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初中地理說課稿中的教學過程怎麼說
今天我要說的題目是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三節印度。我認為說課應該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圍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程序四個環節進行。首先,我對本節教材做以下的分析:
本節教材屬於世界地理分區部分。印度是南亞面積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條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國家。教材集中反映了印度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徵,圍繞環境 —— 資源 —— 人口這一主線,闡明了人地關系,為進一步學習區域地理奠定了基礎。因此本節課是教材的重點。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知識基礎及認知能力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知識技能目標: 1. 知道印度的人口數量及人口問題; 2. 掌握印度地形和氣候的特點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3. 了解印度的工業概況。
二是過程方法目標:通過對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氣候的學習,初步學會對一個國家的自然地理條件進行綜合評價。
三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從印度人口問題的嚴重性,進一步懂得人類必須自覺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樹立正確的人口觀。
依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內容我確定本節課的重點內容:
一是印度水旱災害的原因;
二是印度的農作物分布及其與地形氣候的關系。
本節教材的難點是印度水旱災害的原因分析,我確定這個難點的依據一是造成水旱災害的原因涉及地理位置、地形、氣候等多方面的因素,本身就是很復雜的問題。二是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還較差,難以將諸多的地理因素綜合在一起,得出結論。
重點和難點已經確定,怎樣處理教材就水到渠成了。本節課我將用兩個課時講解,詳講的內容是印度的人口問題、印度水旱災害的原因。
那麼,如何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呢?那就要採用適宜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教法的選擇要根據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和以學為法的原則,這是新課程 「 以人為本 」 的教育思想的體現。
在本節課教學活動中,我採用講練結合的啟發引導式教學方法,合作討論法和利用圖形展示直觀教學法。我採用這種教法的依據有三:一是現代教學研究證實真正的理解是學習者對知識的主動再構建。知識再構建依靠提出問題,引導推測,鼓勵大膽猜測與想像,解決問題,主動建構知識體系。二是根據 「 二期課改 」 精神,教師轉變課堂角色,由知識的傳播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合作者與促進者。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過直觀的圖形圖表表現出來,變難為易,學生更容易理解。
在教學手段上,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作用,把多媒體信息如文字、圖像、聲音等有機集成並顯示在屏幕上,以強化教學的直觀性,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提高教學課堂效率。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教是手段,學是中心,會學才是目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授之於漁」,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以實現新課程理念終生學習的目標。基於以上考慮,本節課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表現自己,抓住這一生理特點,創造多種機會和條件,讓學生參與進來,提出自己解決問題的辦法,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這樣可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歸納總結等科學的學習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聯網和圖書館知識量豐富、資源共享這些優點,我鼓勵學生從互聯網和圖書館中獲取知識,向學生介紹一些網站,搜索引擎和關鍵詞,教給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方法。
本節課教學總的思路是以知識結構為線索,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通過師生問答,把教師的認知結構轉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整個教學過程我將圍繞「印度的人口概況,印度自然環境,農業和工業的狀況」這一主線來組織教學。通過構建四大問題情景、兩次合作討論來完成。
激趣設懸導入新課,採用多種直觀手段,有利於使學生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本節課在導入過程中,首先放映幻燈片(泰姬陵、印度舞蹈、街上踱步的牛、恆河中沐浴的教徒、新德里城市風光等),配以解說:這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是佛教的發源地,有著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泰姬陵、歌舞享譽世界。這是一個視牛為神明的國家,大街上牛可以自由漫步;這也是一個人口大國,人口已超過 10 億,僅次於中國……猜一猜「這是哪一國家?」使用直觀的手段導入新課,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❷ 七年級上地理第四單元知識點整理
人口與人種
①人口增長的速度是由出生率與死亡率決定的。
②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③人口密度表示人口疏密的程度。人口密度一般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內居住的人口數。
某區域的人口數(人)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該區域的面積(平方千米)
④人口稠密地區:中低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區。
人口稀疏地區:極端乾旱的'沙漠地區、氣候過於潮濕的雨林地區、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或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
⑤白種人主要分布地區:非洲北部、歐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東岸、亞洲西部
黃種人主要分布地區:亞洲東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
黑種人主要分布地區:非洲南部、大洋洲西北部
⑥從16世紀中期開始,歐洲殖民者開始擄奪非洲黑人販賣到美洲為奴隸,以彌補美洲勞動力的不足。
❸ 高中地理人口的數量變化教案大全
高中學習容量大,不但要掌握目前的知識,還要把高中的知識與初中的知識溶為一體才能學好。在讀書、聽課、研習、 總結 這四個環節都比初中的學習有更高的要求。接下來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人口的數量變化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歡!
高中地理人口的數量變化教案大全一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人口自然增長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差異及影響人口自然增長快慢變化的原因。
2. 比較分析三種人口增長模式的主要特點及地區分布。
3. 學會利用相關資料,綜合分析人口數量變化及人口增長模式的時空特徵。
二、過程與 方法
1.通過閱讀人口增長曲線圖,探討人口數量的歷史變化過程,並掌握分析這類曲線圖的一般方法。
2. 通過閱讀各大洲和地區人口數量統計圖,探討人口增長的空間差異,並掌握分析這類統計圖的一般方法。
3. 通過閱讀人口增長模式及其轉變示意圖,掌握人口增長模式轉變的過程。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節學習認識人口增長、人口增長模式的轉變等客觀規律,知道世界上人口增長方面的區域差異。在此基礎上樹立人口的增長要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協調,要與環境承載力相適應的人口發展觀。
教學重點?人口增長模式的類型及地區分布。
教學難點?人口增長與社會政治、經濟、 文化 、環境等方面的關系。
學情分析?
學習者為高一學生,在經歷之前三年的義務 教育 階段的地理課程學習後,同時學生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 渠道 對人口及人口問題的基本知識都有一定的了解,為此學生對「世界人口的數量變化」掌握並不是特別困難。第1課時?人口的自然增長
教學環節 老師活動 學生活動 環節說明 導入新課 投影課本「圖1.1世界60億人口日」和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張維慶為中國第13億小公民頒發證書圖片,讓學生思考:為什麼這兩個孩子的出生備受社會關注? 思考回答問題。 圖片導入使學生感受到當今人口問題的嚴峻形勢。 板書 第一節?人口的數量變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長 ? ? 探究活動
自學討論 由世界第60億人口及我國第13億人口的誕生,說明人口的數量變化已受到全社會的關注。人口的數量變化在時間上是不均勻的。通過讀「圖1.2 10萬年以來的人口增長」及「圖1.3 100年來世界人口的增長」觀察人口數量的時間變化特點,討論完成讀圖思考題。
學生在分析不同時期人口數量增長快慢的同時應說出判斷的依據。(人口增長的快慢主要看曲線的坡度大小,但要注意為什麼工業革命後比農業革命期間的人口增長要快,是由於圖1.2的坐標單位間隔是不均勻的。)師生共同歸納總結:人口增長的快慢,歸根到底取決生產力的發展水平。這是因為生產力發展引起的自然、社會和經濟的變化,決定了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變化。 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如何從類似人口增長曲線圖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並分析影響人口增長產生時間差異的原因(通過展示不同時期人們生產、生活的圖片來得出原因)。 歸納資料
提取信息 展示課件材料讓學生明確自然增長與自然增長率的關系,自然增長率與出生率、死亡率的關系。
完成課本P3「活動」題,注意人口的增長除了與人口自然增長率有關外還與什麼有關。 學生總結:人口自然增長率反映的是人口自然增長速度
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人口數量的自然增長=人口基數×人口自然增長率
(教師或學生糾正、補充) 通過課本第三頁「活動」,學生可得出人口的自然增長不僅與人口自然增長率有關,而且還與人口基數有關。 承轉 就整個世界而言,人口的自然增長在不同歷史時期表現出不同的特點,那麼在同一歷史時期的不同國家或地區,人口自然增長的特點是否相同呢? 學生:有。 ? 問題探究 引導學生讀「圖1.4 1950—2005年各大洲和地區人口數量的增長」,讓學生思考下列問題:
?(1)到1950年止,各大洲按人口數量由多到少的排序是
(2)2005年,各大洲按人口由多到少的排序是?
(3)2005年與1950年相比,人口增長數量由多到少的排序是?
(4)由此可見,世界人口數量的增長主要來自哪些大洲?
(5)按照經濟發展水平,它們屬於哪一類國家?
(6)歐、北美、大洋洲的發達國家目前人口數量的增長又表現出怎樣的特點呢? 1.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
2.亞、非、歐、拉、北美、大洋洲
3.亞、非、拉、歐、北美、大洋洲
4.亞非拉
5.發展中國家
6.增長較緩慢 培養學生通過演算歸納和概括知識的能力。
注意引導學生學會地理統計圖的分析方法。 探究討論
點評指導 閱讀P4 「圖1.5世界部分國家人口政策」的資料及課本內容討論思考:為什麼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人口數量增長出現地區不平衡呢?為實現人口與環境、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共同目的,各國家〈地區〉能否採取相同的人口政策及 措施 ?為什麼?
通過課本P5「閱讀」,進一步驗證人口增長在空間上的差異。再通過了解發展中國家人口自然增長率不斷下降的趨勢,引導學生分析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出現的人口問題及解決對策,從而得出正確的人口發展觀。 1.發達國家人口增長緩慢
原因:經濟、文化教育、生育觀念;人口問題:人口老齡化導致養老負擔重、勞動力不足;
對策:鼓勵生育,接納移民。
2.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快
原因:政治、經濟、醫療水平;
人口問題:人口增長過快導致環境惡化、資源不足;
對策:計劃生育。 學生在討論分析不同地區人口增長快慢的同時應說出判斷的依據。(從人口增長統計圖來看人口增長的快慢應該看人口增長的倍數,而不是看人口增長的絕對數量。) 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應明確人口的自然增長與自然增長率及人口基數的關系,以及自然增長率與出生率、死亡率的關系。並通過人口曲線圖及統計圖來理解人口自然增長的時空特點。還要能夠探討分析影響人口自然增長產生時空差異的因素有哪些? ? ? ?
