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如何提高地理學科課堂討論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地理學科課堂討論的有效性

發布時間:2022-09-13 11:31:50

① 如何打造地理高效課堂教學模式

如何打造地理 高效課堂 是老師需要考慮的一個問題,下面是我整理的 ,希望對您有用。

地理高效課堂模式一

1 充分了解學生需要,科學運用 教學 方法

新課程特別強調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合作者,其最主要的目標就是使學生掌握知識,提高能力。學生由於每個個體的不同,他們的 思維方式 和思維能力也大不一樣,他們的行為是不以教師的意識而轉移的,這就需要教師在充分了解學生的特點和需要的基礎上,對症下葯,採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當前,地理教師一般都需要同時教學幾個班,每一個班級都有每一個班級的特點,每一個學生間也都存在著差異性,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注意這種差異,只是單純的按照教案在每個教學班重復教學,那麼地理課堂就會逐漸成為“一潭死水”,不僅教師的教學失去了激情,學生也慢慢失去了聽課的興趣。因此,教師在地理課堂教學中首要的就是要了解學生需要,科學運用教學方法。

例如,在講授“多民族的家庭”這一課之前,筆者就針對不同的班級採取了不同的方法。對於所教的一個總體成績較好、學生較活躍的班級,筆者利用課下的一點時間,直接與學生展開對話,了解學生們對少數民族的熟悉程度,從而根據交流情況了解學生對這一課的學習有哪些額外的需求,進而有針對性地進行課前准備。而對於所任教的另一個班級,由於這個班的學生在上課時較為沉悶,於是筆者採取了問卷調查的方式,設計了諸如你所屬的民族是哪個?你對你所屬的民族有哪些認識?你還對哪些少數民族有了解等問題。通過學生的反饋筆者很好地掌握了學生的情況,從而為有效教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 合理整合教材內容,促進學生對知識認識的深化

初中地理教材沒有採用傳統的面面俱到的敘述方法,而採用的是專題式的表述,突出了區域特徵,這種編排方式有一定的優點,但同時又讓知識點顯得有些支離破碎,缺乏系統性,並不利於學生形成學科知識體系。因此,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教材內容進行合理的整合,既要突出專題所體現的區域特徵,又要能挖掘出知識點間的內在聯系,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緊密的學科知識體系。由此可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對現有的教材內容作一定的取捨,合理利用教材。教材並不是教師的唯一課程資源,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情和教學目標,進一步的開發、利用、整合課程資源,使其更好地為己所用,並為學生所理解接受。

地理高效課堂模式二

一、充分的課前准備──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首要前提

構建高效中學地理課堂,要充分利用好課堂四十五分鍾,充分的課前准備是至關重要的。這包含了兩層含義:老師的課前准備和學生的課前准備。

(一)教師課前准備

就老師而言,要認真研讀《課程標准》,制定出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的定位要難易適中,要明確每節課教學的重點與難點,而不能面面俱到。為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要廣泛搜集與教學相關的資料,比如地理文獻、地理現象視頻、影視劇、圖片等等,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感覺,並精心設計導學案。

(二)學生課前准備

學生的課前准備主要是各個學習小組根據學案導學預習課本知識,形成對課本知識的基本認識,同時結合導學案,通過小組內合作探究找出存在的疑問,以便在課上有的放矢地融入課堂。

二、最佳的課堂環境──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基礎

創設情境,可以理解為導入新課。常言道:施教之功,貴在引導。課堂教學導入要以最少的時間、最快的速度拉近學生與教師、學生與教材的心理距離,使學生盡快進入學習狀態,因此導入時間一般應控制在5分鍾之內。同時,要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創設能讓學生引起興趣、與學生原有的認知相吻合的情境,並為本節課的研究課題服務。導入要目標明確,激發學生興趣。

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有效課堂教學模式的核心

自主是培養能力的第一步,應始終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去領悟。為了讓學生更好的體驗地理、融入地理、感悟地理,在課堂上要注意發揮每一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各個學習小組明確合理分工、合作探究,各自完成相關任務,從不同的信息源中尋找相關信息,充分發揮每個組員的作用。讓學生根據導學案或在

教師的指導下,在和同學們的相互作用下,利用已有的知識,經歷體驗、感知、探索、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況等動手操作活動和思維操作活動,啟發和誘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索思考,幫助學生吸收和內化新知識。這種學習方式,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積極性,也具有最好的學習效果。

在學校教學中開展自主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的。實施自主學習時教師應做到:①創建積極良好的課堂環境;②使學生認同學習目標;③給學生更多的自主權,包括學習內容選擇權、學習時間支配權;④多種 學習方法 的靈活運用;⑤學生參與學習結果評價,並優化學習方法;⑥讓學生參與課堂管理。

在地理教學中,合作學習模式一般是通過學生小組的形式,其基本操作要領是:提出問題→形成學習小組→分解學習任務→團結互助、完成學習任務→形成小組學習成果→對學習成果進行交流和評價。在合作學習中,教師的作用主要是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因此需要教師角色轉變,由“教”變“導”。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要因時、因地、因人、因學習內容而宜,教師應根據學校和自身的條件,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積極嘗試和探索小組合作學習。

四、精講細撥,指點迷津──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關鍵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自主學習探究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課堂點撥、答疑解難則是體現老師教學智慧的有效教學之舉,更是教師主導作用最直接的體現。因此老師精講效果如何,直接關系學生疑難問題能否解決,教學目標能否達成,是課堂效益高低的關鍵之舉。精講就是講學生自己不能理解的知識,這要求老師從學生做的教學案題目中發現的疑難之處,從學生探究問題的過程中發現的疑難之處入手,重點講解;老師要授生以“漁”,給學生講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

五、科學指導,全面評價──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必要補充

新課程要求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指導者,當學生展示問題時,為了使學生對問題有一個明確的認識,不能一味的鼓勵,要針對問題在鼓勵優點的同時,適當指明不足,在不打擊學生的積極性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是非觀。基於以上情況,在課堂評價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問題卡殼時,給予啟發式指導

2.問題偏向時,給予規范性指導

3.問題錯誤時,給予科學性指導

4.問題混亂時,給予點撥性指導

5.問題深入時,給予遞進式、發展性指導

地理高效課堂模式三

1.一個主題:“先學後教,自主合作。”“先學後教,自主合作”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其基本思想就是讓學生人人都會學,人人都學好,全面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所謂“先學”,是指學生在課堂教學的開始階段,按照教學目標和要求,自己學習教材內容並嘗試回答有關的問題。所謂“後教”,是指教師針對學生在自學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問題進行適當的整理,評價並進行必要的補充。所謂“自主合作”,是指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將遇到的疑難問題分小組討論探究。這充分體現出了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真正實現了學生主體和教師主導的雙向互動和內在結合。

2.四個板塊: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釋疑點撥、歸納 總結 。(1)自主學習:包括 課前預習 和課中自學。課前精心設計導學案,讓學生在課前依據導學案進行有效預習;在課堂中給學生充足的自主學習時間。(2)合作探究:包括師生合作探究和生生合作探究。學生積極開展合作學習,對問題進行探究。(3)釋疑點撥:包括答疑解惑和方法指導。重點講解學生的疑難點和易錯點,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4)歸納總結:包括階段性總結和整體性總結。根據課型和內容及時進行階段性總結,同時做好整堂課的歸納總結,讓學生形成知識體系。

3.七個步驟

編寫學案—據案自學—交流討論—釋疑點撥—當堂檢測—反饋矯正—鞏固遷移。每個班級將學生經過優化組合,分成6~8個小組,每小組由學習優等生、中等生和學困生組成,各小組民主推薦一名組織能力強、學習基礎好的學生擔任小組長。小組成員主動參與、互教互學、合作探討。具體來說,重點抓好如下環節:

1.自學前的指導。在這一階段,教師要讓學生知道他們需要自學什麼內容,怎樣進行自學,達到什麼要求等。學生自學前的指導一定要具體、明確,這樣學生在學習時心中有數,才能在自學的過程中增強針對性,提高學習的效率。

2.學生自學。學生按照教師提出的要求進行積極的閱讀思考或動手操作,嘗試通過獨立與合作方式理解課本知識,並內化為自身的知識結構。其目的是為了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自主性,能動性,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同時讓教師發現學生在學習中暴露出的問題,以便增強“教”的針對性,不致重復學生自己已經學會的內容。

3.釋疑點撥。教師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結合存在的問題和疑惑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教師在該階段要做到三個“明確”:一是要明確點撥的內容。點撥的內容主要是學生目前尚未掌握的教材內容;二是要明確點撥的方式;三是要明確點撥的要求。

4.當堂檢測。當堂檢測就是指教師課堂上要留出不少於15分鍾的時間,讓學生獨立完成導學案上的當堂檢測題。其目的是檢測和鞏固本節課的所學知識和技能,引導學生通過檢測把知識轉化為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這對於鞏固學生的所學知識、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獨立意識和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減輕學生過重的課外負擔是極為有利的。

5.反饋矯正。反饋矯正就是學生完成檢測後,教師公布答案,小組合作交流討論後,將問題反饋給教師。教師根據所反饋的問題並結合巡堂時發現的問題進行重點講解糾正。其目的是讓學生形成正確的認知結構,提高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② 提高初中地理課堂效率的幾點嘗試

