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地理南壁北壁如何區分

地理南壁北壁如何區分

發布時間:2022-09-23 12:37:55

A. 科羅拉多河的河谷、北壁、南壁的景觀和形成原因

科羅拉多大峽谷是科羅拉多河的傑作。科羅拉多河的長期沖刷,不舍晝夜地向前奔流,有時開山劈道,有時讓路迴流,在主流與支流的上游就已刻鑿出黑峽谷、峽谷地、格倫峽谷,布魯斯峽谷等19個峽谷。科羅拉多高原為典型的「桌狀高地」,也稱「桌子山」,即頂部平坦側面陡峭的山。這種地形是由於侵蝕作用(下切和剝離)形成的。在侵蝕期間,高原中比較堅硬的岩層構成河谷之間地區的保護帽,而河谷里侵蝕作用活躍。這種結果就造成了平台型大山或堡壘狀小山。峽谷兩壁及谷底的海拔,日照、降水不同造成了氣候的差異、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景觀,南壁乾暖,植物稀少;北壁高於南壁,氣候寒濕,林木蒼翠;谷底則乾熱,呈一派荒漠景觀。

B. 滕王閣第一到第六層分別是什麼

滕王閣第一到第六層分別是:

主閣一層:主閣一層檐下有四塊橫匾,正東為「瑰偉絕特」九龍匾,內容選自韓愈的《新修滕王閣記》;正西為「下臨無地」巨匾;南北的高低廊檐下分別為「襟江」、「帶湖」二匾。

第二層正廳的牆壁上,是大型丙烯壁畫《人傑圖》,畫高2.55米,長20多米。

第三層是一個迴廊四繞的明層,也是閣中一個重要層次。中廳屏壁有2.8米×5.5米的丙烯壁畫《臨川夢》,取材於湯顯祖在滕王閣排演《牡丹亭》的故事。

第四層主要體現「地靈」的主題。正廳的牆壁上,是丙烯壁現《地靈圖》。

第五層也是一個迴廊四繞的明層。廊檐下四塊金匾,內容出自《滕王閣序》。

第五樓是最高的明層。

第六層是滕王閣的最高游覽層。其東、西重檐之間,高懸著2米×5米的蘇東坡手書「滕王閣」金匾各一塊。第六層是滕王閣的最高瀏覽層,是處於重檐大屋頂間的暗層,由於設計者將中廳南北二角的重檐間大廳中央,有漢白玉圍欄通井,下可俯視第五層,其上方正對一圓拱形藻井。

彩繪貼金的藻井中,高懸子母宮燈。這燈由六盞小燈與一盞大燈組成。那籠罩宮燈的穹窿,由288朵斗拱螺旋式勾斗而成。這些精巧的斗拱,共分十二層,每層二十四朵,它象徵著一年十二個月、二十四節氣。斗拱層層收縮,直到頂部。

仰而視之,給人以宇宙無窮、運動不息之感。「九重天」的金匾,高懸在底層斗拱上,誠如一位學者所雲:「不登九重天,枉作滕閣游。」這是滕王閣的極頂,也是內裝修的精華所在。

大廳南北東三面牆上,嵌有大型唐三彩壁畫《大唐舞樂》。南壁為「龍牆」,畫面以《破陣樂舞》為大框架,左有《劍器舞》,右有《胡騰舞》,中後部是身披獅皮表演的《五方獅子舞》,襯以伴奏的樂伎。北壁為「鳳牆」,以女性歌舞樂伎為主題。

畫面以唐代著名宮廷樂舞《霓裳羽衣舞》為主體,左邊有踩蓮對舞的《柘枝舞》,右邊是在圓形地毯上輕盈旋轉的《胡旋舞》。後部是伴奏樂伎。整個舞場設置在荷蓮、仙鶴襯托的水榭之上,給人以飄飄欲仙之感。

(2)地理南壁北壁如何區分擴展閱讀

總體外觀:

滕王閣主體建築凈高57.5米,建築面積13000平方米。其下部為象徵古城牆的12米高台座,分為兩級。台座以上的主閣取「明三暗七」格式,即從外面看是三層帶迴廊建築,而內部卻有七層,就是三個明層,三個暗層,加屋頂中的設備層。

