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地理小故事
地球形狀的故事之漂浮大地的傳說
在古代,人類生活在地球上,由於受到山嶽、海洋的阻隔,只能生活在一個很小的范圍里。憑著他們的直覺,一般把地球誤認為是一個基本平坦的大地。人們都把大地設想為一個漂浮在茫茫水面上的陸地。在我國,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周朝,就存在這一種「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的蓋天說。意思是說,藍天就象是一個半球狀的圓蓋,大地則象一塊四方的棋盤,並認為藍天與大海相連。當然,也有人認為在地的四角八方都有一根擎天柱支撐著藍天。這種「天圓地方」的蓋天說在我國古代一直佔有主導地位,並且流傳極廣,直到今天我們還可以看到這種認識的影響。例如:北京天壇的建築是圓的,地壇則是方的,就是這種思想的反映。類似的傳說,在世界其他民族中也曾廣泛流傳。
古代俄羅斯人認為大地象一塊圓餅,被三條巨大的鯨魚馱在背上,而這三條鯨魚則漂游在茫茫無際的海洋里。古印度與俄羅斯人的想像很相似,只不過他們認為馱大地的是站在鯨魚背上的白象。
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傳說更具體一些。由於當時的古希臘和古羅馬居住在地中海之濱,北邊是阿爾斯山脈,南面是地中海。地中海的南面,則是非洲北部的大沙漠。在當時的條件下,他們認為大地就象一個巨大的盾牌,它的四周環繞著深不可測的海洋。與我國古代的認識相反,他們認為這個盾狀大地的中心是一片淺海(即今天的地中海)。這片海的四周則環繞著
一圈陸地。在這環狀陸地的北邊是連綿的高山,再往外就是世界的海洋了。
這些例子充分反映了由於生活環境的限制,人們只好按照自己日常生活中觀察和接觸到的一些零碎不全的客觀現象,來想像大地的形狀。這些認識有共同的特點,認為大地在外形上是一個相對扁平的、被海洋所包圍的陸地
❷ 趣味地理故事大全
中學生處於青少年期,他們對 故事 特別 愛好 ,生動有趣的地理故事,深受青少年青睞。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關於趣味地理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趣味地理故事篇一1994年3月26日晨,南非的德邊維徹海濱,7歲的夏蒂隨父母在散步。突然,夏蒂發現海邊躺著一隻晶瑩的寶葫蘆——一隻漂流瓶。小夏蒂撿起漂流瓶,打開瓶蓋,發現裡面有一封中英文邀請信、一枚金光閃閃的“金鑰匙”和一個用彩紙精製的小五角星,她高興得跳了起來。
小夏蒂確實應該高興,這只漂流瓶來歷不凡,它來自於1994年上海國際少年 兒童 文化 藝術節的一項重大活動——“我託大海捎封信”。1993年年初,上海市長親手將200把象徵上海城門的“金鑰匙”授予少年兒童代表。孩子們就將這200把“金鑰匙”和中外文邀請信等分別裝進了晶瑩剔透的漂流瓶里。1994年1月31日少年兒童代表登上海軍艦船,將漂流瓶分別投進了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世界各地的哪一位少年兒童如果有幸收到這種漂流瓶,就會被邀請於這年7月份到上海來作客。
小夏蒂的父母將此事告知南非《每日新聞報》,《每日新聞報》很快刊出消息,引起了轟動。夏蒂應邀於7月23日來上海參加了少年兒童藝術節活動。
大海為什麼會傳送信件呢?這得歸功於海洋里的“河流”——洋流。因為洋流運動可以把海域中的某種物質攜帶到別的海域中去。
洋流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首先,大氣運動和行星風系的存在,是海洋水體運動的主要動力。盛行風吹拂著海面,推動海水隨風漂動,並且使上層海水帶動下層海水流動,形成規模很大的洋流,叫風海流,如南北半球盛行西風和信風所形成的洋流。
其次,由於各地海水溫度、鹽度不同,引起海水密度的差異,從而導致海水流動,這叫密度流。如大西洋表層海水經由直布羅陀海峽流入地中海,地中海的海水由直布羅陀海峽流入大西洋。
第三,由於風力和密度差異而產生的洋流,使出發海區的海水減少,而由相鄰海區的海水來補充,這樣形成的洋流,叫補償流,如秘魯寒流。
在自然界中,洋流的形成,往往不是單獨受一個因素的影響,而是同時受幾個因素的綜合影響。此外,地轉偏向力以及陸地的形狀突出,也迫使洋流的方向發生改變。
由於形成洋流的諸因素大多是有規律的,所以,世界洋流的分布也是有規律可循。如在熱帶和副熱帶海區,形成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反氣旋型大洋環流;在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區,形成的氣旋型大洋環流;南極大陸外圍形成的西風漂流;在北印度洋海區形成的季風洋流等等。這些具有規律性的海水流動,對其流經的大陸沿岸氣候、海洋漁業,以及大洋航行等方面都有影響,這種影響又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
由於洋流的作用,漂流瓶隨波逐浪,在茫茫大海里漂流,成了海洋上的一位“信使”,傳遞了各種各樣的信息,也引出了種種趣聞。
趣味地理故事篇二炎熱的夏天,蟬兒不停地在樹上高喊:“知了,知了,”樹葉、小草被太陽照得低下了頭,所有的生命都在無可奈何地忍受著。唯有池塘里、田野里、小溪里的小水滴不願忍受,相聚在一起議論著到什麼地方去避暑。其中一個小水滴說:“昨天下雨時,從天上來的夥伴說他們那裡可涼快了,他們已經變成水汽又回去了。”不等他們商量好,小水滴們就被太陽烤得變成了水汽,踏上了到天上去避暑的征途。
一路上,小水滴們的眼睛都看不過來了,有高樓大廈、茂密的森林、寬闊無垠的田野、連綿不斷的高山,有一會兒象山,一會兒象群羊似的白雲,還有從未見過的萬里長城……他們又說又笑、高興極了。突然,小水滴們覺得有些冷,停下來互相看看,夥伴們又變成了在池塘里、小溪里、田野里的樣子。再往不遠處一看,啊,原來白雲里都是和大家一樣的夥伴。小水滴們為一下子能有這么多的朋友感到高興,忘記了旅途的疲勞,立即和新夥伴一起,追逐嬉鬧,玩得開心極了。
不知過了多久,一個小小的水滴突然哭著喊:“媽媽,我要媽媽,我要回家。”聽到哭聲,小水滴們立刻停止了游戲,都感到又餓又累,想回家了,可誰也找不著回家的路,於是哭成一片。這時,一個小水滴說:“咱們的家就在腳底下,大家往下跳吧!”隨即誰也顧不上大家,就急忙往下跳。可是一個也沒有跳下去,因為下面有氣流往上涌,而它們的身子又特別輕,跳來跳去,仍懸在空中。於是,這些小水滴因找不到回家的路又哭了起來,而且越哭越傷心。有一個聰明的小水滴沒有哭,他仔細想了想,大聲說:“別哭了,咱們想辦法,人多力量大,你們在前面手拉手,我在後面推,我們合成一個整體往下跳,怎麼樣?”小水滴們覺得這位大哥的話有道理,就按他的說法去做,可是大家身上光溜溜的,誰也抓不住誰。那個聰明的水滴喊道:“小塵粒有粘性,大家都抓它。”於是小塵粒把大家連起來,三五成群的,滿天都是,氣流再也浮不住它們了,大部分小水滴都回到了家。
同學們,小水滴的旅行結束了,他們的旅行就是雨的形成過程。你明白其中的道理了嗎?
