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在地圖上識別五種主要地形類型,並說出分布特點和規律
我來回答:
首先,五種基本地形是指平原、高原、丘陵、盆地、山地。
地圖是一個平面,怎樣來表示高低不平的立體地形呢?有好幾種表示,常見的有分層設色地形圖(彩色地圖),渲暈圖(彩色),等高(深)線地形圖及地形剖面圖等。
分層設色地形圖:綠色表示平原,藍色表示海洋,黃、褐色表示高原和山地,並通過顏色的深淺來表示高低。
渲暈圖:相當於地形圖的照片,通過顏色渲暈體現,這個很好認識。
等高線地形圖:平原和高原都是等高線相對稀疏,通過高度值來分辨;山地等高線閉合,並呈脈狀;丘陵地形的等高線有許多閉合的小圓圈,等高值數據一般在1000米以內;盆地是四周等高線密集,中間等高線稀疏。
剖面圖:就是將地形縱切,體現高差的地形圖。
地形的分布特點和規律要結合區域地理(世界地理&中國地理)來具體分析了。如中國的高原、盆地、山地分布在西部,平原分布在東部,丘陵分布在東南部等。
(附一簡單圖:)
等高線地形圖是地理科考試中常見的圖形,要重點掌握,並且這是地理學中的載體,通過等高線地形圖再結合氣候、農業種植、工程建設等聯系起來。
② 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特徵
一、點狀地理事物的描述
試題通常以某一區域圖為背景圖來呈現點狀事物的分布
狀況,在讀圖時要注意從點的大小、疏密、組成的形狀來觀察點狀事物代表的含義.
描述的角度:疏密+數量+極值+方位.具體描述:①總體分布特徵(疏密狀況,是否均衡;如果不均,哪多,哪少);②極值區位置名稱(最多、最少、最集中的地帶在哪,沿什麼線分布,或者說出最稠密或最稀薄區的地區名稱等.)③點組成的形狀——反應什麼規律.其他——大小,代表的含義(如城市等級),點的動態變化等.當然,描述時要看圖說話,突出重點,因題而宜(不一定要面面俱到).
二、線狀地理事物的分布
線狀地理分布圖,常用線狀符號來表示交通線、河流、山脈、等值線等.帶箭頭的表示動態,不帶箭頭的表示靜態.線段的長短、粗細表示量的大小(或標上數值).具體可分為兩類:
(1)描述一條線(通常為等值線)的分布情況
這類試題只要求描述某一特定線條的地理事物,如年等降水量線、等溫線等,可從走向、延伸方向去考慮.讀圖時注意觀察曲線「拐點」的位置,以便分段描述.這類題目大部分都需要分段描述;如「我國一月0 ℃等溫線」分布,可描述為:東段大致東西走向,大致沿秦嶺淮河一線;西段大致東北——西南走向、近似於與青藏高原東緣山麓平行.
(2)描述多條線狀地理事物的分布.
描述角度:位置+疏密+漸變方向+走向(延伸方向).具體分析如下:①總體分布及疏密狀況:通過觀察閉合線數值,說出最大區和最小區的位置在哪;通過觀察等值線疏密,說出疏密分布位置.②變化趨勢:由某方嚮往某方向逐漸變大(變小);③凸凹變化(等值線彎曲情況——凸高為低,凸低為高):說出凸點沿線數值高低的情況.
三、面狀分布地理事物的描述
「面」狀分布應說明該地理事物的分布范圍,即東南西北的界限;或該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及大致的面積.在描述面狀地理事物的題目當中,相對而言其比例尺往往較大.
描述角度:范圍(方位)+面積(大小、面積的變化)+伸展方向+極值區的分布.
③ 高中地理怎麼分析一個區域的地勢特徵 就是從哪幾個方面
首先,要根據題目中給的信息來提取分析的依據,信息不同,方向和方法就不同.
