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安徽地理位置是什麼呢
安徽地理位置是華東長江三角洲地區,介於東經114°54′—119°37′,北緯29°41′—34°38′之間,東連江蘇,西接河南、湖北,東南接浙江,南鄰江西,北靠山東,總面積14.01萬平方千米。
安徽省是長三角的重要組成部分,處於全國經濟發展的戰略要沖和國內幾大經濟板塊的對接地帶,經濟、文化和長江三角洲其他地區有著歷史和天然的聯系。
安徽的氣候特徵。
安徽在氣候上屬暖溫帶與亞熱帶的過渡地區。在淮河以北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淮河以南屬亞熱濕潤季風氣候。其主要特點是季風明顯,四季分明,春暖多變,夏雨集中,秋高氣爽,冬季寒冷。安徽又地處中緯度地帶,隨季風的遞轉,降水發生明顯季節變化,是季風氣候明顯的區域之一。
2. 安徽的地理環境
安徽省平原、台地(崗地)、丘陵、山地等類型齊全,可將全省分成淮河平原區、江淮台地丘陵區、皖西丘陵山地區、沿江平原區、皖南丘陵山地五個地貌區。平原面積占安徽省面積的45%以上。丘陵區佔全省總面積55%。安徽有天目—白際、黃山和九華山,三大山脈之間為新安江、水陽江、青弋江谷地,地勢由山地核心向谷地漸次下降,分別由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和平原組成層狀地貌格局。山地多呈北東向和近東西向展布,其中最高峰為黃山蓮花峰海拔1873米。山間大小盆地鑲嵌其間,其中以休歙盆地為最大。
安徽省在氣候上屬暖溫帶與亞熱帶的過渡地區。在淮河以北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淮河以南屬亞熱濕潤季風氣候。其主要特點是:季風明顯,四季分明,春暖多變,夏雨集中,秋高氣爽,冬季寒冷。安徽又地處中緯度地帶,隨季風的遞轉,降水發生明顯季節變化,是季風氣候明顯的區域之一。
春秋兩季為由冬轉夏,和由夏轉冬的過渡時期。全年無霜期200~250天,10℃活動積溫在4600~5300℃左右。年平均氣溫為14~17℃,1月平均氣溫零下1~4℃,7月平均氣溫28~29℃。全年平均降水量在773~1670毫米,有南多北少,山區多、平原丘陵少的特點,夏季降水豐沛,占年降水量的40%~60%。 安徽水文既帶有強烈的季風氣候特徵,又受地貌形態的嚴格制約。徑流年際變化大,年內分配不均,汛期5~8月或6~9月的徑流量佔全年徑流量55%~70%以上,豐水年與枯水年徑流量的比值差達14~22倍。徑流量的地區差異與降水量地區差異相一致,在皖西和皖南丘陵山區平均年徑流深600~1000毫米,淮北僅200毫米左右。
安徽省河流除南部新安江水系屬錢塘江流域外,其餘均屬長江、淮河流域。長江自江西省湖口進入安徽省境內至和縣烏江後流入江蘇省境內,由西南向東北斜貫安徽南部,在省境內416公里,屬長江下游,流域面積6.6萬平方公里。
安徽省共有湖泊500餘個,總面積為1750平方公里,其大型12個、中型37個,湖泊主要分布於長江、淮河沿岸,湖泊面積為1250平方公里,佔全省湖泊總面積的72.1%。主要有龍感湖、黃湖、泊湖、陳瑤湖、菜子湖、白盪湖、破罡湖、石塘湖、武昌湖、升金湖、巢湖、南漪湖和石臼湖等。其中巢湖面積390平方公里,為全省最大的湖泊,全國第五大淡水湖。
安徽省地下水在淮河平原和沿江平原最為豐沛,佔全省地下水總儲量的78%,尤其淮河平原面積僅佔全省總面積26.6%,而地下水儲量佔全省總儲量的55%,即73.89億噸/年。而皖西、皖南兩個丘陵山區和江淮之間台地丘陵區,面積約佔全省總面積的55%,但地下水儲量僅佔22%。
3. 安徽省地形
安徽省的地形分布特徵:(自北往南)
淮北平原(黃淮海平原的南部)
江淮丘陵和大別山區
蘇皖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
皖南山地(黃山和齊雲山都屬於該山地)
由於安徽地處北緯34度附近,即秦嶺淮河一線,導致省南北自然地理環境和農業地域類型有顯著差異,具體表現如下:
1.