趣味地理故事篇三16世紀初,西班牙已經成為西方各國的霸主,尤其是其不可一世的強大武裝之一——西班牙海軍,更被吹噓為“無敵艦隊”。到16世紀後半期,隨著英國實力的增強,英國為了自身巨大的經濟利益,在諸如販賣黑人、掠奪殖民地等方面,同西班牙屢屢沖突,在這種背景下,導致了大西洋海戰。
1588年4月25日,西班牙海軍誓師征討英軍,以梅迪納?西多尼亞公爵為統帥的西班牙艦隊剛駛出特茹河口,突然狂風大起,波浪滔天,整個艦隊無法開航,經過數小時的搏鬥,整個艦隊進入了大西洋。沒過幾天,艦隊再次遭到罕見狂風的襲擊,旗艦“聖馬丁”號被迫躲進附近的泊錨地, 其它 艦只散的散,沉的沉,水手們疲憊不堪,兩次狂風使“無敵艦隊”的裝備和戰鬥力損失10%以上。
“無敵艦隊”經過短時期整頓,恢復隊形,列開陣式,撲向英國海軍基地——朴茨茅斯港。令人不解的是,港外海面卻沒有遇到任何來自英國人的抵抗。西多尼亞下令乘風鼓帆的西班牙艦隊停止前進,疑惑地觀察起來。
原來,英國人也早作出應戰准備,發誓要將西班牙軍隊拒於國門之外。不幸的是,英國艦隊離開朴茨茅斯基地後,遭到了和西班牙海軍同樣的厄運——狂暴風浪的襲擊,英國海軍不能出航,因而除留下幾艘輕型帆船監視海峽外,主力艦隊躲入港內,這便出現了上述一幕。
由於西班牙海軍的疑慮、遲滯,喪失了對英軍一舉而勝的戰機,英國主力艦隊,在德雷克率領下,利用夜色做掩護,從西班牙艦隊側翼包抄到其後方,搶佔了上風向,船借風勢,風助船威,首戰重創“無敵艦隊”,西班牙海軍被迫退往加來。
加來距英國很近,利於登陸,但此處海峽最窄,形成風道,風力比外海還大。加之西班牙艦只龐大,在狹小的水域不利周旋,英軍決定用火攻作為大決戰的序幕。決戰開始,英軍趁夜放出十幾艘火船,隨風勢沖入西班牙艦隊,西班牙海軍用小船加以堵截,由於風力太猛而無濟於事,傾刻間烈焰騰騰,火光一片,西班牙海軍船艦擁擠,相互碰撞,被燒溺而死的水兵有1000多人,損失慘重。
西班牙軍隊鬥志全無,望風而逃,海上忽然一陣狂風暴雨,西班牙海軍扯起風帆向南逃去。忙中出錯,由於風力太大,戰艦失去控制,馬上要在淺灘擱淺,狂風忽然改了方向,強勁的北風使面臨絕境的“無敵艦隊”擺脫了滅頂之災。狂風一直將艦隊向北吹去。西班牙將士要想回到祖國,只有向南,再次經過英吉利海峽,這無異於自投羅網。為不使艦隊全軍覆沒,只有繞過英倫三島向西再向南,從茫茫的大西洋返回祖國。這是一段艱苦的航程,大西洋上的颶風不斷的襲擊,使本已破損不堪的一些戰艦沉沒在無底深淵,另外一些艦船被愛爾蘭外海的礁石吞噬,生還者廖廖無幾。經此役,西班牙海軍損失戰艦70多艘、將士9000多人,從此一蹶不振,失去西方霸主的地位。
綜觀整個戰役,西班牙人始終沒有擺脫一個凶惡的敵人——風暴。那麼,使“無敵艦隊”瀕臨滅亡的大西洋風暴是怎樣形成的呢?
早春4月,亞歐大陸上仍殘留著勢力較強的蒙古高壓,大西洋上的冰島低壓逐漸減弱。氣壓的急劇變化,使大西洋沿岸的風力大增,且方向不變,西班牙海軍選在4月出征,正遇此類天氣。經過激戰,敗退的西班牙海軍經過數月顛簸,又碰上了大西洋颶風,這是由低氣壓而形成的熱帶氣旋,由於中心氣壓低,四周氣流向中心匯聚,並輻合上升,之後,在北半球逆時針旋轉,在南半球順時針旋轉。如果中心氣壓很低,旋轉的氣流強度就會很大,有時超過12級,並且上升的氣流會冷凝成雨。西班牙艦隊幾度遭到颶風的襲擾而疲於奔命,再與以逸待勞的英軍開戰,焉有不敗之理。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趣味地理故事”
❸ 地理小故事20字
故事一:地理考試
地理考試時, 老師要學生簡略描述下列各地:阿拉伯、新加坡、好望角、羅馬、名古屋、澳門。其中小明這樣寫:從前有個老公公, 大家叫他阿拉伯,有一天他出去爬山, 當他爬到新加坡的時候突然看見一隻頭上長著好望角的羅馬直沖過來,嚇的他拔腿跑進名古屋, 趕緊關上澳門。
故事二:校長與地球儀
地理老師帶著地球儀走進教室,校長來聽課。為了讓同學們進入課題,地理老師說:「同學們,今天教室里多了樣什麼東西?
「校長!」同學們異口同聲。地理老師只能再引導糾正:「同學們想一想,校長是不是東西啊?」「不是東西!」同學們答道。
故事三:教委主任的感慨
某教委主任下鄉考察。走進教室看到教桌上的地球儀,心裡直犯嘀咕:這地球儀怎麼斜著放?他轉身問學生這是怎麼回事,那學生如實回答:不是我弄的。主任又去找地理老師,地理老師答:的確不是學生弄壞的,我從儀器站買來時就這樣。主任還不相信又去問校長,校長難為情地說:沒辦法,學校資金短缺,只好買台殘次品湊合著用。教委主任聽了大發感慨:全社會重教育,可學校連台正品的地球儀都買不起,這該貽誤多少人啊;教具廠也不象話,象這種殘品怎麼能出廠呢?這不是坑人嗎?朱校長,你給我看看是哪家教具的產品,回去我非撤他們廠長的職不可!
故事四:「海拉爾」名字之過
北京某大學一位畢業生張某被分配到海拉爾工作。他從未學過地理,不知海拉爾在什麼地方,又因虛榮心太強,不願請教別人。於是便以名會意,心想:上海在海邊,海口在海邊,那海拉爾也一定在海邊,一定是海邊某一大城市。想到在那裡工作,一定十分舒服,甚至還想到了去海里游泳,海邊消夏。
想到此,他樂滋滋地打點行裝,登上了去海拉爾的列車去報到了。經過一天一夜折騰,終於到達了海拉爾,車未停穩,便抓起行李准備下車。
張某興奮地走出車站,往四周一看,他「洋鬼子看戲——傻眼」了,海拉爾哪裡是什麼海邊大城市呀,往東看是茫茫的林海雪原,往西看是蒼茫的呼倫貝爾大草原。張某腿一軟,眼前發黑,就癱倒在地。
後來,張某在給他的同學寫信時說到,學校千不該萬不該輕視地理課,我也千不該萬不該連海拉爾在什麼地方都不知道,更可恨的是人們為什麼要把與海相隔十萬八千里的地方叫海拉爾!
故事五:吹毛求疵看《三國》
八十四集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在中央電視台播出後,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茶餘飯後,街頭巷尾,人人都在暢談其情節,議論其長短。筆者無奉迎之嗜好,卻有求疵之毛病。今又求疵一回,請諸公莫笑。
該巨片之第九集中,有孫策等太史慈「日中」歸降的情節。但見主人公插劍於地,以觀日影,至「日中「那寶劍日影竟縮為一點——真真笑死人也。安徽涇縣地處北緯30°40′,「日中」時那寶劍日影不知如何會縮為一點?
