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高中地理魯教版必修三怎麼上

高中地理魯教版必修三怎麼上

發布時間:2022-09-23 01:52:58

1. 求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要點

一、資源的跨區域調配:

1. 背景:自然資源的區域分布是不均勻的,存在明顯的資源富集區和資源貧乏區。另一方面,區域間的經濟發展水平也不平衡,各區域對自然資源的需求與該區域所賦存的自然資源往往不匹配,因此,為了適應區域發展與自然資源供給的平衡,就必須進行資源的跨區域調配。

結論:資源的區域分布不均和供需矛盾是導致資源跨區域調配的根本原因。

2.方案:主要是工程建設方面的相關問題,如各種工程方案的優、缺點比較,結合區域地理考查相關內容,影響工程建設的區位因素等。這一部分內容一般不屬課標要求考查的重點。

3.影響:這一部分內容是課標要求的核心問題,側重考查學生探討、評價現實中的地理問題的能力。總體來說,資源跨區域調配有利於資源的合理配置,是縮小區域間經濟發展差距,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具體來說,要結合不同的資源類型、區域特徵,從社會、經濟、環境等各個方面來分析對資源輸出地和資源輸入地產生的積極和不利影響。

資源跨區域調配,不僅要關注對資源輸出地和輸入地地理環境的影響,而且還要注意對資源調配所涉及的有關區域(工程建設沿線地區)的影響,如西氣東輸工程沿途經過甘肅、寧夏、陝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蘇等省區,對於沿線地區同樣可以起到拉動經濟增長、改善大氣環境質量、增加就業機會、解決沿線農村生活能源問題等積極影響,工程建設也可能產生破壞生態環境、影響居民日常生活等相關負面影響。又如,北煤南運對於沿線地區會加大交通運輸(尤其是鐵路運輸)的壓力、運輸過程中造成環境污染等問題。

歸納:資源跨區域調配問題的一般解題思路:

結合世界、中國各類能源、資源分布圖,要求學生關注各類能源、資源的分布、運輸線路、沿線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特徵,其中重點是該類資源的特徵、分布;輸出、輸入、沿線各地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徵;線路的走向及影響選線的主要因素;沿線地區該種資源的補給需求狀況;調配後的社會、經濟、生態效益。

二、產業轉移

1.概念:產業轉移是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達區域的部分企業順應區域比較優勢的變化,通過跨區域直接投資,把部分產業的生產轉移到發展中區域進行,從而在產業的空間分布上表現出該產業由發達區域向發展中區域轉移的現象。

產業轉移一般包括對外直接投資、設立營銷網路、建廠、設立研發機構等形式,其中設立研發機構是產業轉移的高級形式。跨國公司在國外設立研發機構有利於實現生產與開發一體化,縮短新產品生產周期。

2.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勞動力因素、內部交易成本、市場因素、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國家政策的調整、環境因素、資源問題等。

相關案例:

(1)二戰後,發達國家勞動密集型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而從發展中國家進口產品,其主要因素是發展中國家擁有大量廉價勞動力。

(2)第三次工業革命以來,美國東北部地區的產業向西部、南部轉移,其主要因素是因為東北部地區的環境、資源問題。該產業轉移有利於東北部地區環境的改善,但若不注意發展其它產業,也可能造成就業問題和經濟衰退。

(3)近年,台灣大量機電、IT企業向大陸轉移,其主要因素是尋找新的市場。

(4)近年來,廣東珠三角地區部分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產業向山區和兩翼轉移,其主要因素是為了實現區域內部產業布局的均衡發展,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當然其中也有山區和兩翼地區的比較區位優勢)。

3.國際三次產業轉移及其對我國的影響

一是20世紀50年代美國將鋼鐵、紡織等傳統產業向日本、西德等國轉移,集中力量發展半導體、通訊、電子計算機等新興技術密集型產業;

二是20世紀60-80年代,日本、西德等國將附加值較低的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如亞洲「四小龍」等),重點發展集成電路、精密機械、精細化工、家用電器、汽車等附加價值較高的技術密集型產業;

三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歐美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和亞洲「四小龍」等新興工業化國家或地區將自身不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向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轉移,重點發展自身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

20世紀80年代我國抓住了以輕紡產品為代表的國際勞動密集型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歷史機遇,完成了輕重工業結構的合理調整。

20世紀90年代我國承接了大量製造業的國際轉移,進入了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快速發展階段,使機電產品成為我國出口主導產品。

新世紀以來,我國積極承接以IT為主導的國際產業轉移,使我國成為外商直接投資的首選地之一,還促進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迅速發展,成為全球IT製造基地。同時,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迅速提高,並已高於國際平均水平。

4.當前,中國在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方面的三大特點:

第一,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行業越來越多。製造業仍然是我國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主要行業,在製造業中,高耗能產業成為我國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重要方面。近年來,一些發達國家為減小本國的環境壓力,從能耗、環保、稅收等方面對高耗能項目進行限制,加上《京都議定書》生效後,這些國家為完成減排溫室效應氣體的任務,越來越多地將此類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高新技術產業成為我國承接國際產業轉移越來越重要的行業,服務業是我國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新重點。

第二、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區域越來越多。東部地區因其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一直在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方面占據優勢地位。但西部地區所擁有的資源優勢、環境優勢和要素低成本優勢等,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國內外企業到西部進行投資。東部地區外商到西部地區再投資,也已成為西部地區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主要方式。

