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地理如何根據服飾辨認民族

地理如何根據服飾辨認民族

發布時間:2022-09-23 16:34:15

Ⅰ 如何服裝上區別55個少數民族

每個民族服飾特點都不一樣,要通過他們的文化再與服飾文化鏈接在一起,才能區分出來,一般沒有深入過了解民族服飾的,很難區分。在這里給你舉個例子,蒙古族服飾的配飾是其民族特色的重要體現,通過觀察服飾的配飾就能夠一眼看出它屬於蒙古族服飾,而不是其他民族的服飾,這樣特點鮮明的配飾是蒙古族服飾的重要特徵之一。蒙古族服飾配飾包括腰飾、項飾、胸飾、手飾、頭飾等等,瑪瑙、珊瑚、金銀、松石、琉璃等,是配飾中的主要材質選擇。串珠是頭飾的主要形式,網墜下垂墜子配以松石等,是頭飾製作的主要方式。杭州卓簡回答。

Ⅱ 如何區分苗族服飾與其它民族的服飾

苗族的服飾的主要特點五彩斑斕...
服飾有明顯的地域差異。婦女較典型的裝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衣料過去以麻織土布為主,普遍使用獨具特色的蠟染、刺綉工藝。裙子以白色、青色居多,服飾的用料、顏色、款式、刺綉等方面,都極具民族風格。配飾以頭、頸、胸及手等部位的銀飾為多見,苗族的銀飾在各民族首飾中首屈一指。絢麗多彩的服飾文化充分顯示了苗族的聰明才智,至今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苗族服飾樣式繁多,據不完全統計多達200多種樣式,年代跨度大。
湘西方言苗區和黔東方言苗區喜好銀飾,黔南某些地區喜好貝飾,而西部方言區苗族服飾則少銀飾。銀飾、苗綉、蠟染是苗族服飾的主要特色。
苗族服飾是我國所有民族服飾中最為華麗的服飾,既是中華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歷史文化的瑰寶。
其他民族服飾:
1、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束腰,用繩帶系結,也兼用帶鉤等,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
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漢服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女子發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並在發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發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漢族人裝飾還有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喜飾玉佩玉。
2、蒙古族服飾包括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等。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歡穿長袍,春秋穿夾袍,夏季著單袍,冬季著棉袍或皮袍。男袍一般都比較寬大,盡顯奔放豪邁。女袍則比較緊身,以展示出身材的苗條和健美。男裝多為藍、棕色,女裝則喜用紅、粉、綠、天藍色。腰帶是蒙古族服飾重要的組成部份,用長三四米的綢緞或棉布製成。蒙古族鍾愛的靴子分皮靴和布靴兩種,蒙古靴做工精細,靴幫等處都有精美的圖案。佩掛首飾、戴帽是蒙古族習慣。瑪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銀等珍貴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飾富麗華貴。
3、藏族的服裝主要是傳統藏服,特點是長袖、寬腰、大襟。婦女冬穿長袖長袍,夏著無袖長袍,內穿各種顏色與花紋的襯衣,腰前系一塊彩色花紋的圍裙。藏族同胞特別喜愛「哈達」,把它看作是最珍貴的禮物。「哈達」是雪白的織品,一般寬約二、三十厘米、長約一至兩米,用紗或絲綢織成,每有喜慶之事,或遠客來臨,或拜會尊長、或遠行送別,都要獻哈達以示敬意。
藏族服飾的最基本特徵是肥腰、長袖、大襟、右衽、長裙、長靴、編發、金銀珠玉飾品等。由於長期的封閉性生存,藏族服飾發展的縱向差異並不大,其基調變化亦小。藏族服飾的形制與質地較大程度地取決於藏族人民所處生態環境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生產、生活方式。
4、滿族服飾分旗裝與馬褂。當今滿族一般著時裝,節日才會穿滿足特色的服飾。其中改良後產生的旗袍受到全國人民的喜愛。
旗裝,滿語稱「衣介」。分為單、夾、皮、棉四種。這種「衣皆連裳」(古代上為衣,下為裳)與漢族的上衣下裳的兩截衣裳有明顯區別。它是滿族男人喜著的服飾,也叫大衫、長袍。滿族男子穿的旗裝,其樣式和結構都比較簡單,原為滿族騎射時穿用的圓領(無領後習慣加一假領)、大襟、窄袖、四面開禊、左衽、帶扣絆、束帶,適於騎馬射獵。滿族婦女穿的旗裝,樣式美觀大方,講究裝飾,領口、袖頭、衣襟都綉有不同顏色的花邊,有的多至十幾道,穿起來勻稱苗條,婀娜多姿。有一種女式旗裝叫「大挽袖」,把花紋綉在袖裡,「挽」出來更顯得美觀。滿族婦女所穿旗裝,從樣式到做工都十分講究。在旗裝領口、衣襟、袖邊等處鑲嵌幾道花條或彩牙兒,有的還要鑲上18道衣邊才算是美。旗裝的樣式後來發生了一些變化,開禊從四面改成了兩面;下擺也由寬大改為收斂;袖口也由窄變肥,又由肥變瘦,使其穿起來更加合體。
馬褂,是滿族男子騎馬時常穿的一種褂子。為了騎馬方便,在長袍的外邊套一種身長至臍、四面開禊的短褂
、以御風寒。現在許多滿族人所穿的對襟小棉襖,就是從馬褂演變過來的。
旗裝與馬褂,在清代極為盛行。當時不僅滿族人穿,就是中原和南方一些地區的其它民族,或由於被迫,或出於自願,也漸漸地穿上了一些類似旗裝馬褂的衣服。後來由於滿族受了漢族和其它一些民族的同化,所以旗裝和馬褂融進了其它一些民族服飾的優點。這樣人們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它。馬褂、旗裝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穿了。
馬褂,是沈陽滿族喜著的服飾,在長袍外面套馬褂,有「長袍馬褂」的美稱。
5、壯族男裝多為破胸對襟的唐裝,以當地土布製作,不穿長褲,上衣短領對襟,縫一排(六至八對)布結紐扣 壯族服飾
,胸前縫小兜一對,腹部有兩個大兜,下擺往裡折成寬邊,並於下沿左右兩側開對稱裂口。穿寬大褲,短及膝下。有的纏綁腿,扎頭巾。冬天穿鞋戴帽(或包黑頭巾),夏天免冠跣足。節日或走親戚穿雲頭布底鞋或雙鉤頭鴨嘴鞋。勞動時穿草鞋。
6、白族服飾總體上看,男子的穿戴簡潔樸素,中老年服飾較為淡雅,姑娘和小孩服飾比較艷麗。青年女性的衣飾,主要有頭帕、上衣、領褂、圍、長褲幾個部分。上衣多用白色、嫩黃、湖藍或淺綠色,外套黑色或紅色領褂,右衽結鈕處掛「三須」、「五須」銀飾,腰系綉花或深色短圍腰,下著藍色或白色長褲,或上下一體,色調一致,或衣、褂、褲、圍腰各為一色,於多色塊對比中求和諧。有的以嫩黃色上衣,配同樣顏色的長褲,點綴大紅絲絨的領褂,有的以湖藍色或綠色上衣,配上黑色絲絨領褂,再以鑲深色邊、綴深色帶的淺色圍腰抬色,明快之中顯素樸,秀艷之中見端莊,醒目大方,毫無細碎之感。外罩多為紅色,淺藍色為主的領褂。下穿白色或淺色長褲。腰系短圍裙,鑲有花邊,綴有綉花圖案。寬花腰帶和飄帶緊束腰身,頭梳獨辨,盤於疊成長條形的桃花或印花頭巾中間,再纏以紅頭繩,左側飄吊著一束雪白的纓穂,手腕上戴銀質或玉石的手鐲。腳穿綉花鞋。這一身打扮,濃艷而又不失莊重,線條美麗,婀娜多姿,飄然若舞,十分討人喜歡。
大理白族織綉紋樣以花卉圖案較為常見,如頭巾、圍腰、飄帶、背帶、草帽帶、鞋面等,大多以花草植物為主。
7、瑤族各支系服飾存在較大差異,男子服裝以青藍色為基本色調,以對襟、斜襟、琵琶襟短衣為主,也有的穿交領長衫,配長短不一褲子,扎頭巾、打綁腿,朴實無華。婦女服飾有穿大襟上衣,束腰著褲的;有穿圓領短衣,下著百褶裙的;還有穿長衫配褲的。瑤族服飾的挑花構圖風格獨特,整幅圖案均為幾何紋。瑤族頭飾特點更為突出,有「龍盤」形、「A」字形、「飛燕」形等。瑤族染織業發達,服裝均用自染的土布製作,有一套完整的藍靛印染技術。色彩常用紅、綠、黃、白、黑五種,服飾製作彩挑花、刺綉、織錦、蠟染等工藝。

