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高中必修一地理知識點總結大全
敏銳的感覺其有用程度及不上常識的一半;四十個智者方才抵得上一個常識豐富者。只願帶金子的人每天都會為缺少零錢而束手無策。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必修一地理知識點 總結 大全,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目錄
高中必修一地理知識點總結
高中地理大氣知識點
高中地理知識歸納
高中必修一地理知識點總結
地球運動專題
1、天體的類別:星雲、恆星、流星、彗星、行星、衛星、星際空間的氣體、塵埃等。
2、天體系統的層次:總星系——銀河系(銀河外星系)——太陽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類:類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遠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遠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晝夜更替。
(2)無大氣,故月球表面晝夜的溫差大,隕石坑多,無聲音、無風,
(3)月球表面有山脈、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穩定的光照條件、安全的宇宙環境、適宜的大氣和溫度、液態水。
6、太陽外部結構及其相應的太陽活動: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陽風)。
7、太陽活動--黑子(標志)、耀斑(最激烈),太陽黑子的變化周期11年。
8、太陽活動的影響:黑子--影響氣候,耀斑--電離層--無線電通訊,帶電粒子流――磁場――磁暴
9、太陽輻射的影響:
①維持地表溫度,促進地球上水、大氣、生物活動和變化的主要動力。
②太陽能是我們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轉
方向:
自西向東,北極上空俯視呈逆時針方向、南極上空俯視呈順時針方向?速度:
①線速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至0)
②角速度(除兩極為0外,各地相等)
周期:
①恆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陽日(24時,晝夜更替周)
意義:
①晝夜更替
②不同經度不同的地方時
③水準運動物體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線:
沿自轉方向,黑夜向白天過渡為晨線,白天向黑夜過渡為昏線(晨昏線上太陽高度角為0度)。
12、晨昏線與經線:
晨昏線與經線重合-----春 秋分 ;晨昏線與經線交角最大---- 夏至 、 冬至
13、時間計算:所求時間=已知時間±區時差+?途中時間
14、時區=經度/15°(若不整除,則四捨五入)?區時差=時區差
15、世界時:以本初子午線(0°)時間為標准時,也稱為格林尼治時間,也是零時區的區時。
16、日期分割:零點經線往東至日界線(180°)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線為「昨天」。
17、日界線:自西向東越過日界線(不完全經過180°經線)日期減一天,自東向西越過日期加一天。
18、衛星發射基地的區位選擇:
自然因素
①氣象條件需要天氣晴朗?
②地球自轉的初速度:取決於緯度和地勢?
③地形平坦開闊;?
人文因素(地廣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國防安全需要)。
①太原:技術力量強;
②酒泉:大陸性氣候,晴天多;
③西昌緯度低,發射初速度大;
④海南文昌:緯度低,發射初速度大;海運便利。
19、公轉速度:
1月初--近日點—速度快,7月初--遠日點—速度慢;
意義:
①晝夜長短的變化
②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帶的形成
20、公轉與自轉形成了黃赤交角(23°26′):
①黃赤交角存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四季
黃赤交角存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地中海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的形成
②五帶的劃分界線:南北回歸線之間為熱帶、回歸線極圈之間為溫帶、極圈極點之間為寒帶
③若黃赤夾角變大,熱帶和寒帶變大,溫帶變小;若黃赤夾角變小,熱帶和寒帶變小,溫帶變大?若黃赤交角為零,太陽永遠直射赤道,全球晝夜平分,地中海氣候、熱帶草原氣候消失。
21、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
①由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
②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90°—△(直射點與所求點的緯度間隔)
③夏至日北回歸線以北地區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南回歸線以南地區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地區-----有兩次直射機會---兩次最大值?⑤緯度越高,正午太陽高度角越小,樓房間距越大。
22、晝夜長短的時間分布:
①太陽直射點在哪個半球,哪個半球晝長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晝長夜短。
②太陽直射點向哪個半球移動,這個半球的晝就漸長,北半球6月22日晝最長,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回歸線之間晝長最大值與正午太陽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現,如海口市。
23、晝夜長短的緯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晝長夜短,越向北白晝越長(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廣州?北半球冬半年,晝短夜長,越向南白晝越長(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廣州>上海
24、晝長=日落時間—日出時間;晝長=24小時—夜長
日出時間=12:00-晝長/2(或0:00+夜長/2);赤道上的點的日出時間是6:00
日落時間=12:00+晝長/2(或24:00-夜長/2);赤道上的點的日落時間是18:00
25、地球是個不發光、不透明球體—-晝夜現象出現
地球自轉的球體—-晝夜更替(自轉速度周期影響晝夜溫差變化)
地球傾斜的公轉的球體—-直射點的移動、正午太陽高度、晝夜長短的變化―四季五帶
>>>
高中地理大氣知識點
1、對流層的特點:
①隨高度增加氣溫降低;
②大氣對流運動(12km)顯著;
③天氣復雜多變。
2、平流層的特點:
①隨高度增加溫度升高;
②大氣平穩,以水準運動為主,有利於高空飛行。
3、大氣的熱力過程:
太陽輻射--地面增溫--地面輻射--大氣增溫--大氣(逆)輻射--大氣保溫
4、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陽輻射(光照)與天氣、地勢關系:
晴朗的天氣、地勢高空氣稀薄,光照越強;?我國太陽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氣的保溫效應: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並通過大氣逆輻射把熱量還給地面。
7、氣溫與天氣:白天多雲,氣溫不高(雲層反射作用強);夜晚多雲,氣溫較高(大氣逆輻射強)。
8、氣溫的垂直分布:對流層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遞減
9、氣溫的水準分布:
①緯度分布:緯度越高,氣溫越低,我國熱量最豐富的地區:海南島?②海陸分布:夏季陸地>海洋,冬季海洋>陸地;
③氣溫高的地方,等溫線向高緯凸出,反之,氣溫低的地方,等溫線向低緯凸出。
10、氣溫年較差:
①影響因素:海陸熱力性質;地表植被水分狀況;雲雨多少。
②變化規律:內陸>沿海,大陸性氣候>海洋性氣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陰天。
11、熱力環流的性質特點
(1)水準方向相鄰地面熱的地方——垂直氣流上升――低氣壓(氣旋)——陰雨
(2)水準方向相鄰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氣流下沉――高氣壓(反氣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氣溫氣壓分布:隨海拔升高,雖然氣溫降低,但是空氣變稀,氣壓降低。
(4)來自低緯的氣流——暖濕
(5)來自高緯的氣流——冷干
(6)來自海洋的氣流——濕
(7)來自大陸的氣流(離陸風)——干
(8)兩種性質不同的氣流相遇——鋒面——陰雨、風
12、水準方向氣壓與氣溫:近地面,氣溫高,空氣膨脹上升,地面形成低壓;反之,氣溫低,近地面的空氣收縮下沉,地面形成高壓。
13.風的形成:大氣的水準運動叫風,水準氣壓梯度力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等壓線愈密風速愈大。?
14、風向:
(1)風向-—風的來向;
(2)根據等壓線的分布確定風向:以右圖為例畫A點的風向及其受力
①確定水準氣壓梯度力的方向:垂直於等壓線並且由高壓指向低壓
②確定地轉偏向力方向:與風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與風向相反)的影響,風向與等壓線斜交
15、高空大氣的風向是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結果,風向與等壓線平行;近地面的風,受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和每次摩擦力的共同影響,風向與等壓線之間成一夾角。
16、鋒面與天氣(冷暖不同氣團作水準運動並相遇)
①冷鋒過境雨區在鋒後,出現雨雪、降溫天氣。過境後,氣壓升高,氣溫驟降,天氣轉晴;
②暖鋒過境雨區在鋒前,多為連續性降水。過境後,氣溫上升,氣壓下降,天氣轉晴。
17、影響我國天氣的主要鋒面是冷鋒:如我國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國的寒潮、冬春季節出現的沙塵暴。
18、氣壓系統與天氣(同一氣團作垂直運動):
①氣旋(低氣壓)垂直氣流上升,天氣陰雨。
②反氣旋(高氣壓)垂直氣流下沉,天氣晴朗;
19、三圈環流及氣壓帶風帶:
①三圈環流(垂直分布)
②氣壓帶、風帶(水準分布)
③長城考察站紅旗向西北飄,視窗要避開東南方向;?黃河考察站紅旗向西南飄,視窗要避開東北方向。
20、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移動。?移動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1、季風環流:海陸熱力差異使亞洲、太平洋中心隨季節變化而變化的情況:
夏季:亞洲大陸上形成亞洲低壓,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壓;
冬季:亞洲大陸上形成亞洲高壓,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壓。
22、我國的旱澇災害、雨帶的移動與副熱帶高壓的強弱有密切關系。
①雨帶的移動
春末(5月),雨帶在華南(珠江流域)(華北春旱,東北春汛)夏初(6---7月),雨帶移到長江中下游地區--梅雨(准靜止鋒)?7--8月,雨帶移到東北和華北,長江中下游進入「伏旱」(反氣旋)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結束,南方進入第二個雨季。
②北方雨季開始晚結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開始早結束晚,雨季長
③旱澇災害 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風強),造成北澇南旱?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風弱),造成北旱南澇。
我國水旱災害發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風的強弱和進退的早晚。
23、氣候形成因數:
太陽輻射、大氣環流、下墊面、人類活動
24、判斷氣候類型的步驟:
①判斷南北半球
②判斷熱量帶
③判斷雨型。
25:氣候類型
①熱帶的四種氣候類型:各月均溫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氣候類型差異較大
熱帶雨林氣候(常年受赤道低壓影響,終年高溫多雨)
熱帶沙漠氣候(常年受副高或來自陸地的信風影響,終年高溫少雨)熱帶季風氣候(南亞地區,冬季盛行東北風,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風,6--9月為雨季)
熱帶草原氣候(赤道低壓移來時,是濕季,信風移來時為旱季,農業活動在雨季播種,旱季收割)?
