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要學地理學地理學在社會實踐中應發揮哪些作用
地理學在社會實踐中應發揮的作用:
1、地理是研究人類與地理環境關系的科學。
人生活在環境里,人類離不開環境。地理學科引導我們去認識環境,教我們怎樣去適應環境,改造環境,使人類與環境協調發展,因而也是我們學習生存的科學,是我們生活的工具,是每一個公民必須的素質。
2、與其他學科相關聯。
地理學科的內涵非常廣泛,它不僅包含上至天文下知地理的科學知識,與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歷史、政治等各門學科有著廣泛的聯系,它那特有的全面分析和思考問題的地理思維方法還對我們學習其它學科大有幫助,使我們在這今後的學習、工作、生活中也受益匪淺。
3、地理學科的實用性很強。
宇宙的奧妙,海陸的變遷,氣候的異常,資源的開發,工業的合理布局,農業的因地制宜,人口的合理增長,環境的有效保護等等,都是地理學科研究的內容;航空航天、南極探險、邊貿洽談、中東戰亂、三峽工程、經濟發展、「五一」旅遊、拉閘限電……無一不與地理有關。
(1)今後如何通過地理科學實現自己的價值擴展閱讀:
地理學促進經濟發展:
1、對氣候變化的研究,幫助國家在制定經濟社會發展政策時可以提前應對,類似於碳排放權的爭取;
2、對極端天氣的預判,幫助城鄉居民抵禦各類災害,盡可能降低因災損失;
3、對全國及區域交通的時空變化的分析,可以為交通管理及新線路的規劃建設提供支持;
4、在電子商務板塊,為了讓大家能更快拿到自己買到的東西,物流中心的選址及物流分區及線路的設計就很重要,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在地方文化受到外來文化強烈沖擊的情況下,通過研究地方文化與地理特徵之間的關系,尋求地方文化的發展與延續方法。
❷ 經濟地理學的科學價值和應用價值
地理學是一門歷史悠久的學科,原始社會時期,由於人類要尋找安全的場所和尋找食物來源以及人們對於周圍世家的好奇心,人們就開始嘗試著了解周圍環境,並對這些通過探索的來資料進行整理。而中國作為一個擁有著5000多年歷史的泱泱大國,其在地理學方面的貢獻數不勝數,從公元前500多年的《禹貢》到近現代的《中國國家地理》等地理方面的專業雜志,無一不體現中國在地理方面的卓越貢獻,地理這一學科可以分為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還有地理信息技術三個方面,其中歷史最悠久的便是自然地理,其次則是人文地理。 從某種程度上講, 人文地理學是一門應用科學,其生命力就在於應用性,在於能對社會發展和國家建設實踐發揮作用。認為 地理學的研究主題包括仁弟關系的傳統,區域研究的傳統以及 空間分析的傳統,這些都促使人文地理學在社會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人文地理學的傳統實踐領域主要集中在國土整治、區域規劃、生產力布局、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研究、城鎮體系布局、旅遊規劃和投資環境規劃等領域。 人文地理學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起著極大的作用,從最初的選擇最佳居住環境到如今的企業區位選擇,人文地理都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而人文地理學對於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也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如最佳居住城市的選擇,企業最佳布局等。人文地理學的社會性、區域性、綜合性的特性更加促進了社會的發展。
人文地理學在我國的發展歷程並不像其他學科一樣順利,在建國之初,人文地理學被認為是為帝國主義服務的偽科學,所以在這一時期人文地理發展緩慢,主要體現在經濟地理學的發展,社會主義建設者在此期間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針,促進了中國的社會主義發展,而從1980年以後,人文地理學全面發展,在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上有課較大的進展。 人文地理學作為一種知識體系和認識活動,不僅具有科學認知的價值,而且還能直接知道和參與社會實踐。人文地理學對中國社會的貢獻和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科學地促進經濟健康發展
