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基本地理規律
地理知識規律在學習了大量感性地理知識之後,通過進一步地綜合分析、比較判斷、逐步推理,最終抽象出來的本質聯系就是地理規律,
任何地理規律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都具有連續不斷、符合實際變化過程中每一個狀況的特點.
如何掌握知識規律是地理學習方法中的重要課題,是培養學習能力的途徑之一.
1、學習知識規律的重要性 學習知識規律有助於知識的記憶.在前面我們曾介紹了抓住地理規律推理記憶的典型實例和方法. 學習知識規律有助於把握地理知識結構,特別是地理演變規律更是如此. 學習知識規律有助於提高綜合與分析概括能力的水平. 學習知識規律有助於培養空間想像能力,樹立地理時空觀念.
2、地理知識規律的基本分類 按地理學科的特點,我們將地理知識規律分為三大類型:
地理事物之間相互聯系的規律.這是反映各種地理事物之間本質的、必然聯系的規律.
例1: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就是地形、氣候、植被、動物、土壤、地表水與地下水等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規律.這一規律普遍適用於各個地理區域的自然特徵的學習過程.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資源、能源、工業、農業、人口、城市等人文地理要素之間也不斷建立起來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規律特徵,並使得相互聯系這一人世間的普遍規律廣泛地應用在地理學科中,成為地理思維過程中的重要方式之一. 地理演變規律.這是反映地理事物發展變化必然趨勢的規律
㈡ 1,地球表層系統中的地理過程有哪些2,地理學的基本規律包括哪些內容
地理學的基本規律包括哪些內容
地理學有三個基本規律:一,地域分異規律,包括緯度地帶性、經度地帶性、垂直地帶性和非
地帶性;二,地域綜合規律,包括距離衰減規律和區域系統規律;三,地域發展規律,包括地理環境周期性發展和人地關系發展階段性.
㈢ 地理學第一定律是什麼
地理學第一定律,即地理事物或屬性在空間分布上互為相關,存在集聚(clustering)、隨機(randm)、規則(Regularity)分布。地理學第一定律來源於WaldTbler的觀點「任何事物都相關,只是相近的事物關聯更緊密」。
㈣ 地理五大基本原理
地理五大基本原理:地球運動相關規律、大氣運動規律、水體運動規律、地質規律、自然環境地域分異規律。
一、地球運動相關規律
1、地球自轉和公轉速度分布規律。
2、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
3、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
4、晝夜長短的時空變化規律。
5、太陽視運動規律。
二、大氣運動規律
1、熱力環流規律。
2、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和移動規律。
3、「副高」與鋒面雨帶的移動規律。
三、水體運動規律
1、水循環規律。
2、海洋表層洋流(風海流)分布規律。
3、世界氣候類型的分布規律。
4、成因分析規律。
四、地質規律
1、只有地球內部的岩漿冷卻凝固才能形成岩漿岩。
2、各類岩石在外力作用下都能形成沉積岩。
3、各類岩石在變質作用下都能形成變質岩。
4、各類岩石在地下深處重熔再生形成岩漿,回到地球內部。
5、地質循環中的能量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通過內力作用釋放出的地球內能;二是促進外力作用進行的太陽輻射能和重力能。
五、自然環境地域分異規律
1、水平地域分異規律。
2、世界氣候類型與陸地自然帶的對應關系。
3、影響山地垂直自然帶譜復雜程度的因素。
4、影響山地垂直自然帶海拔高度的因素。
5、影響雪線分布高度的因素及雪線高低的判讀。
地理的基本概念:
地理所涉及的范圍包括人類生活的各種環境,也就是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
自然環境包括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等圈層,由此就產生了地理的各個分支,例如氣候現象、水文現象以及水環境、地球上的自然資源、地貌、生物的分布以及生態現象,土壤的分布以及類型等等很多現象。
除了這些以外,自然地理現象還關注於由於樣式、水文、植物、土壤相互作用的地表系統現象以及由於人類活動而產生的各種環境現象、氣候現象。因此學者把這樣的學科叫做自然地理。
除了自然地理,人類具有社會性所以還包括各種人類社會現象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例如農業的分布、工業的分布、聚落的分布等等現象,尤其注重人類的經濟活動與環境的關系,但是關於這個方面的內容比較廣闊,涉及的范圍很多而且和其他的不好區分,姑且稱之為人文地理(包括經濟地理)。
人文地理有一個最突出的理念就是要實現人類的各種與環境的和諧統一,也就是可持續發展。
㈤ 地理教學規律有哪幾種
地理教學主要的教學規律:
1. 文圖結合律。區域性和空間性是地理環境的重要特點之一,地理學與地圖是不可分割的。所以,地理科學的表述,除了文字以外,還必須用圖像。地圖被認為是地理的「第二語言」,因此,在地理教學中要經常運用地圖。「文圖結合」,這是地理教學的主要規律。地理教材作為地理教學過程的重要媒體,是教與學兩個系統的雙重工具,它由文字、圖像和活動三部分組成。文字為學生提供了邏輯思維的可能性,圖像為學生提供了觀察和形象思維的條件,而活動則給予學生通過多種形式實踐活動解決問題的機會。因此,教師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應將三者結合,並