②亞熱帶氣候類型:冬季最冷月均溫在0度以上,全球只有兩種氣候類型:
地中海氣候:除南極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緯30—40大陸的西岸,位置在西風帶和副高之間,冬季溫和多雨,夏季炎熱乾燥
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季--偏北風--低溫少雨,夏季--夏季風--高溫多雨。
③溫帶氣候類型:除海洋性氣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溫以0℃以下。?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在南北緯40?--60?大陸西岸(地中海氣候高緯一側),終年受西風控制,終年溫和多雨
溫帶季風氣候:分布在北緯35?--55?大陸東岸(亞熱帶季風的高緯一側),受冬季風影響,寒冷乾燥,受夏季風影響,高溫多雨。
溫帶大陸性氣候:全年受大陸性氣團控制,日較差大、年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26、大陸性與海洋性氣候的不同特點(以北半球為例分析):
大陸性氣候氣溫的日較差、年較差大,氣溫最高月在7月,最低氣溫在1月。年降水量少。?海洋性氣候日較差、年較差小,最熱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較多。
27、主要的氣象災害:是指因暴雨洪澇、乾旱、台風、寒潮、大風沙塵、大(濃)霧、高溫低溫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災害。
28、主要的大氣環境問題:全球變暖(溫室效應CO2)、臭氧層破壞(氟氯烴消耗O3)、酸雨(SO2、NO2)
29、溫室效應
①大量燃燒礦物燃料——大氣中CO2增加——大氣逆輻射增強
②濫砍濫伐森林——光合作用減弱——CO2相對增多——大氣逆輻射增強
③大氣逆輻射增強——溫室效應——氣溫升高——全球熱量帶分布發生變化——經濟結構發生調整(農業經濟結構調整,中緯受損,高緯受益,使適宜 種植 業生產地域縮小,糧食減產。)
④極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區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區地下水水質變壞。
30、綠化的環境效益:
①通過光合作用保持大氣中O2和CO2的平衡,凈化空氣;
②綠化植物和防護林可以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
③城市綠地的作用是吸煙除塵、過濾空氣、減輕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環境
>>>
高中地理知識歸納
陸地環境
1、地球的內部圈層:地殼(地表到莫霍介面)、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古登堡面以下)
2、岩石圈范圍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之上)
3、岩石成因分類:岩漿岩(噴出岩和侵入岩)、沉積岩(層理構造、有化石)、變質岩。
4、地殼物質迴圈:岩漿冷卻凝固→岩漿岩-外力→沉積岩-變質→變質岩-熔化→岩漿
5、地質作用:
①內力作用(地殼運動、岩漿活動、地震、變質作用)
②外力作用(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岩)
6、地質構造的類型:褶皺(背斜、向斜),斷層(上升岩塊-地壘、下沉岩塊-地塹)
7、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蝕(在外力侵蝕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頂部受張力,容易被侵蝕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擠壓,岩性堅硬不易被侵蝕反而成為山嶺。
8、地壘--廬山、泰山;地塹--東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9、地質構造對人類生產活動的影響:背斜(儲油)、向斜(儲水)、大型工程選址,應避開斷層
10、外力作用與常見地貌:
①流水侵蝕——溝谷、峽谷、瀑布、黃土高原的千溝萬壑的地表、溶洞(喀斯特地貌)彎曲的河道--凹岸侵蝕,凸岸沉積(港口宜建在凹岸)
②流水沉積——山麓沖積扇、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沖積平原?
③風力侵蝕——風蝕溝谷、風蝕窪地、蘑菇石、風蝕柱、風蝕城堡等?④風力沉積——沙丘、沙壟、沙漠邊緣的黃土堆、黃土高原
11、陸地環境的整體性:陸地環境各要素(大氣、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陸地環境的整體性。例如我國西北地方各環境要素都體現出乾旱特徵。
12、陸地環境的地域差異有:
①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熱量)---――-緯度地帶性
②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水分)-----經度地帶性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水分和熱量)----垂直地帶性
13.影響山地垂直帶譜的因素:
①山地所處的緯度;
②山地的海拔;
③陽坡、陰坡;
④迎風、背風坡。
14、影響雪線高低的因素(雪線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響因素有兩個:一是0℃等溫線的海拔(陽坡、陰坡);二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風、背風坡)
15、非地帶性因素:海陸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響等。例如我國西北地方的綠洲。
16、主要地質災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①兩大地震帶是:環太平洋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帶。我國多地震的原因是:我國位於兩大地震帶中。
②地質災害的防禦:提高建築物抗震強度;實施護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保護植被,改善生態環境;
水環境
1、水迴圈:
①按其發生領域分為海陸間大循環、內陸迴圈和海上內迴圈。
②水迴圈的主要環節有:蒸發,水汽輸送,降水,徑流。
③它的重要意義在於:使淡水資源不斷補充、更新,使水資源得以再生,維持全球水的動態平衡。
2、陸地水體的相互關系:
①以 雨水 補給為主的的河流其徑流的變化與降雨量變化一致:a地中海氣候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風氣候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溫帶海洋性與熱帶雨林氣候河流流量全年變化小;
②以冰雪補給為主的河流其徑流變化與氣溫關系密切:冰川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
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間可相互補給,湖泊對河流徑流起調蓄作用。
3、我國河流補給的差別:
①我國東部河流以降水補給為主(夏汛型,東北春季有積雪融水)
②我國西北地方河流以冰雪融水補給為主(夏汛型,冬季斷流)
4、海水等溫線的判讀:
①判斷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溫線凸出方向一致:高溫流向低溫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5、影響海水溫度因素——太陽輻射(收入)、蒸發(支出)、洋流
6.洋流的形成:定向風(地球上的風帶)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動力,風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類型。
7.洋流的分布:
①中低緯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順時針方向、南半球呈反時針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緯逆時針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區形成西風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風洋流,冬季逆時針,夏季順時針。
8.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①影響氣候(暖流—增溫增濕,寒流—減溫減濕)?
②影響海洋生物—-漁場
③影響航海
④影響海洋污染
9.世界主要漁場:北海道、北海、紐芬蘭漁場---寒暖流交匯;秘魯漁場――上升流
10.海洋漁業集中在大陸架的原因:
①這里陽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強;
②入海河流帶來豐富的營養鹽類,浮游生物繁盛,魚餌豐富。
11海洋災害是指源於海洋的自然災害:?海嘯和風暴潮。
12.海洋環境問題指源於人類活動的海洋生態破壞: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
>>>
高中必修一地理知識點總結大全相關 文章 :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歸納2020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大總結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人教版)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整理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
★ 高一地理必修一各個單元知識點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 高三地理知識點總結必修一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② 高中地理重點知識點總結
有人說,知識就是力量。對我來說,知識就是幸福。有了知識,你就可以區別真理和謬誤,可以分清高尚與渺小。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高中地理重點知識點 總結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地理重點知識點1
水環境
1、水迴圈:①按其發生領域分為海陸間大循環、內陸迴圈和海上內迴圈。
②水迴圈的主要環節有:蒸發,水汽輸送,降水,徑流。
③它的重要意義在於:使淡水資源不斷補充、更新,使水資源得以再生,維持全球水的動態平衡。
2、陸地水體的相互關系:
①以 雨水 補給為主的的河流其徑流的變化與降雨量變化一致:a地中海氣候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風氣候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溫帶海洋性與熱帶雨林氣候河流流量全年變化小;
②以冰雪補給為主的河流其徑流變化與氣溫關系密切:冰川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
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間可相互補給,湖泊對河流徑流起調蓄作用。
