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地理環球性是什麼意思

地理環球性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2-09-21 08:15:29

❶ 地理高手進

我試試
山脈是沿著一定方向延伸的山體。包含若干山嶺和山谷組成,高低起伏,但總體走向一致。是一個大空間概念,且強調延展性,直觀的看,就是衛星照片上連成線的山群,比如太行山脈。
山谷是兩山之間的低地,是一個小空間的局部概念。
峽谷可以理解為一種特殊的山谷,峽谷是指谷深大於谷寬的谷地,因此谷坡十分陡峭,甚至為90度的崖壁。
河床是指谷底河水經常流動,或者曾經有河水流動的地方。
河谷是指流水長期侵蝕形成的地形,相比河床是一個涵蓋范圍比較大的地形概念,一般河谷包含了河床。
大洋中脊又名中洋脊、中隆或中央海嶺,為地球上最長、最寬的環球性洋中山系。相當於大洋洋底的山脈,而且是環球性的,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大洋中脊從地形圖上看是連在一起的,應該是一個特指概念。
以上為個人理解,僅供參考。

❷ 地理必修一知識點

地理必修一提綱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節 地球的宇宙環境
認識過程
人類對宇宙的認識 可見宇宙:半徑 140億 光年
天體系統的形成:萬有引力和天體的永恆運動
多層次的天體系統 太陽系:
銀河系 中心天體( 太陽 ):質量占 99.86% 地月系:
八大行星: 水星 、 金星、地球 、 火星 組成 地球 和月球
木星、 土星 、 天王星 、海王星
總星系 恆星世界

河外星系
普通性: 外觀和所處的位置
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
自身條件 適宜的溫度、合適的大氣,充足的水分
外部條件 穩定的太陽光照,安全的空間運行軌道

第二節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概念:太陽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間發射的能量
太陽輻射 波長范圍: 0.4~0.75為可見光波段
太陽輻射與地球 太陽常數: 8.24焦/平方厘米•分
太陽輻射→能源
對地球的影響
太陽輻射→大氣運動、水循環
概念: 太陽釋放能量的不穩定性所導致的一些明顯現象
太陽活動 黑子→出現於 光球 層
類型 耀斑和日珥→出現於色球層
太陽活動與地球 太陽風→出現於 日冕 層
黑子與氣候變化有一定的相關性(周期 11 年)
對地球的影響 耀斑→磁暴→影響短波通信
太陽風→極光

第三節 地球的運動(自轉)
方向 自 西 向 東,從北極上空看呈 逆 時針方向,從南極上空看呈 順 時針方向
概況 周期 恆星日,長23小時56分4秒,而1太陽日是地球自轉360°59』所需的時間。
速度 角速度為 15/時。地球表面除 南北兩極點外都相等
線速度從 低緯向 高緯 遞減,南北緯60°處的線速度約為赤道處的 一半 。

①導致 晝夜交替現象,由此,各地溫度發生晝夜變化,生物形成晝夜節律。
地理意義 ②水平運動的物體產生偏向,北半球向 右 偏,南半球向 左 偏。
③地方時:以一個地方太陽升到最高的時間為正午 12 時, 經度 位置相同的地方,地方時相同。東經數值越大的地方,地方時的值越 大 。西經反之。經度每相差1°,地方時相差 4 分鍾。
時區和區時:為了便於使用。國際上規定將全球分為24個時區,每個時區佔有 15 個經度,以該時區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作為整個時區的統一時間,叫作 區時 ,又稱 標准時 。
區時的計算:所求地的區時=已知地的區時±時區差×1小時
時區差的求法:在0時區兩側相加,同側相減
加減號的確定:所求地在已知地 東取加號,反之取減號
國際日期變更線:一條大體沿 180°經線穿行的 折 線,它是為了消除因為地球球形而導致的日期換算中的不同結果而設定的,同時為了保持180°經線上同一行政歸屬的地方日期相同。

第三節 地球的運動(公轉)
概況 軌道:是一個 橢圓 ,太陽位於其中的一個 焦點 上,每年1 月初位於近日點, 7 月初位於遠日點。
方向:自 西 向 東
角速度約為每天 59』 ,近日點時較 快 ,遠日點時較 慢
周期為 1年 ,約為 365 日 6 時 9 分
黃赤交角及其影響:地球自轉的軌道面叫做 赤道 面,地球公轉的軌道面叫 黃道 面。地球的赤道面與黃道面之間的夾角,叫 黃赤交角,約為 23.5°。也可以說,地軸與黃道面之間約成 66.5°的夾角。
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引起各地正午太陽高度 的變化, 晝夜長短的變化以及四季 的更替、五帶 的劃分等一系列地理現象。
名稱 熱 帶、 北溫 帶、 南溫 帶、 北寒帶、 南寒 帶
五帶 劃分界線: 南北回歸線 、 南北極圈
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
原因: 黃赤交角 存在,地球的 公轉 (自轉或公轉)運動。
節氣 時間(前後) 直射點位置 移動方向 對應點
春分 3 月 21日 赤道 向 北 B
夏至 6 月 22 日 北回歸線 向 南 A
秋分 9 月 23 日 赤道 向 南 D
冬至 12 月 22 日 南回歸線 向 北 C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太陽高度角的概念:太陽相對於 地平面 的高度角
地理意義 各地太陽高度在地方時 12時時最大,稱為正午太陽高度。
正午太陽高度在 太陽光直射 的緯線最大,向 南、 北 兩側逐漸降低。
晝夜長短的變化:太陽直射在哪一個半球,哪個半球的白晝就長 ,而且緯度越高。
白晝越長 ,在極圈以內的地區還可能出現 極晝 現象。另一個半球的情況相反,赤道上 各地的晝夜長短,基本上沒有什麼變化。
四季的更替: 中 緯度地區明顯。
四季更替表現為一年中 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夏季是 白晝 較長, 太陽高度 較大的季節,冬季反之。春秋兩季是過渡。

第四節 地球的結構
一、地球外部圈層
劃分依據:地震波 縱波(P波):能在 固體、液體 中傳播,速度較 快
橫波(S波):只能在 固體 中傳播,速度較 慢
劃分界面 莫霍面:距離地表平均約 17 千米,縱波和橫波傳播速度都明顯 增加
古登堡面:距離地表約 2900千米,縱波傳播速度明顯 下降 ,橫波則突然 消失
位置:莫霍面以上
厚度:平均約 17千米,變化規律:大陸較 厚 ,約 33 千米,海洋較 薄 ,約 6 千米地殼。 海拔越高,厚度 越大 。
組成:含量最多的3種元素是O、Si、Al ; 硅酸鹽類 礦物在地殼中分布最廣
結構: 上層為 硅鋁 層,相對密度較 小,分布不連續。
下層為 硅鎂 層,相對密度較 大 ,分布連續。
位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間
結構: 上地幔 具有 固態 特徵,主要由 含鐵、鎂的硅酸鹽類 組成。
地幔 下地幔
岩石圈: 地殼 和 上地幔頂部 (軟流層以上)合在一起組成。
軟流層:位於上層地幔中,一般認為可能是 岩漿 的主要發源地之一。
位置:古登堡面以下
地核 組成:可能是極高溫度和高壓狀態下的 鐵 和 鎳
結構: 外核 呈 液態 或 熔融 狀態
內核 呈 固態 態
二、地球外部圈層
大氣圈 大氣密度隨高度增加而 減少。一般把 2000~3000 千米這個高度作為大氣圈的上界。
水 圈 由 液態 水、 固態 水和 氣態 水組成。按照存在位置可分為 海洋 水、
陸地 水、 大氣 水和 生物 水,其中 陸地 水與人類社會的關系最為密切。
生物圈 生物是地球生態系統中的主體和最活躍的因素。