且有效地利用地圖,這樣才能有助於地理基礎知識的講授和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在地理教學的多種方法中,地圖教學是最簡便、直觀的地理環境表現方法。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地圖將地理環境客體展現於師生面前,為學生提供了觀察、認識和分析地理環境的可能性。然而,要將地圖語言轉化為有聯系的地理知識,還有賴於結合文字和圖表。因此,重視「文圖結合,以圖釋文」,即用地圖和圖表與文字相結合,能使地理教學過程不斷優化,是地理教學過程應遵循的規律之一。
2. 區域差異律。區域差異性是地理環境的本質屬性之一。地理環境具有區域性,它是由不同層次的區域構成的,由於影響各區域的自然和社會因素不同,因而導致各地區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差異,呈現出各地區所特有的區域特徵。地理教學必須使學生了解各區域的差異性,掌握各地區特徵以及形成這些特徵與其形成因素間的內在聯系。因此,必須經常運用比較法,指出各地區的區域差異,掌握各地區的區域特徵。學習地理科學,必須使學生掌握這些知識。
3. 綜合聯系律。各種地理事物、現象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綜合發展著的。這樣,就形成了各種各樣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綜合體。這些綜合體是各種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以及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之間綜合聯系的體現。所以,在地理教學中必須充分運用綜合分析法和聯系圖表法,揭示自然地理各要素、人文地理各要素以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要素之間的廣泛聯系,使學生建立起各種地理事物、現象綜合聯系的觀
點,才能獲得各種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綜合體的知識,掌握認識地理事物綜合聯系的方法。地理事物具有廣泛的聯系性和區域性,這就要求我們在地理教學中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應以綜合思維和比較思維為主。對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的綜合分析,是針對地理空間要素和地理環境要素的,是在特定的區域范圍內進行的,這是與其他學科的綜合分析不同之處。地理學習中的綜合分析十分復雜,要充分考慮多種因素和條件,尤其要注意主導因素。對於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的比較,主要是綜合性區域比較,並非單因素的比較。橫向的比較是建立在縱向分析綜合基礎上的,分析綜合有賴於通過比較找出主導因素。地理學習中的觀察、想像、記憶、判斷和推理都要在分析綜合和比較的基礎上才能進行。所以,在地理教學中要遵循綜合聯系律。
4. 人地相關律。地理科學是研究人地關系的科學,人地相關性是地理環境的一大特性。在地理教學中科學地論述人地關系,既要反對環境決定論,又要反對唯意志論,將科學的人地觀貫穿於地理教學的各個方面。人地相關規律,它不僅影響地理學的研究與發展,而且直接影響著地理教學的目的、內容和方法。從目的和任務方面看,根據人地關系理論,不僅要使學生認識地理環境的特徵,而且要使學生認識人類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形成全球意識和環境價值觀念,提高適應、保護和改造環境的自覺性和能力。從內容方面看,地理基礎知識、地理基本技能、
地理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選擇與安排,都應納入人地關系為基本線索的教學體系中。從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方面看,必須充分考慮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之間的關系,加強實踐,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人地關系理論對地理教學的影響是極其深刻的,帶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意義。
5.「地」「理」結合律。地理事實材料包括地理名稱、地理分布、地理景觀、地理數據、地理演變等,屬感性知識,即反映地理事物表面特徵和外部聯系的知識。地理原理包括地理概念、地理特徵、地理規律和地理成因等,屬於理性知識,反映地理事物本質屬性和內在聯系的知識。由於區域差異的存在,在地理教學中不能空談地理原理,應以地理事實為基礎。在演繹地理原理時,應注意區域差異,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利用知識結構有效遷移地理知識時要分清矛盾的主次,突出區域特徵。地理事實與地理原理的有機結合不僅是地理教學過程的本質要求,而且也反映了學生的認知特點。學習地理感性知識是基礎,是建立地理表象過程和進行地理思維的前提。在地理教學過程中遵循此規律是實現掌握知識與發展能力相統一的重要條件。因此,在地理教學中必須使學生掌握一定數量的地理事實材料,即地理感性知識,同時還要使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地理原理,即地理理性知識,要做到「地」與「理」的結合。
㈥ 認識發展的一般規律是什麼
馬克思主義認識發展的總過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認識運動不斷反復和無限發展。形式上循環往復以至無窮;內容上每一次循環認識和實踐都比較的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一步步深化和提高。
馬克思主義自身的發展是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相互作用的結果,是一般和特殊的統一,馬克思主義在各國的傳播,運用和發展,更突出地表現在發展中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的統一。