Ⅲ 在地理上怎樣快速分辨少數民族

按照位置,自治區都是少數民族,其他基本靠記住。不過大部分民族不重要,不需要詳細記,重點五個自治區的再加台灣高山族,海南黎族就夠了

Ⅳ 請詳細介紹一下我國民族服飾和地域環境的關系,謝謝

我國民族眾多,現僅就北方少數民族服飾文化作一分析. 北方少數民族服飾文化是中國少數民族在黃河以北的地理環境中,基於不同的生產活動、生活方式、民情風俗的歷史演進,所形成的具有濃郁的地域特徵、各異的文化品格、獨特的審美情趣和迷人的宗教色彩的文化體系。由於我國北方疆土廣大,各少數民族的風俗不同,衣著習慣也表現各異,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北方少數民族創造了復雜而特殊的服飾文化,形成了各民族服飾既各具特色,又頗有相近之處的風格。這些民族服飾通常不僅反映出當地的自然環境特點,更映射出處於不同人文環境中各民族特有的精神風貌。
一、自然地理環境
地理環境不僅決定著服飾面料的型制選擇,而且還潛移默化地影響北方少數民族服飾特點的形成與發展。北方少數民族大多數聚居在我國的西北、華北、東北等生活條件較為惡劣的邊疆地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那裡的生產力水平普遍低下,大多處在自給自足的半自然經濟狀態之中,缺少與外界的交流與溝通,處於一種遠離經濟、社會、文化主流的邊緣化狀態。在地大物博的北方少數民族地區,表現為大分散、小聚居的居住形式,活動范圍相對狹小,各少數民族在相對隔絕的地域空間中,獨立地形成了具有本民族文化特點和藝術風格的服飾個性。「這種民族服飾個性特徵的形成,在其特定區域內的群體中,是隨著最初服飾的個體表達而被不斷推進的。當群體中某些個體的服飾被周圍的人們接受,它就會被普遍認同。進而作為一種地域文化的表現形式被傳承,而後在不斷選擇那種能夠明確表示本民族文化個性的衣著過程中,使其成為一個民族特有的外部表徵與符號被長久地固定和保留下來。」由於自然環境的差異和民族風俗習慣、審美情趣的不同,北方少數民族服飾顯示出林區、平原和草原的巨大差別,表現出不同的風格和特點。如善於打獵採集類型的鄂溫克、鄂倫春和赫哲族,主要生活在人煙稀少、氣候寒冷的大小興安嶺林區。他們的服飾多以野生的魚皮和鹿皮為原材料,經過簡單的縫制,加工成保暖性強、防水隔潮的袍服為主的衣、鞋、帽、靴子及手套等。屬於草原畜牧類型的蒙古、哈薩克、裕固、柯爾克孜、達斡爾等民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高原、准噶爾盆地一帶。他們均以畜牧為生計,因此食肉、喝奶、穿皮毛製品便構成了他們鮮明的生活、文化特徵。屬於農耕經濟類型的有西北地區的維吾爾、東鄉、保安、撤拉等民族和東北地區的朝鮮族、滿族等,其服飾原料不再局限於動物的皮毛,而更多採用了自織自染的棉麻作為主要原料,加以各種精美的紋樣和圖案,並以短小、靈活的衣裙、衣褲為主,式樣繁多。透過這些多姿多彩、個性鮮明的服飾特徵,我們不僅可以對其所屬民族做出大致判斷,而且能夠程度不同地感受到北方各少數民族不同的民族性格、文化品格,以及某種神秘奇特而又難於言表的內容。如蒙古族的粗獷豪放;哈薩克族的勇敢強壯;鄂倫春、鄂溫克、赫哲族的純朴敦厚;維吾爾族的熱情奔放;朝鮮族姑娘的謙恭溫順等。因此,北方少數民族的服飾與各民族的地理環境以及與此相一致的民族性格有著完全對應的關系。
二、形態結構類型
由於特殊的環境氣候和游牧狩獵生活的需要,北方少數民族服飾多以動物的皮毛或經過不同程度加工的毛織品為原料。所形成的具有地域文化特徵的北方少數民族服飾,多為無結構自然形式,服裝款式表現為「寬袖大袍」,如蒙古民族的寬松肥大的袍子服裝,鄂倫春、鄂溫克族獵人的袍服下擺部分要開四衩,皆是此類結構形式的代表作。此類服飾的結構設計不要求突出人的形體,而要求服裝款式以裝飾人體為主要特徵。形成這種無結構自然形式的原因,與北方少數民族的歷史背景、環境條件及風情習俗等諸因素造成的穿著理念、審美情趣等方面的融合有關。在北方少數民族的社會及家庭教育中,服裝行為規范被看作是修身的一個重要內容,並長期影響著北方少數民族的著裝。人們在著裝上注重倫理內容,用服裝掩蓋人體,竭力超越人體的局限,以達到儒家的道德要求。服飾注重表現人的精神、氣質、神韻之美,並不強調形體。即使形體很美,服裝也不直接去展示其美,而是以各種工藝手段顯現一種人的形體以外的精神指向。北方少數民族在服飾造型上重視二維空間效果,不強調服裝與人體各部位保持一致,更不注重用服飾表現人體的曲線,在服裝結構上採取平面裁剪的方法,人體與衣料之間的空隙較大,顯得寬松。這種構成不重款式,而重面料本身的外觀效果,重手工的精湛技藝,重服飾組合方式的整體效應。在服裝造型形式的法則上,服飾體現和諧、對稱、統一的表現手法,服裝傾向於端莊、平衡,服裝紋飾兩兩相對。由於服裝衣料追求飄逸、寧靜,服裝色彩清新淡雅,對比柔和,服飾圖案精緻、細膩,宛如秀美的工筆畫。其服裝線條簡練、流暢、飄逸,表現的是一種不留痕跡的自然韻味,從而顯示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對博大神秘的宇宙萬物的總體感悟和更深遠的理解與把握,此種風格千百年來已成為北方少數民族服飾藝術所追求的理想目標。這種普遍採用的無結構自然形式的造型,雖與人體形態不盡吻合,但它卻通過掩飾人體的原型,以其佔有的寬闊空間,模糊了人與自然的界限,將一種重倫理、重道德、講究群體性與社會性的博大的精神內涵訴諸於具體的服飾結構之中,從而構成了北方少數民族服飾的主要形態特徵。
三、色彩裝飾理念
