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裝修一間舞蹈教室都需要什麼東西
最基本的需求是:鏡子、把桿、地板,換衣間,裡面要配備衣櫃和長坐凳,還要有舞蹈元素的掛畫裝飾教室等。這些東西的具體作用如下:
一、鏡子。舞蹈教室需要調整美體,所以鏡子是最重要的。在鏡子的選擇上,可以用普通鏡子就好,但是安裝上一定要結實牢固。以一面牆為准不離地安裝,高度最好為2-3米,如果高度不都最低也要有一人高+30cm的高度,寬度就是整面牆的寬度。
五、掛畫裝飾。在舞蹈教室裡面多一套掛畫,能給人更專業的感覺。
⑵ 農業地理學的農業地理學的基本內容
農業地理研究的課題十分廣泛,既可對農業生產的各種地域性條件(自然、技術和經濟因素)、農業生產的各個部門和各個環節開展專題研究,也可綜合地研究各國各地區的農業地域結構、類型、區域和農業發展問題。凡存在著明顯地域差異的農業生產各方面問題,均可作為農業地理學的研究課題。概括地說,農業地理學的主要研究內容如下: 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的農業評價 按照農業生產過程的特點和要求,搞清自然界提供的可能性以及發展農業的有利和不利條件,研究在農業上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式和途徑,對發展農業有著重大實踐意義,同時也是農業地理研究的重要基礎。對自然條件和資源的農業評價採取3種方式:①按照農業生產各種主要自然條件,如光能、熱量、水分、地形、土壤、生物等,分別評價它們對農業的有利或不利影響;②從一定的農業實踐要求(如農業水利化、農業機械化等)或一定農業部門或作物的生態要求出發,對各地區農業自然條件進行比較評價,劃分不同等級的生態適應區,闡明各地區發展的可能性或局限性;③以地域為單位,綜合分析各項自然條件的地域組合及其對農業的影響,從而明確不同地區農業上合理利用的方向和改造自然的重點。 農業生產地域分異特徵在地圖上表現得最為清晰,通過地圖更有助於揭示農業生產地域分異規律。農業地圖歷來作為農業地理學的有機組成部分。農業地圖一般分為農業生產條件和資源圖(農業生產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農業技術條件和經濟條件)、農業部門和作物分布圖、綜合性農業地圖(土地利用類型、作物組合、農業結構、農業地域類型、農業區劃等)幾大類。大比例尺農業地圖主要依靠野外實地考察、航空像片判讀等方式來進行,中小比例尺農業地圖則常利用統計資料、文字資料、衛星照片等進行編制。
⑶ 幼兒園教室環境布置手工製作需要購買哪些材料
白膠,各種卡紙、彩色紙 其他看你要如何布置教室啦 亮紙、毛絨球、絲帶、寶麗龍球等等 很多廢舊物也可以利用來的哦 卷紙芯、紙盤、紙杯、紙盒…… 你可以在網路里搜索 幼兒手工 可以找到很多小動物的手工 花的手工 鳥的手工……
⑷ 如何使用地理專用教室進行地理教學
第一,各類儀器切換方便,操作簡單,控制准確,演示效果逼真,特別是幫助在行星地球這一教學難點得到很好的突破,可以很方便的課堂中組織學生合作探究地理問題;第二,我們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隨時利用這里的地理實物、地理模型、地理圖像等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特別是這里的各式各樣的地球儀,透明的經緯網,燈光式、運動式的地球儀不僅可以在專用教室里用還可以放進普通教室進行常規教學;第三,自然地理的一大教學難點就在於空間跨度非常抽象,我們的地理專用教室就把這種抽象空間變為真實化、直觀化、具體化,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空間概念,從二維的平面思維模式轉向三維的空間思維模式,提高了地理課堂教學的效率。
地理專用教室打破舊的課堂教學模式,改變學生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形成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所以我相信地理專用教室將會被很好很廣泛的推廣使用。
⑸ 地理課可以做什麼實驗
一、證明熱力環流的存在
1.長方形的玻璃缸(長100厘米左右,寬30左右,高40厘米左右)、膠合板或塑料薄膜、一盆熱水、一盆冰塊、一束香、火柴等。實驗步驟如下:①將一盆熱水和一盆冰塊分別放置在玻璃缸的兩端;②用平整的膠合板或塑料薄膜將玻璃缸上部開口處蓋嚴;③在膠合板或塑料薄膜的一側(裝冰塊的盆上方)開一個小洞;④將一束香點燃,放進小洞內。學生觀察煙霧在玻璃缸內是如何飄動的,能否發現什麼規律?由實驗可以得出什麼樣的結論?
2.關閉教室的門窗,盡量保持教室的氣流穩定。點燃兩根較粗的香,兩支香擺放的距離大約在30~40厘米左右,一支香旁邊放一個1000瓦的電熱爐、另一支香旁邊放一個較大的冰塊,將電爐通電5分鍾後,讓學生觀察衛生香煙的飄動方向。將電爐和冰塊交換位置,觀察煙的飄移方向。在這個實驗中,電爐上方空氣加熱,氣壓降低;冰塊上方空氣冷卻,氣壓升高。香的煙總是飄向電爐上方,說明熱的地方近地面產生低氣壓,氣流從冷的地方流向熱的地方;而高空氣流則由熱的上空流向冷的上空。
3.切洋蔥的實驗、冬季教室門口的打火機等。
二、季風成因的實驗
關閉門窗,點燃兩根衛生香,使衛生香的煙垂直向上(不受室外氣流的影響)。在衛生香的等距離左右兩側分別放一隻1000W的電爐、一面盆冰塊。將電爐通電5分鍾後,讓學生觀察衛生香煙的飄動方向。將電爐和冰塊交換位置,觀察煙的飄移方向。在這個實驗中,電爐上方空氣加熱,氣壓降低;冰塊上方空氣冷卻,氣壓升高。衛生香的煙總是飄向電爐上方,說明高低氣壓的「季節」轉換,產生了季風。
三、實驗驗證海陸風的存在
實驗器材:煤氣爐、輕軟的紙巾、一盆冰水
實驗步驟:
(1)打開煤氣爐,把手伸在爐火的上方,感受空氣的溫度。
(2)拿輕軟的紙巾在爐火旁邊不同的位置,觀察紙巾的飄動方向。
(3)將一盆冰水放置爐火旁邊,輕軟的紙巾放於爐火和盆之間,觀察紙巾飄動的角度和步驟(2)有何差異?
