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物流經濟地理的定義是什麼
1、物流業的發展為學提供了新的學科發展機遇,使物流經濟地理成為一門集物流學和經濟地理學於一體的綜合性學科。物流經濟地理還是一門較年輕的學科,需要相關人員共同努力,推進該學科的教學改革,完善學科體系及內容,有好地反映物流經濟地理學科的基本規律,反映最新發展理論和實踐態勢,提高學生理論水平和實踐技能。
2、物流經濟地理同時是一本書。本書通過分析物流與工業、農業、商業以及交通運輸業的關系,將中國劃分為8個區域:東北地區、環渤海地區、長三角地區、東南沿海地區、中部地區、西南地區、西北地區以及港澳台,分別介紹了各個區域的農業、工業、商業以及物流的發展概況。本文最後還介紹了美國、日本、法國等一些發達國家的物流經濟情況,以便讀者對全球物流經濟有一個全面的認識。
⑵ 怎樣才能學好物流管理專業
物流管理專業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學科,所涉及的課程也很廣,我是學營銷的也學過物流管理,大概涉及采購管理、物流信息系統、管理信息系統、供應鏈管理、質量管理、倉儲管理、物流技術與裝備、物流運輸與配送、經濟法、市場營銷、會計基礎等學科。所以要想學習好物流管理這門學科除了上述學科紮好基礎之外更為重要的是學習和實踐相結合,第一,多參加物流設計大賽,將所學的專業知識用系統的理論進行總結。第二,多到物流公司參加社會實踐,將理論運用到實踐當中。現在是個信息化的社會,我國的物流還處於不斷的完善當中,電商的發展要以物流為基礎,物流的前景很為廣泛,祝你學業有成。
⑶ 物流經濟地理對物流管理專業知識的學習有何作用
哇,兄弟,這作用大了去了。我是學物流了,雖然動不太多,但這個作用真的很大。你看,物流的只要工作的8個環節中,運輸可是很重要的,如果你能把地理弄清楚了,那你不就確定最好的路線,節省做多的成本嗎?所以說,你要學好這個,你懂得!
⑷ 怎樣去學習好現代物流基礎這門科目
一、物流的定義
物流中的"物"是物質資料世界中同時具備物質實體特點和可以進行物理性位移的那一部分物質資料。"流"是物理性運動,這種運動有其限定的含義,就是以地球為參照系,相對於地球而發生的物理性運動,稱之為"位移"。流的范圍可以是地理性的大范圍,也可以是在同一地域、同一環境中的微觀運動,小范圍位移。"物"和"流"的組合,是一種建立在自然運動基礎上的高級的運動形式。其互相聯系是在經濟目的和實物之間,在軍事目的和實物之間,甚至在某種社會目的和實物之間,尋找運動的規律。因此,物流不僅是上述限定條件下的"物"與"流"的組合,而更重要在於,是限定於軍事、經濟、社會條件下的組合,是從軍事、經濟、社會角度來觀察物的運輸,達到某種軍事、經濟、社會的要求。
二、 物流的劃分
由於物流對象不同,物流目的的不同,物流范圍、范疇不同,形成了不同類型的物流。
( 一) 宏觀物流 。 宏觀物流是指社會再生產總體的物流活動,從社會再生產總體角度認識和研究的物流活動。 宏觀物流還可以從空間范疇來理解,在很大空間范疇的物流活動,往往帶有宏觀性,在很小空間范疇的物流活動則往往帶有微觀性。 宏觀物流研究的主要特點是綜觀性和全局性。宏觀物流主要研究內容是,物流總體構成,物流與社會之關系在社會中之地位,物流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社會物流系統和國際物流系統的建立和運作等。
(二) 微觀物流 。 消費者、生產者企業所從事的實際的、具體的物流活動屬於微觀物流。 在整個物流活動中,之中的一個局部、一個環節的具體物流活動也屬於微觀物流。在一個小地域空間發生的具體的物流活動也屬於微觀物流。
(三) 社會物流 。 社會物流指超越一家一戶的以一個社會為范疇面向社會為目的的物流。
(四) 企業物流。 從企業角度上研究與之有關的物流活動,是具體的、微觀的物流活動的典型領域。
