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文化地理差異指什麼

文化地理差異指什麼

發布時間:2022-09-23 09:12:12

Ⅰ 南北方文化差異有哪些

南矮北高:東北、華北地區的男子平均身高為1.693米,雲貴川為1.647 米。



南瘦北胖:身高和體重的差異主要是受環境和食物兩個因素的影響,一 般說來,居住在草原、高原、高緯度、氣候寒冷地區的並以麥面為主食的人,身材魁梧。而生活於熱帶、亞熱帶島嶼和濱海平原地區,從事農耕並以大米為主食的人,身材則較矮小。



南米北面:南甜北咸:我國飲食和口味的突出表現就是南米北面、南甜北咸。



南繁北齊:語言的地理差異表現為南繁北齊,即南方語言繁雜,北方語言比較劃一。北方廣大地區都屬北方方言區,從哈爾濱到昆明直線距離三千多公里,兩地語音雖有區別,而通話交流思想沒有多大困難。在南方,同一方言區內,如閩方言區內,還分為福州話、廈門話、莆田話、閩西話等,互相聽不懂。廣東的珠江三角洲與韓江三角洲相距不過300公里,粵語與潮汕語之間卻無法交談.




南老北孔:南方是無為而治的老子哲學思想主要傳播地,北方的齊魯大地則是孔子儒家學說的發源地。



南柔北剛:南柔北剛是反映在地理景觀和文化藝術兩方面的差異:杏花春雨江南,古道西風冀北——南北景觀差異;南曲如抽絲,北曲如輪槍——南北戲曲差異。




南細北爽:南北兩方人生活習性的不同,在某種程度上表現了南北兩種地域文化的差異:南方人的精緻、細膩與北方人的粗獷、簡朴形成鮮明的對比;南細北爽是指,南方人說話比較婉轉,北方人說話比較直率。
南拳北腿:南拳北腿指的是武術的南北差異,南方的拳術和北方的腿功形成強烈對比。



南騙北搶:南騙北搶是犯罪分子行為地理分布特點的真實寫照,即南方多發生智力型的案件,北方多發生暴力型的犯罪活動。




南船北馬:在交通方式上,由於自然地理環境的不同,導致了南船北馬的區域差異——南方水上交通發達,北方主要靠陸上交通。




南敞北封:由於氣候、地貌等條件的差異,南北方園林和建築風格不同。縱觀我國民居屋頂坡度,從南到北逐漸減緩。到了河北一帶出現平頂民居。




南方坡大,一可防雨水滲漏,二可隔太陽暴曬。北方坡緩,可節省建築材料,兼作涼曬作物場地。南方園林建築,輕巧纖細,玲瓏剔透,內外空間連貫,層次分明,蘇州的拙政園是其典型代表。




北方園林建築,平緩嚴謹,粗壯拙樸,內外空間界限分明。受到資源和區位的影響,我國著名園林學家陳從周認為南北園林建築的區別是南敞北封——南方建築多敞口,北方建築多封閉, 陳從周教授對此作出總結:「南方為棚,多敞口。北方為窩,多封閉。前者原出巢居,後者來自穴處。」




南輕北重:我國的工業部局有南輕北重的地域特徵。即我國北方以重工業為主,南方輕工業相對比較發達。




南經北政:南方經濟文化活躍,多鄉鎮企業和外資企業。北方政治活躍,多國營商業。 南下北上:北方政治軍事力量八次統一大陸,南方意識形態七次挺進中原。歷史上我國經歷多次分裂,主要是南北分裂,最後從戰略上統一全國的力量大都來自北方,其中,比較重要的有八次北方軍事力量的南下。最近的一次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江南下;到了近現代,由於西方的科學文化首先傳入東南沿海,南方在經濟文化上的領先地位不斷加強。




南風北漸是我國近現代文化流動的基本趨向。

南米北面我國南北方的飲食習慣不同。南方人愛米飯,北方人喜麵食,其實這與南北方的農業生產結構不同有關。我國南方的氣候高溫多雨、耕地多以水田為主,所以當地的農民因地制宜種植生長習性喜高溫多雨的水稻。