北方少數民族服飾的色彩始於原始宗教信仰,隨著民族文化與哲學理念的成熟與完善,歷經幾千年的發展進程,在比較穩固的社會結構和文化結構中,形成了民族特色鮮明、文化底蘊豐厚的用色體系,蘊含著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內涵?「北方少數民族服飾中多大膽應用鮮艷奪目、層次豐富的裝飾色彩,這不僅反映出北方少數民族服飾本身多樣化的藝術趣味和審美追求,更反映出北方不同民族、不同時代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色彩理念。」北方少數民族服飾的色彩大致可歸納為三大類型。其一,以五色斑斕的大紅、大紫、大藍、大綠作為裝飾特點,其色調層次十分明顯,色塊之間所形成的對比和反差較大,因而視覺沖擊力十分強烈。如蒙古族婦女不僅在衣袖、衣襟、圍邊等許多部位綉上五顏六色的花卉圖案,就連頭飾等物件,也都綉有精美的紋樣,強化服飾及其配件間的整體協調統一,擴展本民族服飾文化的視覺創作藝術空間,並加強服 裝整體包裝效果的藝術表現和審美傳達。像有「素衣民族」之稱的朝鮮族,雖然成年男女衣著多以素色為主調,但兒童穿的「七綵衣」卻分外鮮艷亮麗,這也是一種追求絢麗色彩的類型。其二,服飾色彩雖鮮艷明麗,卻不繁縟雜亂,一般以主色調為主,表現的是一種優雅恬淡的審美情調。這種色彩搭配方式,以東北的朝鮮族婦女服飾為典型代表,而維吾爾族婦女的服飾,堪稱色彩調配的藝術傑作。該民族青年女性的服飾,由蓋頭、上衣、領褂、圍腰、長裙等幾部分組成,以上衣為主色調,多為白色、嫩黃、湖藍、淺綠等顏色,間以紅色點綴。這是一種追求明快和諧色彩的類型。其三,追求莊重深沉色彩的類型。如滿族傳統服飾用色,以白色為崇尚色,象徵純潔善良、吉祥和平,哈薩克族服飾則以黃色象徵智慧和苦悶、黑色象徵大地和哀傷、綠色象徵春天和青春。可見北方少數民族在服飾色彩的應用與追求上,既有共同之處,也有明顯差異。其原因主要是由於各民族之間共同的地理環境,同居一地構成了重要的民族地緣關系,也導致了北方各民族之間長期共存的外部空間聯系及其風情習俗、傳統文化上的互融與互補。同時,各民族生存空間和地理環境又有各自的獨特性,從而產生和保留了各自不同支系源遠流長、個性突出、特點鮮明的民族特色,並由此積淀發展成為服飾色彩的豐富形式。北方少數民族服飾中那些鮮艷奪目、層次豐富的色彩,一方面反映了這些民族對服飾色彩的自覺與把握,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不同民族、不同時代及不同文化背景對色彩的崇尚。可見,北方少數民族服飾色彩特點,並不是孤立進行的,而是相互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區域關系。
四、審美情趣表達
如果說地理環境、生活方式是北方少數民族服飾形成和發展的客觀條件,那麼審美心理則是一種必不可少的主觀因素,是在客觀必然和主觀需要基礎上的一種主觀能動的反映與創造。北方少數民族服飾一向以其鮮明的色彩、精湛的工藝、各異的樣式和獨特的風韻著稱於世間,其所表現出來的形式是極其豐富和多樣的。由於北方少數民族生產力水平普遍低下,處在比較落後,甚至原始的社會形態和經濟文化類型中,反映到服飾的審美心理上,他們具有追求形式美、嚴格遵循對稱法則的特徵。這就使得他們的服飾帶有某種原始藝術的意味。北方少數民族服飾遵循形式美的對稱法則表現在服裝式樣的對稱,服飾上的鑲嵌、綉制的紋樣、圖形的對稱以及飾物的對稱等諸多方面。如以漁獵為生的鄂溫克、鄂倫春族姑娘喜歡穿著鑲嵌寬邊的對襟長袍。不僅整個袍子是左右嚴格對稱的,就連裝飾在袖口、衣襟、腰身、袍子的花邊也是嚴格對稱的。撒拉族婦女為兒童縫制的「百家衣」(用各色零碎布料拼接縫成),整件衣服色彩斑斕,但縫制者在拼接時仍特別注意到了圖案、花色的嚴格對稱。北方少數民族婦女的頭飾雖然多種多樣,但大多數遵循了對稱這一形式美的古老法則。這一法則在相對封閉落後的北方少數民族地區可以說是隨處可見,比比皆是。但從對稱形態的安排來看,絕大多數分布在垂直軸線的左右兩側,而很少分布在一條橫線的上下兩方。假如把服飾作為一種藝術品,那麼它有別於繪畫、雕塑或其他造型藝術,是一種活生生的將人與自然融合為一體的藝術創造。這種創造充滿了少數民族的智慧和藝術的靈感。因此,在審美價值上更給人一種不同風格與韻味的立體感和生動感。如果說我們在談到色彩和形式時,可以相對脫離服飾主體的話,那麼在感受不同民族服飾的風格與韻味時,卻不能忽略不同服飾主體的存在,以及他們與本民族服飾密不可分的關系。
五、吉祥圖案寓意
北方少數民族雖受歷史與環境的影響,各民族的傳統文化存在一定差異,但在服飾圖案上,卻表現出一種趨同的傾向,即取材於大自然,將大自然中的山川流水、飛禽走獸、奇花異草,隨手拈來,融入本民族的服飾圖案之中。這里除了沿用漢族服飾中常見的「吉祥如意」、「龍鳳呈祥」、「連年有餘」等深含寓意的圖案外,各少數民族中也有許多寓意深刻的圖案。滿族服飾中,常常將大自然中的花、鳥、蝴蝶等形象綉在服飾的重要部位,以簡練誇張的表現手法,採取均衡對稱的幾何圖形,構成主要紋樣,並用相關飾物作四周陪襯,形成嚴謹的圖形布局,使整個圖案紋樣和諧統一,形成較完整的裝飾圖案。回族服飾中,由於伊斯蘭教反對偶像崇拜,禁用人物、動物、鳥蟲等形象,故常用花卉圖案與阿拉伯文字圖案,蒙古族服飾中的紅纓帽,其帽頂象徵太陽,紅纓象徵陽光。這些喻意不同的表達,反映了北方各族人民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和對大自然的深刻感悟與崇尚。這里應該指出的是,在北方少數民族服飾文化中,還常常表現出各種不同的圖騰崇拜。崇拜觀念往往是與某種自然動物的崇拜或宗教信仰的「遺留」甚至於某種禁忌有著直接的關系。正是由於這種淵源及歷史文化背景,產生了不同民族服飾各自不同的裝飾特點及其強烈的民族文化特徵。服飾圖案不僅可理解為一種藝術,更應理解為一種文化,它是中華民族行為方式和造物方式的反映,從這個角度上說,它屬於文化品類,它的存在價值由其文化本質所決定。北方少數民族的不同服飾圖案,有著不同的文化品格,並以不同的表達方式,使這種文化品格趨向藝術化,從而使原本普通的服飾行為具有了文明色彩,加深自身的社會化意義。北方少數民族服飾的結構樣式、首飾造型、色彩表現、裝飾紋樣都有其歷史淵源和特定含義。它們或以形象,或以意指的方式在服飾上記載、傳遞了本民族悠久的歷史,以激勵和鞭策本民族的成員。
綜上所述,北方少數民族服飾反映的各種文化形態,並不是孤立進行的,而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北方少數民族服飾作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結晶,它的形成和發展,特別是其地域性、民族性等特徵的形成,既取決於地理環境、自然條件、生活方式、技術水平等客觀因素的制約和影響,更取決於諸如民族歷史、文化傳統、風俗禮儀、宗教信仰等不同因素的積淀。可以說,在北方少數民族的服飾表象中,蘊藏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只有了解了與其表象相關聯的文化背景,我們才能夠真正了解北方少數民族服飾的文化內涵,把握它生成和發展的客觀規律。