循南北兩道石級登臨一級高台。一級高台的南北兩翼,有碧瓦長廊一級高台朝東的牆面上,鑲嵌石碑五塊。

正中為長卷式石碑一幅,此碑由八塊漢白玉橫拼而成,約10米長、1米高,外圍以瑪瑙紅大理石鑲邊。此碑碑文為今人隸書韓愈《新修滕王閣記》。

由一級高台拾級而上,即達二級高台(象徵城牆的台座)。這兩級高台共有89級台階,而新閣恰於1989年落成開放。

C. 地理是如何區分南北方的哪裡才是我國的「南北分界線」呢

中國南北分界線的劃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式。例如,在中國東北,他們認為山海關以外的所有地區都屬於南方,而在廣東,嶺南以外的所有地區都屬於北方。其實這些都是比較狹隘的觀點。廣義上來說,中國的南北仍然是由以秦嶺和淮河,或者長江劃分的。我個人認為秦嶺和淮河之間的分界線更多的是由人文地理劃分的,而長江更多的是由自然地理劃分的。

D. 哪才是我國的「南北分界線」地理是如何區分南北方的

在官方地理定義上,我國的南北方應該是由秦嶺淮河作為分界線的,因為秦嶺淮河南北無論是氣候還是文化,確實相差的比較明顯,在我國的江蘇省,河南省,安徽省都是跨越了南北方的,當然每個地方因為文化不同,當地人心目中的南北方定義也是不一樣的,比如說在最南面的廣東,他們可能認為廣東,廣西,港澳海南以外的地方都屬於北方,而地處東北三省的居民,估計覺得出了山海關,北京往南部方向就屬於南方了,這個南北方在他們的心目中主要指的還是方向,比如說這個地方在我們的南方,北方,但是在年輕人的概念當中,一般都已經形成了秦嶺淮河為界的定義。

不過隨著現在地理知識的普及,大多數年輕人對南北方的概念也是越來越清楚了,都知道秦嶺淮河這個劃分才是南北方的標准,當然民間各地對南北方的那種定義,可能也只是對於他們的方向而言,而不是指廣義南北方。

E. 科羅拉多大峽谷氣候類型

科羅拉多大峽谷所在地氣候特徵是:

地處熱帶,全年高溫,常年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氣流,空氣乾熱。又由於地形的影響,峽谷兩壁及谷底氣候、景觀有很大不同:南壁乾暖,植物稀少;北壁高於南壁,氣候寒濕,林木蒼翠;谷底則乾熱,呈一派荒漠景觀。

(5)地理南壁北壁如何區分擴展閱讀:

科羅拉多大峽谷的特點:

科羅拉多高原是典型的「桌形杜高原」,又稱「桌山」,即平頂陡壁的山。科羅拉多的大島峽谷形狀不規則。它大致從東到西蜿蜒曲折,就像一條不守規矩的巨蟒蹲在凱巴高原上。

它的寬度從6公里到25公里。峽谷北面高,南面低。峽谷的平均深度為1600米,谷底寬度為762米,谷底寬度為200-29000米。

大峽谷的大部分岩石是紅色的。寒武紀-新生代岩石層分布於大峽谷底部至頂部,岩石層清晰,顏色各異。此外,它還包含了各個地質時期的代表性化石,被稱為「地質史活教科書」。

大峽谷的兩側都是紅岩斷層,大自然以非凡的匠心雕琢出的岩層,山峰堆疊在一起,夾著一個無底的山谷,顯示出無比的生機與雄壯。

更奇怪的是,土壤大部分是棕色的,但當它沐浴在陽光下,根據太陽光線的強度,岩石有時是深藍色,有時是棕色,有時是紅色,不斷變化,顯示出大自然的復雜性和微妙性。

此時的大峽谷猶如仙境,五彩繽紛,無限迷幻,迷人的景色讓人流連忘我。峽谷的色彩和結構,尤其是它的力量和魅力,是任何雕刻家和畫家都無法模擬的。

峽谷壁上有水平水平的沉積層,就像樹木的年輪一樣,有數十億年的歷史,這為了解地質變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除了壯觀之外,大峽谷還有許多蜿蜒的小徑;兩處懸崖險峻,懸著一行景色在天空中令人驚嘆,也讓人覺得似乎有一個過路的勇者在前面。