第二章 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第一節 地殼的物質組成和物質循環
一、地殼的物質組成
(一)礦物
概念:礦物是具有確定化學成分、物理屬性的 單質 或 化合物
礦產: 有用礦物 在自然界富集到有開采價值時,就稱為礦產。
氣態 如 天然氣
礦物的基本存在形式有三種 液態 如 石油、天然汞
固態 如 石英 ,是自然界中最多的礦物。
礦物的分類:金 屬 礦 常見的有 赤鐵礦、磁鐵礦 等。
非金屬礦 常見的有 石英、長石、雲母、方解石 等,其中,以 能源類 礦物和 寶石 礦物最為重要。
(二)岩石
概念:岩石是岩石圈(地殼)中體積較大的 固態礦物集合體,由一種或多種礦物 組成。
岩漿岩:岩漿冷凝而成,可分為 侵入岩,如 花崗岩 ;噴出岩,如 流紋岩 、 安山岩 、 玄武岩 。
分類: 沉積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經過 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岩作用 而形成。如 礫岩 、 白岩 、 石灰岩 、 砂岩 。
沉積岩有兩個突出的特徵:具有層理構造 、 有化石 。
變質岩:由於岩石存在的條件,如 溫度 、 壓力 等產生變化,導致岩石原先的 結構 、 礦物成分 等發生變化而形成。
如花崗岩→ 片麻岩、石灰岩→大理岩、砂岩→ 石英岩、頁岩→ 板岩
二、地殼物質的循環
(一)地質循環
概 念:是指 岩石圈 和其下的 軟流層 之間的大規模物質循環。
能量來源: 推動地質循環的能量,主要來自 地球內部放射性物質衰變 產生的熱能。
產生影響:在地質循環過程中,有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斷地 誕生 ,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
則 逐漸地消失 。與之相伴的是 大地的滄桑 以及 地殼物質形態 的持續轉化。
(二)岩石的轉化
岩漿→岩漿岩:在岩漿活動過程中伴隨 侵入作用和 噴出作用,岩漿 冷卻凝固 而形成;已經形成的岩石→沉積岩:在地表外力的 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岩 作用下形成;已經形成的岩石→變質岩:經變質 作用形成;
已經形成的岩石→岩漿:在地殼深處或地殼以下(地幔深處)被 高溫熔化 成為新的岩漿。

第二節 地球的表面形態
一、不斷變化的地表形態
作用形式 能量來源 表現形式 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內力作用 地球內部 地殼運動、 岩漿活動 、地震 、 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
外力作用 太陽能 風化 、侵蝕、 搬運 、堆積 、 使地表趨向平坦
二、內力作用與地表形態
(一)板塊運動與宏觀地形
(1)岩石圈由 6大板塊的組成,板塊處在 運動 (運動或靜止)當中,
(2) 板塊相向運動,就會 張裂 (碰撞或張裂)形成 裂谷 。
板塊相對運動,就會 碰撞(碰撞或張裂)形成 山脈、島弧、海溝 。
(3)我國成為世界多火山地震國家的原因:位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
(二)地質構造與地表形態
(1) 褶皺 :岩層的一系列波狀彎曲。形成的原因: 地殼運動、 內力 作用。
岩層上凸的稱為 背斜 、岩層下凹的稱為 向斜 。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原理: 內力 作用。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 外力 作用。
原因 背斜成谷:背斜頂部受到了張力,岩層破碎,容易被侵蝕成各地
向斜成山: 向斜底部受到擠壓,岩石堅硬,抗侵蝕能力強
(2) 斷層:岩層斷裂後發生明顯位移,形成的原因: 地殼 運動, 壓力、張力作用。
上升一側往往形成 地壘 ,如我國的 華山 、 廬山 、泰山 。
下降一側往往形成 地塹 ,如我國的 渭河谷地、 吐魯番盆地 。
斷層處往往形成溝谷、河流,原因 斷層處岩石破碎,易受侵蝕作用 。
(3)現實指導意義: 背斜 儲油、向斜 儲水; 背斜下方建隧道,原因 背斜處岩層向上拱起,符合力學原理,較為堅固,不易積水
(三)火山、地震活動和地表形態
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態
流水的侵蝕地貌: 喀斯特地貌 ,黃土高原的 千溝萬壑 地貌。
流水的堆積地貌:河口附近 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凸(凹、凸)岸形成 沖積平原,
山口 沖積扇 。
風力的侵蝕地貌: 風蝕溝谷 、 風蝕蘑菇 。
風力的堆積地貌: 沙丘 、 黃土高原 的形成。

第三節 大氣環境(一)——對流層大氣的受熱過程
大氣的垂直分層依據: 溫度、密度和大氣運動狀況的垂直差異
對流層 大氣溫度隨高度增加而 降低 ,原因是 對流層大氣的熱量 。雲雨雪等天氣現象都發生在這一層,與人類關系最為密切。
平流層 大氣溫度隨高度增加而 升高 ,原因是 該層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陽紫外線 。
適合於高空飛機飛行。
高層大氣 高層大氣溫度隨高度增加先是降低,一定高度後又上升很快。

一、對流層大氣的受熱過程
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 選擇性 性。平流層 臭氧 吸收紫外線;對流層
水汽、CO2 吸收紅外線;
反射: 無選擇 性。
散射: 有選擇 性,波長較短藍色光最容易被散射。
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

太陽→ →地面→ →大氣→ →宇宙空間

影響地面輻射的主要因素有: 緯度因素 、 下墊面因素 、 氣象因素 。

第三節 大氣環境(二)——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和移動
二、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和移動
(一)熱力環流形成的原理
原理:太陽輻射在地表的差異分布,造成不同地區 氣溫 不同,導致水平方向上的氣壓 差
異,引起大氣運動
受熱上升
形成:地面冷熱不均 垂直運動→同一水平面的 氣壓 差異→水平運動
冷卻下沉
形成熱力環流
(二)大氣的水平運動
水平氣壓梯度力:原動力(垂直於等壓線,高壓指向低壓)風向與等
地轉偏向力:(垂直於風向,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壓線 平行 ,風向和等壓線 斜交
摩擦力:(近地面、方向與風向 相反 )
(三)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
形成因素: 熱力 因素,如 赤道 低氣壓帶和 極地 高氣壓帶
動力 因素,如 副極地 低氣壓帶和 副熱帶 高氣壓帶
低緯環流和信風帶(0°~30°)中緯環流和西風帶(30°~60°)
高緯環流和極地東風帶(60°~90°)
地面表現 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
以赤道低壓為軸南北對稱,高、低壓相間分布,氣壓帶之間為風帶
(四)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
移動原因: 太陽直射點 隨季節而變化的南北移動
移動規律: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 北 移,冬季 南 移。南半球則相反

第三節 大氣環境(三)——氣壓帶和風帶對氣候的影響
三、氣壓帶和風帶對氣候的影響
(1)氣壓帶和風帶季節移動與大氣活動中心
海陸 熱力 性質差異影響到海陸的氣壓分布
北半球氣壓帶被分隔成一系列的 高低氣壓 中心,因為北半球 陸地 面積較大,而且海陸相間分布
時間 亞洲大陸 北太平洋 北大西洋
7月 亞洲 低壓( 印度低壓) 夏威夷高壓 亞速爾高壓
1月 亞洲 高壓(蒙古---西伯利亞 高壓) 阿留申低壓 冰島低壓
南半球氣壓帶基本呈 帶 狀分布,因為南半球的 海洋 面積占優勢

(2)氣壓帶和風帶季節移動與季風環流
季風環流形成因素:海陸分布和 氣壓帶和風帶位置 的季節移動
概念: 大范圍地區盛行風隨 季節有顯著改變的現象。是大氣環流的重要組成部分,
亞洲 東部和 南 部的季風環流最為典型
冬季 亞洲高壓流向阿留申低壓:東亞—— 西北 季風
亞洲 亞洲高壓流向赤道低壓:南亞—— 東北 季風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季風 夏季 夏威夷高壓吹向印度低壓:東亞—— 東南 季風
南半球東南信風越過赤道向右偏:南亞— 西南 季風—→氣壓帶、
風帶的季節移動

第三節 大氣環境(四)——常見的天氣系統
四、常見的天氣系統
(一)鋒面系統與天氣
1、氣團:
概念:指位於對流層下部,在水平方向的一定范圍內, 物理 性質相對均勻的大團空氣。
分類:暖氣團:比下墊面溫度 高 的氣團。
冷氣團:比下墊面溫度 低 的氣團。
2、鋒面系統
概念:冷暖氣團之間的交界面
分類 概念 過境時天氣 過境後天氣 實例
冷鋒 冷氣團主動向
暖和 氣團移動 陰天、大風、降溫、降雨 等天氣,雨區主要在鋒後 氣溫和濕度驟降 、氣壓上升、天氣轉晴 冬季的
寒潮
暖鋒 暖氣團主動向
冷氣團移動 雲、雨(多為連續性降水)等天氣現象,雨區多在鋒前 氣溫 上升 、氣壓 下降 、雨過天晴 春、夏南方降水

(二)低氣壓、高氣壓系統與天氣
1、低氣壓、高氣壓系統與天氣
氣流狀況 氣壓 水平運動 垂直運動 天氣狀況 實例
氣旋 低 氣壓 四周向中心輻合
(北逆南順) 上升 陰雨 台風
反氣旋 高 氣壓 中心向外輻散
(北順南逆) 下沉 晴朗 伏旱
2、鋒面氣旋系統與天氣

