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自然環境的組成與結構是什麼
自然環境是人類出現之前就存在的,是人類目前賴以生存、生活和生產所必需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的總稱,即陽光、溫度、氣候、地磁、空氣、水、岩石、土壤、動植物、微生物以及地殼的穩定性等等自然因素的總和,即「直接或間接影響到人類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質、能量和自然現象的總體」,見圖1-1,有時簡稱為環境。
自然環境是人類發生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它是由生物和無機環境組成。大氣、水體和土地以各種不同的組合和偶合方式組成多種多樣的生物無機環境,孕育著多種多樣的生物。
生物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它們總是結合成一定的生物群落而存在著,通常它們是由幾個營養級和能量級組成的。綠色植物以及一些有色素的原生動物和一些光能與化能細菌是自養型生物,是所謂生產者,為第一營養級和能量級。它們利用太陽能和化學能,把由環境中攝取的簡單無機物合成復雜的有機物,藉以儲藏物質和能量。它們在光合作用中吸收二氧化碳,釋放出氧。動物是現成有機物質的消費者,在呼吸過程中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其中食草類動物屬第二營養級,是第一性消費者;食肉類動物屬第三、四營養級,是第二、第三性消費者;微生物是有機物質的分解者,它們把動、植物遺體和排泄物又轉化為簡單的無機物,與此同時利用其一部分物質和能量形成自己的身體,完成自己的代謝作用,維持其生活和繁衍過程。動物和微生物都是靠現成的有機質維持生活的,靠自養型生物供養的,統稱為異養型生物。
在不同條件下,生物群落的組成成分是不同的,營養級的數目和營養結構的復雜程度也是不同的(所謂營養結構即營養級的組合)。在一般的情況下,最簡單的營養結構包括兩個營養級,較復雜的營養結構包括五六個營養級,超過6級以上的復雜營養結構是不多見的。而在任何一個營養結構中,一般總少不了第一營養級自養型生物,特別是綠色植物。這是因為一切生命活動的能量最終都主要來源於太陽輻射能,而太陽輻射能只有通過光合作用轉化為化學能之後,才能為其它各營養級的生物所利用。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合成有機質的速率叫做初級生產率[g/(m2??a)],除去植物在呼吸和代謝過程中所消耗的一部分外,剩餘的有機質叫做凈初級生產率。食草動物所能獲得到的只是凈初級生產率的一部分,而它所能消化和同化的又只有其中的一部分。所以,第二營養級即食草動物的生產率勢必大大小於初級生產率。以上各級也依次遞減,這樣就沿著營養級序列向上形成所謂的生產率金字塔。
物質流和能量流通過各營養級的生物有機體組成所謂食物鏈。處於各營養級的生物有機體是種類繁多的,因而食物鏈也是很多的,鏈的長短也是不一的。而且由於專食性和狹食性動物比較少,雜食性和廣食性動物相當多,所以自然界很少是單獨存在的食物鏈。大多是交織在一起的食物網,沿著食物鏈而上的生產率、生產量和生物個體數是逐級遞減的,但污染物的濃度都是逐級增加的,也就是說,對污染物有明顯的生物富集作用。了解到這一點,對我們如何適量地發展生產、保障人類生活和健康是有指導意義的。
生物群落及無機環境共同組成自然環境的結構單元,由低級單元再組成高級單元,所以自然環境實際上是一個由兩階梯(由組成要素組成結構單元,再由低級結構單元組成高級結構單元)組成的多級譜系。
Ⅱ 自然地理特徵包括哪些方面
自然地理特徵包括一下幾個方面:
1.位置(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
2.氣候(氣候類型,氣溫,降水)
3.地形(地形類型,海拔,地貌)
4.水文(流量,汛期,結冰期,含沙量,水系發育)
5.土壤(種類,肥力)
6.植被(種類,分布狀況)
自然地理是研究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結構、功能、動態及其空間分異規律的學科,是地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學科。綜合性的分支科學有綜合自然地理學、區域自然地理學、古地理學等。
部門性的分支科學有地貌學、氣候學、水文地理學、生物地理學、冰川學等。狹義的自然地理學僅指綜合自然地理學,部門自然地理學已逐步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狹義的自然地理學僅指綜合自然地理學。
(2)自然地理環境的空間結構特徵有哪些擴展閱讀:
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內容隨著學科的發展越來越廣泛,但主要還是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的特徵、結構、成因、動態和發展規律;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之間的相互關系,彼此之間的物質和能量的循環與轉化的動態過程;研究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研究各個區域的部門自然地理和綜合自然地理特徵,並進行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的評價,為區域開發提供科學依據;研究受人類干擾、控制的人為環境的變化特點、發展趨勢、存在的問題,尋求合理利用的途徑和整治措施。
Ⅲ 論述自然地理環境的空間結構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地球環境指人類在其中生存與發展的地球表層,即自然地理環境,又稱自然地理系統。地球環境是由地質、地貌、氣候、水文、植被、動物界和土壤等組成的一個整體,這些要素並非簡單地匯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間上結合起來,而是在相互制約和相互聯系中形成一個特殊的自然綜合體或自然地理系統。各自然地理要素也不是孤立存在和發展,而是作為整體的一部分在發展變化。各自然地理要素在特定地理邊界約束下,通過能量流、物質流和信息流的交換和傳輸,形成具有一定有序結構、在空間分布上相互聯系、可完成一定功能的多等級動態開放系統,即自然地理系統。
(1) 自然地理系統的整體結構
「整體大於部分之和」,自然地理系統作為一個整體,除包含所有自然地理要素外,還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產生的一些新屬性。系統可分為不同層次或組織水平,任何系統都既從屬於更高級的系統,同時其本身又包含若干低級的系統。系統各部分之間特殊的網路關系,形成系統的結構。作為系統有機聯系的反映,系統還具有有序性。系統的上述基本特徵,都是通過系統內部物質、能量和信息的運動得以表現的,因而動態性也是系統的基本特徵之一。 按照耗散結構理論的解釋,自然地理系統是一個遠離平衡態的開放系統,要素之間存在著非線性關系,它通過與外界不斷交換物質與能量,有可能在一定條件下形成新的穩定的有序結構,即地理耗散結構。它具有一定的抵抗外界干擾的能力,可吸收外界環境的一般性漲落。其結構水平愈高,漲落回歸能力即保持系統穩定性的能力愈強。但在發生巨漲落時,這一結構將崩潰或解體,並逐步形成新的耗散結構形式。 自然地理環境作為一個整體,其發展演化是具有方向性特徵的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這種復雜性主要表現在新的組成成分或要素的出現,以及由此導致的結構復雜化,沉積過程加強,岩石圈厚度增加,水圈含鹽量增加和離子成分發生有規律的變化,大氣成分發生質的變化,地貌復雜化和氣候多樣化,生物從低級形式向高級形式發展,新物種產生和一些舊物種滅絕,地域分異越來越顯著,等等。 總結自然地理環境最重要的發展規律,首先要看到,自然地理環境所有組成成分的發展都是互相聯系的。因此,在組成成分發展的同時,成分間的物質和能量交換也得到了加強。其次,這種發展具有前進式發展的特點,表現為新組成成分的陸續出現,太陽能的逐漸積累和自然界的地域分異日益強化。第三,發展是突躍式的而非直線過程,周期現象並不決定主要發展方向。第四,緯度地帶性作為普通規律在整個發展過程中發揮了作用。最後,自然地理環境的發展是事物矛盾斗爭的結果。其中,有機體對環境的適應和改造起著特殊的作用。
自然地理環境的發展還具有一定的節律性。節律性是指由自然地理過程的循環和振盪引起的隨時間推移而有規律演替的現象。節律性亦可稱周期性。
Ⅳ 自然環境特徵包括什麼自然環境特徵有哪些
1、自然環境特徵包括地形,氣候,水文,生物,土壤。地形,氣候往往起主導作用。
2、自然環境特徵由地球表層中無機、有機的、靜態和動態的自然界各種物質和能量所組成,具有地理結構特徵並受自然規律控制的環境整體(系統)。
Ⅳ 自然地理環境特徵是什麼
闡述一地的自然地理環境特徵主要從一下幾方面入手:
1)氣候背景;
2)地形特徵;
3)土壤與植被特徵;
3)在自然地域分異中,水平地帶與垂直地帶情況。
4)地質環境;
5)河流與水系情況;
6)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如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華北平原的旱、澇、鹽、鹼、風沙的危害;人類活動破壞草原使草場退化,風沙漫延等。
希望對你有幫助!