第2課時 人口增長模式及其轉變
教學環節 老師活動 學生活動 環節說明 導入新課 《人口的數量變化》這節課從時空兩個角度闡述人口的發展要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協調、與環境承載量相適應。第一部分人口的自然增長,第二部分人口增長模式及其轉變。其中第一部分人口的自然增長是第二部分人口增長模式及其轉變的基礎,人口增長模式及其轉變是人口自然增長特點的進一步具體化。 學生從教材的整體上把握教材前後兩部分的關系。 承前啟後
理清脈絡 板書 第一節?人口的數量變化?
二、人口增長模式及其轉變 ? ? 探究活動
自學討論 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三項指標共同構成人口增長模式。依據不同歷史階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世界人口增長模式可以劃分為原始型、傳統型和現代型。
通過讀「圖1.6人口增長模式及其轉變示意」,比較三種人口增長模式的特徵。
(老師板圖)
學生閱讀板圖及課本圖1.6分析總結三種人口增長模式的特徵。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
原始型——人口增長緩慢
B、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
傳統型——人口增長迅速
C、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
現代型——人口增長緩慢 重點讓學生把握讀圖方法,從出生率、死亡率的變化把握各種增長模式的特點。
注意從靜態和動態兩個角度來分析。
靜態:各種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長率的高低;
動態:原始型逐步發展成傳統型主要是由於死亡率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傳統型逐步發展成現代型主要是由於出生率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問題導學
分析探究 老師提出問題,學生分析思考回答:
1.人口增長類型的轉變從哪個指標的變化開始?原因是什麼?
2.發達國家主要屬於哪種類型?為什麼?
高中地理人口的數量變化教案大全二
【教材分析】人口、資源和環境問題是目前人類最為關注的三大 熱點 問題。在人類與資源環境中,人口是關鍵因素,人口問題是資源問題和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源之一。在本節內容里,學生首先需要知道什麼是人口自然增長率,影響一個地區自然增長率的因素有哪些,同時也要學生學會比較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人口怎長的差異,最後對於不同國家的人口問題應採取相應的對策解決。
【課表解讀】本條「標准」的具體含義如下:一是學生需要知道什麼是人口增長模式,世界上有哪幾種主要的增長模式,這是實現本條「標准」的前提。二是學生需要學會將不同的增長模式進行比較,只有在比較的過程中,才能獲得對人口增長模式特點的認識。三是學生要會分析不同的人口增長模式在世界上是怎樣分布的。把這三點放在一個「標准」中,是因為三者是密切聯系的。當學生在分析某一個增長模式的特點時,必然涉及人口增長的影響因素,而這些影響因素的現狀不同,又一定會與區域發展聯系起來,實際上不同增長模式的分布,反映的就是不同經濟發展程度的分布。
本「標准」沒有要求學生背記不同人口增長模式,教學的重點應該是幫助學生理解每種模式的意義。在學習評價中,各種不同的人口增長模式應該是評價活動的背景信息,而不宜作為考核學生是否記住的內容。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人口自然增長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差異及影響人口自然增長快慢變化的原因。
2. 比較分析三種人口增長模式的主要特點及地區分布。
3. 學會利用相關資料,綜合分析人口數量變化及人口增長模式的時空特徵。
過程與方法:
1.通過閱讀人口增長曲線圖,探討人口數量的歷史變化過程,並掌握分析這類曲線圖的一般方法。
2. 通過閱讀各大洲和地區人口數量統計圖,探討人口增長的空間差異,並掌握分析這類統計圖的一般方法。
3. 通過閱讀人口增長模式及其轉變示意圖,掌握人口增長模式轉變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節學習認識人口增長、人口增長模式的轉變等客觀規律,知道世界上人口增長方面的區域差異。在此基礎上樹立人口的增長要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協調,要與環境承載力相適應的人口發展觀。
【教學重點】理解人口數量增長在時間、空間上的差異及其原因。
【教學難點】不同國家人口問題及其對策。
【 教學方法 】
可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盡可能給學生提供一些資料和圖片,讓學生有比較直觀的感受,便於學生理解。
採用比較法,通過比較,認真分析不同國家人口問題及其應對的對策。
學習方法 :學生可以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在課下,可以多進行調查,研究本地的人口增長模式,學以致用,深刻理解本節課內容。
【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老師活動 學生活動 環節說明 導入新課 投影課本「圖1.1世界60億人口日」和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張維慶為中國第13億小公民頒發證書圖片,讓學生思考:為什麼這兩個孩子的出生備受社會關注? 思考回答問題。 圖片導入使學生感受到當今人口問題的嚴峻形勢。 板書 第一節?人口的數量變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長 ? ? 探究活動
自學討論
由世界第60億人口及我國第13億人口的誕生,說明人口的數量變化已受到全社會的關注。人口的數量變化在時間上是不均勻的。通過讀「圖1.2 10萬年以來的人口增長」及「圖1.3 100年來世界人口的增長」觀察人口數量的時間變化特點,討論完成讀圖思考題。 學生在分析不同時期人口數量增長快慢的同時應說出判斷的依據。(人口增長的快慢主要看曲線的坡度大小,但要注意為什麼工業革命後比農業革命期間的人口增長要快,是由於圖1.2的坐標單位間隔是不均勻的。)師生共同歸納總結:人口增長的快慢,歸根到底取決生產力的發展水平。這是因為生產力發展引起的自然、社會和經濟的變化,決定了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變化。 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如何從類似人口增長曲線圖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並分析影響人口增長產生時間差異的原因(通過展示不同時期人們生產、生活的圖片來得出原因)。
高中地理人口的數量變化教案大全三
教材分析:
人口、資源和環境問題是目前人類最為關注的三大熱點問題。沿著人類成長的足跡探究三大問題的關系,不難發現,在人類與環境的關系中,人口是關鍵因素,人口問題是資源問題和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源。人口數量和空間上的變化,都會引發包括資源、經濟及社會等在內的一系列變化。因此,教材把人口的變化作為全書的開篇。這也正符合了高中地理課標總目標要求學生「了解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理解人文地理環境的形成和特點;認識可持續發展的意義及主要途徑」的要求。
第一節教材內容的課標要求分析不同人口增長模式的主要特點及地區分布。首先從數量這樣一個最直觀的角度來探討人口的變化,因為目前我國和世界上的人口問題,正是由於人口增長過快引起的。並且,這一部分的基礎知識,初中已有涉及,由此引入,更顯得順理成章,有助於學生對該問題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和理解,進一步樹立起人地關系的思想理念。
學情分析:
作為當今世界最令世人關注的三大問題人口、資源與環境問題,學生是具有一定的知識儲備的,特別是人口及人口問題的基本知識,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中的地理課及生物課中都已學過。但大部分學生對這個問題的認識都只是停留在表面現象上,因此高中地理課程標准要求學生能分析不同人口增長模式的主要特點及地區分布,目的旨在使學生對這個問題由初中的感受型為主提升到理性認識層面。同時,教學中有意設計了部分活動,使課堂教學更為活躍,也使學生能夠更樂於參與互動,並從中達到學習目標。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長率的概念,能據圖說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長的地區差異,了解人口基數對自然增長率、人口增長絕對數量的影響。
2、使學生掌握人口增長三種模式的名稱和特點,能利用人口資源或圖表,判斷其所屬的人口增長模式及其轉變。
3、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
4、培養學生良好的讀圖習慣,教給學生讀圖的方法和技巧,讓學生掌握讀圖的要領,提高從地圖中獲取知識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圖片資料的分析,理解世界各國公眾對目前已十分龐大,並且還在不斷增長的世界人口的關注。
2、利用相應的文字資料和練習替闡明人口自然增長與自然增長率的關系及自然增長率與出生率、死亡率的關系。
3、利用圖表分析、比較法引導學生概括世界人口變化在不同時期的特點和同一時期不同地區人口增長的差異,理解相應國家不同的人口政策,完成讀圖思考。
4、講解人口增長模式的含義,藉助圖表、案例分析和討論,認識不同人口增長模式的特徵差異,啟發引導學生對不同的人口增長模式的形成,轉變進行深入闡釋。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通過學習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口觀,可持續發展觀。
2、 進一步培養學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發展的角度看待問題的辨正唯物主義世界觀。
3、 通過學習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我國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的理解。
教學重點:
1、理解人口數量增長在時間、空間上的差異及其成因。
2、理解三種人口增長模式的特點和轉變的原因。
3、培養學生良好的讀圖習慣,提高學生從地圖中獲取知識的能力。
教學難點:
1、人口增長模式的轉變。
2、比較兩種「低增長率」的人口增長模式的本質區別。
教學方法:
問題引導法、討論法、比較法、因果聯系法、中心主線法、材料分析法、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具准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課前准備
自主學習:預習教材內容,完成基礎知識梳理。
(二)、課堂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互動一
老師:大家 春節 回去有沒有發現自己住的社區周圍人口有沒有什麼變化?