一、認真鑽研精心備課,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
首先,要認真鑽研教材課標。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基礎,認真鑽研教材課標是備好課的基礎。教師必須依據課程標准、教材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對三維目標進行科學定位。了解哪些內容要學生做一般了解,哪些內容要讓學生理解,哪些內容要做詳細掌握;這節課要讓學生達到怎樣的能力,要形成怎樣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有了這些准備之後,上課才能有的放矢、分清主次,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其次,要精心選擇教學方法。教師選擇恰當的教學方式與方法,要符合知識的特點,符合學生的實際,不能千篇一律選擇某種固定的教學方式,更不能依葫蘆畫瓢,照搬別人的教學方式。提倡那些依照教學規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親歷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對於陳述性、事實性的知識應用,建議通過學生動手實踐,主動探索,交流合作等方式完成,對於一些難於理解的知識,要圖文結合並運用教具(地球運行儀、掛圖等),通過教師講授的方式完成。
第三,要認真設計教學問題,提高教學活動的針對性、目的性和實效性。所提的問題,既能體現教學的重點,又能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認知規律。既能引發學生對知識沖突的興趣,又有利於學生思維活動的充分展開。
要做好以上三點,教師備課的立足點,應從傳統的「我想怎麼教」,轉變成站在學生的角度上的「我該怎麼學」的立場上,更多地考慮學法的指導,考慮學生的全員參與,改變教的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才能從一點一滴中,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二、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有同學認為:「地理課盡學位置、地形、氣候,多沒趣,上課就想睡覺。」可見,想提高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首先必須喚起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穩定的持久的興趣能使認識過程的整個心理活動積極化,能使觀察更加敏銳,記憶得到加強,想像力更加豐富,使智力活動的效能大大提高。有了興趣就會主動探尋,深入研究。
吸引學生產生興趣的方法多樣,一次充滿激情導入、一個耐人尋味的提問、一串形象生動的比喻,甚至老師幽默風趣課堂語言等等,老師應盡可發揮個人特長,大膽創新,積極嘗試。
例如:在講授「隨州的鄉土地理」時,我要學生為可愛得家鄉製作一張隨州的名片,以表達對家鄉的熱愛之情。一下子就誘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同學們爭先恐後,課堂氣氛活躍起來,教學效果自然與眾不同。
再如:學到中國的政區時,中國的34個省級行政單位要學生記住,難度是非常大的,我就妙用中國政區圖進行如下聯想和想像:把中國的輪廓看成一隻雄雞,東北三省是雞的頭,新疆、西藏是雞的尾,台灣、海南是雞的腳,巍巍群山是雞的骨骼,滔滔江河是雞的血液。北京像心臟,是祖國的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天津像櫻桃鑲嵌在渤海之濱,河北像火炬,北京正好位於火炬的火芯,湖南像男子的頭,江西像女子的頭,他們比鄰而居,創造美好的家園。福建像相思鳥,祈盼台灣早日回歸祖國的懷抱。台灣像紡錘,紡不完的思親線。…….每個省級行政單位都想像成不同的形狀,趣味十足且容易記憶。
興趣是學生求知的不竭動力,只有在興趣的動因之下,學生才會認真地去思考去學習,從而掌握知識。在教學中,我們要不斷挖掘和探索,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他們的學習化繁為簡,變被動為主動,從而在充滿興趣的學習當中,既掌握了知識,培養了情感,還陶冶了情操。這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課堂教育教學質量。
三、合理安排教學時間,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手段
一節課45分鍾,教師必須精心籌劃、合理安排。
首先做好課前五分鍾的展示秀:九年級地理課一星期只有一節課,學生要學第二課時的時候可能把第一課時的內容給忘了,因此在每節課的前五分鍾完全放手交給學生取名叫「課前五分鍾,秀出你自己」。或要求學生結合將要學習話題,展示與話題相關的課外搜集。如:地理圖片、趣味故事、旅遊見聞等等,只要不游離話題之外均可。通過教師適時引導,學生的積極參與,充分釋放學生的潛能,激發學生的自信。或要求學生鞏固前面所學的知識。鞏固方法有多種:小測驗、提問、老師歸納總結、填圖拼圖比賽、知識接龍等等。老師要制定相應的的評價機制,以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這項活動,以達到預期的目的。
其次應預留課內的作業時間:講授新課的時候,有的教師講得過多、過細,以為這樣才能講得透徹,讓學生明白,其實這種作法擠掉了學生的大量的寶貴時間,學生訓練時間得不到保證,結果只好把作業留到課外做。而事實上這樣的作業既加重有了學生的負擔,又收效甚微。這樣的課堂教學怎能不低效呢。因此,在教學中一定要精講、少講,講重點、講難點、講易錯易混知識點;不講學生已經會的、不講學生通過自學也能會的、不講老師講了學生也不會的。要留足時間讓學生去思考,讓學生去完成作業。老師要根據一節課的教學目

③ 怎樣提高地理課堂效率

一、創設融洽師生關系是構建有效地理課堂的前提
融洽的師生關系是形成寬松和諧教學氛圍、激發學生高昂學習情緒、挖掘學生創造潛能的直接因素,把這種和諧的融洽帶進課堂,讓學生感覺到課堂就像溫暖的家,學習時輕松自如、自由發揮,從而建構有效課堂教學的學習氛圍。這將有利於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以及對以前不良習慣的糾正。當然,這也需要學校、班主任、課任教師的共同配合,共同管理。那麼怎樣形成融洽的師生關系?古訓雲: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我們教師應該理解每一個學生,熱愛每一個學生,使學生體會到信任、親情與愛護,這樣才能便於教師與學生間的情感溝通、交流,從而把學習氛圍營造起來,」
二、課前准備是建構有效地理課堂的基礎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需要教師,精通本學科,精心備課。教材是教師實現有效教學的主要載體,教師不僅要對教材的內容熟練掌握,而且要對教材的圖表、案例等進行提煉,並梳理知識間的條理關系,使知識理性化,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另外,要依據課程標准,做到總體把握教材,注意學生知識學習的階段性,總體把握章節之間的關系,知道所講的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融會貫通,既將現學知識原有的知識相聯系,也能夠為後繼學習做准備。
專研教材的同時,我們更要重視對學生的分析研究。教師就要用心研究學生現有的實際水平和認知能力選擇靈活高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在課堂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大力培養每一個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另外每位教師還應備自己,發揮自己的特長上出自己的特色
三、高效的課堂設計是建構有效地理課堂的關鍵
上課是整個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也是實現地理有效課堂的最重要途徑。下面我就從上課的幾個主要環節來說一說我的做法。
1、激發學生興趣的情景設計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課堂上更是這樣,如果想要取得好的課堂效果,那麼首先要讓學生對你的課堂充滿興趣,所以說,上課前的情景設計就顯得非常重要,那麼有效地理課堂的情景設計怎麼做才能吸引學生的興趣呢?
教師在創設地理教學情境時,既要抱著務實的態度,又要具有創新的意識,做到「到位而不越位」。要根據教學的需要,圍繞教學的重難點,創設具有「地理韻味」的情境,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促進地理知識的建構,從而真正發揮情境在地理教學中的作用。可以創設懸念情境,其能刺激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對所學內容反思,促進獨立思考。例如,新教材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四節「全球氣候變化」,可以引用2003年太平洋島國吐瓦魯將被迫舉國遷移的案例來導入。,講新加坡時,可以設問:赤道附近的典型氣候類型是什麼?(學生答:熱帶雨林氣候)氣候特點是什麼?(學生答:全年高溫多雨)新加坡地處赤道附近,其氣候特點呢?學生答:(全年高溫多雨)那麼新加坡的水資源會緊缺嗎?學生往往回答是「充足的」,答案剛好相反,在學生的一片「噓……」聲中,教師引出新加坡的「地狹人稠」。
還可以創設問題情境,「問題是地理的心臟」。要讓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地去探索去學習,就必須要創設有效問題情境。問題情境要能夠激起學生的想像,要有挑戰性。只有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原有認知結構無法解決,即過去的手段和方式已不夠用的情景中才需要思維。
再有,教師可用優美的語言來和多媒體手段創設教學情境。教材中的不少章節,或描述了美妙的景色,或敘述了古老的景觀。教師可以具體形象的描述,聲情並茂的表述,為學生營造一個或優美或動人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通過多媒體手段來創設教學情境。多媒體手段以其新穎的設計,賞心悅目的動畫,奇妙的影響效果,能夠製造一種與文章情境相應的氛圍,先聲奪人地吸引學生的全部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情感和興趣。
2、學習過程
學習過程是課堂的精髓所在,一節好課,應該有好的學習過程。如學生主動參與、合作探究、對話互動,氣氛活躍。
怎樣讓學生主動參與?首先得有好的課堂提問。而好的課堂提問應該能引發學生的有效思考,疏通學生的思考思路,活躍學生的思維。所提出的問題的難度要適合學生的認知結構,通過思考能得到答案的問題。也能夠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分析問題的方法,從而培養學生能力。提問可作為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或生生互動的主要形式。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起一個主導作用,但不是一言堂。這樣老師必得先明白這節課「該講什麼、怎樣講」。「該講什麼」就是核心問題必講,思路方法必講,疑難問題必講;「怎樣講」學生能講的學生講,學生能想的學生想,學生能做的學生做。也就是說就是講的時間不能過長,內容不能過多,節奏不能過快,提倡讓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課堂上「講」的境界就是要追求精確、精煉和精彩。再次,課堂上的「討論」。地理有效課堂是建立在課堂上的有效討論學習基礎上的,老師要根據問題的難度和廣度,給學生足夠的談論時間,而不是急於走形式,簡單化、隨意化。
3、查補缺漏提高能力的練習
精講多練,講練結合是地理教學法的重要原則之一。首先要精選練習的內容。精選的原則是:①從學生實際程度出發,面向多數兼顧兩頭;②以復習進度為依據,以認識規律為准繩,由淺入深,從易到難;③重點和難點部分要反復練,不選偏題怪題,否則要使學生迷失方向,喪失信心;④緊密結合教材。其次多練 "多練"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而且是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再次,要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認識能力、個性差異,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與作業,因材施教。最後要設置可拓展遷移性練習。課後練習的設計要「寬」,要留給學生充分的選擇空間,要求學生根據自身情況靈活機動地完成。
4、課堂小結
凡是都要善始善終,地理課堂也不例外,也應該有課堂總結。老師在引導學生對本節課進行總結的同時,不僅能激發學生對學習內容的進一步鞏固強化,而且也能引導學生在課下主動收集資料解決疑難問題。
四.恰當運用信息技術,整合教學媒體資源,是建構有效地理課堂的手段
地理是一門趣味性比較強的學科,很多地理知識可以利用多媒體將知識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同時很多地理現象也可以利用多媒體動畫來模擬。通過這些多媒體方式可以讓學生很形象的認識地理現象,不再局限於傳統教學中的「口授」,讓學生通過調動多方面的感官,科學形象生動的掌握好地理知識和地理現象,進而提高對地理學習的興趣。信息技術的使用,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有趣,更豐富,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更能為學生所接受,大大提高課堂效率,使本來枯燥的課堂變得豐富多彩,讓課堂變得更「活」。所以我們在地理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優勢,盡量把最多最好最生動的知識傳達給學生。 但是在地理教學中並不是每節內容都適合用多媒體,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應根據教學需要恰當地處理好用還是不用,或是怎麼用的問題。 地理教學地圖、板畫是一種圖解式板書,它能直觀、形象地反映出地理事物之間的特徵和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以及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雖然多媒體可以設計出更加精美的板書、板圖和板畫,但是,邊講邊畫的效果卻無法替代。如如:在講洋流的時候,可以讓教師在黑板上劃出各大洲的輪廓,然後讓學生填寫各個洋流;在講鋒面與天氣的時候,可在黑板上繪製冷鋒、暖鋒的示意圖等。運用多媒體動畫不一定就能達到最佳教學效果,運用板書板畫更有利於學生識圖、讀圖和畫圖能力的提高,也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想像力,使學生印象深刻,教學難點也將隨之攻破。
總之,我們要恰當的使用信息技術,使之與教材完美的結合,這樣我們才能建構更有效的地理課堂。
五、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是建構有效的地理課堂的途徑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比教會他某個知識點更重要,因為他學會了方法,就能獲取更多知識。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要使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輕松學習有用的知識。主要從兩方面進行:一方面是教師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滲透學法或為學生作出學習方法的示範;另一方面是教師通過專門的學法講授和學法指導,在平時的教學中特別注意加強學生對圖表的判讀,提高對信息的提取、分析與運用能力及將地理知識應用到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課堂中注意地理語言的規范性,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醒學生易寫錯的字詞,讓學生養成規范答題的好習慣。平時上課做練習或講試卷的時候加強解題方法的點撥和解題技巧的總結,並做成專題,在平時教學中滲透解題思路,讓學生看到類似題目就會想起答題思路和套路。
六、注重教學評價是建構有效課堂教學的橋梁
教學評價可以檢驗教學效果、診斷教學問題、提供反饋信息、引導教學方向、調控教學進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教學評價,這樣我們的教學質量才有可能不斷提高,我們才能了解學生學習的狀況和存在的問題,發現造成學生學習困難的原因,從而調整教學策略,改進教學措施,有針對性地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學生也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學習的好壞優劣。我們也能客觀地判定教學的效果,合理地調節、控制教學過程,使之向著預定的教學目標前進,也正是教學評價追求的基本目的。這樣,我們的地理課堂才能更有效。
綜上所述,提高高中地理教學效率不僅是地理教學研究與改革的問題,同時也牽涉到教育整體,還包括一些外部環境的研究等等,但只要我們在廣泛地吸取傳統的地理教育營養的基礎上,大膽革新,勇於探索,我們的地理教學效率就一定會得到不斷提高的。

