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利用中國近代史的史實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歷史課對培養學生的思想、文化素質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它不僅僅傳授歷史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能給學生的思想感情以深刻的影響。愛國主義既是對學生思想道德素質要求的一個重要方面,同時也是歷史教育的永恆主題。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將愛國主義教育溶於每一節課中,通過「潤物細無聲」來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感化,以達到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從鴉片戰爭至五四運動的中國近代史是一部血淚斑斑,風雲叱吒的愛國主義史詩,更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極好材料。在中國近代史的教學中,我從點、線、面這三個方面改進教學,再現歷史的情景,突出情感的作用,從而強化教學效果,達到教育的目的。
一、抓住「點」
「點」,指的是歷史基礎知識的要點。愛國主義與祖國的歷史聯系非常緊密,我把愛國主義教育落實到歷史基礎知識的教學中去,重點放在能夠激起學生愛國熱忱,培養學生愛國精神的具體歷史知識的「點」上。概括說來,就是要抓住那些閃耀著愛國主義精神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並以之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基點,使學生從具體的史實,尤其是從可歌可泣的愛國志士身上,體會到愛國的情感,受到切實的教育。如在上「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這一節觀摩課時,我就把重心放在了鄒容、陳天華兩位人物的「點」上。首先,我結合電視連續劇《辛亥革命》讓學生了解鄒容從小立志,救國救民乃至為革命獻身的光輝而又短暫的一生。在介紹完他的生平事跡後,我還充滿激情地背誦了鄒容所著《革命軍》中的一段:「我中國欲獨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國欲與世界列強並雄,不可不革命。我中國欲長存於二十世紀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巍巍哉,革命也!皇皇哉,革命也!」通過把我的情感傳遞給學生,讓學生彷彿感受到這位革命志士依然還在他們身邊吶喊。這樣,避免了教材上的簡單評說,使學生有了一個具體的感性認識,原來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也有這樣可歌可泣的事跡,書本上的東西也並非遙不可及,學生們頓時對這位愛國志士肅然起敬。在介紹陳天化時,我又補充了教材上沒有的兩個點:一是他「閉門疾書」大聲呼籲炎黃子孫要救亡必須反帝,反帝必須推翻這「洋人的朝廷」,他用血淚凝成《警世鍾》、《猛回頭》等著作,通俗酣暢,言詞悲壯,每寫到辛酸處,竟是淚珠與筆墨齊下,因而能引起廣大群眾的共鳴。二是日本政府頒布「取締清國留學生規則」,《朝日新聞》詆毀中國學生「放縱」、「卑劣」,為維護祖國尊嚴,他主張立即回國,而汪精衛等人卻情願忍氣吞聲,於是陳天華決定蹈海殉國。他的壯舉引起了全國悲慟,形成了拒俄反帝的新高潮。我在敘述陳天華以筆作刃,以身殉國這兩個細節後,再叫學生齊聲朗讀教材上摘錄《猛回頭》的部分內容,從中體驗他的拳拳赤子心,一個反帝愛國的勇猛戰士,一個才華橫溢的青年知識分子的光輝形象頓時豐滿起來,給學生以強烈感染。正是由於抓住了鄒容、陳天華這兩個閃耀著愛國主義思想光輝的「點」,才使這節課滲透了愛國情,較好地做到了寓教於史。課後,學生們都反映他們在這一節課中學到了很多東西,不僅對基礎知識的理解深刻得多,而且在思想上也受到很大震動,激發了他們立志勤奮學習、日後報效祖國的願望。
二、理清「線」
「線」,指的是歷史的基本線索。我每講完一章節或者是重大歷史事件後,都要圍繞其基本線索勾勒出歷史發展的輪廓。通過綜合復習,使學生牢固掌握。「線」是由「點」連接起來的。由落實關鍵點到捋清基本線,可以使學生從中國近代史的歷史線索中理清愛國主義這一主線,真正懂得中國近代史就是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愛國主義史。如在中國近代史教學中,我抓住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一步一步把中國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條線索,引導學生回憶帝國主義怎樣發動侵略戰爭,以強權強迫清政府簽定不平等條約以及進行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侵略的種種罪行,得出「落後就要挨打」的結論,從而激發學生對帝國主義侵略的仇恨和對振興祖國的熱情。同時,我又抓住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這一歷史線索,勾畫出了