筆者原以為原著即如此,此疵乃羅貫中之過。但細細想來,又覺憑羅貫中蓋世之才絕不至有此之疵,無奈找來原著一看,方知確實錯怪羅貫中了。羅才人書中只有「次日,立竿於營門以候日影。恰將日中,太史慈引一千餘眾到寨。」既無插劍之說,亦無日影縮為一點之過,電視劇中的問題全是改編者及導演弄巧成拙而已。
❹ 有關地理的小故事
1、麥哲倫環球航行後回國,船員們發現日期少了一天.讓他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他們的確每天都記了日期.其實是經過國際日界線日期要變更一天. 2、格陵蘭在地理緯度上屬於高緯度,它最北端莫里斯·傑塞普角位於83°39′N,而最南端的法韋爾角則位於59°46′N,南北長度約為2600千米,相當於歐洲大陸北端至中歐的距離。最東端的東北角位於11°39′W,而西端亞歷山大角則位於73°08′W。那裡氣候嚴寒,冰雪茫茫,中部地區的最冷月平均溫度為攝氏零下47度,絕對最低溫度達到攝氏零下70度,是地球上僅次於南極洲的第二個「寒極」。根據科學工作者的測量,全島冰的總容積達260萬立方公里,假如這些冰全部融化的話,地球的所有海面就會升高6.5米。格陵蘭島全靠厚厚的冰層,才使它能高高地突起於海平面上。如果把冰層去掉,格陵蘭島就不會有現在那樣高聳的氣派,而只能像一隻橢圓形的盤子,固定在海面上罷了。
在全球海洋大千千萬萬島嶼中,面積達2175600平方千米的格陵蘭島絕對排各第一,以面積大小而論,它比排各第二的新幾內亞島、排名第三的加里曼丹島、排名第四的馬達加斯加島的總和還要多54559平方千米。因此,格陵蘭島當之無愧為「環球諸島大哥大」。
格陵蘭島無冰地區的面積為341700平方千米,但其中北海岸和東海岸的大部分地區,幾乎是人跡罕至的嚴寒荒原。有人居住的區域約為150000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西海岸南部地區。該島南北縱深遼闊,地區間氣候存在重大差異,位於北極圈內的格陵蘭島出現極地特有的極晝和極夜現象。越接近高緯度,一年中的極晝和極夜就越長。每到冬季,便有持續數個月的極夜,格陵蘭上空隅爾會出現色彩絢麗的北極光,它時而如五彩繽紛的焰火噴射天空,時而如手執綵綢的仙女翩翩起舞,給格陵蘭的夜空帶來一派生氣。而在夏季,則終日頭頂艷陽,格陵蘭成為日不落島。
格陵蘭島是世界最大的島嶼。在北美洲東北,北冰洋和大西洋之間。面積217.56萬平方千米。人口5.4萬(1982),主要分布在西部和西南部,因紐特(愛斯基摩)人佔多數。首府戈特霍布。全島2/3在北極圈以北,氣候凜冽,僅西南部無永凍層。全 生活在格陵蘭島的因紐特人島5/6的土地為冰所覆蓋,中部最厚達3,411米,平均厚度接近1,500米,為僅次於南極洲的現代巨大大陸冰川。礦產以冰晶石最負盛名。水產豐富,有鯨、海豹等。公元前3000年因紐特(愛斯基摩)人首先到達這里。1894年丹麥首建殖民點於島的東南岸,1921年丹麥宣布獨占,1979年5月1日起正式實行內部自治。由於寒冷,格陵蘭有一種獨有的冰下城市「世紀營」,居民可以靠一種叫做「冰上電車」的有軌小型車輛在冰層的隧道中往來穿梭。
格陵蘭島是一個由高聳的山脈、龐大的藍綠色冰山、壯麗的峽灣和貧瘠裸露的岩石組成的地區。研究表明,這個島嶼擁有一些世界上最古老的岩石,這些岩石估計至少有37億年的歷史。從空中看,它像一片遼闊空曠的荒野,那裡參差不齊的黑色山峰偶爾穿透白色眩目並無限延伸的冰原。但從地面看去,格陵蘭島是一個差異很大的島嶼:夏天,海岸附近的草甸盛開紫色的虎耳草和黃色的罌粟花,還有灌木狀的山地木岑和樺樹。但是,格陵蘭島中部仍然被封閉在巨大冰蓋上,在幾百公里內既不能找到一塊草地,也找不到一朵小花。
格陵蘭島的面積相當於10倍的不列顛島,約為美國面積的四分之一。它的面積2 189 837平方公里,從北部的皮里地到南端的法韋爾角相距2574公里,最寬處約有1290公里。該島給人印象最深的特徵是它那巨大的冰蓋,有些地方冰的厚度達10000米,冰蓋占整個島嶼面積的82%。冰蓋產生了巨大的冰川:雅各布 港冰川每天將幾百萬噸的冰排入海中,移動速度約每小時1米。這就形成了眾多的冰山,1912年泰坦尼克號巨輪冰海沉船就因為撞上了一座冰山。1888年前,無人成功穿越冰原,是年,偉大的挪威探險家費里特喬夫·南森利用雪橇作冰上旅行,穿越了格陵蘭島冰原。
格陵蘭島是一個無比美麗並存在巨大地理差異的島嶼。東部海岸多年來堵滿了難以逾越的冰塊,因為那裡的自然條件極為惡劣,交通也很困難,所以人跡罕至。這就使這一遼闊的區域成為北極的一些瀕危植物、鳥類和獸類的天然避難所。
西海岸有世界最大的峽灣,切入內陸322公里。包括其首府戈特霍布在內的大部分居民點都分布於此,首府約有12000人。許多年來格陵蘭島為丹麥的殖民地,但是在1979年丹麥政府允許格陵蘭人自治,並通過了「格陵蘭自治條例」。
格陵蘭島大部分位於北極圈以北,因此在漫長的冬季看不見太陽。但到夏季,格陵蘭迎來了大量來此繁殖的鳥類,許多植物也生長旺盛,大家都競相充分地利用24小時的日照。
盡管許多島類來格陵蘭島只是為了繁殖,然後當冬季來臨時又飛向南方,但也有些鳥全年都駐足於此,其中包括雷鳥和小雪巫鳥。格陵蘭島也是世界最大的食肉動物——北極熊的家園,還有狼、北極狐、北極兔、馴鹿和旅鼠等。格陵蘭島北部有大批麝牛,其極厚的外皮保護它們免受冰冷的北極風凍害。在沿岸水域常見鯨和海豹。 3、(傳統文化的小故事)陝西地名的來歷
• 陝西:這一稱呼最早出現在西周初年。秦:因陝西在戰國時期
為秦國地而得名。關中:因位居眾關之中而得名,西有隴關,
東有函谷關,南有武關,北有臨晉關,西南有散關...
