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自然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的制約著什麼

自然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的制約著什麼

發布時間:2022-09-20 04:26:47

Ⅰ 論述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在社會中存在的作用,論述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在社會存在和發展中的決定意義

物質資料生產是指人們藉助於勞動資料,使勞動對象發生預定的變化,以滿足生產和生活需要的活動。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就是上述活動的方式。它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生產力是人類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它反映著人和自然的關系。生產力包括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等要素。勞動者是生產力中的人的要素,在生產力中起主導作用。生產資料是生產力中的物的要素,由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構成;勞動資料中的生產工具,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客觀尺度。生產關系是指人們在生產過程中所結成的關系。生產關系的內容,包括人們在一定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基礎上形成的,在社會生產總過程中發生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關系。其中,生產居於主導地位,決定分配、交換、消費,而分配、交換、消費對生產具有反作用。

Ⅱ 我國人口分布與地理環境有什麼關系

我國人口分布的特點是:東部多、西部少;平原盆地地區多,山地、高原地區少;農業地區多,林牧業地區少;沿江、臨海公路,鐵路沿線地區多,交通不便的地區少。人口分布這種不平衡狀況,是舊中國多年來生產分布不平衡、不合理的產物。1、東部人口稠密,西部人口稀少。2、全國人口在省、區的分布,其所佔的比例和密度差異很大。影響我國人口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由於我國人口處於漫長的封建社會歷史時期,絕大部分人口都從事於農業生產活動,東部地區的濕潤區域及平原、盆地與河谷地帶的生態環境最適宜發展農業生產,從而集聚和分布了較多的人口。反之,在自然條件較並、不利於農業生產的西部地區,土地開發利用受到限制,人口分布稀疏得多。

