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七年級上冊地理如何復習

七年級上冊地理如何復習

發布時間:2022-02-11 15:44:23

❶ 初一上冊地理怎麼學

學習地理不能僅僅只記,要學會理解它們。我自己是學這個的,感覺這些方法還不錯,下面就說說:首先你要建立學習它們的興趣,感覺你學它們不是僅僅為了學習,更為了自己的愛好。有道是興趣是最好的導師,達到這一步很重要。第二,要每天抽時間去看,不要想著你是在看書,對於地理,咱們都想出去玩把,就把它當作對一些地方的了解。推薦一種看書的方法,每天晚上躺在床上看這些比較有效果。不過這依個人情況而定。注意的是,這一層你不必想著你要怎麼樣去記它,只要你把書看好熟就行了。第三,課前課後工作要做好,這里指的是課前你一定要把書看一遍,就是第二步,只有把書看了上課才會輕松一點。不過這一步你要多做一件事,那就是你要設身處地的去想這些書上的東西,想想它們為什麼這樣,要是你你會怎麼樣。這是課前,至於課後,那就是你要即使復習上課講的東西,想必你上課應該有筆記,找出來看,看看老師是怎麼講的,有沒有與你想的不一樣。第四就該講下上課的事事了,有好多學文的包括有一段時間再內都有一種錯覺那就是文科上課不重要,關鍵靠課下.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因為你的想法不一定就是正確的,有些問題也不是我們做學生就能解決的,所以文科上課同樣重要.至於上課,想必大家都知道,那就是認真,而且要做筆記,這是學文的一大方法,因為你當時記得不一定過段時間你還記得,所以要做筆記,把重點難點作上記號,這樣下課後你復習起來就方便了,也不會有一種盲目感,學習起來有一種方向感.第五那就是做題目,文科其實和理科沒多大區別,因為你在做題目中才能了解到自己有哪些還不會,這樣就有側重點,學習起來輕鬆些,也容易些.尤其是一些計算題,一定要多做,從題目中掌握知識的漏點.如果你有時間的話可以看些課外書籍,這對學習也蠻有用的
一、切實做好學習常規工作,是學好中學地理行之有效的方法
學習常規工作,是同學們獲取新知識,復習、鞏固舊知識的常規性工作,也是學習地理知識的主要途徑。它通常包括確定目標,制定計劃;課前預習;聽課、復習、作業;單元目標檢測、總結等環節。切實做好這些環節,是同學們學好中學地理的最佳方法。
1、確定目標,制度計劃
目標就是方向,有了目標,同學們就有了刻苦努力的方向,因此,同學們要在老師的指導下確定目標。同時為了達到目標,就要制定計劃。學習目標有遠期、中期和近期三級目標,為了便於檢測、指導同學們訓練以及了解地理教學大綱中課程安排的特點,應以近期目標為主。要求同學們在教師幫助下明確自己在一個單元需要學習什麼,知道能力水平要達到怎樣的高度和自己採取怎樣的辦法措施等,每個單元目標實現以後(不論實現程度如何),都要及時進行學習小結,分析成敗原因,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運用「制定目標計劃—學習—目標檢測—總結—調整學習策略」的模式,經過3至5單元的訓練,使之成為同學們的學習行為習慣。
2、課前預習
課前預習是同學們接觸新知識的開端,是學習新知識的第一環節。預習能培養同學們的自學能力、自學興趣、自學習慣。為了提高同學們的預習質量,避免預習成為走過場的形式,同學們可以採用「是什麼→怎麼樣→為什麼」的預習模式。例如:《高中地理》第十章《人口與城市》中的第一節「人口的增長和分布」,是什麼(人口)→怎麼樣(增長和分布)→為什麼(影響因素)。再如:新教材第八單元《人類面臨的全球性環境問題與可持續發展》中的8.1「環境問題的表現與分布」,是什麼(環境問題)→怎麼樣(表現與分布)→為什麼(產生的原因)。同學們也可以採用分步驟預習的模式。第一步,先看教材中有幾個黑體字標題,從中可以了解教材講了幾個方面的大問題;第二步,根據每一個標題下面教材篇幅大小,文字和圖表多少,大體確定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一般情況下,對重點和難點,教材都給予較多的文字敘述和圖表示例,因而教材篇幅較大;第三步,在第一步、第二步的基礎上,確定預習重點—即教材的重點和難點。預習時,對一般內容快速閱讀,重點和難點內容則應詳細閱讀,要找出教材中知識結構的層次和各層次間的內在聯系,分析、掌握重、難點知識的關鍵,從而在較高的角度上理解、掌握重、難點知識。例如:對「新教材第七單元《人類活動的地域聯系》中的7.1′人類活動地域聯系的主要方式′」的預習,教材有三個黑體字標題,反映了人類活動地域聯系的三種主要方式:即交通運輸、郵電通信和商業;然後從三大標題後的教材篇幅大小,文字和圖表多少可確定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可作為本節教材的重點和難點,最後把預習重點放在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兩大問題上。
當然,預習方法,要不斷嘗試,力求找出適合自己的最佳方法。例如:預習時作簡要的筆記,將重點知識畫線,疑難知識打問號或作標記,這樣,可以大大提高聽課效率。
3、課堂專心聽課
聽課是同學們獲取新知識、復習、鞏固舊知識的主要途徑,是釋疑解難的主渠道,是學習常規的最重要環節。因此,同學們要認真聽好課。同學們聽課時要做到五到:即心到、眼到、耳到、手到、口到。心到要求同學們聽課要精力集中,全神貫注,不走神,緊跟老師的思路,認真思考,積極思維;眼到要求按照老師的意圖,或看黑板,或看課本,或看地圖等;耳到要求認真聽課;手到要求或記筆記,或勾畫課文重、難點,或做演示操作等;口到要求默讀 、朗讀、提出問題、回答問題等。五到中最重要的是心到,只有心到,才能眼到、耳到、手到、口到,才能使眼、耳、手、口四者並用,並協調一致,高質量地完成聽課任務。同學們聽課要帶著疑問聽,要特別關注老師是怎樣講解重點、難點知識,採用怎樣的思路,怎樣的教學方法、手段和措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同學們在聽課的過程中,不僅要學會知識,解決疑難,更要學會掌握知識,解答疑難的方法。同時還要認真做好地理課堂筆記。做課堂筆記可採用三法:⑴標記法:把老師授課中的著重點,在課文文字內容密切處畫上紅線、紅圈等標記。⑵見縫插針法:讓學生在課文空白處記下老師授課時的注釋,或者分析判讀圖像的方法,正確與錯誤的區別點。⑶歸納重點法:在筆記本上重點記錄教師授課時對相關地理概念的解釋,對相關地理原理,地理規律進行歸納的要點、知識拓展點以及解答地理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等。記筆記的內容可以包括:一是記錄老師的板書,這一總分是筆記的主要內容;二是根據老師的板畫,在筆記本上動手繪制一些內容重要的簡單圖形,如:夏至和冬至太陽照射地球的示意圖,近地面風的形成示意圖,冷、暖鋒天氣圖,水循環示意圖,地殼物質循環示意圖,人類社會與環境的相關模式圖;三是記錄老師講解的典型範例。由於課堂時間有限,同學們要花大部分的時間進行閱讀教材、聽老師講解、思考問題和做課堂練習等活動,所以,同學們做筆記要遵循簡而精的原則,避免只顧做筆記而忽略了其它課堂活動。

❷ 七年級上冊地理復習提綱

1、地圖的種類包括:自然地圖和社會經濟地圖。
2、地圖上的三要素包括: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
3、在地圖上確定方向:有指向標的地圖,指向標箭頭指向北方;沒有指向標的地圖,通常採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確定方向。在室外看地圖時,應手持地圖,面朝北,背朝南;在有經緯網的地圖上,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4、例尺就是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之比,一般來說,所畫范圍大,內容簡單,選用比例尺小,反之,所畫范圍小,內容詳細,選用比例尺大。比例尺是個分數式,分母越大比例尺就越小。
5、球是一個兩極部位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6、麥哲倫環球航行依次經過的大洋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7、赤道是0°緯線,赤道周長約為4萬千米,是最長的緯線。緯度自北向南各有90°,分別用N和S表示。0°經線又叫本初子午線,向東向西各有180°,分別用E和W表示。
8、地球的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積為5.1億平方千米。
9、以赤道為界把地球分為南、北半球;以20°W和160°E為界把地球分為東、西半球。
10、緯度范圍:0° 30°為低緯度;30° 60°為中緯度;60° 90°為高緯度。
11、地球表面,陸地面積佔29%,海洋面積佔71%,所以有形象地稱地球為「三分的陸地,七分的海洋」。
12、比較經線和緯線的特點:

