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35所適合選考化學生物地理的985大學!附化學生物地理就業方向
高考選科是新高考中尤為關鍵的一件事,而大學、專業都是目前學生們選科時需考慮的因素。眾所周知,「物理」在新高考選科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通常那些沒有物理的選科組合都不太會被外界看好,而「化學、生物、地理」正是其中一種。那麼,化學生物地理能報考985大學嗎?化學生物地理的就業方向是什麼?
(註:2019年教育部已宣布結束了高校的「985工程」、「211工程」,取而代之的是全國42所「雙一流」建設高校和95所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二、化學生物地理就業方向
首先,選考化學、生物、地理最為適合的就是報考醫學專業,如 臨床醫學、口腔醫學 等。學生在畢業後,可以到各大醫院、衛生部門,從事臨床各科的醫療、預防工作及醫學教學和研究工作。
其次,選擇「化生地」也可以報考文理兼收的流行專業,如 金融學、經濟學、工商管理 等。畢業後學生可以到各大銀行、證券公司、金融控股集團、保險公司,從事會計、研究、教師、文職人員,行政秘書和行政助理,出納員,人力資源等工作。
最後,選擇「化生地」仍可以報考一些吃香的文科專業,如 小語種 。畢業後可在外事、經貿、文化、新聞出版、教育、科研、旅遊等部門,從事翻譯、研究、教學、管理工作。
Ⅱ 化生地可以報什麼大學專業
化生地指的是化學、生物、地理。這三個方面報考的專業就比較多。不能一一說明,僅說一二。如報化學,可以報有機化學、無機化學等專業。
Ⅲ 生化地可報什麼大學
如果你在六選三中選了生物、化學和地理三門課程,基本上本科專業中90%以上的專業都可報考(藝術類除外),最對口的專業大體有這幾大類.它們是:1,
Ⅳ 2022年高考選地化生可報什麼大學地理化學生物組合好嗎
相對於3+1+2的新高考模式來說,3+3模式下的選科更加自由,可以更好地揚長避短,但同時選科組合過多也導致很多考生和家長眼花繚亂、無從選擇,也會擔心所選學科會不會影響到成績和將來的志願填報。本期,我將為大家了解一下「地化生」組合,看看高考選地化生可報什麼大學?地理化學生物組合好嗎?
二、地理化學生物組合好嗎?
其實,在新高考模式下,任何選科組合都是有利也有弊的。合適考生的就是好的,因此我在這里為大家分析一下地化生組合的優勢和劣勢,各位同學可以根據自身愛好和條件判斷是否合適自己。
1 、地化生組合的優勢
地化生相對於傳統的理科組合物化生來說,沒有了物理會減少相當一部分學習難度,也就是說地化生組合對於大部分偏理科的同學來說,學習起來比較簡單。而且生物和地理都是需要一定的記憶和背誦的,都是文理思維兼備的學科,學習方式也有一定的共通性,當然化學與生物之間的學科關聯性也非常高。此外,不選擇物理也就避開了熱門選項,相對較冷門,競爭壓力也就比較小。最後有一點,這個選科組合非常適合將來確定學醫的同學,因為化學+生物的選科,能夠報考絕大部分醫學專業,而地理則能夠降低了學習壓力和競爭壓力。
2、地化生組合的劣勢
少了物理就代表少了難度和競爭壓力,但同時,可供選擇的專業也就變少了。上文中也提到過,工科大類中很多熱門專業比如電子信息類、計算機類等都要求考生選擇物理。不僅如此,由於沒有政治和歷史兩個典型的文科,報考部分文科專業也會受限。
Ⅳ 新高考選了化學、生物、地理,以後適合哪些大學專業
大學專業一級大類一共有就13類,我只能根據你的科目說一些典型:如果對醫學有興趣向你是可以的,農學也可以,理科類和工科類估計你有一半的不能讀(尤其是工科),因為你沒有選物理。偏文課大類的估計你也不能讀(因為缺歷史,政治)。文共讀的經濟學,法學,管理學的大類專業可以選擇的,
Ⅵ 510分學的生物、地理和化學能上什麼學校
摘要 510分確實有點懸,建議走個好點的二本,這些可以考慮考慮:
Ⅶ 選擇化學生物地理2024年高考可選上海戲劇學院嗎
可以。高考考試報志願全國大學都是可以進行報考的,其化學生物地理屬於偏文學科,其上海戲劇學院是偏文的學府,兩者事項對應的只要,分數達標在2024年就是可以選擇的。
Ⅷ 新高考選了化學、生物、地理,以後適合哪些大學專業
摘要 化學可選的專業主要集中在: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環境科學、能源科學、信息科學等領域,具體有:化工與制葯類、生物科學類、應用化學、公共衛生及預防醫學類、材料類(材料科學與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類、醫學技術類、林業工程類、地質學類、核工程類等。
Ⅸ 化學生物地理可選哪幾所大學
化學生物地理可選的大學不受限制,僅在專業選擇會有極少部分限制。選擇化學生物地理組合可以報考的學校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等。
1、北京大學
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位列首批「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211工程」、「985工程」,為九校聯盟(C9)、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環太平洋大學聯盟、世界大學聯盟、全球大學校長論壇、全球高校人工智慧學術聯盟。
以上內容來源:網路-浙江大學、網路-復旦大學、網路-哈爾濱工業大學、網路-清華大學、網路-北京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