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必修一集
第一章 第一節 行星地球 宇宙中的地球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1.了解天體的主要類型和天體系統的層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環境。 2.運用資料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3.培養用比較分析的方法解決有關地理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分析圖片,形成宇宙物質性的觀念,形成天體系統各層次的感性認識。 2.利用圖表分析法和比較法自主探究地球在太陽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宇宙觀。 教學重點 1.天體系統的層次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 教學難點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教具准備 課本插圖和課件 課時安排 2 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師:這是我們進入高中以來的第一節地理課。我知道大家在初中學過地理,也許你對地理很有興趣,也許 你不曾重視地理,但只要你學過地理,你應該體會到地理知識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會給你很多幫助。 今天我們學習的地理與初中時有了許多的不同, 它不僅僅是學習某個地理事物在什麼地方。 人們總是用 「上 知天文下曉地理」來形容某人知識的淵博,今天就先帶你到浩瀚的宇宙去遨遊一番,從宇宙的深處看看我們的 地球。 (板書)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節 宇宙中的地球 〔教師精講〕 師:何謂宇宙?我國戰國時期的《淮南子·原道訓》中指出: 「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以喻天地。 」 其實宇宙就是時間和空間的組合,無始無終,無邊無際,而各種天體則是宇宙中物質的各種各樣的存在形式。 晴朗的夜晚,當我們仰望星空,會看到繁星點點,這些都是天體,你能認識哪些天體? 生: (可能的答案)月球、牛郎星、織女星、北斗七星、北極星、流星、彗星…… 師:很好,不少同學都能認識很多的天體。宇宙中的天體還有很多,我們來看一段錄像。 (放映錄像:有關宇宙的片段,對各類天體及天體系統的介紹) 師:錄像中都有哪些天體呢? 生: (多人分別回答)閃爍的恆星、雲霧狀的星雲、不斷移動的行星、拖著長尾的彗星、一閃即逝的流星、 繞行星轉的衛星…… 師:還有星際空間的氣體和塵埃,這些都是自然存在的天體,像人造衛星、神舟飛船、各種探測器等則是 人造天體。下面請大家把書翻到第 2 頁,看圖 1.1 中的四幅圖片。 ①星雲是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呈雲霧狀外表的天體。主要組成物質是氫。蟹狀星雲是金牛座中的一團無 定形的膨脹氣體雲,它的大小為 12 光年×7 光年,總輻射強度比太陽強幾萬倍。 -1- ②行星是在橢圓軌道上圍繞太陽運行的、近似球體的天體,質量比太陽小,以表面反射太陽光而發光。土 星有美麗的光環,被較多的衛星所拱衛。它的體積約是地球的 740 倍之多,質量約是地球的 95 倍。 ③流星體是行星際空間的塵粒和固體小塊,數量眾多。沿同一軌道繞太陽運行的大群流星體,稱為流星群。 流星群與地球相遇時,人們會看到天空某一區域在幾小時、幾天甚至更長時間內流星數目顯著增加,有時甚至 像下雨一樣,這種現象稱為流星雨。大多數流星雨是以輻射點所在星座或附近的恆星命名的,如照片所示的獅 子座流星雨,是 1998 年天文工作者在西班牙拍攝到的。 ④彗星是在扁長軌道上繞太陽運行的一種質量較小的天體,呈雲霧狀的獨特外貌。哈雷彗星是第一顆經推 算預言必將重新出現而得到證實的著名大彗星。哈雷彗星出現時,景色蔚為壯觀,彗尾橫跨半個天空,與銀河 爭輝。哈雷彗星的公轉周期是 76 年。 師:藉助天文望遠鏡和其他空間探測手段,人們還可以觀測到更多更遙遠的天體。宇宙中有如此之多的天 體,那我們居住的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是怎樣的呢? (板書)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師:請一位同學說說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生: (一生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師:答得好。宇宙處於不斷的運動和發展之中。天體之間相互吸引和相互繞轉,形成天體系統。目前,人 們認識到的天體系統,從小到大排列,有以下幾個層次: 1 月球繞地球公轉,構成地月系。月地平均距離為 38.4 萬千米。 2 地球和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等行星及其衛星,以及小行星、彗星、 流星體等天體圍繞太陽公轉,構成太陽系。地球是離太陽較近的一顆行星,日地平均距離 1.5 億千米。太陽是 太陽系的中心天體, 占太陽系總質量的 99.86%。 冥王星是距離太陽最遠的行星, 它的軌道直徑約為 120 億千米。 3 太陽和千千萬萬顆恆星又組成龐大的恆星集團,稱為銀河系。在銀河系中,像太陽這樣的恆星有 2000 多 億顆。銀河系主體部分的直徑約為 8 萬光年,太陽系與銀河系中心的距離大約為 2.7 萬光年。光年是計量天體 間距離的單位,一光年即光在一年中傳播的距離,約為 94605 億千米。 4 銀河系以外還有許許多多同銀河系規模相當的天體系統,稱為河外星系,簡稱星系。用目前最大的望遠 鏡,可以觀測到數以十億計的星系,其中離我們最遠的估計為 150 億~200 億光年。天文學上把銀河系和現階 段所能觀測到的河外星系,合起來叫做總星系,這就是目前我們能觀測到的宇宙范圍。 師:根據我們剛才學習的知識,大家一起來看教材第 4 頁的活動。 (合作探究) 師: (學生填寫後)哪位同學說說你是怎麼填的,其他同學可以補充。(1 課時完) 第二課時 〔新課導入〕 (過渡)我們已經知道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在宇宙中可能顯得太渺小,在銀河系中想發現它的身 影也比較困難,在太陽系中雖無法與太陽齊肩,但也算是九大骨幹之一了,特別是太陽對地球的關照很多,使 地球在平凡之中作出了特別的表現。我們就到太陽系中了解一下地球。 (板書)二、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 (投影圖片:太陽系模式圖) 師:太陽系中有哪九大行星?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順序,請一位同學看圖回答。 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師:回答正確!九大行星繞太陽的轉動叫公轉,我們常用運動方向、軌道平面和運動軌跡等來描述九大行 星圍繞太陽公轉運動。下面我們來做一項活動,了解九大行星的運動特徵。 請大家繼續看投影,仔細觀察表示九大行星公轉方向的箭頭,九大行星公轉的方向有什麼特點呢? 生:方向相同。 -2- 師:大家觀察得很准確,回答得非常好 A 九大行星公轉具有同向性的特點。大家再看錶 1.1——九大行星 軌道傾角與偏心率,然後回答:九大行星公轉運動的軌道傾角與偏心率分別是大還是小? 生:軌道傾角與偏心率都較小。 師:很好!九大行星的軌道傾角大多小於 4°,只有水星和冥王星的稍大一些,最大也不過 17°。因此, 九大行星的軌道面幾乎在同一平面上,說明它們的軌道具有共面性的特點。九大行星的軌道偏心率大多接近 0, 只有水星和冥王星較大,分別為 0.21 和 0.25。它們的公轉軌道同圓相當接近,有近圓性的特點。 哪一位同學來總結一下九大行星的運動特徵?與其他行星相比,地球在運動特徵方面有沒有特殊的地方? 生:九大行星的運動特徵是同向性、共面性、近圓性。地球在運動特徵方面沒有特殊的地方。 師:非常正確!地球具有的運動特徵,其他八大行星也有。下面再請大家看投影。 (投影:太陽系九大行星的比較數據見下表) 太陽系九大行星的比較數據 行星 水星 類地 行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巨行 星 遠日 行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冥王星 質量 (地球為 1) 0.05 0.82 1.00 0.11 317.94 95.18 14.63 17.22 0.0024 體積 (地球為 1) 0.056 0.856 1.000 0.150 1316.000 745.000 65.200 57.100 0.009 平均密度 (g/cm2) 5.46 5.26 5.52 3.96 1.33 0.70 1.24 1.66 1.50 公轉周期 87.9d 224.7d 1a 19a 11.8a 29.5a 84.0a 164.8a 247.9a 自轉周期 58.6d 243d 23h56min 24h37min 9h50 min 10h14min 約 16h 約 18h 6d9h 師:按照距日遠近、質量、體積等結構特徵,可以把九大行星分為三大類。請你分析數據,回答下列問題: 類地行星、巨行星、遠日行星分別具有哪些特徵? 生: (可以讓不同的同學進行補充) 師: (評價學生答題情況,多鼓勵)根據表中數據,我們可以發現這三類行星分別有以下特徵: 類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距離太陽近,表面溫度較高,體積和質量都小,平均密度大。 另外,類地行星中心有鐵核,金屬元素含量高。衛星很少,或者沒有。 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距離太陽比類地行星遠,表面溫度低,體積和質量都很大,平均密度都很小。 它們的衛星數目多,並且有光環。 遠日行星:包括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它們距離太陽遠,表面溫度最低都在-200 ℃以下,平均密度 大體上介於前兩類之間。遠日行星表層氣體以氫和甲烷為主,冥王星有無大氣還不清楚。遠日行星都有衛星。 天王星和海王星有光環。 師:地球與水星、金星、火星相比,有沒有特殊的地方? 生:沒有。 師:從表中可以看出,在太陽系的九大行星中,地球的質量、體積、平均密度和公轉、自轉運動有自己的 特點,但並不特殊。因此,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行星。 師: (過渡)然而,地球貴在是一顆適於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 (板書)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為什麼地球上會出現生物?這與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以及地球本身的條件有著密切的關系。請大家看書 P6 內容,討論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條件有哪些。 生: (讀書,討論,總結) 師:溫度和水分條件:日地距離適中(1.496 億千米) ,使地表平均氣溫為 15 ℃,有利於生命過程的發生 和發展;地球上的溫度,還有利於水的液態存在。 -3- 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地球的體積、質量適中,吸引大量氣體聚集在地球周圍,又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 了以氫、氧為主的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 海洋的形成:首先,地球內部的放射性元素衰變致熱和原始地球重力收縮,使地球內部溫度升高,結晶水 汽化;其次,地球內部的物質運動,例如火山爆發,加速了水汽從地球內部逸出的過程;再次,地表溫度的逐 漸降低,使水汽經過凝結、降雨,落到地面低窪處,形成原始的大洋。原始大洋的出現,孕育了原始的單細胞 生物,並逐漸向高級生物進化。 師: (設問)地球以外有沒有生命?請大家閱讀教材 P6:探索地外文明。我們要找地外生命,應該考慮哪 些因素? 生:應該參照地球上出現生命的條件來尋找。 師:很好!下面我們一起在再做一個活動,主題是:如何在茫茫的宇宙中確定尋找外星人的方向? 提示:生命的出現需要哪些條件?尋找一顆什麼樣的恆星?在這顆恆星周圍的什麼地方找一顆行星?這顆 行星需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 (合作探究) 小結:通過本節的學習,我們知道宇宙的范圍是非常之大,隨著人類探測手段的發展,人們觀測到的宇宙 范圍還會擴大,人們對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的認識也就會越准確和全面。我們還學習並知道了地球的普通性與 特殊性,以及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這就為同學們將來尋找地外生命和地外文明指明了方向。 