第三、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方式越來越多。如制定吸引外資的優惠政策、設立各種形式的開發園區、開展產業鏈招商引資、技術引進和消化提升和開展國際經濟合作等。

跨國公司是國際產業轉移的主體,但中小企業的作用也日益顯著。

5.國內產業轉移

一方面,東部沿海地區區位優勢的衰退,另一方面,隨著西部大開發的實施和促進中部崛起的實施,一些產業由東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大趨勢。中西部地區幅員遼闊,資源和區位優勢明顯,如果中西部地區努力完善體制機制,優化投資環境,推動本地區成為有競爭力的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基地、勞動力資源開發和輸出基地,那麼中西部地區將成為最佳的產業轉移承接地。

6.珠三角地區的產業轉移與升級

改革開放以來,珠三角地區出現了兩次大規模的產業轉移,第一次始於改革開放初期,香港傳統製造業(服裝、紡織、電子元件等)大量向珠三角地區轉移,這次產業轉移一方面加快了珠三角地區的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另一方面也使珠三角地區環境污染加重。第二次產業轉移始於20世紀90年代,大量勞動密集型產業、資源密集型產業向廣東欠發達地區、甚至「泛珠三角」地區轉移,而珠三角地區則通過大力引進計算機、信息技術、生物工程等高新技術產業,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

珠三角經過20多年的長足發展,在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成為全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目前,珠三角在承接國際產業轉移過程中也面臨著許多困境,突出表現在政策支持的削弱,長江三角洲經濟區的壓力,珠三角經濟體本身存在的缺陷(地理空間有限、資源約束越來越嚴重)、可持續發展後勁不足等。因此珠三角地區必須調整並優化承接國際產業的結構,全面提高產業整體素質,著力優化提高第二產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拓寬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空間,有步驟地向東西兩翼和山區進行產業轉移。

今年3月,廣東省政府出台《關於我省山區及東西兩翼與珠江三角洲聯手推進產業轉移的意見(試行)》,「產業轉移」迅速成為各級政府、各地企業廣泛關注的熱點。《意見》重點提出了扶持產業轉移園區建設的措施:一是給予用地政策支持。二是給予園區外部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支持。三是確保園區電力供應。四是加強園區企業用工培訓。通過教育扶貧或委託培養、培訓等方式,由省屬和珠三角地區有關技工學校、職業技術院校為山區及東西兩翼培養緊缺專業的技能人才。五是加大對產業轉移的政策支持。

7.產業轉移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對於轉移地有利於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對於承接地可以加快本國或本地區的經濟結構調整,縮短產業升級的時間,從而加快工業化的進程。

(2)促進區域產業分工與合作:產業轉移可經使各地區根據自己的優勢條件發展相應的產業,從而促進產業的分工和合作,推動區域經濟的一體化。

(3)改變了區域地理環境:一方面,產業轉移改變了區域地理景觀,產業轉移的承接地往往由鄉村地區變為高度工業化地區;另一方面,產業轉移也往往伴隨著環境污染的轉移和擴散。

(4)改變勞動力就業的空間分布:產業轉移地往往會出現就業機會減少,出現失業人口增加的現象;而對於產業承接地則可增加就業機會,緩解就業壓力。

●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1、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從經濟、生態、社會三方面效益評價其「優勢」和「存在的問題」

◆自然方面:地形、氣候、水文、植被、礦產等

◆人文方面:人口、聚落、交通、文化、農業、工業等

如:上中遊河道特徵——河谷狹窄,比降較大,多急流,水力資源豐富

下遊河道特徵——河谷較開闊,通航便利

2、流域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根據「資源優勢」確定流域開發方向

◆資源開發:

水能資源開發——發電、養殖、旅遊、航運、防洪等,有利於發展高耗能工業。

水資源開發——旅遊、灌溉、養殖、航運等。

生物資源開發——旅遊、教育等。

土地資源開發——因地制宜,發展農、林、牧、漁等多種農業。

礦產資源開發——建立礦產開發基地,建立相應的工業部門(利用廉價電力)。

旅遊資源開發——做好旅遊規劃,發展交通,發展旅遊業。

◆生態(恢復)建設:

礦產資源開發:①礦產資源開發導致植被破壞,產生的廢石、廢渣佔用大量土地;

②不合理的開采引發地面沉降、滑坡、塌陷、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③礦產資源開發形成的廢渣、廢水中的有毒元素污染環境。

3、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根據「存在的問題」確定流域的治理措施

◆對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①調整農業結構,植樹造林、退耕還林還草等生物措施;②工程護坡、打壩淤泥等工程措施;③進行小流域治理。

◆對河流污染的治理措施:①關閉污染較重的小工業;②對工農業及生活污水進行治理;③減少枯水期用水,使流量增加;④調整生產過程,適當在洪水期排污。

◆對生物資源破壞的治理措施:①建立自然保護區,②適當遷出保護區內的居民;③調整農業結構,控制人類活動(如交通建設);④宣傳教育。

●區域經濟發展——農業

1、區域農業生產條件分析:

根據所學知識或圖示信息,弄清當地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根據與區域農業發展的相關程度,從光熱、降水、水源、地形、土壤等自然條件,人口密度、農產品市場需求、交通運輸、國家政策、資金投入、農業科技等方面評價其農業區位條件。

2、區域農業布局特點分析:

