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窯洞這種民居與地理環境有什麼關系
窯洞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是:窯洞大多建造在黃土高原上,由於黃土高原黃土眾多,土深且厚,窯洞就依託於深厚的黃土而建造和發展起來。黃土高原之上,溝壑縱橫之間孕育著黃土地獨特的文化,遍布在黃土高原溝溝壑壑上的窯洞,便是這種文化的直接體現。
窯洞建在黃土高原的沿山與地下,是天然黃土中的穴居形式,因其具有冬暖夏涼,不破壞生態,不佔用良田,經濟省錢等優點,被當地人民群眾廣泛採用。
(1)陝西居民與窯洞有什麼地理關系擴展閱讀
窯洞的分類如下:
1、庄窯
也叫崖庄窯,它一般是在山畔,溝邊,利用崖勢,先將崖面削平,然後修庄挖窯。有一庄三窯和五窯,也有五隻以上的。在董志原、草勝原等大原上,由於崖勢不高,有得下挖幾米再挖窯,往往形成三面高,一面低,這種莊子被稱為半明半暗庄。
2、土坑窯
這種窯都在平原大坳上修建,先將平地挖一個長方形的大坑,一般深五至八米,將坑內四面削成崖面,然後在四面崖上挖窯洞,並在一邊修一個長坡徑道或斜洞子,直通原面,作為人行道。這種窯洞實際上是地下室,「冬暖夏涼」的特點更為顯著。
3、箍窯
箍窯一般是用土胚和麥草黃泥漿砌成基牆,拱圈窯頂而成。窯頂上填土呈雙坡面,用麥草泥漿抹光,前後壓短椽挑檐,有錢的人還在卜面蓋上青瓦,遠看像房,近看是窯,用長方形或正方形石塊箍的窯洞稱石箍窯。
② 窯洞的形成與當地的自然環境有什麼關系
窯洞是人類就著土山的山崖挖成的作為住屋的山洞或土屋。
1、窯洞是通過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鑿洞而居,創造了被稱為綠色建築的窯洞建築。由此可以看出,如果當地的自然環境多屬於黃土高原地區而且能找到土山的山崖才有可能挖成窯洞。
2、窯洞屬於生土建築,其特點就是人與自然和睦相處、共生,簡單易修、住著舒適,省材省料,冬暖夏涼,堅固耐用。由此可以看出,窯洞與當地的自然環境形成了共處、共生的和諧關系。
3、很多貧困戶居住的土窯,年久失修,由於暴雨洪水、滑波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造成窯洞房屋年久失修瀕臨倒塌,有可能會對廣大窯居人民群眾造成生命危險。
窯洞在我國的分布:
窯洞廣泛分布於黃土高原的山西、陝西、河南、河北、內蒙古、甘肅以及寧夏等省。從新疆吐魯番、喀什,甘肅蘭州、敦煌、平涼、慶陽、甘南,寧夏銀川、固原,陝西乾縣、延安,山西臨汾、浮山、平陸、太原,河南鄭州、洛陽、鞏縣以及福建龍岩、永定和廣東梅州等地區都會分布著窯洞。
③ 窯洞地理題
考點: 人民生活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專題: 分析: 窯洞主要分布在我國的黃土高原地區,當地居民依據黃土的直立性質,挖掘了冬暖夏涼適宜居住的窯洞,窯洞是黃土高原特有的一種民居形式. 從圖中看出,甲圖是窯洞,該民居是黃土高原特有的一種民居形式.黃土高原降水較少,氣候乾旱,加上植被破壞嚴重,土壤裸露,地形破碎,一遇暴雨水土流失嚴重,導致該區域生態環境脆弱. 故選:A. 點評: 該題考查知識屬於基礎,牢記即可.
