的摩擦力,於是有人認為在摩擦的斷層面上會產生一種每秒鍾僅幾次至十多次、低於人的聽覺所能感覺到的低頻聲波。人只能感覺得到每秒20次以上的聲波,而動物則不然。那些感覺十分靈敏的動物,在感觸到這種聲波時,便會驚恐萬分、狂躁不安,以致出現冬蛇出洞,魚躍水面,豬牛跳圈,雞飛狗跳等異常現象。動物異常的種類很多,有大牲畜、家禽、穴居動物、冬眠動物、魚類等等。
地震前動物反應以及動物的異常表現:
牛、馬、驢、騾:驚慌不安、不進廄[jiù]、不進食、亂鬧亂叫、打群架、掙斷韁繩逃跑、蹬地、刨地、行走中突然驚跑。
豬:不進圈、不吃食、亂叫亂鬧、拱圈、越圈外逃。
羊:不進圈、不吃食、亂叫亂鬧、越圈逃跑、鬧圈。
狗:狂吠不休、哭泣、嗅地扒地、咬人、亂跑亂鬧、叼著狗崽搬家、警犬不聽指令。
貓:驚慌不安、叼著貓崽搬家上樹。
兔:不吃草、在窩內亂鬧亂叫、驚逃出窩。
鴨、鵝:白天不下水、晚上不進架、不吃食、緊跟主人、驚叫、高飛。
雞:不進架、撞架、在架內鬧、上樹。
鴿:不進巢、棲於屋外、突然驚起傾巢而飛。
鼠:白天成群出洞、像醉酒似的發呆、不怕人、驚恐亂竄、叼著小鼠搬家。
蛇:冬眠蛇出洞在雪地里凍僵、凍死、數量增加、集聚一團。
魚:成群漂浮、狂游、跳出水面、缸養的魚亂跳、頭尾碰出血、跳出缸外、發出叫聲、呆滯、死亡。
蟾蜍(癩蛤蟆): 成群出洞,甚至跑到大街小巷。
古語動物反常的情形,也有幾句順口溜:
震前動物有預兆,群測群防很重要。
牛羊騾馬不進廄,豬不吃食狗亂咬。
鴨不下水岸上鬧,雞飛上樹高聲叫。
冰天雪地蛇出洞,大鼠叼著小鼠跑。
兔子豎耳蹦又撞,魚躍水面惶惶跳。
蜜蜂群遷鬧轟轟,鴿子驚飛不回巢。
家家戶戶都觀察,發現異常快報告。
除此之外,有些植物在震前也有異常反應,如不適季節的發芽、開花、結果或大面積枯萎與異常繁茂等。
地震諺語20首:
1.響聲一報告,地震就來到。
2.大震聲發沉,小震聲發尖。
3. 響得長,在遠程;響得短,離不遠。
4. 先聽響,後地動,聽到響聲快行動。
5. 上下顛一顛,來回晃半天。
6. 離得近,上下蹦;離得遠,左右擺。
7. 上下顛,在眼前;晃來晃去在天邊。
8.房子東西擺,地震東西來;要是南北擺,它就南北來。
9.噴沙冒水沿條道,地下正是故河道。
10.冒水噴沙哪最多?澇窪鹼地不用說。
11. 豆腐一擠,出水出渣;地震一鬧,噴水噴沙。
12. 窪地重,平地輕;沙地重,土地輕。
13. 磚包土坯牆,抗震最不強。
14. 酥在顛勁上,倒在晃勁上。
15. 女兒牆,房檐圍,地震一來最倒霉。
16. 地基牢一點,離河遠一點;牆壁好一點,連結緊一點;房子矮一點,房頂輕一點;布局合理點,樣子簡單點。要想再好點,互相多學點。
17. 地震鬧,雨常到,不是霪來就是暴。
18. 陰歷十五搭初一,家裡做活多注意。
19. 井水是個寶,前兆來得早。
20. 地下水,有前兆:不是漲,就是落;甜變苦,苦變甜;又發渾,又翻沙。見到了,要報告。為什麼?鬧預報。