1.可以根據圖片信息判斷地勢特徵,如①河流的流向:順著河流的流向一定是地勢變低
②大陸內部同一緯度氣溫的差異:若只從太陽輻射在不同緯度分布規律來看,同一緯度氣溫應相同,但會受地形影響,地勢低氣溫高
③等高線的彎曲方向:凸高為脊,凸低為谷(等高線向海拔高的地方凸有山脊,向海拔低的地方凸有山谷,即河流.)
④直接從等高線圖中看等高線數值的分布規律
⑤根據農業的分布特點:種植業往往分布在平原地區,林業牧業一般分布在山地或丘陵地區
⑥根據人口分布特點:人口密集地區往往是平原,稀疏地區為山區或高原
⑦根據等壓線的分布規律:海拔高氣壓低
2根據對信息提示的地區特點判斷,比如說亞洲地區,中間高四周低;美國東西高,中間低;歐洲東高西低等等.也就是要掌握大量不同地區地勢地形的分布特徵,因此作為判斷的依據.
時間很短,簡單總結了這幾點,如果有缺失,希望能自己補充,也希望這些內容能幫助你
④ 如何描述地理位置特徵
地理特徵的描述
(一)區域自然地理特徵的描述:
1、分析區域自然地理特徵:從地形、氣候、植被、河流和土壤幾方面入手。
2、對地理位置的描述
半球位置、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相對位置。
3、對地形特徵的描述:
地形組成、地勢特點、海拔地勢、地勢及起伏狀況;主要地形區分布;地形類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重要地形剖面圖特徵。
4、對氣候特徵的描述:
分析某地氣候特點,應結合該地地理緯度,地勢高低起伏,山脈走向,陰、陽坡,距離海洋遠近等進行綜合分析。從氣溫和降水兩方面入手。
5、描述天氣及天氣變化:溫度、濕度、風力和風向,陰晴氣壓等。
6、對河流特徵的描述
結合河流流向判定地形大勢,結合迎風坡、背風坡、降水狀況、等高線高差及地貌類型的差異分析河流水文、水系特徵。
河流的水文特徵:包括水量大小、水位、季節變化、大小汛期長短、含沙量的大小、有無結冰期、有無凌汛現象水能。等高線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大,水能豐富;。
水系特徵:河流長度、流向、流域面積、支流數量和形態、河網密度、落差和峽谷的分布。山地形成放射狀水系,盆地形成向心狀水系,山脊成為水系分水嶺。
7、確定有關自然帶類型
1、水平面上的氣候對應的自然帶;2、高度坡向(陽坡陰坡,背風否)
(二)、人文要素的分布特點描述
1、農業特點的描述:農業地位、農業類型、主要家產品、主要農業分布地區、主要作物、耕作方式、制度、經營方式、農業現代化水平,商品率。
2、工業特點描述:工業地位工業部門工業產品、工業分布原料和市場的依賴程度等等。
3、人口和城市分布特點的描述:面狀分布:平原、線狀分布:沿河流海岸線交通線分布、斑點狀分布沙漠中綠洲。
4、地理事物分布規律的描述:
從總體上看是把握「點」、「線」、「面」是哪種分布趨勢;要說明該地理事物疊加在哪一個地理事物之上,通常是說疊加在哪一個地形之上。
①、「點」狀分布一般有「眾星拱月狀」,「沿某個方向區域較稀或較密」;或該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
② 、「線」狀分布應說明其沿哪個方向的走勢及其稀密特點。如新疆的聚落(城市)分布特點是沿山麓、盆地邊緣分布,在鐵路沿線及大河出山口處較密集。
③ 、「面」狀分布應說明該地理事物的分布范圍,即東南西北的界限;或該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及大致的面積。如黃土高原分布范圍是東起太行山、西至祁連山以東、北起長城、南至秦嶺。
⑤ 如何從點狀線狀評價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特徵
一、點狀地理事物的描述
試題通常以某一區域圖為背景圖來呈現點狀事物的分布
狀況,在讀圖時要注意從點的大小、疏密、組成的形狀來觀察點狀事物代表的含義。