淮河一線與1月平均氣溫0度線大致重合,使淮河以北地區受冬季風影響更為顯著,以南則受丘陵和山地阻擋,冬季風勢力削弱。冬季風的強弱導致南北地區積溫差異,從而導致安徽省北部耕作制度為「兩年三熟」,南部為「一年兩熟」;(我們一般認為積溫大於4500小於3400的地區為暖溫帶,耕作制度為兩年三熟,積溫大於4500小於8000為亞熱帶,耕作制度為一年兩到三熟);
2.
淮河一線與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線大致重合,使安徽省南北干濕差異顯著,淮河以北為半濕潤區,以南為濕潤區,從而導致淮河以北耕作類型為「旱地」,主要糧食作物為「小麥」,經濟作物為「花生」「棗」「玉米」,淮河以南耕作類型為「水田」,主要糧食作物為「水稻」,經濟作物為「油菜」「甘蔗」「柑橘」;(我們一般認為年降水量在400-800毫米為半濕潤區,800毫米以上為濕潤區);
3.
從地形分布上講,安徽北部多平原和矮小丘陵,地勢起伏較小,有利於旱作農業的大面積、機械化經營,而南部多山地,地勢起伏較大,有利於發展立體農業,農業多種經營;
4.
從區域自然災害對農業的影響上看,皖北地區要注意防範洪澇、次生沙化和鹽鹼,作物類型應以較為耐旱、耐鹽,並要注意種植農田防護林,指定適宜的措施調節「水鹽運動」,完善水利技術,提高灌溉水平,在積極面對區域資源性缺水的同時,做足措施保障農業生產安全。皖中、皖南地區要注意防範洪澇、石漠化和水土流失,要種植護坡植物,保持好坡面水土,要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業生產。
淮北的農業發展模式可以仿效「魚塘-台田模式「,發展混合農業,促進產業多樣化,推進區域脫貧致富。
淮南的農業發展模式可以仿效「江西省泰和縣千煙洲立體農業模式」,發展立體農業,利用好水土條件,從山麓到山頂多種經營。
4. 安徽是什麼地形
是台地地形,是一種介於丘陵和平原的地形,和合肥的地形相似。
台地【terrace】
台地是一種凸起的面積較大且海拔較低的平面地形。台地中央的坡度平緩,四周較陡,直立於周圍的低地丘陵。有人認為台地是高原的一種,但一般而言,海拔較低大片平地稱為平原,海拔較高的大片平地稱為高原。台地則介於兩者之間,海拔在一百至幾百米之間。
台地是指四周有陡崖的、直立於鄰近低地、頂面基本平坦似台狀的地貌。由於構造的間歇性抬升,使其多分布於山地邊緣或山間【大別山】。有人認為台地是高原的一種。根據成因可分為構造台地、剝蝕台地、凍融台地等。根據物質組成又可分為基岩台地、黃土台地、紅土台地等。
台地是由平原向丘陵、低山過渡的一種地貌形態。
5. 描述安徽省的地形特徵
安徽省地勢西南高,東北低,長江、淮河橫貫省境,將全省劃分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區三大自然區域.淮河以北,地勢坦盪遼闊,為華北平原的一部分;江淮之間西聳崇山,東綿丘陵,山地崗丘逶迤曲折;長江兩岸地勢低平,河湖交錯,平疇沃野,屬於長江中下游平原;皖南山區層巒疊嶂,峰奇嶺俊,以山地丘陵為主。
6. 安徽的自然環境特點是什麼
一、 地理位置
安徽省簡稱「皖」,地處中國東部,位於東經114° 54′--119°37′、北緯29°4
1′--34°38′之間,緊靠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經濟區,是臨江近海的內陸省份。
全省南北長約570公里,東西寬約450公里,總面積13.96萬平方公里,約佔中國國土
面積的1.45%。
二、地形地貌
安徽省地形地貌呈現多樣性,長江和淮河自西向東橫貫全境,全省大致可分為五個自然區域:
1、淮北平原。
2、江淮丘陵。
3、皖西大別山區。
4、沿江平原。
5、皖南山區。
主要山脈有大別山、黃山、九華山、天目山,最高峰黃山蓮花峰海拔1860米。長江
流經安徽南部,境內全長416公里,淮河流經安徽北部,在境內全長430公里,新安江為