3、我國河流補給的差別:①我國東部河流以降水補給為主(夏汛型,東北春季有積雪融水)
②我國西北地方河流以冰雪融水補給為主(夏汛型,冬季斷流)
4、海水等溫線的判讀:①判斷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溫線凸出方向一致:高溫流向低溫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5、影響海水溫度因素——太陽輻射(收入)、蒸發(支出)、洋流
6.洋流的形成:定向風(地球上的風帶)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動力,風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類型。
7.洋流的分布(畫一畫右面洋流分布模式圖):
①中低緯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順時針方向、南半球呈反時針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緯逆時針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區形成西風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風洋流,冬季逆時針,夏季順時針。
8.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①影響氣候(暖流—增溫增濕,寒流—減溫減濕)
②影響海洋生物—-漁場③影響航海④影響海洋污染
9.世界主要漁場:北海道、北海、紐芬蘭漁場---寒暖流交匯;秘魯漁場――上升流
10.海洋漁業集中在大陸架的原因:①這裏陽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強;
②入海河流帶來豐富的營養鹽類,浮游生物繁盛,魚餌豐富。
11.海洋災害是指源於海洋的自然災害:海嘯和風暴潮。
12.海洋環境問題指源於人類活動的海洋生態破壞: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
高中地理重點知識點2
陸地環境
1、地球的內部圈層:地殼(地表到莫霍介面)、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古登堡面以下)
2、岩石圈范圍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之上)
3、岩石成因分類:岩漿岩(噴出岩和侵入岩)、沉積岩(層理構造、有化石)、變質岩。
4、地殼物質迴圈:岩漿冷卻凝固→岩漿岩-外力→沉積岩-變質→變質岩-熔化→岩漿
5、地質作用:①內力作用(地殼運動、岩漿活動、地震、變質作用)
②外力作用(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岩)
6、地質構造的類型:褶皺(背斜、向斜),斷層(上升岩塊-地壘、下沉岩塊-地塹)
7、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蝕(在外力侵蝕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頂部受張力,容易被侵蝕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擠壓,岩性堅硬不易被侵蝕反而成為山嶺。
8、地壘--廬山、泰山;地塹--東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9、地質構造對人類生產活動的影響:背斜(儲油)、向斜(儲水)、大型工程選址,應避開斷層
10.外力作用與常見地貌:
①流水侵蝕——溝谷、峽谷、瀑布、黃土高原的千溝萬壑的地表、溶洞(喀斯特地貌)
彎曲的河道--凹岸侵蝕,凸岸沉積(港口宜建在凹岸)
②流水沉積——山麓沖積扇、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沖積平原
③風力侵蝕——風蝕溝谷、風蝕窪地、蘑菇石、風蝕柱、風蝕城堡等
④風力沉積——沙丘、沙壟、沙漠邊緣的黃土堆、黃土高原;
11、陸地環境的整體性:陸地環境各要素(大氣、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陸地環境的整體性。例如我國西北地方各環境要素都體現出乾旱特徵。
12、陸地環境的地域差異有:①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熱量)---――-緯度地帶性
②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水分)-----經度地帶性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水分和熱量)----垂直地帶性
13.影響山地垂直帶譜的因素:①山地所處的緯度;②山地的海拔;③陽坡、陰坡;④迎風、背風坡。
14、影響雪線高低的因素(雪線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響因素有兩個:一是0℃等溫線的海拔(陽坡、陰坡);二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風、背風坡)
15、非地帶性因素:海陸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響等。例如我國西北地方的綠洲。
16、主要地質災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①兩大地震帶是:環太平洋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帶。我國多地震的原因是:我國位於兩大地震帶中。
②地質災害的防禦:提高建築物抗震強度;實施護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保護植被,改善生態環境;
拓展:
地理提分攻略
1、根據高考地理題型整理歸納重要知識點
通過對以往高考試題的分析總結發現,很多情況下,重要知識點都會通過固有的題型形式呈現出來,因此根據高考地理題型的不同,整理歸納重要知識點不失為一個好辦法。例如:高考地理出現最多的就是關於分布規律的知識點,其展現的題型也是多種多樣的,包括:利用太陽輻射分布推導地理位置,或是關於氣壓帶、風帶的分布規律的綜合應用,或是利用洋流的分布規律來解答地理問題等。這些都需要考生認真分析題型,仔細歸納總結知識點。
2、需要結合一些社會問題來分析解答
高考地理綜合主觀題所佔分值較重,且一般一道題里所涉及的知識點眾多,需要考生完全調動多方面的知識才能順利解答。尤其是,高考出題者最喜歡結合當下聚焦的社會問題來出題,一是考察考生對社會實時的關注,二是真正的讓考生將理論知識與 社會實踐 結合運用。
因此,考生在緊張的備考階段,還需要抽一定的時間了解一下當下社會問題,自己試著站在出題者的角度,想像一下如果你是出題者,會出一些什麼樣的題目,自己再試著解答。說不定在高考考場上真的會出現與你想法不謀而合的題了。
高中地理重點知識點總結相關 文章 :
★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與歸納
★ 20個高中地理重點知識總結
★ 最全高中地理知識點匯總
★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歸納
★ 高中地理必背知識點總結
★ 最新高中地理知識點匯總
★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歸納整理
★ 高中地理所有知識點總結
★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
★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集錦
③ [高中地理]生態環境問題一般有哪些
不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所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由於盲目開墾荒地、濫伐森林、過度放牧、掠奪性捕撈、亂采濫挖、不適當地興修水利工程或不合理灌溉等引起水土流失,草場退化,土壤沙漠化、鹽鹼化、沼澤化,濕地遭到破壞,森林、湖泊面積急劇減少,礦產資源遭到破壞,野生動植物和水生生物資源日益枯竭,生物多樣性減少,旱澇災害頻繁,水體污染,以致流行病蔓延。
④ 高中地理各種環境問題及其成因和措施
主要環境問題的成因、後果及防治措施
環境問題 主要分布區域 成因 後果 防治措施
1.溫室效應 全球 大量燃燒礦物性燃料(煤炭、石油)排放出大量的CO2氣體;大量毀林,尤其是熱帶森林;另外氟氯烴、甲烷等氣體也能加劇溫室效應 海平面上升,淹沒沿海低地;全球蒸發更加旺盛,乾旱氣候區面積擴大,溫帶、亞寒帶、寒帶將升溫等,影響農業生產 使用清潔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進行清潔生產;植樹造林,綠化大地
2.酸雨 幾乎全球 燃燒煤、石油等礦物燃料及冶金過程中放出的SO2、NO、NO2等酸性氣體,形成PH<5.6的酸性的雨、雪、雹、霧等 酸化土壤、酸化江、河、湖、沼,破壞植物體、腐蝕建築和文物古跡等 回收SO2,NOX,開發清潔能源,倡導清潔生產
3.臭氧層空洞 兩極的上空,青藏高原上空等地,有向全球性發展的趨勢 製冷劑等釋放含氟氯烴的氣體 危害人體健康,對色還環境和農林牧漁造成破壞 減少並逐步禁止氟氯烴等消耗臭氧層的物質的發放;積極研製新型的製冷系統。
4.光化學煙霧 洛杉磯等 汽車尾氣(碳氫化合物、氮氧化合物)在紫外線的作用下產生光化學反應,生成的混合氣體,在逆溫的大氣條件及不易擴散的盆地等地形 明顯降低大氣的能見度,刺激人們的眼睛、喉、鼻,使人頭痛嘔吐,並使植物受到損害 控制運行的汽車數量,保持道路通暢,使用清潔能源等
5.沙塵暴 乾旱、半乾旱地區明顯 自然原因:氣候乾旱,地表分布大面積的沙漠;多大風,蒸發旺盛。
人為原因:濫伐森林、濫墾草原、超載放牧,使生態環境惡化,導致土地沙化嚴重。 明顯地降低大氣能見度,影響交通和人體健康等 保護森林草地,退耕還林、還草、還牧,嚴禁亂墾、濫伐、過度放牧,植樹造林,恢復植被
6.赤潮 較封閉平靜的海區,在海洋中較多見 生活污水、工業廢水等排放大量含氮、磷的物質,是水中營養物質增多。在陽光強烈、水溫升高、海水停滯等條件下赤潮生物集結 世界性海洋災害,赤潮中的水生生物含有毒素或因水藻大量繁殖而缺氧,造成海洋生物大量死亡 控制污水排放量,實施污水處理,使用無磷洗滌用品
7.水荒 全球性乾旱、半乾旱,人口稠密區的半乾旱區較嚴重 淡水資源的補給少,造成徑流量少,以及季節分配不均,旱季更少;人口稠密、工農業發達的地區用水量大;水污染嚴重等 影響人們正常的生產、生活。還可能引發其他環境問題,如土地沙化、沙塵暴、生物種類、生態種類、生態系統的變化 節約用水;修建水庫,調節徑流的季節變化,開發節水農業,改進灌溉方式,研發抗旱作物品種,保護水資源,防止水污染
8.海洋石油污染 沿海水域及主要航線的交通要道上 石油運輸,海上石油鑽井平台和油輪事故,引起石油滲漏和溢出 油膜覆蓋海水,是水中缺氧,石油也有毒性,造成海洋動物、植物死亡 噴灑強效洗滌劑,使石油迅速分解;播撒粉狀石灰,使其沉降;利用麥稈、泥炭聚苯乙烯等物質吸收石油,然後集中處理;小面積油污可用圍欄圈住回收;可用燃燒法清除
9.物種消退,森林草地萎縮,生態平衡失調 全球性問題 人類濫采濫用生物資源,毀林開荒,人口急劇增長,工農業的迅速發展,污染加劇等 物種消退、基因庫存大減、生態惡化、人類的生存空間和選擇餘地縮小,威脅人類自身的生存 嚴禁濫采濫用生物資源,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一切生物及其生存環境,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實現可持續發展
⑤ 地理上的環境問題分為哪些
它可分為多類,如自然環境、政治環境、生活環境、人文環境等。你可能問的是自然環境問題。
自然環境問題主要是講近幾年我國不按自然規律對自然的破壞和現在採取的補救措施。
