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樣的菜種在隴台上什麼菜種在壟溝里
喜歡水的菜種在壟溝里,其他的種在隴台上。
一般種菜都是種在壟台上的。
因為壟溝里可能會有水分比較大,這樣會導致菜生長遇到問題,所以我認為最好種植在壟台上。壟背年年收,溝里碰年頭。意思就是說,種在壟背上無論是乾旱雨澇都能收了,如果種在壟溝里,乾旱年頭能收了,如果是雨水多的年頭,就可能絕收。
Ⅱ 《孟子》兩章的一詞多義
孟子兩章目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
翻譯:
評析
本章寫作特色:
字詞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原文
翻譯:
注釋:
評析
比較兩章論證方式:
評析
比較兩章論證方式:
「《孟子》兩章」是指選入人教版中學語文課本九年級下冊的兩篇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都出自《孟子》。
孟子:名軻,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繼孔子之後的有一位儒家大師。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通假字 畔通「叛」 ,衡通「橫」,曾通「增」,拂通「弻」。
古今異義
一詞多義
[編輯本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編輯本段]翻譯:
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比如一座)方圓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麵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採用四麵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呀。
城牆並不是不高啊,護城河並不是不深呀,武器裝備也並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並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內部團結啊。
所以說,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劃定的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川的險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兄弟骨肉也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的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戚都反對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則已,戰就一定勝利。
[編輯本段]評析
本文開頭就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一觀點,指明「人和」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人和」,具體表現為下文所說的「多助」和「天下順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擁護,這反映了孟子「民貴君輕」的政治思想。(宋朱熹對這一章的注釋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清焦循的注釋是:「民和為貴,貴於天地,故曰得乎丘民為天子也。」)所以這一章是借戰爭論述實行「仁政」的重要性,是講民心向背的。由此逐層推進,短文先分別就天時與地利、地利與人和做比較,指出天時、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戰爭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後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結論,完成本文的論證。這一章開頭即提出中心論點,用概括的戰爭例子加以證明,然後從理論上進行論證,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論斷,闡明了「人和」的實質。短文最後以得「人和」的「君子」「戰必勝矣」作結,突出地說明了「人和」是決定戰爭勝負最主要的條件。
[編輯本段]本章寫作特色:
本文語句整齊、流暢,一氣貫注,有說服力。比如在論證地利不如人和時,作者先用四個並列的否定句,充分鋪陳防守一方所具備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條件,然後陡然一轉,說出失敗的結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結論有了很強的說服力。又如在闡述他的「得道者多助」時,作者也是先用了三個否定的排比句,順理成章地推導出結論;然後又把「多助」和「寡助」進行對比,自然導出「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孟子》文章向來以雄辯著稱,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筆鋒咄咄逼人。
[編輯本段]字詞
以下要注意:
(1)通假字: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異義詞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內城;郭:外城)
委而去之(離開。今義:往、到)
親戚畔之(親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員。)