實驗結果:手放在燃燒的煤爐上方,很快感覺到發熱、發燙。紙巾無論在爐火旁邊的什麼位置,都會向爐火方向飄動。加放一盆冰水後,紙巾飄動的角度變大。
四、模擬大氣溫室效應的小實驗
器材:2隻玻璃盤,1個較大的白色礦泉水瓶,2支溫度計,少許土壤,1把剪刀,手錶。
①在兩個玻璃盤中分別放入少許土壤;用剪刀將一白色塑料瓶攔腰剪斷,然後,將塑料瓶倒扣在一隻玻璃盤中,製成「微型溫室」。②在「微型溫室」頂部鑽一個小孔,插入溫度計;在另一盤中放置一支同樣的溫度計。③將兩個玻璃盤放置在陽光下,每隔1小時觀察一次溫度計,並記下兩支溫度計顯示的溫度,進行比較。
五、海陸熱力差異
取兩個燒杯,一杯放水,一杯放等量的細砂,在兩個燒杯中均插入一支溫度計。把兩個燒杯同時放在太陽底下曬一定時間後,讀出溫度計的示數。再把兩個燒杯移入室內,過一定時間後,再觀察溫度計示數的變化。
收集整理數據:在陽光下曬 30分後,當時細砂的溫度為 45℃,水的溫度為 37℃,移到室內 10分鍾後,細砂的溫度為 31℃,而水的溫度為 35℃。水溫度變化是 2℃,而細砂的溫度變化是 14℃。
結論:水的溫度變化比細紗要小,說明海洋升溫慢降溫也慢。
交流合作:引起溫度變化不同的原因是水和細砂的比熱不同。水的比熱大,而砂石的比熱小,吸收相同熱量的情況下,水溫度升高的就比較小,而細砂升高的就比較多。
六、常見的天氣系統課前觀察實驗
打開冰箱門,感受門上方冷,還是門下方冷。說明冷氣團與暖氣團相遇時,冷氣團在下方暖氣團在上方;在一透明的廣口玻璃瓶內燃燒紙條,當瓶內充滿煙霧後,蓋上瓶蓋,放進冰箱,過十分鍾後取出瓶子,發現煙霧沉在瓶子下部,倒立瓶子,煙霧從瓶口流出,說明空氣受冷下沉(形成高壓)。
七、低壓(氣旋)與高壓(反氣旋)
①把兩只氣球吹成蘋果大小,用長約30厘米的絲線扎緊口子;②用透明膠把兩條絲線粘在教鞭上,兩只氣球相隔約8厘米;③平舉起教鞭,讓氣球離實驗者的臉部約8厘米;④向兩只的中間吹氣。實驗結果:兩只氣球相互靠攏。分析得知:氣球靠攏是由於中心部分的空氣上升、形成低氣壓的緣故。難點不攻自破!
八、大氣對太陽輻射有削弱作用,對地表有保溫作用
(1)實驗用材:燒杯2個 沙土 溫度計2根 鐵架 保鮮膜 台燈
(2)設計原因: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和對地表具有保溫作用,而這個過程是一個宏觀的、不可見的能量交換過程,缺乏感性認識。
(3)實驗結論:通過對兩個燒杯在燈光照射前後溫度變化,引導學生探究實驗,分析實驗,得出實驗結論,探究保鮮膜在整個過程中所起的作用,驗證大氣對杯內有保溫作用。
十、演示晝半球、夜半球和晝夜交替現象
(1)實驗用材:一隻不透明的小球如乒乓球等球狀物表示地球;一隻發光的燈泡表示太陽。
(2)實驗步驟:①將發亮的燈泡對著不透明的小球,可見只有半個球面被照亮;②用筆畫出亮半球與暗半球的分界線(晨昏線);③將小球按地球自轉方向旋轉,則可見亮半球與暗半球在不斷更新。
(3)實驗結論:通過上述實驗,可說明由於地球是一個既不發光又不透明的球體,在同一時間里,太陽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即晝半球,背著太陽的半球為夜半球,晝夜半球的分界線叫晨昏線(圈),由於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東自轉,從而晝夜半球就不斷地進行交替。
十一、測算實驗——學校所在地的地理坐標的測定
1、活動准備
觀測用具:長度為1.5m左右的直桿一根,捲尺一把,石英錶或電子表一塊(精確度越高越好),三角函數一本,天文年歷一份,白紙和彩色筆若干。如果沒有天文年歷,最好是選擇「兩分兩至日」,從教學進度考慮,應以秋分日為宜,此時δ為特殊值0°。
2、活動過程
找一塊空曠平地,下面鋪好白紙,把直桿通過白紙並垂直插在平地上,並量出直桿在地面以上的高度h,每隔一定時間測一次直桿影子長度,並記錄此時影子長度及對應時間,並將影子畫在白紙上,測量時間間隔不要太大(5分鍾以內),以免影響測量准確度。
3、分析和計算
①從紙上或記錄中找出直桿影子最短時(即太陽位於該地上中天時)的影子長度L,利用tаnH=h/L(H為此時正午太陽高度),查函數表得出H的值;②利用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公式計算該地地理緯度:φ=90°-H+δ,式中δ為該日太陽直射點緯度,式中φ為所求點的地理緯度;③從記錄中查找出直桿影子最短時,此時的北京時間(t),此時當地地方時為12時,並計算地方時差:Δt=t-12(換算為分鍾)。再計算經度差:Δλ=(Δt/4)°,便可得出地理經度:λ=120°±Δλ,式中加號和減號的取法為東加西減。若影子長度最小值出現在北京時間12時之後,表示觀測地點在120°以西,取「-」;相反,則取「+」。
該實驗的完成要考慮一定的誤差,重在原理的運用,北半球地理緯度也可以用北極星觀測法簡易求得,還可以利用「副產品」——白紙上的桿影變化,推知該地該日太陽升落的方位和規律。
(二)測量當地的經度和太陽高度
取一個木板或紙板在上面劃出一長線,並劃出刻度(表示長度)。在長線的一端垂直木板(紙板)樹立一木桿,長度1O厘米。利用直角三角學原理繪制一個影長和太陽高度關系的表格備用,在晴朗的天氣里將它放置在一塊開闊的平地上,利用指南針找到北方向並將板上的刻度尺對准北,在太陽光產生的影子和刻度尺重合時記錄下北京時間和影長(可記錄多次求出平均值),通過計算可知當地的經度和當日的太陽高度。
(三)圭測法觀察測量當地的經緯度和正午太陽高度角:
(1)實驗用材:①取長1m左右的木桿或竹竿(做圭桿);②長2m左右的繩子和釘子(在地面上畫圓弧用)、時鍾、刻度尺、量角器等。(2)實驗步驟:①在春分日前一天,選一塊平坦開闊的空地,將圭桿垂直插入地上。見圖O點處(圖1為其平面圖);②以O點為圓心,以上午某時刻桿影OA為半徑畫弧AD,並畫出OA線;③當下午某時刻的桿影末端落到AD弧與B點時,畫OB線;④作∠AOB的角平分線OC;⑤第二天當桿影OE落到OC線上時,就是當地地方時正午12點,同時∠OEP就是當日的正午太陽高度角,並記錄下此時的桿影長L,北京時間T。
(3)實驗結論:通過圭測法可得出正午太陽高度最大時刻的某地所在的經線時刻即為正午12點,說明當地正午12點的;根據時差的原理,可知當地的經度δ=116°E + (T-12); 用反三角函數求出∠OEP即為正午太陽高度角θ,根據正午太陽高角的計算公式,計算改的緯度φ=90°-H。
十二、探索實驗——地球自轉的驗證
(一)在沒有月亮(初一、初二)和明亮燈光的夜晚,將准備好的照相機對准北極星,用慢速膠卷,開B(T)門,放置幾個小時,在膠片上會留下以北極星為中心的同心圓,就可以證明地球在自轉。