區域農業布局體現人類農業生產活動對自然條件的適應和改造,以適應為主。農業生產必須與自然條件相適應,這樣才能產生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否則,會陷入經濟效益不斷下降、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惡性循環。

不同自然因素對農業布局有不同影響,主要控制因素是地形和氣候。

地形:從宏觀看(大區域圖)——山區適宜發展林業或牧業,平原適宜發展種植業,濕地(湖區、庫區等)適宜發展水產養殖業。從微觀看(小區域,通常為等高線圖)——坡度較大的山地適宜營造水土保持林,較緩處可發展經濟林木(如茶葉、果樹等)或修築水平梯田,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可發展種植業,濕地發展水產養殖業。
氣候:熱量——不同熱量帶有各自的典型農作物品種。水分——不同的干濕狀況決定不同的用地類型:濕潤地區—水田,半濕潤地區—旱地,半乾旱乾旱地區—草地。

3、區域農業生產存在的問題:

總體認識:

區域農業發展通常以中國地區為例,可遷移到發展中國家的其它地區。中國農業發展總體和實現兩個轉變,即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從單純追求經濟效益向經濟、社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轉變。因此首先要明確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的區別。對落後地區的農業發展來說,傳統農業的特點就是其面臨的問題,現代農業的特點大致即其發展的方向:

產業結構

農業投入

農業技術

經營方式

農產品商品率

農民收入

增收措施

農業生態

傳統農業

中國農業大多為傳統混合農業以種植業為主,結構單一而缺乏特色;以自給自足為目的,產品多樣而缺乏優勢。

低。

勞動密集

手工勞動為主(精耕細作),

粗放





擴大生產規模(墾荒、擴大載畜量等),外延式擴大再生產

人地關系緊張,生態環境惡化(水土流失、荒漠化、水旱災害)

現代農業

選擇具有區域優勢的一種或幾種農畜產品,集中生產。特色突出,優勢明顯。

高。

資金技術密集

生物技術、機械化程度高

集約





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改良品種等),內涵式擴大再生產

能源消耗大(農業污染較重)

問題總結:

對區域農業發展現狀的評價通常要從上表所列諸方面著手,結合區域實際,選擇最符合當地情況的項目展開分析或論述。生態惡化區的農業發展還要結合可持續發展思想,圍繞循環經濟、生態農業的有關理論分析闡述。

4、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方法與途徑:

區域農業發展的條件、歷史、現狀、特點不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方法和途徑就不同。答題時應結合區域實際,從以下項目中選擇符合題目要求的條目作答。

加大資金、技術的投入力度,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農牧民生活條件;營造水土保持林、防護林,恢復生態;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防災減災;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變種植業為主為多業並舉,發揮區域優勢,大力發展商品農業、特色農業;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商品率,提高農民收入,幫助農民脫貧致富;實行退耕還林還草,恢復植被,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立體農業,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步伐。

●區域能源、礦產資源的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一、能源概述

1、概念:凡是能夠提供某種形式能量的物質或物質的運動,統稱為能源。

2、分類:

(1)按形成和來源分類:

①來自太陽輻射的能量:煤、石油、天然氣、太陽能、生物能、水能、風能等。

②來自地球內部的能量:地熱、核能。

③來自月球、太陽對地球的引力而形成的潮汐能。

(2)按利用的技術狀況分類:

①常規能源:被人類利用多年,現在仍大規模使用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氣、水能、生物能。

②近若干年才被利用的能源,如核能、地熱、海洋能、太陽能、沼氣;或過去利用過,現在又有新的利用方式的能源,如風能。

(3)按性質分類:

①可再生能源:使用後仍可更新或再生的能源,如太陽能、水能、生物能、風能等。

② 非可再生能源:是經過地質作用在億萬年中形成的,開采以後,短期內無法恢復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氣、核能等。

二、礦產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1、存在的問題:濫采、濫用礦產資源,造成礦產資源的浪費甚至枯竭,廢棄物處理不當,使環境受到污2、解決措施:合理開發和利用,加強勘探,跨區域調配,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資源的利用率,開展礦區土地復墾等。

2. 高中地理必修三該怎麼學!

先看書,再做課後題,再做一套習題,再回過頭來看書,通過做題鞏固知識點,其實地理聽簡單,就那麼點東西。

3. 高中地理必修三怎麼學啊!!!!!!!!!!!

怎麼說呢?其實高中地理挺簡單的,地理必修部分,上課要投入全力聽講,如果你是地理強人那種類型的話可以不用怎麼聽。下面我將我學習地理的方法告訴你,希望對你有用。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學習地理時要培養對地理的興趣,這樣學習既輕松效果又好,

1.關於區域地理的記憶 (關鍵:課本文字 定位)
①.對文字的記憶:翻開書,仔細瀏覽。仔細的看每一個細節,不過分糾纏於不是很重要的環節②.定位:多看地圖,幫助定位。最好是多看地形圖,潛意識形成大致的地形地勢形態。
看圖的方法(根據個人而異) 目的:把地球裝進大腦
1.先看世界地圖,熟悉大體形態,大致經緯度。(例:北美洲: 輪廓 大致經緯度西徑60—西90—西120,北30—北66.5)
2.熟悉世界地圖後再看局部地圖,具體熟悉輪廓,如重要的海峽、半島,島嶼及其大致經緯度(例:德國:輪廓 士兵的頭盔 經緯度5E_10E_15E 50N 特別關注該國重要的地理事物 多瑙河流向,地形地勢等。