第四節 水循環和洋流
一、水循環
概念:水在地理環境中空間位置的 移動 ,以及與之相伴的運動 狀態和 物理 狀態的變化。
在 太陽能及 地球重力 的作用下,水在 陸地 、 海洋和 大氣 間通過吸收 熱量 或放出 熱量,以 固、 液、 氣三態的轉化形成了總量平衡的循環運動。水循環又使地表物質得以大規模地運動,並塑造了多種 地表形態 。
過程:讀圖填出圖中箭頭表示的水循環過程
水循環過程伴隨著能量在地理環境中大規模轉化和交換
水是潔凈的可再生資源,人類目前只能以增加或減少 地表蒸發 、人工增雨及 跨流域引水 等方式,去影響水循環的個別環節。
二、洋流
概念:洋流又叫 海流 ,是指大洋表層海水常年大規模地沿一定方向進行較為穩定的流動。
影響:是地球表面熱環境的主要調節者,巨大的洋流系統促進了地球高低緯度地區間的能量交換。洋流與所流經區域之間,也通過能量交換來改變其環境特徵。
分布規律:
在南北半球的熱帶、副熱帶海區形成以南北緯 25° ~ 30°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半球呈 順 時針方向,南半球呈 逆 時針方向。大洋東側為 寒 流,西側為 暖 流。
在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區形成以 副極地 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呈 逆 時針方向流動,大洋東側為 暖 流,西側為 寒 流。
在南極大陸外圍地區形成環球形的 西風漂流 ,就性質來講屬於 寒流 。
(2)海水運動形式除洋流外,還有 波浪 、潮汐 。
洋流形成的成因有 風海流 、密度流 、補償流 。
a、b、c、d形成是由於 盛行風的吹拂,
a、d由於 中緯西 風吹拂,b、c由於低緯信 風吹拂。
e、f折向低緯是赤道洋流的 一部分,性質上屬於寒流。
在太平洋里e、f分別是 加利福尼亞寒 流和 秘魯寒 流。
在大西洋里e、f分別是 加那利寒 流和 本格拉寒 流。

第三章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
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要素變化與環境變遷
一、生物進化、滅絕與環境
(一)生物進化與環境變遷
在生命出現以前,地球表層的發展主要是化學 演化過程。
在生命出現以後,有機進化,即 生物 演化則扮演了極其活躍的角色。
生物進化與環境演變簡史
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出現在 海洋 中的 單細胞 生物,生物學上統稱為 原核細胞 生物。
其中,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現和發展,對地表環境的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因為它們使大量的 自由氧 釋放到環境中,改變了大氣 的性質。促使地理環境從 無氧
環境向 有氧 環境轉變,為生物進化的下一個重要階段奠定了環境基礎。
經過了大約 20 億年的漫長演化,在距今約 14 億年前,從原核細胞中演化出了 真核細胞
生物。一方面,生物通過遺傳變異適應環境的能力大大增強;另一方面,藻類的光合作
用效率大大提高,從而加速了自由氧在 海洋 和 大氣 中的積累,也使太陽 紫外線 輻射
強度大大減弱,擴大和改善了生物的生存環境。
從 古生代寒武紀開始,大量無脊椎動物出現在地球表層,由此揭開了生物系統演化進程的序幕。
動物發展階段:元古代:動物孕育、萌芽和發展的初期階段→古生代前期(寒武、奧陶、志留) 海生無脊椎 動物時代→古生代中期(泥盆紀)魚類 時代 →古生代後期兩棲類動物時代→中生代 爬行 動物時代→新生代第三紀 哺乳 動物時代→新生代第四紀 人類 時代。
植物發展階段:元古代及古生代早期 海生藻類 植物時代→古生代中期 孢子 植物時代→古生代後期、中生代中前期 裸子 植物時代→中生代後期、新生代 被子 植物時代。
(二)環境變遷與生物滅絕
古生代末期 和 中生代末期 時期,是地質史上兩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規模滅絕時期。
在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 海生無脊椎動物 種類滅絕,脊椎動物中的 原始魚類 和古老的 兩棲 類全部滅絕,蕨類 植物明顯衰退。
在中生代末期,除了盛絕一時的 恐龍 突然滅絕外,海洋中50%以上的 無脊椎 動物種類也滅絕了。
二、人類活動對環境的作用
①人類是地理環境中非常特殊的因素
人類既是自然地理環境的產物,也是地理環境要素之一。能夠有意識地適應和改造 自然 ,使其更適合人類的生存,並且能夠有意識地提高這種適應和改造的能力,是人類區別於其他地理要素的最顯著特點。
②產業革命以來,人類使自然環境發生了顯著變化。
有利方面:改善環境,開發資源,造福於社會。
不利方面:給自然環境帶來各種破壞甚至危及人類自身的生存。例如,人類燃燒 化石燃料 、砍伐森林 等,致使大量 二氧化碳 、甲烷、氧化氮、臭氧、 氟利昂 等溫室氣體排放到大氣中,改變了大氣圈的組成和運行模式,造成全球平均氣溫以前所未有的速率增加。
③人類必須尊重和順應自然規律,防止過度的開發活動誘發和加劇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注重協調社會經濟建設與環境生態保護的關系。

第二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一、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表現
自然地理環境是 岩石圈、 大氣 圈、水 圈、 土壤 圈、生物圈、人類 圈等自然地理環境圈層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組成的有機整體。
表現一:每一要素都作為整體的一部分,與其他要素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
表現二: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體的改變。
表現三:某一要素的變化,對其他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一)成土母質與土壤
1、成土母質是指岩石經過風化 作用後形成的風化物。它是土壤的初始狀態,是土壤形成的物質 基礎和植物 礦物 養分元素的最初來源。
2、成土母質的粒度與土壤 質地關系密切。粉砂 和 黏粒 較多,含 砂粒 較少
發育在顆粒較粗母質上的土壤:質地一般較粗,含砂粒較多,含 粉砂 和黏粒較少
發育在殘積物和坡積物上的土壤:含 石塊 較多
發育在洪積物和沖積物上的土壤:具有明顯的 質地分層 特徵
3、成土母質的化學成分,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土壤的 化學元素 和養分 。
基性岩母質上發育的土壤: 鐵、鎂、錳、鈣 含量高
酸性岩母質上發育的土壤:硅、鈉、鉀 含量高
(二)氣候與土壤
1、直接影響:氣候通過土壤與大氣之間不斷進行的水分 和 熱量交換,直接影響土壤的 水熱狀況 和土壤中物理、化學過程的 性質 與 強度 。
2、間接影響:氣候通過影響岩石 風化 過程、外力地貌形態以及動植物 和 微生物
的活動等,間接地影響土壤的形成和發育。
(三)生物與土壤
生物是土壤 有機質 的來源,也是土壤形成過程中最活躍的因素。土壤 肥力 的產生與生物作用密切關聯。
(四)地形與土壤
地形主要通過對 物質 、能量的再分配間接地作用於土壤。
1、海拔高度與土壤:在山區,由於溫度、降水和濕度隨著地勢升高的垂直變化,形成不同的垂直 氣候 帶和 植被 帶,導致土壤的 組成成分 和 理化性質
均發生顯著的垂直變化。
2、坡度和坡向與土壤:坡度和坡向可改變水熱條件和植被狀況,從而影響土壤的發育。
坡度 地表疏鬆物質侵蝕遷移速度 發育土壤厚度
陡峭 較快 淺薄
平坦 較慢 深厚
坡向 溫度狀況 水分狀況
陽坡 接受太陽輻射能 多 ,溫度狀況好 。 蒸發量較 大 ,水分狀況 差 。
陰坡 接受太陽輻射能 少,溫度狀況 差。 蒸發量較 小 ,水分狀況 好。
(五)人類活動與土壤
人類生產活動主要通過改變 成土因素 作用於土壤形成的形成與演化,其中以改變地表 生物狀況 的影響最為突出。
人類活動對土壤的積極影響:培育出肥沃、高產的耕作土壤,如 水稻土等
人類活動對土壤的消極影響:造成土壤退化,如 肥力下降、水土流失、鹽漬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

❸ 地理環境的幾大特性:差異性,整體性,區域性,全球性是什麼意思

差異性:全球性的地域差異主要是溫度帶分異和海陸分異
整體性:各地理要素互相聯系,互相制約、互相滲透(整體性的要素:氣候、水文、土壤、地貌、生物)
區域性: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緯度地帶性)
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經度地帶性)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
全球性:這個真不好說
都是從網上各處搜集來的材料,希望有所幫助