(二)利用沙漏同樣也可以驗證地球自轉:①用三根木頭搭一個高約2.5m的支架,選擇硬版紙(規格45×40cm),用紙製成一個圓錐體。圓錐體尖留一個小孔,另一端系三根長約2m的細繩,三根細繩須均勻系在紙上,使圓錐體尖端垂直向下,再將繩子系在三角支架上。②將准備好的沙漏尖端小孔用塞子塞住,裡面裝入彩色沙子,推動沙漏做鍾擺運動,並撥掉圓錐體尖端的塞子讓細沙流出。③分析沙跡,發現沙漏並不是來回做直線運動,而且近似的扁長的橢圓形運動軌跡,由此可以證明地球自轉的存在。
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去野外考察北半球一條河流或一段,會發現左右岸深度不一樣,說明流水經常往一邊偏向,這一邊遭流水侵蝕厲害而深度較大。
十三、地轉偏向力
(一)為了觀察地轉偏向力,可用一個地球儀使地軸垂直地面,先在北半球高緯度處滴一至兩滴紅墨水,在地球儀不轉動的情況下,就會沿經線向低緯度流動並留下墨跡。然後自西向東轉動地球儀,再在高緯某點滴一滴紅墨水,你就會發現紅墨水流動的方向發生了改變,從北極上向下觀察,你可以發現紅墨水留下向右偏轉的墨跡。同樣將地球儀倒轉過來,南極向上,用同樣的方法進行進行演示觀察,從南極上向下看,可發現墨跡向左偏轉。
(二)實驗材料:可選用有軸的球狀(面)物,如地球儀、塑料球、撐開的雨傘等;水、清水等。
實驗步驟:①將球狀(面)物的虛擬北極點向上,在球狀(面)物上滴適量的墨滴(或水滴);②正確模擬地球自轉方向,進行旋轉;③觀察並描述墨滴(或水滴)流痕的偏轉方向;④再將虛擬南極點向上,重復②、③步驟,但旋轉方向與②步驟相反。
實驗結論:通過本實驗,可證明地球表面的物體在做水平運動時,運動方向發生偏轉。在北半球向右偏轉;在南半球向左偏轉。
十四、水循環
半碗水,用透明塑料紙把碗密封住,然後把碗放到太陽下面曬一會,就會看到塑料紙下面有水汽,有些水汽還會滴到碗里。這就是一個微型的海上內循環,如果水汽不是滴到碗里,而是隨風飄到別的地方,然後凝結滴下來,那就是一個海陸間大循環了。也可以讓學生回家觀察用電飯鍋煮飯時候,鍋蓋上是否有水汽,是否會滴水。
十五、密度流
准備一隻長方形的金魚缸,放入清水,然後在一杯鹽水中加入藍色色素,沿著魚缸邊緣慢慢倒入清水中,只見藍色鹽水沉到缸底,並在底部形成高低起伏的波。這個小實驗證明了密度大的海水會在密度小的海水下面流動。
十六、水體富營養化
通過對含磷洗衣粉、無磷洗衣粉、清水的溶液中,觀察「水葫蘆」的生長繁殖過程來判斷磷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從而感性認識水體富營養化的過程。
實驗原理:磷是植物生長的三大營養元素之一,適量的含磷溶液會促進植物的生長,但過量的磷會導致生長速度過快,從而影響水體質量,是造成水體富營養化的一個重要原因。
實驗步驟:(1)選擇肥嫩適中的水葫蘆,准備有磷洗衣粉、無磷洗衣粉、清水溶液;(2)將重量完全相等的水葫蘆分別放入三個小盆中;分別倒入1000毫升的有磷洗衣粉、無磷洗衣粉、清水溶液,使水葫蘆的根部完全浸入溶液中;在三盆水葫蘆的上面分別放上紗布,以防止水分的過快蒸發;(3)將泡製好的三盆溶液並排放在窗檯前(室溫約15~25℃),保證每天的光照時間;(4)每天觀察水葫蘆的長勢,並進行記錄。5天為一個周期。
得出結論:根據實驗,有磷洗衣粉溶液的水葫蘆長勢明顯好於其他兩種溶液,並且水體的渾濁度也高,從而認識到含磷生活洗滌用品的排放會導致水體富營養化。
十七、褶皺和斷層
(一)選兩塊厚約5cm的海綿塊,用不同顏色的彩筆分別在兩塊海綿的剖面上染上不同的顏色(以表示岩石的剖面)。也可以指導學生用書或紙自己折成褶皺的形狀。其中一塊用小刀將其斜向割斷(後面簡稱為海綿2;另一塊簡稱為海綿1)。講解「褶皺」時,將海綿1平放在講台上,兩手抓住海綿的兩端,用力向中間擠壓,海綿便鼓起來。可以形象的把褶皺表現出來;講解「斷層」時,將海綿2平放在講台上,重復以上動作,海綿便出現了斷裂。
(二)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1cm×4cm×20cm的「竹片」,每人1片,讓學生先往上折,但是不要折斷,就會發現,往上彎曲的部分尤其是最中間,有很多的毛刺。如果毛刺換成岩層,就很容易被侵蝕。往下彎曲時候,中間就沒有毛刺,相對的,如果是岩層,就不容易被侵蝕了。
十八、沉積物分選的實驗
將同樣比例的碎石、粗砂和黏土完全混合,放入一隻玻璃瓶中(不超過容量的一半)。將玻璃瓶用水注滿,蓋上瓶蓋,劇烈振盪,然後讓瓶子平放,使瓶中物質自然沉澱。讓學生觀察沉澱成分的排列順序,是否是大顆粒在下部,黏土細粒在上部。在這個實驗中,所用材料以及沉積過程與自然過程基本一樣,只是縮小了規模,放在玻璃瓶里進行的。
十九、風的搬運作用
碎屑物質包括干土、細沙、礫石、濕沙、濕泥,將其分別放在五個平紙盤中,用吹風機或者電風扇對著每一個盤子吹風(保持吹風機或電風扇與每一個盤子距離相等)。觀察並記錄實驗的變化過程。然後改變角度,重復以上過程。最後在盤中放幾根鉛筆充當障礙物。再觀察實驗的結果與以上過程有什麼不同。在這個實驗過程中,所有物質都是自然界中的實物,只是規模較小。學生可以一目瞭然的觀察風的搬運作用。
二十、水土流失
(一)A組:用光滑斜面代表山坡,斜面上敷以一薄層粘土(約2厘米厚)代表植被不良的山坡;B組:同A組外,在粘土上覆蓋一層棉質毛巾或沙布表示上覆植被良好。請兩位同學同時用霧化噴頭向上述A、B組灑水模擬大氣降水,指導學生觀察哪一組的水更快流出,哪一組的粘土更快被沖刷干凈。
(二)自製兩個木盒,一般為50厘米長、10厘米高(也可以找兩個廢舊的尺寸大致相同的木盒)。兩個都放滿泥土,一個種上雜草,一個什麼也不種。放置在開闊的地方並與地面成30°。當雜草長好後,用澆花的灑水壺模仿下雨,將水淋到兩個木盒上,觀察流出的水中含的泥沙量,也可以將流出的水收集到水桶中,經過沉澱計算一下含沙量。
二十一、火山噴發
(一)分三組:
實驗1:在A、B兩個U形試管中裝進濃度不同的土豆泥,分別從每個U形試管的一個口中放進少許蘇打粉,然後加水,並用手指堵住試管口,土豆泥便從另一個口中溢出。注意濃的形成柱狀,而稀的直接從試管口溢出。
實驗2 :把融化了的蠟分別倒進熱水和冷水杯中,熱水中的蠟仍是液體,而冷水中的蠟則凝結起來。
實驗3:在瓶中裝滿細小的玉米粉,底部插入管子,用力吹,玉米粉從瓶口噴出;在瓶口的木板上就會形成山狀。
實驗做完後,各小組分別討論,得出結論。
總結結論
第1組結論:(1)實驗演示了岩漿噴發的過程;(2)根據岩漿濃度不同,可形成不同形狀的火山。
第2組結論:實驗演示了火山岩漿遇冷凝固的過程
第3組結論:從實驗可以了解火山的形成過程。
(二)把一個大開口的漏斗放在一個盛有水的鍋里。圍繞漏斗用泥做一個錐狀模型。把漏鬥口留著,不要堵死。把鍋放在酒精燈上加熱,直到水從漏斗開口中噴出來。讓學生思考:是什麼力量造成了水的噴出?然後,把一小塊泥壓成紙一樣薄、與漏斗開口一樣大小的泥片,蓋在開口上。重復上述實驗,現察泥蓋會發生什麼變化。(實驗過程中要防止燙傷學生。)