名稱 形 狀 長 度 指示方向
經線 半圓(弧形) 相等 南北方向
緯線 都是圓(極點除外) 有長有短 東西方向
13、七大洲的名稱按面積依次為: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亞洲和歐洲連成一塊合稱亞歐大陸,中國位於亞洲。南極洲是世界上跨經度最多的大洲;亞洲是面積最大的大洲。
14、四大洋分別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海洋;大西洋呈「S」形;北冰洋是世界上跨經度最多的大洋。
15、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是: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和土耳其海峽(溝通黑海和地中海)。亞洲和非洲的分界線是:蘇伊士運河(溝通地中海和紅海)。
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16、地表各種高低起伏的形態,總稱為地形。通常分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種基本類型。
17、高度的表示方法有海拔和相對高度,地形圖上用海拔來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綠色表示平原、藍色表示海洋、褐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18、非洲的剛果盆地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盆地;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是亞馬孫平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長的山脈是安第斯山脈。
19、五種基本地形的特點:
平原:海拔較低,地面平坦;高原:海拔較高,地面坦盪,邊緣陡峻;
山地:海拔較高,峰巒起伏,坡度陡峻;丘陵:地面起伏,海拔不高,坡度和緩;
盆地:周圍高,中間低。
20、海底地形:大陸架、大陸坡、大洋底三部分,大洋底由海溝、洋盆和大洋中脊組成。
21、地球表面形態處於永不停息的運動與變化之中。地球表面千姿百態的地形是地球內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
22、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塊組成即亞歐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其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
23、一般來說,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處有張裂拉伸、有碰撞擠壓、地殼比較活躍,最容易發生火山和地震。
24、世界上的地震和火山主要集中分布在環太平洋沿岸山脈帶和橫貫亞歐大陸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脈帶上。
25、在等高線地形圖中,等高線密集的地方坡陡,等高線稀疏的地方坡緩。等高線由低處向高處凸出的部位是山谷,等高線由高處向低處的部位是山脊。
26、到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總數已超過60億。人口的自然增長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決定的(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❸ 七年級上冊地理復習要點 要說出在幾頁,要少一點

(一)地球和地球儀

1、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1)地球是個球體,證據有:①海邊看遠方來船;②月食時,投在月球上地球的影子是圓的(七上P3-4「活動1」);③站得高,看得遠;④麥哲倫的首次環球航行;⑤人造衛星拍攝的地球照片;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是個漫長的過程,(2)地球平均半徑:6371千米;赤道周長:4萬千米;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2、地球的運動

(1)地球自轉、公轉的區別:

地球的自轉
地球的公轉

概念
地球繞著地軸不停的旋轉
地球繞著太陽不停的轉動

方向
自西向東
自西向東

旋轉周期
24小時(1天)
1年

旋轉中心
地軸
太陽

旋轉軌道
(無)
橢圓形

(2)地球自轉產生的地理現象:晝夜更替(被太陽照亮的半球是白晝;未被太陽照亮的半球是黑夜)、地方時的差異(偏東地的時刻比偏西地的時間早);地球公轉產生的地理現象:五帶的形成和四季的變化

熱帶(23.5°N~23.5°S)有陽光直射現象,氣候終年炎熱;寒帶(南北緯度66.5°~南北緯90°)有極晝極夜現象,氣候終年寒冷;溫帶(南北緯23.5°~南北緯66.5°)既沒有陽光直射也沒有極晝極夜現象,氣候的四季變化明顯,

日期
陽光直射點位置
晝夜情況
季節

北半球
南半球
北半球
南半球

3月21日(春分)
赤道
晝夜平分
晝夜平分
春季
秋季

6月22日(夏至)
北回歸線
晝長夜短
晝短夜長
夏季
冬季

9月23日(秋分)
赤道
晝夜平分
晝夜平分
秋季
春季

12月22日(冬至)
南回歸線
晝短夜長
晝長夜短
冬季
夏季

(3)不同季節正午太陽光下物體影子的長度是不同的:冬季:正午太陽光下物體影子是一年中最短的;夏季:正午太陽光下物體影子是一年中最長的;春、秋季:正午太陽光下物體影子比冬季長,比夏季短相3、地球儀(七上P4圖1.5,是個正球體)

(1)運用地球儀說出經線與緯線、經度與緯度及其劃分:

經線與緯線

緯線
經線

概念
與地軸垂直並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
連接南北兩極並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

方向
指示東西
指示南北

形狀
一個圓(除南北極點外)
一個半圓

長度
不相等:赤道是最大的緯線,其餘緯線的長度從中間赤道分別向北向南遞減,到南北極縮小為點
全部相等

平行
平行,不相交
不平行,所有經線都交於北極、南極點

中心
赤道
本初子午線

經度與緯度

緯度
經度

起點
赤道(0°緯線)
本初子午線(0°經線)

變化

規律
由赤道向南北兩極遞增的,且緯度沿赤道呈兩邊對稱
由0°經線向西和向東逐漸增大到180°經線,且經度沿0°經線兩邊對稱。

最大

度數
90°(南極90°S、北極90°N)
180°經線

表示
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做南緯,用字母「S」表示
0°經線以東稱為東經,用字母「E」來表示;0°經線以西稱為西經,用字母「W」來表示

劃分

半球
赤道劃分南北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西經20°和東經160°兩條經線組成的經線圈為界來劃分東西半球:西經20°以西到東經160°是西半球,西經20°以東到東經160°是東半球

(2)認識赤道、兩極與地軸:七上P5的圖1.7

(3)用經緯網確定任意點的位置:在經緯網的地圖上讀出某點的經緯度(一般數字從上往下變小,說明是北緯,數字從上往下變大,說明是南緯;數字從左到右變小,說明是西經,數字從左到右變大,說明是東經),再判斷該點的半球位置(東西半球,南北半球)和所屬的高、中、低緯度

(二)地圖

1、地圖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圖例注記(七上P13圖1.22)

(1)掌握地圖比例尺、方向和圖例的基本運用方法:

比例尺的三種表示方法:文字式、線段式、數字式;比例尺大小與地圖范圍、內容的關系:地圖范圍大,內容簡單,選用的比例尺小;范圍小,內容詳細,選用的比例尺大。比例尺(分數)大小比較:分母越大比例尺就越小(七上P20正文第一段和P23活動「3(1)」)

地圖方向的運用:七上P14正文第二段

圖例和注記:七上P14的正文最後一段和圖1.24

(2)會運用地圖判別方向、量算距離、估算海拔和相對高度:

判別地圖上的方向:(1)根據指向標定方向;(2)根據經緯網定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3)沒有指向標,沒有經緯線,則根據默認情況: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量算距離:先用直尺量出圖上兩點之間的距離;然後根據地圖比例尺,運用公式:實際距離=圖上距離/比例尺,得出答案

海拔和相對高度:七上P16的正文第二段和圖1.27

2、地形圖的判讀

(1)海拔和相對高度:七上P16的正文第二段和圖1.27

(2)等高線地形圖的原理:用來表示地形高低起伏;等高線密集,說明坡度陡;等高線稀疏,說明坡度緩

(3)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識別地勢的起伏和山峰、山脊、山谷等:山脊:等高線向低處凸出;山谷:等高線向高處凹入;鞍部:兩個山頂之間的較低部分;陡崖:幾條等高線重疊的地方;山頂:等高線呈封閉的圓圈,中間海拔高,四周海拔低。(七上P16圖1.29)

(4)五種基本地形特徵:陸地地形分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種基本類型(七上P17的「活動1」和圖1.30,平原:海拔較低,地面平坦廣闊;高原:海拔較高,地面坦盪,邊緣陡峻;山地:海拔較高,起伏大,坡度陡;丘陵:起伏小,海拔不高,坡度和緩;盆地:周圍高,中間低)

(5)電子地圖、遙感圖像在生產和生活中的用途:七上P20正文第二段和圖1.34

相關習題在《能力自測》P14第4題、P16第29題、P18第7題、P21第38題、P25第8、13、16、19題、P26第21題、P64第3、9題、P65第15-16題、P66-67第26-28題、P67第39題、P68第43題

(三)陸地和海洋

1、大洲和大洋

(1)全球海洋陸地所佔比例: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陸地面積僅佔29%,概括地說,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陸地

海陸分布特點: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極周圍卻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極周圍卻是一塊陸地;無論怎麼劃分,地球上任何兩個相等大小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於陸地面積

(2)運用世界地圖說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括:詳見七上P28圖2.5和P29正文部分和圖2.6

七大洲(按照面積大小排列順序):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四大洋(按照面積大小排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亞洲和歐洲分界線: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亞洲和非洲分界線:蘇伊士運河;亞洲和北美洲分界線:白令海峽;北美洲和南美洲分界線:巴拿馬運河

2、海陸變遷

(1)「滄海」和「桑田」會相互變化的,說明海陸會變遷:七上P33「活動」

(2)六大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七上P37圖2.19);其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全是海洋;南極洲板塊跨的經度最廣

(3)板塊運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以及與全球火山地震活動的關系:

板塊拉張,地表出現裂谷,如東非大裂谷;板塊繼續拉張下去,大陸解體,出現新的海洋,如紅海;隨著板塊的繼續拉張,新的大洋形成,如大西洋(七上P35圖2.15);海洋繼續會擴大,但到了一定程度,海洋面積就可能縮小,板塊之間就出現了擠壓。

板塊擠壓,大陸和大陸就慢慢靠近,海洋面積縮小,如地中海;隨著擠壓的繼續進行,大陸之間越來越靠近,地表開始隆起,出現山脈,如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海洋最後就消失了。

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主要集中在板塊交界的地帶;世界兩大火山地震帶主要集中分布在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火山地震帶上。

七年級 第二部分 天氣與氣候

1、天氣與氣候

(1)知道「天氣」和「氣候」的區別:

概念
特點

天氣
某個地方短時間里的大氣變化
多變、不穩定

氣候
某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
相對穩定

(2)識別常用天氣符號,能夠看懂天氣圖、衛星雲圖:七上P46-47「活動1-2」;天氣預報包括一日內的陰晴、風、氣溫和降水,詳見:七上P45圖3.4

(3)人類活動對大氣環境的負面影響及保護大氣環境的重要性:清新的空氣,污染指數小,對人體健康有利;污染的空氣,污染指數大,對人體健康有害;詳見:七上P48正文部分

2、氣溫與降水的分布

(1)閱讀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說出世界氣溫分布的規律:氣溫由低緯度(赤道)地區向高緯度(兩極)地區逐漸降低;同緯度地帶,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相反;在山地,氣溫隨著海拔升高而降低,據觀測,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影響氣溫分布的主要因素:緯度位置、地形

(2)閱讀與分析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圖:赤道附近降水多,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由赤道往兩極,總的趨勢是年降水量逐漸減少;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較多,西岸降水較少;在溫帶地區,大陸內部降水較少,沿海地區降水較多;影響降水量分布的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山地的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3)使用氣溫、降水資料,繪制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七上P51「活動2」和P55「活動2」

氣溫與人類生活、生產的關系:七上P50「活動」;氣溫變化情況:七上P51圖3.12和圖3.13

降水量柱狀圖表示:一個地方一年內降水的季節變化,詳見:七上P55正文部分和圖3.19

3、主要氣候類型

(1)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區:七上P58圖3.23

氣候類型
主要分布地區
主要氣候特點

熱帶雨林氣候
赤道附近地區
全年高溫多雨

熱帶草原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兩側
終年高溫,一年降水分干、濕兩季

熱帶季風氣候
亞洲的東南部和南部
終年高溫、一年降水分旱、雨兩季

熱帶沙漠氣候
南北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部和中部
終年高溫乾燥

亞熱帶季風、非季風性濕潤氣候
在南北緯30º——40º的大陸東岸
夏季高溫多雨、冬季低溫少雨

地中海氣候
分布在南北緯30º——40º的大陸西岸,以歐洲地中海地區最為典型
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