布置作業:完成地理填充圖冊 板書設計 第二節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1.了解太陽能量來源及其對地球的影響。 2.太陽活動的主要類型及其對地球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討論生活中的所見所聞,了解太陽輻射對地球在不同方面的重要影響。 2.分析圖片形成直觀認識,提高學習興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樹立事物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辯證觀點。 教學重點 1.太陽能量來源及其對地球的影響。 2.太陽活動(黑子和耀斑)對地球的影響。 -4- 教學難點 太陽活動(黑子和耀斑)對地球的影響。 教具准備 書本插圖和課件 課時安排 2 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我們上節課學習了「宇宙中的地球」 ,知道宇宙中有各種天體,那麼什麼叫天體系統?(天體之間相互吸引 和相互繞轉,形成天體系統) ,論述太陽系的概括。這節課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二節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 (板書) 師:太陽在宇宙中是銀河系中一顆普通的恆星,它與其他的恆星一樣是一顆巨大的熾熱的氣體星球,主要 成分是氫和氦,表面溫度約為 6000 K,它能自己發光、發熱,把能量射向宇宙空間,也射向了我們生存的地球。 我們把太陽源源不斷地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稱為太陽輻射。太陽輻射的能量是巨大的,據計算, 每分鍾太陽輻射向地球輸送的能量,大約相當於燃燒 4 億噸煙煤產生的熱量。 「萬物生長靠太陽」 ,靠的就是太 陽能夠為地球提供能量,這是太陽對地球最大,也是最重要的貢獻。 下面請大家看教材 P8 的四幅圖,根據你自己的親身體會,以小組為單位,探討太陽輻射對地球在不同方面 的重要影響。 (合作探究) 師:剛才幾個同學回答的比較全面,下面我們一起來總結一下。雖然太陽輻射能只有二十二億分之一到達 地球,但是對地球和人類的影響卻是不可估量的。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首先體現在太陽輻射是地理環境形成 和變化的重要因素,即太陽能是維持地表溫度,促進地球上的水、大氣、生物活動和變化的主要動力。 (板書)1.太陽輻射是地理環境形成和變化的重要因素(投影照片) (簡單介紹水循環、洋流、大氣環流、生物活動等知識)例如,太陽輻射的緯度差異,導致了地面不同緯 度獲得熱量的差異。對於整個地球表層來說,熱量應該是平衡的,因而熱量多餘和熱量不足的地方,要發生熱 輸送。地球上的熱量,主要依靠大氣和水體運動來傳遞。大氣和水體的運動形成大氣環流和洋流,對地理環境 的形成和變化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師:其次,太陽輻射是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能源。 (板書)2.太陽輻射是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能源 一是人們可直接利用太陽能,例如,人們直接利用太陽能發電,為生產和生活服務;二是可利用地質歷史 時期固定積累下來的太陽能,即由太陽能轉化形成的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我國是世界上利用太陽能較早的國 家之一。在一些太陽能比較豐富的農牧區,人們用太陽灶做飯,用太陽能乾燥器加工農副產品,還用太陽能發 電,看上了電視。 師:太陽這么巨大的能量又是從哪兒來的呢?請大家看書 P9「閱讀」部分——太陽能量的來源。 師:哪一位同學能講一講太陽能量是從哪兒來的? 生:太陽輻射能量來源於太陽內部的核聚變反應。太陽內部在高溫、高壓的環境下, 4 個氫原子核 經過一連串的聚變,變成 1 個氦原子核。在核聚變過程中,原子核質量出現了虧損,其虧損的質量轉化成了能 量。太陽每秒鍾由於核聚變而損耗的質量,大約為 400 萬噸。按照這樣的消耗速度,太陽在 50 億年的漫長時間 中,只消耗了 0.03%的質量。 下面,請同學們根據教材 P9 的「活動」要求,並思考課本中的問題 師: (總結講解) 1.太陽輻射量由低緯度向高緯度遞減。 2.熱帶雨林的生物量多,亞寒帶森林的生物量少。 3.問題 1 和 2 的結論有相關性。因為低緯度的太陽輻射量大,所以熱帶雨林植物生長旺盛,生物量多。中 -5- 高緯度的太陽輻射量相對較少,植物生長比較緩慢,生物量相對較少。由此可以看出,太陽輻射量的大小,在 一定情況下決定了植被的生長情況,植被的生長情況又是對不同地理環境的反映。 師: (過渡)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太陽給我們送來了光明,帶來了溫暖,太陽輻射是人類生產、生活 的重要能源,但有時太陽的一些異常變化,也會給地球帶來麻煩。例如,2003 年 10 月 23~11 月 5 日,太陽風 暴連續多次襲擊地球,亞洲、歐洲、美洲的許多國家的短波通信受到干擾,通信設施受損,日本的一顆通信衛 星信號中斷, 一顆環境監測衛星已經無法恢復使用。 那麼太陽活動對地球有哪些影響呢?下面我們一起來探討。 (板書)二、太陽活動影響地球 (投影)太陽大氣層的結構示意圖 師:同學們看太陽大氣結構圖。太陽外部結構分為哪幾層? 生:分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層。 師: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層分別位於太陽大氣層的什麼位置呢?請 3 位同學看圖回答。 生: 位學生分別回答)光球是用肉眼可以觀測到的太陽表面;色球位於光球之上,呈玫瑰色;日冕是太 (3 陽大氣的最外層。 師:很好。太陽大氣經常發生大規模的運動,就稱為太陽活動。太陽活動的類型(板書)有哪些呢?主要 有太陽黑子、光斑、耀斑、譜斑、日珥、射電等的變化,我們這里主要介紹黑子和耀斑。 (投影)太陽黑子 太陽光球常出現一些暗黑的斑點,叫做黑子。黑子實際上並不黑,只是因為它的溫度比太陽表面其他地方 低,所以才顯得暗一些。根據長期的觀察和記錄,太陽黑子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其變化的周期大約為 11 年。 (投影)太陽耀斑 太陽色球有時會出現一塊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塊,叫作耀斑。耀斑爆發從開始到高潮,大約只需要幾分鍾 至幾十分鍾。然而,就在這段時間內,釋放出相當於 100 億顆百萬噸級氫彈的能量,其中包括很強的無線電波, 大量的紫外線、X 射線、γ射線,以及高能帶電粒子。耀斑活動的周期大約也是 11 年。通常,黑子數目最多的 地方和時期,也是耀斑等其他形式的太陽活動出現頻繁的地方和時期。耀斑隨黑子的變化同步起落,體現了太 陽活動的整體性。 第二課時: 〔新課導入〕 復習上節內容:太陽活動的類型。 (過渡)太陽活動改變了到達地球的太陽輻射能量的大小,因此,對地理環境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接 下來我們就了解這些影響。 (板書)太陽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師:大家看教材 P11 第 2、3 段內容,看看太陽活動對地球有哪些影響。 生:擾動地球電離層;擾動地球磁場,產生「磁暴」現象;產生極光。 師:很好!主要是這三大影響: (1)對地球電離層的影響。耀斑爆發時發射的電磁波進入地球電離層,會引 起電離層的擾動。此時在電離層傳播的短波無線電信號會被部分或全部吸收,從而導致通訊衰減或中斷。例如, 1989 年 3 月發生的幾十個強烈耀斑活動,引起短波通訊 15 次突然中斷,24 次全部中斷。 (2)對地球磁場的影 響。地球上存在著磁場。當太陽活動增強時,太陽大氣拋出的帶電粒子流,能使地球磁場受到擾動,產生「磁 暴」現象,使磁針劇烈顫動,不能正確指示方向。 (3)如果太陽大氣拋出的高能帶電粒子高速沖進兩極的高空 大氣,並與那裡的稀薄大氣相互碰撞,還會出現美麗的極光。 另外,近幾十年的研究表明,地球上許多自然災害的發生與太陽活動有關,如地震、水旱災害等等。 由於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很大,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對太陽活動的觀測和預報,以便有關部門及早作好 准備,把太陽活動可能造成的不利影響減小到最低程度。 小結:本節課我們重點學習了太陽輻射和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太陽活動及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板書設計 -6- 補充內容:有關地球儀的知識 有關地球儀的知識 有關 1.地軸:地球的自轉軸(在一定時期內可看作是不變的) 2.兩極:地軸穿過地心,與地球表面相交於兩點。指向北極星附近(即北方)的一點叫北極;與北極相反的一 點叫南極。 3.經線與緯線的特點比較(投影展示) 經線與緯線的比較表 經線 定 義 在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與緯線垂直相交的 線,也叫子午線 特 點 形狀 方向 長度 半個圓,且都不平行 指示南北方向 都相等(約 2 萬千米) 緯線 順著東西方向環繞地球儀一周的圓圈 (與赤道平行的線) 一個圓,且都平行 指示東西方向 都不等,自赤道向兩極逐漸縮短 4.緯度與經度的劃分(投影展示) 起點線 度數劃分 向南、向 緯度 赤道 北各分作 度數含義 當地緯線上的點 與地心的連線與 赤道平面的夾角 代號 常用劃分界線 北緯(N) 赤道把地球分為南北 南緯(S) 半球。以 300、600 把 地球劃分為低、 中、 高 緯度 (00 緯線) 900 本初子午 經度 0 向東、向 西各分作 0 當地經線所在平 面與本初子午平 面的二面角 東經(E) 200W、1600E 經線圈 、 西經(W) 是東西半球的分界線 線 (0 經線) 180 東西經度區分: 很重要 (很重要 很重要)順著地球自轉方向(自西向東) ,經度遞增的是東經,遞減的是西經。 5 利用經緯網確定方向 在用經緯網確定兩點相互方位時,應注意的問題是: ①位於同一經線上的兩點為正南、正北的關系,位於同一緯線上的兩點為正東、正西的關系。 ②若兩點既不在同一條經線上,又不在同一條緯線上,在判定兩點間的方位時,既要判定兩點間東西方向, 又要判定兩點間的南北方向。 ③按經線確定南北方向是絕對的,北極是地球上最北的地點,它的四面八方都是南方,南極則相反;按緯 線確定東西方則是相對的,理論上講地球上沒有最東的地點,也沒有最西的地點,判定東西方向,首先要選擇 劣弧段(兩點間的差值小於180°的弧段),再按地球自西向東的自轉方向確定方位。 6 利用經緯網計算距離及判斷所示範圍大小 ①同一經線上,跨緯度 10 的弧長約是 111km。 ②赤道上,跨經度 10 的弧長約是 111km;任一緯線上,跨經度 10 的弧長約是 111km×cos 該地緯度 -7- 講解習題。從 A 地(60°N,90°E)到 B 地(60°N,140°E) ,若不考慮地形因素,最近的走法是 A.一直向東走 B.一直向西走 C.先向東南,再向東,最後向東北走 D.先向東北,再向東,最後向東南走 第三節 地球的運動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方向及一些基本數據:周期、速度、公轉的軌道、黃赤交角。 2.理解由於地球自轉運動造成的晝夜交替、地方時差,掌握時間的有關換算,能正確判斷晨昏線。 3.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系,理解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的過程及其原因,並能演示其運動規律。 4.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及緯度變化。 過程與方法 1.通過運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現象,學生能夠准確地畫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陽照射地球的示意 圖。 2.能根據「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地球示意圖」分析全球各地的晝夜長短狀況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分析 同緯度地區不同季節和不同緯度地區相同季節的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樹立科學的宇宙觀,宇宙中所有的天體都在不斷地運動。 2.培養學生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觀,理解事物之間是聯系的、發展變化的 教學重點 1.自轉和公轉的特徵,黃赤交角的產生及其引起的太陽直射點的移動。 2.晨昏線的判斷、地方時的計算、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3.四季的劃分方法及劃分依據。 教學難點 1.晨昏線的判斷、地方時的計算。 2.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變化原因分析。 教具准備 地球儀和多媒體教學課件 課時安排 4 課時 第 1 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上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第二節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下面就來回顧一下(略) 前邊兩節課我們了解了地 球的宇宙環境,現在讓我們立足地球本身,探討地球的運動。 第三節 地球的運動(板書) 師:在初中時我們曾學過一些地球運動的知識,那麼你知道地球的運動有哪兩種形式呢? 生:自轉和公轉。 師:我們首先一起來探討地球自轉的規律。 (板書)一、地球的自轉 -8- (演示地球儀,讓其自西向東旋轉) 師:地球儀在繞著什麼中心轉動呢? 生:地軸 師:很好。地軸就是地球的自轉軸,它的北端始終指向北極星附近。在地球中真有這么一根軸嗎? 生:沒有。 師:正確。地軸是人們假想出來的,地球的內部實際上沒有這么一根軸。我們把地球繞其自轉軸的旋轉運 動叫做——地球自轉。那麼,地球的自轉方向是怎樣的呢? 生:自西向東旋轉。 師:所以,我們看到日月星辰都是東升西落。下面從不同的角度看地球自轉。 (從不同的角度演示地球儀的自轉)請同學描述地球自西向東轉。 生: (學生觀察、思考後得出結論) 從北極上空看,呈逆時針方向轉動。 從南極上空看,呈順時針方向轉動。 側面北極在上,自西向東旋轉。 師: (投影練習) 甲圖中心是北極還是南極?乙圖中心是北極還是南極? 生:甲圖中心是北極,乙圖中心是南極。 師:非常