其他由水的沖擊形成的岩洞和山谷有成千上萬種不同的形狀,它們的顏色像火一樣紅。每一塊岩石都像一幅精美的油畫,讓你彷彿來到了仙境。

F. 北壁的地理風貌有哪些

北方地區地形以平原為主,也有高原和山地。
東北平原是中國最大的平原,位於長白山和大興安嶺、小興安嶺之間,由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遼河平原三部分組成,土壤為肥力最好的黑土,被譽為「山環水繞,沃野千里」。
華北平原位於燕山以南、太行山以東、淮河以北,東面瀕臨海洋。華北平原是地質歷史時期黃河、海河所挾帶的泥沙沉積作用形成的沖積平原,土壤為黃土。
黃土高原位於太行山以西、烏鞘嶺以東、內蒙古高原以南大致以長城為界、秦嶺以北之間的地區。這里的黃土是地質歷史時期風力沉積作用堆積而成的。那時,強勁的偏北風吹揚起沙塵南下。隨著風力減弱、沙土沉積、形成了平坦高聳的黃土塬。後來隨著黃土高原的植被遭到大規模破壞、疏鬆的黃土遭受沖刷,導致水土流失嚴重,形成了溝壑縱橫的黃土丘陵(黃土川、黃土梁、黃土峁)。

G. 地理問題,如何區分南北兩極在某月份分別是哪季可以的話可否提供學地理的方法

首先南北極季節剛好是相反的對吧,那麼你只需要知道北極的季節就行了啊,比如現在是5月3號,北半球都是春季,北極也是,那麼南極現在應該是5月3號+6個月,就是11月3號,說明現在南半球季節相當於北半球的11月,也就是秋季。

如果是比較專業的辦法的話,可以看北極圈的極晝和極夜現象來判斷,也是知道北極的就可以推算出南極的季節。北極圈如果出現極晝的話說明是北半球的夏季,如果有極夜的話則是冬季,極晝圈越大話說明越接近夏至(一般為6月22號左右,是太陽照射最北的時間),極夜圈越大,說明越接近冬至(12月22左右),比如今天是5月3號,北極圈有一部分地區出現極晝,而且這個圈還會隨著時間接近6月22而不斷增大,過了6月22以後極晝圈則開始減小,到秋分的時候(9月23左右),極晝圈減為零,過了秋分,北極圈開始出現極夜圈,而且隨著時間推移直到冬至北極圈的極夜圈逐漸增大到最大,過了冬至,北極圈的極夜圈開始減小,到春分減小為0,過了春分(3月21左右)又開始出現極晝。到如今年復一年.............

下圖所示即為北半球夏至(6月22號)的日照圖,顯然當地球繞著地軸轉動的時候,北極圈始終能照到太陽光線,南極圈則無法照到光線。

H. 為什麼爬山北壁最難爬

首先北壁是陰面,植被較少,山體相對南壁來說,沒有可以依靠的高大樹木;其次,可能是由於地理的因素,一般北壁都比較陡峭。

I. 地理問題

珠穆朗瑪峰(Jo-mo glang-ma),簡稱珠峰,又意譯作聖母峰,是喜馬拉雅山脈主峰。 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 西藏 和 尼泊爾交界處。山體呈巨型金字塔狀,由結晶岩系構成,終年積雪。海拔8844.43米(1975至2005年公認為8848.13米),並以3.7厘米/年的速度增高。為世界第一高峰,有世界屋脊之稱。藏語「珠穆朗瑪jo-mo glang-ma ri」就是「大地之母」的意思。藏語Jo-mo「珠穆」是女神的之意,glang-ma「朗瑪」應該理解成母象(在藏語里,glang-ma有兩中意思:高山柳和母象),意為「女神第三」。神話說珠穆朗瑪峰是長壽五天女(tshe-ring mched lnga)所居住的宮室。 西方普遍稱這山峰作額菲爾士峰或艾佛勒斯峰(Mount Everest),是為了紀念英國人佔領尼泊爾之時,負責測量喜馬拉雅山脈的印度測量局局長喬治·額菲爾士(George Everest)。有趣的是,珠穆朗瑪峰雖然是世界第一高峰,但是它的峰頂卻不是距離地心最遠的一點。這個特殊的點屬於南美洲的欽博拉索山。珠穆朗瑪峰高大巍峨的形象一直在當地甚至全世界的范圍內產生著影響。第四版人民幣十元的背面圖案就是珠穆朗瑪峰。清康熙帝五十六年(1717)《皇輿全覽圖》上作朱母郎馬阿林。1855年 印度測量局在英國人主持下,將該局局長S.G.額菲爾士的姓氏命名此峰。 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此峰正名為珠穆朗瑪峰。尼泊爾稱薩迦-瑪塔。1960年5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登山隊首次從北坡攀登峰頂。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院也曾多次組織大規模綜合科學考察,獲得了大量的重要科學資料。1989年3月,珠穆朗瑪峰國家自然保護區宣告成立。保護區面積3.38萬平方千米。區內珍稀、瀕危生物物種極為豐富,其中有8種國家一類保護動物,如長尾灰葉猴、熊猴、喜馬拉雅塔爾羊、金錢豹等。峰頂共有600多條冰川,面積1600平方千米,最長的26千米,每當旭日東升,巨大的山峰在紅光照耀下,絢麗多彩。此外,還常出現許多奇特的自然景觀,吸引了大量國內外遊客。