二十二、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
每個學生准備好一張比較硬的紙,並且帶有寬度相同的平行線,先把紙垂直平行線對折,再把紙立在桌面上,凸面朝上,大約與桌面成80—90度的角,讓學生站立,從上垂直往下看,觀察平行線的彎曲凸出方向,並進行規律總結,即等高線向低海拔彎曲突出為山脊;然後再把紙翻過來,凹面朝上,大約與桌面成80—90度的角,從上垂直往下看,觀察平行線的彎曲凸出方向,並進行規律總結,即等高線向高海拔彎曲突出為山谷。
⑹ 八年級地理農業教案
農業(Agriculture)是利用動植物的生長發育規律,通過人工培育來獲得產品的產業。下面是我為您帶來的 八年級 地理農業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年級地理農業教案:
教學內容
課型 講讀 課時 本期總第 節
教學
目標 1、知道農業生產的部門構成,理解 種植 業是我國最重要的農業部門。
2、記住農業的概念,理解農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
3、知道影響我國農業發展的因素。
4、理解我國農業的地區分布。
5、學會閱讀“中國農作物分布”圖,並能指圖說出我國主要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分布特點。
6、通過分析我國南北方土地資源的差異與自然條件的關系,說明我國糧食作物、油料、糖料等作物的南北差異,提高分析地理問題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7、通過教學使學生認識到以農業為基礎的重要性,樹立科教興農的觀點,並對學生進行尊重勞動、愛惜糧食等思想 教育 。
教學
重難點 重點:用實例說明農業在地區分布上的差異;
難點:理解農業分布出現差異的原因。
教學准備 要求學生課前熟讀課文,提出不懂的問題
教 學 活 動 預 設
時間 教師活動
引入新課:
“要想富,先修路”,有了路,就可以發展各種產業,對於我國廣大的農村地區,發展農業就特別重要了。請同學們判斷以下產業哪些屬於農業?種植水稻、伐木、 飼養 牲畜、 捕魚 、采草葯、生產桌椅。我們歸納一下,什麼是農業?
講授新課:
人們的衣食住行各方面的產品大多直接或間接來源於農業。
觀察圖片“主要農業部門”,從反映的內容看,農業的勞動對象是有生命的動、植物,獲得的產品是動、植物本身。
什麼是農業?
利用動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長發育規律,通過人工培育來獲得產品的各部門,稱為農業。
[提問]我國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發展農業非常重要,你能說一說發展農業的重要性嗎?
這么多人需要吃飯、穿衣,糧食、棉花生產很重要;
工業生產也需要大量的原料;
農業是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基礎產業。
[活動1]請你按照下面的提示再補充例證,具體說明農業與我們生活的密切聯系?
吃
種植業能提供的食物
畜牧業能提供的食物
漁業能提供的食物
林業能提供的食物
穿
用種植業的產品作原料製成的衣物
用畜牧業的產品作原料製成的衣物
用
用畜牧業產品加工製作的日常生活用品
用林業產品加工製作的日常生活用品
[過渡]我國是一個大國,東部、西部、南方、北方的自然條件差異很大,造成農業的地區分布存在很大差異。
通過查找資料,並結合讀圖“中國農業的地區分布圖”,你能歸納出我國各地區自然條件的差異造成農業生產的地域差異嗎?
在讀這幅圖時,可分以下幾個步驟進行:(1)我國農業差異最明顯的地區是哪兩個部分?(2)它們的界線在哪裡?(3)東西兩部分各有哪些農業類型?(4)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什麼?(5)在降水稀少的西部地區,種植業分布在哪些地區?為什麼會在這些地區發展種植業?(6)在東部地區,各種類型的農業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區?(7)林業集中在我國的哪些地區?哪些屬於天然林?哪些屬於人工林?(8)我國哪個地區的淡水漁業最發達?
西部地區:氣候乾旱,熱、水、土條件的配合上有較大缺陷,絕大部分是少數民族聚居區,農業發展歷史較晚,人口稀少,勞動力不足,天然草場廣布,大部分地區以畜牧業為主。那裡有我國四大牧區。因為降水稀少,農區小而分散,種植業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綠洲。
東部地區:熱、水、土條件有較為良好的配合,農業發展歷史悠久,人口稠密,是我國絕大部分耕地、農作物、林、漁、副業的集中地區。其中,東部半濕潤和濕潤的平原地區以種植業為主;林業集中分布在東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區,以及東南部的人工林區;東部沿海地區是我國海洋捕撈和海洋養殖的基地;長江中下游地區是我國淡水漁業最發達的地區。
北方與南方地區:東部秦嶺一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區,以旱地作為基本耕地形態,發展了一套旱地農業生產制度,是我國各種旱糧作物的主產區。秦嶺一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區,以水田作為基本耕地形態,發展了一套水田農業生產制度,是水稻以及各種亞熱帶、熱帶經濟作物的主產區。
[閱讀] 讀圖“我國南北方農業分布圖”,認識主要農作物的地區分布差異:
農作物包括糧食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和棉花等主要類型。受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等的影響,我國農作物的地區分布有較為明顯的地區差異。
糧食作物中的水稻、小麥的地區分布呈現“南稻北麥”的格局。
油料生產形成了長江油菜帶和黃淮花生區兩大生產區。
糖料作物則呈現明顯的“南甘北甜”的分布特點。
棉花生產,北方以棉花為主,形成了x疆南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三大棉區。
[活動] 在我國西南部的山區中,農作物的種類、耕作制度隨海拔高低的不同而不同。請你在教材圖“山地垂直氣候景觀”中的適當部位填上如下四組內容,並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一下為什麼該地會呈現這樣的分布規律?