④ 如何提高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認識地理學科的重要性,學生「想學」
許多學生認為地理是「副科」,學不學問題不大,臨近考試「抱佛腳」突擊一下就能過關。為了改變學生的這種觀點,每學期開學伊始我都會精心准備一堂序言課,告訴學生:地理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它橫跨文理兩大科學領域,既有自然科學的內容又有社會科學的內容。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稱它是一個「開放的復雜巨系統」,地理與生物、數學、物理、化學、歷史、政治等學科均有聯系,學好地理有利於學生各學科基本能力的提升。
地理知識對生活有用。地理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地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如我們每天收看的天氣預報、汶川的大地震、國慶黃金周的旅遊、環境保護以及人類為什麼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等。學習這些內容,既可幫助同學們揭開地理知識奧秘,又可增加生活情趣。
地理學科對學生的終身發展有用。一個人不管將來從事資源開發、交通建設、商業活動、旅遊業、農業甚至從政,扎實的地理功底對這些職業都有莫大的幫助。比如農業種植要因地因時制宜合理安排生產;交通建設要注意各地的地質構造以及社會經濟狀況(客貨流)等;商業活動要講求地域優勢;資源開發利用要注意合理有序,保護生態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總之,學習地理可以為學生們將來就業提供豐富的、終身受用的知識和技能。
上好序言課,讓學生認識到地理並不是有些同學所說的「副科」,它是一部知識豐富的「網路全書」。地理也並不是簡單背就能掌握的。地理占著個「理」字,只有理解了才能牢牢掌握。並且幫助學生認識和體會到地理學科的價值和作用,擺正地理學科的位置,激發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增強學生喜愛這門學科的思想意識,使學生「想學」。
二、營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學生「願學」
課堂教學是一種教與學的雙邊活動。要想使學生願學地理,就必須營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在課堂上,教師用鼓勵的目光、贊許的微笑,表示出對學生的關心和熱愛,用老師的真情去換取學生誠懇的學習態度;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有助於學生掌握知識、發展思維,培養能力,營造這一個氛圍可以把學生帶到老師的授課中去,把學生真正推到學習的主體位置,學生也就敢於交流、樂於交流。課後積極參加學生的文體活動,課間多與他們交談等。時間一長學生和教師之間的感情就會拉近。有了和諧的師生關系,學生就會願學老師所教的課。
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愛學」
興趣是指人們積極探究某種事物和愛好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是推動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內在動力。學生只有對學習感興趣了,他才能把學習當成一件既輕松又愉快的事情。托爾斯泰告誡我們:「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要提高課堂有效性必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 用豐富的地理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地理知識內容豐富多彩,包羅萬象。而「追新求異,探索自然奧秘」是人類的本性。初中學生正處於成長階段具有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在教學過程中,我博覽群書,廣泛涉獵多學科的知識,在學生面前展示無奇不有的大千世界,滿足學生的獵奇的心理需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在課堂引入競爭機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青少年思維活躍,好勝心強,富有積極向上的競爭精神。所以我們要順應學生的心理,在課堂上組織對抗性、趣味性強的綜合競賽,在緊張、熱烈的競爭氣氛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重視情境的設置,讓學生在情境過程中學習地理,發展地理,體驗地理價值。因此,我在教學中著重做好問題情境的創設,使學生在眼、口、手、腦等各種感官參與活動中去探索新知,獲取地理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我圍繞教學的重點、難點提出一系列富有思考性、啟發性的問題,刺激學生的好奇心。如在學習「多變的天氣」一節時,恰巧我們這里出現了大霧天氣,我及時地抓住這個機會,一上課就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今天早上出現了什麼天氣?」全班同學不約而同地回答:「大霧天氣。」「誰說一說:在這樣的大霧天氣,你今天在上學的路上有什麼感覺?應該注意什麼問題?」離校較遠的王超同學搶先站起來說:「這種天氣,能見度特別低,上學騎車很不方便,應注意交通安全。」「由此可見,天氣的變化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遇有這種天氣,同學們上學的路上可要注意交通安全,你想不想多了解一些有關天氣的知識呢?」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回答說:「想。」這樣,巧妙地聯系實際,借景導入課題,縮短了學生與課本知識的距離,激起學生探究的慾望,這樣一來,他們就會帶著強烈的好奇心來聽老師講課,並把這種興趣轉化為內在的學習動力。
4、運用電化教學,激發學生的興趣
傳統教學中教師只憑一張嘴、一支粉筆、一幅掛圖來授課,手段單調,學生很容易感到枯燥和乏味。利用電化教學可以化靜態地圖為動態地圖,同時艷麗的色彩、明快的光線和生動的聲音效果既可刺激學生的感官,又使枯燥的知識趣味化,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掌握基礎知識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在識記我國某些省份的輪廓時,我們可以在展示各省的輪廓的同時,把各省的輪廓形象的比喻成某種動物或植物的輪廓,(廣東省比喻成大象的頭,海南省比喻成菠蘿,四川省像一隻蝴蝶等)加深學生對各省的認識,從片面的單調的幾何圖形轉變成生動的具有活性的事物加以記憶,同時又可以激發學生的想像力。我也通過多媒體動態展示,使學生一目瞭然。同時利用視覺的刺激,引起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從而很快掌握知識。
5、結合身邊的地理現象進行教學,激發學生的興趣
結合身邊的地理現象進行教學,使學生感到身邊有很多現象孕育著地理原理。如:「為什麼我們的作息時間有變動,夏天放學晚而冬天放學早?」學生回答:「夏天時白晝時間長而冬天白晝時間變短。」而晝夜長短的變化又與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有關。這樣一來,學生會覺得地理就如同身邊常見的事一般鮮活、親切,從而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和學好地理的信心。
四、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學生「會學」
我認為:好的學習方法是成功的基礎,只有「會學」才能「學會」。 我國古代早有「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教人以漁,則終生受用無窮」的至理名言。地理學科兼跨文理兩大學科,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有的學生因為沒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雖然也下了不少功夫,但成績一直不理想。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是非常重要的:
1、注重基礎知識的積累
有一句話叫「高度決定視野」。如果沒有地理知識的積累,地理能力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所以地理學習要從基礎知識著手,扎扎實實地掌握各種地理事物、地理現象的基本特徵、分布規律和形成原因,這樣分析問題就有了依據,解題能力自然得到提升。
2、指導學生構建「腦圖」
地圖是地理知識的重要載體。考地理必定要考「圖」,這是地理學科的特色。在某種意義上,地圖可以稱得上是地理的靈魂。所以要求學生平日學習時,要用眼看圖,用腦記圖,動手畫圖,將各種地理事物在腦海中進行准確「定位」,構建「腦圖」,逐步在大腦中形成「經緯網」。腦中有圖,在地圖上對應知識點,圖文結合,地理不再是單調的文字,而成為一幅幅生動鮮活的地圖。學習地理就會變得輕松、有趣。
3、學會「舉一反三」
「舉一反三」有利於培養學生對地理知識的融會貫通和應用能力,也是地理綜合性思維的要求。讓學生在學習中逐漸掌握各類題目的基本特徵及解答規律,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遇到新問題時,才可迅速確定解決思路。
4、學會自學
教會學生獨立思考,將使學生終生受益。所以教師在傳道、授業、解惑的同時,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將分析、綜合、比較、概括、歸納等方法傳授給學生,讓他們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如果我們地理教師都能把「金鑰匙」交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去開啟知識的大門,發掘知識的寶藏。 就會使學生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這樣既節省了時間,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地理選修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多數內容都可以讓學生自學完成。
5、學以致用
在地理教學過程中,要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做到學以致用。例如在講城市交通時,可以聯系2008年北京奧運會,讓學生說一說對改善北京交通有什麼好的建議。講旅遊地理時,引導學生列舉威海有哪些旅遊資源並進行歸類,對旅遊開發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合理化建議。要求學生幫助外地來的遊客設計一條威海「一日游」的旅遊線路。
6、列表比較
地理學科中有許多知識,學生在記憶時往往相互混淆,採用列表比較,找出異同之處,從而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例如經線和緯線的形狀、長度、指示方向、0度線時可用此法。
五、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
確定課堂教學結構要符合學生認識發展的規律和心理活動的規律,古人雲: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就是指課堂教學必須從學生實際出發,注意學生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授課內容要安排得當,難易適中,重點突出,難點分散,知識的難度正好落腳在學生通過努力可以達到的接受能力上,這樣才使學生體會到成功的樂趣,增強了學生學好地理的自信心。
六、採取靈活的教學方法,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地理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師應「授業有方」。首先地理課堂教學要一改教師講、學生聽的「注入式」舊模式,建立以學生自主學習的新模式,確實把學生置於教學的主體位置。教師重在引導、指導,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其次課堂必須採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呆板而千篇一律的教學方法,會使學生產生一種厭煩和不滿的情緒。教師如果能夠根據教材的不同內容和學生不同時期的心理特徵及其知識水平,不斷地變革,完善教學方法,就會使學生興趣盎然。總之,地理教學方法只有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識規律,才能提高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在45分鍾的地理課堂上,只要我們善於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加強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想學、願學、愛學、會學。同時教師對教學過程加以有效調控,讓課堂「動」起來,學生「活」起來。就一定能提高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使學生們獲得終身受用、系統全面的地理知識、地理觀念和地理智能,為今後升學或就業奠定堅實的地理基礎,使他們成為具有較高地理素質的公民。