【位置】

珠穆朗瑪峰是喜瑪拉雅山脈的主峰,海拔8844.43米(2005年10月9日發布數據),是地球上第一高峰,位於東經 86.9°,北緯27.9°。由於處於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的碰撞地帶,每年依然以1厘米的速度長高。珠穆朗瑪峰地處中尼邊界東段,北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的定曰縣境內,南坡在尼泊爾境內,藏語稱 「珠穆朗瑪」(清康熙帝五十六年(公元 1717年)編繪的《皇輿全覽圖》中作「朱母朗馬阿林」),意為「神女第三」。

【地理地形】

珠穆朗瑪峰山體呈巨型金字塔狀,威武雄壯昂首天外,地形極端險峻,環境異常復雜。雪線高度:北坡為5800—6200米,南坡為5500—6100米。東北山脊、 東南山脊和西山山脊中間夾著三大陡壁(北壁、東壁和西南壁)。珠峰不僅巍峨宏大,而且氣勢磅礴。在它周圍20公里的范圍內,群峰林立,山巒疊障。僅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40多座,較著名的有南面3公里處的「洛子峰」(海拔8463米,世界第四高峰)和海拔7589米的卓窮峰,東南面是馬卡魯峰(海拔8463米,世界第五高峰) ,北面3公里是海拔7543米的章子峰 ,西面是努子峰(7855米)和普莫里峰(7145米)。在這些巨峰的外圍 ,還有一些世界一流的高峰遙遙相望:東南方向有世界第三高峰干城嘉峰(海拔8585米,尼泊爾和錫金的界峰);西面有海拔7998米的格重康峰、8201米的卓奧友峰和 8012米的希夏邦馬峰。形成了群峰來朝,峰頭洶涌的波瀾壯闊的場面。

【冰川】

在這些山脊 和峭壁之間又分布著548條大陸型冰川,總面積達1457.07平方公里,平均厚度達7260米。冰川的補給主要靠印度洋季風帶兩大降水帶積雪變質形成。

珠穆朗瑪峰面積在10平方千米以上的山嶽冰川就有15條,最大的絨布冰川長達26千米,平均厚度達120米,最厚處超過300米以上。這些冰川類型齊全,其上限一般在7260米。冰川的補給主要靠印度洋季風帶兩大降水帶積雪變質形成。其中最大、最為著名的是復式山谷冰川—絨布冰川。絨布冰川冰舌平均寬14千米,面積達86.89平方千米。

冰川上 有千姿百態、瑰麗罕見的冰塔林,又有高達數十米的冰陡崖和步步陷井的明暗 冰裂隙,還有險象環生的冰崩雪崩區。

【氣候】

珠峰地區及其附近高峰的氣候復雜多變,即使在一天之內,也往往變化莫測, 更不用說在一年四季之內的翻雲覆雨。大體來說,每年6月初至9月中旬為雨季, 強烈的東南季風造成暴雨頻繁,雲霧彌漫,冰雪肆虐無常的惡劣氣候。11月中旬 翌年2月中旬,因受強勁的西北寒流控制,氣溫可達-60°C,平均氣溫在-40°C至 50°C之間。最大風速可達90/米。每年3月初至5月末,這里是風季過度至雨季的 春季,而9月初至10月末是雨季過度至風季的秋季。在此期間,有可能出現較好的天氣,是登山的最佳季節。