自然環境也叫地理環境,是指與人類社會所處的地理位置相聯系的各種自然條件的總和。如:土壤、氣候、山脈、河流、礦藏以及野生動植物的資源狀況。自然環境即是人類生活必不可少的場所,又是人類生活必不可少的資源庫,還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起著加速和延緩的作用。 由於環境問題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比較籠統,為了使其更加具體、明確,有必要對其加以分類說明。然而,造成環境問題的原因事實甚為復雜,學者們對其分類時所取的角度和標准都不盡相同,而有不同的分類方法。現攝其要者,分述如下:(一)社會活動分類法該分類法根據社會生活中存在著各種不同的社會活動,而社會活動正是產生環境問題的原因所在,因此將社會活動的結果作為環境問題的分類標准,而將其分為以下五種類型: 1、產業公害,即因各種工商產業活動所產生的公害現象。它包括工業公害和非工業公害兩種。前者,是指直接發生於生產場所(如工廠)的公害,例如空氣污染、水質污染、振動、噪音等;後者,則是指發生於間接生產場所(如營業所)的公害,例如因冷氣機用水而產生的地層下陷、高層建築物造成的日照妨害等 2、消費公害,即因人們的消費活動所產生的公害現象。它包括政治性公害和非政治性公害兩種。前者,是指因國家政治權力的行使,對生產及消費所產生的妨害,例如國營企業飛機起降所產生的噪音、振動,選舉期間宣傳工作所造成的噪音等;後者,則是指消費活動所產生的廢棄物公害,例如家庭炊煙和廢水所造成的空氣和水源污染,私人汽車排放的廢氣,垃圾廢棄物而產生的空氣和土壤污染等。 3、運輸公害,即在運輸活動過程中產生的公害現象。它包括運輸工具排氣所產生的空氣污染,運行過程所產生的噪音、振動等。4、建設公害,即各種建設活動過程中產生的公害現象。它包括建築公害、觀光公害和開發公害三種。所謂建築公害,是指建築機場、鐵路、工廠、海港、道路乃至一般建築物所產生的公害現象。其中尤以噪音和振動最為嚴重,也會產生空氣污染和水污染。所謂觀光公害,是指在觀光區由於觀光客大量集聚的結果,使得自然景觀、名勝古跡等,迅速受到破壞的現象。例如,在觀光區汽車所排放的廢氣,以及垃圾的囤集等,均直接對人體健康和財產造成損害。所謂開發公害,是指由於對山林、原野、海濱等的浮濫開發,使人類的生活環境惡化,所產生的公害現象。例如,為建築住宅而破壞綠地、為建設工業區而在海濱造地等,其不僅影響動植物的生長,而且對人體健康和財產也造成具體的損害。5、農業公害,即因農業活動所產生的生活妨害和動植物被害的公害現象。例如因畜牧業造成的惡臭、因澱粉製造所產生的水污染等;特別是目前大量地使用農葯,造成嚴重污染環境的現象。(二)經濟結構分類法該分類法從人類經濟生活結構這一角度入手,認為現代社會乃系以迅速交換為手段,結合大量生產和高度消費而成的生活體制。因此,現代社會生活結構的主要特徵為:(1)以機械生產為手段,以產業組織為生產主體;(2)交通運輸質量的擴大;(3)都市文明的興盛。這些均為現代社會生產、交換和消費三大活動的結果。環境問題既然是現代文明的產物,又與經濟的發展息息相關,因此將經濟結構的形態作為環境問題的分類標准,而將其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1、產業公害,即因生產活動的結果所產生的公害現象;尤其是直接發生於生產場所的公害,比如工廠的排煙、排水排氣、振動等所產生的公害,故又稱為生產公害。2、交通公害,即因交換活動的結果所產生的公害現象;特別是交通工具車輛的排煙、音響、振動等所產生的公害,故又稱為交換公害。3、都市公害,即因大量消費活動的結果所產生的公害現象,比如家庭的廢水、炊煙、廢棄物等所產生的公害,故又稱為消費公害。(三)致害物質分類法該分類法從自然科學這個角度入手,將致害物質的性質作為環境問題的分類標准,而將其分為以下四種類型:1、固相公害,即污染物為固體或微粒的公害,譬如煤渣、垃圾、塵埃、地層下陷等。2、液相公害,即污染物為液體的公害,譬如廢水污染、海面油污現象等。3、氣相公害,即污染物為氣體的公害,譬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化氫等造成的空氣污染、惡臭等。4、質相公害,即污染物為破壞環境的物理性質的公害,譬如噪音、振動、熱污染、電波障礙、放射性污染等。(四)現象事實分類法該分類法根據公害的自然事實一般為空氣、水、土壤、安靜、平穩等被破壞的現象,因此將環境要素被破壞的現象作為環境問題的分類標准,而將其分為空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音、振動、地層下陷、惡臭、廢棄物污染、放射性污染等。
⑥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通用6篇)
高中地理相比起初中地理難度系數有所增加,那麼高中地理知識點又應該怎麼總結呢?以下是我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歡迎大家閱讀。
錦囊一:巧記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黑子和耀斑增多時,會發出強烈的射電,干擾地球電離層,影響地面的無線電短波通信。耀斑和太陽風放射出的高能帶電粒子流,沖擊地球磁場,使磁針不能正確指示方向,產生「磁暴」現象。帶電粒子流沖進地球大氣,被地球磁場捕獲,沿磁力線向地球兩磁極運動,與稀薄的大氣碰撞,產生極光。
錦囊二:如何判斷地球運動速度
1.受地球形狀的影響,地球自轉的線速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赤道最大,兩極為 0,南北緯 60°的線速度為赤道處的一半,任意緯度的線速度為該緯度的餘弦值乘以赤道處的線速度。
2.地球自轉的角速度除兩極為 0外,各緯度都相等,均為 15°/小時。
3.地球公轉的線速度和角速度隨地球在繞日公轉軌道上的位置而不斷變化。位於近日點(1月初)時速度最快,位於遠日點(7月初)時速度最慢,平均線速度為 30 千米/秒,平均角速度為 1°/日。
錦囊三:日照圖中進行圖圖轉換過程中必須注意的兩個方面
日照圖判讀過程中,無論是局部圖轉換為整體圖,還是組合圖轉換為常見圖,轉換時都應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1.繪制轉換新圖時,一定要明確圖上點、線、面的空間關系。歸納起來主要有:
(1)地軸、直射點的太陽光線一定通過地球球心。
(2)太陽光線所示的平面為黃道平面,黃道平面與赤道平面成23°26′的夾角。
(3)各緯線圈與赤道平行、與各經線相互垂直。
(4)各經線都相交於南北兩極點。
(5)晨昏線與各緯線既可垂直,也可斜交;與極圈內的各緯線還可相切、相離(極圈上出現極晝或極夜);平分赤道 (即赤道與晨昏線的兩交點經度相差180°,即赤道晝夜平分);與各經線既可斜交,也可重合。
(6)晨昏線把相交的各緯線圈分為晝弧和夜弧,根據晝弧和夜弧的長度(所跨經度)可確定該緯線的晝夜長短;如果與各緯線垂直,則晨昏線必定通過南北兩個極點,且該日全球晝夜平分。
2.把握好時間點的轉換。轉換時的注意事項主要有:
(1)赤道上晝夜始終平分,晨昏線與赤道的交點位置可以通過時間計算(6時、18時)或通過經度判讀在新圖中找到。
(2)晨昏線與緯線圈切點位置的確定,可以通過切點時間(12時、0時或24時)推算出經度,再通過直射點位置確定其緯度。
(3)晨昏線與赤道的交點、與緯線圈切點位置確定後,就可用平滑曲線連接起來,但要注意太陽光線與晨昏線始終垂直。
(4)太陽直射點永遠位於南北回歸線之間,晨昏線與緯線圈相切的點永遠位於極圈上及其以內。
錦囊四:等太陽高度線圖判讀技巧
1.等太陽高度線圖是用等太陽高度線(由太陽高度相等的各點連接而成的線)反映某一時刻太陽高度在全球或部分區域的分布狀況,實質上可以看作是以太陽直射點為中心的俯視圖。
2.判讀等太陽高度線圖的主要內容:太陽直射點經度和緯度的判斷、各地地方時的推算、各地太陽高度的推算和比較、晝夜長短變化及與圖示時間相關的地理現象的判斷等。
3.等太陽高度線圖的判讀應注意:
(1)等太陽高度線圖的中心點為太陽直射點。
(2)一般來說,等太陽高度線圖中最大的圓圈就是太陽高度為0°的等太陽高度線,即晨昏線;圖中所示的半球全部為晝半球。太陽直射經線以東最大的半圓為昏線,以西最大的半圓為晨線。在有數值標注的圖上,如果其最大的圓圈並不表示太陽高度為0°的等太陽高度線,就不是晨昏線。這種局部圖表示的只是晝半球中太陽高度比較大的一部分。
(3)在太陽直射的經線上,太陽高度相差多少度,緯度就相差多少度。在太陽直射的緯線上(赤道除外),太陽高度相差多少度,經度的差值一定大於太陽高度的?差值?。
(4)當太陽直射赤道時,直射經線的最北點為北極,最南點為南極。太陽直射北(南)半球時,北(南)極點位於最北(南)點以南(北),北(南)極點與最北(南)點的距離為太陽直射的緯度度數,圖上沒有南(北)極點。
錦囊五:判讀鋒面氣旋的四大思路
1.確定鋒面位置:鋒面一般形成於地面氣旋的低壓槽中,鋒線與槽線重合。在等壓線圖中,低壓中心等壓線向外彎曲最大的地方的連線就是槽線所在位置(一般有兩條),也即鋒面所在位置。
2.確定氣旋前後方向:先在圖中用一個箭頭表示氣流前進方向,箭頭指向北逆南順,氣流的前進方向為前方,反之為後方。
3.判斷鋒面性質:氣旋東部氣流來自較低的緯度,氣溫較高,當它向高緯移動時,遇到來自較高緯度的冷空氣就形成了暖鋒。同樣的,氣旋西部氣流來自高緯度地區,向低緯運動時遇到來自較低緯度的暖空氣而形成冷鋒。即「東暖西冷」,南北半球都一樣。
4.判斷雨區位置:雨區主要位於冷氣團一側,故暖鋒雨區在鋒前,冷鋒雨區在鋒後。
錦囊六:判讀地殼物質循環示意圖的三個突破口
1.各類岩石在地球內部經重熔再生都可以變成岩漿;
2.岩漿岩只能由岩漿轉化而來;
3.岩漿岩、沉積岩可以經變質作用變成變質岩,岩漿岩、變質岩可以經外力作用變成沉積岩,但沉積岩、變質岩不可能直接變成岩漿岩。
錦囊七:判斷岩層的新老關系的四大技巧
1.根據地層層序律確定:沉積岩是受沉積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規律是岩層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層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
2.根據生物進化規律判斷:由於生物進化總是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因此保存復雜、高級生物化石的岩層總比那些保存簡單、低級生物化石的岩層新。
3.根據岩層的接觸關系確定:岩漿岩可以按照其與沉積岩的關系來判斷,噴出岩的形成晚於其所切穿的岩層,侵入岩晚於其所在的岩層。變質岩是在變質作用下形成的,而這多是在岩漿活動的影響下形成的,因而變質岩的形成晚於與其相鄰的岩漿岩。
4.根據海底岩石形成和擴張過程判斷:如果是海底岩石,則離海嶺越近,其形成的地質年代越晚,離海嶺越遠,其形成的地質年代越早;或者說離海溝越近,形成的地質年代越早,離海溝越遠,形成的地質年代越晚。注意進行上述判斷時參照的必須是同一個海嶺或者海溝。
錦囊八:何謂雪線及影響雪線的因素
1.雪線的含義
雪線實際上為一個地帶。在高寒地區,由於氣溫低,降雪多,每年降雪量大於融雪量,因而形成終年積雪區。雪線既是終年積雪區的下界,也是固體降水量和消融量(包括蒸發消耗和融化量)相等的界線,故又將雪線稱為固體降水的零平衡線。雪線是控製冰川發育和分布的重要界線,只有雪線以上的地區,才會形成多年積雪和冰川。如果在某一高度以上,周圍視線以內有一半以上被積雪覆蓋且終年不化,這個高度就稱為雪線高度。
2.影響雪線高度的因素
氣溫:雪線高度與氣溫成正比,由赤道向兩極逐漸降低
降水:雪線高度與降水量成反比,降水量小,則雪線高度高;降水量大,則雪線高度低。如副熱帶地區降水少,雪線最高,為5000—6400米;赤道地區降水多,雪線高度一般為4400—4900米。迎風坡降水多,雪線低;背風坡降水少,雪線高。如喜馬拉雅山南坡雪線為4600米,北坡雪線則高達5800米
地貌:地形對雪線高度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坡向、坡度等方面。如陽坡氣溫高,冰雪消融量大,陰坡則相反。地形陡峭的地方不易積雪,陡坡雪線較高,緩坡則相反
氣候:氣候變化直接影響雪線高度,氣候變暖則雪線上升,氣候變冷則雪線下降
注意:具體到某一山區,主要看氣候(包含了氣溫、降水量等因素,非上表中的「氣候」)與地貌兩方面對其影響的強弱。
錦囊九:地震震級和烈度巧區別
地震的震級和烈度是描述地震程度的兩個含義不同卻又有聯系的概念。震級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級,即一次地震震源釋放多少能量。烈度表示地震對地面影響和破壞的程度。一次地震發生,不論在哪裡觀測,震級只能有一個,而烈度在各地是不一樣的。