⑤ 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淺談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有效性
內容摘要: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認真磚研和設計教學目標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保障;著眼於誘導,抓「興趣點」能使學生「愛學」,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著眼於疏導,抓「知識點」能使學生「學會」,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著眼於指導,抓「能力點」能使學生「會學」,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教師要通過精心導入、優化教材、講究教法,來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落實「三抓」,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使初中地理課堂充滿生命力,有利於學生地理知識的學習,有利於促進學生認知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的全面發展。
關鍵字:地理 課堂 教學 興趣 知識 能力 有效性
有效教學是新課程倡導的一種教學理念,是指教師在遵循教學活動客觀規律的前提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為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而組織實施的教學活動。教師的什麼因素決定了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呢?研究結果表明教學行為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只有增加有效教學行為,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即通過教師有效地「教」實現學生有效地「學」。本人就提高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作了以下嘗試。 一、鑽研課程標准 科學設計教學目標
課程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指南針」。從宏觀上看,初中地理課程目標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三個方面。通過課程的實施,使學生能夠了解有關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和鄉土地理的基本知識,了解環境與發展問題,獲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學習能力;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養成愛國主義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念。每堂課的教學又有相應的具體教學目標。為此,教師要鑽研課程標准,課前認真備課,既熟悉每堂課教材的內容、體系、特點和優勢,用好教材、超越教材,又熟悉學生實際,科學設計教學目標、獨創性地擬寫教案,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剖析熱點、科學的組織課堂教學進程。 二、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指一個人經常趨向於認識掌握事物,並具有積極情緒色彩的心理傾向。郭沫若說:「興趣出勤奮,興趣出天才。」興趣是學習的摯友,是學習的一種原動力。當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發生興趣時,他就會產生強烈的好奇心,主動地、積極地、執著地探索該事物的奧秘。因此,在地理教學中,要提高教學質量,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無疑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如何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導語激趣
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一半。在地理新課開始時要緊扣教材精心設計一個「開場白 」,或提出疑問,或創設情境,或反激情,或以舊引新,讓學生迅速進入課堂學習的最佳狀態,做到「課伊始,趣已生」。 2、行程激趣
「領導標新二月花」。地理教學過程應是一種生動活潑、引人入勝的美的行程。為此,教師要精心設計好地理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讓學生感覺到上地理課

就象漫步在景色宜人的山間小道上,令人感到目不暇接,美不勝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教學內容、方法上要努力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感到驚訝、刺激、疑惑、懸念,產生「逼人期待」的教學魅力,從而打動學生的感情,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演示激趣
地理研究的對象,其時空界限廣闊而遙遠,內容涉及多學科知識,單純依賴學生裝的視野和見聞是難以掌握的,必須藉助地球儀,各種地理教學掛圖、拼板、地理景觀圖、電視錄像、幻燈片、投影儀和各種課件,把教學內容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方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4、語言激趣
教學中對於內容比較抽象而無掛圖、插圖的內容,利用生動有趣、富於啟發、和諧動聽、節奏明快的語言,可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掌握地理知識。可巧借古詩教學:如講氣候時用「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春):「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夏):「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秋):「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冬)。還可採用成語和謎語進行教學。 5、插敘激趣
教材中常用一些比較重要但又很抽象的內容,教師若適當地引用一些教材有密切關系的,學生愛聽的,且真實的、生動的、形象的、有趣的材料加以印證,一方面可以深化學生所學的知識,另一方面也能引起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6、討論激趣
分小組討論地理知識,能使每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這種討論范圍小,周邊環境熟悉,學生敢想敢說,無拘無束,興趣高。討論式教學給學生的主動性學習提供了很大的空間,在討論中,學生能抒發自己的見解,當對同樣的問題持有不同的看法時節,討論給予參與者解釋自己的觀點的機會,這樣學生在討論過程中不僅解答了自己的疑問,同時在解答其它同學的疑問的同時對自己所掌握的問題有了進一步的深化,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參加小組討論,傾聽小組討論結果的匯報等了解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程度,並作適當的指導,從而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真正提高課堂效率。 7、歌謠激趣
教學中可抓住地理知識的關鍵內容,編成簡潔明快、琅琅上口的歌謠,學生頗感興趣,記憶較快。如學習「黃河的治理」,可編歌謠「黃河之水天上來,萬里奔騰入渤海,捲走黃沙十六億,填充華北覺降帶,走南闖北拐大彎,泥沙滾滾多危害,淤寒河道高築壩,造成懸河飛天外。」又如學習「極地地區」(「科學考察的寶地」)可編歌謠:「南極地區,資源豐盛;鐵礦煤炭,淡水儲存;海洋生物,鯨蝦成群;冰川地質,需要考證;長城中山,南極紮根,北極考研,大功告成;深海取樣,采雪鑽冰;科學考察,如同會診。」同時適當引用民謠、諺語進行教學,通俗易懂,且易生趣,可加深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8、情感激趣
在教學中投入教師的情感,就是情感教學,實踐證明:情感教學是上好地理課的有力保證。師生之間的情感是一種特殊的情感,它是在師生教學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來的。教師的情感,不僅影響著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態度,也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如果教師能熱愛自己的學科,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循循善誘,就必然能感染學生,使之與教師的情感產生共鳴,激起學生的求

