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怎樣教好地理
1首先要讓學生分清重點,比如自然地理是基礎,人文是次要之類的,重要的點要多強調。
2重點知識,相互關聯的要不厭其煩的經常提起,這樣學生如果忘了可以趕緊進行復習,提高學習效率。
3多調動學生,比如經常讓他們回答問題(隨便點和一條龍的形式),上黑板講題、畫圖什麼的,我們老師還在後黑板上留了一塊地方,定期更換題目讓大家想,定期請學生講題,這樣大家都要做好講題的准備,自然會先弄明白。
4對於考試後優秀的學生要表揚,還有不要打擊孩子學習興趣,學地理興趣真的很重要,尤其是自然地理!
5講課要風趣一點,平時說話要幽默一點,讓大家覺得學地理是件很有趣,只要用心就很輕松的事。相信老師一定會教好的啦!
② 初中地理如何教學
一、更新教學觀念,將知識學習要求的程度降低,是開展悟性教育的前提條件。
初中地理作為次科存在教學時間不足,學生學習重視程度不夠的實際情況。地理科要求知識點掌握的程度,雖然每年都有所下降,但實際上一些知識點還是比較難於掌握,遺忘率非常高,如資源中礦產的分布、降水的分布規律等,如果硬要學生去死記硬背,會嚴重打擊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因此要做到教學上使學生通過「悟」來學習,就必須要求教師在教學思想上放下包袱,對一些難懂的知識點只要求學生知道便可以了。教師通過讓學生自己去感悟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其學習慾望,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也即是開發學生的潛力,在此基礎上就能更好地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提高對地理科的好感,為將來高中地理的高層次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激發學習興趣,培養自主的學習方法是「悟」的要決。
各學科的學習基礎都是興趣。地理作為次科,一直處於被動的地位,其教學更需要引起學生的學習慾望,否則學生會放棄地理這一科。但地理課本的知識編排過於嚴肅,趣味性不足,故事性不強,這就需要教師想辦法開展一些有趣味的活動和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1、觸類旁通,做好引導,理論聯系實際來理解。
初中地理知識基本上是與實際聯系得較為緊密的,很多的理論都可以在實際生活中找到例證,如太陽、月亮的東升西落引證了地球的自轉;一年四季的更替引證了地球的公轉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要充分利用這些體驗來引導,如講到環境保護時,我們不應單純講應如何做,更應讓學生親身體驗家鄉黑水河的可怕、廢氣嗆人的滋味,同時讓他們寫上一份調查報告,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又如講述南方地區的自然特徵時,就可以讓學生根據番禺地區的自然特徵去理解。
2、情景感悟是一種比較好的教學方法。
由感性思維轉入理性思維是一種比較好的教學途徑,而地理知識的直觀感悟更是比較可用的。如講述到沙漠地貌時,讓學生從一張清晰度高的實物景觀照片中感悟出沙漠氣候乾燥特徵,其效果比老師講一萬句有用得多。又如講述南北氣候異同時,用兩張南北方特色景觀的圖片進行對比,再加上表格練習,學生「悟」性便能加深。再如講西歐和北美氣候和地形關系時,運用寥寥數筆的簡筆畫畫出兩個地區的差異,再由學生進行思考討論效果更好。
3、教學中運用對比的方法來使學生有所「悟」。
運用對比的方法可以讓學生從中找出知識間帶規律性的東西,如說到南方地區時,可讓學生用北方地區來對比,找出南方地區獨有的自然特徵;又如講到北美的氣候與地形的關系時,可用歐洲氣候和地形的關系來比較,就能使北美的氣候特徵鮮明突出。通過對學生進行對比思維的培養,就能使他們在今後的學習中自覺進行知識的橫向或縱向聯系,樹立地理知識的全局感。
4、合理的討論是啟發學習的好方法。
過去,我們的教學一直強調提問、講授、嚴肅的課堂紀律,卻從來沒有安排學生討論,其實這是個誤區,其實,只要教師調控得當,預留一定讓學生自主學習、進行討論的時間,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講述南極大陸的氣候特徵時,列出幾個引導性的提綱,如:對氣候影響的四大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因素、洋流因素)對南極氣候的影響等,讓學生討論其成因,通過過去積累下來的思考方法,引導學生推導出正確的結果。
5、培養外展思維是「悟」的提高。
地理教學的感悟還在於舉一反三。地理課本的知識內容與一些時事問題密切相關,教師可引導學生運用地理知識去解決一些熱點問題,在增加地理知識的可用性的同時,又可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如講到西北地區時,就可由西北地區的自然環境特徵延伸至開發大西北的熱點問題,讓學生根據所學有關西北地區的地理特徵,討論研究開發西北地區要解決一些什麼問題。通過討論,學生紛紛表示真正感到地理知識的實用性,學習的興趣更濃了。
6、開展多種多樣的地理課外活動,全面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地理的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有益的補充,如果設計安排得當,則會極大地引起學生學習興趣。我每年都組織學生進行觀星,面對滿天繁星,細聽星座的動人傳說,通過高倍放大望遠鏡觀察月亮上的環形山,學生的興致未曾如此高漲過。雖然,對於星座的知識,他們不一定會懂,但他們對地理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都被激發起來。
7、動手製作效果更佳。
自己設計並動手製造小道具或者收集地理小標本、地理小資料,會使學生從中悟出更多的地理知識。如講到南方的水稻土、紅壤時,可以讓學生自己到郊外收集標本並進行觀察記錄,就會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又如講到經緯線的分布時,在課前讓學生動手製作一個小地球儀,再進行觀察後完成表格練習,效果比教師費力講解效果好。
8、讓學生設計一些小表演或演示也能提高學生的悟性。
在地理教學中,有一些本來很有趣的知識內容卻被課本講述得非常枯燥,此時,可以讓學生收集一些圖片、聲像資料或文字資料,進行自己設計的演示,效果也不錯。如講到旅遊時,課本的風光圖片非常有限,文字內容太過嚴肅,會做成學生感到難記的現象,這時可由學生擔任導游的角色,讓他們自己收集資料來講述祖國河山壯麗的風光和旅遊名勝分布的位置(可聯系交通中鐵路的分布),又或者讓他們製作相關內容的手抄報,以及風光照片進行演示等。通過一系列的活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這些活動中感悟知識。又如講述廣州地區「三年一中變」的成果,就可以讓學生收集資料自主編輯,進行演示性講解,教學效果比老師講授好得多。
9、增強學生的閱讀機會,讓他們學會發問、懂得看書、學會查找資料,成為學習的主人。
地理的科普讀物有很多都是形式生動、圖文並茂、內容豐富的,如《少年科學》、《世界奇觀》等。教師應鼓勵學生多看書、多思考。安排一定的時間讓他們在課堂上講述課外所學的知識,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閱讀能力,提高他們的悟性。
三、要「悟」關鍵在於教者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
地理知識之間帶有一定的邏輯聯系和規律性,學習上要悟,則要求教者教會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懂得知識間一般的聯系,引導他們去發掘課本上的知識,不要包辦一切。如在區域地理中,氣候一般都受地理位置(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因素、洋流因素等的影響,氣候和地形等又決定了區域的自然特徵,而經濟特徵、人口分布和生活特色又受環境(包括政治環境和自然環境)、交通和資源分布的影響。教師可以在講課的基礎上,總結出區域地理學習的一般規律,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即綜合法),為他們將來的自主學習打下基礎。好像講述青藏地區的特點時,由於前面已講述了多個區域特點,學生已大概掌握了區域特徵分析方法,此時,就不應再由教師講授太多,教者可列出幾個提綱式的引導問題,讓學生分小組研究解決,再由教師整理出思路。另外,也可以設立一個地理主題,讓學生按小組收集資料進行講解,效果也好。
小結
前面所講述的只是個人的粗淺見識。在實際教學當中,還需要對地理的教學要求進行一次全面的改革,特別是考試制度和內容的改革(現在有關部門已進行了很多有益的嘗試),使教師擺脫教材的困擾(初中地理教材編排過於嚴緊,缺乏輕松)以及作為次科的制肘(教學時間不足、課外活動時間和資金嚴重缺乏,教學用具欠缺等),做到教者放心、學者輕松的良好局面,只要使學生在初中階段真正對地理知識產生興趣就可以了。
③ 地理教學方法有哪些
地理教學方法有:
演示法。演示法是教師通過實物展示、直觀教具(如模型)、示範性實驗等,使學生通過觀察而獲取感性知識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可供展示的對象有很多,而且隨著教學手段的現代化,演示的范圍越來越大,效果越來越好。
地圖法。地圖法是指在地理教學中,老師運用各種地圖,使學生獲得地理知識、提高地理技能、發展智力的教學方法。地圖是地理的第二語言,地理學習離不開地圖,地圖成為地理學科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綱要法。綱要法,又可以稱為「思維導圖」法,是一種利用由字母、文字、數字或者其他符號組成的直觀性很強的教學輔助工具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能夠簡單扼要地把需要重點掌握的知識表現出來。
探究法。探究法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觀察、思考、討論、歸納等途徑進行探索,發現並掌握相關原理或結論的教學方法。
生活教學法。活教學法是將教學活動置於現實的生活背景之中,從而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願望,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得有活力的知識,並使情操得到更好的陶冶。
地理(Geography),是世界或某一地區的自然環境(山川、氣候等)及社會要素的統稱。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地理是一門綜合性的基礎學科。
④ 高中自然地理有哪些答題技巧或方法內容具體點的!