B. 地理課結束語
一、總結歸納式結尾
這是最常用的一種結束方法。這種方法是授完課時,對全課的內容進行梳理歸納。它可以是教師示範,也可以是由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或師生共同討論完成,意在讓學生綱舉目張,牢固地掌握所學知識。歸納總結時必須簡明扼要,力戒重復啰唆、拖泥帶水,避免產生消極作用。例如:「地球上氣壓帶和風帶」一節的小結:今天我們學習的主要內容有兩點:1.影響氣壓高低的因素有地勢高低和氣溫高低,一般它們呈反比。地勢高氣壓低,氣溫高氣壓低;地勢低氣壓高,氣溫低氣壓高。2.地球上的7個氣壓帶和6個風帶(可簡稱為「六風」「七帶」)其名稱要求記住。
二、懸疑激思式結尾
地理教材內容有著嚴密的邏輯系統,前面的知識是後面知識的前提和基礎,後面的知識則是前面知識的擴展和深化。在課堂教學結尾時,設置懸念,使學生在「欲知後事如何」時卻戛然而止,從而給學生留下一個有待探索的未知數,激起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強烈慾望,為下一節課打下埋伏,使本節課的結尾變成了下一節課的開頭,以便與下一節課有機地銜接起來。例如:講完「地球公轉軌道、周期、速度」後,我做了如下結尾:「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大家知道了地球公轉軌道是橢圓,橢圓軌道上有兩個特殊的點:近日點和遠日點。就我們所在的北半球而言,地球運行到近日點,反而是氣溫較低的1月;地球運行到遠日點,反而是氣溫較高的7月。由此可看出,氣溫的高低主要不是日地距離造成的,那麼它是由什麼原因造成的呢?等下一節課我們就知道了。」這樣學生們就很想知道這其中的奧秘,急切等著下一節課,並為上好下一節課做好了准備。
三、繪圖列表式結尾
地圖是地理學一種特殊語言。我們要求學生一方面能通過對地圖的分析去獲得地理知識,另一方面又能把獲得的知識記憶在地圖上。運用圖示或表格概括總結當堂所學知識,或提示新舊知識的區別和聯系,變零為整,化繁就簡,可以使知識之間脈絡清晰,一目瞭然。其實,在教學過程中,精心設計的板書已為運用此法進行小結奠定了基礎。
C. 初中地理怎麼說課
初中地理說課稿模版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人教版初中地理必修 1第 1 章第1節《 自然環境》。課型是新課 ?案例教學。
我將按說教材分析、說學情分析、說教法學法、說教學程序這四個環節去說課。 一、說教材分析
1、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師過渡:從本課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來看)
就初中中自然地理整個知識系統而言本節是具有強烈後續支撐作用的知識模塊。如果就章節聯系而言,本節承上啟下,所以本節是本模塊本章的重要內容。此外,本節的知識與我們日常生活、生產、科學研究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學習這部分知識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本節的特點之一是:知識間前後聯系非常密切;特點之二是:知識原理性極強。而初中學生在前面的學習內容中和實際生活中都有相關的認知,因此,本節課對學生而言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戰性。 《 》是人教版教材×××必修1第 單元第 個框題。在此之前,學生們已經學習了 ,這為過渡到本框題的學習起到了鋪墊的作用。因此,本框題在×××中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的地位。
(教師過渡:在新課程改革的指導下,結合對教材的分析以及初中學生的學習能力、認知狀況,我確定了本節的三維目標
2、說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著××年級學生他們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2)、過程與方法目標: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教師過渡:通過對教學目標的分析,根據教材和授課對象的特點,確定本節的教學重難點為?
3 說教學重難點的確定
本著×××新課程標准,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難點:
(教師過渡:為了能夠充分地完成本節的教學任務,解決教學重難點,我認為用一個課時去處理。)
4、 說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師過渡:那麼在一個課時中運用哪些方法和手段才能夠更好的解決教學重難點內容呢?接下來我說說教法選擇及學法指導) 二 說學情分析
1 、學生特點分析:中學生心理學研究指出,初中階段是智力發展的關鍵年齡,學生邏輯思維從經驗型逐步向理論型發展,觀察能力、記憶能力和想像能力也隨著迅速發展。從年齡特點來看,初中學生好 動、好奇、好表現,抓住學生特點,積極採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學生廣泛的、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定能激發學生興趣,有效地培養學生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生理上,青少年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學生這一生理特點,一方面要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發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知識障礙上:知識掌握上,學生原有的知識,許多學生出現知識遺忘,所以應全面系統的去講述。 學生學習本節課的知識障礙。知識,學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學中教師應予以簡
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
3、動機和興趣上:學生由於歷史的原因造成了在學習地理的過程中,沒有很好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在教學中要積極培養學生地理學習興趣和動機,明確的學習目的。教師應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來自學生主體的最有力的動力。 三、說教法及學法
最後我來具體談一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1、說教法及選擇依據 教無定法,應「以學定法」,這是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以此為出發點,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徵,本節課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 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方式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 識,又能培養學生競爭意識,提高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 (2)、學案導學法:在學案上提出問題讓學生採取自學的方式先解決一部分知識與能力問題,增強學生自己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3)、情境教學法:通過創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系的線索,幫助學生構建當前所要學習的知識。
(教師過渡:這是我在本節教學設計時採用的教法選擇及其依據,課堂教學中「教」是一個方面,但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
2、 說學法指導 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即「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講述為輔,學生活動在前,教師點撥評價在後」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聯系實際安排教學內容。 (1)、運用圖表:培養學生從各種地理圖像中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地理課中,圖表是最重要的一種知識載體,在圖表上可以獲得很多地理信息。
(2)、學會合作探究:通過小組討論、小組活動,培養學生的互動能力,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等科學的探究方法。
總之,通過教法選擇和學法指導,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三維目標,在活動中歸納知識,在參與中培養能力,在合作中學會學習。
(教師過渡:那麼怎麼把教法選擇和學法指導具體得在教學過程 中體現出來呢?接下去我將重點說說具體的教學程序安排) 四、說教學程序 (1)、理論依據
1、突出體現使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 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 2、在教學中積極轉變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積極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達到預期教學效果。 (2)、具體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1 說復習提問
2說新課導入; (2—3分鍾)由上節課學過的知識和教材開頭的情景設置導入新課。導語設計的依據:一是概括了舊知識,引出新知識,溫故而知新,使學生能夠知道新知識和舊知識之間的聯系。二是使學生明確本節課要講述的內容,以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慾望。 3 說新課教學; (35分鍾)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點,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難點。還根據教材的特點,學生的實際、教師的特長,以及教學設備的情況,我選擇了多媒體的教學手段。這些教學手段的運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枯燥的知識生動化,乏味的知識興趣化。 還重視教材中的疑問,適當對題目進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積累、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4 說課堂小結; (2—3分鍾)課堂小結,各位領導、老師們,本節課我根據××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及其認知規律,採用直觀教學和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的「導」立足於學生的「學」,以學法為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