而我國北方降水較少,氣溫較低,耕地多為旱地,適合喜干耐寒的小麥生長。所謂「種啥吃啥」,長此以往,便養成了南米北面的飲食習慣。 提及南北飲食的差異,大家可能首先會想到南方主食大米、北方主食麵粉。但是東北生產大米,而且久負盛名,頗為有趣的是東北人自己有名的大米主要賣到其他地方,自己卻不喜歡吃。




從菜系來看,南方菜系優勢明顯、有廣東的粵菜、四川的川菜、湖南的湘菜、江浙的杭幫菜等。而北方卻幾乎沒有獨立的菜系,當然東北的菜還是頗有特色。總體特點是南方飲食講究的是精細,而北方體現的是粗獷。



從菜量來看,南方多數是小而精。北方是多而粗,南方一年四季蔬菜豐富,北方到了冬季就數大白菜最多,要不就是大棚的蔬菜,但是品種相對還是少了些。尤其在農村可能差別更大。




從喝湯來看南北迥異:南方人喝湯是作為一個菜上桌的,更多的是在夏季天氣炎熱喝湯,廣州、福建一帶在飯前、飲酒前喝湯,尤其廣州人堡湯是出了名的。而北方人一年四季都喝湯,但是湯是在飯後喝,一般不是作為一道菜上桌,而且主要在冬季喝湯,覺得熱乎、暖和。

從喝酒來看,北方人豪爽,平均酒量大於南方人,特別是山東、東北和內蒙人酒量驚人。南方生產白酒,有名的貴州茅台、四川五糧液。夏天可能南北都已啤酒為主,但是冬天北方人更喜飲白酒,但是冬天南方的江浙一帶喜喝黃酒,比如紹興女兒紅、上海的和酒、石庫門等。




北方人大碗喝酒,大口吃菜,大聲說話。南方人相對精細。 南米北面我國南北方的飲食習慣不同。南方人愛米飯,北方人喜麵食,其實這與南北方的農業生產結構不同有關。我國南方的氣候高溫多雨、耕地多以水田為主,所以當地的農民因地制宜種植生長習性喜高溫多雨的水稻。而我國北方降水較少,氣溫較低,耕地多為旱地,適合喜干耐寒的小麥生長。所謂「種啥吃啥」,長此以往,便養成了南米北面的飲食習慣。



Ⅱ 中國文化南北差異是什麼

1.中國文化區劃原則

嚴格地講,文化區不僅是一個空間地域概念,而且是一個隨著時間的演替、歷史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空間單位。因此,在劃分中國文化區的時候,我們不僅要考慮中國地理環境的影響,各民族的文化差異,各地的經濟、社會、歷史與文化發展的背景,還要考慮各區的歷史演變過程。

一般來講,在區劃時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1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文化條件具有相似性;

1.2現狀基本特徵具有一致性;

1.3物質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發展方向和採取的政策措施具有共同性。

2.中國現代文化區及其特點

實際區劃時,由於客觀和主觀條件的限制,我們沒有足夠的人力和時間去分析研究各文化區的歷史發展演變。所以,大部分學者的劃分都主要依據中國文化地理分布的現狀,盡可能考慮其歷史發展、演變過程,遵循以上三個原則來劃分的。

這里,我們介紹具有代表性的劃分。根據王會昌等《中國文化地理》,中華民族文化既包括為其主體的農業文化,又包括豐富多彩的游牧文化,因此,中國文化的地理分布可以籠統地劃分為東部農業文化區和西部游牧文化區兩大部分①,即兩個獨立的一級文化區(圖一1)。顯而易見,一級文化區的劃分與中國地理的大勢是密切相關的。

