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理課程資源包括哪些內容
地理課程資源包括旨在實現地理課程目標的各種因素和條件。開發地理課程資源的目的是實現國家所規定的地理課程目標,為地理教師提供各種教學素材、案例、條件和手段,更好地貫徹地理教育思想。另一方面,能夠充分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廣泛開拓學生的知識視野,不斷拓展學生的學和深度。
按照地理課程資源的空間分布可將其劃分為校內課程資源和校外課程資源。就利用的經常性和便捷性而言校內課程資源的開發和運用應當占據主要地位。但從地理課程的學科特點來說校外課程資源在很大程度上是對校內課程資源的補充和拓展,對於學生養成科學的地理觀、環境觀和正確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是至關重要的。
如今,電子信息技術尤其是網路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地理課程資源極大地豐富化。它一方面大大拓展了地理科學的視野,擴大了對地理環境、社會經濟活動和太地關系的認識深度;另一方面也更有利於學生開展探究性的地理學習和創造性的地理活動。
2. 旅遊資源開發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旅遊資源的開發包括某一單項旅遊資源的開發、多項旅遊資源的綜合開發、某一旅遊點或旅遊地的開發。開發的主要內容包括:
(一)提高旅遊地的可進入性:指旅遊資源所在地同外界的交通聯系及其內部交通交通條件的通暢和便利程度。
(二)建設和完善旅遊基礎設施:指主要為當地居民使用,旅遊者也需要依賴的旅遊設施。如供水、電、氣系統;道路交通、車站、碼頭、機場等;醫院、銀行等。
(三)建設旅遊上層設施(或服務設施):主要供外來旅遊者使用的服務設施。如飯店、問訊中心、旅遊紀念品商店、娛樂場所等。
(四)旅遊景區、景點的開發建設與管理:包括新景區、景點的開辟,也包括對原有景區、景點的改造和更新。
(五)培訓服務人員
(2)資源開發在地理上指什麼擴展閱讀
旅遊資源的功能指的是它對人類社會所具有的效用和價值。
旅遊資源的效用和價值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對遊客來說,其功能主要表現為觀賞消閑、娛樂健身和增知益神三個方面,其中觀賞消閑是旅遊資源最基本的功能;二是對旅遊目的地國家或地區及其旅遊經營者來說,其功能主要表現為所取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3. 地理為什麼贊同大力開發資源
開發礦產資源可以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有利於促進區域工業發展,增加經濟收入。
礦產資源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礦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提供了我國所需要的 95%的能源,80%的工業原材料和 70%以上的農業生產資料,為支持經濟高速發展、滿足人民物質生活日益增長的需求提供了廣泛的資源保障,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目前我國經濟快速、持續、穩定增長,但是高耗費、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並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隨著經濟規模的迅速擴大,資源消耗速度明顯加快,需求迅速增長,資源供需形勢日趨嚴峻,進口依賴程度越來越高,對經濟發展的瓶頸制約日益凸現,礦產資源長期粗放式的過度開發,特別是一個時期以來的亂采亂挖,使得生態環境脆弱,污染問題突出,資源短缺與嚴重浪費並存,人口、資源和環境已經成為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最重要制約因素。
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這就要求我們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要充分地考慮人口承擔力、資源支撐力、生態環境和社會的承受力.既要考慮當前發展的需要,又要考慮未來發展的需要,既要滿足當代人的利益,又不能夠犧牲後代人的利益,既要遵循經濟規律,又要遵循自然規律,既要講究經濟社會效益,又要講究生態環境效益,要控制人口、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加強生態建設,實現社會經濟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4. 什麼是地理資源 它包括什麼類型的資源
研究各種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的地域組合、分布規律以及評價、利用和保護的領域。是經濟地理學的一個分支。資源地理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前者除研究自然資源外,還研究非自然資源,諸如勞動力資源、農業資源、文化資源等。本文所指的是狹義的資源地理,為廣泛存在於自然界的能為人類利用的自然要素。它們是社會生產的原料和燃料的來源,或是社會生產力布局的必要條件和場所。