影響烈度大小的因素有:
(1)震級:震級越大,烈度也越大。
(2)震中距:其他條件相同時,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震中烈度最大。
(3)震源深淺:震源越淺,烈度越大。
(4)地質構造:地面有斷層處,烈度比震中距相同的其他地區烈度大。
(5)地面建築:危房或質量差、抗震性差的建築物處烈度大。
(6)人口密度:人口、建築物密集區比人口稀少、建築物少的地區烈度大。
青藏高原位於我國西南部岷山—邛崍山—錦屏山以西地區,介於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與喜馬拉雅山之間,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的大高原,其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號稱「世界的第三極」。青藏高原所在地區本是古地中海海底的一部分,後來到上新世—更新世時,在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的相互作用下,由不斷擴張北移的印度洋推動剛硬的印度板塊,沿雅魯藏布江地縫合線向亞洲大陸的南緣俯沖擠壓大幅度抬升形成。
因為緯度低、地勢高、空氣密度小、太陽輻射強、日照時間長、體積偏大,青藏高原形成了冬季不太寒冷,夏季溫涼,氣溫年較差不大、日較差大的高原季風氣候。
隆起的青藏高原也深刻影響著我國的氣候。
(一)、青藏高原對西風氣流的阻擋作用
青藏高原阻擋了我國低空的西風氣流,使之分為南、北兩支氣流(分支點在60°E),北支氣流經我國西北、華北、東北和華東等地區流向太平洋;南支氣流則在流過青藏高原南側後轉變成了溫度較高、濕度較大的西南氣流,影響我國四川、貴州、雲南、華南及長江中下游地區,這兩支氣流最後在青藏高原東部110°E附近匯合。如圖1所示。
冬季,我國近地面的西風急流南移,其北支氣流會因在近地面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擋勢力減弱,使我國北方廣大地區氣候寒冷乾燥;而其南支氣流則會增強並在昆明、貴陽與南下的冷空氣相遇,形成昆明准靜止鋒,使四川、貴州、漢水流域乃至山東、遼寧一帶出現大量降雪。
夏季,我國近地面的'西風急流北移,其南支氣流會因在近地面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擋勢力減弱,使喜馬拉雅山南緣一些地區風力最小,天氣最穩定;其北支氣流則剛好相反。隨著西南季風勢力的增強,西南暖濕氣流會為我國長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區帶來大量降水。青藏高原北部氣流對我國影響較明顯,如春季我國西北氣旋活動多。
四川盆地一帶冬季由於受青藏高原阻擋作用影響較大,風速較小,空氣濕度較大,加上地形的影響,易出現雲霧天氣;夏季由於處於青藏高原「背風坡」,若西南暖濕氣流偏南流,東南季風西進勢力減弱,就易出現乾旱。
(二)、青藏高原對冷暖氣流的屏蔽作用
冬季,由於來自較高緯度地區的空氣很難越過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以南的地區受冬季風影響就較小,氣溫下降幅度就不大;夏季,由於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極少能越過青藏高原進入我國西北地區,甘肅、新疆一帶氣候就會乾旱。
(三)、青藏高原對我國冬、夏季風的促進作用
青藏高原的隆起,使我國東部地區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氣候單元,使我國的海陸熱力性質差異表現得極為明顯。由於地勢高,夏季,青藏高原上空大氣受熱快,氣流上升,氣壓降低,這加速了陸上低壓的形成,使由海洋吹向陸地的夏季風勢力增強甚至影響到青藏高原的東部和南部。如圖2所示。冬季,青藏高原上空大氣降溫快,氣流下沉,使陸上高壓勢力增強,促使氣流由陸地吹向海洋。如圖3所示。
由於青藏高原的隆起,我國東亞季風環流勢力更強大,冬夏季風更替更明顯,大陸性氣候特點更突出,冬季風影響的時間更長、范圍更廣。
(四)、青藏高原對我國華南地區降水的影響
由於青藏高原的隆起,我國東部形成了相對獨立的季風氣候區,加上台風的影響,我國華南地區的降水極為豐富,擺脫了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變成沙漠的厄運,成了北回歸線上的一片「綠洲」。
總之,青藏高原的隆起不僅使青藏高原形成了獨特的高原氣候,也對我國氣候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使我國氣候復雜多樣。
一、自然資源
1、氣候資源:特點(共同點、獨特之處)、開發利用(農業與種植制度、日照與街道方位、風與城市規劃、交通線的選址、飛機場的選址)
2、海洋資源:海洋生物資源與漁業生產(大陸架生物資源豐富的原因、五個漁業地區和四個漁場及成因)、海底礦產資源與油氣開發(大陸架礦產資源與開發、深海錳結核、海洋能源)、海洋空間利用(港口腹地、港口建設的陸域和水域條件、世界石油運輸線、圍海造田的利與弊)、海洋的權益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海洋環境問題(海洋污染和生態破壞)
3、陸地資源:四個特點、能源資源(常規資源和新能源)、陸地資源與人類社會的關系(尤其是能源資源與社會進步)
二、自然災害
1、氣象災害:台風(氣旋)、暴雨洪澇、乾旱、寒潮(源地是冷高壓、冷空氣南下形成冷鋒)、乾熱風(對華北農業的影響)
2、地質災害:主要地質災害:地震、火山噴發、滑坡和泥石流(泥石流產生的三個條件)、地質災害的關聯性、地質災害的防禦。
1、水循環:
①按其發生領域分為海陸間大循環、內陸循環和海上內循環。
②水循環的主要環節有:蒸發,水汽輸送,降水,徑流。
③它的重要意義在於:使淡水資源不斷補充、更新,使水資源得以再生,維持全球水的動態平衡。
2、陸地水體的相互關系:
①以雨水補給為主的的河流其徑流的變化與降雨量變化一致:
a地中海氣候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
b季風氣候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
c溫帶海洋性與熱帶雨林氣候河流流量全年變化小;
②以冰雪補給為主的河流其徑流變化與氣溫關系密切:冰川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
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間可相互補給,湖泊對河流徑流起調蓄作用。
3、我國河流補給的差別:
①我國東部河流以降水補給為主(夏汛型,東北春季有積雪融水)
②我國西北地區河流以冰雪融水補給為主(夏汛型,冬季斷流)
4、海水等溫線的判讀:
①判斷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溫線凸出方向一致:高溫流向低溫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5、影響海水溫度因素——太陽輻射(收入)、蒸發(支出)、洋流
6.洋流的形成:定向風(地球上的風帶)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動力,風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類型。
7.洋流的分布(畫一畫右面洋流分布模式圖):
①中低緯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順時針方向、南半球呈反時針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緯逆時針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區形成西風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風洋流,冬季逆時針,夏季順時針。
8.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①影響氣候(暖流—增溫增濕,寒流—減溫減濕)
②影響海洋生物—-漁場 ③影響航海 ④影響海洋污染
9.世界主要漁場:北海道、北海、紐芬蘭漁場---寒暖流交匯;秘魯漁場??上升流
10.海洋漁業集中在大陸架的原因:①這里陽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強;
②入海河流帶來豐富的營養鹽類,浮游生物繁盛,魚餌豐富。
11.海洋災害是指源於海洋的自然災害: 海嘯和風暴潮。
12.海洋環境問題指源於人類活動的海洋生態破壞: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
高考地理復習之:農業區位分析
農業區位分析
1、灌溉農業區位分析
典型地區:寧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南疆等
分析自然區位因素:熱量充足,溫差大;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
不足:水資源短缺;冬季受寒潮和暴風雪影響;土壤的鹽鹼化等
2、商品穀物農業 典型地區:東北地區
分析區位因素:
(1)自然因素: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地形平坦開闊;耕地面積廣大;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2)社會經濟因素:地廣人稀,農產品商品率高;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場廣闊;工業比較發達;國家政策扶持。
不足:熱量不足;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劇;土壤肥力下降;冬季受寒潮和凍害的影響等。
與美國商品穀物農業比較:
相同點;農業地域類型相同;地廣人稀,農產品商品率高;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場廣闊;工業比較發達;農業生產過程的自然條件相似。
不同點:經營方式不同,美國以家庭農場主生產為主,我國以國營農場位主;科技水平存在差異;專業化水平不同;糧食單產不同,美國糧食單產高
備戰高考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工業區
1、工業區位選擇的一般規律:
(1)、從經濟因素看,要考慮土地成本、原材料、運輸、消費市場、勞動力價格等因素分析;
(2)、從環境因素看,需要考慮風向、河流流向等因素,大氣污染嚴重的工廠布局時應選擇在城市主導風向的下風向或與冬夏季風垂直的郊外或城市最小風頻的上風地帶;水污染嚴重的工廠則要考慮污水排放口遠離水源地及河流上游;固體廢棄物污染嚴重的工業則要遠離農田和居民區。
2、區域工業發展條件分析
(一)分析思路
某地發展工業的條件,一般從以下幾方面來加以分析:地理位置;資源條件;農業基礎(農業可以為工業提供糧食、副食品、原料、勞動力等);交通條件;市場條件;勞動力條件;技術條件;歷史條件;政策條件等9個大的方面。
註:
①在分析某地工業發展條件時,不需要把每個方面都分析到,要抓住當地特色,前面提供的只是分析角度;
②分析時應從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兩個大的方面去分析。
(二)舉例
例l:分析我國沿海四大工業基地發展工業的條件是:
(1)均位於我國東部沿海,海運方便,有利於對外開放,鐵路、公路、水運、管道運輸連接國內各地,便於物資、人員、信息交流;
(2)當地及鄰近地區資源或原料豐富,如,遼中南地區的鐵、石油,京津唐地區的煤、鐵、石油、海鹽、棉花等;
(3)京津唐和滬寧杭地區科技力量雄厚,遼中南地區工業基礎好,珠江三角洲靠近港澳台和東南亞,為僑鄉,有吸引外資、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優勢;
(4)四大基地中有不少的開放城市和經濟特區,享有發展經濟的優惠政策。
例2:上海建立大型鋼鐵企業的有利條件是什麼?