D. 高中地理主要學習什麼知識
地理課是中學生認識地理環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續發展觀念的一門必修課程。我國將初中地理課程的總目標定位為:通過初中地理課程的學習,了解有關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和鄉土地理的基本知識,了解環境與發展問題;獲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學習能力;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念。所以,地理課對於提高中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學好地理很有必要。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一門科學。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決定了它具有兩個突出特點:第一,綜合性。上至宇宙空間,下到地球內部,還有我們生活的人類社會,這些都是地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都屬於地理學的研究范疇。所以我們說,地理學是一門兼有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雙重性質的綜合性科學。第二,地域性。不同地區,地理環境是不同的。地理學研究的正是地理環境的差異、分布規律及其成因。
除此之外,地理學還具有極強的實用性。地理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我們可以在生活中觀察到許多有趣的地理現象,在生活中學到許多有用的地理知識;反過來,我們還可以運用所學的地理學理論指導我們的實踐活動。
不僅如此地理學在現代科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對於解決當今世界所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等問題起著重要作用。既然地理如此重要,我們怎樣才能學好地理呢?有些同學認為,地理不難,關鍵是記性好,只要死記硬背就行;還有的同學認為地理課沒意思,除了背還是背。其實不然,地理環境的發展變化是有規律的,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也是有規律可尋的,地理學也有自己獨特的學習方法和技巧。只要我們掌握了這些學習方法和技巧,我們就會學得既簡單又有趣。
一、培養空間概念,學會正確的讀圖、用圖方法。
種類繁多、數量巨大的地圖是地理課區別於其他學科課程的突出特點,於是有人說,「沒有地圖就沒有地理學」。只要掌握了正確的讀圖方法,培養良好用圖習慣,形成基本的地理技能,你就已經掌握了學習地理課的最重要的工具。
首先,養成良好的讀圖、用圖習慣。要知道地理知識不僅存在於課本的文字當中,也蘊含於地圖之中。在地理學習中,我們要做到左圖右書,注意隨時運用地圖,查閱地圖,善於從地圖中發現地理知識,尋找地理規律。長期堅持下去,你就能夠做到眼中有字,心中有圖,文字和圖象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正確的空間想像。
其次,要掌握正確的讀圖方法。讀圖要注意先後順序,先看圖名、圖例、比例尺和方向,知道該圖表現的主要內容、范圍等,再觀察圖的具體內容。觀察要仔細全面,不要漏掉每一個信息。
例一:在「經緯網圖」上我們觀察到的知識就有:
①我們在這幅圖上可以看到有許多線,其中連接南北兩極的線是經線,與經線垂直相交的線是緯線。
②經線與緯線的特點:所有的緯線都是圓並相互平行;緯線圈有長有短,赤道最長,向兩極逐漸縮短,最後成一點。所有的經線都是半圓;長度都相等且相交於極點。
③指示的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④經緯度的變化規律是:0經線以東為東經度,0經線以西為西經度;自西向東,東經的度數逐漸增大,西經的度數逐漸減小。緯度以赤道為界,以北是北緯,以南是南緯;自北向南,北緯的度數由大到小,南緯的度數由小到大。
⑤經緯網:確定地球上某一點的位置。
例二:我們在《森林資源》一課中曾經學過的原理圖,其圖名叫做「護坡林帶保持水土示意圖」。我們以這幅圖作為例子,討論閱讀原理圖的幾個主要步驟。
第一步,獲取信息,是獲取原理圖中所顯示的各種信息。在「護坡林帶保持水土示意圖」中,我們可以觀察到有山坡、兩道林帶、降水和河流,一些不同粗細、不同顏色以及不同指向的箭頭,還有 「微量清水入河」和「泥沙徑流」等文字。
第二步,分析地圖,是要分析我們在圖中獲取的各種信息和內容之間的相互關系。在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山坡從上到下,表示地表徑流的箭頭由粗到細,顏色也由深變淺,最後變成「微量清水入河」。這些說明了大氣降水在從空中降落到地面的過程中,受到了林木枝葉、枯枝落葉層的阻滯,促使大量雨水下滲,導致地表徑流流量不斷減小,含沙量逐漸減少。護坡林降低了泥沙流失的程度,起到保持坡地水土的作用。
第三步,說明原理,明確原理圖所說明的原理。這幅「護坡林帶保持水土示意圖」,說明了森林具有含蓄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二、學會讀書,掌握科學的讀書方法。
地理教材是我們獲取地理知識、提高地理素養的重要途徑。怎樣才能學好教材上的地理知識呢?我們應該注意把握以下幾個要點:
1.讀出書中有什麼
閱讀教材,首先要讀懂,明白書中講了些什麼。比如,教材在介紹某個地理區域時,一般從構成這一區域的各地理要素分別進行論述。這個區域在哪兒?這里的自然概況怎樣?經濟發展情況如何?存在什麼問題?等等
2.讀出知識網路
地理環境是一個有機整體,組成地理環境的各個要素是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其中任何一個地理要素的改變,都可能影響到其他要素的變化。我們應該將理清這些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在頭腦中形成這一地域的知識網路。
例:通過世界地理的學習我們知道,南極大陸一塊特殊的大陸,這里的地理環境特徵與眾不同,烈風、暴雪、嚴寒是南極大陸最顯著的氣候特徵,這里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大陸冰川,動植物種類稀少,有極晝極夜現象,還有美麗的極光……等等。而形成這些地域特徵的最關鍵的因素就是由於南極大陸絕大部分位於南極圈以以南的高緯度地區,其他諸多的地理特徵都與這一要素緊密相聯。
3.學會梳理知識
①教材對於同類知識的論述角度具有相似性和規律性
地理教材所涉及的內容具有范圍廣、信息多等特點,但是它對同一類型知識進行描述的角度和方法,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和規律性。
例如描述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氣候特徵,往往要從氣溫和降水兩個方面來加以說明。而氣溫又包括著年平均氣溫、年溫差和氣溫的分布等內容;降水主要是由年降水量、降水的時空分布所組成。
除了這一點外,我們還可以將差異性或相似性較明顯的國家或地區,進行對比梳理。
②將差異性或相似性較明顯的國家或地區,進行對比梳理
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的地理環境或地理要素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或相似性。我們就可以根據這一點,採用對比的方法進行學習,對比差異性,找到相似性。如我們在學習印度和巴西、日本和英國、我國的南方和北方、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非洲和南美洲等地時,就可採用這種方法。
例:我國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無論是在自然條件、經濟發展還是在生活習慣方面都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如果我們採用對比的方法進行歸納和概括,那麼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的諸多的差異便一目瞭然。
糧食
作物 油料
作物 糖料
作物 主要
水果 主要
能源 主要金屬礦產 人們
主食 傳統
交通
工具 運動
項目
北方地區 小麥 花生 甜菜 蘋果
梨 煤、石油 鐵 麵食 馬車 滑冰
滑雪
南方地區 水稻 油菜 甘蔗 柑橘
香蕉 水力 有色金屬 大米 船 游泳
賽龍舟
我們不僅要明確兩個地區或兩個國家之間的差異,而且也要思考這些差異是怎樣形成的。我國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的這些差異主要是由於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導致了自然環境的差異。
我們不僅通過對比梳理找到差異性,我們還能找到相似性,如印度和巴西兩個國家,雖然位於不同的大洲,但它們在許多方面具有相似性,利用對比歸納的方法,我們就能夠將兩個國家的主要的地理特徵知識點梳理得一清二楚。
印度和巴西都是位於熱帶的臨海國家;地形以平原和高原為主;優質的鐵礦資源豐富;都是世界上著名的熱帶經濟作物的生產國和出口國;近年來電子工業和信息產業得到了迅速發展,是發展中國家工業比較發達的國家。
三、培養地理思維能力
培養地理思維能力,是初中地理課程的重要目標,對中學生學好地理非常重要。
組成地理環境的各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互為因果的,任何地理事物的發生發展都不是由單一的因素造成的,而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但是,在這諸多的地理因素中,有某一、兩個要素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我們應當學會找出這一關鍵性的因素,並以此為線索,將其他的各要素聯系起來,從而正確理解各地理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
初中地理主要側重於區域地理的學習。一般來說,影響某區域的地理特徵的最主要因素就是該區域的地理位置(也就是我們經常講的區位因素),這一點從教材內容先後順序中就已經明顯地表現了出來。同時,在對每個區域的論述中,首先提出的也是該地的地理位置,位於哪個半球?什麼緯度?海陸位置如何?有哪些鄰國?等等。所以思考問題時應抓住該地的地理位置,以此為突破口,去分析其他地理要素的特徵。
關於地理位置影響自然環境,最具有代表的地區是我國西北地區。與我國其他地區相比較,西北地區具有許多獨特的地理特徵。如沙漠廣泛分布,人煙稀少,地表植被以草原、荒漠為主,河流湖泊多為內流河和內陸湖,動植物具有明顯的耐旱特徵,農業生產以畜牧業為主,灌溉農業發達……等,這些現象產生的直接原因是這里的大陸性氣候顯著,降水稀少,而造成降水稀少,氣候乾旱的根本原因又是這里「深居內陸」的地理位置。當然,「地形閉塞」也對西北地區乾旱的氣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E. 什麼是地理地理課是講什麼的
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區的自然環境(山川、氣候等)及社會要素的統稱。地理課是講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地理是一門綜合性的基礎學科。
「地理」一詞最早見於中國《易經》。古代的地理學主要探索關於地球形狀、大小有關的測量方法,或對已知的地區和國家進行描述。
地理所涉及的范圍包括人類生活的各種環境,也就是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自然環境包括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等圈層,由此就產生了地理的各個分支,例如氣候現象、水文現象以及水環境、地球上的自然資源、地貌、生物的分布以及生態現象,土壤的分布以及類型等等很多現象,除了這些以外,自然地理現象還關注於由於樣式、水文、植物、土壤相互作用的地表系統現象以及由於人類活動而產生的各種環境現象、氣候現象。因此學者把這樣的學科叫做自然地理。除了自然地理,人類具有社會性所以還包括各種人類社會現象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例如農業的分布、工業的分布、聚落的分布等等現象,尤其注重人類的經濟活動與環境的關系,但是關於這個方面的內容比較廣闊,涉及的范圍很多而且和其他的不好區分,姑且稱之為人文地理(包括經濟地理)。人文地理有一個最突出的理念就是要實現人類的各種與環境的和諧統一,也就是可持續發展。