根據中國地理學界的傳統習慣,常常從黑龍江省的黑河到雲南省的騰沖之間作一連線,將我國版圖劃分為東、西兩大部分。東半壁以平原、丘陵和海拔2000米以下的高原、山地為主,盛行季風氣候,是我國比較發達的農業區;西半壁以草原、沙漠、高山和高寒高原為主,屬大陸性氣候,是我國主要的游牧區。正是地理環境的巨大差異,以及與這種差異相適應的不同的生產方式——農耕和游牧———導致了生活於其中的民族文化特徵與文化風格的迥然相殊,這正是我們劃分中國一級文化地理區的最重要的依據。當然,東、西兩大文化區的劃分是相對的,在東部農業文化區中,例如在我國東北與西南山區少數民族居住的地方,也有從事狩獵和游牧的

民族,表現出遊牧文化的濃重色彩;而在西部游牧文化區中,例如在河套平原和新疆塔里木沙漠邊緣的綠洲地帶,某些少數民族也有從事農業(多半是灌溉農業)或半農半牧者,他們的文化色彩傾向於東部的漢民族。這種兩種文化類型在地域上相互交錯分布的現象,只有在更次一級的文化區域的劃分中才能顯示得更清晰、更准確。

. 二級文化區(即文化亞區)劃分的依據,主要是民族集團的分布及其文化特徵的差異,這種差異的基礎當然與地理環境的進一步分異有很大關系。例如在西部游牧文化區內部,從地理環境的宏觀角度來看,南北的差異是十分明顯的,基本上可以劃分為北部蒙新草原沙漠和南部青藏高原兩部分。蒙新草原沙漠地區橫亘於祖國的北疆,地形以高原、高山和巨大的山間盆地為主。由於地處內陸,東南季風的影響逐漸減弱以致最後消失。因此,乾旱成為自然界的主要矛盾,水分的分布自東向西依次減少,因而從大興安嶺到天山地區,在我國北部呈現出典型的溫帶草原、沙漠草原、荒漠和戈壁的自然景觀的有規律的遞變。這里分布著蒙古、維吾爾和哈薩克等典型的游牧民族。蒙元帝國在世界歷史上曾以其強悍的游牧民族特有的牢事沖擊力,向亞歐大陸南部的農耕世界和農業文明發起了凌厲的進攻。

同樣是在游牧文化區,青藏高原上的藏族游牧文化卻別有風韻。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輕、最高大的大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稱。這里既高且寒,既寒又干,致使藏族人民的衣食住行、風俗人情自然有別於北部游牧世界的其他民族。而且,由於毗鄰南亞次大陸,神秘的印度佛教文化也漸次傳播到這個高原游牧世界中來,使得這里的游牧文化又彌漫著宗教文化的神秘氣氛。據此,我們將蒙新草原沙漠和青藏高原兩個游牧文化地區分別劃分為西部游牧文化區的兩個文化亞區。

在東部農業文化區,根據同樣的原則,我們劃分出了以漢民族為主體的中國傳統農業文化亞區和西南以少數民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農業文化亞區兩大部分。西南少數民族文化亞區的文化特徵盡管與蒙族、藏族等游牧文化判然有別,屬於農業文化的范疇,但其文化風格又與漢民族不同,因而有必要單獨列為一個農業文化亞區。應當說明的是,在東北地區的白山黑水之間,雖然也分布著很多狩獵和游牧的民族,他們的文化特徵也與中國傳統的農業文化不同,然而就整個東北地區來看,目前佔主導地位的仍然是傳統的農業文化(盡管這里農業文化的歷史並不太悠久),所以,沒有將東北邊緣山區的少數民族文化分布地區單列為一個文化亞區。

三級文化區(即文化副區)的劃分比較復雜。在中國兩大文化區的四個文化亞區中,西南少數民族農業文化亞區由於眾多的民族交錯分布,只能從民族文化的類型上而無法從其地域分布上劃分開來,故該亞區未再進一步劃分出文化副區;青藏高原游牧文化亞區盡管地域十分遼闊,除藏族外也分布著其他幾個少數民族,但藏族的主體地位非常突出,其他少數民族在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方面也與藏族大致趨同,況且由於人口稀少,藏北高原甚至出現縱橫數百里的很多無人區,因此該文化亞區也未再作進一步的區域劃分。目前研究的重點是對中國傳統農業文化亞區和蒙新草原沙漠游牧文化亞區進行三級文化區即文化副區的劃分。