上海無煤無鐵,缺乏原料、燃料,它之所以能發展鋼鐵工業具有以下有利條件:
(1)位置優越,交通便利。上海位於長江人海處,居我國大陸南北沿海航運中點,京滬、滬杭兩條鐵路在此相接,是水陸交通樞紐。可以利用便利海運、廉價的河運從內地和國外輸入煤鐵,發展臨海型鋼鐵工業。
(2)接近消費市場。上海市是全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上海所在的長江三角洲工業區又是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區,各種工業的發展需要消耗大量鋼鐵,建立鋼鐵企業,可以就地消費,減少運輸費用,降低成本。
(3)工業用水方便。上海位於長江人海口,大型現代化寶山鋼鐵聯合企業就建立在長江之濱,工業用水極為方便。
(4)技術力量雄厚。上海工業的發展有悠久的歷史,是我國沿海地區老工業基地,知識技術密集,高等教育、科學技術都很發達,能為我國生產高、精、尖、新的產品,為全國鋼鐵企業培養和輸送高級技術和管理人才。
3.傳統工業區與新興工業區興安嶺以西及長城以北的廣大地區主要以游牧業為主。
冰蝕湖
在高山或高緯地區,冰川運動過程中刨蝕、掘蝕地面產生的凹地積水形成的湖泊。一般湖盆為堅硬的基岩,盆壁與盆底的基岩面上往往有冰川磨光面和冰川刻槽和擦痕。中國藏北高原的一些湖泊就是冰蝕湖。典型的冰蝕湖泊有巴松湖、那木拉錯、嘎隆拉冰蝕湖等。北美五大湖成因也出於此。
冰磧湖
指冰川消退時,冰磧物形成的凹地,或冰磧物阻塞河床、冰川穀瀦水而成的湖泊。其形狀多種多樣,多分布在大陸冰川作用地區,也出現在遭受冰川作用過的山地。如中國西藏的帕桑錯、布托青錯、新疆的喀拉斯湖、騰格達峰北坡的天池等。
;⑦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識點
讓我們共同努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胸懷夢想,珍惜時間,發奮學習,立志成才,讓青春載著夢想飛揚!那麼接下來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識1
一、農業區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氣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溫室農業、梯田、施肥、澆水。
2、社會經濟因素(市場、交通、地租、政策、勞動力)
市場決定著農業的類型和規模。
交通條件(特別是保鮮和冷藏技術)的發展,使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擴展。
3、技術因素(育種、機械、化肥、農葯)
培育良種(高產、耐旱、耐寒、耐儲存等品種):有利於擴大 種植 面積。
機械化: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
施用化肥、農葯等:可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二、主要農業地域類型
1、商品穀物農業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俄羅斯等國。
(2)主要品種:小麥、玉米(旱地作物,便於機械化生產)。
(3)形成條件(區位優勢):自然條件:地勢平坦,耕地廣闊,地廣人稀。
社會經濟條件:交通發達,技術水平高
技術條件:機械化程度高。
(4)特徵:生產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家庭農場為主
2、水稻種植業:
(1)分布:東亞、東南亞、南亞季風區
(2)區位條件:①氣候:季風氣候,雨熱同期,適合水稻生長②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利於耕作③勞動力:(屬勞動密集型農業)人口密集,勞動力豐富,利於精耕細作④歷史:種植歷史悠久,傳統 經驗 豐富
(3)特徵:①小農經營②單產高,商品率低③機械化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
3、混合農業
(1)主要是牲畜和穀物的混合農業。我國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產主要是漁業與林業的混合農業。
(2)分布:歐洲、北美、澳大利亞(「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坐在礦車上的國家」)等。
(3)特點(墨累-達令盆地的「小麥--牧羊帶」為例)
①良性的農業生態系統:
互惠互利:種植業為畜牧業提供飼料,畜牧業為種植業提供肥料
休耕和輪作、(有利於恢復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種植、牧場。
②有效合理的農事安排:小麥農忙(播種5-6月、收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閑時。
③靈活的生產選擇:根據市場確定是多種植小麥還是多牧羊。
(4)區位優勢:
自然因素:①氣候:氣候溫暖濕潤②地形:平坦開闊③土壤:土壤肥沃④水源:灌溉條件好
社會經濟因素:①地廣人稀,農場規模大②交通便利③市場廣闊,面向國際市場④機械化水平高⑤科技水平高⑥政府鼓勵扶持
4、大牧場放牧業
(1).分布地區(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阿根廷、南非等國)。
(2).特點:生產規模大、專業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3).區位條件:①氣候溫暖、草類茂盛;
②地廣人稀、土地租金低;
③距海港近、水陸交通便利。
(4) 措施 :①培育良種牛,加強對牛群病害的研究②圍欄放牧,劃區輪牧③開辟水源,種植飼料④改善交通條件
5、其他農業地域類型
地域類型
分布地區
形成原因
主要特點
遷移農業
某些原始部落地區
生產力水平低,「刀耕火種」
影響生物多樣化;氣候惡化
乳畜業
發達國家,我國大城市周圍等
發達國家城市化水平高,大城市經濟發達,人口集中,對牛奶及其製品的需求量大
商品率高;機械化水平高;
受城市分布的影響大;
集約化程度高等。
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
影響工業的區位因素
自然因素:原料、土地、水源
社會經濟因素:勞動力、市場、交通、政策、技術、動力(能源)工農業基礎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識2
一、城市的不同等級
1、城市等級劃分標准:以城市人口規模來劃分
特大城市——100萬人口以上大城市——50-100萬人口中等城市——20-50萬人口小城市——20萬人口以下
2、不同等級城市服務范圍和種類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務種類多,級別高,服務范圍相對較大.
3、影響城市服務范圍的因素:
影響因素影響表現
資源條件位於資源豐富地區的城市,能夠獲得支撐城市進一步發展的資源條件為城市提供豐富物質條件、豐富勞動力條件、豐富城市用地
交通條件位於交通樞紐上的城市,能夠通過便利的交通為更遠的居民提供服務,使其服務范圍擴大鐵路樞紐城市、公路樞紐城市、港口城市等
人口條件城市為服務區內居民提供貨物和服務,服務人口要達到一定規模位於人口稠密地區的城市服務范圍相對較小;相反,位於人口稀少地區的城市服務范圍相對較大
二、德國南部城市等級體系的啟示
1、同一區域內,不同級別的城市空間組合,就夠成立一個地區的城市等級體系.
2、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范圍層層嵌套.
3、不同等級城市數目、相互距離、服務范圍、城市職能的關系:「高少遠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城市等級高,城市樹木燒,相互距離遠,服務范圍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級低,城市數目多,相互距離近,服務范圍小,城市職能少.不同等級城市服務范圍層層嵌套,大的嵌套小的.)
4、中心地理論:
(1)一個中心地的服務范圍圍繞中心地呈六邊形.
(2)是市場原則的作用
(3)高一級中心地服務范圍相當三個低一級中心地服務范圍.
第三節城市化
一、什麼是城市化
1、人口向城鎮聚集和城市范圍不斷擴大、鄉村變為城鎮的過程,就是城市化.
2、城市化的標志:
①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重持續上升
②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逐漸轉移
③城市用地規模不斷擴大
3、城市發展的動力:社會經濟發展——主要動力
(1)推力:哪些是的人群里開向村的因素.(農村人口增長快,對土地壓力大;農村收入低,社會服務短缺;農村受自然災害影響大)
(2)拉力:吸引人群來城市的因素.(城市就業機會多;城市社會福利保障程度高; 文化 設施齊全;城市交通便捷.
4、一個國家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標: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重來表示,它體現了社會經濟發展水平.
5、城市化的意義:人口轉變、產業結構變化、工業的發展、科技的發展、縮小城市與鄉村距離,文化、思想、觀念、生活方式漸趨同.
二、世界城市化的進程
1、世界城市化的進程
城市化發展階段特徵出現問題發展新趨勢出現的國家和地區
初期階段城市化水平較低、發展較慢問題極少,處於城市化低水平時期發展中國家
加速階段人口和產業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進很快出現了勞動力過剩,交通擁擠、住房緊張、環境惡化出現郊區城市化現象
後期階段城市化水平比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長趨緩甚至停滯中心區表現出衰落跡象出現逆城市化現象發達國家
2、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進程的差異
國家類型起步時間目前速度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比重所處階段原因
發達國家早
(英國最早18世紀中葉)
趨緩(停滯)
高
高(70%以上)
後期成熟階段資本主義發展較早,農業現代化發展,大批農業勞動力向城市移動
發展中國家晚
(20世紀中葉)速度加快低低(不到40%)初期和中期加速階段民族獨立運動勝利經濟迅速發展
4、郊區城市化: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人口和產業向郊區擴散的過程.
逆城市化:由於城市人口高度集聚,導致市區過度擁擠、環境惡化、用地緊張、生活質量下降
三、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影響的表現:生物多樣性減少;土地質量下降;對水循環的影響;對氣候的影響.
2、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3、解決城市環境問題主要措施:1)嚴格控制大城市規模,分散大城市職能,建設新區和衛星城,努力推進郊區城市化,以緩解城市中心區的壓力;2)對城市進行合理規劃,加強對城市的管理,妥善處理好城市個功能分區的關系.
4、降低城市化對地理環境影響的途徑:一方面在城市建設中,發展低污染的節能建築和綠色交通,減少各類活動對環境的污染;另一方面是城市景觀盡可能與山河湖植被等自然景觀保持協調,建立一種良性循環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識3
一、城市形態
城市形態團塊狀組團狀條帶狀或放射狀
影響因素市中心吸引作用
平原地區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規劃控制等
山地、河流阻隔沿交通線分布或受地形限制
河谷地區
地域形態各組成部分比較集中,連成一片城市由幾片組成,每篇就近組織各自的生產生活,各片互不相連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線或地形區延伸
主要優點便於集中設置比較完善的基礎設施,各種設施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於管理,節省投資便於城市擴大規模,有利於保護城市環境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區,親近自然
主要缺點易造成城市污染用地分散,各片聯系不方便,市政建設投資大城市交通主要集中於一方向,且運距長
城市距離成都、合肥、華盛頓重慶、上海浦東新區洛陽、西寧、宜昌、蘭州、延安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區
1、功能分區:城市各項經濟活動相互間發生空間競爭,導致同類活動在空間上高度集中.