④ 陝北地區的窯洞這種居民與地理環境有什麼關系
陝西的土壤的發育特點決定了這地方的土壤是垂直發育的。也就是承受上下方向的力比較大,同時又比較干,少雨。比較適合建窯洞,同時要窯洞的冬暖夏涼的特性是比較適合這樣的氣候的。
⑤ 山西地區的窯洞,這種民居與地理環境有什麼關系
;陝西的土壤的發育特點決定了這地方的土壤是垂直發育的。也就是承受上下方向的力比較大,同時又比較干,少雨。比較適合建窯洞,同時要窯洞的冬暖夏涼的特性是比較適合這樣的氣候的。
⑥ 地理:民居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竹樓,冰屋,窯洞,西亞居民
所有的建築都是跟,當地的氣候和土質,習慣而建造的
窯洞是黃土高原的產物,陝北農民的象徵。在這里,沉積了古老的黃土地深 層文化,人民創造了陝北的窯洞藝術(民間藝術)。過去,一位農民辛勤勞作一生,最基本的願望就是修建幾孔窯洞。有了窯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業。男人在黃土地 上刨挖,女人則在土窯洞里操持家務、生兒育女。小小窯洞濃縮了黃土地的別樣風情。
深達一二百米、極難滲水、直立性很強的黃土,為窯洞提供了很好的發展前提。同時,氣候乾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較少等自然狀況,也為冬暖夏涼、十分經濟、不需木材的窯洞,創造了發展和延續的契機。由於自然環境、地貌特徵和地方風土的影響,窯洞形成各式各樣的形式。但從建築的布局結構形式上劃分可歸納為靠崖式、下沉式和獨立式三種形式。http://cache..com/c?word=%D2%A4%B6%B4&url=http%3A//ke%2E%2Ecom/view/77383%2Ehtm&p=87759a46d2d01bfc57eecd121754&user=
傣家竹樓的造型屬干欄式建築,它的房頂呈「人」字型,西雙版納地區屬熱帶雨林氣候,降雨量大,「人」字型房頂易於排水,不會造成積水的情況出現。一般傣家竹樓為上下兩層的高腳樓房,高腳是為了防止地面的潮氣,竹樓底層一般不住人,是飼養家禽的地方。上層為人們居住的地方,這一層是整個竹樓的中心,室內的布局很簡單,一般分為堂屋和卧室兩部分,堂屋設在木梯進門的地方,比較開闊,在正中央鋪著大的竹席,是招待來客、商談事宜的地方,在堂屋的外部設有陽台和走廊,在陽台的走廊上放著傣家人最喜愛的打水工具竹筒、水罐等,這里也是傣家婦女做針線活的地方。堂屋內一般設有火塘,在火塘上架一個三角支架,用來放置鍋、壺等炊具,是燒飯做菜的地方。從堂屋向里走便是用竹圍子或木板隔出來的卧室,卧室地上也鋪上竹席,這就是一家大小休息的地方了。整個竹樓非常寬敞,空間很大,也少遮擋物,通風條件極好,非常適宜於版納潮濕多雨的氣候條件。http://cache..com/c?word=%D6%F1%C2%A5&url=http%3A//ke%2E%2Ecom/view/586052%2Ehtm&p=987fdd16d9c011a05be9df2c555d&user=
四合院雖為居住建築,卻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四合院的營建極講究風水,風水學說,實際是中國古代的建築環境學,是中國傳統建築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四合院的裝修、雕飾、彩繪也處處體現著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表現出人們對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壽字組成的圖案,寓意「福壽雙全」;以花瓶內安插月季花的圖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於門簪、門頭上的吉辭祥語,附在抱柱上的楹聯,以及懸掛在室內的書畫佳作,更是集賢哲之古訓,采古今之名句,或頌山川之美,或銘處世之學,或詠鴻鵠之志,風雅備至,充滿濃郁的文化氣息,有如一座中國傳統文化的殿堂。