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地理差異從哪兩個方面去分析他們各有什麼特點
中國地理差異是可從海拔,地貌上去分析,東部地區海拔低,西部地區海拔非常高,東西差異巨大.
㈡ 中國的地理差異表現在自然環境方面有哪些分別受什麼地理因素的影響
溫度,氣候,地形,地質等方面,受地域環境影響。
我國自南往北。緯度逐漸升高,氣溫逐漸降低。南部的海南島長夏無冬,北部的黑龍江長冬短夏。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距海越來越遠,降水越來越少。東南沿海地區濕潤,山清水秀;西北內陸地區乾旱,沙漠、戈壁廣布。自西向東,我國地勢呈階梯狀分布,逐級下降。
我國地域遼闊,自然環境復雜多樣,人文現象自然千姿百態。
㈢ 中國南北方地理差異
南澇北旱。中國隸屬東亞季風氣候,受季風影響,年降水量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步遞減。南方不僅雨季歷時長,而且由於夏秋季節降水集中,因而常常出現洪澇災害。而華北、西北降水較少,再加上墾殖、放牧過度,蓄水抗旱能力差,所以面臨嚴重的"水荒",影響著當地人民的生產和生活。
人文差異
南經北政。從總體上看,中國北方軍事、政治活動活躍,南方經濟、文化產業發達。北方歷來是中國的政治中心,秦、漢、唐定都長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新中國成立後,北京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這更確定了北方在全國的政治地位。南方自南宋起就是中國的經濟中心,農業發達,同時也是貿易港口的主要集散地,到了近現代由於西方的科學文化首先從中國東南沿海傳入,更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使得南方在經濟文化上的優勢不斷加強。因而"北方出當官的,南方出經商的",這兩句話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在政治、經濟上的心態。
工業差異
南輕北重。由於受到資源和區位等因素的影響,中國的工業布局有南輕北重的地域特徵,即中國北方以重工業為主,南方輕工業相對比較發達。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中國北方煤炭、石油、鐵礦石等礦產資源豐富,因而逐漸形成以采礦、冶金、機械製造等重工業為主的工業結構。而中國南方多稀有金屬、貴重金屬和有色金屬等高端工業原料,但缺少煤炭、石油等基礎工業原材料,而南方資金技術力量雄厚,所以選擇發展原料、燃料消耗少的工業類型,因而輕工業相對比較發達。
交通差異
南船北馬。中國古代的交通運輸方式是南方以船為主,北方以馬為主。其原因是南方氣候濕潤,降水豐富,地表河網密布,因此為適應"水鄉"的船舶運輸便應運而生。而北方多乾旱、半乾旱氣候,草場廣布,畜牧業發達,馬匹除了提供乳肉產品外,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馴化為代步工具,成為北方大地的交通工具。
建築差異
南尖北平。和南敞北封中國居民屋頂的坡度從南往北是逐漸減緩的。南方屋頂高而尖,原因是南方的年降水量大,氣候又炎熱,高而尖的屋頂既利於排水,又利於通風散熱。北方由於降水較少,所以屋頂多建成平頂,這樣既可節省建築材料,還可兼作晾曬作物的場所。同時,東北地區由於降雪量較大,且積雪春天才能融化,為減輕積雪對屋頂的壓力,房屋頂高而尖的現象也很普遍。另外,中國南方的園林建築,輕巧纖細,玲瓏剔透,內外空間連貫,層次分明,蘇州的拙政園是其典型代表。北方園林建築則平緩嚴謹,粗壯質朴,內外空間界限分明。中國著名園林學家陳從周做出總結:"南方為棚,多敞口。北方為窩,多封閉。"可見,從適應環境、居住舒適出發,南方建築注重通風散熱,北方建築利於保溫保暖。
語言差異
南繁北齊。中國語言的地理差異表現為南繁北齊,即南方語言繁雜,北方語言比較單一。中國北方廣大地區都屬北方方言區,從哈爾濱到昆明(昆明雖地處南方,但語言分區為西南官話區,西南官話即北方方言的分支)直線距離3000多千米,兩地語言雖有區別,但通話、交流並沒有太大障礙。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區內,如閩方言區內,還分福州話、廈門話、莆田話、閩西話等,彼此差異極大,甚至聽不懂。這些語言的形成與地理環境是有一定關系的。一則中國北方多地勢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聯系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機會多,彼此融合,因而語言差異不大。二則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嶇,交通閉塞,不利於人們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話"。