高中地理常識

高中地理(必修)學業水平測試內容解讀
地 理 1
一、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
(1)了解不同級別的天體系統,說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天體系統的結構:
地球
月球
其它行星系
其它恆星系
河外星系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是太陽系中八大行星之一。按距太陽由近到遠順序排列,八大行星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知道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條件和原因。
地球的普通性:地球與其它行星的運動特徵相似,都按自西向東的方向繞太陽公轉;公轉的軌道都近似圓形;公轉軌道面幾乎在同一平面上,即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圓性的特徵。
地球的特殊性:地球是太陽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體。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條件和原因如下表所示。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條件 形成生命條件的原因
外部條件 太陽光照穩定 太陽從誕生至今沒有明顯的變化
運行軌道安全 地球附近的大、小行星繞日公轉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圓性的特徵,它們各行其道、互不幹擾。
自身條件 有適宜的溫度 日、地距離適中,自轉周期不長不短,使地表平均氣溫約為150C,地球表面溫度的日變化和年變化都較小。
有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 地球的體積和質量適中,吸引氣體形成大氣層,並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以氮和氧為主的大氣
有液態的水 地球內部的水隨物質運動帶到地表,形成原始海洋。
2、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1)了解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太陽輻射向地球提供巨大能量,維持生物的生存與發展;是地球大氣運動、水循環的能量來源。
(2)了解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① 太陽活動主要表現為光球層上的黑子和色球層上的耀斑。一般以太陽黑子數的增減作為太陽活動強弱的主要標志,其最明顯的變化周期約為11年。
② 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引起電離層撓動,影響無線電短波通訊;產生磁暴現象;產生極光現象;對地球氣候產生影響。
3、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1)知道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方向、周期和速度,了解黃赤交角的地理意義。

比較項目 地球自轉 地球公轉
示意圖

方向 自西向東,從北極上空看呈逆時針,從南極上空看呈順時針。 自西向東,從北極上空看呈逆時針,從南極上空看呈順時針。
周期 (1)自轉3600,23時56分4秒
(2)晝夜更替周期為24小時 (1)恆星年,公轉3600,365天6時9分10秒。
(2)回歸年,太陽直射點移動一個周期,365天5時48分46秒。
速度 (1)角速度,除極點為0外,其它各點均為150/小時。
(2)線速度,自赤道向極點逐漸減小為0。 位於近日點(1月初)時速度快,位於遠日點(7月初)時速度慢。
黃赤交角是黃道平面與赤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為23026′,在數值上與地軸的傾角互余。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地球上的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作周年回歸運動,移動情況如圖1—1所示:

(2)了解晝夜更替和地方時產生的原因,能夠進行簡單的區時計算。
晝夜更替的成因:地球是不透明的球體,因此有晝半球和夜半球之分(見圖1-2);由於地球持續不停地自轉,因此晝半球、夜半球所處部分不停地變化,就產生了晝夜交替現象。晝夜交替的周期是一個太陽日,即24小時。
地方時的成因:地球自西向東自轉,不同的經線有不同的時刻,東邊地點的時刻總是早於西邊,這就產生了地方時,同一條經線上的地方時相同。
區時計算:全球分為24個時區,每個時區東西跨15個經度。劃分方法如圖1—3所示。按自西東的方向,從自西12區到東12區,每過一個時區,時間增加1個小時。東12區比西12區多24個小時,即1天。國際上規定,把東、西12區之間的1800經線作為國際日期變更線,簡稱日界線,自西向東過日界線日期減一天;自東向西過日界線日期加一天。日界線並不與1800經線完全吻合,它是一條折線。
(3)結合實例,說明地球自轉偏向力對地表物體水平運動方向的影響。
受地球自轉偏向力的影響,在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無偏向。地球自轉偏向力對風向、洋流的流向、河流的運動都有影響,如北半球的河流對右岸沖刷顯著,南北半球的河流對左岸沖刷顯著。
(4)了解四季更替的現象,並理解其成因。
地球公轉產生的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周年變化使地球表面的能量分布也具有周年變化的規律,從而產生了四季的變化。
正午太陽高度角的緯度變化規律:太陽直射點的正午太陽高度角最大,為900,分別向南、向北逐漸遞減。
晝夜長短的緯度變化規律:春、秋分日全球晝夜相等;赤道上晝夜長短無變化,全年晝夜相等;春分→夏至→秋分:由南向北晝越來越長,夜越來越短,南極附近有極夜現象,北極附近有極晝現象,夏至日時極晝、極夜范圍最大,到達極圈;秋分→冬至→次年春分:由南向北晝越來越短,夜越來越長,南極附近有極晝現象,北極附近有極夜現象,冬至日時極晝、極夜范圍最大,到達極圈。
4、地球的圈層結構及特點
(1)知道地球的圈層結構及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地球的圈層結構比較表
地球的圈層結構 重要特點
外部圈層 大氣圈 大氣圈是包裹地球的氣體層,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礎條件之一。從地面開始,隨著高度的增加,大氣的密度迅速下降。
水圈 水圈由液態水、固態水和氣態水組成,還可分為海洋水、陸地水、大氣水和生物水,其中陸地水與人類關系最為密切。
生物圈 生物圈中的生物廣泛分布於地殼、水圈和大氣圈中,是地球生態系統中最活躍的因素。
內部圈層 地殼 在橫向上,地殼可分為大陸地殼和大洋地殼,其中大洋地殼遠比大陸地殼薄。在縱向上,地殼的上層為硅鋁層,下層為硅鎂層,硅鋁層在大洋中很薄甚至缺失。
地幔 地幔中有一軟流層,可能是岩漿的主要發源地。軟流層以上的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被稱為岩石圈。
地核 地核由鐵和鎳組成,外核呈液態或熔融狀態,內核呈固態。

二、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1、地殼內部物質循環
(1)知道岩石圈的三大類岩石,了解地殼內部物質的循環過程。
三大類岩石的比較表
分 類 形成過程 典型岩石
岩漿岩 侵入岩 岩漿在地下壓力作用下侵入地殼上部,冷卻凝固而成。 花崗岩
噴出岩 岩漿在地下壓力作用下噴出地表,冷卻凝固而成。 玄武岩、流紋岩
沉積岩 裸露地表的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被風化成碎屑物質,再經風、流水等外力搬運、沉積,經過壓緊固結作用而形成的岩石。其典型特徵是具有層理構造、常含有化石。 石灰岩、頁岩、砂岩、礫岩
變質岩 原有岩石在地殼深處承受著高壓,並受到岩漿活動、地殼運動產生的高溫作用,岩石的成分和性質發生改變,形成新的岩石。 石灰岩變質為大理岩、頁岩變質為板岩

地殼物質循環:地球內部的岩漿,經過冷卻凝固形成岩漿岩,岩漿岩受流水、風、冰川、海浪等的侵蝕、搬運、堆積作用,形成沉積岩。同時,這些已生成的岩石,在一定溫度和壓力等作用下發生變質,形成變質岩。各類岩石在地殼深處或地殼以下發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為新的岩漿。從岩漿形成各類岩石,再到新岩漿的過程,就是地殼內部的物質循環。請說明圖1-4中各個數字序號所代表的含義。
2、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
(1)了解褶皺、斷層的特點及其地表形態。
地質構造 成因 對地形的影響 實踐意義
褶皺
岩層受到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擠壓力後,發生的彎曲變形。岩層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向下彎曲的是向斜。 正態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倒置地形:背斜頂部受到張力被侵蝕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擠壓物質不易被侵蝕反而成山嶺。 石油、天然氣多儲存於背斜構造中;向斜盆地中多地下水
斷層
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壓力或張力,使岩層發生斷裂,並沿斷裂面發生明顯的錯動、位移。 大的斷層常形成谷地或陡崖。 隧道、水庫選址盡量要避開斷層
(2)結合實例,說明流水、風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
分布區 外力作用形式 侵蝕地貌 沉積地貌
主要在濕潤、半濕潤地區 流水 溝谷、瀑布、峽谷,如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 沖積扇、沖積平原、河口三角洲
乾旱地區 風力 風蝕蘑菇、風蝕窪地 沙丘、沙壟
高緯度、高海拔地區 冰川 U谷、冰斗、刃脊、角峰