高中自然地理答題技巧:
自然地理答題思路歸納優化梳理
一、地球運動類:
1.區分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和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的差別
(1)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強調太陽釋放的電磁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①維持地表溫度,水、大氣運動和生物活動的主要動力
②人類生產生活的最重要能量來源
(2)影響太陽輻射多少的因素:緯度因素(太陽高度角);天氣狀況(雲量);地勢高低(海拔高低)
(3)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強調太陽大氣層的異常現象對地球的影響
【對地球氣候的影響;擾亂電離層,影響無線電短波通訊;產生「磁暴」;產生極光;】
2.生命物質存在條件:
(1)安全的宇宙環境【穩定的光照條件;安全的行星際空間】
(2)地球適宜的自身條件【適宜的溫度;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大量的液態水】
3、描述晝夜長短特點
☆晝夜長短狀況:晝夜長短變化趨勢:【時間點、時間段】
☆某一日期的晝夜長短描述:晝夜長短半球狀況、晝夜長短緯度變化;極晝或極夜范圍
☆某一段時間的晝夜長短狀況和變化趨勢:
【----漸長-----漸短;極晝(夜)范圍的變化『由-----向---擴大(縮小)』;】
4、正午太陽高度表述:
☆某一日期的隨緯度變化規律:【由------(直射點所在緯線)向南北兩側遞減;】
☆某一地點的隨季節變化規律:【哪一天最大,哪一天最小,哪一段期間逐漸增大,哪一段期間逐漸降低】
☆正午太陽高度最大或最小值出現的區域范圍:用緯度范圍說明,如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地區……
5、季節、日期的表述:
☆節氣: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季節:春、夏、秋、冬
☆日期:3月21日、6月22日、9月23日、12月22日前後(不能用3.21方式表示)
6、直射點坐標的表述:【 緯度+經度(地方時12時的經線)】
二. 天氣氣候類
1.對流層特點的表述:
(1)氣溫垂直變化: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遞減;
(2)運動特點:對流運動顯著;
(3)天氣現象:天氣現象復雜多變。
(4)應用:
①對流層氣溫垂直遞減率為每上升100m,氣溫下降0。6℃;
② 對流運動旺盛對登山的影響,(地溫最高時,對流運動旺盛;)
③飛機飛行高度與飛機遭受的氣流狀況與此有關。(高度因緯度而異。低緯度地區對流層高度可達17~18千米,中緯度地區為10~12千米,高緯度地區為8~9千米。)
④ 逆溫影響大氣污染的擴散;
2.大氣受熱過程的表述:太陽輻射經過大氣,被大氣削弱的太陽輻射到達地面,大部分被地面吸收,大氣吸收地面輻射增溫。
影響大氣削弱作用的因素:太陽高度角、海拔高度、天氣狀況(雲量\塵埃)
應用:①12時太陽高度最高,13時地面溫度最高,14時氣溫最高。
(地面輻射是近地面大氣的直接熱源。也是氣溫日變化和年變化的直接原因。)
大氣保溫作用原理的表述:地面吸收太陽輻射的同時,也向外輻射能量。地面輻射的長波輻射幾乎全部被大氣吸收。大氣增溫的同時,又以逆輻射的形式把大部分熱量還給地面,對地面起到了保溫作用。
影響大氣保溫作用的因素:大氣密度(海拔)、大氣成分(溫室氣體)、水汽含量(雲量)
應用:「露重見晴天」「十霧九晴」,說明天氣晴朗的夜間,大氣逆輻射弱,保溫作用差,地表降溫快,常出現露、霜以及霧等現象。
3、晝夜溫差大小原因的表述:用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和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強弱來解釋
影響晝夜溫差大小的因素:下墊面熱力性質(陸地>海洋;沙漠>森林)
地形地勢(高原>平原)、天氣狀況(晴天>陰天)
應用:①大氣的保溫效應---溫室大棚
②晝夜溫差大的地區作物產量大、哈密瓜甜的原理。
影響年溫差大小的因素:①緯度(高緯大於低緯)②海陸分布(大陸大於海洋 ③氣候(乾旱氣候區大於濕潤氣候區)④地形(平原大於同緯度高原)
4、鋒面系統天氣的表述
(1)冷鋒天氣的表述:
☆冷鋒過境前,氣溫高氣壓低,天氣晴好。
☆冷鋒過境時,有大風、多雲,雨雪等天氣變化,氣溫降低,氣壓升高。
☆冷鋒過境後,氣溫降低,氣壓升高,天氣轉晴。【雨區主要在鋒後】
(2)暖鋒天氣的表述:
☆ 暖鋒過境前,氣溫低氣壓高,天氣晴好;
☆ 暖鋒過境時,雲量增多,有連續性降水,
☆暖鋒過境後,氣溫升高,氣壓降低,天氣轉晴。【雨區主要在鋒前】
5.氣旋(低壓)和反氣旋(高壓)系統天氣的表述
(1)氣旋系統:中心氣流上升,常出現陰雨天氣。
(2)反氣旋系統:中心氣流下沉,天氣晴朗。
(3)應用:
① 蒙古、西伯利亞高壓,冷性高壓控制下天氣寒冷乾燥晴好。
② 夏威夷高壓(副高),暖性高壓控制下天氣高溫乾旱晴好。
③ 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伏旱:副高影響
6.氣候類型分布的表述:【南北半球、緯度范圍、海陸位置(大陸東、西岸、內陸)】
7、氣候特點的表述:【全年或不同季節的氣溫、降水特點】
8、氣候成因的表述:太陽輻射、大氣環流、下墊面(海陸位置、洋流、地形、地表狀況)以及人類活動等。
9、氣候分析案例: (請對照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復習)
①、亞馬遜平原熱帶雨林氣候面積最大的原因
a、赤道低氣壓控制面積大;b、亞馬孫平原北、西、南三面為高原、山地,東面地勢低,向大西洋敞開,利於暖濕氣流的進入和抬升。c、東北東南信風吹向大陸,帶來豐富水汽;d、南赤道暖流的加入使北赤道暖流更強勁,暖流經過。
②、東非高原的赤道附近地區出現熱帶草原氣候的原因
東非高原海拔較高,氣溫比剛果盆地低些,空氣對流運動弱,降水較少,水熱組合發生變化。
③ 馬達加斯加東部為熱帶雨林的原因