特殊規律受一般規律的制約,特殊規律表現一般規律。特殊規律不能取代一般規律,只能體現一般規律,或從屬於一般規律。
(6)地理認知的一般規律是什麼擴展閱讀:
第一, 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真理性,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充分信仰,是鄧小平回答如何認識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前提。社會主義失敗論馬克思主義過時論一度甚囂塵上,中國的社會主義也面臨著嚴峻挑戰。
第二,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時代性和發展性,必須根據現在的情況認識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是時代精神的精華,隨著時代、實踐和科學的發展而發展,具有與時俱進的品質。
第三,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和民族性,我們需要的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是結合中國實際的馬克思主義。馬克思說過:「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決定於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
第四,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群眾性和朴實性,馬克思主義是很朴實的東西,很朴實的道理。馬克思主義具有鮮明的群眾性,是指導廣大群眾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學理論,同時也必須要為廣大群眾掌握和運用。
參考資料來源:馬克思主義-人民網
㈦ 鄭昭佩認為地理環境有哪三個基本規律
鄭昭佩認為地理環境有地球表面自然、技術、經濟和社會規律。
地理學史是人類對周圍地理環境的認識、記載和概括的歷史 。地理學是介於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技術科學之間的領域,它所研究的地理環境,是作為人類家鄉的地球表面自然、技術、經濟、社會的綜合系統。因此,地理過程具有上述三類科學規律在地域上復雜交融的性質。辨證唯物論的哲學觀戰勝形而上學唯心論的哲學觀,是地理學進步的動 力和地理學史探討的主題。地理學史有三個主要 方面,即地里發現史、地理圖籍史、地理學思想史。關於地理學思想發展的分期,中外學者多具 有相同或相似的觀點,即分為古代地理學、近代 地理學和現代地理學三個階段。
㈧ 高中地理的學習規律有哪些
一、地理形成的因果規律
在地理課中我們通過閱讀觀察就會發現,地理事物的形成規律、因果依屬關系普通存在。我們要善於啟迪學生通過由因導果、由果索因的方法,具體總結它們的因果規律。例如自然資源,其礦產資源的分布具有地質的規律性,它的形成受地礦規律的制約。由於成礦是在地質時期中的岩漿活動或地表物質的分異過程中進行的,因而礦產資源的形成和分布與岩漿活動或與地理環境的特點有關:有色金屬總是分布在岩漿岩地區,煤和石油總是分布在沉積岩地區。農業資源分布也具有地理的規律性,它的形成受地表水熱條件的影響,受自然界水平分異規律的支配,在不同的地帶又表現出不同的特徵。
善於分析地理成因、因果規律,就能鞏固分布知識、避免死記硬背,掌握知識時就會得心應手。例如降水的形成,在大氣中,飽和水汽、動力和凝結核是興雲致雨的必備條件。因此,降水形成的一般規律是:上升氣流或由低緯度流向高緯度的氣流,氣溫由高變低,水汽易於凝結,降水機會較多;下沉氣流或由高緯度流向低緯度的氣流,氣溫由低變高,水汽不易凝結,降水機會較少。不難理解,在赤道低氣壓帶和副極地低氣壓帶,終年以上升氣旋為主,形成赤道多雨帶和溫帶多雨帶;副熱帶高氣壓帶和極地少雨帶,終年以下沉氣流為主,則形成副熱帶少雨帶和極地少雨帶;西風帶來充沛降水,信風則往往使天氣晴燥;暖溫氣流在山地的迎風坡降水較多,背風坡降水稀少;氣旋過境時出現陰雨天氣,反氣旋過境時天氣晴朗等。這些規律的形成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必然的識記條件。
二、地理分布的規律
地理教學的主要一條是研究地表一定空間位置上地理事物的分布規律,在地理教材中,分布的知識諸如段區和自然區的分布、人口和民族的人口的分布、地形和礦產的分布、氣候和河湖的分布、土壤和植被的分布、交通和城市的分布、工業和農業的分布,都各自顯示出地理的規律性或地質的規律性,是地理特徵的具體內容和依據,教師和學生一定要充分運用好地圖,這是掌握地理分布規律和識記知識的最好方法。例如世界地理的分布。初看世界地圖,似乎地形分布雜亂無序。可是如果深入讀圖,認真分析,加以梳理,就會一目瞭然。在陸地和海底,地形分布是有規律的,而且基本上受地形骨架的控制。其一,構成我國地形的骨架大致成網格狀排列。特別是在我國東部,三列東西走向的山脈,同三列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相互交織成網格狀,沿著這些走向的山脈,兩側有相對低窪的地區,亦大致成網格狀分布。其二,在世界陸地上,有兩個巨大的高山帶,一是環太平洋高山帶,它包括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澳大利亞大分水嶺以及亞洲東部島弧上的山脈,縱列分布在太平洋東西兩岸,二是亞歐大陸南部高山帶、包括喜馬拉雅山脈、高加索山脈、阿爾卑斯山脈等,多呈東西走向。這兩個高山帶在帕米爾高原集結;阿爾卑斯山系又以阿爾卑斯山為其山結。其三,是海底地形,大致可分為大陸架、大陸坡和海底三部分。洋底中部都有一條海底山脈即海嶺,兩側分布著一系列海盆,在大洋邊緣有狹長深邃的海溝。
三、地理分析規律
所說的地理分析,即通過地理思維活動,將個別的、局部的、分散而具體的地理事物,按其內在聯系。進行歸納、總結、綜合,從而得出概括性的結論。通過地理事物的分析、突出特徵、闡明共性、揭示規律。這對於發展學生智能、明確地理概念和知識結構、全面而系統地掌握知識極為有益。那麼分析地理事物應從哪些方面入手呢?