2.關於必(選)修教材的記憶(看為主)
①引言 快速瀏覽,不必死記(重點內容除外)
②一章一章,一節一節的看 快速翻看每一節的課題,順便瀏覽小標題,在潛意識中建立基本框架。
③細看每一課,勾畫關鍵詞並記憶(闡述性的文字是為了幫助理解不用花大量時間記憶但一定要瀏覽一遍 重要部分除外)
④看完每一節後在頭腦里建立基本框架並將它寫在本節的某個地方,方便第二天復習使用(可以不用太具體,如果你已理解只用將大意寫下即可)

這就是我學習地理的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4. 高二地理必修三主要的重點知識點

學習不能只喊 口號 ,而應該付出實際行動。要在學習的幾個實際環節中下功夫,要注重學習的幾個環節:預習、上課、練習、復習,特別是容易忽略的預習、復習兩個環節。以下是我給大家整理的 高二地理 必修三主要的重點知識點,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二地理必修三主要的重點知識點1

1、遙感(RS)

主要是獲取信息,對地表物體進行遠距離的感知。視力的延伸

工作過程:物體輻射和反射電磁波→收集→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專業圖件統計數字

目標物→感測器→遙感地面系統→成果

特點和優點:可以首先從面上的區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後有重點地選擇若干點、線進行野外驗證和檢查。不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質量,而且節省人力、財力,提高效率。

2、全球定位系統(GPS)

主要功能是定位,在全球范圍內實時進行導航、定位的系統。如,可以精確定位某地理事物的三維坐標(經度,緯度和海拔),還可為飛機、船舶、汽車導航。

由三大部分組成:空間部分—GPS衛星星座(共24顆,其中21顆工作衛星,3顆備用衛星);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監控系統;用戶設備部分—GPS信號接收機

特點:全能性(陸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連續性、實時性

3、地理信息系統(GIS)

專門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計算機系統,用於所有用到地圖或需要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領域。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應用。

優點:①信息量大,使用方便;②功能強大;③動態監測(GIS與RS相結合)

4、地理信息技術與數字地球

數字地球是指數字化的地球,即把整個地球信息進行數字化後,由計算機網路來管理的技術系統。

高二地理必修三主要的重點知識點2

1、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問題:

(1)環境質量下降

(2)交通擁擠,居住條件差

(3)增加就業困難,失業人數增多

2、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促進人口轉化-增加就業機會,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逐漸轉移;

(2)有利於改善產業結構——帶動農村發展,有利於改善地區產業結構;

(3)推動工業發展-提高工業生產效率;

(4)推進科技進步——大城市是科技創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促進科技進步和信息化提升;

(5)改變 文化 、思想、觀念——城市文化向鄉村擴散滲透,全方位影響農村,利於城市與鄉村間交流,縮小城鄉發展差距。

3、解決城市環境問題主要 措施 :

(1)嚴格控制大城市規模,分散大城市職能,建設新區和衛星城,努力推進郊區城市化,以緩解城市中心區的壓力;

(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條件,保護和治理城市環境;

(3)對城市進行合理規劃,加強對城市的管理,妥善處理好城市個功能分區的關系。

4、降低城市化對地理環境影響的途徑:

一方面在城市建設中,發展低污染的節能建築和綠色交通,減少各類活動對環境的污染;

另一方面是城市景觀盡可能與山河湖植被等自然景觀保持協調,建立一種良性循環。為了使城市發展與社會、環境相協調,提出了建設和發展"生態城市"的目標。

高二地理必修三主要的重點知識點3

1、幾條重要的地理界線:

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秦嶺-淮河一線、三大經濟地帶、三大自然區、三級階梯。

2、主要山脈與其他地理界線的對應關系:

山脈走向:天山、阿爾泰山、大巴山、賀蘭山、祁連山、阿爾金山、太行山、武夷山、南嶺、昆侖山、陰山。

東西走向的山脈主要有三列:

天山—陰山

昆侖山—秦嶺

南嶺

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有以下三列:

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長白山—武夷山

台灣山脈

阿爾金山脈

南北走向的山脈

賀蘭山脈

橫斷山脈

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

阿爾泰山

祁連山脈

弧形山脈

喜馬拉雅山脈

3、等溫線彎曲的主要影響因素:

地形因素、洋流因素、海陸因素。

4、河流的水文特徵

☆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徵:

流量、流速:大小、季節變化、有無斷流(取決於降水特徵、 雨水 補給、河流面積大小);

含沙量:取決於流域的植被狀況

結冰期、凌汛:有無、長短

水位:高低、變化特徵(取決於河流補給類型、水利工程、湖泊調蓄作用)

水能:與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氣候(降水量的多少,徑流量的大小,蒸發量的大小)有關

☆試比較我國南方與北方地區的河流水文特

南方地區北方地區支流多支流少雨水補給為主雨水補給為主汛期長汛期短水位變化小水位變化大無結冰期有結冰期含沙量小含沙量大

5、氣候的降水類型:

全年降水多的就是年雨型,例如熱帶雨林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

夏季或者夏半年降水多的就是夏雨型,如熱帶草原氣候,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溫帶季風氣候。

冬季降水多的就是冬雨型,例如地中海氣候。

終年降水少的就是少雨型,例如熱帶沙漠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

6、農業的地域類型:

季風水田農業:季風區商品穀物農業:東北(夏季雨熱同期、光照充足、土壤肥沃、地勢平坦,機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場廣闊)(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國有經營)混合農業:珠三角地區(交通便利、市場廣闊、勞動力充足)(商品率高)游牧業:四大草原(天然草場)(粗放經營)大牧場放牧業:內蒙古草原(優質天然草場,交通便利、市場廣闊)熱帶 種植 園農業:海南島、雲南南部(熱量充足、勞動力豐富、市場廣闊)乳畜業:發達城市郊區(交通便利,市場廣闊)。


高二地理必修三主要的重點知識點相關 文章 :

★ 高二地理必修三主要知識點

★ 高二地理必修三重要知識點

★ 高二地理必修三重要知識點復習

★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點總結與復習要點

★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識點大全

★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識點整理

★ 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知識點總結

★ 高中地理必修三重點知識點總結

★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識點總結2020

5. 必修三地理重要知識點總結

有質量的知識才是名校的真實力,每一所這樣的大學,至少都有十種左右高質知識儲備在教授門手中,儲備在這些學校與世界的多重聯系中,正是這高質量知識的儲備。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一些必修三地理重要知識點,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必修三地理重要知識點1

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1.區域的含義

⑴概念:區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它是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 方法 劃分出來的。。區域既是上一級區域的組成部分,又可進一步劃分為下一級區域。

⑵特徵:具有一定的區位特徵,以及一定的 面積,其內部的特定性質 相對一致(層次性;差異性;整體性)

二、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1.總體影響: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特點、區域的發展水平、發展方向。

2.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異同

同:都是平原地區,並都位於我國的東部季風區

異:⑴地理環境的差異:

地理位置差異:位於北緯30度 附近,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中部,長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於北緯43-48度 ,在我國東北地區的中部

②氣候條件差異:長三角在 亞熱帶季風 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松嫩平原在 溫帶季風氣候區,大陸性稍強,降水較少,溫暖季節短,生長期較短,水熱條件的組合不如長三角。

③土地條件差異:長三角以 水稻土 為主,耕地多為 水田 ,較為分散,人均耕地面積 低於 全國平均水平;松嫩平原 黑土分布廣泛,耕地多為 旱地 ,集中連片,人均耕地面積 高於 全國平均水平。

④礦產資源條件差異:長三角礦產資源貧乏,松嫩平原有較豐富的 石油 等礦產。

⑵地理環境對農業和商業的影響

①對農業:長三角在良好的水熱條件基礎上,發展水田耕作業,主要 種植 水稻等,一年二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熱條件的限制,發展 旱地耕作業,主要種植 小麥 等,一年 一熟 。

長三角河湖水面較廣,水產業較為發達;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較少,草原分布較廣,適宜發展 畜牧業 。

②對工商業:長三角位於我國沿海航線的中樞,長江入海的門戶,對內外聯系方便,商業貿易發達;依託當地發達的農業基礎發展輕工業,從國內外運入礦產資源發展重工業,成為我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松嫩平原利用當地豐富的 煤鐵石油等資源發展工業,成為我國的重化工業基地。

三、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

1.區域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社會、經濟、技術等因素的改變而改變。

必修三地理重要知識點2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

1.西北地區概況

⑴位置范圍:位於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古長城一線以北;在行政區劃上大致包括新疆、寧夏、甘肅北部和內蒙古大部;

⑵地形特徵:東部是遼闊坦盪的高原,西部山脈和盆地相間分布。

⑶主要景觀:乾旱 是最顯著的自然特徵。形成 草原 、 荒漠主的景觀。

⑷內部分異:以賀蘭山為界,以東為 半乾旱草原帶,以西為 乾旱和極端乾旱地區。

2.荒漠化

⑴概念:發生在 乾旱、半乾旱地區以及一些半濕潤 地區的土地退化。

⑵表現:耕地、草地、林地等退化引起的 土地沙漠化 、 石質荒漠化 、 次生鹽漬化。我國 西北 地區最為突出。

⑶原因:

自然因素:① 氣候乾旱,多戈壁荒漠;② 植被稀疏,多沙質沉積物;③ 大風日數多且集中 。

人為因素:

①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對環境的壓力;人類活動不當,對資源的不合理利用 。

②直接原因:過度樵採、過度放牧、過度開墾、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礦交通建設不注意環保。

3.荒漠化防治的對策和 措施

⑴內容:①預防潛在荒漠化的威脅②扭轉正在發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復荒漠化土地的生產力

⑵原則:維護生態平衡與提高經濟效益相結合,治山、治水、治鹼、治沙相結合 重點: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風沙危害嚴重的地段

⑶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資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築防護林體系 ③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④採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 ⑤控制人口增長

必修三地理重要知識點3

森林的開發和保護——以亞馬孫熱帶雨林為例

1.森林資源現狀

⑴屬性:既是自然資源又是環境資源。

⑵作用:調節氣候、涵養水源、防風固沙、保持水土、吸煙除塵、凈化空氣、美化環境等 。

⑶森林分布:亞寒帶針葉林和熱帶雨林地區。因地廣人稀、自然條件嚴酷,或因難以通行、開發較晚,才免遭大規模破壞。亞馬孫熱帶雨林是地球上現存面積最大、保存比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2.熱帶雨林

⑴分布:熱帶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兩側,但在大陸向風地帶可以伸展道南北緯15-25度。集中分布在東南亞地區、非洲剛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