如有興趣,可進一步訪問留言「網路知道hk的空間」——http://hi..com/hk20012002/
個人宣言:我是hk——honest
king——誠實的國王,不是香港的英文縮寫,切記切記……
參考資料:hk原創
Ⅵ 地理環境的基本特徵
地理環境是由地球表層各種有機物、無機物和能量構成,具有本身結構特徵並受自然規律支配和控制的環境系統。
(一)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地理環境是由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和土壤等多個自然要素構成的。這些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並相互作用的,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表明地理環境具有整體性。整體性就是指組成地理環境的各要素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如果其中一個要素發生變化,就會影響整個地理環境的變化。例如,我國西北內陸地區是歐亞大陸中心的一部分,由於離海洋遠,海洋潮濕氣流很難到達,又處於中緯度高空西風帶下沉氣流的控制之下,因此氣候乾旱、降水少、地表水嚴重缺乏、化學風化作用微弱,但是日溫差大、物理風化作用強烈、風蝕作用盛行,因而岩石易崩解碎裂,形成大片的戈壁灘、岩漠和沙漠。由於降水少,蒸發強烈,促使地下鹽分通過毛細管作用而在地表積聚,導致動植物數量少、種類貧乏。由此可見,地理環境是一個具有整體性的系統,其中一個要素的改變就會造成一系列的連鎖反應,結果使環境整體發生變化。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並不等於均一性。整個地球的地理環境由無數個小的地理環境所組成,這樣就出現了地理環境的多樣性即差異性。出現差異性的原因是由於地理環境的各組成要素在時空分布上的不均一性造成的,並由於組成要素的不均一而使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整體在空間分布上也發生有規律的分異。例如,氣候要素分布的不均一,在赤道地區全年高溫多雨、植物生長茂盛、動植物資源都很豐富,形成熱帶雨林環境;而兩極地區終年低溫嚴寒,生物種類很少,形成凍原環境。
(二)地域分異的規律性
地域分異是指地球表層地理環境各組成成分(即要素)或自然綜合體沿地理坐標方向或者其他一定方向,分異成相互有一定差別的不同等級單元的現象。自然綜合體是地理環境的各種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並有規律地結合成具有內部相對一致性的整體。
地域分異規律的根據是以太陽能為主的外動力分布的地帶性和與地球內動力作用的規律性。地域分異的空間區域具有四個不同的層次:一是全球規模的地理帶;二是大陸和大洋規模的地理帶;三是區域性的地理帶;四是地方性的地域分異。
1.全球性地域分異
全球性地域分異有兩種,即熱力分帶性和海陸對比性。由於太陽輻射強度隨緯度的改變而有規律地變化,因此,地球表層由赤道向兩極分異為熱帶、亞熱帶、溫帶和寒帶。這種熱力分帶性在大陸和海洋都有明顯表現。海陸對比性是海陸的分異造成的。地球表面分成四個大洋和六個大陸,構成陸地和海洋的兩種不同地理環境,海洋和陸地在地質、地形、氣候、水文、生物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異,形成明顯不同的兩大自然綜合體。
2.大陸和大洋規模的地域分異