其一,自然特點的分析。所謂的自然特點,泛指一個地區的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河流、自然資源等地理要素,是一個綜合概念。分析各個要素時,應從它們的屬性、內容和知識系統等方面考慮。例如,地理位置一般從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相關位置和交通位置等方面進行分析;地形特徵從地勢、地形類型、地形分布、地表特徵和特殊地形等方面進行分析;氣候一般從影響因素、主要組成要素上分析說明其特徵,氣候類型,水熱狀況、季節分配、年際變化,特殊天氣現象等;河流的水文特徵從流量、汛期長短,水位變化、含沙量、有無結冰和冰期長短進行分析;河流水系從源流概況、水系組成特點和水能利用等方面進行分析;水力資源從流速、落差和水量的大小進行分析自然資源情況應從礦產資源和農業資源即水資源、生物資源、土地資源和氣候資源等方面說明。其二,經濟特點的分析。一個國家的經濟特點主要從經濟屬性、國民經濟結構,資源分布和利用狀況,以及工農業生產的布局等方面進行分析。其中,工業生產力布局的一般規律是: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生產布局,因時、因地、因工業部門,選擇經濟最佳的地點布局,如接近原料、燃料或消費區,有比較方便的、清潔的水源,有一定數量的合適的建築用地,有便利的交通,有一定數量的技術力量和勞動力,有一定的農業基礎和必要的協作條件;地區專門化和綜合發展相結合;注意生態平衡。如鞍山發展鋼鐵工業的主要條件是:有鞍山、本溪豐富的鐵礦石可就近供應,有撫順、阜新的煤炭,有遼河水系的工業用水,地處哈大線上。布局原則主要依據:接近原料、燃料產地,接近產品消費區,尤其是沈陽為大機器製造中心,鋼鐵需求量大。分析農業生產的布局應當考慮是否有利於利用自然條件保護生態平衡,滿足國計民生需要,要因地制宜地發揮優勢,專門化與綜合發展相結合,農業布局和工業布局相結合。
只有遵循自然,經濟的客觀規律,才能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尤其要掌握規律性的地理知識,必須同運用地圖緊密地結合起來。通過經常性的讀圖,用圖和分析圖、將知識鞏固在圖上,建立牢固的空間概念,只有這樣做才會使其感到地理好學,好記。
㈨ 地理規律
同學們好!今天利用這次一個難得的機會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還剩兩個月的時間,我們文中科目考試中的地理部分應該怎麼復習?我在這兒提點建議供大家參考。那麼大家看在以前相當長時間,做了復習了。復習中有同學說我的成績怎麼能再提高一點?有些同學很認真,拿書本,按照書的順序,怎麼樣做。這個應該肯定大家學習態度,但是如果光按書的順序看書,而不進行知識的重新組合,那麼,很難適應文綜考試的效率。
那我建議在後邊兩個月的時間里,你們做一件事,按照專題對於知識重新組合。比如說自然資源,那這個內容咱們在高中高一地理的下冊開始講一章,你好好琢磨琢磨,自然資源里邊是不是高中上冊也有?比如說氣候資源,在上冊,在氣候圈裡;另外還有呢,是水資源,那兒缺少應該知道,世界地理中,中國地理中,必然講到一些國家資源的情況,那麼這種跨章節的東西,你能不能夠給它串起來,給它綜合起來,這是我們一個需要做的事情。
下邊我以自然資源來舉例子,那麼資源有這么一塊,基礎知識這塊,包括自然資源的概念,包括分類。自然資源有兩種分類:一種按性質分,一種是按地理要素。自然要素分,分五類。然後又講到,自然資源的共同的特點,三大特徵,基本特徵,那麼這是一個總的概括。實際上,書上又講到什麼,講到資源的問題,那麼資源問題,在高中課本僅僅是做了一個總結和概括,實際滲透到中國地理中和世界地理中,這是我的第一個建議,請按照專題進行知識重新組合。比如環境問題,你可以自己試一試,能源問題,能源能源的概念,能源的分類,能源利用中存在的消費結構等等,然後能源的分布,這些都可以打亂,進行按專題式的整理,這也就不再細說了。
第二,以某一個區域為案例,以某一個區域為案例,中心發散,縱橫聯系。那麼區域的概念大家都知道,區域是指什麼呢,指一塊點,那這個區域點的話,可有各種分類。比如說就中國來說,省一級算一區,比如河北省,算一個區吧?我們也可以按地形分類,中國有四大盆地,三大平原,這可以按一個平原算個區,咱們中國這兩類就可以了。那我們以一個例子,比如說,2002年的有一道高考題,第36題,那麼這道題我們可以通過這個區要掌握什麼內容,通過它咱們解剖一下。
我想第一部分,首先是應該把這個區域的空間位置加以定位,我給同學提點思路,這思路是不是這樣的:第一,每個區域有它的自然環境,自然環境我們可以概括這么幾方面,一個就是地形、氣候、河流、湖泊這幾個方面,有沒有一種內在聯系呀?那麼氣候有什麼氣候?應該有相應的植被,咱們在自然學過吧?那麼在氣候和位置的影響下,是不是可以想到河流水紋的情況?然後又有地形,地形加上大氣環流,可以對降水起到影響,那麼這種相互間的關系自己可以找到一個內在聯系,這是我說的第一步。
第二個,知識怎麼整理,按照區域進行內在聯系的整理。