溫帶海洋性氣候
在中緯度的大陸西岸
全年溫和濕潤

溫帶季風氣候
亞歐大陸溫帶地區的大陸東部
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

溫帶大陸性氣候
亞歐大陸、北美大陸的內部地區
夏季溫和,冬季寒冷,全年降水較少

寒帶氣候
北極圈附近大陸及其島嶼,格陵蘭島、南極大陸
終年寒冷乾燥

高原山地氣候
世界上的高山、高原地區,如青藏高原、美洲西部山區等地

❹ 如何快速復習七年級上冊地理重點

快速看吧
第一節 地球和地球儀
1.地球的形狀: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徑6371千米 最大周長4萬千米 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3.地球是球體的證據:⑴麥哲倫環球航行P2 ⑵月食⑶輪船由遠駛近,先見船桿後見船身P4 ⑷地球衛星照片 ⑸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等
4.經線和緯線的區別(見P5—P7)
緯線 經線(又名子午線)
定義 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 接南北兩極並和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
形狀 圓 半圓
長度 從赤道向極點逐漸縮短 等長
指示方向 東西方向 南北方向
相互關系 平行 相交
5.經度和緯度(見P6-P7)
經度(子午線) 緯度
劃分起點 0°經線(本初子午線) 0°緯線(赤道)
劃分方法 0°經線以東為東經(E)以西為西經(W 0°緯線以北為北緯(N)以南為南緯(S)
數值由0°經線向東向西同時增大 數值由0°緯線向南向北同時增大
數值范圍 0°—180°(180°W和180°E重合) 0°—90°(90°N(北極) 90°S(南極))
表達方式 度數+W或E 數值+N或S
變化數軸 半球劃分 20°W以東至160°E以西為 赤道以北為北半球
東半球(20°W-0°-160°E) 赤道以南為南半球
20°W以西至160°E以東為
西半球(20°W-180°-160°E) 另:經線圈——兩條相對的經線(即經度差為180°的兩條經線)組成的圓圈
例題1
1. 寫出A、B的坐標 (A:15°W,15°S B:75°E,0°)
解題方法:①確定經線、緯線:直線型經緯網中橫緯豎經;其他經緯網看線條的相互關系,相交或最終會相交的線條為經線,始終平行的是緯線
②判斷東、西經,南、北緯:有0°的可以直接判斷,0°經線以東是E、以西是W,0°緯線以北是N、以南是S;沒有0°經線或緯線的經緯網根據數值的增加方向來判斷—數值向東增為東經(E),數值向西增為西經(W),向北增為北緯(N)向南增為南緯(S)『註:判斷的起點,要依據此圖的經(緯)度間距來確定』
2. 判斷A、B的半球位置 (A:東半球、南半球 B:東半球、南北半球的分界處)
①根據緯度判斷南、北半球。緯度後面的字母為N即北半球,為S即南半球,既無N也無S即在赤道,位於南北半球的分界②根據經度判斷東、西半球,有兩種方法:其一數軸法,畫出半球劃分數軸(如上),將要判斷的點在數軸相應的位置標出,然後讀出半球位置。其二數值法,大部分東經度在東半球,東經度>160°的在西半球;大部分西經度在西半球,西經度<20°的在東半球。此外,0°經線在東半球,180°經線在西半球,20°W和160°E在東西半球的分界處(既不在東半球,也不在西半球)
3. A在B的 方向 (A在B的西南方)
解題方法:①根據經度判斷東西方向:東經度大在東,西經度大在西(如:甲110°E乙10°E,則甲在東乙在西;丙110°W丁50°W,則丙在西丁在東;戊10°E己40°W,則戊在東己在西;兩地一地在東經度一地在西經度時,要特別注意兩地經度和是否超過180°,若超過180°則東經度在西,西經度在東如:庚100°W辛100° E,則庚在東辛在西)②根據緯度判斷南北方向:北緯度大在北,南緯度大在南③綜合①②判斷結果即為所求方向
例題2
1.標出C、D的經度
解題思路:由中心的北極點(N)知,此圖為北極俯視圖,
由北逆南順知此圖中地球自轉方向為逆時針(可在圖
中用鉛筆標出該方向,以輔助答題)。A的經度為0°,
B的經度為180°,可知C、D的經度均為90°。自A至C
數值增大,且增大方向與地球自轉方向相同,即向東增
大,所以C為東經度即90°E。自A到D數值也增大,但
增加方向與自轉方向相反,即向西增大,所以D為西經度90°W
2. A在B的 方向 (A在B的西北)
求A在B的何方向,即求A相對於B的方位,A為要確定方向的點B為參照點。解題思路如下:①判斷東西方向:從參照點出發到要確定方向的點去,若行進方向與自轉方向相同則要確定方向的點在參照點的東方,反之在西方②判斷南北方向:離北極點 (N)近則為北方,離南極點(S)近則為南方③綜合①②判斷的方向即為所求方向。
1. 地球的運動
地球的運動 自轉 公轉
方向 自西向東 自西向東
繞轉中心 地軸 太陽
周期 一天(約24小時) 一年(365或366天)
產生現象 晝夜更替時間差異 晝夜長短變化四季更替
產生原因 地球是不透明球體和自轉 繞日公轉地軸與公轉軌道呈66. 5°夾角
註:時間差異-位置越向東去,時間越早
地球的自轉方向為自西向東,在北極上空俯視地球的自轉為逆時針旋轉,在南極上空仰視地球的自轉為順時針旋轉,即北逆南順
2.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一年中白晝長短的變化
3.四季知識歸納(見下左圖)
日期 太陽光直射的緯線 北半球晝夜長短情況 節氣 北半球季節
A 3.21 0° 平分 春分 春季3、4、5
B 6.22 23.5°N 晝長夜短 夏至 夏季6、7、8
C 9.23 0° 平分 秋分 秋季9、10、11
D 12.22 23.5°S 晝短夜長 冬至 冬季12、1、2
4.五帶的劃分(見下右圖)
溫度帶 范圍 氣候特點 特殊地理現象
熱帶 南北回歸線間(23.5°S—23.5°N) 終年炎熱 太陽直射
南溫帶 南回歸線與南極圈間(23.5°S—66.5°S) 四季分明 無
北溫帶 北回歸線與北極圈間(23.5°N—66.5°N) 四季分明 無
南寒帶 南極圈與南極點間(66.5°S—90°S) 終年嚴寒 極晝極夜
北寒帶 北極圈與北極點間(66.5°N—90°N) 終年嚴寒 極晝極夜
5.高、中、低緯的劃分:0°-30°為低緯,30°-60°為中緯,60°-90°為高緯。 第三節 地圖
1 地圖:把大范圍的地區如一個省一個國家甚至全球的地理事物按一定比例縮小後,用不同的符號、顏色在平面上表示出來
2. 地圖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
⑴比例尺 a公式: 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縮尺,是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
b大小: 比例尺是一個分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所畫實地范圍越小,內容較詳細
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所畫實地范圍較大,內容較簡略
c表示方法: 文字式-圖上1cm代表實地距離40km
數字式-1:4000000(1km=1000m=100000cm) 線段式- (厘米化千米去5個0,千米化厘米加5個0)
⑵方向:a一般情況下,採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定向
b指向標定向:箭頭所指方向為正北 方法是將指向標平移到參照點再確定方向
c經緯網定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⑶圖例與注記:圖例-地圖上用來表示地理事物的符號(牢記P14常用圖例)
注記-用來說明地理事物名稱的文字和說明山高水深的數字
3.地形圖 ⑴等高線地形圖:用等高線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圖
⑵分層設色地形圖:能一目瞭然的看到地面高低形態和海底起伏狀況
⑶地形剖面圖:能直觀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勢的起伏坡度陡緩
4.海拔:地面某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相對高度:某點高出另一點的垂直距離,即兩地的海拔差
5.等高線:在地圖上將海拔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
6.等高線地形圖的判斷(見P16、P17)
山地 a.山頂:等高線呈閉合曲線,數值內高外低
b.山脊:等高線向低處凸出
c.山谷:等高線向高出凸出
d.鞍部:一對數值相等的等高線之間
e.陡崖:等高線重合處
f.等高線分布密集,坡度陡峻;等高線分布稀疏,坡度平緩
高原:海拔較高>500m邊緣陡峻,內部較平坦
平原:海拔很低<200m地面平坦、起伏小
盆地:四周高,中間低
丘陵:海拔較低,有起伏,坡和緩 陸地和海洋
第一節 大洲和大洋
⒈地球表面71%(3.61億km2)是海洋,而陸地面積僅佔29%(1.49億km2)。概括地說,地球上是七分水三分地,海陸分布不均勻。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極周圍卻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極周圍卻是一塊陸地
2.無論我們怎樣將地球平分為兩個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於陸地面積
3.海是海洋的邊緣部分,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海峽是溝通兩個海洋的狹窄水道
4.四大洋面積從大到小是: 太平洋(面積最大、島嶼最多、水溫最高、水體最深);大西洋(形狀如同「S」);印度洋;北冰洋(面積最小、跨經度最廣、緯度最高)
5.大陸架、大陸坡、海溝
6.全球陸地被海洋包圍,並分割成大大小小許多塊,其中面積廣大的叫大陸(共六塊大陸:亞歐大陸、南美洲大陸、北美洲大陸、非洲大陸、澳大利亞大陸、南極洲大陸),面積較小的是島嶼。大陸與它周圍的島嶼合起來稱為大洲,半島則是陸地伸進海洋的凸出部分。世界上最大的大陸是亞歐大陸,最小的大陸是澳大利亞大陸,最大的島嶼是北美洲的格陵蘭島,最大的大洲是亞洲,最大的半島是阿拉伯半島
7.全球陸地共分為七個大洲:亞、非、北美、南美、南極、歐、大洋(面積由大到小排列)面積最大的是亞洲,面積最小的是大洋州;平均海拔最高的是南極洲,平均海拔最低的是歐洲;主要位於東半球的大洲有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極洲,全部位於東半球的大洲有非洲,全部位於西半球的是南美洲和北美洲;主要位於北半球的大洲是北美洲、亞洲、歐洲、非洲,全部位於北半球的大洲是北美洲和歐洲,全部位於南半球的大洲是南極洲;被三大洲包圍的大洋是北冰洋,被三大洋包圍的大洲是南極洲;緯度最高、跨經度最廣的大洲都是南極洲;緯度最高、跨經度最廣的大洋都是北冰洋;
8.大洲的分界: 亞歐的分界是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土耳其海峽;亞非的分界是蘇伊士運河;南、北美的分界是巴拿馬運河;亞、北美的分界是白令海峽;北美、歐的分界是丹麥海峽;南美、南極的分界是德雷克海峽;歐、非的分界是直布羅陀海峽 第二節 海陸的變遷
1.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人類活動,例如填海造陸等,也會引起海陸的變化(海陸變遷的實例舉證:喜馬拉雅山中方向海洋生物化石;我國東部海底的古河道遺跡;荷蘭的圍海大堤)
2.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的假說。其觀點是:兩億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連接的一塊大陸,它的周圍是一片汪洋。後來,原始大陸才分裂成幾塊大陸,緩慢的漂移分離,逐漸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狀況