學生:略
老師小結:很多同學都感覺到了人口數量上面有所變化,有變多的,有變少的。這就是我們這一章有關人口變化的一個最直觀的,在數量上的變化。那麼是什麼引起這樣的變化,這樣的變化對我們的過去、現在和將來已經產生、正在產生和將要產生怎樣的影響,我們又該如何去面對?帶著這些問題,接下來,我們就開始今天的內容——
(板書)第一章 人口的變化
第一節 人口數量的變化
[設計意圖]:學生寒假歸來的第一節課,從春節和師生平常的對話導入新課,顯得很自然親切,能很快地把學生引入本節的課堂教學,並激發他們對該課的興趣。
[新課教學]:
★互動二
(圖片展示):世界60億人口日
老師:圖片中,大家看到了什麼?
學生:安南抱著一個小孩。
老師:為什麼這個小孩的出生,社會會如此關注,甚至安南都要親臨現場?
學生:因為他們降臨人世,意味著世界人口增長到了創紀錄的60億。
老師:是的,這個小孩的出世,意義重大,據說他很榮幸地成為了「世界公民」,可以享受許多優惠的政策……。從這個圖片,我們看到了世界的人口不斷增長,目前已經達到了相當龐大的數量,並且這個數字還在以每年7000多萬的數量在繼續增大,請大家計算下到今年,世界人口已經大概達到了多少?
學生:約65億。
[設計意圖]:由書上的圖片入手,並加入一些趣聞,有助於引起學生的注意,並讓學生清晰地意識到人口問題的嚴峻。
(板書)一、人口的自然增長
(一)人口在數量變化在時間上是不均勻的
★互動三
請同學理解人口的自然增長由人口基數及自然增長率決定,而自然增長率由出生率、死亡率決定。
(1)通過實例及問答的方式使學生掌握出生率、死亡率以及人口自然增長率的含義: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2)根據P3「活動」,使學生得出人口的自然增長不僅與人口自然增長率有關,而且還與人口基數有關:人口數量的自然增長=人口基數×人口自然增長率
?[設計意圖]:針對人口自然增長和自然增長率提出一些相關問題,並通過實例和活動幫助學生對概念的充分理解。
★ 互動四
(課本圖片展示):10萬年以來的人口增長和100年來世界人口的增長
結合課本的讀圖思考題,引導學生觀察人口數量的時間變化特點,並分析影響人口增長產生時間差異的原因,使學生能夠區分不同時期人口數量增長的快慢及判斷依據。
高中地理人口的數量變化教案大全相關 文章 :
❹ 初一地理上冊知識點總結歸納
學習是一條慢長而艱苦的道路,不能靠一時,也不是熬幾天幾夜就能學好的,必須養成平時努力學習的習慣。所以我說:學習貴在堅持!下面給大家帶來一些關於初一地理上冊知識點 總結 歸納,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點擊獲取"初一上冊知識點"↓↓↓
★ 初一數學上冊知識點梳理
★ 初一上冊歷史知識點總結
★ 七年級語文上冊重要知識點
★ 初一上冊英語語法知識點
★ 初一生物上冊知識點總結
初一地理上冊知識點總結1
地球和地圖
1.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橢球體。
②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的船隊首次實現了人類環繞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最大周長4萬千米,赤道半徑6378千米,極半徑6357千米,平均半徑6371千米。
2.緯線和經線
①緯線: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
緯線是不等長的,赤道是最大的緯線圈。
②經線:連接南北兩極,並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
經線是等長的。
3.緯度和經度
①緯度的變化規律:由赤道(0°緯線)向南、北兩極遞增。最大的緯度是90度,在南極、北極。
②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南緯,用「S」表示。
③以赤道為界,將地球平均分為南、北兩個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經度的變化規律:由本初子午線(0°經線)向西、向東遞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線以東的經度叫東經,用「E」表示;本初子午線以西的經度叫西經,用「W」表示。
⑥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20°W、160°E組成的經線圈。
20°W以西到160°E屬於西半球(大於20°W或大於160°E)
20°W以東到160°E屬於東半球(小於20°W或小於160°E)
4.地球的運動
① 地球運動 繞什麼轉 方向 周期 產生的自然現象
自轉 地軸 自西向東 約24小時 晝夜交替
公轉 太陽 自西向東 一年 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與南半球的季節相反(春——秋;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帶的劃分:北寒帶(66.5°N--90°N)、北溫帶(23.5°N--66.5°N)、熱帶(23.5°N--23.5°S)、南溫帶(23.5°S--66.5°S)、南寒帶(66.5°S--90°S)
寒帶:有極晝極夜現象 熱帶:有陽光直射現象
溫帶:既無陽光直射現象,又無極晝極夜現象,四季變化明顯
④低緯:0°--30°;中緯:30°--60°;高緯:60°--90°
⑤自西向東撥動地球儀,從北極上空看,地球儀按逆時針方向轉;從南極上空看,地球儀按順時針方向轉。
5.地圖
①地圖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
②比例尺類型:線段比例尺、數字比例尺
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斷: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④大比例尺,表示範圍小,表示內容詳(如東台市地圖)
小比例尺,表示範圍大,表示內容略(如江蘇省地圖)
⑤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稱為海拔。將海拔高度相等的點連接成線就是等高線。用等高線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初一地理上冊知識點總結2
陸地和海洋
1.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極周圍卻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但南極周圍卻是一塊陸地(南極洲)
2.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陸地。(三分陸地,七分海洋)
3.半島是陸地伸進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峽是溝通兩個海洋的狹窄水道。
4.七大洲:亞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極洲 歐洲 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海陸變遷的原因: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人類活動也會引起海陸的變化。
6.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的假說。
7.20世紀60年代,地球科學研究表明,大陸漂移是由板塊運動引起的。
8.六大板塊示意圖參看課本第37頁。
9.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帶。
初一地理上冊知識點總結3
天氣與氣候
二者差別:
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一般變化不大
天氣反映一個地方短時間里的大氣狀況;同一時刻,不同地方的天氣可能差別很大。
1.天氣有兩個重要特點
天氣反映一個地方短時間里的大氣狀況;同一時刻,不同地方的天氣可能差別很大。
2.風向及風力參見課本第45頁圖3.4。
3.氣溫及其分布
①一天中的最高氣溫出現在午後2時左右,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
②一年中,北半球氣溫,大陸上7月最高,1月最低。
一年中,南半球氣溫,大陸上7月最低,1月最高。
③從赤道向兩極,氣溫逐漸降低。
④據觀測,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
⑤用等溫線圖表示氣溫的水平分布。
4.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①從大氣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統稱為降水。降水的主要形式是降雨。霧、露不是降水。
②由赤道往兩極,總的趨勢是年降水量逐漸減少。
③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多,大陸西岸降水少。
④在溫帶地區,大陸內部降水較少,沿海地區降水較多。
⑤用等降水量線圖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況。
⑥世界「雨極」——乞拉朋齊;世界「干極」——阿塔卡馬沙漠。
⑦通常情況下,山地的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5.世界的氣候
①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一般變化不大。
②世界氣候分布圖參見課本第58頁。
③赤道附近(熱帶雨林氣候);兩極地區(寒帶氣候);回歸線附近的大陸東岸(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熱帶沙漠氣候);中緯度內陸地區(溫帶大陸性氣候)。
④熱帶雨林氣候特點:全年高溫多雨;地中海氣候特點:高溫時期少雨,低溫時期多雨。
⑤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也是影響氣溫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⑥《地理圖冊》中的有關本節內容。
初一地理上冊知識點總結4
居民與聚落
1.人口與人種
①人口增長的速度是由出生率與死亡率決定的。
②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③人口密度表示人口疏密的程度。人口密度一般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內居住的人口數。
某區域的人口數(人)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該區域的面積(平方千米)
④人口稠密地區:中低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區。
人口稀疏地區:極端乾旱的沙漠地區、氣候過於潮濕的雨林地區、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或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
⑤白種人主要分布地區:非洲北部、歐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東岸、亞洲西部
黃種人主要分布地區:亞洲東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
黑種人主要分布地區:非洲南部、大洋洲西北部
⑥從16世紀中期開始,歐洲殖民者開始擄奪非洲黑人販賣到美洲為奴隸,以彌補美洲勞動力的不足。
2.世界的語言和宗教
①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英語是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
語言的主要分布地區
漢語——中國
英語—— 歐洲西部、北美洲、亞洲的南部等
俄語 ——俄羅斯
法語—— 法國、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西班牙語 ——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許多國家
阿拉伯語—— 亞洲西部、非洲北部
③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蘭教。
④-是世界上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
⑤伊斯蘭教徒稱為穆斯林。伊斯蘭教在中國又稱為回教或清真教。
⑥各主要宗教建築名稱:-——教堂;伊斯蘭教——清真寺;佛教——寺廟。
3.人類的居住地——聚落
①聚落不僅是人們的居所,也是人們進行勞動生產和社會活動的場所。
②聚落發展:一般來說,先有鄉村聚落,後有城市聚落。
③鄉村聚落的居民主要從事耕作、放牧、 捕魚 、伐木等生產活動。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從事工業、服務業等工作。
④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區,聚落分布比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區,少有或沒有聚落。
⑤在全年炎熱多雨的熱帶,鄉村聚落中常見雙層木樓或竹樓(高腳屋或高架屋)
在熱帶沙漠地區,當地的房屋具有牆厚、窗小的特點
初一地理上冊知識點總結5
發展與合作
1.目前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分布在除南極洲以外的各大洲。
2.從陸地面積看,最大的是俄羅斯,其次加拿大、美國,中國位居世界第四位。
從人口來看,最多的是中國,印度居世界第二。
3.世界各國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
4.一些還沒有獲得獨立的殖民地和屬地,叫做「地區」。目前世界上有30多個地區。
5.國界主要依據山脈、河湖、海洋、經緯線來劃分。
6.國界范圍以內的領陸、領水和領空,總稱領土。
7.目前,世界上有20多個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亞洲的日本也是發達國家。
8.目前,世界上有150多個發展中國家,大部分是二戰後新獨立的國家,主要分布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9.在國際上,習慣把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商談稱為「南北對話」;把發展中國家的互助合作稱為「南南合作」。
「南」——發展中國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部。
「北」——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也有少數分布在南半球。
10.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組織是聯合國,正式成立於1945年,總部設在美國紐約,其基本宗旨是「促進國家發展,維護世界和平」。
初一地理上冊知識點總結歸納相關 文章 :
★ 七年級地理上冊知識點匯總
★ 人教版七年級上學期地理知識點歸納
★ 初一地理上冊最全知識點最新
★ 初一地理上冊知識點匯總
★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地理知識點總結
★ 人教版初中地理會考知識點總結
★ 人教版七年級上地理知識點總結
★ 七年級地理上冊知識點總結人教版
★ 七年級地理知識點總結歸納
★ 初一地理知識點歸納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❺ 七年級上冊的地理知識點
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現象、人文現象,以及兩者之間關系的學術科目。下面就是我給大家帶來的七年級上冊的地理知識點,希望大家喜歡!