中國傳統農業文化亞區位於我國東部季風區內,水分和熱量都比較充裕,而且地形比較坦盪,土壤比較肥沃,自古以來就是我國傳統的農業文化地帶。然而該文化亞區南北縱長數千千米,地跨熱帶、亞熱帶、暖溫帶和亞寒帶等幾個氣候帶,農業耕作的制度和類型南北相異,地理景觀的風貌各地不同;至於人們的衣食住行、風土人情、藝術風格、欣賞情趣等,各具特色,各有風味。因此,必須進一步劃分出文化副區,才能在了解中國文化整體特徵的同時,認識其內部豐富多彩的文化風格,從而更深入地理解中國文化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

蒙新草原沙漠文化亞區東西橫亘數千千米,地域遼個,民族眾多,地理環境的差異比較明顯,尤其是民族分布的區域相對集中。在東部地區,以蒙古族居主導地位;在西部地區,大體上以天山山脈為界,其北部為哈薩克等族集中分布區,南部則以維吾爾族為主。天山南北的文化風格也各有特色。相對而言,南疆地區綠洲農業比較發達,因而其文化風格比較傾向於農耕社會的文化特色。因此,我們在該文化亞區內,又根據主體民族的分布及其文化風格的不同,劃分出了內蒙古、北疆和南疆三個文化副區。

文化副區界線的確定實際上關繫到對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風格的認識和分類問題。我們將文化風格相近的地域理解為一個文化副區。在蒙新草原沙漠游牧文化亞區內,我們大體上遵循主體民族地域分布的范圍和界線,他們和今日行政區劃的界線大體上是一致的。在中國傳統農業文化亞區內,我們考慮的重點是文化風格的是否相近,並沒有完全依照今天的行政省、區界線去確定文化副區的界線。就目前來看,我們劃出的文化副區有時只包括一個省區(如中原文化副區之於河南省,有時包含兩個省市(如荊湘文化副區含湖北、湖南兩省,巴蜀文化副區包含四川省和重慶市等),有時甚至包含三個省(如關東文化副區即含有今黑龍江、吉林和遼寧三省等)。即使以一省或數省做基礎,也沒有絕對遵從現行的省區界線,例如荊湘文化副區是以湖北與湖南省為基礎的,但與湖北省相鄰的陝西省安康地區,無論在文化風格上還是文化發展的歷史淵源上,它都因漢水與江漢盆地的密切聯系而表現出荊楚文化的特色;相反地,;鄂西、湘西的土家族和苗族居住的地區,卻應當劃歸西南少數民族文化亞區。吳越文化副區與淮河流域文化副區的確定,則基本上打破了現行的行政區劃界線。問題的關鍵在於江蘇與安徽兩省雖然沿襲了清朝以來的行政區劃范圍,但由於長江從兩省的中南部橫穿而過,作為隔斷南北的天塹,使得江南、江北的歷史與文化發展的速度與風格出現了很大差別,即使自然地理景觀也迥然相異。這就形成了蘇北與蘇南不同而與皖北相近、皖北與皖南不同而與蘇北相近的文化格局。如果再機械地沿用行政區劃界線以圖保持江蘇和安徽兩省行政單元的完整性,顯然違背了文化地理區劃的宗旨。因此,我們暫且將蘇北與皖北合並為『—個獨立的淮河流域文化副區,而將蘇南與皖南劃歸吳越文化副區。當然,這種劃分的方案只是粗略的初步嘗試,隨著研究工作的逐步深入,文化副區的設計和區域界線的確定,都會越來越接近客觀現實的。