大陸的地域分異包括緯度地帶性分異和干濕度地帶性分異。緯度地帶性規律是指地理環境各組成成分及自然綜合體大體按緯線方向延伸並按緯度方向有規律地變化。它是太陽能按緯度呈帶狀分布所引起的溫度、降水、蒸發、氣候、風化、成土過程和植被等呈帶狀分布的結果。干濕度地帶性是指海陸分布及其對比關系所形成的大陸性氣候和海洋性氣候、大陸內部和海岸植被類型以及地貌景觀(即自然綜合體)干濕度等方面的差異。在緯度地帶性和干濕度地帶性的共同作用下,在全球大陸上形成了一系列的水平自然地帶。由於植被類型最能表現自然地帶性的特徵,因而陸地上的各個自然地帶常以植被類型命名。可以劃分出11個大陸水平自然地帶,即熱帶雨林地帶、熱帶稀樹草原地帶、熱帶及亞熱帶荒漠地帶、亞熱帶荒漠草原地帶、亞熱帶森林地帶、溫帶荒漠地帶、溫帶草原地帶、溫帶闊葉林地帶、亞寒帶針葉林地帶、苔原地帶和冰原地帶。
大洋的地域分異是貫穿整個大洋的,按形成因素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大洋表層緯向自然帶,這主要是太陽能按緯度分布不均引起大洋的溫度、鹽度和含氧量不同,以致海洋生物也有相應的區別,從而引起大洋表層自然綜合體沿緯線延伸、按緯度有規律地變化。另一類是大洋底層自然區域,它是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接觸所形成的水下自然綜合體。水下自然綜合體隨海底地形、深度及距岸遠近而發生有規律的變化。
3.區域性地域分異
區域性地域分異主要包括大地構造-地貌分異和垂直帶性分異。大地構造-地貌分異是指與一定大地構造單位相對應的區域地貌分異,表現為大規模的山脈、高原、平原或者中小規模的山脈、高原、平原的一定組合。垂直帶性分異是指達到一定高度的山體,隨著高度的增加,氣溫逐漸降低,水分狀況也發生變化,從而使自然環境及其成分如植被、土壤等發生變化。垂直帶隨高度的變化和更替很快,如珠穆朗瑪峰南坡在海拔1600 m以下為熱帶山地雨林帶,往上變為亞熱帶、暖溫帶、寒溫帶、寒帶、寒凍帶,至5500 m以上成為高山冰雪帶。
4.地方性地域分異
地方性地域分異是在自然地帶內部,由於地方地形、基岩和地面組成物質以及地方氣候的影響,地理環境各組成成分及自然綜合體的局部分異現象。
(三)自然區劃
為了掌握自然條件的分布規律,分析地域間的一致性和差異性,通常需要根據地域分異規律對自然區域進行劃分。把具有顯著變化的界線確定出來,從而將地域劃分為內部自然條件相似性最大、差異性最小,而與外部相似性最小、差異性最大的區域,並按區域等級的從屬關系,得出一定的區劃等級系統,這項工作稱為自然區劃。簡單地說,自然區劃就是根據地理環境或其中某一成分的相似性和差異性,將地域劃分為若干區域單位,並探討和研究其特徵及發生、發展、分布的規律,以便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合理地進行生產布局和採取適當的措施改造自然。
自然區劃有一定的等級系統。大陸內部綜合自然區劃較通用的等級系統由高級單位到低級單位主要有熱量帶和大自然區、地區及亞地區、地帶及亞地帶等。熱量帶主要與太陽輻射的緯度分布有關;大自然區為最大一級的大地構造-地貌分異單位;地區、亞地區是熱量帶內的濕潤分異單位,主要根據乾燥度差異劃分;地帶、亞地帶是地區內的地帶性分異,主要根據土壤和植被類型的地帶性分異來劃分。例如,我國可劃分為三個大自然區:東部季風森林區、西北乾旱荒漠草原區和青藏高寒草甸草原區。其中,東部又可劃分為東北濕潤半濕潤溫帶地區、華北濕潤半濕潤暖溫帶地區、華中-華南濕潤亞熱帶地區和華南濕潤熱帶地區等。
Ⅶ 自然地理特徵包括哪些
概括一個區域的自然地理特徵,主要有以下因素:氣候、水文、地形、植被和土壤等因素。以東南沿海為例:我國東南沿海以季風氣候為主,北部是溫帶季風氣候,南部是亞熱帶季風氣候,地形主要是平原和丘陵山地,河流較多,流速較快,植被主要是落葉和常綠闊葉林,土壤為棕壤紅壤、黃壤或者磚紅壤性紅壤。東部季風區季風氣候明顯,氣溫變化小於中西部,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
Ⅷ 地理上,空間格局特徵是什麼意思
地理上,空間格局的十大特徵如下:
①地理空間的宏觀分異規律與微觀變化特徵;