描述的角度:疏密+數量+極值+方位。具體描述:①總體分布特徵(疏密狀況,是否均衡;如果不均,哪多,哪少);②極值區位置名稱(最多、最少、最集中的地帶在哪,沿什麼線分布,或者說出最稠密或最稀薄區的地區名稱等。)③點組成的形狀——反應什麼規律。其他——大小,代表的含義(如城市等級),點的動態變化等。當然,描述時要看圖說話,突出重點,因題而宜(不一定要面面俱到)。
二、線狀地理事物的分布
線狀地理分布圖,常用線狀符號來表示交通線、河流、山脈、等值線等。帶箭頭的表示動態,不帶箭頭的表示靜態。線段的長短、粗細表示量的大小(或標上數值)。具體可分為兩類:
(1)描述一條線(通常為等值線)的分布情況
這類試題只要求描述某一特定線條的地理事物,如年等降水量線、等溫線等,可從走向、延伸方向去考慮。讀圖時注意觀察曲線「拐點」的位置,以便分段描述。這類題目大部分都需要分段描述;如「我國一月0 ℃等溫線」分布,可描述為:東段大致東西走向,大致沿秦嶺淮河一線;西段大致東北——西南走向、近似於與青藏高原東緣山麓平行。
(2)描述多條線狀地理事物的分布。
描述角度:位置+疏密+漸變方向+走向(延伸方向)。具體分析如下:①總體分布及疏密狀況:通過觀察閉合線數值,說出最大區和最小區的位置在哪;通過觀察等值線疏密,說出疏密分布位置。②變化趨勢:由某方嚮往某方向逐漸變大(變小);③凸凹變化(等值線彎曲情況——凸高為低,凸低為高):說出凸點沿線數值高低的情況。
三、面狀分布地理事物的描述
「面」狀分布應說明該地理事物的分布范圍,即東南西北的界限;或該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及大致的面積。在描述面狀地理事物的題目當中,相對而言其比例尺往往較大。
描述角度:范圍(方位)+面積(大小、面積的變化)+伸展方向+極值區的分布。
⑥ 世界地理的分布特點
海陸分布有如下特點。
首先,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約佔北半球總面積的2/5;而在南半球陸地面積只佔1/5。在北半球的中、 高緯度,陸地分布幾乎連續不斷,最為寬廣;南半球的陸地在中、高緯度顯著收縮,南緯56°~65°之間,除一些島嶼外,幾乎全部為廣闊的海洋。但是,北半球的極地是一片海洋──北冰洋,南半球的極地卻是一塊大陸──南極大陸。
其次,各大陸的形狀都是北寬南窄,略呈倒三角形。除南極大陸外,所有大陸還南北成對分布:北美與南美、歐洲與非洲、亞洲和澳大利亞。每對大陸之間,形成范圍廣大的陸間海,島嶼星羅棋布。
另外,亞歐大陸東部邊緣環列著一連串花彩列島,形成向東突出的島弧,其外側則是一系列深邃的海溝。大西洋兩岸的輪廓互為對應,這一大陸的凸出部分能與另一大陸的凹進部分嵌合。
⑦ 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特徵
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特徵(特點) 一、點狀地理事物的描述 試題通常以某一區域圖為背景圖來呈現點狀事物的分布 狀況,在讀圖時要注意從點的大小、疏密、組成的形狀來觀察點狀事物代表的含義. 描述的角度:疏密+數量+極值+方位.具體描述:①總體分布特徵(疏密狀況,是否均衡;如果不均,哪多,哪少);②極值區位置名稱(最多、最少、最集中的地帶在哪,沿什麼線分布,或者說出最稠密或最稀薄區的地區名稱等.)③點組成的形狀——反應什麼規律.其他——大小,代表的含義(如城市等級),點的動態變化等.當然,描述時要看圖說話,突出重點,因題而宜(不一定要面面俱到). 二、線狀地理事物的分布 線狀地理分布圖,常用線狀符號來表示交通線、河流、山脈、等值線等.帶箭頭的表示動態,不帶箭頭的表示靜態.線段的長短、粗細表示量的大小(或標上數值).具體可分為兩類: (1)描述一條線(通常為等值線)的分布情況 這類試題只要求描述某一特定線條的地理事物,如年等降水量線、等溫線等,可從走向、延伸方向去考慮.讀圖時注意觀察曲線「拐點」的位置,以便分段描述.