陝西:這一稱呼最早出現在西周初年。據《國語》載,西周
初年,周王朝以「陝原」(今河南陝縣境內)為界。陝原以東曰「陝
東」,由召公管轄;陝原以西曰「陝西」,由周公管轄。
秦:陝西省的簡稱,因陝西在戰國時期為秦國地而得名。
三秦:秦朝滅亡後,項羽把泰國之地分封給三個降將。封章
邯為雍王,統治咸陽以西及甘肅東部,都廢丘(今興平市內);
封司馬欣為塞王,統治咸陽以東,都棟陽(今臨撞縣北);封
董翳為翟王,統治上郡(今陝北地區),都高奴(今延安市東
北)。故陝西又稱「三秦」。
關中:因位居眾關之中而得名。胡三省注《資治通鑒》曰;「西
有隴關,東有函谷關,南有武關,北有臨晉關,西南有散關。」
西安:元代時稱奉元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 年),朝
廷改奉元路為西安府。這是「西安」這一名稱首次在歷史上的出
現。
臨潼:因縣城東有臨水、西有潼水而得名。
華陰:因在華山的北面,山北為陰,故名。
❺ 地理故事
巫山神女峰
相傳很久以前,長江三峽巫山之地曾為一馬平川,人們在此安居樂業,過著相當幸福的生活。後來,這里來了一個女巫,在此點化了一座山,這就是「巫山」。其用意是阻擋長江的東進,誰知長江之水有力破千鈞之勢,把它沖得支離破碎,千瘡百孔,這就是著名的長江三峽。女巫怒極了,引來一條孽龍占據三峽,在夏秋多雨之際,不斷利用巫山雲雨,興風作浪,長期危害當地人民。
孽龍有一惡習,喜吃金童玉女,每年農歷五月初一,就要人們給它獻上一對金童玉女,否則,這一年水患將特別嚴重,民不聊生,糧食顆粒無收。
年復一年,也不知有多少少男少女,落入了那孽龍的血盆大口,造成了多少家庭骨肉分離的悲慘場面。人們為了骨肉不分離,只好攜兒帶女外出謀生。這樣,金童玉女越來越難找了,終於有一年人們無法獻上金童玉女了,孽龍暴怒,時常發洪水,人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苦不堪言,這里幾乎變成荒無人煙的地方。
此事很快被治水之王夏禹知道了,他日夜兼程趕到這里,開始了水患的治理。首先,採取堵水的辦法,但壩修得越高,水越大,水患越嚴重,失敗了。取而代之的是引水,挖深挖寬河道,但長江水勢洶涌,收效也不大,最後請來了斬妖劍,與孽龍大戰了三天三夜,真是打得昏天黑地,累得雙方精疲力竭,誰也勝不了誰。經過與孽龍的多次較量,夏禹一時也奈何它不得,水患仍然存在。
此事震動了住在此山中的一位美麗神女,她早就盼望有人出面,收拾掉孽龍,好為一方百姓造福。今日她看到夏禹治不了孽龍,很替他著急擔心,她想到去幫助他。
神女偷偷上了天庭,來到玉皇大帝的藏書庫里,找呀找,終於尋到一本治妖的天書,迅速攜書下到巫山,在平曠的石壇上授與夏禹,夏禹照「天書」所載之法,歷盡千辛萬苦,從南海海島上找來了特製縛妖索,終於治服了妖龍,並把它鎮服在東海龍宮里,平息了多年來巫山雲雨造成的水患。
過不多久,神女偷書一事,被玉皇大帝發現了,龍顏大怒,把女神貶下凡間,並變為巫山中的一座石峰,這就是「神女峰」。後人為了紀念她,在此峰下立廟叫「神女廟」,一來讓她享受千年香火,供人瞻仰,以示不忘她的大恩;二來願神女保佑過往行人、船隻平安無恙。
(作者簡介:楊世開,中學一級教師,畢業於湖南衡陽師專地理系,現在湖南省綏寧縣第二中學任教。)
母子斗妖魔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福建和台灣是緊緊連在一起的,這里山嶽連綿,森林茂密,鮮花盛開,瓜果飄香。有一天,忽然來了個非常兇殘的妖魔,踐踏花草,虐殺生靈,害得人們無法生活。山村裡的幾個勇敢的年輕人,自動拿起了箭、大刀,上山去除妖魔,可是都有去無回。從此,人們只好背井離鄉,出去逃難。
山腳下有一戶人家沒有走,這戶人家只有母子倆,母親叫武夷,兒子叫阿里。阿里這年16歲了,母親便讓他苦練射箭本領,准備為民除害。開始,阿里兩隻眼睛盯著織布機上的牽挺,一動也不動專門練習不眨眼的功夫。後來,又用一根細線拴上一個小螞蟻掛在窗戶上,整天對著它瞧,專門練習把小東西看成大傢伙。過了九九八十一天,終於練成了高超的射箭本領,一箭射去,箭尖能穿透螞蟻的中心。接著他又苦練刀術。開始,每天對著木柴猛劈,後來又換成石頭練習,過了九九八十一天,果然練成了一手好刀法,一刀能將巨石劈成兩半。
那天晚上,天上沒有月亮,也沒有星星,阿里母子摸索著向山頂走去。忽然發現了兩道綠光,他們知道這是妖魔的兩只大眼睛,阿里連忙拉弓搭箭,「嗖嗖」兩聲,就把妖魔的兩隻眼睛射瞎了。妖魔痛得上下左右翻滾,掀起一陣狂風。阿里毫不畏懼,跳到妖魔背上,掄起大刀,猛砍妖魔的頭,妖魔漸漸向地下陷去……
忽然一聲巨響,大山裂成兩半,中間出現一條很深很寬的裂縫,妖魔一下子掉進了裂縫中去。接著東海的水涌進了裂縫,把阿里隔在了大山的東半邊,把母親武夷隔在了大山的西半邊。母子倆為了鎮住妖魔,就分別化作武夷山和阿里山,日夜守候在海峽的兩岸。
武夷山和阿里山雖都為東北—西南走向,但原先並非是同一列山體。這個傳說故事,說明了台灣與大陸的密切關系。它是兩岸人民一種美好的願望。
台灣海峽倒真的是由陸地演變而來的。近年來,人們發現在台灣海峽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著古代森林的遺跡,這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地質工作者研究認為,台灣海峽曾經歷了多次海陸變遷。在距今約400萬年左右,海峽地區第一次上升為陸地,成為台灣山脈和福建山地之間的帶狀山間平原。以後,海峽地區的地殼時升時降,使台灣地區與大陸時連時分。尤其是第四紀時,每當冰期氣候寒冷,海面下降,海峽地區便成為陸橋;每當間冰期,氣候變暖,冰雪消融,海面升高,陸橋又被淹沒成海峽了。
孫悟空過火焰山
話說孫大聖500年前大鬧天宮時,被楊戩擒了。太上老君將大聖置於八卦爐中,煅燒之後開鼎,被孫大聖蹬倒丹爐,丹爐里的幾塊磚從天上掉落下來,內有餘火,便化成了火焰山。
如今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歷盡千辛萬苦來到西域,卻被火焰山擋住了去路。放眼望去,只見這八百里火焰山烈火熊熊燃燒,周圍寸草不生。難怪傳說凡人過山,即使是銅腦蓋,鐵身軀,也會化為灰燼!
驚嘆之餘,孫悟空騰雲駕霧直奔芭蕉洞,智斗鐵扇公主羅剎女,借來芭蕉扇。返回使用,卻見第一扇火光熊熊,第二扇火氣愈烈;第三扇火頭有萬丈之高,並燒掉了孫悟空的兩根毫毛。孫悟空方知上當受騙借來的是假扇。
一氣之下,孫悟空挑戰羅剎女之夫牛魔王,並巧偷金睛獸,搖身變成牛魔王,再進芭蕉洞,順利哄騙羅剎女,二借芭蕉扇。正當得意返回途中,誰料卻被追趕而來化身為「豬八戒」的牛魔王反騙芭蕉扇成功。
無奈,只得三借芭蕉扇。幸有八戒參戰,眾神相助,終於借到芭蕉扇。行近山邊,用盡氣力揮了一扇,那火焰山火焰平息,寂寂無光;又扇一扇,涼風習習,清風微動;第三扇,滿天布雲,細雨霏霏,師徒四人好不高興,繼續西行。
那麼這神秘的火焰山到底如何呢?
火焰山地處我國西北新疆吐魯番盆地的蒼茫荒漠之中,東西長達100千米,南北寬約10千米,海拔約500米。火焰山主要由紅色砂岩構成,山勢曲折,形狀怪異,在強烈的陽光照射下,紅色砂岩熠熠發光,如同殷紅的鮮血;煙雲蒸騰,又像燃燒著的巨龍,奔騰跳躍,威武壯觀。
火焰山不僅色澤如此,氣溫也高得驚人,是我國夏季最熱的地方。有人會問,它地處北緯43°左右,為什麼夏季如此酷熱,並在全國保持遙遙領先的高溫記錄呢?這是因為:火焰山深居內陸,濕潤氣流鞭長莫及難以進入,雲雨稀少,十分乾燥,太陽輻射被大氣削弱少,到達地面熱量多;地面又無水份供蒸發,熱量支出少,地溫升得很高,火燙的大地既可烙餅,又能烤熟雞蛋;而大地又把能量源源不斷地傳給大氣。加上火焰山地處閉塞低窪的吐魯番盆地中部,一方面陽光輻射積聚的熱量不易散失;另一方面沿著群山下沉的氣流送來陣陣熱風,由於焚風效應,更加劇了增溫作用,以上種種,使這里形成名副其實的「火洲」。所以,即使你站在遠處看火焰山,也會清楚地看到整座大山的「熊熊烈火」,感覺到一股股灸熱的氣流撲面而來,令你頓時汗流夾背,頭昏目眩。這里無花無樹無草,真不愧一幅「火雲滿天凝未開,飛鳥千里不敢來」的景觀。
火焰山下陽光充足,晝夜溫差大,有利於瓜果生長,葡萄、哈密瓜名聞全國。火焰山下沙礫遍布,是進行「埋沙療法」的好地方。
疏忽釀大禍
驛馬嶺位於太行山深處的河北淶源縣與山西靈丘縣之間,是晉冀兩省的必經通道。
60年前,這里曾發生了平型關戰役的白羊鋪阻擊戰,八路軍大獲全勝,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60年代末,在昔日古戰場,又進行了一場人與大自然的搏鬥。當時我們國家到處都在「深挖洞,廣積糧,備戰備荒為人民,」為了防止不測事件的發生,國家大興三線建設,在京、冀、晉三省市間修築了一條京原鐵路。此路始自北京,止於山西原平,北與同蒲路接軌。為備戰起見,此路跨橋穿洞,工程十分艱巨。
晉冀通道驛馬嶺隧道全長8千米,站在隧道中間,極目遠眺,十來米高的洞口只有月亮牙那麼大。如此長的隧道都不見多少碴石,碴石哪去了?