3、大氣受熱過程
(1)了解大氣的受熱過程。
太陽輻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來源。大氣的受熱過程可以用圖1-5或圖1-6表示,在此過程中大氣對太陽輻射具有削弱作用,對地面具有保溫作用。大氣對太陽輻射進行吸收、反射、散射,從而使到達地面的能量大為減少。大氣的吸收具有選擇性,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紫外線;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紅外線,而可見光的絕大部分可以到達地面。
(2)理解大氣保溫作用的基本原理。
地面的長波輻射除少部分透過大氣返回宇宙空間外,絕大部分被對流層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氣增溫。大氣同時向外輻射紅外線,其中大部分朝向地面,即通過大氣逆輻射將熱量還給地面,從而補償了地面輻射損失的熱量,對地面起到保溫作用。
(3)理解大氣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
熱力環流是由於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它是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如圖1-7所示,近地面空氣受熱引起氣流上升運動,近地面空氣冷卻引起氣流下沉運動。空氣上升使高空氣壓升高,等壓面向上凸起;空氣下沉使高空氣壓降低,等壓面向下凹陷。高空氣流由高氣壓流向低氣壓,導致近地面氣流上升處氣壓下降,等壓面向下凹陷,近地面氣流下沉處氣壓升高,等壓面向上凸起。近地面空氣由高氣壓流向低氣壓。特別指出的是:高壓、低壓是同一水平面比原來受熱均勻時的增加或減小,而在同一地點的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氣壓始終越低。
在自然界中,常見的熱力環流形式有山谷風、海陸風、城市風等,如圖1-8所示。
4、全球氣壓帶、風帶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1)理解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及移動規律。
由於太陽輻射對各緯度加熱不均,全球近地面形成七個氣壓帶、六個風帶,如圖1-9所示。
全球的氣壓帶和風帶隨著太陽直射點的季節移動而移動,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其移動規律如圖1-10所示。
(2)理解季風環流的形成原因。
季風環流是全球性大氣環流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海陸分布的影響,實際的氣壓帶並不完全呈帶狀分布,而在海洋和大陸分別隨季節變化形成高、低氣壓中心,並引起冬、夏季風向的變化。人們將盛行風向隨季節作有規律變化的風叫做季風,全球季風環流以亞洲東部和南部最為典型,如圖1-11和下表所示。
東亞季風和南亞季風的成因、風向比較表
地區 季節 形成原因 風向 特徵
東亞 冬季 空氣由亞洲高壓吹向太平洋低壓 西北季風 寒冷乾燥
夏季 空氣由太平洋高壓吹向亞洲的印度低壓 東南季風 高溫多雨
南亞 冬季 空氣由亞洲高壓吹向赤道低壓 東北季風 溫和乾燥
夏季 東南信風向北越過赤道偏轉成西南風 西南季風 炎熱多雨

(3)結合實例,說明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和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一般地說,高氣壓帶氣流下沉,氣候乾燥,低氣壓帶氣流上升,降水較多;由較低緯度流向較高緯度的風帶,氣流較濕潤,由較高緯度流向較低緯度的風帶,氣流較乾燥。而由於氣壓帶、風帶的移動會使同一地區的氣候呈季節性變化規律。

氣候類型 大氣環流狀況 降水特徵
熱帶雨林氣候 常年受赤道低壓帶控制 年雨型
溫帶海洋性氣候 位於溫帶大陸西海岸,常年受西風帶影響
地中海氣候 位於亞熱帶大陸西海岸,夏季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冬季受西風帶影響 冬雨型
熱帶草原氣候 夏季受赤道低氣壓帶影響,冬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 夏雨型
熱帶、亞熱帶、溫帶季風氣候 夏季盛行來自海洋的偏南風,冬季盛行來自大陸內部的偏北風
熱帶沙漠氣候 常年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或信風帶控制,降水稀少 少雨型

5、主要天氣系統的特點
(1)理解鋒面系統的特點及其對天氣的影響。
冷、暖鋒面與天氣
冷鋒

天氣 冷氣團主動向暖氣團移動的鋒叫冷鋒。冷氣團前緣插入暖氣團下部,使暖氣團被迫抬升,水汽在上升冷卻過程中成雲致雨。冷鋒過境時,會出現大風,雲層增厚和雨、雪天氣。冷鋒過境後,冷氣團占據原來暖氣團位置,氣溫下降,氣壓上升,天氣轉好。我國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節的大風或沙暴天氣,以及冬季的寒潮,屬冷鋒天氣。

暖鋒

天氣 暖氣團主動向冷氣團移動的鋒叫暖鋒。在暖鋒上,暖氣團沿冷氣團主動地徐徐爬升,冷卻凝結產生雲、雨。當暖鋒過境時,雲層加厚,形成連續性降水;暖鋒過境後,受單一暖氣團控制,氣溫升高,雨過天晴。春季,長江以南和東北地區,常有暖鋒活動。
准靜止鋒與天氣 准靜止鋒是指移動幅度很小的鋒。其時,冷、暖氣團勢均力敵,或遇地形阻擋,鋒面移動緩慢,或較長時間在一個地區擺動,造成陰雨連綿的天氣。夏初,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梅雨就是准靜止鋒造成的;冬半年的昆明准靜止鋒使得昆明和貴陽天氣有很大差異。

(2)理解低壓、高壓系統的特點及對天氣的影響。
氣旋、反氣旋是對天氣系統氣流狀況的描述,低壓、高壓是對天氣系統氣壓狀況的描述。實際上氣旋就是低壓系統,反氣旋就是高壓系統。
低壓(氣旋)、高壓(反氣旋)系統的特點與天氣
氣流(氣壓)狀況 氣流的水平運動方向 中心氣流及天氣狀況 實例
氣旋
(低壓中心) 北半球按逆時針方向、南半球按順時針方向由四周向中心輻合 中心氣流上升,多陰雨天氣 台風
反氣旋
(高壓中心) 北半球按順時針方向、南半球按逆時針方向由中心向四周輻散 中心氣流下沉,多晴朗天氣 「伏旱」天氣

6、水循環及其地理意義
(1)知道水循環的概念。
水循環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地理環境中通過各個環節循環運動的過程。水循環按其發生的空間范圍不同,可分為海陸間循環、海上內循環、陸上內循環。
(2)了解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理解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水循環的主要環節如圖1-13所示,主要有:蒸發、降水、水汽輸送、地表徑流、下滲、地下徑流、植物蒸騰等。台風登陸屬水汽輸送環節,江河入海屬地表徑流環節,跨流域調水是人類改變了地表徑流。外流河參與了海陸間循環,內流河(如塔里木河)只參與了陸上內循環。
水循環的地理意義:①聯系四大圈層、促進水體更新;②促進物質遷移和能量傳輸;③流水作用改造著地表形態。
7、世界洋流分布規律及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了解洋流的概念及類型(寒流、暖流)。
洋流是指海洋水沿相對穩定的方向作大規模運動的現象。
根據水溫狀況,洋流分為暖流和寒流。溫度較流經海區水溫高的是暖流,較流經海區水溫低的是寒流。如圖1-14所示。

(2)了解世界洋流的分布規律,並結合實例分析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洋流分布規律:①中低緯度海區形成以副熱帶高壓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半球為順時針,南半球為逆時針;②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區形成以副極地低壓為中心的逆時針大洋環流;③南緯40°附近海域形成環球性西風漂流。如圖1-15所示。
洋流對促進全球熱量平衡、氣候、漁場形成、海洋航運、海洋污染會產生影響,如下表所示。
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影響對象 影 響 舉 例
氣候 高、低緯度間熱量的輸送和交換,調節全球熱量分布。暖流對沿岸地區氣候起增溫增濕作用,寒流則起降溫減濕的作用。 歐洲西部海洋性氣候的形成、摩爾曼斯克港終年不凍都是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澳大利亞、秘魯西海岸荒漠環境的形成都是受沿岸寒流的影響。
海洋生物 寒、暖流交匯使海底營養鹽上泛,或沿岸上升流將深層營養鹽帶到表層,魚類餌料豐富。 加拿大紐芬蘭漁場、日本北海道漁場、歐洲北海漁場都形成於寒、暖流交匯處;秘魯漁場則受上升流的影響。
海洋航行 影響航行速度、時間及經濟效益。 順流速度快,逆流速度慢。
海洋污染 擴大污染范圍,加速污染物擴散。 油輪發生泄漏。

