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地理科學對社會的意義是什麼意思

地理科學對社會的意義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2-09-25 13:05:33

A. 舉例說明地理科學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地理科學,很有前途的學科。人們現在對太空的探索可以達到幾十億光年,但是對地球內部卻知之甚少。地理知識相伴於人類而產生,地理知識相伴於社會的進步而發展。地理學科教育內容是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一種生產力。地理科學的發展,對社會進步和發展起著巨大的影響。在人類與環境的關系中,一方面,人類活動范圍的擴大豐富充實了地理知識;另一方面,地理知識的積累,可以引導人類在更大的區域范圍內活動,從而進一步加 深了人類與環境的關系。

B. 地理的科學價值是什麼

地理是一門關於生活在地球上的人與他所處地理環境之間關系的學科,一般來講,地理所涉及的范圍包括人類生活的各種環境,也就是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自然環境包括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等圈層,由此就產生了地理的各個分支。

例如氣候現象、水文現象以及水環境、地球上的自然資源、地貌、生物的分布以及生態現象,土壤的分布以及類型等等很多現象,自然地理現象還關注於由於樣式、水文、植物、土壤相互作用的地表系統現象以及由於人類活動而產生的各種環境現象、氣候現象。

(2)地理科學對社會的意義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學習地理科學的基本要求:

1、具有扎實的地理學和環境學基本理論、基礎知識,掌握地理科學和環境科學的基本實驗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

2、掌握教育法規,掌握並能夠初步運用教育學、心理學基礎理論,具備良好的教師素養和從事地理教育和環境教育的基本能力;

3、了解地理科學的最新發展和地理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了解相近專業學科的一般原理和知識,並獲得廣泛的人文科學的修養;

4、具備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開展地理教學和環境教育的基本能力;

5、掌握資料查詢、文獻檢索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得相關信息的基本方法,並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C. 地理的意義

地理學分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在中學階段的學習中,自然地理主要包括宇宙環境、陸地環境、海洋環境、自然資源和自然災害及防禦,分別介紹了以人為中心的自然環境特徵及變化規律。人文地理則從人類生產生活角度出發,學習了人類活動的地理分布、生產生活特點及影響因素,也學習了人類在生產生活過程中對地理環境產生的良性或惡性影響,並把人類在防禦和治理環境問題的經驗傳輸給人們。啊

D. 地理科學對人的全面發展有哪些重要價值

地理學在鑄就學生健康人格中的獨特作用及其培養
浙江省新昌縣知新中學(312580)徐祝余
摘要:公民素質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是國際競爭的重要方面,也是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是社會和諧穩定健康發展的基石。因此教育應十分注重學生的素質培養和提高。素質包括思想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以及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等等,內涵豐富,而人格特徵是公民素質的核心組成部分。所以培養學生擁有一個健全向上的人格是極為重要的。地理學作為一門古老而又煥發著青春活力的大型綜合學科,有其獨特的特點和魅力,在鑄就學生人格中有其獨到之處,是其他學科所無法比擬的。地理學十分有助於培養學生科學和人文的雙重素養,踏實求是的工作作風,全面周密的思維方式,科學先進的發展理念等人格特徵。
關鍵詞:地理學;素養;人格;科學;人文;實踐;綜合;可持續發展