人文地理學作為一門科學,它的存在肯定有一定的科學依據。當今地理學的研究始終離不開地球表層,離不開人類環境,離不開人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在中國社會不斷發展的時候,以人居環境為例,人們不再像以前那樣認為只要是大城市就適合居住,而是認為當今最適宜的居住環境是綜合各方面來看的,如近幾個月進行的中國十大宜居城市的評選以及幸福城市的評選,這些都體現了人文地理學對科學認知的貢獻。
在如今人文地理學的范圍已經不僅僅局限於起初的經濟建設方面,而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擴展到了環境保護民族關系等方面,以環境保護為例,中國飛速發展的GDP有一部分是建立在以犧牲環境的代價上的,有了環境保護等政策的陪伴,經濟會更加健康的發展。 (二)、為國家政策的制定提供信息和技術方面的作用
人文地理學的發展需要通過社會實踐,其發展形成的理論是對社會經濟建設實踐的總結,這些理論在一定程度上能促進決策者正確進行決策。 以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為例,一個區域的決策者應該根據該地的自然條件如水源,日照植被等判斷該地區是否適合土壤開發,並根據以往開發的歷史確定該地區適合進行何種類的開
可以幫助你理解
請採納 給好評哦 謝謝
❸ 地理科學如何在國民經濟中發揮重要作用
地理信息技術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及國家安全保障的重要基礎性技術,在統計工作中也有廣闊的應用空間和前景。世界各國都高度重視地理信息技術在實際中的應用,大部分國家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在上個世紀建立並應用了地理信息技術。
統計工作是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情況的數量描述,地理信息技術是在給定的單元基礎上,對空間進行存儲、處理、分析和應用的基礎技術。市場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一定的地理空間,因此對於統計數據和統計調查對象而言,空間屬性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3)今後如何通過地理科學實現自己的價值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地理科學是一門文理交叉,偏重於理科的專業,所以首先要注重打好數學和計算機應用基礎。所學專業知識主要有自然地理學、現代地貌學、經濟地理學、人文地理學、測量地圖學、地理信息系統概述等,在計算機應用方面主要學習使用制圖軟體。
學習中,大量的實地調查、分析是必不可少的,如要進行地區植物分布調查,再把所得數據加以統計,用計算機進行分析,從而得出一個結論,也會對某一地區進行反復的調查,弄清地形的特徵後,再繪制地形圖等等。
❹ 地理科學對人的全面發展有哪些重要價值
地理學在鑄就學生健康人格中的獨特作用及其培養
浙江省新昌縣知新中學(312580)徐祝余
摘要:公民素質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是國際競爭的重要方面,也是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是社會和諧穩定健康發展的基石。因此教育應十分注重學生的素質培養和提高。素質包括思想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以及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等等,內涵豐富,而人格特徵是公民素質的核心組成部分。所以培養學生擁有一個健全向上的人格是極為重要的。地理學作為一門古老而又煥發著青春活力的大型綜合學科,有其獨特的特點和魅力,在鑄就學生人格中有其獨到之處,是其他學科所無法比擬的。地理學十分有助於培養學生科學和人文的雙重素養,踏實求是的工作作風,全面周密的思維方式,科學先進的發展理念等人格特徵。
關鍵詞:地理學;素養;人格;科學;人文;實踐;綜合;可持續發展
為培養學生成才,學校肩負著教育教學雙重任務。為了教育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造就健全的人格,學校雖然可以通過大型的集體活動集中教育,其成效也是顯見的。但這項任務更主要的還是落在各學科平常的教學中,需要各學科教師在平時教學中結合自身學科特點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這種教育有如涓涓細流滋潤著學生心田,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鑄就健全的人格。