(五) 國際物流。 國際物流是現代物流系統發展很快、規模很大的一個物流領域,國際物流是伴隨和支撐國際間經濟交往、貿易活動和其它國際交流所發生的物流活動。
(六) 區域物流。 相對於國際物流而言,一個國家范圍內的物流,一個城市的物流,一個經濟區域的物流都處於同一法律、規章、制度之下,都受相同文化及社會因素影響,都處於基本相同的科技水平和裝備水平之中。
( 七) 一般物流。 一般物流是指物流活動的共同點和一般性,物流活動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涉及全社會、各企業,因此,物流系統的建立,物流活動的開展必須有普遍的適用性。
(八) 特殊物流 。 專門范圍、專門領域、特殊行業,在遵循一般物流規律基礎上,帶有特殊制約因素、特殊應用領域、特殊管理方式、特殊勞動對象、特殊機械裝備特點的物流,皆屬於特殊物流范圍。
三、 物流的系統及要素
物流系統概念 : 物流系統是由物流各要素所組成的,要素之間存在有機聯系並具有使物流總體合理化功能的綜合體。物流系統是社會經濟大系統的一個子系統或組成部分。物流系統和一般系統一樣,具有輸入、轉換及輸出三大功能,通過輸入和輸出使系統與社會環境進行交換,使系統和環境相依而存,而轉換則是這個系統帶有特點的系統功能。
物流系統特點: 物流系統本來說是客觀存在,但一直未為人們所認識,從而未能能動地利用系統的優勢。 物流系統是一個大跨度系統,這反映在兩個方面,一是地域跨度大,二是時間跨度大。 物流系統穩定性較差而動態性較強。物流系統屬於中間層次系統范圍,本身具有可分性,可以分解成若干個子系統。物流系統的復雜性使系統結構要素間有非常強的"背反"現象,常稱之為"交替損益"或"效益背反"現象, 處理時稍有不慎就會出現系統總體惡化的結果。
物流系統五大目標: 物流系統目標,也即建立的物流系統所要求具備的能力,一般有五個方面:1、 服務目標。 2、 快速、及時目標。 3、 節約目標。 4、 規模優化目標。 5、 庫存調節目標。
四、 物流的供應鏈管理
供應鏈的含義是從采購開始經過生產、分配、銷售最後到達用戶,這不是孤立的行為,而是一定流量的環環相扣的"鏈",物流活動是受這一供應鏈決定的制約的,供應鏈管理實際上就是把物流和企業全部活動做為一個統一的過程來管理。 供應鏈有四個要點:
第一, 供應鏈是一個單向過程,鏈中各環節不是彼此分割的,而是通過鏈的聯系成為一個整體。
第二, 供應鏈是全過程的戰略管理,從總體來考慮,如果只依賴於部分環節信息,由於信息的局限或失真,可能導至計劃失真。
第三, 不同鏈節上的庫存觀不同,在物流的供應鏈管理中,不把庫存當做維持生產和銷售的措施,而將其看成是供應鏈的平衡機制。
第四, 供應鏈管理採取新的管理方法,諸如用總體綜合方法代替介面的方法,用解除最薄弱鏈尋求總平衡,用簡化供應鏈方法防止信號的堆積放大,用經濟控制論方法實現控制等等。
物流的供應鏈管理,雖然指明了企業戰略要管全部供應鏈,但並不是說都要由企業去操作,部分環節在納入管理前提下,利用社會力量操作也是正常的。
五、 生產物流
生產物流一般是指:原材料、燃料、外構件投入生產後,經過下料、發料,運送到各加工點和存儲點,以在製品的形態,從一個生產單位(倉庫)流入另一個生產單位,按照規定的工藝過程進行加工、儲存,藉助一定的運輸裝置,在某個點內流轉,又從某個點內流出,始終體現著物料實物形態的流轉過程。這樣就構成了企業內部物流活動的全過程。所以,生產物流的邊界起源於原材料、外構件的投入,止於成品倉庫,貫穿生產全過程。
生產物流研究的核心是如何對生產過程的物料流和信息流進行科學的規劃、管理與控制。
六、 物流技術
物流技術是指流通技術或物資輸送(含停止)技術。它和生產技術不同,生產技術是為社會生產某種產品,為社會提供由性物質的技術;而物流技術是把生產出的物資進行移送、儲存,為社會提供無形服務的技術。也就是說,物流技術的作用是把各種物資從生產者一方轉移給消費者。它包括硬技術和軟技術兩方面。