由舊民主主義革命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進程。為此,我還進行了專題講述。重點講了孫中山是一位偉大的革命先行者,他領導人民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開創了民主共和的先河,功不可沒。為了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我以辛亥革命為基點前後展開,通過講述孫中山的革命經歷來闡明他愛國主義思想發展的線索:一是創立興中會時期,由上書變法到立志革命,建立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同盟會,完成了他人生的第一個轉折。二是辛亥革命後,為了維護民主共和先後發動了兩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等,表現出屢敗屢戰,愈挫愈勇的革命精神。三是在五四運動爆發後,舊民主主義革命終結時,探索真理,以俄為師,具有繼續革命的精神。通過這些講解,使學生對孫中山一生救國、致力革命有了清晰的認識,同時也被孫中山的愛國奉獻精神所折服,也有利於培養學生在困難面前堅忍不拔的勇氣。當然,近代史的其他線索還有很多。聚點成線,在落實具體知識點的基礎上進行綜合、概括,無疑會使學生受到的愛國主義教育更加深刻。
三、擴大「面」
「面」,指的是有關歷史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面的內容,多側面、全方位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我從教學中深切地感受到只有廣鋪知識面,才能從多方面培養學生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操。如在講到不平等條約中領土的被宰割情況,引導學生聯系地理知識回憶被割取的領土的重要位置,豐富的物產等,激發學生對失去的山河的愛戀和對侵略者的仇恨。又聯系現實的政治大事如通過香港、澳門的回歸引導學生關注其過去、現在、未來,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通過對民族敗類、賣國賊的揭露(如賣國求榮的李鴻章、貪生怕死的葉志超)增強學生愛憎分明的情感。還通過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想到一百年前的民主革命志士為推翻帝制創建共和拋頭顱灑熱血英勇悲壯,激發學生「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主人公責任感。
總之,歷史課的愛國主義教育要寓於歷史知識的教學之中,落實點線面為寓教於史提供了具體形式。我們應當深入發掘歷史課的愛國主義因素,把愛國情滲透到歷史知識的點、線、面當中去,這樣就能避免空洞說教,真正收到愛國主義教育的實際效果。
⑵ 如何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愛國主義
在地理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我國自然資源豐富,同時還存在的人口、資源、環境問題,中國的生存和發展面臨的挑戰,使學生通過分析判斷樹立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樹立建設好偉大祖國的自信心和責任感。
⑶ 如何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
一、深入挖掘歷史教材中愛國主義素材,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相比中學其他學科,歷史課在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方面具有較強的優勢,充分挖掘歷史教材中的愛國主義歷史素材,有助於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我通過對歷史教材中所蘊含的愛國主義素材的歸納,得出如下結論:教材中愛國主義素材有三種,分別是顯性的、隱性的和中性的,致力於科學研究為祖國的發展做出卓越的科學家的事跡、為豐富人民的文化生活而辛勤耕耘的文學家和藝術家的事跡、為抵制外國的侵略而拋頭顱灑熱血的民族英雄的事跡、為推翻反動統治建立新制度而前仆後繼斗爭的革命家的事跡,是顯性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為國家的發展而默默奉獻的廣大人民群眾的事跡、思想家提出的理論,是隱性的愛國主義素材,歷史事件、歷史圖片、歷史遺跡,是中性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根據上述分類,我在歷史教學中,對顯性的愛國主義素材採取直接展示的策略,對隱性的愛國主義素材採取挖掘的策略,對中性的愛國主義素材採取賦予情感的策略。