【路線】

攀登示意圖

早在19世紀初葉,珠峰就成為世界登山家和科學家所嚮往的地方。然而直到 1953年,才由英國人埃德蒙.希拉里、丹增創下首登成功的紀錄。到1998年底, 全世界有1054人享有登臨世界巔峰的殊譽。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發現和開創了11條登山路線,這些路線是:

東南山脊路線:1952年由瑞士登山隊發現,可惜功虧一簣,第2年才由英 國隊沿此線登頂成功。

東北山脊路線:1960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隊開創並成功地登頂。

西北脊轉北壁路線:1963年由美國隊開創並取得了成功。

西南壁路線:1975年由英國博寧隊首創並登上頂峰。

西北脊路線:1979年由前南斯拉夫隊發現並由此登上頂極。

北壁直上路線:1980年由曰本隊首創並登上頂峰。

南面柱狀山脊路線:1980年波蘭隊開辟並登上頂峰。

東北山脊轉北壁路線:1980年義大利人梅斯納爾獨身一人首創並取得成功。

西南壁轉西北脊路線:1982年由前蘇聯隊開創,並沿此線登上頂峰。

東壁轉東南山脊路線:1983年由美國舊金山灣區隊首創並取得成功。

東壁路線:1988年由美國一紐西蘭國際探險開創並由此登頂。

同年,中、日、尼三國聯合登山隊還創下從南、北兩坡雙跨並會師頂峰的壯舉。人類攀登珠峰的英雄奇跡正不斷涌現

【交通】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進山的路線是:從拉薩乘車沿中尼公路經江孜、日喀則至協格爾, 總計670公里,行程兩天,然後再經帕卓區沿簡易公路南下,行車110公里後就 到珠峰北麓,海拔5145米的絨布冰川末端---絨布寺。

【環境保護】

1989年,珠穆朗瑪峰附近被列為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1994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現有保護區面積3.5萬平方千米,包括聶拉木、定結、定日和吉隆四個縣。

旅遊者進入珠穆朗瑪峰自然保護區時,都要辦理一張「通行證」。在這張「通行證」的背面註明有這樣的「遊客須知」:「當在荒野區徒步旅行時,不要踐踏嬌嫩的植物或採摘任何植物,請在可行的路上行走。任何種類的垃圾請包裝好帶出或放入指定的垃圾箱內。」

對於來珠峰自然保護區的旅遊者來說,這些是必須知道的。在旅遊途中遊客如果有廢棄物,可以生物降解的就挖個坑埋在土裡,能燒掉的用火燒掉,不能降解的就用袋子裝在車上帶走。在珠峰自然保護區沿路的每一住宿地都有垃圾箱,甚至在海拔5200米的珠峰登山大本營也設有2個黑色的大垃圾箱。

【高程測量】
中華人民共和國登山隊於1975年測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認的珠穆朗瑪峰的海拔高度是8848.13米。1999年,由美國國家地理學會使用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測定珠峰的海拔高度為8850米,但外界也有8848米、8840米、8850米、8882米等多種說法。珠穆朗瑪峰最近的一次測量是在2005年5月2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重測珠峰高度測量登山隊成功登上珠穆朗瑪峰峰頂,再次精確測量珠峰高度,珠峰新高度在2005年10月公布,為8844.43米(峰頂岩石面高程測量精度±0.21米;峰頂冰雪深度3.50米)。

【登峰相關簡史】
1921年——第一支英國登山隊在查爾斯·霍華德·伯里中校的率領下開始攀登珠穆朗瑪峰,到達海拔7000米處。

1922年——第二支英國登山隊是用供氧裝置到達海拔8320米處。

1924年——第三支英國登山隊攀登珠穆朗瑪峰時,喬治·馬洛里和安德魯·歐文在使用供氧裝置登頂過程中失蹤。馬洛里的遺體於1999年在海拔8150米處被發現,而他隨身攜帶的照相機失蹤,故無法確定他和歐文是否是登頂成功的世界第一人。

1953年5月29日——34歲來自紐西蘭的登山家埃德蒙·希拉里 en:Edmund Hillary作為英國登山隊隊員與39歲的尼泊爾向導丹增·諾爾蓋 en:Tenzing Norgay 一起沿東南山脊路線登上珠穆朗瑪峰,是紀錄上第一個登頂成功的登山隊伍。

1956年——以阿伯特·艾格勒為首的瑞士登山隊在人類歷史上第二次登上珠穆朗瑪峰。(有準確記錄以來)