知欲。而師生之間的情感,主要取決於教師的情感。 三、對「知識點」的把握要做到如下幾點: 1、抓住主幹知識,構建知識體系
知識體系,就像一棵大樹,有主幹、有細枝、還有末葉。但在學習過程中,一定要抓住主幹知識,沒有主幹,枝葉就沒有了依託。構建知識體系,使主幹知識凸現眼前,知識脈絡清晰,便於學生理解掌握。 2、抓住知識聯系,說透因果關系
任何一個地理事物都是和周圍其他事物聯系的,一個地區的地理環境或地理特徵正是在多種因素綜合影響下形成的。因此,地理課堂教學還不能只著眼於學生知識的積累,還應注重培養學生掌握知識的內在聯系,這樣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學的知識。
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尤其在講述一個區域自然環境時,更要注意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植被、河湖等自然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和影響。例如:歐洲的氣候深受大西洋的影響,與同緯度的亞洲和北美洲的氣候相比,其主要特徵是比較溫和濕潤。這是因為:(1)歐洲大部分地區處在盛行西風帶;(2)西瀕遼闊的大西洋,海岸線漫長曲折,眾多的內海和海灣深入內地;(3)沿岸有世界最強大的暖流——北大西洋暖流經過,源源不斷地給歐洲大陸輸送熱量,使西風更加溫暖濕潤;(4)地形以平原為主,且東西連貫成片,主要山脈多呈東西走向,便於濕潤的氣流送進大陸內部。由於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形成了歐洲氣候的突出特徵。其中溫帶大陸西岸的地理位置是形成氣候的主要因素,而地形、海陸輪廓和洋流則起到促進和加深的作用。再往縱深聯系,歐洲的地形和氣候特點,又決定了歐洲河網稠密、水流平穩的水文特徵,從而為發達的內河航運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布魯納指出:「掌握事物的結構,就是允許許多別的東西與它有意義地聯系起來,並以這種方式去理解它。」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抓住知識聯系,有助於學生全面地分析思考問題,獲得明確而全面的地理概念。 3、抓住重點難點,達到理解突破
在地理課堂教學中,重點知識是對學生學習和發展有用的關鍵知識,在課堂教學中要深入、突出,但並非機械重復。如中國地形知識中「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的重點知識,教師可先從海拔高度與地形類型入手,加深三級階梯概念並具體說明階梯界線,然後深入分析其對氣候、河流、交通、水能等方面的影響,最後從平面圖到剖面圖,印證概念,建立空間立體的概念。
難點知識一般是學生難以感知和體驗的知識。在地理學習中,很多知識往往既是重點又是難點,所以理解這些知識是學生能否掌握和運用新知識的關鍵。教師要藉助多種教學手段,予以點化,使之清晰。例如,在學習「西北地區」時,為了讓學生能形象地感悟到西北地區的乾旱以及乾旱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可在教學中插入通過電影「美麗的大腳」中的一段情節——年輕的城市女教師第一次來到西北農村,洗漱完畢後,正想把水倒掉,鄉村女教師趕緊阻止,並把用過的水端到孩子們面前,讓好長時間不捨得用水洗臉的孩子沾點水洗洗,然後再把剩下的水讓驢也飽喝一頓„„這一情節無疑會對學生產生強烈的震撼,對西北地區「乾旱」這一突出區域特徵的掌握自然迎刃而解。 四、加強對學生的能力培養

新的課程理念認為:「教會知識只能讓學生擁有過去,而教會學生方法才能真正的面向未來。」因此,課堂教學的根本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會學」,即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能力培養與知識傳授緊密結合,是伴隨著一系列的思維活動進行。知識向能力轉化,思維是橋梁,思維能力是智力發展的核心。由於地理學科中的感性知識和理性知識都很豐富,因此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在地理教學過程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根據地理學科具有鮮明的區域性和綜合性的特徵,在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時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充分利用地圖,可活躍學生的地理空間思維能力。
地理學不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和空間結構,而且闡明地理事物的空間差異和空間聯系,並致力於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間運動、空間演變規律。因此,地圖作為地理事物空間分布的信息載體,是地理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直觀教具。空間概念的建立,必須憑借地圖來呈現,這是地理學習的重要特徵。教師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可構建以地圖教學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每一個環節都應注意充分運用地圖,引導學生讀圖、識圖、析圖、填圖、繪圖„„只有掌握地圖技能,熟悉地理的圖像語言,牢記地理事物的空間位置,才會靈活地進行空間想像,開展空間思維活動。
2.加強區域對比分析,能發展學生的綜合分析思維能力。
區域性是地理學研究的核心,初中地理內容也以區域地理知識為主。各種地理要素在地域組合上的不同,導致了各地區之間的差異。因此地理課堂教學中可通過指導學生區域對比分析,如從地理位置、地形、氣候、礦產、植被„„等諸地理要素對「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進行分析,使學生能更容易掌握各地區的綜合特徵及其形成原因,並由此培養了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3.講清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是促進地理思維的關鍵。
由於地理事物普遍聯系的,因此地理學科具有綜合性的特點。教師要講清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引導學生在不同的地理事物之間建立起聯系,這是促進地理思維的關鍵。要善於把不同的地理事物聯系起來,首先要善問:「為什麼?」這樣便會養成由果推因的良好地理思維習慣。如學生在學習中了解到世界雨極是印度的乞拉朋齊。那麼為什麼乞拉朋齊會成為世界的雨極呢?結合地圖,根據乞拉朋齊所處的地理位置和南亞季風氣候的特點便可分析出,乞拉朋齊位於喜馬拉雅的迎風坡,會形成大量的地形雨。這樣,氣候便與地形、位置等地理要素相互聯系起來,促進學生地理思維,也有利於對知識的理解。
實踐證明,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認真磚研和設計教學目標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保障;著眼於誘導,抓「興趣點」能使學生「愛學」,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著眼於疏導,抓「知識點」能使學生「學會」,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著眼於指導,抓「能力點」能使學生「會學」,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教師要通過精心導入、優化教材、講究教法,來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落實「三抓」,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使初中地理課堂充滿生命力,有利於學生地理知識的學習,有利於促進學生認知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的全面發展。
--網路文庫

⑥ 如何提高高中地理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高中地理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如何利用有限的時間,高效地完成地理教學任務,就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老子說:天下難事,必做於易,天下大事,必做於細。提高質量是難事,培養人才是大事。必須從提高課堂效率入手,從每個細小環節入手,做細做實。我認為,提高課堂效率,必須從以下幾方面的工作。一、.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親其師,信其道」,大多數學生只有喜歡你這位老師,才會愛聽你的課,注意力才會集中,思維也活躍。如果學生從心裡厭煩你,你講的再好,他也聽不進去,課堂效率無從談起。因此老師要注意儀表形象,要塑造良好的人格,要關愛學生:生龍活虎的學生是茁壯成長的幼苗,也是老師生命的延續,更是老師智慧的體現者和發揚光大者。教師要細心地、親切地善待每一個學生。就是「病苗」學生,教師也應該看做是寶貝,更應細心照料。這是一種愛護之情、親密之情。有了這種「情」,就必須傾注付出之情。學生是能領悟到的、感受到的,必然會燃起學生的感恩之情、愛師之情。從而好學之情、勤學之情也就油然而生。師生雙方「情感」的碰撞,就必然激射出燦爛的知識之光,進而達成知識生產、傳播和應用之效果。真心和他們交朋友,多與他們交流,讓學生喜歡你,課堂效率會大大提高。二、老師上課有激情讓學生喜歡你,教師必須擁有激情。教師有了激情,就顯得神采奕奕,定能吸引學生,激活學生的思維,自然而然地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求知慾,呼喚起一個個充實的靈魂,從而提高教學效率。教師教學的激情來源於對教育事業的熱愛。講台是教師展示才華的舞台,課堂就是展現教師生命價值的具體世界。一定要讓自己的生命在課堂上煥發出亮麗的光彩,一定要讓學生因為自己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教師的激情還來源於勤於讀書機廣泛閱讀。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旁徵博引,對問題的分析入木三分,得心應手,妙語連珠,在字里行間流露出深邃、豁達、智慧和仁愛,使學生既是在學習知識,又是一份享受。在課堂上有了旺盛的精力、飽滿的熱情、容納百川的胸懷、成竹在胸的信心,課堂氛圍活躍熱烈、緊張有序,其課堂就是高效課堂。三、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從心理學的角度講,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的主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動學生去探求知識並帶有情緒體驗色彩的意向,隨著這種情緒體驗的深化,就會進一步產生學習需要,產生強烈的求知慾。「達爾文小時候是一個「平庸的孩子」,但他對大自然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以極大的熱情去野外學習和搜集標本,以至後來成為著名的生物學家。楊振寧博士在總結科學家成功之道時說:「成功的秘訣在於興趣。」可見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成功的先導。一個人獲得成功,無一不是在對所研究的問題產生濃厚興趣的情況下取得的。因此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 。1、充分利用課本插圖、地圖冊和地理掛圖進行教學。地圖是地理教學中最常用的教具,地圖又是一種特殊的地理教科書,學生可以從地圖上直接獲取許多地理知識,是地理的「第二語言」,中學地理課本中的插圖,地理圖片是課本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幅好的插圖、照片可以充實和簡化課本有關內容的文字敘述,能達到以圖釋文,圖文結合目的,教學形象直觀,還有助於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能擴大學生的地理視野,創設地理情景,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像能力。2、認真設計地理略圖,提高地理教學效果。在地理教學中,有針對性地設計地理略圖進行教學,有利於學生掌握地理基礎知識,既能起到抓住特徵突出重點,又能培養學生直接學會畫地圖的基本技能。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邊講邊畫,學生邊聽邊記,學生的注意力隨著老師的筆觸和語言自然轉移,做到了視聽結合,頭腦並用,思維集中,印象深刻便於記憶,並且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3、.注重地理課與當今社會的熱點問題相結合。地理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學科,有其獨特的魅力,他跨學科,綜合性強,對提高學生素質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地理學歸根結底在與人地關系,它涉及到全球觀、環境觀、人口觀、資源觀、可持續發展觀都能影響學生的道德行為意識。例如全球變暖問題,極端天氣增多等。這寫些是一個與所有人關系密切的環境問題。這樣的的了解可以激發學生的憂患意識,有利於促進他們對地理學科的關注。4、注重地理課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生動的事實,嚴謹理論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討論,引導學生思考。5、靈活的運用古詩詞來活躍課堂,激發學習興趣。四、提高課