通過對歷史教材所蘊含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的挖掘,有針對性地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實效性倍增。
二、從歷史文化遺跡中感受歷史,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我國史學研究的優良傳統,也是提高歷史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因為歷史是過去的事情,學生的歷史知識和生活經驗都較為欠缺,對歷史上發生的事很難理解,給歷史教學帶來了很多困難,組織學生參觀歷史遺跡是解決這一問題的好方法,不僅有利於學生深入地理解歷史,還能幫助學生形成歷史地看待歷史問題的意識,有利於學生歷史素養的提高。如我利用暑假組織學生參觀秦始皇陵兵馬俑,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從威嚴雄壯的軍陣中感受到秦國氣吞山河、橫掃六國的氣勢,從兵馬俑栩栩如生的造型中體會了祖先的偉大智慧和創造力,從旅途中感受到祖國的廣闊和壯美,來自風光秀美的江南水鄉的學生目睹了莽莽的黃土高原之後心胸也開闊了,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愛國主義不是虛無縹緲的,愛國主義教育不能空喊口號,它要有實際的內容,學生要從書齋走向廣闊的社會,從接觸歷史文化遺跡中感悟歷史,從感悟歷史中升騰起民族自豪感,進而形成愛國主義情感,這是單純的課堂教學無法做到的,參觀歷史遺跡為歷史教學開辟了新天地。
三、從角色扮演體驗,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新課程的改革由於教師觀念的轉化和教學方式的改變,引起了學生學習方式的革命性變化,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發現學習、合作學習的開展,培養了學生的主體意識,突出了學習過程,增強了學生的學習體驗,由感知歷史到積累歷史知識,由感悟歷史到理解歷史,由理解到體驗,進而探索歷史的本質和規律。角色扮演是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有效方法,學生演講是角色扮演的方式之一,演講能夠把學到的歷史知識靈活運用,更能發揮學生自我教育的功能。為了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我在歷史教學中經常組織學生就教材中愛國主義的素材開展演講活動,如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我組織學生開展以「緬懷先烈豐功偉績,90後有何擔當」為題的演講活動,學生以辛亥革命的史實,查找資料,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就自己感受最深的內容,自擬題目。這次演講活動很成果,學生不僅掌握和深化了有關辛亥革命的歷史知識,而且使愛國主義教育深入人心,內化為學生的實際行動。
四、通過討論明辨是非,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對一些問題討論是歷史教師常用的教學方法,它體現新課程的理念,有利於培養學生的交流意識和交流能力,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意義和合作能力,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是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有效方法。如學完《洋務運動》一課後,我組織學生就李鴻章的評價問題展開討論,有同學認為李鴻章是民族敗類、賣國賊,並以他代表清朝政府簽訂《中法新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為證據,這些條約使得中國的主權不再完整,中國經濟更加蕭條,人民生活極度貧困,最終成為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有些同學提出不同的意見,認為李鴻章是功臣,並以他領導洋務運動的史實證明,他引進外國先進的技術,創辦中國近代軍事工業、近代民用工業、創建中國近代海軍、創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開始了中國近代化的歷程,表現出一定的愛國性。