為培養學生成才,學校肩負著教育教學雙重任務。為了教育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造就健全的人格,學校雖然可以通過大型的集體活動集中教育,其成效也是顯見的。但這項任務更主要的還是落在各學科平常的教學中,需要各學科教師在平時教學中結合自身學科特點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這種教育有如涓涓細流滋潤著學生心田,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鑄就健全的人格。
各學科在培養學生人格中各有所長,而地理學是一門古老而又煥發著青春活力的大型綜合學科,有其獨特的特點和魅力,在造就學生人格中有其獨到之處,是其他學科所無法比擬的。地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有意識地利用本學科特點和專長去熏陶學生。下面簡述之。
一、地理學兼跨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兩大領域,具有在學科內部實現「科學與人文」融合的優勢。我們知道,科學活動與邏輯思維密切相關,人文活動與形象思維密切相關。科學求真,注重邏輯,給人以嚴謹,給人以科學判斷的慎密精神;人文求善,關注人的精神世界,給人以自由的思想和獨立的精神,讓人有社會責任感和良知。科學為人文奠基,人文為科學導向。二者正好相互補充,相互支持,不可分割,相得益彰。而當前社會有著較為普遍的現象:搞科研的缺乏人文素養,搞人文的缺乏科學精神。所以,地理學非常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並且使兩者得到和諧統一,鑄就健全的人格。
同時地理學又鮮明地倡導人類對自然的人文關懷,做到人地關系和諧協調發展。人地協調的思想,就是如何全面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的發展關系問題,如何界定人的能力、自由和人的價值問題,這是一個典型的「人學」問題。對自然的人文關懷是地理學中最具人文精神的部分,這恰恰是當今社會對公民提出的最迫切需要擁有的公民素養。
為了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在地理教學中我們要切實加強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兩大領域的教學,從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同時不能將兩者偏廢、孤立起來,而應將兩者緊密結合起來,在探索自然時要融進人文關懷,在評價人類活動時要充分估量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將造成的負面影響。如讓學生討論「綠色GDP」作為衡量社會發展狀況的重要意義。這樣就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進一步又造就了學生對自然的人文關懷。
二、與其他學科相比,地理學更注重實踐,以事實為依據探尋地理規律,同時又通過實踐來檢驗修正其理論,最後又指導人們去實踐。因此,實踐活動貫穿著地理活動始終,務實求真是其本色。如若把地理學比作為一個人的話,那地理學有如一位朴實無華、飽經風霜、爬山涉水、孜孜不倦、和藹可親、經倫滿腹、治學嚴謹、老當益壯的學者。如我國明末旅行家、地理學家徐霞客,自22歲開始旅行生涯,前後達30餘年,歷盡艱辛,足跡遍及江、浙、閩、晉、豫、魯、湘、鄂、贛等大半個中國,進行了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的考察和研究,以日記體例寫成巨著《徐霞客游記》。再如我國氣象地理學家竺可楨先生自1916年起記日記,1936年1月1日到1974年2月6日去世前一天,38年間日記無一日間斷,對每日天氣與物候均有記載,共800餘萬字。其實我們每一個從事地理學研究的工作者,何償不如此呢?
一位學生長期接受地理學中這種實踐論的熏陶,自然會養就辦事認真,注重實踐,勇於探究,實事求是、誠實守信、踏實的工作作風,這正是我們教育者對下一代接班人所期望的作風!
所以,教師在地理教學中,應十分注重並積極開展實踐活動,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創造條件讓學生參與到實踐活動中來。如在學校,教師可創辦「小小氣象站」、「小小天文站」等,讓學生從事觀察記錄。在課外,教師應布置研究性學習內容讓學生分組進行長期活動。即使在平時的應試性的教學練習中,也應特別注重「材料題」,突出地理數據、地理事實,讓學生在「第一手資料」中聞到實踐的氣息。這樣做,學生慢慢地會領會到實踐活動在地理研究中的重要性,自覺不自覺的形成了實踐的意識,從而成為人格構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是地理學中時時處處涌現的思維方式。這是地理學研究對象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決定的。組成地理環境的各自然要素之間以及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共同組成了一個有機整體。