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地理信息系統GIS
思路就是疊加分析。
首先,要有數據。需要的數據有,該地區的地形圖(矢量文件格式的),土地利用現狀圖(矢量格式的)。交通圖。有了這三個圖,就可以做了。首先,利用地形圖,可以搞出一個DEM,然後利用DEM生成坡度圖,提取其坡度小於8%的部分。其次,利用土地利用現狀圖,提取出非居民地地區。再次,利用地質圖,提取出地質條件安全區域。將三張圖疊加,重疊部分就是坡度小於5%,地質條件安全,避開居民區的地方。 然後,矢量化出海岸線,交通線。對海岸線和交通線,生成緩沖區。緩沖區大小自行根據需求設定。 將緩沖區與上圖疊加,即可得出選址地區。
㈡ GIS軟體是干什麼用的 怎樣用啊 有誰知道呢
物質世界中的任何地物都被牢牢地打上了時空的烙印。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信息和地理空間位置有關。地理信息系統(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簡稱 GIS )作為獲取、處理、管理和分析地理空間數據的重要工具、技術和學科,近年來得到了廣泛關注和迅猛發展。
從技術和應用的角度, GIS 是解決空間問題的工具、方法和技術;從學科的角度, GIS 是在地理學、地圖學、測量學和計算機科學等學科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學科,具有獨立的學科體系; 從功能上, GIS 具有空間數據的獲取、存儲、顯示、編輯、處理、分析、輸出和應用等功能;從系統學的角度, GIS 具有一定結構和功能,是一個完整的系統。
簡而言之, GIS 是一個基於資料庫管理系統( DBMS )的管理空間對象的信息系統,以地理空間數據為操作對象是地理信息系統與其它信息系統的根本區別。
㈢ GIS的數據源有哪些簡述其特徵並敘述通過何途徑來獲取這些數據源
GIS空間數據源的種類主要有:
⑴地圖:各種類型的地圖是GIS最主要的數據源,因為地圖是地理數據的傳統描述形式。我國大多數的GIS系統其圖形數據大部分都來自地圖。
⑵遙感影像數據:遙感影象是GIS中一個極其重要的信息源。通過遙感影象可以快速、准確地獲得大面積的、綜合的各種專題信息,航天遙感影象還可以取得周期性的資料,這些都為GIS提供了豐富的信息。
⑶統計數據:國民經濟的各種統計數據常常也是GIS的數據源。如人口數量、人口構成、國民生產總值等等。
⑷實測數據:各種實測數據特別是一些GPS點位數據、地籍測量數據常常是GIS 的一個很准確和很現勢的資料。
⑸數字數據:目前,隨著各種專題圖件的製作和各種GIS系統的建立,直接獲取數字圖形數據和屬性數據的可能性越來越大。數字數據也成為GIS信息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⑹各種文字報告和立法文件:對於一個多用途的或綜合型的系統,一般都要建立一個大而靈活的資料庫,以支持其非常廣泛的應用范圍。
㈣ 地理信息系統(GIS)
地理信息系統(GIS)是計算機科學、地理學、測量學、地圖學等多門學科綜合的技術。目前國際上普遍承認。雖然GIS是一門多學科綜合的邊緣學科,但其核心是計算機科學,基本技術是資料庫、地圖可視化及空間分析,是處理地理數據的輸入、輸出、管理、查詢、分析和輔助決策的計算機系統。地質環境評價主要是綜合考慮影響環境地質諸多方面的要素,藉助恰當的數學模型和專家經驗,對研究區的環境地質進行分區。
利用GIS可以實現地質環境信息的管理、可視化、查詢、輸出等功能,操作簡單、移植性強。把GIS技術應用在地質環境評價與災害預測中,其優點固然很多,但總的說來也存在如下的一些問題:
(1)在生態環境評價中,一般的GIS軟體雖然都能夠提供諸如數據檢索、疊加分析、屬性統計分析、數字地面模型(DTM)等各種空間分析功能,但是要想滿足為解決實際問題進行的專業分析的數據要求,僅僅依靠這些空間分析方法往往還很不夠,這就要求我們在GIS基礎軟體平台的基礎上進行二次開發,拓展其空間分析功能,提取我們感興趣的信息,但是具體如何操作,目前仍是一個亟需與相關學科的專家學者們相互協作、共同探討的問題。
(2)地質環境評價具有多因素、多層次、不確定性強等特點,目前在利用GIS眾多的評價預測模型中,不管是多災種還是單災種評價,人們都在努力尋求一種普遍適合的模型來解決地質環境的評價。雖然普遍的評價模型在宏觀決策中有重要的意義,適合建立面向大眾和政府的決策支持系統,但對中小尺度范圍的評價時往往不盡如人意,因此尋求特定地區特定的地質環境評價模型很有必要。
(3)地質環境評價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數據採集和處理的工作量非常大,會涉及到地層、水文、地震及人類活動等各個方面,對於這些資料的搜集和整理,必然會涉及輸入到GIS中資料的准確性問題,因為GIS所能完成的工作只是依據所得到的資料,對其作出相應的處理,也就是說「如果輸入GIS的數據是『垃圾』,輸出的結果也只會是『垃圾』,這不會因昂貴的設備和高級技術人才而改變」。因此,我們必須對所有的資料做出必要的、合理的取捨,以保證輸入GIS的數據合理。
(4)從GIS在地質災害研究中的應用來看,就兩者的結合方式而言,大部分應用都集中在將GIS用於數據的前後期處理和結果的顯示輸出方面,兩者的結合還處於低階水平。作為緊緊追隨工業標准化要求發展的GIS技術,標准化適當數據的缺乏也構成其廣泛應用的桎梏;此外,GIS軟體處理分析能力以及對於數據誤差分析能力的不足、GIS處理包括時間在內的四維能力的不足、災害模型建立的高難度性以及機構間協調不夠而造成的成果用戶面太窄等因素都暫時限制了GIS在地質災害研究中的應用。
㈤ 地理信息系統中的數據來源及獲取方式(明天考試,急)
GIS的數據源,是指建立的地理資料庫所需的各種數據的來源,主要包括地圖、遙感圖像、文本資料、統計資料、實測數據、多媒體數據、已有系統的數據等。
①地圖
點――居民點、采樣點、高程點、控制點等。
線――河流、道路、構造線等。
面――湖泊、海洋、植被等。
注記――地名注記、高程注記等。
②遙感數據
遙感數據是GIS的重要數據源。遙感數據含有豐富的資源與環境信息,在GIS支持下,可以與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地球生物、軍事應用等方面的信息進行信息復合和綜合分析。遙感數據是一種大面積的、動態的、近實時的數據源,遙感技術是GIS數據更新的重要手段。
③文本資料
文本資料是指各行業、各部門的有關法律文檔、行業規范、技術標准、條文條例等,如邊界條約等。這些也屬於GIS的數據。
④統計資料
國家和軍隊的許多部門和機構都擁有不同領域(如人口、基礎設施建設、兵要地誌等)的大量統計資料,這些都是GIS的數據源,尤其是GIS屬性數據的重要來源。
⑤實測數據
野外試驗、實地測量等獲取的數據可以通過轉換直接進入GIS的地理資料庫,以便於進行實時的分析和進一步的應用。GPS(全球定位系統)所獲取的數據也是GIS的重要數據源。
⑥多媒體數據
多媒體數據(包括聲音、錄像等)通常可通過通訊口傳入GIS的地理資料庫中,目前其主要功能是輔助GIS的分析和查詢。
⑦已有系統的數據
GIS還可以從其它已建成的信息系統和資料庫中獲取相應的數據。由於規范化、標准化的推廣,不同系統間的數據共享和可交換性越來越強。這樣就拓展了數據的可用性,增加了數據的潛在價值。
㈥ 3D GIS地理信息系統解決方案
一)主要研究開發內容
空間數據的獲取是GIS建設與運行的基礎,數據源及數據獲取方式的不同,對數據模型的生成產生很大的影響,如何根據不同的需要,採取合適的方法來獲取數據,以及如果保證數據的精確度,最終使可視化程度更接近現實,提高系統的空間查詢分析能力。
