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如何構建生活化地理教學體系

如何構建生活化地理教學體系

發布時間:2022-09-13 04:39:42

1. 如何優化高三地理教學

一、教學觀念的轉變

高考命題從傳統的知識考查向能力立意轉變,考查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地理素養。這就要求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因為「學生所需,即教師所為」。
1.從關注自己的「教」向關注學生的「學」轉變。
「教」是為了學生更好地「學」,因而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教師要「彎下腰看學生」,充分了解學情,掌握學生的需要,由原來的教師「一言堂」向促使學生積極學習發展。教師還要面向全體學生,促進每個學生的知能提升,力求「公平、有效教學」。
2.從單純的知識傳授向注重能力轉變。
教師要合理創設地理情境,細致設計研究性問題,引導學生在思考探索中強化知識掌握,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3.從關注課堂的形式向注重課堂實效轉變。
一節好課不能只追求形式上的熱鬧,還應動靜相宜,和諧自然,環環相扣,聯系實際,因勢利導。教師既要有感性認知,又要有理性分析,培養學生良好思考習慣,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合作探索,打造生命化的地理課堂。

二、教學計劃的落實

高三教學伊始要有高三教學大局觀,構建整體復習計劃,然後再分階段制定較為詳實的計劃並付諸實施。
第一輪復習――基礎知識復習階段。一般從開學至次年2月初,用時最長。知識是能力提高的基礎,此階段以單元復習為框架,系統、准確、熟練地掌握基礎知識。教師要結合高考要求,制定單元計劃,適度進行單元內的知識綜合。
第二輪復習――專題復習階段。一般從2月初至4月初,應遵循「鞏固、完善、深化、提高」的原則,合理劃分專題,進行必要的組內分工設計專題復習學案,可適當增加高考真題、經典模擬題,逐步形成科學的地理思維模式、正確的答題方式、准確的表達形式。
第三輪復習――綜合復習階段。一般從4月初至高考,要處理模擬訓練與回扣基礎的關系。根據考試說明,緊扣考點,以各地模擬調研試題為基礎,細致設計沖刺試題;通過訓練及時發現問題,進行解題方法指導和應試心理疏導;要注意突出重點與查漏補缺相結合,使三輪復習教學效益達到最大化。

三、教學策略的應用

教學策略包括課堂教學策略、備課策略、質量監控策略、分層教學策略等。因為課堂教學是提升教學效果的主陣地,尤為引人關注。課堂教學策略包括:(1)培養情感策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2)營造氛圍策略――營造一種讓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氛圍;(3)訓練方法策略――使學生掌握科學方法和創新方法;(4)掌握知識策略――把創新素質的培養目標落實在知識點的教學上。課型多以復習課為主,可採用學案化復習,通過考點認識、基礎填空、典例分析、好題訓練、細致講評,充分發揮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能力,促使學生打好基礎,提高解題、審題、答題能力。

四、教學資源的整合

1.整合教材,准確領會教材與課程標準的關系。
現在有人教版、湘教版、魯教版、中圖版4種不同版本的地理教材,編排各有優缺點。在使用時教師需走出兩種誤區:一是以「本」為本,死守教材,不知變通;二是迷信教輔資料,教材使用邊緣化。教師應樹立正確的教材觀,以課程標准為依據,優化使用教材,整合不同版本的教材。其主要包括:(1)必要的內容補充;(2)合理的結構調整;(3)准確的概念修訂,從而形成完善的符合課標教材知識體系。
2.整合試題,准確處理試題與考試說明的關系。
不少教師認為高三教學應以試題為主,「見多識廣」,從而大搞題海戰術,使得學生不堪重負,高耗低效。其實教師應結合高考考試說明,充分做好對各地調研、模擬試題的重新整合,嚴格參照高考樣題要求,合理控制試題難度,精心設計試題。只有訓練對路,講析才能到位。
3.整合信息,准確把握課外與課內教學的關系。
信息資源主要有媒體信息和生活信息。媒體信息包括網路、電視、報紙等,生活信息則來自於身邊生活實踐。許多高考試題命題來源於這些課外信息,更需要在教學中聯系實踐,構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學。

2. 人文地理如何將生活實際融入課堂

在平常的地理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好多學生學不好地理,埋怨地理太難學了,究其原因,其中之一就是他們缺乏地理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其實地理知識充盈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空間,教師如果能及時把需要解決的課題有意識地、巧妙地寓於各種學生熟悉的實際生活之中,通過組織和引導把地理知識與生活知識聯系起來,讓學生感到地理就在身邊,它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這樣學生就會體驗到學習地理的價值,從而增強學好地理的信心。那麼,怎樣使地理教學貼近生活,讓生活走進地理,讓地理為學生們的生活服務呢?