F. 地理8年級全冊知識重點,急求!
國著名教育家 葉聖陶 先生說:「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習慣。」心理學研究認為,習慣是一種比較固定地、機械地去完成自動化動作的傾向,它對於人的活動影響很大,如果學生良好的習慣一旦養成,那麼在以後的學習過程中就會自然而然地出現和完成——習慣成自然,它可以讓我們行之有效地去完成整個學習過程。習慣是養成的,習慣是可以培養的。中學時代是學生養成教育的關鍵時期,也是最適宜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因此,養成良好的習慣有利於學習效率的提高。在地理教學活動中,我們應抓住這個關鍵時期,努力幫組學生形成對地理學習有幫助的良好習慣。 因此,特作計劃如下:
1.堅持課前預習,提高自學能力的習慣。
預習不僅是學習方法問題,更重要的是可以鍛煉學生獨立研究問題的能力,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教師可提前以學案的形式通知學生預習的內容,學生通過課前預習,可以做到提前想、提前做,爭取學習的主動性。預習得好,可以體驗到新知識的理解程度,可以發現知識的重點、難點、層次結構、可以帶著問題有針對性地去聽課,提高聽課質量。那麼,怎樣才能使學生預習好呢?這就要求學生養成邊預習邊注記的習慣。如劃出重點句子、圈出關鍵詞語、用有色筆點出圖的性質、事物名稱、位置等。總之,可圈點、批註的內容很多,其符號可以自己創造,自己能看懂就可以了。
2養成課前准備的習慣。每節課上課前,要將課堂上用的課本、地圖冊、練習本、筆記本等資料備齊,以備課堂上使用,避免現用現找,不僅浪費時間,而且造成課堂混亂。每節課上課前,課代表提醒並做檢查,教師在課前表揚做得好的同學,以激勵其它同學做好。
3.課堂上養成記筆記的習慣。根據自己預習情況,結合老師的講解,將重難點知識或記在課本上,或記在筆記本上,以便復習使用。教師應交給學生一些記筆記的方法,並對一些需要記得重難點知識做一些提醒,幫助學生養成記筆記的習慣;每節課結束後,表揚一些記筆記好的同學,並把他們的筆記在班上做一下展覽,幫助那些不會記筆記的同學養成記筆記的習慣。
4.養成運用地圖(或圖表、資料)的習慣。
地圖是客觀事物的反映,它表達了豐富的地理信息,學生通過思考各種信息的相互關系,可以提高解決綜合問題的能力。它包括會在地圖上查找地理事物和地理區域的方位、范圍和基本環境狀況;會通過地圖上反映的地理事實數據、掌握地理事實的特徵、分布規律和因果關系;會填繪簡單的地圖,反映地理事物的分布和聯系概況。地理課本中有地圖(或圖表、資料),另外,還有地理圖冊。在學習地理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經常用圖,便可養成用圖的習慣。俗話說,熟能生巧,學生在讀圖用圖的過程中就會摸索出一套讀圖的方法。
(1)重視地理位置的閱讀
讀出圖中地理事象的地理位置,是最基本的讀圖內容和讀圖要求。運用地圖記憶地理知識是最准確、最牢固、最有效的記憶方法。地理內容紛繁復雜,但幾乎所有的地理知識都源於它在相關圖上的位置。地圖可以把似乎零散的地理事物歸結到圖中進行綜合歸納,條理化,能夠清晰地呈現出地理知識的規律性,易於被學生接受掌握。每節課的重點內容,教師都應引導學生從地圖上讀出來,這樣,學生學起來感到輕松自如,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樹立了學習信心。
(2)將不同內容的地圖對照起來閱讀
學地理不光是記憶,還要認識各地理要素之間的聯系,分析地理事象相互之間的關系。教師要引導學生將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的各種地圖放在一起讀,「疊加」起來讀,能了解和掌握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的地理特徵,理解其成因。
(3)在讀圖中注意地理事象之間的聯系,注意通過讀圖發現問題。各種地理事象之間的聯系在同一幅圖中也有體現,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讀圖時注意發現和探究。
(4)填圖和繪圖
通過地圖掌握地理事象的分布,填圖是不可少的。教師要提醒學生做填圖題要注意:不能照著有關圖抄,而要默填,做到看書不填圖,填圖不看書,才有好的效果。
比起填圖,動手繪地圖的效果更好。教師要引導學生繪圖的習慣和能力。繪地圖可以用現成的輪廓圖,也可以自己畫簡單輪廓圖,然後在圖中填畫其他內容。較復雜的地圖,可用薄紙印圖,然後填注相關內容。最後將自己所繪地圖裝訂冊,建立地圖學案,以備復習使用。為了鼓勵學生,每學科組要在每月的月底對學生的繪圖做一次評比檢查,並對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讓所有學生加以借鑒。
4.認真練習習慣的培養
(1)有良好的書寫習慣。書寫習慣包括姿勢(坐的姿勢和握筆姿勢)、書寫工整、卷面整潔 、書寫速度。良好的書寫習慣的養成既可養成學生認真作業的習慣,又能使他們訓練出一手漂亮的字。這就要求教師嚴格要求學生,並且經常提醒學生注意糾正不良的書寫習慣。
(2)有認真審題的習慣。「粗心」是學生考試時的大敵。考試能不看錯題、不漏填圖,對考試經常失誤的學生來說尤為重要。只有把練習當成考試,才能在考試時輕松自如。這樣能減少考試失誤,把不該丟的分全拿到手。所以在平時要求學生認真仔細,才能考試時少失分。
(3)有細心檢查的習慣。平時要訓練學生答完題細心檢查,盡量減少失誤。
(4)養成課後復習,並對所學知識進行自我檢查的習慣。大多地理知識比較抽象,學生在課堂中得到的知識容易遺忘,這就要求學生課後經常復習,鞏固記憶學過的知識。要求教師每節課抽出5——10分鍾的時間對上一節課的知識進行檢查,督促學生養成課後復習的習慣。
在地理學習中,怎樣知道自己通過預習、聽課而所掌握的知識情況呢?這就需要通過檢測手段,獲取回饋信息。學生通過做檢測題將獲取的新知識得到強化、確認。通過檢測,可以了解自己學習中的問題,調整自己的復習和預習計劃,從而養成獨立獲取知識能力的習慣。這就要求學生每學完一節新知識,就做相關的測試題,檢測自己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所以要求學生將所有資料保存好,以便復習檢測使用。
當然學生良好的地理學習習慣遠不止這些,但只要注重學生的好習慣的培養,定能收益非淺。良好的學習習慣,也不是三天五天就可以養成的,必須長期訓練,持之以恆。尤其要強調的是,一定要啟發學生自覺養成良好習慣,並在堅持不懈的習慣訓練中磨練自己的意志。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把教材中的知識變成自己的知識,有效地從書本中汲取營養,真正提高學生的素質。
在中學地理教學中,我們注意到這樣一些現象:學生很少能自覺地利用地理課堂上所學,把自己所看到的不同地理事物或現象,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對比、聯想、分析綜合,也很少能自覺地利用地圖等地理語言表述這些地理知識。如初二地理教師在新學期開始讓學生把假期曾經外出旅遊的路線、經歷及感想,聯系地理課上所學的相關知識,表達出來與同學們進行交流。結果大部分學生只是簡單地用語言描述自己到過的地方,買了什麼當地的旅遊紀念物,吃過什麼好東西,晚上住在什麼地方,等等。進行了初中一年的地理課堂學習以後,為什麼學生對生活環境中的地理現象、事物及其相互聯系熟視無睹,無動於衷呢?為什麼學生很難將地理課堂上所學的地理原理進行聯系,解釋,運用於實際呢?為什麼只有很少學生能夠自覺運用地圖這一地理語言呢?等等。這些現象或問題的出現,說明在我們日常的地理課堂教學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需要研究和解決。一是學生把地理課堂教學和課外學習割裂為兩部分,不能將課堂教學和課外學習有機地相聯系,理論聯系實際;二是地理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教給學生有關的地理知識、技能,開發智力,而且還要訓練、培養學生良好的地理學習習慣。地理學習的內容是地理環境,學習地理首先是從觀察地理事物和現象開始的,生活中那種無目的、無計劃、沒有一定方式方法的隨意觀看、瀏覽不是我們所要培養的「地理眼」。地理教師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知道觀察什麼(地理內容),如何學習(地理方法),怎樣思考(地理評價)以及怎樣提高(地理實踐)等地理學習習慣。 一、突出地理學科特點,培養學生地理學習的習慣 習慣是個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動化地進行某種動作的需要或特殊傾向。它是在較長時期內逐漸養成的,一時不易改變。教師應該有意識地、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作為一名地理教師,應該突出地理學科的特點,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習習慣。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環境的結構分布及其發展變化的規律性以及人地關系的學科。我們認為,地理教學的內容和培養目標相聯系形成了地理教育的學科特點,即地理科學的人地相關性、地理教學內容的區域性和廣泛性以及地理教學過程的直觀性和實踐性。這樣,在地理教學實驗中,我們針對地理教育的學科特點,注意從培養學生具有一雙「地理眼」,樹立一種「人地觀」,描繪一幅「腦中圖」,以及勤於實踐「走四方」等四個方面來培養中學生地理學習的習慣。 培養學生具有一雙「地理眼」,就是要培養學生有目的、有計劃、有方法地探尋和感知各種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將地理理論與地理實際相聯系,在生活中能從地理學科的角度發現世界、了解世界,進而為探詢、改造世界作好准備。一方面,培養學生自覺、主動地觀察和思考自己生活環境中有哪些地理事物和現象,在比較、分析、綜合和概括歸納上升為一定規律的基礎上,能找尋出相關的地理理論知識的支持;另一方面,培養學生能帶著課堂學習中較為抽象的地理理論知識,在實際生活中找尋出相關的典型例子,進而能夠深刻理解這些理論知識。 培養學生樹立一種「人地觀」,就是不僅要學生掌握有關環境中的地理知識,而且還應培養學生用辯證唯物主義人地關系理論來認識人類與環境之間的關系,並在此基礎上建立關於人口、資源與環境等方面的正確觀念。地理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自覺地從「人地相關性」的角度關切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了解、評價人類活動與環境的密切關系,進而樹立環境保護的責任感和危機感,自覺約束自己的行為等等。 培養學生描繪一幅「腦中圖」,就是要培養學生習慣於運用地圖等地理語言工具,從讀圖、用圖、畫圖到進行無圖思考,發展學生的空間想像及形象思維能力。 培養學生勤於實踐「走四方」,就是要培養學生能將課內學習與課外活動、日常生活相聯系,養成積極主動地參與實踐活動,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在實踐中印證、學習、探索和發展創新的學習習慣。 二、培養學生地理學習習慣的方法 1.幫助學生處理好「理→地」的能力,理論聯系實際——培養一雙「地理眼」 培養學生處理「理→地」的能力,實際上就是幫助學生處理好運用地理基本原理(如地理事物的演變和分布規律以及形成這些規律的原因)說明或解釋地理事物或現象(如地名、地理數據、地理事物的演變和分布狀況)的過程。經過一個階段的地理教學,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基本理論以後,教師應多指導學生運用這些知識對一些地理事物或地理問題進行分析、比較、判斷。其目的是進一步將地理知識轉化為實際能力,它是鞏固原有知識,同時又是不斷地把知識擴大,加強應用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處理「理→地」的能力,有利於其舉一反三,遷移能力的形成。教師講課時應努力理論聯系實際,聯系生活,聯系鄉土,讓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用發展聯系的眼光看世界,讓學生善於從日常生活中感受地理環境的存在,發現各種司空見慣的地理現象和事物背後的地理原理,培養學生具有一雙觀察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地理眼」。 具體措施是,一方面,教師指導學生總結歸納現實生活中能感受和攝取地理知識的方面和途徑。課內結合內容講授方法,課外讓學生自己多方面體會、消化,豐富地理感性材料,開闊學生視野,培養學生具有一雙觀察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地理眼」,提高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與地理環境交往時,對周圍地理環境的感受能力及行為選擇能力。