Ⅳ 我是即將初中地理結業考試的,可是不怎麼會看圖識別哪個民族啊(右圖所反映的民族是)!!!誰能教我一下

1.在網路圖片中直接輸入「滿族」「蒙古族」「朝鮮族」就可以查到各個民族的服飾特點之類的!(我搜過了)
2.在網路中直接搜索「維吾爾族」「朝鮮族」等等,裡面就有各個民族的介紹及特點!
(這里不一一贅述了,麻煩,你一搜就搜到了,最好下載下來,沒事的時候掃一眼就記住了)

Ⅵ 民族服飾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1、服飾的原材料源於不同的地理環境

我國亞熱帶的浙江杭嘉湖地區、廣東的珠江三角洲是我國蠶絲的生產基地,人們穿戴的各種絲稠就來源於桑蠶。我國西北內陸的太陽輻射強的新疆地區是我國長絨棉的最重要產區,人們鍾愛的羊毛衫與皮製衣物,原料主要源於我國西部牧區盛產的羊毛和各種皮革。

2、服飾樣式與地域特徵密切相關

在我國東北的鄂倫春、達翰爾、鄂溫克等到民族的服飾與西南少數民族的服飾就是因為氣溫的不同,在質地、款式等到方面出現了很大的差異;眾所周知世界屋脊、日溫差比較大的青藏高原,藏民們時常穿一個露胳顯臂的「不對稱」大袍,也就是穿皮袍僅套一袖,適應青藏高原多變的氣候。

3、服飾變化與氣候變化緊相關

在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地區,就有按照季節變化換穿單、夾、棉、皮的習俗,目前,人們一般都要購置幾套與季節相適應的衣服,比如夏季男士的短袖、春秋季節的休閑裝,冬季的滑雪衫、皮夾克和羊毛衫等。然而在四季如春的雲南昆明一帶,則形成了人們「四季服裝同穿戴」的另一番人文景觀。

(6)地理如何根據服飾辨認民族擴展閱讀:

地理環境對服飾的用料和形制產生直接的影響,復雜多樣的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使各民族選擇的服飾面料和款式都與所處的生態環境相適應。各地各民族傳統服飾的用料,大多就地取材。

滇西畜牧業較發達,普遍養羊,有的還飼養氂牛,能確保羊皮和羊毛、氂牛毛用於人們表裝的需求,從牲畜養殖到衣服加工,基本上都由各家自己完成。其他地區各民族以麻、棉等天然纖維布、織錦、土布來縫制衣服。民族服飾的製作,在四十多年前多數是由各家手工操作完成的。

近幾十年,由於經濟迅速發展,許多手工業逐漸讓位於機械加工業,工業棉、毛織品佔領了大部分市場.各民族制在用料來源因此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例如:

藏族、普米族和摩梭人男女都普遍穿戴的長衣(袍)裙褲靴裝;彝族、納西族、白族、部分漢族和苗族男子的披皮或披氈衣褲裝 ; 漢族、白族、彝族、傣族、阿昌族、滿族、納西族、拉祜族、壯族、瑤族、哈尼族、傈僳族、回族的上衣下褲裝;。