一、發揮學科優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課堂教學中,只有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學習,才能學得好。由此可見,學習興趣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條件,它與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密不可分。從地理知識來看,趣味性是其一大特點。它為學生獲得直接興趣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教學中可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圖片美、文字美、動畫美、語言美,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喚起學生學習的慾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可讓課堂動起來,活起來,以興趣帶動學生的學習。

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我注意發揮地理知識趣味性的學科優勢,充分利用現有的趣味知識加以渲染,深入挖掘潛在的趣味知識並進行合理的加工,努力尋求趣味知識的切入點進行有目的的導入,使之融入課堂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大陸漂移假說時,先讓學生講一個小故事,不但使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課堂上,而且對本課的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而產生了主動學習的心理,積極性被調動起來。這樣易使課堂更生動,同時調動學生的思考和學習的主動性。在講季風氣候的形成時,我先讓學生回子顧一下自己身邊的風向變化的規律,再進行教學,不僅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且讓學生聯系實際生活探究地理問題。

二、利用多種手段提升學生的地理信息素養

地理學內容包羅萬象,教師可以根據專題內容選擇,也可以將提綱交給學生獨立搜尋完成。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研究發現過程,關鍵在引導,給同學多一些實踐操作的機會。如可以利用網路資源,讓學生自己動手搜集資料(圖片、影片、虛擬實境)動手操作、自己解決問題,不僅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還有助於學生學會研究地理問題的方法(包括搜集、梳理、甄別、解釋、應用、交流公布信息等方面的能力),豐富教學內容、提升學習效果。

也可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老師可指導學生,通過所學到的地理知識,制圖各要素應用、觀察地理事象,製作區域地理模型及調查等等。例:讓學生對縣324國道交通情況了解,促使他們學會動口動手動腦,不斷去接觸,分析思考、解決一連串的實際問題。如在道路兩側按事先制訂好的表格,讓學生填寫二小時內對來去方向的各種車輛、機動車型號、本市與外省車輛、時流量等作統計。直到交通隊調查324國道工程建設及投資,道路長寬及經濟效益等情況資料,將實地調查與統計資料匯編成有一定參考價值的小論文,提供給縣有關部門參考。這樣無疑對訓練他們各種能力有極大好處,從活動中迎接困難挑戰創新不斷發展自己的才能智慧,從而使熱愛科學、求實創新的精神等科學素質得以培養,科學的世界觀逐步得以形成。

也可通過鄉土地理的思考,讓學生分析以培養學生的能力。

三、生活化地理教學有效途徑---地理教材「本土化」

對教材進行」本土化「處理,才能使地理課程具有「鄉土元素」和「地方特色」,變得豐滿而鮮活,既有利於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為探究真理奠定基礎;又可大大激發學生探求真知的願望和熱情。從而使教學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如何對地理教材進行「本土化」處理呢?

1、替換

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對地理教材進行「本土化」處理的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用學生身邊的、熟悉的地理要素、景觀、事物等,優化教材、活化課堂,以達到教學過程的合理要求。例如:教學關於城市化」有關內容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採取投影我們學生『熟悉」的、「身邊的」城市------自己的學校所在的城市或者是靠學校最近的城市其用地面積變化的地圖來導入新課,然後再以點帶面,探究城市化的本質規律。那麼,「替換」與未替換相比,不僅有異曲同工之妙,更有親切和具體;課堂上,他們的注意力將更加高度集中且探究學習「城市化之因」與城市化之果「等熱情高漲、精神專注,甚至還可能促使一些同學產生了」利用課余假日時間到實地去訪問、調查、考察等,進一步了解「自家」城市的發展變化的歷史,並展望未來(城市規劃)「的沖動到行動等等。而這樣的熱情、專注、慾望、沖動和行動等,的確又是非常寶貴的。

2、參照

「參照」是地理教學的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的重要途徑。在地理教學中,無論是教學自然地理內容,還是人文地理內容,我們都應時常與學生熟悉的學校所在地區的相應地理要素、地理景觀、主要地理事物等內容進行並立對比,與教材中對應的內容進行並立對比,發現異同,這樣不僅有利於學生對相關的地理事物和規律形成深刻而透徹的認識,而且有利於學生認識家鄉,有利於學生熱愛家鄉情感的養成。

例如:關於「地球上氣壓帶與風帶的形成、分布和特點」教學後,告訴學生我們家鄉(如「的緯度約為北緯26度,惠安應處於什麼風帶:(西風帶),那麼,我們惠安是否常年吹西風呢?(否)為什麼:這樣通過比較對照,發現了問題,有利於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的熱情。

又如,對「農業地域類型」中的水稻種植業教學時,考慮到我們學生就是以大米為主食且我們家鄉就屬於水稻種植業,於是我讓熟悉水稻種植的同學介紹水稻的生長習性、種植季節和方法、產量與消費等情況,供學生們「參照」,為學生分析水稻種植業的特點和區位條件奠定良好的基礎。

再如:教學「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和商業網點的影響」時,考慮到我們惠安的交通發展很快,現在不僅有發達的公路、鐵路交通,海運等,而且對惠安城市空間形態和商業網點的影響明顯,因此,教學中讓學生以惠安不同時期的交通條件下城市形態和商業網點分布為「參照」的案例,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和商業網點的巨大影響。