第一章讓我們走進地理
一、平面上的八個方向:
1、地圖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
⑴、方向①、平面上的八個方向:東、南、西、北、東北、東南、西北、西南。
②、地圖上方向的表示法:
a、有指向標的地圖,應根椐指向標所標方向去辨認(箭頭指向北方);
b、沒有指向標的地圖,通常採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規定確定方向;
c、在經緯網上應根椐經緯網所指的方向確定方向。
圖上距離
⑵、比例尺:①、比例尺=————
實地距離
②、比例尺的方式:數字式 1/1000或1:1000;
文字式 圖上1厘米等於實地距離100千米;
線段式0123
③、比例尺的選擇: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圍越小,內容越詳細;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圍越大,內容越簡單。如:學校平面圖應選擇較大比例尺;畫中國政區圖應選擇較小的比例尺。
⑶、圖例和注記:讓學生識記一些常用的圖例(見世界地理(上冊)P 10 面上的表格)。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一、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1、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球體。依據: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的實例。
2、地球的表面積是5.1億平方千米,平均半徑6371千米,赤道周長約4 萬千米。
二、地球儀
在地球儀上識記以下內容。
南、北極,赤道,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
三、緯線、緯度
⑴、緯線:在地球儀上,赤道和與赤道平行的的圓圈叫緯線。
緯線有三個特點:
①、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②、緯線的長度不相等(赤道最長,從赤道向兩極,緯線逐漸縮短,最後成一個點);
③、自成一個圓。
⑵、緯度:
①、赤道為0°,赤道以北為北緯(0°—90°N),赤道以南為南緯(0°—90°S)。赤道將地球平分南、北兩個半球。緯度數從赤道向北、向南逐漸增大。緯度最大值90°。
②、人們規定:0°—30°為低緯度;30°—60°為中緯度;60°—90°為高緯度。
四、經線和經度
1、經線:在地球儀上,連結南、北兩極並垂直於緯線的弧線。
經線有三個特點:⑴、指示南北方向;⑵、長度都相等;⑶、自成半圓。
2、經度:
⑴、經度的起點是0°經線,也稱「本初子午線」。0°經線以東為東經(0°—180°E);以西為西經(0°—180°W),所以東西經最大度數為180°。經度數從0°經線向東、向西逐漸增大。
⑵、180°經線:180°E和180°W重合的經線。
⑶、任何一個經線圈,都把地球分成相等的兩個半球。國際上規定20°W和160°E兩條經線組成的經線圈,作為劃分東西兩個半球的分界線。如:15°W位於東半球;165°E位於西半球。
五、經緯網
1、利用經緯網確定地面上任何一點的位置。
2、讀經緯網圖,能回答有關問題(舉例說明)
⑴、A 點的經緯度:30°W 40°N
B 點的經緯度:10°W 10°N
⑵、從東西半球看:A 點位於西半球 B點位於東半球;
從南北半球看:A 點位於北半球 B點位於北半球。
⑶、從低、中、高緯度來看:A 點在中緯度地區
B 點在低緯度地區。
⑷、從地球五帶來看:A 點在北溫帶 B 點在熱帶。
(A 地區有四季變化,B 地區有陽光直射。)
⑸、A 點位於B 點的西北方向。
六、世界的海陸分布
1、海洋與陸地:海洋佔71%,陸地佔29%。
2、七大洲:
⑴、識記七大洲的名稱和基本輪廓(世界地理P 23 的圖)。
⑵、東半球的大洲:亞、歐、非、大洋洲;西半球的大洲:南、北美洲。
南極洲位於南極圈內,地跨東、西半球。
⑶、面積最大和最小的大洲:亞洲、大洋洲;海拔最高和最低的大洲:南極洲、歐洲。赤道穿過的大洲:非洲、亞洲、大洋洲、南美洲。
⑷、亞、歐兩洲分界線:烏拉爾山—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
亞、非兩洲分界線:蘇伊士運河。
南、北美洲分界線:巴拿馬運河。
亞、北美洲分界線:白令海峽。
3、四大洋:⑴、面積最大,最深的是太平洋;面積最小,最淺的是北冰洋。
⑵、大西洋呈「S」形,地跨南、北半球。
4、識記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圖。
七、世界的地形
1、五種基本地形的特徵:
山地海拔較高大於500米,坡度較陡,地面崎嶇。如:喜馬拉雅山—阿爾卑斯山;科迪勒拉山系
丘陵海拔較低,相對高度小於200米,地面較崎嶇。如:中國的山東丘陵和東南丘陵。
高原地面起伏較小,海拔較高,邊緣較陡峻。青藏高原(世界最高),巴西高原(世界最大)。
平原地面起伏較小,海拔較低,小於200米。亞馬孫平原(世界最大),東歐平原。
盆地四周高,中間低。剛果盆地(世界最大)。
2、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識記山頂、鞍部、陡崖、山脊、山谷。
註: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越密集,表示坡越陡;等高線越稀疏,表示坡越緩。
八、海陸變遷
1、地球表面形態處在永不停止的變化之中。如:地震、火山等(地中海面積的縮小,紅海面積的擴大,東非大裂谷的擴張等都說明地球內部在運動)。
2、板塊構造學說:地球共分為六大板塊(見世界地理(上冊)P 35 圖)。
3、火山與地震:世界上兩大火山、地震帶:⑴、環太平洋地震帶;⑵、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帶。
第三章世界的人口
第一節、世界人口的增長
1、目前,世界上共有60多億人口,世界人口仍以較快的速度持續增長。
2、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正數——人口在增長;負數——人口在減少)。
目前,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和最低的大洲是:非洲和歐洲。
3、世界上人口最稠密和地區:亞洲東部和南部,歐洲西部,美洲的東部等。而乾旱的荒漠、寒冷的極地、高山高原、原始的熱帶雨林,人口稀少。
4、世界人口問題:⑴、大氣污染,環境惡化;⑵、水資源污染,淡水短缺;⑶、亂墾亂伐森林,導致水土流失,沙漠化嚴重;⑷、建築用地過大,導致耕地減少等。
第二節、世界的人種
1、根據人類體質方面的特徵,世界居民可分為黃色人種,白色人種,黑色人種等。
2、黃色人種—亞洲東部(印第安人、因紐特人屬黃種人)。
白色人種—歐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亞洲西部,大洋洲。
黑色人種—非洲的中部和南部,美國境內。
第三節、世界語言和宗教
1、語言:⑴、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英語是世界上使用最廣的語言。
⑵、聯合國工作語言: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
2、宗教:⑴、世界三大宗教:__(世界上教徒最多,流傳最廣的宗教。《聖經》為經典);伊斯蘭教(《古蘭經》為經典);佛教。
⑵、道教是源於中國本土的宗教。
四、世界的聚落
聚落包括城市和鄉村兩種形式。城市規模大,居民主要從事非農業產業的活動;鄉村居民居住地較分散,從事農業生產活動。
第四章世界的氣候
第一節、天氣和氣候
1、天氣指某一個地方短時間內的大氣狀況。特點是多變。如:狂風暴雨、風力大等。
2、氣候指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狀況。特點是有相對的穩定性。如:炎熱乾燥,冬冷夏涼等。
3、識記常用的天氣符號,會讀簡易天氣預報圖。
第二節、氣溫和降水
1、氣溫:⑴、世界年平均氣溫的分布規律:從低緯度向高緯度氣溫逐漸降低;同緯度的陸地和海洋氣溫不同。
⑵、北半球一年當中平均氣溫最高是七月,最低是一月;南半球則相反。
2、降水:
⑴、降水的三種形式:對流雨地形雨鋒面雨
⑵、世界上年降水量的分布規律:赤道地帶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南、北回歸線兩側大陸東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中緯度內陸地區降水少,沿海地區降水多。
3、氣候資料的表示 方法 :
⑴、氣候資料用表格,坐標圖和等值線圖等表示。
⑵、舉例說明。
第三節、影響氣候的因素
1、影響氣候的因素有:地球的形狀、地球的運動、海陸分布、地形地勢、人類活動等。
2、地球的運動(見下表)。
運動方向轉動中心方向轉動周期產生的現象
自轉地軸自西向東一天晝夜交替
公轉太陽自西向東一年四季變化
註:認真看世界地理(上冊) P49 圖。
3、地球上五帶的劃分:
⑴、熱帶:回歸線之間23.5°N—23.5°S(太陽光有直射);
⑵、北溫帶:北回歸線與北極圈之間23.5°N—66.5°N(有四季變化);
⑶、南溫帶:南回歸線與南極圈之間23.5°S—66.5°S(有四季變化);
⑷、北寒帶:北極圈內66.5°N—90°N(有極晝、極夜);
⑸、南寒帶:南極圈內66.5°S—90°S(有極晝、極夜);
註:從五帶分布來看,非洲最熱,南極洲最冷。
4、海陸分布:緯度相同地方,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則相反。
5、地形、地勢的分布:
⑴、不同的地形區,氣溫不相同。如:安第斯山脈東西兩側的降水和氣溫則不相同。
⑵、隨地勢升高,氣溫降低。一般情況下,地勢每升高100米,氣溫降低0.6℃。
6、人類活動可以影響局部地區氣候。如:人工造林、修建水庫和灌溉工程等。
第四節、世界主要氣候類型
1、熱帶氣候:
類型地表景觀氣候特徵主地分布地區
熱帶雨林氣候熱帶雨林全年高溫多雨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馬來群島
熱帶季風氣候熱帶
季雨林全年高溫,一年分雨季(6—10月)和旱季(11月—次年5月)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
熱帶草原氣候熱帶草原全年高溫,一年分乾季(11—次年5月)和濕季(6月—10月)熱帶雨林氣候的南北兩側如:非洲大陸
熱帶沙漠氣候熱帶沙漠全年炎熱乾燥西亞和北非、
澳大利亞中部
2、亞熱帶季風氣候:
類型地表景觀氣候特徵主地分布地區
亞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夏季高溫多雨,四季分明中國、美國、巴西等國東南部
地中海氣候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冬季暖和多雨,夏季炎熱乾燥南北緯30°—40°大陸西部,地中海沿岸最典型