這類題目大部分都需要分段描述;如「我國一月0 ℃等溫線」分布,可描述為:東段大致東西走向,大致沿秦嶺淮河一線;西段大致東北——西南走向、近似於與青藏高原東緣山麓平行. (2)描述多條線狀地理事物的分布. 描述角度:位置+疏密+漸變方向+走向(延伸方向).具體分析如下:①總體分布及疏密狀況:通過觀察閉合線數值,說出最大區和最小區的位置在哪;通過觀察等值線疏密,說出疏密分布位置.②變化趨勢:由某方嚮往某方向逐漸變大(變小);③凸凹變化(等值線彎曲情況——凸高為低,凸低為高):說出凸點沿線數值高低的情況. 三、面狀分布地理事物的描述 「面」狀分布應說明該地理事物的分布范圍,即東南西北的界限;或該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及大致的面積.在描述面狀地理事物的題目當中,相對而言其比例尺往往較大. 描述角度:范圍(方位)+面積(大小、面積的變化)+伸展方向+極值區的分布.
⑧ 如何分析一個國家的區域地理特徵
優質解答
一、位置(區域定位)
1、絕對位置——經緯度位置(區域范圍,確定一個具體地點)
2、相對位置
①海陸位置:島嶼、半島、大陸東西岸等
②山河位置:從山脈分布、走向、河流水系形狀,流向判斷區域
③政治地理位置:根據國家或區域輪廓,鄰國、鄰省輪廓判斷區域.
④交通地理位置:從交通運輸的主要方式及交通網中線、點的分布判斷區域.
二、自然地理特徵
1、地形:
①地形類型與名稱:可以根據區域位置得出,還可根據等高線的分布、海拔高程及地形剖面圖判斷.
②地形特徵:主要從地形類型、海拔高度、地面起伏狀況、地形分布上來描述.
③地勢特徵:主要從地面起伏變化的趨勢上來描述,常用的描述語言有兩種,如西高東低或由西向東傾斜.
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判斷:a用等高線判斷;b根據圖幅提供的圖例來判斷;c根據河流的流向來判斷.
④地質作用:包括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內力作用主要指板塊的碰撞、擠壓和張裂以及大的地質構造.外力作用在地面起伏大的高原山地主要是侵蝕作用,低平的地區主要是堆積作用,降水多的區域(濕潤、半濕潤地區)主要是流水作用,降水少的乾旱半乾旱地區主是風力作用.
⑤地質災害:主要是指: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
2、氣候:可從氣候類型、氣候要素指降水和氣溫分布,影響氣候的因素、氣候對動植物資源和河流的影響,氣候與農業生產的關系方面分析,主要介紹兩個方面.
①氣候類型:從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判斷氣候類型.
②
氣候要素的分布:主要氣溫和降水的分布.主要包括兩種情況:第一種大區域的氣候要素的分布,就是指的其氣候特徵,第二種局部地區氣候要素的分布,就要根據
其局部地區的自然地理特徵來分析,如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陽坡氣溫高,陰坡氣溫低,等溫線在局部地區的彎曲、延伸、閉合及影響因素.
3、河流:主要從河流的水文特徵,水系特徵及開發利用等方面分析.
①水文特徵:是指河流的流量、水位(汛期、枯水期、斷流、乾涸)、含沙量、冰情(有無結冰期、冰期長短、凌汛)等.
②水系特徵:是指河流的流程、流向、水系歸屬、河道(河谷寬窄、河床的深淺、河流彎曲系數).河網密度(支流多少、河湖關系),流域面積(面積、水系排列形式).水力資源等.
③開發利用:在河流中上游地面起伏大、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流急的地區,主要是開發水能資源,中下游地形平坦、水流平緩、河通寬闊,流量穩定的地區開發內航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