⑵雨林的全球環境效應:① 地球之肺:深刻的影響著地球上大氣中的碳氧平衡。 ② 地球的儲水庫:促進全球水循環、調節全球水平衡 ③ 世界生物基因寶庫:在生物進化史中,雨林成為地球上繁衍物種最多、保存時間最長的場所。

⑶雨林生態

①優越性:全年高溫多雨,光合作用強烈,生物循環旺盛,生物生長迅速。

②脆弱性:雨林生長所需要的養分幾乎全部儲存在地上的植物體內 。

⑷熱帶雨林破壞

①根本原因: 當地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增長、貧困以及由此產生的發展需求。②直接原因: 人類開發 。

⑸熱帶雨林的開發(亞馬孫開發計劃)

① 20世紀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後,未開發,沒有產生太大的影響

② 人口急劇增長,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壞

③ 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亞馬孫流域大規模開發計劃:修建亞馬孫橫貫公路、移民亞馬孫平原、鼓勵跨國企業投資開發。

⑹雨林的保護:在當前的背景下,面對雨林正在遭受毀滅性破壞的嚴峻形勢,應該把

保護放在第一位。① 鼓勵保護性開發,如雨林觀光等 ;② 加強環境 教育 ,提高公民環保意識;③ 森林選擇性採伐和更新造林相結合 ;④ 加強森林緩沖區建設 。

必修三地理重要知識點4

河流的綜合開發——以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為例

1.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

⑴重要性:決定了河流的 利用方式 和流域的 開發方向 。

⑵河流概況:密西西比河的 二級 支流,發源阿巴拉契亞山西坡,在肯塔基市注入俄亥俄河。

⑶開發注意:①山地:河流的發源地,保護好植被生態 ②河谷平原:人類活動比較集中的地區,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③河流:流域中開發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質的保護。

⑷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①地形:多山,起伏大,水力資源豐富,河流航運作用十分突出;②氣候:溫暖濕潤,降水豐富,冬末春初降水多, 夏秋 降水相對較少;③水系:支流眾多,水量豐富,河流落差大,水量不穩定;④礦產: 煤鐵銅 等豐富。

2.流域的早期開發及其後果

⑴ 18世紀下半葉 :農業發達,人口較少,對自然環境影響不大。

⑵19世紀後期 :人口急增,對資源進行掠奪式開發,帶來土地退化;植被破壞;環境污染等生態環境與社會問題。

⑶ 20世紀30年代初:田納西河流域成為美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

3.流域的綜合開發

⑴開發的核心:河流的 梯級開發 。

⑵開發項目: 防洪、航運、 發電 、旅遊 、供水、養殖等 。

⑶成效:根治了洪災,農林牧漁業、工業、旅遊業得到迅速發展,生態環境改善,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

⑷田納西河兩岸形成「工業走廊」的原因:大規模的 水電 和 核電 使田納西河流域成為全國最大的電力供應基地;流域內 煉鋁、化學等高耗能工業的發展。

必修三地理重要知識點5

能源資源的開發——以我國山西省為例

1.能源分類

⑴ 可再生能源(舉例水能、風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陽能);非可再生能源(舉例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能源和核能)。

2.山西省煤炭資源的開發條件

① 煤炭資源豐富,開采條件好、儲量豐富、分布范圍廣、煤種齊全、煤質優良

②市場廣闊:一是 我國對能源的需求進一步增加 ;二是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不會改變 。

③位置適中:輸煤輸電距離近。

④交通比較便利:北中南三條運煤鐵路分別是 大秦線、神黃線、 焦日線 。

3.能源基地建設:

⑴面臨挑戰:①人均資源量少;②人均能源消耗量低;③單位產值能耗高;④以煤炭為主能源消費結構;⑤能源安全受到威脅。

⑵採取措施:①擴大煤炭開采量;② 提高晉煤外運能力,以 鐵路 為主, 公路 為輔;③加強煤炭的加工轉換:一是建設坑口電站,變輸煤為輸電;二是 發展煉焦業。

4.能源的綜合利用

⑴變革原因: 產業結構單一、經濟效益低下、生態環境問題嚴重 。

⑵變革模式:結合鐵礦、鋁土礦等資源優勢,構建三條產業鏈: 煤電鋁 、

煤鐵鋼 、煤焦化 。

⑶能源綜合利用的結果:①山西省產業結構由以煤炭開采業為主的單一結構轉變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為主的多元結構,②原料工業逐步超過採掘工業而佔到主體地位,③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升級。

5.環境的保護與治理

⑴提高煤的利用技術:推動以 潔凈煤 為代表的清潔能源產業的發展。

⑵調整產業結構:以 重化工業 為主的產業結構是生態環境問題根源所在,①對原有重化工業進行調整,使產品向 深加工 、高附加值 方向發展;②大力發展 農業 、輕紡工業、 高技術產業和旅遊業。

⑶ 「三廢」的治理:①廢渣:回收再利用 ;②廢氣: 消煙除塵,營造防風林帶;③廢水:沉澱凈化 。


必修三地理重要知識點 總結 相關 文章 :

★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點總結與復習要點

★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 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知識點總結

★ 高中地理必修三重點知識點總結

★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 最全高中地理知識點匯總

★ 高中地理必修三2020知識點總結

★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識點總結2020

★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識總結

★ 高中政治必修三重要知識點總結

6. 新課標魯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課本

不論你使用的什麼版本的地理教材,總體系是一樣的。
必修1 自然地理
2 人文地理
3 區域可持續發展
選修2 海洋地理
3 旅遊地理
4 城鄉規劃
5 自然災害與防治
6 環境保護
補充說明:選修1《宇宙與地球》高考中幾乎不涉及,不用考慮它的!
我有各版本的書,抽空給你發,上班呢!