2、劃分:商業區、住宅區、工業區、市政與公共服務區、工業區、交通和倉儲區、風景與城市綠地、特殊功能區等
3、中心商務區(紐約的CBD——曼哈頓)特徵:
①中心商務區是城市經濟活動最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數量的晝夜差別大③建築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務區內部存在明顯的分區
5、三種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區
功能分區形態特徵位置
商業區佔地面積小、呈點狀或條狀經濟活動最繁忙;人口數量晝夜差別大,建築物高大稠密;內部有明顯分區市中心,交通干線兩側、街角路口
工業區集聚成片不斷向市區外緣移動,並趨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線市區外緣,交通干線兩側
住宅區佔地面積大,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區,工業化後出現分化建築質量上,高級於低級住宅分化;位置上,高於於低級住宅分區背向發展高級城市外緣與高坡、文化區聯系
低級內城與低地、工業區聯系
三、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和變化
1、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區的分布和組合構成了城市內部的空間結構,也叫做城市地域結構.
2、城市地域結構模式:
結構模式特點成因舉例
同心圓模式城市形態集中緊湊,城市功能區為少市中心呈同心圓狀平原地形,城市各功能區經過不斷侵入和遷移,沖同心圓狀自核心向外擴展成都
扇形模式城市各功能區呈扇狀向外擴展交通(各功能區沿交通線延伸)沈陽
多核心模式城市並非依託單一核心發展,而是圍繞著幾個核心形成中心商務區、批發商業區、住宅區、工業區和郊區,以及相對獨立的衛星城等多功能區,並由他們共同組成城市地域隨著城市不斷擴展,原有市中心地價高、交通和居住擁擠等原因,在遠離市中心的郊區出現新核心,同時也受河流、地形等因素影響淄博
3、影響因素:
主要因素:經濟因素——取決於各功能分區付租能力,地租水平高低(交通通達度、距市中心遠近)
歷史文化(北京市)、種族宗教(黑人區)、建築設計(歐洲中世紀城市繞教堂布局)、自然條件(城市高坡和低地)、行政因素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識4
人口的空間變化
一、人口的遷移
1、人口遷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國際或本國范圍內發生改變.
人口遷移三要素:居住地變更、時間上長期性(1年以上)、市空間位置變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2、不同時期的國際人口遷移
時期特點遷出地區遷入地區原因意義
19世紀以前以集團型、大批量移民為主舊大陸(亞非歐)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陸歐洲殖-義擴張、新大陸的開發在客觀上開發了新大陸,傳播了工業文明,也改變了人種的空間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人口從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定居移民減少,短期流動人口增加拉丁美洲、亞洲、非洲等西歐、北美、西亞、北非遷入地區經濟發展快調整了勞動力空間分布不均
3、一個地區人口數量的變化包括人口遷移和人口數量增減.
4、不同時期的國內人口遷移
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脆弱;戰爭頻繁;自然災害;政府組織「屯墾戍邊」
時代影響因素遷移特點流向
古代深受統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脆弱;戰爭頻繁;自然災害;政府組織「屯墾戍邊」大批遷入遷往自然條件較好的地區
當代性中國成立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受國家政治政策影響大
國家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和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有計劃、有組織東部——西北和東北
沿海——內陸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國家改革開放政策
經濟因素起主導作用(改革開放政策)遷移流量大,流向改變西部——東部沿海城市和工礦區
農村——城市
5、我國人口遷移的意義:調節人口空間分布和人才短缺;加強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進經濟發展,縮小地區差異.
6、人口遷移效應
對遷入地區積極提供廉價勞動力,節約 教育 費用,促進遷入地經濟發展
消極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劇人地矛盾
對遷出地區積極緩解人地矛盾,改善環境,增加收入(外匯),加強與經濟發達地區經濟、社會文化交流
消極人才外流
其它 效應改變人口分布,人口結構;促進民族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人口群體基因交流和融合
二、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
1、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二是個人對生活或職業需求的變化.
——經濟因素、生態環境、政治因素、社會變革、宗教、個人動機和需求
在某種特定的時空條件下,任何一種因素都有可能成為促使人口遷移的決定性因素.
2、美國
1)促使美國成為移-家的因素:
①新大陸為開發,需要大量勞動力
②15—16世紀,歐洲圈地運動,失業工人和破產農民為了追求更好的經濟待遇遷往美洲
③新航線開辟,為人們順利遷移掃清障礙
④殖民擴張,掠奪美洲資源財富
2)美國國內人口遷移
時期遷移的原因遷移流量
19世紀中期南北戰爭——政治人口大規模西移
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經濟由鄉村流入城市
20世紀20年代到60年代農業危機、自然災害——經濟、生態環境南部人口遷往北部和西部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東北老工業基地環境惡化,西部、南部有新資源、新興工業的陽光地帶——經濟、生態環境、個人動機需求由東北部遷往南部和西部
70年代以後城市環境改善和老工業區經濟重建(經濟、生態環境)人口向老工業區和城市迴流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識5
一、人口的自然增長
1、10年來人口增長
歷史時期人類的生產勞動人口數量和增長情況人口變化的原因
農業革命之前主要從事採集和狩獵人口數量化少,增長緩慢人們獲取食物的能力低,抵禦疾病和災難水平差,死亡率高
農業革命至工業革命期間利用簡單的工具從事農業活動人口數量增多,增長速度加快耕作和灌溉技術發展,食物供應變得穩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
工業革命以後工業生產活動迅速擴大和發展人口數量繼續增加,增長速度更加迅猛用科學技術武裝起來的人類不斷壯大著改造自然的能力,人們能獲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醫療服務,死亡率降低
2、人口自然增長最根本因素:生產力水平的高低
決定因素: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3、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差異
自然增長率水平人口增長特點及成因今後變化趨勢
發達國家保持較低水平受生育觀念、生活質量、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影響,增長緩慢今後幾十年,人口數量將比較穩定,一些國家還會逐漸減少
發展中國家水平較高由於政治獨立,民族經濟發展,醫療衛生事業進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長很快採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長速度將趨緩,但人口數量還將增加
中國水平較低增長緩慢人口基數大
4、人口的發展一定要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與環境的承載力相適應.
二、人口增長模式及其轉變
5、人口增長模式與相應人口問題
人口增長人口問題
歷原始低增長階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人口增長過快
史加速增長階段———「高低高」模式——傳統型—————— 兒童 比重過大
軌增長減緩階段——人口增長緩慢
跡低速增長階段——「低低低」模式——現代型———————人口老齡化
6、影響人口模式轉變的因素:生產力水平、國家政策、自然環境、社會福利、文化觀念
7、為什麼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增長模式尚未進入現代型?生產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會制度.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識點相關 文章 :
★ 高中地理會考必修二復習提綱
★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歸納整理
★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整理
★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歸納
★ 高中地理必修二盤點知識點
★ 2020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 高中地理必修二總結知識點
★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2020
★ 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識點整理
⑧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大全
地理學主要是研究地球表層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這次我在這里給大家整理了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 總結 ,供大家閱讀參考。
更多知識點相關內容推薦↓↓↓
中考生物知識點總結
高一地理期中考試必考知識點
高中化學會考知識點總結
高中鈉的知識點
鈉及其化合物知識點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1、天體系統的級別:總星系——銀河系(河外星系)——太陽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①穩定的太陽光照條件②比較安全的宇宙環境③因為日地距離適中,地表溫度適宜(平均氣溫為15度)④因為地球的質量和體積適中,地球能吸引大氣形成大氣層(氮、氧為主)⑤形成並存在液態水
3、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活動的標志:黑子、耀斑
(2)影響:影響電離層,干擾無線電短波通訊;產生「磁暴」現象和「極光」現象;影響地球氣候。
4、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①晝夜交替: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晨昏線(圈)——與赤道的交點的時間分別是6時和18時——太陽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與太陽光線垂直;
②地方時差:東早西晚,經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時。
③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隨緯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的變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 夏至 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晝現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晝短,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 冬至 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夜現象。③ 春分 日和 秋分 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各為12小時。
④赤道全年晝夜平分。南半球的情況與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3)四季的變化(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著季節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的規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節的劃分:3、4、5月為春季,6、7、8為夏季,9、10、11為秋季,12、1、2為冬季。
6、地球的圈層結構以地表為界分為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
(1)地球內部的圈層根據地震波(縱波、橫波)的特點劃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地殼物質主要由岩石(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組成,上地幔的軟流層是岩漿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鐵鎳物質組成。
(2)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
1、岩石分三大類:①岩漿岩(岩漿上升冷卻凝固而成)②沉積岩(岩石在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岩作用下形成)③變質岩(變質作用)。從岩漿到形成各種岩石,三大類岩石可以相互轉化,又到新岩漿的產生,這一運動變化過程,構成了地殼物質循環。
2、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地質作用):
(1)內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內部熱能,它表現為地殼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質構造的類型有褶皺(背斜和向斜)和斷層(地壘和地塹)。
(2)外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趨向平坦。表現為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岩作用。流水侵蝕地貌(V型谷)、堆積地貌(沖積扇、沖積平原和三角洲);風蝕地貌(風蝕窪地、蘑菇)、風積地貌(沙丘)。
3、六大板塊名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一般說來,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塊的交界處。生長邊界——板塊張裂處,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邊界——板塊碰撞處,常形成山脈、海溝。
4、大氣受熱過程:太陽輻射(短波)、大氣削弱、地面增溫、地面輻射(長波)、大氣增溫、大氣輻射(長波)、大氣逆輻射(保溫作用)