例如,首先,教師應該給學生構建「地理知識樹」,讓學生知道地理知識所涉及的領域或方面,尤其應結合本班大部分學生的生活環境地域特點(如北方與南方,城市與農村等)。其次,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介紹自己課外一般都是從哪些渠道獲取地理知識的,有哪些自己比較喜歡的書刊及欄目,有哪些自己比較嚮往的地方等等。教師指導學生歸納出較為廣泛閱讀的地理書籍、報紙或雜志與地理知識相關的欄目,推薦電視節目中地理性較強的一些專題,如「人與自然」、「看世界」、「正大綜藝」、「環球45分鍾」、「中國旅遊」等等。也可以寫一些網址,介紹給有條件上網的同學,指導學生利用互聯網路查找相關的地理知識等。 另一方面,教師結合地理課堂教學要求在講課時,注意理論聯系實際,聯系鄉土,多舉實例,進行示範,透過現象看本質,加強課堂教學的指導作用。例如,當講到正午太陽高度及其變化時,讓學生注意觀察和回憶北京這幾天以及不同季節的同一時刻太陽的仰角及其變化,再引出正午太陽高度及其變化。當講到天氣及氣候時,讓學生每天堅持注意收聽、收看和記錄北京的天氣預報,比較同一季節不同年份的資料特點,引導學生歸納得出天氣與氣候的異同。當講到火山、地震和地熱等的分布時,教師應把教材中世界上一些代表性的火山、地震及地熱與這兩年新聞報道中有關火山、地震等爆發及其分布的資料給學生,讓他們標記在世界地圖上並和世界六大板塊示意圖相聯系、比較,分析其規律,解釋其成因,讓學生懂得偶然中的必然性等道理。 2.分析評價各地人們因地制宜的生產和生活狀況——樹立一種「人地觀」 首先,要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地觀。人類的活動離不開地理環境,地理環境的發展、變化又深受人類活動的影響。由於人類與環境的關系日益密切,掌握環境的變化規律,揭示其各部分的內在聯系,調節人地間物質與能量的交換過程,協調人類自身發展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已經成為當前人類面臨的重要課題,也是我們地理教學中的主要任務之一。 當前人類面臨的種種問題,如地球變暖,臭氧層破壞,物種滅絕,熱帶原始森林遭到毀滅性的破壞,土地沙漠化日趨嚴重,淡水資源短缺,城市環境嚴重污染等等,這些內容都具有很強的地理學科特點,通過對這些問題全面的,實事求是的分析,在談「地」的時候,始終結合「人」的因素,在教學中既要批判極力誇大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生活作用的「地理環境決定論」,也要批判片面強調人類意志與社會因素對環境控製作用的「唯意志論」,樹立正確的反映人類與地理環境協調發展的辯證唯物主義人地關系論,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形成正確的人地觀。 其次,教師從辯證唯物主義人地觀的角度,通過分析一些典型案例教給學生觀察分析問題的方法。例如,對南方低窪易澇的珠江三角洲或太湖流域地區的基塘生產的分析評價。一般先講清楚觀察的目的、內容、順序、方法,再從時間、地點、原因、人地關系等方面分析各要素之間的聯系、存在於這些地區的獨特性和價值等。 最後,有計劃地經常訓練學生對實際地區人們因地制宜的生產、生活進行分析評價練習,逐步樹立學生看問題的辯證唯物主義人地觀。地理學是研究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關系的一門科學,與其他學科相比較,地理教學過程具有廣泛聯系實際的有利條件。例如,可以聯系天氣現象及其有關的天氣預報來分析、評價我國各地的農業生產現狀及發展方向;可以聯系我國的洪澇、乾旱及其有關的氣候規律來分析、評價防災、減災、抗災工作;可以聯系各地環境生態現狀來分析、評價環境保護工作的任務及方向;可以聯系我國的歷史文化、民族風情、名山大川等資源來分析、評價旅遊業的現狀及我們面臨的任務;可以聯系海灣戰爭來分析、評價石油資源的分布與開發等等。通過這種聯系能使學生增強時代感、親切感和趣味性,同時可以養成學生經常地從辯證唯物主義人地觀的角度觀察、分析、評價國內外發展現狀、面臨的困難和工作的方向。 3.從看圖、用圖到畫圖,構建學生的地理空間概念——描繪一幅「腦中圖」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環境的結構分布及其發展變化的規律性等內容的科學,地理事物和現象等的發生、發展及分布等具有顯著的地域性,構建學生的地理空間概念既是培養學生地理學習能力的主要內容,又是地理教育是否成功的一個主要標志。地圖是經過概括抽象化的表示地理空間關系的圖形,是地理教學中重要的直觀工具,是地理課堂教學的「第二語言」。同時,地圖也是幫助學生建立地理空間概念的一種最好的工具。因此,在地理教學中培養、訓練學生讀圖、用圖、繪圖,進而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一幅活地圖的良好學習習慣,最終有利於構建學生的地理空間概念,提高學生的地理空間想像和形象思維能力。 培養學生在腦中描繪一幅地圖的習慣是一個逐步的、長期的漸進過程。首先,地理教師要讓學生了解地圖的有關知識及讀圖方法。地圖既然是學習地理的工具,就應該要求學生知道在地圖上如何量算出實際距離,如何定方向,如何識別地理事物等。地圖有各種類型,應該讓學生掌握各種等值線圖、曲線圖、柱狀圖、剖面圖、統計圖、模式圖、景觀圖、地理漫畫、地理原理示意圖等的讀圖方法及讀圖中常見錯誤的糾正。 其次,在讀圖、用圖的教學中,地理教師應作好示範教學。教師不僅要經常地、反復地向學生強調地圖的重要性,而且還應在日常的地理教學、考試中充分地運用各種地理圖像,作好示範教學,尤其是某一類地圖第一次使用時更應該從方法上交代清楚。 再次,讓學生反復進行繪圖練習,在模仿、改造、創造中逐步提高。教學實驗中,我們的地理教師結合教學環境,通過參與學生小組活動,一起繪制教室和學校平面圖並讓學生體會地圖比例尺、方向及圖例、注記的含義、表示方法,比較圖幅相同的情況下,比例尺大小與平面圖內容詳略程度、表示的范圍大小之間的關系。開展學生繪制的教室、學校、家庭及社區等地的平面圖觀摩展覽,讓學生在觀摩、比較、模仿、自我改進和創造中逐步提高對地圖學習、使用的能力。 最後,在無圖情況下,要求學生用語言描繪出地理事物或現象的空間結構和空間聯系。地圖是學習地理的工具,讀圖、用圖、繪制地圖等地圖能力的培養不是我們地理教學的最終目的。在學生掌握了地圖的基本能力以後,教師還應更進一步培養、發展學生的無圖想像和思維能力。教學實驗中,我們的做法是讓學生用語言來描述他們所使用或繪制地圖中的地理事物或現象的分布及聯系。例如,在課堂上,讓學生在無圖的情況下,從空間方位上用語言來描述學校各建築的分布及聯系;或描述從學校到天安門廣場的路上,各大建築、立交橋、商場等的分布及聯系等。 4.動口、動手、動腳和動腦,參與地理實踐活動——勤於實踐「走四方」 首先,教師要讓學生明確地理實踐活動的重要性及實施地理實踐活動的廣泛性。 在實踐活動中,學生受書本知識的束縛較少,思維具有較大的自由度,對生活中各種事物的觀察和思考,可以提高學生發現問題的敏銳程度,激發學生的創造設想。實踐活動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廣泛和強烈的好奇心,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於充分發揮其創造潛能,同時也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索的精神,敢於創造的勇氣和對創造活動的熱愛、渴望等個性品質的培養
G. 初中地理主要講什麼內容,簡單的說
1、地球和地圖
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最大周長4萬千米,赤道半徑6378千米,極半徑6357千米,平均半徑6371千米。
緯線: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 緯線是不等長的,赤道是最大的緯線圈。
經線:連接南北兩極,並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 經線是等長的。
2、陸地和海洋
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極周圍卻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極周圍卻是一塊陸地(南極洲)
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陸地。
半島是陸地伸進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峽是溝通兩個海洋的狹窄水道。
3、天氣與氣候
天氣有兩個重要特點:天氣反映一個地方短時間里的大氣狀況;同一時刻,不是地方的天氣可能差別很大。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①從大氣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統稱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霧、露不是降水。
②由赤道往兩極,總的趨勢是年降水量逐漸減少。
4、世界的氣候
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一般變化不大。
赤道附近(熱帶雨林氣候);兩極地區(寒帶氣候);回歸線附近的大陸東岸(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熱帶沙漠氣候);中緯度內陸地區(溫帶大陸性氣候)。
5、發展與合作
目前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分布在除南極洲以外的各大洲。
從陸地面積看,最大的是俄羅斯,中國位居世界第三位。 從人口來看,最多的是中國,印度居世界第二。
世界各國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初中地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初中地理基礎知識手冊
H. 高中地理必修三裡面所講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高中地理必修三主要為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即從不同分區中概括地理空間上的共性。
以下為提綱
地理必修3主要考點
●區域和區域差異
考點詳解
區域的含義
l 是指地球表面的某空間單位,是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根據一定的指標方法劃分的空間單元,這些空間單元之間的界線有明確的,也有過渡性質的。
區域差異
1、區域之間有明顯的差異性,運用區域比較法研究;區域內部有整體性,運用綜合分析法研究;
2、區域比較的方法:
自然地理特徵
位置
1、緯度位置;2、海陸位置;3、相鄰關系
氣候
1、氣溫特點;2、降水特點;3、氣候類型概括;4、特殊氣候現象。
地形
1、地形單元;2、地勢特徵;3、主要地形類型;4、特殊地貌景觀。
水文
1、主要河流水文特徵;2、主要湖泊水文特徵;3、其他濕地水文特徵。
植被動物
1、地帶性植被;2、典型動物;3、特殊物種。
土壤
1、地帶性土壤;2、特殊的非地帶性土壤;
自然資源
1、 土地資源 水資源 氣候資源 生物資源 礦產資源等資源構成;
2、 資源優勢及其問題;
人文地理特徵
人口民族民俗
1、人口規模及密度;2、人口分布;3、民族。
語言及文化
1、語言種類;2、宗教信仰;3、民俗文化;4、現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活動。
生產活動
1、 農業(作物、熟制、農業類型、在世界農業地域分工中的地位、農業區、農業區位條件);
2、 工業(工業部門構成特徵、工業區位條件、工業區及其重要工業城市)
其他
其他具有明顯區域特徵的地理事物。
中國的區域差異
東部季風區
西北乾旱半乾旱區
青藏高寒區
地形地勢
海拔多在1000米以下,平原、丘陵、盆地、山地相間分布在二、三級階梯上
海拔多在2000米左右,以高原、盆地為主,位於我國第二級階梯上。
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以高原、盆地為主,位於我國第一級階梯上。
氣候
季風氣候顯著,風向、降水、氣溫明顯隨季節變化。雨熱同期,溫暖濕潤
深居內陸,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降水量少,日溫差和年溫差都較大。
空氣稀薄,太陽輻射強,氣溫低、風力大,河谷地區氣候垂直變化顯著。
水文
河流湖泊眾多,河流多自西向東流入太平洋,河水和地下水的補給雨水為主。
多數為內流河,湖泊以鹹水為主,山地冰雪融水是主要的水源補給形式。
內流區與外流區兼備,高山湖泊眾多,山嶽冰川成為眾多大江大河的源頭。