傣族、布朗族、景頗族、阿昌族、德昂族、佤族、哈尼族、基諾族、苗族、藏族、怒 族、傈僳族女子的上衣下裙裝等四種類型。如細致劃分估計不下幾十種。

Ⅶ 滿族人穿衣服與地理有哪些聯系

1. 「白山黑水」的地貌形態帶來了便於騎射的服飾特徵 滿族和它的先人長期在我國東北地區活動,這一地區主要有三種各異的地理環境類型:大興安嶺西部的草原地理環境;大小興安嶺、長白山區及北部松花江、黑龍江流域的山水交錯地理環境;大興安嶺以東、長白山脈以西貫穿南北的平原地理環境。這種平原、山地、丘陵、河流兼有的地理地貌,使得滿族同平原地區的搜索以種植為主的農業民族、草原地區的以放牧為主的游牧民族及江海地區的以捕魚為生的漁業民族大不相同,它是一個以狩獵為主,同時也從事農耕和畜牧業的山林民族。在山水之中,人們世世代代以狩獵採集花果為生,騎射自然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技能。長年累月的縱馬揚鞭,馳騁在東北的崇山峻嶺之中,所以服飾也明顯帶有適應在東北特殊環境中騎射生活的需要。乾隆在講滿族服飾時說:「我朝冠朝制度,法守攸關,尤與騎射舊俗為便」。一句話即道出了滿族人在服飾上的突出特點。在裝束上,滿族男女多穿「馬蹄袖」的袍褂, 這就是常說的滿族旗袍。其裁剪簡單明快,圓領、捻襟(大襟)、左衽、束腰、四面開禊、窄袖(有的帶箭袖)。左衽的樣式,應該和狩獵這種獨特的生產活動有關。騎馬射箭時,左手執弓,右手搭箭,當發現准確的目標,以最快的速度發箭才能保證獵獲的成功率。服裝左衽可以避免對右手發箭的阻礙。窄窄的袖子,也便於射箭。由於袖子口附有馬蹄狀的護袖,又被稱馬蹄袖,它有在騎射時放下來保護手背手腕的功能。身著長袍即旗袍,長袍一般腰間有束帶,既可以抵禦寒風直接灌入又可以將干糧和其它的生活用品放入懷中,給出門行獵帶來便利。袍子四面開叉到膝蓋,這可以防止騎馬時裹住雙腳,同時便於上下,非常適合狩獵。在長袍外面一般套一個齊腰的短褂稱為馬褂,高領對襟,四面開禊,長到腰部,袖子部位比較短,裡面長袍的袖子因此可以露出三、四寸,將袍袖卷於褂袖上面,就是所謂的大小袖。短衣短袖的形制使得活動更加便捷,適合騎射。滿族男子下身也有的穿褲子,長腰寬襠,褲腰高並且寬,需要在腰間抿個大折系褲帶上,褲腳也同樣抿折扎腳帶。冬季往往穿的是一種套褲,樣式奇特,只有褲筒卻沒有褲襠,兩個褲腳單獨的分開,因為這樣便於騎馬,所以被一直沿襲下來。滿族的飾物也很多與狩獵生活有關。滿族人出門,「腰帶必系小刀、石子袋、火連袋、手帕等物」。這些東西都是出外打獵必需帶的物品,每次男子出去狩獵,往往需要幾日甚至幾十日才能回來,當他們在遠離住所的森林中獵到野味時,就用火鐮點起熊熊的篝火,把野味放在火上進行烘烤,烤熟後大家用各自必帶的小刀割肉食用。此外滿族人還習慣攜帶煙袋,荷包等。荷包,最初是食袋,裝入易帶食物在打獵時充飢,在後來逐步演變成佩帶的飾品,其內可以裝煙草,香料等。2. 寒冷的氣候特徵決定了服飾的禦寒性東北林區及沿江兩岸處於高緯度地區,長期氣候寒冷氣溫偏低,為了抵禦嚴寒,度過漫長的冬季,服飾的防寒保暖性是必須的。滿族的對寒冷的防禦措施從頭部就開始了。滿族人特別喜歡戴帽子,有暖帽、涼帽、便帽、坤秋帽等。《燕京歲時記·換季》雲:「每至三月換戴涼帽,八月換戴暖帽。屆時由禮部奏請,大約在二十日前後居多,換戴涼帽時婦女皆換玉簪。換戴暖帽時婦女皆換金簪。」[4]其中的暖帽,就是冬季滿族人經常佩戴的帽子,圓圓的形狀,帽檐向上翻起,帽頂特意用紅縵作為裝飾,帽子大多用皮料製作,也有用呢子、緞、布製成的,它的主要功用就是保護頭部,抵禦嚴寒。滿族婦女在天氣稍冷的時節,其額間常用遮眉勒,套在額頭上掩蓋到雙耳,餘下來的兩帶於髻下,一方面作為美的裝飾,一方面還有禦寒的功效。