我們知道,地球表面組成自然環境的大氣、水、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等要素通過大氣循環、水循環、生物循環和地質循環等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彼此間發生著密切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從而形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同時自然要素又不斷影響制約著人類活動,使得人文要素和自然要素密切地聯系著作用著。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所以我們研究的每一地理事物、地理現象都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並不是孤立存在和發展的。這勢必要求我們在分析問題時要有整體意識,從多角度多因素來考慮問題,深知「牽一發而動全身」道理。這樣才能全面地看清問題所在。
正因為地理學具有上述特性,學生通過長期地接受綜合性的地理思維的訓練,學生就會自覺不自覺地養就了「全局觀」、「大局觀」、「整體意識」,這為學生鑄就健全的人格又添上濃重的一筆。以後無論學生走向哪一行業,象行政管理、統籌策劃等部門,都是極為重要的。在現實生活中地理工作者多成為部門負責人就是很好的證明。
那麼如何培養學生這種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呢?這其實不是難事,地理學中綜合思維方式那是比比皆是,地理學是綜合思維方式的一座「富礦」,只要教師有了這種培養學生綜合思維的意識,這問題即可迎刃而解。如分析地理問題時引導學生盡可能全面,譬如讓學生分析問題:「假如黃赤交角變小,自然界哪些自然現象將隨之改變?」、「假如地球作自東向西自轉,地球上哪些自然現象和人類活動隨之改變?」等,都非常有利於培養學生綜合思想意識和能力。如果涉及到學生未知領域,教師也要作適當的說明,暫且給學生「布白」,有待學生以後去「補白」,切忌偏面,把問題簡單化。
四、樹立可持續發展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珍愛地球,善待環境,這是當代公民必須具備的發展觀,要想成為當代一個合格公民必須擁有可持續發展思想,其是構成公民人格的核心。地理學以自己長期艱辛的實踐反思總結,最先提出了可持續發展觀,極有助於學生科學深刻理解可持續發展的實質精神,並付之行動。
地理學一直關注人地關系研究,在人類社會早期的采獵文明時期,環境對人類的制約作用較強,人類改造環境的作用微弱,於是人類形成了崇拜自然的思想;進入農業文明時期,人類開始大規模地改造自然,開發利用土地、水、氣候等資源,造成地理環境趨於惡化,生態變得脆弱。18世紀,世界各國先後走上了工業化道路,在這個階段,人類試圖成為自然界的主宰,征服自然以犧牲自然為代價,積累了巨大的物質財富,人地關系全面呈現不協調,人地矛盾迅速激化。20世紀60年代以來,人口激增,資源缺短,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問題日益突出,人類被迫重新審視自己的經濟行為,環境和發展問題開始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人們在實踐中認識到,不能再走傳統的以高消耗,單純追求經濟數量增長和先污染後治理為特徵的發展道路,而應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可持續發展觀的提出,是我們地理學研究成果,對其理解自然也是最深入准確的。在中學地理教材中也有較系統完整的詮釋,這極有助於學生全面深入准確的理解可持續發展思想。
如何在學生中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呢?一方面按中學教材正面直截了當地向學生傳遞這種觀念,這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在平時要時時處處貫穿這種思想。如在學習區域地理時,我們經常遵循:是什麼-怎麼樣-為什麼-怎麼辦的教學思路。這當中「怎麼辦」環節能很好地承載可持續發展思想,老師要注重,學生要注重,不能忽視,老師應有意識地提出問題:「為了使該地區更好地可持續發展,應開展哪些開發或整治措施?」,以此讓學生在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統領下去找措施,這非常有利於養就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思想和責任感。
其實,地理學還有更多特點有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格。如區位地理思維極有助於培養學生井井有條、有條不紊的思維和辦事風格;地圖的閱讀和運用有助於培養學生在解決問題時採用獨特的視野觀察事物從而形成創新舉措;自然地理事物之美又能催生學生的愛美賞美情愫,從而形成關愛自然珍愛生命的情懷。……
總之,我們認為一個學生只要接受了地理學的長期熏陶,就會形成科學和人文的雙重素養、踏實求是的工作作風、全面周密的思維方式、科學先進的發展理念等人格特徵。作為中學地理教育工作者應該以此為己任,讓地理學發揮更積極的作用,使得我們的公民素養更上一層樓。