物流技術是與現實物流活動全過程緊密相關的,物流技術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繫到物流活動功能的完善和有效的實現。
七、 宏觀物流與微觀物流
從社會經濟的角度看物流,它屬於宏觀物流;從企業經營的角度看物流,它屬於微觀物流。
宏觀,是指綜合性全部,構成其全部的主體叫微觀。比如,有句成語: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見森林叫宏觀,見樹木叫微觀。 經濟學,有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從整體看國家的經濟,而微觀經濟學是從構成國家經濟的企業等構成要素看經濟的。
物流也一樣,在國家、地區等大范圍內整體性地如何操作物流問題,叫宏觀性物流。因此,宏觀物流要討論的問題是日本的流通構造如何、其中物流的路徑是什麼樣的、通過什麼樣的運輸機構進行物流中心的運輸作業等。另一方面,微觀物流要討論的問題是流通的活動主體製造商和流通業者、運輸企業各自是如何操作物流的等問題。或者從消費者的角度看,不同的商品是如何送到各自不同的家庭去的,這也屬於微觀。
但是,這樣的分類太困難,流通路徑問題和各種商品的問題既是宏觀問題,也是微觀問題,所以,有時用"半宏觀"的說法。宏觀的著眼點是國家的或地區性的整體物流,微觀是從企業經營看物流,半宏觀是從總體看商品和商業的物流。於是,宏觀物流,考慮的問題是運輸結構和作為產業布局的物流據點,還有物流行政等;微觀物流處理的問題是企業的物流系統網路、流通中心等內容和計算物流成本等物流管理;半宏觀物流,是指各種產品從生產到消費之間的物流路徑及物流成本在其商品價格中所佔比例等問題。
再讓我們從物流成本的角度看一看上述觀點。宏觀物流,是要調查物流成本在整個國家的經濟中占的比例。其實要算出國民生產總值中物流成分,是不可能的,因為運輸產業的生產額並不是物流成本的全部,製造商和流通業的生產成本中物流的比例是不知道的。半宏觀物流,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格中,有多少是屬於物流成本?到流通的後期作業,就會有很多的商品同時流動,所以,要特意抽出特定商品的物流成本,是很困難的。微觀物流,各家企業以其獨自的方法計算物流成本,可以得出具體數字,但把它們各家的數字加起來,並不等於整體的物流成本,所以,准確計算物流成本,也是很難的。
八、 物流在經濟生活中的位置
經濟中的流通、經濟中的物流、經濟中的運輸,物流在社會經濟中的位置是無法替代的。
"經濟"一詞來自"經世濟民",經濟的目的是治國安邦,讓人們過上富裕的生活。所謂經濟,就是用"價值"觀念看人類社會而言的,是指人們為了生活而從事必要的買賣、消費、生產等活動。但經濟決不是只由買賣、消費、生活構成的。
企業要銷售產品、獲取收入,沒有流通是不行的,我們消費才為了生活下去,需要購買必要的物品,物品到消費者手中的過程,即流通是必不可少的。所以,物流也是經濟要素之一,這是毋庸置疑的。
如上所述,經濟是由三大領域構成的,即"生產"、"流通"和"消費"。高校的"政治經濟"、大學的"經濟學"、"經濟原理"教的是:構成經濟的是"生產和消費"或"供給與需求"。流通是包含在"供給(生產)"中的。
但是,流通與製造、栽培是有本質區別的。現代流通的規模日趨龐大,這是經濟的規模、范圍擴大的緣故。在日本,工業原材料、新鮮食品從全世界選購,而日本生產的商品銷往世界各地。因此,有必要把"製造物品"與"運送物品"分開來考慮。
流通由兩個功能--"商流(交易流通)"和"物流(物的流通)"--構成。不過,這兩個功能並不像生產-流通-消費那樣屬於不同的領域,只是把同一個東西用不同的觀點加以區別而已。