由於客觀世界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可視化要涉及多方面的數據集成,要採用較復雜的數據模型。為了有效的管理和分析三維GIS中的各種數據,要求三維GIS的數據模型有著很強的數據表達能力。三維GIS數據模型不但要滿足三維空間分析的需要,也要滿足三維圖形空間生成和管理的需要。如何選擇一種快速而且有效的建模方法來滿足不同應用的需求。
如何使人們能夠在一個虛擬的三維環境中,用動態交互的方式對場景進行全方位的審視,比如可以從任意角度、距離和精細程度觀察場景,可以選擇並切換多種運動模式,如行走、駕駛、飛翔等,還可以自己控制瀏覽的路線等等。
(二)技術關鍵
1、空間數據採集方法
空間數據採集是GIS建設和運行的基礎,廣義GIS空間數據不僅包括地理、測繪數據,還包括地質環境與工程設計數據。人類在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發現和發明了一系列空間定位方法與定位工具,使得人類能夠認識地球表面、內部及其外部空間。隨著現代測繪技術、地質勘探和地球物理技術的發展,三維空間數據採集技術不斷發展和豐富,極大地提高了人類認識自然的能力。
1.1 空間數據採集方法
空間數據的獲取既可以直接在野外通過全站儀或者GPS、激光測距儀等進行測量,也可以間接地從航空影像或者遙感圖像以及既有地圖上得到。其中地圖數字化和攝影測量是大規模空間數據採集最有效的兩種方式,應用也最為普遍。
1.1.1 地圖數字化技術
從現代意義上講,以往的大比例尺、航測各種比例尺成圖等,都是模擬的紙質圖、膠片或影像。要進入GIS實現計算機管理,必須是數字化的電子地圖。將現有圖像負載的大量信息輸入資料庫的過程稱為數字化。廣義的數字化泛指將信息轉化為計算機能接收的形式的過程,而狹義的數字化則指將地圖/影像轉變為符合要求的矢量數據結構的過程。目前,地圖/影像數字化包括手扶跟蹤數字化和掃描數字化兩種方式。前者是藉助計算機和平板狀數字化儀,從已有紙質地圖上進行重采樣,並形成數字化的坐標點列數據的過程;後者藉助計算機和平板式或滾筒式掃描儀,從已有紙質地圖上進行重采樣,並形成坐標點列數據的過程。
(1)手扶跟蹤數字化
手扶跟蹤數字化設備包括固定地圖用的數字化板和采樣用的游標,手扶數字化過程包括以下三步:圖件的預處理:在進行圖件的數字化之前,應根據圖幅內容及圖件各要素進行編號。編號時要按照編號系統的統一要求進行,通常以小比例尺分幅或經緯度位置分區域統一編號,以便於圖幅的拼接和處理;也可以按行政區域的管理范圍分區域編號。在區域編號時,對圖斑、結點、鏈段、獨立點均要事先分別編號,而主要鏈段上的特徵點和特徵線可在數字化時按順序遞增編號。編號結束後,應做必要的記錄,以便查詢。記錄內容包括:圖幅編號、圖幅坐標及編號內容等。圖幅編號之後,即可在數字化儀上進行圖件定位。
圖件的數字化:通常,數字化儀採用點模式、線模式和數據流模式採集數據。在點模式下,地圖上的各個孤立點通過將游標定位於採集點的位置上並按下按鈕進行記錄;線模式下,直線段是通過數字化線段的兩個端點來記錄的,曲線則通過對組成它的一系列直線的數字化來記錄;在數據流模式下,曲線是以時間或距離的規定間隔來自動採集曲線上點的坐標值。點模式和線模式的優點是盡可能減少特徵點丟失,重采樣精度高,缺點是采樣效率低,一般適合地籍圖、規劃圖的數字化。數據流模式的優點是重采樣效率比較高,缺點是容易丟失特徵點,一般適合地形圖、等高線圖的數字化。
圖屬關系連接:圖件數字化僅僅獲得了點、線、面要素的幾何坐標數據,還必須輸入點、線、面要素的屬性信息,並生成點、線、面要素之間的拓撲關系,拓撲關系可以通過全多邊形模式、手工模式或自動模式建立。
(2)掃描數字化