a、大部分在熱帶,氣溫高;b、東側暖流通過;c、島嶼中部為南北走向山脈;d、東南信風吹向島嶼,形成地形雨。(類似地區:巴西東南部、澳大利亞東南部、中美地峽的熱帶雨林。)
④ 日本東部多雨西部多雪的原因
東部位於夏季風的迎風側,冬季風的背風側,夏季降水較多。西部位於冬季風的迎風側,夏季風的背風側,冬季降水較多。
⑤、南美洲溫帶地區東西兩岸氣候不同的原因
分處安第斯山脈兩側、中緯西風帶,大陸西岸處於迎風坡,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
大陸東岸位於背風坡,降水少,形成溫帶大陸性氣候(地形是主導因素);
⑥、中亞氣候乾旱的原因、水汽來源
深居大陸內部水汽來源主要是北冰洋和大西洋。
中亞主要為溫帶沙漠如卡拉庫姆沙漠,原因是深居大陸內部,遠離海洋,降水稀少,蒸發旺盛。我國的塔克拉瑪干也是此原因。
⑦ 撒哈拉沙漠成為最大沙漠的原因
A、副熱帶地區大陸內部和西岸的陸地面積廣(亞歐大陸與非洲北部相連)。
B、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或離陸信風的影響。
C、西岸加那利寒流的影響,由北往南影響沿岸,大氣穩定。
D、單一平坦的地形(低矮的高原)。
10.影響雪線高低的因素
(1)、雪線概念:山地終年積雪的下限,即夏季最熱月高山冰雪出現的最低海拔高度。
(2)、影響雪線高低的主要影響因素有:
①氣溫(氣溫高、雪線高,氣溫低、雪線低)
②降水量的大小(迎風坡降水量大,雪線低),因此,喜馬拉雅山的南坡比北坡雪線低。
③地形(坡度、坡向)(陽坡氣溫高、雪線高,陰坡氣溫低、雪線低)坡陡雪線高。
11.垂直地帶性規律的分析
A、基帶——與水平自然帶一致
B、坡向——一般同一自然帶陽坡、迎風坡位置高於陰坡和背風坡
C、變化——從山麓到山頂自然帶的變化與該山地所在緯度自向高緯度水平自然帶的變化規律相似
D數目——山地所在緯度越低,相對高度越大,垂直帶譜越復雜,反之越簡單。(山頂自然帶缺少是海拔因素;山麓自然帶缺少是緯度因素。)
等值線
(一)等氣溫線判讀
1.分析走向(延伸方向):與緯線平行即東西走向——緯度因素或太陽輻射;與海岸線平行——海陸性質或海陸分布;與等高線或山脈走向平行——地形因素。
2.分析彎曲狀況(高高低低):作水平線法——比較彎曲處與交點的溫度高低;凸值法——凸高(凸向高值區)為低(值低),凸低(凸向低值區)為高(值高)。
3.分析疏密狀況:疏——溫差小——我國7月氣溫、熱帶地區、海洋、山地緩坡;
密——溫差大——我國1月氣溫、溫帶地區、陸地、山地陡坡、鋒面處。
4.分析數值特徵:大小小大中間走;閉合曲線大大或小小;高值區——夏季大陸、冬季海洋、暖流流經、地勢低(山谷、盆地或窪地)、城市;低值區——冬季大陸、夏季海洋、寒流流經、地勢高(山嶺、山脊)。
☆高考能力要求:
1、判斷南、北半球位置:自北向南等溫線的度數逐漸減小或自南向北等溫線的度數逐漸增大的是南半球。自北向南等溫線的度數逐漸增大或自南向北等溫線的度數逐漸減小的是北半球。
2、判斷陸地、海洋位置:冬季陸地上的等溫線向低緯彎曲(表示冬季的陸地比同緯度的海洋溫度低),海洋上的等溫線向高緯彎曲(表示冬季的海洋比同緯度的陸地溫度高)。 夏季陸地上的等溫線向高緯彎曲(表示夏季的陸地比同緯度的海洋溫度高),海洋上的等溫線向低緯彎曲(表示夏季的海洋比同緯度的陸地溫度低)。
3、判斷月份(1月或7月):判斷月份時,要注意南、北半球的冬、夏季節的差異性。
1月:北半球陸地上的等溫線向南彎曲,海洋上的等溫線向北彎曲;南半球陸地上的等溫線向南彎曲,海洋上的等溫線向北彎曲。
7月:北半球陸地上的等溫線向北彎曲,海洋上的等溫線向南彎曲;南半球陸地上的等溫線向北彎曲,海洋上的等溫線向南彎曲。
4、判斷寒、暖流:洋流流向與等溫線的凸出方向是一致的。寒流中心比同緯度的其它地區水溫低,故等溫線向低緯彎曲。暖流中心比同緯度的其它地區水溫高,故等溫線向高緯彎曲。
5、判斷地形的高、低起伏:陸地上的等溫線向低緯凸出的地方,說明該處地勢升高;等溫線向高緯凸出的地方,說明該處地勢降低。在閉合等溫線圖上,越向中心處,山地等溫線的數值越小;盆地等溫線的數值越大。
6、判斷溫差的大小:一般情況下,不論時空,等溫線密集,溫差較大,反之,溫差較小。從世界和我國氣溫分布特徵可知:①冬季等溫線密,夏季等溫線稀。因為冬季各地溫差較夏季大。②溫帶等溫線密,熱帶地區等溫線稀。因為溫帶地區的氣溫差異大於終年高溫的熱帶地區。③陸地等溫線密,海洋等溫線稀。因為陸地表面形態復雜,海洋的熱容量大,所以陸地的溫差大於海面。④山地的陡坡等溫線密集,山地的緩坡等溫線稀疏。⑤鋒面處的等溫線密集。
分析氣溫的影響因素
氣溫的影響因素主要有:(1)、緯度因素(2)、海陸因素(3)、地形因素(4)、洋流因素等
☆若等溫線大體與緯線平行,呈東西走向,則主導因素是緯度因素
☆若等溫線在海岸附近彎曲,大體與海岸線平行,成南北走向,則主導因素為海陸因素
☆在陸地上,等溫線發生彎曲,通常是地形因素影響的結果。
☆河谷處氣溫較兩側高:等溫線由高溫凸向低溫。如渭河谷地、汾河谷地、雅魯藏布江谷地等。
☆山脈處氣溫較兩側低:等溫線由低溫凸向高溫。如大興安嶺、長白山、太行山、武夷山等。
☆山脈背風坡由於焚風效應使氣溫升高:等溫線由高溫凸向低溫
☆山地(丘陵、土丘)地形:等溫線閉合,中間低四周高
☆盆地(谷地、窪地)地形:等溫線閉合,中間高四周低
☆在海洋上,等溫線發生彎曲,通常是洋流因素影響的結果。
☆寒流流經處氣溫較兩側低:等溫線由低溫凸向高溫。
☆暖流流經處氣溫較兩側高:等溫線由高溫凸向低溫。(洋流的流向始終與等溫線的凸向一致)
(二)等降水量線
1、判斷降水量的地區分布差異大小
☆等降水量線密集,說明降水的地區分布差別大
☆等降水量線稀疏,說明降水的地區分布差別小
2、判斷海陸影響
等降水量線大致與海岸線平行,且自沿海向內陸遞減,說明降水量受海陸因素影響。
3、判斷地形影響
☆等降水量線大致與山脈走向平行,說明降水量受地形(山脈)影響。
☆ 山脈迎風坡,降水量大;山脈背風坡,降水量小。
4、判斷內陸地形
等降水量線呈封閉曲線,降水少,說明地形閉塞,深居內陸
5、判斷洋流影響
☆ 暖流流經的沿岸地區,氣溫比同緯度的地區氣溫高,水汽含量多,且暖流對大氣底部有加熱作用,易使空氣產生對流,降水增多;
☆ 寒流流經的沿岸地區,氣溫比同緯度的地區氣溫低,且寒流對大氣底部有冷卻作用,不利於空氣產生對流,降水偏少
6、判斷大氣環流影響
三圈環流:
☆赤道低氣壓帶、副極地低氣壓帶控制,盛行上升氣流,降水多;
☆ 副熱帶高氣壓帶、極地高氣壓帶控制,盛行下沉氣流,降水少;