3、溫帶氣候:
類型地表景觀氣候特徵主地分布地區
溫帶季風氣候溫帶落葉闊葉林冬季寒冷乾燥,夏季暖和多雨,雨熱同期中國東北部,俄羅斯東南部,朝鮮半島及附近地區等
溫帶海洋性氣候溫帶草原冬暖夏涼,年降水量較多,季節分配較均勻中緯度地區的大陸西岸。如:歐洲西部大西洋沿岸等
溫帶大陸性氣候森林草原、荒漠冬冷夏熱,年降水量較多,夏季多雨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內陸地區
亞寒帶針葉林氣候耐寒的針葉林冬長而嚴寒,夏短而暖和,降水較少俄羅斯和加拿大
4、寒帶氣候:
⑴、高山高原氣候:主要分布在中低緯度的山地高原,氣溫較低,降水較少,自然景觀的垂直變化顯著為基本特色。
⑵、極地氣候:①、苔原氣候:亞歐大陸和北美洲的北冰洋沿岸,終年嚴寒,分布有苔蘚和地衣等。
②、冰原氣候:終年嚴寒。主要分布 北極地區和南極洲,無植物生長。
七年級上冊的地理知識點相關 文章 :
1.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地理知識點歸納
2. 七年級地理上冊知識點大全
3. 地理七年級上冊知識要點整理
4. 七年級上冊地理知識點梳理
5. 七年級上冊地理知識點歸納
6. 七年級地理上冊知識點總結
7. 七年級地理上冊知識點歸納總結人教版
8. 人教版七年級上學期地理知識點歸納
9. 地理七年級上冊主要知識點
❻ 七年級地理知識點歸納
學會整合知識點。把需要學習的信息、掌握的知識分類,做成 思維導圖 或知識點卡片,會讓你的大腦、思維條理清醒,方便記憶、溫習、掌握。同時,要學會把新知識和已學知識聯系起來,不斷糅合、完善你的知識體系。這樣能夠促進理解,加深記憶。下面是我為您整理的《初一上學期地理必背知識點人教版》,僅供大家參考。
七年級地理 上冊知識點 總結
1.天氣有兩個重要特點:天氣反映一個地方短時間里的大氣狀況;同一時刻,不是地方的天氣可能差別很大。
2.風向及風力參見課本第45頁圖3.4。
3.氣溫和氣溫的分布
①一天中的氣溫出現在午後2時左右,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
②一年中,北半球氣溫,大陸上7月,1月最低。
一年中,南半球氣溫,大陸上7月最低,1月。
③從赤道向兩極,氣溫逐漸降低。
④據觀測,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
⑤用等溫線圖表示氣溫的水平分布。
4.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①從大氣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統稱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②由赤道往兩極,總的趨勢是年降水量逐漸減少。
③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多,大陸西岸降水少。
④在溫帶地區,大陸內部降水較少,沿海地區降水較多。
⑤用等降水量線圖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況。
⑥世界「雨極」——乞拉朋齊;世界「干極」——阿塔卡馬沙漠。
⑦通常情況下,山地的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5.世界的氣候
①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一般變化不大。
②世界氣候分布圖參見課本第58頁。
③赤道附近(熱帶雨林氣候);兩極地區(寒帶氣候);回歸線附近的大陸東岸(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熱帶沙漠氣候);中緯度內陸地區(溫帶大陸性氣候)。
④熱帶雨林氣候特點:全年高溫多雨;地中海氣候特點:高溫時期少雨,低溫時期多雨。
⑤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也是影響氣溫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七年級地理上冊知識點總結
一、地圖
1.地圖三要素是:比例尺,方向,圖例。1:1000000的意思是:圖上一厘米代表實地一百萬厘米。
2.相同圖幅,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內容越簡略,表示範圍越大。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內容越詳細,表示範圍越小。
3.海拔和相對高度
4.坡陡的地方,等高線密集;坡緩的地方,等高線稀疏。封閉的等高線中心,①周圍低,中間高,表示山頂;②周圍高,中間低,表示盆地;③兩山頂之間的地方是鞍部;④等高線重疊的地方是陡崖;⑤等高線中間高,兩側低的地方是山脊;⑥中間低,兩側高的地方是山谷
二、海陸分布和海陸變遷
1.地球上71%是海洋,29%陸地,七分海洋三分陸地。無論怎樣平分地球,任何一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於陸地面積。
2.亞歐兩洲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土耳其海峽為界。亞非兩洲以蘇伊士運河為界。南北美洲以巴拿馬運河為界。亞、北美洲以白令海峽為界。
3.海陸變遷原因是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次要原因是人類的活動。
4.七大洲面積大小順序排列為:
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跨經度最多的洲是南極洲;跨緯度最多的洲亞洲;平均海拔的洲南極洲,平均海拔最低的洲歐洲。
5.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被分為六大板塊,板塊內部較穩定,板塊交界地帶比較活躍,世界的火山和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塊交界的地帶。
世界兩大火山、地震帶:a)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b)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我國位於兩大地震帶之間,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
6.板塊的運動方式:
a、碰撞擠壓:位於非洲與亞歐板塊交界處地中海將消失,是由於板塊的擠壓碰撞;喜馬拉雅山的形成是由於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擠壓碰撞;科迪勒拉山系(美洲):美洲版塊與太平洋板塊、南極洲板塊交界處。(擠壓碰撞)
b、張裂:紅海將擴大,是由於印度洋板塊與非洲板塊的張裂作用。
七年級地理上冊知識點總結
一、人口與人種
①人口增長的速度是由出生率與死亡率決定的。
②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③人口密度表示人口疏密的程度。人口密度一般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內居住的人口數。
④人口稠密地區:中低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區。
人口稀疏地區:極端乾旱的沙漠地區、氣候過於潮濕的雨林地區、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或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
⑤白種人主要分布地區:非洲北部、歐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東岸、亞洲西部
黃種人主要分布地區:亞洲東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
黑種人主要分布地區:非洲南部、大洋洲西北部
⑥從16世紀中期開始,歐洲殖民者開始擄奪非洲黑人販賣到美洲為奴隸,以彌補美洲勞動力的不足。
二、世界的語言和宗教
1.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英語是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
漢語:主要分布地區:中國、東南亞等
英語:歐洲西部、北美洲、亞洲的南部等
俄語:俄羅斯
法語:法國、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西班牙語: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許多國家
阿拉伯語:亞洲西部、非洲北部
2.、佛教、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
主要分布地區:中國、東南亞等
3.是世界上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
4.伊斯蘭教徒稱為穆斯林。伊斯蘭教在中國又稱為回教或清真教。
5.——教堂;伊斯蘭教——清真寺;佛教——寺廟。
三、人類的居住地——聚落
①聚落不僅是人們的居所,也是人們進行勞動生產和社會活動的場所。
②一般來說,先有鄉村聚落,後有城市聚落。
③鄉村聚落的居民主要從事耕作、放牧、 捕魚 、伐木等生產活動。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從事工業、服務業等工作。
④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區,聚落分布比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區,少有或沒有聚落。
⑤在全年炎熱多雨的熱帶,鄉村聚落中常見雙層木樓或竹樓(高腳屋或高架屋)。
七年級地理知識點歸納相關 文章 :
★ 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知識點歸納
★ 七年級地理知識點總結整理2020合集
★ 初一地理上冊知識點匯總
★ 七年級地理知識點大全
★ 七年級地理知識點總結2020合集
★ 七年級下冊地理知識點歸納
★ 七年級地理知識點2020總結歸納
★ 七年級地理知識點總結2020
★ 七年級地理上冊知識點總結人教版
❼ 高中地理人口的數量變化教案教學設計
進入高中後,很多新生有這樣的心理落差,比自己成績優秀的大有人在,很少有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心理因此失衡,這是正常心理,但是應盡快進入學習狀態。接下來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人口的數量變化教案教學設計,希望大家喜歡!