E. 地理這門學科有什麼重要性

一、地理知識是人的社會文化科學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
學生正處於身心全面發展的時期, 不僅應當具有語言、數學、外語等工具類知識,而且應當具有歷史、地理及其他科學知識。 歷史知識有利於讓學生了解人類的過去,從人類的歷史經驗中去豐富自己。地理知識則是從 自然和社會兩方面讓學生科學地認識世界。讓學生從家庭的狹小空間中「走」出來,認識社 區、村鎮、城市、國家、世界、地球及其宇宙環境;認識世界各地的自然風光、社會經濟、 民族文化、風土人情。從我國及世界各國人民的經驗中吸取營養,充實自己,去學會做人、 做事,學會與他人交往,學會生活。在現代社會里,一個缺乏地理環境科學知識,充滿迷信 思想和孤陋寡聞的人,一個對家鄉、祖國、世界缺乏了解,缺乏情感的人,是很難適應科學 技術高度發展,信息交流頻繁,社會聯系復雜,產業和職業瞬息萬變的社會的。
二、地理空間能力是人的基本能力之一。
三、人類要在地理環境中求得生存和發展,就要掌握環境本身的發展規律,按科學規律辦事 。作為一個具有現代文明的人,就必須具備地理環境方面的科學知識,具有正確的保護環境 的觀點及全球意識。了解人類面臨的種種環境問題,按照正確的行為准則,自覺地參與改善 環境的行動。而這些都是地理教育的重要內容。 環境保護知識、環境意識、全球意識是現代人必須具備的素養,是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組 成部分。

F. 社會地理學在社會中的作用

社會地理學是研究各種社會集團的區域分布、空間利用類型,及其地域類型形成過程的學科。社會集團具有不同的類型,起源於特定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方式。這些生活方式代表了不同的社會集團對不同自然環境的反應,具有一定的空間分布。

居住在世界上的人們有不同的方式生活,他們的民族祖先、文化習俗、宗教信仰、語言、社會制度,經濟發展水平等都有很大差異,因而可以劃分成不同的社會集團。而社會集團不論大小都佔有地球表面的一部分,都在不同程度上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形成不同的空間布局。社會地理學就是分析研究這些人類社會集團的空間結構的人文地理學的分支。

社會地理學主要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發展起來,但它起源於20世紀初。法國人文地理學者維達爾·白蘭士曾以可能論的觀點為社會地理學初步奠定了理論基礎。

早期的社會地理學包括人口地理學、聚落地理學和城市地理學等方面的內容,曾進行了農村和城鎮的區域分析、城市化趨向、城市網的形成等方面的研究。他們還研究過游牧社會、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等社會集團的地理分布及其與環境的關系,聚落的分布和類型及其與地理條件的關系,並涉及文化地理學的一些方面。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世界范圍的社會變化十分劇烈,使得社會地理學更加重視解決社會實際問題,諸如繪制人口、年齡。性別差異的地理分布圖;考察農村人口的文化背景,探索語言、宗教等文化現象的分布和變遷;對種族歧視、階級沖突、貧富不均、犯罪及文化娛樂等問題也有所研究。

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瑞典學者哈格斯特朗和其他地理學者倡導下,社會地理學還探討社會和文化現象的發展規律,說明它們在時間上和空間上所進行的擴散和傳播。

由於社會地理學強調社會因素對形成區域特徵的作用,認為區域特徵以一定的生活模式(或稱生存形式)作為具體表現,通過模式可以確立世界各地的人文景象,比較各個區域的人文差異。60年代地理數量方法的應用,大大推動了社會、文化現象時空擴散的研究。如社會區域分析在城市生態研究中採用因素分析法等。

此外,人的行為、決策和行動是以物象而不是以現實為依據的,因此社會地理學進行了感應地理和行為地理的研究。他們把經驗、信息、心理狀態、生理條件、文化傳統以及社會約束都包括在環境這一概念之內,對心理因素的重視超過了對傳統的環境因素的重視。