李鴻章創建了近代史上第一支海軍力量,創辦了一些軍用、民用企業等,推動了中國近代軍事經濟的發展。有的同學進一步補充說:李鴻章所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並不屬於個人行為,他代表的是清朝皇帝,其罪惡應加在清政府身上,不能由李鴻章來承擔。這一討論增強了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引申出一個歷史學與歷史教學的人物評價的標准和方法問題,同學們增強了證據意識,樹立了全面的觀點,掌握了評價人物的標准——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討論問題的時候升華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他們對李鴻章的愛與恨都是建立在對祖國的發展和民族的命運基礎之上的,完全拋開了自己的私利。在討論中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依靠學生集體的感染力,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⑷ 小學為何不學地理、歷史
不讓學地理,是因為現在的孩子早熟,全國各地包括世界各地都讓讓他們熟悉了,他們就到處亂跑,家長們管不住了,學校老師也害怕了。
不讓學歷史,是因為歷史上的前輩們都知道寡廉鮮恥,有起碼的道德底線,現在的人們沒有了,孩子們學習的榜樣不同了,讓他們知道歷史,跟當下的人們就沒法和諧了。
地理、歷史等科目並不屬於一些空泛的知識,更不是靠灌輸。小學教的地理、歷史知識科目名稱為「常識」。
年齡太小不適合接受那樣的教育,到初中就會知道你該知道的東西,那時候你學了就會知道也有社會里的知識,是有用的,好好學吧 ~~~
⑸ 為什麼小學不學習 歷史/地理
我也時常為小學沒有自然、地理、歷史課感到疑惑,現在的小學比我八十年代讀的小學學的東西少了一半以上,只剩下語文數學都還是很淺的,英語從三年級開始就設了,但是從來沒有老師上課,一直到五年級才有老師教,可是根本沒教過學生什麼,而且拉下前兩年的課直接上五年級的內容,學生也都是基本上一問三不知,除非自己去外面培優。至於體育音樂美術就更別提了,都沒這種課上的。
今天特別震驚和憤怒的是,暑假作業有一個題要求寫一個信封,我問了一下,說老師沒教過,已經五年級讀完了,書信格式沒學過,我也是醉了,好吧,那就我教吧,講了兩三遍,之後去做了,半個多小時拿過來我一看,就寫了第一行,開頭就是湖北省北京市。。。。當時怒火沖天,他說沒學過歷史地理,每次走在高速上我都要給他講解各省簡稱和車牌號,昨天復習英語學到各個國家名字,為了讓他有個感性認識,我又專門拿了世界地圖和中國地圖,一一指給他看各大洲大洋國家首都,中國的各個省、省會、重要城市。今天就給我來這么一出,我真是覺得現在的學校超級不負責任,你沒這個課沒關系,該有的課你也不上,這又不是偏遠山區,堂堂的武漢市,一個省會城市,就這樣的教育品質,醉醉的!
⑹ 為什麼我很愛國 卻學不進去歷史 (准高一)
你……是不是對歷史學習有什麼誤解?!
誠然,因為考試指揮棒,不少這類科目的學習,都變成了識記,譬如要求學生強行記憶。對於歷史來說,就是譬如必須記住某某年,什麼人擊敗了什麼人,建立什麼王朝;亦或是某某寫了一本什麼書,這本書的意義是一二三四條……
這種真不叫學歷史!
我舉個更為詳細的內容吧。
《清明上河圖》知道吧,應試就只會問這是誰畫的,他哪個朝代。你要背過就會直接說北宋張擇端。最多再問一句他是什麼畫派的,你回答「現實主義」。好了考試就到這里。
但是你如果是真在學歷史,你就應該好好看看,這張畫……
有的人發現,裡面有很多商販,手工業者,畫的是城市生活。這是先前未曾擁有過的。這代表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出現了,畫中的街邊攤到小店,就是最早的私人商販企業。那麼這些私人商販,他們的貨從哪來?他們的原始資本是怎麼積累的,和今天的企業家,有什麼區別?你有否思考?
有的人發現,開封的城牆可真厚實,為什麼要這么厚的城牆呢?喔!結合地理,我們發現開封附近無險可守。並且北宋的軍隊戰鬥力不行,地利還沒有,那隻能人工築牆。於是我們就會思考,北宋重文輕武,為什麼會演變為這樣。假設你將來是我們國家的領導,你會不會這樣?
倘若你有類似的思考,那麼你歷史算入門了。
其實類似的事還有很多,我只提一句:莫將應試與學習畫等號。應試有答題技巧,但是學習,是沒有止境,也不是靠考試來衡量的。倘若你能從歷史上一個個故事裡感受到人生這里或者工作參考,那麼歷史這門,就算幫到你了。如若不然,你還是怎麼應付應試怎麼完。
⑺ 不學歷史不學地理,怎麼讓學生愛國
這個是宋老師布置的題目吧。想不到竟然用到這招了,其實挺簡單的,首先你搜一下歷史的概念,再搜一下地理的概念,大概你就可以寫出答案了。當然,例文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