A.雙季稻、香蕉,一年三熟;
B.適宜發展林業、牧業;
C.玉米、蕎麥、燕麥,一年一熟;
D.玉米、小麥,一年兩熟。
[結論] 山區的農業是隨著海拔的升高而呈帶狀有規律的分布的。
[小結] 我國各地自然條件差異很大,造成農業生產和主要農作物的地區分布有較為明顯的地區差異。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1.說出影響農業發展與分布的主要因素;
2.說出解決我國的農業問題的基本標准。
【教學准備】
自製相關課件、圖片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我國各個地區都有農業發展上的優勢和不足,利用當地自然條件的優勢,把不同的農業生產部門或農作物布局在適宜它本身發展、生長最有利的地區。
講授新課:
發展農業要因地制宜
[活動1]
參考教材圖“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回答:
(1)糧食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與自然環境有什麼關系?
(2)以下各地區適合開展哪種類型的農業生產活動?為什麼?
太行山區 B、華北平原 C、內蒙古草原 D、洞庭湖沿岸
(3)完成教材的活動“城市地區農業帶的分布”
(4)思考:在氣候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如果種果樹,應該安排在什麼地方?山區應該進行什麼樣的農業生產活動?
(5)上面的選擇只是從自然條件方面考慮應該發展哪個大的農業部門,當我們進行具體的生產時,又會考慮到哪些因素呢?”
回答:自然條件(包括位置、地形、氣候、河流、湖泊、植被等)
社會經濟條件(包括交通、技術、市場、設備等)
[活動2]
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進行農業生產的事例都比較常見,你能舉出哪些事例呢?並分析其成功之處和失誤的地方,如果是反例,還應提出一些建議。
[小結] 人類既可以對不利的環境進行改造,使之朝著有利的方向發展;同時不合理的行為也可能使得有利的環境變得不利。人類的生產活動一定要符合自然規律,做到“因地制宜”,這樣才可能持續地發展下去。
我國農業面臨的挑戰與對策
[問題1] 我國人民的生活從飢餓貧窮到溫飽小康的轉變說明了什麼?
回答:我國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實現由長期短缺到總量平衡、豐年有餘的重大轉變。
[問題2] 我國農業仍面臨著哪些嚴峻的挑戰?
回答:人口增加、耕地不斷減少、水土流失、自然災害、環境污染等。
[問題3] 長江中上游地區退耕還林,在長江中下游的洞庭湖、鄱陽湖地區退耕還湖 都使耕地面積減少,會不會影響糧食生產?(結合教材提供的閱讀材料回答)
回答:由於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不會影響糧食生產。
[問題4] 對圖“我國的主要商品糧基地”進行分析,讀出我國九個主要的商品糧基地,請思考:(1)這些地區成為主要商品糧基地的原因是什麼? (2)為什麼華北平原沒有成為主要的商品糧基地? (3)為什麼要建立商品糧基地?
回答:
(1)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等。
(2)當地人口稠密,糧食消耗量較大。
(3)建立穩定的商品糧基地,提高糧食生產的能力,是關繫到我國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
[活動3]
學生將教材提供的我國主要農產品產量表格數據轉化為統計圖,看看哪種統計圖最能說明我國在農業方面的成就?
閱讀教材活動,描述桑基魚塘的整個生產過程,並畫出一幅流程圖。我國農村利用秸稈、牲畜糞便生產沼氣,並將剩下的渣子作肥料的例子,請畫出流程圖,並將兩幅圖進行對比,思考:他們存在著哪些一致的地方? 有什麼好處?
結論:在整個過程中沒有任何廢物,對環境沒有損害。
3.下面材料是關於我國不同類型地區農業建設方向的敘述。與同學討論以下兩個問題。
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郊區要積極發展出口創匯農業;
中部地區建立高產高效的農產品基地;
西部地區堅決實行退耕還林、還草,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特色農業。
(1)“東部沿海發達地區要積極發展出口創匯農業”的地理條件。
4.說出我國農業發展的方向?
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郊區要積極發展出口創匯農業;中部地區建立高產高效的農產品基地;西部地區堅決實行退耕還林、還草,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特色農業;
兩個對策:建立穩定的商品糧基地,提高糧食生產的能力;調整農業結構,發展多種經營,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
八年級地理農業重要知識點:
1.關於農業的概念。農業的概念有大有小,狹義的農業僅指種植業,而廣義的農業按照勞動對象的不同,則可包括農(種植業)、林、牧、副、漁五大部門。其中,種植業的結構包括糧食作物、棉花、油料作物、糖料作物、水果和經濟作物等。
2.從我國人口的角度來說,農業是解決人民溫飽的基礎;從中國實現現代化來講,農村實現現代化是瓶頸,是關鍵;正因為如此,對於國家決策者而言,農業成為發展國民經濟的重中之重。
3.關於我國農業生產的地域差異。在我國領土上,最大的農業地域差異首先是東部和西部。東部地區熱、水、土條件有較為良好的配合,農業發展歷史悠久,人口稠密,是我國絕大部分耕地、農作物、林、漁、副業的集中地區。西部地區氣候乾旱,熱、水、土條件的配合上有較大缺陷,絕大部分是少數民族聚居區,農業發展歷史較晚,人口稀少,勞動力不足,農區小而分散,大部分地區是以放牧為主。在東部和西部,又可分為南北兩大部分。在東部,秦嶺—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區,以旱地作為基本耕地形態,發展了一套旱地農業生產制度,是我國各種旱糧作物的主產區。秦嶺—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區,以水田作為基本耕地形態,發展了一套水田農業生產制度,是水稻以及各種亞熱帶、熱帶經濟作物的主產區。其實,嚴格地說,在西部也可分為南北兩大部分:祁連山以北的甘新地區,是廣大的乾旱氣候區,農業完全依靠灌溉,荒漠及山地放牧業發達,祁連山以南的青藏高原,是以放牧業為主的地區,牲畜、農作物和林木都帶有高寒地區的特點。但上面所說的西部地區的內部差異,從教材的圖上並不能看出來,教師在這里可以先不講,講到青藏高原的時候再補充說明。
4.地形與農業生產。第105頁的閱讀材料提到了25°以上的坡耕地。一般情況下,坡度大於18°就不適宜發展種植業,我國政府要求,坡度大於25°的土地不得發展種植業。除了坡度的影響之外,還有垂直自然帶的分布,這一點在第101頁的活動2有所體現。
5.教材中提到了發展我國農業的兩個主要對策,一是建立商品糧基地,二是調整農業結構,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多種經營。在介紹幾個商品糧基地時,需要特別向學生強調一下:三江平原、洞庭湖平原和鄱陽湖平原盡管有著很大的發展糧食生產的優勢,但由於考慮到三江平原地區濕地的保護,以及兩湖應起的生態作用,於是我國將這些地區變成了生態功能保護區。這一點充分體現了我國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
6.關於“我國的主要農作物的地區分布差異”。糧食、油料和糖料作物的分布可以在教材的圖上找到,但三大棉區只顯示了一個,另外兩個分別在新疆南部和華北平原的中南部。總之,這部分內容一定安排學生落實到圖上。
⑺ 書法教室都需要配置東西
人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所以在學習書法之前,必須准備那些用具呢?