池非不深也(護城河。今指水塘。)
(3)一詞多義;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憑) 三里之城(的) 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環而攻之而不勝(代詞)
以天下之所順(用) 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到) 兵革非不堅利也(銳利)
(4)注意下列加點詞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詞用作動詞,限制)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形容詞用作動詞,使……鞏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詞用作動詞,威懾)
(5)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譯;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採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呀。)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戚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戰則已,戰就一定勝利。)
[編輯本段]《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原文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編輯本段]翻譯:
舜從田野中發跡,傅說從築牆的泥水匠中高升,膠鬲自魚鹽販中被舉用,管夷吾從獄官手裡獲釋被錄用為相,孫叔敖從隱居海邊進了朝廷,百里奚從市井之間而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筋骨勞累,體膚餓瘦,身受貧困之苦,種種行動去阻礙、干擾他的事業,(通過這些)來讓他內心警覺,使他的性格堅定起來,以不斷增長才幹。
一個人常犯錯誤,然後才能改正;內心憂困,思緒阻塞,然後才能有所作為;(一個人的想法,只有)從臉色上顯露出來,在吟詠嘆息聲中表現出來,然後才能為人們所了解。而一個國家,內部如果沒有堅持法度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外部沒有敵國外患,這個國家就往往會導致滅亡。
這樣,人們才會明白,憂患可以使人謀求生存,而安樂必將導致滅亡。
[編輯本段]注釋:
(1)選自《孟子•告子下》題目是作者加編的,告子,姓告,孟子的學生,兼治儒墨之學。這里節選的部分,有的版本題為《舜發於畎畝之中》。
(2)舜(shùn)發於畎(quǎn)畝之中:舜是從田野間發跡的。舜原來在歷山耕田,三十歲時,被堯起用,後來繼承堯的君主之位。發,起,指被任用。於,介詞,從。畎,田間水溝,田中的壟溝。畝,田壟。「畎畝」,泛指田野,田地、田間。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
(3)傅說(yuè)舉於版築之間:傅說從築牆的泥水匠中被舉用起來的。傅說,商朝人,原在傅岩地方作泥水匠,為人築牆,殷王武丁訪尋他,用他為相。舉,被舉用,被選拔。版築,築牆時在兩塊夾版中間放土,用杵搗土,使它堅實。版,打土牆用的夾板。築,搗土用的杵。
(4)膠鬲(gé)舉於魚鹽之中:膠鬲是從賣魚鹽的商販子中被舉用起來的。膠鬲,商朝賢臣,起初販賣魚和鹽,周文王把他舉薦給紂。後來又輔佐周武王。於,介詞,從。
(5)管夷吾舉於士:管夷吾從獄官手裡獲釋被錄用。管仲(夷吾)原為齊國公子糾的臣,公子小白(齊桓公)和公子糾爭奪群位,糾失敗了,管仲作為罪人被押解回國,齊桓公知道他有才能,即用他為相。舉於士,指從獄官手裡被釋放並錄用。士,獄官。 舉於士,指從獄官手裡被釋放並任用。
(6)孫叔敖舉於海:孫叔敖是從隱居的海邊被舉用進了朝廷的。孫叔敖,春秋時期楚國人,隱居海濱,楚莊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為令尹。
(7)百里奚舉於市:百里奚從市井裡被舉用而登上相位的。百里奚,春秋時期虞國大夫,虞王被俘後,他由晉入秦,又逃到楚,後來秦穆公用五羖(gǔ,黑色公羊)羊皮把他贖出來,用為大夫。 市,市場,做買賣的地方。
(8)大任:重大責任或治理國家的責任。任,責任,使命,擔子。
(9)於是人也:(把重大責任)給這個人。是,指示代詞,這。也,用在前半句末了,表示停頓一下,後半句將要解釋。
(10)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苦,形容詞作使動用法,使……痛苦。
(11)勞其筋骨:使他的筋骨勞累。勞,使……勞累。其,代詞,他的。
(12)餓其體膚:意思是使他經受飢餓,以致肌膚消瘦。 餓,使……飢餓。
(13)空乏其身:意思是使他受到貧困之苦。空:使……貧窮。乏:絕。此指讓一個人受貧困之苦
(14)行拂亂其所為:所行不順,使他所做的事顛倒錯亂。拂,拂逆,不順,違背。所為,所行。 亂,使……錯亂。
(15)所以:用來(通過這樣的途徑來……)。
(16)動心忍性:使他的心驚動,使他的性情堅韌起來。 動,使……驚動。忍,使……堅忍。
(17)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所不能做的,使他增長才幹。曾,通「增」,增加。所,助詞,與「不能」組成名詞性短語,指代不能達到的對象。
(18)恆:常常。
(19)過:這里的意思是有過失。
(20)然後能改:這樣以後才能改過。
(21)困於心:內心困擾。困,憂困。於,介詞,在。
(22)衡於慮:思慮堵塞。衡,通「橫」,堵塞,指不順。
(23)而後作:然後才能有所行為。作,奮起,指有所作為。
(24)征於色:表現在臉上。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現在顏色上。征,表徵,表現。