資源分類 按自然資源與人類社會生活和經濟活動的關系,一般可分為礦產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氣候資源、生物資源、海洋資源 6個方面。存在於自然界的各種能源資源,鑒於其對社會經濟和生活具有特殊重要意義,已納入能源地理的研究領域。
① 礦產資源。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物質生產資料來源之一。由於礦產資源的儲量、產量和質量以及地理分布的區域性,對於經濟區劃的制定和生產布局的規模、投資、時序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因此礦產資源往往被視為資源地理最重要的研究內容。礦產資源可分為金屬和非金屬兩大類。金屬按其特點和用途又可分為鐵、錳、鉻、鎢等黑色金屬,銅、鉛、鋅等有色金屬,鋁、鎂等輕金屬,金、銀、鉑等貴金屬,鈾、鐳等放射性元素和鋰、鈹、鈮、鉭等稀有、稀土金屬。非金屬主要是煤、石油、天然氣等燃料原料,磷、鹽、硫等化工原料,金剛石、石棉、雲母等工業礦物和花崗石、大理石、石灰石等建築材料。礦產資源是不可再生資源,它在地球上的儲量是有限的。對各類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的經濟評價包括:礦床的工業類型、儲量、質量、開采條件以及礦區的自然經濟條件,後者又包括礦區的地理位置、資源的地域組成、運輸條件、工農業生產水平、城鎮人口勞動力狀況等。
② 土地資源。土地是人類從事生產活動的最重要的資源,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按土地與經濟活動的關系,大致分為農業用地、工業交通用地、城鄉居民點用地和其他類型土地(如荒山、荒地、沼澤、海塗、沙漠等)。地球上各類土地資源的地理分布有很大差異,各國各地區土地利用的特點和程度也不盡相同。
③ 水資源。自然界的水資源包括地表水(海洋、冰川、江河、湖泊和沼澤)、地下水和大氣水 3種類型。地球上的水資源共約1386×107億立方米。其中絕大部分是海洋水,陸地水約佔3.3%。其中 30.4%分布在河流、湖泊、土壤和地下 600米以內的含水層,便於人類利用,其餘的分布在極地和山嶽冰川、永久雪蓋、永久凍土中。由於陸地淡水資源在分布上有明顯的區域性,並有明顯的季節變化,隨著工業、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長,在世界陸地的很大一部分已出現淡水資源供應不足的現象,並出現了水資源被污染的問題。目前,海水淡化和極地冰川利用問題,已受到許多國家的重視。從一國一地區來說,查清水資源情況,防止水污染,制訂合理利用方案,乃是確定工業、城市發展規模、保護環境的重要因素之一。
④ 氣候資源。由光照、熱量(溫度)、降水、風力等要素組成的各種氣候資源與人類社會的關系十分密切,特別是光、熱、水、風等氣候要素與相應的土地、生物、水資源的地域組成,往往對發展農、林、牧、副、漁各業和旅遊業提供一定的條件。因此,了解一國一地區氣候資源的地域差異、歷年和季節變化的特點,以及與其他資源的組合特點,是進行農業區劃,合理調整作物布局和進行旅遊業布局的先導因素之一。
⑤ 生物資源。地球上生物物種浩繁,按其與人類社會生活和經濟活動的關系,可分為植物資源和動物資源兩類。前者包括栽培植物和自然植物;後者包括飼養動物和野生動物。生物資源是人類生活資料的重要來源,也是加工工業的部分原料來源。隨著工業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合理利用生物資源,保護野生動、植物資源,維持自然界的生態平衡,已為世界各國普通重視。
⑥ 海洋資源。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生活的提高對資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以及科學技術的進步,海洋開發已成為當今世界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重要方向之一。海洋資源包括海水資源(可提取各種化學元素和製取淡水)、海底礦產資源(石油、天然氣和錳結核等)、海洋生物資源、海洋空間資源(可建立海底居所、海底倉庫、人工島等)、海洋能(包括潮汐、波浪、海流等)。因此,調查研究各種海洋資源的數量、質量、區域分布及其合理開發利用,已被許多國家列為重大新課題。
研究概況 自然資源,就其地域組合和分布規律來說,有其自然屬性;就其開發利用和與生產布局的關系來說,又有其社會屬性。隨著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廣度(種類和范圍)和深度(使用價值)也日益增加,自然資源研究要把自然基礎、社會需要、技術可能和經濟合理結合起來。
資料地理的研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發展起來的。戰後基於對戰略物資的需求和開展土地利用、城市和區域規劃以及廠址選擇和設計規模等的需求,均對自然資源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從而促進了資源地理的形成和發展。歐美從20世紀40年代起,已有資源地理的研究,並在大學設置有關資源地理的課程。蘇聯於1960年建立了這門學科。中國到70年代後期開展對資源地理的研究。自然資源的研究和利用是涉及面很廣的綜合性問題。資源地理研究不僅同自然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密切相關,而且要充分運用生物學、地質學、土壤學等自然科學,鑽采技術、遙感遙測、工藝學、農藝學等技術科學,以及經濟科學等的成果。資源地理的研究方法,陸上主要是實地踏勘、航空遙測,海上還要藉助於船隻、潛水器等探測。70年代以來,許多國家已將航天遙測與傳統的實地勘察結合起來,效果更為顯著。