西洞口向里鑿到20米處,鐵道兵14師8740團的一個工兵班正緊張施工:鑽炮眼的、往小推車上裝碴石的、往炮里裝炮葯的……突然一聲驚天動地的轟隆巨響,白煙翻滾,50人的工兵班連人帶設備都落入8米見方坍塌的地洞里。
事故發生後,鐵道兵司令部派來了專家組,進行考察和善後處理。一專家建議用探照燈往下看,他沒想到,山洞不是豎直的而是神工鬼斧般的自然彎曲,只能照十來米,無濟於事。專家組議來議去,無計可施。最後一專家說:「把我放下去看看。」他帶著手電筒、刀子、背著電話機,由上面的人用粗繩慢慢往下放。耳機里不時傳來:「這里發現一具屍體,掛在石壁上……」人們揪著心,繩子慢慢往下放,放著,放著,聽筒里突然大喊一聲:「別再放了!」人們輕輕地把探險家提上來,不容他喘氣,急問發生了什麼情況。他說:「原來洞底是條河,流著湍急的黑水,光線太暗,也許不是黑水。再往下放我就到了水裡,順黑水鑽入黑水洞,我就要『光榮』了」。之後,近8千米長的隧道碴石就全填在洞里,洞也沒填滿。
至此,事故真象大白,是設計人員疏忽所致。假若設計人員把隧道水平面向下測幾米,施工時就能發現洞在眼前,避免出現這么大的事故;若隧道水平面向上升幾米,則完工後也發現不了此洞,但將來通車後是個重大隱患。後來鐵道兵費盡心機,把鋼軌焊成網狀,築成道床,才沒有留下塌坍痕跡,保證了來往客貨列車的安全通過。
這個故事說明了認識地理事物決不能只看錶象,否則就會釀出大禍。就像山體結構並非堅固無隙,也會有自然形成的裂縫和洞穴,甚至有暗河和地下河。
女神降妖
相傳很早以前,喜馬拉雅山的珠峰地區,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叫喜馬拉雅海。海邊長滿了青草和鮮花,高大的樹上結滿了果子,林子里野獸成群,百鳥齊鳴,是一個美麗富饒的地方。
後來,有一群妖怪來到這里興風作浪,它們追捕野獸,趕走百鳥,踐踏森林,攪得大海里的魚兒都不得安寧。受害者聯合起來,一齊到東海龍王那裡告狀,龍王立刻派來他的小女兒珠穆朗瑪去降服這群妖怪。珠穆朗瑪女神將這群妖怪一個一個抓來,用從東海里取出的礁石把它們壓在下面,這群妖怪的魔力很大,礁石少了壓不住,於是珠穆朗瑪女神就不停地用礁石堆呀堆,堆成了世界上最高大的一座山,才把這群妖怪壓服了。為了改變礁石上寸草不生的環境,女神又在山坡上灑下了樹木和花草種子,使這里變成了一個草木蔥蘢、千獸群集、百花盛開的地方。為了感謝女神的功德,花、草、鳥、獸們共同為女神開了個慶功會,會上大家一致要求女神永遠留在人間。珠穆朗瑪女神也很留戀人間美麗的景色,就化做一座山峰,終年站立在喜馬拉雅山上,環顧地球上五湖四海,保護著所有的動植物免受妖怪的禍害。
根據地質學家科學考察研究,現在是地球之巔的珠峰地區,原來確實是一片汪洋大海,叫喜馬拉雅海。1966年,我國科學家在珠峰附近進行科學考察時,發現了喜馬拉雅魚龍化石,1975年又發現了中國旋齒鯊珠峰種化石,這是在距今二至三億年前稱霸海洋的動物,說明珠峰地區有過海洋的歷史。
珠穆朗瑪峰地區原屬古地中海的一部分,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喜馬拉雅山脈的形成是印度板塊與亞歐板塊碰撞的結果。原來印度板塊在非洲板塊的東南端,與亞歐板塊之間被古地中海隔開,由於印度洋底的擴張,印度板塊不斷向北漂移。大約在2000~3000萬年以前,印度板塊與亞歐板塊相碰撞,印度板塊斜插在亞歐板塊之下,猛烈地擠壓產生褶皺,隆起成山,從而形成了地球上最年輕、最高大的喜馬拉雅山脈。至今印度板塊仍在北移,喜馬拉雅山還在上升。
喜馬拉雅山的歷史變遷,是地殼運動、海陸變遷、滄海桑田變化的重要例證,也是板塊運動的例證。民間流傳女神降妖的傳說故事,多少隱含了這種地理環境的大變遷。
鄱陽湖邊蛤蟆石
在廬山白石嘴鄱陽湖邊,有一塊高約16米,長寬各12米的大石頭。它面向鄱陽湖,背朝廬山,上大下小,背部微彎,頭向上,很像一隻罕見的大蛤蟆,正昂著頭鼓氣大叫。這塊石頭就是有名的蛤蟆石。
這只蛤蟆對面的一個村莊,一直很窮。背後的村莊,經過全村的努力,村民們比較富裕。前村村民一致認為是這只蛤蟆害了他們。它張大口吞進了他們的糧食和財富,又從尾部拉出來,養肥了後村。村民們決定,要炸掉蛤蟆石。後村村民把蛤蟆石當作庇護他們的財神,不準炸。一方要炸,一方不準炸。兩村村民經常發生械鬥。
不幸的事終於發生,在一個漆黑的夜晚,蛤蟆石的頭部被偷偷地炸掉了。這是人們因無知造成的無法彌補的過錯,我們深為他們的愚昧而悲哀。
其實,這塊蛤蟆石並不是什麼「神石」,更不是兩村貧富的根源,它是由古代冰川運動造成的。它是第四紀廬山存在的冰川的有力證據。
第四紀冰川時期,廬山被巨大的冰川所覆蓋。冰川在重力作用下,挾帶大量的碎石,緩慢向下運動,產生巨大的刨蝕作用。冰川流動過程中在鄱陽湖濱遇到了一塊大石頭的阻擋,由於其勢不可擋,從這石頭上翻了過去,經過冰川刨蝕過的石頭背面逐漸變成了微微變曲的蛤蟆背。神奇的蛤蟆石就這樣形成了。
蛤蟆石根本不是「神仙」,但它也算塊奇石,是當地的一大自然景觀。將來開發旅遊資源,它或許會成為當地吐出財富的「金蛤蟆」。河北承德市也有一個蛤蟆石,它已成為承德市的象徵,每年觀看此石的遊客就有成千上萬。
蛤蟆石就象文物一樣,遭到破壞後,就不能再恢復。但願類似的事情不再發生。這個故事也說明了普及地理知識,提高全民素質的重要性。
❻ 地理故事的介紹
《地理故事》是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宿磊、羅婷婷等。
❼ 地理 故事
6個有趣的地理小故事
1.牛郎織女與星空圖
民間傳說,織女下凡與牛郎過著男耕女織的自由生活,王母聞訊後強行將織女帶回天宮,牛郎挑選著孩子追上天,狠心的王母又用金釵劃出一道天河(銀河)把他們隔開。仰望夜空,天琴座的織女星與鄰近兩顆較暗的恆星組成三角形,很象織布的梭子,天鷹座的牛郎星與兩顆暗星組成「一」字狀,象是牛郎用扁擔挑著兩個孩子。銀河的走向與牛郎織女星的連線相垂直,就象把他們分隔在「河」兩岸。學生聽了這個故事再去觀察星空,就容易辨認出這兩顆恆星和幾個星座。