植被、土壤
以森林和森林草原為主,有大量的農作物和人工林植被,森林植被發育土壤
從東到西依次出現森林、草原、荒漠和戈壁。土壤層稀薄,有機質含量低。
高寒荒漠廣布,水分條件稍好地區有高山草甸、灌叢和山谷森林。凍土廣。
區域分異主導因素
隨緯度位置變化的氣溫是該區內部自然區域變化的主導因素。
距離海洋遠近而變化的干濕狀況,是該地區內部自然地域變化的主導因素。
隨海拔高度而變化的垂直地帶性是決定該地區內部自然地域變化的主導因素。
●產業轉移和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基礎知識與原理
一、資源的跨區域調配:
1. 背景:自然資源的區域分布是不均勻的,存在明顯的資源富集區和資源貧乏區。另一方面,區域間的經濟發展水平也不平衡,各區域對自然資源的需求與該區域所賦存的自然資源往往不匹配,因此,為了適應區域發展與自然資源供給的平衡,就必須進行資源的跨區域調配。
結論:資源的區域分布不均和供需矛盾是導致資源跨區域調配的根本原因。
2.方案:主要是工程建設方面的相關問題,如各種工程方案的優、缺點比較,結合區域地理考查相關內容,影響工程建設的區位因素等。這一部分內容一般不屬課標要求考查的重點。
3.影響:這一部分內容是課標要求的核心問題,側重考查學生探討、評價現實中的地理問題的能力。總體來說,資源跨區域調配有利於資源的合理配置,是縮小區域間經濟發展差距,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具體來說,要結合不同的資源類型、區域特徵,從社會、經濟、環境等各個方面來分析對資源輸出地和資源輸入地產生的積極和不利影響。
資源跨區域調配,不僅要關注對資源輸出地和輸入地地理環境的影響,而且還要注意對資源調配所涉及的有關區域(工程建設沿線地區)的影響,如西氣東輸工程沿途經過甘肅、寧夏、陝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蘇等省區,對於沿線地區同樣可以起到拉動經濟增長、改善大氣環境質量、增加就業機會、解決沿線農村生活能源問題等積極影響,工程建設也可能產生破壞生態環境、影響居民日常生活等相關負面影響。又如,北煤南運對於沿線地區會加大交通運輸(尤其是鐵路運輸)的壓力、運輸過程中造成環境污染等問題。
歸納:資源跨區域調配問題的一般解題思路:
結合世界、中國各類能源、資源分布圖,要求學生關注各類能源、資源的分布、運輸線路、沿線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特徵,其中重點是該類資源的特徵、分布;輸出、輸入、沿線各地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徵;線路的走向及影響選線的主要因素;沿線地區該種資源的補給需求狀況;調配後的社會、經濟、生態效益。
二、產業轉移
1.概念:產業轉移是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達區域的部分企業順應區域比較優勢的變化,通過跨區域直接投資,把部分產業的生產轉移到發展中區域進行,從而在產業的空間分布上表現出該產業由發達區域向發展中區域轉移的現象。
產業轉移一般包括對外直接投資、設立營銷網路、建廠、設立研發機構等形式,其中設立研發機構是產業轉移的高級形式。跨國公司在國外設立研發機構有利於實現生產與開發一體化,縮短新產品生產周期。
2.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勞動力因素、內部交易成本、市場因素、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國家政策的調整、環境因素、資源問題等。
相關案例:
(1)二戰後,發達國家勞動密集型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而從發展中國家進口產品,其主要因素是發展中國家擁有大量廉價勞動力。
(2)第三次工業革命以來,美國東北部地區的產業向西部、南部轉移,其主要因素是因為東北部地區的環境、資源問題。該產業轉移有利於東北部地區環境的改善,但若不注意發展其它產業,也可能造成就業問題和經濟衰退。
(3)近年,台灣大量機電、IT企業向大陸轉移,其主要因素是尋找新的市場。
(4)近年來,廣東珠三角地區部分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產業向山區和兩翼轉移,其主要因素是為了實現區域內部產業布局的均衡發展,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當然其中也有山區和兩翼地區的比較區位優勢)。
3.國際三次產業轉移及其對我國的影響
一是20世紀50年代美國將鋼鐵、紡織等傳統產業向日本、西德等國轉移,集中力量發展半導體、通訊、電子計算機等新興技術密集型產業;
二是20世紀60-80年代,日本、西德等國將附加值較低的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如亞洲「四小龍」等),重點發展集成電路、精密機械、精細化工、家用電器、汽車等附加價值較高的技術密集型產業;
三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歐美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和亞洲「四小龍」等新興工業化國家或地區將自身不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向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轉移,重點發展自身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
20世紀80年代我國抓住了以輕紡產品為代表的國際勞動密集型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歷史機遇,完成了輕重工業結構的合理調整。
20世紀90年代我國承接了大量製造業的國際轉移,進入了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快速發展階段,使機電產品成為我國出口主導產品。
新世紀以來,我國積極承接以IT為主導的國際產業轉移,使我國成為外商直接投資的首選地之一,還促進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迅速發展,成為全球IT製造基地。同時,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迅速提高,並已高於國際平均水平。
4.當前,中國在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方面的三大特點:
第一,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行業越來越多。製造業仍然是我國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主要行業,在製造業中,高耗能產業成為我國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重要方面。近年來,一些發達國家為減小本國的環境壓力,從能耗、環保、稅收等方面對高耗能項目進行限制,加上《京都議定書》生效後,這些國家為完成減排溫室效應氣體的任務,越來越多地將此類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高新技術產業成為我國承接國際產業轉移越來越重要的行業,服務業是我國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新重點。
第二、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區域越來越多。東部地區因其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一直在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方面占據優勢地位。但西部地區所擁有的資源優勢、環境優勢和要素低成本優勢等,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國內外企業到西部進行投資。東部地區外商到西部地區再投資,也已成為西部地區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主要方式。
第三、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方式越來越多。如制定吸引外資的優惠政策、設立各種形式的開發園區、開展產業鏈招商引資、技術引進和消化提升和開展國際經濟合作等。
跨國公司是國際產業轉移的主體,但中小企業的作用也日益顯著。
5.國內產業轉移
一方面,東部沿海地區區位優勢的衰退,另一方面,隨著西部大開發的實施和促進中部崛起的實施,一些產業由東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大趨勢。中西部地區幅員遼闊,資源和區位優勢明顯,如果中西部地區努力完善體制機制,優化投資環境,推動本地區成為有競爭力的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基地、勞動力資源開發和輸出基地,那麼中西部地區將成為最佳的產業轉移承接地。
6.珠三角地區的產業轉移與升級
改革開放以來,珠三角地區出現了兩次大規模的產業轉移,第一次始於改革開放初期,香港傳統製造業(服裝、紡織、電子元件等)大量向珠三角地區轉移,這次產業轉移一方面加快了珠三角地區的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另一方面也使珠三角地區環境污染加重。第二次產業轉移始於20世紀90年代,大量勞動密集型產業、資源密集型產業向廣東欠發達地區、甚至「泛珠三角」地區轉移,而珠三角地區則通過大力引進計算機、信息技術、生物工程等高新技術產業,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
珠三角經過20多年的長足發展,在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成為全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目前,珠三角在承接國際產業轉移過程中也面臨著許多困境,突出表現在政策支持的削弱,長江三角洲經濟區的壓力,珠三角經濟體本身存在的缺陷(地理空間有限、資源約束越來越嚴重)、可持續發展後勁不足等。因此珠三角地區必須調整並優化承接國際產業的結構,全面提高產業整體素質,著力優化提高第二產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拓寬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空間,有步驟地向東西兩翼和山區進行產業轉移。
今年3月,廣東省政府出台《關於我省山區及東西兩翼與珠江三角洲聯手推進產業轉移的意見(試行)》,「產業轉移」迅速成為各級政府、各地企業廣泛關注的熱點。《意見》重點提出了扶持產業轉移園區建設的措施:一是給予用地政策支持。二是給予園區外部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支持。三是確保園區電力供應。四是加強園區企業用工培訓。通過教育扶貧或委託培養、培訓等方式,由省屬和珠三角地區有關技工學校、職業技術院校為山區及東西兩翼培養緊缺專業的技能人才。五是加大對產業轉移的政策支持。
●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1、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從經濟、生態、社會三方面效益評價其「優勢」和「存在的問題」
◆自然方面:地形、氣候、水文、植被、礦產等
◆人文方面:人口、聚落、交通、文化、農業、工業等
如:上中遊河道特徵——河谷狹窄,比降較大,多急流,水力資源豐富
下遊河道特徵——河谷較開闊,通航便利
2、流域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根據「資源優勢」確定流域開發方向
◆資源開發:
水能資源開發——發電、養殖、旅遊、航運、防洪等,有利於發展高耗能工業。
水資源開發——旅遊、灌溉、養殖、航運等。
生物資源開發——旅遊、教育等。
土地資源開發——因地制宜,發展農、林、牧、漁等多種農業。
礦產資源開發——建立礦產開發基地,建立相應的工業部門(利用廉價電力)。
旅遊資源開發——做好旅遊規劃,發展交通,發展旅遊業。
◆生態(恢復)建設:
礦產資源開發:①礦產資源開發導致植被破壞,產生的廢石、廢渣佔用大量土地;
②不合理的開采引發地面沉降、滑坡、塌陷、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③礦產資源開發形成的廢渣、廢水中的有毒元素污染環境。