所謂商流,是對"財(商品)"的所有權的轉移而言的,即所有權從廠家、農家、漁家轉移到商家的手裡,最終再轉移到消費者手中,這就是指這樣的流動。另一方面,物流是從物資的物理性活動來看其流動的。
除上述兩個功能外,可以說流通中還有輔助性功能,那就是信息、金融及其他服務。物流從其活動面可分為"運輸、配送"、"保管"、"裝卸"、"包裝"、"流通加工"、"在庫管理"、"物流信息處理"等,這些活動還可以繼續細分。
如上所述,經濟是構成人類社會的一個重要功能,流通是經濟中的一個重要功能,物流是流通的重要功能……..它們之間有著如此密切的關連。因此,物流變化,會給整個經濟帶來影響,經濟發生變化,物流也不得不發生變化。總之,要從整個社會的角度來看待物流。
九、 後勤學
在經濟界使用後勤(Logistics)一詞,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事。美國從本世紀六十年代開始,逐漸用Logistics一詞不達意取代了Physical distribution一詞,七十年代後勤一詞引進日本,日本同樣翻譯成"物流",但是卻按新的解釋來解釋,也即賦與了物流一定新的含義。
後勤和實物分銷的區別在於,前者在後者基礎上有了延伸和擴展,但本質是相同的,當然,也不能小視這一延伸和擴展,這是建立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可以實現對這一延伸擴展的控制的基礎上,是建立在能管理和協調這么大的系統的基礎上,所以本質雖同,水平卻有時代的差別。
後勤的思想具有戰略性而不著眼於既得之利益,是企業發展的戰略舉措而不是一時謀取利潤的手段方法。因此它不是一項單純性的職能活動,而企業制定經營戰略的一項基本原則。更可以理性地講:後勤是一種思維方式,按這觀念可以建立起企業新的管理模式。
後勤網路的基本實體要素主要有原料產地、製造工廠、配送中心和客戶。
後勤活動的具體內容包括14個方面:(1) 客戶服務;(2) 訂單處理;(3) 配送聯絡; (4) 存貨控制;(5) 需求預測 ;(6) 交通和運輸;(7) 倉庫和儲存;(8) 工廠和倉庫布局選地;(9) 物料搬運;(10) 物料采購;(11) 備件和維修服務保障;(12) 工業包裝;(13) 退貨處理;(14) 廢棄物處理。
十、 第三利潤源說
「第三個利潤源」的說法主要出自日本。「第三個利潤源」,是對物流潛力及效益的描述。 第三個利潤源的理論最初認識是基於兩個前提條件:
第一、物流是可以完全從流通中分化出來,自成一個獨立運行的,有本身目標,本身的管理,因而能對其進行獨立的總體的判斷;
第二、物流和其他獨立的經營活動一樣,它不是總體的成本構成因素,而是單獨盈利因素,物流可以成為「利潤中心」型的獨立系統。
⑸ 為什麼要學習物流經濟地理
因為這些都是息息相關的呀,你要運貨到這個地方,卻不知道這個地方是哪裡,也不知道是屬於哪個城市或者國家,這樣你報價,也難報,而且也要了解城市,國家的相關規定,不然清關什麼的都會遇到困難
⑹ 如何才能學好物流管理
物流管理專業不難學,它比較偏文科一點,你主要是把他的主要的理論知識的主幹弄懂就行。真正的學好物流管理專業是需要實踐中鍛煉出來的。
⑺ 物流經濟地理的研究內容有哪些
物流地理學是一門綜合性的邊緣學科,研究對象為物流活動區位、空間組織及其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內部分支包括理論物流地理學、部門物流地理學、區域物流地理學、城市物流地理學及企業物流地理學;具體研究內容應宏觀與微觀相結合,主要包括物流地理學的理論與研究方法,物流活動的空間組織形式及區域差異,行業物流活動的發生、發展及分布規律,城市(鄉村)物流系統規劃,企業物流活動的組織與空間分布規律等。
⑻ 如何學好物流管理專業知識
步驟/方法
01