錢塘江正源,境內幹流長240公里。
(6)安徽有什麼地理特徵擴展閱讀:
安徽地形地貌
安徽省平原、台地(崗地)、丘陵、山地等類型齊全,可將全省分成淮河平原區、江淮台地丘陵區、皖西丘陵山地區、沿江平原區、皖南丘陵山地五個地貌區,分別佔全省面積的30.48%、17.56%、9.99%、24.91%和16.70%。
安徽有天目-白際、黃山和九華山,三大山脈之間為新安江、水陽江、青弋江谷地,地勢由山地核心向谷地漸次下降,分別由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和平原組成層狀地貌格局。山地多呈北東向和近東西向展布,其中最高峰為黃山蓮花峰海拔1873米。山間大小盆地鑲嵌其間,其中以休歙盆地為最大。
7. 安徽的地理特徵
省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地形地貌南北迥異,復雜多樣。長江、淮河橫貫省境,分別流經全省長達416公里和43O公里,將全省劃分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區三大自然區域。淮河以北,地勢坦盪遼闊,為華北平原的一部分;江淮之間西聳崇山,東綿丘陵,山地崗丘逶迤曲折;長江兩岸地勢低平,河湖交錯,平疇沃野,屬於長江中下游平原;皖南山區層巒疊峰,峰奇嶺峻,以山地丘陵為主。
8. 安徽的地理地貌
安徽位於中國東南部,介於東經114°45』—119°37』與北緯29°41』—34°38』之間,東西寬約450公里,南北長約570公里,面積13.92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3%,居省區面積第22位。
安徽地貌類型復雜多樣,山地、丘陵與平原南北相間排列,是一個以丘陵、山地為主的省份。全省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北綿淮北平原,東迤江淮丘陵,西卧大別山脈,南迭皖南群峰。
淮北平原是華北平原的一部分,面積3.8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0—40米,平原面積佔95%。
江淮丘陵橫亘於江淮地區中部,是大別山脈向東北延伸的丘陵,面積3.64萬平方公里,一般海拔為40—100米。
皖西大別山區蜿蜒於鄂豫皖邊境,核心部位以中山為主,四周多低山、丘陵。面積1.19萬平方公里。主峰天柱山海拔1488米,是長江、淮河的分水嶺。
皖南山區是我國南方丘陵山地的組成部分,面積2.66萬平方公里,以黃山、九華山脈為主,黃山蓮花峰海拔1873米,為省內最高峰。
沿江平原屬長江中下游平原,土壤肥沃,河湖星羅棋布。面積2.61萬平方公里,一般海拔10—20米。
安徽地跨淮河、長江、新安江三大水系,湖泊眾多,水域遼闊。淮河幹流自洪河口進入我省、經淮南、蚌埠至嘉山縣洪山頭入江蘇洪澤湖,長430公里。北岸支流長,流勢緩,南岸支流河短流急,在皖流域面積6.69萬平方公里。長期幹流自江西湖口進入我省,經安慶、銅陵、蕪湖至和縣烏江進入江蘇境內,長416公里,在皖流域面積6.6萬平方公里。新安江源於休寧、祁門境內的率水、橫江,在屯溪合流後稱新安江,經歙縣街口注入浙江新安江水庫。總長194.3公里,流域面積6500平方公里。
9. 安徽省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和自然狀況:
地 形 安徽省地形地貌呈現多樣性,長江和淮河自西向東橫貫全境,將全省分為淮北、江淮、江南三大自然區。淮河以北地勢坦盪遼闊,為華北大平原的一部分。中部江淮之間,山地崗丘逶迤曲折,丘波起伏,崗沖相間;長江兩岸和巢湖周圍地勢低平,屬於著名的長江中下游平原。南部以山地、丘陵為主。全省大致可分為五個自然區域: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西大別山區、沿江平原、皖南山區。 安徽地處暖溫帶與亞熱帶過渡地區,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但氣候條件分布差異明顯,天氣多變,降水年際變化大,常有旱澇等自然災害發生。