7. 高中地理必修三區域地理 怎樣學好重點是什麼

其實關於必修三區域地理,我認為重要的就是關於國土防治的部分,畢竟現在考察環境保護和自然災害的很多,因此在章節上要重點關注關於生態保護和環境監察的段落.....

8. 高中地理必修三怎麼學習

必修3的地理信息系統非常簡單可自學

其餘部分主要論述的是區域可持續發展
即地理區域對人的影響和人對地理區域的影響必修1、2都學過了

然後有一些區域治理的案例需要你有初中區域地理基礎,並抽象出模式

9. 地理必修三知識點提綱

地理學科的基本知識、原理和規律是高考永恆的主題。那麼你知道地理必修三知識點有哪些嗎?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一些地理必修三知識點提綱,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地理必修三知識點提綱

1、大氣的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體雜質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層大氣組成:穩定比例的干潔空氣(氧氮為主)、含量不穩定的水汽、固體雜質

氮--生物體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動必需的物質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溫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護傘,吸收紫外線

水汽和固體雜質--成雲致雨;雜質:凝結核

2、大氣的垂直分層及各層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大氣分層氣溫隨高度變化氣流狀況 其它 特徵與人類關系

對流層越高越低對流佔3/4大氣質量;水汽和塵埃;各緯度層高不一致天氣現象

平流層越高越高平流高空飛行;存在臭氧層

高層大氣存在電離層(無線電通訊;太陽活動干擾短波通訊

3、大氣的受熱過程

(1)根本能量源:太陽輻射(各類輻射的波長范圍及太陽輻射的性質--短波輻射)

(2)大氣的受熱過程(大氣的熱力作用)--太陽曬熱大地,大地烤熱大氣

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三種形式及各自現象(用實例說明)

影響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陽高度角(各緯度削弱不同)

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

了解地面輻射(紅外線長波輻射);大氣輻射(紅外線長波輻射)

保溫作用的過程:大氣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大氣逆輻射將熱量還給地面

(圖示及實例說明--如霜凍出現時間;日溫差大小的比較)

保溫作用的意義:減少氣溫的日較差;保證地球適宜溫度;維持全球熱量平衡

4、大氣垂直運動和水平運動的成因

(1)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冷熱不均(各緯度之間;海陸之間)

3 高一地理 的知識點具體的 總結

(2)大氣運動形式:

最簡單形式:熱力環流(圖示及說明);舉例:城郊風;海陸風;季風主要原因

熱力環流分解:冷熱不均引起大氣垂直運動

水平氣壓差水平氣流由高壓流向低壓

大氣水平運動(風):

形成風的根本原因:冷熱不均

形成風的直接原因:水平壓差(或水平氣壓梯度力)

影響風的三個力: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地表磨擦力

風向的決定:1力風(理論風)--垂直於等壓線,高壓指向低壓

2力風(高空風)--平行於等壓線,北右偏,南左偏

3力風(實際地表風)--斜穿等壓線,北右偏,南左偏

注意北半球實際地表氣壓場中的某點風向的畫法

5、三圈環流與氣壓帶、風帶的形成

(1)無自轉,地表均勻--單圈環流(熱力環流)

(2)自轉,地表均勻--三圈環流

(3)三圈環流的組成:0-30低緯環流;30-60中緯環流;60-90高緯環流

地表形成7壓6風:緯向分布的理想模式(帶狀)

各氣壓帶的干濕狀況(低壓濕;高壓干)

各風帶的風向及干濕狀況(信風一般較干;西風較濕)

極鋒:60度附近,由盛行西風和極地東風相遇形成

氣壓帶和風帶隨太陽直射點的季節性南北移動而移動

(4)海陸分布對氣壓帶和風帶的影響:實際地表狀況(塊狀)

最重要的影響:海陸熱力差

表現(大氣活動中心):北半球7月(夏季):亞歐大陸-亞洲低壓;太平洋上高壓

北半球1月(冬季):亞歐大陸-亞洲高壓;太平洋上低壓

(5)季風環流(重視圖示)

概念理解:是全球性大氣環流的組成部分;東亞季風最典型

季風的成因:主因--海陸熱力差(可解釋東亞的冬夏季風;南亞的冬季風)

南亞夏季風的成因--南半球東南信風北移過赤道右偏成西南風

(或概括說: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季風的影響:季風的共性特點:雨熱同期;降水量季節變化大,易有旱澇災

東亞的兩種季風氣候及各自分布區(以秦淮一線為界);各自氣候特點

--溫帶季風氣候:秦淮以北季風區;冬乾冷;夏濕熱

--亞熱帶季風氣候:秦淮以南季風區;冬溫和少雨;夏濕熱

--東亞兩種季風氣候的冬夏季風風向相同,成因相同

--注意季風區城市工業布局中大氣污染企業的分布

南亞的熱帶季風氣候:

--全年高溫,旱季(東北季風控制)和雨季(西南季風控制)交替

季風區是世界上水稻 種植 業主要分布地區

--東亞、南亞和東南亞的季風氣候區和東南亞的熱帶雨林氣候區

6、大氣環流與水熱輸送的關系——是對大氣環流作用的總結

(1)全球性的大氣環流:

促進了高低緯度之間、海陸之間的熱量與水汽的交換;

調整了全球的水熱分布;

是各地天氣變化和氣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2)幾類重要氣候的成因:

地中海氣候:

南北緯30-40之間大陸西岸;冬受西風控制,暖濕;夏受副高控制,乾熱

熱帶草原氣候:

南北緯10-20度之間;全年高溫,雨季受赤道低壓控制,乾季受信風控制

溫帶海洋性氣候:

南北緯40-60之間大陸西岸;全年受西風控制,氣候暖濕

熱帶雨林氣候:

赤道附近;全年濕熱,終年受赤道低壓控制

三種季風氣候:(見以上分析)

7、鋒面、低壓、高壓等天氣系統的特點

鋒面系統

鋒面類別圖示符號表示過境前天氣過境時天氣降水位置舉例

冷鋒暖氣團控制:晴;氣壓低陰天、下雨、刮風、降溫鋒後冬寒潮;夏我國北方暴雨

暖鋒冷氣團控制:晴;氣壓高連續性降水鋒前

低壓(氣旋)和高壓(反氣旋)系統

氣壓:高低壓

氣流:氣旋和反氣旋

高中地理最有效的 方法 和技巧

理解地理學的特點,明確學習思路

1.地理學科特點

地理學科的特點表現為空間性、區域性和綜合性,其突出的工具是地圖和圖像圖表,其突出的規律、原理是地理事象的分布和地理變化過程,地理學研究的思想方法中突出品質是批判性和戰略性。

2.高考會考對地理考查要點

地理高考和會考都努力體現地理學科特色,考查核心知識(主幹知識),強調知識點間的聯系和知識結構的質量,考查學生的能力,體現地理課程改革的思想,選材廣泛,材料新穎,創設全新情境,體現公平,聯系實際,解答現實問題,具有時代氣息,關注 熱點 問題,考查人文素養,重視培養人文精神。

3.不同的地理內容, 學習方法 有不同的要求

地理學科是跨自然和人文的綜合性學科,其中自然地理宜採用理科的學習方法。自然地理部分偏重原理、規律的運用,聯系實際分析解決問題。人文地理強調宏觀整體分析,人文地理部分偏重觀點、方法的運用,結合實際進行評價與 反思 。區域地理重點是以圖表為載體的學習方法。區域地理部分偏重地理事物的空間定位,地圖和圖像圖表的判讀技能,區域的分析方法。

地理怎麼備考

復習要狠抓基礎

所謂基礎,指的是基礎知識、基本能力、基本的思維過程和基本的地理素養,而這些基礎的復習應以教材為載體。在緊抓教材、鞏固知識的同時,考生的各種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那如何在第一輪復習這個關鍵時期中更好地夯實基礎、培養能力,高考強調在學科知識結構中基本的、核心的、可再生性的內容,充分表現對 地理學習方法 和學習能力的考查。如區域空間判斷、時間的推算、工業的區位分析,生態環境問題等。因此,在第一輪復習中,考生要做到查漏補缺,徹底掃除知識結構中理解上的障礙。在這一基礎上,對地理科知識進行梳理和歸納,使知識系統化。同時配以單元訓練,提升應用能力。為此,考生現階段復習應該按部就班,以單元為單位進行復習。緊跟老師無疑是必要的,在課堂上跟住老師的節奏,記好課堂筆記;課後則應按照單元的順序做一些習題。如果考生地理學得不太好,這一輪復習是查漏補缺、提高成績的最佳時機。藉通過全面復習教材,提高靈活運用地理原理的能力。

緊抓考綱

結合高考來看,近幾年的文綜試卷中地理部分立足於考查地理學科的基礎知識、基本原理和規律、基本技能,突出了對地理學科主幹知識的考查。幾乎每年都會把地球運動及其地理意義、氣候、洋流、農業生產的條件、城市化、影響工業布局的因素、我國不同地點降水量及其季節變化的原因,城市形成的區位因素等地理學科的主幹知識體系作為主要考查內容,這些都是大綱要求考生掌握的重點知識,沒有一道超綱題。

依據《考試說明》全面復習。《考試說明》是高考命題的依據,也是規范高考復習和備考的依據,可明確把握考什麼,怎麼考的問題,克服盲目性,做到有的放矢。因此,認真學習鑽研《考試說明》,認真研究近年高考試題,是搞好綜合備考的重要一環。

緊扣圖表

圖表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其突出特點是將「空間概念」或「可量化」的地理事情用直觀形象的形式表現出來。考試也經常以圖表為載體考察地理知識,聯系政治、歷史。

針對高考重視圖表考查的特點,復習時應有針對性地加強閱讀、分析地圖和地理圖表的能力訓練。可有計劃地每天用教材中的地圖和相應的地圖冊復習、練習,運用圖圖互變、文圖互變、圖表互變轉換思維角度,推導地理規律和原理。


地理必修三知識點提綱相關 文章 :

★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點總結與復習要點

★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知識點

★ 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知識點總結

★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點

★ 高三地理必修三知識點整理歸納

★ 高中地理必修三2020知識點總結

★ 高一地理必修三必學知識點總結

★ 高中地理必修三重點知識點總結

★ 必修三地理重要知識點總結

閱讀全文

與高中地理魯教版必修三怎麼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6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