掃描數字化是使用掃描儀將整幅地圖掃描成像之後,再進行矢量轉換或屏幕跟蹤的方法。這種方式通常要求對原始材料進行預處理。例如將地圖中的各種色彩不同的地理特徵先分色,復制在透明薄膜上,然後再進行掃描。目前已有自動的分色掃描儀,也有研究自動分層建庫的文獻。經過光學掃描儀的柵格掃描方法得到地圖柵格數據結構,是以像素方式存儲的,在使用之前,需要將它轉換成矢量數據結構。矢量數據結構在數據冗餘、地圖縮放、漫遊、存儲空間、編輯、修改以及地圖分析等方面具有柵格數據所不能比擬的優越性,所以根據系統設計時選擇的地圖數據存儲格式還要進行必要的矢量化處理。柵格數據轉換矢量數據的方法主要分為三類,即點狀柵格的矢量化,線狀柵格的矢量化和面狀柵格的矢量化。
㈦ 地理信息系統是如何獲得農田信息
是通過衛星數據、人工測量和軟體製作而成的,具體如下:
利用無人機搭載多光譜鏡頭採集吉林省內包括水稻、玉米、大豆等10餘種常見農作物各生長期的多光譜數據,詳細分析不同作物在不同生長時期、不同氣象條件下的多光譜特徵,建立農作物光譜資料庫,然後與政府合作獲取農田地理信息系統(GIS)數據。
再通過用衛星對處理好的農田數據區域進行遙感遙測,分析空間作物分布。進而完成衛星遙感數據、氣象數據和無人機多光譜數據的有效結合,不斷完善區域農情資料庫,最終開發出可視化系統軟體。相關部門可以參照信息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合理安排農業生產。
各地紛紛加快衛星+農業的布局。
吉林省、內蒙古自治區分別與研發運營「吉林一號」衛星星座的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當前「吉林一號」已有29顆衛星在軌,可為兩省(區)提供耕地資源與農業設施分布、農作物種植結構、農作物長勢監測、耕地土壤墒情與作物旱情監測、農業災害監測和農作物產量預測等遙感服務,加快構建衛星遙感大數據產業生態。
海南省農業農村廳與浙江網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簽約,浙江網商銀行衛星遙感技術將在海南農村金融領域商用。
業內人士認為,衛星是精準農業的重要技術支撐,是發展現代農業和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技術。
㈧ 地理信息系統的數據來源
GIS(地理信息系統)的數據源有:地圖數據 ,遙感數據,文本數據,統計數據,實測數據,多媒體數據和已有系統的數據。 (1)空間數據:野外數據採集和地圖數字化。對於大比例尺的城市地理信息系統而言,野外數據採集可能是一個主要手段。野外數地理信息系統的數據來源
㈨ 地理信息系統的數據來源
GIS(地理信息系統)的數據源有:地圖數據 ,遙感數據,文本數據,統計數據,實測數據,多媒體數據和已有系統的數據。
(1)空間數據:野外數據採集和地圖數字化。對於大比例尺的城市地理信息系統而言,野外數據採集可能是一個主要手段。野外數據採集的方式有平板測量、全站儀測量、GPS測量。另外,地圖數字化目前仍是GIS中獲取數據的主要手段。地圖數字化有兩種作業方式:數字化儀的手扶跟蹤數字化和地圖掃描數字化。
(2)屬性數據:一般為字元串和數字,一般採用鍵盤輸入,它的獲取主要在於資料的收集。
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或 Geo-Information system,GIS)有時又稱為「地學信息系統」。它是一種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間信息系統。它是在計算機硬、軟體系統支持下,對整個或部分地球表層(包括大氣層)空間中的有關地理分布數據進行採集、儲存、管理、運算、分析、顯示和描述的技術系統。