☆ 溫帶大陸西岸受來自海洋西風帶控制,降水多,若受地形的抬升作用,降水更多;
☆亞熱帶大陸東岸受季風或來自海洋信風帶控制,降水較多;若有地形的抬升作用,則降水更多。
季風環流:
☆ 夏季風控制,降水多;
☆冬季風控制,降水少;若冬季風跨越遼闊的海洋,並有地形的抬升作用,則降水也可能多。
7、判斷城市影響
☆城市有「雨島」效應,則等降水量線越往城市中心,數值越大。
☆城市「雨島」效應的成因:盛行上升氣流;多凝結核;高大建築物阻滯天氣系統等。
(三)水平面等壓線
1、判斷氣壓系統
高壓中心:氣壓中心高,四周低
低壓中心:氣壓中心低,四周高
高壓脊:高壓凸向低壓處
低壓槽:低壓凸向高壓處
鞍形區:兩側氣壓高,兩側氣壓低,對稱分布
2、判斷天氣現象
☆高壓系統 中心附近盛行下沉氣流 天氣晴朗
☆低壓系統 中心附近盛行上升氣流 中心附近天氣陰雨
☆高壓脊 附近天氣晴朗
☆低壓槽 附近天氣陰雨
3、判斷風的方向
☆作出風向:先作水平氣壓梯度力,再作出風向。
☆判讀風向:風向指風的來向。
(1)、高空面的風向——與等壓線平行
(2)、近地面的風向——與等壓線斜交
(3)、台風(氣旋系統)的風向——要重點掌握(不僅要靜態掌握,還要動態掌握)
(4)、副高(反氣旋系統)的風向
4、判斷風力大小
(1)、同一等壓線圖上,等壓線越密集,風力越大;等壓線越稀疏,風力越小。
(2)、不同等壓線圖上,風力的大小與等壓線的疏密程度(成正比)、比例尺的大小(成正比)、等壓距的大小(成正比)有關系。----採用計演算法(與判斷坡度的陡緩方法一樣)
5、判斷季節月份
☆亞歐大陸或北美大陸高壓強盛,為1月份,北冬南夏
☆亞歐大陸或北美大陸低壓強盛,為7月份,北夏南冬
三. 水循環、河流、洋流類
1、水循環意義的表述:
(1)聯系四大圈層,並在各圈層間進行物質和能量的輸送和轉換。
(2)使陸地水資源不斷得到更新、再生。
(3)不斷塑造地表形態 。
(4)對生態、氣候等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2.河流水文特徵和水系特徵描述:
☆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徵:
(1).流量:大小、季節變化、有無斷流(取決於降水特徵、雨水補給、河流面積大小)
(2).含沙量:取決於流域的植被狀況
(3).結冰期:有無、長短
(4).水位:高低、變化特徵(取決於河流補給類型、水利工程、湖泊調蓄作用)
(5).水能:與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氣候(降水量的多少,徑流量的大小,蒸發量的大小)有關
☆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徵:
(1).長度
(2).流向
(3).流域面積大小
(4).落差大小(水能)
(5).河道曲直情況
(6).支流多少
(7).河流支流排列形狀(扇形、樹枝狀)
3、洋流對地理環境影響的分析
① 影響沿岸氣候: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
② 漁場成因:【洋流(寒暖流交匯、上升補償流);大陸架海域;溫帶海區;河流入海口】
③ 海洋交通:
④ 海洋污染:
四.岩石圈類
1、地形特點的表述:主要從地形組成、地勢特點、地表形態特點幾方面說明
☆地形組成——以什麼地形為主、面積、佔比重
☆海拔高度——一般用平均海拔高度說明
☆地勢——地表高低起伏的總趨勢
☆地表形態——平坦、崎嶇、起伏大小
2、地形區分布特點的表述:
說清:…(地形區)分布在…(方位);呈…走向(延伸)或…(地貌)廣布
3、用地質作用描述某地區的地形成因。
☆地形成因:【分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兩個角度】
☆全球宏觀地貌——用板塊構造理論解釋
☆區域地形區或地貌——用內、外力作用的具體表現形式解釋。
(1)內力作用形成的地形:
①地殼運動
② 岩漿活動----- 火山地貌
(2)外力作用形成地貌
① 風化地貌:花崗岩的球狀風化
② 侵蝕地貌
☆流水侵蝕作用———黃土高原溝谷、河流峽谷、喀斯特地形、侵蝕平原
☆風力侵蝕作用——風蝕蘑菇、風蝕城堡、風蝕柱
☆海浪侵蝕作用—— 海蝕崖、海蝕柱
☆冰川侵蝕作用—— 角峰、U型谷、冰蝕湖
③ 沉積地貌
☆流水沉積作用—— 河流三角洲、沖積扇、沖積平原
☆風力沉積作用——黃土沉積地形、沙漠(沙丘)
☆冰川沉積作用——冰磧平原(中歐、東歐平原)、冰磧湖
4、構造地貌----「地形倒置」現象的表述
☆背斜頂部因受張力,常被侵蝕成谷地;
☆向斜槽部因受擠壓,岩石堅硬不易被侵蝕,成為山地;
五.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類
1.地形對城市影響的表述
☆城市的形成(影響因素:城市建設、對外交通、農產供給、城市擴展)
☆城市的分布(分布規律、城市數量、城市規模)
☆ 城市的形態(平原-----團塊狀、山區-----條帶狀、放射狀、山地、河流-----組團狀)
☆城市的發展(城市規模、城市興衰)
2.世界城市特大城市絕大多數位於平原地區原因的表述:
☆建築和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難度小,成本低
☆交通的便捷
☆城市規模易於擴展
☆周邊農業發展條件優越
3..沖積扇緣形成聚落分布的自然區位條件分析:
地勢平坦,往往淤積有肥沃的土壤,水資源比較豐富
4.自然條件對交通線路影響的表述
☆ 線路走向、線網密度、分布格局、運輸方式
5. 自然資源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分析:
☆自然資源特點:種類、數量、質量、分布
☆自然資源開發的條件:交通條件、區位條件、技術條件
☆自然資源開發的意義:
⑤ 如何在生活中教孩子地理知識
如何在生活中教孩子地理知識
教孩子地理知識,先讓孩子建立空間觀念很重要.首先買幾張地理掛圖,一張世界地圖,一張中國地圖,一張省地圖,此外,還要准備一些有地形圖、交通圖、行政區劃圖的地圖手冊,平日里讓他認識七大洲、四大洋,四大河流,結合歷史文明、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了解世界上主要國家的地理位置,經度和緯度,等等,循序漸進,這樣,孩子就會很好的學習地理知識!