第三,是以社會熱點為案例,以社會熱點為案例。那我們舉個例子,西部開發熱點吧?那西部開發我們應該掌握哪些內容呢?那麼首先我們應該了解西部的范圍和位置吧?那我們都知道,西部至少掌握十個省,陝甘寧青新雲貴川渝藏,還有有時候也把內蒙古自治區和廣義壯族自治區算在里邊,因為它的經濟水平發展比較慢,相差不多,那麼起碼十個應該知道。再想想既然西部有了以後,范圍位置知道以後,你還因此了解什麼?它的自然環境,那這又有差異出現了,西北地區是剛才說到了,溫帶大陸性氣候,那裡位置氣候從地形來說,西北有兩個平地吧?准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內蒙那塊有高原,甘肅那塊有河西走廊,這塊地形搞清楚,氣候搞清楚。
我們開發西部,要有兩個重要的措施,一個就是剛才說了,要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交通、各種通訊管道,包括石油天然氣管道,這是基礎設施;另外呢,我們知道西部地區自然資源豐富,特別是礦產資源、能源,當然還有水能等等,那麼這些資源怎麼樣的開發,怎麼樣合理調配呀?那麼必然使你想到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剛才鐵路,讓我想到青藏鐵路的建設吧?你把這類知識,能不能以西部開發來一個專題、熱點進行串聯,進行綜合了?那麼我們對於西部開發包括它的意義上,還可以繼續分析
比如說在西部開發,對於實現全面小康,對於提高西部地區的經濟的水平,民族的問題,民族的團結,社會的安定,國防的穩固,這些都有共性的東西,那這些你都掌握了。好了,我有知識儲備了,我是個綜合的東西了,那部分都准備好了,你是考雲南,我考准噶爾也會了,我考新疆也會了,當然這是共性。當然你再找找差別的東西,那行了。所以我們想,如果能不能以這種專利的方式,以區域的這種案例的方式,以某些熱點的這種案例的方式,進行知識的重組,打亂你的生活順序,你能得到你的知識儲備,還有新的知識結構了,就能適應考試的需要。那麼我想我給同學提出的第一個建議就是要對在你以前的基礎上,以前的基礎上,以前書本的順序,這個順序應該做。但是我們到後期,到今天開始,肯定有同學沒做,如果沒做你能不能以綜合的知識成果的方式,來對你知識加以整理,這樣整理,這是我說的第一個建議。
第二,重視區域地理的基礎知識,重視對區域地理基礎知識的復習。為什麼要提這個建議呢?我是有根據的:首先,由於我們初中這部分知識是早在幾年前學過的,當時學的很好的同學,可能也忘掉不少,何況當時不是以高考的那種程度復習學習的,那麼在文綜考試中,對於區域地理的考試中,它起到一些很重要的作用在分值上也佔了相當的比重。一般來說,區域地理,首先對我們地理學科來說,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基礎知識。在文綜考試中,以某一個地區做切入點。另外呢,好多高中的原理和概念規律,它是提煉出來的東西,需要落在區域上,需要落在中國這塊,需要落在世界那塊,來看你掌握的程度,你會分析,你會理解和應用。考察這個怎麼辦?要落實在其餘部分,那麼,所以我想在後面時間,雖然你前面學了一段時間,中國和世界復習,我建議,你再後邊一段時間,還要加強這部分復習。
那咱們怎麼復習呢?我提出幾點建議來。第一,准確判斷地理事物所出現的地區,掌握它的空間位置,特別是要掌握空間定位的方法。我覺得我們把中國按緯線這么幾條:從北往南,北50,40,30,還有一個重要的北回歸線這幾道線得記住;那麼這東經135度,然後你就把120度這一般能記得住,按10度遞減,120,110,100,90,80,這么按十度遞減。這樣我們從土壤里看出來,它是這么一個經緯網的格在里邊。另外呢,還要會分析在圖上分析這個圖中有那些我認為在環境上的問題,有時候是比較重視自然的、氣候的,也重視工業農業的,恰恰忽視了環境問題,環境問題是我們高地理非常重要的主線。那比如說華北這塊地方,作為我們的開發國土來說,不利的條件是水資源的緊缺;另一塊華北平原有時候也叫做黃淮海平原吧?黃淮海平原有一個重要的課題叫做開發,那麼它的土壤的質量比較差的部分其中一個原因是鹽鹼地,那麼鹽鹼地的情況,原因是什麼,就在這區域復習中,要重視這個區域的環境問題,可持續發展問題,和採取什麼對策,這部分希望大家重視。
第二點要用地圖來輔助區域地理的學習,要落實地圖。
第三,我們對這個區域最好能形成它的知識結構。你看我們以青藏高原為例,由於海拔高、寒冷,那麼有些在高山多冰平川,有了冰川,地勢又高,就想到是亞洲很多大河出來了,你看雅魯藏布江,包括咱們說的瀾滄江江,還有長江、黃河,發源都在青藏高原,高沒水不行,有冰川啊,這是一個路子。然後由於地形地勢高,會比較復雜,再加上地質災害,因此在發展交通上來說呢,有諸多不便,這時候可以聯繫到青藏鐵路,遇到什麼復雜的地形,還有凍土問題,就想得很多了。高寒了,凍土怎麼解決呢?就出來了。那麼由於高寒氣候下,必然影響它的農牧業,它那麼高的地方,氣溫很低,有優勢的地方,比如說太陽輻射還很豐富,因此,對它當地農作物的產量上還可以。但是種在那兒呢,就是問題,同樣是寒冷的地方,土壤也比較貧瘠。我們就知道,找到雅魯藏布江河谷的地區,土質比較好一些,熱量相對好一些,又有礦產,這樣形成當地的河谷農業,可以聯系起來,那麼它高的地方還有一些比較面積大的草原地區,比如藏北高原草場豐富,那是我國重要的牧區,那麼通過這個位置地勢高,寒冷的氣候,高山氣候而聯想出來。