2.火燒葫蘆峪與氣旋
三國後期,諸葛亮北伐中原、六齣祁山。一次將司馬懿父子及所率魏軍困在葫蘆峪。遍山燃起大火,欲將敵方全部燒死。司馬父子自度難逃此劫,抱頭痛哭等死。不料突然一場大雨澆滅了山火,司馬氏得以死裡逃生。這場雨其實不是什麼「天意」,恰恰是諸葛亮自己製造的。熊熊的大火使此山區的近地面空氣受熱上升,氣壓降低。低氣壓區形成氣旋,其中心因空氣上升冷卻凝結而降雨。就是說,葫蘆峪里下了一場氣旋雨。諸葛亮雖然通曉天文地理,但畢竟缺乏現代科學知識,不識「氣旋」是怎麼回事,否則,他可能會用另外的戰術來殲滅魏軍。
3.借東風與季風
赤壁之戰前夕,周瑜調兵遣將,打黃蓋。獻連環計,為火燒曹軍精心准備。突然間,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來。諸葛亮借探病之機,挑明周瑜的病根是「只欠東風」,並應允借東風相助。周瑜為什麼「欠」東風呢?因為赤壁古戰場在我國東部季風區。當時正值隆冬,盛行西北風,極少刮東南風。曹營在江北,東吳在江南,用火攻反會燒了自家。周瑜焦急是有道理的,它符合氣候規律性。而所謂「借」東風,其實是諸葛亮預測到冬至前後短時間天氣反常現象,故弄玄虛而已。由這則故事能自然地引出季風、氣候、天氣等概念。
4.德軍潛艇與密度流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潛艇經常從地中海出入直布羅陀海峽,在大西洋襲擊盟軍。盟軍吃了幾次虧,便派戰艦守住海峽,用聲納監聽,計劃一聽到潛艇的馬達聲便用深水炸彈將其炸毀。監聽多日,毫無聲響,德軍潛艇竟神不知鬼不覺地溜出海峽,出現在大西洋中。原來,直布羅陀海峽表層海水由大西洋流入地中海,底層海水由地中海流入大西洋。德軍利用這一點,過直布羅陀海峽時,關閉所有的機器,藉助海流而行,盟軍守株待兔卻讓「兔子」在眼皮底下溜了。這股海流屬於密度流,究其成因可引入課本要學的內容。
5.尋找石獸與流水侵蝕作用
清代學者紀昀在《閱微草堂筆記》中記載,某土地廟前石獸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後重修山門,尋找石獸,它卻不在原落水處,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說,應該在上游尋找,依他的話,果然撈出了石獸。石獸為什麼會向上游「跑」呢?原因在於,石獸落水後對水流形成阻力,使周圍水速更快,沖刷能力更強,其下面迎水流一側的泥沙逐漸被水沖走,成為空穴。久之,石獸因重力作用朝著迎水流的方向傾倒,如此再三,便向上游移動了一截。可見老兵的判斷是正確的,流水的侵蝕和搬運作用,使石獸能「逆水而行」。
6.海灣戰爭與自然帶
在侵越戰爭和海灣戰爭中,美國都打出了空軍王牌,但結果截然相反,除政治原因外,兩地自然環境不同是很重要的原因。越南地處熱帶季雨林帶,在「胡志明小道」沿線,森林遮天蔽日,加上崎嶇的山地地形,在空中很難觀察到地面的軍事動態。美軍用電子監聽等高科技手段來確定轟炸目標,也收效甚微。而伊拉克與科威特大部分地區是熱帶沙漠,地表平坦,植被極少,面對多國部隊「地毯式」轟炸,伊軍毫無隱藏可言,只有挨打的份,戰鬥力嚴重損傷,註定了吃敗仗的結局。由此可見,自然帶與地形,對於空襲戰,起了不可小覷的客觀影響。
❽ 地理小故事
相傳很早以前,喜馬拉雅山的珠峰地區,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叫喜馬拉雅海。海邊長滿了青草和鮮花,高大的樹上結滿了果子,林子里野獸成群,百鳥齊鳴,是一個美麗富饒的地方。
後來,有一群妖怪來到這里興風作浪,它們追捕野獸,趕走百鳥,踐踏森林,攪得大海里的魚兒都不得安寧。受害者聯合起來,一齊到東海龍王那裡告狀,龍王立刻派來他的小女兒珠穆朗瑪去降服這群妖怪。珠穆朗瑪女神將這群妖怪一個一個抓來,用從東海里取出的礁石把它們壓在下面,這群妖怪的魔力很大,礁石少了壓不住,於是珠穆朗瑪女神就不停地用礁石堆呀堆,堆成了世界上最高大的一座山,才把這群妖怪壓服了。為了改變礁石上寸草不生的環境,女神又在山坡上灑下了樹木和花草種子,使這里變成了一個草木蔥蘢、千獸群集、百花盛開的地方。為了感謝女神的功德,花、草、鳥、獸們共同為女神開了個慶功會,會上大家一致要求女神永遠留在人間。珠穆朗瑪女神也很留戀人間美麗的景色,就化做一座山峰,終年站立在喜馬拉雅山上,環顧地球上五湖四海,保護著所有的動植物免受妖怪的禍害。
根據地質學家科學考察研究,現在是地球之巔的珠峰地區,原來確實是一片汪洋大海,叫喜馬拉雅海。1966年,我國科學家在珠峰附近進行科學考察時,發現了喜馬拉雅魚龍化石,1975年又發現了中國旋齒鯊珠峰種化石,這是在距今二至三億年前稱霸海洋的動物,說明珠峰地區有過海洋的歷史。
珠穆朗瑪峰地區原屬古地中海的一部分,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喜馬拉雅山脈的形成是印度板塊與亞歐板塊碰撞的結果。原來印度板塊在非洲板塊的東南端,與亞歐板塊之間被古地中海隔開,由於印度洋底的擴張,印度板塊不斷向北漂移。大約在2000~3000萬年以前,印度板塊與亞歐板塊相碰撞,印度板塊斜插在亞歐板塊之下,猛烈地擠壓產生褶皺,隆起成山,從而形成了地球上最年輕、最高大的喜馬拉雅山脈。至今印度板塊仍在北移,喜馬拉雅山還在上升。
喜馬拉雅山的歷史變遷,是地殼運動、海陸變遷、滄海桑田變化的重要例證,也是板塊運動的例證。民間流傳女神降妖的傳說故事,多少隱含了這種地理環境的大變遷
神秘的百慕大三角
1968年9月一架「C132」客機正在晴朗天空中飛行,突然飛機墜落入海,機上27人全部喪生。1973年3月,一艘摩托船在平靜的海面上行駛,瞬間船沉於海,船上32人無一倖存。以上海難僅是發生在百慕大群島附近三角形海區的其中二例。這里,因艦船、飛機屢遭劫難而被人們稱為「死三角」。一時間,眾說紛紜,種種疑問,令人百思不解。那麼,神秘的「百慕大三角」究竟是怎麼回事?