(張紹飛)
5. 旅遊資源開發的理論有哪些
第一個理論就是地域分異理論。旅遊資源的特性、區位和環境共同組成旅遊資源開發的地域條件。地理環境的地域差異和分異規律是旅遊資源開發條件的地域性形成的背景條件。在《論我國旅遊資源開發條件的地域性》這篇文章中,就探討了我國旅遊資源的地域特徵和我國自然地理地域差異的關系,認為在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的基礎上研究旅遊的地域分異性,並以此為依據進行旅遊區劃分是旅遊資源開發的途徑之一。由於我國地域遼闊,自然和人文環境都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和復雜性,我認為在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性的基礎上,進行旅遊資源區劃,尋找旅遊資源的獨特性,可以提高旅遊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第二個理論是可持續發展理論。旅遊的可持續發展有兩個基礎:其一,旅遊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個組成因子,旅遊資源的開發應促進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其二,旅遊資源的強度與可利用的潛力是區域旅遊發展的基本動力,以資源為導向的旅遊開發應在保護旅遊資源的前提下進行,以市場為導向的開發要協調自然、社會環境的發展。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前提進行旅遊資源的開發有利於保護旅遊資源,促進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共同實現。
第三個理論是系統性理論。旅遊資源開發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自然景觀旅遊資源和人文景觀旅遊資源,要兼顧經濟、社會和環境三大效益。因此,旅遊資源的開發要從整體布局出發,進行系統的規劃,分析資源、基礎設施、客源市場和投資條件等,分步驟、有重點,循序漸進,依次進行。運用系統論的思想進行旅遊資源的開發,有利於明確重點、分清主次,使一個地區旅遊資源的開發與周圍環境和其他地區相和諧,在整體上具有層次感和完整性。
第四個理論是區位理論。運用最多的就是點-軸開發理論。「點-軸」系統理論是區域資源開發的基礎,它是我國經濟地理學家陸大道根據中心地理論、空間擴散理論和增長極理論提出的。《南疆鐵路沿線旅遊資源「點—軸」開發模式研究》就是以「點—軸」開發模式為理論基礎,分析了南疆地區鐵路沿線旅遊資源的類型和空間分布特點,從而提出了開發旅遊資源的構想。我國旅遊資源無論是從國家層面、地帶層面還是省級層面、小區域層面分布嚴重不平衡,旅遊資源這種空間分布的不平衡通過點軸串聯,可以優化旅遊資源的空間結構,發揮輻射帶動功能,從而促進整個區域的經濟發展。
第五個是旅遊地生命周期理論。巴特勒根據產品周期的概念,提出了旅遊地的演化經過6個階段,探查階段、參與階段、發展階段、鞏固階段、停滯階段、衰落或復甦階段。旅遊資源的開發也需要根據旅遊地生命周期理論,分析旅遊地所處的階段,「對症下葯」,考慮對旅遊資源是深度開發,較小規模改造,再調整
還是考慮關閉等等。一個地區的旅遊生命周期特點源於資源特點,二資源開發也應以此理論為基礎,在不同階段進行不同層次的開發與改造,從而促進旅遊資源和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第六個是旅遊者行為理論。旅遊資源的開發是為了滿足人類的身心需求,在開發當中必然需要考慮旅遊者的行為模式,充分了解旅遊者的身心需要,在此基礎進行旅遊資源的開發。旅遊者的旅遊活動行為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基本層次游覽觀光,提高層次娛樂、購物,專門層析休養、療養、會議、宗教朝拜等。此外,還包括旅遊者的決策行為、旅遊者的空間行為等等。只有充分考慮旅遊者的行為動機,才能設計開發出滿足旅遊者需要的旅遊產品,這樣的旅遊資源開發才更為有效,更為合情合理。
6. 高考地理中「大力開發某種資源或產業」應該從哪些方面來答題
首先是資源的儲備量(或發展某產業的條件)具不具備;
其次是市場前景如何;
然後是交通條件如何配置;
最好還要協調人地關系。
7. 初中地理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途徑和方式有哪些
1.聯系實際,實現教材由「素材文本」向「生成文本」轉化
提倡開發地理課程資源,並不是要摒棄作為地理教學主要依據的教科書.地理教科書是學生進行地理學習活動的範本,仍然是重要的地理課程資源.但是地理教科書的開發必需體現時代發展的要求,與生活、社會緊密融合、溝通,發揮其「地理教學基本工具」的功能.現在,新版的幾套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就更加註重凸顯現代教育新理念,在內容選擇、編排設計等方面不再過分追求地理學科體系的完整性,而是力求地理教學內容的融合.