http://cache..com/c?word=%CB%C4%BA%CF%D4%BA&url=http%3A//ke%2E%2Ecom/view/13973%2Ehtm&p=c07fe71386cc42ab02be9b7d475f&user=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這首唐詞,總是把人們的思緒牽到風景如畫的江南。長江以南的江浙兩省,自古就有人間天堂之美譽。這里河湖交錯,水網縱橫,小橋流水、古鎮小城、田園村舍、如詩如畫;古典園林、曲徑迴廊、魅力無窮;吳儂細語、江南絲竹、別有韻味。
⑦ 請問陝西窯洞與河北民居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窯洞的修建,庄面子一般高至九米,長十七至二十三米,用钁頭修刮成水波等花紋,正面挖窯三至五孔,側面根據地形也可挖一至三孔窯,前面取土為平空地,一般為三面築牆,修建大門門樓。窯洞一般高四米,寬八尺至一丈,深三丈,正面的主窯比其他窯洞略高,作正堂為長輩居住。窯口砌牆安門窗,一般為一門三窯洞或一門二窗,靠窯頂的窗子稱天窗。窯內靠山牆均盤有土炕,土炕一邊緊接山牆,一邊緊連窯壁,留有炕洞門。 ,挖窯洞作民居,有冬暖夏涼的優點。窯洞民居可分為地坑式、沿崖式和土坯式三種。地坑式窯洞在地面挖坑,內三面或四面開鑿洞穴居住,有斜坡道出入。沿崖式窯洞是沿山邊及溝邊一層一層開鑿窯洞。土坯拱式窯洞以土坯砌拱後覆土保溫。此外還有磚石砌的窯洞式民居。地坑式窯洞也見於黃土層厚的豫西平原地區,如河南鞏縣的地坑式窯洞,常常是整個村莊和街道建在地坪以下,遠遠望去,只見村莊的樹冠和地面的林木。地坑式窯洞頂上的土地,仍然可以種植莊稼。甘肅東部也有這種地下街道。從西方環境建築學家的觀點看來,這種地坑式窯洞建築是完美的不破壞自然的文明建築。地下窯洞的組合,仍然保持北方傳統四合院的格局,有廚房和貯存糧食的倉庫、飲水井和滲水井,以及飼養牲畜的棚欄,形成一個舒適的地下庭院。在地段的利用、院落的劃分、上下層的交通關系、採光通風和排水都有很巧妙的處理方法。
而河北民居就是材料:紅磚,檁條,沙子,水泥。
外形:長方形,面南北。
功能:居住,曬農作物。
結構:磚木結構。
⑧ 陝北窯洞與當地什麼地理因素有關練習題
窯洞與黃土高原的地理環境有關:黃土乾燥,不容易潮濕。黃土直立性強,不容易坍塌。
⑨ 窯洞這種民居形式和當地的自然環境有何關系
(一)窯洞與農耕文化的關系
1、窯洞的產生與農耕文化
慶陽,地處黃土高原甘肅省東部,氣候溫和。古稱北豳,習稱隴東。歷史悠久,「周道之興自此始」。是中華農耕文化的發祥地,農耕文化、民俗文化等更是絢麗多彩。有著悠久歷史的慶陽,他的文化是經過長期積累豐富的,要了解窯洞發展就要追溯到遠古農耕時期。經過幾千年的風雨洗禮,窯洞像一位母親,親歷著朝代變遷,看著她的土地成長,看著農耕文化的開創發展,有著深厚的農耕文化的痕跡,農耕文化的發展也帶動了她的發展。
早在二十萬年前,已經有人類在慶陽這塊土地上生存繁衍。周族重視農業,《漢書•地理志下》有:「其民有先王遺風,好稼穡,務本業,故豳詩言農桑衣食之本甚備。」。在夏朝在太康失位之時,不窋承襲其父後稷的官位。太康政亂破壞農業生產,不窋遂率領族人來到慶陽,在此定居,不窋用自己種莊稼的技能,教民稼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詩經.豳風.七月》中描繪的正是一幅當時的農耕圖。
周族歷經從不窋到鞠陶、公劉三代,發展了農業生產,創造了周的燦爛文化。《甘肅省通志》里慶陽人有「好稼穡務本業,有先王遺風」是他們的功績,「陶復陶穴以為居」是他們的功績也為自己提供了保障。原始人所住地穴皆是自然而成,沒有陽光,陰暗潮濕、又時常有野獸的危害,對人類生存十分不利,生活沒有保障,也因此不利於發展,在不窋執政時,鞠陶負責挖窯洞,所謂「陶復陶穴」就是周人根據不同的地理條件而挖的兩種形式的窯洞,古代窯與陶相同,有了窯洞,人們就不再苦於野獸襲擊,安全有了保障,開始定居生活,農業才因此而大力發展,窯洞便是農耕家園。