●區域經濟發展——農業
1、區域農業生產條件分析:
根據所學知識或圖示信息,弄清當地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根據與區域農業發展的相關程度,從光熱、降水、水源、地形、土壤等自然條件,人口密度、農產品市場需求、交通運輸、國家政策、資金投入、農業科技等方面評價其農業區位條件。
2、區域農業布局特點分析:
區域農業布局體現人類農業生產活動對自然條件的適應和改造,以適應為主。農業生產必須與自然條件相適應,這樣才能產生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否則,會陷入經濟效益不斷下降、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惡性循環。
不同自然因素對農業布局有不同影響,主要控制因素是地形和氣候。
地形:從宏觀看(大區域圖)——山區適宜發展林業或牧業,平原適宜發展種植業,濕地(湖區、庫區等)適宜發展水產養殖業。從微觀看(小區域,通常為等高線圖)——坡度較大的山地適宜營造水土保持林,較緩處可發展經濟林木(如茶葉、果樹等)或修築水平梯田,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可發展種植業,濕地發展水產養殖業。
氣候:熱量——不同熱量帶有各自的典型農作物品種。水分——不同的干濕狀況決定不同的用地類型:濕潤地區—水田,半濕潤地區—旱地,半乾旱乾旱地區—草地。
●區域能源、礦產資源的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一、能源概述
1、概念:凡是能夠提供某種形式能量的物質或物質的運動,統稱為能源。
2、分類:
(1)按形成和來源分類:
①來自太陽輻射的能量:煤、石油、天然氣、太陽能、生物能、水能、風能等。
②來自地球內部的能量:地熱、核能。
③來自月球、太陽對地球的引力而形成的潮汐能。
(2)按利用的技術狀況分類:
①常規能源:被人類利用多年,現在仍大規模使用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氣、水能、生物能。
②近若干年才被利用的能源,如核能、地熱、海洋能、太陽能、沼氣;或過去利用過,現在又有新的利用方式的能源,如風能。
(3)按性質分類:
①可再生能源:使用後仍可更新或再生的能源,如太陽能、水能、生物能、風能等。
② 非可再生能源:是經過地質作用在億萬年中形成的,開采以後,短期內無法恢復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氣、核能等。
二、礦產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1、存在的問題:濫采、濫用礦產資源,造成礦產資源的浪費甚至枯竭,廢棄物處理不當,使環境受到污2、解決措施:合理開發和利用,加強勘探,跨區域調配,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資源的利用率,開展礦區土地復墾等。
三、世界能源問題
世界能源生產和消費存在地區差異。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常規能源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以俄羅斯、中國、美國、加拿大和英國為代表。南半球常規能源豐富的國家主要有南非、澳大利亞等。從總體上來說,發展中國家能源的生產量大於消費量,而發達國家消費量大於生產量,存在著嚴重的不平衡性和不合理性。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目前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以核能為例,美國發電總量最大,法國能源消費構成中,核能所佔比例最大。我國核工業經過20多年的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核電設計建設和運營水平明顯提高,核電工業基礎已初步形成。目前形成了浙江秦山、廣東大亞灣和江蘇田灣三個核電基地。
世界上能源完全自給的國家為數甚少,主要有俄羅斯、加拿大和英國。中東是世界最大的石油產區和出口區,主要出口到西歐、美國和日本,其中繞道好望角的海上航線被西方國家稱為「海上生命線」。由於石油比煤炭更容易運輸,更容易使用,發熱量更高,而且基本是無灰燃料,所以世界能源消費構成中目前是以石油為主,將來還是以石油為主。中國現在是以煤炭為主,將來還是以煤炭為主,這是由中國的基本國情所決定的,因為中國煤炭資源分布廣,儲量大,開采和使用都比較方便。而石油儲量有限,除了可作為燃料,更應作為化工原料。
無論是世界還是中國,目前能源消費構成中都是以常規能源為主。但對於中國來說,除了繼續保持和發揮煤炭的優勢以外,還應大力開發水力資源,因地制宜地開發新能源,以能源結構的多樣化促進經濟的快速、良性發展。
四、關注我國目前的能源問題
近幾年我國經濟發展很快,2004年我國成為第二大石油進口國,能源問題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我國目前不僅1/3以上的石油消費需要進口,而且由於生產發展對電力的需求過大,導致電力需求出現較大缺口,為彌補電力供給不足,緩解近兩年的電荒,各地紛紛增加了發電機組和發電量,增加了對電煤的需求,從而使煤價不斷上揚。因此,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開發能源、保護資源已成為我國經濟建設過程中的當務之急。
緩解我國能源資源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必須立足國內,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一要堅決實行「開發和節約並舉,把節約放在首位」的方針;二要抓緊制定專項規劃;三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四要加強礦產資源的開發管理;五要大力倡導節約能源資源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另外,還要積極開展「能源外交」,從多渠道拓展我國的能源供應。
●說明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過程,產生的主要問題及解決措施
★工業化和城市化
1、城市化的內涵:
農村人口向城市人口集中和農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轉化的過程。
2、衡量城市化的標志:
⑴城市人口數量增加 ⑵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⑶城市用地規模擴大
3、衡量工業化是否完成的指標:
⑴農業產值/國內生產總值<15%
⑵農業就業人口/全部就業人口<20%
⑶城鎮人口/總人口>60%
4、工業化與城市化的相互關系(相互影響、相互推動的關系):
工業化推動城市化的發展,城市化又會反作用於工業化,促進工業化的發展。
5、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的特點:
⑴一般規律:在工業化初期,城市化就已超過工業化,隨後就明顯地高於工業化水平。
⑵發達國家:城市化超前於工業化,兩者相互協調發展,較為合理。
⑶發展中國家:城市化滯後於工業化,城市化與工業化及經濟發展不相適應,因而產生嚴重的「城市病」(交通擁擠、住房困難、污染嚴重等)。
★中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以我國珠江三角洲地區、江蘇省為例)
1、存在的問題:
⑴城市化滯後於工業化 ⑵工業發展產生環境問題
⑶鄉鎮工業發展分散產生如服務設施效益不佳、基礎設施成本高等問題
⑷城市規模相對縮小,城市的帶動作用不明顯,特大城市少,難以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2、城市化建設思路:
⑴加快實現「城市現代化,農村城市化,城鄉一體化」。
⑵打破舊體制下的行政區劃,增強城市聚集力,帶動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
⑶適當發展特大城市,加快發展大城市,積極發展小城市,重點培育中心城鎮。
3、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的主要措施:
⑴調整行政區劃,加快城市化,加大城市的聚集力和輻射力
⑵「組團式」地發展城市群,建設大城市圈
⑶工業發展促進小城鎮建設
⑷保障進城農民利益,使農村城市化有穩固的基礎
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
一、 全球定位系統(GPS)
1、 概念:利用衛星網路來獲得地面某點的經緯度和高程的系統。
2、 組成:
空間部分:由分布在距離地面20200千米的6個軌道面上的24顆衛星(其中3顆備用)組成。
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監控系統。
用戶設備部分:GPS接受機。
3、 特點:提供精密的經、緯度、高度且具有全天候、高精度、自動測量的特點。
4、 應用:確定考察點的經、緯度和高度,主要用於定位和導航。
二、 遙感技術(RS)
1、 概念:利用一定的技術設備和系統,在遠離被測目標的位置上對被測目標的
電磁波特徵進行測量、紀錄與分析的技術。
2、 環節:目標物----感測器----遙感地面系統----成果(遙感影像)。
3、 特點:探測范圍大,獲得資料快、周期短、適應性強。
4、 應用:資源調查、環境監測、自然災害防禦監測等。
三、 地理信息系統(GIS)
1、 概念:依靠計算機實現地理信息的收集、處理、存儲、分析和應用的系統。
2、 程序:信息源----數據處理----資料庫管理----空間分析----可視化表達(地圖、
三維視圖、多媒體)。
3、 應用:解決與地理事物分布、位置有關的問題;分析地理事物發展變化的趨
勢;揭示地理事物分布與組合的規律;建立數學模型。
四、 數字地球
1、 概念:對真實地球及其相關現象的統一性的數字化重現與再認識,是遙感技
術、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虛擬技術、網路技術等各種技術
的綜合應用。
2、 基礎:全球網路與分布式存儲
3、 依據與特徵:虛擬現實技術
4、 信息源:高解析度衛星影像
5、 應用:使人類擁有一個數字化空間實驗室,為國家大型工程決策提供重要參考,為人類提供前所未有的方便。
I. 七年級地理課本最後一課叫什麼
《最後一課》也叫「阿爾薩斯省的一個小孩子的自述」。本文是阿爾豐斯·都德寫的一篇短篇小說,文章以淪陷了的阿爾薩斯的一個小學校被迫改學德文的事為題材,通過描寫最後一堂法文課的情景,刻畫了小學生小弗郎士和法語教師韓麥爾先生的形象,反映了法國人民深厚的愛國感情。這最後一課雖然短暫,卻讓我們感受到了阿爾薩斯人的悲痛的心情。
J. 高中地理主要講些什麼
必修科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區域可持續發展、區域地理。
選修科目:旅遊地理、自然災害與防治、環境保護。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上冊),學習時應該採用偏重理科的學習方法,理解重於記憶,會用為目的,側重於對地理原理、地理規律的運用,聯系實際分析解決問題。平時多做練習,重視思路,特別要多畫圖,以加深理解和鞏固所學知識。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上冊部分),包括宇宙、大氣、海洋、陸地等,主要屬於理科內容。特別是其中的地球運動及時間計算、太陽高度角、各種日照圖以及氣候、洋流、各種等值線圖等內容,具有鮮明的理科特點,需要較多的邏輯思維。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下冊和選修教材一)和區域地理(選修教材二),主要屬於文科內容,適合採用偏重文科的學習方法,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非常重要。學習時要多看書,熟悉和掌握知識要點;會看書,把握教材的脈絡和主要思想、觀點;還要多思多想,善於總結,形成自己的看法。
(10)地理最後一課講什麼擴展閱讀:
高中地理與初中的內容相差很大,初中多為「是什麼,在哪裡」,而高中是「為什麼」,尤其高一上冊的自然地理,學習時要求學生有較強的理科思維,理解難度大,剛進入高中的學生生活閱歷有限,如學生對四季更替,邊遠地區鄉村學生對工業布局都缺乏感性認識。
進入高中以後地理中常識所佔比例較初中小了,但知識更深,更系統化,更加復雜,理解難度增大;地理在如今所滲透的范圍越來越廣,學習地理需要的課外知識也多。
參考資料:網路-高中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