1. 墊布:放置在桌面上,以免書寫書法時,墨汁滲透紙背而弄臟桌面。
2. 紙張:放在墊布上面,書寫練慣用,書寫用的紙張粗略分為毛邊紙、宣紙及棉紙。
3. 文鎮:壓在紙上,固定或壓平紙張之用。
4. 墨:在硯台上研磨,產生墨汁。
5. 硯台:一般而言,放置在紙的右方,方便書寫者磨墨並盛裝墨汁用。
6. 毛筆:書寫用,因製作的材料不同,一般分為狼毫筆、兼毫筆及羊毫筆。
7. 筆山:當書寫的途中,因有事暫時停止書寫,用以擱置毛筆 ,以免毛筆滾動。
8. 筆架:當書寫者書寫告一段落,洗凈毛筆,懸掛毛筆之用,以增加毛筆的壽命。
⑻ 區域地理中「中國農業」有什麼好的課堂導入方法嗎嗎
從生活入手,介紹地區生活飲食的差異,引出農業~
⑼ 高中地理農業知識點
基於我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且人口數量龐大,這為我國農業發展奠定了龐大市場基礎。 我在此整理了高中地理農業知識點,希望能幫助到您。
高中地理農業知識點
⑴ 北方冬季農田為什麼可以用煙幕來防霜凍?
答:煙幕主要是CO2,它具有吸收地面輻射的作用,以增強大氣逆輻射,起到
了對地面的保溫作用。
⑵ 季風氣候對農業發展的影響:
利:雨熱同期,利於農作物生長.
弊:旱澇災害頻繁.
變式一:溫帶季風氣候(黃淮海平原)發展棉花種植的影響:
有利條件:① 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利於棉花生長;
② 秋季雨水少,天氣晴朗,利於棉花的後期生長和收摘;
③ 地形平坦,利於大規模生產;
④ 土質疏鬆,適於棉株根系向深處伸展。
不利條件:播種期適逢春旱,灌溉水源不足。
變式二:孟加拉國人口稠密,在地形、氣候條件下,大部分地區形成的農業地域類型為水稻種植業,說明該國氣候、地形對發展該類型農業的不利影響。
① 雨季降水集中(暴雨),地面低平排水不暢,形成洪澇災害;
②(熱帶季風氣候降水變率大,在水稻生長需水量大時)如果雨季來得遲、去得
早(或降水偏少)。形成旱災。
⑶ 我國部分地區農業區位分析:
A. 青藏高原地區農業生產:
有利條件是:
①地勢高,空氣稀薄,大氣對太陽輻射削弱作用小,光照充足,植物光合作用強;
②晝夜溫差大,有利於糖分物質的轉化;
③高寒低溫,生命活動弱,生長周期長,有利於降低消耗,增加營養物質積累;
④夜雨較多,有利於減少蒸發,讓植物充分吸收利用;
⑤ 河谷地帶積溫較高,灌溉便利。
主要制約因素:
①降水稀少,水源不足;
②地形復雜,溫度過低,生長期短;
③經濟、技術落後,資金缺乏,交通不便;
④ 地勢起伏大,生態脆弱,耕地面積小。
例:青藏高原地勢高、氣溫低,但農作物單產較高,請分析其主要原因:
① 光照條件好,植物光合作用強;
② 晝夜溫差大,夜晚植物呼吸作用弱,利於有機質積累
B.南疆(印度河、尼羅河三角洲)盛產長絨棉的原因:
① 夏季晴朗天氣多,降水稀少日照時間長,光照充足;
② 夏季太陽輻射強,氣溫高;
③ 有天山冰雪融水灌溉,灌溉條件便利;
④ 土質疏鬆,多為沙性土壤,土壤肥沃。
(尼羅河三角洲:光熱資源豐富、有灌溉水源、三角洲土壤肥沃、地勢平坦。)
C.商品穀物農業:東北地區、美國
基本特徵: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農產品商品率高;
區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① 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
② 地形平坦開闊;③ 耕地面積廣大;
④ 土壤肥沃; ⑤ 水源充足。
社會經濟因素:
① 地廣人稀,農產品商品率高;② 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
③ 交通便利; ④ 市場廣闊;
⑤ 工業比較發達; ⑥ 國家政策扶持。
存在不足:① 熱量不足; ② 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劇;
③ 土壤肥力下降; ④ 冬季受寒潮和凍害的影響等。
與美國商品穀物農業比較異同:
相同點;① 農業地域類型相同; ② 地廣人稀,農產品商品率高;
③ 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 ④ 交通便利;
⑤ 市場廣闊; ⑥ 工業比較發達;
⑦ 農業生產過程的自然條件相似。
不同點:① 經營方式不同,美國以家庭農場主生產為主,我國以國營農場位主;
② 科技水平存在差異;
③ 專業化水平不同;
④ 糧食單產不同,美國糧食單產高
例:東北地區土地資源的優勢是什麼?