各學科在培養學生人格中各有所長,而地理學是一門古老而又煥發著青春活力的大型綜合學科,有其獨特的特點和魅力,在造就學生人格中有其獨到之處,是其他學科所無法比擬的。地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有意識地利用本學科特點和專長去熏陶學生。下面簡述之。
一、地理學兼跨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兩大領域,具有在學科內部實現「科學與人文」融合的優勢。我們知道,科學活動與邏輯思維密切相關,人文活動與形象思維密切相關。科學求真,注重邏輯,給人以嚴謹,給人以科學判斷的慎密精神;人文求善,關注人的精神世界,給人以自由的思想和獨立的精神,讓人有社會責任感和良知。科學為人文奠基,人文為科學導向。二者正好相互補充,相互支持,不可分割,相得益彰。而當前社會有著較為普遍的現象:搞科研的缺乏人文素養,搞人文的缺乏科學精神。所以,地理學非常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並且使兩者得到和諧統一,鑄就健全的人格。
同時地理學又鮮明地倡導人類對自然的人文關懷,做到人地關系和諧協調發展。人地協調的思想,就是如何全面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的發展關系問題,如何界定人的能力、自由和人的價值問題,這是一個典型的「人學」問題。對自然的人文關懷是地理學中最具人文精神的部分,這恰恰是當今社會對公民提出的最迫切需要擁有的公民素養。
為了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在地理教學中我們要切實加強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兩大領域的教學,從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同時不能將兩者偏廢、孤立起來,而應將兩者緊密結合起來,在探索自然時要融進人文關懷,在評價人類活動時要充分估量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將造成的負面影響。如讓學生討論「綠色GDP」作為衡量社會發展狀況的重要意義。這樣就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進一步又造就了學生對自然的人文關懷。
二、與其他學科相比,地理學更注重實踐,以事實為依據探尋地理規律,同時又通過實踐來檢驗修正其理論,最後又指導人們去實踐。因此,實踐活動貫穿著地理活動始終,務實求真是其本色。如若把地理學比作為一個人的話,那地理學有如一位朴實無華、飽經風霜、爬山涉水、孜孜不倦、和藹可親、經倫滿腹、治學嚴謹、老當益壯的學者。如我國明末旅行家、地理學家徐霞客,自22歲開始旅行生涯,前後達30餘年,歷盡艱辛,足跡遍及江、浙、閩、晉、豫、魯、湘、鄂、贛等大半個中國,進行了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的考察和研究,以日記體例寫成巨著《徐霞客游記》。再如我國氣象地理學家竺可楨先生自1916年起記日記,1936年1月1日到1974年2月6日去世前一天,38年間日記無一日間斷,對每日天氣與物候均有記載,共800餘萬字。其實我們每一個從事地理學研究的工作者,何償不如此呢?
一位學生長期接受地理學中這種實踐論的熏陶,自然會養就辦事認真,注重實踐,勇於探究,實事求是、誠實守信、踏實的工作作風,這正是我們教育者對下一代接班人所期望的作風!
所以,教師在地理教學中,應十分注重並積極開展實踐活動,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創造條件讓學生參與到實踐活動中來。如在學校,教師可創辦「小小氣象站」、「小小天文站」等,讓學生從事觀察記錄。在課外,教師應布置研究性學習內容讓學生分組進行長期活動。即使在平時的應試性的教學練習中,也應特別注重「材料題」,突出地理數據、地理事實,讓學生在「第一手資料」中聞到實踐的氣息。這樣做,學生慢慢地會領會到實踐活動在地理研究中的重要性,自覺不自覺的形成了實踐的意識,從而成為人格構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是地理學中時時處處涌現的思維方式。這是地理學研究對象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決定的。組成地理環境的各自然要素之間以及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共同組成了一個有機整體。我們知道,地球表面組成自然環境的大氣、水、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等要素通過大氣循環、水循環、生物循環和地質循環等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彼此間發生著密切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從而形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同時自然要素又不斷影響制約著人類活動,使得人文要素和自然要素密切地聯系著作用著。