3、補充

我們身邊總是有生動鮮活的內容可以對教材進行補充來加以完善,也就是與我們的學生一起對教材的進一步建設。「補充」主要是對教材中缺乏生動感性材料和案例支撐的部分內容,結合並利用學校所在地的地理要素、地理景觀、主要地理事物等進行彌補、充實。

例如, 「城市發展到一定規模時,城市功能分區逐步明顯」敘述,但教材中沒有相關例證。但是,現在我國正處於城市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各個功能區正在由「混雜」布置「向」分區逐漸分化明顯」發展,如商業區里商業單位越來越多----商業集聚,而設立的開發區內工廠越來越多---工業集聚,這是「城市功能區形成」的生動實例。據此,在教學相關內容時及時把發生在我們學生身邊的這些變化補充到課堂上來,可以使教學變得「充實」和「豐滿」,這樣對學生了解城市功能區形成的現象,進而探究提示其變化的本質規律很有益處。

4、拓展

「拓展」是發揮學校周邊地理環境中突出的、具有優勢的地理要素、地理景觀、主發地理事物等,對教學內容的拓寬提高擴展。

例如,對我們地處沿海地區的惠安地質演變可加以拓展。把這一生動鮮活的地理事實引進到課堂上來,引導學生發現、認識家鄉地表滄海桑田變化,進而探究其主要成因、海岸變化的趨勢及其影響到等,這樣就拓寬了教材,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增添了學生學習的趣味,從而產生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

四、引入「生活中的地理」教學應注意的幾方面

課前的預習准備

課前預習是運用「生活中的地理」教學的極其重要的准備階段,老師將導學「生活中的地理」精心設計和編寫好後,課前以學案的形式發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前明確學習目標,帶著「地理案例」中的中心問題看書預習,對課堂學習內容進行自主預習並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方法指導。

課堂教學討論要堅持學生的主體性

開展課堂討論時,要步步為營,層層深入,讓學生深入進行思維,讓學生獨立完成後,再及時給出解答。以體現教師以導為主,學生學習為主的教學理念。

課後應注重鞏固落實

對於一些問題學生未能完成理解,教師布置與「地理案例材料」相關的問題讓學生課後進行再消化、整理、補充和歸納,達到鞏固的效果。

總之,我們要積極轉變觀念,結合地理教育的實際特點,引領學生從生活中走進地理課程,從教材里走向生活世界。地理知識的學習應作為認識現實世界,適應未來生活的經驗准備, 要從學生身邊的生活事例來具體認識和理解。」教師必須善於捕捉生活中的信息, 及時將它轉化為教學材料, 及時融人地理課堂中,同時也要關心學生需要,打破原有課堂教學的時空限制, 與課外、校外、與學生的思想實際和生活體驗相結合,也就是「 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識。」

3. 讓生活走進地理課堂教學的幾點思考

關於地理教學生活化的幾點思考
地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只有讓生活走進地理教學,讓地理的精彩在走向生活中展現,才能喚起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才能符合「貼近學生的生活,對學生的生活有用,對學生的終生發展有用」的新理念。如何把地理教學生活化,成為當前地理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之一。筆者從地理教學生活化的實施策略方面提出幾點看法,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搜集生活素材,激發學習興趣。
地理教學要回歸生活,注重基礎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的各種能力。因此,教師要在對教材解讀的基礎上再進行大膽創新,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來使教學內容生活化。多用學生熟悉的地理現象來引導學生,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探究欲,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如:在當今商品房的開發熱潮中,開發商、購房者各要考慮哪些地理要素?通過把生活實例適當的引入教學中,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
二、運用生活經驗,培養合作探究。
新課程要求教師引領學生帶著問題走向生活、關注生活,並基於學生的生活經驗來開展有意義的學習,構建開放式小組合作探究的地理新課堂。學生運用地理原理或地理科學的思維方式來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地理問題,成為探究活動的重要環節。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與小組合作相結合的學習方法,同時激發了他們學習地理的積極性,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學習、探究、創新能力。
三、利用現代媒體,使生活地理化。
現在,電視、互聯網等現代媒體,為學生學習地理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很多學生正是通過這些媒體從接觸地理到關注地理,進而熱愛地理。教師可以藉助現代媒體收集社會生活中涉及到的地理知識,然後針對一些熱點問題,從地理的角度提出問題,引發討論,如海嘯、地震等。由於資料新,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和關注,有利於師生情感交流,有利於培養學生關心社會、關心生存環境的責任感,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四、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學以致用」應該成為學生學習的目的,運用所學地理知識去分析、解決實際問題是地理學科的一大任務。因此,地理教學應讓學生走出課堂,在實踐活動中學以致用,並改變自己、影響他人的行為方式和道德觀念。如在生活中,為避免「白色污染」應自備籃子或布袋購物;生活垃圾應分類進行回收利用;為避免水資源的浪費應採取各種節水措施;使用利於環保的再生紙。在生產活動中,不能以損害環境的方式去謀利,應當採用清潔生產技術等。
總之,以生活的理念進行地理教學,不僅可以優化教學過程,更著眼於學生的發展,給學生以生活的意義,使以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4. 如何建立地理知識結構,形成地理知識體系