3.板塊構造學說的觀點:a地表岩層並不是整體一塊,而是由六大板塊拼合而成(圖P37)
b各大板塊處於不斷的運動中。
c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
(註:每個板塊都是由陸地和海洋共同組成,其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由海洋組成)
4.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塊交界的地帶。世界上的兩大火山、地震帶是: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最大) 和 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
5.板塊的運動可以分為張裂和碰撞擠壓兩種運動。板塊發生張裂運動時,地表會產生裂谷、出現新的海洋,如:東非大裂谷、紅海面積擴大將成為新的海洋;板塊發生擠壓碰撞時地表會形成山脈、海洋面積縮小甚至消失如:地中海面積不斷縮小(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發生擠壓運動)、喜馬拉雅山脈(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發生碰撞擠壓運動) 第四章 天氣與氣候
第一節 多變的天氣
1.天氣與氣候的對比
天氣 氣候
概念 一地短時間的風雨、陰晴、冷熱等大氣狀況 一地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
特點 短時間;經常變化
同一時間不同地方天氣差異可能很大 長時間;變化不大
描述內容 陰晴、降水概率、風向、風力大小、氣溫 氣溫、降水、氣壓、風
註:降水概率表示降水的可能性的大小。降水概率為100%,表示肯定「有雨」;降水概率為0,表示肯定「無雨」。氣溫是大氣冷熱的程度。風向是風的來向,有「北、南、西、東」四個基本方向。風向為「北」,說明風來自北方。風力是風的強弱,共分13級(0-12級),級數越大,風力越強。
詞語判斷:夜裡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天氣)
岳陽冬冷夏熱,四季分明;長冬無夏(氣候)
暴風驟雨,飛砂走石,風和日麗、陰雨綿綿(天氣)
四季無寒暑,一雨便成秋(天氣)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氣候)
五原春色歸來遲,二月垂柳來掛絲(氣候)
2.在衛星雲圖上:綠色表示陸地;藍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雲區,雲的顏色越白表示雲層越厚,雲層厚的地方一般是陰雨區
3.熟悉城市天氣預報圖中常用的天氣符號(見P46圖3.6)
有時一個城市名稱旁邊會出現兩個天氣符號,表示天氣將從某種天氣狀況轉變成另一種天氣狀況
4.空氣質量的高低,與空氣中所含污染物的數量有關,可以用污染指數來表示。清新的空氣,污染指數小,對人體健康有利;污濁的空氣,污染指數大,對人體健康有害。(見P48圖3.9空氣質量級別和污染指數、空氣質量狀況的對應關系)空氣質量高低一方面受自然因素影響,另一方面受人類活動影響 第二節 氣溫和氣溫的分布
1.氣溫的測量是用放在百葉箱里的溫度計測得的。溫度計放置的高度,離地面1.5米。單位:℃(攝氏度)。日平均氣溫一般取8時、14時、20時、2時四個時刻的氣溫均值
2.氣溫的變化:(見P51圖3.12、3.13,會做活動題1.2)
⑴日變化指以一天為周期的氣溫變化。
氣溫的日較差=(該天)最高氣溫-(該天)最低氣溫
一天中最高氣溫出現在午後2點,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南北半球一樣)
⑵年變化指以一年為周期的氣溫變化。
氣溫年較差=最高月平均氣溫-最低月平均氣溫
一年中北半球氣溫,大陸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北半球相反:一年中南半球氣溫,大陸上1月最高,7月最低;海洋上2月最高,8月最低)
3.氣溫分布規律:(見P53圖3.17)
⑴世界氣溫由低緯向高緯逐漸降低(不同緯度)
⑵同緯度相比,夏季陸地氣溫高於海洋,冬季相反(同緯不同海陸)
⑶同緯度相比,海拔越高氣溫越低-0.6攝氏度/100米(同緯同陸)
⑷世界最低氣溫分布在南極地區,最高氣溫在西亞巴士拉
4.將氣溫相等的各點連接成線即等溫線。在同一條等溫線上的各點氣溫相等
5.等溫線呈封閉形狀,如果中心氣溫低,表示這里是低溫中心,反過來就是高溫中心
6.等溫線判斷:⑴等溫線密,溫差大;等溫線稀,溫差小
⑵等溫線與緯線平行,說明氣溫主要受緯度影響
⑶等溫線與海岸線平行,說明氣溫受海陸影響顯著
⑷等溫線呈封閉曲線,氣溫內高外低為盆地,低地;反之為高原、山地
⑸等溫線向北數值增大為南半球,向南增為北半球
⑹等溫線向高緯凸起說明該地氣溫比同緯高;向低緯凸起氣溫比同緯低(若為夏季,等溫線向高緯凸起處為陸地,向低緯凸起處為海洋;
若為冬季,等溫線向低緯凸起處為陸地,向高緯凸起處緯海洋)
7.兩地溫差=兩地相對高度/100×0.6℃
第三節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1.從大氣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統稱為降水。降雨時降水的主要形式。
2.降水量的測量:測量的基本儀器是雨量器,單位:mm(毫米),一般每天8時和20時各測量一次,測量結果之和為日降水量。(註:日平均氣溫取四時刻的平均值,日降水量取兩時刻的和)
3.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狀圖來表示一個地方一年內降水的季節變化
用等降水量線圖來表示世界各地降水量的分布情況
4.世界降水的分布規律:赤道地區多雨,兩極少雨;
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西岸少雨、東岸多雨;
中緯地帶沿海多雨,內陸少雨;
山地迎風坡多雨,背風坡少雨 第四節 世界的氣候
1.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一個地方的氣候具有一定的特徵,一般變化不大。
2.氣候的兩大因素:氣溫和降水
3.掌握世界主要的氣候類型及分布和氣候特徵(見P58圖3.23)
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分布模式圖(以北半球為例)
大陸西岸 內陸 大陸東岸
極地冰原氣候(全年少雨)
極地苔原氣候(全年少雨)
亞寒帶針葉林氣候(全年少雨)
溫帶海洋(常年濕潤) 溫帶大陸性氣候 `溫帶季風(夏季多雨區)
地中海氣候(冬季多雨區 (全年少雨區) 亞熱帶季風(夏季多雨區)
熱帶沙漠氣候(全年少雨區) 熱帶季風氣候(夏季多雨區)
熱帶草原(夏季多雨區)
熱帶雨林(全年多雨) 4.影響氣候的因素
⑴緯度:緯度高氣溫低、緯度低氣溫高;低緯降水多、高緯降水少
⑵海陸:距海近多雨、距海遠少雨;距海近溫差小、距海遠,溫差大
⑶地形:海拔高氣溫低,海拔低氣溫高( 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就下降0.6攝氏度);迎風坡多雨,背風坡少雨
⑷洋流:暖流增溫增濕。寒流減溫減濕
⑸人類活動:植樹造林、修水庫則風調雨順旱澇災害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多形成溫室效應,冰雪融化、水溫上升,引發洪澇災害
氣候也影響人類的日常生活和生產活動(其中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最顯著) 5.能通過氣溫降水圖判斷氣候
步驟 依據 因素變化 結論
①判斷南北半球 最高(或最低)氣溫月份 6、7、8三個月氣溫最高 北半球
12、1、2三個月氣溫最高 南半球
②判斷所屬溫度帶 最冷月平均氣溫 最冷月均溫>15℃ 熱帶氣候
最冷月均溫在0-15℃之間 亞熱帶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
最冷月均溫在-15-0℃之間 溫帶氣候
最熱月<5℃ 寒帶氣候
③確定具體的氣候類型 降水量的年內分配情況 年雨型 熱帶 熱帶雨林氣候>2000mm
溫帶 溫帶海洋性氣候700-1000mm
夏雨型 熱帶 熱帶草原氣候750-1000mm
熱帶季風氣候1500-2000mm
亞熱帶 亞熱帶季風氣候>1000mm
溫帶 溫帶大陸性氣候<300mm
溫帶季風氣候500-600mm
冬雨型 亞熱帶 地中海氣候300-1000mm
少雨型 熱帶 熱帶沙漠氣候<200mm
寒帶 苔原氣候、冰原氣候<250mm 居民與聚落
第一節 人口與人種
1.世界人口增長規律:18世紀前緩慢之後迅速,特別是20世紀以來增長速度大大加快
2.人口增長速度由出生率(一年內出生的嬰兒數占總人數的比率)和死亡率(一年內死亡的人數占總人數的比率)決定。從全球看,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現在每年新出生的嬰兒數大大多於死亡的人數,使得人口總數得以不斷增長。
3.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0人口增長;=0人口不增不減;<0人口減少,負增長)
一般經濟發達國家人口增長速度慢,經濟落後國家人口增長速度快
出生率=出生嬰兒數/總人數 死亡率=死亡人數/總人數
4. 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總數達60億,現在世界每年增加人口近8000萬
5.人口密度指平均每平方千米面積內居住的人口數。單位:人/平方千米 一個國家或地取區的人口密度=人口總數/總面積
6.亞洲東部和南部(主要原因:自然條件優越、農業發展較早、歷史上人口密集)、歐洲及北美洲東部(主要原因:工業發展較早、經濟發達、人口稠密)等中低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區是人口稠密地區(圖P66)
7.人口稀少區:乾旱沙漠地區、過於潮濕的雨林地區、高緯地區、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
8.人口問題:人口過多導致資源破壞、環境污染、交通堵塞、就有困難、飢餓貧困、居住條件差;人口過少導致國防兵源不足、勞動力減少人口老齡化等問題
9.人口問題對策控制人口數量(人口過多的國家進行計劃生育,人口過少的國家鼓勵生育),提高人口素質,使人口的增長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
10.鄉村人口向城市遷移的原因:農村人多地少生活困難;城市裡有較好的醫療、教育條件,較多的發展機會等。過多人口向城市遷移導致城市病:住房擁擠、交通堵塞、垃圾噪音污染等
11.根據人類體質方面的特徵,人類可以分為白種、黃種和黑種三個主要人種。人類早期長期生活在一個地方,深受環境的影響,身體逐漸形成了適應環境的特徵,大體上從高緯度向低緯度,人的膚色和眼色逐漸變深。
12.人種的分布(見P72圖4.11)
人種 分布地區 包括人群 特徵
白種人 歐北美洲大洋洲 阿拉伯人 白皮膚藍眼睛黃頭發
黃種人 亞洲東部 因紐特人、印第安人 黃皮膚黑眼睛黑頭發
黑種人 非洲撒哈拉以南 黑皮膚黑眼珠黑而卷的頭發 第二節 世界的語言和宗教
1.世界主要語言的分布(見P75圖4.13) 世界主要語言(也是聯合國工作語言) 主要分布地區
漢語(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 中國、東南亞
英語(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 歐洲西部、北美洲、亞洲南部
法語 法國以及前殖民地
俄語 俄羅斯
西班牙語 西班牙、拉丁美洲
阿拉伯語 亞洲西部、非洲北部