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所以我們研究的每一地理事物、地理現象都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並不是孤立存在和發展的。這勢必要求我們在分析問題時要有整體意識,從多角度多因素來考慮問題,深知「牽一發而動全身」道理。這樣才能全面地看清問題所在。
正因為地理學具有上述特性,學生通過長期地接受綜合性的地理思維的訓練,學生就會自覺不自覺地養就了「全局觀」、「大局觀」、「整體意識」,這為學生鑄就健全的人格又添上濃重的一筆。以後無論學生走向哪一行業,象行政管理、統籌策劃等部門,都是極為重要的。在現實生活中地理工作者多成為部門負責人就是很好的證明。
那麼如何培養學生這種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呢?這其實不是難事,地理學中綜合思維方式那是比比皆是,地理學是綜合思維方式的一座「富礦」,只要教師有了這種培養學生綜合思維的意識,這問題即可迎刃而解。如分析地理問題時引導學生盡可能全面,譬如讓學生分析問題:「假如黃赤交角變小,自然界哪些自然現象將隨之改變?」、「假如地球作自東向西自轉,地球上哪些自然現象和人類活動隨之改變?」等,都非常有利於培養學生綜合思想意識和能力。如果涉及到學生未知領域,教師也要作適當的說明,暫且給學生「布白」,有待學生以後去「補白」,切忌偏面,把問題簡單化。
四、樹立可持續發展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珍愛地球,善待環境,這是當代公民必須具備的發展觀,要想成為當代一個合格公民必須擁有可持續發展思想,其是構成公民人格的核心。地理學以自己長期艱辛的實踐反思總結,最先提出了可持續發展觀,極有助於學生科學深刻理解可持續發展的實質精神,並付之行動。
地理學一直關注人地關系研究,在人類社會早期的采獵文明時期,環境對人類的制約作用較強,人類改造環境的作用微弱,於是人類形成了崇拜自然的思想;進入農業文明時期,人類開始大規模地改造自然,開發利用土地、水、氣候等資源,造成地理環境趨於惡化,生態變得脆弱。18世紀,世界各國先後走上了工業化道路,在這個階段,人類試圖成為自然界的主宰,征服自然以犧牲自然為代價,積累了巨大的物質財富,人地關系全面呈現不協調,人地矛盾迅速激化。20世紀60年代以來,人口激增,資源缺短,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問題日益突出,人類被迫重新審視自己的經濟行為,環境和發展問題開始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人們在實踐中認識到,不能再走傳統的以高消耗,單純追求經濟數量增長和先污染後治理為特徵的發展道路,而應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可持續發展觀的提出,是我們地理學研究成果,對其理解自然也是最深入准確的。在中學地理教材中也有較系統完整的詮釋,這極有助於學生全面深入准確的理解可持續發展思想。
如何在學生中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呢?一方面按中學教材正面直截了當地向學生傳遞這種觀念,這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在平時要時時處處貫穿這種思想。如在學習區域地理時,我們經常遵循:是什麼-怎麼樣-為什麼-怎麼辦的教學思路。這當中「怎麼辦」環節能很好地承載可持續發展思想,老師要注重,學生要注重,不能忽視,老師應有意識地提出問題:「為了使該地區更好地可持續發展,應開展哪些開發或整治措施?」,以此讓學生在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統領下去找措施,這非常有利於養就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思想和責任感。
其實,地理學還有更多特點有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格。如區位地理思維極有助於培養學生井井有條、有條不紊的思維和辦事風格;地圖的閱讀和運用有助於培養學生在解決問題時採用獨特的視野觀察事物從而形成創新舉措;自然地理事物之美又能催生學生的愛美賞美情愫,從而形成關愛自然珍愛生命的情懷。……
總之,我們認為一個學生只要接受了地理學的長期熏陶,就會形成科學和人文的雙重素養、踏實求是的工作作風、全面周密的思維方式、科學先進的發展理念等人格特徵。作為中學地理教育工作者應該以此為己任,讓地理學發揮更積極的作用,使得我們的公民素養更上一層樓。