高中地理人口的數量變化教案教學設計一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人口自然增長率的概念,能認識和說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長的地區差異。了解人口基數對自然增長率和人口數量的影響。
2.掌握人口增長三種模式的名稱和特點,能利用人口資料或圖表,判斷其所屬的人口增長模式及其轉變。
3.進一步理解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
4.培養良好的讀圖習慣,學會讀圖的 方法 和技巧,掌握讀圖的要領,提高從地圖中獲取知識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做好充分預習,培養獨立思考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並能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完成相關的練習題目。
2.在充分理解人口自然增長率與出生率、死亡率的關系的基礎上,通過多種數據資料進行練習計算,進一步明確人口的增長與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的關系。
3.通過分析文字、數據資料及景觀圖片,理解人類面臨著嚴峻的人口形勢,學會分析多種素材背景下的人口問題,逐步提高調查研究、 邏輯思維 能力和對地理問題深層次的探究能力,開放性思維能力及解決地理實際問題的能力。
4.利用比較法及數據圖表分析法,分析世界人口變化在不同時期的特點和同一時期不同地區人口增長的差異,理解不同國家的人口政策,並進行相應的讀圖思考練習,提高應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樹立正確的人口觀和可持續發展觀。
2.進一步培養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發展的角度看待問題的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3.通過學習進一步加深對我國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的理解。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理解人口數量增長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差異。
2.理解三種人口增長模式的特徵和轉變原因及分布特點。
【教學難點】
人口增長模式的轉變及其原因。
■教學准備
【教師准備】搜集有關人口的圖片、數據、資料,製作多媒體課件。
【學生准備】根據教材的導學問題課前自主閱讀教材、分析思考相關的問題,同學間相互交流,共同探究整理相關問題的答案。課前搜集有關世界人口增長狀況及人口問題的圖文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多媒體呈現世界人口景觀圖片,激趣導入,用一系列的人口變化數字及多種人口景觀圖片激發學生對世界人口危機的重視,調動學生探究學習的激情。
教師:請同學們觀看大屏幕上的投影圖片,我們知道,世界人口於1999年10月12日就達到了60億,而且世界人口仍然在繼續增長,每年將新增人口7800萬。據預測, 2028年將達到80億,2054年將達到90億。盡管「人口爆炸」趨勢已經減緩,但人類仍面臨著嚴峻的人口形勢,人口問題的警鍾在不斷地敲響。目前世界上存在著什麼樣的人口狀況,世界人口數量的變化有什麼特點?世界人口增長有什麼規律?這些問題就是這節課我們要解決的。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一節人口的數量變化。
教師:請同學們閱讀課本圖1.2,思考課本「讀圖思考」的三個問題。先獨立思考然後再同學間相互討論,盡可能形成統一完整的答案。
學生回答預設:課前布置學生進行了預習,課堂上再給他們進一步思考的時間,並引導學生合作探究,培養學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學習的習慣,並給他們在課堂上充分展示的機會,引導學生積極發言,老師及時地鼓勵、點撥、啟發。
大屏幕呈現問題答案:
1.人口數量少,增長緩慢。
2.人口數量增多,增長速度加快,使勞動力數量增多,再加上該時期耕作和灌溉技術的發展,使生產力水平得到大大提高,食物供應變得穩定可靠,死亡率下降。
3.用科學技術武裝起來的人類不斷壯大著改造自然的能力,人們能獲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醫療服務,死亡率降低。
教師:投影課本圖片「圖1.2」和地圖冊「世界人口增長折線圖」,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
1.兩張圖有何異同?
2.不同階段人口增長有何特點?哪個階段人口增長速度最快?為什麼?
學生:學生舉手回答或自由發言,不斷完善補充。
教師:再呈現課本圖片「圖1.3」。請同學們思考和交流20世紀以來,世界人口變化的特點和原因。
學生:學生舉手回答或自由發言,不斷完善補充。
教師 總結 :人口增長的總體趨勢:不斷增長。影響人口增長快慢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但最根本的是生產力水平的高低,農業革命和工業革命都促使了人口的增長。
多媒體投影:生產力水平高低→生存環境、生活水平、醫療水平→出生率、死亡率→人口增長數量變化
設計意圖:由書上的圖片入手,並加入一些趣聞,有助於引起學生的注意,並讓學生清晰地意識到人口問題的嚴峻。設計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鍛煉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調動學生敢於發表見解的積極性和培養學生正確表述問題的方法,培養集體榮譽感與競爭意識,在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基礎上規范學生思考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承轉:人口的數量是在不斷變化的,同學們知道是哪些因素影響了人口的自然增長,如何計算人口的自然增長?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第三頁活動,完成活動1、2題。
學生:自主或交流思考、計算活動題目。回答老師的提問。
教師:先讓學生展示答題情況,然後點撥總結:
這一年增加的人口數 200000×2%=4000人
十年後那一年增加的人口數:200000×(1+2%) =243799 243799×1.7%=4145
(講授)人口的自然增長主要由人口自然增長率決定,而自然增長率由出生率、死亡率共同決定。
出生率:指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出生人數與同期人口總數之比。
死亡率:指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死亡人數與同期人口總數之比。
自然增長率:指一定時期內人口自然增加數(出生數—死亡數)與人口總數之比。
即自然增長率 =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
多媒體投影:影響人口自然增長的因素──(1)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
教師:繼續點撥:通過活動我們可以看出人口的自然增長不僅與人 口自然增長率有關,而且還與人口基數有關:人口數量的增長=人口基數×人口自然增長率;由於人口基數增大,雖然自然增長率下降,但每年人口增長的數量還會上升。
多媒體投影圖片:
多媒體投影:影響人口自然增長的因素──(2)人口基數。
設計意圖:通過計算的方式使學生掌握出生率、死亡率以及人口自然增長率的含義: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根據P3「活動」,使學生得出人口的自然增長不僅與人口自然增長率有關,而且還與人口基數有關:人口數量的自然增長=人口基數×人口自然增長率,針對人口自然增長和自然增長率提出一些相關問題,並通過實例和活動幫助學生對概念充分理解。
承轉:世界人口的數量是在不斷變化的,是不是世界各地人口都在迅猛增長?請同學們閱讀課本圖1.4,思考以下問題:
大屏幕呈現:課本圖1.4。
讀圖思考題:
1.圖中哪3個大洲人口數量增長較多?
2.人口數量增長最多的大洲就是人口增長最快的大洲嗎?
3.為什麼近50年來發達國家人口增長較慢?
4.為什麼近50年來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增長速度飛快?
學生:閱讀課本圖1.4「1950─2000年各大洲和地區人口數量的增長」,依據課本內容及所了解的有關世界人口的知識分析上述四個問題,先自主思考,然後按照學習小組開展討論、交流。每個學習小組至少派一名代表發言,其他小組成員補充。
學生回答預設:
1.人口增長較多的大洲:亞洲、非洲、拉丁美洲。
2.人口增長較快的大洲:非洲、拉丁美洲、亞洲。人口數量增長最多的大洲不是人口增長最快的大洲。
3.發達國家人口增長慢的原因是基於社會經濟的變化,發達的經濟、社會保障制度的健全,使人們老有所依,導致人們的生育觀念發生了改變,生育率下降。同時由於社會競爭激烈,父母為了使子女能夠順利地融入社會,所以在前期 教育 中的投入比較多,從而使發達國家的生育率進一步降低,大多數發達國家都出現了人口老齡化的現象。
4.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快速發展;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人口政策的影響。這些因素都導致二戰後發展中國家生育率居高不下,而死亡率下降很快,人口增長很快。
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分析、小組討論交流,指導學生回答問題,並根據學生的回答適當點撥。
通過以上的問題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亞非拉地區人口增長的速度較快,而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同歐洲、北美洲、大洋洲這些國家經濟水平相比情況如何?(相差甚遠)由此可見,目前世界上人口數量的增長主要來自哪些國家?(發展中國家),相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發達國家人口增長又具有什麼樣的特徵呢?(增長較為緩慢)由此可見,世界人口增長在空間上是不平衡的。
下面我們就來具體看一下,這兩類國家當前人口數量增長的特點,請同學們結合教材第四頁、第五頁的文字以及第五頁的閱讀材料,小組討論,完成大屏幕上的表格:
多媒體投影:
? 自然增長率水平 人口增長 原因分析 今後變化趨勢 典型國家舉例 發達國家 ? ? ? ? ? 發展中國家 ? ? ? ? ? ?
學生:討論交流回答。
學生回答預設:
? 自然增長率水平 人口增長 原因分析 今後變化趨勢 典型國家舉例 發達國家 保持較低水平 緩慢 社會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觀念的轉變等 較穩定,一些國家的人口還會逐漸減少 俄羅斯、德國和日本 發展中國家 水平較高 人口增長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發展中國家佔到80%以上 政治上的獨立,民族經濟的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的進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人口增長開始趨於緩慢 中國、印度和巴基斯坦 ?