(1)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臭氧吸收紫外線,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對可見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雲層和顆粒較大的塵埃。雲層的反射作用最顯著。③散射作用:空氣分子或微小塵埃,使一部分太陽輻射不能到達地面。
(2)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大氣吸收地面輻射並產生大氣逆輻射(射向地面的大氣輻射),把部分熱量歸還給地面,雲層越厚大氣逆輻射越強。
5、全球近地面有7 個氣壓帶(高低壓相間分布),6 個風帶。
(1)低緯度環流:
①赤道低壓帶:因為熱力作用形成,氣流輻合上升,易成雲致雨,形成多雨帶。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熱帶雨林氣候(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東南亞的馬來群島)
②副熱帶高壓帶:因為動力作用而形成,氣流在30度緯度上空聚積而下沉,形成少雨帶(東亞季風區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區形成熱帶沙漠氣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亞的沙漠、北美美國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魯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亞大沙漠)
③信風帶: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壓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東北信風,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信風。
(2)中緯度環流:
④副極地低壓帶:由來自低緯的暖氣流與來自高緯的冷氣流相遇運動上升而形成。形成溫帶多雨帶。
⑤中緯西風帶:由副高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風,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風,習慣上叫西風,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區,在大陸西岸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歐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溫哥華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側、澳大利亞南端及塔斯馬尼亞島、紐西蘭等)
(3)高緯環流:
⑥極地高壓帶:因為熱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氣下沉,形成少雨帶。不過極地因為氣溫低,蒸發更少,所以極地屬於降水量大於蒸發量的地區,為濕潤地區。
⑦極地東風帶:由極地高壓帶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東北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風。
(4)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移動的原因: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動。△移動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單一氣壓帶或風帶作用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氣壓帶)、熱帶沙漠氣候(副熱帶高氣壓帶)、溫帶海洋性氣候(中緯西風帶)。
(6)氣壓帶、風帶移動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草原氣候(夏季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低緯信風帶控制)、地中海氣候(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中緯西風帶控制)。
6、常見的天氣系統:鋒面系統(冷鋒、暖鋒、准靜止鋒)、氣旋(低壓)和反氣旋(高壓)、鋒面氣旋。氣旋是低壓,低壓系統在實際大氣中常會出現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壓槽,在低壓槽上形成了鋒面系統。鋒面與氣旋是一個整體(高壓系統是沒有的)。
7、水循環
(1)類型:海陸間大循環(大循環)、陸地循環(水量很少)、海洋循環(水量最大)
(2)各環節的名稱:蒸發、降水、水汽輸送、地表徑流、地下徑流、下滲、植物蒸騰
(3)意義:它使陸地水不斷得到補充、更新,使水資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態;聯系四大圈層。
8、洋流:
(1)類型:按成因分風海流、密度流、補償流;按性質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中低緯度——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半球順時針流動(與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時針方向流動(與南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中高緯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極地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南半球西風漂流,世界最強大的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夏季由西向東流,冬季由東向西流(夏順冬逆)。
(3)影響:①對氣候的影響:暖流起到增溫、增濕作用(西歐海洋性氣候的形成,得益於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溫、減濕作用(澳大利亞西海岸的維多
利亞沙漠、秘魯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馬沙漠的形成都與沿岸的西澳大利亞寒流和秘魯寒流有關)
②對海洋生物的影響——漁場的分布:寒暖流交匯處,給魚類帶來了豐富多樣的餌料。
北海道漁場——日本暖流與千島寒流的交匯處。紐芬蘭漁場——拉布拉多寒流與墨西哥灣暖流的交匯處。△北海漁場——北大西洋暖流與高緯南下的冷海水交匯形成。秘魯漁場——上升補償流使深層海水上泛,帶來深海的硅酸鹽類,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魚類的餌料。
③對海洋污染的影響:有利於污染物的擴散,加快凈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圍擴大。
④對海洋運輸事業的影響:順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高中地理知識點
1自然地理環境由岩石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人類圈組成的有機整體。自然地理環境五要素:氣候、地貌(地形)、水文、土壤、生物(植被)。
2整體性: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表現:①地理環境各要素不是孤立發展的,每一個要素都是作為整體的一部分,與其他要素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②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體的改變(包括對其他地區的影響)。
3土壤:具有肥力,能夠生長植物的陸地疏鬆表層。肥力是土壤的本質屬性。
成土母質:土壤形成的物質基礎和礦物養分的最初來源。對土壤的物理性狀和化學組成均有重要影響(繼承關系)。
氣候:直接影響土壤的水熱狀況和物理、化學過程的性質和強度。如:中等水熱條件下,土壤有機質積累最多。(溫帶半濕潤環境下的黑土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通過影響岩石的風化過程、地貌形態以及生物的活動,間接影響土壤的形成和發育。如:濕熱條件下風化殼最厚,土壤層厚度大。乾旱或者寒冷條件下,風化殼薄,土壤層也薄。
生物:土壤有機物質的來源,土壤形成過程中最活躍的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決於有機質含量的多少。沒有生物的參與(生物循環),就不會有土壤的形成。(成土母質→低等植物生長→原始土壤→高等植物生長→成熟土壤)。一般而言,森林土壤有機質含量要低於草地土壤。
地形:通過對物質、能量的再分配間接作用於土壤。如土壤的垂直地帶分布。陡峭的山坡:地表物質遷移速度快,難發育深厚的土壤。平坦的地方:地表物質的侵蝕速度慢,穩定的氣候生物條件發育深厚的土壤。陽坡:溫度條件好,但蒸發旺,水分較差,陰坡反之。
人類活動:積極影響—改造自然土壤為各種耕作土壤;消極影響—土壤退化(水土流失、鹽漬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等)
3環境的整體性要求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時,要有綜合的考慮和對策。
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1自然帶:自然屬性相一致的條帶狀區域。地域分異有一定的有序性和普遍性。
2自然帶的分布:以氣候類型定自然帶。
3分布規律
地理必修一知識點
1自然災害:自然災害是指能夠造成人們生命和財產損失的自然事件。
分類:按成因和過程,可將自然災害劃分為:地質災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
氣象災害(洪澇、乾旱、暴雨、寒潮、台風等)、生物災害(病蟲害等)、海洋災害(海嘯等)。
自然災害的特點:復雜性、周期性、突發性、多因性、群發性、潛在性
2自然災害的危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還有各種間接損失,甚至影響社會穩定和持續發展。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我國發生頻率最高、影響范圍最廣的自然災害是洪澇和乾旱,另外,地震的危害程度也很大。
我國東部鋒面雨推移規律(正常年份):
四、五月(E),南部沿海進入雨季;
六月(D),長江中下游「梅雨」;
七、八月(C),華北、東北多雨;
九月,雨帶迅速南移;
十月,大陸雨季結束。
其他原因:
流域地貌特徵(地勢低平,排水不暢)、植被分布(森林覆蓋率)
人類活動:濫墾濫伐,破壞植被,導致水土流失、河道淤塞;圍湖造田,導致湖泊萎縮。
治理 措施 :植樹造林、恢復天然植被、修建水庫、整治河道、加固大堤、退田還湖;非工程措施:建設分洪蓄洪工程、加強洪泛區管理、建立災情預警系統、實行防洪 保險 等。
地理應該怎麼學
第一、培養自己對地理學科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對地理學科缺乏必要的學習興趣,一定要在學習生活中去培養。比如詩句中「春風不度玉門關」,那麼自己就要研究一下了,古人為何會寫出如此詩句呢?明白後,原來「春風」是指影響我國的夏季風,玉門在非季風區,夏季風影響不到這里,因而這里降水稀少,一片荒涼。如此這般,便可激發自己的學習興趣。
第二、端正 學習態度 ,積極主動。作為一名學生,一定要有一個學生該有的樣子,不要相信天才怎麼怎麼樣,自己做好自己,踏踏實實做學問,不懂就問同學或者老師。「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老師會非常喜歡粘著自己的學生,內心會倍感欣慰,就怕不懂還愣愣的自己研究,閉門造車,那樣很可能問題越積越多。
第三、課前認真預習要講的內容,心中有數;課上要認真聽講,聚精會神」課下要認真獨立完成作業,查漏補缺。課上的一時打小差兒、分心,很可能會落隊而難以彌補。有時候,當堂理解的知識,課下花幾倍的時間也可能難以突破,這時就是事倍功半了。
第四、中學地理尤其是高中地理,特別強調理解記憶,硬背的 方法 終究沒有理解層面印象更深刻。比如,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涉及到時區時差,多畫圖,多理解,多動腦才能把題目做對的。另外也可以記憶一些 順口溜 等,比如記憶亞歐分界線時可以這樣來記—「兩烏里大黑土地」(烏拉爾山、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地中海)
第五、地理的學習離不開地圖的輔助。地理的學習脫離圖來說話那是很難走遠的,多看大、小地圖,注意不同類別的圖,河流、山脈、城市等位置是需要在腦中有圖存在的。特別是初中地理離開了圖,那知識點基本也就沒有依附了,初中地理可以多描圖,比如描下長江幹流及主要支流圖,然後根據圖填寫發源地和入海口、沿江主要城市、流域內主要地形區等。
第六、我做題實戰,是騾子是馬,到題目上見。題目浩如煙海,一定要多注意自己薄弱環節所設計的題目,做題當中一定要獨立完成,切忌翻書抄襲等,自欺欺人害得還是自己啊!老師講解完題目後要學會 反思 ,多問幾個為什麼,自己為什麼會做錯這道題呢?是粗心大意還是真有知識漏洞存在呢?粗心大意失荊州,一定要告誡自己不要再犯此低級的錯誤!真有漏洞的話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去總結整理,比如某地的農業發展條件,那就包括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兩大類,自然條件又包括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等;社會經濟條件包括市場、交通、農業技術、國家政策、勞動力等,如果答題丟了某一點,要在 筆記本 上有所體現,後不再犯。
第七、自己要經常我做階段性總結,要有自己的 學習計劃 。在周考或者月考等考試結束後,要針對自己在考試中暴露出來的問題有所總結,分析一下自己最近的學習情況,多和老師同學溝通交流,從而進行調節和完善。
學好地理的方法
1、學會概括。
學習時只要抓住重點。例如南亞地型復雜,可用八個字概括,即山河相間、縱列分布。
2、整合知識點。
把需要學習的信息,做成 思維導圖 ,會讓大腦思維條理清醒,方便記憶掌握。
3、充分利用地球儀和地圖。
學會使用課本教科書既是掌握知識、技能的工具,又是培養自學能力的依據。
4、抓重點概念。
對地理原理、要領的掌握,並不要求象物理、數學公式、定理那樣精明,只要抓住其中的關鍵和要點,就很容易地理解和掌握了。
5、重視地理觀察。
觀察就是邊思考邊細看。看一看當地的地理環境的面貌,以及人們在當地是怎樣活動的。通過報刊、電視節目、圖片獲得地理信息,鍛煉我們的才智。
6、善於地理想像。
觀察只能得到局部直觀,地圖只能提供位置直觀,想像才能使二者聯系起來,使你獲得地理環境的全面景觀,進而向你展示地理的未來。
7、學會閱讀理解地理教科書。
地理學習的支柱是教材的閱讀理解,地理不同另兩個文科之處在於,對教材知識點必須理解記憶而不要死記硬背,要達到較深刻的理解,必須在老師的指導下認真學習。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相關 文章 :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人教版)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大全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簡潔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人教版)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湘教版)
★ 高中地理必修一重點知識點總結
★ 高中地理必修一章節知識歸納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
★ 地理必修一第3章重要知識點總結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2)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