「死三角」海區位於大西洋西側百慕大群島、佛羅里達海峽和大安的列斯群島東端的波多黎各島之間。大部分位於北緯20°~30°之間,屬於北熱帶。這里全年主要受熱帶氣團控制,盛行東北信風。夏秋多熱帶颶風,狂風怒吼,常形成10多米高的水牆,此外,還經常可以遇到海龍卷,它能把海水吸到幾千米的高空,給航行罩上了可怕的陰影。
「死三角」海區正處在南、北美之間地殼斷裂帶的北緣,火山和地震活動非常強烈,海底地形十分復雜。「死三角」的下面,大部分是深達6000米以下的北亞美利加海盆;北部是突起於四周深海盆的百慕大海台,西和西南側是靠近大陸和群島的廣闊的大陸架,南端是深達9215米的波多黎各海溝。
「死三角」附近既有明顯突出的半島如佛羅里達半島、尤卡坦半島,又有被半島圍起來的較封閉的海灣——墨西哥灣,還有眾多的島嶼和海峽:巴哈馬群島、大安的列斯群島和小安的列斯群島等1200多個島嶼。這些島嶼面向浩瀚的大西洋,屏障著加勒比海,大大增加了洋流的復雜性。大西洋北赤道暖流在安的列斯群島附近大部轉向西北,從「死三角」海區穿過。另外,從墨西哥灣經佛羅里達海峽流出的佛羅里達洋流,非常強大,寬度擴及整個海峽,達150千米,洋流深800米,每晝夜流速為130~150公里。如此「浩浩盪盪的大軍」也從「死三角」海區通過。總之,「死三角」海區洋流復雜,勢強流急,遇難的飛機、船隻即使不沉入洋底,也會被強大的洋流沖得無影無蹤了。給人以一點殘骸不留、神秘失蹤的假象。還有,「死三角」海域又是馬尾藻海的一部分,海面布滿了以馬尾藻為主的褐色藻類,不利航行。
「死三角」海區位於巴拿馬地峽的東北方,是西歐、北非和北美東岸到巴拿馬運河航線的必經之地,過往船隻絡繹不絕,海上交通運輸繁忙。此外,巴哈馬群島風景秀麗,氣候溫和,是旅遊勝地,節假日許多人駕著自己的遊艇或私人飛機到這里度假,難免不發生意外。
如果我們充分考慮到以上這些因素,再根據每次失事的具體情況作深入細致的分析,那就對「死三角」海域所發生的事件不會感到神秘莫測,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不會存在什麼超自然的現象。至於一些學者提出的各種假說,如百慕大三角失蹤事件都是飛碟乾的,自然激光會使船隻、飛機化為烏有等等,都是站不住腳的。
1990年,美國海洋基礎工程學專家韋恩·鄧拉普發現百慕大三角區海床蘊藏極為豐富的天然氣和石油,而高壓油氣正是人們屢遭劫難的「死神」。原來他發現,在百慕大海區內,常有大量奇異的水合物漂浮過來,而這些水合物又極易氣化,為此他做了實驗,在一個不大的區域內,幾分鍾就測得500萬立方米驟然溢出的氣體,後被證明是天然氣。他說:幾百萬年來,沉積在此地海底的動、植物,腐爛發酵,形成了大面積的氣、油田。在該地特有的高壓、極冷條件下,海水的水分子和天然氣分子受壓結合,結晶為冰樣的水合物存於海面、水中、海底,水合物在壓力稍減或溫度略升時,即溶化並瞬間放出大量的天然氣。因水合物在溶化過程中的膨脹,致使海水沸騰,氣團雲霧遮日,當輪船經過此地,突然比重變小的海水,無力承受船體的重量,遂沉入海底。而飛機來到百慕大三角區上空,由於天然氣大量釋放,導致發動機缺氧,逐漸熄火,其機尾排出的帶有火星的廢氣,就會引燃從海面不斷上涌的天然氣,使墜落的機體頓時成為一團火焰。
2.火燒葫蘆峪與氣旋
三國後期,諸葛亮北伐中原、六齣祁山。一次將司馬懿父子及所率魏軍困在葫蘆峪。遍山燃起大火,欲將敵方全部燒死。司馬父子自度難逃此劫,抱頭痛哭等死。不料突然一場大雨澆滅了山火,司馬氏得以死裡逃生。這場雨其實不是什麼「天意」,恰恰是諸葛亮自己製造的。熊熊的大火使此山區的近地面空氣受熱上升,氣壓降低。低氣壓區形成氣旋,其中心因空氣上升冷卻凝結而降雨。就是說,葫蘆峪里下了一場氣旋雨。諸葛亮雖然通曉天文地理,但畢竟缺乏現代科學知識,不識「氣旋」是怎麼回事,否則,他可能會用另外的戰術來殲滅魏軍。
3.借東風與季風
赤壁之戰前夕,周瑜調兵遣將,打黃蓋。獻連環計,為火燒曹軍精心准備。突然間,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來。諸葛亮借探病之機,挑明周瑜的病根是「只欠東風」,並應允借東風相助。周瑜為什麼「欠」東風呢?因為赤壁古戰場在我國東部季風區。當時正值隆冬,盛行西北風,極少刮東南風。曹營在江北,東吳在江南,用火攻反會燒了自家。周瑜焦急是有道理的,它符合氣候規律性。而所謂「借」東風,其實是諸葛亮預測到冬至前後短時間天氣反常現象,故弄玄虛而已。由這則故事能自然地引出季風、氣候、天氣等概念。
4.德軍潛艇與密度流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潛艇經常從地中海出入直布羅陀海峽,在大西洋襲擊盟軍。盟軍吃了幾次虧,便派戰艦守住海峽,用聲納監聽,計劃一聽到潛艇的馬達聲便用深水炸彈將其炸毀。監聽多日,毫無聲響,德軍潛艇竟神不知鬼不覺地溜出海峽,出現在大西洋中。原來,直布羅陀海峽表層海水由大西洋流入地中海,底層海水由地中海流入大西洋。德軍利用這一點,過直布羅陀海峽時,關閉所有的機器,藉助海流而行,盟軍守株待兔卻讓「兔子」在眼皮底下溜了。這股海流屬於密度流,究其成因可引入課本要學的內容。
5.尋找石獸與流水侵蝕作用
清代學者紀昀在《閱微草堂筆記》中記載,某土地廟前石獸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後重修山門,尋找石獸,它卻不在原落水處,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說,應該在上游尋找,依他的話,果然撈出了石獸。石獸為什麼會向上游「跑」呢?原因在於,石獸落水後對水流形成阻力,使周圍水速更快,沖刷能力更強,其下面迎水流一側的泥沙逐漸被水沖走,成為空穴。久之,石獸因重力作用朝著迎水流的方向傾倒,如此再三,便向上游移動了一截。可見老兵的判斷是正確的,流水的侵蝕和搬運作用,使石獸能「逆水而行」。
6.海灣戰爭與自然帶
在侵越戰爭和海灣戰爭中,美國都打出了空軍王牌,但結果截然相反,除政治原因外,兩地自然環境不同是很重要的原因。越南地處熱帶季雨林帶,在「胡志明小道」沿線,森林遮天蔽日,加上崎嶇的山地地形,在空中很難觀察到地面的軍事動態。美軍用電子監聽等高科技手段來確定轟炸目標,也收效甚微。而伊拉克與科威特大部分地區是熱帶沙漠,地表平坦,植被極少,面對多國部隊「地毯式」轟炸,伊軍毫無隱藏可言,只有挨打的份,戰鬥力嚴重損傷,註定了吃敗仗的結局。由此可見,自然帶與地形,對於空襲戰,起了不可小覷的客觀影響。
泰坦尼克號,在世界航海史上曾被驕傲地稱為「永不沉沒的巨輪」,該船船身相當於三幢半住宅大廈的長度,被歐美新聞界譽為「海上城市」。1912年4月15日凌晨,它載著2207名旅客和船員作處女航時,同一座漂浮的冰山發生了僅僅為時10秒鍾的碰撞,便造成1513名旅客遇難的悲劇。這輝煌的首航竟給它帶來了葬身海底的厄運。
泰坦尼克號游輪於1912年4月10日從英國南安普敦啟航開往紐約,登上這條船的富商大賈和英美兩國的社會名流,都想在這條嶄新的奇跡般的巨輪上逍遙自在地度過美妙的一周。甲板下面,低等客艙里乘坐的是數百名移民,他們要越過大西洋,到彼岸去開創新的生活。
最初幾天平安地過去了,但是到了到第四天,報務員收到了航行在前方的船隻發出的緊急電訊,電訊提醒他們冰山異乎尋常地向南漂浮,已經到了附近海域。4月14日是星期天,泰坦尼克號又收到了同樣內容的緊急電訊,然而這些警告均未受到高傲的船員的重視,第一次收到的警報被丟到一邊,幾個小時沒有向船長報告,後來的兩次乾脆沒有送交到指揮室。黃昏剛過,氣溫便開始驟然下降,盡管冰山臨近的跡象已經十分明顯,泰坦尼克號卻既沒有改變航線也沒有降低航行速度。