G. 學習地理的意義與作用

地理環境的開放是我們對我們社會環境的一種認識,只有開放地理環境我們才能親身了解我們的地理環境,要是封閉的話,就會影響我們對環境的認識,降低我們的文化知識,開放的影響呢,可以提高我們國家的國民收入和副業的發展,不好的一面的,開放的環境容易被我們所污染,我們吃東西亂丟拉,好多的,破壞了原有的生態,我們對地理環境的開放改變了地理環境本有的原貌,添加了許多人文的東西,破壞了它的原有性,弊利面都有吧!作用就是為了讓我們了解我們的環境和怎麼保護環境,讓我們認識到環境對我們的重要性,還可以提高我國的國民和稅收的總值,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還可以帶動和提高相關的副產業。

既封閉又開放的地理環境

說到潮汕文化的形成和特點,要與潮汕地區的自然環境聯系起來考察。
潮汕地區地處廣東省東北部,東北與福建省接壤,東面與台灣省隔海相望;西北西南分別與本省的梅州市、汕尾市為鄰。諺語稱其為「省尾國角」,指其位於國防門戶,又是遠離省城的東北邊陲。關於潮汕地區的戰略位置,清代學者顧炎武概括為:「(潮州)府介閩粵之間,為門戶之地。負山帶海,川原饒沃,亦東南之雄郡也。」
嶺南北為五嶺阻隔,南被海洋包圍,形成了向北封閉而向外開放的地理格局。在嶺南的大區域內,潮汕地區西北方橫亘著東北至西南走向的蓮花山脈,又切割成粵東這一處西北高東南低的背山面海相對獨立的地理區域。蓮花山脈不僅阻隔了潮汕與中原地區的直接交往,也構成了潮汕地區與嶺南首府廣州乃至珠江三角洲的天壤屏障。雖然對內陸腹地比較封閉,潮汕地區卻有著長達325.6公里的海岸線,使潮汕地區呈現出面向大海的開放格局。海岸地形復雜多樣,有眾多的港灣、島嶼以及廣闊的海灘。沿岸海域分布有低潮出露面積超過500平方米的島嶼126座,曲折的海岸線有多處內河出海口和港灣。海運方便,漁業資源豐富,還有可供開發的海灘塗面積20.53萬畝。海上貿易對於人多地少、西北有天壤屏障阻隔的潮汕地區的經濟發展意義尤為重大。潮汕人的生活、生產、貿易乃至歷史上發生在潮汕地區的許多軍事活動,都帶有強烈的海洋色彩,進而又影響到潮汕人的文化生活、思維方式、民風民俗以及民系發展等,使潮汕文化成為有海洋特色的地域文化。既封閉又開放的特定的地理條件,是造成潮汕民性既保守又富於開拓的矛盾狀態的一個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潮汕地區雖有漫長的海岸線,但與海上的聯系及海岸線的利用,卻受到極大的掣肘。政治上的原因,是封建統治者出於「靖亂」和御侵的考慮,長期不準粵東商港對外開放,使一些海上商貿活動被迫採取了違禁的民間活動的形式。從自然經濟條件上說,潮汕地區的港口條件也有一定的弱點,長期無法改變地方性港口的地位。無論如何,海濱生活環境及以海謀生的生產方式,給潮人的生活習俗和性格特點都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比如喜食海鮮,以灘塗墾殖、漂洋過海、海運商貿、武裝走私等為營生的重要手段,鑄成了潮人性格中的勇於開拓、四海為家、強悍不羈之一面。
在這個區域內,韓江是水上交通主動脈,既是粵東和閩西南的交通紐帶,也是潮汕和贛南的文化紐帶,對推動潮汕文化的演變作用很大。其源頭一為發源於福建省寧化縣的汀江,一為發源於本省紫金縣白山崬的梅江。整個韓江流域覆蓋了閩粵兩省的十幾個縣,在潮汕地區的韓江中下游流域面積為1741平方公里。榕江是該地區第二大河,其幹流南河、北河分別發源於陸豐縣百花園與豐順縣猴子崬南麓,在該區流域面積約3512平方公里。潮汕地區並非一個一馬平川的大平原,而是包括了山地、丘陵、平原、海灘等多樣的地貌。潮汕平原其實是若干個小平原的總稱,主要包括黃岡河下游平原、韓江三角洲平原、練江下游平原和隆江下游平原,平原面積大約只佔潮汕地區陸地面積的三分之一。在廣東省內,潮汕平原面積僅次於珠江三角洲。然而,與面積為8600平方公里的珠江三角洲平原相比,面積為915平方公里的韓江三角洲平原要小得多。潮汕地區的人口增長速度從南宋以後劇增,至清代中期,潮州府人口密度在省內僅次於廣州府。