❺ 你對地理有什麼新的認識今後的地理學習有什麼想法請把你的感想寫出來100個字
對地理的感想:地理,這個學科有趣而富有魅力,真的像磁石一般吸引著我。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種自然和人文現象的學問,它所蘊含的知識面很廣,但是核心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通過認知人地關系,找出讓地球可持續發展的途徑。現在全球變暖嚴重,自然災害頻發,在這樣環境下學習地理,可以培養我們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精神,可見地理是有一種「拯救世界」的意蘊的。這就是我對地理的看法,它以整個地球的可持續發展作為自己的使命。
❻ 地理的科學價值是什麼
地理是一門關於生活在地球上的人與他所處地理環境之間關系的學科,一般來講,地理所涉及的范圍包括人類生活的各種環境,也就是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自然環境包括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等圈層,由此就產生了地理的各個分支。
例如氣候現象、水文現象以及水環境、地球上的自然資源、地貌、生物的分布以及生態現象,土壤的分布以及類型等等很多現象,自然地理現象還關注於由於樣式、水文、植物、土壤相互作用的地表系統現象以及由於人類活動而產生的各種環境現象、氣候現象。
(6)今後如何通過地理科學實現自己的價值擴展閱讀
學習地理科學的基本要求:
1、具有扎實的地理學和環境學基本理論、基礎知識,掌握地理科學和環境科學的基本實驗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
2、掌握教育法規,掌握並能夠初步運用教育學、心理學基礎理論,具備良好的教師素養和從事地理教育和環境教育的基本能力;
3、了解地理科學的最新發展和地理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了解相近專業學科的一般原理和知識,並獲得廣泛的人文科學的修養;
4、具備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開展地理教學和環境教育的基本能力;
5、掌握資料查詢、文獻檢索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得相關信息的基本方法,並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❼ 如何在地理教學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我覺得可以結合東中西部的自然和氣候條件、民族團結、經濟發展水平、資源與環境和產業結構差異等方面,從西部大開發、區域協調發展、東部幫助西部進行扶貧開發、一帶一路建設等方面,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到地理教學中。
❽ 如何認識中學地理學科教育的價值
對地理學科的認識以及感想
1.地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體系由來已久,地理教育作為學校基礎教育的一門必修課,在我國已有近一個世紀的歷史。
2. 然而進入到,,世紀末的中國地理教育卻陷入了困境,地理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已下降到令人擔憂的地步。對此不能不引起我們對地理學科教育價值的重新思考。
3.地理學科教育內容的產生,是社會發展的產物。人類從遠古到今天無時無刻不與地理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且這種聯系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變得越來越密切。人類最初對地理知識的認識起始於對居住環境和取食環境的有意識的選擇。
4. 從原始社會、農業社會、工業社會、直到現代社會,人類與環境的關系經過了依賴、順應、掠奪到協調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地理知識不斷積累,地理學科體系不斷完善,人地關系的理論由曲折通向坦途。這些都體現了這樣一種必然的結論:地理知識相伴於人類而產生,地理知識相伴於社會的進步而發展。地理學科教育內容是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一種生產力。