氣象異常
人們常形容地震預報科技人員是「上管天,下管地,中間管空氣」,這的確有道理。地震之前,氣象也常常出現反常。主要有震前悶熱,人焦灼煩躁,久旱不雨或陰雨綿綿,黃霧四散,日光晦暗,怪風狂起,六月冰雹(飛雪)等等。
如:
射線雲:浮雲在天空會呈極長的射線狀,射線中心指向的位置就是中心地震的位置,這樣的射線雲很容易被人們觀察到。
地震雲:地震雲是非氣象學中雲體分類的一種預示地震的雲體,在地震發生前雲體的顏色為:白色、灰色、橙色或者橘紅色。地震雲的特點:大風不易改變其形態,天空和雲有明顯的分界線,多出現波狀。
地震雲的形成有兩種說法:
熱量學說:地震即將發生時,因地熱聚集於地震帶,或因地震帶岩石受強烈引力作用發生激烈摩擦而產生大量的熱量,這些熱量從地表面溢出,使空氣增溫產生上升氣流,這氣流於高空形成「地震雲」,雲的尾端指向地震發生所在地。
電磁學說:地震前岩石在地應力作用下出現「壓磁效應」,從而引起地磁場局部變化;地應力使岩石被壓縮或拉伸,引起電阻率的變化,使電磁場有相應的局部變化。由於電磁波影響到高空電離層而出現了電離層電漿濃度銳減的情況,從而使水汽和塵埃非自由的有序排列從而形成了地震雲。
地震雲詳細形態簡易分析:
如果地震雲的長度很長,則距離發生地震的時間就越近;如果地震雲的顏色看上去很深,則所對應的地震的深度就很深;如果地震雲持續的時間很長,則所對應的震中就越近;如果地震雲得顏色為灰色,則說明地震很嚴重。
地聲異常
地聲異常是指地震前來自地下的聲音。其聲有如炮響雷鳴,也有如重車行駛、大風鼓盪等。當地震發生時,有縱波從震源輻射,沿地面傳播,使空氣振動發聲,由於縱波速度較大但勢弱,人們只聞其聲,而不覺地動,需橫波到後才有動的感覺。所以,震中區往往有"每震之先,地內聲響,似地氣鼓盪,如鼎內沸水膨漲"的記載。如果在震中區,3級地震往往可聽到地聲。地聲是地下岩石的結構、構造及其所含的液體、氣體運動變化的結果,有相當大部分地聲是臨震徵兆。掌握地聲知識就有可能對地震起到較好的預報預防效果。
地光異常
地光異常指地震前來自地下的光亮,其顏色多種多樣,可見到日常生活中罕見的混合色,如銀藍色、白紫色等,但以紅色與白色為主;其形態也各異,有帶狀、球狀、柱狀、彌漫狀等。一般地光出現的范圍較大,多在震前幾小時到幾分鍾內出現,持續幾秒鍾。我國海城、龍陵、唐山、松潘等地震時及地震前後都出現了豐富多彩的發光現象。地光多伴隨地震、山崩、滑坡、塌陷或噴沙冒水、噴氣等自然現象同時出現,常沿斷裂帶或一個區域作有規律的遷移,且與其他宏觀微觀異常同步,其成因總是與地殼運動密切相關。且受地質條件及地表和大氣狀態控制,能對人或動、植物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汶川地震前的疑似地光現象目前我們所掌握的地光異常報告,都在震前幾秒鍾至1分鍾左右。如海城地震,瀾滄、耿馬地震等都搜集到了類似的報告。
地氣異常
地氣異常指地震前來自地下的霧氣,又稱地氣霧或地霧。這種霧氣,具有白、黑、黃等多種顏色,有時無色,常在震前幾天至幾分鍾內出現,常伴隨怪味,有時伴有聲響或帶有高溫。
地動異常
地動異常是指地震前地面出現的晃動。地震時地面劇烈振動,是眾所周知的現象。但地震尚未發生之前,有時感到地面也晃動,這種晃動與地震時不同,擺動得十分緩慢,地震儀常記錄不到,但很多人可以感覺得到。最為顯著的地動異常出現於1975年2月4日海城7.3級地震之前,從1974年12月下旬到1975年1月末,在丹東、寬甸、鳳城、沈陽、岫[xiù]岩等地出現過17次地動。
地鼓異常
地鼓異常指地震前地面上出現鼓包。1973年2月6日四川爐霍7.9級地震前約半年,甘孜縣拖壩區一草坪上出現一地鼓,形狀如倒扣的鐵鍋,高20厘米左右,四周斷續出現裂縫,鼓起幾天後消失,反復多次,直到發生地震。與地鼓類似的異常還有地裂縫、地陷等。
電磁異常
電磁異常指地震前家用電器如收音機、電視機、日光燈等出現的異常。最為常見的電磁異常是收音機失靈,在北方地區日光燈在震前自明也較為常見。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級地震前幾天,唐山及其鄰區很多收音機失靈,聲音忽大忽小,時有時無,調頻不準,有時連續出現噪音。同樣是唐山地震前,市內有人見到關閉的熒光燈夜間先發紅後亮起來,北京有人睡前關閉了日光燈,但燈仍亮著不息。
電磁異常還包括一些電機設備工作不正常,如微波站異常、無線電廠受干擾、電子鬧鍾失靈等。
地震宏觀異常在地震預報尤其是短臨預報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975年遼寧海城7.3級地震和1976年松潘、平武7.2級地震前,地震工作者和廣大群眾曾觀察到大量的宏觀異常現象,為這兩次地震的成功預報提供了重要資料。不過也應當注意,上面所列舉的多種宏觀現象可能由多種原因造成,不一定都是地震的預兆。例如:井水和泉水的漲落可能和降雨的多少有關,也可能受附近抽水、排水和施工的影響, 井水的變色變味可能因污染引起,動物的異常表現可能與天氣變化、疾病、發情、外界刺激等有關,還要注意不要把電焊弧光、閃電等誤認為地光,不要把雷聲誤認為地聲,不要把燃放煙花爆竹和信號彈當成地下冒火球。
一旦發現異常的自然現象,不要輕易作出馬上要發生地震的結論,更不要驚慌失措,而應當弄清異常現象出現的時間、地點和有關情況,保護好現場,向政府或地震部門報告,讓地震部門的專業人員調查核實,弄清事情真相。
編輯本段
地震的微觀異常