八旗貴族婦女用的遮眉勒,更為奢侈華麗,常常會在其上點綴珠寶,做成花卉或「吉祥如意」、「福」、「壽」等吉祥的文字。平民百姓婦女戴的,大多用黑絨製作而成,有的加綴一些珠翠或者綉一些花緞。滿族婦女服飾的另一大亮點在她們的圍巾,圍巾即系在脖頸上的絲帶,寬約2寸長約3尺,從脖子後面向前圍繞,右面的一端搭在前胸,左面的一端掩到衣服捻襟的裡面。這不僅美觀大方還可以有保暖之效。滿族服飾的材質樣式,也與寒冷的氣候有著不可忽視的關系。獵獲的獸皮一般是滿族及其先世做衣服的原料,加工成保暖防水的服飾。《大金國志》卷三十九記載:「化外不毛之地,非皮不可禦寒,所以不論貧富皆服之。」《三朝北盟會編》卷三載:「女真地冬極寒,多衣皮,雖得一鼠,亦褫皮藏之,皆以厚皮為衣,非入室不撤。」《建州聞見錄》載建州女真「冬寒皆服毛裘」帽子也「以皮為之」。如1618年10月東方虎爾哈部有百戶來降,賜給為首的納喀達八大人,「豹皮銀邊、掛蟒面的皮襖,長的皮端罩,貂皮暖帽等」。靰鞡這個具有滿族特色的鞋也是防寒的佳品。在東北寒冷的冬季,滿族人及其先世多在冰天雪地里狩獵,剛開始用打來的獵物皮裹足來保護雙腳,後來逐漸演變成了鞋,即靰鞡。「護臘(靰鞡),革履也。絮毛子草於中,可禦寒。」靰鞡以豬、牛的毛皮為原料,鞋底與鞋面同用一整塊皮,「屈曲成之,不加緣飾,覆及足背」,穿著時鞋中在放入靰鞡草(又名烏拉草),這種草細如線柔如棉,把它墊在鞋裡,可以防潮保暖不至於凍壞雙腳。所以「烏拉草」也被稱為東北三寶之一。3. 經濟作物的種植影響了服飾面料元朝以前中國的主要以絲、麻、葛類來作為服飾的面料,元明以後棉花得以大量種植和使用,明代時棉花已經在北方黃河流域大片的種植,成為我國主要的經濟作物之一。乾隆時李拔的《種棉說》道:「予嘗北至幽燕,南抵楚粵,東游江淮,西極秦隴,足跡所經,無不衣棉之人,無不宜棉之土。八口之家,種棉一畦,歲獲百斤,無憂號寒。市肆所鬻,每斤不愈百錢,得之甚易。婦子熙熙,如登春台,有油然也」。棉花的種植使得棉布市場很為繁榮,普通百姓生活拮據,沒有過多的銀兩買絲綢紗絹,而棉布價格便宜,實用耐穿,成為清朝普通滿族人制衣的主材料。蠶桑生產在清代也有了較大發展,一些地區的農民以種桑養蠶作為主要的生產活動。光緒《海鹽縣志》卷八記載:「(海鹽)牆隙田傍悉樹桑。桑葉千斤,謂之本分。蠶多葉少,謂之空頭,俟蠶長,必買葉飼之,輕斤飛棹,四齣遠買。雖百里外,一晝夜必達,遲則葉蒸而爛,不堪喂蠶矣。」至於種桑的地方,「公桑地得葉盛者畝蠶十餘筐,次四五筐,最下亦兩三筐。米賤絲貴時,則蠶一筐可當一畝之息。夫婦並作,桑盡入畝,給公贍私外,歲余半資。且葚可為酒,條可以薪,蠶糞水可豕而肥,田旁收菜茄瓜之利,是桑入畝當農田百畝之入」。種桑養蠶得到了豐厚的利潤,大大刺激了農民的積極性。滿族統治的清朝時期,絲織業得到空前發展。據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兩廣總督李侍堯的報告,「外洋各國夷船到粵販運出口貨物均已絲貨為重,每年販賣湖絲並綢緞等貨至二十萬余斤至三十二三萬斤不等……其貨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販運來粵,賣與各行商,轉售外夷。」從外商販賣絲織品的數目可看出當時絲綢產量之多。那時滿族達官貴人以穿綾羅綢緞來顯示自身的地位。清皇朝每年會耗用大量綾羅綢緞,據檔案記載, 康熙元年,杭州織造局造辦過上用袍緞、宮綢、綾、羅、紗等共1840匹, 還造辦官用妝花緞、片金、抹絨、花宮綢、閃緞等2290布匹,兩項合計4130匹。[14]雍正《大清會典》載「在京, 有內織染局在外, 江寧、蘇州、杭州有織造局。歲織內用緞匹, 並祭祀制帛、誥敕等件, 各有定式」。