⑦ 如何優化地理教學設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課堂教學是實施新課程改革的主渠道,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關鍵。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關鍵要對課堂教學設計不斷創新。教學設計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是落實課改,融合、滲透新課程理念的先行舉措,是實現地理課堂教學最優化的必要手段。教師的教育觀念、教育科學理論修養以及教學實踐能力, 都將在教學設計中充分顯現出來。改革課堂結構、優化課堂教學設計, 是地理教師的當務之急。那麼, 地理課堂教學設計應從哪幾方面入手呢?
一、 地理教學設計要有創新性
地理教材內容豐富多樣,這就要求教師要鑽研新課程標准,既要熟悉新教材的內容、體系、特點和優勢,靈活運用教材,又要熟悉學生實際情況,科學地設計,使地理教學設計具有創新意識,能吸引學生,引起學生的興趣。教學設計的好壞,關鍵是看能否調動學生的興趣,優秀的課堂教學設計猶如寫劇本,有開端、發展、高潮、結局。這樣才能刺激學生大腦皮層興奮,智力活動活躍,讓學生感到不積極動腦就跟不上節奏,催促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學習,能使學生越學越有勁。如講述「南美巨人——巴西」時,筆者就運用巴西的國旗為主線進行教學設計:1)、從國旗上白色拱帶引出巴西的地理位置。2)、指導學生根據巴西國旗中的白色拱帶中的葡萄牙文「秩序與進步」,說說巴西的白色人種主要來自於哪個洲?並由此介紹巴西「人種大熔爐」形成的歷史背景,進而引出巴西的人口的內容。3)、根據國旗黃色代表的含義,黃色代表豐富的礦產資源,並由此引出巴西是怎樣利用有利的自然條件發展經濟的教學。巴西由一個單一經濟的「咖啡王國」,發展成為一個農業生產多樣化、輕重工業都很發達的國家,是南美洲經濟最發達的國家。4)、根據巴西國旗上綠色代表森林,並由此引出熱帶雨林的教學。這樣教學設計,使學生很感興趣,他們沒想到一個國家的國旗能反映這么多的地理知識,而且以國旗為主線能把有關的學習內容串聯起來,整節課教學效果很好。又如講述「澳大利亞」時,運用「問題式」教學設計:1)、澳大利亞為什麼被稱為「世界活化石博物館」?2)、澳大利亞為什麼被稱為是「騎在羊背上的國家」?3)、澳大利亞為什麼被稱為是「坐在礦車上的國家」?又如學習區域地理《新疆》可以運用歌曲《新疆是個好地方》進行設計等等。地理教學設計要有創新性,要因「材」設計,因「人」設計教學內容。
二、地理教學設計要有開放性
新課標提出「構建開放式地理課程」的理念,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必須跳出學科看教學,跳出教材用教材。首先,在設計中注重教材自身資源的開放性使用,對「教什麼」和「如何教」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教師要以教材設計者和組織者的積極姿態選擇、開發和重組教學內容, 研究教的內容和創造教的方法, 創新課程呈現和學生學習活動方式, 將學生從教材中解放出來。例如關於六年級地理《地圖的語言》的學習,可為學生設計如下教學內容: ①熟悉校園,為畫學校平面圖做准備; ②回到教室, 畫學校的平面圖; ③討論、匯集在平面圖製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④引導學生合作解決出現的問題;⑤研討平面圖製作的基本技能( 例如怎樣測兩點間的距離,如何確定比例尺、方向和如何注圖例和標記等) ; ⑥學生交流製作平面圖的經驗和收獲。這樣處理教材, 開放、靈活, 改變了按教科書講知識點的做法, 大大提高了學習質量, 真正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其次,在設計中注重地理與其他學科間相互滲透渠道開放。在教學設計中努力探索地理與其他不同學科(如語文、歷史、政治、科學等學科)之間的知識滲透、交叉與綜合,將地理學科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有機結合,如在設計地球的自轉、公轉運動內容時,可結合講解波蘭科學家哥白尼發現地球的自轉、公轉運動並提出太陽系學說;義大利科學家布魯諾把哥白尼學說更推進一步,認為大自然是無限的等知識,豐富講課的內容,營造良好的地理課堂氣氛,引發學生對地理課的興趣,促進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因此,在設計中注重地理與其他學科間相互滲透渠道開放,就能因地制宜地設計與其他課程相配合的「跨領域學習」的內容,全面提高學生的地理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綜合運用不同學科知識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再次,在設計中注重現實生活中學習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教師要善於和敢於對現有教材適度拓寬、加深,把生活中的熱點、焦點問題、時政問題;把現代最新科技成果和創造發明充實和滲透到教學內容之中。如在六年級地理《地圖》一節的教學中,可適當向學生介紹電子地圖、遙感圖像和地理信息系統等現代技術在生產、生活中的用途,讓學生知道這些技術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應用,如市場上出售的電子地圖光碟;火車站、飛機場、大型購物中心等公共場所所設立的電子查詢系統;電視台天氣預報節目中出現的衛星雲圖等等。最大限度地拓展地理學習內容,突破教材的極限,彌補教材缺陷,使課堂教學富於時代氣息和現代氣息。
三、教學設計要貼近學生的生活
「 從生活走向地理,從地理走向社會」, 「 讓學生獲得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它體現了教學應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從身邊熟悉的生活現象中去探究並認識地理規律,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地理源於生活,對生活有用。當然,從學生的生活出發進行教學,也為學生提供了豐富、有趣的教學資源,學生感受到地理有用而有趣,極大地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慾望。在教學設計中,教師應該敏感地捕捉學生生活實際與經驗中有教育價值的地理問題或現象,創設生活情境,將抽象的地理知識生活化,將具體的生活經驗地理化。例如, 在學習「中國的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時,教師可以設計為綜合使用角色扮演、小組活動等教學方式。首先把「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作為一個專題,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查閱資料, 之後, 學生自由選擇扮演「北方人」或「南方人」, 按照「生活在北方好還是南方好」的辯論題, 展開辯論。通過辯論,使學生在活動中學到了南方和北方在自然、人文、經濟等方面有顯著差別的知識,體會到地理與社會生活的關系,體會到地理的真正價值,這樣才是教會了學生終身有用的地理。
四、教學設計要做到結構和內容的自主生成
教學結構是指教學的程序。教學設計是教師課前對課堂教學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設想和安排。生成是生長和建構,是師生在教學情境的交互作用及師生對話互動中超出教師預設方案之外的新問題、新情況。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教學過程是一種意義構建的過程,是師生的人生價值得以實現的過程。這個過程充滿多元性,不可預測性和不確定性,它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究,願望生成和合作發展。因此,首先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根據學情和教材安排特點來靈活使用教材,對教材的內容及安排順序可作一定的取捨和調整,以滿足學生的自主探究、願望生成和合作發展。其次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不能把教學內容定得太窄、太死,要把握設計與生成的內在關系,從生成與建構的實際需要出發,在教學設計時,突出生成性教學策略,運用有彈性的預設,只設計活動方案,如創設誘人思考的問題情境;運用角色扮演教學方法;組織辯論賽等,為課堂上的生成提供了可能性,給學生留有自主建構的空間和時間,為課堂生成提供平台。因此,在教學設計時,教師首先應把自己定位在引導者和促進者的角色,而非教學內容的安排者和發現者,要把自己的智慧融進富有創造性的設計當中。
總之,有效的地理教學設計不但可以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地理認識能力,建構地理知識,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優化地理學習方式,使學生獲得發展。而且可以促進地理教師的科研能力,專業水平和教學理論水平,改進地理課堂教學。使地理新課程在實施中達到學生、教師共同發展的雙贏局面。