Ⅲ 什麼是文化差異

文化差異也可說是文化的多樣性,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政治法律因素。政治法律泛指治理國家的政策、法令和強制實施的行為規范。 第二,道德觀念因素。道德是通過教育和社會輿論等力量,使人們具有善與惡、榮譽與恥辱、正義與非正義等觀念,並逐漸形成一定的習慣和傳統,以指導和控制人們的行為。
第三,語言、文字、藝術因素。不同的民族,因為語言文字的差異,常常使溝通出現誤差,造成誤解。
第四,價值觀念、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及生活方式因素。價值觀念是人們對一事物的總體看法和評價,是人們基本的信念和判斷。
第五,國民教育和國民性情因素。不同的教育體制和方式不僅在知識的傳授方式方法上不同,造成了人們思維方式上的差異,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人們不同的價值觀念,從而對人們的行為產生影響。
第六,社會組織結構和制度因素。一個社會組織結構和制度的狀況,既取決於這個社會的文化背景,有歷史的沿革和特定的習慣,同時它也是一個社會文化的凝結和體現。

Ⅳ 中國的地理差異是什麼

中國的地理差異:

1、我國疆域遼闊,不同地區的地理環境差異很大。根據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和(人文)地理特點的不同,可以將我國劃分為(四)大地理區域,即(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2、季風區大致包括我國四大地理區域里的(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非季風區大致包括我國四大地理區域中的(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地理差異的影響

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北方和南方地區的人們,在(生產方式)、(生活習慣)、(文化傳統)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差異。北方農田多為(旱地),以種植(小麥、大豆)為主,熟制(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交通運輸以(陸路運輸)為主。

南方多(水田),以種植(水稻、油菜)等為主,熟制(一年兩熟)或(三熟)。交通運輸以(水運)為主。

Ⅳ 中國地理與文化的差異

中國文化與地理有明顯的東、西之分,東部受中原文化影響較大,西部受西亞文化影響較大。

Ⅵ 怎樣看待地域文化差異

‍‍承認地域的人文差異是很正常的,但這種差異並沒有什麼高低貴賤之分,有的僅僅是生活習慣、文化表現的不同。正是不同地域之間的文化差異,才形成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Ⅶ 國內區域文化差異的地理原因

1、自然地理環境的不同(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 特別是在(古代)交通不便利的情況下

地理差異大 – 物質基礎差異大 – 生活習慣差異大

中國南北的文化差異很大

自然條件不同 – 中國被分為很多不同的區域

中國地理的南北分界線是淮河秦嶺

陝西部分在北,部分在南 – 是元朝統一後從軍事角度的考慮,打破了文化差異。所以陝西南部的文化與四川的文化相近,因為一直都是同一地理形成的文化。

朱元璋做皇帝後,想讓老家受好處,搞了個京師(江蘇 + 安徽),但是地理差異帶來的文化差異還是無法改變。清代時為了讓兩邊經濟平衡,把它從南到北分為安徽與江蘇。

南北的小麥與水稻帶來的飲食差異。

地域文化離開了自然環境則很難存在。最好的例子是北方的旗人進京後就變了文化。

外來民族(游牧文化)接受漢文化(農業文化),還是因為漢人的土地更適合於農業發展。

地理間文化差異大是應該古代交通運輸能力差。

當時交通最方便的南北大運河,最快速度從杭州到北京還需要很長時間。

沒有機械運輸的年代,物質的交流是很難的,因為運糧的人自己也要吃

古代東南經濟好,但是向西北運輸的時候就很難,因為逆流而上

交流運輸不便導致了地方的分割 – 區域文化形成

交通不便的地方都有敬山神拜河神的習慣 – 長期被割裂在某在地方,對這個地方就產生了觀念與感情甚至精神崇拜。天天看山的山區的人就會對一些高山產生了崇拜,認為神靈就住在山上。

漢族(華夏)的先民也是崇拜山的,所以就有了五嶽

南方人勤勞,北方人懶散,與氣候與地理條件也有關系。因為古代的時候,北方人地多,而且冬天不適宜耕種,久而久之也就懶散了。南方則一直土地不足,而且氣候上允許反復耕種,所以南方人要勤勞耕種,所以就勤勞了。

匈奴的生育率低,生個孩子不容易,所以婦女要多嫁多生,因此父親死了,母親要嫁給兒子繼續生孩子。

浙江一些地區有「典妻」習俗

2、移民對區域文化形成的影響(美國可是鮮活的例子)

中國歷史上的人口移動很多,尤其是清代以後的大移民 —— 我們的根究竟在哪裡?