Ⅷ 各少數民族服飾的區別 地理問題

新疆維吾爾族服飾:過去維吾爾男子穿袷袢,女子穿艾德萊斯綢連衣裙,頭戴小花帽。隨著時代的發展,時尚服裝也在維吾爾人中變得流行起來。

服飾特色

回族服飾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主要有坎肩、戴斯達爾、麥賽海襪、准白、禮拜帽、蓋頭等。

坎肩的原料為布、綢、絹、麻等,有夾、棉、單等多種,冬夏均可穿用,可作內衣,也可作外衣,便於挽袖子洗小凈、幹活,且不易受涼。

回族的服飾,根據性別形成了男子服飾和女子服飾,且男女服飾區別很大;根據年齡形成幼兒服飾、成年服飾和老年服飾,回族女性服飾分未婚服飾、已婚中年服飾和已婚老年服飾;根據地區和季節、職業形成不同的服飾等。
藏族服飾表現在色彩、紋樣等方面的遞增排比規律,是其突出的藝術特點。藏族服飾大膽地運用紅與綠、白與黑、赤與藍、黃與紫等強烈對比的色彩組合,並且巧妙地運用復色、金銀線搭配,使服飾明快而又和諧。藏族服飾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廣泛運用金銀、珠寶、象牙、玉質飾器或代用品。藏族服飾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藝術特點,是中國民族文化寶中很有價值的組成部分,是祖國民族服飾藝苑中一支瑰麗的花朵。 藏族服飾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濃郁的民族特色
爾多斯蒙古族的服飾實用、美觀,從頭到腳都有一定講究。

在鄂爾多斯地區,未出嫁的女子都有留一條獨辮,垂於身後。只有在出嫁的前一天,在隆重的婚禮上,才特邀德高望重的兩位長者為「分發父母」,舉行庄嚴的分發儀式,儀式上將姑娘時一條發辮散開,順著兩鬃梳成兩根辮子,然後在辮子上系戴上由新郎送來的華麗貴重的首飾。

鄂爾多斯蒙古族稱首飾為「陶勒甘久甘」,漢意為頭帶,頭帶零用松石、瑪瑙、珊瑚以及寶石、金、銀等貴重材料組合而成的。己婚婦女捆上這樣貴重的飾物,顯得高雅、富麗。當然,要准備一付好的頭帶,價格是相當昂貴的,所以。從頭帶上完全可以看出一個庭的貧與富,一般家庭的女子或小夥子成親,只是配備重約三、四斤,價值約三、四百個銀元的頭帶,而富家女子出嫁或小夥子娶親都要配備重約十餘斤,價值可達上萬個銀元的頭帶。這樣貴重的頭帶,往往要以幾群好馬或數百峰好駝才能換取。但頭帶無論昂貴的還是廉價的,都是鄂爾多斯蒙古族已婚婦女必備而且不可隨意離身的飾物,只有到夜晚入睡時方可將頭帶解脫。平常若是隨意取下不帶,會被認為是對父母、長輩和鄰里客人的不尊敬。團此。頭帶在鄂爾多斯蒙古族已婚婦女的生活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

鄂爾多斯蒙古族婦女的頭飾主要以「連垂」和「發套」兩大部分組成。連垂,蒙古語稱「西布格」,是用布和棉絮製成的兩個扁圓形物和其下伸出的兩截約五寸長的木棒,系戴在已婚婦女臉龐兩側梳留的發辮上。傳說這是成吉思汗時期的遺留物。當初,蒙古各部落之間經常爭戰不息,戰勝者在被俘虜的婦女們的頭發上系面很長長的木棒,以防止她們逃遁,久而久之,頭發上系木頭便成)已婚婦女的禮俗、所不同的是長木棒逐漸變成小巧玲聯約五寸長的小木棒。後來。婦女們又在小木棒上製作了精緻的圓錐形外套上面還綉有各種美麗的花紋圖案,綴上金、銀製作的工藝品,使其成為精美而絕妙的頭飾。在小木棒上部的扁圓形物的外面,又加做了蒙古語稱「敖日雅德格」的布墊,其上綴滿珊瑚、金銀製品。