⑥ 高考地理大題答題技巧
地理(英:Geography),是世界或某一地區的自然環境(山川、氣候等)及社會要素的統稱。以下是我分享給大家的一些經驗技巧,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1、一定要保持題量訓練
在最後階段的復習中,考生一定要注意夯實基礎知識,對考綱要求的知識點進行梳理、整合、運用,搭建起一個知識框架,形成地理思維、知識運用及知識遷移能力,並最終提高自己的地理學科技能和素養。
在最後階段的復習中,考生還要保持一定題量的訓練,通過訓練、歸納、總結來提高自己復習的效率。通過做題,考生一方面可以提升自己的答題速度和技巧,另一方面,通過對近年高考真題的研究,還可以熟悉高考命題思路。但需要注意的是,做題不能盲目,而應該有選擇性地挑選比較有典型性的題目進行訓練,並且結合課本對這些典型題目中的知識點進行總結、歸納,以加強自己對相關知識點的掌握程度。
高考試題中所考的知識點,全都來源於課本和教材,考生一定要對課本這個解決問題的「鑰匙」給予足夠的重視。
2、提高和培養地理技能
在這一階段的復習中,考生起碼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培養和提高自身的地理技能:
第一,重視地理知識與技能的運用。包括讀圖、繪圖的能力培養,表格信息數據的處理能力,以及考試技能。做到腦中有圖、胸中有圖。考生一定要多動手動筆,加強考試技巧和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只有手腦並用才能使自己掌握的知識得到鞏固。
第二,要強調地理信息能力運用。地理試卷中大部分題目都有圖或表,要求考生能夠從圖表中收集有用的信息(如地理位置、自然、人文等顯形或隱形的地理信息),並運用地理信息解答問題。要充分挖掘題干,在吃透題干提供的顯性信息基礎上,還要充分挖掘題干中所蘊含的隱性信息,保證答題的完整度。
第三,要理論聯系實際。考生平常要多關注生活中的地理、身邊的地理;關注時政熱點,關注熱點問題中的海南元素。比如國際旅遊島、文昌衛星發射中心、昌江核電站、海南生態島、東環鐵路等內容,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高考試題只有源於生活,解決實際問題才能充滿活力。
3、做選擇題可用排除法
對於大部分考生來說,普遍存在的問題還是基礎不夠牢固。部分考生的知識遷移能力較差,在知識點的活學活用上十分欠缺,做題時很容易被一些干擾項所誤導;基礎不牢導致能力也發揮不出來,發掘、整合信息的能力不足,在做題時往往因為對題目的深層、關鍵信息理解不透而導致失分。此外,答題不規范也是普遍存在的毛病,很多考生在答題就因為沒有使用地理專業語言、語言描述不準確、條理不清、缺乏要點而丟分。
針對考生普遍存在的這些問題,梁振鋒也介紹了一些可行的技巧:答題時,考生要遵循先易後難一般順序,這樣可以保證盡量多得分;選擇題可適當利用排除法等技巧;在解答區域地理問題時,要善於運用教材中的案例研究方法;在回答人文地理相關問題時,一定要理清題意,答題要條理清晰,寧多勿少、寧全勿缺。
高考地理指導:建議復習時手不離圖
在剩下的時間里,我就自己對地理高考大綱的理解,結合往年文綜高考中地理試卷命題特點,提幾點建議。
1、以書本為「本」,緊扣教材對主幹知識進行梳理:在此基礎上,加強地理規律與區位原理的歸納。應掌握的主要原理和規律是:
五大地理規律:即地球運動規律、大氣運動規律、地殼運動規律、水體運動規律、自然帶的地域分異規律。
四大區位理論:即農業、工業、城市、交通區位理論。
2、通過讀圖訓練,加強區域定位:讀圖能力的高低,是地理考試成敗的關鍵。所以考生要學會運用經緯度、海陸輪廓形態、地形、河流分布及政區邊界等方法進行區域定位。特別要對考綱要求的世界地理的主要國家,以及中國主要區域重點復習。把高中系統地理和初中區域地理有機結合起來。建議同學們在復習時,要手不離圖,最好把地理分布、地理規律都落實到地圖上。
3、精選習題,加強模擬訓練:考前做一定數量的習題,但要防止「題海」戰術。教師應該精選資料,讓學生在解題中了解考試命題的原則及思路,掌握各類題目的基本特徵及解答規律。
4、關注時事熱點:農業、能源、交通、金融與貿易等焦點問題。這些都會成為地理命題的背景材料而應該加以重視。
復習必須遵循的4個科學步驟
根據遺忘規律,的內容最好的鞏固就是及時。的和策略很多,由於篇幅有限,我們在這里僅向大家介紹一種我們認為是比較有效的--四程序復習法。
所謂「四程序復習法」,就是把一個完整的復習過程劃分為四個上下之間存在程序關系的四個環節。
1、嘗試回憶
所謂嘗試回憶是將學習的內容回想一遍。有人將它比喻為「反芻」,就像牛或羊一樣,把已經進入胃癌的食物再返回到口腔里細細加以咀嚼。這種方法實際上是在自己檢查自己,逼上著自己進行活動。
嘗試回憶的好處,至少可以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
(1)可以檢查課堂學習的效果
在嘗試回憶的過程中,如果能夠正確要回憶出課堂學習的全部或大部分內容,這就可以證明自己的和課堂學習的效果是好的。為了正確地檢驗自己的和課堂學習的效果,在開始嘗試回憶時,最好先不要看書或筆記,等到想不出來的時候再看書或筆記。為了加深,還可以一邊想一邊把主要的內容寫出來。這樣嘗試回憶的效果會更好。
(2)可以提高記憶
由於嘗試回憶是一種積極的思維活動,它可以把自己學過的,在尚未進入遺忘狀態之前,就在頭腦里再現了一遍,這當然是有利於記憶的保持的。
(3)可以提高閱讀和整理筆記的積極性
通過嘗試回憶,把課堂學習的內容在腦子里再過一遍,記住的往往是自己已經懂得的,沒有記住的正是自己沒有掌握的,這說明記憶恰好是對學習效果的檢查。對於那些想一出來的學習內容,自然就會急著去看或筆記。這樣,就激發了看書和整理筆記的積極性,並自覺地將忘記的內容作為復習的重點,使得復習有針對性。
(4)可以培養思維的能力
嘗試回憶時會反省思維的過程,還要概括課堂學習的內容。而一旦想不出來,還要千方百計地尋找回憶的線索,這無疑是在做「記憶體操」。因此,一個經常嘗試回憶的,不僅記憶能力會有所提高,而且思維的能力也會得到一定的提高。
2、認真讀書
在復習的過程中,完成了嘗試回憶的步驟以後,便要開始認真讀書。當然,這時候的讀書與預習和課堂學習時的讀書是不一樣的,它是在預習和課堂學習基礎上進行的。因此,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讀書和思考相結合
所謂讀書和思考相結合,是指不僅要在讀書的過程中認真真要從頭到尾、逐字逐句讀,對基本概念、基礎知識的內容絕對不馬虎,要全面過目,而且還要邊讀邊思考,要多想想在回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思考內在聯系,更要思考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2)要重點突出
復習中的讀書,要有重點要細讀和思考。對於已經記住和理解的部分可以不必再花費很多時間,而把時間集中在回憶不起來和印象模糊的內容上面。在讀書的時候,不妨可以邊讀邊劃。
(3)重在精讀、熟讀
對於課本中的一些重要內容,必須做到精讀和熟讀。至於一些關鍵的章節和定義、定理和定律等內容,還要在精讀、熟讀的基礎上,將其背出來
(4)適當看一些參考書
在復習的過程中,適當地看一些參考書還是很有必要的。看參考書當然是在復習好課本的內容的基礎上進行的,而且是結合課本的內容去讀參考書的內容。
3、整理筆記
在復習過程中的整理筆記,是指要把預習、課堂學習和復習等學習過程中所記的筆記串聯起來進行一定的加工和整理,使其成為一份經過加工和提煉的復習。整理筆記的過程往往是一個知識深化、簡化的過程。所以,它要求索引清楚,中心突出,內容精練,最好還有自己的獨到見解。這樣,可以使這份經過加工整理後的筆記成為階段復習和重要前的復習的得力助手。
4、探索和發現
復習的內容不能僅僅局限於重復課本的內容上面,而應該在復習舊知識的基礎上不斷地進行探索和有所發現。所謂「溫故而知新」也就是這個道理。要在復習的過程中進行探索,最根本的辦法就是「質疑」,也就是提出問題。對於知識,不僅要懂?quot;是什麼「的問題,而且還要懂得」為什麼「的問題。
如何回答高考地理萬能答題技巧?