氣 候 全省年平均氣溫在14-17℃之間,平均日照1800-2500小時,平均無霜期200-250天,平均降水量800-1800毫米。
自然資源 水資源:全省水資源總量約680億立方米。全省重要的水利工程為淠史杭灌溉工程,駟馬山引江灌溉工程。
土地資源:全省耕地面積433萬公頃,土地肥沃,適宜各種農作物生長。
動植物資源:全省林業用地4.18萬平方公里,佔12%。全省植物種類豐富,共有本植物1300餘種,草本植物約2100餘種,動物約500餘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動物54種,以揚子鱷、白鰭豚最為珍貴。
礦產資源:安徽省礦產資源種類繁多,儲量豐富,分布集中。已發現各類礦產130多種,其中探明儲量的有67種,已開發利用的有49種,保有儲量居全國10位的礦產有38種。按1990年不變價格計算,全省礦產保有儲量的潛在總價值達1.92萬億元,居全國第10位。其中,煤、鐵銅、硫、明礬石等11種礦產保有儲量和潛在價格在華東地區乃至全國均名列前茅。 安徽屬東亞顯著季風氣候區、暖溫帶與亞熱帶的過渡地帶,冷暖氣團活動頻繁,氣候年際變動較大;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地形多種多樣.正是由於這些因素,使得安徽自然災害種類繁多;發生頻繁;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具有很強的地域性等特點.主要自然災害有洪澇、秋旱等。 中文名稱:安徽外文名稱:Anhui Province別名:皖行政區類別:省所屬地區:中國下轄地區:17地級市,5縣級市,56縣政府駐地:合肥地理位置:華東腹地面積:13.96萬平方公里人口:6740.8萬(2008年末)方言:北方官話、吳語、徽語氣候條件:暖溫帶向亞熱帶的過渡型氣候著名景點:黃山,九華山,天柱山,西遞,宏村,鳳陽明皇陵,太極洞省樹:黃山松(迎客松)省花:黃山杜鵑省鳥:灰喜鵲著名高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10. 安徽省的地理環境是怎樣的
安徽地處中國華東地區,經濟上屬於中國東部經濟區。地理位置東經114°54′—119°37′,北緯29°41′—34°38′。地處長江、淮河中下游,長江三角洲腹地,居中靠東、沿江通海,東連江蘇、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鄰江西,北靠山東,東西寬450千米,南北長570千米,安徽位於低海拔地區,平均海拔119.3米。轄境面積14.01萬平方千米,土地面積13.94萬平方千米,佔全國的1.45%,居第22位。地跨長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形成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區三大自然區域。長江流經安徽境內400千米,淮河流經省內430千米,新安江流經省內242千米。
安徽省共有湖泊580多個,總面積為1750平方千米,其大型12個、中型37個,湖泊主要分布於長江、淮河沿岸,湖泊面積為1250平方千米,佔全省湖泊總面積的72.1%。淮河流域有八里河、城西湖、城東湖、焦崗湖、瓦埠湖、高塘湖、花園湖、女山湖、七里湖、沂湖、洋湖等11個湖泊,長江流域有巢湖、南漪湖、華陽河湖泊群、武昌湖、菜子湖、白盪湖、陳瑤湖、升金湖、黃陂湖、石臼湖等10個湖泊。其中巢湖面積770平方千米,為安徽省最大的湖泊,全國第五大淡水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