教師總結:通過同學們填寫表格內容,我們可以看出,當前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人口數量的增長速度都趨於緩慢,相比二三十年前,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增長的速度明顯減緩,但是相比較發達國家來說,其增長速度還是快得多。
同學們再進一步思考:人口增長很快是不是就很好呢?(學生答:不是,會出現勞動力過剩、就業困難、失業人口增加,衣食住行、教育、交通、環境等各方面的壓力增大,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增長緩慢是不是就很好呢?(學生答:不是。會出現勞動力短缺、國防兵員不足、人口老齡化等問題。)
承轉:既然人口增長的速度過快不好、過慢也不好,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控制人口增長的速度呢?下面請同學們結合教材第四頁的圖1.5,以及課前網路搜集的資料,來說一說不同國家分別採取了怎樣的 措施 來控制人口的發展。
學生:開展活動,討論交流,積極發言。
高中地理人口的數量變化教案教學設計二
一、課標分析
課標:(1)分析不同人口增長模式的主要特點及地區分布。
(2)舉例說明地域 文化 對人口的影響。
本條「標准」的具體含義如下:
讓學生知道什麼是人口增長模式
讓學生學會將不同的人口增長模式進行比較
讓學生會分析不同的人口增長模式在世界上是怎樣分布的。
讓學生理解不同地區的文化對人口出生率的影響
把這三點放在一個「課標」中,是因為三者是密切聯系的。當學生在分析某一個增長模式的特點時,必然涉及人口增長的影響因素,而這些影響因素的現狀不同,又一定會與區域發展聯系起來,實際上不同增長模式的分布,反映的就是不同經濟發展程度的地區分布。
本「課標」沒有要求學生記憶不同的人口增長模式,特別強調「分析」,所以教師教學的重點應該是可以先為學生提供一些人口數據,引導學生通過圖表得出人口增長模式,再使用學生自己「建立」的人口模式分析其特點,幫助學生理解每種人口增長模式的意義。
在學習評價中,各種不同的人口增長模式應該是評價活動的背景信息,而不宜作為考核學生是否記住的內容。所以教師在設計評價習題時要注意這點。
二、教材分析
人口及人口問題是人與環境關系發展中的基本問題,是一切人文地理學習內容的核心.教材安排在必修2的第一章第一節,對其他章節的學習起到鋪墊作用並將滲透到各個方面的內容. 「舉例說明地域文化對人口或城市的影響」的課標要求部分教材沒有相應的單獨章節內容,都分散揉到第一第二章中,需要去分析挖掘教材.
三、學情分析
人口及人口問題的基本知識,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中的地理課及生物課中都已經學過。高中地理的學習是把義務教育階段的感受型為主的學習上升到理性層面.
人口問題與實際生活聯系十分密切,也是普遍被關注的問題. 高中學生具備一定的調查研究、邏輯思維和分析能力,但缺乏對地理問題深層次的探究能力,開放性思維能力及解決地理實際問題能力。雖然在初中已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因不同學生的基礎知識差異較大,且還不能形成知識結構,需合作學習,並培養綜合分析能力和創新意識。
四、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掌握人口自然增長的決定因素、時間差異和空間差異。
2、? 了解人口增長模式的含義、類型並能理解其轉變的原因及時空分布。
3、? 理解地域文化對人口的影響。
4、? 掌握地理曲線統計圖和柱狀統計圖的讀圖方法與繪圖能力。
過程與方法
1、? 通過讀圖分析,讓學生歸納不同時期人口增長的特徵和不同地區人口增長的差異,理解相應國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藉助圖表、案例等的分析和討論,並通過繪制圖表,讓學生歸納三種人口增長模式的特徵及差異,引導學生對不同人口增長模式的形成、轉變進行深入地分析。
3、結合調查分析,利用鄉土地理進一步理解人口增長模式及其轉變的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口觀、可持續發展觀,初步形成正確的全球意識。
2、?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我國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的理解。
3、關注家鄉的人口問題,培養熱愛家鄉的情感。
五、教學重點
1、? 理解人口數量增長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差異。
2、? 理解三種人口增長模式的特徵和轉變原因及分布特點。
六、教學難點 人口增長模式的轉變及其原因。
七、 教學方法 讀圖分析比較法 調查研究法
案例分析法 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
八、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九、課時安排2課時
十、教學過程
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意圖與備注 導入 播放視頻:世界人口的增長
給出問題:材料中說明了世界人口的什麼特點? 帶者問題看視頻
初步概括世界人口增長的特點 視頻內容豐富易激發學生興趣,帶者問題觀看其目的性強,培養獲取信息的能力 一、人口的自然增長
1、人口的數量在時間上的變化特點 引導讀圖:
課文圖1.2「10萬年來人口增長」結合地圖冊「世界人口增長折線圖」,
1、兩張圖有何異同?
2、不同階段人口增長有何特點?哪個階段人口增長速度最快?
3、圖1.3表示出第幾次科技革命人口最迅猛增長?
4、對比農業革命前與工業革命後人口增長加快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是什麼?
獨立讀圖思考,並閱讀課文相關內容,以四大組為單位競爭回答或補充 培養學生讀圖分析能力,掌握讀圖方法
鍛煉學生獨立思考與自學能力,培養集體榮譽感與競爭意識
2、人口數量在空間上的變化特點
過渡:近100年來世界各地人口都在迅猛增長嗎?
引導讀圖:圖1.4「1950-2000年各大洲和地區人口數量的增長」
1、圖中哪3個大洲人口數量增長較多?
2、人口數量增長最多的大洲就是人口增長最快的大洲?
3、為什麼近50年來發達國家人口增長較慢?(以歐洲為例)
4、為什麼近50年來中國家的人口增長速度飛快?(以亞洲為例)
過渡:不同地區人口增長狀況不同,人口政策也有所差別,引導讀圖1.5及閱讀部分並思考:
5、表中有幾個發展中國家?對比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中國與發展中國家的自然增長率。
6、假若把我國的人口政策與日本對調,將可能會出現什麼情況?
讀圖思考並計算說明
合作探究:分2大組各討論一種地區,組內以4人為單位。
討論分析,組間交流,得出結論
歸納兩大洲人口增長的共同影響因素
閱讀並分析圖表
合作探究,表達交流 培養讀圖分析與挖掘信息的能力,明確人口基數對人口數量的影響。
分攤任務可以提高課堂效率,並突顯兩大洲的可比性。
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能力。
學會分析與歸納人口增長區域差異的原因,並能理解區域文化對人口的影
響
假設具極端性,易激發學生興趣,能深刻理解不同地區人口問題,辨證地看待人口問題與人口政策。形成正確的人口觀。 3、不同地區的人口政策 二、人口增長模式及其轉變
人口增長模式的含義
人口增長模式的基本特徵
高中地理人口的數量變化教案教學設計三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長率的概念,能據圖說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長的地區差異,了解人口基數對自然增長率、人口增長絕對數量的影響。
?2、使學生掌握人口增長三種模式的名稱和特點,能利用人口資源或圖表,判斷其所屬的人口增長模式及其轉變。
3、培養學生良好的讀圖習慣,教給學生讀圖的方法和技巧,讓學生掌握讀圖的要領,提高從地圖中獲取知識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圖片資料的分析,理解世界各國公眾對目前已十分龐大,並且還在不斷增長的世界人口的關注。
?2、利用相應的文字資料和練習替闡明人口自然增長與自然增長率的關系及自然增長率與出生率、死亡率的關系。
3、利用圖表分析、比較法引導學生概括世界人口變化在不同時期的特點和同一時期不同地區人口增長的差異,理解相應國家不同的人口政策,完成讀圖思考。
?4、講解人口增長模式的含義,藉助圖表、案例分析和討論,認識不同人口增長模式的特徵差異,啟發引導學生對不同的人口增長模式的形成,轉變進行深入闡釋。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通過學習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口觀,可持續發展觀。
?2、 進一步培養學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發展的角度看待問題的辨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3、 通過學習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我國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的理解。
教學重點:人口數量增長在時間、空間上的差異及其成因;
人口增長模式的類型及地區分布;
培養學生良好的讀圖習慣,提高學生從地圖中獲取知識的能力。
教學難點:人口增長模式的影響因素;
人口增長模式的指標及其轉變。
教學方法:問題引導法、討論法、比較法、因果聯系法、材料分析法、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教學
課時安排:2課時
板書設計:第一章 人口的變化
人口的數量變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長
人口的數量在時間上的變化
世界人口增長在空間上的差異
二、人口的增長模式及其轉變
(一)人口增長模式
(二)人口增長模式的轉變
教學過程及內容:
第一課時
【引入新課】
【板書】第一章 人口的變化
人口的數量變化
【提問】請大家看世界60億人口日(圖1.1),從圖片中看到了什麼?為什麼這個小孩的出生,社會如此關注,甚至安南也親臨現場?
【講述】這個小孩的出生,意義重大,據說他很榮幸地成為了「世界公民」,可以享受許多優惠的政策。從這個圖片,我們看到了世界的人口不斷增長,目前已經達到了相當龐大的數量,並且這個數字還在以每年7000多萬的數量在繼續增大。
【提問】請同學計算到今年,世界人口大概達到了多少?
【板書】一、人口的自然增長
(一)人口的數量在時間上的變化
【新課教學】結合P3的活動,講授出生率,死亡率,人口基數以及人口自然增長率的含義;
學生自主計算問題的結果;讓學生自主思考人口自然增長與自然增長率,人口基數的關系;
學生討論從中得到的啟發。
【小結】人口數量的自然增長=人口基數人口自然增長率。
【讀圖】根據圖1.2和圖1.3和P2讀圖思考10萬年以來的人口增長和100年來世界人口的增長。結合讀圖思考題,引導學生觀察人口數量的時間變化特點;引導學生討論分析人口數量的時間變化的原因;
【講述】10萬年以來的人口數量的時間變化特點:
農業革命之前人口數量較少,人口增長緩慢;
農業革命期間人口增長速度較快,人口數量增多;
工業革命開始,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速度繼續較快;
人口增長的總體趨勢是不斷增長。
產生這種差異的原因:
最根本的是生產力水平的高低,繼而影響人類生存環境、生活水平、醫療水平等,從而影響出生率和死亡率的變化,導致人口增長數量變化。
100年來世界人口的增長
對比100年以前的人口增長特點(在圖1.2中找到圖1.3的時段):
高中地理人口的數量變化教案教學設計相關 文章 :
❽ 急求七年級上冊地理辯論賽——人口多好,還是人口少好 答得好懸賞!!!!!!!