我想這么一個知識結構連起來,就相當於我們剛才提到的,對於某個區域的知識的綜合,再進一步進行。那麼我對同學第三個建議,在我們後一段時間,在思維上在動腦筋上,總不能光整理,光會讀點圖,還要會思考。因此我建議大家用多種方式進行地理思維的訓練。那麼那些思維呢,我給列了幾個方面:第一,通過比較的方法,一般來說有這么一種情況,同類地理書,同一類的地理事物,或者現象加以一比較,比如我們學到地下水,潛水,水,這叫同類事物的比較;第二,對不同地區的地理特徵的比較,不同地區,比如長江中下游平原的農業,和珠江三角洲地區的農業,這叫不同地區農作物種類也不一樣,農業的類型有相似也有不同的地方,作為商品性基地,比如到珠江三角洲,應該是既有商品,又有甘蔗,還有出口的商品基地那到長江中下游平原可能它比較大了,包括幾個商品基地,都在長江中下游平原,那麼這細分一下,對於不同地區的地理事物加以比較,這是我說的國內的。
那麼國家與國家之間,同樣是農業在世界具有重要地位的印度,農作物的分布不一樣,你看印度主要是水稻,糧食作物水稻和小麥;經濟作物是黃麻,棉花等。你要到巴西,主要是經濟作物,這就不細說了。另外再有,在分布上不一樣,印度農業這些農作物區的分布,主要在兩大片,一個是高原上,一個是在黃河平原,而巴西往往容易誤認為是平原。其實主要是哪兒呢?巴西高原的東北和東南,那你要琢磨為什麼平原是一個原始林地區呀?那麼這個可以比較,然後條件不一樣,另外印度的農業的條件中,特別要提到它耕地的比重,數目很大的,所以這叫不同地區的比較,我想這個通過比較以後,很多事情就深刻了,這是我說的第一種比較思維。
第二運用聯想思維,有一種聯想是聯想同類事物,相關的,聯想同類事物有關的。比如我們學了魯爾工業區了,魯爾工業區的中心條件,最後確認它應該是第二次技術革命時候出現的,它應該屬於煤田。到這個時候你就想想,類似煤田在那些國家出現了,比如中國的遼東南,工業區,美國的五大州,賓夕法尼亞州,對不對?像英國中南部等等,這叫對同類事物的聯想。那太多了,你就想吧,是不是?這方法挺好,大家整理好,這是一種,這叫同類事物的聯想。
第二,一個聯想是整體和局部之間的聯想。你整體有了,比如我學了知道火山地震帶,兩大帶:一類叫地中海至喜馬拉雅帶,然後什麼原因,是板塊交界處,地殼不穩定,這整體,然後再聯想,哪一些國家,你可以推測不可以?比如環太平洋日本國,我國東部,然後菲律賓,紐西蘭,太平洋東岸,北美洲,加利福尼亞出現過大地震,墨西哥有吧,那個智利大地震學過吧?整體聯想到局部,聯想到局部。
第三綜合性的思維。什麼叫綜合性?從多角度,多個因素分析,別一個心眼,就這個意思。那我舉個例子,比如你分析上海成為中國最大的工業城市,工業中心,那你分析時候,肯定不可能,一般先找最主要的吧?位置,上海位於長江入海口,進出方便,另外又是東部海岸線,中間的位置,最優越的位置;然後呢,還有一個發展工業,向農業做基礎,農業做基礎,那兒附近有生態園基地,你得提供原料,那關於農業問題;還有交通、原料,還有工業產品的輸入輸出,沒有便利交通不行,上海本身就是港口,還有其他港口配合,然後還有鐵路線,京滬線和滬杭線;隨著工業的發展,需要科技力量,上海科技力量雄厚,諸多因素分析,上海工業中心,全國最大的中心。
咱們再舉個例子,自然例子,西歐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在世界特別典型,對吧?那你想想用什麼因素分析呢?最主導的是地處大陸的中緯度西風所影響,這兩個是關鍵,對吧?還有其他因素沒有?有,有配合的,有人說,剛才講到,海岸線曲折,海岸曲折什麼意思?距海較近,容易受到海洋影響。另外,山脈東西排列,平原東西橫穿,這個東西延伸,正好有利西方的深入,然後就是還提到剛剛海岸線全提到了,那麼諸多因素,我想分析一下。還有一個什麼,很重要的?洋流,北大西洋,這就叫什麼綜合分析。我看咱們文綜題里邊大家在答題時候,分析時候,多幾分思路,多幾個心眼,然後當然分析說了,最好能找到主要的因素,你說清楚,比如剛才上海位置,是吧?
第四個辨識的方法,用辨識的方法進行思維。這個考試原理就那些,概念就那些,地圖你也復習了,那我怎麼還考不好啊?咱們得適應高考命題辨識,在它變的情況下,我也會掌握,那怎麼辦呀,我們在這段時間應該給自己智力測驗中辨識方法訓練一下,我舉些例子,比如說改變地理條件,改變了地理條件,比如說剛才我說的溫帶海洋性氣候,西歐,假若那個山脈和平原不是東西貫穿,琢磨吧,那麼西歐的海洋性氣候能有那樣典型?想想為什麼?假如這個山脈變成南北走向了,那就很可能阻擋著西風的進入,就有點像北美洲的西海岸了,北美洲西海岸有南北走向的,如果沒有這個山系,我看北美洲西部的氣候應該跟歐洲相似了,應該是個海洋性氣候的環境吧?你變化一下,這是一個,改善條件。
比如我們過去有同學練過,度數現在23度2,六分,有個這樣的題,假如變大,假如變小,變,這種條件的變化,還有一種形式的變化。2002年春季考試有道題,什麼題啊,考公轉軌道,太陽在這個軌道的位置,咱們一般都是一個軌道然後太陽在咱們右邊,公轉方向你也會,很熟悉的圖形,春季考試的時候它變了,但是它把太陽挪了,左邊來了,又蒙了,人家給咱們的常規那個圖,是為了你們看,實際上我們老是看這個圖正好掉個個兒,是方向交叉。你畫這個圈,到對面看,換個角度,這種換個角度的,變化形式,比如城市化,咱們說講到幾個標准,城市化的過程,有什麼首先一個城市人口比重增大了,城市用地范圍由孤立變成面,文字敘述吧?它給變成一個圖,讀圖識字,這比較容易,你先做了,當時考試不一定怎麼想呢,你要辨識的思維的訓練,萬變不離其宗。再比如說平面圖你會,變成寬面圖,這是變嗎?另外還可以,比如說,非洲氣候類型的分布,非常具有明顯的緯度線,對不對呀,自然帶也好,氣候類型好,在沿著南北方向出現更替,沿著東西方向或者緯線方向是延伸的吧?非洲非常明顯,以赤道為軸,南北熱帶草原氣候,再往南北,再往南北地中海氣候吧?但是有沒有同學練過,到了東非高原,赤道附近穿過東非高原,本應該是熱帶雨林氣候,但是它變了,變成熱帶草原氣候。這種非地帶性的你要掌握,除了掌握共性的,那麼對於那些個性的,非地帶性的東西要注意整理。還比如說,整體和局部的變化等等。我想,有了這些思維的訓練,做了心裡准備和具體的准備。我想,考試時候應該是有了准備,這是我講的第三個建議。