夜幕降臨之後,愛德華·史密斯船長布置了警戒冰山的瞭望哨。23點40分瞭望台上的人最先發現了冰山,值班軍官下令向右弦急轉彎。可是一切都太遲了,冰山已經將船弦外壁撞開了一條100米長的裂口。大多數旅客只是感覺到了輕微的震動,幾乎沒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但是隨船的工程師們經過察看後認定:該船已經無法挽救了。他們認為,如果船上的16個防水艙只有4個進水的話,船還可以浮在水上,但不幸的是有5個底艙的外壁被冰山撕裂了。三等艙里的旅客大都起了床,因為海水已將他們房間里的地板淹沒。報務員用莫爾斯電碼發出了最新規定的SOS呼救信號,在海難中使用這種信號還是第一次。午夜12點零5分,按照船長的命令救生艇開始下水。
旅客們並不清楚,在所有的救生艇上總共只有1178個座位,只能接納旅客總數的一半,但是按當時的法律規定,這種救生條件已經算相當充分了。起初,旅客當中並沒有發生恐慌,他們根本不相信會有什麼危險,因為泰坦尼克號是「永遠不會沉沒的!」直到船體出現了危險的傾斜,他們才失去了先前的鎮定。婦女和兒童首先離船。頭等艙里的乘客優先登上了救生艇,在他們當中只有4名婦女在這次海難中喪生。在二等艙和三等艙里的272名婦女當中倖存下來的只有96人。有一段時間,三等艙通向甲板的門甚至都被鎖住了,以防下面的乘客涌到甲板上來。在越來越傾斜的甲板上,樂隊不停地演奏著拉格泰樂曲。
凌晨2點40分,泰坦尼克號幾乎在水中直立起來,然後便頭朝下沉入了3000米深的大西洋中。那些留在黑暗艙房裡的移民們和泰坦尼克號一起葬身於海底,甲板上的人全被拋入了冰冷的海水,成了這條著名的冰海沉船的隨葬品。
造成這條豪華巨輪沉沒的冰山,其實不是什麼神秘的東西,它是漂浮在極地海域的巨大冰塊。每年春夏時節,因氣溫升高極地海洋冰塊破裂而生成,在向溫帶、熱帶漂移時,逐漸消失。它們體積相差極大,大的冰山可達幾公里長,這樣的龐然大物,是海上行船的巨大威脅。
泰坦尼克號被撞沉,說明了自然界的力量是巨大的,人類切不可盲目自大,一定要對各種自然現象予以足夠的重視,不然就避免不了悲劇的發生。
神秘的百慕大三角
1968年9月一架「C132」客機正在晴朗天空中飛行,突然飛機墜落入海,機上27人全部喪生。1973年3月,一艘摩托船在平靜的海面上行駛,瞬間船沉於海,船上32人無一倖存。以上海難僅是發生在百慕大群島附近三角形海區的其中二例。這里,因艦船、飛機屢遭劫難而被人們稱為「死三角」。一時間,眾說紛紜,種種疑問,令人百思不解。那麼,神秘的「百慕大三角」究竟是怎麼回事?
「死三角」海區位於大西洋西側百慕大群島、佛羅里達海峽和大安的列斯群島東端的波多黎各島之間。大部分位於北緯20°~30°之間,屬於北熱帶。這里全年主要受熱帶氣團控制,盛行東北信風。夏秋多熱帶颶風,狂風怒吼,常形成10多米高的水牆,此外,還經常可以遇到海龍卷,它能把海水吸到幾千米的高空,給航行罩上了可怕的陰影。
「死三角」海區正處在南、北美之間地殼斷裂帶的北緣,火山和地震活動非常強烈,海底地形十分復雜。「死三角」的下面,大部分是深達6000米以下的北亞美利加海盆;北部是突起於四周深海盆的百慕大海台,西和西南側是靠近大陸和群島的廣闊的大陸架,南端是深達9215米的波多黎各海溝。
「死三角」附近既有明顯突出的半島如佛羅里達半島、尤卡坦半島,又有被半島圍起來的較封閉的海灣——墨西哥灣,還有眾多的島嶼和海峽:巴哈馬群島、大安的列斯群島和小安的列斯群島等1200多個島嶼。這些島嶼面向浩瀚的大西洋,屏障著加勒比海,大大增加了洋流的復雜性。大西洋北赤道暖流在安的列斯群島附近大部轉向西北,從「死三角」海區穿過。另外,從墨西哥灣經佛羅里達海峽流出的佛羅里達洋流,非常強大,寬度擴及整個海峽,達150千米,洋流深800米,每晝夜流速為130~150公里。如此「浩浩盪盪的大軍」也從「死三角」海區通過。總之,「死三角」海區洋流復雜,勢強流急,遇難的飛機、船隻即使不沉入洋底,也會被強大的洋流沖得無影無蹤了。給人以一點殘骸不留、神秘失蹤的假象。還有,「死三角」海域又是馬尾藻海的一部分,海面布滿了以馬尾藻為主的褐色藻類,不利航行。
「死三角」海區位於巴拿馬地峽的東北方,是西歐、北非和北美東岸到巴拿馬運河航線的必經之地,過往船隻絡繹不絕,海上交通運輸繁忙。此外,巴哈馬群島風景秀麗,氣候溫和,是旅遊勝地,節假日許多人駕著自己的遊艇或私人飛機到這里度假,難免不發生意外。
如果我們充分考慮到以上這些因素,再根據每次失事的具體情況作深入細致的分析,那就對「死三角」海域所發生的事件不會感到神秘莫測,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不會存在什麼超自然的現象。至於一些學者提出的各種假說,如百慕大三角失蹤事件都是飛碟乾的,自然激光會使船隻、飛機化為烏有等等,都是站不住腳的。
1990年,美國海洋基礎工程學專家韋恩·鄧拉普發現百慕大三角區海床蘊藏極為豐富的天然氣和石油,而高壓油氣正是人們屢遭劫難的「死神」。原來他發現,在百慕大海區內,常有大量奇異的水合物漂浮過來,而這些水合物又極易氣化,為此他做了實驗,在一個不大的區域內,幾分鍾就測得500萬立方米驟然溢出的氣體,後被證明是天然氣。他說:幾百萬年來,沉積在此地海底的動、植物,腐爛發酵,形成了大面積的氣、油田。在該地特有的高壓、極冷條件下,海水的水分子和天然氣分子受壓結合,結晶為冰樣的水合物存於海面、水中、海底,水合物在壓力稍減或溫度略升時,即溶化並瞬間放出大量的天然氣。因水合物在溶化過程中的膨脹,致使海水沸騰,氣團雲霧遮日,當輪船經過此地,突然比重變小的海水,無力承受船體的重量,遂沉入海底。而飛機來到百慕大三角區上空,由於天然氣大量釋放,導致發動機缺氧,逐漸熄火,其機尾排出的帶有火星的廢氣,就會引燃從海面不斷上涌的天然氣,使墜落的機體頓時成為一團火焰。
❾ 地理故事的簡介
本書通過一個個引人入勝的小故事生動而又翔實地介紹了千奇百怪的地理奇觀;講述了給人以智慧啟迪的地理知識,以及人們在生活現象中領悟到的地理故事。
❿ 誰知地理小故事
地理故事
火燒葫蘆峪與氣旋
三國後期,諸葛亮北伐中原、六齣祁山。一次將司馬懿父子及所率魏軍困在葫蘆峪。遍山燃起大火,欲將敵方全部燒死。司馬父子自度難逃此劫,抱頭痛哭等死。不料突然一場大雨澆滅了山火,司馬氏得以死裡逃生。這場雨其實不是什麼「天意」,恰恰是諸葛亮自己製造的。熊熊的大火使此山區的近地面空氣受熱上升,氣壓降低。低氣壓區形成氣旋,其中心因空氣上升冷卻凝結而降雨。就是說,葫蘆峪里下了一場氣旋雨。諸葛亮雖然通曉天文地理,但畢竟缺乏現代科學知識,不識「氣旋」是怎麼回事,否則,他可能會用另外的戰術來殲滅魏軍。
借東風與季風
赤壁之戰前夕,周瑜調兵遣將,打黃蓋。獻連環計,為火燒曹軍精心准備。突然間,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來。諸葛亮借探病之機,挑明周瑜的病根是「只欠東風」,並應允借東風相助。周瑜為什麼「欠」東風呢?因為赤壁古戰場在我國東部季風區。當時正值隆冬,盛行西北風,極少刮東南風。曹營在江北,東吳在江南,用火攻反會燒了自家。周瑜焦急是有道理的,它符合氣候規律性。而所謂「借」東風,其實是諸葛亮預測到冬至前後短時間天氣反常現象,故弄玄虛而已。由這則故事能自然地引出季風、氣候、天氣等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