❺ 七年級上冊地理怎麼期末復習

第一章地球和地圖
第一節 地球和地球儀
一、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1、地球是一個兩極部位略扁的不規則的球體。
2、地球的平均半徑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地球周長約4萬千米。
3、葡萄牙航海學家麥哲倫環球航行: 西班牙——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4、地球是球形的例子:月食現象、麥哲倫環球航行、地球的衛星照片。觀察月食的陰影區,其邊緣呈 圓弧 (圓弧、直線),由此可推知地球的形狀可能為 圓形。
二、地球儀
1、定義:人們仿照地球的形狀,並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縮小,製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特點: 地球儀是地球縮小的模型。
2、作用:①方便我們知道地球的面貌;
②了解地球表面各種地理事物的分布。
3、在地球儀上,人們用不同的顏色、符號和文字來表示陸地、海洋、山脈、河湖、國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狀及名稱等。
4、地球儀與地球真實的原貌有什麼區別?
①地球儀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實際並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於確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經緯網和經緯度。(表示地理事物的顏色、符號和文字等)
②地球儀上還有一個能使地球模型轉動的地軸,而這個地軸在地球上卻沒有。
③地球儀比地球大大縮小了。
5、地球儀上有哪些地理事物?
陸地、海洋、山脈、河湖、國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地軸。
6、地球儀的組成部分:底座、固定架、球、地軸。
三、經緯線
1、緯線:在地球儀上,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
①所有的緯線都是圓,稱為緯線圈;緯線圈的長度有長有短,赤道最長,往兩極逐漸縮短,最後成一點。
②緯線都指示東西方向。
③赤道與兩極之間的距離相等,把地球分為南、北兩個半球。
2、經線:在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並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叫做經線。
①所有的經線都是半圓,長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②地球儀上有無數條經緯線。
3、地軸:地球的自轉軸。(與經緯線一樣,在地球表面都不是真實存在的)
南極:地軸南段與地球表面的交點。 北極:地軸北段與地球表面的交點。
4、經、緯度:為了區別各條經線和緯線,人們為經緯線標明了度數,分別叫經度和緯度。
①赤道是地球儀上的零度緯線。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習慣上用"N"作代號;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南緯,習慣上用"S"表示。(相同緯度的緯線用南S、北N來區分)
②地球儀上的零度經線叫做本初子午線。從本初子午線向東、向西,各分作180°。以東的180°屬於東經,習慣上用「E」為代號,以西的180°屬於西經,習慣上用「W」為代號。
③本初子午線是東西經的分界線。通過英國格林尼治天文台舊址。(國際日期變更線)
④經、緯度在地球上的分布:
緯度:以赤道為中心,往南北兩極逐漸增大,值90度,在南北極。
經度:自西向東,度數逐漸增大的是東經,度數減小的是西經。值180度。
5、國際上習慣把20°W和160°E的經線圈,作為劃分東、西半球的界線。
赤道與兩極之間的距離相等,把地球分為南、北兩個半球。
6、低、中、高緯度的劃分:0-30度;30-60度;60-90度。
四、經緯網
1、定義:是地球儀或地圖上由經線和緯線交織成的網。
2、在地球儀或地圖上,確定地球表面任意一個地點的位置。
第二節 地球的運動
一、地球的自轉
1、定義:地球繞著地軸不停的旋轉,叫做地球的自轉。
2、自轉方向:自西向東;自轉一周的時間約為24小時,即一天。
3、產生的現象:①時差(不同經度的地方出現時間的差異); ②晝夜更替
4、時差:由於地球不停地自西向東自轉,地球上不同經度的地方時間不同,東邊的時刻總比西邊早。
已知經度求時區數經度除以15,再四捨五入。(東早西遲,東加西減)
區時的計算每往東1個時區,時刻增大1個小時。
北京時間以東八區(120°E地方時)為標准時間。世界時:以本初子午線時間為標准時。
5、地球自轉的方向自西向東。從地球北極上空觀察,呈逆時針旋轉。
地球公轉的方向自西向東。從地球北極上空觀察,呈逆時針旋轉。
晨昏線的判斷沿自轉方向,黑夜向白天過渡為晨線,白天向黑夜過渡為昏線。
6、地球上產生晝夜有兩個基本條件:①太陽照射地球;②地球是一個不透明的球體。
晝夜的產生與地球是否運動沒有關系,但如果沒有地球的自轉,就沒有晝夜的更替現象。
在同一時刻,太陽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陽照亮的半球是白晝,叫晝半球;沒有被太陽照亮的半球是黑夜,叫夜半球。
二、地球的公轉及四季變化
1、地球在自轉的同時,還圍繞著太陽不停的公轉。
2、方向:地球公轉的方向與自轉方向一致,自西向東。
3、時間:一年。
4、產生現象:①晝夜長短;②四季變化
5、公轉軌道面:橢圓的
6、公轉示意圖:北半球與南半球的季節相反。
7、地球在公轉時,有兩個突出特點:①地軸始終是傾斜的,並與公轉軌道面相交成66.5度的夾角;②地軸的傾斜方向不變,北極總指向北極星附近
8、15、地球在公轉軌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陽照射的情況也就不完全相同,形成了四季, 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季節 相反。
三、五帶的劃分
1、依據:太陽熱量在地表的分布狀況,把地球表面劃分為五個帶:熱帶、北溫帶、南溫帶、北寒帶、南寒帶。 太陽光線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獲得的太陽光熱就越多
2、熱帶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一年之中有陽光直射現象,地面獲得的太陽光熱最多,氣候終年炎熱。回歸線是熱帶和溫帶的分界線。
寒帶在北極圈以北和南極圈以南的地區,有極夜和極晝的現象。極圈是寒帶和溫帶的分界線。
溫帶在北回歸線和北極圈之間、南回歸線和南極圈之間的地區,一年中沒有極夜和極晝的現象,地面得到的太陽光熱比熱帶少,比寒帶多,氣候上的四季變化比較明顯。
3、7月份有節氣:小署和大署,最熱;1月份有是小寒和大寒,最冷。
4、春季:12、1、2月;夏季:3、4、5月;秋季:6、7、8月;冬季:12、1、2月。這種四季是以天文四季和氣候四季相結合來劃分的。
5、同一時間,緯度不同,受太陽光照射的情況也不同,冷熱會有差別。
6、極圈:66.5度; 回歸線:23.5度。
7、春分(3月21日前後)、夏至(6月22日前後)、秋分(9月23日前後)、冬至(12月22日前後),太陽直射點分別位於在赤道、北回歸線、赤道、南回歸線。
8、北半球一年之中,夏季 太陽高度 ,白晝時間最長;冬季 太陽高度最低,黑夜時間最長。
9、熱帶 終年炎熱,溫帶 四季分明,寒帶 終年寒冷。
第三節 地圖
一、地圖的基本要素
1、地圖是日常生活、生產以及我們學習地理所必須的重要工具。
地圖有三個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和注記。
在地圖上所畫地區的范圍越小,要表示的內容越詳細,選用的比例尺應越大;反之選用的比例尺越小。在地圖上,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2、我們把圖上距離與實地距離之比叫做比例尺。
地圖上的比例尺:表示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
3、比例的三種表示方式:數字式、線段式、文字式三種形式可以相互轉換。注意轉換時單位換算。
二、地圖上的方向:①經緯網定方向;②指向標定方向;③一般定向法
在有經緯網的地圖上,要根據經緯網來定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讀圖:面對地圖, 「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三、圖例和注記
地圖上表示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的符號叫 圖例,說明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數學符號叫 注記。
幫助我們區分不同類型的地理事物,了解它們的特徵。常用的圖例符號有統一規定。
四、地形圖的判讀
1、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叫做海拔。
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叫做相對高度。
2、等高線: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就是等高線。每條等高線都有相應的海拔數值。
3、等深線: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叫做等深線。
4、從等高線或等深線的疏密狀況,可以判斷地面的高低起伏或者海底坡度的大小。
坡陡的地方,等高線密集;坡緩的地方,等高線稀疏。
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線形態也不一樣。
山頂、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
五、從地圖上獲取信息
1、地圖的種類很多,分為自然地圖和社會經濟地圖。不同的地圖能夠反映不同的信息。
根據使用目的,正確選擇地圖,才能及時、准確地獲得有用的信息。
2、地圖的比例尺大小不同,表示的內容詳略程度也不一樣。
其他知識點:
1、「世界屋脊」指的是 青藏高原。
2、
1)從哪邊上山最省力,為什麼?
等高線密集——陡坡,等高線稀疏——緩坡。從B處上山省力。
2)總結出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線的特徵,並寫在書上。 山頂用 表示
山脊:等高線向低處彎曲
山谷:等高線向高處彎曲
鞍部:兩關閉合曲線之間
陡崖:等高線重疊
第二章 陸地和海洋
第一節 大洲和大洋
1、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特徵:世界上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極周圍卻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極周圍卻是一片陸地。
2、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陸地。地球表面71%是海洋,陸地面積為29%。
71% + 29% = 5.1億平方千米
3、海洋彼此連成一片,陸地則被海洋分割成許多大大小小的陸地。
4、無論怎樣劃分,地球的任意兩個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於陸地面積。
5、哥倫布(義大利探險家)——發現美洲大陸
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
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加加林(原蘇聯)。
七大洲
1、 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
2、 大洲:大陸與他周圍的島嶼合起來稱為大洲。
大陸:面積廣大的陸地(亞歐大陸、美洲大陸、非洲大陸、澳大利亞大陸、南極大陸)
島嶼:面積較小的陸地(格棱蘭島、台灣島、海南島)
半島:陸地伸進海洋突出的部分(山東半島、印度半島)
3、最小的大陸:澳大利亞大陸
的島嶼:格棱蘭島(丹麥)
4、七大洲的形狀都是三角形
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和大高加索山脈一線作為歐洲和亞洲大陸的分界線。亞洲和非洲以蘇伊士運河作為分界線。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全稱為美洲。巴拿馬運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線。南極洲主要位於南極圈內,四周被大洋環繞。
5、觀察地圖可知,北半球的陸地比南半球的面積 大。
四大洋
1、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海洋:地球上的海洋被陸地穿插分割,形成彼此相連的四個大洋。
海:是大洋的邊緣部分,大洋邊緣臨近大陸的部分。(黃海、東海、阿拉伯海)
海峽:溝通兩個海洋之間的狹窄的水道。(馬六甲海峽、渤海海峽)
其他問題:
1、東西半球包括的大洲:
主要分布在東半球的是:亞洲、歐洲、大洋洲、非洲;
主要分布在西半球的是:南美洲、北美洲;
2、南北半球包括的大洲:
全部或大部分在北半球的是:歐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亞洲、非洲大部分在北半球;
全部或大部分在南半球的是:南極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3、赤道穿過的大洲:亞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
4、跨經度最多的洲:南極洲 緯度的洲:南極洲
跨寒、溫、熱三帶的大洲:亞洲、北美洲
即跨東西又跨南北的大州:亞洲、大洋洲
5、臨三大洋的大洲:
亞洲: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
南極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北美洲:北冰洋、太平洋、大西洋
歐洲臨兩個大洋:北冰洋、大西洋
北冰洋臨的大洲:亞洲、歐洲、北美洲
第二節 海陸的變遷
1、地球表面海陸是處於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的。
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滄海桑田)
① 喜馬拉雅山:幾千萬年前是一片海洋,後來受到強大的擠壓力的作用,海底隆起抬高,才成為今天的雄偉山脈。 這就是地殼運動。
② 東海海域海底:地殼下沉,人類活動遺跡被淹沒。
2、大陸漂移學說:德國科學家 魏格納
內容:在兩億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連接的一塊大陸,它的周圍是一片海洋。後來,原始大陸才分裂成幾塊大陸,緩慢的漂移分離,逐漸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狀況。
3、板塊構造學說:
① 是由大陸漂移學說發展而來的。板塊運動引起了大陸的漂移。
② 六大板塊的名稱:亞歐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
③ 內容:由岩石組成的地球表面並不是整體一塊,而是由板塊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劃分為六大板塊,各大板塊處於不斷的運動之中。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塊交界的地帶。
④ 火山、地震多集中分布在板塊交界的地帶。兩大火山、地震帶名稱:
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 和 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地震帶
4、板塊相對運動,發生碰撞擠壓,撞擊成山脈(喜馬拉雅山)
板塊發生張裂運動時,形成海洋。
5、促使地形變化的力量地球內部所產生的作用稱為內力作用,如地殼運動、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內力作用的表現形式。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大多分布在地殼活動比較活躍的地區,主要集中在環太平洋沿岸的地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脈地帶。來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作用,如流水、風、海浪和冰川等。
6、魏格納在提出大陸漂移學說的過程中,發揚了善於觀察、勇於實踐、不畏犧牲的科學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和發揚的。
7、地球內部分成三部分:地殼、地幔、地核,板塊指的是地殼和上地幔,也就是平常所說的岩石圈被分成一塊一塊的區域。
8、地球科學研究表明,大陸漂移是由 板塊運動 引起的。測量表明,位於歐洲和非洲之間的地中海在不斷 縮小,亞洲和非洲之間的 紅海 在 不斷擴張。