就是在後一段時間里邊,我建議同學們以高考例題為範例,高考例題為範例,突出對咱們地理學科能力的訓練,認為這部分是我們能夠符合考試要求的很重要的一點,是說通俗話是拔高的。考試就看你能力,有了基礎還要看能力,我想提些建議,我們同學提煉了不少,但是我們千萬不要,要善於抓住特別是跟高考題,你看我今天講這些題都是高考題,它帶有典範。當然你們覺得比較好的題,也可以釋放一下,要總結,這道題命題中給了什麼條件,需要我們獲取什麼信息,考察我們什麼能力,來總結這個,然後舉一反三。目的呢,能力提高,而且不必陷入題海,我想是這樣做,用精煉的高考例題和一些不錯的題,加強能力的訓練。
剛才已經講了一個例子,就是剛才新疆和中亞那個區域圖,大家想那道題實際上要考你這么幾個能力:第一,區域的定位能力,現在考這個題;第二,獲取信息的能力,人家給你假定是六百多毫米,這個信息一共你知道這個地方已經是乾旱氣候,它乾旱氣候六百多毫米,是吧?這個信息然後通過這個圖,通過你的聯想和想像在空間中想像,有北冰洋的氣流,還有大西洋來的水氣,加上等高線的出現,讀圖能力吧?判斷地形圖,三千米還不是高山嗎?它這個地方正好在那個坡度,從風向來看,是實際考察能力,從圖上有懸起相應信息,甚至推導的能力/往後,分析一些地理事物的現象和成因的關系,要找原因,這道題揉在一起,你有這個能力,差一個不成,你總結一下。
我們下邊舉一道題,好了,下邊咱們看這道題,1781年,西班牙航海者,在圖式地區創建洛杉磯鎮,這里每年有多天出現現象,在人口不多的時候,是寧靜的,環境優美的小城鎮,請讀圖回答下面的題,那麼,給了文字資料,還給了圖,我想,關於洛杉磯的建築,這個是不考的定位能力,空間位置,第一能力出來了吧?這沒問題了吧?第二當地應該屬於什麼氣候類型,人家你知道洛杉磯經緯度了,對吧?如果你在前邊將氣候類型分布規律的掌握了,那麼,咱們想一想,三十四,三十五,又知道是洛杉磯,告訴你的,應該是被大陸的什麼岸,東岸線,在正常情況下,推導出地中海地形,那麼,判斷氣候聯想的方法,你會先判斷。你是把氣候類型模式圖你記住了,對不對?你如果不掌握整個地圖,很難推導,就是剛才說的,局部的聯想吧,是不是整體到局部聯想?用上了。
但是,判斷氣候類型僅僅這么一招,有沒有別的地形?有,給你數據,給你氣溫數據,給你降水數據,能不能判斷出氣候類型了?能。那麼,判斷給你氣候一些數據數值,能夠判斷出氣候類型的方法,我們肯定學過:第一步,將這個該地點是南半球,北半球搞清楚那麼要看氣溫的最熱月份,和最冷月份,最熱月份如果是7月,那肯定是北半球,為什麼要從這部分考慮呢?因為不少氣溫北半球有,南半球也好,南北半球同一月份,不一樣啊。所以要必須考慮判定南北半球,這是第一步;第二步,根據它的氣溫最高值和最低值,也就是最冷月份,最熱月份的數值,屬於哪個溫度帶,或者熱量帶,那咱們得會吧?比如說熱帶標准,要考慮最冷月,一般不低22度,最冷月份不低22,20度,終年高寒,那就熱帶,依此類推,那我提醒同學,數字的記憶,那些數字跟標准有關的數據,你不記,考試時候怎麼辦呢,那建議同學,你把圖中有關判斷一些標準的數據應該整理一下。比如說噪音,在50分貝以下是安靜的,室內,那麼類似其他的標准,一個一個整理好,到時候可以看,然後再根據降水量的時間變化和空間變化,然後推導出氣溫,這是根據數據,還有根據圖表,其實是個辨識,圖表,柱狀圖,曲線圖,等等。我想,這道題判斷氣候類型能力,你具備了沒有,有你就會了。
再看第三問,經常出現逆溫現象,什麼是逆溫?我們說過在正常情況下,對流層類,大氣的熱量或者是氣溫,是隨著高度的增高而遞減,但是有的時候會出現異常現象,到了一定高度時,它氣溫應該降低到什麼溫度,沒有,不變了,甚至反而還高點了。那麼這種現象就是逆溫,逆溫現象的成因有很多了,起碼有地形的影響,比如盆地,盆地容易逆溫,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知道盆地地形閉塞,聚集了熱量比較多,但是它盆地的高處,有可能有冷空氣,冷空氣怎麼樣,順風往下滾落下來,順著這個盆地的坡往下滾落下來後,它就聚集在盆地的底部,而把盆地原來底部較暖的空氣給擠了上來了,擠上來以後,在垂直方向看起來,低下稍微冷點,上邊溫度高了,逆溫出來了,是不是?當然還有別的原因,輻射有關,跟空間流動有關,跟氛圍有關,這個不細講,這里邊出現逆溫的原因要知道,那麼帶來的後果是什麼,空氣還能像以前出現對流嗎?下邊熱,上邊冷,容易對流,現在你相反,上邊熱,下邊冷,空氣就不受凍了,空氣不愛凍,你這個空氣不容易形成隊列,空氣中的雜質和有害物質還容易跑走嗎?是不是加重了污染啊?這個原理出來了,那麼你這套原理你得會,對於現象這個知識的概念和這一套的知識群,否則這題不好辦。
那麼這道題大家要看它下邊地形剖面圖,考察我們地形剖面圖的判斷能力,它給了一條炎熱洛杉磯剖面線,然後你能看出來來洛杉磯鎮,所在的位置,不是118嗎,是118嗎,那地處什麼地形啊,盆地呀,你又學過跟地形有關,那麼答案出來了吧,盆地。因此,下邊一問,在上述地形條件下,是大氣擴散的條件是變容易了,還是變差了,很明顯,差了。