Ⅲ 影響人口分布的決定性條件

影響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影響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地球上的人口分布是人類改造、利用自然,與自然界發生聯系和相互作用的產物,人口的分布受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的強烈制約.氣候適宜、土壤肥沃、資源豐富、交通便利的地區往往成為人口密集地區.然而,人具有自然和社會雙重屬性,隨著社會的進步,勞動工具的更新,人類對於自然界的支配作用逐步加強,人的動物學特性也逐步消退,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增多,社會性不斷增強.人類的各種有目的的活動同樣受到社會經濟條件的制約.所以,社會經濟條件也必然影響人口的分布.1.自然條件自然地理環境是人口分布的自然基礎,它為人類居住提供了空間場所.自然條件對人口分布的影響,因歷史發展階段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作用程度.在古代,由於人類對自然界的依賴性很大,人口分布受自然環境的影響也很大,許多學者認為人類最可能的起源地是生存條件較好的東非、中亞草原地帶、南亞以及中國西南地區,而不可能是氣候酷寒和生存條件極度艱難的地區.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人類的活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擺脫自然的束縛,人類的足跡可遍及地球上的7大洲.自然條件作用於人口分布有兩種不同的方式,一是自然條件的直接影響;二是通過影響各地的社會經濟條件,進而影響到人口分布的間接作用.自然條件對人口分布的影響是通過地形、氣候、水文、土壤、植被及自然資源等各種因素實現的.(1)氣候對人口分布的影響 氣候的作用可用氣溫和降水兩個指標來說明.地球的南極和北極以及海拔過高的高原地區,不適宜人口大規模定居.那些地區溫度低,不能種植農作物,而且容易患呼吸道疾病.熱帶地區雖然水熱資源豐富,農作物種類多,一年可多熟,但那裡氣溫高,農作物病蟲害嚴重,傳染病易於流行,所以熱帶雨林區的人口也不如溫帶多.乾旱的沙漠地區雨水極稀,不宜耕種,人口很少,唯有河流兩岸及沙漠綠洲是人口集中地區.一般說來,除大陸內部的乾旱區以及高山區以外的溫帶地區,水熱條件適於作物生長和人民生活,所以成為世界人口最稠密地區(表3-5).(2)海拔高度對人口分布的影響 就世界范圍而言,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下地區.據計算,世界人口的90%居住在海拔400米以下的平原地區,如印度恆河平原,歐洲中緯度地區,美國東北部的大湖區,中國的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四川盆地.一般說來,海拔過高,氣溫和氣壓都偏低,容易引起高山反應;寒冷、風大的氣候,貧瘠的土壤,有限的耕地,閉塞的交通條件,等等,使發展生產的條件遠不及同緯度的平原地區.因此,溫帶和寒帶的山區和高原地區的人口密度都較平原地區為小.但是,熱帶地區例外.如拉丁美洲的玻利維亞、厄瓜多、秘魯等國,人口密集地區不是平原,而是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盆地.這是由於山區和高原氣溫適中,不象平原地區過於濕熱,排水不暢,而且又在瘧蚊分布上限以上,少受疾病危害,有利於農業生產,成為熱帶地區人類重要居住地.我國南部熱帶地區的人口分布也符合上述特點.例如,在紅河、瀾滄江等江河沿岸,雖然地勢低平,但因過於濕熱,加上草木繁茂,害蟲猖獗,尤其是瘧疾對人類威脅極大,素稱「瘴癘之鄉」,故人口稀少,外來居民更難適應當地自然條件.相反,在海拔高度適中的高原和山區,溫度和降水條件對農業生產和人體健康都較適宜,較少瘧蚊分布,故人口較為稠密.此外,不同的地形部位對人口分布也有較大影響.一般說來,山間盆地、谷地、向陽坡、山麓地帶等部位適宜居住和發展農業生產,人口相對集中.表3-5 1950年不同氣候類型區的人口密度(人/km2)(4)水體對人口分布的影響 水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生產最基本的物質條件之一,所以江河湖海等水體性質、分布狀況,以及水資源的保證程度常常成為限制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水體對人口分布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為人類提供水源,二是為人們提供方便的交通條件.地球上的人口稠密地區差不多都沿河沿海分布.因為人們接近這些水體既可以靠近水源,又可以獲得便利的交通條件.尼羅河、幼發拉底河、印度河和黃河之所以能成為古代文明發祥地,也是得惠於河流給人類提供的有利條件.(5)土壤條件對人口分布的影響 土壤是發展農業生產最基本的條件之一.不同的土壤具有各不同的土壤肥力和適宜耕作的性能.所以,土壤條件對人口分布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各類土壤的肥力和適宜耕作程度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來體現的.一般地,黑土、黑鈣土、棕色森林土及沖積土為最適宜耕種的土壤,所以,溫帶地區及三角洲地帶,如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恆河、尼羅河以及湄公河三角洲,是世界人口稠密地區.鹽鹼土、沼澤土、灰化土、紅壤等土類,較為貧瘠,人口就比較稀疏.(6)礦產資源對人口分布的影響 隨著工業生產的發展,礦產資源的地位日益重要,采礦中心對人口具有強烈的吸引作用,有時成為人口分布的決定性因素.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淘金熱引起的大量移民.新大陸最初之所以能從歐洲吸引大量移民,殖民者爭相開采黃金是一個重要原因.許多因開發資源而集中了大量人口的地區,也往往因資源枯竭使人口驟減.當然,由於開采技術的日趨現代化,目前也已出現大量開采礦產資源並未引起大批人口遷移及改變人口分布狀況的現象.2.社會經濟條件(1)社會生產方式對人口分布的影響 盡管自然條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人口的分布或多或少打上自然因素的烙印,但是,自然界只是為地球上的人口分布提供了可能性,社會生產方式才是實現這種可能性的決定性因素.自然條件對於人口分布的作用,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變化而變化的.比如,在人類社會發展的初期,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人類主要靠採集和狩獵為生,人口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可食動、植物的分布.在人類馴服了野生動植物,農業和畜牧業得到發展後,人類對自然的駕馭能力大大增強,耕地面積不斷擴大,人類分布范圍也隨之擴大.如由於水利事業的發展和灌溉水平的提高,原來認為不能發展農業的沙漠和乾旱地區也隨著農業的發展而開始有人居住.在現代工業高度發展的今天,產業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農業和採掘業的從業人口日趨減少,城市製造業和各種服務行業日益興旺,城市化程度不斷提高,人口愈加向城市集中,各國工商業中心往往也是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區.(2)生產發展與布局對人口分布的影響 農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在歷史上,農業生產布局狀況與人口分布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發達的農耕區往往既是古代文明發祥地,又是人口稠密地區.在農耕時代,農業生產水平和農業布局是決定一個地區人口密度的基本因素.農業生產發達的地區,單位面積土地上所能供養的人口數量較多,故人口稠密;相反,農耕技術落後的地區,人們利用土地的天然肥力粗放經營,產量較低,可供養的人口較少,故人口稀疏.20世紀以來,特別是二次大戰後,世界農業生產力發生急劇變革,發達國家的農業已實現了現代化,農業勞動生產率空前提高,所需農業勞動力大幅度減少.原先散布於農村各地的人口逐漸向城市和工礦地區集中.例如,美國農業勞動力僅佔全國勞動力總數的2—3%,但卻生產了全國所需糧食的120%.生產布局和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平衡常導致人口分布的不平衡.例如前蘇聯人口主要集中於歐洲部分、美國人口密集於東北部地區都是生產布局不平衡的表現.此外,交通運輸業的發展擴大了人類活動的空間范圍,並促使交通沿線的人口日益稠密.例如隋唐時期大運河的開鑿,使運河沿線興起了一批繁華的港市,且成為全國人口稠密區.(3)其他社會經濟因素對人口分布的影響其他社會經濟因素,諸如重大人口政策和經濟政策的變動、戰爭、災荒、疫病、傳統觀念等,均對人口分布產生影響.政治因素對人口分布有時會產生巨大影響,短時間內便會改變人口分布狀況.例如,二次大戰期間,從歐洲東部遷往德國的人口就達600萬人.新中國成立後,為了平衡生產力布局和支援內地及邊疆建設,國家有計劃地從東部沿海地區調動工人、退伍軍人、技術人員等向內地和邊疆遷移.