1、基本方法
仔細審清每一小題題乾的題意,明確其表示的地理內容的知識類別、時空范圍及數量特徵。針對題干,聯系地理事物的概念、分類、原理及規律,進行全面思考和綜合分析,並通過對比答案的異同,得出結論。這是選擇題最基本的方法和技巧。
選擇題一般有題乾和選項兩部分組成,第一步選細讀題乾和選項,看題干提供了什麼條件,找出題干中的「關鍵詞」和「限定詞」,排除干擾信息。第二步進行回憶聯想,聯想調動與本題有關的地理名詞、概念、原理,地理事物的名稱、分布、特徵、因果聯系等基礎知識。第三步,對選項進行綜合分析、提取有效信息、比較得出正確答案。
例題1:我國西北地區發展農業生產最重要的限制條件是()
A.土地資源不足
B.化肥、農葯不足
C.勞動力不足
D.水資源不足
拿到此題第一步細讀題干,找出「西北地區」、「農業生產」、「最重要」,「限制條件」四個限定詞,第二部聯想西北地區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氣候乾旱,沙漠廣布,農業生產類型是綠洲農業和灌溉農業為主,這兩種農業發展的前提都是有灌溉水源。第三步進行綜合分析雖然西北地區沙漠為主,土地資源比重低;另一方面勞力也不充裕,經濟條件差,購買農葯化肥的能力有限,但其「農業生產」的'「最重要」的「限制條件」應該為水資源的不足,故正確答案為D。
例題2:回歸線和極圈之間現存的天然森林主要是()
A、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B、亞熱帶常綠硬葉林
C、亞寒帶針葉林
D、溫帶落葉闊葉林
題干中要求是「回歸線」和「極圈」之間的「天然」森林,聯想到回歸線到極地之是的氣候類型是亞熱季風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海洋氣候、極地氣候,其對應的自然帶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亞熱帶常綠硬葉林、溫帶落葉闊葉林和亞寒帶針葉林,四個答案都有可能,但仔細分析,由於人類活動,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亞熱帶常綠硬葉林、溫帶落葉闊葉林多為人工林,而現存的天然林,只是緯度較高的亞寒帶針葉林故選C。
2、排除法
逆向進行,從選項入手,一邊審題一邊排除,一個一個地排除掉,直至得到正確選項,看似復雜的問題會變得很簡單。
例題3:厄爾尼諾現象對氣候的影響主要有()
A、使經過區域的氣溫低於多年平均值
B、向經過區域的大氣輸送大量熱量
C、擾亂了常規海流模式,使氣候反常
D、使全球降水總量異常增多
這是一種表述類的題目,這類題目多是敘述地理原理、特徵、分布、規律等。在敘述的時候往往敘述不全,半對半錯,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做這類題目的時候可以選對題干與選項進行推敲,排除表述內容不準確的與不完整的,去偽存真,得出正確答案。
厄爾尼諾現象是東太平洋水域海水升溫現象。東太平洋洋面升溫,出現上升氣流,產生暴雨和洪澇災害,秘魯等國海水中的魚類和浮游生物大量死亡,以海洋生物為食物的鳥類也大量死亡,但西太平洋對地區卻出現氣溫下降,降溫出現下沉氣流,西太平洋地區如澳大利亞、印尼、菲律賓出現了乾旱少雨的異常天氣。本題中的選項A和D以偏概全,東太平洋海區增溫、降水多並不意味流經區域和全球水都增溫和降水。故正確項為B和C。
例題4:下列現象與城市化進程有必然關系的是()
A、綠地面積不斷減少
B、非農業人口不斷增加
C、住房緊張與交通擁擠
D、環境污染的日趨嚴重
A、C、D三個選項是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並非是城市化的必然結果,故排除。城市人口的增加,是城市化的一個重要標志,城市人口的增加必然導致非農業人口的減少。所以選擇B答案。
3、圖形與輔助線法
對於一些計算類的題目和讀圖選擇題可能其本身沒有圖形,或者圖形不能准確的表達題目的含義,我們可以畫出示意圖,或者在圖上作出一些輔助線,題目就迎刃而解了。
地理考試答題時,有的考生寫的字數不是很多卻能得到高分,有的考生寫的密密麻麻卻得不到分數這是為什麼呢?
有的考生,寥寥數語,卻總能拿高分。
兩者的區別在於,前者沒掌握答題方法和技巧,面面俱到,如戰場上沒瞄準目標,盲目射擊。
「軍師」提醒考生,考場答題不能拖泥帶水,要爭取彈無虛發,一語中的。
考場答題有「策略」
高考中,地理試題類型分五類:特徵描述(或簡述)、成因分析、區位分析、意義羅列、建議羅列。
在答特徵描述題時,首先要明確該題問的是地理事物的形態特徵與狀態特徵,或者是分布特徵及變化特徵描述。
其次,要掌握描述地理事物特徵的方法,試題設問形式通常為「說明……特點」「描述……狀況」「簡述……特徵」等。
在答此類題時,學生首先要明確區域位置和圖文信息,抓住自然地理要素或人文地理要素的典型特徵,並運用地理術語表述出來。
根據變化要素,預測未知
區位分析既要說明某地理事物的位置,又要說明其與其他事物的空間聯系。
聯系即是影響因素,包括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和技術三大因素。其中自然條件是基礎,技術條件是保障,而社會經濟因素是決定性因素。
答區位分析堅持四個原則:一要點全,如分析影響因素從有利和不利兩方面分析;對比分析既要找出兩者的相同也要找出不同。
二是主導因素突出,避免蜻蜓點水,面面俱到。
三是回答問題要具體,有針對性。
四是用發展的觀點看待區位因素。注意根據變化的要素,推知變化的方向。分析區位因素的思路一般是:在何處(即經緯度位置或相對鄰位置)→有什麼(即有哪些地理事物)→為什麼(即影響地理事物的因素有哪些,主導因素是什麼) →怎麼樣(即怎麼變,變化的規律是什麼)。
把握因與果的聯系
成因分析類試題,通常的設問形式有:「試分析××地理現象的(自然或社會)原因」,「分析××地理事物的成因」,指出××形成的影響因素,簡述理由,說明××原因等。
答題的基本思路是:在哪裡(位置)——為什麼——形成××結果。即第一步說明位置,以明確講述的是哪裡,第二步根據要回答的內容解釋原因,第三步得出結果。
在回答原因類試題時,要清楚重要地理要素的組成因子,並理解「因子」與相關「地理要素」之間「因」與「果」的聯系。
⑦ 高中地理要怎麼教啊
讓學生這樣做:
第一步,入門記憶
多看地圖而且一定要記住主要的地理事物名稱主要有這些:首先是看經緯網穿過的地方,山脈,河流,主要地形的(如:平原,高原,盆地,丘陵),其次是主要城市(重要國家的首都、工業、資源、特色城市,我國的資源、省會、交通要道),交通干線,礦產資源。這些主要是初中區域地理的知識,把這些地方記住之後,無論老師課堂說到哪兒都知道,為進一步學習地理奠定了基礎。
第二步,記憶加理解
認真聽老師講課,學習地理理解類知識,把它們用到圖或地球儀上去,通過地圖理解,理解後放回圖中去。主要包括地球自轉公轉及其地理意義、太陽輻射和活動溫室效應,地球大氣層,三圈環流,地球內部圈層,世界及我國的氣候的記憶和理解。就是高一上期的知識。高一下期和高二的地理也是如此,理解記憶。。
第三步,練習加深記憶同時讓理解更全面鞏固知識
練習一定要注意方法:首先要建立信心,要相信自己肯定做得來,因為高考題一般都是理解性題目,要相信自己會做,差一點點就找到突破口了。選擇題認真思考,找出對錯的理由,不亂選,不猜測,選把握最大的,理由最充分的。非選擇題要認真思考並寫出你的答案,然後與標准答案對比,分析標准答案思路,你會發現有很多題思路是固定的。在高考中地理往往有很多讀圖題,有很多圖不是地圖,這種題平時練習一定要看懂,不要吝嗇你的時間,我有時一看就是一個小時。有地圖的就要要求你對地圖熟悉了。
第四步,有信心了你就是高手了,多做高考題,給自己打分,不斷總結自己。
⑧ 如何加強地理課堂教學
一、創設融洽師生關系是構建有效地理課堂的前提
融洽的師生關系是形成寬松和諧教學氛圍、激發學生高昂學習情緒、挖掘學生創造潛能的直接因素,把這種和諧的融洽帶進課堂,讓學生感覺到課堂就像溫暖的家,學習時輕松自如、自由發揮,從而建構有效課堂教學的學習氛圍。這將有利於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以及對以前不良習慣的糾正。當然,這也需要學校、班主任、課任教師的共同配合,共同管理。那麼怎樣形成融洽的師生關系?古訓雲: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我們教師應該理解每一個學生,熱愛每一個學生,使學生體會到信任、親情與愛護,這樣才能便於教師與學生間的情感溝通、交流,從而把學習氛圍營造起來,」