正方代表陳述觀點。:我方辯論題目是人口多,增長快好。俗話說得好:「一根筷子易折斷,一把筷子難折斷」,「人多力量大」,由此看來,人口多,增長快好。正方代表話音剛落,反方代表迫不及待的站起來陳述自己的觀點: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人口都不太多,這樣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高,人民的生產水平高,國家就有更多的物力和財力搞建設,經濟發展速度也很快。所以我方認為人口少,人口增長過慢好。在正反兩方亮出了自己的觀點後,我宣布:希望接下來的自由辯論環節時間,每個小組的每個同學都能大膽的發言,你可以用講解、表演、展示資料的方式闡明本組的觀點,反駁對方,盡量的說服對方。我相信每個同學都會很出色的!剛說完,很多同學都舉起了手,說老師我來說,正方:人少,人口增長過慢或負增長,這樣一個國家人口越來越少,國家就會滅亡。
正方:我們人口多,可以建排污工程,可以循環使用各種資源。人口少,勞動力少,幹活就辛苦。人口少不好。
反方:人口少,可以發展各種機械化生產,如美國農民人數不到全國總人數的3%,但他們可以生產既能滿足本國人們的需要,還可大量的出口糧食。
正方:人口少,沒有人來保衛祖國,受到外國的侵略。反方:人口多,房子要得多,佔地多,耕地面積越來越少,沒地種糧食。
正方:那我們可以用高科技製造糧食,人口少,有地沒人種,種出來沒人吃。
反方:人多,死了都沒地方葬(全班同學大笑)。
正方:現在實行火化不需佔地。反方:人多,社會治安亂,打、詐、搶的人多。正方:難道人少的國家就沒有社會治安問題嗎,美國人口比我國少,他們的槍擊事件隨處可見,社會治安問題應與一個國家的制度密切相關,與人數的多少關系不大。
反方:人多,找工作困難,就業機會少。
反方:人口多,人口增長過快,地球上都沒處住,地球負擔不起了。 邊說邊舉起了一幅漫畫「地球的母親」,你們看,地球母親能承受得了嗎? 全班同學為之嘩然,教師及時鼓勵。
正方也不甘示弱,但由於時間的關系,
教師及時引入第三階段:從剛才的辯論來看,同學們做了很充分的准備,辯論是有理有據,老師非常高興。下面我們進行第三輪,總結陳詞,由正方兩方各選一名代表,總結自己的觀點,時間一分鍾。正方:人口少,人口增長過慢會帶來許多社會問題,如國防兵源不足,勞動力短缺,老年人孤單、寂寞,國家用於養老的費用增多,我方認為人多,人口增長快好。(全班同學鼓掌)反方:我們國家為了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而把實行計劃生育作為一項基本國策,因為人口多、人口增長快會帶來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嚴重,住房緊張、交通擁擠、就業困難、教育醫療條件差等一系列問題,對國家經濟的發展有一定的制約作用,所以我方認為,人口少,人口增長慢好。教師:從剛才的辯論賽來說雙方不相上下,說得都很有道理,同學們不僅理解了人口過多帶來的問題,也認識了人口過少,增長過慢帶來的不利之處,由此說明了人口數量不要過多,也不要過少,人口增長不要過慢,也不要過快。人口增長應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與資源、環境相協調。
傳統的教育觀念往往把學生置於教學活動的被動地位,不能發揮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作用,教師授課多以「注入式」教學方式,為創造性思維開拓了廣闊的活動空間。教師引導著學生進行聽說讀寫一系列實踐活動,由於辯論教學強化了意見的分歧,使學生的思維呈發散型,圍繞著討論的問題,正反兩方面的觀點,從不同側面、角度深入思考,各抒己見,探新求異,進行創造性活動,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
中國的人口這一知識點時,學生質疑:人多好還是人少好?教師抓住這一問題,要求學生課後收集中國人口的資料。課堂中學生分成兩組進行辯論。
正反雙方都找到許多資料來證明自己的觀點,而且正方辯論也反駁了上節課有學生提出的問題,如「現在的戰爭主要是人才和科技的較量,而不是單純的從數量上的較量」,同時也舉例說明了城市中人口多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問題;而反方也舉例談到了他們父母有好多親戚,我們或下一代可能少了,也談到了以後可能顯得孤獨。當時,我只覺得學生實在說得太好了,他們不僅動手查找資料,而且也學會自己去發現問題,通過對比,分析,並闡述自己的見解,從而得出結論。在最後,我做了簡單的點評,並對優秀辯手提出表揚。同時也對本課難點做了一個歸納:人多人少都有利弊,關鍵是使學生明確人口的增長要同經濟、社會的發展相適應,從而樹立正確對待人口問題的態度和價值觀,樹立科學的人口觀;而針對我國的國情而言,應該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
雖然學生的辯論不象電視大賽那樣精彩和專業,但學生的表現相當不錯,通過這節辯論課後,也使學生真正理解了我國為什麼要提出「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這一基本國策。並使他們認識到人多和人少並不是單純從數量上來說,而更應該從一個國家的國情來看,懂得人口、資源和環境之間的協調發展的重要性,這比教師自己通過簡單的提問和給出資料得出結論效果要好得多。
感,作一次辯論賽是不錯的。從知識量來講,初一學生都是來自各農場,信息量不足,知識量比較少,但有關中國的人口問題聽得不算少,進行辯論賽時,深度不夠,廣度有限。 課前准備:1、將全班分為正反兩方,正方辯論題目是:人口多,增長快好,反方辯論題目是:人口少,增長慢好。2、每一方都認真查找資料,准備辯論賽的材料。3、教師輔助,並指導他們辯論的方法。 辯論過程: 教師陳述:辯論過程共分三輪,第一輪正反兩方各選一名代表陳述自己的觀點,時間為一分鍾;第二輪自由辯論(時間不限);第三輪總結陳詞(時間2分鍾)。 第一輪:陳述觀點。 正方:我方辯論題目是人口多,增長快好。俗話說得好:「一根筷子易折斷,一把筷子難折斷」,「人多力量大」,由此看來,人口多,增長快好。 反方: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人口都不太多,這樣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高,人民的生產水平高,國家就有更多的物力和財力搞建設,經濟發展速度也很快。所以我方認為人口少,人口增長過慢好。 教師:正反兩方都亮出了自己的觀點,說得都很有道理,下面進行第二輪自由辯論。正方:人口多,幹活不累。反方:人口少,佔地少。正方:人口多,勞動力多。反方:人口少,耗費的資源少,人口多,吃得多,拉得多,排放的廢棄物多,環境污染嚴重。正方:我們人口多,可以建排污工程,可以循環使用各種資源。人口少,勞動力少,幹活就辛苦。人口少不好。反方:人口少,可以發展各種機械化生產,如美國農民人數不到全國總人數的3%,但他們可以生產既能滿足本國人們的需要,還可大量的出口糧食。正方:人口少,沒有人來保衛祖國,受到外國的侵略。反方:人口多,房子要得多,佔地多,耕地面積越來越少,沒地種糧食。正方:那我們可以用高科技製造糧食,人口少,有地沒人種,種出來沒人吃。反方:人多,死了都沒地方葬(全班同學大笑)。正方:現在實行火化不需佔地。反方:人多,社會治安亂,打、詐、搶的人多。正方:難道人少的國家就沒有社會治安問題嗎,美國人口比我國少,他們的槍擊事件隨處可見,社會治安問題應與一個國家的制度密切相關,與人數的多少關系不大。反方:人多,找工作困難,就業機會少。正方:人少,人口增長過慢或負增長,這樣一個國家人口越來越少,國家就會滅亡。反方:人口多,人口增長過快,地球上都沒處住,地球負擔不起了。 邊說邊舉起了一幅漫畫「地球的母親」,你們看,地球母親能承受得了嗎? 全班同學為之嘩然,教師及時鼓勵。正方也不甘示弱,但由於時間的關系,教師及時引入第三階段:從剛才的辯論來看,同學們做了很充分的准備,辯論是有理有據,老師非常高興。下面我們進行第三輪,總結陳詞,由正方兩方各選一名代表,總結自己的觀點,時間一分鍾。正方:人口少,人口增長過慢會帶來許多社會問題,如國防兵源不足,勞動力短缺,老年人孤單、寂寞,國家用於養老的費用增多,我方認為人多,人口增長快好。(全班同學鼓掌)反方:我們國家為了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而把實行計劃生育作為一項基本國策,因為人口多、人口增長快會帶來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嚴重,住房緊張、交通擁擠、就業困難、教育醫療條件差等一系列問題,對國家經濟的發展有一定的制約作用,所以我方認為,人口少,人口增長慢好。教師:從剛才的辯論賽來說雙方不相上下,說得都很有道理,同學們不僅理解了人口過多帶來的問題,也認識了人口過少,增長過慢帶來的不利之處,由此說明了人口數量不要過多,也不要過少,人口增長不要過慢,也不要過快。人口增長應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與資源、環境相協調。 …………。
❾ 關於地理課教學中如何滲透人口教育
在介紹人文地理時很容易植入人口問題,比如某地面積多少,但是由於地理條件如何如何,目前實際人口只有多少,不過由於國家的傾向性人口政策,導致怎樣怎樣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