一 注意知識的分門別類、小模塊化
地理知識所涉及的方面非常多,對於高一的學生而言,由於受初中觀念的影響,會給學習地理知識帶來負面影響。所以在剛開始學習時,教師可以及時幫助學生改變學習地理知識的態度,加深他們學習地理知識的重要性。在後續的教學中剛開始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構建小模塊知識。比如在講「地球運動」時,就可以以地球運動作為模塊。引導學生先認識地球運動的分自轉與公轉,然後引出自轉與公轉的中心、方向、速度和周期,進而再引出自轉與公轉的軌道平面分別是赤道平面和黃道平面,它們的夾角為黃赤交角。拓展黃赤交角的變化會引起五帶范圍,太陽直射點的移動速度、范圍又將發生怎樣的變化,最後又拓展出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這樣就構建了地球運動的小模塊化知識,為後續的復習提供了幫助。
二 去繁求精
對於高中文科的學生而言,高考課標要求掌握的知識除了必修和選修而外,還要求掌握世界地理知識和中國地理知識。因此,面對如此多的知識怎樣把繁而多的知識精益求精,就顯得非常重要。比如在學習「德國魯爾區的傳統工業」時,本課中有許多的文字介紹。在字里行間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見一條知識線索,它首先分析了德國魯爾區的區位優勢:煤炭資源豐富、水資源充沛、交通便利、離法國洛林鐵礦區近。緊接著分析了德國魯爾區工業衰落的原因包括生產結構單一、煤炭能源地位下降、世界鋼鐵過剩,最後分析了綜合整治的措施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調整產業布局、優化和美化環境。因此,從課文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見這一條線索,而且德國魯爾區可以作為一個標准案例。在以後的試題中如果遇到分析傳統工業(鋼鐵工業)的區位因素、面臨問題及其解決措施時,學生可以德國魯爾區為標准有選擇性地解答。這樣在繁重的知識學習中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在學習地理知識時注意與其他學科知識的交叉滲透
每門課程都有自身的知識結構體系。但在教學中我們會發現有些知識內容並不是獨立存在的,講解這些知識時可以引用其他學科的知識進行分析。這樣可以使一些抽象難懂的知識變得更加簡單,使教學顯得更加直觀化。學生在掌握這些知識時就會得心應手。如關於「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的概念,在闡述海洋與陸地溫度差異形成原因時,可以先舉出物理學科中關於「比熱容」的知識。對於海洋與陸地而言,海洋是液體(水),它的比熱容比陸地(固體)大。所以海洋具有吸熱慢放熱也慢,陸地吸熱快放熱也快的特點。因此對於白天而言,讓陸地與海洋同時增溫,將會出現陸地氣溫高於海洋。而夜晚由於陸地放熱速度快於海洋,將會出現陸地氣溫低於海洋。這樣海洋與陸地之間就會存在一個溫度差異,這就是所謂的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在教學時引入了物理學科中關於比熱容的知識,所以學生在掌握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時就更易懂,而且還加深了對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這一概念的掌握深度。
四 用生活實例點綴知識,加強知識的記憶深度
很多人認為課本知識是枯燥乏味、一成不變的,其實這個想法很片面。課本知識雖然是靜止的,但它所含的內容卻是豐富多彩的。而且很多知識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這些知識多源於生活實踐,是對生活實踐的詮釋。因此在學習這些知識時,我們可以用生活實例去點綴知識,加強知識的記憶深度,從而更好地完成地理知識結構體系的構建。如在講「亞洲東部季風環流」時,對於高一的學生而言他們很多人還區分不出偏北風和偏南風在氣候上有何特點。關於冬、夏季風的特點他們把握不準,也許課堂上記住了但是一做題目時又容易出錯。所以對於偏北風(東北風、西北風)的特點是寒冷乾燥。教師在講解這一知識時,可以引用俗語「北風飄,冬來到」從而得出吹偏北風時是冬季,氣候是寒冷乾燥的。再如必修一關於岩石圈的物質循環中三類岩石的特點,如果只是單一地用文字和圖片去描述它,學生會很容易遺忘。所以在講授這一內容時,可以從自然界中找三塊這樣的石頭,讓學生親自觀察它的質地、氣孔多少及其紋理結構,最後再由學生討論分析得出三類岩石的特點。這樣從生活中選取實例,就能把抽象的知識直觀化、形象化,讓學生加強知識的記憶深度。

5. 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策略

源於生活,反映生活,在生活中實踐中發展,以服務生活為目的,這是新課標的宗旨和特點。課堂如何做到生活化呢?下面我整理了關於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策略,供你參考。

新課程理念要求課堂教學走向生活化,但目前一線教師僅僅停留於激趣設疑的膚淺層面,對新課程提倡的生活化教學的理解和實踐還不夠。為此,教師應發掘課堂教學走向生活化的策略,包括目標生活化、知識生活化、情境生活化、過程生活化、交往生活化、過程生活化。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原有、生活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 陶行知從而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論。所以,課堂教學走向生活化是新課程的必然選擇和發展趨勢。課堂教學走向生活化就是指教師依據學生的生活背景、生活經驗和生活需求等,給學生提供生活化、時代化的課程資源,實施富有生活情趣和個性化的課堂教學,從而促進學生健康和諧的發展。