三、五帶的劃分
1、依據:太陽熱量在地表的分布狀況,把地球表面劃分為五個帶:熱帶、北溫帶、南溫帶、北寒帶、南寒帶。 太陽光線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獲得的太陽光熱就越多
2、熱帶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一年之中有陽光直射現象,地面獲得的太陽光熱最多,氣候終年炎熱。回歸線是熱帶和溫帶的分界線。
寒帶在北極圈以北和南極圈以南的地區,有極夜和極晝的現象。極圈是寒帶和溫帶的分界線。
溫帶在北回歸線和北極圈之間、南回歸線和南極圈之間的地區,一年中沒有極夜和極晝的現象,地面得到的太陽光熱比熱帶少,比寒帶多,氣候上的四季變化比較明顯。
3、7月份有節氣:小署和大署,最熱;1月份有是小寒和大寒,最冷。
4、春季:12、1、2月;夏季:3、4、5月;秋季:6、7、8月;冬季:12、1、2月。這種四季是以天文四季和氣候四季相結合來劃分的。
5、同一時間,緯度不同,受太陽光照射的情況也不同,冷熱會有差別。
6、極圈:66.5度; 回歸線:23.5度。
7、春分(3月21日前後)、夏至(6月22日前後)、秋分(9月23日前後)、冬至(12月22日前後),太陽直射點分別位於在赤道、北回歸線、赤道、南回歸線。
8、北半球一年之中,夏季 太陽高度 ,白晝時間最長;冬季 太陽高度最低,黑夜時間最長。
9、熱帶 終年炎熱,溫帶 四季分明,寒帶 終年寒冷。
第三節 地圖
一、地圖的基本要素
1、地圖是日常生活、生產以及我們學習地理所必須的重要工具。
地圖有三個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和注記。
在地圖上所畫地區的范圍越小,要表示的內容越詳細,選用的比例尺應越大;反之選用的比例尺越小。在地圖上,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2、我們把圖上距離與實地距離之比叫做比例尺。
地圖上的比例尺:表示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
3、比例的三種表示方式:數字式、線段式、文字式三種形式可以相互轉換。注意轉換時單位換算。
二、地圖上的方向:①經緯網定方向;②指向標定方向;③一般定向法
在有經緯網的地圖上,要根據經緯網來定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讀圖:面對地圖, 「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三、圖例和注記
地圖上表示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的符號叫 圖例,說明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數學符號叫 注記。
幫助我們區分不同類型的地理事物,了解它們的特徵。常用的圖例符號有統一規定。
四、地形圖的判讀
1、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叫做海拔。
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叫做相對高度。
2、等高線: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就是等高線。每條等高線都有相應的海拔數值。
3、等深線: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叫做等深線。
4、從等高線或等深線的疏密狀況,可以判斷地面的高低起伏或者海底坡度的大小。
坡陡的地方,等高線密集;坡緩的地方,等高線稀疏。
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線形態也不一樣。
山頂、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
五、從地圖上獲取信息
1、地圖的種類很多,分為自然地圖和社會經濟地圖。不同的地圖能夠反映不同的信息。
根據使用目的,正確選擇地圖,才能及時、准確地獲得有用的信息。
2、地圖的比例尺大小不同,表示的內容詳略程度也不一樣。
其他知識點:
1、「世界屋脊」指的是 青藏高原。
2、
1)從哪邊上山最省力,為什麼?
等高線密集——陡坡,等高線稀疏——緩坡。從B處上山省力。
2)總結出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線的特徵,並寫在書上。 山頂用 表示
山脊:等高線向低處彎曲
山谷:等高線向高處彎曲
鞍部:兩關閉合曲線之間
陡崖:等高線重疊
第二章 陸地和海洋
第一節 大洲和大洋
1、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特徵:世界上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極周圍卻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極周圍卻是一片陸地。
2、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陸地。地球表面71%是海洋,陸地面積為29%。
71% + 29% = 5.1億平方千米
3、海洋彼此連成一片,陸地則被海洋分割成許多大大小小的陸地。
4、無論怎樣劃分,地球的任意兩個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於陸地面積。
5、哥倫布(義大利探險家)——發現美洲大陸
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
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加加林(原蘇聯)。
七大洲
1、 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
2、 大洲:大陸與他周圍的島嶼合起來稱為大洲。
大陸:面積廣大的陸地(亞歐大陸、美洲大陸、非洲大陸、澳大利亞大陸、南極大陸)
島嶼:面積較小的陸地(格棱蘭島、台灣島、海南島)
半島:陸地伸進海洋突出的部分(山東半島、印度半島)
3、最小的大陸:澳大利亞大陸
的島嶼:格棱蘭島(丹麥)
4、七大洲的形狀都是三角形
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和大高加索山脈一線作為歐洲和亞洲大陸的分界線。亞洲和非洲以蘇伊士運河作為分界線。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全稱為美洲。巴拿馬運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線。南極洲主要位於南極圈內,四周被大洋環繞。
5、觀察地圖可知,北半球的陸地比南半球的面積 大。
四大洋
1、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海洋:地球上的海洋被陸地穿插分割,形成彼此相連的四個大洋。
海:是大洋的邊緣部分,大洋邊緣臨近大陸的部分。(黃海、東海、阿拉伯海)
海峽:溝通兩個海洋之間的狹窄的水道。(馬六甲海峽、渤海海峽)
其他問題:
1、東西半球包括的大洲:
主要分布在東半球的是:亞洲、歐洲、大洋洲、非洲;
主要分布在西半球的是:南美洲、北美洲;
2、南北半球包括的大洲:
全部或大部分在北半球的是:歐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亞洲、非洲大部分在北半球;
全部或大部分在南半球的是:南極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3、赤道穿過的大洲:亞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
4、跨經度最多的洲:南極洲 緯度的洲:南極洲
跨寒、溫、熱三帶的大洲:亞洲、北美洲
即跨東西又跨南北的大州:亞洲、大洋洲
5、臨三大洋的大洲:
亞洲: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
南極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北美洲:北冰洋、太平洋、大西洋
歐洲臨兩個大洋:北冰洋、大西洋
北冰洋臨的大洲:亞洲、歐洲、北美洲
第二節 海陸的變遷
1、地球表面海陸是處於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的。
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滄海桑田)
① 喜馬拉雅山:幾千萬年前是一片海洋,後來受到強大的擠壓力的作用,海底隆起抬高,才成為今天的雄偉山脈。 這就是地殼運動。
② 東海海域海底:地殼下沉,人類活動遺跡被淹沒。
2、大陸漂移學說:德國科學家 魏格納
內容:在兩億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連接的一塊大陸,它的周圍是一片海洋。後來,原始大陸才分裂成幾塊大陸,緩慢的漂移分離,逐漸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狀況。
3、板塊構造學說:
① 是由大陸漂移學說發展而來的。板塊運動引起了大陸的漂移。
② 六大板塊的名稱:亞歐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
③ 內容:由岩石組成的地球表面並不是整體一塊,而是由板塊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劃分為六大板塊,各大板塊處於不斷的運動之中。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塊交界的地帶。
④ 火山、地震多集中分布在板塊交界的地帶。兩大火山、地震帶名稱:
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 和 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地震帶
4、板塊相對運動,發生碰撞擠壓,撞擊成山脈(喜馬拉雅山)
板塊發生張裂運動時,形成海洋。
5、促使地形變化的力量地球內部所產生的作用稱為內力作用,如地殼運動、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內力作用的表現形式。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大多分布在地殼活動比較活躍的地區,主要集中在環太平洋沿岸的地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脈地帶。來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作用,如流水、風、海浪和冰川等。
6、魏格納在提出大陸漂移學說的過程中,發揚了善於觀察、勇於實踐、不畏犧牲的科學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和發揚的。
7、地球內部分成三部分:地殼、地幔、地核,板塊指的是地殼和上地幔,也就是平常所說的岩石圈被分成一塊一塊的區域。
8、地球科學研究表明,大陸漂移是由 板塊運動 引起的。測量表明,位於歐洲和非洲之間的地中海在不斷 縮小,亞洲和非洲之間的 紅海 在 不斷擴張。
13、填圖:填出圖中字母所代表的大洲或大洋的名稱、大洲間的界線。P29
14、填出地球公轉各位置的太陽直射的緯線、時間、節氣、晝夜長短等情況。P11
15、寫出圖中各點的經緯度、所處半球、溫度帶。
16、判斷經緯網圖中,A、B、C三點的相對方向;判斷有指向標的圖中,公路的延伸方向,養雞場在村莊的什麼方向。
17、填出六大板塊的名稱,並說明日本多火山地震、紅海擴大、地中海縮小、喜馬拉雅山脈形成並不斷升高的原因。P39
18、在圖中填出五帶的名稱、分界線的名稱和緯度, 熱帶、寒帶有什麼特殊現象。P12
19、判斷圖中字母所代表的地形名稱、小河流水方向;甲、乙兩山頂的海拔和相對高度、E點海拔、那條小河流速快、E、F兩條上山路線哪個更省力。
20、讀圖識地圖。比例尺大的地圖,表示的范圍小,表示的內容詳細;比例尺小的地圖,表示的范圍大。P19