1960年5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人首次登上珠穆朗瑪峰。他們是王富洲、貢布、屈銀華。此次攀登,也是首次從北坡攀登成功。

1963年——以諾曼·迪倫弗斯為首的美國探險隊首次從西坡登頂成功。

1975年——日本人田部井淳子成為世界上首位從南坡登上珠穆朗瑪峰的女性。 是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登山隊第二次攀登珠峰,9名隊員登頂。其中藏族隊員潘多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從北坡登頂成功的女性。

1978年——奧地利人彼得·哈貝爾和義大利人賴因霍爾德·梅斯納首次未帶氧氣瓶登頂成功。

1980年——波蘭登山家克日什托夫·維里克斯基第一次在冬天攀登珠穆朗瑪峰成功。

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日本、尼泊爾三國聯合登山隊首次從南北兩側雙跨珠穆朗瑪峰成功。

1996年——包括著名登山家羅布·哈爾在內的15名登山者在登頂過程中犧牲,是歷史上攀登珠穆朗瑪峰犧牲人數最多的一年。

1998年——美國人湯姆·惠特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攀登珠穆朗瑪峰成功登頂的殘疾人。

2000年——尼泊爾著名登山家巴布·奇里從大本營出發由北坡攀登,耗時16小時56分登頂成功,創造了登頂的最快紀錄。 2001年——美國人維亨邁爾成為世界上首個登上珠穆朗瑪峰的盲人。

200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四次珠峰地區綜合科考高度測量登山隊成功攀登珠峰並測量珠峰高度數據。

2005年10月9日——國家測繪局宣布,珠穆朗瑪峰新高度為8844.43米。

新聞

1300萬年前珠峰高度可能超過12000米
發布時間:2005-04-16 來源:工人日報 作者:趙亞輝
加爾戶外運動網 (Jial.com)
--------------------------------------------------------------------------------

第四次珠峰綜合科考正在緊張地進行。地質學家們在珠峰地區採集到了拉伸變形的岩石樣品,經過分析測算發現,在1300萬年以前,珠穆朗瑪峰的高度可能比現在的8848米要高出很多,曾經超過12000米。

此次珠峰綜合科考地質組的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院丁林研究員說:「在此次科考中,在珠峰地區的不少地方發現了拉伸變形的岩層,就證明在喜瑪拉雅山脈北坡確實存在斷裂帶,而珠峰就在這個斷裂帶上。在國際上,這個斷裂帶也被稱為藏南斷裂帶,長達數千公里,是喜瑪拉雅山脈發生地質變化的重要證據。」

據丁林研究員介紹,珠穆朗瑪峰在岩石結構上分為三層:接近珠峰峰頂的一層是珠峰層,厚度不到200米,是堅硬的奧陶紀灰岩;第二層是黃帶層,也是不易變形的黃色的堅硬岩層,大約500米厚;第三層是北坳層,大約300米以下的部分都屬於北坳層。由於岩體堅硬,歷史上,前兩層基本上未發生大的變化,但是從現在的發現看,北坳層曾經發生過巨大的岩石變形和地質變化。

「根據我們的觀測和計算,珠峰北坳層岩石的拉伸率為15%左右,發生拉伸變形的年代大約在1300萬年前。」丁林研究員說:「這意味著珠峰的高度在那時可能比現在要高很多。」他舉例說:一個邊長為1的正方形,如果長度拉伸為1.5,就意味著高度的邊會減少為原來的0.67。如果按照這個規律計算,現在珠峰北坳層所在8000米的高度,那時應該是11900米,再加上大約700米-800米變化不大的珠峰層和黃帶層,珠峰的高度在1300萬年前應該超過12000米。」

據丁林研究員介紹,現有的發現證實,歷史上印度板塊與亞洲板塊曾經相互獨立,中間隔著新特提斯海(即古地中海)。而珠峰地區,就曾經是新特提斯海的一部分,現在的歐洲的裏海、黑海、地中海也都是新特提斯海的一部分。大約從6500萬年前開始,由於印度板塊開始向亞洲板塊擠壓,喜瑪拉雅山的主體、青藏高原開始形成。到了1300萬年前左右,高度到達頂峰的珠峰由於自身重量太大等多種原因,開始發生斷裂,在地殼運動之後逐漸平衡,最終形成現在的高度。

閱讀全文

與地理南壁北壁如何區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6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