流動人口對當地文化不一定有歸屬感,而移民則不同,會有所接納。

移民接納或者改變當地的文化。

相當長的時間內都是黃河流域南下,將中原文化擴展到全國。

西晉末年 永嘉之亂 – 中國開始一個世紀的移民 – 北方的中原文化傳到了南方 – 到了隋唐時,江南的文化水平已經不比北方落後了。

不過影響最大的還是近代(清朝以後)

對今天地域文化影響最大的還是近代的移民。

歷史上,江西人遷到湖廣,湖廣移民到四川。康熙到乾隆間的100多年,移民很多。清軍平四川時,四川人口所剩無己,於是移民進四川,史稱湖廣填四川運動。後來又有四川人遷到雲南貴州,於是他們的語言都是西南官話體系。

北方很多人都追溯自己的家鄉洪洞大槐樹,其實就是山西的一些大槐樹下為移民聚集地。

清末的大移民 闖關東(1860年開始,清朝取消對東北的封禁)

「關東」是所謂的清王朝的「龍興之地」

鴉片戰爭爆發後,清王朝為了鞏固邊疆所以允許漢人進山東,所以今天東北人的祖先都是山東人。

南京在太平天國滅亡時損失了絕大多數人口,後來的人都是移民,所以所謂的六朝文化根本就丟光了。—— 南京的地域文化就發生了巨大變化。

上海的文化就更是被移民所改變。= 中外移民共同的產物

1843年 上海人口50萬多一點

1900年 人口100萬

1949年 人口600萬

上海人的來源

(1)當地農民

(2)蘇州與浙江的移民 – 他們所引入的地域文化本來就是中國當時最發達的

(3)外國人 – 外國文化被引入中國

1942年時,外籍僑民有12萬多

解放初為2.8萬,以後又不斷減少

(4)猶太人 – 上海不喜歡簽證手續

上海成為東西文化,中國各地文化匯聚的地方 à 上海就比較開放 80%為外來人口

上海方言中就有大量外來語

天津也是一座名副其實的移民城市 = 本地人佔40%,外來60%(多為平民,河北為主,山東次之)

·軍旅文化·宮廷文化·飲食文化

天津方言也是移民的產物 – 最早是(明朝初年的)軍事移民,為江淮一代來的人 – 明代時一直都是同一個地方徵召的,所以口音就一直很統一。現在的天津話,就是當時那些人的口音改變了當地口音。

文化離不開人。

影響當地文化的因素

·移民數量占強勢時,或在政治經濟方面占強勢,外來文化將取代本地文化

·移民數量少,沒有經濟社會地位,本地文化將被保留,移民將接受當地文化

·土客相當,兩種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新文化

蘇東坡被流放到海南時,就改造了海南的地域文化。

偉人的作用。

3、政治權力與行政區劃的影響

中央集權之前,分封割據是主流。西周分封71個諸侯國,因為當時的交流不便利,中央無法直接管理地方。

統治者的個人意志影響巨大 – 各個諸侯國的習慣為君王所定的,比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漢族向少數民族學習),比如說 北魏孝文帝學漢族文化

中國歷來以農立國,所以統治者一直推廣農業(本業),不支持其他行業(末業)發展

(歷史上學者們都認為農業最重要,因此重農輕商,不斷推廣農業)