②地理事物在空間中的分布形態、分布方式和分布格局;
③地理事物在空間中互相作用、互相影響的特點;
④地理事物在空間中所表現的基本關系以及此種關系隨距離的變化狀況;
⑤地理事物的空間效應特徵;
⑥地理事物的空間充填原理及規則;
⑦地理事物的空間行為表現;
⑧地理空間對於物質、能量和信息的再分配問題;
⑨地理事物的空間特徵與時間要素的耦合;
⑩地理空間的優化及區位選擇的經濟價值。
Ⅸ 自然環境的基本特徵有哪些
環境具有三個最基本的特徵:整體性、區域性、變動性。
1、整體性――指環境的各個組成部分和要素之間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2、環境的區域性――在於各個不同層次或不同空間的地域,其結構方式、組成程序、能量物質流動規模和途徑、穩定程度等都具有相對的特殊性,從而顯示出區域的特徵。
3、環境的變動性――是指在自然和人類社會行為的共同作用下,環境的內部結構和外在狀態始終處於不斷變化的過程中
4、開放性——指環境是一個開放系統,有物質和能量的輸入和輸出。
5、有限性——環境為人類發展提供的資源都不是用之不竭的;環境對污染的容納量野不是無限的。
6、綜合性——自然環境已不是純粹的天然環境,而是綜合了一定的社會因素。
7、可調節性——自然環境是高度復雜的系統,當人類作用引起的環境結構與狀態改變部超過一定限度時,環境系統的調節功能可以使這些改變逐漸消失,使其結構和功能恢復原貌。
Ⅹ 自然地理環境有哪些特性
1、氣候多變,季風影響顯著 。
2、地勢西高東低,地貌復雜,以山地為主。
自然地理環境:自然地理環境由地球表層中無機、有機的、靜態和動態的自然界各種物質和能量所組成,具有地理結構特徵並受自然規律控制的環境整體(系統)。
由大氣、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組成,這些要素通過水循環、生物循環、岩石圈物質循環等過程,進行著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形成了一個互相滲透、互相制約和互相聯系的整體。
自然地理環境作為一個系統還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產生的一些新功能,如生產功能、平衡功能等。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是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重要表現形式。
中國的自然地理環境除了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五種最重要的常態地貌類型以外,我國還有類型繁多的特殊地貌分布,如冰緣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
其中冰緣地貌,僅青藏高原和大興安嶺北段,類型就有45種以上,比前蘇聯和美國多一倍,成為世界上冰緣地貌類型最多的國家。如此復雜多樣的地理環境,為中國傳統自然經濟的多元化和中華文化的多樣化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我國地處地球的北溫帶,既無嚴寒,又無酷暑,氣候宜人,眾多的江河湖泊,使廣闊的土地可墾可耕,供人們衣食。
因此,與世界上各古老文化相比,中華文化產生和延續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優越環境。同埃及文化囿於尼羅河流域,巴比倫文化囿於兩河流域相異,中華文化滋生地不是依託一個江河流域,而是擁有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兩個大的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