飲食差異
南米北面,一般被用來描述傳統上南北方地區飲食差異。南方人愛吃米飯和米粉,傳統北方人(華北、西北)喜麵食,其實這與南北方的農業生產結構不同有關。中國南方的氣候高溫多雨、耕地多以水田為主,所以當地的農民因地制宜種植生長習性喜高溫多雨的水稻。而中國北方降水較少,氣溫較低,耕地多為旱地,適合喜干耐寒的小麥生長。所謂"種啥吃啥",長此以往,便養成了傳統上南米北面的飲食習慣。
但是凡事有例外,東北地區雖屬北方,但水分充足適合優質水稻生長,當地主食更側重米飯;同時東北人大多是山東河北移民後裔故對麵食也不排斥。華北的京津地區由於明清時期由南方漕運的糧食為稻米的緣故,飲食習慣上對米飯接受度大於華北其他地區。一般以米飯為主食的東北和南方大部分地區將米飯簡稱為"飯";而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等以麵食為主的地區一般會把米飯簡稱為"米","炒飯"即稱"炒米",而在南方,炒米是另外一種小吃。
㈣ 中國的地理差異是什麼
中國的地理差異:
1、我國疆域遼闊,不同地區的地理環境差異很大。根據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和(人文)地理特點的不同,可以將我國劃分為(四)大地理區域,即(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2、季風區大致包括我國四大地理區域里的(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非季風區大致包括我國四大地理區域中的(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地理差異的影響
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北方和南方地區的人們,在(生產方式)、(生活習慣)、(文化傳統)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差異。北方農田多為(旱地),以種植(小麥、大豆)為主,熟制(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交通運輸以(陸路運輸)為主。
南方多(水田),以種植(水稻、油菜)等為主,熟制(一年兩熟)或(三熟)。交通運輸以(水運)為主。
㈤ 我國三大自然區的區域差異表現在哪些方面
主要是地理位置、氣候、地形三方面差異很大,由此導致水文、生物、土壤等自然地理差異很大。地理位置:西北地區身居內陸,氣候大陸性強;東部季風區距海較近。氣候:西北地區為溫帶大陸性氣候,乾旱,溫差大;東部季風區為季風氣候,水熱較好;青藏地區為高山高原氣候,氣候高寒。地形:青藏地區的高海拔決定了它的氣候類型。水文:西北乾旱,河流湖泊稀少,且多內流河;東部季風區河流湖泊較多,多外流河(當然內部也有差異);青藏多沼澤、濕地,河流湖泊眾多,多為大江大河源地
拓展資料:
1.自然區就是:由於自然條件的空間地理分布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和區域共軛性,以及各自然地理成分之間的相互聯系,在地球表面形成一系列等級高低不同的、自然地理特徵相對一致的區域。
2.西北乾旱半乾旱區在晚近地質時期,有顯著的差異上升運動,大部分地區上升幅度不大,一部分上升很大,形成廣大的高平原和橫亘於高平原中的很顯著的山脈。高平原海拔大多在1000米左右,來自海洋的水汽很少,夏季風難以到達。植被大部分為荒漠,一部分為荒漠草原和乾草原。在高山的垂直分帶中則有森林、山地草原等,以及與之相應的土壤類型。地貌外營力主要是乾旱與半乾旱氣候下的微弱風化、微弱的物質移動、微弱的水力侵蝕和堆積以及廣泛的風力侵蝕、搬運和堆積。
3.青藏高原地區海拔較高,有地球的第三級之稱,本區高原地勢作用超過了緯度的影響。它與同緯度的黃河、長江中下游景觀差別極大,表現為中、低緯度內獨特的大面積高寒環境。高原上空氣稀薄,大氣乾燥,風力強勁,降水稀少,太陽輻射強烈,氣溫低而且年較差、日較差很大,冰川凍土發育,寒凍風化和融凍作用十分普遍。湖泊眾多,除少數淡水湖外,大部分是鹹水湖和鹽湖。氣候由東部溫暖濕潤向西北寒冷乾旱遞變,植被也相應呈森林帶、草甸區、草原區、荒漠帶依次更迭。(參考資料----網路、國家地理網)
㈥ 中國在自然資源和人文上存在那些地理差異
1、南北氣候差異
中國的西北部深居內陸,東南方地區臨海,所以南方地區的氣候想對北方濕潤,南方有熱帶亞熱帶氣候,北方主要是溫帶氣候,南方降水多。
2、南北房屋建築差異
南方的建築大多是瓦」屋,屋頂傾斜,依山傍水而建,因為南方降水多,這樣的屋頂,可以防止積水。北方則不同,北方多平頂方,降水又少,平頂房也利於儲水。屋頂也可以曬糧食,很方便。
3、南北服飾差異