三、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
(1)知道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要素。
地理環境的組成要素:大氣、水、岩石、地貌、生物、土壤等。
(2)以某自然地理要素為例說明其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
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生物循環對三大圈層的改造作用)
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大氣圈 改變大氣成分(使原始大氣成為現代大氣)
水圈 改變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學成分
岩石圈 加快岩石的風化;參與沉積岩的形成;促進土壤的形成
綠色植物在改造自然、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例如: 山區---涵養水源,保持水土
乾旱地區-----防風固沙,保護農田
城市--------吸煙除塵,凈化空氣,減弱雜訊,美化環境
2、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1)通過地理環境要素的物質運動與能量交換過程說明理各要素間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地理環境各要素的關系:通過大氣循環、水循環、生物循環和地質循環等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彼此間發生著密切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從而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
如圖1-16所示。

(2)舉例說明某一地理環境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以致整體地理環境的改變,進一步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樹立地理事物普遍聯系的觀點。
厄爾尼諾現象引發的環境問題及其成因如下
正常年份 厄爾尼諾發生的年份
圖示

洋流 秘魯寒流沿秘魯沿岸向西北流 溫暖海水從赤道向南流動,迫使秘魯寒流向西流動
生物 秘魯寒流上升流帶來豐富的誘餌,形成漁場 該海區水溫升高,營養物質減少,浮游生物和魚類、鳥類死亡
大氣環流 存在對流性環境,赤道太平洋西岸氣流上升,東岸氣流下沉 形成增強型對流,赤道太平洋中部氣流上升,西岸氣流下沉,東岸下沉氣流因水溫升高而減弱
天氣氣候 西岸降水較多;東岸降水較少,形成荒漠 西岸的澳大利亞以及印度、非洲等地出現嚴重旱災,東部荒漠地帶暴雨成災

3、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1)閱讀「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圖」和景觀圖了解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地域差異的含義:地理環境的整體及各組成部分,按照一定的空間方向發生分化,以至形成多極自然區域現象。全球不同地區的地理環境經常表現出極為顯著的地域差異。地球上不存在兩個自然狀況完全相同的區域。
(2)歸納自然地理環境從赤道到兩極、從沿海向內陸及垂直地帶的地域分異規律。
①、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如圖1-17)

A、自然帶變化規律:由南向北變化(沿緯度變化方向變化)
B、成因:太陽輻射從低緯向兩極遞減,導致熱量變化,也引起水分變化,是以熱量為基礎的水熱共同作用下的結果。
C、分布明顯的地區:
低緯度地區、高緯度地區、沿某南北向線路(海岸線、經線等)由赤道向兩極。
②、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如圖1-18)

A、自然帶變化規律:由東向西變化(沿經度變化方向變化)
B、成因:由於受海洋水汽影響的程度不同,水分條件從沿海向內陸遞減的結果。
C、分布明顯的地區:中緯度大陸地區,尤其是亞歐大陸。
③、山地垂直地域分異:(如圖1-19)

A、自然帶變化規律:沿垂直方向更替。
B、成因:高山地區,受山地垂直方向水熱狀況改變的影響。
C、分布明顯的地區:亞歐、美洲的高山地區。

四、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1.舉例說明地表形態對聚落及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
(1)、了解聚落分布及交通線路選線應考慮的自然因素。
聚落分布及交通線路選線應考慮的自然因素有:氣候、地形、水源、河流、土壤等。
(2)舉例說明地表形態對聚落和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理解自然條件對人類活動有著深刻的影響,甚至制約作用。。
①平原是聚落分布最密集的地區,一般會沿河或者沿海分布(如圖1-20中的丙和丁聚落的形成);高原的聚落大多呈帶狀分布在深切河谷兩岸狹窄的河漫灘平原上;山區的聚落主要分布在洪積扇、沖積扇和河漫灘平原上(如圖1-20中甲和已聚落的形成)。
②交通線路盡量選擇平原和河谷地形,避開陡坡、斷層、沼澤等不利因素;
在山嶽地區,人們通常會把線路地址選在地勢相對和緩的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在山嶽地區修建公路和鐵路一般需要迂迴前進。如圖1-20中的公路和鐵路的布局和走向受地形影響較大。

2、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1)閱讀圖表資料,了解全球氣候的變化周期,並據此歸納各時期氣候變化特點。
時期 特點
地質時期 冰川廣布的冰期和相對溫暖的間冰期的交替
人類歷史時期 有顯著的變化
儀器觀測時期 呈現波動上升狀況

(2)閱讀圖表資料,了解近百年來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
①近百年來全球氣溫在呈波動上升趨勢,有人認為,地球氣候已經進入最近1000年以來最為溫暖的時期。
②影響:導致生態系統的調整;導致海平面上升;可能導致乾旱、洪澇、暴雨等災害事件的增加;對人類健康的威脅會增加
(3)根據資料說明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氣候變化會不同地程度影響到全球和各地區社會經濟地方方面面,如主要農作物及畜牧業的生產、主要江河流域的水資源供需、沿海經濟開發區的發展、人類居住環境與人類健康以及能源需求等。
3、自然資源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1)理解自然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並具有自然與社會的雙重屬性。
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離不開自然環境,也離不開自然資源,自然資源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物質基礎。
自然資源的雙重屬性:
自然屬性----自然資源是自然環境的組成部分
社會屬性-----人類通過生產活動,把自然資源變成有價值的社會物質財富
(2)結合實例,說明不同生產力條件下,自然資源的數量與質量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
以土地資源為例
①采獵文明階段
在人類社會早期,人類主要以狩獵動物和採集果實為生。這時土地數量的對於人類的影響不大,而土地的質量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影響較大。這一階段,人類主要是通過適應 來求得生存,總體上對自然環境的作用與影響較小。
②農業文明階段
農業文明階段,是以種植和養殖為標志的。這時土地的質量和數量都成為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因素。這一階段,人類主要依靠土地而生存,但人類不再是被動地適應自然環境,而是開始主動地改變和改造自然環境。
③工業文明階段
由於人口數量的快速增長,非農業用地用地的大幅度增加,土地所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
化肥、農葯的大量使用,使土壤污染和土地越來越嚴重。土地的質量和數量,成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制約因素。
4、自然災害及其防治
(1)了解自然災害的基本概念。
自然災害是指在自然界發生的,對人類生命和財產構成危害的事件。對人類影響較大的自然災害包括台風、洪水、乾旱、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嚴重影響 生產和生活的正常秩序,威脅人類和的安全。
(2)以某種自然災害為例,說明其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並了解對該災害的監測和防治措施。
以洪災為例
①.洪災的形成原因
強降水、冰雪融化、冰凌阻塞河道;滑坡、泥石流阻塞河道;自然或認為原因導致的堤壩潰決;流域的匯水速度和河道的排水速度;人類不確當的經濟活動等。
②.洪災的危害
直接損失:工業、農業的財產損失;人畜的傷亡;瘟疫和傳染病的暴發等
間接損失:水、電力、交通、能源等供應中斷;城鄉商業活動的停止;生活秩序混亂等
③.洪災的防治措施
工程措施:興建水庫,退耕還湖,提高對洪水的調蓄能力;修築堤壩;防止洪水漫溢;疏浚河道,加快排洪速度;開辟分洪區,降低洪水水位等。
非工程措施:增強人們對災害問題的認識,提高人們防災減災的意識;嚴格控制濫砍亂伐,提高森林覆蓋率,減少水土流失等。

❺ 什麼是地理環境的多樣性

指一定社會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與此相聯系的各種自然條件的總和,包括氣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脈、礦藏以及動植物資源等。地理環境是能量的交錯帶,位於地球表層,即岩石圈、水圈、土壤圈、大氣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錯帶上,其厚度約10—30千米。自然環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水、氣候、生物等自然要素構成的自然綜合體

❻ 地理學具有什麼性

1.綜合性。地理學科不只是反映組成客觀世界的某個單一要素,也不只是反映客觀世界的某種單一過程,而是從整體反映人類周圍的客觀世界——地理環境。
2.地域性。地域空間性是地理學科的核心內涵之一,也是地理學科區別於其他學科的最本質特性。
3.開放性。作為地理學科研究對象的地球表層系統,是一個復雜的巨系統,它由若干自然系統、人文系統組成。地球表層系統及其子系統都不是封閉的,而是呈開放的態勢。地球表層系統與地外系統之間、地球表層系統內部的各子系統之間,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物質、能量、信息的傳遞相交流。這種傳遞和交流導致地理事像千姿百態、千變萬化。因而人們對所有地理事物的認識也總處在不定性的變化之中。
4.實踐性。地理學科是在人類實踐活動的基礎上發生並發展的,對地理環境的正確認識,來自於實踐、驗證於實踐,並通過實踐得以應用。