一、目標生活化

羅素說:“教育活動就是要教會學生過美好的生活。”教學目標生活化強調培養人的生活品質,完善人的生活狀態,提升人的生存能力,提高人的生活質量,使學生過上美好生活。這需要全體教師立足於培養學生現實和未來生活所需要的素質,堅守教學“回歸生活”的理念,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原則,讓“教學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指向未來生活而又回歸生活”,使學生“知情意行”和諧統一發展,形成科學的、正面的、積極的生活經驗和生活需求,快樂成長,走向美好未來。

例如,在英語教學中加強多元文化理解力,以樹立各民族共同發展和諧相處的意識,在哲學部分教學中加強辯證思維的培養克服以偏概全的思維方式,在化學教學中引導學生正確客觀看待食品添加劑的使用以避免無端恐慌等等。所以,教師要認真領會並在教學中融會貫通地去達成“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課程目標,而不是僅僅滿足於把知識給學生講清就了事。

二、知識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指出“我們要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做指導,不要以文字為中心的教科書”、“過什麼生活用什麼書”。所以,教師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注意挖掘教材中與生活聯系的內容,善於把“靜態”的書本知識與學生實際生活經驗相銜接,著意架設知識世界與生活世界的橋梁,才能使知識變得生動、鮮活。

部分教師有認識誤區,認為新教材已充分體現知識生活化,只需照本宣科就可以了。這種“唯上唯書”的思想導致很多教師缺少創新精神和主動意識,意識不到教材僅僅是一個範例和媒介,展示的是一種靜態的和普適性的知識,必須進行與時俱進和因地制宜的補充和整合。

例如,學習英語離不開社會生活情境,對於城市學生,我們可能選擇購物、逛公園、開車等,而對農村學生就不這樣選擇。又如,過去信息技術教學中注重教學生瀏覽和建立網頁技術、資源搜索、下載方法等,那麼現在就必須教會學生“微博”技術,同時引導學生不要成為“微博控”。所以,將生活引入教學,賦予教材以廣闊的現實背景,及時將社會信息

和學生日常生活信息加工成教學內容,豐富和補充現有教材以及課堂的教學內容,會使學生產生親切感、認同感,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會被引發出來,從而實現理論邏輯與生活邏輯、科學知識與生活現象的有機統一。

三、情境生活化

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對兒童來說,經驗比知識更有生命價值,經驗總是先於知識、先於價值判斷、先於分析思辯,卻能促進知識的生成和教育的養成。基於喚醒學生生活經驗的情景教學法是課堂教學生活化的重要表現形式,這就要求教師要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氛圍,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快速准確地理解教學內容。

情境生活化關鍵是真實生活情境的模擬,如提供學生親身經歷的事件、DV技術展示、新聞視頻、圖片展示、角色扮演等等。這樣,課堂由“死”的課堂轉變成為“活”的課堂,由“靜”的課堂轉變成為“動”的課堂,由“教”的課堂轉變成為“學”的課堂。當然,情境創設要注意自然而然,不要為了“貼標簽”而“情境”,不要為了活躍氛圍而“情境”,不要生搬硬套,不要延誤教學時間,不要破壞課堂教學的流暢性和整體性。

四、過程生活化

課堂教學過程生活化就要求課堂成為學生探求未知,獲取真知的模擬場所和實踐場所,即教師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體性,幫助學生在主動參與過程中質疑釋疑,從而提升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增強社會適應力和自我發展力。

傳統教學過程以傳授間接知識經驗為主,以灌輸講授為主,無形中使學生成為被動接受的知識容器,而新課程更多地關注學生的自主活動、主動探求和主體建構,避免“一言堂”和“滿堂灌”。教師不應該也不可能還處於知識的權威地位,不再是課堂的控制者,而是課堂教學的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師需要把主動權和時間交給學生,珍視每個學生的獨特性,善於傾聽學生的心聲。教學過程就由傳統的師生授受的傳輸教學向師生互動的探究教學轉變,於是教師注重再現和創設生活情境,寓生活原型於教學過程之中,溝通書本知識與生活的聯系,將生活原型作為探索實踐活動的感性支撐,建立一種開放的、與生活相結合的、生動的課堂教學模式。

五、作業生活化

作業要有效地為教材內容和教學目標服務,也應該關注生產和生活實際,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作業生活化是課堂教學生活化的豹尾,最考驗教師的教育理念,也是教師最容易忽略的一環。這要求我們的作業要突破傳統作業模式,即過於強調知識和技能的鞏固和強化,多一些開放式、實踐性、生活化的作業。如學習化學電池後讓學生研究生活中的各類電池,如地理作業布置為調查研究成都地鐵的線路設計,學了戲劇單元後要求學生觀看一場川戲並寫評論等等。這樣,以“作業生活化”落實“教學做合一”的思想,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性、選擇性和創造性,設計貼近學生生活的、豐富多彩的作業,擺脫學科作業的形式主義、機械繁瑣、方式單一的狀態,更有利於學生自主、和諧的發展,提升學生學科素養。