二、課前准備是建構有效地理課堂的基礎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需要教師,精通本學科,精心備課。教材是教師實現有效教學的主要載體,教師不僅要對教材的內容熟練掌握,而且要對教材的圖表、案例等進行提煉,並梳理知識間的條理關系,使知識理性化,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另外,要依據課程標准,做到總體把握教材,注意學生知識學習的階段性,總體把握章節之間的關系,知道所講的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融會貫通,既將現學知識原有的知識相聯系,也能夠為後繼學習做准備。
專研教材的同時,我們更要重視對學生的分析研究。教師就要用心研究學生現有的實際水平和認知能力選擇靈活高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在課堂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大力培養每一個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另外每位教師還應備自己,發揮自己的特長上出自己的特色
三、高效的課堂設計是建構有效地理課堂的關鍵
上課是整個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也是實現地理有效課堂的最重要途徑。下面我就從上課的幾個主要環節來說一說我的做法。
1、激發學生興趣的情景設計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課堂上更是這樣,如果想要取得好的課堂效果,那麼首先要讓學生對你的課堂充滿興趣,所以說,上課前的情景設計就顯得非常重要,那麼有效地理課堂的情景設計怎麼做才能吸引學生的興趣呢?
教師在創設地理教學情境時,既要抱著務實的態度,又要具有創新的意識,做到「到位而不越位」。要根據教學的需要,圍繞教學的重難點,創設具有「地理韻味」的情境,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促進地理知識的建構,從而真正發揮情境在地理教學中的作用。可以創設懸念情境,其能刺激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對所學內容反思,促進獨立思考。例如,新教材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四節「全球氣候變化」,可以引用2003年太平洋島國吐瓦魯將被迫舉國遷移的案例來導入。,講新加坡時,可以設問:赤道附近的典型氣候類型是什麼?(學生答:熱帶雨林氣候)氣候特點是什麼?(學生答:全年高溫多雨)新加坡地處赤道附近,其氣候特點呢?學生答:(全年高溫多雨)那麼新加坡的水資源會緊缺嗎?學生往往回答是「充足的」,答案剛好相反,在學生的一片「噓……」聲中,教師引出新加坡的「地狹人稠」。
還可以創設問題情境,「問題是地理的心臟」。要讓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地去探索去學習,就必須要創設有效問題情境。問題情境要能夠激起學生的想像,要有挑戰性。只有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原有認知結構無法解決,即過去的手段和方式已不夠用的情景中才需要思維。
再有,教師可用優美的語言來和多媒體手段創設教學情境。教材中的不少章節,或描述了美妙的景色,或敘述了古老的景觀。教師可以具體形象的描述,聲情並茂的表述,為學生營造一個或優美或動人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通過多媒體手段來創設教學情境。多媒體手段以其新穎的設計,賞心悅目的動畫,奇妙的影響效果,能夠製造一種與文章情境相應的氛圍,先聲奪人地吸引學生的全部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情感和興趣。
2、學習過程
學習過程是課堂的精髓所在,一節好課,應該有好的學習過程。如學生主動參與、合作探究、對話互動,氣氛活躍。
怎樣讓學生主動參與?首先得有好的課堂提問。而好的課堂提問應該能引發學生的有效思考,疏通學生的思考思路,活躍學生的思維。所提出的問題的難度要適合學生的認知結構,通過思考能得到答案的問題。也能夠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分析問題的方法,從而培養學生能力。提問可作為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或生生互動的主要形式。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起一個主導作用,但不是一言堂。這樣老師必得先明白這節課「該講什麼、怎樣講」。「該講什麼」就是核心問題必講,思路方法必講,疑難問題必講;「怎樣講」學生能講的學生講,學生能想的學生想,學生能做的學生做。也就是說就是講的時間不能過長,內容不能過多,節奏不能過快,提倡讓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課堂上「講」的境界就是要追求精確、精煉和精彩。再次,課堂上的「討論」。地理有效課堂是建立在課堂上的有效討論學習基礎上的,老師要根據問題的難度和廣度,給學生足夠的談論時間,而不是急於走形式,簡單化、隨意化。
3、查補缺漏提高能力的練習
精講多練,講練結合是地理教學法的重要原則之一。首先要精選練習的內容。精選的原則是:①從學生實際程度出發,面向多數兼顧兩頭;②以復習進度為依據,以認識規律為准繩,由淺入深,從易到難;③重點和難點部分要反復練,不選偏題怪題,否則要使學生迷失方向,喪失信心;④緊密結合教材。其次多練 "多練"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而且是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再次,要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認識能力、個性差異,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與作業,因材施教。最後要設置可拓展遷移性練習。課後練習的設計要「寬」,要留給學生充分的選擇空間,要求學生根據自身情況靈活機動地完成。
4、課堂小結
凡是都要善始善終,地理課堂也不例外,也應該有課堂總結。老師在引導學生對本節課進行總結的同時,不僅能激發學生對學習內容的進一步鞏固強化,而且也能引導學生在課下主動收集資料解決疑難問題。
四.恰當運用信息技術,整合教學媒體資源,是建構有效地理課堂的手段
地理是一門趣味性比較強的學科,很多地理知識可以利用多媒體將知識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同時很多地理現象也可以利用多媒體動畫來模擬。通過這些多媒體方式可以讓學生很形象的認識地理現象,不再局限於傳統教學中的「口授」,讓學生通過調動多方面的感官,科學形象生動的掌握好地理知識和地理現象,進而提高對地理學習的興趣。信息技術的使用,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有趣,更豐富,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更能為學生所接受,大大提高課堂效率,使本來枯燥的課堂變得豐富多彩,讓課堂變得更「活」。所以我們在地理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優勢,盡量把最多最好最生動的知識傳達給學生。 但是在地理教學中並不是每節內容都適合用多媒體,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應根據教學需要恰當地處理好用還是不用,或是怎麼用的問題。 地理教學地圖、板畫是一種圖解式板書,它能直觀、形象地反映出地理事物之間的特徵和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以及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雖然多媒體可以設計出更加精美的板書、板圖和板畫,但是,邊講邊畫的效果卻無法替代。如如:在講洋流的時候,可以讓教師在黑板上劃出各大洲的輪廓,然後讓學生填寫各個洋流;在講鋒面與天氣的時候,可在黑板上繪製冷鋒、暖鋒的示意圖等。運用多媒體動畫不一定就能達到最佳教學效果,運用板書板畫更有利於學生識圖、讀圖和畫圖能力的提高,也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想像力,使學生印象深刻,教學難點也將隨之攻破。