❼ 地域分異的內容

由於太陽輻射隨緯度不同而發生有規律的變化,導致地球表面熱量由赤道向兩極逐漸變少,因而產生地球表面的熱量分帶:熱帶、亞熱帶、溫帶和寒帶(表13-2)。由於這些熱量帶平行於緯線呈東西向分布,並且隨著緯度的高低呈南北向的交替變化,故稱之為緯度地帶性。熱帶分布在赤道附近及其兩側,熱量平衡大於75 kcal/cm2a,是地球上最熱的地帶;亞熱帶分布在熱帶兩側的低緯度地區,熱量平衡在75~45 kcal/cm2a之間,南半球的亞熱帶叫做南亞熱帶,北半球的亞熱帶叫做北亞熱帶;溫帶分布在亞熱帶兩側、中緯度地區,其熱量平衡在45~35 kcal/cm2a之間,南北半球各有一個溫帶,分別叫做南溫帶和北溫帶;寒帶分布在高緯度地區,熱量平衡小於35千卡/平方厘米/年,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帶,位於南半球的寒帶叫做南寒帶,位於北半球的叫做北寒帶(圖13-12)。由上可知,實際上地球上的熱量帶有7個,即熱帶、南亞熱帶、北亞熱帶、南溫帶、北溫帶、南寒帶、北寒帶。由於熱量的不同,導致了各個地帶的地表環境不同。當然有時些熱量帶可進一步細分。
緯度地帶性規律是全球尺度的地域分異規律。由於受海陸分布、大氣環流、洋流等因素的影響,緯度地帶性有時會受到干擾,顯得沒有這么理想,但緯度地帶性規律卻是普遍存在的。
熱力基礎-輻射平衡(R) (千卡/平方厘米/年)
分帶:寒帶 <35; 溫帶 35-45; 亞熱帶45-75; 熱帶 >75 。
中國地域寬廣,南端的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的緯度只有4oN左右,北端黑龍江省的漠河緯度可達53o31'N。南北跨度近50個緯度,約5500 km。因此地帶性比較明顯,跨越了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南方暖熱、北方寒冷也就不足為奇了。 全球陸地降水量的89%來自海洋濕潤氣團,而海陸間的水交換強度越深入內陸越弱,因此導致了大部分大陸上的干濕度,由海岸線附近向大陸內部發生規律性的變化:沿海地帶比較濕潤,向內陸逐漸變乾燥。簡言之,由於海陸分布導致的干濕度由海向陸的帶狀分布規律,就稱為干濕度分帶性。
干濕度分帶往往平行於海岸線分布。由於大陸東西兩側海岸線比較長也比較完整,導致干濕度分帶近似呈南北延伸、東西演替,故干濕度分帶性曾經被稱為經度地帶性。但研究發現,干濕度分帶並不與經線平行,而是與海岸性平行,干濕分帶演替的方向也不完全呈東西向而是垂直於海岸線。因此經度地帶性這個名稱已經廢除。由於干濕度分帶性的存在,導致了植被、土壤等也同樣具有平行於海岸線的分帶性。
干濕度分帶性是大陸尺度的地域分異規律,在寬廣的大陸上,尤其是季風大陸區,比較明顯。
我國的干濕度分度帶性非常明顯,從東南沿海到西北內陸,隨著離海岸距離的增加,降水逐漸減少。如果垂直於降水量等值線從上海到內蒙古的額濟納旗做一個剖面,年降水量隨著離海距離的增大而遞減。在年降水量大於100毫米的情況下,年降水量(P)與離海岸線的距離(L)成直線相關。相關系數可以達到.0.98,標准差ε為59.5。相關方程可以寫為: P=1150-0.56L 。其中P的單位為mm,L的單位為km。
由於降水的分帶性,導致了植被、土壤也呈現出類似的分帶性。植被由沿海地區的森林向陸地逐漸變為森林草原、草原、荒漠。 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大,氣溫逐漸降低,降水也呈現出一定的變化,因而導致了氣候、植被、土壤和自然景觀呈現出垂直方向上的帶狀分布與變化,這就是垂直帶性。簡言之,垂直帶性就是自然景觀隨海拔高度而呈現出的帶狀分布與變化規律。
垂直帶性出現在山區或高原邊緣,是地區尺度(中尺度)的地域分異規律。只要山地有足夠的高度、相對高差足夠的大,就可以自下而上形成一系列垂直自然帶。最下面的一個帶叫做基帶,所有的垂直帶的有規律的排列,叫做垂直帶譜。山地垂直帶譜的特徵取決於山地所在的水平地帶與山地的高度、走向等山文特徵。山地所在的水平地帶就是山地垂直帶譜的基帶。從赤道到極地,從沿海到內陸,基帶不同則決定了垂直帶譜的不同。在足夠的降水條件下,緯度越低、海拔高度與相對高差越大,垂直帶數越多,垂直帶譜越完整;反之,緯度越高、海拔高度與相對高差越小,垂直帶數越少,垂直帶譜越不完整。如果一座足夠高的山地位於水充足的赤道地區,那麼這座山上將會出現一個完整的類似於從赤道到極地排列的自然景觀帶譜。表現在植被上,將會依次出現熱帶雨林、常綠闊葉林、常綠闊葉與落葉闊葉混交林、落葉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針葉林、高山灌叢、高山草甸、高山冰雪凍土帶。
在乾旱地區,由於水的缺乏,垂直帶譜往往不明顯。在山地的迎風坡與背風坡,由於水條件不同,在陽坡與陰坡,由於熱量條件不同,導致了同一山地不同的山坡的垂直帶譜不同。喜馬拉雅山位於亞熱帶地區,南坡降水量比較豐富,因此南坡出現了比較好的垂直帶譜,它的基帶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向上依次為山地暖溫帶針闊葉混交林帶、山地寒溫帶針葉林帶、亞高山寒帶灌叢草甸帶、高山寒凍草甸墊狀植被帶、高山寒凍冰磧地衣帶和高山冰雪帶。而北坡由於受高原地形與降水的影響,其垂直帶譜與南坡完全不同。
垂直帶譜是水平地帶性在垂直方向上的變異,但不是水平地帶性的克隆。它們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 ①構造-地貌成因的地域性分異
由於構造及構造運動,形成了不同的地貌單元與景觀,例如,高原、盆地、山地、丘陵、平原等。由於發生學上的一致性,各個構造-地貌單元內部自然環境具有相對一致性,而各個構造-地貌單元之間卻有比較大的差異。如青藏高原內部的寒旱特徵,與周圍地區均不相同,構成了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在自然區劃中,單獨劃分為一個大區。由於構造-地貌分異造成的自然景觀的地域分異叫做構造-地貌成因的地域性分異。
②具有地方氣候背景的地域分異
地方性氣候也會引起地表環境的空間分異。例如,湖泊及其周圍氣溫變差比較小,濕度比較大;而向外圍氣溫變差逐步增大,濕度降低。這種現象在乾旱區更加明顯。在沙漠區的綠洲,空氣濕度比較大,風速比較小,溫度變差也比較小;但隨著離開綠洲距離的增加,空氣濕度減小,風速增大,溫度變差也增大。城市中心的溫度比較高、濕度比較小,而由城市中心向外圍到郊區,溫度逐步降低、濕度也逐漸增大。
③地貌部位與小氣候引起的地域分異
地貌部位與小氣候,同樣可以引起地表環境的空間分異。山頂與山坡、谷底與谷坡、陽坡與陰坡、階地與漫灘、洞內與洞外、扇頂與扇緣,不同的地貌部位具有不同的水分與熱量條件,因而形成了不同的環境與景觀。在同一地貌部位,由於岩性、土質、排水條件的不同,也會引起地表環境的分異,只不過這是更小尺度的地域分異。
④高原地帶性
由於高原不僅海拔高度大,而且還跨越了比較大的水平空間,因此其地域分異具有特殊性。其特殊性主要表現在:高原的自然地帶從邊緣向內部輻合,具有明顯的多向輻合的特徵;較之同緯度的低海拔自然地帶高原地帶具有偏向極地的特徵;高原地帶具有與同緯度低海拔自然地帶完全不同的熱量背景;山地垂直帶譜是水平帶譜在垂直方向上的變異,而高原水平帶譜卻是山地垂直帶譜在巨大高程上的水平變異。由於這些特殊性的存在,故有必要單獨列出,張新時稱之為高原地帶性(1978)。
四、分類討論:
陸地干濕度分異與山地垂直分異是否屬於地帶性規律
地域分異規律指「自然地理環境整體及其組成要素在某個確定方向上保持特徵的相對一致性,而在另一確定方向上表現出差異性,因而發生更替的規律」[1]。一般將地域分異規律分為緯度地帶性和非緯度地帶性分異規律,也即地帶性和非地帶性分異規律。因距離海洋遠近不同而形成的陸地干濕度分異(即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和因山地海拔增加而形成的垂直地域分異,在地理環境中都不能呈近似環球性的帶狀連續分布,而且與緯度之間也沒有確定的關系,因此都應該屬於非地帶性分異規律。 而在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以及配套的《教師教學用書》中,卻將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山地垂直地域分異與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三者均稱為地帶性分異規律,甚至將陸地干濕度分異稱為所謂的「經度地帶性」 。這與科學的地域分異規律顯然是相悖的。
1. 地帶性分異僅指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而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和山地垂直地域分異均應屬於非地帶性分異規律
地帶性分異即緯度地帶性分異,指地理環境的某些特徵呈近似環球性帶狀連續分布的地域分異現象。1899年,地帶學說的創立者俄羅斯學者B.B.道庫恰耶夫在他發表的《關於自然地帶的學說》中指出,「由於地球離太陽所處的一定位置和地球自轉並呈球形,使地球的氣候、植物和動物分布均按一定的嚴格順序由北向南有規律地排列,從而使地表分化為各個地理帶……這些地帶或多或少與緯圈平行。」 「帶和地帶只在理想狀況下呈東西方向延伸,並具有環球分布特點,同時沿南北方向發生更替。」 從中可以看出,他所認為的「帶與地帶」其實就是緯度地帶,東西延伸南北更替、呈近似環球性帶狀連續分布。
隨著地理科學的發展,大量事實也證明了地帶性就是緯度地帶性。一方面,地理環境及其組成要素(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均具有地帶性特徵,這種地帶性分異呈東西延伸、南北更替;另一方面,不僅陸地上具有地帶性,海洋上同樣也具有東西延伸、南北更替的地帶性分異特徵。這些事實均說明,呈地帶性分異的自然景觀在地理環境中表現為東西延伸南北更替、呈近似環球性(不管是陸地還是海洋)的帶狀連續分布。這種東西延伸南北更替的分異現象與緯度之間也保持著某種確定性的關系,它們隨著緯度的變化而呈現出特定的變化規律,例如5°N附近地區為熱帶雨林景觀、25°N附近地區為熱帶或亞熱帶沙漠景觀、65°N附近地區為寒帶或亞寒帶苔原景觀等。所以這種地帶性分異實際上就是緯度地帶性分異即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
陸地干濕度分異主要是指「熱量背景相同或近似的各緯度區域內部,以年降水量由沿海向大陸腹地方向遞減為契機,所引發的區域自然景觀及其各組成要素的變化」。隨著從沿海向內陸水分的減少,陸地自然景觀呈現出森林帶、草原帶、荒漠帶的有規律變化。這種分異也稱為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在中緯度地區表現比較明顯。但是這種分異現象只是與海洋或海岸線的距離有一定的聯系,自然景觀並不能在南北方向上呈近似環球性的帶狀連續分布,如大陸東岸的常綠闊葉林景觀就不能沿經線方向延伸全球,因此陸地干濕度分異不應該是地帶性分異現象。垂直分異是山地特有的地域分異現象,當山地具有足夠的海拔和相對高度時,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水熱狀況也出現差異,形成了不同的垂直氣候,進而導致地理環境各要素以及地理環境整體發生相應變化,在不同高度形成不同的地貌、植被、土壤等垂直自然景觀。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僅僅局限在高山地區,在地理環境中更不是呈近似環球性的帶狀連續分布,因此也不應該屬於地帶性分異現象。
2 .「經度地帶性」以及用之來替代陸地干濕度分異均缺乏科學性
如前所述,地帶性就是緯度地帶性,它是地理環境的某些特徵水平方向上呈近似環球性帶狀連續分布的分異現象,這種分異與緯度保持著某種確定性關系。至今我們尚未發現地理環境及其要素東西更替南北(沿經線方向)延伸、呈近似環球性帶狀連續分布的分異現象,因而「經度地帶性」的說法不科學。而陸地干濕度分異不是地帶性分異現象,不可能象緯度地帶性那樣呈近似環球性帶狀連續分布,同時也不可能與經度保持著某種確定性關系。陸地干濕度分異是由於水分從沿海向內陸遞減而引發的變化,「如果大陸足夠廣闊,周邊是海洋,干濕度分異應該表現為以四周的海岸帶為起點,以內陸荒漠為中心的多向輻合式變化」,因此陸地干濕度分異的界線與經線沒有太大的關聯,卻與海岸線有著某種近似的平行現象,分異現象或自然景觀的更替方向或多或少的與海岸線相垂直。因而陸地干濕度分異不能用本身就缺乏科學性的「經度地帶性」來說明。