6. 淺析,構建地理學科體系的思路與方法

以概念為線索,構建地理學科知識體系
【摘要】高中地理課程標准指出:教師在地理教學中要「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這一條基本理念,並把這一理念貫穿於教學的始終。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了解他們已知的,分析他們未知的,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本文主要引導學生在「概念」辨析的基礎上構建知識體系,從而掌握解決相關地理知識問題的方法。

【關鍵詞】 高中地理 概念導學 知識體系
我們國家對標准概念的解析是:「概念」是對特徵的獨特組合而形成的知識單元。而德國工業標准則將概念定義為一個「通過使用抽象化的方式從一群事物中提取出來的反應其共同特性的思維單位」。無論如何定義,概念都是學科知識體系的基礎,由某一事物的概念可以相應地延伸出與此概念相關的知識,從而構成相關的知識網路。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實驗)》提出:在各種學習方式中,尤其要注重探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獲得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它可以包括三個階段:第一,進入問題情境階段;第二,實踐體驗階段;第三,表達和交流階段。對於高三即將參加高考的學生,知識體系的完善,有助於在解答高考試題時盡量做到完整而無缺漏。
以概念為線索的教學,在高三一輪基礎知識的復習時,筆者曾嘗試性地應用過,覺得效果較好。首先,是對整個單元里每一節中基本概念進行辨析。然後在概念辨析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整理出與各個概念有關的知識要點。以大氣運動為例:本單元涉及的基本概念主要有——大氣組成和分層、氣壓、大氣熱力狀況、大氣環流、天氣和氣候等。其次,引導學生找出各基本概念,即有關大氣與地理事物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從而形成一個單元完整的知識網路。
學生通過這樣的知識整理過程,形成了一個清晰的知識網路,並且能很快地熟悉知識點,最終能將知識點運用自如,還可以進一步遷移,達到課程標准里的「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同時,教師還要建立富有多樣性、選擇性的高中地理課程,滿足學生探索自然奧秘、認識社會生活環境、掌握現代地理科學技術方法等不同學習需要」的要求。
經過多年的實踐與探索,筆者在應用概念導學的過程中,總結了如下的一些心得體會。現總結如下,供同仁分享。
一、「概念導學」的適用范圍。
「概念導學」適用於高中地理科所有的章節,主要應用在對本單元知識的網路構建上。因為每一單元的內容就是一個知識體系。既是知識體系,就必然有其相關的名詞。而對這些相關的名詞概念的理解又是學生掌握整個內容的基礎。再有,單元里的每一節內容都是同一知識體系的不同分支,它們也必然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如何區分這些概念的差異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難點。通過「概念導學」指導學生找出不同概念的區別聯系是將知識這張「網」織得更堅固的一個重要步驟。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如果聯系越多的知識點,問題就解決得越完善。所以要把知識網織得更大更堅固,還得注意它與不同單元的聯系,這就是知識之間的互相遷移。因此,「概念導學」適用於所有的地理教學內容。
二、「概念導學」的核心理念
「概念導學」的核心理念是倡導是理解應用,切忌死記硬背。教學實踐證明:只有在理解某一事物的基礎上,才能在解決問題時得心應手,運用自如,而死記硬背只能讓學生在短時間內記住這一地理事物,而不能最終轉變為自身和知識和技能素養,這與新課改的理念是不相符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藉助鮮活的生活案例,從學生既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組織教學,讓概念和生活產生共鳴,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其次,概念是由若干個科學、精準的詞語共同組合而成的,因此在概念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鑒語文學科的閱讀方法,讓學生首先提煉出概念中的中心語,然後再尋找概念中的關鍵詞,這樣就能主次分明、層層深入地剖析清楚了概念中各個要素的含義,深化了學生對概念的准確理解。再次,要在比較中辨析概念。有些概念從字面上看,差別並不大,但從本質上看,卻大相徑庭,落差很大。如果不能准確地理解、區分,學生就無法形成正確的理論知識體系。此時教師可以從共同點和不同點兩個角度加以引導學生區分,從而提高學生的鑒別能力。例如,在人文地理中的「城市地域形態」、「城市功能分區結構」和「城市布局形式」的分類中,名詞字眼非常相似——集中式、組團式、條帶式或放射狀(城市地域形態);同心圓狀、扇狀或方塊狀、多核心(城市功能分區結構);集中緊湊式、分散疏鬆式(城市布局形式)。通過對概念的辨析,學生就能更好地理解和區別它們之間的不同,這對於構建知識體系來說,就 顯得非常有效。
三、概念教學是手段而不是目標
概念教學只是一種必要的手段,不是教學的終極目標,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概念教學的尺度,「淡化定義」。 要注意慎用。
首先,強化核心概念,淡化一般概念。對於教材知識體系中的核心概念,要「重錘出擊」,使之清晰透徹;對於一般性的概念,大多數只需「輕輕拂過」,了解即可。簡言之,在概念教學中要主次分明、靈活掌握,只要不是《課程標准》要求掌握的概念,就應大膽的「淡化」處理,從而幫助學生構建核心概念的「知識塊」、形成「概念群」,也有利於節省課堂時間,提高教學效率。
再次,立足概念內涵,綜觀概念外延。在概念教學中除了運用科學的理性思維,正確揭示出事物的本質屬性即內涵外,還應注意概念的存在范圍即外延。有時外延發生了變化,內涵也需要做出相應的調整,以免學生混淆。
總之,地理教學的目的是「提供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知識,增強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生存能力。」 「概念導學」就是本著這樣的理念來進行教學的,即在讓學生掌握及辨析相關概念的過程中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是我們教學的關鍵所在。