南方地區多水鄉,南方人要比北方人長得較嬌小,衣服做得比較偏小號或是短裝較多。加上天氣差別,南方夏季較長,樣式要比北方略多、豐富。冬季的衣服北方就以羽絨服為主,而南方穿羽絨服的時間很少都以單薄的外套和毛衣為主。
4、南北飲食差異
南方以米飯為主食,北方以麵食為主,而且南方的菜式比較多樣,精緻。北方菜式注重食品本來的味道。
㈦ 我國南北方人文地理的差異
一、地理差異:
1、南方高溫高濕;北方冬夏溫差大,乾燥。
2、南方植被豐富;北方相對稀疏。
3、南方多丘陵河湖;北方多高大山脈,河湖稀少。
4、南方多森林;北方多草原。
二、人文差異:
1、北方各地方言雖有差異,但不影響交流使用;南方方言種類繁多且差異很大,存在語言交流上的障礙。
2、北方人豪爽、熱情;南方人相對謹慎低調。
3、傳統北方基本無夜生活;南方夜市和夜生活發達。
4、北方宗族觀念較弱;南方宗族觀念較強。
5、北方春節普遍吃餃子;南方各地差異很大,有的吃湯圓有的吃年夜飯。
6、北方飲食以面為主,但不排斥米;南方以米為主,部分地區對面的排斥較為明顯。
7、北方普遍喜吃牛羊肉;南方對牛羊肉的接受度有限。
㈧ 我國區域差異表現在哪些方面
經濟差異,氣候差異,風俗差異,人口密度差異,居民收入差異,生活成本差異,地理位置差異,水資源分部差異,教育水平差異等等。
㈨ 中國的地理差異
1、王之渙的《涼州詞》:「羌笛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詩中後兩句從字面意義上講就是:玉門關外的楊柳不青的原因是由於春風不度造成的,這里的春風當指夏季風。我國把受夏季風影響明顯的地區劃分為季風區,夏季風影響不明顯的地區為非季風區。季風區與非季風的分界線是: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一線,這條線以東以南為季風區,以西以北為非季風區,基本是我國的西北地區。因為玉門關正好位於這條界線以西,關外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風的滋潤了。
2、「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白居易《大林寺桃花》)這兩句形象地反映了山地氣候、植被的垂直變化和自然帶的垂直地域分異規律。通常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6℃。廬山大林寺海拔高度在1100---1200米間,它比「人間(九江市的平地)氣溫要低 6℃左右,因此桃花開放的時間比平地要落後二三十天。
3、「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這句話描述了溫帶大陸性氣候氣溫日較差大的特點。每到夏天,這里烈日炎炎,白天氣溫上升快,有時高達攝氏四、五十度,當地人說:「沙窩煮雞蛋,石頭好烙餅」,但夜晚氣溫又急劇下降,辛勤的農民甚至不得不生起火爐取暖,圍著火爐,品嘗剛摘下來的西瓜。
4、民謠「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描繪的是我國的橫斷山區的自然景觀,是氣候和植被垂直變化的形象寫照。
5、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詩中以「輕舟」沿江下行,來形容長江流速之快,水流湍急,形成了豐富的水能資源。描繪了長江三峽的江水湍急,山重水繞的自然景觀。
6、「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形容冷鋒之快。描繪的是天氣特徵,說的是下了一夜的雪,樹上掛滿了雪花,好像千萬朵梨花盛開一樣。
7、李白《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天上」是指巴顏喀拉山,「海」是指渤海。
8、宋.趙師秀《有約》:「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反映的是我國春末夏初的時節,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梅雨。
9、晉.傅雲《歌》:「日中萬影正,夕中萬影傾」描繪了:太陽高度的周日變化規律。
10、陸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反映的是我國丘陵地形。
12、杜牧《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反映的是我國的南嶺一帶。
13、「山前桃花,山後雪」:誇張地表現秦嶺南北兩邊自然景觀的差異。
㈩ 中國的地理差異分為哪兩部分,每部分又分別有什麼差異
中國的地理差異分為南北差異,和東西差異。南北差異主要表現氣候的冷熱差異。東西差異主要表現為氣候的干濕差異和晨昏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