2、窯洞人民在生產生活上的習慣至今不變
慶陽人勤勞、朴實、憨厚至今不變,去過慶陽的人都會有這種體會,他們依然在慶陽這塊土地上默默耕耘,千百年的習慣仍持續在他們身上。
在農事活動中,季節和生產技術方面得到了傳承,今天慶陽的農事活動雖然比古代有不可比擬的進步,但在某些方面都仍然繼承和發展了先周的活動內容。《七月》篇中有八月打紅棗、九月收稻穀、十月糧進倉,以及七月采瓜食瓜瓤、八月葫蘆摘個光等描述,都和今天的農事季節相同。農忙時送飯到田間,九月築場圃(即在一塊地里春夏種莊稼,秋冬修成場),用柴禾編織門,用茅草搓繩捆莊稼的習俗,都一直延續至今。
在家養牲畜的發展方面也得到傳承,農業生產的發展離不開家畜的飼養和繁殖。周人到北豳後,開始養豬,將野豬逐漸訓化為家畜。《公劉》篇中有「執豕於牢」之說,就是把豬圈在豬圈裡。《七月》有「言私其獄;獻豕於公」之說,就是把小豬留給自己,把大豬交公。由於公劉提倡家家產戶養豬,後來養豬就成了家的象徵。農業的發展,促使養牛、養驢、養羊事業的發展。至今,慶陽驢、早勝牛名揚省內外。養羊幾乎是北部人民的家庭主業。每年冬初殺羔羊,祭山神、慶豐收的活動,自古延續至今。
今天的經濟林的種植傳自周祖時期,慶陽地區經濟林種植歷史悠久,不但品種繁多,而且經濟效益十分可觀。相當多的經濟林品種都來自於周先民的栽植和培育。如桑、李子、桃、梨、棗等。遠在軒轅黃帝時代,黃帝就命元妃西陵氏嫘祖栽桑養蠶。嫘祖教人民大量栽桑,教人養蠶紡絲、織帛。先周時期,植桑養蠶就在慶陽得到大力發展。《七月》篇有「女執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蠶月條桑」詩句,每年一到三月,就動手修桑樹,將高枝砍掉,讓人攀著短枝摘嫩桑。所以桑樹是慶陽市的鄉土樹種。自先周至今,幾千年來,慶陽人民一直有栽桑養蠶的習慣。《七月》篇中「六月食郁及奠」的詩句,郁就是郁李,果實酸甜可食。將郁李枝條嫁接在杏、桃樹枝上,就可以結出比杏、桃更香甜的李子。公劉在西王母國訪問時,帶回了許多桃、梨、棗優良樹種。這些樹種後來成為古豳地的當家經濟林樹種,也是今天慶陽市的地方名優產品。
信仰禁忌在現代仍有體現,在原始人時期,人們的認識尚不足以解釋很多事情,於是對自然產生了崇敬,對祖先的崇拜。我們在寧縣采訪的原博物館館長於館長時,他曾告訴我們有關窯洞的禁忌問題,慶陽人挖窯洞時一定要祭土地神(當地稱為社神),鬧鬼請陰陽先生,用五穀安宅,就現代民間也有此習俗,他們挖窯洞時是要請陰陽先生的。我們在鎮原縣城關鎮采訪張爺爺時他曾指著他們家對面的一座山告訴我們窯洞的朝向要背風向陽,山要實在(就是窯洞門口要對實山,不能對山溝),以使家宅平安,家庭殷實。張爺爺家中就擺放有土地神,在逢年過節和遇事時就會祭拜。這些都是祖輩傳下來的,誰也不記得他有多久了,只知道從父輩的父輩就有的,到現在成為一種習慣流傳下來。
(二)剪紙、皮影戲等與窯洞的關系
「刺綉、皮影、剪紙、隴東秧歌、隴東道情」為慶陽民間藝術五絕,我們此次調查活動主要針對的是剪紙、香包和皮影戲與慶陽窯洞的關系,窯洞文化的表現離不開這些藝術。民間文藝家曹煥榮先生從事多年的慶陽藝術研究,告訴我們剪紙、香包、和窯洞有著必然的聯系,慶陽人用自己的智慧從窯洞影子中學會剪紙,香包由剪紙而來,這一切都跟窯洞有著必然聯系,也是因為周祖在此開鑿了窯洞,為人們提供了安定的環境,人們才能充分地發展農業,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由於經濟的不斷發展,財富的不斷積累,在物質上滿足之後,勞動人民得到了休閑的時間,以自己的聰明才乾和在生活中的發現創造了剪紙等藝術。
編輯本段挖掘方式
古老的窯洞在建築學上屬於生土建築,其特點就是人與自然和睦相處、共生,簡單易修、省材省料,堅固耐用,冬暖夏涼。但是他的開鑿真的如我們想像中挖個洞那麼簡單嗎?