鄂爾多斯蒙古族男女老少都喜歡穿長袍,俗稱蒙古袍。由於氣候、自然條件和野外放牧生活的需要,鄂爾多斯地區的蒙古袍與內蒙古自治區其它地區蒙古族的長袍在式樣上不同。鄂爾多斯蒙古族的蒙古袍較長,兩側開叉,大襟右邊系扣,男式長袍較肥大,穿、時系腰帶,前胸腰帶上部可裝東西。長袍袖手 子長,領子高、冬天騎馬持韁時可以起到防寒的作用,夏天則可避蚊蠅咬哲。女式蒙古袍則做得比較緊身,以顯示女子身材的苗條與健美。男子喜歡穿藍色或棕色袍,女子喜歡穿紅、粉、綠、天藍色綢質袍。夏季穿的單、夾蒙古袍顏色較淡,有淺藍、乳白、粉紅、淡綠色等。鄂爾多蒙古族認為,象乳汁一樣的顏色是最為聖潔的,因此,在隆重場合很多人都穿這種顏色的長袍,以示純潔、高雅和美好。又說黃色是至高無上的皇權的象徵,所以過去除活佛和受到皇帝恩賜的王公貴族穿黃色長袍外,其他人都不能穿。便服一般比漢服寬大,袖子也較長。便服沒有窮富之分,但衣服的質料卻因貧富而不同;富者多用綢、緞、絹、帛,貧者春夏多用棉布,冬季多用老羊皮袍。蒙古袍不但白天供穿著用,夜間還可當被子蓋。腰間帶子一束可長可短,騎乘、行走、帶東西部很方便。

鄂爾多斯蒙古族穿蒙古袍,不論男女,一般都備有腰帶,而且扎腰帶有一定的講究和規矩。未婚女子扎腰帶,要在身後留出穗頭,一旦出嫁,便成「布斯貴」。布斯貴為蒙古語,漢意是沒有腰帶,代替腰帶的則是緊身短坎肩,以此來分辨未婚與已婚,穿上坎肩就說明這個婦女可以生育了。男子均扎腰帶。扎時將袍子向上提,為的是騎馬方便,也顯得矯健瀟灑。腰帶上還要繫上鼻煙壺、蒙古刀、手巾等,顏色各種各樣,多用布、綢、緞等料。

坎肩是鄂爾多斯蒙古族成年男子和已婚女子喜歡穿用的服裝。姑娘出嫁,以穿坎肩為做婦人的標志;鄂爾多斯坎肩分長短兩種,多為色彩艷麗的綢緞質料,上面鑲嵌著富有民族特色的花邊,式樣十分美觀;不能不說地鄂爾多斯蒙古族在服裝設計上的傑作。據說,早些時候,鄂爾多斯婦女出嫁時要在長袍外邊還要穿上一種前後四開襟的長坎肩,蒙古族稱之為「烏吉」。烏吉當時是已婚婦女的禮服,現在這種坎肩已不多穿,但也能時常見到。長坎肩莊重富貴,小坎肩則小巧精美,草原上的婦女至今喜歡穿用。穿坎肩也有說法,已婚婦女若不穿坎肩,會被認為是對客人和長輩不尊,對自己放縱。男子坎肩較肥大,一般不鑲嵌花邊,黑色、棕色為多,穿起來莊重、大方、瀟灑。

鄂爾多斯婦女都喜歡罩頭巾。頭巾顏色多種多樣,以年齡段不同各取所好。頭巾大約丈余長,質料有布、麻、綢、絹等。姑娘們很喜歡將頭巾在頭上纏一圈,然後在右側挽一個小結,把頭巾的穗頭垂下來。頭巾不封頂。已婚婦女用頭巾包住頭頂後,纏一圈;不留頭巾穗頭。傳說,這種習慣始於成吉思汗時期,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落之後,下令每個人都要罩頭巾,以表示頭顱上飄有旌旗之角,希冀強大的精神常在,這在(馬可.波羅紀行)一書中也有記載。男子一般戴禮帽,也有扎頭巾的。冬天,牧民們一般戴鷹式皮帽,其形若蒼鷹,用羔羊皮做成,里邊加一層布。據歷史記載,這種帽子是皇後為方便元世祖打獵而特製的,後來傳到草原上,成為牧民喜歡的一種帽子。

鄂爾多斯男女都喜愛穿靴子。靴子分布料和牛皮兩種。用布料做成的靴子。蒙古語稱為「馬海」,漢意為馬上穿用的靴子。牛皮做成的蒙古語中稱為「古圖勒」。布、皮靴子各有所長,布靴子輕便,皮靴子可防水、防寒。一般每個人都備有兩種靴子。靴身寬大,上面還刺綉有各種精美的圖案,靴子內可套棉襪、氈襪;穿靴子除與蒙古袍協調外,還有騎馬踩踏馬蹬便當,能護踝骨,夏季在草地上行走能防蛇咬、防露水,冬天有踏雪、防寒等好處。所以,牧民們一年四季都離不開靴子。

鄂爾多斯蒙古族有一整套的獨特的民族服裝,它以實用、質朴、精美、莊重的風格立於五彩統紛的世界民族服裝之林。

Ⅸ 根據服飾7,你能判斷出他們各是哪個民族嗎連一連吧!

第一個是蒙古族第二個是維吾爾族第三個是藏族第四個是苗族第五個是朝鮮族

閱讀全文

與地理如何根據服飾辨認民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6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