Ⅳ 人口因素,地理環境對社會發展起哪些作用

人口因素:(1)在任何一個階段,物質生產必須以一定數量的人口為基礎。
(2)人自身的生產、人口的數量和質量、人口增長率和人口的分布狀況等,都
從不同的方面對經濟社會的發展產生影響,起著有利或不利,加速或延緩
的作用。
(3)人自身的生產除受自然規律的制約外,主要取決於物質生產的狀況,受制
於社會進步的程度。
地理環境:(1)自然環境的好壞對於勞動生產率和生產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是社會存和發展的經常地、必要的前提條件。
(2)它不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因素,地理環境的好壞、優劣可以加速或延緩社會的發
展,但不能決定社會的性質,不能決定社會制度的更替。

Ⅳ 如何通過自然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做到可持續發展

1)社會存在是指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是人類物質生活要素與條件的總和,包括物質資料生產方式、地理環境、人口因素三個基本的方面.
2)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是指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體,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是社會存在的核心和基本的方面
地理環境是指與人類社會所處地理位置相聯系的各種自然條件的總和,是人類進行物質生產所必需的物質生活條件.
人口因素是指人口的數量、質量、構成、分布、及其變化規律.
3)人口是構成社會生產的基礎和主體,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人口因素對社會發展起著有利或不利、促進或延緩的作用;但它不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人口決定論」片面誇大人口因素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是錯誤的.
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原理,要求我們在現代化建設中,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使經濟發展與資源、人口、社會發展協調一致.

Ⅵ 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在社會發展中有什麼作用

人口因素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1.人口因素不僅指人口數量,而且還包括人口的質量、構成、分布、遷徙、自然變動和社會變動等。

2.社會有兩種最基本的生產:A物質資料的生產;B人口生產。

3.人口因素對社會發展的影響:人口是社會發展的自然基礎,不同的人口分布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是不同的,對社會發展不起決定性作用和影響。

Ⅶ 自然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生產方式三要素之間的關系

c
試題分析:該題考查社會存在,社會存在: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環境、人口因素,但主要是指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故c觀點符合題意,a、b、d觀點均不是社會存在最主要的,故答案應選c。
點評:社會存在是指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環境、人口因素,但主要是指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本題考查對教材基礎知識的把握,答案比較簡單可以得出,難度一般。

Ⅷ 自然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生產方式三要素之間的關系

自然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生產方式三要素之間的關系,應該是正相關的關系

Ⅸ 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的關系

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在社會形成和發展中的作用。社會生產實踐和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努力實現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協調發展。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社會歷史是自然歷史過程。
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即社會存在,包括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

地理環境是指人類生存和發展所依賴的各種自然條件的總和,地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場所,為人類提供生活資料和生產建設的資源。

地理環境是人類物質生活的必要條件之一,但是並不起最主要的決定作用。

所謂人口是一個包括人口數量、質量、人口的構成、人口的發展、人口分布和遷移等各種因素的綜合范疇。人口因素也是社會生活的必要條件之一,對社會的發展起著影響和制約的作用,人口因素對社會發展不能起直接的決定作用。

閱讀全文

與自然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的制約著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1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4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9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80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6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