教學不是教材內容的移植和照搬,它特別需要執教者的創造加工,將教材內容變成有利於學生學習的教學內容,變成發展學生文化素養的教育內容,賦材料以生命的活力.
2.信息整合,拓展現代課程媒體資源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各種與地理有關的多媒體課件、遠程教育中的地理課程等逐步被引入地理課堂.特別是互聯網提供的地理教育網站、地理資料資料庫和圖書館、天文館、氣象台、地震台網站等,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地理課程資源.
由於現代教學媒體不受時間、空間、宏觀、微觀限制,能將教學內容涉及的事物、情景、過程等,全部再現於課堂,圖文並茂地讓學生去獲得知識、認識世界.因此,在地理教學中引入現代信息技術,能有效地將地理知識與多媒體技術進行整合,使抽象、深奧的地理概念、成因、分布、規律變得直觀形象,有利於激發地理學習的興趣.另外,由於地理科學發展迅猛,網路媒體中關於地理科學發展的信息很多.對於這些信息,教科書不能非常全面而及時地反映,這就需要師生利用網路資源,了解地理科學的新進展.
3.激活體驗,挖掘學生內生性地理課程資源
內生性資源,主要指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以及所了解的地理科學信息.這些通過各種各樣途徑存在於學生頭腦中的無形課程資源,使地理課程與學生實際緊密結合起來,激發學生興趣,增強學生感性認識,強化學習動機.
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先天素質和生活環境,有自己的愛好和長處,也有自己不同的經歷和體驗,他們本身就是很好的資源.這些日常生活中大量的體驗和經驗,能使學生較容易接受所學習的地理知識,幫助他們理解地理概念和原理.學生的生活經驗存在於學生的頭腦中,需要教師認真挖掘.教師可以通過課前課後的交談、問卷調查等方式,了解學生的生活經驗,從中尋求課堂教學的切入點.在教學過程中,還應當鼓勵學生相互交流,取長補短,集思廣益.
總之,地理課程資源豐富多采 無處不在,只有充分發揮地理課程資源的優勢,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地理科學素養.
8. 初中地理課堂資源開發與利用的途徑和方法有哪些
1.聯系實際,實現教材由「素材文本」向「生成文本」轉化
提倡開發地理課程資源,並不是要摒棄作為地理教學主要依據的教科書。地理教科書是學生進行地理學習活動的範本,仍然是重要的地理課程資源。但是地理教科書的開發必需體現時代發展的要求,與生活、社會緊密融合、溝通,發揮其「地理教學基本工具」的功能。現在,新版的幾套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就更加註重凸顯現代教育新理念,在內容選擇、編排設計等方面不再過分追求地理學科體系的完整性,而是力求地理教學內容的融合。
教學不是教材內容的移植和照搬,它特別需要執教者的創造加工,將教材內容變成有利於學生學習的教學內容,變成發展學生文化素養的教育內容,賦材料以生命的活力。
2.信息整合,拓展現代課程媒體資源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各種與地理有關的多媒體課件、遠程教育中的地理課程等逐步被引入地理課堂。特別是互聯網提供的地理教育網站、地理資料資料庫和圖書館、天文館、氣象台、地震台網站等,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地理課程資源。
由於現代教學媒體不受時間、空間、宏觀、微觀限制,能將教學內容涉及的事物、情景、過程等,全部再現於課堂,圖文並茂地讓學生去獲得知識、認識世界。因此,在地理教學中引入現代信息技術,能有效地將地理知識與多媒體技術進行整合,使抽象、深奧的地理概念、成因、分布、規律變得直觀形象,有利於激發地理學習的興趣。另外,由於地理科學發展迅猛,網路媒體中關於地理科學發展的信息很多。對於這些信息,教科書不能非常全面而及時地反映,這就需要師生利用網路資源,了解地理科學的新進展。
3.激活體驗,挖掘學生內生性地理課程資源
內生性資源,主要指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以及所了解的地理科學信息。這些通過各種各樣途徑存在於學生頭腦中的無形課程資源,使地理課程與學生實際緊密結合起來,激發學生興趣,增強學生感性認識,強化學習動機。