人的感官無法覺察,只有用專門的儀器才能測量到的地震異常稱為地震的微觀異常,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地震活動異常:大小地震之間有一定的關系。大地震雖然不多,中小地震卻不少,研究中小地震活動的特點。有可能幫助人們預測未來大震的發生。 地震前兆地表活動(示意圖)地形變異常: 大地震發生前,震中附近地區的地殼可能發生微小的形變,某些斷層兩側的岩層可能出現微小的位移,藉助於精密的儀器,可以測出這種十分微弱的變化,分析這些資料,可以幫助人們預測未來大震的發生。
地球物理變化: 在地震孕育過程中,震源區及其周圍岩石的物理性質可能出現一些變化,利用精密儀器測定不同地區重力、地電和地磁的變化,也可以幫助人們預測地震。
地下流體的變化: 地下水(井水、泉水、地下岩層中所含的水)、石油和天然氣、地下岩層中還可能產生和貯存一些其它氣體, 這些都是地下流體。用儀器測定地下流體的化學成份和某些物理量,研究它們的變化,可以幫助人們預測地震。
地震逃跑時間經驗方程:T = 9/68 * sqrt(a^2 + h^2) 其中T為預計逃跑時間,單位為s;h為震源深度,a為距震中地面距離,單位均為km 。
編輯本段
地震前兆詩歌

一.地下水異常
井水是個寶, 前兆來得早。
無雨水質渾,天旱井水冒。
水位變化大, 翻花冒氣泡。
有的變顏色, 有的變味道。
二.生物異常
騾馬牛羊不進圈,鴨不下水狗狂叫。
老鼠搬家往外逃,鴿子驚飛不回巢。
冰天雪地蛇出洞,魚兒驚惶水面跳。
三.其他
臨震前,一瞬間,地聲隆隆地光閃。
大震將至要果斷,迅速行動快避險。

I. 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

1.時間分布

在時間分布上,地震活動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其表現為在一定時間內地震活動特別頻繁,強度特別大,這一階段被稱為地震活躍期;而在另外一個時間段內的地震活動,相對前面的階段來講,頻率少,強度小,該階段被稱為地震平靜期。

2.地理分布(地震帶)

由於地震的發生受一定地質條件的控制,所以在其地理分布上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大多數的地震都分布在一些地殼不穩定的部位,特別是在板塊與板塊間的消亡邊界,往往會形成地震活動十分活躍的地震帶。全世界有三大地震帶,它們都是地震的多發區。

其一,環太平洋地震帶。該地震帶范圍極廣,包括南、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阿留申群島、勘察加半島,千島群島、日本列島,後又經台灣到向菲律賓,最後轉向東南直至紐西蘭。環太平洋地震帶是地球上地震最為活躍的地區,世界上80%的地震都發生於該地區。本帶正好處於板塊間的消亡地帶,即在太平洋板塊和美洲板塊、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和美洲板塊的消亡邊界上。

其二,歐亞地震帶。該地震帶的范圍大致是從印尼西部,緬甸經中國的橫斷山脈,喜馬拉雅山脈,再越過帕米爾高原,後又經中亞細亞到達地中海及其沿岸。該地震帶處在世界上最大的板塊——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的消亡邊界上。

其三,中洋脊地震帶。它包含世界三大洋(即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和北極海的中洋脊。相對來說,發生於本帶的地震較少,僅含全球地震的5%,而且該地震帶的地震幾乎都是淺層地震。

J. 如何確定震源位置如題.是指地震震源,只有這幾種方法

最簡單的是使用地震記錄儀。
三種方法
1.地震波分為體波和面波,這兩種波在地殼內的傳遞速度是不一樣的,在地震記錄儀上,這兩種波有一個時間差,根據時間差可以計算出震源到地震記錄儀的距離,以地震記錄儀為圓心,以算出的距離為半徑,在專用地圖上畫圓,震源就在這個圓上;再利用設置在其他地區的地震記錄儀,又可以確定一個圓,這兩個圓應該有兩個交點,震源的位置就在這兩點之中的一個;再利用另外設置的第三台地震記錄儀,就可以確定震源的確切位置了。
2.也可以利用兩台地震記錄儀完成震源的測定:第一台地震記錄儀判定震源到地震記錄儀的方向,可以在地圖上畫出一條直線;另外設置的一台地震記錄儀亦可以畫出一條直線,這兩條直線的交點就是震源。
3.還可以利用一台地震記錄儀判斷震源的位置:根據體波和面波的時間差,算出震源的距離,根據地震記錄儀第一筆的筆畫方向,判定震源的方向,有了方向和距離,就可以斷定震源的位置。

閱讀全文

與初中地理怎麼判斷地震區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91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4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409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9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940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7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58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5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55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8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104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53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60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173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9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8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724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7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530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