5.地理科學的發展,對社會進步和發展起著巨大的影響。在人類與環境的關系中,一方面,人類活動范圍的擴大豐富充實了地理知識;另一方面,地理知識的積累,可以引導人類在更大的區域范圍內活動,從而進一步加深了人類環境的關系。
❾ 如何在地理教學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時代是知識時代,信息時代,在這個時代中誰能堅持創新,勇於創新,誰就能迎接未來知識經濟的挑戰。而今天的學生是我們未來國家建設的主力軍,他們的創新能力如何直接關繫到國家未來的發展。然而我國的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由於受到傳統的觀念、體制、模式等的制約,很大程度上是一種不斷,泯滅學生創造性的教育。我們的學校,正逐步成為一種「模具」,不管你有多少棱、角,都將一天天被磨去,成為一種統一的模型。我們的教師,正像辛勤的「園丁」,不管你多綠、多艷,為了整齊統一,都將在「園丁」修枝剪的咔嚓聲中被無情地剪掉。一個個充滿想像力的孩子,隨著年級的增高,就逐漸變成「聽話」的「解題機器」。這是多麼可悲的事情!地理教學也不例外。因此,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迫在眉睫!那麼如何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呢?就本人的調查以及研究,歸納總結了一下幾種方法:
一.培養學生對地理的興趣
郭沫若說:「興趣出勤奮,興趣出天才」。當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發生興趣時,他就會產生強烈的好奇心,主動到地、積極地、執著地探索該事物的奧秘。興趣具有一種巨大的推動力,可以激發人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要使學生在將來的地理學領域中有所創新,就必須首先培養學生對地理課的濃厚興趣。在我的調查報告中統計發現,百分之90的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科目學的最好,也在這門課上會突發奇想。
二.鼓勵學生標新立異
學生腦子里框框少,對成人司空見慣的事物能冷眼相看,提出一些新觀點,有時在成人看來是很幼稚的,甚至是離奇、荒唐的。對於學生的標新立異,教師一要允許,二要鼓勵,三要引導。上課適當允許學生隨時舉手提出問題、講出思想的火花;允許學生和老師爭論;課堂提問時經常問「你說呢?」「你認為呢?」「你的觀點呢」「你的看法呢?」「還有不同的想法嗎?」「再想想?」等,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一旦學生成功,要及時贊揚鼓勵,讓學生體驗創新的喜悅。例如經常以:「很好!」「很有新意!」「你真會動腦筋!」「你的想法真令人驚奇!」等語氣贊揚學生的新觀點。即使不成功,也不輕易否定,以免挫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尤其當學生對教師和書本的觀點有異議時,教師不要馬上給予價值判斷,而要與學生互相切磋,共同探討,求得正確的結論。盡量消除學生怕答錯的思想負擔。
三.培養學生發散思維
發散思維是創新思維的核心。沒有思維的發散,就談不上思維的集中、求異和獨創。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應著重啟發學生從不同角度對同一問題進行思考。在課堂教學中,要重視一題多解、一題多思、一題多變,誘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思考和尋找答案,產生盡可能多、盡可能新、盡可能獨特的解題思路、方法。例如:「如何把南極洲豐富的水資源運到撒哈拉沙漠,使其變為綠洲良田?」「如何開采月球上的礦產資源?」「人類怎樣向外星球移民?」「如何減輕巴拿馬運河太繁忙的交通?」等問題,十分利於學生發散性思維的訓練。
四.引導學生調查研究身邊地理現象
學生通過對身邊地理現象的調查研究,不僅有助於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而且也培養了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例如:在學習了氣候的有關知識以後,為了加深學生對氣候知識的理解與運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我給學生布置了這樣的調查研究作業:在飲食起居方面,家鄉的鄉親們多以什麼為主食,為什麼?家鄉的房屋等建築物有何特徵,為什麼?通過學生動手查閱書刊雜志、網路資料、到相關部門實地調查研究等以後,不難發現:家鄉的鄉親們多以稻米為主食,主要是因為家鄉地處南方,高溫多雨,適宜水稻的生長,所以鄉親們多以稻米為主食;家鄉的房屋等建築物主要考慮通風、遮陽、隔熱、降溫等功能,屋頂坡度大,有利於排水,這都是因為家鄉是亞熱帶季風氣候的緣故!