⑧ 如何提高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質量

如何提高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質量
近年來,在推進新課程改革中,廣大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關切、心理特點、認識規律和能力培養等越來越予以關注,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逐漸成為人們教育下一代的靈魂,所以說追求達到「最優、高效與和諧發展」狀態,這樣就為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戰,為此,本文特就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這一論題作如下探討:
一、教師應深入挖掘地理教材
現行的高中地理教材中蘊含了較豐富的教育內容,正在試用的新編高中地理教材的核心內容就是 "人與環境、環境與發展的關系",教師要吃透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環境教育因素,針對學生的知識水平,選擇好教學與環境教育的最佳結合點,及時捕捉契機,完成環境教育的滲透。例如:在學習陸地資源時,可以不失時機地引入我國資源現狀,以增強學生的憂患意識,樹立正確的資源觀;另外,還可以結合教材內容,把每年國家環保總局公布的"中國環境狀態公報"引入課堂,運用"公報"中的統計數據引導學生分析我國當前大氣環境、水環境、海洋環境以及城市環境問題之發展趨勢,關心我國氣候變化、水質污染、大氣污染以及土地資源利用狀況和自然災害的增減程度,關注我國政府對應的各種環保措施及行動以及近幾年來取得的成果,了解我國目前的環保工作重點。這種滲透式的教學不僅使學生學習到了地理知識和技能,而且接受了環境教育,提高了學生對環境問題的關注程度、環境保護意識以及了解了環境保護的行為准則,達到環境教育的目的。
二、課堂教學應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的方法
要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使其養成習慣,自然而然的運用地理思維和方法去分析和解決問題,就必須從平時的教學過程抓起。我認為可以採取以下幾個做法:
1、養成讀圖、用圖的習慣——培養區域性思維:
地圖是地理學的重要工具,善於運用地圖是學習地理的最有效辦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懂得從地圖上發掘信息,利用獲得的信息,直接或間接地解決問題,還要教給學生把學到的地理知識轉換成圖形的技能,使學生養成圖文互換的習慣。這樣,經過長期的訓練之後,學生腦海里就會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區域地理框架,養成區域性思維。比如我在講「中圖版」的《地理必修1》中的「地球的圈層結構」內容的時候,先讓學生閱讀課本上有關地球各圈層的插圖,把圖上的信息逐一 找出,再讓學生閱讀課本對各圈層的文字介紹,兩相對比,學生對各圈層的特點、所處的位置就認識得比較深刻了。然後我再布置學生完成畫圖作業,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在同一 幅圖上把各個圈層都表示出來。這時學生會比較完整地畫出地球的圈層圖,而之後只要提起地球的各個圈層,學生腦海里就會很快浮現出完整的畫面,進而分析和解決問題。
2、養成收集、整理地理筆記和資料的習慣——培養綜合性思維: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要緊跟教師的教學思路,思考並回答教師提出的各種問題,所以在做筆記方面可能會做得比較零亂。
教師可以通過檢查筆記的形式,督促學生課後整理、補充筆記,尤其在每個單元學習之後,要引導學生做好單元知識網路的構建,從中把握主幹知識,明確基本知識點,關注知識之間的聯系,做到「既見樹木,又見森林」,在把書由「厚」讀「薄」的同時,還可以在分析問題時知識明確、綜合、清晰。此外,宇宙中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更不是靜止的,都有它存在的環境條件,都在不斷的變化發展。因此,要讓學生養成整理資料的習慣,以某個問題為中心,去探討它的相關問題,便於形成一個總體的綜合認識。例如在學習「大氣的水平運動」時,通過整理,將與大氣的水平運動——風相關的知識拉到一起,形成一個新的知識塊,它將幫助學生對風形成一個綜合的認識,進而能解決與風有關的各類問題。 三、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應注意新教材內容體系的改變
新課標高中地理教材正文簡短,圖、活動、案例增多,很多知識點到為止,內容非常突出時代信息,許多新內容教師沒有接觸過,這對我們教師來說是變相地加重了負擔。設計的探索活動靈活新穎,學生很活躍,但由於活動過程多,一些活動需花費很長時間,一節課很難講完,往往按設計把試驗做了,但後面的內容難以進行完,出現了地理教學任務重,課時不足的現象。並且有些探索活動沒有現成的答案。答案開放性過大,這對我們教師的要求非常高。因此,講哪些、講多少、講多深、怎麼講,很難把握。
在這種形式下,作為一線教師在業務上要加強自身修養,強化教育理論與地理知識的學習,及時更新自己的存量知識,使自己的地理教學能力提高,跟上新課程的時代步伐,進而推進新課程改革的落實。備課時要加強集體備課、統一要求、集體討論,按單元進行課時備課,對每一節課要講的內容統籌安排(講多少、講哪些、講多深、怎麼講)。並緊密結合實際、尋找生活中的一些和地理知識相關的案例,搜集相關地理教材和充分利用網路資源,參考不同版本的教材,豐富相關知識點,發動學生觀察現實生活和搜集相關材料。對於實驗課等花費時間長這一點,在課前就對學生說明該實驗的目的,操作過程,提前准備,如「沙塵暴的成因和風沙災害的防治」。這樣既不耽誤時間,又保證了課堂教學的流暢性。
四、結合生活實際,拉近學生與地理學科的距離
在學生的觀念中地理是一門抽象的、枯燥的、難懂的又沒有什麼用的學科。但事實上,地理學是研究人與環境的科學,是一門與社會現實關聯性很強的學科。一切地理環境的發生、發展與變化都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學科。因此,在地理教學中將學生感興趣的一些鄉土地理、生活中的自然現象和時政熱點等地理素材引入地理課堂中,就很容易拉近學生與地理學科的距離。比如講「氣象災害」一節時,我們可用江南丘陵地區在6—7月的梅雨天氣或者是7—10月浙東沿海的某一台風為例,講述暴雨與洪澇災害;又以江南丘陵地區在7—9月的伏旱和某一年冬季該地區柑桔的凍害為例,來講述乾旱與寒潮災害。所有這些鮮活的鄉土地理,都可讓學生感悟到地理就在我們身邊,地理與我們的現實生產和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我們沒有理由不學好地理。
總之,高中地理教學中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是一個龐大而又復雜的系統教育工程,不是靠一朝一夕或輕輕鬆鬆地去做就可以完成的。在這之中需要我們教師用心思考和不斷實踐,通過良好的教育途徑,促成學生「知、情、意、行」的全面發展,樹立起崇高的社會責任感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如果我們教師能充分利用地理教學的優勢,並腳踏實地承擔起學生正面教育的重任,那麼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質量必將能得到很好的提高。