我想,這道題考了什麼能力?一,定位;二,氣候類型判斷;三,氣溫的現象分析;四,地形剖面圖判斷能力。四種能力融在一體,這種題就是我們高考題學科綜合能力的綜合。
同學們你們要把這個典型題總結以後,分析它什麼能力,那你自己整理去。我地形剖面圖能力判斷題還行嗎,我定位能力還行嗎?等等等等,。你自己的總結。我在地理復習中學過那裡能力了,太多了,是不是?我這幾天就考這么幾個能力,還有別的能力,比如計算能力,太陽高度公式的計算能力;還比如說,在提到一些等值線,判斷能力。就這些能力應該在後一段加把油,總結出來,提拔提拔。這是我們在最後建議中的一個做法:通過高考題的範例對於地理學科能力的訓練的加強和總結,你做了不少,你總結一下,希望同學總結總結。
那麼最後再占我一點時間,再提點細節的事。建議我們在後段復習的時候,應該多列一些題目。但是呢,精選精煉;第二點提示,要對做題時不要滿足答案,我對了,分多少?精力放在考什麼知識,考什麼能力的總結上。對於有關知識的結構上總結,對於考題能力的總結。
另外在復習中老師復習他主要針對全體的,整體的,你自己要根據你的學科,那部分要有自己相應的東西,時間有限,老師根據整體講授,而你應該定義在自己的復習的安排,有針對性的安排。你的學習能力,那個讀圖能力還不夠,你抓緊時間練習,是吧?好,
最後我給同學把今天的課總結為這么幾個字:加強基礎,落實地圖,提高能力。今天我的課就講到這里。
高中地理常見易混概念全方位比較
高中地理教材中有許多內涵和外延比較接近的地理概念。許多學生由於對這類概念沒有真正弄清楚,致使答題時經常出現模稜兩可、莫衷一是的現象。為幫助大家在復習時能更好地掌握此類概念,現將高中地理中,一些學生常見的容易混淆的地理概念比較如下:
1.晝夜現象、晝夜更替與晝夜長短
晝夜現象是指由於地球是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而引起地表向日的一半明亮,對應的另一半黑暗的現象。晝夜更替是由於地球自轉而使地球產生的白晝與黑夜以一個太陽日(24小時)為周期的交替現象。而晝夜長短是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轉引起太陽直射點的移動,使除赤道外的各緯度晝夜長短產生周年變化的現象。
2.節氣與季節
節氣是根據天氣和物候的演變情況確定的,以太陽在黃道上運動15°為劃分標准,一個回歸年有24個節氣。季節,是根據各地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周年變化情況確定的,以太陽在黃道上運動90度為劃分標准;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一年中寒來暑往及物候的變更情況。
3.氣溫遞減率與地溫遞增率
前者表示對流層內氣溫隨高度而逐漸下降的變化率。平均每上升100米,氣溫下降0.6℃
㈩ 認知規律有哪些
1.學習的特點。小學高年級學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學習態度,並且隨著主體意識的覺醒,逐步對教師產生選擇性及懷疑的態度。通過幾年集體生活的訓練,已經比較習慣於有組織的自覺的班集體生活,開始把自己看成是集體的一員,重視班集體的輿論和評價作用。隨著自主、自律能力的增強,對學習、對集體的責任感進一步提高,同時逐漸形成了對作業的自覺負責的態度,開始認識到學習是一種義務,出現了意識較強的學習動機。
2.認知的發展。在注意方面,學生的有意注意逐步發展並佔主導地位,注意的集中性、穩定性、注意廣度、注意的分配、轉移等方面都較低年級學生有不同程度的發展。在記憶方面,有意記憶逐步發展並佔主導地位,抽象記憶有所發展,但具體形象記憶的作用仍非常明顯。在思維方面,學生逐步學會分出概念中本質與非本質,主要與次要的內容,學會掌握初步的科學定義,學會獨立進行邏輯論證,但他們的思維活動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色彩。在想像方面,學生想像的有意性迅速增長並逐漸符合客觀現實,同時創造性成分日益增多。
3.情意的發展。小學高年級學生情感的內容進一步擴大、豐富,他們能逐漸意識到自己的情感表現及隨之可能產生的後果,並且控制和調節自己情感的能力也逐步加強。在道德情感方面,學生主要以具體的社會道德行為規范為依據,同時,也開始出現內化的抽象道德觀念作為依據的道德判斷。在意志方面,自覺性、果斷性、自製性、堅持性有一定發展,但不顯著。
4.個性的發展。在自我意識方面,幼兒期兒童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更多地受情境因素的支配,變化較大,因此,還不能形成真正穩定的個性。進入小學後,特別是通過低年級階段的學習適應性鍛煉,他們逐步把握個人與他人的關系,形成集體意識,學生的自我意識、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在這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自我意識逐步深刻,漸漸擺脫對外部控制的依賴,105逐漸形成了內化的行為准則作為監督、調節、控制自己的行為的依據,而且開始從對自己表面行為的認識、評價轉向對自己內部品質的更深入的評價。此外,這一時期的學生道德動機主要是服從當「誠實兒童」的規則和滿足他人的希望,以爭取社會的贊許;其道德認識是必須尊重他人的看法或想法,其思想傾向是正確行為與社會利益相一致。