7. 如何讓高中地理教學回歸生活

當前的高中地理教學更多的是注重應試教育,難以使高中學生對我們所生存的生活世界進行整體理解和把握,教師應在教學工作中滲透與之相應的地理知識,讓高中地理教學回歸生活來解決這些現實問題, 生活性、人文性、實踐性、開放性是新課標強調的四個基本特徵,而生活化教學又涵蓋了這四個基本特徵,因此,我們要在教學中貫穿"生活化"理念,讓地理課堂真正回歸生活,提高學生分析、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8. 什麼是生活化地理教學

《地理課程標准》提出「地理課程要提供給學生與其周圍生活相關的地理知識,側重基礎性的知識與技能,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學習地理知識,容易又有興趣。下面簡單談談將生活現象、生活元素融入地理教學中的幾種途徑。 一、 用生活經驗,導入新課。 心理學認為:當學習的材料與生活經驗相聯系時,學生的學習興趣高,學習情緒高,思維活躍。新課導入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入手,聯系學生當地實際生活中經常遇到的生活經驗的地理知識,使他們覺得學習地理確實是有用,從而點燃學生的學習慾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講「旅遊地理」時,教師可以先提出問題:今年,你的家人和朋友有沒有出去旅遊的?他們到什麼地方去旅遊?有什麼收獲?你想出外旅遊嗎? ---怎樣才能使旅遊的效果更好呢?然後從生活中的旅遊開始,一步一步討論提高學習效率。講「地震」時,可以以大家比較熟悉的汶川地震、日本地震造成的危害不同導入新課,激發學生探索地震產生的原因、造成的災害、防災減災的措施等問題的興趣,有利於課堂教學的開展。當然生活與地理知識關系很密切,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大多內容都可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導入,從而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 運用生活經驗,獲取地理知識。 學生對自然界、社會和他人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經驗,藉助已有的生活經驗來學習地理知識,會更容易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例如:在講季風的成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時 ,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和體驗,夏季在水中與陸地的感覺有何不同,學生會得出「水涼陸熱」,即他們的熱容量不同。這樣就很容易突破了風向問題。再例如:講「天氣系統中的天氣描述時,冬季、夏季的區別;晴天、雨天的區別,學生得出夏季天熱,冬季天冷。講「地轉偏向力」時,提問:當把一水池的水放掉時,水流的方向是順時針還是逆時針?講「影響農業區位的因素」時,提問現在我們可以品嘗到很多反季節的和來自域外的蔬菜瓜果等農產品,這得益於農業區位的什麼條件?講「人口遷移」時,結合當地人去東南沿海打工,提問其原因、打工對當地以及打工地帶來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響?這些問題貼合學生生活,也能激發其學習興趣,知識的獲取就自然而然了。 三、 利用地理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利用地理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是地理教學的重要任務。不但能開拓學生視野,培養學生能力,而且能提高學生對「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地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的理解和感悟。 教學《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時,可設問:為什麼朝霞、晚霞呈桔紅色?(近地面大氣中塵埃多,顆粒較大,散射能力強,波長較長的紅光、橙光難被散射。)交通信號燈規定"紅燈"為停的科學依據是什麼?講「交通」時,讓學生設計:假設從當地去上海世博會,可採用哪些交通工具比較方便?如果坐火車應走哪些鐵路線?沿途經過哪些大城市,還可以參觀哪些著名的旅遊景點?只有知識練到手,就能很好解決生活中的相關問題。 四、利用實踐活動,拓展地理知識。 課外可以留一些實踐活動,以便擴大、加深課堂上學習的地理知識,並使學到的知識得以應用與提高。例如:講方向判別中:利用日出、日落、手錶判別白天方向;利用北斗七星的北極星判別晚上方向;利用苔蘚、樹的年輪判別森林裡的方向。還可以讓學生觀察冬夏的日出、日落的方向、記錄每天的時間變化。講城市功能分區時,讓學生很好了解當地的城市布局,以便課堂較好的利用。 五、 勾勒生活畫面,活化地理課堂。 把豐富的地理知識,用動聽的語言、美麗的圖片編織成一幅幅生動畫面,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體會地理與生活同在的樂趣,感受地理知識的魅力。多媒體教學必不可少,使課堂效果更明顯,課堂更生動。 總之,生活為地理教學提供了知識基礎,地理教學使生活知識更豐富,使人們生活更方便,兩者關系密不可分。只有將生活經驗適時用於地理課堂中,必能達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使地理教學生活化。。。。