(25)發於聲:意思是吟詠嘆息之氣發於聲音。
(26)而後喻:(看到他的臉色,聽到他的聲音)然後人們才了解他。喻,明白,了解。
(27)入則無法家拂士:在國內,如果沒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足以輔佐君主的賢士。入,在裡面,指國內。法家,能堅持法度的大臣。拂士,足以輔佐君主的賢士。拂,通「弼」,輔弼,輔佐。 則,如果。
(28)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在國外,如果沒有敵對的國家或外來的禍患。出,在外面。指國外。敵國,勢力、地位相等的國家。外患,外來的災難,多指外部入侵。者,語氣助詞,錶停頓。
(29)國恆亡:國家常常要滅亡。恆,常常。
(30)然後知生於憂患:這樣以後,才明白因憂患而得以生存發展。然後,這樣以後。於,介詞,由於,表原因。生,使……生存。
(31)死於安樂:貪圖安逸享受而衰亡。死:使……死亡。
[編輯本段]評析
這一章講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孟子認為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所以說「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亂其所為」,有了這樣的磨練,才能「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但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問題的另一個方面是,他又重視人的主觀因素,提出「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的觀點,造就人才需要具備以上的主、客觀條件。短文再由個人推演到國家,提出「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的論斷。這是針對國君說的,意思是,如果內部沒有執法嚴格、直言敢諫的臣子,國君就會胡作非為導致國家衰亡;如果沒有鄰國的侵擾,國君就會耽於安樂也會導致國家衰敗。由此自然導出這一章的中心思想——「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無論是個人還是一個國家,都是這樣。
本章寫作特色:
短文開始一連用六個排比,概括舉出事實說明這些人雖出身貧賤,但他們在經受了艱苦磨練之後,終於成就了不平凡的事業。承接這些事實,作者連用幾個短語得出「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的結論,讓人信服。在此基礎上,作者又從正反兩方面進一步論證經受磨練的好處,最終提出本文的中心論點,充分體現出孟子的文章邏輯嚴密而有文採的特點。
[編輯本段]比較兩章論證方式:
這兩則短文都用了類比論證的手法:第一則以戰爭中的事例作為例證,強調「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後類推出治國的道理;第二則從個人事例說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這個觀點後,轉到統治者治國上,指出決定國家存亡的因素和個人能否成就大事業的因素相仿,最後推出論點。提出論點方式不相同:第一則短文的論點「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在文章中間部分點明;第二則短文論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在文章結尾處揭示出的。它們主要都是針對最高統治者來說。
Ⅲ 壟溝 是什麼意思
田壟間的溝,用於排、灌、上肥等
Ⅳ 歇後語地壟溝里翩翩起舞啥意思
額,話說你確定這是歇後語嗎?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這個地壟溝就是田地里的壟溝。
Ⅳ 壠和壟是一個意思嗎
壠和壟是一個意思。
引證解釋:
1、墳墓。
《戰國策·齊策》:「由是觀之,生王之頭,曾不若死士之壟也」。
作者:劉向等人
朝代:戰國時期
出處:《戰國策·齊策》
釋義:從這一點看來,那些活著的帝王的頭顱,還不如死去的將士的墳墓。
2、高丘,高地。
3、田埂,田間稍稍高起的小路。如:田壟、壟溝。
4、成行種植農作物的土埂。如:壟田
5、像壟的東西。如:瓦壟。
6、地積單位。如:一壠
7、通「隴」。
「壟」字組詞
1、壟溝:壟與壟之間的溝,用來灌溉、排水或施肥。
舉例:把水放入幾塊畦田比放人許多灌水溝或壟溝花費的勞力要少,這就補償了平整土地的費用。
2、壟作:把農作物種在壟上,或把行間的土逐漸培在作物的根部形成壟。
舉例:壟作小麥冠層為波浪狀,有利於提高小麥的籽粒產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Ⅵ 地理-壟田法改造的是土壤還是地形
壟田法改造的是土壤.
「壟田法」也稱「代田法」,即將每畝田分成六份——三壟(壟台)三田川(壟溝),每年壟田川互換位置以休養地力.
Ⅶ 白菜是種溝里還是壟上有什麼區別呢
題主的這個問題問的好,要回答好這個問題,要根據自已所在地區的地理條件和氣候特點來決定。
1.北方地區,白菜應種在溝里比適宜,原因是,北方地區如甘肅,大多數是山區斜坡地,且乾旱少雨,農民種白菜的一般平地種植或起壟溝種植,為了保墒集雨水,保證大白菜的水分供應,農民大面積種植時都種在溝里,這樣既可以保墒,又便於勞作管理。
2.南方地區,白菜應種在壟上比較適宜,原因是,南方地區多平窪地,且秋後雨澇平凡,為防止水澇,農民種白菜一般都種在壟上,便於排水防澇,有利於大白菜健狀生長。
小結,在大白菜種植的田間管理中,要根據自已所在的地理條件和氣候特點選擇不同的種植方法,再結合科學合理的綜合田間管理措施,才能保證種植的大白菜高產豐收。
Ⅷ 地理地壟的作用請問:地理知識,農業生產地
地壟的作用:保水保土,壟溝保水保肥。,地壟保土,有利於作物根系生長和水分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