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先天素質和生活環境,有自己的愛好和長處,也有自己不同的經歷和體驗,他們本身就是很好的資源。這些日常生活中大量的體驗和經驗,能使學生較容易接受所學習的地理知識,幫助他們理解地理概念和原理。學生的生活經驗存在於學生的頭腦中,需要教師認真挖掘。教師可以通過課前課後的交談、問卷調查等方式,了解學生的生活經驗,從中尋求課堂教學的切入點。在教學過程中,還應當鼓勵學生相互交流,取長補短,集思廣益。
總之,地理課程資源豐富多采 無處不在,只有充分發揮地理課程資源的優勢,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地理科學素養。
9. 礦產資源開發的條件 詳細 分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 高中地理
(1)東部:流水作用 中西部:風力作用。(2分)(2)甲:夏多冬少。原因:夏季受赤道低氣壓帶和來自海洋的西北風影響,降水多;冬季受信風帶影響,風由陸地吹向海洋,降水少。(3分)乙:夏少冬多。原因: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降水少;冬季受西風帶控制,降水多。(3分)(3)東南沿海較東北沿海更發達(規模和運量更大)。(2分)原因:東南沿海海水較深,適宜港口建設和海上航運,東北沿海有大面積珊瑚礁分布,海水較淺,不利於海上航運;東南沿海人口稠密,礦產資源豐富,經濟發達,對海運需求量大,東北沿海人口和礦產資源相對較少,經濟規模較小,航運需求量較東南沿海小。(4分)(4)氣候乾旱,草場面積廣大;地廣人稀,土地租金低;地下水豐富,適宜用作牲畜飲水;無大型肉食動物。(3分,任答其中3點即可)(5)應該(1分)。緩解當地氣候乾旱度(改善澳大利亞中部乾旱的氣候);風力侵蝕作用減弱;濕地增加;生物多樣性增加;凈化水體能力增強。(6分,任答其中3點即可)不應該(1分)。大型工程對環境的危害具有不可預見性和不可逆性;影響當地生態環境;地下水的含鹽量增加;沿途土壤鹽漬化加重等。(6分,任答其中3點即可)試題分析:(1)東部地區氣候濕潤,降水較多,地表徑流豐富,流水作用為主;中西部地區為乾旱半乾旱的熱帶沙漠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風力作用為主要外力形式。(2)甲地為熱帶草原氣候,受赤道低氣壓帶和信風帶交替控制形成,夏季受赤道低氣壓帶和來自海洋的西北風影響,降水多;冬季受信風帶影響,風由陸地吹向海洋,降水少,特點夏多冬少;乙地為副熱帶高氣壓帶和西風帶交替控制形成的地中海氣候,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降水少;冬季受西風帶控制,降水多,特點夏少冬多。(3)從自然條件看東南沿海海水較深,適宜港口建設和海上航運,而東北沿海有大面積珊瑚礁分布,海水較淺,不利於海上航運;從社會經濟條件來看東南沿海人口稠密,礦產資源豐富,經濟發達,對海運需求量大,而東北沿海人口和礦產資源相對較少,經濟規模較小,航運需求量小,所以東南沿海較東北沿海規模和運量更大,更發達。(4)此題要求考生分析大牧場放牧業發展條件,發展條件當從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兩方面分析,應該注意的是次提要求分析的有利條件。澳大利亞中西部主要氣候類型為熱帶草原氣候和熱帶沙漠氣候,氣候乾旱,草場面積廣大,地廣人稀,土地租金較低,地下水豐富,含鹽量較高,適宜用作牲畜飲水,而且該地無大型肉食動物,有利於放牧的牲畜生存。(5)這是一道開放性題目,既可以從需要方面分析應該開鑿,也可以從不利影響方面闡述不應該,只要圍繞一個方面闡述理由充分即可得分。生態環境的角度看,開鑿海灣與艾爾湖間的運河可以緩解當地氣候乾旱度,濕地增加,生物多樣性也會增加,水體凈化能力增強,風力侵蝕作用有所減弱,所以應該開鑿海灣與艾爾湖間的運河。(而開鑿海灣與艾爾湖間的運河這項大型工程會影響當地生態環境,地下水的含鹽量增加,沿途土壤鹽漬化加重等,且對環境的危害具有不可預見性和不可逆性,所以不應該開鑿海灣與艾爾湖間的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