至當代,人口猛增,1991年,潮汕地區人口平均密度達到每平方公里1009人,為全國人口密度的8倍,廣東省人口平均密度的3倍,大大超過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成都平原。澄海縣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1860人,為全國人口最稠密的縣份。潮陽縣總人口達到207萬人,為全國人口第一縣。韓江三角洲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為2427人,居全國各大三角洲之冠。面對這一系列的全國之最的人口數字,卻無法使土地面積相應增加,無法擺脫人多地少的局面。潮汕地區土地僅佔全國的千分之一,卻生活著佔全國百分之一的人口。1998年的統計數字顯示,揭陽市人均耕地為1.8分,汕頭市為1.75分,連安排宅基地都困難。而廣東省1997年人均耕地為0.5畝,是潮汕的近3倍。人多地少的嚴酷現實,迫使潮汕人不得不墾山圍海,精耕細作,發展多種經濟作物,韓江三角洲成為我國著名的糧食大面積產區,但始終不能解決土地有限與人滿為患的矛盾。因此,讀書、經商、出洋、務工,自然就成為了潮汕人的求生之路。在勤勞刻苦、精明靈巧之外,潮汕人又有鋌而走險,甚而投機取巧之一面。人口稠密到極限,生產與生存空間十分有限的環境,對潮汕的農業、商業、手工業經營方式以及潮人心理,無不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潮汕地區具有有利於作物生長的氣候條件,北回歸線橫過本地區中部,氣候溫暖濕潤,夏熱無酷暑冬暖有陣寒,四季常青,草木清華,生物早熟,一般比江淮地區早1--2個節候。但也有不利於農作物生長和民生的災害:春季前期低溫陰雨,後期有倒春寒;夏季常受風暴和台風襲擊;秋季時有低溫霜凍災害;台風、乾旱、水災、地震、蟲害時有發生。這說明潮汕地區並非得天獨厚的富饒之境,還有自然條件惡劣之一面。風和日麗,精耕細作,與養成潮人性格中精巧、溫和的一面大有關系;在與自然不斷搏鬥中將蠻瘴之地開辟為魚米之鄉,對潮人養成敢於拼搏的強悍堅韌之民風和白手起家、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同樣有很大的關系;毀滅性的自然災害之不測,則影響到潮人滋長了稍安知足,有遠憂而不願作遠慮的消極的潛意識,以及凡事博一博運氣的宿命觀。

H. 地理科學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意義

對於科學技術的社會功能的認識,即對於科學技術的社會價值的判斷,自近代科學技術興起以來就一直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觀點。早在17世紀,英國的哲學家培根提出了"知識就是力量"的口號,充分肯定科學技術的社會價值。到了18世紀,法國思想家盧梭對科學技術的社會價值持否定態度,認為科學給社會帶來了罪惡,導致了人類的不平等。同一時期的法國思想家伏爾泰則反對盧梭的觀點,把科學技術看作是人類支配自然的手段。到19世紀中葉,馬克思通過分析科學技術對於社會生產力的巨大推動作用,對科學技術的社會功能給以充分的肯定,明確提出科學技術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革命力量。直到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一段時期內,由於當代科技革命的興起,科學技術極大地推動了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絕大多數人對科學技術的社會功能仍主要持肯定態度。但自80年代以後,科學技術的應用在帶來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嚴重的社會問題,諸如環境污染、生態危機、資源浪費、失業加劇、核競賽以及道德倫理問題等等,從而促使人們對科學的社會價值作重新思考,出現了各種不同的觀點。

閱讀全文

與地理科學對社會的意義是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