地理信息系統(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是一門綜合性學科,結合地理學與地圖學以及遙感和計算機科學,已經廣泛的應用在不同的領域,是用於輸入、存儲、查詢、分析和顯示地理數據的計算機系統,隨著GIS的發展,也有稱GIS為「地理信息科學」(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近年來,也有稱GIS為"地理信息服務"(Geographic Information service)。GIS是一種基於計算機的工具,它可以對空間信息進行分析和處理(簡而言之,是對地球上存在的現象和發生的事件進行成圖和分析)。 GIS 技術把地圖這種獨特的視覺化效果和地理分析功能與一般的資料庫操作(例如查詢和統計分析等)集成在一起。
㈩ 地理信息系統的數據來源
GPS 系統由3 部分組成:
空間部分:主動式工作衛星:26 顆衛星分布6 個橢圓軌道上,長半軸26600km,高度20200km,時間基準10-12?/FONT>10-13 秒。
控制部分:軌道預報(監測和控制衛星系統),確定系統時間,預報衛星星歷、衛星鍾狀態,更新衛星導航電文。
用戶部分:不同類型的接收機(由帶前置放大器的天線、信號識別和處理的射頻倉、微處理器、精密振盪器、電源、顯示屏、內存和數據存儲器組成)。利用GPS 進行GIS 地理數據更新具有及時、高效、高精度、不受惡劣環境氣候影響等優勢,GPS 作為一種便捷的科學工具將在空間科學領域獲得廣泛的應用。GPS 定位方法精度高,方便靈活。GPS 定位技術在測繪中的應用和普及,是測繪科技的一個重大的突破性進展。隨著GPS 接收站的全面建成和發展,GPS 技術在普通測量與工程測量中的應用將越來越廣泛。
2 全站儀數據用全站儀進行實地測量,將野外採集的數據自動傳輸到電子手簿,磁卡或便攜機內記錄,並在現場繪制地形(草)圖,到室內將數據自動傳輸到計算機,人機交互編輯後由計算機自動生成數字地圖,並控制繪圖儀自動繪制地形圖。這種方法是從野外實地採集數據的,又稱地面數字測圖。由於測繪儀器測量精度高,而電子記錄又如實地記錄和處理,所以地面數字測圖是幾種數字測圖方法中精度最高的一種,也是城市地區的大比例尺(尤其是1∶500 的)測圖中最主要的測圖方法。現在,各類建設使城市面貌日新月異,在已建(或將建)的城市測繪信息系統中,多採用野外數字測圖作為測量與更新系統,發揮地面數字測圖機動、靈活、易於修改的特點,局部測量,局部更新,始終保持地形圖的現勢性。MAPGIS 提供了一個完整的數字測圖成圖軟體-MAPSUV,它既可以採用野外測記,室內成圖;也可以採用電子平板測繪模式,內外業一體化,實時成圖。它具有數據採集、輸入、數據處理、成圖、圖形編輯與修改及繪圖等功能。可以自動生成和維護拓撲關系,輸入圖形屬性信息,同時可以輸出符合國家標准圖式的圖形。
原圖數據採集在已進行過測繪工作的測區,有存檔的紙介質(或聚酯薄膜)地形圖,即原圖,也稱底圖。為了圖的計算機存檔和修測,為了建立該區的GIS 或進行工程CAD,就必須將原圖數字化,才能將圖輸入計算機。數字化的方法有兩種:
1 數字化儀數字化數字化儀是—種將圖示坐標轉換為數字信息的設備。數字化的過程-即用數字化儀對原圖的地形特徵點逐點進行採集(稱手按數字化),將數據自動傳輸到計算機,處理成數字地圖的過程,採集的數據為矢量數據結構。由於數字化圖的精度一般低於原圖的精度,尤其當作業員疲勞時,精度更易受影響。數字化儀數字化在實際中的應用越來越少,基本上轉向掃描矢量化。
2 掃描儀數字化原始紙介質(或聚酯薄膜)圖件在掃描儀上走—遍,即完成圖的掃描數字化,將數據輸入計算機中存儲、處理並可再回放成圖。掃描數字化速度較快,獲得數據為柵格數據。柵格數據結構比矢量數據結構簡單,但圖形數據量大,其空間數據的疊置和組合十分簡便,圖像表現比較真切,因此在GIS 中,它與矢量數據結構並用。在數字測圖中,對原圖掃描數字化,獲得柵格圖形數據後,還必須將柵格數據轉換為矢量數據,即矢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