❻ 如何復習地理七年級上

一、首先,不要有畏懼心理;其次,應該多看地球儀和地圖;再次,多做題,再把同類型的題歸納一下,形成體系,與此同時,在上課時要有做筆記的習慣,題記結合;最後,再在課余時間做一些典型練習題,做到學以致用.
二、多看地圖,多理解地理原理,勤動手寫(或表達),養成良好的答題習慣,掌握一定的答題技巧.
地理學是一門研究地理事物在空間分布的學科,地圖可以容納無數的地理知識(或叫地理信息),學會用地圖,會使你的地理學起來很輕松;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它要求同學們必須理解地理原理,然後學會應用地理原理解決地理問題,這好比做數學題要用一定的公理和公式一樣;地理也有一定的文科的特點,要求同學們用專業術語來表達地理問題,所以平時要勤動手寫,要學習課本語言和老師的地理語言;地理試題是有一定的答題規律的,要想考出好的成績,必須總結答題規律和答題技巧.下面我展開講一些地理試題的答題技巧.
1.要有答題思想:一道好的地理試題,都可以用一定的知識、原理或技能解決它,否則,它就不是一道好題.這一思想是要告訴你,做地理試題時,不要東拉西扯,胡編亂造.
2.很多地理事物都有其影響因素,比如,影響氣候的因素;氣候的組成要素;影響農業的區位因素;水土流失的形成因素;荒漠化的形成因素等,這類知識容易出問答題,我們可以用「要素分析法」來解決.第一,好好審題(用咬文嚼字的態度去審題);第二,寫出做題理論(農業的區位因素、工業的區位因素、影響氣候的因素等);第三,挑選符合題意的信息(信息從材料中來,從學過的知識中來);第四,表達(用專業術語回答;若是簡答題,分條回答;先主後次;要注意是簡述還是詳細分析等等).
3.另外,要學會不斷總結答題技巧.如果你經常對某種類型的題目很苦惱,難道你就不想想辦法解決一下嗎?可以與同學們交流對策,也可以與老師交流對策,而不是,這次錯,下次錯,以後還錯.
三、上課要認真聽講.
不要指望著上課睡覺而課下背背課本上的條條框框就想提高地理成績,那是妄想!地理原理是要理解的,你課堂上認真聽課了,真正理解了,課下就不用再費大力氣去自學了.況且很多重要的知識和原理隱含在「活動」中,課本中根本沒有給出直接的答案,你必須認真聽課才能學到有用的知識.充足的睡眠是你提高聽課效果的重要保障.
四、課堂上嚴格按照老師的要求完成課堂任務.
老師上課設置活動都是有目的的.老師讓你在書上劃一下,你就沒有必要非把它寫下來;老師讓你必須動手用自己的語言去寫答案,你就不要只劃課本的原話;老師讓你們分組討論完成任務,你最好先不要單干;老師要求學生獨立完成任務,你最好不要與其他同學討論.總之,不要自作聰明地偷懶,對老師布置的任務大打折扣,這樣結果往往害了自己.
五、要對平時的練習題有所取捨,不要搞題海戰術.
我們平時做的地理試題,充斥著大量的怪題、舊題、偏難的試題,對同學們「毒害」很深,甚至也「毒害」了一些地理教師,我們要擦亮眼睛,看清這些地理試題的真面目!
1.很多地理資料編寫的很厚,內容總結的很多,其實是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看似給人「很專業」的印象,其實是為了增加頁數,編書人和書商的利潤就增加了.
2.很多題目中的圖、表製作十分粗劣,根本經不起科學考究.

❼ 七年級上冊地理復習資料

4、 常用的天氣符號(識記) 第二節氣溫和氣溫的分布 第三節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5、 氣溫日變化:氣溫最高(14時) ,氣溫最低(4時左右) 氣溫的變化 (課本p51圖) 氣溫年變化:北半球陸地(7月最高、1月最低) 南半球陸地(1月最高、7月最低) 氣溫、降水的分布都受緯度位置、海陸因素和地形因素的影響。 氣溫的分布 降水的分布 緯度因素 低緯度氣溫高,高緯度氣溫低 赤道到兩極遞減 海陸因素 夏季陸地氣溫,冬季海洋氣溫高 沿海多於內陸 地形因素 海拔越高,氣溫越低。 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60C 山地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 降水少 另外要知道: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西岸和內陸降水少 另外氣溫還要掌握地理填充圖冊P17的1、2兩大題。降水主要還要掌握課 本P56活動題 第四節世界的氣候 6、世界的氣候類型分布 (主要掌握下面幾種氣候類型的特點和分布) 小雨 中雨 大雨 暴雨 小雪 中雪 大雪 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 熱帶沙漠氣候——全年高溫乾燥,分布於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西岸和內部 地中海式氣候——夏季高溫乾燥,冬季低溫多雨;分布於溫帶大陸西岸 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低溫少雨;分布於溫帶大陸東岸,揚州就是這 種氣候類型 溫帶氣候類型中大陸內部是溫帶大陸性氣候,這種氣候類型在溫帶區域的分布最廣。 掌握地理填充圖冊上P19的第1題、 第2題的① (畫圖尤其要掌握) 、 ③、 ④ P21 的第4題 第四章 居民與聚落 第一節 人口和人種 1、 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課本P65頁活動題2 (計算四個國家的人口出生率、 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並完成題目) 2、世界人口稠密區從緯度位置分析主要分布在中低緯度地區;從海陸位置分析主要分布在 沿海地區(內陸地區人口稀疏) ;從地形因素分析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區。 3、人口增長過快的問題:就業困難、住房擁擠、交通堵塞、人均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等。 人口增長過慢的問題:人口老齡化、勞動力短缺、國防兵源不足等。 4、白色人種主要分布於歐洲、美洲、大洋洲、 黃色人種主要分布於亞洲東部 黑色人種主要分布於非洲 非洲是黑人的故鄉,但為什麼美國(屬於美洲)這些不是非洲的國家會有黑人分布?是 因為歐洲殖民者發現美洲新大陸,要開發美洲,從非洲擄掠了黑人販賣到美洲為奴隸,所以 現在美國的很多黑人的祖先都是當時的黑奴。 掌握地理填充圖冊P23第2題 ,P24的第4題的②、③ ,P25的①、② 第二節 語言和宗教 5、聯合國六種工作語言: 漢語(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 ,英語(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 ,俄語,法語,西班牙語,阿拉 伯語 6、三大宗教的分布地區和特點 如 阿拉伯地區(即西亞和北非)的人信奉伊斯蘭教,如沙烏地阿拉伯這些國家,宗教活動場 所是清真寺; 歐洲和美洲的人多信奉基督教,如英國和美國等,宗教活動場所是教堂; 東亞、東南亞一些人(如泰國人)信奉佛教,佛教多佛寺。 地理填充圖冊P26頁第1題、第2題的② 第三節 人類的居住地——聚落 7、 自然條件:氣候、地形、水源、自然資源、土壤、交通、位置 聚落的形成條件 (課本P80圖) 人文條件:歷史文化、宗教、政策 聚落的形成條件了解即可,主要會使用聚落形成條件來進行分析 8、讀右圖,思考下面的問題 1、三地為什麼能形成聚落? 2、假設你是本地區的城市建設局長,你會選三地中哪個建設城 市?並且闡明你的理由? 答:1、三地地形平坦、水資源豐富、土壤肥沃、交通便利(有河流) 2、選2.因為2位於河流交叉口,交通更加便利;位置佳,距離1和3都很近,便於人 力和物力的集散,方便溝通;平坦的地表更多,比1和3更加開闊,發展空間較大。 9、聚落分為鄉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現有鄉村聚落,後有城市聚落。 人口密度 人員職業構成 經濟特點 聚落規模 建築特點 鄉村聚落 小 農業為主 不發達 小 密集(高層建築) 城市聚落 大 非農業為主 發達 大 稀疏(低層建築) 第五章 發展和合作 一、國家和地區 1、世界面積位居前六位的國家: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巴西、澳大利亞。 2、世界人口位居前三位的國家:中國、印度、美國。 3、地跨兩洲的國家,例如埃及(跨亞非) 、土耳其(跨亞歐) 、俄羅斯(跨亞歐) 。 二、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比較 1、世界上主要的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例如美國、加拿大、英國、 法國、澳大利亞、紐西蘭、亞洲的日本等。 2、發展中國家主要分布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例如中國。 3、發展中國家經濟較落後的原因。

❽ 初一上冊地理復習課如何上

臨近期末,很多科目都進去了復習階段。初一上冊地理也是如此。可以用一節課時間,先帶領同學們進行一次重難點的復習。主要包括,比例尺的運用,等高線的判讀,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的認知。
隨後,狠抓基礎知識,海陸分布,人口,人種,語言,宗教等。最後進行必要而適當的練習,針對各章,以單元卷的形式就行練習考查,以查漏補缺。
最後最關鍵的是進行解析點評。然後,學生對講過的試卷進行整理,歸納。並對涉及到的重要知識點進行背誦。

❾ 七年級上學期地理如何快速復習==還有兩天就期末考試了,還一點兒沒背

看地理圖冊,照著地圖背。然後把書大致瀏覽一遍,挑出不會的死記硬背。但是小科還是平常背好,不建議考試前突襲

閱讀全文

與七年級上冊地理如何復習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9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4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2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2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