① 耕地面積大、人均耕地多;
② 耕地集中連片,適於大規模機械化耕作;
③ 土壤肥沃,多黑土與黑鈣土
表解:東北地區農業發展中的問題及措施:
問題
措施
黑土層變薄、土壤肥力下降
① 加強黑土的培肥,增施有機肥,提高黑土肥力;
② 植樹造林,保持水土,保護黑土
森林資源減少、覆蓋率降低、質量下降、破壞嚴重
① 以營林為主;
② 合理採伐;
③ 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
濕地系統破壞、濕地面積減少
① 建立濕地保護區,保護現有濕地;
② 「退田還濕」;
③ 採取工程措施,恢復已退化的濕地
D. 城市郊區農業問題:上海市郊區農業(蔬菜、肉、蛋、奶及園藝業)
區位分析:
自然因素:熱量充足,雨熱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社會經濟因素:① 市場消費量大;
② 交通方便;
③ 發展花卉、蔬菜等農作物單位面積的價值高,可獲得更高
的經濟利益;
④ 土地面積小,有利於集約化生產。
發展方向:綠色農業;觀光農業;生態旅遊
E.我國南方低山丘陵區農業:
a、區位因素分析:
區位優勢:
地形以低山丘陵為主,熱帶亞熱帶濕潤地區,光熱水充足;生物物種豐富;土地類型多樣;農業發展潛力最大,開發難度較小;地少人多,開發較早。
農業制約因素:
①受季風活動不穩定性的影響,旱澇災害頻繁,多寒潮、伏旱等氣象災害;
②地形復雜,開發利用難度大,生態脆弱,且暴雨集中,水土流失嚴重;
③紅、黃壤為主,有機質含量低,酸性強,土質黏重;
④農業利用的生物品種單一,經營方式極為粗放。
b、綜合開發整治和發展方向:
①走立體農業道路,調整產業結構,積極培育優勢產業;
②加大科技投入,改良土壤,改革耕作制度和灌溉技術,充分利用山地資源,
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
③封山育林、育草,控制水土流失,加強生態建設;
④促進農產品深加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根據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的變化,
有側重地發展山區特色農業。
F.我國水稻種植業: 典型地區: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
區位優勢分析:
① 自然因素:
熱量充足,雨熱同期;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網密布,水源充足。
② 社會經濟因素:
機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場廣闊;工業比較發達;科技發達;國家政策扶
不足:人多地少;受台風、暴雨造成的洪澇災害影響;酸雨危害
G.畜牧業:典型地區:內蒙古草原(四大草場:內蒙古、青海、新疆、西藏)
區位因素分析:
① 自然因素:
草場面積廣闊;沒有大型食肉動物;東部地區夏季降水多些,有利於牧草生長。② 社會經濟因素:
牧業生產經驗豐富;市場潛力廣闊;國家政策扶持等
不足:氣候乾旱,降水少;草場退化;荒漠化加劇;冬季暴風雪、寒潮影響;
鼠災、蝗災嚴重。
H.雲貴高原壩子農業和彩色農業:
優勢是緯度低,水熱充足;
劣勢是地表崎嶇,地表缺水,土壤貧瘠。
⑷ 世界部分地區農業:
A.西歐(美國東北部)發展乳畜業的有利條件:
① 緯度高,氣溫低,雲量大,雨天多,光照弱,土壤貧瘠,不適宜發展種植業,
適宜多汁牧草的生長.(自然條件)
② 人口、城市密集,市場需求量大,交通便利,經濟發達.(社會經濟條件)
B.熱帶經濟作物經營方式: 企業化種植園 .
生產特點:生產規模大,商品率高 .
主要分布:南亞、東南亞、撒哈拉以南非洲、拉丁美洲
所在國經濟結構特點:以熱帶企業化種植園為主的單一經濟
所在國如何發展經濟:
① 繼續發揮優勢,抓好熱帶經濟作物生產;
② 狠抓糧食生產,努力增產糧食;
③ 調整產業結構,建立獨立的、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④ 加強「南南合作」;
⑤ 加強「南北對話」,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
C.澳大利亞畜牧業發展的有利條件:
① 有大面積乾旱半乾旱區域,草原優良;
② 自流井多,可供牲畜飲水;
③ 無大型野生肉食動物.
D.混合農業(澳大利亞)生產特點
① 農場內的土地交替種植小麥、牧草或休耕,可充分保持土壤的肥力,形成良性的
農業生態系統;
② 小麥的耕作活動和牧羊活動在一年內交替進行有效合理的農事安排;
③ 農民可根據市場需求決定多種小麥還是多牧羊,農業生產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和
對市場的適應性.
例:小麥種植的農忙和農閑分別在什麼季節?綿羊飼養呢?
小麥種植的農忙季節是秋季和春季,農閑季節是冬季;
綿羊飼養的農忙季節是冬季,農閑季節是秋季和春季。
E.中亞地區農業以荒漠畜牧業和灌溉農業為主,原因:
① 中亞深居內陸,屬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稀少,植被以草原、荒漠為主,
適宜發展荒漠畜牧業;
② 境內有額爾齊斯河、阿姆河、錫爾河等河流,宜發展灌溉農業.
F.大牧場放牧業: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a.區位因素:
自然因素:氣候溫和,草類茂盛,草場面積大;
社會經濟因素:
① 地廣人稀,土地租金低;
② 距離海港近;交通條件改善,冷藏技術的進步。
b.我國牧區存在的問題:靠天養畜,生態破壞,載畜量低,效益低。
c.我國牧區借鑒:人工草場建設;放牧方式;牧區交通條件及加工體系的發展。
⑸ 中國主要的商品農業基地
① 九大商品糧基地:太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漢平原、鄱陽湖平原、成都平原、
珠江三角洲;江淮地區;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② 五大商品棉基地:江漢平原;冀中南、魯西北、豫北平原;長江濱海、沿江平
原;黃淮平原;南疆地區
③ 三大出口商品基地:太湖平原、閩南三角洲地帶、珠江三角洲
⑹ 復種指數問題:
① 俄羅斯復種指數和產量低的原因:緯度較高,農業生產熱量不足
② 澳大利亞復種指數問題:
緯度較低,但復種指數較低的原因是:
與農業經濟結構有關,其混合農業區是小麥和牧羊交替進行,
小麥復種指數低,且有大量的休耕地
復種指數低對土地的有利影響是: 有利於土壤肥力的恢復
③ 中國復種指數高的原因:緯度低,人均耕地少
⑺ 糧食問題:
A.世界糧食問題及解決糧食問題的途徑:
a.世界糧食問題產生的原因:
①糧食地區生產不平衡;
②發展中國家糧食生產落後,經濟結構單一,人口增長快,貧困問題突出;
③受舊經濟秩序的束縛。
b.糧食問題解決的主要途徑:
①發展農業技術、調整農業結構,努力提高糧食產量;
②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積極發展民族經濟;
③加強國際合作和對話,建立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
B.中國的糧食問題及對策
a. 中國糧食壓力產生的原因:
①人口基數大,增長速度快,糧食需求量大;
②地形復雜,以高原和山地為主,耕地面積比重小;
③土地的生產力參差不齊,農業科技水平整體實力低,糧食的單位面積產量少;
④農業自然災害頻繁,糧食生產不穩定;
⑤工業和城市用地規模擴大,耕地面積不斷減少;
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市場需求的變化,導致傳統糧食種植業的地位下降。
b.糧食壓力解決主要途徑:
①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
②加大科技投入培育良種,積極改造中低產田,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和質量;
③在確保糧食供求「基本平衡」的同時,積極開展多種經營,發展「優質、
高產、高效農業」;
④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滿足人民豐富多樣的生活需求,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
改善人們的食品結構。
C.非洲糧食問題:
a. 突出的原因:
① 人口自然增長率高;
② 自然條件惡劣;
③ 亂墾濫伐,過度放牧,加劇了乾旱和土地沙漠化;
b. 採取措施:
① 保護自然環境,提高農牧業生產水平;
② 控制人口增長速度,提高民族文化素質;
③ 加強民族團結。
D.新加坡缺水、缺糧的原因:
① 國土面積狹小,雖地處熱帶雨林區,但無大河,徑流量小;
② 國土面積狹小,耕地面積小,糧食產量低.