總之,我們要恰當的使用信息技術,使之與教材完美的結合,這樣我們才能建構更有效的地理課堂。
五、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是建構有效的地理課堂的途徑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比教會他某個知識點更重要,因為他學會了方法,就能獲取更多知識。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要使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輕松學習有用的知識。主要從兩方面進行:一方面是教師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滲透學法或為學生作出學習方法的示範;另一方面是教師通過專門的學法講授和學法指導,在平時的教學中特別注意加強學生對圖表的判讀,提高對信息的提取、分析與運用能力及將地理知識應用到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課堂中注意地理語言的規范性,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醒學生易寫錯的字詞,讓學生養成規范答題的好習慣。平時上課做練習或講試卷的時候加強解題方法的點撥和解題技巧的總結,並做成專題,在平時教學中滲透解題思路,讓學生看到類似題目就會想起答題思路和套路。
六、注重教學評價是建構有效課堂教學的橋梁
教學評價可以檢驗教學效果、診斷教學問題、提供反饋信息、引導教學方向、調控教學進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教學評價,這樣我們的教學質量才有可能不斷提高,我們才能了解學生學習的狀況和存在的問題,發現造成學生學習困難的原因,從而調整教學策略,改進教學措施,有針對性地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學生也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學習的好壞優劣。我們也能客觀地判定教學的效果,合理地調節、控制教學過程,使之向著預定的教學目標前進,也正是教學評價追求的基本目的。這樣,我們的地理課堂才能更有效。
綜上所述,提高高中地理教學效率不僅是地理教學研究與改革的問題,同時也牽涉到教育整體,還包括一些外部環境的研究等等,但只要我們在廣泛地吸取傳統的地理教育營養的基礎上,大膽革新,勇於探索,我們的地理教學效率就一定會得到不斷提高的。
⑨ 如何上好地理課
學習最簡單的方法是:
上課試著記筆記,可以將注意力集中到上課上來.
其實學生應以學為主,全面發展.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做舟,勤能補拙.
改善學習方法.
在學習過程中,一定要:多聽(聽課),多記(記概念),多看(看書),多做(做作業),多問(不懂就問),多復習,多總結.
相信你一定會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並獲得成功.
中學生要想在地理學中游刃有餘,特別是高三和高一的學生要想在高考和會考中取得良好的成績,就必須走出地理學習的誤區,走進地理學。進入高中,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努力向更加順應學生認識規律和時代要求的方向發展。那麼,學生能否適應教師的這一轉變,他們對知識的把握、運用以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方面怎樣提高?也談幾點認識。
一、走進地理課許多學生在地理課上感到困惑。為什麼課堂上老師講的我都明白,可是一到做題就不知所措了?這與如何上好一堂地理課有直接關系。「課堂三刻值千金」,45分鍾的含金量不容小覷。為了上好地理課,必須努力做到三個方面。首先是預習:預習非常重要,預習只需快速瀏覽一下,獲得一個大致的印象即可。必要的預習不僅可以使我們對新課的內容有所熟悉,以便跟上老師講課的思路。而且還能了解自己知識薄弱點。上課時有重點地聽,聚精會神地聽,非常重要。常有這種情況,稍不注意,便發現自己從斯里蘭卡跑到了瓜地馬拉。其次是記筆記:上課時能適當有重點地記筆記也很重要,俗話說得好:「好記憶不如爛筆頭」記老師強調的內容。記自己不能立刻吃透的內容;記筆記時最好能空出五分之一的空間,便於在復習時做注釋和補充。盲目濫記、為求隻字不漏、圖文並茂,其實也是誤區。因為記多了影響聽講,會舍本求末的,所記內容也不知其所以然。第三是要課後及時復習,當天鞏固,效果更佳。
二、走進地理書進入高中,隨著課程的增多,要讀的書那麼多怎麼辦?我看重在理解。沒有必要花很多心血去背誦,其實也是無用功。書中的語句和例子最終要給我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提供方法。例如:現今的地理書做了許多藍色標志,大家習慣把有籃點標志後的句子背下來,邊背邊叫苦,最後在考試時空有滿腹經文卻無從下筆。難道這不是一大誤區嗎?現行課本不僅有帶籃點標志的是重點,而且,圖和圖下的小字同等重要。這一點往往被忽視。地理老師建議將書「由厚變薄」「再薄變厚」。何謂由厚變薄:概括出原理,建立知識體系,將每一知識點歸納為知識樹上的一片樹葉,那麼幾本書的內容也不過是幾張薄薄的提綱。有了整體上的把握再去記憶,你會發現,很多知識點有極強的內在聯系。很輕松就可以做到舉一反三。還有什麼樣考題不能對付呢?那麼何謂由厚變薄?就是將每個知識點的詳細資料補充到知識體系中,每個知識點力求全面,這樣你的知識大樹才會枝茂葉盛、根系發達,不必擔心書比以前厚。因為這些超厚的書都在我們腦子里存檔了。
三、走進地圖冊地圖是人類文明的一大創舉。是學好地理學的工具。看圖說話並不是地理學的全部,但是識圖能力差確是學生的共性。打開地理考題不難發現地圖的重要性,有50%以上的試題是讀圖題。有的圖側重考察我們分析能力,根據圖上的信息尋找答案;有的圖是一個背景,圍繞該區域可以組成一系列問題;有的圖故布疑陣,設立陷阱,等我們心甘情願地往裡跳;有的圖羞羞答答,含含糊糊的暗示讓我們絞盡腦汁尋找它的廬山真面目;還有的無圖考圖,需要做到心中有圖。由於多數學生不重視地圖,也就多次為自己的不重視而付出了代價。尤其是經緯網圖,稍有變形就目瞪口呆。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只有一個——多看圖。邊看邊聯想,盡可能把所學知識點與地圖相聯系,達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以一圖而溫習全書。看圖首先要看清圖名、圖例、注記;其次是根據題目要求尋找相關信息。當然,看圖是不能只,動腦子才是最重要的,魏格納只所以創立了聞名於世的大陸漂移學說也說明了這一道理;要學會圖圖轉換,多角度去看圖。以經緯線為線索,以線帶面聯想式看圖,可以使你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走進地理熱點不可不關注,也不可過分關注。尤其是不可過分拘泥於自己做過的關於該熱點的習題。關鍵還是了解,理解熱點的背景和來龍去脈。養成運用所學地理知識去分析熱點問題習慣這才是目的。也就是說把它作為分析問題提高思維能力的「工具」就可以了。但切不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 也不可誤認為熱點等於「能力」。
五、靈活運用地理試題越來越活,每一題都是新面孔,尤其是高考。出題的角度和方式別具一格。盲目的、瘋狂的、大量的做題也是一個誤區,效果也不理想。只做不想,會的永遠是這一題,做題切忌就題論題,要一題多變、多聯想、找異同,熟練以後還可以順著這個思路和角度自己出題,挺有成就感的。對考試時的分析能力提高有很大的幫助. 對地理還存在困惑的同學,希望你能學習和探索中喜歡上地理學,走出地理學習的誤區,走進地理學。開發你的潛能,張揚你的個性。把自己培養成為21世紀需要的有用人才。
祝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