一、與我們現實生活中的某一個具體事務相聯系。比如說汽車製造業。在汽車製造業了里我們可以觀察物流是怎麼運作的?它包括哪些具體內容?它的零配件采購、號稱最復雜的生產排程計劃、它的整車物流等等。都不是學校里那幾本物流理論教材所能涵蘊的。成為一個物流高手,他必須了解與他想要從事行業相關的許多知識,比方說管理學、工業工程、國際貿易、財務等等。學習物流專業的學生,他需要有一個廣泛的視野,需要認真思考自己真正感興趣的問題,而不是坐在書齋里死讀那幾本不知道是誰編的教科書。
02
二、學物流的人也好,干物流的人也好,不管他的志向多麼遠大,都要經歷一個痛苦的階段:親自去做一些最簡單的體力勞動或操作的階段。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了解物流的真面目,才能真正了解企業的需求。只有具備這樣的基礎,他才能在未來的日子裡,成為真正解決問題頂尖高手。坦率地說,我國不少重點大學的物流教授都不能說他們真正懂得物流。就因為他們缺乏實踐這一課,他們或許可以構建出邏輯上精美的數學模型,但遺憾的是,他們的模型永遠都無法解決任何一個現實問題。在德國的大學里,任何一位教工程學的教授,如果在獲得學位後沒有親身在工廠里擔任過至少兩年以上的一線工程師,是無法獲得教授職銜的。但是在我國,多的是只會誇誇其談的所謂知名學者。
03
三、物流是有前途的,但僅僅熟悉物流操作並不能成為真正的物流高手。物流高手是解決問題的專家,同時也是優秀的協調者與談判高手。物流最終價值是為了滿足客戶需求,了解客戶的所思所想很重要。所以如果可能,要盡可能從市場客戶的具體需求入手,清楚地描繪出自己所處行業的產業鏈網路,以及自己所處的位置,結合自身的長處與優勢,思考自己到底能為市場提供什麼?並有意識的在這方面加以積累,經年累月之後,可能在某一個具體領域里,就成為所處環境中首屈一指的專家了。成為頂尖高手,不在於一定要多麼天資橫溢,不在於學歷有多高,而在於自身的才能是物流這個行業內所需要的,並且有鮮明特色。
⑼ 物流沒有基礎,要從哪裡學起
先從物流渠道,價格,地域去了解
再從物流運輸特點,管理上著手
最後去物流公司進行實戰。
以上幾點是重點介紹,具體還得看實際操作。
物流管理專業
業務培養目標:
(一) 業務工作范圍畢業生適應在各級經濟管理部門,工商企業中從事物流管理工作和與物流相關的鐵路,航空,港口,倉儲等管理和技術工作。
(二) 畢業生應獲得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經濟、會計、貿易、管理、法律、信息資源管理、計算機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專門知識,具有一定的系統開發與設計能力。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 知識結構
(1) 理解、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
(2) 掌握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3) 了解物流管理發展的最新動態
2、 能力素質結構
(1) 具備物流管理的應用程序操作能力;(2) 具備物流信息組織、分析研究、傳播與開發利用的基本能力;
(3) 能進行物流系統分析、設計和規劃,具有物流管理的基本能力。
主幹課程:管理學原理、物流學導論、采購理論與策略、運輸與包裝、國際市場營銷、配送中心營運與管理、供應鏈管理、物流財務成本管理、物流企業管理、電子商務、物流規劃與設計、倉儲管理修業年限:四年授予學位:管理學學士
相近專業:工商管理 市場營銷 會計學 財務管理 人力資源管理 旅遊管理 商品學 審計學 電子商務 物流管理 國際商務 導游 會計電算化 汽車營銷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