解放以後,大力推廣普通話,方言已經開始消亡。

台灣也是如此。國民黨政權到台灣後,蔣介石大力推廣國語,以凝聚來自各地的人。

旗袍與所謂的唐裝都是滿人入關後強制推廣的 —— 現在反而成了中國文化的一種體現。

清朝時,中國的服飾被改了。

4、民族分布

各民族在遷移時都會帶去文化,但是由於地理條件的不同,因此也會有所改變

少數民族文化與漢民族文化的相互吸收影響

椅子與床都是少數民族文化的產物

中國的民樂也基本是少數民族來的,從西方傳過來的。

石窟等藝術也都是以少數民族的為主

Ⅷ 南北地域文化的差異及造成其差異的原因和影響

歷史地理是歷史文化的一個載體和基礎。作為巨大復雜的文化實體,中國文化中的地域性差別是非常大的。對這種差別最簡單的劃分是把中國劃分為南北兩大塊。按照自然地理,以秦嶺淮河一線為界(淮河是中國結冰的河流中最靠南的一條大河)。而按照文化地理,那麼明清以來以長江為界大概更為合理,更有說服力。

巴克爾說:有四個主要自然因素決定著人類的生活和命運,這就是:氣候、食物、土壤、地形。除此之外,長期性的文化基因傳承和沉澱也極大地影響了中國南北文化的差異。民國大學者劉申叔說:「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間,多尚實際。南方之地,水勢浩洋,民生其間,多尚虛無。」北方遼闊的黃土地和黑土地,景色壯麗,氣候乾燥寒冷,天空高曠凄涼,植被貧乏,在這種環境下,人物的性情多厚重、強悍、豪爽、嚴謹。而南方水流縱橫,山色清華,植物華麗,氣候溫暖濕潤,雲霞低垂清靈,在這種環境下,人物的性情多柔婉、細膩、靈捷、浪漫、精明。北方人的主食是高粱、大豆與白面,所以培育出了北方人魁偉與剛健的體魄,同時,這些作物的耕作需要人們之間的協作,所以人與人之間的合作精神與政治意識就突出出來了。

而南方人以稻米為主食,所以有著靈巧的心性,同時,「水稻栽培往往促進分散的離心力而不是合作的向心力」(喬伊斯·懷特語),所以南方人散淡的漠視政治的個性就較為突出。魯迅曾說:北人的優點是厚重,南人的優點是機靈,但厚重之弊在愚,機靈之弊在狡,從相貌上看,北人長南相或南人長北相者為佳。王國維對南人和北人的評價是:「南方人性冷而遁世,北方人性熱而入世,南方人善幻想,北方人重實行。」

下面林語堂的這段話,是比較能抓住南北人文差異特點的:「北方的中國人,習慣於簡單質朴的思維和艱苦的生活,身材高大健壯、性格熱情幽默,喜歡吃大蔥,愛開玩笑。他們是自然之子。從各方面來講更像蒙古人,與上海浙江一帶人相比則更為保守,他們沒有失掉自己種族的活力。他們致使中國產生了一代又一代的地方割據王國。他們也為描寫中國戰爭與冒險的小說提供了人物素材。

在東南邊疆,長江以南,人們會看到另一種人:他們習慣於安逸,勤於修養,老於世故,頭腦發達,身體退化,喜愛詩歌,喜歡舒適。他們是圓滑但發育不全的男人,苗條但神經衰弱的女人。他們喝燕窩湯,吃蓮子。他們是精明的商人,出色的文學家,戰場上的膽小鬼,隨時准備在伸出的拳頭落在自己頭上之前就翻滾在地,哭爹喊娘。他們是晉代末年帶著自己的書籍和畫卷渡江南下的有教養的中國大家族的後代。

那時,中國北方被野蠻部落所侵犯。」感覺中,北方文化像高山一樣崇高、庄嚴、敦厚、朴實、壯闊,南方文化像流水一樣靈秀、柔情、細膩、飄逸、夢幻。這實際上是同一文化的兩種異質,就像一個英偉豪爽的大丈夫和一個溫婉美麗的柔女子,組成了一個完美的家庭。若以區域文化詳細劃分中國文化的話,可以劃分出很多,主要類型有燕趙文化、三秦文化、三晉文化、吳越文化、齊魯文化、關東文化、荊楚文化、草原文化、嶺南文化、青藏文化、巴蜀文化、滇雲文化、西域文化、台灣文化等。在本書中,我們將對其中一些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區域文化進行一次深度的觀照及巡禮。