❽ 地理區域性指什麼

區域學派認為,地理學是一門關於地域分異的科學,區域是自然與人文現象相互結合的具體體現。地理學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域分異特徵,以區域為其研究核心。經過幾代地理學家的努力,本世紀中葉在西方出現了一個區域地理研究的黃金時代。早在50多年前,黃秉維在論述地理學的發展趨勢時,就指出地理學是研究全局的綜合科學。研究地表上區域之同異,可有兩種不同途徑,即系統地理學(又稱普通地理學)和區域地理學(又稱特殊地理學)。他認為「地理學當為地面區域之比較研究」,「研究地表上區域的差異之科學」,「地理學以研究世界事物所組成之復雜體之區域的差異為目的」,「區域地理為地理學之主體」,「研究區域地理不從系統地理入手,必至茫無端緒」等。區劃是地理學的傳統工作和重要研究內容。在30年代後期,黃秉維曾對組成中國自然環境的各要素作了全國性的區劃。50年代末他主編完成的《中國綜合自然區劃(初稿)》專著,揭示了中國自然地域分異的規律,在理論方法上有很大創新與突破,內容系統而詳盡,一直為各有關部門應用和研究的重要依據。80年代以來,他分析並指出1959年方案的不足和問題,如區劃系統過於繁雜,熱量帶應更正為溫度帶等,並提出了新的修訂方案。現代地理學既包括普通的系統地理學,又涵蓋傳統的區域地理學。其中區域地理研究對揭示地理規律,建立地理學基礎,表徵地理學特點,確立地理學在現代科學體系中的地位及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方面均有重要意義。本世紀50年代以來,區域學派受到嚴重挑戰,面臨著不斷革新才能繼續存在和發展的現實。現代區域地理研究應在廣博基礎上綜合,既包括自然環境要素,又涉及社會文化特徵與經濟發展,並要體現於人地關系這一地理哲學命題的研究中。地理研究的區域性要求著重注意所研究區域的總體特徵,既研究區域內部的結構、功能,把握區域要素的相互作用規律,也要在揭示地域分異規律的同時,探討區際之間的聯系,為區域開發、區域協作和交流提供科學依據。

❾ 自然地理環境的區域性的特點.差異性.整體性.層次性.變化性.分別是指什麼

1、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地理環境包括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1)氣候的變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層得以不斷改造,生物對地理環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由於綠色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2)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聯系有機界與無機界,促使化學元素遷移;改造大氣圈,使原始大氣逐漸演化為現在大氣;改造水圈,影響水體成分;改造岩石圈,促進岩石的風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環境創造了生物,生物又創造了現在的環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環境的生物,同時又是地理環境的塑造者(3)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舉例:我國西北內陸——由於距海遠,海洋潮濕氣流難以到達,形成乾旱的大陸性氣候——河流不發育,多為內流河——氣候乾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有機質含量少。2、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1)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緯度地帶性):受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的影響——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這種分異是以熱量為基礎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熱帶雨林帶,其兩側隨緯度升高,是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2)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經度地帶性):受海陸分布的影響,自然景觀和自然帶從沿海向大陸內部產生的有規律的地域分異,這種分異是以水分為基礎的。例如:中緯度地區(特別是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從沿海到內陸出現:森林帶—草原帶—荒漠帶(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在高山地區,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狀況差異很大,從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帶。舉例:赤道附近的高山,從山麓到山頂看到的自然帶類似於從赤道到兩極的水平自然帶。

❿ 什麼是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及其表現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組成陸地環境各要素(氣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地理環境的差異性:表現在地理環境是由性質不同的各種要素(地形、氣候、水、生物、土壤等)組成的;每種要素不是以單一形態而是以多種形態存在;地理環境是大小不同的各種形態單位的有規律的組合。

(10)地理環球性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指全球大小不同的自然綜合體內部的各要素和各部分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獨立的、內部具有相對一致性、外部具有獨特性的整體。地理環境中各要素和各部分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閱讀全文

與地理環球性是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6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4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