五.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
在課堂上,地理教師要利用各種地理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些地理教學方法和手段主要是:1)運用地圖。地圖在教學中具有特殊的重要的地位,利用地圖教學是地理教學的最突出特點,沒有地圖就不可能有地理學,也就無法進行地理教學。地理教師要經常運用地圖進行講課,有計劃、有步驟地培養學生閱讀地圖、分析地圖、填充和運用地圖的能力。 2)地理圖表應用。地理圖表多種多樣,它能夠形象直觀地表達地理數字、人口總數、人口密度、工農業生產指標等,使復雜的地理事物和現象簡明化。通過對地理圖表的繪制、分析、比較、聯系,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斷能力,更深刻地認識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實質。3)地理邏輯的應用。地理學科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從整體上反映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整個地球各大洲、各個國家、各個地區都是不同規模的地理環境。而地理環境特徵總是與組成的各要素及各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學生通過對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分析與綜合,比較與歸納,由淺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由具體到抽象,揭示現象,總結規律,深入理解各要素的內在聯系。這對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發展學生智力起著重要作用。4)教學內容密切聯系實際。首先,課堂教學要聯系實際。課堂教學是教育活動的基本形式,教學任務主要在課堂這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所以就要求教師在課前要有充分的准備,深鑽教材,認真備課,廣泛收集材料。除了課本上的插頁、圖片等資料,教師還可以利用生動直觀的鄉土材料,豐富多彩的生產生活材料,具有強烈時代氣息的國內外時事材料,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密切相關的跨學科材料。通過把這些材料再加工,有選擇、有目的地融入到教學中,不僅能夠把課教「活」,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而且能夠培養學生的實踐意識,使他們養成注意生存環境,觀察生產生活,關心時事報道的良好習慣。5)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地理學是研究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理環境,以及人類同地理環境關系的一門學科。地理學中有較多抽象的、難以用語言表達的地理概念、事物、現象和規律以及運動復雜的宏觀世界,用傳統的教學手段很難使學生理解掌握。而藉助多媒體技術的模擬手段,可以使學生較直觀形象地觀察認識地理現象,突破了教學重點、難點。所以說,地理課多媒體教學正顯示也其強勁的生命力。充分利用豐富的多媒體教學,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提供了有益的探索與實踐的途徑。多媒體教學的確使學生加深了對地理教材內容的理解,又獲得了情感的陶冶。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成為塑造學生自立自主人格的一種良好形式,也強化了地理教學活動的趣味性、知識性、科學性,提高了地理教學質量。
六.開展豐富多彩的地理課外活動。
課外活動通常具有知識性、科學性、實踐性、靈活性、趣味性等特點。在這種活動中學生不僅可以獲得創造力發展所需要的良好環境,而且開始了真正的創造活動。作為地理教師,應該大力開展一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比如:組織各類興趣小組(天文、氣象、地震、環保、軍事地理等)、舉辦專題講座、開展演講和知識競賽、參觀調查、結合實際撰寫地理小論文、參加各種公益活動等。在這些活動中,學生開始了真正的創造活動。學生經常參加這些活動,不僅可以擴大視野、啟迪思維,而且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而課堂教學未觸及和深入的問題去研究,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
❿ 地理科學在現代文化教育中應承擔怎樣的任務
普及地理知識,為學生深造學習前沿科技知識打下基礎。通過了解地理科學,培養學生對自然的探索欲,為從事自然科學打下基礎。樹立學生對祖國大好山河的人認同感。了解人類歷史演變。了解人類自我
地理科學包括地球概論、地質學基礎、地貌學、氣象與氣候學、地理信息系統、人文地理學、植物地理學、土壤地理學、水文學、自然資源學原理、測量與地圖學、中國地理、世界地理、多媒體課件製作、地理教學論、遙感概論等。地理科學是一門從各種角度對地質、地表形態等地理特徵進行深入研究,同時也研究地域與人們生活關聯的一門學問。研究大致分為兩大領域,即以地形、地質、氣候、海洋等自然環境為對象的自然地理學和以人口、城市、交通、文化等為對象的人文地理學。除此之外,還要進行大量地理應用方面的研究,學習者會接觸到有關地質、勘探、地圖繪制、地理信息系統、城鄉規劃等等多方面的知識。
地理科學最初是由美國阿克曼(Edward Ackerman,1911~ )在1965年出版的《地理科學》一書中提出。書中闡述了現代地理學研究的四大課題,即①自然地理學:研究作為人類居住區或環境的地文—生物系統;②文化地理學:探索人類社會與由人類活動所產生或改變了的居住地的特徵之間的相互作用;③政治地理學:研究政治過程與地理區域的相互作用;④位置論(包括傳統的經濟地理、城市地理和運輸地理):通過引用數學方法,深化理論,提高概括水平,把經濟、城市、運輸的研究在一個區域內結合起來。其內容包括:在一個理論系統中探索空間的性質、把系統方法應用於空間關系的研究、以及3個子系統的一體化等。此外,書後還附有豐富的上述各領域的現代著作目錄。本書的內容和所附書目對於了解現代地理學的成果以及當代地理學發展的前沿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隨後地理科學專業出現。詳情參考《世界網路著作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