歷史名人與文化地理一則幽默說:讓來自不同國家的人以大象為論題寫一篇文章,德國人寫的是《大象的思維》,法國人寫的是《大象的情愛》,俄國人寫的是《俄羅斯的大象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大象》,中國人寫的則是《大象的倫理道德》。另一則幽默說:一幢雜居著各種民族的大樓在失火後,猶太人首先背出了錢袋,法人立即搶救情人,中國人則奮不顧身地到處尋找老母。這兩則幽默形象地把隱藏在心靈世界中那種濃郁的民族文化特質渲染出來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淮河以南的柑樹能結出又大又甜的柑果,移栽到淮河以北後只能結出又小又酸的枳果。作為人文地理秘密塑造出的塗滿油彩的標志性個體,歷史名人從來就不外在於人文地理的母胎。如果把歷史名人喻為魚,人文地理就是水,如果把歷史名人喻為樹,人文地理就是土地。離開一定區域的自然與社會交匯的總體背景去奢談歷史名人,無異於緣木求魚。歷史名人恰恰是區域性人文地理深境中「民族精神最大標記」的一種充分體現,同時它也進一步修補和深化了人文環境的外部功能。19世紀末年,泰納·勃蘭克斯等風頭強勁的文化歷史學派認為,種族、環境和時代是決定人文地理深境中民族文化的三大要素,其中特別突出的是種族因素,他們斷言種族因素中的天賦、情慾、本能、直觀是決定民族文化特徵的「永恆沖動」。

20世紀前期,弗洛伊德的高足奧地利心理學家榮格一生都在強調「集體無意識」的巨大影響力。在他看來,每個人一生的行為都受到背後一隻無形大手的控制,這支大手就是長期以來積淀在傳統中具有文化同構特徵的綜合價值觀念,它是人文地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Ⅸ 中國各地域文化差異是什麼呢

中國北方在古代有蝗災,所以經常有蝗災的地方崇拜劉猛將軍並有劉猛將軍廟,據說劉猛將軍是專門滅蝗蟲的。在沒有蝗災的地方是沒有這種廟的,所以研究中國古代蝗災就可以查地方誌,哪裡有劉猛將軍廟就說明這里是蝗災區。

古代水災多就崇拜河神,所以只要是有鬧災的河都有河神廟。有些河神是有名有姓,如四川一帶有水災的地方有二郎神廟,傳說李冰的兒子二郎神善於治水,所以百姓希望二郎神來保祐他們。福建人祭媽祖,據說媽祖是宋朝一位姓靈的總兵的女兒,她在海上淹死過了幾天後顯靈,以後就成為媽祖娘娘。由於福建一帶不是打魚就是航海,所以一般沿海都崇拜媽祖,福建人把媽祖帶到台灣後非常盛行。當福建人把媽祖帶到上海,但上海人並不懂媽祖是什麼,所以把媽祖廟改成天妃宮,到了天津改成天後宮,到了越南叫靈姆或叫天姆。

Ⅹ 舉例說明自然地理背景和文化地理背景的三級差異。

自然地理背景三級差異

1. 一級差異——自然地帶-基調景觀差異

2. 二級差異——同一自然地帶內沿海與內陸的差異

三級差異——由於地區性的原因而形成的奇特或秀美的自然景觀
文化地理環境的三級差異

1.一級差異:文化圈:受同一文化影響的地區,同質文化圈、異質文化圈

世界五大文化圈:歐洲文化圈、東亞文化圈、阿拉伯文化圈、非洲文化圈、土著人文化圈

2.二級差異:文化區:世界文化區P15(十二個)

3.三級差異:民族小區:同一民族生活地區。

閱讀全文

與文化地理差異指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6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