9. 中學地理教學生活化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1 在地理教學中,充分利用各種直觀教學手段

藉助地球儀、各種地理教學掛圖和地理景觀圖等直觀教具,或者藉助電視、錄像、幻燈片等手段,把教學內容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方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
利用地圖,課本插圖,地理掛圖組織教學

地圖是地理教學中最常用的教具,地圖又是一種特殊的地理教科書,學生可以從地圖上直接獲取許多地理知識,是地理的「第二語言」它能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零星的知識系統化。中學地理課本中的插圖,地理圖片是課本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幅好的插圖,照片可以充實和簡化課本有關內容的文字敘述,能達到以圖釋廣,圖文結合目的,教學形象直觀還有助於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記憶,能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擴大學生的地理視野,創設地理情景,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藉助地圖,強化記憶。在地理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運用地圖的習慣,使用地圖的技能,不但可以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同時也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強化對地理知識的記。

認真設計地理板圖滲透於課堂教學

在地理教學中,有針對性的設計地理滲透於教學,有利於學生掌握地理基礎知識,既能抓住特徵突出重點,又能培養學生直接學會畫圖的基本技能。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邊講邊畫,學生邊聽邊記,學生注意力隨著教師的筆觸和語言自然轉移,做到了視聽結合,頭腦並用,思維集中,印象深刻便於記憶,並且更能提高學生的興趣。

充分利用電化教學手段——投影、幻燈、電影、錄像等直觀優勢,增強學生的感知力,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電化教育是教學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對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起著重要作用。而且以直觀、形象、生動、感染力強、知識容量大等獨特的長處和優勢顯現出極大的生命力,成為廣大教師廣泛採用的一種教學手段,地理教學中滲透電化教學可以把學生所學的知識具體、形象、生動活潑、新穎而有趣地表現出來,為學生感知、理解、記憶創造條件,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又適應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習熱情,誘發學習動機,調動學習積極性。

運用投影媒體,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地理概念,形成空間概念。 如講「黃河下游——地上河」的概念時,可先打出繪有黃河未形成「地上河」時的河道橫剖面,接著課黃河攜帶大量泥沙進入下游 ,年復一年的的沉積,不斷抽動繪有向上凹的泥沙沉積帶投影片,說明河床不斷抬高,進而造成水位不斷升高。這時可向上抽動繪有河水橫斷面的水位線投影片,於是河床承受不了上漲的水位而不斷加高堤壩,再向上拉動繪有不斷加高的堤壩投影片,這樣,就展示出河床高出地面的清晰畫面。一步步的演示,配合教師的講解,就把「地上河」這一地理概念的形成過程及原因,形象地展示在學生面前,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

2開展活化教學,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興趣

活化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構建具有教育性、創造性、實踐性、操作性的學生主體活動為主要形式,以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為基本特徵,以實現學生多方面能力綜合發展為核心,以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為目的的一種新型教學。
3 在地理教學中地穿插地理趣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地理課本中,有許多地理要領、地名、地理數據、地理規律及其成因,要求學生記住,這些抽象的內容,單純地讓學生去記,是很難記住的,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用與一些教材有緊密關系的,學生愛聽的、真實的、生動的、形象的、有趣的、地理趣聞加以驗證,一方面可以深化學生所學知識,另一方面也能引起學生學習地理的情趣。

4 形象的描繪、生動的語言

教學中對於內容比較抽象而無掛圖、插圖表示的內容,利用生動有趣、富於啟發、和諧動聽、節奏明快的語言,可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掌握地理知識。

教學中抓住區域地理相互聯系的規律,編成簡潔明快,琅琅上口的歌訣,學生頗感興趣,記憶較快。適當引用民諺語進行教學,通俗易懂,且易生趣,並且加深了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如引用:
早穿皮襖午穿紗,懷抱火爐吃西瓜。
的歌謠講解我國西北地區大陸性溫差大的特點,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講內蒙古高原用:
藍藍的天上白雲飄, 白雲下面馬兒跑
的美好意境去理解溫帶草原的遼闊、壯麗。這樣的教學能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運用歌訣記憶地理事物不但鞏固了地理知識,激發了興趣而且也培養了學生躍躍欲試進行地理歌訣創作的熱情。

10. 淺談如何利用生活中的地理知識實現生活化的地理教學

在中學地理教學過程中, 應盡量結合客觀存 在於生活之中的生動的、 有趣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 實現課堂的生活 化, 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活躍課堂教學的氣氛, 提高課堂的效益。 關鍵詞: 利用; 生活中的地理; 生活化; 地理教學 著名的演員和節目主持人曹穎在一次電視訪談中說她記憶力非常 好 , 一篇的文章讀一遍就基本能背下來, 地理也經常考 10 0 分。但是, 在 生活中的她卻不能辨別方向, 甚至不知道 中央電視台在天安門的什麼方 向。我想這是傳統教學方式的悲哀

閱讀全文

與如何構建生活化地理教學體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8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9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5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5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0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8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2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0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