⑻ 美國、印度的國土面積小於中國,但耕地面積遠遠大於中國,其原因是:
(從氣候和地形兩方面分析)
① 美國、印度平原占國土面積大,乾旱區面積相對較小;
② 中國平原占國土面積小,乾旱區所佔面積大。
⑼ 農業生態問題
①坡面開墾→水土流失(影響因素:坡度、植被覆蓋率、降水強度、坡面岩性);
②乾旱、半乾旱地區過墾、過牧、樵採→荒漠化(降水較少,生態脆弱);
③沼澤地開發→破壞濕地→氣候惡化(乾旱)
④圍湖造田→湖泊面積縮小→調節河流功能減弱→氣候乾旱、洪澇多發;
⑤蒸發量大的地區不合理灌溉→次生鹽鹼化(地下水位上升);
⑥過度引水灌溉→河流中下游和河口水文生態問題
(河流水量減少,河流下游斷流、河口三角洲萎縮,海岸線後退);
⑦內陸河湖水文生態問題
(河流流量減少,湖泊萎縮甚至消失,河湖鹽度升高,河湖區生態環境惡化);
⑧ 農葯化肥→土壤板結、酸化、污染水源
⑽ 生態農業的優點:
① 有利於建立良好的生產結構,使種植業、畜牧業和漁業的彼此結合,相互促進。
② 能夠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提高植物的光能利用率,生產出高產、優質、無污染的
農產品,並確保良好的生態效益。形成生態上與經濟上兩個良性循環,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的統一。
相關知識:我國的農業現狀
我國農業面臨著很重要的問題,這些問題可能會影響著我們國家的發展,對我們的國家的經濟發展有很不利的影響。這就是我們的三農問題,三農是指農村、農業和農民。
我們已經過完了大半個人生,相信在這人生中的苦也吃過福也享過。也為自己必須要做的事情忙碌過。但是呢,我們不管在什麼地方,也不管在什麼時候,我都會和一個「農」子的緣分越結越深。對農業也越來越離不開了,看著那些在田間工作的農民們,他們在那裡工作的時候在我看來是最美麗的。農民們在田間工作的時候,看著他們那臉上的汗一滴一滴的往下流,我就感覺到非常的自豪。
我自己也在田間工作過真的是非常的累,尤其是在中午的時候我們頂著天上大大的太陽.那些不是在田間工作的人們,就連他們的身上的汗都出特別多。那就更不要說在田裡工作的人了,這些人應該可以算是最辛苦的人,他們是完全憑借自己的力氣和頭腦,來進行工作,就像是田間的農作物需要澆水時,他們就需要用自己的機器來把水引到田裡來。
這種機器一般情況下都是很重的,所以說就需到兩到三個人把這個機器搬到田裡。用機器接上那種送水帶,他們必須利用這種送水帶來把河裡的水運送到田間。他們需要把那些送水袋放在一定的地方,把這些送水帶全部都卷開然後再將這些帶子接起來。把機器打開之後,就會在河裡面抽水,然後這些水就從這些袋子裡面來到我們的田裡。田間的農作物吸收了這些水分之後,就會長得更加的茁壯。在澆水之前,在我們的田裡撒上一些肥料。這些肥料可以幫助田裡的農作物生長得更加茁壯。等到水流進去之後,在田裡的農作物就會吸收這些肥料中的養分還有土地中的養分,還有水中的養分。這樣這些農作物在那些有災害天氣的時候,就不會受到傷害了,他們可以更加頑強的和這些天氣對抗。
等到了這些農作物需要收獲的時候那些農民也忙碌起來,就在那幾天哪些農民全部都用自己家的車把農作物都拉回家裡晾曬。有的就直接賣給了小販,當然在價格方面可能會低一些。有些人就把農作物放在家裡曬上那麼幾天,然後這些農作物都裝袋子放起來等到這些農作物的價格上漲的時候再拿出來賣掉。這就是這些農民經常都會有的想法,他們就是想著能賺一點錢就賺一點錢。因為這些農民一年的花銷太大,所以就只能指望這些農作物賣出的錢來過日子了。
因為我的家就在農村,所以對這件事情知道的比較詳細。因為這都是我親身體驗過的,在田間勞作的時候真的是很累,有一次田間的農作物在鬧蟲災所以就需要葯物來把這個蟲災給壓住,所以我的家裡人就能背著葯桶去田裡面打葯,我自己也體驗了一下這個葯桶背起來好像是三十斤重,如果加上水的話就到了五六十斤,這五六十斤對平常人看起來確實不怎麼很重,可是把這個葯桶背在身上慢慢的走著,在我走了很長時間之後,我就會感覺到自己的肩膀被勒得特別疼。打完這一桶子我想著千萬不要再打了,可是我們的地還有很多我不希望我看見我的家裡人背著這么重的葯桶,所以我就一直背著葯桶在打葯。
知道我把我們家裡的地全部都打完,我把葯桶放下之後自己就直接坐在地下,因為背著葯桶走路真的是太累了,我現在根本站不住只有坐在一個地方休息一下我才可能站得起來,不只是這樣我的肩膀又酸又痛。就連拿手機都感到非常的費勁,我的手一抬起來就感覺哆嗦。身上還沾有那些除蟲葯,這些葯在我的身上粘粘的。連我的衣服都粘在了身上,我和家裡人回家了之後我就趕緊到浴室洗了澡。在洗澡的時候,我用了很多的沐浴露,可是感覺這個葯的味道還是很長時間都散不了,因為這個葯的味道實在是太大了聞起來特別的嗆鼻子。就是因為這樣,我才不想讓我的家裡人干這活我來替他們乾的,等到洗了很多次之後我終於把身上的味給洗掉了,現在聞起來沒有那個葯味了只有沐浴露的味道。
等到這些農作物收獲的時候,我的家裡人開著三輪車到地里去拉糧食。因為我們這里還是有聯合收割機的,所以說這些農作物收獲起來還是比較的容易,我們只需要開著自家的車把這些農作物給你拿回來就可以了,因為我現在還沒有學會開車所以我就在家裡開著門,等著家裡人把農作物給拉回來,我在家裡等了一段時間之後,終於第一輛車把農作物被拉了回來。我就拿著工具把這些作物給分散開來。等到我的家裡人把所有的糧食給拿回來之後,我們就一起把這些作物給散開,准備晾曬。因為善良是要在天比較熱的時候來曬是最好的。這樣就可以快點把糧食曬干之後拿出去賣了,我們必須在比較熱的時候把作物,分成一格一格的晾曬開來,因為這樣曬的會比較均勻,也不至於曬的一邊濕一邊乾的,我會每隔半個小時把這些東西翻上一遍。因為這樣曬得會更均勻。等到下午快要天黑的時候,我們就需要拿個東西把這些作物給蓋一下。因為在比較熱的時候雨說不上什麼時候就會下下來,所以為了保險起見,還是拿個東西蓋一下比較好。等到了明天之後就把這些東西揭開來,繼續把這些作物曬一下,大約曬個兩三天之後就可以把這些作物賣掉了,我們會選一個價格比較高的時候,把這些作物賣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