⑨ 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課堂活動有效性

有效教學是新課程倡導的一種教學理念,是指教師在遵循教學活動客觀規律的前提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怎樣有效的利用課堂是很多地理教師探討的問題,但現實是多數教師在地理教學中採用的是中庸的教學法,即多數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多是按規定完成應上完的內容,至於學生學到了多少,卻沒有去進行研究,到了後來,毫無疑問,學生的成績是不理想的。其實,之中的關鍵是教師沒有去研究或沒有找到適宜的地理教學法,沒有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內容,掌握內容,運用內容。各種專業的書籍上都介紹了很多方法,但在實際的教學中運用的很少,所以,要想真正的提高地理課堂教學的實效,必須要靠一線的教師去潛心的研究,體會,找出適合自己實際的教學方法。作為一名初中地理教師,我在自己十幾年的教學實踐中逐步認識到,要提高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有方法可循的。以下我從五個方面談一談自己對這一問題的認識:
一、營造和諧的師生關系、寬松的課堂氛圍
課堂教學是一種教與學的雙邊活動。要想使學生願學地理,就必須營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在課堂上,教師用鼓勵的目光、贊許的微笑,表示出對學生的關心和熱愛,用老師的真情去換取學生誠懇的學習態度;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有助於學生掌握知識、發展思維,培養能力,營造這一個氛圍可以把學生帶到老師的授課中去,把學生真正推到學習的主體位置,學生也就敢於交流、樂於交流。課後積極參加學生的文體活動,課間多與他們交談等。時間一長學生和教師之間的感情就會拉近。有了和諧的師生關系,學生就會願學老師所教的課。
二、建立課堂規則,把握關鍵,上好第一堂地理課
先哲朱熹說:「論先後,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可見知與行是不可分的。初中地理教師每周要面對至少300位性格各異、活潑好動的學生,如果不能建立有秩序的課堂環境,那麼課堂會讓我們精疲力竭,我們精心准備的課程,也將付之東流。所以我認為,上好第一堂地理課,及時讓自己的學生知道自己在課堂上應做什麼和應怎麼做,要求學生在第一節地理課中記住必要的課堂規則這就顯得很有必要了。當學生們遵守這些規則的時候,教師能及時給予表揚,而當他們違背這些規范的時候,給予及時糾正。如果教師能監督得力、落實到位,多數學生是能夠在教師的提醒、引導下,逐漸的由「他律」發展為「自律」的。這不僅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還能讓我們的學生在習慣養成中終身受益。同時也有利於我們透過課堂規則和策略,為自己和學生建立和諧、有序的課堂環境。
三、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一個年輕的心靈里,存放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葯』。就看你能不能點燃這『火葯』」。地理課的趣味性往往是點燃渴望知識火葯的導火索。如果地理課不能吸引學生,或學生不感興趣,那一定會降低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地理課堂教學與其他學科有所不同,這是由學科的特點決定的。要提高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要把握好地理課自身的特點。因為,作為地理課堂教學的實質應該是讓學生利用地理知識來認識地理事物、解釋地理現象、解決地理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相應的能力。這是地理課堂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所在,也是地理課堂教學的首要。「聽不如看,看不如做」,因此,我認為在地理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探究中要把握好學生的好動、好奇、好勝心理特點,精心組織操作活動,引導學生最大限度的參與進來。讓學生「動」起來,參與教學活動。例如在《中國行政區劃》的趣味游戲設計中,我採用了以下動手動腦環節:(一)想像:先展示拆分的各省拼圖,讓學生仔細觀察各省區的輪廓,啟示學生與生活中的一些實物相聯系。然後,教師出示一、兩個省的輪廓圖片,以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加以適當的描述:雲南省像駱駝;青海省形似一隻兔子,青海湖是它的眼睛;寧夏回族自治區象一隻飛鳥;山西省像一本書;黑龍江似展翅欲飛的天鵝等。)(二)示範:教師將拆分的各省輪廓還原到相應的黑板上(我校具有磁性的中國省級行政區劃拼圖)。(三)准備:學生強化記憶各省區的輪廓和相應位置。(四)競賽:由記時員記時,各組選派兩名代表上台表演拼圖,一分鍾內看哪組拼得又快又准。該活動通過讀圖、拼圖,讓學生在「玩」中形成我國省級行政區分布的空間想像能力。
四、巧用多媒體手段,提高信息傳輸的有效性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主要是通過視、聽、觸覺來接受教師所傳來的信息,一般認為以視覺最為有效。但實踐證明單一的形式不如綜合傳輸的效果好。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正常人用眼接收的信息約佔85%;用耳接收的信息約佔11%;用鼻子聞接收的信息約佔3.5%;用舌頭嘗佔1%;用手和身體接觸佔1.5%。 顯然,視聽結合多渠道的信息傳輸是能提高效率的。多媒體具有自己獨特的優勢,教師可以利用它創設出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化無聲為有聲,化靜為動,使學生進入一種喜聞樂見的,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從而引起學生的注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介紹《長江》一課的課前2分鍾,我首先播放了長江的一段影視片段,悅耳的音樂、美麗的畫面、優美動聽的解說,學生很快身臨其境。一方面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也可以把學生分散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課堂來,一段影視用來導入新課,讓學生覺得既輕松又新穎。地理課中講到《日本》時,經濟的發展是最重要的知識點,這時,我選擇了播放《岩松看日本》的精彩片段,啟發學生討論,這樣學生參與積極,在感知中討論,在討論中探究,在探究中獲取了知識,在不知不覺中就突出了教學的重難點。總之,多媒體創設情境,有助於學生提高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慾,調動學習積極性,說到底,最終有利於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五、充分發揮地圖在教學中的直觀作用,培養學生繪圖、用圖的習慣
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地圖是最重要的工具,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它能以無聲的語言幫助學生理解記憶課文內容,能以生動形象、鮮明的特點反映地理事物的分布、成因。如在講「台灣」這一節,充分運用台灣地圖,分析台灣地理位置的優越性,分析台灣與大陸的相互關系,進而論述台灣經濟的發展,在整個過程中貫穿台灣與大陸是密不可分的,是相互關系,共同繁榮這一主線。
就象語文教師教學生查字典一樣,必須始終引導學生經常練習從地圖中獲取知識,要養成一種意識,一種習慣,教學時,凡能從地圖上獲取的地理知識,都盡量運用讀圖的方法來完成。遇到地理問題,要首先想到與之相關的地圖。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我們常說的以圖激趣,以圖增知,以圖啟智,以圖育德的多種教育功能;才有利於提高學生學習地理能力,強化學生的自主地位。從而提高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綜上所述,課堂教學是新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學生獲取信息,培養學生能力和思想觀念的主渠道。課堂效果的好壞直接關繫到教學質量和人材培養的實際價值,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特徵中,最核心的一點又是看學生是否願意學,主動學,怎麼學,會不會學。對此,為師者只有不斷思索:怎樣才能教得好又教得巧?只有不斷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找尋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才能解決我們現在中學地理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真正的提高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⑩ 如何在地理教學中進行有效教學

何為有效教學?有效教學是新課程倡導的一種教學理念,是指教師在遵循教學活動客觀規律的前提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作為教師,我們在地理課堂中要善於創設教學情境、培養讀圖能力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調動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積極性,使其主動參與課堂教學並且注重學習過程的評價和學法指導,促進其有效學習,最終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下面結合自己的實踐談談在地理課堂教學中進行有效教學的幾點做法。
一、 在地理有效教學中要創設教學情境,提高課堂有效性
地理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也是一門很有趣味性的學科,地理知識豐富而精彩。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充分研究學生,鑽研教材,充分利用現代化輔助教學手段以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以提高地理課堂的有效性。以湘教版七年級上冊「世界的火山地震帶及其分布」為例,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美麗的地球」「地震破壞」的圖片,讓學生形成鮮明的對比,然後短片回顧我國汶川地震、日本3.11地震、四川雅安地震的場景,把學生帶入教學情景中,讓學生在深受震撼的同時也感受到了地震的強大破壞力,激發了學生的憂患意識,從而調動了學生探索地震相關知識的極大興趣,提高了課堂教師的有效性。

二、在地理有效教學中要注重讀圖能力的培養,提高課堂有效性
地理教材中除了用常規的文字語言來對地理知識的描述外,還有另外一種語

言,就是我們常說的地圖語言。對初中學生而言,教會他們讀圖、用圖,不僅能幫助理解、記憶地理知識,而且能幫助學生建立形象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讀圖、析圖、用圖、畫圖,培養學生的空間意識,盡量把地理知識融入到地圖中去理解,使圖上內容與文字描述相互結合,相互補充,從而使「死」圖「活」起來,「靜」的文字「動」起來,久而久之,學生在地理學習中自然就養成了讀圖、用圖的良好習慣。例如我採用形象比喻法來教育學生記住一些圖形的輪廓形狀:黑龍江的輪廓像一隻美麗的天鵝,湖南的輪廓像美人頭,英國的輪廓像一隻正在吃一堆青草的兔子,義大利的輪廓像一隻女士的靴子等等;又如,學習分層設色地形圖觀察地勢起伏時我採用剖面觀察法等等。
此外,地理教師應教給學生一些繪制各種圖表的方法,適當的統計分析知識以及地理問題的歸納方法等,然後指導學生通過資料的表達,地圖、各種圖表對地理信息進行全面、深入的歸類整理和分析。同時教師要特別注意去引導學生分析各種地理信息的聯系、差異,力圖發現新的更有價值的地理信息。

三、在地理有效教學中要實施探索性教學,培養學生探究能力,提高課堂有效性
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對於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意識十分淡薄,學生一直處於被動學習狀態,教學質量和學生聽課質量難以提高,而探索性地理教學就是主張讓學生通過自主參與知識獲得的過程、掌握科學研究必須具備的科學方法,探究性的獲得科學概念,並逐步形成探究能力和科學態度。例如,在「海陸變遷」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科學家在喜馬拉雅山發現海洋生物化石的一系列圖片,並進行分析:喜馬拉雅山在地質年代是怎樣的地理環境?我們利用科學史來培養學生的科學觀及科學興趣和探究精神,具有很高的價值。此外,地圖的運用在地理教學中是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其中略圖的運用尤為重要。在地理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地理略圖,加強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例如,學習湘教版地理七年級上冊「七大洲、四大洋」一節的內容時,教師可讓每個學生都參與「七大洲、四大洋」簡圖的繪制;又如學習湘教版八年級上冊「中國的行政區劃」時,學生也可以參與到每個省級行政區輪廓的繪畫中來,在這過程中學生會不知不覺

地掌握了它們的相對地理位置。地理略圖不僅能揭示地理事物的相互聯系,還能顯示出它們之間的因果關系。地理略圖的運用培養了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也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四、 在地理有效教學中要進行學習評價,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
提高課堂有效性
學習評價是促進學生發展的一種評價方式,其中包括學生個人自評、同學互評和教師評價。自我評價培養學生養成自主學習,自覺思考的習慣,同伴的評價和教師評價有助於學生進行反思,有助於學生人格的全面發展。新課程倡導賞識教育,無論學生的成就大小,教師都要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之處並及時給予肯定、鼓勵和表揚,這樣學生會感受到教師的鼓舞和信任,體會到學習所帶來的樂趣,自然會產生極大的學習動力,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五、在地理有效教學中要注重情感交流,提高課堂有效性
新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就是提出了「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地理教學只有做到「三維目標」的統一才是真正的高效課堂。可是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地理教師往往注重知識目標而忽視了情感目標,從而使地理課堂有效性大打折扣。我們有時拘泥於課本,強調地理事實,強調記憶,缺乏地理情趣,又或者過於嚴謹而使課堂不生動活潑。其實我們應該要更多地考慮如何更好的適應學生,如何與學生產生「共鳴」。我們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來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要善於欣賞學生,善於換位思考,善於與學生溝通,以飽滿的熱情、真誠甜美的微笑、和藹可親地與學生平等友好般的相處,就能贏取學生的尊重與信任,就能創造一個和諧的課堂,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作為從教多年的地理教師,筆者雖然對地理教材已經比較熟悉,但是我們仍然需要精心備好每一節課,上好每一堂課、批改好每一次作業。要審視自己的教學,反思自己的教學,質疑自己的教學,找出自己教學中低效的問題進行研究,最終可生長出新的思想、新的教法,從而使地理教學更有效。

閱讀全文

與如何提高地理學科課堂討論的有效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8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9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5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5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0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8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2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0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