雖然隨著近年來經濟的不斷發展,棄窯者多,造窯者少,但是我們從實地考察窯洞現狀中可以發現單孔窯洞的寬一般是3.3米到3.7米之間,高3.7米到4米之間,交口0.3米到0.4米。進深有1.7米到1.9米,平樁高有1.8米到2米,拱部矢高1.7米到1.8米。
雖無幸看到窯洞的建造過程,但是碰到了正在修建的窯洞,從中了解到現代所修窯洞基本上是在祖輩傳下來的基礎上翻修的。我們從他們修在工人口中和資料中得知他們的挖掘方法。
首先是挖地基:窯洞的方位確定之後,就開始挖地基,窯洞所指的地基乃是你挖的窯洞類型先確定。如果門前有溝窪,可用架子車把土邊挖邊推進溝里,這樣扔土方便,就比較省力。如果要挖地坑院,經濟不好的家庭或者地形不利於機械施工的,則完全要靠人力用籠筐一擔一擔的擔上來,非常辛苦。過去人們修莊子,只有利用農閑、雨天挖土運土,起早貪黑移的幹活;飯前飯後的擠時間,能擔一擔是一擔,肩上的皮脫了一回又一回,雙手上的繭子磨起一層又一層;常常是老幼不得閑;這一輩人完不成,下輩人接著干。地基的大致形狀挖成以後,就要把表面修理平整,當地人叫做「刮崖面子」。刮者的眼力、技藝、手勁和力氣好的話就能在黃土上刮出美妙的圖案。
其次是打窯洞。地基挖成,崖面子刮好後,就開始打窯。打窯就是把窯洞的形狀挖出,把土運走。打窯洞不能操之過急,急了土中水分大,容易坍塌。窯洞打好後,接著就是鏃窯,或叫「剔窯」、「銑窯」。從窯頂開始剔出拱形,把窯幫刮光,刮平整,這樣打窯就算完成了。等窯洞晾乾之後,接著用黃土和鍘碎的麥草和泥,用來泥窯。泥窯的泥用干土和才有筋,泥成的平面光滑平順。濕土和的泥性粘不好用。泥窯至少泥兩層,粗泥一層,細泥一層,也有泥三層的。日後住久了,窯壁熏黑,可以再泥。
第三步是扎山牆、安門窗。窯泥完之後,再用土墜子扎山牆、安門窗,一般是門上高處安高窗,和門並列安低窗,一門二窗。門內靠窗盤炕,門外靠牆立煙囪,炕靠窗是為了出煙快,有利於窯洞環境,對身體好,婦女在熱炕上做針線活光線也好。
經過這幾步的挖掘修整,窯洞基本挖成。
由人們勞動挖掘出的窯洞,有著獨特的居住價值和文化內涵。它比較堅固、耐用。在當地有著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窯洞。民間也流傳著:有百年不漏的窯洞,沒有百年不漏的房廈。」
窯洞拱頂式的構築,符合力學原理,頂部壓力一分為二,分至兩側,重心穩定,分力平衡,具有極強的穩固性。為了住著放心,也往往在窯洞里使上木擔子撐架窯頂。經過幾輩人,風雨過來,幾易其主,修修補補,仍不失其居住價值。
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窯洞的廢棄越來越多,挖掘的很少,這種挖掘方式會越來越不被人知道,這成為一種趨勢。但還是希望在這些窯洞存在的時候,還有一些挖掘窯洞的人時,保存一些資料,希望的是這種精神能被人繼承,讓我們這些中華子孫了解我們的文化,熱愛它。
編輯本段種類
隴東黃土高原是天下黃土最深厚的地方,而慶陽地處典型的隴東黃土高原區,是居民窯洞最多最稠密的地方。窯洞密密層層,鱗次櫛比,有人曾喻為:如掛在雲霧中的洞天神府,似鑲嵌在黃土高原上的顆顆明珠。
上至周先祖時期,土窯洞就遍布山原谷地。《詩經》稱為「陶復陶穴」,唐宋時期,窯洞種類增多,每個窯洞有了明確分工,有暗庄、明庄和四合院庄,明清時期出現了小城堡,高大土牆將一組窯洞或土炕圍起來,以防禦兵荒和盜賊,俗稱為堡子。
窯洞的修建,庄面子一般高至九米,長十七至二十三米,用钁頭修刮成水波等花紋,正面挖窯三至五孔,側面根據地形也可挖一至三孔窯,前面取土為平空地,一般為三面築牆,修建大門門樓。窯洞一般高四米,寬八尺至一丈,深三丈,正面的主窯比其他窯洞略高,作正堂為長輩居住。窯口砌牆安門窗,一般為一門三窯洞或一門二窗,靠窯頂的窗子稱天窗。窯內靠山牆均盤有土炕,土炕一邊緊接山牆,一邊緊連窯壁,留有炕洞門,「燒柴點炕,滿窯生暖,主窯坐炕,其樂融融」,修窯洞一般以山形走向,避濕就干,避低就高,避陰就陽。
慶陽窯洞的種類很多,細算可分十多種,但按大類分,有三種,即明庄窯、土坑窯、箍窯。
明庄窯,也叫崖庄窯,它一般是在山畔,溝邊,利用崖勢,先將崖面削平,然後修庄挖窯。「陶復陶穴」中的「陶復」,指的就是明庄窯,有一庄三窯和五窯,也有五隻以上的,寧縣瓦斜鄉有一個千年大窯洞,佔地200平方米,一門五窗,窯內可容納數百人集會。在董志原、草勝原等大原上,也有利用胡同修庄的,由於崖勢不高,有得下挖幾米再挖窯,往往形成三面高,一面低,這種莊子被稱為半明半暗庄。
土坑窯:這種窯都在平原大坳上修建,先將平地挖一個長方形的大坑,一般深五至八米,將坑內四面削成崖面,然後在四面崖上挖窯洞,並在一邊修一個長坡徑道或斜洞子,直通原面,作為人行道。「陶復陶穴」中的「陶穴」即為這種下沉式地坑庄。這種窯洞實際上是地下室,「冬暖夏涼」的特點更為顯著。
箍窯:箍窯一般是用土胚和麥草黃泥漿砌成基牆,拱圈窯頂而成。窯頂上填土呈雙坡面,用麥草泥漿抹光,前後壓短椽挑檐,有錢的人還在卜面蓋上青瓦,遠看像房,近看是窯,用長方形或正方形石塊箍的窯洞稱石箍窯。
慶陽窯洞按用途分還有很多種,在正窯面或在莊子崖面正面兩窯口之間的上部,挖小窯一孔,修階梯而上,可以高瞻遠矚,多為防盜而用,稱為高窯。在窯內一側挖一小窯洞,多為儲藏貴重物品或糧食而用,叫拐窯。住家窯洞因用途不同,名稱也有所不同,有什麼客屋窯、廚窯、羊窯、中窯、柴草窯,糧窯、井窯、磨窯、車窯等等。
穴居式民居最典型的代表是窯洞民居。中國的窯洞民居在形式上分為三類,一種是在山坡、土塬的溝崖地帶挖一口窯,平著伸進去,前面有比較開闊的平川地,從側面看,這種地形很像靠背椅的形式,這叫靠崖式窯洞;一種是在平地上向下挖,挖成一個凹的大院子,再 向這個院子四周挖窯洞,這叫下沉式窯洞,這種窯洞從遠處看不到,就像是平地一樣,只有走近才能看到地上一個個的凹坑,向坑裡一看,下面是一戶戶的人家,正因為如此,人們便了四句打油詩來形容「進村不見村,樹冠露三分,麥垛星羅布,戶戶窯洞沉」。下沉式窯洞是窯洞最為奇特的一種;還有一種是在地上用磚砌成一個窯洞式的房子,這叫獨立式窯洞,是窯洞中最高級的一種,也是建築造價最高的一種,實際上就是現代建築中的覆土建築。獨立式窯洞和挖的窯洞室內感覺是一樣的,上面是拱券,後牆不開窗,但房前設檐廊,檐廊和窯洞的門窗是裝飾的重點。
地下建築的優點在於,沒有每隔十到十五年就要翻新屋面的工作,不必考慮風、冰雹、雨、雪或其他自然因素的侵襲;採暖或製冷比普通房屋要省一半到三分之二的費用;防火性能良好,火災向鄰近房屋蔓延的機會少,抗地震性能強,還能防禦放射性物質對人體的侵害,在很冷的天氣,也不會有水管凍結或凍裂的問題。另外,還不受交通噪音和鄰居雜訊的干擾,給居住者提供了安靜隱私的環境;建築的壽命長,使用費用低,而且地下建築的地板能承受更高的荷載;還有一點即地上建築所形成的「建築森林」,破壞了大自然的面貌,而地下建築能保持自然的美景。
⑩ 陝西窯洞與當地氣候的關系
陝西冬季寒冷夏季炎熱的溫帶季風氣候,窯洞冬暖夏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